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的學科素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學生校園社團是學生自發形成的學生組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和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可以作為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成為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1 生物學科社團發展的可行性
近年來,隨著校園文化的深入發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生物學科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特點,且與生活聯系密切,在高中校園發展生物學科性社團,借力社團活動,對改變生物學科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完善教育教學生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 生物學科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將生物學科從書本、課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甚至是校園之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管理,科學合理地開展社團活動,從而融合知識、技能、情感,形成高中生所具備的核心素養。
2.1 實驗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課也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內容。但是由于課程的規劃及條件的限制等因素,實驗課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因此教師可以在社團活動中開展實驗內容。教師可具體開展下列兩類活動:① 教材實驗: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實驗內容非常多,如:有機物的鑒定、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離、葉綠體的觀察等,② 創新實驗:以教材實驗為基礎,對原有的實驗進行改進和創新,甚至提出新的課題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獨立地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結果分析和討論交流。例如,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探究生長素對桂花枝條扦插的影響,探究低溫處理對菠菜種子萌發的影響。
重復教材實驗既讓學生鞏固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讓學生領悟到科學家們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主動的創新實驗,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綜合,并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直到撰寫科技小論文。通過上述實驗活動的開展,學生理解了科學概念,鍛煉了實踐能力,更是形成了科學態度,養成了理性思維的習慣,獲得了獨立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2.2 調查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規律的科學。它不僅是一個結論豐富的知識體系,還包括了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探究過程。學生近距離地觀察生命現象,用生物學知識認知生命、解釋生命,從而熱愛生命。調查類活動可以包括下列兩種類型:①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如校園植物的認知、分類與分布,校園周邊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水生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的比較等;②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如城市河流的污染調查,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等。
調查類活動的趣味性強,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在調查研究中,學生根據調查內容設計調查方式和路線,既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又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學生在觀察有趣的生命現象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神奇,在較好的理解了生物學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的相適應,物質與能量的平衡,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平衡,在生命系統中人是主體又是客體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及作用,培養了學生的生態和生命觀念,以及人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如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等。
2.3 實踐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科學,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活動,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體現了生命科學的價值。教師可開展如下一些活動:① 標本制作: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標本室,并給他們介紹標本制作的技術,引導學生制作簡易的動植物標本,如植物葉片標本、蝴蝶標本、昆蟲標本,還可以制作鳥類標本等。② 模型制作:模型可以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和本質具體化,可在社團的學生中開展模型制作比賽,如動植物細胞模型的制作、DNA分子模型的制作等;③ 種植養殖:組織社團學生建立校園生物園,如種植花卉、蔬菜、果樹,培養蘑菇,養殖小白鼠、觀賞魚和家鴿等,制作生態缸和小型的生態系統,還可以探索蔬菜的無土栽培技術、植物的嫁接技術和魚類的繁育技術等。
一個生物科學工作者應具備獨立、熟練的動手能力。在這些實踐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和生物體親密接觸,學生加深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地解釋生命現象,發現生命規律,熱愛生命個體,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思維和生命觀念。
2.4 科普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和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應自然科學的本質。科學最終又要服務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因此,開展一些科學普及活動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可開展以下兩類活動:① 科普宣傳:利用節假日,面向學校師生,或深入到校園周邊的社區進行環保知識和健康知識宣傳,如城市水污染調查的圖片,艾滋病、乙肝、流感等疾病的傳播途徑圖片,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和有效預防等知識宣傳;② 科技創作:借助學校的科技節及市級科技活動等平臺,鼓勵學生進行生物學相關的作品創作,如制作水污染處理的浮床,無土栽培蔬菜的簡易裝置,家庭生活污水的多級利用裝置等。
在這些科普活動中,學生成了科學的傳播者,喚起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以及環保意識,從而更好地愛護我們的身體和保護生存的環境。另外,學生通過調查搜集資料,動手參與制作,既鍛煉了科學技能,又培養了科學素養,提高了社會責任感。
在深化核心素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園學生社團建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團發展必然走向專業化、規范化、學術化的道路。因此,建立生物學科性社團可行且有必要,生物社團必將開辟生物學科教學的新模式??茖W地開展社團活動不僅有助于生物學科的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還有助于培養具備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W能力的生物學研究人才。
參考文獻:
[1] 譚永平.中學生物學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教育價值[J].生物學教學,2016(5):20-22.
