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時間:2023-08-18 17:25: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的發明、新的技術、新的材料、新的工藝層出不窮,社會在科技的帶動下飛速發展,而創新又使這個速度不斷加速。毫無疑問,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當代的主旋律??梢灶A見,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將會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廣泛的領域直接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因此,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努力培養廣大青年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造就一代適應未來挑戰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時代要求。
一、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現狀
1. 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得到重視
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大部分高校紛紛轉變教學模式,將鼓勵創新、科學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結合國內高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戰略定位,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不少學校都在教學體制和培養方式上做出了較大的調整,在“量身定制”創新人才的新型培養模式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的培養不斷地融入到傳統的專業教學領域,為更多的具有科技創新潛力的學生提供了人性化的個人發展通道,較好地實現了傳統學位教育與新型創新培養之間的有機結合。
2.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環境得到改善
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投入在客觀上大大改善了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環境。眾多高校積極爭取,將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放到一個有機的系統中,大力推動,齊頭并進。部分高校將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相結合,將畢業設計和發明創造相結合,鼓勵學生較早地參加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去,為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保證。部分高校通過保送研究生、碩博連讀、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等優厚的條件吸引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在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興趣的同時也為學校選育了又培養潛力的科研人才。
與此同時,許多高校注重產學研一體,注重和外部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也加強了科技人才培養的合作。與社會更加緊密的聯系,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各類競賽中脫穎而出,其中不乏成功將參賽作品轉化為市場產品的項目,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大學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 大學生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國高校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方面穩步推進,已基本形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體系。首先是大力加強了重點學科的建設,并以教學帶動科研,加強了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其次是加大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的力度,通過高水平創新型師資的教學經驗和培養示范,突出創新人才及教育隊伍的建設;第三,圍繞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推進高校的體制創新。盡管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國內高校均已積極開展各類創新型教育教學,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框架,充分發揮了示范效應,基本形成了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格局。
二、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存在的問題
1. 固有教育體制的制約
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在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進程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然而在核心的高考制度和學位制度方面,還缺乏更大的突破。以傳統科目成績為主要導向的高考制度限制了大部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之進入大學學習后也難以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創新思維難以形成。另一方面,現行的高校學位授予制度也僅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科學習成績進行了要求,并未考核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致使大學生在疲于應付繁重的專業課程學習的情況下,無暇鍛煉自身的創新素質和能力。
2.創新師資隊伍的不足
目前國內高校對高水平師資的引進和評價標準大都停留在教師自身的科研水平上,而對教師育人觀念、育人本領缺乏有效的考核辦法。從而致使大部分教師始終堅持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和科研的助手,并未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必要的機會進行創新嘗試。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改革創新的力度不足,舊有知識不能完全適應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蓬勃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以教師、教室、教材和考試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還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占統治的地位,以致現代信息和傳播的技術不能較好地得到運用,無法充分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不能較好地結合,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增強研討科技的興趣和能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失去了創新的文化氛圍和外部環境,只能被動地吸取知識。
雖然近年來國家通過宏觀層面的政策支持引導高校引進了大量海外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但是由于師生之間缺乏良性的交流和互動的通道,或者新進的高水平師資缺乏國內教育經驗,使得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優勢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3.創新活動形式的單一
實踐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其對鞏固理論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的轉化運用能力等創新素質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國高?,F有的創新活動形式大多形式單一,如“挑戰者杯”之類的創新競賽,和“提前進入實驗室”之類的科研能力培養,并未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特性,未能將學生擁有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充分考慮,尚不能“量身定制”地為學生打造具有針對性的,與其職業生涯發展通道相一致的創新培養方案。
三、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對策
1. 加快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
要徹底解決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問題,關鍵在于要推動切實可行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應該建立和完善高校自身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推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在辦學體制方面,需要在積極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經驗、引進國內外優秀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重視結合本土特色,探索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實踐道路。與此同時,要堅持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及手段,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教育培養的體系,即:培養目標與內容體系、途徑與方法體系、管理與評價體系及其具體實施方案。
2.重視師資引進和隊伍建設
目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人員和研究人員的引進工作,高校應該借此有利條件,結合實際需要和學校自身優勢,選聘適合的人員作為創新師資。注意將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定位、學生特點等于新進教師交流溝通,鼓勵新進教師突破傳統,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注入到傳統的教育文化中,按照“重基礎、寬口徑、多方向、強應用、個性化”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科學分析能力、設計制造能力、工程應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等并制定培養方案實施的主要措施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確保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培養特色。
3. 優化教學內容和培養形式
新時期的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樹立問題意識,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教學相長的和諧關系??隙ú⒄晜鹘y教學內容的不足,著手改善,不斷優化。包括從教材建設和課程配置兩個方面優化創新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開放性地選擇教學場地和教材,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用實踐檢驗真理,充分發掘每位學生的創新素質能力,結合學生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制定人性化、個性化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吳貽春,劉花元.論創造型人才的培養[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2:21
