時間:2023-08-18 17:25: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課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勞動技術課程;勞動體驗學習;生涯教育
張德偉,東北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世界勞動教育的兩大源流
從教育史的角度來考察,自學校教育這種正規教育形式產生以后,教育就與生產勞動分了家,教育與生產勞動的割裂狀態一直延續到了近代職業教育產生以后。雖然職業教育是與經濟和職業直接相關的,但是由于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相對而言、作為雙軌制中的旁軌而出現并演進的,所以一直到19世紀末近代教育終結時,普通中小學仍然實施的是與生產勞動不甚相關的知識教育和學術教育。而將勞動教育引入普通學校之中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近代教育向現代教育過渡時期的事情。
從世界范圍看,在普通中小學中引入勞動教育有兩個源頭:一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沿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思想理論和實驗實踐的譜系發展開來,創立了“勞作學校”模式和“做中學”模式;二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教育和生產勞動關系的學說,創立了“統一勞動學?!蹦J?。雖然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點上,這兩大理論體系具有共同性,甚至在新型學校直接針對舊學校的傳統教育這一點上,兩者也有共同點,然而由于這兩大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在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世界上中小學中的勞動教育可以說有兩個源頭。
二、世界勞動教育的兩個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國家將勞動引入學校課程和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創造了多種勞動教育模式。這些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重視勞動教育與經濟、生產、職業的關聯及其效果,單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比較典型的有蘇聯及其后的俄羅斯在中小學中實行的勞動與綜合技術教育、德國中小學實行的勞動技術教育、法國中小學實行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其二,不特別注重勞動教育的經濟效果,側重于其人格陶冶功能,不單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而將勞動教育寓于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比如,日本主要在社會科、技術與家政科、“道德”時間、綜合學習時間、特別活動等課程教學和勞動體驗學習等活動中開展勞動教育。
(一)通過專門的勞動課程實施勞動教育――以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為例
在德國,各州普遍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其勞動技術教育不是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職業訓練,而是為雙元制職業教育奠定基礎的“職前普通教育”,具有“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的性質,[1]各州“把它視為學生職業生活和走上社會的重要準備和基礎,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就在普通學校里實行了基本的技術經濟教育。1964年,德國教育委員會提出《關于在主體中學建設勞技課程的建議》,主張將勞動技術教育引入主體中學之中,在主體中學開設勞技課,其“勞技教學”“具有自身獨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課的附屬”。這樣,勞技課就確立了獨立的學科地位。自此,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大體經歷了學科建立階段、學科調整階段和學科改革階段三個階段。
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在小學階段(1-4年級,有的州把5-6年級視為小學的延續),各州勞動技術教育的課程名稱不一,一般叫作“常識課”,即勞技課程包含在常識課之中。例如,巴伐利亞州小學各年級常識課每周4節,其中2節為史地、自然常識,2節為手工勞作[2](另有資料表明,該州小學1年級的勞作課為每周1課時)。其中的“手工勞作”就是勞技課,其教學內容主要有紙工、編織、木工、陶器等。巴伐利亞州和勃蘭登堡州小學勞技課的設置情況如表1、表2所示。[1]
在中學第一階段(綜合中學、實科中學、主體中學的5-9或10年級),開設勞技課,各州勞技課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綜合技術課”“勞技課”“勞動―經濟―技術課”等30多種。各州勞技課的基本目標在表述上不盡相同,其相同部分可以歸納為: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勞動、經濟、技術教育,使他們具備適應目前及將來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導學生有責任心地、高度負責地從事生產和勞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環境的行為;幫助學生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使他們有能力在技術和經濟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中謀求發展。[1]其課程內容各州也不完全一樣,其相同部分主要有:自我服務方面的勞技分支專業,如家政、營養與烹飪、紡織品材料與加工等;技術及職業準備方面的勞技分支專業,如金工、木工、電子電工等;經濟學、信息學、環境科學方面的分支專業等。[1]巴伐利亞州、勃蘭登堡州和柏林州中學勞技課的課時分配情況分別參見表1、表2和表3。
表2 勃蘭登堡州技術和社會經濟教育概況
學段 小學 中學
中學第一階段 中學第二階段
1-4年級 5-6年級 綜合中學 文理中學 實科中學 文理中學高中部
形式 含在常識課中 必修課 必修課/選修課 必修課 必修課/選修課 技術、信息或經濟課作為選修課
課時/周 2 2/2或4 2 2/3 2
表3 柏林各類學校勞技課課時分配情況
學校類型 7年級 8年級 9年級 10年級 形式
主體中學 4 4 8 8 必修
實科中學 0/4 0/4 2/4 2/4 必修/選修
綜合中學 1/4 2/4 2/3-6 2/3-6 必修/選修
在中學第二階段(10或11年級-12年級),有的州(黑森州、不萊梅州、勃蘭登堡州等)也開設一定的勞技課,如表1所示,巴伐利亞州的部分完全中學在11年級開設勞技課;再如表2所示,勃蘭登堡州的文理中學高中部將勞動技術作為專業開設選修課。
德國開設專門的勞動技術課程有其特定的價值取向。比如,1964年,德國教育委員會對于在主體中學中設置勞技課提出的建議期望,勞技課能夠“幫助學生熟悉了解當代生產、服務等領域內各種職業的基本特征,并為其今后能做出明智的職業選擇奠定基礎”。[3]441969年,德國各州文化教育部長常設會議對改革主體中學提出的建議期望,主體中學7-10年級的勞技課要擔當經濟―勞動世界的入門指導的任務。[3]441987年,德國各州文化部長常設會議指出,學校勞技課教學的任務是使所有年輕人學會及時調整自己以適應隨時可能出現的與勞動、技術、家政、經濟等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3]45這些意見比較充分地說明了德國勞技課的獨特作用。
(二)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實施勞動教育――以日本的勞動教育為例
與通過專門的勞動課程實施的勞動教育不同,日本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勞動教育是另一種模式。
二戰后,日本確立了智、德、體協調發展的教育方針,因此勞動教育在日本沒有十分顯著的位置。然而,日本的中小學開展一定的勞動教育是確切無疑的。1947年制訂、2006年全面修訂的《教育基本法》對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作了如下規定:為了實現“完善人格”等教育目的,要實現“重視(教育與)職業和生活的關聯,培養尊重勞動的態度”等教育目標。1947年制訂、2007年重大修訂的《學校教育法》對勞動教育也相應地作了規定:義務教育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是“培養關于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尊重勞動的態度和適應個性選擇未來出路的能力”;高中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在發展、擴充義務教育的成果的基礎上,“(使學生)基于對在社會上必須履行使命的自覺,適應個性,決定未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門的知識、技術和技能”。
筆者以教育與經濟、職業、勞動的關系為線索,考察日本現行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指導要領,發現日本的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時間課程和活動課程,三類課程中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
社會、地理歷史、公民學科。小學“社會”科:參觀、調查當地人們的生產和販賣工作;參觀、調查和查詢當地人們生活所需的飲用水、電、燃氣的確保和廢棄物的處理;調查所在縣(都、道、府)的主要產業的概況(3、4年級);調查和查詢日本的農業與水產業、工業生產、信息產業與信息化社會的狀況(5年級);調查和查詢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與日本有密切聯系的國家人們的生活狀況(6年級)。初中“社會”科:在“地理領域”,認識日本國內產業的動向,概觀其特色;考察以產業為核心的地區,把握其區域特色。在“歷史領域”,理解古代日本列島農耕的擴展與生活的變化、中世紀農業等各種產業的發展、前近代產業與交通的發展、近代日本的產業革命與近代產業的發展、現代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和經濟迅速發展與國民生活的提高。在“公民領域”的“我們與經濟”單元,教授“市場的作用與經濟”“國民生活與政府的作用”等內容。高中“地理歷史”學科:“地理B”科目中設有“現代世界的系統性地理考察”單元,教授“資源、產業”等內容。高中“公民”學科:“政治與經濟”科目中設有“現代社會的各種課題”單元,教授雇用與勞動、產業結構變化與中小企業、農業與食材等問題。
