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職業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樹立為全體學生發展服務,為職業教育發展服務的意識。
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是初中畢業生面臨的兩種選擇。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初中學校對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意識的培養疏于關注,導致不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職業培訓就直接就業,成為低素質的勞動者。初中教育出口與職業教育入口銜接不暢,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發展能力的缺失,也使大量生源和職業教育辦學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初中學校要從全面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高度認識職業教育對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對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性,建立為全體學生發展服務,為職業教育發展服務的意識,創新教育方法,積極引導不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
二、三步走培養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識。
不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不少對接受職業教育缺乏興趣。就學生本身而言,在對就業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的認識模糊,對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了解少,接受職業教育的心理準備不足等眾多因素中,接受職業教育的心理準備不足是根本原因。我校抓住問題根本分“三步走”培養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識。
第一步,關注成材意識和操作技能興趣的培養。第一步主要在七年級、八年級兩年中實施。按學校教學常規管理要求,教師挖掘各科教材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反復滲透“要做有用人,人人能成材”的信念教育;同時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培養學生對技術性操作的興趣。為把第一步落到實處,學校每學期組織觀摩教學,評課過程中,領導們對滲透成材意識和操作技能興趣培養的亮點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大加褒揚。對學生的教育也在改變著教師,老師們看待學困生再不是一無是處,恨鐵不成鋼,在他們眼里學困生可能是明天應用技術領域中的能工巧匠或農村的致富能人。
第二步鞏固提高,家長和社會力量介入,實施導向。第二步安排在九年級第一學期。在這一階段中學校要整合年級組、班主任、科任老師的教育力量,統一步調,統一輿論導向。年級組要多路徑做好普通高中升學無望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把“成才道路萬千條,掌握技術亦成材”的意識播進他們心中。自2009年以來,我校在九年級第一學期用專題教育報告、學生才藝技能展示、班級主題班會、班主任個別談話等系列活動,落實第二步驟。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受到激勵,也使不可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群體接受職業教育的意識得到了有效培養。
鞏固提高的后期,我校引進家長和社會力量介入,實施深入導向。一般安排一次當地名人創業經歷報告會,兩次家長會。第一次家長會面向全體畢業班學生家長,側重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基本情況、學生在校表現和學業狀況。第二次家長座談會面向職業教育潛在生源學生家長。讓家長了解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形勢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動態、高新技術產業崗位需求旺盛而技術人才奇缺的事實,與家長一起探討孩子的未來發展問題,引導家長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不可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家長通過家長會,視野開闊了,看到了孩子的出路,對孩子接受職業教育有了心理準備。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職教學;職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161-02
近年來,我國對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同志在講話中說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并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結合職業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才能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增強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一、職業教育教學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現狀
1.學校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職業教育院校培養的都是企業生產、管理、服務等工作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認識到職業教育的特性,在辦學定位上沒有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特色,而是盲目地向一般本科院校學習,甚至辦成了本科院校的壓縮版。這就導致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職業能力不強,就業比較困難。要克服學校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認識的偏差,就要使學校教學從以學校為中心向以服務社會為中心進行轉變,不但要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念,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特色,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職業型人才。
2.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目標認識不夠明確。一般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對自己的未來沒有系統的規劃,職業目標不是很明確。在高職學校進行學習時,學生對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專業知識不是十分了解,對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更是認識不足,不知道怎樣通過學校的有利條件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只是為了拿到畢業證而被動的學習,有的學生甚至產生自卑心理,于是沉迷游戲,荒廢學業,不求進取。