[2] 蔣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生物學科素養的思考[J].中學生物學,2015(10):9-10.
/
1 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絕大多數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往往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生物學科閱讀素養而難以落實或深入到一定的學科知識本質。而目前在生物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在課堂上很少自己去認真仔細地閱讀生物知識,即使閱讀也只是浮光掠影式進行的閱讀;或是閱讀生物學科教材和閱讀小說、故事一樣跳讀和瀏覽性閱讀;或是直奔主題式的閱讀。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閱讀時喜歡帶著問題直接找答案。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也不重視閱讀,沒有提高學生生物學科閱讀素養的意識,只注重課堂深入淺出的講解,認為與其在閱讀上浪費時間,不如將教材內容“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學生聽,這勢必影響到學生自主對教材的思考和理解。這一現象不解決,那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學習則成為一句空話。
為此,教師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生物學科閱讀素養,指導學生在生物文本的閱讀過程中,如何發現問題,深入思考、認真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生物知識前提就是學會閱讀生物文本資料,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如伴性遺傳,學生要完成這部分內容的自主學習,必須要有對這部分內容深入思考的閱讀,理解知識的本質,并能應用于實際,解決具體問題。否則只是表面內容的識記不是真正的生物知識的自主學習,也達不到生物學科發展對學生的應有要求。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帶有生物學科特點和學科思維的閱讀素養。
2 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鍛煉學生學科思維
近幾年的江蘇高考和各地模擬試卷的質量分析表明,構成一些學生感到解題困難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他們的學科閱讀素養的不足,往往導致題干信息不能有效提取,圖文信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轉化,知識不能有效地整合和遷移。按照認知學習的說法,閱讀是一種知識的重建過程。生物學科里的符號、公式、方程式、流程圖、示意圖、表格等內涵豐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樣需要相應的學科思維的閱讀才能理解、轉化新知。因此,帶有生物學科特點的閱讀是生物學習活動形式之一,是生物學科思維構建的基礎。
對于生物學科而言,有效的閱讀是建立生物學科知識模型和解決生物學科問題的語言基礎。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有助于學生生物文本閱讀技巧與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學生生物學科思維的形成與轉換,有助于培養學生提取、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
例如很多課本生物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就能很好得體現生物學科思維,如光合作用探究歷程。閱讀這些資料的本身就能使學生對如何進行生物科學研究和生物學科思維的過程有了一定的思考。這樣的內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學生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掌握生物學科方法,鍛煉學生生物學科思維。
3 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提高生物課堂效率。
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十分重視提高學生生物學科閱讀素養,運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技能訓練。
對于學生來講,學習壓力使得不能有很多的時間進行學科閱讀訓練,同時學生的思維惰性也影響學生的學科閱讀活動。此時,教師需要在學生閱讀前,提出一些指向明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學生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去找尋問題的答案,在任務的驅動下,使閱讀更有效。
如在教學中教師隨教學進程可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一個或幾個重點的相關段落。為了使學生對所閱讀的重點段落做到字斟句酌,要常變換形式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思考。如閱讀減數分裂概念時,可提出這樣一些問題:① 什么樣的生物進行減數分裂?② 什么時候發生減數分裂?③ 減數分裂的結果和有絲分裂有什么不同?④ 染色體減半發生在在第幾次分裂?⑤ 除數量變化外染色體種類的變化有什么規律?這些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極濃。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使他們帶著問題聽課,這樣就能很容易地突破難點,掌握重點。同時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在舊知識基礎上掌握新的知識,既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可促進學生生物學科閱讀素養的提高。
4 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實現生物知識的高效建構
具備一定生物學科特點和學科思維的閱讀可以控制和調節學生主體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過程,從而提高生物知識的建構效率。
比如在學生生物知識建構中,往往有許多相關或相近的知識點,學生在理解這些內容時較易混淆。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容易混淆的概念時,要運用對比法加以區分,通過提高學生生物知識對比閱讀素養,找出異同點,從而掌握概念的實質。如線粒體和葉綠體、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等。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辨析異同,可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能力、綜合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求異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高效建構知識。