家政、技術與家政、“家政”學科。小學“家政”科:了解在家庭中支撐自己和家庭成員的生活的是工作,能做自己分擔的工作;想方設法快樂地飲食;學習烹飪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衣服的穿著和整理以及房間的整理、整頓和清掃的方法;制作生活上有用的物品。初中“技術與家政”科:在“技術領域”,設有“材料和加工技術”單元,對“利用材料和加工技術的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設有“能量轉換技術”單元,對“利用能量轉換技術的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設有“生物培育技術”單元,對“利用生物培育技術的栽培和飼養”等進行指導;設有“信息技術”單元,對“關于數碼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在“家政領域”,設有“飲食生活與自立”單元,對“日常食物的烹飪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等進行指導;設有“衣、住生活與自立”單元,對“衣服的選擇與整理”“住居的功能與居住方式”等進行指導。高中“家政”學科:“家政基礎”科目中設有“生活自立和消費與環境”單元,教授“飲食與健康”“被服管理與著裝”“住居與居住環境”等內容。“家政綜合”科目中設有“生活的科學與環境”單元,教授飲食生活、衣著生活、居住生活的科學與文化等內容。“生活設計”科目中設有“飲食生活的設計與創造”“衣著生活的設計與創造”和“居住生活的設計與創造”等單元,教授衣、食、住生活的設計與創造方面的內容。
道德。小學:感知勞動的美好,為大家而勞動(1、2年級);知道勞動的重要性,不斷地為大家勞動(3、4年級);理解勞動的意義,知道服務社會的喜悅,為公共發揮作用(5、6年級)。初中:理解勞動的尊貴和意義,具有服務精神,致力于公共福祉和社會的發展。
綜合學習時間。小學: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社會體驗(志愿活動等)、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參觀與調查、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初中: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和職場體驗活動,志愿活動等社會體驗、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參觀與調查、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高中: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和就業體驗活動,志愿活動等社會體驗、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實習、調查與研究、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
特別活動。小學:在“班級活動”中,理解清掃等值日活動的作用和勞動的意義;在“兒童會活動”中,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初中:在“班級活動”中,對于“適應、成長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動的意義并參加該活動;對于“學業與出路”,要理解學習和勞動的意義,斟酌出路的適應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自主地選擇出路和設計未來。在“學生會活動”中,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通過志愿活動等參與社會。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高中:在“班會活動”中,對于“適應、成長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動的意義并參與該活動;對于“學業與出路”,要理解學習和勞動的意義,理解出路的適應性并利用出路信息,確立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自主地選擇和決定出路并設計未來。在“學生會活動”中,要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通過志愿活動等參與社會。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4]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日本勞動教育都是“隱居”在其所在課程之中的。其所隱居的課程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關于勞動的內容僅是其課程內容的一部分。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實行課程改革時引入“勞動體驗學習”以后,日本表現出日益重視勞動教育的動向。日本的勞動體驗學習,是指“讓學生在一定的期間體驗實際社會的職業,期望(達到)多樣化教育效果的學習活動”。[5]日本在1977年、1978年修訂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時,將勞動體驗學習引入了中小學之中。當時,日本強調實行勞動體驗學習的背景大體是:其一,過去的學校教育陷入了“偏重智育”之中,學?!疤铠喪降亍苯淌诖罅康膶W科內容,而實行勞動體驗學習,就是為了糾正這種弊端;其二,伴隨生活環境的變化,兒童們制作物品、培育生物的場合越來越少,因此希望學校通過有組織地開展“制作”和“培育”活動,讓學生體驗工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6]此后,日本的學校教育中關于勞動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不斷加強?!艾F在,作為兒童們直接體驗活動的一種,各地都在實施勞動體驗學習”。[5]從實施主體來看,日本的勞動體驗學習主要有三種:(1)以學校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2)以行政機關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3)以地區的組織和團體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5]日本中小學在“道德”時間、綜合學習時間和特別活動中實行的關于生產、勞動的體驗性活動基本是這種勞動體驗學習。
三、當代勞動教育的新趨向:
通過生涯教育實施勞動教育
當代世界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國的教改趨向呈現多元化態勢。從宏觀上看,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教改趨向莫過于生涯教育(Carrer Education,亦譯為“生計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在學校教育中推行生涯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時任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署長馬蘭的倡導。馬蘭倡導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是為了消除“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鴻溝”,消除“學術與職業之間的藩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馬蘭倡導的生涯教育是一種“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教育”。美國學者薩珀認為,不能把“生涯”作狹義的專門職業或者職業指導來理解,應該從廣泛范疇和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人生全部生活之中來把握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多樣化的,這樣應當把“生涯”理解為人的生涯發展。[7]那么,生涯教育就是促使人們在人生的各個生活階段,掌握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實現生涯發展的教育。在美國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場生涯教育改革運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的生涯教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美國的生涯教育主要有四種模式,即以學校為基礎的模式、以家庭為基礎的模式、以雇主為基礎的模式和以地方寄宿制為基礎的模式。[8]其中,最基本、最廣泛的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生涯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把從幼兒園到中學后的職場或大學的期間分為四個階段:(1)從幼兒園至5或6年級的生涯認知階段;(2)6或7年級至10年級的生涯探索階段;(3)11-12年級的生涯定向階段;(4)中學后教育階段。[9]這樣,美國的生涯教育貫穿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各個生涯階段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和接觸勞動世界,探索和參與職業生活,為學生將來的職業選擇和定向作準備。美國中小學實施的生涯教育有多種形式,包括組織生涯教育活動和把學科教學與生涯教育結合起來等等。
生涯教育在美國肇始以后,逐漸傳播到了西歐、美洲其他國家和日本等。生涯教育在被“嫁接”到輸入國的教育體系中時,其內涵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日本自上世紀末和進入21世紀以來引入生涯教育后,其生涯教育成為自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重視與社會和職業的關聯的指導理念,在實踐中正在采取適應學生發展階段的系統性生涯教育政策。[10]但實際上,日本的生涯教育幾乎被當成了培養學生“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的有效手段。
應當指出的是,生涯教育和勞動教育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只是由于生涯教育具有面向職業生活和勞動世界的特點,因而與勞動教育發生了交集,這樣,生涯教育只能說是實施勞動教育的一個平臺。
參考文獻:
[1]傅小芳,周儷.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技術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5(2):35-40.