3.部分教師的業務能力亟待提高。教師是學校進行教學工作的核心,優秀的教師隊伍對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部分教師的業務能力已經不能適應學校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雙師型教師缺乏,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師的業務能力,增強教師的實踐帶教水平,提高教師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本領,已經成了提升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
4.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尚未形成。我國高職學校的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很多高職院校都是套用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注重傳授理論知識,針對性不強,實用性和實踐性較差。這種教學模式與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學嚴重脫節,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主動性受到阻礙,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只有充分認識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特點,把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放在首位,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才能培育出綜合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
二、職業教育教學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途徑
1.更新觀念,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意識。以前,由于高職院校的門檻低,一直不能得到人們的認同。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職業院校的高就業率又逐漸使人們對職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加強,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也開始從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一定的專業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向培養就有較高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創新人才轉變。現在的高職學生不但要求能夠適應企業崗位變化要求,還要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職業教育只有更新觀念,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才能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根據職業崗位設置專業課程并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職業院校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專業課程進行必要的調整,改造老專業,增設新專業,以便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求,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在進行專業和課程調整時,學校應優先考慮當地的資源優勢,根據當地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以便于學生就業?,F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變化,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很難趕上新技術的發展速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新型產業的需求,學校的專業課程要及時更新,并具有實時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教學內容一定要和社會工作崗位接軌。
3.圍繞職業能力要求,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主要方法。如何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精選課程內容,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是培養符合市場需求人才的關鍵。因此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從以下方面考慮:首先,進行最優課程設置,淡化理論課程,以必需和夠用為度,構建適合服務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課程模式。其次,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引進實用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起到借口作用。再次,理論結合實踐,開展突出理論應用和技術開發的適應性課程,不斷培養學生的應變和創新能力。最后,針對現代化分工細化的特點,將專業精細化,使學生真正學到適合社會崗位的專業知識。
4.加強實習實訓,強化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差是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也是職業院校學生脫離企業實際需求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就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深入社會實習,參加社會實踐。在職業教育教學中,教師多用演示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很少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高職院校必須有計劃地組織多樣化的實習學習,并建立實習評價考核制度,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專業知識,提高職業能力。
5.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校企合作辦學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好方法,不但可以使學校及時反饋社會需求,還能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是實現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良好的保障。校企合作辦學還可以避免由于學校實踐教學條件差給學生帶來的困擾,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直接到企業進行實習,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企業的人才、先進的設備資源以及良好的企業文化都可以給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總結
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高職院校教學的首要任務是非常重要的。職業教育教學中,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才能為社會培養出符合要求的現代化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建平.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高職課程教學改革[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