從本質上看,基于項目的學習屬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要求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學習,即在“做”中學,在“實踐”中學,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完善的過程。因為這種學習模式特別強調協作的重要性,而在項目學習背景下,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2015年3月,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國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今天,這個概念體系正在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養成為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所謂“核心素養”,就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核心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組成部分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如何培養核心素養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關鍵和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初中生物教師教學的重中之重。
對于初中生物教師而言,由于初中生物是非中考科目,這是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首先是觀念轉型――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學科教師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其次才是教某個學科的教師 ;首先要清楚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有哪些、學科本質是什么,才會明白教學究竟要把學生帶向何方。這也是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養完善學業質量標準,還可能改變中小學評價以知識掌握為中心的局面。一個具備核心素養的人與單純的“考高分”并不能畫等號。它還將對學習程度做出刻畫,進而解決過去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操作性不足的問題。
一、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建議
1.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初中,學生會學習關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健康的生活,通過學習,學生一定會感受到生命的復雜、神奇、高效、協調等特性,一定會領悟到生命活動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產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物的情感。
2.對自然的珍愛與敬畏。
通過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學習,學生會了解到“和諧”的重要性,會對生物生活的環境(無機的和有機的)更加敬畏,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只有珍愛自然、保護環境,才能讓生物與環境和諧“相處”,社會也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3.對科技的認知與實踐。
生物學科的發展日新月異,通過光合作用發現的歷史、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過程的了解,梳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領悟科技發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嘆生物科學迅猛發展和生物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科技發展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克隆技術帶來的倫理的問題,試管嬰兒技術帶來的性別歧視問題,轉基因技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生物學的發展和研究離不開科學實驗,初中生只有動手實踐,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技能,才能為將來的創新努力打下基礎,同時通過實踐,也會加深對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認識,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潛能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4.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通過初中生物的學習,學生會了解許多健康知識、飲食常識、遺傳原理、環保知識等,不僅對個人和家庭成員有益,還要對社會有所擔當并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如積極傳播生物學知識(如宣傳防傳染病特別是防艾知識、環保理念、遺傳病的預防、食品安全、營養全面均衡理念、吸煙的危害、對轉基因食品的正確認識等),爭當環保的宣傳員、執行員和監督員,積極開展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等,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學知識,讓生物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以上四個方面,“對生命的理解與尊重”從生物學的知識出發,應該是生物學科獨有的學科素養,其他學科從自己的視角出發也可能會有這樣的內容;“對自然的珍愛與敬畏”“對科技的認知與實踐”“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其他學科素養也會涉及,但這里強調的是基于生物學視角的核心素養。每一點都是知識、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個人和社會價值,都是基于生物的,是初中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凸顯生物科學素養的特點
1.要體現生命性。
生命科學要體現生命性。(1)課堂要成為生命與生命對話、交流的地方,成為生命積極思考、動手實踐、團結合作的地方,成為生命主動學習、提煉感悟的地方。(2)作為生命體本身,學習者要聯系自身實際,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活學活用。(3)大自然中到處都是鮮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學的學習不能局限于書本、課堂、實驗室,要把課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2.要體現實踐性。
生物科學的特性之一就是實驗性很強,許多重大發現都來源于科學實驗,且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因此要特別重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教師不僅要重視課本上應知應會的實驗,還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書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動和課題研究,重視校園外的社會調查實踐和野外考察學習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技能的掌握,對學科思想的領悟。
3.要體現科學性。
生物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分支之一,要體現科學性。除了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之外,學生要學會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并通過對一些科學發現史、數學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內容的學習,了解科學家是怎樣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從而學會理性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還要積極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體會科學探究的艱辛歷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悅;并且通過學習,領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質疑創新的科學精神,從而涵養自身的科學情懷。