[2]姚靜.德國中小學的勞動技術教育及啟示[J].基礎教育參考,2007(10):26-29.
[3]蕭楓.各國學校的特色教育[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1.
[4]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指бI案[EB/OL].http://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news/080216/002.pdf.
[5]m地孝宜.地域M主Г巍蓋禾弳Y學のg踐と抗[J].國立オリンピック念青少年t合センタ`研究o要,2003年,第3號:225-232.
[6]高.學校教育における「作I活印工韋玀囊馕丁―その二つの教育C能を分析して[J].橫浜國立大學教育o要,1985年,第25號:89-104.
[7]崎尚子,家城子.アメリカの家庭科教育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にvする研究――教科分析を中心にして[J].富山大學人gk_科學部o要,2006年,第1第1號:139-147.
[8]李亦桃,周誼.淺談美國的生計教育及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9):14-20.
1.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的全面培養
在勞技教育中,學生運用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又動腦,既鍛煉了實際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了解社會的需要,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參與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學生通過勞技教育,培養了吃苦耐勞的意志,培養了關心集體、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品格。因此,勞技教育對培養學生具有熱愛勞動人民、勤儉節約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思想品德起著重大作用。
2.勞技教育有利于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一個時期以來,單一的升學目標的追求影響和限制了勞動教育的發展,把師生的思想禁錮在唯一的一種教育形式上,勞技教育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在社會實際中的特點和作用,對家鄉經濟發展有所感悟。社會生活是一個廣闊的課堂,利用勞技課可以安排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和學校,了解和接觸社會。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地把今天的學習和將來的學習結合起來,把社會的發展與自己能力和特長的培養結合起來。這種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實踐能夠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求, 學生的教育觀念和思想觀念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內化為“我要學”,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激發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3.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勞動是使人類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技教育則使學生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技能。勞技教育實質上是開發人的潛能。在當前,開放性、合作性、競爭性成為世界潮流,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團隊合作能力。勞技教育可以使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同時培養合作能力。學生不但可以使所學知識更加理想,還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勞技教育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從人的差異出發,通過教育過程,使每個人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完善。勞技教育深受學生喜歡,其重要原因是它改變了教師“一言堂”,把自交給了學生。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釋放了人的自由。學生們在勞技課上主動參加教學活動,這就可以適應他們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的個性特長得到最佳發揮。學生感到勞技課學習輕松愉快,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們都能獲得很大的收獲。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獨立人格的形成。
二、初中勞技教育的途徑
1.建立有實際意義勞技教育目標體系
(1)認識勞動的意義。通過初中三年的勞技教育,培養學生遵守紀律、愛護勞動工具、保證勞動質量、端正勞動態度,形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2)學會生活自理。教育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和維修最常用的基本勞動工具,教會學生學會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3)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樹立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和職業意識,形成勤勞、堅強、認真負責,服務社會的品質,具有初步適應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2.建立動手動腦結合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勞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必須建立勞動實踐基地。學??膳c多家企業聯系,建立學生實踐基地。還可配備一定的勞動工具和物資,為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提供保障,將課堂知識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基地教育可以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書本模式,使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接受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
3.建立有形有效的勞技教育課程體系
經過多年的實施,我校已把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列入學校辦學方針,這從制度上保證了勞技課教學應有的位置。根據學校發展的具體情況,將勞技課分為選修課和活動課兩大塊,使勞技課教學做到三結合,即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選修課按教學計劃規定實施,是每個學生必須認真學習的。選修課根據學生特點開設,九年級一般為職業規劃和創新課,八年級一般為家政課和簡易維修,七年級一般為小制作、小設計、小發明?;顒诱n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參觀考察加工車間、實踐基地等形式,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調查研究等開展活動,促進了學生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勞動技能的充分生動活潑的發展。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可以采用學分制、星級制的辦法,每學期進行考評并納入素質報告單和學生成長檔案中。
一、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觀念
小學教師是實施小學素質教育的主體,教育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的進展,要落實小學素質教育,搞好課程改革,教師首先必須轉變觀念。
二、抓教育技能訓練,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要使教師的素質提高,必須抓好教師的基本技能。因為,教師基本技能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技能,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搞好素質教育、落實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1.語言。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能力可以直接決定教育效果的好壞,同時也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小學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精煉、有條理、生動形象。例如,數學語言是利用一些數學的名詞術語、關系符號來表達數學概念、結論或說明解題思路的語言。
2.板書。板書是小學教師的第二基本功。教師的板書對學生理解概念、系統掌握知識有極大的影響,并對學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板書應規范、有條理、重點突出、簡練明確、布局合理。板書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綱式,有的邊講邊板書,也有的在新課結束時系統板書。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一節好課的板書,在教學時猶如一幅具有整體結構的藍圖,把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鮮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學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學教育中,有些學科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要解決這個矛盾,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學具也成為小學教師的另一個基本功。首先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兒童的年齡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具和學具。例如在小學數學學科中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低年級可多用大小、顏色不同的紙或其他材料剪幾何圖形;中年級可多用釘子板;高年級可發動學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或發展過程,使用時要注意恰當的時機,做到適時、適量、適度,以達到直觀的目的。教師還要具有操作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學中的組織管理。教學中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不僅表現在課內的教學環節中,如收發作業本、使用學具、訂正作業等都應有統一的常規,反映在教師敏銳的視察力、說話的感召力和行動的感染力方面。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神情、言語、氣氛上洞察學生的內心活動,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正確解決問題。教師的講話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要以教師自己謙虛好學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難的樂觀情緒來感染學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動來有效地組織學習。
三、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1.改革學科課程。學科課程是義務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科課程的改革主要應圍繞下列3個方面進行。
(1)學科課程必須堅持德育首位?,F代教育必須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使學生既有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發展的科學文化素質。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都必須滲透思想教育。
(2)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學生“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獲取新的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們只有通過活動課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才能使學生動靜結合,書本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發展語言與認識事物相結合,掌握基礎知識與發揮特長相結合。
(3)國家統一課程與地方課程配合進行。學校必須開足國家規定的全部課程,不能削弱音、體、美課程,適當增加一些地方課程,把勞動教育與地方課程掛起鉤來,既有育人性,又有社會性。
2.把活動課程落到實處?;顒诱n程是義務教育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活動課程落到實處,必須從幾個方面去抓:①學校要成立活動課程領導小組;②學校要把活動課程排入課表;③活動課程有專人指導,檢查、落實;④活動課程要做到有組織、有目的、有內容、有計劃、有場地。通過活動課程的改革,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道德情操、知識能力、身體心理全面地、和諧地發展。
3.創設環境課程。環境課程是一門新型的、比較隱蔽的課程。它包括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學校開發環境課程的途徑有:(1)加強學校環境教育。學校環境教育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經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學校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例如:①留心觀察學校周圍的人和事,引導學生寫有正面教育意義的文章或小評論;②利用黑板報、壁報、畫廊、宣傳欄等,搞好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記者、小編輯,充分發揮課間一分鐘新聞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國旗儀式,進行國旗下的講話活動;⑤張貼名人畫像、名言、宣傳標語、舉辦各種展覽;⑥開展使用禮貌用語,凈化學校教育環境。(2)開展社會環境教育。社會環境教育應是一種比較廣泛的、長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會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3)進行家庭環境教育。家庭環境教育應是直接的、隨時的、經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場所,孩子的成長、培養、成才都與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必須要創設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
四、改進教學方法
要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發展,體現素質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進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學取得良好成效,體現素質教育。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學生的評價已由單純重視分數轉向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方面的評價,因此對學生道德層面的評價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對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是學生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條件。尤其是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身心發展還未成熟,對于道德還缺少認知,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傳授道德知識、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黃金時期。所以,小學教育工作者要抓住這個關鍵期,培養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為小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小學德育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育工作也面臨一些問題,制約著小學生的發展。因此,改變傳統的德育,創新德育方法成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小學生;德育;現狀及對策
