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護理的基礎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效果分析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水平也得到突破性的發展,與之相對應的疾病也逐漸呈現出復雜性和變異性。為此,這也對護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我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變革,護理學逐漸由理論教學轉移到臨床實踐上。然而,盡管實踐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理論學習同樣不可忽視。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在護理學臨床實踐階段中,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所掌握基礎知識往往存在著不牢固的情況。由此可見,基礎階段的教學更應該引起重視,因此應該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將原本基礎教學階段的教學目標由原本的“掌握”修改為“在基礎學習中進行部分操作”。
1實踐方法與過程
1.1實踐對象
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據和并分析出結果,從學校中抽取護理學專業大一的學生共63名和大三的學生65名作為實踐對象。可以肯定的是,這兩批學生都是通過我國高等教育錄取考試來到我校學習。這也就是說,排除了兩批學生在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同時,兩批學生由同一批老師教學,這也就排除了教師水平和授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
1.2實踐方法與結果
首先,采用階段性學習的方法。按照學校的教授進度和教學方案,將護理學中的基礎課程課程分為3個時間段來學習。第一個學習階段,也就是學生剛剛入學的第一學年,該學年學生處于適應期,學生學的都是護理學最基本的課程,在此課程中,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掌握護理學的基礎知識,大三的學生在該學年按照教學大綱進行學習;而大一的學生則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按照老師的指導進行基本的臨床實習。第二個學習階段,也就是大二學年,該階段的護理學專業學生,因為有了相應的基礎知識積累,所以學習更深入的知識,大三學年的學生也是按照此方案來進行。第三個學習階段,也就是大三學年,在階段學生要進行相應的臨床實習。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發現,大三的學生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適應,很多理論知識掌握的較為死板,無法實際的運用,并且有時會犯下低級錯誤;而大一的學生雖然掌握的護理知識尚不完整,但是對于臨床實踐較為熟悉,懂得靈活運用知識與實際相結合。
2結論和討論
通過上述的實驗,我們能夠得到3個結論和啟示。首先,階段性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在上述的試驗中,我們對大三的學生采用的教學方法完全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進行的。結果很明顯,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完全的學習理論知識,然后進入第三學年開始臨床實踐,使得學生感到實踐陌生,在加上之前學習的知識已經遺忘,所以學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頻頻出錯,再加上就業等壓力無時無刻侵擾著學生,使得學生對自己能力產生了懷疑。而對大一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入少量的臨床實踐,使得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同時將基礎知識記得更加牢固,這樣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轉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十分有效。以往的教學中,總是喜歡先將全部的基礎知識授予學生,然后在讓其實踐,但效果不佳,反而從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臨床實踐的培訓,使得學生不再將知識學死,不再將掌握基礎知識作為學習的目標。而是更加重視臨床實踐中的應用。階段性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同時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其次,階段性學習能夠實現基礎課程和臨床實踐之間的完美銜接。通過上述的實驗可以得出,以往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在學習完基礎課程之后,進入到臨床實踐中,有著明顯的不適應感。這種不適應感表現在經驗不足,錯誤頻出上。同時由于此前沒有接觸過相關的練習,所以學生很容易將基礎知識忘記或者生搬硬套,不知道靈活變通。而通過階段性的學習,學生從一開始就接受臨床實踐,使得學生對實踐不會感到陌生,在變學習基礎知識邊實踐中,懂得如何應用所學,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而變通。這樣就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環境和較長的時間來適應臨床實踐,從而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最后,階段性學習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職業的情感。通過實踐可以得知,沒有經過階段性學習的學生進入大三之后開始臨床實踐,由于缺少經驗,使得錯誤頻出,嚴重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職業產生了懷疑,對職業的情感也有所下降。而經過了階段性學習的學生,在進入臨床實踐時,由于有了類似的經歷,所以更顯得從容不迫,在是將中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從而提升職業情感。
3小結
總而言之,護理學基礎課程階段性學習將實踐和理論有效結合,對于學生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增加職業情感,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張欣,康曉風,李箐等.臨床階段性學習對學生基礎護理知識和職業情感的影響[J].中華護理教育,2011.8(4):147-149.
[2]張欣,張穎,劉微等.對不同學習階段護理本科生護理學基礎課程學習需求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1.45(5):498-500.
[3]李麗萍,丁禾,劉玲.實習護生職業情感與職業成熟度的關系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6):1939-1940.