4.要體現融合性。
(1)要將知識、技能、情感融為一體,這是作為素養的特點之一,也是在復雜情境中利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必然要求。
(2)要將所學生物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生物學與當代的許多重大問題都緊密相關,如人口、糧食、自然資源、環境污染、健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與生物學的發展有關。
(3)要把個體與社會融合起來,充分認識到個體是社會的一分子,個體組成整體,個體影響整體,整體也會影響個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盡力為社會多添一份力量。
(4)要把生物學科和其他學科,特別是理科學科融合起來。生物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其他學科的發展和進步,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學及技術,理科的思維和方法也有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關的學科素養融合起來,才能匯成個體的核心素養。
(5)教師要將校內資源和校外教育資源融合起來,匯成學生生物學科素養養成的沃土,為學生開闊視野、強化應用、聯系社會提供豐富的營養。
三、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質
在生物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外,還應具有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正確的科學觀和一定的科學能力。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
首先,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這是基石。不懂得自身結構和生理,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更不可能成為好的醫務工作者。沒有遺傳和變異的基礎知識,何談優生優育、農作物的高產和優產?沒有植物、動物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怎能理解保護生態平衡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掛圖、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并緊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學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就會奠定良好的基石。
其次,良好科學素質的形成,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對人類有卓越貢獻的偉大科學家勤奮求實的故事,使學生懂得要想做到事業有成,必須有頑強刻苦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教師應在教學中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多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和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學科,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主要是通過觀察、實驗來獲得的。如,葉的結構,通過學生動手、觀察、分析得出只有氣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葉上表皮的柵欄組織含葉綠體數目多,排列整齊,因此綠色要深一些。使學生明確,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實事求是的作風去認真對待學習,對待每一件事。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素質教育
一、核心素養的含義
為了切實提高我國的教育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在中學教學綱要中指出需要結合基礎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通俗而言就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我們常見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以及思想品質等內容都屬于核心素養的范疇。核心素養是后天教育獲得的,人們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培養起核心素養,具備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礎,并對今后的發展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高中生物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意味著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通過積極的引導和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為他們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的現狀
素質教育背景下,雖然許多教師已經從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思想轉變為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但是我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一些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仍舊存在許多錯誤的觀念與方法,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些高中生物教師在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下固守落后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使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手段。在此教學方式下師生之間沒有建立起密切的交流和互動,由于生物學科的知識點偏重理科性質,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但是由于師生缺乏交流導致學生存在眾多疑問,對生物學習失去信心,加上枯燥的教學形式更加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生物學科產生抵觸心理,不僅降低了教學質量,而且阻礙了奠定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第二,一些高中生物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給予學生較多的表現機會,授課時間比過長,使得學生只能死記硬背,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教師的教學產生了依賴。這種情況對于學生的生物學習無疑是不利的,使得學生無法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沒有獲得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三,一些生物教師自身不善于了解最新的學科信息,在課堂只能同學生講授教材內的知識點,使得渴望擴展自己視野的高中生變得視野狹窄,他們的知識面較為封閉,限制了高中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認知能力屬于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認知能力的欠缺不利于他們綜合能力的全面養成。
