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4: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行業智能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銀行紛紛求新求變。在擁抱互聯網的同時,爭相以高科技和智能設備裝備“智能銀行”,掀起金融業智能化的風潮。在銀行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的背景下,隨著互聯網金融、電子渠道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客戶不再滿足于傳統金融服務,而不斷追求個性化服務體驗。
一、個人金融業務發展分析
個人金融業務是相對于公司金融業務而言,以個人、家庭為主要服務對象,向其提供綜合、多方面、多功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西方國家的個人金融業務發展較為完善,已經形成了涵蓋了與生活有關的各個方面:如委托理財、代收工資費用、外幣兌換、財務咨詢管理;此外還通過網絡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娛樂等個性化服務個人金融業務體系。較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比較落后,因為我國長期只重視對大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一)個人財富的增加和消費觀念的變化
影響我國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個人財富的增加和資本的集中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個人財富增加使得居民的消費觀念和理財觀念發生變化。我國居民開始重視和關注理財業務,改變以儲蓄為主的理財活動和理財觀念,促進了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其次是金融業的變革和發展,促使銀行開始關注并發展個人金融業務。隨著我國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金融市場的競爭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國內銀行要與境外銀行進行激烈的競爭,只依靠傳統業務銀行難以維持生計。在這種市場競爭環境下,銀行逐步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目標,對自己的個人金融業務進行定位后開始采取措施為個人金融顧客提供相關金融服務。
(二)大企業金融業務利潤空間下降
前面提到,我國銀行的傳統客戶是大企業,即為大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因為大中型企業的資產優良,金融風險小,各個銀行對大中型企業都金融追逐。但是,大中型企業的一個特點就是這類客戶有著超強的議價能力,銀行所提供的利率水平已經不能夠讓他們滿足。而中小型企業不能達到銀行的融資條件,銀行不會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企業用戶的利潤貢獻度的占比呈現逐年遞減趨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個人客戶的利潤貢獻度占比卻逐年上升,因此,銀行將自己的客戶瞄準了個人客戶,業務也由以前的對公服務向公私兼顧方向發展。
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有利于推動銀行功功能的轉變,由經濟功能向金融功能方向轉變,同時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也有利于銀行業務的轉型,由大中型企業客戶群體向個人金融業務進行轉變,有利于優化銀行的客戶機構,尋找銀行業務的新的經濟增加點。
目前,我國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個人金融業務交易額也屢創新高。特別是近年來,銀行網點智能化的發展,為我國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銀行網點智能化發展優勢
“智能銀行”將科技融入金融產品,體現“人機互動”,代表著金融業發展的趨勢與方向。以中國銀行為例,自助開卡機、智能叫號機、大堂智能服務系統、遠程專家系統等中國銀行不斷加大網點轉型力度,推進實施網點智能化升級,給市民帶來了全新的網點服務體驗。在中國銀行個人客戶辦理業務,通過大堂經理的客戶識別和分流引導,除少數需要辦理定期倒存和掛失類業務的客戶,其他諸如國際匯款、跨行匯款、基金買賣、外幣兌換、借記卡辦卡、借記卡激活、短信簽約、現金存款等業務全部可以在自助終端上完成。中行智慧銀行還研發了“大堂智能服務系統”、“遠程專家系統”等。大堂經理可根據智能服務系統,結合客戶實際需求,提供預填單、外匯牌價查詢、理財、基金及各類金融產品推介功能??蛻魧ν顿Y和財務管理有任何疑問,還可以通過“遠程專家系統”與中行遠程專家溝通和探討,獲得全方位的咨詢建議。下面,本文將對那銀行網點智能化發展的機遇進行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傳統給銀行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2014年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2015年兩會提出“互聯網+”,為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條件?;ヂ摼W金融發展給支付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以電子支付為主要的支付手段,代替了現金支付方式。同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減少了用戶對銀行等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依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通過互聯網可以及時記錄查看交易記錄、評估個人信用等級、分析財產狀況、消費習慣等等。