[2]莊壽強,戎志毅.普通創造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7
[3]劉寶存.創新人才理念的國際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3.5:6-11
[4]王曉陽.大學社會功能的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0
[5]顧建民.整合教育:美國研究性大學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教育研究,2002.5:57
[6]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2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7]劉澎心.創新素質結構分析及其在現代人才結構中的地位[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3):107-110
[8]王莉芳.創造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養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5:104-105
一、 **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
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規模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知名度不高,與周邊先進地區如上海、蘇州等地的人才競爭中處于劣勢,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由創新驅動推進的重要時期,快速建設中的現代化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正在凝聚產業優勢。在這一時期,需要一大批各領域各行業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發揮智力支撐和科技引領作用。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制約因素。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及時調整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戰略思維,從供給導向轉到需求導向,從按計劃培養轉到按需求培養,逐步建立一支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戰略不夠。在資源、資本、信息、人才跨國界、高頻度流動的現代社會,人才競爭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激烈展開。人才競爭的國際化,客觀上要求高層次人才工作需具備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在人才的培養和開發方法上要善于與國際接軌,建立與國際學術科技前沿的合作交流機制。培養一批進入國際科技前沿、與國際同行交流密切并具有較大影響的科技大師和創新型人才,把握住引進海外高科技人才的關鍵點,同時要切實加強本土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戰略,加速人才成長,形成具有隊伍結構國際化、人才能力國際化、人才活動國際化的人才資源優勢。
二、要推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實現戰略觀念上的轉變
在新形勢下推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既需轉變理念,首先要突出強調以下四個方面觀念上的轉變:更加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以高層次人才帶動關鍵優勢產業,以人才的集聚與培養引領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更加重視企業創新人才的開發培養,落實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在保證基礎研究的同時,加強應用型研究,突破和掌握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帶動作用的應用型核心技術,實現產學研更緊密結合;更加重視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的國際化,充分利用國際人才市場,廣攬英才,建立健全學術科技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更加重視公正透明的人事制度建設,破除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過程中的制度性障礙,建立公正透明的人事制度,特別是要建立讓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
人才資本提升戰略是提升**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競爭力,建成科技創新體系,優化配置和使用效益的關鍵,是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主體戰略。加快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能力建設力度,不斷提升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倡導和加強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終身教育,提升現有人才素質,增加強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人才資本。加快人才開發一體化進程,主動融入長三角人才開發一體化進程,實現高層次人才的智力共享。
三、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舉措
1、加快培養跨學科、復合型、戰略型創新型人才。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科技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把培養各領域的領軍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大對高層次學術團隊的扶持力度,加快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的跨學科、復合型、戰略型的領軍人才。
2、健全完善符合企業特點的人才選拔評價標準。要充分運用各種激勵杠桿,將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健全完善符合企業特點的人才選拔評價標準,注重技術創新、產學研結合、成果產業化及其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使之成為承擔產業關鍵性共性技術研發和引領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努力形成一支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企業創新人才隊伍。
當前社會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肩負著沉重的壓力。如何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成為各大高校的重要課題,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焦點。然而,創新人才具有什么樣的素質特征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前提。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的標準已經有不少研究,如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提出的創造型人格十大標準(非智力)包括:獨立性強、自信心強、敢于冒險、具有好奇心、有理想、不輕聽他人意見、易于被復雜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藝術上的審美觀、富有幽默感和興趣愛好廣泛又專一。[3]但是真正符合以上全部標準的人并沒有,靠標準來定義科技創新人才是頑固的、死板的、缺乏靈動性的。科技創新人才突出的素質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一)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當代科技創新活動,從廣度到深度,從目標到任務,都是極其復雜的??萍紕撔禄顒咏洺I婕暗蕉鄬W科專業間的相互交叉和滲透,科技創新人才必須要專深的本專業知識也要有廣泛的外專業基礎;既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又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知識越廣博、結構越合理,對當代科技創新活動的適應能力就越強。所以,一方面,科技創新人才既要具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也要具備一些科學的方法論知識,并且懂得運用創造性的技術和方法。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人才還需要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人類的一般認識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是認識發展的全過程。科技創新是一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在已有水平基礎上求新求變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二)高水平的智能素養和靈活的思維能力當代科技創新也日益凸現出它的高度智能性特征,科技創新活動的探索性、創新性、復雜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實質上是一種高層次的智力活動。智力主要由專注力、觀察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構成。任何優秀的科研成果和創造發明都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都是經過長期專注于問題的研究,由認識到實踐再到認識,反復求證,不斷創新的結果??萍紕撔氯瞬派朴诎l現問題、捕捉求新求變的機會也不是憑空而降的,是濃厚的興趣、長時間的觀察研究、良好的記憶和必勝的自信心等作用的總和。從一定的意義上說,科技創新的過程,不論是問題的發現和提出、實驗的設計和進行、科學假說的提出還是新技術方案的構想及驗證等,都需要科技創新人才綜合地運用各種手段和工具,通過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等各項思維的加工,充分發揮和運用各種智力因素的過程。因此,作為當代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的科技人才應當具有持久的專注力、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等智能素養。
(三)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和嚴謹獨立的務實精神當代科技創新活動多是指向人類未知世界和未至領域,這些活動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和創新性,科技創新人才要有積極的創新意識和強烈的創新動機,要勇于對傳統的理論與方法、觀念與權威進行懷疑、批判和突破。一方面,在通向未知和未至的世界里,沒有具體的模式和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開辟的平坦道路可以順延,充滿了無知和坎坷,甚至充滿了懷疑和阻擾??萍紕撔氯瞬艖摢毩⑴凶x,不盲從,不輕信,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同時又遵循科學規律,在創新的道路上獨立自主,堅持己見。另一方面,越是艱難越是考驗,科技創新人才要樂于接受困難的挑戰,具有堅韌的永不服輸精神,勇于冒險,吃苦耐勞,敢于面對并勇于克服挫折和失敗,堅持求實的科學態度,善于運用科學規律和方法,不驕不躁,理性對待自己的錯誤。只有那些勇于探索和敢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在未知和未有的科技創新領域達到光輝的頂點。