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德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雖然我國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準確把握德育工作的現狀,認清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找到解決德育工作問題的對策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
一、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小學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績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各小學都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把德育工作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并做到了真抓實干。一些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積極組織德育領導班子,建立德育領導小組,開展德育工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積極的態度、良好的品質。同時,各學校對于德育教師也嚴格要求,狠抓師德、師風建設,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備的德育教師隊伍,不斷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1]
(二)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當今社會父母都秉承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觀念,看重學生的分數,家長往往認為分數高、成績好的學生是好學生,而忽略對學生思想品質等方面的評價。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也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忽略對他們品德方面的培養,對學生只進行成績上的評價忽視品行評價,對學生的品德素養重視程度不足。
2.德育的方式較為單一。我國目前的德育方式主要表現為思想品德教育課,教師一般通過思想品德教育課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并沒有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當中,而且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說服教育法、榜樣示范法,很少應用情境陶冶法、品德實踐法等其他方法。[2]
3.思想品德教師投入的精力不夠。雖然今天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實際上還是“應試教育”占據主導地位。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及教師主要抓學生的成績,因此,思想品德課等被認為是“副科”,要為語、數、外等主科“讓路”,把“副科”節約下來的時間留給“主科”,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提高分數。因此,思想品德課有名無實。同時,思想品德課是為了塑造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能夠向真、善、美發展,從而養成良好的品德、優秀的品質,成為具有高尚品行的人。因此,這門課也要求教師持續的投入與關注。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德育課必須回歸生活,可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擔當德育課的教師都是由主科教師兼任,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主科”教師并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考慮如何進行德育課的設計與安排,投入的精力不足,造成德育課的教學效果不佳。[3]
4.未重視對德育環境的營造。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與網絡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困擾。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眼球,不良的網絡文化對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造成重大的傷害,不利于小學生的成長,對小學生的品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與此同時,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父母并不加以責備,而是以過度的寬容來代替懲罰。這種不良風氣對學生德育的培養產生了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
5.小學生基礎道德方面存在問題。首先,小學生自我道德基礎薄弱,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不關心他人、不尊重長輩、不懂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次,小學生重“攀比”,經常與同學比吃、比穿、比用、比玩,毫不考慮家庭實際情況。再次,缺乏勞動觀念,表里不一。這些不良的道德品質問題也是阻礙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重要因素。[4]
二、小學德育工作的策略探討
(一)明確德育目標,構建德育體系
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習慣教育等等。這些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開展。然而,各階段的德育工作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切聯系的。[5]因此,在進行德育時,學校要明確德育的目標,構建合理的德育體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使德育的開展具有目的性、針對性、可行性。
(二)學校領導及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對學生的德育
德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需要。因此,學校教育在強調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良好的品德修養是作為人的基礎,沒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識也無濟于事。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育主要抓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教育或者對品德教育不重視、不關心,采取冷漠的態度,認為德育不必花過多的時間與精力。這種觀念必須要徹底改變,學校領導及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把對學生的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德育不僅僅是思想品德教師的任務,學校中的領導及各位教師都要承擔起對學生德育的任務。德育不能只在思想品德課中實施,要積極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之中。因此,全校教師要形成德育的風氣,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德育的熏陶,沐浴在德育的陽光雨露中。
(三)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
在德育工作中,建立一支德育管理干部隊伍是十分必要的。德育管理干部隊伍是實施德育工作的領導力量,是學校德育工作順利開展的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對學校德育工作者進行嚴格要求。首先,要組織德育工作者進行相關的德育工作學習,豐富自己的德育管理知識,了解德育的內容、方式、方法。其次,要將德育理論應用于實際,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德育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再次,要增強對德育工作的認識,提高德育認知能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實踐能力。最后,學校領導部門要對教師進行德育考核、評價,以此來促進教師的德育能力,激發教師對學生德育工作的熱情。
(四)重視道德模范的重要作用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未成熟,其道德發展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小學生的道德發展具有長期性、反復性、不穩定性,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與指導。教師的示范與影響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重大的作用,所以教師要“以身為范”,處處做學生的楷模,當學生的表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言行舉止,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學習德育知識,豐富德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能力。
(五)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構建和諧德育課堂
教育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就是課堂資源,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是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的重要任務。既要在課堂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又要充分發揮其他學科豐富的德育資源。例如,在語文課、品德課、實踐活動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名人事跡、寓言故事、親身實例等方式,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傳達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中華傳統美德;在音樂、體育、勞動課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創新思維、熱愛勞動等思想教育。[6]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不僅可以通過各學科的滲透作用,還可以應用一些教學媒體,例如: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形象、記憶更深刻。
(六)轉變德育途徑,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已經不適合時代的要求。所以,對學生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課堂教育,學生要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到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去鍛煉、去體驗,只有通過多方面教育才能培養出全面的人才。[7]學校應該定期組織安排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例如,讓學生到敬老院去打掃衛生,慰問孤寡老人,通過多種形式的送溫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品質。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帶領學生到田間勞作,這樣既可以磨煉學生的意志,又可以使學生體驗生活,明白勞動的重要與辛苦,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質,懂得父母的辛苦,更加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七)學校德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德育至關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同時家長要與學校教師進行及時溝通,做到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有機結合。首先,學校要與家長進行及時溝通交流,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同時家長也要把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向教師反饋,使教師對學生有更充分地了解。通常一些學生在學校迫于教師的威嚴表現很好,回家后立刻原形畢露,這就需要家長及時反饋,與教師一起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只有家長與教師共同努力,才能使德育效果達到最佳水平。其次,學校應經常開展家?;踊顒?,讓每一位家長多到學校參加活動,讓家長更加了解學校,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參與學?;顒拥倪^程中,家長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同時也可以看到孩子的不足。對孩子的優點應給予鼓勵、夸獎,對缺點要及時批評指正。再次,學校要向家長貫徹德育的原則與方法,使家長了解正確的德育方法以及如何與孩子溝通交流,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八)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熏陶作用,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可以養成良好的品質,因此,學校要在營造校園文化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優化學校的物質文化。學生學習的環境不應只局限在班級中,學生還可以在圖書館、讀書角等各種學習場所進行學習。要使校園處處都成為學習的場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使校園每個角落都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的園地。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學校要充分發揮宣傳欄、黑板報、警示標語的作用,使校園各處都散發著文化的氣息,使學生在校園各處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德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學校領導及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德育,尤其是對身心發展還未成熟的小學生。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可以使其養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其今后的成長成才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所以,要把對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德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尋找新方法,創新德育的途徑,同時也需要家長與學校積極配合,只有多方攜手努力,才能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營造環境,從而使學生向著積極方面發展,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人才。
作者:李丹丹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4]劉德義.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科學咨詢,2009(02):17.