[2]付五愛.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教育[M].山西科技,2008,(02).
[3]譚梅,楊衛輝,楊玫.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行政與法,2008,(12).
關鍵詞:實踐性教學高職;競爭力
近年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依然嚴峻。高職畢業生有文憑,但卻不會實際操作,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需要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我們的高職教學中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那么作為高職教師的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將此作為重點問題進行考慮。因為實踐能力的高與低不僅關系到每位高職學生個人,也關系到我們高職院校本身的存在與發展。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此作為重點,并注重這一問題的落實。特別是要重視實踐教學的開展,以切實提升學生的競爭力。結合學校高職教育思想學習活動的開展,我也對我們的日常教學作了一些簡單的思考。以期望對我們的日常教學實踐有所總結和啟l。
1 存在問題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高職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無論是教學目標的設定,還是具體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都應重視在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操作的鍛煉。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我們或多或少總會因為受到實踐設備有限等因素的影響,在教學中圖個方便,課堂教學中拿本現有的教材或資料進行講授,而講授過程中又以口頭講述為主,動手操作和實踐練習等環節相對弱視甚至省略。另外,我們還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教師常年在教學崗位上工作,本身與業界聯系也不多,有些教師可能會存在缺乏現時代業界實踐的經驗等問題,這同樣會導致教師在高職教學中可能更多側重于理論內容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實踐經驗傳授等問題。這無疑都會影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 怎么改進
那面對如此問題,作為高職教師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1.日常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社會對高職學生的專業要求是“實用”。意思就是社會需要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是要會實踐操作的,容易上手的,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因此,在高職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以此為出發點,把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作為重心。例如: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重視實踐課,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和地位。特別是我們在講授過程中要重視大力推行案例教學法。在上課講授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大量的案例進行實踐教學。其中,我們所采用案例可以是公司現有經典案例,也可以是經典的大師作品。這樣的案例對比,將有助于學生在比較學習中模仿,在對比反思總結中成長。多些案例就多一份積累,有助于學生深入掌握每一項操作技能的實際運用方法。這樣的教學能為學生積累實踐的經驗,為日后走向社會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2.日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職業素養主要指專業技能以外的能力素質。例如:團隊合作意識、誠實守信觀念、溝通交往能力等都屬于職業素養范疇內。我們高職教師之所以要重視對學生職業素養形成的培養,是因為這些能力素質在每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學生走上社會以后工作的大環境、小集體都需要這種團隊合作、誠實守信、溝通交往……所以,高職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在這方面對學生提出各種要求。注意結合日常教學培養、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日常的積累逐步提升綜合職業素養。例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可以經常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要求學生們一起完成某項實踐設計的作業等。這樣的方式,以團隊分工為基礎,進行合作,在此過程中更需要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交往,也少不了團隊合作、誠實守信……教師若能在日常教學中動足這方面的腦筋,以不同的方式組織、動員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那就等于將大社會搬進了學校這個小社會。學生在學校中照樣能得到學習、鍛煉。那么通過這樣的日積月累,最后肯定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職業素養,為以后走向社會打實基礎。
3.日常教學要注重鼓勵學生積累社會經驗。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夠幫助學生盡早成為企業用得上的人才。這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就業時的一種強勁的競爭力。那么,作為我們高職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注重抓好、抓實實踐這一環節。特別是現在學校每學期都會鼓勵、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社會見習、實習活動。那教師就應該抓住學生見習、實習的契機,扎扎實實做好相關工作。例如:教師要多跑跑學生見習或實習的單位,按照學校要求做好學生見習或實習期間的指導、聯系工作。給予學生最切合實際的指導與關心,這樣的工作指導因為結合了學生實際的工作環境,必定更加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理論知識,學會實踐操作。可以說抓實了這個期間的學生指導工作就等于把住了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要脈,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日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高職教學工作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它就像高職學生學習生活的航標。然而,我們的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之初其實很少會有對職業生涯有所規劃的,更別說清晰的職業規劃了。