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環境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也門等國接壤。 海岸線長2437公里,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十四位。
沙特阿拉伯地勢西高東低。全境大部為高原。西部紅海沿岸為狹長平原,以東為賽拉特山。山地以東地勢逐漸下降,直至東部平原。沙漠廣布,其北部有大內夫得沙漠,南部有魯卜哈利沙漠。
沙特阿拉伯西部高原屬地中海氣候,其他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自然環境;生態城市;布局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季風氣候區,冬夏氣候差異明顯,只有在進行城市規劃時結合城市自然環境合理考慮城市布局,預留出城市風道,保證夏季加強城市通風散熱,降低熱島效應,冬季能夠以風力帶走城市污染物,保證城市的大氣質量。同時,還要以建筑的合理布局在冬季時減少冷空氣滲透,從而減少燃煤和能源消耗,提高城市居住的舒適度。
一、符合自然環境進行城市建筑布局的意義
1、促進城市合理發展
城市建筑是城市的不動產,使用時間較長,如不進行科學規劃必然會影響城市整體功能的發揮。在城市發展規劃中,要結合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科學進行城市布局規劃,并嚴格執行規劃,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更加充分地發揮城市整體功能,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發展中需要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城市所在地域自然環境,因地制宜進行城市布局規劃,實現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科學利用城市發展空間,有利于促進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二、基于自然環境合理進行城市布局的措施
1、城市建筑布局規劃與城市自然環境相適應
在城市布局規劃設計中,要與城市的整體功能結構和內在秩序相一致,與所處地區的空間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結合。在城市布局規劃中,要綜合考慮所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體現布局規劃差異性和個性。具體來講,城市布局規劃要綜合考慮地區季風特征、地質特征、地形特征。季風特征就是冬夏季的風向、風力差別等,因為城市建筑布局影響到風道分布,對于夏季城市通風降溫,冬季通風疏散空氣污染,以及冬季防風保溫等會產生重要影響;地質特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城市建筑的高度和抗震級別;地形特征決定了城市建筑的布局形式,不能隨心所欲的布局。同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戰略,要以城市個性化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戰略為基礎,以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為依托,實現城市建筑布局規劃與城市自然環境的協調。
2、城市建筑布局規劃與建筑規劃基礎調查工作相結合
合理的城市建筑布局規劃必須是在客觀分析實際情況、科學預測未來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進行城市建筑布局規劃時,要通過實地調查摸清城市所在區域發展的現實基礎、自然地理、生態環境和未來前景,明確區域發展面臨的基本問題。同時,廣泛征求和聽取社會各界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科技、自然等方面的信息資料,結合城市建筑布局規劃對這些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和科學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和專題研究,從而為城市建筑布局規劃提供可靠地信息依據。對涉及城市布局規劃的資料,要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論證,找出城市發展的優勢和差距,抓住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對城市發展的指標體系進行分階段預測,為城市布局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3、依托城市環境條件科學進行建筑選址、建設
一是城市建筑的選址、布局和風向設計,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城市建筑物要選址在向陽、避風的地方進行布局,有利于建筑充分吸收太陽熱能,并減少因冬季風造成的建筑熱量損耗;在我國南方炎熱地區,要合理設計建筑群布局,使街道與當地夏季主導風向基本一致,并做好城市路網、城郊空地、廣場綠地和開敞水面等設計工作,在加強通風散熱的同時,強化城市內部不同區域間的熱交換,促進熱量的流動和釋放。二是城市建筑的體形、朝向、間距設計,要適當控制建筑物的體形系數,因為建筑體形系數越小,越有利于建筑保溫避風,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但過小的建筑系數會造成建筑物通風采光不好,影響建筑物使用。所以,要在保證建筑物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合理控制建筑物體形系數以減少建筑物與外界的熱交換。在實際建設中,一般采取減小建筑面寬、加大建筑進深、增加建筑層數或組合體等方式以及選擇長條形建筑物外形等措施來控制建筑物體形系數。建筑朝向對建筑節能也具有重要影響,我國北方寒冷地區的城市建筑一般采取南北朝向,方便冬季增加室內光照,有利于采暖,從而降低能耗;南方炎熱地區城市建筑則要結合地域特點,處理好建筑物與遮陽和季風風向的關系,以達到通風散熱降溫的目的。三是城市建筑圍護結構的節能設計,城市建筑的圍護結構主要包括建筑外墻、屋面、地基、門窗或架空樓板等,要做好建筑圍護結構的設計建設,提高城市建筑冬季防風能力,對于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環保性能、改善建筑室內空氣質量、提升建筑室內居住舒適度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綜合采用多種復合節能材料、采取建設新技術等手段,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從而減少建筑冷熱能耗,提高建筑防風和節能效果。
4、以人為本科學布局城市建筑群
在我國南方地區,進行城市建筑布局時要充分考慮夏季通風散熱,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還可以合理布局城市建筑群,基于風壓差是居住區主要風源的實際,在滿足建筑基本光照和通風要求的基礎上,在建筑空間允許的前提下,建筑群間隔越大,自然通風效果越好。因此,要使建筑群保持一定距離,朝向夏季風主導風向,以錯列式進行布局。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簡要分析依托自然環境進行城市建筑規劃布局的意義,結合城市所處地域自然環境、建筑布局規劃基礎調查工作和建筑節能措施等對如何依托自然地理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城市建筑布局工作進行了論述,從而對城市建筑布局規劃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究。
參考文獻:
[1]鄭強,朱繼業,王臘春.蘇州市大氣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及建設生態城市的對策與途徑[J].四川環境,2005(05).