1.1對象
選擇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全日制護理高職2012-1班和2012-2班。兩個班級均已開設《護理學基礎》、《護士禮儀和美學》、《人際溝通》,《兒科護理學》為研究階段開設課程。
1.2方法
1.2.1依據Bloom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設計護理專業基礎知識測評問卷,內容涉及《護理學基礎》、《護士禮儀和美學》、《人際溝通》課程。兩個班級均在已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后發放問卷。發放問卷131份,當場回收有效問卷130份,回收率99.24%。
1.2.2整合專業基礎課程和《兒科護理學》專業課程實驗教學內容,設置《(兒科護理學)綜合實驗教學大綱》及《實驗教學指導手冊(教師版)》和《實驗教學指導手冊(學生版)》。
1.2.3以臨床案例為藍本,按照“新大綱”要求,設計綜合型《兒科護理學》實驗教學案例及考核標準,考核內容涉及知識領域、態度領域、技能領域、綜合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六個方面。
1.2.4實驗班和對照班在教材、授課學時數及授課教師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①對照班采用傳統授課方法,即學生分組進入病房,按護理程序評估病人,收集資料,整體分析,最后制訂護理措施;在無典型病例情況下學生集中觀看錄像或根據案例并進行分組討論,教師總結。②實驗班提前1周下發《實驗教學指導手冊(學生版)》和案例,護生仔細閱讀案例并預先分組,學生10~15名/組,共4組,每組學生按照案例情境分別扮演醫生、責任護士、治療班護士、患兒家長等角色,采用高仿真兒童模擬人,并在實驗中心兒科模擬病房實施實驗教學。實驗內容涉及醫護溝通、護患溝通、護護溝通、護士禮儀、護理評估、基礎護理操作和??谱o理操作等。要求每位護生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并能自主分析、尋找和收集資料;教師2名/組,1名教師負責引導學生臨床思維,1名教師負責觀察和記錄每位學生實驗教學效果,并現場賦分。
1.2.5統計學方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實驗班與對照班專業基礎知識測試評分、期末考核評分、實驗教學考核評分采用描述,對于兩個班級的基礎知識測試評分與期末考核評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班3次案例考核評分的兩兩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2結果
2.1專業基礎課程知識測試評分與期末考試評分情況
實驗班與對照班前期專業基礎課程測試的“認知領域”、“技能領域”、“態度領域”3個領域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班期末考試評分與對照班比較,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實驗班3次實驗教學評價
本調查對《兒科護理學》“肺炎患兒護理”(第1次)、“腹瀉患兒護理”(第2次)、“腎小球腎炎患兒護理”(第3次)的實驗教學進行改革,每次實驗課3學時,共計時。結果顯示第2次與第1次比較,第3次與第2次比較,6個領域得分及總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學生對課程整合后的實驗教學效果評價
實驗班3次實驗教學結束后下發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表。下發問卷58份,回收有效問卷58份,回收率100%。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占91.38%;考核方法滿意占89.66%;教師教學能力滿意占93.10%。收獲最大前三位依次排序:加強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占94.83%,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占93.10%,強化學生臨床實踐能力91.38%,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占89.66%。
2.4教師對課程整合后的實驗教學效果評價
對參與實驗教學改革的8名實驗教師和2名實驗準備教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00%的老師認為學生思維活躍,具備創新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強;90%的老師認為能較好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知識整合運用能力;80%的教師認為能強化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100%的教師認為能加強學生的溝通
3討論
3.1改革專業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方法,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生進入臨床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對專業課程的理解和運用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本次調查實驗班與對照班前期專業基礎課程知識掌握程度測評分的3個領域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分值均低,分別為61.98±9.98和62.09±9.04。說明學生普遍存在對既往已經學習的??苹A課程知識掌握程度差,三個領域中,態度領域分值最低,分別為16.73±4.04、16.56±3.79。究其原因,目前國內許多高等護理院校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但如何開展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一直以來是護理教育者深入探索的問題。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教學多附屬于理論課程,實驗教學學時數有限,雖然《護理學基礎》課程加大學時數,但往往脫離臨床,多為驗證型實驗,學生僅就某一個單獨操作項目進行反復訓練,知識分割,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主動學習興趣不高,致知識點容易遺忘;加之,目前在應試考試的大環境下,學院、教師、學生更注重考試的結果,忽略了學習的效果,也是導致學生學過知識很快遺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更加注重“整體護理觀”,強調專業-人文-實踐并重。因此,加大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時探索符合現代人才培養需求的考核方法的改革,使教學-考核-運用為一體,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2開展不同課程的實驗項目整合,培養創新型、應用型護理人才
醫學教育的目的是“以平衡的和整合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技藝和諄諄教授職業價值觀”。越來越多文獻證明,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學生必須具備有效的溝通能力,了解解決健康的社會因素,以及實踐引證醫學的重要性,這些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護理教育模式的轉變。專業課程設置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其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辦學水平、專業的特色和人才培養質量。傳統實驗教學是以課程為中心的實驗課程體系,強調課程自身的系統性,而忽視了課程之間的聯系,綜合化水平較低,課程重復現象較為嚴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生命科學基礎知識的涉及較為薄弱,難以使學生對生命現象形成綜合、整體的概念,使“整體護理觀”不能體現在護理實踐當中。本研究以《兒科護理學》重點章節的常見小兒疾?。ǚ窝谆純鹤o理、腹瀉患兒護理、腎小球腎炎患兒護理)臨床案例為藍本,將《護理學基礎》、《護士禮儀和美學》、《人際溝通》專業基礎課程實驗項目有機融入到《兒科護理》實驗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對各課程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也使得專業基礎知識不再顯得枯燥晦澀。同時還可改變目前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各自為營,部分教學內容重復的現狀。實驗班3次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其評價結果顯示,第2次與第1次比較,第3次與第2次比較,6個領域得分及總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實驗課程進展,學生在知識、態度、技能領域以及綜合思維能力、團隊合作、創新能力方面有顯著提高,說明學生開展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實驗教學方法整合有利于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培養,有助于創新型、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本研究在授課前1周下發了《實驗教學指導手冊(學生版)》和案例,并給學生講明教學改革的目的、意義及授課方法,學生第1次實驗課程情緒高昂,表現積極踴躍,但第2次上課前,個別同學出現退縮,認為課前準備占用時間多,與考試關聯性小等,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學生能正確理解,表現優秀。提示廣大護理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將是長期不懈、艱苦卓越的工程。