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師資存在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向大眾階段過渡,研究型高校向應用型院校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人才培養的工作重點。在我國,高校擁有全國2/5的兩院院士,2/3的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4的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6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6%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校已成為國家知識創新活動的核心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4]。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高等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使命,把培養目標定位于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高職院校顯得格外突出。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師資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特別是大批高學歷的青年教師正逐漸成為高職院校教學建設與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據統計有的學校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已達到48%。[5]青年教師自身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墒?,縱觀我國高職院校現狀,青年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不盡人意,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也存在問題。
(一)教育視野局限書本新一代年青教師大都具有較高的學歷,他們一直呆在學校,從本科一直讀到碩士、博士。一方面,很少參與其他院校、地區或者國家的合作項目,缺乏教育的國際化視野。另一方面,普遍認為能夠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即可,關注科技前沿較少,所以缺乏教育的時代性特征,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往往比較陳舊。
(二)科學研究脫離實踐青年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由于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沒有真切地體會具體崗位上的專業特點和行業特征,在教學上,對知識的感悟和講授往往是憑自身的理解,很難結合實際工作加以解釋和運用。在科研上,也多是研究路線的簡單布置和研究方法的簡單運用,很難通過認識指導實踐,通過實踐提高認識。因此,青年教師的科學研究往往顯得空洞乏味,科研成果也乏善可陳。
(三)師資培養方案不健全首先,高校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往往是將職稱標準往人才等級高低上套,教師一門心思追求職稱的晉升而忽視其他領域的參與和努力。其次,高校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制度不健全,沒有一套系統完整的教師培養規劃,重視短期成果考核,忽視長期系統培養,缺乏針對青年教師的激勵機制和職業規劃。第三,重視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科研技能,忽視教師的創新能力培養,缺乏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計劃和活動。
三、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途徑
創新人才的培養依靠創新型教師,教師在創新方面應當比學生有更強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并能將創新素質融合到教育教學與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一)明確定位,提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責任感科技進步和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發展教育和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問題擺在了突出的戰略位置。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決定了學生質量的高低,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教師是關鍵。首先,教師是創新的引導者。教師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還應該經常投身于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實踐來引導學生,并根據自己在實踐中的所悟所感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脫離死板枯燥的理論學習,為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打開一個窗口。其次,教師是創新的開拓者??萍紕撔氯瞬排囵B的形勢,要求教師善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啟發式教學、問題探討、課件制作、實地調研、組織開展活動等方式的補充與配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高校發展的中堅力量,青年教師要盡早樹立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責任意識,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為己任,努力培養自身各方面素質,提升自身相應能力,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自身不斷進步。
(二)培養科技創新素質,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教育的執行靠教師,教師科技創新素質和能力的高低決定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敗。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的教師應該具備尊重個性、寬容異議、追求真理的良好品格;具有廣博精深的知識功底和追逐學科前沿的追求;具有善于發現、思考問題、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開闊的思路和強大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教師的科技創新素質,應該成為高職院校創新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中一個努力方向。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方法被應用于各行各業,教師如果僅僅局限于書本和課堂,就無法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遑論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在提高教師科技創新素質的同時還應大力提高其科技創新能力。1.跨學科交流與合作??萍紕撔碌亩鄬W科交叉特點決定了科技創新已經不再局限于某一學科或者某一專業,擁有多學科知識基礎的人才更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創新成果的產生。在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方面,學??梢杂幸庾R地進行學科交流與融合,定期舉行學術交流活動,創建學術交流團隊,鼓勵青年教師參與跨學科項目的研究,鼓勵青年教師建立創新教學研究隊伍,在教學科研的開展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傾斜。這這些過程中,青年教師不但可以增長知識、拓展視野,還可以積累許多其他學科的教學研究方法和手段。2.開展進企業活動。下企業鍛煉活動的開展能夠密切地加強企業與學校、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聯系,及時掌握社會人才需求以調整人才培養方向,推動教學改革。同時,通過實踐,青年教師能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方法、提升專業素養,并通過深入的認識更好地指導實踐,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所以,學校一方面要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單位進行頂崗實習,鼓勵教師開展校企合作項目研究。通過實踐,教師可以了解自己所從事專業目前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能夠更緊密地劫后生產、經營、服務、管理等事件活動來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要創建技能培訓基地,輸送學生實習實訓的同時也給青年教師提供一個學習鍛煉的平臺,積極促成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科技應用一體化以及專項實踐技能的提高。3.產學研用結合培養。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引導教師在為企業和社會服務的過程中開展技術研發、促進成果轉化、實現互利共贏的共同愿景。產學研用相結合為專業教師提供在企業學習與實踐的機會,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更新教育理念、豐富專業知識、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技能,為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扎實基礎[6]。建設產學研基地,創建高校與企業共建合作創新平臺,開展科技項目合作,推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建立學校、行業與企業合作的研究機構,以科研促產業,以實踐促科研,良性循環。4.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搭建中外合作辦學平臺,選派一定數量的青年教師赴發到國家或地區進行培訓,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拓展國際視野,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視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鼓勵青年教師到國內外優秀大學或科研機構進修學習,參加學術研討會。聘請專家名師開展講座,增強其與青年教師的交流。從思想意識到專業素養各方面對青年教師產生正面積極影響。5.傳幫帶方式方法的創新。也叫“老帶新”或者“師傅帶徒弟”?!皫煾怠敝傅氖怯胸S富經驗的老老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研究能力較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著較深的理解和把握?!巴降堋敝傅氖墙虒W科研缺乏經驗尚不成熟的新進教師或者青年教師。師傅和徒弟結成一對,師傅通過“傳、幫、帶”,促進徒弟快速成長。學校應當組織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傳幫帶活動,并對這項活動進行追蹤考核,確?;顒有Ч?,并對表現優秀者給予一定的薪酬獎勵。