[2]官衛華,何流,姚士謀,葉菁華.城市生態廊道規劃思路與策略研究――以南京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7(01).
環境美德倫理摒棄了主流環境倫理學一元論的規范倫理的理論進路,將研究的焦點置于關愛自然、促進個人幸福、社會繁榮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traits of character) 、心理定勢(disposition)和各種具體的環境美德,以及環境美德倫理在指導人與自然互動實踐中的應用。桑德勒在《性格與環境:以美德為導向的環境倫理方法》一書的前言中指出,完備的環境倫理學需要美德倫理的視角和方法。他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研究對象做了深入的探索:第一,建構環境美德倫理的理論基礎;第二,對環境美德倫理作為一種充分的環境倫理進行論證。作者用六章的篇幅圍繞著這兩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在第一章中,他從理論上論證了“是什么使得某些性格特征成為環境美德或惡德(vice)”;第二、第三章重點討論了構成環境美德或惡德的具體態度和心理定勢;第四、第五章討論了環境美德倫理在環境倫理學中的角色、地位,環境美德倫理區別于其他環境倫理學理論的特征;最后一章中,桑德勒富有創建地將環境美德倫理應用于轉基因農作物評價這樣富有爭議的典型案例,展示了環境美德倫理在實踐領域幫助我們理解和回應現實環境挑戰的作用。
作為一種新的理論,環境美德倫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以美德為導向的環境倫理學新方法的理論基礎進行說明。在第一章中,桑德勒重點論證了一種性格特征何以成為美德或惡德,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人的性格特征如何應用于涉及自然環境的活動。桑德勒以當代美德倫理的重要人物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和羅莎琳德?赫斯蘇斯(Rosalind Hursthouse)所開創的自然主義美德方法為基礎,建構了他稱之為具有“自然主義、目的論和多元性”特征的環境美德理論。桑德勒解釋他的美德倫理方法之所以是自然主義的,在于它受到科學自然主義的啟發,與科學自然主義具有邏輯的一致性,但桑德勒又批評科學的自然主義方法過于狹隘,需要被更充分的倫理自然主義所取代;之所以是目的論的,因為它主張讓某個性格特征成為美德或惡德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夠促進或阻礙某種目的的實現;之所以具有多元性,在于它所要實現的目的,既包括與行為人有關的目的(這些屬人的目的具有多元性),也包括與行為人無關的目的(這些目的也是多元的)。桑德勒稱他的美德倫理方法可以應用于各種與自然環境相關的人類活動,以確認各種類型的環境美德和惡德。
什么是關愛環境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定勢,如何確認什么樣的人格、心理定勢是關愛環境的美德,這是環境美德倫理的核心問題。接下來,桑德勒要做的就是運用他在第一章中所建構的自然主義的、多元的、目的論方法來確定那些構成環境美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定勢。在第二章中,桑德勒著重考察了有助于個人幸福和社會繁榮的美德。他認為有些性格特征和心理定勢更有助于維護環境的質量、數量和與人的融合度等自然環境的善。通過訴諸道德行為人利益的策略,桑德勒論證了某些性格特征在關愛環境、使環境受益的同時也能令行為者受益,因為自然環境所提供的一些好處只有那些有尋求和接受傾向的人才能夠獲取。桑德勒將可持續、環境行動主義、托管、與自然的交流等視為核心的環境美德。
在第三章中,桑德勒重點討論了人以外的自然界和自然物。作者從論證自然具有獨立于人類目的之外的自然價值入手,推導出關愛這些自然價值的態度和心理定勢。桑德勒的論證超越了泰勒(Paul Taylor)的生物中心主義(biocentrism),認為不但作為個體的有機體具有自為的固有價值(inherent worth for its own sake), 而且某些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組織性的自然環境也具有固有價值。自然物和自然界所具有的內在價值要求相應的關心(care)、照顧(considerateness)、同情(compassion)等尊重自然的美德(virtues of respect for nature),而那些對具有內在價值的自然環境的無情(callousness)、漠然(indifference)和殘忍(cruelty)等態度和心理定勢則被視為環境惡德。桑德勒似乎還接受了利奧波德大地倫理和羅爾斯頓自然價值論(theory of natural value)中的系統價值(systemic value)的思想,他雖然不認同生態系統和物種具有自身的善,但這些自然環境也可以被涵蓋于他稱之為大地美德(land virtues)的環境美德中。
桑德勒在第四章中討論了環境美德倫理在整個環境倫理學中的角色。桑德勒認為,環境美德倫理不是一種排他的、一元的環境美德倫理。在他看來,環境美德倫理與主流的環境倫理學理論的關系是互補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桑德勒還特別論述了環境美德倫理以實踐為導向的重要特征。環境美德倫理旨在為涉及自然環境的行為提供以美德為導向的原則,為環境決策提供以美德為導向的方法。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正確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行為人在特定情境下對美德的實踐。在一種特定的道德情境下,實現美德需要借助美德倫理的規則,而美德倫理規則的運用又往往意味著與他人的合作和商談,例如在面對一些特別困難的有關環境的道德抉擇時,行為者可以向導師咨詢、向典范學習或者運用凝結在實踐經驗和習慣中的道德智慧,幫助實現明智的決策。