高職教師就要學會幫助學生盡早地形成正確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目標。而這些意識和目標的形成過程又是一個具有較長持續性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應注意將此融入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特別是要融入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去。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的各種教學活動進行引導,逐步內化。知識講授過程中、學生談話過程中都是很好的機會。作為高職的班主任,更要將此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教師要學會利用班級日常的班隊活動、集體活動、思想教育講話等工作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滲透進去。我們的高職學生也肯定會在這樣的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逐漸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清晰起來。那這樣對于他當前學校學習生活的安排、日后就業道路的選擇都是意義深遠的。
當然,關于高職教育可以思考的還有很多。今天,我只是就實踐教學談了一點自己的淺薄看法,但我相信只要我們高職教師能切切實實重視實踐教學,扎扎實實抓好、落實好實踐教學,一定會有助于提升我們學生的競爭力,幫助他們成功地走向社會。同時,關于高職教育我也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踐,我們的高職教育一定克服現在遇到的總總困難,從而走出一條適合學生、適合社會需要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屈善孝.以實踐原則為指導 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0,18.
[2]劉冠群.促進高職教育有效教學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
[3]汪亞明.試論高職教育的尷尬處境及未來走向[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
關鍵詞: 職業教育 關鍵能力 培養方法
關鍵能力是與具體職業和專業課程無關,而對現代生產和社會的順利運行起關鍵作用的能力的總稱。加強關鍵能力培養是當今社會對職業教育提出的現實要求,培養關鍵能力已成為當代國際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的熱點。就目前情況看,職業教育培養學生關鍵能力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職業教育關鍵能力培訓體系
在我國現有職業教育關鍵能力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該體系,可按如下思路進行:首先,滿足全社會對提高關鍵能力的需要,為設立專門的關鍵能力培訓機構提供支持和服務;其次,滿足在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為普通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提供關鍵能力培訓的模塊及教學方法;最后,滿足各類在職人員終身教育的需要,為他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關鍵能力提供自學的內容和方法。
獨立開發的關鍵能力考核體系要與現有的考核體系相配套。推行專門的關鍵能力考核和認證體系,不能游離于現有體系之外;相反,關鍵能力考核體系應對現有資格考核體系的深化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要滿足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認證的需要,為建立專門的核心技能考核認證機構提供支持和服務;其次,要適應各種職業特定技能的考核向其他技能層次發展的需要,為之提供配套的核心技能模塊及相應的考核方式;最后,要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為他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關鍵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自我考核的方式和渠道。
二、完善職業教育關鍵能力標準體系
關鍵能力開發的成敗決定于關鍵能力標準。我國的關鍵能力標準體系極不完善,在考核內容、考核標準及測評依據等方面的規定都較粗糙,有待細化。對此,可從以下方面加以思考。
標準關注技能還是技術人的技能主要是運用方法和技術的能力,在制定標準時,經常采用“能夠使用某種技術進行某種活動”的描述。但是,標準制定的邏輯出發點到底是技能還是技術,人們在認識上還存在誤區,往往把標準理解為掌握各種技術的要求,而不是對掌握這種技術去完成某種活動的要求。由于這個原因,在一些技能標準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純粹的技術和方法,是一個技法的武器庫,而沒有看到人的主體性和工作活動的目的性。因而,這種標準必然會誤導培訓和考核只注意對技術本身的掌握,而忽視對運用技術的人本身及其客觀外部條件的關注。因此,在制定標準時應體現這樣一個理念:技術只是工具,關鍵是人具備運用工具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標準等級的設置和劃分。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根據什么來劃分關鍵能力的等級是個技術難題。經驗證明,通過對其因素的難易程度或復雜程度的分析,可比較明顯地區分出能力要素的等級。為此,需要將分析重點從能力要素本身轉向能力活動的對象、范圍、工作條件和可利用的資源等方面。因此,為了更明確地區分標準等級,一方面要對關鍵能力標準結構中的“能力要求”部分,通過對工作活動范圍等因素的限定來說明差別,另一方面要在“相關知識”、“工作活動”和“考核指導”等部分盡可能地體現標準等級的差距,以提高關鍵能力標準的可操作性。
考評證據的確定考分決定考生的一切,這是傳統考試體制的弊端。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應采用所有可證明考生能力的證據,包括考分。但在實際工作中,哪些證據可以采用,如何保證證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這在技術上和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難度。參照英國的成功做法,可把考評員的觀察作為考核依據的第一選擇,同時也建議采用其他證據,如第三方的證明,以及考生在學習和實習過程中所做出的成果和表現等。實施這種方法的前提條件是制定相應的工作現場考評和督考制度及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
三、重視職業教育關鍵能力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從我國職業教育關鍵能力研究現狀來看,目前在這方面還非常薄弱,如在關鍵能力的培養目標、培養策略、課程建設和培養效果評價等方面都還不成熟,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我國應根據本國的教育現狀、勞動者現狀及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確定及適時調整我國職業教育中關鍵能力的具體內容。在研究中應突出以下內容:一是關鍵能力內容的超前性。由于產品更新周期縮短,市場需求變化多樣,勞動力市場越來越不穩定,因此,核心能力應該強調當前勞動者的職業變化或年齡增長所需的新內容。二是關鍵能力的內容表述應具有精確性。根據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必須對關鍵能力的內容進行準確的表述。每一項能力應該分解成若干能力要素,用科學準確的語言對每一項能力和能力要素進行描述,力求精準。三是關鍵能力的內容應具有可操作性。對關鍵能力的內容要求和標準應采用功能分析法,即關鍵能力內容應根據模擬情境或實際工作確定,必須使能力通過實際操作或表現展現出來,才具有實際的意義。