[2]張少彥.加強小學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20):245.
[3]陳慧寧.談談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和對策[J].龍巖學院學報,2006(s2):9.
[5]袁衛.小學德育的實施途徑和方法[J].學習導報,2000(06):42.
一、搭建課改平臺,實行人本管理
課程改革的宗旨是促進師生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課程改革實驗的過程中,我校始終把師生的發展放在首位,盡可能的為師生創設舞臺,提供機遇。在幾年的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發現教育即管理,管理即教育;教育的內涵不在于一味的教和育,而在于管理教和育的過程中學生的自我內化和提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教育者的導引與促進中學生的自我潛能開發,既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學生自我發展的途徑是在教育者創設的生成性教育情境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為此我們提出了“以人為本,人人參與”的師生管理教、學模式,為師生實踐新課程理念搭建平臺,讓師生在參與中得到全面發展。
1、以人為本,強化自我管理。我校在推進新課程的過程中,想方設法挖掘和盤活學校人力資源,科學擴大管理空間,充分調動師生參與教、學管理的積極性,構建民主和諧的人本管理機制。一是構建人本管理網絡,為師生發展建造實習基地。我校構建了五級人本管理組織,即自我管理相互管理責任人管理集體管理干部管理,讓師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自我約束,相互監督,集體威懾來營造和諧美好的新課程實踐環境。二是建立責任追究制,為師生發展完善保障機制。我校把責任追究作為自我管理的一個重拳來抓,建立了責任追究明白卡,詳細地記錄師生一天內的教、學活動,讓師生明白自己的言行,從而自加壓力,即進行自我管理,確保新課改順利進行。三是強化服務意識,為師生發展營造輿論氛圍。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兩到三次師生大會,向師生講述“干部”的內涵或宣傳新課程改革理念,通過宣傳發動強化師生干部的服務意識,為新課改營造輿論氛圍。針對學校干部或學生干部的監督管理,學校把其放在人本管理的第五級,引導他們實行智力管理,通過他們的紐帶作用,不動聲色的促進學校內部團體的自我管理、相互管理和集體管理,逐步形成了以自我監督為中心,以集體監督為核心,以干部服務為連心的上下聯動的教、學管理體系,營造了濃郁的“做中學,學中做”發展氛圍。
2、制度創新,突出生本管理。構建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大膽放手實施師本管理和生本管理,尤其突出生本管理,是我校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摸索出融洽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個性發展的一條捷徑。學校在保障傳統機構正常運轉的管理制度健全的前提下重點構建《長壽一中五級人本管理制度》。制度規定學校里的每一個黨、團、辦、室組織里的每個成員都應管一件事,管好一件事,人人參與管理,人人都來當官員。在班級管理中尤為重視生本管理。班級里的學生都有一件事來管,每個學生所管的事都不一樣,每周輪換一次,一年下來班級所管事件每個人都能輪換一回。這樣師生人人參與管理,人人都管同樣的事,在探究性的管理中品嘗到了管人和被人管的滋味,慢慢的形成了自覺、自律、自信、自強的習慣,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提高了教、學的管理水平,實踐了新課程“在實踐中發展即研究性學習”的核心理念。教師在生本管理中主要搞智力投資,及時發現學生中的問題,調整班級所管事件,指導學生化解矛盾。
二、挖掘學校潛力,打造優良隊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課程改革,成敗與否,關鍵在教師,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學校對師資隊伍建設非常重視。開展實驗以來,我們認真組織教師開展新課程、新教材的研究,按照“邊試驗、邊培訓、邊總結、邊提高”的原則,不斷對實施新課程的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通過“教、研、訓”有機結合,促進教師走進新課程。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我們以校本培訓為主要方式,通過師師互動、師生互動,打造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團結協作、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1、建立科研、教研、教學并進師師互動學習模式。學校對校本培訓活動進行分層管理,構建了“教科室,教研組,備課組”三級培訓網絡,學校通過校本研究來傳播現代教育理念,教科室主要負責規劃教師的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培訓、學習以及科研方法的學習等,培訓各科骨干;教研組主要負責各項培訓活動的組織、實施、評價和檢查等,進行專題培訓;備課組主要負責一線的研究和試驗,進行自主培訓。形成了精英帶骨干、骨干帶成員,科研導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全面開花、互動發展的培訓格局和以實驗教師為中堅,以師生自主、合作學習和活動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的群眾性學習隊伍。
2、構建教學、試驗、反饋相結合師生互動學習模式。學校讓教師在科研、教研和備課中學習,在組織教學,管理社團,開展活動中應用書本知識、程序知識和緘默知識;在學生的課堂學習、社團活動和活動參與中發現問題,反思學習過程和優化學習過程。學生作為教師學習實驗對象和促進者來檢驗教師的學習成效。學校還在學生中設立了教師教學建言書,通過善意的評教來促教師富有成效的學習、教學。在有學生參與的學習即課堂教學中,師生互促學習,在沒有學生參與的學習中,教師通過建言書來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通過互動、合作學習,教師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扎實,學得成效高,還拉近了師生間的感情。
三、立足課堂教學,夯實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是課改的立足點,是重中之重。參與課改的教師在教學中力求為學生創造一個時空,讓學生自己向前走;創造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答;創造一個機遇,讓學生自己去抓住;創造一個未來,讓學生自己去把握。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主要從課堂育人觀、學習主體和學生參與率三個方面優化課堂教學,夯實新課程改革。
1、樹立課堂科學教學觀,突出學生個性發展。學校要求廣大教師追蹤現代教育步伐,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把關注學生成長,培養學生特長,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做到教學理念前瞻,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方法科學。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自主發展。學校要求教師結合實際探討新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做、悟中感受學習,并得到發展。二是不分重點班,促進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公平教育。學校提出學校里的一切教育資源都屬于每一個師生,任何組織或個人都無權獨自享有,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時應受到同等待遇。學校每年在新生入學時,都要對學生的身體、品質、知識與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并根據考核量化的結果按名次把學生平均分配到各個班中。班級教師的配備也按優中劣搭配,確保師資力量的均衡。三是不歧視差生,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公正教育。學校要求教師用管理和發展的眼光來對待教育教學,公正的對待班上每一個學生。學校每學期舉行四次教學管理研討會和兩次學生評教活動,研討和評教的主題都定為公正教育,并把研討和評教的結果納入工資分配,極大的調動了教師研究每一位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來組織實施教學的積極性。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學校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狠抓了四個轉變,突出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成才主旨,把課堂變成了學堂,推動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一是在思想上,抓教師角色的轉換,變過去的灌輸者、指導者和尊崇者為現在的啟發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該學生完成的事情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在方法上,抓課堂組織形式的轉換,變過去的統一、單一的教學為現在的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學校要求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分層次的設計出富有個性的教學環節,組織教學,作業也應達到個性化的。