在第五章中,桑德勒首先討論了關于環境美德倫理多元論特征的問題。他指出,盡管以美德為導向的環境倫理在七個重要的方面體現出多元的特征,但它是一種適度的多元,避免了克里考特所批評的那種多元論。這一章的重點是論證環境美德倫理作為一種環境倫理理論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通過與其他環境倫理學理論的對比,桑德勒富有說服力地證明了他的環境美德倫理是充分有效的。他指出,環境美德倫理滿足了任何一種充分的環境倫理所需要的三個一般性條件:第一,它為批評那些關于環境的不可持續的行為、政策、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礎;第二,它對涉及個人與環境的行為、政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指導;第三,它的論證能夠成功地激勵人們努力實踐關愛環境的行為、政策,追求環境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此外,他還在本章中用較多的篇幅回應了有關環境美德倫理充分性的六個挑戰。
在第六章中,桑德勒將環境美德倫理的方法應用于實踐,對富有爭議的轉基因農作物的評價問題進行了極富創新性的探討。他指出,盡管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很多技術的應用,但以美德為導向的環境倫理對這些涉及環境的實踐問題不會采取一概而論的批評態度。轉基因農作物這種應用新技術生產的新作物是否能夠提供與我們所推崇的環境價值相一致的環境善,又不損害自然和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其評價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通過運用美德倫理的方法進行具體的評價,桑德勒指出,有些轉基因農作物如金米(golden rice)基本上是符合環境美德的,而大多數應用轉基因技術的農作物則不符合環境美德的標準。這些農作物偏離了尊重的美德這一道德目標,強化了技術使用者對應用技術手段迅速解決問題的傲慢態度。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行動。其中,狹義的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而從廣義上說,是指一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人際關系的總和。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無論是社會環境描寫還是自然環境描寫,最終都是為表達中心服務的。
一、熟悉環境描寫技巧
小說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抓住特征,或通過細節描寫、場面描寫、白描(粗筆勾勒,突出特征)、細描(精雕細刻,濃墨重彩)等手法,或借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或采用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明暗對比,色彩搭配,渲染、襯托、烘托等表現手法,著力描寫環境。
二、把握環境描寫意圖
環境描寫總體上有以下幾個意圖:
1.環境本身:(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突出季節特征,表現地域風光。(2)反映、暗示社會環境。(3)營造、增加或緩和緊張的氛圍,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2.人物方面:(1)烘托心情。(2)交代人物身份,表現(影響、決定)人物性格等。(3)暗示命運。
3.情節方面:(1)轉換或展開情節,暗示或推動情節的發展。(2)為后面情節的發展作鋪墊或制造懸念,產生波瀾,激發閱讀興趣。(3)前后多次描寫,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
4.主題方面:(1)表達、寄托、暗示、揭示主題。(2)豐富、深化主旨。
三、掌握解答方法
環境描寫對象與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決定了環境描寫的作用越來越多樣化。為此,我們須掌握必要的解答方法。
1.注意描寫對象,關注選用詞語。恰當的環境描寫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和主題的表達。為了表現人物豐富的心理、復雜的性格,作者往往要為小說中的人物設置多種不同的活動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其性格。
在自然環境描寫時,作者往往會選擇一些能凸顯主觀情感的詞語來描繪環境。如用凄風、冷雨、落葉、夕陽、寒雁等冷色調的詞語;或用艷陽、麗日、春苗、綠柳、蓬勃等暖色調的詞語。不同色調的詞語表達出迥異的環境效果,從而創造故事的特定氛圍,增強故事的真實性。
2.聯系情節發展,理解作品主題。在小說中,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驅使人物活動的特定場所,也是一定歷史時代、社會現實及其發展趨勢的具體體現。小說中的景物描寫不能脫離作品的敘事而獨立存在,總是與人物心理、情節發展和主題相關聯的,因此必須把景物描寫放到具體情境中來考慮。許多優秀的作品,總是通過特定的自然環境描寫,或展示世態風情,或暗示人物命運,或推動情節發展。社會環境往往有復合的因素,作者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會歷史內涵,揭示作品主題。明白了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3.注意辯證關系,提高分析能力。一些小說中環境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緊密而豐富,小說中的環境是為人物而設置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總要打上時代的烙印,留下環境的痕跡。但是作者并未直接表現出來,為此,須注意人物與環境的辯證關系,透過環境描寫深入分析作品,提高分析能力。
關鍵詞: 地理環境 整體性 高三復習
近幾年江蘇高考地理試卷中既考查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重點知識,又突出考查能力的試題增多,高三復習內容多、時間緊、任務重,構建知識鏈有助于知識點的聯系,節約時間。下面就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應用談談自己的做法,以此拋磚引玉。