三、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教師為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需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結合學科性質探索有效的教學措施。我根據多年來的高中生物教學經驗以及對核心素養資料的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為高中生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一些幫助。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通過同學生之間的密切交流,解決他們的疑惑,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溫暖,使學生從對生物教師的崇敬轉化到對生物學科的喜愛,同時也使學生養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獲得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創設同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精彩的教學視頻,使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科的趣味性,以此增強學生對教學的興趣,使他們能夠專心聽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二)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手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引導者的身份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授課之前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整合,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幾個具有趣味性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人數和學習能力劃分出若干小組,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學生為了完成教師的任務,會積極地閱讀教材內容,搜集資料以及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思考,之后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對問題的理解。這種教學形式使班級的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避免了對教師的依賴,并在不斷的獨立思考中實現思維能力的發展,甚至會在對問題的思考中發現新的疑問,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核心素養獲得了顯著的發展。
關鍵詞:生物學課程信息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2-0035-02
近些年來,廣大生物學課程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在信息技術與生物學課程整合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寶貴經驗。但是,由于整合是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認識基礎上的,因此這種整合總是停留在課程實施的操作層面上,很難真正深入到生物學課程改革和發展的內核之中,即學科課程體系和文化之中。只有將信息技術文化的內涵植根于生物學課程體系之中,才能使兩者的整合實現質的改變,這就是本文要重點研究的生物學課程信息化問題。
一、生物學課程信息化的內涵
生物學課程信息化是指在生物學課程設計過程中,從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研究信息時代學生知識結構的特征,將信息文化的各個要素與學科要素有機融合,構成以課程目標為核心、以課程體系信息化為特征的一種符合信息時代要求的課程體系的過程。這種新型的課程結構體系不是拋棄原來形成的課程體系結構,而是從信息化的角度研究課程體系的現代化結果。生物學課程信息化是將信息要素有機融入生物學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其本質是在信息化思想的引導下,按照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對學科課程進行重新審視,重視培養學生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形成現代化社會必須的信息素養和學習能力。
謝康等人對課程信息化的內涵作了具體的研究,認為“課程信息化強調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是課程建設中的一個要素”。課程信息化的內涵是在信息技術文化指導下,把信息技術載體中蘊涵的信息方法上升為思想理念,指導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課程目標,從而導致課程的本質變化。
生物學課程信息化是生物學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最高層次,是信息技術與生物學課程整合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是課程改革的又一次質的飛躍。學科課程信息化不僅是以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程目標獲得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應用信息技術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使學科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各個方面都留下信息文化的烙印。
二、影響生物學課程信息化實現的幾個問題
生物學課程信息化實現的過程是信息文化與學科課程融合的過程,也是實現學科課程最優化的過程。目前生物學課程信息化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1.對生物學課程信息化目標的認識問題
生物學課程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科課程思想和體系的變革。調研發現,大部分教師對學科課程信息化的內涵缺乏正確認識,認為學科課程信息化就是在學科課程實施中使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的特征是鼠標代替粉筆,用鼠標替代了直尺等傳統的繪圖工具;用信息技術手段替換學科課程教學的傳統手段,教學中常規的教室換成了多媒體教室,文本教材換成了計算機課件,書本中的文字換成了多媒體網頁和部分超級鏈接,將原來傳統教學的“人灌”變成了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機灌”。這些現象說明教師普遍缺乏對信息技術文化促進學科課程體系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正確認識。