(三)幫助青年教師進行職業規劃很多青年教師都沒有也不會進行職業規劃,學校也很少關注青年教師的職業規劃,但是,如果學校能關心教師的職業規劃并促成其進行并執行了科學的良好的職業規劃,無疑給青年教師帶去了被關愛感和歸屬感。這無論對教學、科研或是人才培養都會產生積極影響。職業生涯設計的中心內容是針對一個人的事業而言的,主要包括制定奮斗目標、行動計劃、時間安排、階段性自我檢查、出現問題后如何改進等問題。根據學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青年教師的潛在能力,幫助青年教師制定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成長目標,全面分析教師的個人特點,確定其發展重點。明確的目標將為青年教師發展指明方向。在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社會呼聲下,學校要組織青年教師按步驟有計劃地分別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包括政治素養的提升、業務能力的提高、技術能力的加強、教學科研能力的成熟。職業規劃一方面為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和成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也為學校了解青年教師的發展愿望,指導青年教師把學校發展和個人發展結合在一起,形成情感上的統一和依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而提升整個學校的凝聚力,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
關鍵詞: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
中圖分類號:G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2019204
1引言
多年來,涪陵區圍繞建設渝東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實施“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才工程,積極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有效促進了全區科技創新水平。但在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新時期著力解決。
2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現狀
2.1推動企業孵化,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創新平臺
強化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能力,推動涪陵新城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和白濤工業園區低碳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人才承載和服務能力。金渠科技企業孵化器成功創建“國家級”,將區微型企業創業園納入幫扶范圍,實現遠程異地無園區孵化與本地園區孵化有機結合。目前孵化場地擴展到8萬m2,聚集科技創新人才200余人,在孵企業達到117家。
2.2深化校地合作,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健康發展
建立產學研人才交流機制,引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來涪技術對接50余人次。牽線涪陵化工、太極集團、中寶科技等10家企業與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第三軍醫大學建立聯合實施國家級、市級科技項目10個。“十二五”時期全區科技創新人才申請專利2 614件,授權專利1 507件,新增高新技術產品79個、重點新產品45個,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50億元以上,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8%。
2.3扎實開展活動,努力提高科技人才創新能力
僅2014年,全區科技創新人才參與區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5項、市部級23項,科研項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48個,實施高新技術攻關項目20項,新增高新技術產品5個、重點新產品5個。充分利用重慶高交會、深圳高交會、北方科博會等技術市場平臺,組織參加技術交易活動,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科技創新資源的對接和引進,累計實現合同成交額54.02億元,比“十一五”增長188%。
2.4加強激勵保障,優化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環境
出臺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通過項目支持、科技獎勵、政策激勵、金融扶持、專利資助等方式,培養、引進科技創新人才。如2014年補助校地合作項目資金390余萬元,兌現9個企業技術中心、聯合工程實驗室、生產力促進中心獎勵200余萬元;為15家企業或項目申請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鑒定和區級財政資金扶持1 000萬元,取得國家級、市級科技項目立項19個,資金918萬元,安排區級科技計劃項目123項、資金700萬元。區生產力促進中心成功創建為“國家級”,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構建了開放式眾創空間13個。聯合16個涉及檢驗檢疫、計量質量、食品藥品、工農業制造等領域的檢測機構、科研單位、龍頭企業,成立了全市區級首個檢驗檢測服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集聚大型科學儀器188臺套,每年為全區100余家企業提供科技資源服務。
3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3.1科技創新人才資源數量占比較低
從科技人才數量看,涪陵區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0.98%,比沙坪壩區、渝北區等主城區低;從衛生技術人員分析看,衛生科技人員占全區總人口僅0.644%,低于沙坪壩區、渝中區等主城區。從國內看,以裝備制造業為例,國內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為1.26%,而美國為6.02%,日本4.95%,法國2.87%,德國2.86%,英國2.83%??萍紕撔氯瞬藕脱邪l力量的不足已經嚴重制約涪陵重點領域創新能力的提高。
3.2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相對較少
據統計,涪陵區高層次人才包括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共有635人,占企業從業員1.7%。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全區共有623人,僅占專業技術人才的8.06%。在電子信息產業中,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工人比例為3.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0%~40%之間。高層次技能人才全區共有459人,僅占技能人才15.33%,高層次農村實用人才,包括取得高級職稱的農村人才;農村種、養殖大戶;有特殊本領,能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其他農村人才約有3.2萬人,僅占農村人口1.31%。
3.3科技創新人才專業結構不合理
傳統產業人才較多,而金融、企業管理、建筑規劃、生物技術、計算機產業人才短缺;熟悉計劃經濟人才多,熟悉市場經濟的人才少;繼承型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既掌握專業知識,又懂外語、計算機技術、現代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更少。從行業分布看,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特別是教育、衛生系統、市屬企業。
3.4科技創新人才的科技成果數量偏少
全區既缺乏創新型、領軍型、復合型高端科技人才,又缺乏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致使科技創新成果不多,處于行業高尖端或全市前列的科技成果就更少。截至2014年底,全區萬人擁有發明專利僅1.36件,相當于全國的29.3%,重慶市兩江新區的8.7%。全區目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和重慶市著名商標、著名產品還不多。涪陵高校畢業生創業率低。據統計,2009~2014年,涪陵高校畢業生參與自主創業的人數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涪陵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缺乏,創業文化氛圍不濃,大學生科技創業技能欠缺。
4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4.1對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認識有偏差
一些單位和個別領導把學歷作為判別科技創新人才的基本依據,認為只有高學歷者屬于科技創新人才;把智力作為判別科技創新人才的主要標準,認為唯有高智力者屬于科技創新人才。這一認識導致在科技創新人才培育中,把開發智力、學習知識作為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的主要目的,忽略了對科技創新人才的情商、思維、實踐能力、人格等素質的開發和培育。
4.2科技創新人才發展平臺比較狹窄
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如2014年,涪陵區引入科技人才的72.6%都進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引進的科技創新人才只占27.4%,大體上是 2.5∶1 的比率。雖然引進的科技人才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總體來看,重技術、輕市場, 重基礎、輕應用的情況依然存在。科技人才引進之后,有了技術研發, 有了專利,但沒有市場,市場打不開,發展平臺受限。
4.3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經費投入不足
涪陵區對科技人才和體制內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經費列入了財政預算。但在企業中,有75%的企業年人均教育和培訓經費在10元以下,20%左右的企業教育和培訓經費人均在10~30元之間,僅有5%的企業加速了人力資本的投資。同時,涪陵區在科研投入方面,與重慶一些區相比也存在差距,投入經費相對較少。如2014年,渝北區用于工業研究與試驗經費6.36億元,沙坪壩區投資科技研究經費5.8億元,永川區投資科技研究經費4.56億元,而涪陵區對科技投入僅2.7億元。經費的短缺,也使人才脫穎而出受到一定制約。
4.4科技創新人才評價機制不完善
近年來涪陵新興產業和新的職業不斷涌現,不少職業卻沒有對應的職稱分類,無法進行相應的職稱評定,比如文化創意產業等?,F行的職稱評審系列專業覆蓋不到新興產業和新職業,不能為從業人員提供針對性強、有效性強的職稱評價服務,這勢必會影響到新興產業的人才集聚。
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的評價也存有薄弱環節。在民企科技人才職稱評審方面,由于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遍布于涪陵各大中小型企業,相當分散,難以及時獲得職稱評定信息。加之職稱評定條件過多、門檻過高,申報者需要提供計算機、外語、繼續教育合格證書等,很多民企科技人才因種種原因,難以獲得這些證書,往往因為材料不齊而被拒之門外。目前涪陵的人才評價尚未體系化與機制化,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更沒有形成完善的機制。
5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機遇
5.1涪陵建成重慶綜合產業集聚區的機遇
結合重慶市五大功能區的新要求,涪陵提出了要建設重慶市綜合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人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培養大批創新科技人才。未來涪陵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必須采取“人才+項目”的方式,依托涪陵重點人才計劃及重點科研、工程和產業項目,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推動新產業集聚發展。
5.2涪陵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很多相關產業配套,因而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具有跨學科、綜合性特征,如農業基礎研究人才、農業良種開發人才、農業機械化人才、農產品安全研究人才、生產經營銷售信息化人才、農業項目創業人才等。農業科技創新需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來實現,因此,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有效培養和激勵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是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5.3涪陵新興產業發展的機遇