循環往復(課堂教學中,一個層次的學生還在思考這個環節上的問題時,另一個層次的學生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當高層次的學生又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的思考時,教師再返回到上一個環節指導低層次的學生學習。如此循環,整體推進。)的課堂教學流程照顧了全體學生,使他們都感受到了課堂的樂趣、學習的興趣。三是在效果上,抓培養目標的轉換,變過去的升學教育為現在的英才教育。我們把補短教育作為英才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根據學生的特點,用克服缺點來促學生優點的發展。學校設立了偏頗學生接待日,每周舉行一次,周三進行。制定了學生矯正卡,發給教師,讓教師隨時對學生進行矯正,課堂上必須有補短環節,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矯正。四是在評價上,抓評價方式的轉換,變過去的終結性評價為現在的過程式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逐步建立了“發展了就是好學生”的評價理念。四個轉換的逐步實施使教師明白了自己在課堂上是學生學習的管理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課堂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陣地,而不是教師演講施展才華的舞臺,從而自覺地去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
3、加大課堂研究力度,突出學生參與意識。教育科研是學校教育的龍頭,是學校持續發展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是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必然選擇。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依賴教育科研,這既是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教育教學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為了提高教師實踐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能力,全面提升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率,學校以省“十一五”立項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課堂主動活動能力培養方法研究》為軸心,向各教研組、備課組,各位教師,各個班級輻射,形成了多層面多維度的課堂教學研究平臺,引導教師進行課堂觀察、課后反思、整合教案形成教學案例,指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行動計劃,并按計劃邊行動邊研究邊改進。這樣教師每天都堅持寫教育日志,有的到了一定的時機后還分析、整合行動計劃和日志,形成了教學案例報告。總之,教師在行動中明白了教育科研就是對平常的教育教學的再認識和再升華,并在教育實驗中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學習,真正實踐了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
四、開發校本教材,優化德育教育
“德育為先,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氛圍”是新課程改革又一核心新理念。為了貫徹這一方針,學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開發校本教材,創設德育活動情景,在活動中通過身體力行對學生進行明理導行、社會公德的養成教育和勞動教育,幫助學生健全人格。
1、以教學為依托對學生進行明理導行養成教育。學校以《思想政治》和《德育》讀本這“兩課”教學為經線,其他學科德育滲透為緯線,課外的專題德育為補充,形成了德育教育網,使養成教育系列化、點滴化和完整化。在“兩課”教學中,學校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確定七年級重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教育,八年級重在國情國史及法律知識的教育,九年級重在理想教育和初步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此外,學校還制定《長壽一中學科德育滲透實施和評價手冊》和編寫校本教材“德語讀本”,努力使德育教育更貼近我校的學生實際。在課外德育延伸中,一是通過國旗下講話和夕會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二是開展以“文明班級”、“文明寢室”和“文明個人”評選為軸心的十大系列教育活動來促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落實。三是采取教師蹲點包片的方法,通過家訪、告家長書、建村級教育基地等形式和家長聯系,配合教育子女。
2、以活動為手段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養成教育。一是通過班團會、活動課等陣地有計劃、有組織的設置各種活動情境,讓學生表演,給學生導行,培養學生熱情待客,禮貌待人,辦事認真,誠實守信的優秀品質。二是發揮校園人文環境這個隱形課堂的潛移默化作用,通過學生的耳聞目染和身體力行來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感情。學校注重挖掘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屋、一言一語、一情一景的育人功能,構建了由過去到現在到將來,由地面到空中的全時段全方位的育人體系。三是開展固定和不固定標兵評選活動,以身邊的榜樣引路,激勵學生做新世紀合格公民。學校每年舉行十大固定標兵和適時舉行不固定標兵評選,在班級推薦、個人演講、無記名投票中對學生進行實實在在教育,效果十分明顯,學生、社會認同率達100%。
3、以技能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一是上好勞動課,讓學生掌握勞動知識。二是開展勞動競賽,對學生進行勞動規范教育。三是參與學校建設,讓學生體驗勞動樂趣。為此,學校配備了專職勞技教師;每年利用適當的時間開展植樹、內務整理、野炊、插秧、割麥等競賽活動,對學生力所能及的勞動技能加以檢測,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另外,學校里凡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小型勞動都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讓學生在創建、維護和保持校園環境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從而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自己教育自己。
五、凝集眾人智慧,取得課改成效
幾年多來,我們按照《長壽一中新課程改革實施方案》的主要目標和實施措施,有目標、有計劃、多渠道地開展了課改實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促進了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近年來,學校引入競爭機制,強化了教師的研究與學習意識,教師執教水平不斷提高,新課程改革有序推進。目前,我校自主研究課題結題2項,協作攻關課題結題2項。50%的教師掌握了初步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少數教師精通了課題研究,并培育出1名荊門市學術帶頭人、2名荊門市學科優秀教師、2名鐘祥市學生最信耐的教師和1名師德標兵。教師發表教科研論文國家級15篇、省級24篇,論文獲獎30篇,優質課比武獲獎6人次;輔導學生獲各級各類獎31人次。學校整合的《生成性課堂教學摭談》研究報告在省地兩級推廣;構建出了《長壽一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系列》,分階段有側重的對學生進行系統教育,學生品行優秀率達80%,合格率達100%,犯罪率為0。
2、優化了課堂教學。如,英語組教師根據“生成性課堂教學理論”,設計出的英語情景教學在市縣兩級教學比武中獲二、一等獎。數學組教師根據“研究性學習的任務、情景驅動理論”,創設出數學思維情景課堂,大大的優化了課堂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理化教師被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過程性、生活化等特點所啟發,在教學中加大了實驗教學和理化知識的產生過程的推演,及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主動學習,不僅中考成績顯著,07年在全國知識競賽中還獲6個國家級獎和6個省級獎。
3、促進了學校管理的人本化。一是我校在創設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時,巧妙的借鑒了我們在課題研究中的一些模式理論,變過去的封閉式強制管理為現在的開放式人本管理,構建了一整套學校、家庭和社會相聯系的信息流通體系和對學生進行全程、全息(從到校到回家及在家里等)跟蹤的管理體系,讓學生的動態始終處在教師的掌握之中,以便教師更好的進行施教。二是在學校,我們也讓學生參與學校、班級的管理,始終把學生的人格魅力、班級的凝聚力和團隊的精神力量置于管理的最前列,讓其不定時的警示學生,以便產生井噴效應,使學生真正成為學校、學習的主人,從而盤活學校,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融洽師生的感情,為新課改營造了大環境。
六、規范反思行為,分解課改困惑
幾年來,我們雖然初步取得階段性的成效,但那只是剛剛起步,離課改的要求還相距甚遠,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甚多。