一、地理環境整體性表現在自然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地球表面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巖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首先,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區,往往是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于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因為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其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改變,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如赤道兩側低平地區,由于全年高溫多雨,因而生長茂密的熱帶雨林,產生磚紅壤,森林內生活著多種動物,但在某些熱帶雨林地區,由于人為的濫伐,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減弱,從而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并導致生態失調。
最后,地理環境中,一個區域環境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域環境的變化。如厄爾尼諾發生時,南美洲沿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洪水泛濫,社會經濟遭受重大損失,而太平洋西岸赤道地區出現旱災,亞洲、北美洲的北太平洋沿岸出現澇災。
二、地理環境整體性組合落實到區域表現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在復習中要突破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如西北地區:由“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灌溉農業”、“地下寶藏”和“主要交通路線”五部分組成,按照自然特征對農牧業和交通運輸的影響進行分析。
以上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聯系密切的環境、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其中部分要素的變化,影響著整體,反之,整體也制約著部分要素的發展變化。
三、應用
1.分析自然景觀特征,進而分析區域地理環境特征。
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一個地區,盡管地理事物和現象浩繁復雜,但總有最具代表性和起關鍵作用的主導因素和共同特征,抓住這一主導因素和區域特征,就能使教學提綱挈領,化繁為簡,優化教學過程。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 “氣候干旱”應是本區最突出的區域特征,“深居內陸”是形成區域特征的主導因素。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很少,這里的地表水貧乏,河流不發育,且多為內流河;由于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干旱還導致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人類在沙漠地區引水灌溉,改變水這個要素,就會使其他因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沙漠中的綠洲。
2.分析區域生態問題的原因(主要原因)。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除涉及氣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等自然原因外,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輪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及露天采礦、無計劃地建窯洞、修路等活動,也會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面積日益增加、水旱災害增多、氣候惡化等,從而使學生明確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要素的相互關系。
3.分析解決區域生態問題的措施。
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針對原因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從合理利用土地著手,以水土保持為中心,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因地制宜地安排農業生產,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
4.利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注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機融合,進行人口、城市、工業、農業的復習。
布魯納指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币虼耍趨^域地理教學中,注重各區域地理現象間的內在聯系,建立整體的知識結構和網絡,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是符合人的認識過程和思維規律的。人類在發展歷程中,適應并改造地理環境,同時由于人類的不合理活動,破壞生態環境,使人類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因此在復習中,應緊緊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盡量把自然地理內容和人文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建起正確的區位分析思維模式,分析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下面就以在農業區位的復習中為例,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應用。