【關鍵詞】中專職業教育;英語聽力;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在職業教育中,對英語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口語的學習是學習英語的重要基礎,要求學生能夠靈活的應用英語口語來進行表達和溝通,但是在目前的中專職業學校中,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普遍不高,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一、影響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的因素
通過對中專職業學生英語聽力的學習進行調查分析后,受到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阻礙:
1.心理因素
學生進行英語聽力考試的過程中,存在著由于自身緊張而產生焦慮、恐慌,不能清晰的聽清聽力內容,進而導致英語分數不高。這樣的原因就在于學生具有心理障礙。另外,由于聽力具有時間性特點,因此,學生容易產生聽力心理障礙,影響英語成績。
2.語速因素
英語課程要求學生的聽力要為二級,并且要求學生能將課本中的聽力材料基本聽懂,且聽力內容沒有生詞,語速為每分鐘約110個單詞。語速對于聽力差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不易達到目標。
3.語言障礙
由于我國基礎語言為中文,中文的表達方式與英文具有差異性,容易給學生帶來語言上的障礙。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聽力時,語音和語調要有針對性,讓學生掌握住標準的發音,提高對詞匯、語法的理解能力。
二、英語聽力的訓練方法
聽力作為英語試卷中的組成部分,對于英語整體分數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為有效的提高中專職業學校的英語聽力,需要采用以下幾種有效的訓練方法:
1.提高對聽力的重視程度
我國的英語教育比較注重筆試部分,教師在講解聽力部分時,由于聽力分值不高,往往容易忽略。因此,教師首先要引起對聽力學習的重視。另外,在學習聽力時,需要實現學生的手、耳和腦的共同參與,將聽到的內容記下來,對自己的聽力效果進行檢驗,加深學生對聽力內容的理解,提高記憶力,熟悉英語語音。
2.選擇合適的聽力工具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為了有效的提高英語聽力,需要選擇恰當的英語聽力訓練工具。例如,教師通過上網尋找適合學生運用的英語學習軟件,來對學生的精聽和泛聽進行訓練。
3.選擇適宜的聽力材料
為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還要選擇好恰當的英語聽力材料。在選擇英語材料時,要對語速、內容和篇幅三個方面進行考慮:聽力材料的選擇最好選擇一遍下來學生能聽懂理解的約為80%;在語速方面,選擇正常語速,聽力時間約為5分鐘;在聽力內容的選擇上,選擇常見的日常交際用語、英語歌曲、英語故事、新聞以及電影場白等簡短精煉的有利于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閱讀時,要實現精讀與泛讀的互相結合,同樣,聽力也一樣,要實現泛聽和精聽的互相結合。
4.構建健全完善的聽力教學模式
英語課堂的聽力教學,通常情況下是以英語課程的標準為主,課時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學生的聽力學習需求。這對于聽力相對比較弱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苛刻性。因此,教師進行英語聽力的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聽力的培養,特別是聽力基礎比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運用錄音的方法,來加強對學生聽力的訓練,并要求學生規范性的模仿,在需要的情況下,教師運用標準的英語口語進行示范和指導,對學生的錯誤語音進行糾正。除此之外,學生自身也要注重學習英語聽力,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以及對語音的分辨能力。在英語聽力的學習中,學生如果能夠發現英音與美音在發音方面的不同,那么就能證明學生的聽力能力提高,教師在上課時,教師也要對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的特點和區別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他們是不同的,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發音。
5.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進行英語聽力的學習時,教師主要起到引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減少學生自身的心理障礙,消除聽力考試造成的害怕、緊張、沮喪和方案情緒。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聽力學習中。
6.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英語聽力的聯系時,教師通過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制作生動有趣的教學課件。另外,還可以通過播放學生感興趣的英文電影,每節課用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播放電影視頻,讓學生在看電影中潛移默化的鍛煉自己的英語聽力。例如教師可以播放電影《飛屋環游記》,中英文對照字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英語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通過對中專職業教育中的英語聽力學習訓練方法進行分析,旨在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進而提高英語學習成績。
歷史考察職業教育在中國追根溯源應該到古代的藝徒教育或家傳教育,那是完全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手把手的現場學習。19世紀70年代后,隨著的深入和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自己的技術工人和技術人才成為社會的急需,創辦實業學堂、興辦實業教育便應運而生。一般認為,中國近代的職業教育經歷了兩個階段,最初是由發起的實業教育,進而轉為為近代中國制造業服務的職業教育??赡苡捎谄鸩捷^晚的原因,常州實業教育的思想并不是十分突出,直到1927年,常州的職業學校才開始出現以實業救國為特征的飛機科、汽車科、土木科等。相反,由于地方民族工業比較發達,尤其是紡織業,因此,常州的職業教育有一種因勢而生、促進民生的特點,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發揮地方民族工業的特長。例如,常州的紡織業領先于蘇南地區,因此,常州早期的職業教育多以繪畫、刺繡、桑蠶、染織等專業為主。在教育理念上,近代常州職教完全體現了當時盛行的經世致用的教育主張。教育的目的不是基礎教育,教育的目標也不是文人大師,而完全是當時社會急需的科技人才。教學的內容也主要是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在教育模式上,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這些與當今的高職教育理念都十分近似。
二、現代常州的職業教育
(一)解放初期的職業教育