高新技術具有跨越式成長特征,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形成規模效益,為社會創造大量財富,它的每一項突破,都會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群成長。而每一次突破,都是科技創新人才努力的結果,同時也為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創造了機遇。未來涪陵以龍頭骨干企業為載體,縱向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橫向密切產業內部關聯度,實施“7+2+1”新型工業化發展舉措――即發展特種船舶、高端鋼材、有色金屬深加工、石油化纖紡、天然氣化工、PA和PU化工、物聯網等七大百億級產業鏈,壯大醫藥、食品兩大產業集群,夯實一個能源基礎產業,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這些都涪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5.4重慶市科技人才需求的機遇
到2020年,重慶要基本建成內陸開放型人才高地,人才相對擁有量、增長速度、創新能力在西部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領先,接近東部沿海發達省市平均水平。重慶在汽車摩托車、電子信息、石油天然氣化工、裝備制造、材料工業等支柱產業,以及金融、商貿、交通運輸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高層次科技人才急需25.24萬人;在教育、宣傳文化、社會工作、醫藥衛生、環境保護、生物技術、農業科技等領域,需科技人才9.12萬人。涪陵作為重慶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融入重慶主城發展,科技人才的需求很有市場,機遇明顯。
6涪陵區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的對策建議
6.1加強領導,確立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
6.1.1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
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涪陵要從戰略全局高度充分認識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危機感,把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要建立各級黨委常委會聽取人才工作專項報告制度和黨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強人才工作專項考核,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科技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推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
6.1.2圍繞主導產業,推動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基地建設
各地、各部門要適當調整財政稅收政策,提高企業科技人才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要探索建立一批科技人才優先發展單位、科技人才培育基地,落實科技人才優先原則,探索創新科技人才管理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新制度、新模式、新經驗。適當調整財政稅收政策,提高企業科技人才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
6.1.3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的獎勵力度
實行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科技創新人才獎勵體系。堅持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人事、人才派遣等制度,突破身份、編制等因素的制約,積極幫助解決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家屬就業、子女上學等問題,使他們安心創業。
6.2制定科技創新人才相關政策
6.2.1制定科技創新人才投資優先保證經費的政策
區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優先保證對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的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專項資金,確保涪陵區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進一步加大科技發展資金投入力度,保障科技發展重大項目的實施。鼓勵和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科技人才專項資金。通過稅收、貼息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用人單位、個人投資科技人才資源開發。
6.2.2實施科技創新人才創業創新的扶持政策
鼓勵科技人員進涪陵三大工業園區創業,降低科技創業門檻,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允許科技領軍型人才創辦的企業,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按至少60%、最多70%的比例折算為技術股份。高校、科研院所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科技人員個人獎勵,按規定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繼續加大對涪陵創業孵化器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創建創業服務網絡,探索多種組織形式,為人才創業提供服務。
6.2.3鼓勵科技創新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
對涪陵高校、科研院所創辦科技創業企業,發明成果轉化所得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分配給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及其團隊,區科技計劃對此類成果轉化項目給予優先立項;涪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取得授權發明專利及通過成果轉化對本單位作出突出貢獻的,可優先推薦評審相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設立股權激勵專項資金,對符合股權激勵條件的團隊和個人,經批準,給予股權認購、代持及股權取得階段所產生的個人所得稅代墊等資金支持。
6.2.4積極構建科技創新人員創業創新平臺
涪陵科技創新服務推動有力,致力于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添磚加瓦,有效促成各方科技資源為涪陵經濟社會發展所用。各類創新服務平臺在涪陵三大工業園區內科技創業企業全部開放,優惠使用。新創業的科技創業型企業所繳納企業所得稅新增部分的地方留成部分,幾年內由財政扶持該企業專項用于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做大做強創新平臺,為創業企業搞好綜合服務,降低科研成本,加速企業發展。
6.3創新機制,培養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
6.3.1培養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重點領域
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委托、成果轉讓、知識產權許可等方式,建立產學研技術戰略聯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共建研發中心、聯合培養人才。加快涪陵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化工、頁巖氣開發、榨菜、醫療衛生、文化創意、旅游業等現代產業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培養。
6.3.2完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著眼于科技人才基礎性培養和戰略性開發,提升涪陵未來人才競爭力,在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重點學科領域,每年重點培養扶持一批青年拔尖高層次科技人才;在涪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涪陵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按照嚴入口、小規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則,每年選拔一批拔尖大學生進行專門培養。
6.3.3完善人才引進機制
按照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大范圍遴選高層次科技人才,構建以競爭擇優為主導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充滿活力的管理機制。比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發明專利或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業人才;在海外知名企業或機構擔任中、高級職務,擁有能夠促進涪陵企業自主創新、技術產品升級的重大科研成果,涪陵重點領域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某一專業領域掌握世界先進技術、涪陵急需緊缺的學術技術帶頭人,這些都可以大膽引進。
6.3.4切實培育好現有的高層次人才
營造社會環境,落實各項科技人才政策,充分發揮現有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在涪陵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例如美國的許多高技術公司為科技創新人才配備先進的實驗設備,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及后勤保障,使他們沒有后顧之憂,不少高科技公司實行彈性工作制度, 科技
創新人才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
6.4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工作基礎性建設
(1)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人才發展規劃體系。根據國家和重慶《人才規劃綱要》為指導,結合涪陵實際,編制涪陵行業系統以及重點領域的科技人才發展規劃,形成涪陵科技人才發展規劃體系。
(2)深入開展科技創新人才理論研究,積極探索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規律。加強科技人才學科和研究機構建設。推進科技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設,建立人才信息網絡和數據庫。加強科技人才工作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科技人才工作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
(3)建設良好的科技創新人才科研環境。建立不同的科研資金渠道、運作模式、管理方式,鼓勵科研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向各類科研資金渠道申請項目。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共識:“允許失敗”。相信大多數科技創新人員都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失敗都不是主觀不努力造成的。營造信息公開、資源共享的環境,減少科研項目的重復申請、重復資助。
參考文獻:
[1]龍曉云.國際化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人力資源開發,2015(4).