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商業銀行網點面臨著業務分流、客戶分流、渠道分流的壓力,加之運營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在急速增長,因此商業銀行必須要持續促進網點轉型,提高網點的競爭力和生產力。
(二)技術優勢
當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逐步替代傳統手機和電腦,成為人們溝通的主要工具,并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們形影不離時,一種員工的移動設備可以接入公司的辦公系統,實現移動辦公和在家辦公的工作模式,開始悄然流行。這種技術的發展給銀行的服務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思路。
商業銀行可以利用IT技術實現“智能化服務”,精準識別用戶和需求,準確提供“定制化”金融產品,使營銷更為精準。比如,大堂經理可以使用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精確識別客戶,為顧客進行差異化營銷服務;也可以利用無線終端,實時監控網點運營情況,大幅提升業務處理(開卡、簽約、理財等)或引導的效率,從而縮短排隊與等號的時間。
(三)打破空間時間限制
通過自助設備,簡單的業務客戶自助即可快速辦理,復雜業務可連接到遠程客戶服務專員實時提供協助,少數特殊業務由網點人員提供現場協助。銀行智能網店發展完善后,銀行管理人員無論是在辦公區、會議室,還是在外地出差,都可以使用智能終端隨時接入辦公網并處理業務(如郵件收發、公文處理等)。
銀行網點的IT運維管理人員,也可以隨時隨地實時監控系統運行情況,第一時間接入處理技術問題。當需要部門之間或與外部服務人員協作時,還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無需像以往那樣耗時費力地架設臨時網絡,進而全方位提升管理效率。用戶也不用跑到銀行辦理相關業務,減少排隊等候的時間,打破了辦理銀行業務的空間和時間限制。
三、銀行網點智能化發展建議
(一)精準定位、確定品牌優勢
銀行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優勢同樣非常重要。傳統銀行網點的設置主要是為用戶提供結算服務和各種零售業務的網點,隨著近年來金融市場的變化,銀行也在積極進行轉型,銀行在轉型過程中一定要精準定位確定自己的品牌優勢。
銀行將個人金融業務作為銀行的主要業務,就要合理設置銀行網點,吸引更多的用戶成為銀行的顧客。銀行可以根據網點的用戶結構、區域特點和服務方式等情況,精準定位網點,對網點進行科學規劃,打造自己的銀行品牌優勢。
銀行進行精準定位的前提是對顧客進行細分,根據不同顧客群體的收入、消費習慣、理財理念等進行產品設計,對目標顧客進行有目標的產品推廣。銀行網店智能化可以讓用戶自己使用銀行提供的智能設備選擇符合自己的產品,也可以跟專業的理財轉件進行網絡視頻溝通,聽取專業的理財意見和建議。因此,銀行可以通過精準定位確定品牌優勢,并有針對性的進行產品的推廣等。
(二)注重用戶體驗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銀行業開始大規模運用互聯網技術,相繼推出網銀、移動銀行、微信銀行等服務,電子銀行替代率不斷提升。然而,和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相比,銀行提供的服務往往因為客戶體驗不佳而受到詬病。在競爭不斷加劇的壓力之下,銀行一方面積極布局、改進線上業務,同時在線下業務方面,將物理網點的智能化看作零售業務轉型、提升客戶滿意度的重頭戲。未來中國銀行業的社區銀行能否成功,還要取決于能不能及時捕捉到客戶需求。
銀行網點智能化的推廣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銀行網點智能化也需要注重用戶體驗。銀行智能化節省了人力成本,打破了銀行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等對顧客辦理業務的限制性,用機器代替人力,更應該注重銀行的用戶體驗。銀行可以對客戶的大量行為進行數據分析,主動向客戶通過移動渠道授信。同時,銀行應該優化業務流程,客戶可在網點自助了解銀行產品、辦理業務。
但是,金融服務具備很大的私密性和特殊性,需要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如果沒有網點而只在互聯網上,這一點是無法實現的,也就無法讓客戶感受到銀行對客戶的用心服務。因為人與人之間需要直接接觸,才能得到客戶更多的信任,客戶也才會把金融需求更放心地放在銀行?;ヂ摼W金融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種技術和工具,是銀行業的一個有效補充,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物理網點。