解放初期,常州的工業、農業都處于蕭條期,需要注入強心劑刺激它們的發展。職業教育得到一度的支持和促進,尤其是很多工廠企業加入到職業教育中來。這個時期的職業教育沿襲了當年職業教育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應用性強,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畢業出來的學生能夠很快到生產一線發揮作用。1950年,顧嶠若、李鴻業等為適應記賬方法的改革,創辦私立常州真理會計補習班,先后設簿記班、會計班、成本會計班、統計班。迄1960年,全市共有15所職業中學:大成一廠紡織機械中學(1958年),大成二廠中等技校(1958年),大成三廠職業中學(1958年),民豐廠職業中學(1958年),常州機器廠職業中學(1958年),中華電機廠職業中學(1958年),常州化工廠職業中學(1958年),常州變壓器廠職業中學(1958年),常州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職業學校(1958年),常州建筑機械廠職業中學(1959年),常州開關廠職業學校(1959年),常州拖拉機廠職業中學(1959年),常州市政工程機電技術中學(1959年),常州市無線電廠職業學校(1960年),常州市二五三廠職業中學(1960年)。后來發生的和阻礙了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對普通教育的偏重使得很多人輕視職業教育,僅在一些普通中學里設職業教育班。1980年,市第七中學設毛紡保全班、棉紡保全班,市第九中學設無線電班、機械班,市第十七中學設拖拉機班,市第十八中學設服裝班、塑料班、電工班。1982年,市第九中學設會計班、幼兒保教班。1983年,市花園中學開設大客車職業班、化工有機合成班。同月,市第二十五中學設電子模具職業班。市第二十三中學附設高中職業班。1985年,常州市控制電器廠與市第二十三中學掛鉤,開設電子技術職業班。工、建材、城建、財經、衛生、藝術、物資等多個行業的14所中專校群體。市里各行業和大型企業也共建有14所技工學校,教育部門舉辦的有12所職業高中。
(二)改革開放后的職業教育
當改革開放春風吹起,常州市政府劃定了新北工業園區,展開招商引資,大力興辦企業和工廠,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又一次被推向。此時,市政府很好地發揮了統籌職能,采取統一政策予以扶持,各類職業學校得到協調發展,很好地服務于常州紡織、服裝、機械、電子、建材、化工等支柱產業。2004年,常州市整合三所市中心無發展空間的職業中學,易地新建占地105畝的職業教育中心(現為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首創了城市職業教育中心模式,開創了通過資源整合建設職業教育中心發展職業教育的先河和模式效應,為新世紀常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建設常州高職教育園區奠定了基礎。早在2002年,以一所工程型本科院校為龍頭、五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進入的常州高等職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個以高等職業教育為鮮明特色的高職教育園區,涉及信息、機電、工程、輕工、紡織裝類職業院校,基本上覆蓋了制造業各個專業門類。目前,已建成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企所合作的常州科教城和江蘇省唯一一個省級示范性高職教育園區,真正走出了一條科教一體、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之路。新時期的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加強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加強應用型課程和實訓課程的開發,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訓練場所,讓實訓對象了解產品生產的過程,創建職業教育有別于高等院校本科專業培養的特色教育;另一個特點是校企協作,即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實習就業基地、共同參與辦學過程、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開展技術研發。不僅使教學更貼近企業和用人單位,而且,也為學生盡快進入“職業角色”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對現代常州職教的分析和反思
1.國外先進的職教模式對常州職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職業教育比較成功的模型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其主要特征就是企業和職業學校密切配合,實踐與理論同時并舉,強調以“產”為主導的產學研相結合。而另一個比較成功的就是美國的社區學院的模式。由社區學院來實施,要求學生掌握一門或幾門專業技能和知識,為社區工業、商業以及其他行業培養人才,以社區為中心,關心社區生活,發展社區經濟。目前的高職園區結合了德國雙元制和美國社區學院的特點。既強調工作、技術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又強調校企的緊密聯系。
2.常州職教的發展是以經濟和社會的強勁發展為基礎的。常州擁有農業機械制造、輸變電設備制造、工程機械、車輛及配件制造、新型紡織服裝等四大支柱產業和電子信息設備制造及軟件、生物醫藥及精細化工、新型材料等三大新興產業,是國內中小功率柴油機、電子信息設備、高速內燃機車、牛仔布等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擁有常柴、東風、新科3個中國馳名商標、56種江蘇名牌產品,78種產品的生產規模、市場銷量、技術水平在全國同行業中居前5位。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常州的職業教育已經江蘇職教甚至是全國職教的領軍力量。如今常州高等職業教育園區已經成為江蘇省示范性高職教育園區。同時,以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常州技師學院為龍頭的中等職業教育也得到同步發展。而且,常州職教的層次也顯現多元化的結構,有直接通往大專學歷層次的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班,有培養高技能技術人才的高級技工和技師班,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溝通的綜合高中班。但是反觀當前的形勢,常州職業教育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1.常州雖然擁有高職園和職教中心兩張亮麗的名片,但相對于大專層次的高職園,對職教中心的高職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與急劇擴招的大學相比,常州的職業教育———主要教授實用性技術———被嚴重忽視了,各個層次的職業學校沒有能夠培養社會需要的大量的熟練的技術工人。
2.對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視不夠。雖然職業學校都開設了實訓課程,但是,由于各個學校的資源不均衡,導致有些學校的學生的動手實踐的機會不多。高職園和職教中心建設的初衷是資源共享,機會均衡。但在實踐操作中存在園區整體利益與學校自身利益的矛盾,從而導致資源分配不均衡,設備利用不充分。
關鍵詞:德國;職業教育;產業發展
很多學者將二戰后德國經濟的迅速增長歸功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總結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與特點,對我國改革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發展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一、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
德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手工業生產史的國家,這使德國形成了重視職業教育培訓的傳統。早在中世紀時期,市場的狹小促使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建立了行會,限制競爭,但行會同時也具有監督產品質量、維護整個行業聲譽的重要作用。為了成為一個獨立的手工業者,一個年輕人必須去做學徒,經受長時間的訓練和嚴格的考核。由于手工業者在歷史上地位比較高,因而德國形成了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很多人希望孩子接受培訓,獲得一份獨立的工作。