一般情況下,農業區位特征要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分析。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社會經濟因素: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勞動力、工業和城市的發展、科技、政策等。一方面影響因素實質是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作用,如: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東南亞的季風區,重要一點得益于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的特點,其他地區相對分布較少。另一方面,體現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該地區從事水稻種植業,體現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協調一致。但由于東亞、南亞、東南亞人多地少,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如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會導致土壤板結、肥力下降。
農業區位的思維模式同樣適用人口、工業、城市與地理環境,探討地理事物的存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緊密關系。
以上是我關于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在復習中的淺顯認識,通過構建知識鏈,注重知識的聯系,既節約時間,又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鋼.高中地理學法指導.2002-2-27.
[2]黨興利.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滲透人地關系思想.2010-11-21.
[3]潘玉君.地理環境整體性理論的初步探討.地理科學,2001,(2).
【摘要】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處于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當中,具有特殊的地域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地區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因此將地域文化融入現代室內設計之中,注重本民族特色,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體現其獨特的美學,創建出具有特色的居住和生活環境。
【關鍵詞】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室內設計
一、地域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和不斷地發展當中所總結與積累的獨特的智慧結晶和心靈感悟,在人類發展的過程當中一直存在著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地域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是其獨特的地域環境,地域文化是一個特定區域當中得到傳承的獨具特色的,直至今日仍然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一個特定區域的生態、習俗、傳統和風俗等等文明的表現。它在特定的地理范圍內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具有獨特的地域性。特別是在設計領域當中地域文化的使用尤其突出,所有的造物活動都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和氣候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它們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是地域文化的創造者,這種行為的產生是因為人們為了適應當時的地理環境,在這樣的行為的基礎上將民族的文化得到發展。不同的地理和自然條件,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形成了不同的獨特的地域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演變,地域文化也在發生變化,在不斷地吸收著外來文化中有益的方面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摒棄自己的糟粕文化,逐步形成和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二、地域文化與室內設計的關系
設計的地域性指的是在設計當中吸收民間的、民族的、民俗的和不同地區形成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和各種文化因素。由于不同的民族風俗以及不同的地理風貌、自然條件等因素,才使得世界繽紛多彩各具特色,因此越是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越是具有世界性。地域性在某種程度上比民族性更具有具體性和獨特性,并且因此在不同地域形成強烈的可識別性。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源遠流長,自然環境多種多樣,在歷史的不斷發展當中,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些傳統的民居建筑也生動地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烙印,例如:中國的北方建筑渾厚莊重、宏偉,南方的建筑輕巧、秀麗,還有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的住宅,由于不同的地域特點而形成的各種文化,體現出了很強的地域性和可識別性。