3.3開展實驗教學考核方法改革,全面提高護理人才培養質量
學生是高等教育的終極產出,社會對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主要是通過對其最終產品“人才”的使用而進行的。護理實踐是一門“軟技能”,諸如開放和誠實的溝通和尊重病人的個體屬性。整合課程切入點是對一位病人和病人的臨床問題的描述,護理教育的設計應不斷轉移到以成果為基礎的模式上。目前對專業課程教學目標考核方法仍停留在以閉卷理論考試,無操作能力考核,無法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本次調查顯示,對照班采取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教師、學生均易于接受;實驗班采用課程整合后的實驗教學方法授課,對教師、學生的能力均是巨大挑戰,但由于受“大考務”模式的影響,多選題和簡答題只能對知識獲得做出合理測量,但對技能和行為的培訓采用卷面考核方式卻難以奏效。兩個班期末考試評分比較,實驗班72.52±13.36,對照班74.82±14.88,無統計學差異(P>0.05)。建議需盡快建立與實驗教學改革相統一的實驗考核標準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將是護理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也是今后研究的課題。
3.4開展實驗教學方法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
優質的實驗教師隊伍是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課程的調整改革及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創新,既增強課程間綜合與交叉性、應用性、技術性,又有利于人才培養更加符合醫學科學與社會需求發展的需要,也是師資隊伍建設和發展的當務之急。教師不再僅局限于掌握所講授課程的知識,同時需掌握人文、社會、專業基礎等多元文化的知識和知識運用能力;多課程整合,可促進不同課程教師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
3.5加強課程設置的綜合化是高等護理教育必然趨勢
實驗課程是培養學生知識整合、引導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傳統兒科護理實驗教學強調整體護理理念,注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缺乏動手動力和實踐能力。我們將《護理學基礎》、《護士禮儀和美學》、《人際溝通》與《兒科護理學》按照病情進展和護理程序進行內容整合后形成的新實驗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專業特點,側重對護生護理核心勝任力的培養,是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4小結
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體現出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情景教學法是一種將教材知識點融入真實情景中的教學方法,其將角色扮演、對話練習融入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主動性,不僅可引導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還可以不斷提高其實踐能力。文章主要針對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
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情景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必要性
內科護理學的主要內容在于研究患者的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健康問題及發展規律,通過合理的護理程序對患者的健康問題進行診斷、處理。其涉及范圍廣,內容豐富,并體現出較強的系統性,因此是醫學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情景教學法主要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設置對應的情況,引導學生融入一個直觀、形象、生動的情景中,激發其學習興趣,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知識、技能、情感等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具體而言,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的必要性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情景教學法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景教學法具有參與性、互動性、創新性、實踐性的特點,可有效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其次,可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是其職業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護理專業學生必備的核心能力。中職衛生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薄弱,通常溝通能力較差,因此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情景教學法需要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互動、溝通,并通過團隊合作完成課題,整個過程無形中可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最后,可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內科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均較強的課程,也是臨床專科護理的基礎課程,其涉及到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倫理學等多個方面,要熟練掌握該課程的知識內容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情景教學法需要設計真實的教學場景,而在情景演示時要求學生必須查閱大量資料,實現學生基礎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整個過程對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2情景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2.1課前準備
內科護理學教學前老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選擇教學案例,并指導學生圍繞案例設計教學情景,并提前將課程內容告知學生,要求其提前預習學習內容,了解情景設計的知識要點、操作技能,以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基礎。老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比如糖尿病、肺結核、高血壓等常見疾病,可以讓學生更多的結合實際案例,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此外,除了指導學生進行護理操作外,針對這些內科慢性疾病患者還要加強健康指導,因此要求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健康指導能力。