18世紀,伴隨工商業的興起,德國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發展,強迫入學制的實行,使初等教育在德國得到了普及。[1]92在初等教育基礎上,德國一些地區還開辦了星期日學?;蛞剐#M行初等教育的繼續教育,傳授的主要內容是宗教,但是成效甚微。不過,隨著18世紀中期,以化工、鋼鐵等重化工業的迅速崛起,這些繼續教育學校逐漸轉變為了技術學校,教授學生未來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吸引了大量年青人前來就讀。[1]17618世紀德國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是實科中學的興起。這種中學的目的是使成年人能夠繼續學習數學、機械學、自然知識和手工工藝,[1]90這個時期的實科中學實際上部分承擔了職業教育的職能。
19世紀中期,隨著德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繼續提高,業余性質的技術學校很難滿足產業對工人的素質要求。這種背景下,德國職業教育學家凱施恩斯特建議建立按照專業劃分、以職業為導向的義務職業進修學校,并在1906年率先在慕尼黑建立了“職業進修學?!?。[2]凱施恩斯特建立的學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國其它地區紛紛效仿。凱施恩斯特的思想得到了國家認可,1938年,德國義務教育法中正式規定職業技術教育為義務教育。由國家出資施行職業教育,奠定了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基礎。
二戰之后,德國產業的迅速升級,也促進了德國職業教育的升級。初等學校畢業后的學生不再直接進入技術學校,而是首先進入中等學校完成中等教育,然后再選擇進入高等學?;蛘呗殬I技術學校。但在中等教育中,就已經開始通過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為不同的后續教育做準備,準備進入高等學校的主要進入文理中學學習,而準備進入職業技術學校的則進入實科中學學習。正是在這個時期,德國獨特的、備受稱贊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逐漸成型,并在1969年以《職業教育法》的形式規定了在職業教育中企業和學校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20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職業教育理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主要是產業結構的不斷高級化使產業工人必須掌握更多的知識,傳統職業教育難以滿足要求。這促使了新的教育體系的形成。這種體系主要是通過將職業教育并入高等教育體系實現的。由于雙元制教育的存在,德國在二戰后高等教育發展緩慢,大學生入學率低于其它發達國家,使德國的高等教育受到了諸多批評。在此背景下,德國改革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增加大學的數量以及增加大學招生數量。隨著改革的進行,德國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使德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型轉變成為了大眾型。高等教育的迅速擴張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如師資力量不足、學生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更主要的問題是帶來了對洪堡理念的挑戰。1976年制定的德國高等教育大綱法規定,高等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為各種職業做準備,傳授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3]但是德國并沒有丟棄洪堡傳統。實際上在80年代,德國的大學已經明顯分為了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建立的大學,仍然以研究為主,并不直接提供就業所需的各種技能。另一種類型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后新建立以及由各類職業、專業技術學校升級的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這些院校主要面向職業,提供各種實用性課程,學生仍然通過傳統的“雙元制”體系前往工廠或生產一線實習。[4]
二、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
梳理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到,德國職業教育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產業為導向
德國的職業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中世紀時期的學徒制奠定了今天德國職業教育的雛形。隨著產業的不斷高級化,職業教育也不斷取得發展,從早期的業余進修學校直到今天各種層次的職業教育,都是適應產業不斷發展的結果。因此德國的職業教育始終反映了產業界的需求變化。這種產業的導向性也充分體現在職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如在職業資格標準的確定以及課程開發上,德國建立了由最富有代表性的企業參加的全國性的“職業資格早期檢測監測系統”,由他們收集數據并提供標準制定建議。德國經濟部還每年頒布一次“國家承認的職業培訓”的名稱和數量,并且會隨著產業的變化對從業者的資格不斷提出新的要求。[5]這使德國的職業培訓能夠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調整,學生能夠跟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二)以企業為主導
在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中,企業居于主導地位而職業學校則處于從屬地位,這是德國職業教育長期演變的結果。從學生的身份上看,學生從中學畢業到進入職業學校前,首先要與一家企業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職業培訓合同,然后由工廠與學校簽約。這樣,學生的身份首先是該企業的學徒,其次才是職業學校的學生。從培養經費上看,以典型的德國“雙元制”教育為例,在10900歐元的生均教育經費中,企業負擔8700歐元,而職業學校僅負擔2200歐元。[6]從課程設計與考核來看,學生主要是在工廠中進行企業培訓,由企業負責為學生制定完整的培訓計劃。職業學校主要是進行理論知識學習,而且理論知識的學習課程,也全部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制定。
(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職業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高水平操作能力同時兼具一定理論知識的高水平技術工人,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際上,德國的職業教育起源于中世紀的學徒制,是在學徒制的基礎上不斷強化理論培訓。以目前典型的“雙元制”職業學校為例,學生一般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企業的崗位或實訓車間進行技能訓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為了保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德國職業教育教師要求嚴格,企業的培訓指導員必須是在專業領域中經驗豐富的高級技工,職業學校教師則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職業資格教師資格要求進入大學學習,通過理論考試和實踐環節考核后,才能夠任職。[7]
(四)完善的教育體系