1、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沒有完全得到轉變,新課程理念還不明確,對這場改革的創新性認識不足,不少教師仍在等待別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有的教師懷疑用現在的教法能否適應今后的升學考試,有的教師對課改成功的信心不足,思想上猶豫彷徨。學校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去完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學生全面素質發展評價》。
2、對課改與傳統教學的關系把握不準,未能用繼承和發展的思想方法參與課改。教學模式還不能完全打破舊框框,舊方法的束縛。教學設計一般化,教學中仍受教材約束,不是真正使用教研,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層面上,形成理論與行為脫節,并非真正是先進理念下的自覺行為。
3、一個教學班的學生人數比較多,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影響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如何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引導、控制和駕馭好一堂課難度較大。
4、如何處理好“知識、技能”的學習掌握與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的矛盾。還沒有真正確立新理念,教育教學實踐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太深;另一方面,理論學習不夠,對課改的意義認識不足,其次是對課改的成功做法學習不夠。
5、新課標的評價理念和方向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它提出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問題是,除了學習成績的評價是剛性評價,由教師主導的文本評價和由學生主導的過程評價都是彈性評價,如何防止這兩種評價流于形式或混入暗箱操作,如何保證評價的公正、透明,同樣是課改實施中的難題。
一學期來,我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依法治校、科研興?!钡霓k學思路,依據學期初制定的工作計劃,堅持教務、教學、教研共抓齊舉,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聰明才智,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勇于創新、開拓進取,在全體教職工的一致努力下,圓滿地完成了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F將本學期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第一部分教育常規管理工作
一、治理環境
1、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治理好校園環境,維護好校園安全。既優化校園內部環境,又治理校園外部環境。既做好師生員工的安全教育,又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既制定和完善應急處理機制,又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既正面教育引導學生,又防止社會不法分子對青年學生的拉攏。
2、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主動到周邊村居走訪,爭取周邊群眾支持我們的工作;同時加強了與派出所、交警中隊的聯系,讓他們支持和指導我們搞好學校的安全防范工作。
二、加強師德師風的建設
1、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目標: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意識和管理手段的高素質的班主任隊伍。重視對班主任的培養。班主任要講“學習、敬業、公正、效率”,要有“愛心、耐心、信心”。每年召開一次班主任經驗交流會,總結班主任工作經驗。三年內形成一套具有縣初級中學特色的班主任工作經驗。
2、讓每位教職工都成為德育工作者。堅持“以德治?!薄⒁l揚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成為每一位教職工的意識。使德育工作做到經?;⒅贫然?、規范化、科學化。
3、學生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團委、學生會的作用,培養一支優秀的學生干部隊伍,在各方面為全校同學作出表率。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目標。
三、制定詳細的計劃
開展師德教育系列活動,提高了德育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并根據學校實際,對照《規程》要求,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德育工作計劃,從而使學校德育工作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特色化方向發展。
四、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確保各種計劃的有序進行
五、做周詳的總結,更好的發揚長處,避免不足之處。
六、正常開展班級、團隊、學生會等各項工作
1、 本學期狠抓班集體組織和制度建設,開展了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全校各班都舉辦了質量較高的主題班會,特別是我校在開放日上主題班會課,取得較好的成效,得到了全縣聽課教師的好評。
2、指導并督促班主任做好家訪工作。因為新成立一個學校,家長不了解學校的情況,因此我們要求班主任在本學期內對所有的學生進行了家訪;通過這次家訪,使學生家長了解了學校,進一步加強了家校聯系,使我們的工作更加主動,更加易于開展。
3、抓好班主任工作不放松,本學期定期開展了班主任工作培訓,定期檢查班主任教育常規工作,召開班干部會議、學生座談會,根據反饋情況做好新班主任的指導工作。
4、加強團隊及班干部的培養,指導他們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
5、制訂并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堅持隔周1次的德育工作例會,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七、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預案
1、 抓好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全校上下十分重視法制、法規教育,多次組織學生觀看關于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錄像和有關法制教育錄像,引導學生學法、懂法、守法。
2、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月”活動,進一步強化學校安全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掌握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支持學校安全工作,保證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教育是安全的前提,安全是教育的目的。
3、制定了各種安全應急預案,如:安全事故預案、抗震救災工作預案、汛期防洪搶險預安等。三月份,成功的完成了“防火災”演練。
4、我們將始終堅持把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落實人人參與的要求,警鐘長鳴,常抓不懈,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八、建立學生成長檔案
不公布學生分數名次,不以學生分數為依據進行各種形式的分班。
九、建立德育領導小組和德育工作隊伍。建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德育網絡,健全德育工作制度
1、協調好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者間的關系,使三方教育“目標一致、功能互補、配合密切”,從廣義的教育來說,兒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整體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之一。學校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所獨具的優勢,進行親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勞動教育等等。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關心他人的意識,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2、指導家庭,幫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召開家長會,建立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綜合素質和教育水平,使家長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將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除了家庭、學校,影響學生的第三個地方是社會。社會是一個復雜場所,會對學生產生各種影響。學校有責任與社會各界密切聯系,鼓勵開展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活動,嚴厲打擊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違法團體;充分利用各種有意義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減少和避免思想腐蝕性東西對學生產生負面作用。
十、培養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公民素養,自主管理能力較強,遵紀守法,心理健康的學生。