也有些教師認為,體現信息文化特質的生物課程要盡量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這種過分夸大信息技術效能的結果是忽視了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質是為了學生信息素養提升這一初衷,忽視了整合是在凸顯生物學課程學科特點和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將信息資源、信息方法等融入其中的內涵,忽視了整合以及生物學課程信息化是為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更有效實現的內涵。例如有位教師在講魚鰭的作用一節時,為了運用信息技術,不顧生物學特點,花了好多時間用計算機制作了“捆綁魚鰭的魚的游泳情況”的模擬實驗,學生觀看計算機模擬實驗獲取的知識,就沒有學生親自動手捆綁魚鰭,通過自主總結、同學交流,教師補充的方式,探索魚游泳的情況更有效。
2.生物學課程信息化的效率問題
生物學課程信息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信息化建設初期,我們主要注重的是是否應用了信息技術,但是現在,我們必須反思我們行為的有效性問題。任何技術的應用都有一個適度的問題。實現學科課程信息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科課程的學習目標,而不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有時過分強調信息化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例如,資源的提供問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各個學習環節之中,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工具,將網絡資源作為學科課程的重要信息來源,這種方式能夠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能夠加深學生對某一些教學內容的理解。但學生在拓展學習時,教師沒有事先作好充分的準備和探究范圍過于寬泛,導致學生在活動中沒有得到能力的提升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同樣,很多自主學習的活動,讓學生開展分組討論、上網查詢、分析資料、成果匯報等活動,而在實施中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調控和學生學習目的性不強、自我控制力差,嚴重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效果。例如,某教師在準備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與能量”一課時,從網上搜尋整理有關網站、建立鏈接,希望利用internet的開放性和資源共享等功能,創建一個完全開放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查詢、搜索指定的課題,再加以必要的實驗、體驗和探究,去解決問題,獲取新的知識。這種設計思路是非常好的,如果教師在教學前期精心設計,教學中認真指導,教學效果一定會非常理想,它的一個基本條件是學生的課堂自我調控能力要非常強??墒?,由于該教師在課堂上把教育網站上有關“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與能量”以及其它網站的有關圖文資料、視頻、動畫等鏈接在課件上,提供的網絡資源內容繁雜,學生學習時缺乏教師有效指導和自我調控,只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瀏覽,而不關注理解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和細胞質中能量轉換器如何工作,尤其是植物細胞中葉綠體和線粒體這些植物體內能量轉化器的工作機理,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模糊不清,課堂效率低下,得到的結果是事倍功半。當然,這節課的失敗和教學課時緊也有一定關系。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還原學科課程的主體地位,實現生物學課程信息化的最優化
生物學課程信息化的實質與落腳點是變革傳統的課程結構,即改變以演繹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結構,變成開放性的歸納與演繹并重的課程體系。學科課程凸顯的不是純粹技術手段的運用與操作,而是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使之成為學科課程展現的手段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協作交流工具。
生物學課程信息化并不是要完全摒棄傳統課程中的傳統內容,而是將信息技術作為計算工具,展示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值計算、規律探索和實驗驗證等認識活動過程;新課程不僅
要使學科課程形成科學體系,而且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應該形成具有逐層深入的體系。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要以適度為原則,不能為應用而應用。比如,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實驗現象和結論,就不宜選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替代。而一些在課堂上或實驗室中沒有條件完成的實驗或獲取的實驗現象,如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光合作用、植物的礦質營養、內環境與穩態、生物的呼吸作用,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等等,通過信息技術的模擬再現,使生物界微觀領域的細微莫測,生理過程的抽象深奧,生命活動的動態復雜,得到生動、形象、逼真和惟妙惟肖的體現,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實現生物課程信息化的最優化。
2.努力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直接決定學科課程信息化實現的程度。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和提升應該走在學生的前面。一是提高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認識。促進教師盡快從原來的講解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二是教研部門對在職教師要有計劃地分期分批進行培訓指導。應根據教師的需要以及他們的計算機、網絡知識的基礎和水平舉辦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培訓班,內容新穎,時間靈活,使教師能活學活用。通過現場和網絡在線等方式隨時對本地區的教師進行分層次的培訓指導。三是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建立信息技術督導檢查、指導評價機制。聘請學科專家教授、教學研究人員和教學硬件及軟件開發的專家組成專家指導團指導學科課程的資源庫建設。
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培養,一是培養學生信息意識與合作交流能力。信息意識是利用信息系統獲取所需信息的內在動力,表現為對信息的敏感性、選擇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二是培養學生信息判斷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及信息創新能力,具備在學習過程中與他人分工合作進行信息整理、分析、歸納等的基本行為規范與初步角色遷移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和技能基礎。
3.研究合理利用信息資源的課程內容體系
生物學課程信息化雖然提倡兩者和諧發展,但是學科課程還是出發點,而不是信息技術;學科課程目標的實現依然是學科課程信息化的最終目標。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一方面要探究信息技術融入學科課程使之更富有效性的途徑,另一方面也要使得學科課程的設計更適合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關鍵詞:初中生物;科學素養;學困生;策略