2.2情景設置
每周老師結合教材知識點規定1~2個病種,由學生自由分組,每組3~4人,分別針對病種進行角色扮演,包括醫生、護士、患者等,學生針對病種開展情景模擬,患者要陳述相關癥狀,醫生對其病理、體格檢查等進行分析,護士則做好護理問題、化驗留取、護理措施等一系列操作的情景再現。比如學習“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護理”相關內容時,老師要強調在情景設計中突出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因素、常見并發癥及治療方案等內容,再進一步擴展至病人的臨床護理及健康指導,圍繞高血壓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情景設計中要突出高血壓的臨床表現、患者需要做的輔助檢查、護理評估所需的資料、高血壓患者的注意事項及護理要點等知識點。情景設置在課下排練,在課堂上以醫療小品的形式將設計的情景展現出來,注意課下的情景設置要突出疾病的特性,并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目標;護理措施要具有針對性,穿插臨床護理的基礎操作及??撇僮?,并在最后進行藥物宣教及健康宣教。
2.3教學評價
課堂展示完成后,老師要組織學生對情景設計、展示過程存在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對情景展示結果做出自我評價,再由其它小組進行討論、補充知識點,而老師要對每個小組的情景設計效果進行點評,鼓勵優點,指出展示知識點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修正意見,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及老師點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促使學生全面掌握護理知識,完善其知識體系,不斷提高其護理水平。此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學生的情景展示過程全程記錄下來,并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對學生所扮演的角色進行點評,鼓勵正確的操作,反思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對排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復分析,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考核成績分為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情景設計及展示的成績計入平時成績中。
3討論
總之,內科護理學是中職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情景教學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情景教學法的實施要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其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培養其臨床思維,以為后續其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作者:劉晉艷 單位:山西省呂梁市衛生學校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1―0080―01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出自《矛盾論?矛盾的特殊性》,比喻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體或全部。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所占課時比重大,授課時間長,教學內容紛繁復雜,與解剖、生理、病理、藥理學等基礎課程關系密切,龐大的內容使學生難以應對。加之教學中常常過分強調重點、難點、考點等內容,而忽略了學生對內科疾病基本知識框架的建立。所以,為避免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無效學習狀況,教師應及時分析總結,以便更好地完成內科護理的教學。
一、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1.學生因素。目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多為初中畢業生。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醫學課程內容紛繁復雜,而中職生年齡小,邏輯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不足,大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掌握要點、考點等,對于知識的內在聯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學生往往過于注意一些局部細節,而忽視對疾病整體的把握。
2.教師的因素。由于內科護理學內容多,涉及眾多醫學基礎學科,因此學生進行臨床課程學習時部分基礎學科內容遺忘,導致在進行病因、發病機制學習中教師往往需要幫助學生復習基礎知識,使得課程時間緊張,尤其是遇到學生難以理解時,教師會采取化繁為簡,強調重點、考點較多,對疾病的發病機制、內在聯系涉及較少的做法。久而久之,加劇了學生對疾病認識的碎片化。
3.考試的導向作用。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旨在培養服務于臨床的護理人員,但是由于護士資格證的考取對學生來說是畢業后就業的“敲門磚”,對學校來說護考的過關率是反映學校教學質量優劣的標準,所以考試成了教學的指揮棒,為達到更高的過關率,教學中更多強調考點知識,割裂了具體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內在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內科護理學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p>
二、提高教學實效的策略
1.盡可能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首創的一種培養高素質、創新性和實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學方法。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案例教學法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要求,選擇合適案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思考、分析并得出結論。一個完整疾病案例,往往包含著諸多信息,如患者性別、年齡、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這些信息可透露具體內科疾病的高發人群,主要病因,疾病發生、發展、演變規律、典型癥狀及體征,再加上對應的實驗檢查和影像學診斷,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會更加完整、系統。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練習,既增強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筆者對于疾病案例的選擇大多取自臨床真實的案例報告,并遵循四個原則:第一,案例必須具有典型性;第二,案例應與內科護理學課程緊密結合;第三,案例應反映內科疾病的重點難點內容;第四,案例具備知識綜合性。
2.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長期以來,內科護理學教學沿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獨立講解某種疾病的發病機制、病變特點、臨床表現、診療方法和護理措施,忽略了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密切聯系,使內科疾病的學習變得晦澀、枯燥,對于復雜疾病的知識學習只能用“碎片化”的模式死記硬背。為此,用PBL教學法,找出疾病發病機制、病變特點、臨床表現、診療方法和護理措施的內在聯系,找出關鍵點,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疾病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將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疾病重點內容相互串聯起來,對疾病有了整體、全面的掌握。例如:
(1)教師在教案中首先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肝硬化通俗地講是肝臟的變小、變硬。由概念引出兩個關鍵詞:變小、變硬。再引伸出討論性問題:為什么肝臟會變小,變硬?