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總體定位與中長期目標
高校的科技創新工作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知識、技術和人才支持。國家科技中長期規劃綱要和高??萍贾虚L期發展綱要,明確了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總體定位。在此基礎上也進一步明確了高校科技發展的中長期目標。
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總體定位。 高校是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因此,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國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科技服務、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0年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目標。推動高校的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基本建立定位明確、層次清晰、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有組織重大科研相結合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建成一批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和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充分發揮行業特色學校的學科優勢,集中力量解決一批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各類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形成高校全方位多層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新格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撐。
2020年高??萍紕撔履芰ㄔO目標。全面提高、協調發展,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基地和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學,涌現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和創新成果,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的若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主體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生力軍,形成高校全面支撐和服務于國家整體發展與建設的新局面。高校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源泉。
高??萍紕撔履芰ㄔO的指導思想
高??萍紕撔履芰ㄔO的指導思想是“科學定位、分類指導、自主創新、交叉集成、引領未來、促進發展”。其中科學定位、分類指導是前提,自主創新、交叉會聚是核心,引領未來、促進發展是目的。
科學定位。在宏觀戰略層面上要明確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科技中長期發展綱要的精神,更好地發揮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主力軍,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科技服務體系、軍民融合科技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的生力軍等作用。同時要明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功能,科學研究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和環節,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是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分類指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具有不同的目標,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政策導向,使不同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實現有序競爭和共同發展,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國家通過制定普通高校分類標準,對高校進行分類管理。將我國普通高校劃分為研究型、博士型、碩士型、學士型和??菩臀宕箢悺⒀芯啃痛髮W定位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主體。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應該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在探索科技前沿與滿足社會需求之間進行權衡和優化,實現錯位發展。
自主創新。高校是原始性知識創新的重要力量,原創性研究往往孕育著科學技術質的變化和發展,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源泉,也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的重要體現。高校應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大力支持科學家的自由探索和在國家需求與科學前沿緊密結合的基礎研究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積極搶占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前沿高技術制高點。爭取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在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交叉集成。發揮高校多學科綜合優勢和特色,建立具有高度靈活性和適應性的交叉學科研究基地,支持交叉學科研究項目和群體,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和交叉,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增強原始創新和集成能力。實施學科交叉會聚、綜合集成的研發戰略,克服資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點,促進跨學科集成、多學科合作和新學科開創,推動跨??缦到y的聯合、協作,催生一批充滿生命力的學科生長點,占領世界科學前沿。面向國內外吸引、會聚一批著名學者和專家,逐漸形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創新團隊,成為我國攀登科技高峰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的國家隊。
引領未來。高校要引領科學技術發展的未來,高校是知識創新的主體,主要從事原始性知識創新,知識創新的成果是國家創新體系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由于科學理論越來越走在技術和生產的前面,為技術和生產發展引領新的道路。高校要順應當代科學技術的特點,不斷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指出新方向、開辟新領域。高校應當前瞻未來發展和長遠利益,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若干領域超前部署,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提高持續科技創新能力,使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促進發展??蒲谐晒D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與技術涇渭分明的傳統界限已日趨模糊,科技競爭的焦點不斷前移,使高校與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高校要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做出應有的貢獻。堅持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建立多種模式的產學研聯盟,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加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服務的力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提供保障。
高??萍紕撔履芰Φ闹饕獌群?/p>
貫徹“科學定位、分類指導、自主創新、交叉集成、引領未來、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高校要重點建設六種科技創新能力。
引領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能力。高校是知識創新的源泉,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力量,是原始性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是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主要基地。高??萍紕撔履芰Ω鲊磥砟芊裨谌遮吋ち业娜蚩萍几偁幹姓紦欣匚痪哂信e足輕重的影響。要通過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重新整合國家基礎研究的資源,優化基礎研究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培養、引進、穩定一大批基礎研究的杰出人才,使高校的基礎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通過重點建設一批以原始性知識創新為科研基本使命的研究型大學,通過建設各種模式的交叉學科研究基地和項目,爭取在重大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
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能力。高校要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強學科交叉和技術集成,重點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高技術研究,為提高國家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做出貢獻。將自由探索基礎上產生的可能具有重大潛在應用價值的研究課題,以及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跨學科研究等納入高校創新規劃,加快原始性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有效地將高??萍脊ぷ髋c經濟建設緊密結合。高校充分發揮其人才學科環境優勢,利用其智力集成、創新思維,針對國家、地方、社會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對策,成為國家政府公共管理、制定內政外交政策的智囊團和思想庫。
培養杰出創新型人才的能力。高校要建立能夠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力爭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一大批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術骨干,重點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能夠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具有卓越領導才能、善于組織大規模科技創新活動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具有崇高道德風尚和人格魅力、能夠團結大批科技人才共同奮斗的戰略科學家。高校要支持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創新團隊,加速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拔尖創新人才,提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培育創新文化的能力。高校要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科技進步觀,樹立開放協作的競爭觀,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克服浮躁情緒和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構建和倡導創新文化的價值體系,通過建立有利于創新的評價體系,培育激發創新活力的制度文化。通過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結構,建立協調有效的激勵機制,建設開放流動的工作平臺,完善科研道德約束機制,確立創新機構的組織規范和文化風格。形成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氛圍,提倡開展平等的學術爭論,保障不同學術觀點的公開發表和充分討論;擴大研究工作的交流與合作,克服人為的學術壁壘,減少重復研究;大力推動不同學科、不同學術思想、不同學派間的交流。