1、這學期來,我校的內宿生增多,學生年紀小,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波動,因此政教處要求班主任多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疾苦,做好學生的良師益友,努力排除學生心理上的障礙,使學生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本學期邀請專家給女生上生理健康教育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這學期成立了學校儀仗隊,堅持每周一的升旗儀式,組織學生參加學雷鋒做好事等,使這些活動同樣為我校德育工作增色。
3、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請專家培訓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建立心理咨詢室、心理教室,不斷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第二部分教學常規工作
在教學管理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開學前做好初一新生的編班工作,制定課程表,確保教學秩序的正常開展。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制定學校教學計劃,明確了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和要求,并保持督查執行。
2、加強對教研組工作的指導、督促與檢查。本學期各教研組都根據教務處計劃制定了本組工作計劃,做到有內容、有措施。具體體現在:定時、定地點開展教研組活動,包括集體備課、聽課、評課、集體學習和討論等教研活動。本學期各教研組每位教師均上了一節學科探討課,其中包括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探討課。主管教學的領導經常深入課堂聽課、了解教學情況,并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3、狠抓教學常規,積極推行集體備課。要求各教研組的備課組在開學初整合本組力量,根據教材特點展開集體備課。要求:做到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專題、定內容;四備:備大綱、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五統一:編一教學目標、統一重難點、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單元練習。各備課組長還要組織好同學科老師聽課、評課工作,及時做好備課組的活動記錄;主管教學的領導經常深入課堂聽課、了解教學情況,并及時與老師們交流切磋,以明確整改的措施。
4、不定期抽查教師教案、測驗、作業批改、聽課情況,并記錄反饋。通過此舉督促教師備好課,批改好作業,做好測試反饋。另外,還不定時召開班干會,學生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授課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老師授課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使其明確努力的方向。
5、不定時召開教師會、教研組長會,分析當前教育教學新動態;虛心聽取有利于學校教學發展的良策,共商學校教學發展大計;了解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的實際困難,并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的工作環境。
6、重視考風考紀,加大考試監控力度。本學期組織了兩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試,根據學校實際制定了考生考試規則和監考制度,加強對學生考風考紀教育和對老師進行監考培訓,把考試工作管理落實到細處、實處。
7、做好質量分析,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本學期,根據月考、段期考的實際召開了質量分析會,在會上,教務處根據學科的實際情況、班級的整體情況做了分析,并實事求是的提出了整改的辦法,使老師們進一步明確學校的辦學目標:提高優秀率,消滅低分率。這對課堂教學的深化,尤其是對學生成績的提高起到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8、加大教師業務培訓的力度,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本學期,在教務處的指導下,各教研組結合本學科特點,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查閱新課程改革的有關資料,開展了學科探討活動;組織老師參加課件制作培訓;組織老師約146人次參加各級各類教研、觀摩活動,并多次邀請了縣教育局的領導、教研員到校聽課、評課。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我校老師的育人角色得到了進一步的轉變,教學方式也得到重新建構。
9、成功舉辦了縣第三屆教育教學開放日活動。在活動中,對外共開放有: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物理、化學、歷史、生物、地理、體育、美術、音樂、班會13個學科。共有22位骨干老師上了展示課,他(她)們基本功扎實、綜合業務素質高,教學理念新,為我們搞好本次活動提供了一流的師資保證。聽課教師多達到436人次。本次開放教學除了將新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作為研討內容,我們在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時,遵循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一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主題班會活動,主題思想健康,切合實際;設計新穎,寓意深刻;針對性強,反映了學生心靈深處的需要和熱點,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動力。這次開放日活動,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使我們的教師轉變了教育、教學理念。也為城鄉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和共同探索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提供了平臺。調動了廣大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進一步繁榮了我校教育教學科研事業,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進程。
10、協助教研室開展市教科所組織的送教下鄉活動。在活動中,我校共有6位老師接受上課任務,同時還組織全校教師參加專題講座。會上,各專家教師給我校老師教學教法給予肯定的同時,還指出了改進的意見,使大家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課改意識也大大增強了。
11、認真組織師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學科、業務競賽。我處根據市教育局、教研室文件及通知精神,遵照校長室的批示和參賽要求,凡上級批準組織的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我們都認真的組織,并積極動員參加。在本學期,我處組織學生參加了全區中學生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知識競賽;組織學生參加全區中學生英語知識競賽;組織學生參加市科技作品賽;組織學生參加市聲樂才藝大賽;組織學生參加縣教學用具、手工制作大賽;組織學生參加縣田徑運動會;組織學生參加學校書畫比賽;學?;瘜W知識競賽等。我處還組織老師參加各級賽課、教案設計比賽、論文評比等活動。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期各學科競賽獲得自治區級別獎勵共有157人次;獲得市級獎勵共有 5 人次;獲得縣級獎勵共有100人次;組織學生參加縣田徑運動會獲得團體總分第五名。有 25 名老師獲得自治區級競賽指導獎,1名老師獲得市級競賽指導獎,6人獲得縣級競賽指導獎。李建勛老師參加縣體育優質課比賽獲一等獎,參加市體育優質課比賽獲得三等獎;韋 海老師參加柳州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獲得鼓勵獎;參加各級論文比賽有4位老師獲獎。
12、抓早、抓實畢業班工作。
(1)成立畢業班領導小組,制定畢業班備考計劃。確定培養對象,建立幫扶導師責任制;加強對臨屆生學習的指導力度,并及時做好成績追蹤;(2)要求畢業班老師加快上課進度,提高授課效率,做好復習計劃,寫出復習知識網絡,做到通力協作,齊抓共管,努力提高畢業班整體成績。(3)加強學生學習緊迫感,要求學生早晚兩個七點到位,分管行政和班主任做好督促工作。還堅持對初三學生加強政治思想教育,邀請縣醫院的生理專家到校初三女生做專題講座,以此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
13、制定并完善我校上班、請假、調課制度,教學獎勵制度,學生獎勵制度,教學評價表。并初步擬定教研組長工作職責,備課組長工作職責,任課老師工作職責,各學科教師工作職責,各功能室工作人員工作職責等。
14、開放圖書室、閱覽室,開設書畫興趣小組,成立文體興趣小組,成立“晨曦”文學社,各個活動小組都安排有專人負責指導。本學期,舉辦了1次美術作品展,1次書法作品展,發表“晨曦”???冊。這樣,使得學生課余生活豐富了,學習熱情也提高了。
15、教務處加強對圖書室、實驗室等教輔人員的管理。要求教輔人員自覺堅守崗位,督促其做實、做細本職工作,增強服務意識,充分發揮其對教育教學質量的作用。同時,我處非常重視上級對各室的復查驗收,還根據檢查提出的整改意見,結合學校實際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各室工作。
16、完善“普九”材料,并做好“普九”相關材料的歸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