(三)實現網點服務移動化和社交化能力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網點服務移動化成為可能。銀行網點智能化發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個人用戶成為銀行顧客,因此,銀行網點智能化的發展一定要實現網點服務的移動化,增強銀行網點的社區化能力。
由于其植根鄉土、貼近百姓的特色,社區銀行被認為是爭奪客戶資源、深挖小微企業的有效途徑。一段時間以來,多家中小銀行探索在不同地域成立規模較小的自助式或全功能式社區銀行網點,希望以更少的成本拓展基礎客戶,彌補和大銀行相比網點不足的缺憾。針對不同的居民社區和產業社區,銀行的網點設置應當實現一定的差異化和針對性,強調線上線下的結合;社區銀行開展小微業務,同樣應當強調通過流程的標準化、電子化,實現批量化審批。
智能銀行是互聯網時代銀行的必然選擇。升級后的網點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嚴格按照流程辦理的銀行業務搬上自助機具操作,可以提高服務效率,網點普及后,也可以降低運營成本。
日前,中國銀行在云南的首家智能化旗艦店——盤龍支行旗艦店,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該銀行網點的投入使用,標志著當地銀行網點從功能服務進入到了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一扇通向未來銀行的大門在中國銀行的努力下成功開啟。
什么是智能化銀行?什么是未來銀行?帶著諸多謎團,筆者為讀者一探究竟。
服務更加智能、便捷
這家中行全省首個智能化銀行網點,占地面積700余平方米,是中國銀行在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上的一次有機融合,整個網點分為一層的智能自助服務區、智能引領區、智慧銀行客戶體驗區、客戶等候區、出國金融服務區和二樓的非現金低柜服務區。
進入網點,極富現代科技感的智能引領與客戶輔助臺取代了傳統的咨詢服務臺,客戶可通過觸摸屏操作實現自動排號、智能分流,客戶可在左右兩邊的輔助臺上進行網銀操作、網點環境3D導覽、外匯牌價查詢、周邊網點地圖查詢、收費公告等。
智能自助服務區位于整個智能銀行的前端,為客戶提供了存取款一體機、自助發卡機、外幣兌換機、中銀自助通等智能化自助設備,客戶可自助操作解決自身的現金、發卡及多種非現金業務辦理需求,業務辦理更加便捷。
“4i”銀行 用愛服務
據介紹,該旗艦店建設的核心理念是“智能化、網絡化、互動化和綜合化”,即4i(intelligent,interconnected,interactive,integrated)。圍繞“4i”,通過流程優化、產品創新、智能設備升級、數字媒體和人機交互技術的應用,為客戶提供全新體驗。讓用戶在中行的服務中感受到一份愛與關懷。
智能化旗艦店不僅配備較為全面的智能設備,同時優化網點功能分區,擴大客戶體驗區域,設計差異化的客戶服務路線,同時優先投入新產品,推廣新的業務流程,著力打造全新品牌形象,是集客戶自動識別、產品精準營銷、專業理財服務、業務快速處理為一體的全功能、全產品、綜合性的智慧銀行。
信息交互方便快捷
除了辦理業務的智能化與自助化外,與銀行的信息交流也變得更加快捷與智能。
在銀行一層服務區,設置有高清信息展示屏,采用多屏幕拼接技術,可實時播報宣傳視頻、電子海報、最新業務推廣、周邊網點分布、天氣預報、網點和財經資訊等,讓客戶實時掌握相關信息。還可根據實際需求,通過軟件對屏幕進行任意分割,讓信息展示更便捷。
該網點甚至還配備了體感互動控制系統及游戲軟件,利用互動技術加強客戶與信息的互動,增強客戶的興趣,提升客戶的體驗。
智能科技如影隨行
立足未來銀行,智慧銀行的客戶體驗區大有可觀。在此區域,以二維碼屏、手機及PC一體體驗機、手機互動屏、貴金屬展示區、虛擬貨架、互動桌面等智能設備為主,提升客戶的直觀感受,通過電子渠道實現更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
銀行內的客戶經理只需通過手中的iPhone手機,在演示手機銀行功能時,掛在墻上的超大iPhone就會同步顯示,讓客戶通過無線同步技術直觀地體驗中行手機銀行的強大功能,并可作為產品展示及對客戶演示培訓的顯示終端使用。
同時,用戶在等待和洽談時,還能通過休息桌上的智能互動桌面,通過簡單的觸摸,輕松查詢房貸、留學、理財、優惠促銷等各類信息,隨時隨地了解到銀行提供的產品及服務。
此外,最充滿未來感的就是全息投影展示柜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呈現中行貴金屬產品,立體的視覺交互與感官享受,科技與藝術的魅力顯露無疑。
當然進入智慧網點將享受到開放的免費WIFI,通過掃描中行的二維碼,即可通過手機自助辦理信用卡還款等業務,同時了解銀行優惠活動。如果累了還能在等候區內悠閑的休息一下,玩一玩iPad上的游戲。如果渴了,還能通過自動販售金融服務體驗機,實時購買所需飲料,方法同樣很未來,拿出手機通過二維碼、刷卡、閃付等支付方式完成一次未來體驗。
解放雙手 用心服務
智能網點的建設以及大量高科技互聯產品的投入,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銀行員工的工作量。那么這種改變又意味著什么?
據介紹,中國銀行智能化銀行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原來銀行部分復雜業務的辦理效率,有效提升了客戶滿意度??蛻粼诘竭_網點前,就可通過中行網銀、手機銀行、微信先預約網點服務,省去排隊等待時間;在中行智能網點,客戶無須填寫紙質單據,刷銀行卡或身份證即可完成信息采集;過去需要排隊等候的外幣兌換業務、手寫填單和復印身份證的開卡業務,如今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借助一臺機器迅速完成;掃描一下二維碼,關注“中國銀行微銀行”,各類銀行業務、產品資訊以及市場活動信息都會顯示在客戶的手機上,這就是“智能”帶來的改變。