生物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參加各類社會生活、從事經濟生產和個人決策所應用的生物科學概念,用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處理社會的相互關系,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學技術。但是,由于學困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自身學習水平較低,在生物學習過程中難以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生物科學中培養學困生的科學素養進行了簡要論述。
1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增強學困生的社會責任感
生物學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作為初中生物學科的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最基本的教學內容[1]。其中,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和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在初中生物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強化學生心理品質教育,尤其是應該注重培養學困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端正的態度。例如:在生物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祖國山河豐富的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從而增強學困生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時,通過向學生介紹眾多與生物學相關的世界重大熱點問題,如:資源、能源、人口、糧食等,從而逐漸增強學困生的社會責任感。
2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困生的觀察能力
在學習生物學科的過程中,良好的觀察能力是學困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然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來刺激學困生的多種感官,從而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從局部到整體、或者從整體到局部,指導學困生學習認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這對培養學困生養成兩良好的觀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根的結構、莖的結構和葉的結構”的內容時,老師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各個細胞的組成部分,如葉的海綿組織、柵欄組織、氣孔等圖片呈現在屏幕上,從而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各個結構的名稱、組成部分和作用。再如:在學習《人的神經系統》的內容時,由于神經系統的知識涉及的概念較多,且比較抽象,所以學困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合理的將“神經元的結構模式圖”“空中飛行的動物”“神經沖動傳導的示意圖”等展現在學困生面前。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從而最大限度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再如:在學習《心臟的結構》的內容時,老師充分利用心臟的模型進行教學,充分激發了學困生的學習興趣。當老師將心臟模型剖開之后,其心臟的內部結構呈現在學困生面前,大大激發了學困生的探究欲望。同時,老師再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生動全面的介紹,從而為學困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再如:當講“棘皮動物”時,老師便可以將海星和海膽的標本帶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大激發了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老師再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合理的問題,讓學困生通過學習找出答案,有利于幫助學困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棘皮動物的特征。除此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人與自然》節目中的部分內容,充分調動起學困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
3結合重要概念和理論進行教學,培養學困生科學研究的方法
在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改變錯誤觀念,有效提高學困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在學習《遺傳規律》的內容時,老師便可以要求學困生充分利用多種資源,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孟德爾通過進行豌豆雜家試驗來研究遺傳規律,從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掌握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孟德爾在探究遺傳規律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假說———演繹法,即提出問題———創立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再實驗再觀察,直到找出各個事物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這種探究過程是重要的科學發現模式,也是從根本上提高學困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其中,正是孟德爾提出的重要規律,為人類遺傳學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困生通過搜集資料,不僅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概念內容,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初中學困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4結論
總而言之,在初中生物學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老師深入進行教學研究,合理的將生物學科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采用良好的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促使學困生形成較高的科學素養[2]。這有利于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挖掘學困生的內在潛能,讓學困生主動投身到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真正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軍.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生物學教學,2006,31(9):40-41.
