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德育體系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基于實踐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PBL在《心理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歷史知識對法學教育教學的作用
當前我國邏輯學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
教育譯著的導入與中國教育近代化
中國民生教育學會會刊《民生教育》
中國古代考試制度演變及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一種特殊的自我參照效應:群體參照效應
教師創新支持行為、學生創新自我效能感和創造性思維的關系研究
幼兒性別角色與攻擊行為關系的特質推理研究
心理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新舉措——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分析
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機制的分析與思考
美、英、德、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維度研究
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創新探索
自主學習策略在小學課外閱讀中應用的行動研究
陜西地震災區災后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
初中生學業情緒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教學學術: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維度
高校青年教師壓力管理探析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女大學生的影響
浙江省大學生體質與生活方式相關研究
英語專業大二學生詞典使用個案分析及啟示
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研究
人體組織學實驗課中學生繪圖常見問題及對策
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與路徑研究
關鍵期假說與高職英語教學
高校校報的隱性教育功能及其實現途徑
醫院圖書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提高高中化學情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新課標下語文寫作教學策略的轉變
找準切入點 優化課堂教學
諾瓦克意義學習教育理論初探
國內分層教學歷史發展概述
論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現實價值
國際化工商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以寧波大學中澳MBA項目為例
國外教育心理學研究技術的某些新進展
形容詞效價翻轉與自我參照效應關系的初探
高中生人際信任問卷編制研究
大學生存在焦慮量表的編制
整合的前景:進化心理學及其分支
美、英、法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及其啟示
寧波高校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民辦高??沙掷m發展面臨的挑戰、困境及對策
多媒體環境下成人英語學習策略與效果探析
論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課程體系建設
高職服務社區發展的可行性及保障機制探略
教師職業的角色期望與教師素質的自我提高
高校輔導員師德心理結構研究
少子老齡化下浙江教育的生源危機與轉型研究
承接傳統美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定位
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構建芻議
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狀況的他評研究——兼談知榮教育的必要性
新時期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幾點思考
《電力拖動控制系統》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新形勢背景下的寫作教學改革
智性與才情的引導——高等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價值觀問題探析
英語聽力自選學習項目中的教師角色研究
連接主義視角下商務英語學科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中學德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教育的根本目標應是使人成為“人”,在這里“人”更多指的是社會意義上的人,個體的社會化過程離不開學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心理學研究證實:道德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容。[1]中學德育就是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體的人”、有生命意識的人,從而促進“有道德”社會的建設。用科學發展觀來審視中學德育的發展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文關懷關注個體多層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導關注人們相關問題的解決,心理疏導是人文關懷的載體,同時其又采取以人為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將解決人們的實際問題與思想問題有機統一起來。
一、當前中學德育存在的缺憾
(一)升學壓力導致學校、家庭與社會關注存在偏離
人才的基本標準是德才兼備.德是排在第一位的。關于德、智、體育的“危險品、次品和廢品”的比喻形象說明了德語的重要性。在中學的教育實踐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經深得老師、家長的認同,但是在實踐操作上卻存在嚴重的反差。學校精力投入最大的還是“語、數、外”等學科,學生、家長最為關注的還是各門主科成績的高低;中、高考更為重要的是考試成績,而不是綜合性評價(學業水平測試、思想品德水平)的結論;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是哪所學校出了高考狀元?高考本科達線率是多少?在全社會普遍追求外顯的升學指標氛圍中,德育就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局面,讓位于“升學壓力”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就更不用說產生多高的德育效益和價值了(糜海波,2005)。
(二)德育理念與實踐的巨大反差導致中學德育收效甚微
盡管近幾年中學德育教材在貼近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面對富有差異的學生,統一的教材還是與學生接觸到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差距,過于理想化和成人化使中學生難以產生認同感;此外教材只注重道德信念的樹立和培養.缺少培養學生是非辨別能力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方法,實踐指導價值不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接受,一旦碰到與所學道德觀念相違背的現象.學生的道德觀念就容易產生改變,很難正確處理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沖突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生長期道德生活的結果,學校課堂教育與學校生活只是個人生活的一個很小部分,對于學生日常交往和社會生活來說,中學德育很少關注,而社會和家庭又把德育的重擔壓在學校.希望學校能承擔所有德育任務。德育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學校、家庭、社會全面配合必不可少。
(三)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缺位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無論城鄉網絡的可得性大大增強。網絡社會中人人都有發言權,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自由地進行選擇和取舍,教育對象也不再是消極的接受者,可以主動進行信息搜集從而獲得教育和知識。因為網絡的虛擬性,人們的交流溝通可能更為主動和坦誠,表達的觀點和情感更為真實、直接。正是因為網絡的虛擬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征,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學生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相對于網絡的高速發展,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卻表現出明顯的缺位: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更多的是側重于各類技能的掌握、知識學習與網絡游戲的沖突、網絡傳播道德等等。網絡在促進個體個性化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強調個體的責任感,實現網絡德育與現實德育的無縫對接,形成完整的德育生態系統。[2]
二、中學德育的科學發展趨向
(一)中學德育目標普適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學德育不免會受到全球文化多元性的沖擊,如何讓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世界”人,已經成為德育工作思考的問題,中學德育目標和內容的普適化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例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教育和具有全球本位特征的生態環境道德、科技道德教育等。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教育方針的指引下,生態環境倫理、經濟倫理、科技倫理、網絡倫理等關乎人類共同利益、具有普適化特征而又極具時代特色的德育素材,逐漸走進家庭、走進學校、走進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它們將成為我們中學德育中豐富而具體的實踐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培養有責任感的學生應當成為中學德育的重要目標。富有責任感的個體人格才有可能是完善的(Costa.&McCrae,1992),中學生不僅要對規范負責,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只有對自己負責的人,才可能是一個對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種種關系持積極負責態度的人。只有人人都能對自己負責、彼此負責,才能形成一個健全的社會。學會負責,是學習和做到在作出滿足個人需要和愿望的決定時,應該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以及對影響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等有全盤考慮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德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并培養其選擇的能力,才能培養出負有責任感的個體。