同時,客戶步入中行智能化網點,“交易”不再是唯一行為,網點人員更多地參與到幫助客戶解決金融服務需求、維系客戶關系中來。通過智能化升級使得將近一半的員工不再從事操作類業務,而是解決客戶遇到的金融難題。不但拉近了客戶與銀行員工的距離,讓客戶切身體驗到中行的貼心服務,銀行網點由原來的交易性場所,逐漸向展示性、服務性、營銷性的更具人文關懷的場所轉變。智能化的交互體驗、創新的業務流程、優質的金融服務,這就是中行云南首家智慧銀行給客戶帶來的變化。
引領未來
一直以來,廣電運通都致力于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創新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金融自助設備及其系統解決方案。為此,廣電運通憑借“金融自助設備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成功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并且成為業內唯一上榜企業。
同時,隨著金融電子行業技術發展的進一步需求,廣電運通相繼成立了“廣東省貨幣識別企業重點實驗室”、“金融安全基礎技術聯合實驗室”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實驗室”,承擔起了國家金融科技創新基地的重任。
加快金融智能化布局
在智能金融服務應用方面,廣電運通利用自身在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和經驗,建立了面向全國的金融自助設備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智能金融設備的在線檢測、故障預警、故障診斷與修復、預測性維護、運行優化、遠程升級等服務。
在傳統的ATM維保階段,只有當銀行網點管理員巡視ATM或查看后臺監控系統時,才能發現ATM故障并進行報修。這種舊有的維保模式很難及時處理ATM設備故障,導致客戶體驗感降低。
對此,為了提供高效率的ATM設備維保服務,廣電運通創新打造的以省級銀行為單位的全功能ATM監控調度指揮中心(簡稱P-AOC),逐步實現了全省銀行機構ATM的“集中監控、集中受理、集中調度、集中管理”。
其實,早在2010年,部分銀行就采納了廣電運通提出的自助設備監控調度指揮中心的概念,指揮中心設立于銀行內部,通過與銀行分管部門進行合作,專為本行ATM服務?!拔磥恚瑥V電運通計劃將全國的P-AOC整合成為2至3家大型全功能ATM監控調度指揮中心?!睆V電運通P-AOC項目負責人介紹道。
據廣電運通運維管理部總監介紹,該項目實施后,當銀行ATM發生故障時,系統能自動識別故障,將相關信息發送至ATM報修網絡平臺,并通知ATM運維工程師前往維修。此舉徹底解放了ATM管理人員,降低設備管理員報障的頻次,減輕了銀行網點柜臺人員的工作壓力。
另外,為了更進一步提升金融智能化水平,廣電運通還推出了智能綜合柜臺(STM)。該款STM是一款集成了銀行多種柜臺業務功能,以銀行客戶自助和銀行柜員輔助的方式實現傳統柜臺業務替代的智能化終端設備。它采用了“現場引導、客戶自助辦理、柜員授權協助”的新型業務處理模式,基本覆蓋銀行網點柜面業務,實現柜臺窗口服務自動化、智能化。廣電運通STM項目客戶經理李思遠介紹,這款產品具備柜員、移動、視頻等三種應用模式,可以適用不同的使用場景,讓客戶可以獲得與銀行柜臺一致的業務體驗,并且可以通過視頻技術的擴展,為客戶提供遠程、延時服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款STM配置全球首款自帶柜員操控臺與共享功能模塊,減少辦理業務復雜度,使柜員可隨時協助客戶進行業務辦理,并可支持柜面模塊的靈活擴展,實現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多的業務辦理模式,有效提高業務處理效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銀行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下,智慧銀行的建設發展備受關注,甚至催生新一輪業態競爭。作為推動銀行業永續發展的促進者,廣電運通將依托全球頂尖的智能金融科技研究院,堅持自主創新,力爭研發更多前沿的金融智能化設備,為智慧銀行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開創泛家居產業新生態
2016年6月,廣電運通傾力打造的新一代全智能自助銷售終端正式亮相。該款產品是廣電運通與家居品牌聚宜購家居簽署戰略合作發展協議后的首個重量級成果,同時也是廣電運通拓展非金融行業自助設備服務領域的一次成功嘗試,將大力推動我國“互聯網+家居”的行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發展,開創中國泛家居產業的OSO新生態。
智能終端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是經濟結構中的主要內容,也是環境友好型產業中的主力軍。憑借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廣電運通攜手聚宜購打造的這款產品尚屬我國首個泛家居行業的全智能自動銷售公共應用端。
它在繼承第二代DIY自在設計、即時插卡支付、在線運維等強大功能的基礎上,新增人臉識別、身份識別、遠程可視、定位推廣、多屏互動、AR增強現實技術、大數據分析、產品精準營銷推薦、7×24小時服務等功能,集產品、銷售、設計、體驗、銀聯插卡、聯網支付、訂單打印、用戶身份識別、視頻監控、定位、無線上網等于一體,為用戶提供點對點遠程服務。
據廣電運通研發人員介紹,借助該款終端,用戶選定或導入平面戶型,從零開始秒繪定制三維建筑結構并進行全屋定制,以三維效果AR增強現實顯示進行體驗,即可高效、便捷定制全屋家居。并可隨意拖動系統中的三維模型,和攝像機中的現實場景進行搭配,實現即看即可體驗現實場景和產品搭配效果。