增強國際合作的能力。高校要通過對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貢獻,不斷提升國際學術聲譽。積極參與國際科技計劃和國際學術組織,努力擴大國際合作,廣泛利用全球資源。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要支持我國科學家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通過設立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劃,鼓勵和支持我國科學家參加全球或區域性的多邊科技合作計劃;爭取和支持在中國設立更多的國際性學術刊物和學術組織,鼓勵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中任職,加速提高我國國際學術地位;鼓勵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網絡實驗室,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研究基地。大力促進我國高校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實質性合作。最終我們要建成若干所能夠與世界著名大學平等合作交流的世界一流大學。
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能力。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基礎。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要深化高校校區、科技園區和社區“三區聯動”的內涵,在政府主導下,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產學研聯盟的形成。研究型大學既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也要成為所在區域的科技研發中心、自主創新的示范中心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培訓中心,要與所在區域的產業集群,尤其是支柱產業形成互動。地方性高校要成為地區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尤其是一部分科研工作頗有特色的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大力開展科學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工作,成為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
加快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政策建議
加強科教整合,逐步實施科教合一的舉國體制
加強高水平獨立科研院所與研究型大學的合作,積極推進教育部與科技部的深度合作乃至合并,充分發揮有限科教資源的效益,確??平膛d國戰略的實施。以若干所名牌研究型大學的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基礎,有選擇地逐步將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并入研究型大學或有選擇地將高水平科研院所整合成立研究型大學,組建一批能夠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和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戰略科技領域重大攻關和前沿基礎研究、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的國家級創新基地。國家各部門(如農林、國防、衛生等國家級創新基地)要整合科研資源,使重大科技攻關和前沿基礎研究項目與研究型大學緊密結合,以最高水平、最大效益、最快速度的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國家戰略目標。
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重建高校科研事業費制度
高度重視源頭創新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使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提高到10%。發揮高校在源頭創新中的核心地位,對高??蒲薪涃M的資助采取重點扶持與擇優資助,逐步從中央財政中單列高??茖W事業經費,保證高校有持續穩定的科研投入,穩定一支精干的、潛心學術的專職研究隊伍,切實提高高校的原始性科技創新能力。高??茖W事業費主要用于支持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研究中心,使研究中心逐步實行部分財政預算撥款,通過提供基本的人員經費和交叉學科支持經費,保證研究中心持續的國際競爭力。
聚焦交叉學科,實現原始性創新的重大突破
建議國家設立交叉學科研究與人才培養協調機構“促進交叉學科研究與人才培養委員會”,提出促進交叉學科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戰略規劃,制定交叉學科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激勵政策。建立和完善交叉學科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資助體系,在國家各類項目和計劃中單列交叉學科研究項目部或交叉學科大類,對交叉學科進行重點支持。實施交叉學科專項計劃,支持設立一批跨國、跨部門、跨行業、跨高校、跨院系的交叉學科研究基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研究型大學建立一批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改革制約交叉學科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建立有利于交叉學科發展的學術支撐體系。
明確不同類型高校的功能定位,實行分類指導
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構建功能明確、相互聯系、高效運行的高等教育體系。通過高等教育中介組織制定我國高校分類指標體系,明確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校在整個高校體系中的相對位置,促進各高校理性地確定發展目標和特色化發展方向,促進高校的有序競爭和共同發展。加強研究型大學的原始性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加強行業性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使其成為解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生力軍。加強地方高校的建設,通過省部共建的方式,提高地方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使其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
繼續實施重點建設政策,建設一批研究型大學
集中有效資源重點支持一批基礎較好的研究型大學,盡快縮小與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學的差距。到2020年,將若干所名牌研究型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建立以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學為主要參照的研究型大學評估體系。下決心改善研究型大學教師學緣結構,提高有海外名校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加強教師國際學術對話能力。可首先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率先打破沿襲多年的“近親繁殖”的習俗,加快引進海外名校教師的步伐,特別強調高引用等原創性研究能力強的教師引進,重點改善這一層次高校的教師學緣結構,創造人員交叉、學科交叉的基本條件。
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
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系統規劃,深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真正落實“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思想。聚焦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借鑒國外創新型國家的經驗,對高等教育體制和學位授予制度進行改革,到2020年,使高校成為唯一的學位授予機構,并立法進行保障。鼓勵科研機構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的優質高教資源,避免造成各機構間的不良競爭和重復性建設,優化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環境。
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營造有利于產生創新思想的制度文化
以科技評價制度為突破口,推動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面向全國高校的科技評價機構,統籌考慮各類高??萍荚u估。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保證對高校科研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價。逐步建立基于效率的科技撥款新機制,引導高校關注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產出效率,使有限的科技創新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和不同性質的科技活動,構建不同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指標,如對基礎研究評估要采用國際認可的標準,逐步建立規范的國際同行評議機制,應用開發研究更加注重效益評估等。遵循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營造科學民主的學術氛圍,寬容失敗的學術環境,從根本上杜絕浮躁心理,營造有利于創新思想、創新人才、創新成果的制度文化。
優化高校區域分布,發揮高校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國家應從宏觀戰略上把高校的區域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重視高校分布和規劃,進一步優化高校的區域分布;減小省會城市的高等教育規模,促進地級區域的高校發展;擴展研究型大學的數量和區域,發揮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通過中央與地方共建、地方獨立建設、地方高校與國內外名校合作辦學等多種方式建設區域性研究型大學,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高校在技術創新中的源頭作用,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自主技術科技創新能力。
建立多樣化的人才隊伍組織模式,加強創新團隊建設
高校應通過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頂層設計和自發組織相結合,建立多樣化的人才隊伍組織模式和科學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適應自由探索研究,以及組織重大科學研究和重大工程技術攻關的需要。根據國家的戰略需求,尤其是結合國家的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改變資源的分散狀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以領軍人才為核心,以平臺建設為基礎,從戰略角度制定全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發展規劃,設計出科學合理的科技創新團隊宏觀布局。在高校內部構建學術與行政管理相協同的運行機制,通過制定科學合理、分類明晰的評價體系,進行科技團隊的分類評價。在創新團隊內部,建立靈活、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實施多層次、多目標的系統管理。