(2)以“肝臟變小”關鍵詞引導學生主動聯想及復習相關基礎知識并展開討論;正常肝細胞減少、假小葉形成形態上表現為肝臟變小,其后果是導致肝細胞減少,儲備功能下降。由上述關鍵詞引申出肝功能減退的臨床特點。
關鍵詞:護理教育;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
近年來護理教育發展迅速,護理教育研究也日漸深入,高等護理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構建適應護理專業崗位特點,符合護理專業知識結構需要,符合高等護理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進而形成獨立的高等護理教育體系,已成為當前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而加強教材改革與建設直接關系到高等護理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現已成為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因此,如何建設體現高等護理教育特色和目標要求的教材成為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1《護理解剖學》教材編寫的必要性
《人體解剖學》是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學生最先接觸的、必修的醫學基礎課程。該課程為學習后續的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進而提高全面素質,增強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堅實基礎。但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缺少護理專業的專用教材,且其內容遠遠滿足不了護理專業的需求,未能體現高等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F有供本科護理專業用的人體解剖學教材與供其他專業用的教材并無明顯差別,如國內大多數高等護理教育使用的人體解剖學教材,仍與臨床專業共用由柏樹令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統解剖學》教材;如國內部分高等護理教育使用針對護理專業編寫的《人體解剖學》教材,打破了長期沿用的臨床專業人體解剖學教材編寫模式,但大多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版,其內容的選取側重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堅守基礎課程的定位;如國內部分高等護理教育使用《人體結構學》教材,把人體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內容融合為一體,但90%以上護理學院本科生的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屬于兩門課程,分別由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教研室和組織胚胎學教研室承擔,教學與考核存在較多問題,無法實現真正的融合。近年來高等護理教育人體解剖教學借鑒醫療專業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形式,部分高校將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分為系統解剖學和護理應用解剖學兩門課程分別開設。實踐已證明這種培養模式對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的學生是切實可行的。不但提高護理專業教學質量和學生臨床操作技能,而且也為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提供實踐依據。鑒于國內高等護理教育本科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結合近年來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本科護理解剖學教學經驗,改革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將傳統的《人體解剖學》和近幾年我們開發的《護理應用解剖學》教材[1]融為一體,編寫適合本科護理教育的《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勢在必行。
2《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編寫思路
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是為學生以后臨床護理服務,但臨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內容?如何根據護理職業崗位需要重組《護理解剖學》教學內容?真正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如何確定教材結構、教材形式以及編寫思想上的創新點?特別是教材編寫思想上的創新;如何將最新的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運用于《護理解剖學》教材的編寫中?首先,根據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各級護理工作統計中急危重癥監護病人顯著上升;隨著介入治療的大量開展深靜脈穿刺和動脈穿刺急劇增加,術后導管護理大量增加;尤其隨著護理學科的飛速發展,專科護理操作如心內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淚道沖洗等逐漸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結果設計座談提綱,組織高年級學生、臨床護理專家召開座談會,主題貼近護理崗位來確定編寫重點內容。如為提高學生護理操作的準確定位編寫教材突出全身體表標志內容;為提高學生護理操作的準確性和成功率編寫教材突出表淺血管神經體表投影;為提高學生防范失誤的能力編寫教材突出與各種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術控制的解剖學知識。最后,結合對國內外高等護理教育人體解剖學教研相關文獻檢索分析,最終確定編寫思想、教材內容和教材形式的創新,形成詳實的文字材料并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最后通過課堂實踐,將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用于教材內容的調整上,以編寫出既能夠體現高等護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顧終身教育的高等學?!蹲o理解剖學》創新教材。
3《護理解剖學》教材編寫創新
3.1思想創新
在教材編寫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職業教育指導思想,遵循護理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和為護理及其相關專業課程提供必須夠用理論知識的基本原則,重在基礎,貼近臨床,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素質、人文精神以及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等護理人才[2]。
3.2內容創新
結合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發現,緊貼護理崗位需要,同時保證人體解剖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凝練。內容選擇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強調職業需要,以夠用為原則,盡可能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最新的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運用于教材編寫中。對與護理專業關系密切的內容充分描述,如運動系統內容突出全身表面標志、易于發生骨折和損傷部位的解剖知識;如內臟學突出各系統重要臟器位置、結構功能,尤其要突出內臟插管涉及的臟器和部位;如脈管系統突出心、全身動脈主要分支、表淺動脈壓迫止血點和全身淺靜脈等內容;如神經系統突出周圍神經重要分支、與注射和性神經損傷等有關內容。同時在護理專業工作領域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展的情況下,在各章節中盡可能滲透環境保護、人文知識、健康教育等相關內容。對其他內容只作一般介紹。如腹腔血管和神經的分支分布、出入臟器的結構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運動系統部分內容等進行刪減和壓縮。