打造具有中國制造水平的
國際企業
辛國斌指出,我國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與系統受制于人、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不足、支撐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政策支持不夠等,成為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他強調:一要加快自主品牌裝備與系統應用速度,推進智能制造發展。要主動利用好中國智能制造龐大的市場需求,確立自主品牌主導的發展思路,把大力發展自主品牌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視。二要加強聯合創新,解決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問題。培養出一批具有自我創新能力、能提供行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的服務商。三要加大政策支持,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智能化改造方案、充分利用金融政策以及加強人才培養等手段,引導推動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
辛國斌要求,各地要支持試點示范企業用自主品牌裝備、通過協同創新實施智能化轉型;企業要加大采用自主品牌裝備的力度,注重培育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在行業和地區的引領作用;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要積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參與本行業試點示范企業的實踐。
圍繞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制造2025》明確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智能制造?!吨悄苤圃彀l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必由之路,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于推動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同時,從實際生產過程來看,智能制造從宏觀上將推動傳統標準化、大批量、剛性的生產模式向個性化、高度柔性化、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方向轉變,微觀上將通過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系統集成實現產品研制過程的全閉環控制。(王淼、王湘念,2015)《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認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
智能制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最初出現在美國,其后發達國家紛紛將發展智能制造列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美國在2012年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以推動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在2013年提出并實施“工業4.0”戰略。我國于2015年推出《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構建以智能制造為重點的新型制造體系。這些國家戰略均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已經明確成為現代先進制造業新的發展方向。
在對智能制造國外先進經驗分析方面,王媛媛、張華榮(2016)對于全球智能制造業發展現狀及特點進行了分析,胡晶(2015)對于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以及我國“兩化”深度融合等策略進行了比較。楊帥(2015)對于工業4.0與工業互聯網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二者在動因、內核、方向、結果等方面基本一致,但兩國在工業和互聯網領域的比較優勢差異顯著而導致兩種模式在內涵、實現路徑、實施重點與效果等方面明顯不同。黃健、萬勇(2016)指出德國推動工業4.0的戰略意圖在于試圖主導以智能制造為基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韓國推行制造業創新戰略3.0在于以智能工廠為抓手推動制造業改革。