(二)中學道德價值取向多樣化
眾多研究已經證實,中學道德價值取向存在多樣性。[3][4]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實踐中就應注意德育一元價值取向和多元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蓬勃發展中,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必須體現社會主義主導道德的一元性。但是我們也不應忽視社會成員多元道德價值取向存在的現實合理性,在德育中給予其應有的地位。這樣既立足于中學生道德實際,又不放棄主導思想的正面引導,能較好反映時代特征和當代中學生的特點,順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需求。因此有針對性的設計一個呈現出不同層次的、使每個中學生經過努力都能企及的目標體系時,中學德育方可有實現自身最佳效益的機會。
(三)中學德育內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主要指學校德育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積極開發利用富含價值引導功能的現實生活資源,讓學生道德品質 的形成過程回歸生活,通過感性、實踐的方式.讓受教育者去經歷、去感悟、去建構自己的價值理想,培養積極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從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5]它啟示我們科學開展德育工作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現實存在、現實活動出發,采取它強調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問題與困境,用學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動本身來進行積極的啟迪與引導.讓學生通過生活的體驗來理解社會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關注人現實生命的需要,關注完整的人,因此就必須要充分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德育的有效性有賴于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程度.德育生活化應該重視學生心理變化這一事實.并根據他們心理發展的水平與規律來確定德育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才能保證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
三、中學德育效益的提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一)加強人文關懷,重視德育主體參與
1.中學德育要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開展“以人為本”的德育
“以人為本”就是要求我們對德育主體進行充分的人文關懷。我們傳統德育強調對人的約束,使人機械地按照道德規則行事、做人,完全以“內容為中心”,忽視人的個性發展,忽視人千姿百態的差異。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關注人的幸福追求;我們的學生不但是道德的構建者、設計者,更是道德的享用者。在德育實踐中我們應該開展人性化的德育,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創造和自由,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促進其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這樣德育才真正能成為對學生的一種解放。
2.樹立“大德育”理念,推進德育生活化
從道德的產生看,道德是為了化解生活矛盾、調節各種關系而出現的,德育既是社會要求,也是學生自我發展、自我生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中學德育實踐中,首先,應圍繞中學生學習、交往、日常生活等進行道德教育,以此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其次,注重德育的實踐性,變學生被動受教為主動求教,變外力為內力,變自發為自覺,通過開放式德育、體驗式教學等方式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6]
3.實現道德主體充分參與
長期以來中學生只能無條件地認同既定的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未被真正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不能主動對各種道德價值取向進行自我選擇。在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學生有自己的道德思維能力與方式,中學生在接受學校德育教育時.已接受了社會、家庭成員的某種影響。積累了一些道德經驗.具有主體意識.具有能動、積極的反作用.能接受或改造外在的教育影響。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響和學生的思想狀況一致.就會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即學生對某一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能夠認同與接納;反之,就有可能漠不關心或產生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對教育采取拒絕和排斥的態度。中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積極參與的德育實踐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平等參與,就自己對某些事物持有的觀點、看法和理解進行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在交流和溝通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教育者要善于創新,以情感為紐帶,以體驗為手段,吸引學生參與到道德實踐活動中.增強德育的真實感和親和力。
(二)研究學生德育心理,積極開展心理疏導、素質拓展等活動
中學德育研究已經有了一個普遍的共識:德育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7]在中學德育實踐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其實就是心理教育的內容,因此研究中學生的德育心理,并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與素質拓展活動,應當成為中學德育實踐的新方向。我們可以引入和借鑒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原則,結合各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推動中學德育的跨越式發展。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和思維品質中的獨立性、批判性迅速發展.使他們對于任何事件都愿意進行自我分析和判斷.不愿接受現成的觀念和規范,因此各種抽象的、教條式的說教最容易引起反感;此外隨著信息的發達、生活空間的擴大.交往范圍的擴展中學生與社會其他成員的接觸交流越來越多.這會使他們反思學校德育所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不關注這些變化,可能會更大程度上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我們應根據他們心理發展(道德發展)的水平與規律,通過心理疏導、團體游戲、素質拓展等方式實踐合適、恰當的德育內容。
(三)高度重視,學校、家庭、社會合力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如何提高中學德育的效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在當前我們要高度關注網絡生活給中學德育所帶來的挑戰?!捌G照門”、“人肉搜索”、“網癮”、“網戀”等事件的發生,引起來德育工作這的深思:我們的德育工作面對網絡為何會如此不堪一擊?網絡的不可控性消弱了學校德育的可控性,網絡的虛擬性在給了學生暢所欲言的表達機會的同時,也為肆無忌憚地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提供了空間,良莠不齊的網絡內容對分辨能力不強的中學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時豐富的網絡內容也對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學校要主動占領網絡德育這塊陣地,加強德育工作者的網絡素質建設,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強化網絡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法律觀念;家庭要從父母做起,不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同時充分發揮親情教育的優勢,引導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社區、社會各界應該主動配合學校專項治理校園及周邊網絡環境,保障和促進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L.科爾伯格著. 道德發展心理學[M]. 郭本禹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蔣業華.論德育生態視野下的網絡德育[J].學術論壇,2007(08):177-180.
[3] 杜時忠.學校德育實效的調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02):12-19.
[4] 黃潔娟.廣州市中職學校德育活動的調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7:1-27.
[5] 趙惜群. 德育生活化理論探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