地域文化是室內設計創作的重要源泉。地域文化體現在室內設計的風格中可以充分體現歷史的文脈,重現地方的特色文化、風土人情和習俗。隨著世界經濟以及科技的高速發展,室內設計不再是一門從屬部分,也不再是單純的以人類居住庇護場所為目的,而是融會了技能、藝術、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繁雜統一體。室內空間環境的創造,反映了一個地域的思想、道德、生活習慣、審美情趣。室內設計師需要對地域文化進行深入地研究,經過自身的消化和理解之后運用到自身的設計創作中,在表現當地地域文化的設計創作實踐中將地域文化進行弘揚和發展。地域文化為設計師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設計靈感以及設計素材。
三、地域文化與室內設計的融合
(一)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不同的地區都有獨特的環境特征,外部的環境可以對我們的設計進行側面的襯托,在進行設計前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才能夠讓我們的設計更好地融入所處的環境,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接觸到的都是些現代的建筑以及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因此,人們更加向往自然,渴望生活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所以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只滿足人們基本的居住功能是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的,這就要求我們可以在設計中去融合周圍環境,選取獨特的地域自然因素來豐富設計手法。例如:我國的南方氣候比較濕潤,環境優美,小橋流水,擁有非常多的古老的建筑,在這些自然環境優美山水圍繞的環境之中,我們在進行室內設計創作當中可以運用豐富的設計手法去弘揚和發展地域文化,尤其是在一些旅游勝地當中,比如蘇州、杭州以及云南的麗江、西雙版納、騰沖等這些擁有獨特自然氣候特點的地域,創作出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空間,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二)與傳統文化相融合
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寶貴資源,要想將地域文化運用在室內設計之中,首先應當對地域的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和詳細的了解,只有對它進行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才能靈活地運用各種文化符號以及文化因素在設計當中。在不斷創新的設計中,也需要注意鑒別哪些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和發揚。
文化內涵是一個抽象概念,設計師在室內設計中可以將文化內涵具體運用到各個文化元素之中進行室內設計創作,可以運用裝飾品擺件、陶瓷制品、雕刻品、壁畫、玻璃制品等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室內設計之中。設計時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考慮,要對地域文化的內涵進行辯證的思考,為地域文化的內涵注入新內容,達到文化與室內設計的統一。
(三)地方材料的運用
不同的氣候與自然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材料,在室內設計中運用地域性材料,使得其獨特的設計難以被復制。將地域性的材料運用在室內設計當中,在滿足了空間使用的基本功能同時也賦予了室內空間獨特的精神性。利用當地獨特的優勢,將地域性材料運用在設計中,在室內設計中表達地域性的特征,地域材料的使用也是對其地域風格的繼承,向人們傳達獨特的精神體驗,表達室內設計的獨特性。
將地域性的材料運用在地域性的室內設計之中,可以渲染室內的氛圍,營造獨特的空間意境,突出設計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材料對于室內設計來說,不僅是簡單的材料的概念,更是對室內設計當中一些概念化的實際體現。在某些地域獨有的材料,對于材料本身就是一種符號象征,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云南騰沖,火山石產量豐富,而且用途也比較廣泛,因此在室內設計中運用火山石不僅節省成本而且自然環保,更能賦予空間獨特的地域意境。在使用各種裝飾材料時,要尊重和突出地域的風格特征,對材料進行符號的概括、提煉、變形等加工和處理,使用具有新意的設計手法,結合現代加工技術,使設計作品變得更加有趣、獨特新穎,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
結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將傳統文化運用在室內設計當中,利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建筑室內空間,不僅可以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更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使設計變得親切,更值得去回味,創造出更美好和獨具特色的居住與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許振中.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領域的應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
[2]閻莉.淺析地域文化和室內設計的相互關系[J].科技資訊,2010(6).
[3]趙斌,俞梅芳.淺談地域文化影響下的當代室內設計[J] .大眾文藝,2009(17).
[4]馬小川,楊茂川.室內設計與地域性材料[J].藝術與設計, 2010(3).