在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現狀方面,《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指出,我國制造業尚處于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發展不平衡的階段。辛國斌(2016)認為我國制造裝備產業處于由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的初級階段。李富(2016)認為我國智能制造業存在產業結構抑制了智能制造的需求、技術水平差異明顯、配套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問題。趙程程、楊萌(2015)表明我國智能制造從技術層面進入到了應用層面。王友發、周獻中(2016)指出國內目前對智能制造發展路徑和模式的探討更多集中在現象描述層面,缺乏微觀機制和內部動力等視角的深入分析。
在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經驗方面,冷單、王影(2015)總結了浙江省發展智能制造的主要做法在于推進產品智能化開發、實施“機器換人”專項行動、推進成套裝備示范應用等。張建宏(2015)指出揚州裝備制造產業智能制造在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政策措施等。陶永、李秋實、趙罡(2016)認為航空智能制造的重點在于研發關鍵智能工藝裝備、基于工業互聯網的航空協同云制造等。王影、冷單(2015)從資金與投融資渠道、產業創新體系、產業結構調整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發展思路。白小明(2016)提出推進“互聯網+”制造業研發平臺、產品制造、制造業服務、供應鏈與物流的發展。李政新(2015)認為要建設智能化工廠和技術示范平臺、打造創新驅動新機制。黃群慧(2016)認為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在于突出戰略引導、強化創新驅動以及完善制度環境。
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影響智能制造發展的行為主體及促進智能制造發展的模式,研究了智能制造發展從初級智能裝備到高級智能制造系統集成的循序漸進發展路徑,最后提出以智能制造裝備為基礎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對現有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以技術改造升級為抓手推動傳統制造業邁向智能化為突破口,共同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
二、智能制造發展模式
(一)影響智能制造發展的行為主體
發展智能制造是一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影響智能制造發展的因素來看,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分為智能制造企業自身可控的內部因素與政府決定的而智能制造企業必須適應的外部因素兩類。從內部因素看,市場需求、科技進步、生產要素配置、市場網絡組織等企業可控因素對智能制造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從外部因素看,產業政策、發展環境、生產業、信息業發展狀況等企業不可控因素對智能制造的發展影響也不容忽視。這些影響因素涉及的行為主體主要包括政府、智能制造企業、智能裝備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生產服務企業等。智能制造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提供的政策導向、人力資源、資金支持等社會環境。這些行為主體聯系密切,相互制約,共同促進智能制造的發展。
1.政府。政府提供的經濟發展環境、產業發展政策、金融與財稅扶持政策等直接決定了智能制造企業的發展與營運空間。同時,政府還要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為企業創造良好生產經營環境,以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吨袊圃?025》明確提出要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基本原則。“市場主導”就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引導”就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優化政務服務,完善和落實財稅、產業、金融、土地、人才、貿易等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此外,政府還要推動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強化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
2.智能制造企業。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智能制造企業在政府制定的各種政策所限定的發展與營運空間內,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努力突破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以新技術突破帶動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三)突破口