3.3形式創新
在教材總體結構和表現形式上盡可能做到貼近專業、貼近崗位、貼近學生[3]。根據高等護理教育需要,重組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本教材是醫學基礎課程貼近護理專業教學的有機嘗試。全書分為9章,每章前設置學習目標,主要體現大綱的基本要求,指導學生高效學習;每章內容分基礎模塊和護理應用模塊2部分,基礎模塊在內容選擇上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強調護理專業需要,使其內容符合護理專業崗位執業標準。基礎模塊中“知識卡片”是護理專業知識的拓展(如學科進展、學術前沿等),體現專業素質、能力、職業道德。護理應用模塊結合臨床常用的診療、護理操作技術,從解剖學知識應用的角度上,研究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毗鄰,闡述操作的定位、局部層次結構與操作的關系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項,使學生提前感受基礎知識與應用的結合。在護理專業工作領域、服務人群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在專業模塊中盡可能滲透環境保護、人文知識、健康教育等相關內容。每章末設置思考題,緊貼執業考試內容和題型,盡可能利用臨床護理案例展現解剖學基礎知識點,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的臨床應用能力[4]。如第七章感覺器:上部基礎模塊包括第一節視器(分眼球、眼副器、眼的血管和神經)、第二節前庭蝸器(分外耳、中耳、內耳);下部護理應用模塊包括淚道沖洗術、球結膜下注射術、球后注射術和咽鼓管導管吹張術共四節內容,每節內容包括應用解剖和應用要點;正文后臨床護理案例如:某高校大一男生,游泳后出現雙眼畏光、眼紅,自覺眼睛磨痛,接著出現眼皮紅腫、怕光、流淚,早晨起床眼皮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睜開。就診后醫生診斷為:急性結膜炎。請運用視器相關知識指導結膜炎病人局部滴眼藥水,如何滴入眼藥水才能使其與結膜完全接觸?滴完后常常需要自己用手指尖按壓該眼內眥角處,請解釋其原因?為避免急性結膜炎的傳染流行,如何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編寫《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將人體解剖學知識與臨床護理專業知識融為一體,即使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師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又使護理專業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既能提高教學效果,又能增強學習興趣,是解剖學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革新的一種嘗試。期望這種嘗試能使學生不再感到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枯燥無味,難學難記,能夠讓學生在掌握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能應用它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護理應用能力。形成人體解剖學教學與臨床護理應用的零距離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充分體現《護理解剖學》教材的專業性。
參考文獻:
[1]劉桂萍,張偉宏,吳愛群.護理應用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8.
[2]張偉宏,趙秋民,劉桂萍.人體解剖實驗教學中的臨床與哲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23(4):492-493.
[3]張偉宏,鄭老須.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3:156-224.
《人體解剖學》是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學生最先接觸的、必修的醫學基礎課程。該課程為學習后續的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進而提高全面素質,增強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堅實基礎。但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缺少護理專業的專用教材,且其內容遠遠滿足不了護理專業的需求,未能體現高等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F有供本科護理專業用的人體解剖學教材與供其他專業用的教材并無明顯差別,如國內大多數高等護理教育使用的人體解剖學教材,仍與臨床專業共用由柏樹令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統解剖學》教材;如國內部分高等護理教育使用針對護理專業編寫的《人體解剖學》教材,打破了長期沿用的臨床專業人體解剖學教材編寫模式,但大多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版,其內容的選取側重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堅守基礎課程的定位;如國內部分高等護理教育使用《人體結構學》教材,把人體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內容融合為一體,但90%以上護理學院本科生的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屬于兩門課程,分別由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教研室和組織胚胎學教研室承擔,教學與考核存在較多問題,無法實現真正的融合。近年來高等護理教育人體解剖教學借鑒醫療專業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形式,部分高校將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分為系統解剖學和護理應用解剖學兩門課程分別開設。實踐已證明這種培養模式對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的學生是切實可行的。不但提高護理專業教學質量和學生臨床操作技能,而且也為高等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提供實踐依據。鑒于國內高等護理教育本科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結合近年來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本科護理解剖學教學經驗,改革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將傳統的《人體解剖學》和近幾年我們開發的《護理應用解剖學》教材融為一體,編寫適合本科護理教育的《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勢在必行。
2《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編寫思路