德國的職業教育,不單單是職業技術學校與產業界的結合,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由于德國具有重視技術工人的優良傳統,故此職業教育并不像英法及我國一樣,是很多無法進入大學的學生們的無奈選擇。學生在初等教育結束后就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分流進入學術性更強的文理中學還是進入職業導向性更強的實科中學與主體中學。同時,為了保證學生不因過早分流而失去選擇的機會,德國允許在各種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進行轉換。完善的教育體系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前景選擇接受不同種類的教育,保證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三、德國職業教育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教育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產品生產,其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如果投資教育的個體從中獲得的收益不能超過成本,那么就很難使教育投資發生。對職業教育來說,其主要目的是為產業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這就決定了企業在職業培訓中天然的重要地位。然而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夠從職業教育中獲取收益,那么企業便不會對職業教育感興趣。德國通過職業教育以企業為主解決了這個問題。德國職業學校的學生首先與企業簽訂合同,畢業后也大多留在該企業,這就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外部性。近年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受到了許多抨擊,一些人主張國家和職業學校在職業教育中應當發揮更大作用,但是反對者認為這樣將會造成企業拒絕接納職業學校學生來企業實習,并且在雇傭職業學校學生上也會變得消極。[8]我國職業教育缺乏實踐環節也正是由于企業很難從職業教育中獲得收益,導致即使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學生也往往難以獲得有價值的實際操作機會。雖然我國已經通過立法要求企業必須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但這些法律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執行。由于我國國情與德國不同,不具備德國悠久的職業教育傳統,發展類似德國以企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并不現實。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即引進推廣這種模式,但并未取得多大成效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但我國可以調整現有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增強職業教育的能力。
(一)產教結合的模式應多樣化
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職業教育是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而不斷發展的。當產業處在較低層次時,業余進修學校即可以完成職業教育的任務。但是隨著產業的升級,職業教育也越來越出現高等教育化的趨勢。我國地域廣闊,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就決定了各地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不應當完全相同。對廣大內陸地區來說,中等職業教育甚至短期培訓就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而在東南沿海及京津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的不斷高級化,高等教育層次的職業教育已經成為目前繼續發展的方向。因此,就全國范圍來說,應該允許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本地的職業教育,不宜采取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及發展方向。
(二)增強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參與度
德國的職業學校一般建立校董事會或類似機構作為協調企業與學校的重要樞紐。如德國符騰堡工商管理職業學院與12家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公司建立了聯系,這些公司在校決策機構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4]這保證了職業學校的課程構建等方面可以充分反映企業界的意見,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我國的職業教育仍然是以學校為主的辦學模式,在這種封閉的辦學模式中,企業沒有話語權,其課程設計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單純要求企業投入很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如果想要改變這種局面,那么需要教育部門更多地傾聽產業部門的意見,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職業學校的決策中來,提高企業的積極性,使職業教育更能符合產業發展要求。
(三)加強職業學校師資力量的培養
當前我國已經有一些先進的職業學校建立了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總體來說,職業學校教師準入體系仍然沿用了學術研究型大學的模式,大部分進入職業學校的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實踐經驗,這導致了職業學校的教學設計與一般本科院校并無實質上的區別,培養的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我國應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對職業院校教師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設置專門的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專業或者從社會上招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技師進入職業學校,從而改變職業學校教師的技能結構,以此帶動職業院校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德]弗·鮑爾生.德國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 曲同穎,李海民.德國職業教育發展史對中國職業教育
的借鑒意義[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3]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同濟大學聯邦德國問題研究所.
聯邦德國高等學校法選編[C].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4] 張建榮.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征及其啟示[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6,(1).
[5] 洪貞銀.淺析德國“雙元制”對我國校企合作職業教育
模式的啟示[J].理論月刊,2010,(5).
[6] 孫進.德國教育投入的規模、結構及特點[J].比較教育
研究,2009,(5).
[7] 馬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特點新論[J].教育
評論,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