1.以智能制造裝備為基礎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制造業的核心和支柱,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國制造裝備產業處于由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的初級階段(辛國斌,2016)?!吨袊圃?025》包含的重大工程之一就是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河南省印發的《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行動計劃》把智能裝備作為帶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以裝備產品和裝備制造智能化為重點,突出發展智能成套、智能電氣和智能制造裝備。裝備智能化首先要實現產品信息化,即越來越多的制造信息被錄制、被物化到產品中;產品中的信息含量逐漸增高,一直到其在產品中占據主導地位。
2.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對現有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信息業的發展為智能制造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推動智能制造跨越式發展,信息業的發展也總是領先于智能制造的發展。信息資源的投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引導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的方向發展。以信息技術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是一項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但又是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個環節。黃群慧(2016)指出智能制造的實現關鍵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系統的支持,為推進智能制造,一方面,要推動互聯網企業逐步向制造業的滲透,另一方面,要推動制造企業的互聯網化。《中國制造2025》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的4個發展方向包括: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信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以及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發展智能制造,一定要優先發展智能制造相關的信息業,以此為手段來促進傳統制造企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的轉型。
3.技術改造升級為抓手推動制造業邁向智能化。技術改造是推動制造業采用先進的智能裝備、促使生產系統智能化的一個有力措施,是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實現產品轉型升級的一個有力手段,也是政府極力支持制造業實現智能制造轉型的一個努力方向?!叮ㄖ袊圃?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明確要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河南省印發的《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行動計劃》也要推動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吨悄苤圃旃こ虒嵤┲改希?016―2020)》指出要持續推動傳統制造業智能轉型。邵安菊(2016)指出要將智能制造作為制造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以提高生產效率。我國制造業裝備相對落后,機械化與自動化設備并存。在進行技改升級過程中,第一步是對傳統的設備進行由機械化向自動化的升級,然后在此基礎上,對現有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以便實現物理設備互通互聯,最終實現智能制造。
四、具體做法
智能制造的發展涉及實現智能制造技術和系統、社會組織兩個方面的問題。智能制造技術和系統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基礎,有效的社會組織可以積極促進和保障智能制造的實現。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缺一不可。智能制造技術和系統的發展和實現是智能制造業努力的方向,而通過社會發展規劃、財政稅收等政策手段強力引導、驅動與促進智能制造的發展,人為推進或加快智能制造實現的進程,則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因此,發展智能制造的具體做法,需要從政府層面、行業層面、企業層面幾個角度進行考慮。
(一)政府層面
政府積極制定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的社會發展規劃、各項扶植政策,為企業智能制造的發展與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政策引導與推動,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1.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等法律、法規與政策,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以為引資、投資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2.出臺積極的財政與稅收政策,促進智能制造的培育與發展。