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是為學生以后臨床護理服務,但臨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內容?如何根據護理職業崗位需要重組《護理解剖學》教學內容?真正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如何確定教材結構、教材形式以及編寫思想上的創新點?特別是教材編寫思想上的創新;如何將最新的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運用于《護理解剖學》教材的編寫中?首先,根據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各級護理工作統計中急危重癥監護病人顯著上升;隨著介入治療的大量開展深靜脈穿刺和動脈穿刺急劇增加,術后導管護理大量增加;尤其隨著護理學科的飛速發展,專科護理操作如心內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淚道沖洗等逐漸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結果設計座談提綱,組織高年級學生、臨床護理專家召開座談會,主題貼近護理崗位來確定編寫重點內容。如為提高學生護理操作的準確定位編寫教材突出全身體表標志內容;為提高學生護理操作的準確性和成功率編寫教材突出表淺血管神經體表投影;為提高學生防范失誤的能力編寫教材突出與各種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術控制的解剖學知識。最后,結合對國內外高等護理教育人體解剖學教研相關文獻檢索分析,最終確定編寫思想、教材內容和教材形式的創新,形成詳實的文字材料并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最后通過課堂實踐,將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用于教材內容的調整上,以編寫出既能夠體現高等護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顧終身教育的高等學?!蹲o理解剖學》創新教材。
3《護理解剖學》教材編寫創新
3.1思想創新
在教材編寫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職業教育指導思想,遵循護理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和為護理及其相關專業課程提供必須夠用理論知識的基本原則,重在基礎,貼近臨床,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素質、人文精神以及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等護理人才。
3.2內容創新
結合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發現,緊貼護理崗位需要,同時保證人體解剖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凝練。內容選擇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強調職業需要,以夠用為原則,盡可能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最新的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運用于教材編寫中。對與護理專業關系密切的內容充分描述,如運動系統內容突出全身表面標志、易于發生骨折和損傷部位的解剖知識;如內臟學突出各系統重要臟器位置、結構功能,尤其要突出內臟插管涉及的臟器和部位;如脈管系統突出心、全身動脈主要分支、表淺動脈壓迫止血點和全身淺靜脈等內容;如神經系統突出周圍神經重要分支、與注射和性神經損傷等有關內容。同時在護理專業工作領域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展的情況下,在各章節中盡可能滲透環境保護、人文知識、健康教育等相關內容。對其他內容只作一般介紹。如腹腔血管和神經的分支分布、出入臟器的結構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運動系統部分內容等進行刪減和壓縮。
3.3形式創新
在教材總體結構和表現形式上盡可能做到貼近專業、貼近崗位、貼近學生。根據高等護理教育需要,重組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本教材是醫學基礎課程貼近護理專業教學的有機嘗試。全書分為9章,每章前設置學習目標,主要體現大綱的基本要求,指導學生高效學習;每章內容分基礎模塊和護理應用模塊2部分,基礎模塊在內容選擇上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強調護理專業需要,使其內容符合護理專業崗位執業標準?;A模塊中“知識卡片”是護理專業知識的拓展(如學科進展、學術前沿等),體現專業素質、能力、職業道德。護理應用模塊結合臨床常用的診療、護理操作技術,從解剖學知識應用的角度上,研究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毗鄰,闡述操作的定位、局部層次結構與操作的關系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項,使學生提前感受基礎知識與應用的結合。在護理專業工作領域、服務人群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在專業模塊中盡可能滲透環境保護、人文知識、健康教育等相關內容。每章末設置思考題,緊貼執業考試內容和題型,盡可能利用臨床護理案例展現解剖學基礎知識點,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的臨床應用能力。如第七章感覺器:上部基礎模塊包括第一節視器(分眼球、眼副器、眼的血管和神經)、第二節前庭蝸器(分外耳、中耳、內耳);下部護理應用模塊包括淚道沖洗術、球結膜下注射術、球后注射術和咽鼓管導管吹張術共四節內容,每節內容包括應用解剖和應用要點;正文后臨床護理案例如:某高校大一男生,游泳后出現雙眼畏光、眼紅,自覺眼睛磨痛,接著出現眼皮紅腫、怕光、流淚,早晨起床眼皮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睜開。就診后醫生診斷為:急性結膜炎。請運用視器相關知識指導結膜炎病人局部滴眼藥水,如何滴入眼藥水才能使其與結膜完全接觸?滴完后常常需要自己用手指尖按壓該眼內眥角處,請解釋其原因?為避免急性結膜炎的傳染流行,如何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
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將科學依據與臨床經驗、病人需求相結合獲取實證,作為臨床護理決策的依據[3]。循證護理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自上世紀傳入國內以來,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等護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1研究對象
西京醫院神經外科2009級實習本科護理人員117名,均為女性,年齡19-22歲,隨機分為循證護理教學組(實驗組)58名,傳統教學組(對照組)59名,護理人員學歷、基礎課成績等無明顯差異。2研究方法所有新入科護理人員,采取集體上課形式,由科室護士長介紹神經外科常見疾病的癥狀、診斷、治療及護理流程,并強調相關疾病在護理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并由有經驗的護理人員演示相關護理操作。向學生全面介紹循證護理發展的歷史,著重介紹我國循證護理的發展現狀,強調循證護理在臨床教學及護理中的重要作用,并討論循證護理的研究方法、研究意義等。
2.1教學方法
2.1.1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實習護士入科后,2-3人分配一名有經驗的帶教教師,教學內容依據教學大綱完成,由帶教教師向其介紹神經外科常見疾病的相關護理問題,并演示相關護理操作,護理人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由帶教教師負責講解。
2.1.2實驗組:采取循證護理教學方法
第一周確定循證問題:結合神經外科常見疾病,進行分組討論,明確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確定某類患者目前亟須解決的護理問題。例如:針對神經外科ICU患者易出現躁動,在護理過程中,由于護理人員和病人家屬的失誤,常常發生非計劃性拔管、墜床等并發癥,其護理重點應是如何防止此類并發癥的發生。
第二周循證支持:針對這些問題,由學生自行進行全面的文獻檢索,查尋來源于全世界針對此類問題的研究領域的實證??赏ㄟ^學校及醫院圖書館提供的各類專業書籍和科技期刊,以及SinoMed、Pubmed等數據庫。通過檢索,全面搜集現有國內外防治神經外科躁動患者并發癥的臨床護理研究證據、相關措施及新的理念。