近年來,云南省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相繼出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及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實施細則》、《云南省科技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實施辦法》,每年通過競爭擇優、推薦評選的方式,在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選拔若干優秀科技人才作為培養對象,將人才培養與承擔項目相結合,通過項目帶段梅云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昆明650051動、團隊建設、院士帶培、研修交流、獎勵推薦、成果推介等方式,對科技人才進行素質培養費資助、出國進修、學位教育、業務培訓等方式的培養,致力于培養一批有實力競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后備人才,在培養周期之內,提供專項培養經費,用于支持開展科學研究、學術交流、進修培訓等工作。培養周期結束后經考核合格,由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和“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稱號,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
二、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問題
(一)缺乏以人為本的培養方式
目前云南省對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以項目孵化為主要培養思路及方式,缺乏以人為本的培養體系。項目孵化型的培養具有較強的成果導向性,培養效果的最終量化很大程度取決于該項目核心競爭力與創新點,與其他科技項目扶持計劃存在客觀上的重疊。另外,傾向于將項目完成狀況成為衡量培養成效的單一指標,使得項目負責人及參與者實際能力與創新素養的提高,并不能夠通過項目得到有效引導,而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總結出的科學方法、創新理念、思路等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科技人才素養的內容,則幾乎不會在最終呈現的項目成果中展示,人才培養資源調配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合理,更多科技人才難以從中受益,較少一部分水平素質較高的科技人才成為受培養對象之后,平均分布于各行業之中,對行業有公平激勵的作用,但客觀上對行業科技創新的領導帶頭左右有限。
(二)激勵機制較單一
目前云南省對科技創新型人才的激勵,主要形式仍是項目經費、津貼、進修費用等可價格化的經費,以及向上一級項目、職務、榮譽推薦資格等等。這些較傳統的激勵方式,在人才流動性越來越強的當代社會,可能變相為人才競爭價碼,人才流動與地區之間培養經費投入關系過密,缺少非經濟利益的人才吸引力地方優勢,難以令創新型人才培養形成良性循環,影響科技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缺乏科學的評估體系
目前,云南省在對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推薦選拔、考核評估上,缺乏科學的評估體系。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科技創新型人才,評估選拔時仍以論文、項目、專利數量的多寡為主要指標;而科技企業的創新型人才,評估時未照顧不同行業利潤率、邊際價值上升轉折點的不同,僅較籠統地規定創辦時間及營收限額作為參評指標,并不能真實反映受培養人及所在團體、行業的創新能力及潛在素質。
(四)學術與生產難以轉化
目前云南省對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學術理論型人才上多有偏重,立意與立論的創新固然處于先導地位,但在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已推進一段時間以后,若仍然以帶頭人、領跑者的培養作為致力方向,容易使理論銜接集約化生產的關鍵環節薄弱,導致優秀的科技創新理念、發明無法有效推廣,削弱了科技創新的真正價值,更讓科技創新項目的再完善無從進行。
三、對策研究
(一)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
引進科學的人才評估模型,將科技創新型人才的顯性能力與潛在能力同時納入評估體系,并根據人才所在領域學科背景,聯系實際需要,給予不同優先程度及評估系數的培養扶持。重點在云南特色經濟領域,如煙草生產、特色農副產品種植、生物醫藥及生物制品加工、有色金屬開采加工、新興原材料研發與生產等具有特殊資源或關鍵資源優勢的行業中,優先給予培養資源。在已確定的受培養人當中,展開自我評價與客觀數據評估、專家組意見相結合的階段性考核方式,并由專業統計評估團隊不定期走訪,以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系統常模團體信息。
(二)完善人才培養計劃
結合云南省“橋頭堡”戰略對科技創新型人才需求,在培養、吸引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同時,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綜合性人才,尤其是具備基礎學科與管理類背景,同時具備高新科技素養的人才。建立區域科技創新型人才協作培養體系,聯合東盟經濟區及省內高校、實驗室,建立專業人才實訓基地,加強各單位間的橫向聯系與交互合作,在扶持科技創新領軍人物的同時,培養一批年輕有為的后備人才。以人才帶項目,帶頭人與團隊并重,發揮領軍人才的種子優勢,建立長期、有效并具備可持續性的人才培引政策措施。
(三)完善激勵機制
發揮云南省地區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型人才供需環境,提高創新型人才從事相關生產制造業的匹配程度,將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納入薪酬分配,建立開放式的薪酬體系。打破學校與研究機構封閉式人才管理體制,鼓勵科技企業吸納高層次科技創新型人才,給予科技企業資源、土地、稅收方面扶持。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營造友好高效的科技創新氛圍,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長、公平競爭、自由流動的宏觀環境。
(四)建立以為人本服務平臺
1.1唐山市科技創新型人才現狀分析1.1.1科技人才年齡結構唐山市的科技創新人才以梯隊結構形成的青年主干是合理的。主要是中青年,35歲以下的占51%,36-45歲的占27%,46-54歲的占17%,55歲以上的占5%,可見唐山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員大多數集中在45歲以下,這種年齡結構是合理的,適合時代需求。1.1.2科技人才學歷結構以本科為主的唐山科技創新人才占了76%,成為專業技術員的主力軍,而研究生高學歷僅占8%,大中專占13%,高中以下占3%??梢姡沂幸员究茖W歷的人才學歷結構為主,研究生這類高層次人數嚴重缺乏。高層科技人才數量嚴重缺乏,直接影響著我市經濟的發展。1.2.3科技創新人才職稱分布唐山科技人才主要以初級職稱為主要結構,占總人數的57%;中級職稱占26.8%,無職稱的占11.8%,正高級職稱的只占0.2%,副高級職稱僅占4.2%。由此可知,此結構中初級與無職稱的人數占大部分,而高級職稱卻占了4%,相對較少,這是不合理的。1.2唐山市科技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多年來,我市以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為著力點,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以加快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為突破口,持續推進科技興市、人才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看,我市的科技進步、自主創新與南方發達城市相比層次不高、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①高層次人才匱乏。我市經濟定位以工業經濟為主,城郊型農業經濟也是一大特色。但從調研情況來看,我市各行各業在市級以上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型人才微乎其微。高級農藝師很少。高層次的企業管理人才更是缺乏。最需要高層次人才的地方,往往因待遇、環境或其他人為因素等原因而募集不到,只能望“才”興嘆??v觀全市經濟領域,能稱得上企業家并具有現代經營管理思想的企業管理層人才是很少的。②人才結構不夠合理。一是行業結構不合理,在全市人才總量中教育、衛生類人才占了40%左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中人才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全市企業眾多,包括市屬以上的大型企業在內,職工人數相對較大,而科技人員占比例不高,可見我縣企業的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程度是滯后的。二是職類結構不合理,具有中高級職稱的1790人,其中大部分在教育與衛生領域,有些具有中高職稱的同志也先后進入了機關,因而行業一線的中高級科技人才相對少且分布不合理。三是專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科技和企業管理、生產、研發、營銷等一線人才緊缺。③人才整體素質不高。我市人才隊伍從數量上看已初具規模,但由于歷史原因,低學歷者仍占有一定的比重,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其知識結構已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復合型、開發創造型的人才極少。有些專業技術人員滿足現狀,接受繼續教育的自覺意識不夠。部分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認識不足,支持不夠,投入少,影響了他們素質的提升。④人才隊伍不夠穩定。人才一般都向環境好、待遇高的地方流動。據了解,近幾年來,我市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走的都是優秀的,都是我市多年來精心培養的骨干。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市人才待遇還不夠高,留住人才的機制還不夠健全。⑤人才資源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市人才問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才資源的配置和管理還不能適應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實施建設“一城二園區三個經濟帶”戰略的要求。一方面是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體制尚未從根本上消除,人才的“部門所有制”、“單位所有制”還沒有完全沖破。另一方面是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亟待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人才激勵機制尚未形成,論資排輩、平均主義現象仍然存在,技術貢獻的價值在分配中還不能得到體現,影響了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2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儲備路徑選擇
2.1政府應優化唐山市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環境和投資力度唐山市要在企事業內部推動形成創新氛圍,應采取多種形式,鼓勵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主動創新的原創性文化氛圍和科學研究的精神。科研條件是保障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前提,是科技支撐的重要基礎。除了資金、設備、信息等物質條件,社會、法制環境和政府的投資力度也是創新科技人才成長的必備條件。2.2企業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體系建設和制度化標準企業核心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崗位培訓,將企業努力的方向引導到實現自身人力資本價值最大化方向來,繼而帶動企業發展,并最終實現市場技術創新。還要立足京津冀的優勢,引導企業和京津聯合開發,建立跨地區的產品加工及出口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積極培植和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資。2.3發揮高等學校在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中的主力軍作用高等學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與主要基地。故應加大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有針對地加強高等院校重點學科、專業建設,構建一批能為我市經濟社會進步提供科技創新支撐學科群。首先,要培養模式創新;其次,要營造創新型校園環境;最后,要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提高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
3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