關鍵詞:生物學;核心素養;學業水平考試復習
引言:備考復習是高三學習的重點攻堅階段,無論是階段性復習,還是整體性綜合復習,均意在夯實學生對知識要點的掌握基礎,并進一步提升其學科學習的核心素養。從復習規劃的角度來看,生物學科的復習內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習題訓練的設計方面,重點在于針對性地提升并加強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時效性特點十分明顯,因此教師應通過提前籌劃制定科學的復習策略。
立足學情、準確把握備考切入點
在復習備考階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是設計教學方案,還是規劃復習流程,教師均應注重立足學情,通過問卷調查或談話交流的方式了解并把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吃透考試大綱,以此為基礎制定針對性的復習計劃。學業水平考試的試卷結構較為簡單,其主要包括兩種題型,一是選擇題,二是非選擇題。整體測試范圍涵蓋三個必修模塊,必修一為分子與細胞,必修二為遺傳與進化,必修三為穩態和環境,且題型難度設置為階梯型,由容易題到中等難度題,再到較為復雜的高難題。教師應把握學生在復習階段的心理狀態,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劃分三個必修模塊的復習時間,并針對中等難度題與高難題等開展專題復習,為其分配更多的講解時間與練習時間,引導學生能夠深度投入到生物學科的專項訓練中,立足學情的教學理念意在對學生存在的薄弱環節予以準確了解,明確其在復習階段的實際學習需求,通過實時的跟蹤記錄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科素質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等[1]
深化理解核心素養要求、科學備考
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是持續化的,不能單純地依靠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與教師的講解,而是應對學科教育的本質意義進行深入理解。對于生物學來說,科學思維、生命觀念、社會責任與科學探究等是組成其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其不僅是學生應該形成的基本素養,以適應社會生活環境,還是銜接高中與大學教育階段的重要橋梁。在高中教學階段,幫助學生考入大學是教學工作的根本目標,也是學生培養效果的直觀體現,因此中學教學應全面參考各類大學的人才選拔標準,尤其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要求。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置于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位置,并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根本依據[2]。
構建多元化復習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問題設計合理化
注重整個課堂復習過程是將核心素質培養有效落實與基礎與關鍵所在,教師要想打造高質量的生物學科復習課堂,應遵循生物系統的能量流動原理,促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吸收與同化最大化,在保證授課內容穩定輸出的同時,最大程度上削減不必要的低效環節,利用問題導學法合理切入復習教學,活化學生的學習思維。
例如,在復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時,可以首先以細胞膜入手,提出問題:細胞膜的結構特點與功能特點分別是什么?學生可以快速地回答出其結構特點是具有流動性,功能特點是具有選擇透過性。然后再進一步提出問題:細胞膜的特點與其組成成分與結構密不可分,那么,組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學生可以答出是蛋白質和脂質,那么進而教師便可以進而引導學生復習細胞膜的具體功能,拓展到各種物質進出細胞膜的特點與獨特方式,如小分子與離子可以采用自由擴散、協助擴散與主動運輸的方式進行跨膜運輸的,而在運輸方向不同、是否需要載體與是否消耗ATP等具體條件不相同的情況下,其運輸模式也存在一定差異,問題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清晰明確地構建知識網絡,深化記憶與認知。
交流化豐富課堂
除了教師的詳細講解,在生物學科學業水平考試的復習階段,教師應將表達自我觀點與想法的機會提供給學生,根據具體問題,邀請學生舉手回答,與互動式教學法充分結合,調動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思維的活躍性,引導其以積極與主動的學習態度加入到每一節課的課堂討論活動中[3]。與此同時,無論是與教師交流思想,還是與其他學生進行探討交流,都是碰撞知識與思維的過程,許多新問題會隨之形成,這時教師便可以適時捕捉其中有教學價值的新觀念與新想法,將此類新問題與新思考充分利用起來,培養學生養成敢于質疑、踏實求實的良好學習品質,形成樂于探究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復習《DNA分子的結構》,可以從元素組成、小分子、單體、平面結構與空間結構等幾方面構建完整的復習脈絡,然后讓學生畫出思維結構圖,再通過小組合作互相找出存在的偏差與錯誤等,相互提問,互相考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把握不準的問題可以請教教師,交流各自的想法,以交流化的復習形式豐富生物教學課堂。
規范化演示課堂
在開展復習類課堂的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轉變傳統的板書形式,針對具體的知識內容構建完整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在腦海中逐漸形成立體化的知識體系,并夯實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鍛煉其搭建自身知識結構體系的能力。教師應在課堂復習過程中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規范化演示基礎知識的梳理過程。還可以搭建生物模型,強化學生對DNA與RNA、有絲分裂與減數分類等對照性知識內容的把握與記憶,切實提升生物學科課堂復習教學的實效性。
結束語:學業水平考試關系著學生能否順利高中畢業,對于生物學科的復習教學來說,教師應將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全面深入落實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在確保學生扎實地把握基礎理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知識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