關健詞:城市規劃設計地域文化自然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城市規劃設計應考慮的地域勝影響因素
1.1自然環境因素
地形地貌、山脈、河流、氣候和其他自然環境因素對城市的地域特征影響較大,它們不僅制約著城市空間的形成,但也構成城市界面與空間結構、形態的基礎條件,因此缺乏設計中失去了必須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就像在“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城”重慶的群山、杭州西湖的秀麗景色等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環境的獨特性轉
(1)地理環境。地形地貌、地勢走向、水體等地區的地理環境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城市的規劃設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空間結構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城市規劃應尊重地形地貌,適應特殊的地形環境,使城市與自然環境得到有機的協調。如平地城市本身制約較小,建造難度較小,所以通常是規整、平直、嚴格的空間結構形態,將使人們形成開闊、大氣、恢宏的文化心態;而山地城市大多地形起伏、地貌復雜、生態環境敏感脆弱,但同時也有豐富的資源、環境容里大,山地建筑形式、民族文化、人文景觀多姿多彩,地形富于變化,可巧妙利用自然條件,所以規劃設計必須充分結合地理環境,善于提高揚長避短,創造出深具地域特色、與自然和諧的規劃設計作品。
(2)氣候條件。當地的溫度、濕度、日照、降雨、風向等氣候條件深深地影響著城市地域性的形成。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提出了“形式跟隨氣候”的設計思路,認為氣候是建筑設計的一個基本出發點,特定地區的氣候因素賦予了城市建筑強烈的地域色彩。所以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街道和建筑布局應有利于夏季時的自然通風,朝向要考慮采光性能,城市的市政排水系統規劃要考慮當地的降雨條件,景觀植被要考慮氣候的適應性等。
1.2建筑技術因素
①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規劃設計應滿足當地總體的發展狀況,要以當地經濟發展和當地居民需求為基礎,應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而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尚、品位”,也不得隨意地模仿。②地方建筑材料。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建筑材料與建構技術的選擇和形成,通常與其地理地貌、生產技術等因素息息相關,為節約建造成本,建筑材料應就地取材,長期以來便會使建筑打上濃重的地區烙印,形成獨特的地域建筑特色。③地域性建造手段及生態建筑技術。城市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為達到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習俗的適應,大多形成了獨待的地域性建造手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應加以利用,同時注重對新手段和生態建筑技術的開發利用,以達到節約能源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3地域文化環境
地域性城市設計的深層含義是要使城市體現出本區域歷史所遺留的種種文化浪跡,要在設計中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風格,使城市具有非常明顯的可識別性。
地域文化是指某個地域的人們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文化。不同地區的人當舌習慣不同,地域文化也不同。所以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一定要重視自身區域特性、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保護發展地域特色,延續文化內涵,體現本土特點。
2地域行規劃設計方法
21地域性城市規劃設計方法
1)城市布局結構。地域性城市的布局結構也應充分考慮當地自然環境因素。首先,城市布局應考慮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創造動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觀。其次,城市布局也要結合當地自然氣候,不同的地區依照其氣候特點,日照間距要求不同,建筑物理環境設計也有所不同,如我國南方地區冬暖夏熱,遮陽和通風重要,受主導風向影響較大,建筑布局要靈活多變,而在我國北方地天濕冷,南北向的房子要利于爭取日照,夏天炎熱,南北向的房子便于通風,所以人們對于住宅南北向朝十分苛求,統一的朝向使它了統一的肌理和均質性。再次,城市布局還要充分考慮當地歷史文化境因素及當地的民俗習慣和民族風俗。2)城市道路系統。城市道路統不僅要解決城市的人流、車流問題,同時也是創造城市景觀的主地域性城市道路系統既要合理利用地形,又要延續城市的肌理。對方與北方的城鎮布局,南方城市多曲折變化,北方城市多嚴整,其道系統也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3)城市空間形態。城市規劃設計還應深入研究和把握住區空間結構與形態,創造出適應當今城市化進程,又符合地方文脈與個性特征的地域性城市。作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休閑交流活動場所的城市空間,不僅要適應地區的自然環境,還應密切系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民俗民風,歷史文化傳統。
2.2地域性城市建筑設計方法
城市建筑的設計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濟較發達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較高,建筑空間一般比較寬敞,且追求品位;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建筑空間設計比較緊湊,大多更傾向于經濟適用,建筑空間還受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地域性文化的影響。
建筑色彩是建筑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現代地域行城市要充分吸取傳統的地域色彩,并結合現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有所創新。如‘粉墻黛瓦”是江南民居最具特征的色彩寫照。
2.3地域性城市景觀設計方法
城市景觀設計首先應遵從城市的整體設計理念,應該在城市規布局與建筑單體設計建筑的地域性整體的大框架范圍內、在空間組織、細部處理等微觀角度遵從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生活風俗和審美心理,以達到一種以人為本、親切、舒適的居住外環境。設計中應合功能要求,通過綠化、水體、硬質鋪地等有機組合,以及覆蓋、地坪高低和地面鋪裝材料紋理變化等方法,形成空間圍合,分出不同層創造出良好的景觀空間。要注意避免城市進程發展過程中地方特色景觀,在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極探索新形勢下城觀塑造的新思維、新方法,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體現出城市特色。
3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規劃設計人員一定要掌握設計的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結合當地的自然及特點,充分尊重地區的內在特性,對地域特征進行發掘、保護、提煉和繼承,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提高城市品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