第三周循證觀察:針對檢索出的大量相關資料進行整理、總結并做好記錄,由帶教教師帶領學生分組對此類措施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進行評價,討論所獲得證據的可行性,最后根據該科實際和病人需要解決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防治躁動患者并發癥的護理方案。第四周循證應用:在臨床護理中,選擇性的實施上述護理方案,嚴密觀察患者變化,并對實施效果進行及時總結分析和動態評價,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護理計劃。遇到問題,再次進行資料查詢、制定護理方案、應用于臨床及反饋情況。如此不斷反復,不斷提問,不斷討論,最后制定解決問題方案。
2.2評價方法
實習結束后,所有人員由科室統一負責進行理論及技能考核,統一試卷,統一評分??己顺煽冊u價標準:理論考核滿分為100分,合格≥60分;技能考核分合格與不合格。不合格者進行補考直至考核合格。
3數據處理
所有采集的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理論成績比較采取成組t檢驗,技能考核成績比較采取χ2檢驗(P<0.05)。
4結果
兩組人員考核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循證護理教學組(實驗組)的理論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組(對照組)。由表2可以看出,循證護理教學組(實驗組)的技能考核合格率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組(對照組)。
5討論
躁動是神經外科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常常預示疾病的進展,易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皮膚受損及墜床等情況,危害性較大,并缺乏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4-5]。為了培養和訓練護理人員理解、應用循證護理的能力,我們將循證護理應用于腦外科臨床護理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并與傳統護理教學方法進行比較。實踐應用顯示,臨床護理上不僅明顯減少躁動并發癥的發生,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科研、工作的興趣,還有效地提高了臨床帶教和護理質量,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護理人員對該教學方法評價良好。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循證護理教學組的成績平均達到85分,較傳統教學方法組明顯提高了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她們的護理實踐技能水平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到大幅提升,與傳統教學組相比,合格率達98%。循證護理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其本質是基于科學實踐證據,解決臨床護理問題,從而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服務。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這同樣也是其基本出發點。它包含了3個基本要素:①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②可利用的最佳護理研究依據;③病人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這3個基本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在臨床護理中逐步樹立以研究指導實踐、以研究帶動實踐,同時以實踐檢驗研究的正確性和可行性的觀念[6]。
5.1促進護理人員全面掌握護理基礎理論知識
循證護理方法需要護理科研、文獻檢索、醫學統計、流行病學等多個基礎學科之間的結合,需要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的不斷溝通,護理人員在解決臨床護理問題過程中把各科知識有機的結合為一個整體,通過分析病案和搜索信息把疾病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診斷要點、預防調護等相關知識點理解和掌握。我們的研究證實,循證護理極大地促進了護理人員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其理論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虞美慧等[7]研究也證實,應用循證護理教學組的理論和技能成績優良率分別達到89.4%和94.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1.3%和60.0%。
5.2提高護理人員自我學習能力和不斷獲取知識
的能力循證護理要求護理人員不單單要掌握基礎知識,還必須要求能夠在護理實踐中不斷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通過各種渠道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總結經驗,并結合本科實際和患者需要,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8]。在發現問題、查找文獻和對證據進行討論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主動運用多種途徑獲得資料。為獲得更準確的證據,學生要對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以便尋求針對存在護理問題病人具體情況的護理措施。因此,在實踐教學中,運用循證護理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運用圖書館、計算機和各種網絡資源的能力。
5.3提高護理人員的學習興趣
循證護理教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其主體是“以學生能動性和患者需要為主體”的教學,要求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過程中不斷學習,不僅僅掌握各種基礎知識和技能,而且極大地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其成為護理學習的設計者和主動參與者。循證護理是在對問題發展變化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多角度認識分析,放眼全球尋找最佳解決辦法,它是一種不斷分析、不斷總結并不斷自我修正的學習方式。
5.4促進護理人員的循證護理思維
在不斷發現問題、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也不斷提高自身的判斷力、觀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及時動態掌握最新科研結果,并將其應用于臨床,更新并完善護理人員的知識水平,有效地提高其及時、準確、有效地解決患者問題的能力[9]。
5.5促進臨床護理工作的科學化
在目前的臨床護理工作中,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還對循證護理很陌生。朱晶[10]等隨機抽取在該院實習的3所重點大學109名護理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僅有3人對循證護理的含義及應用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占總人數的2.8%;24人對其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54人聽說過但不了解其基本概念,28人對循證護理一無所知,分別占總人數的22.0%、49.5%和25.7%。循證護理是以臨床實踐中的問題為基礎,尋找與問題相關的研究文獻作為證據,然后就這些證據的有效性、可靠性、臨床應用性、廣泛性等做評判性評價,最后挑選出具有價值的證據。在有實證的情況下開展臨床護理,逐步把臨床護理工作推向科學化的道路。如神經外科ICU患者易出現躁動,從而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等并發癥的發生,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循證護理的方法后,極大地減少了此類并發癥發生,有效地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了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