3.支持生產業的發展,鼓勵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產業積極發展,完善智能制造服務支撐體系。
4.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優化c智能制造相關的投資結構。聚焦《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級工程,明確支持戰略性重大項目和高端裝備實施技術改造的政策方向。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
5.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人才激勵機制、落實各項人才政策,為智能制造培養與儲備復合型人才。
6.以試點示范行動為抓手,推進成套裝備示范應用,引領智能制造發展方向。
7.進行集聚發展。
(二)行業層面
在政府發展規劃、財稅政策等引導下,進行技術、裝備、商業模式等的揚棄。
1.對于裝備制造業,持續進行技術改造與升級,提供智能的裝備。加快部署企業技術升級改造,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聚焦《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級工程,支持輕工、紡織、鋼鐵、建材等傳統行業有市場的企業提高設計、工藝、裝備、能效等水平,有效降低成本,扶持創新型企業和新興產業成長。
2.對于生產業,以系統集成商的要求與發展為主線,帶動信息技術軟硬件技的發展。
3.對于生產制造業,對生產的產品進行智能化改造與升級,積極采用新型的商業與運營模式。
(三)企業層面
以利益驅動為誘因,以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手段,積極引入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對傳統制造工廠進行技術改造與升級。
1.對生產設備進行智能制造的改造與升級,適應智能制造的需要。
2.對生產的產品進行智能化改造與升級,提供智能化的產品。
3.積極采用新型的商業與運營模式。
4.積極推進機器換人。通過機器換人,把人從某些生產環節如環境惡劣、簡單裝配、精密檢測等條件下解放出來,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5.對于新建企業,在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要求采用智能化裝備進行生產。
五、結語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本文探討了促進智能制造發展的模式,研究了從智能裝備到智能制造系統發展的路徑,提出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對現有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以智能制造裝備為基礎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以技術改造升級為抓手推動傳統制造業邁向智能化,這三個方面齊頭并進,共同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智能制造的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制造企業、生產服務業及其他相關方協同努力,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建筑電氣工程是以電能、電氣設備和電氣技術為手段來創造、維持與改善限定空間和環境的一門科學,它是介于土建和電氣兩大類學科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包括:建筑供配電技術,建筑設備電氣控制技術,電氣照明技術,防雷、接地與電氣安全技術,現代建筑電氣自動化技術,現代建筑信息及傳輸技術等。國家建設部定義的智能化小區的基本概念是:‘住宅小區智能化是利用4C(即計算機、通信與網絡、自控和IC卡),通過有效的傳輸網絡,將多元的信息服務與管理、物業管理與安防、住宅智能化集成,為住宅小區的服務與管理提供高技術的智能化手段,以實現決捷高效的超值服務與管理,提供安全舒適的家居環境”。建筑電氣專業被更緊密地與智能化建筑聯系在一起:建筑電氣設計活動中智能化的元素越來越多,通過人員專業知識的完善和項目設計中的綜合開發的運用,都直接起到提升建筑智能化的水平的作用。
2.建筑電氣智能化設計對智能建筑物業開發項目產生的影響
智能建筑作為現代建筑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得到不斷發展和充實,通過采用多元信息傳輸、監控、管理以及科學有效的集成等一系列高新技術,以實現信息、資源和任務的共享?,F代建筑技術、現代計算機技術、現代控制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現代圖形顯示技術一一簡稱‘,4c+A’’技術,共同構成了智能建筑發展的技術基礎,智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智能化’。從成功開發的智能建筑來看,通過運用計算機技術對建筑物內的設備進行自動控制和管理,并對用戶提供信息和通信服務等,實質上是通過擁有一套或多套智能化系統,包括安裝計算機設備、數據通信線路、程控交換機等,用戶可以取得通信、文字處理、電子郵件、情報資料檢索、科學計算、行情查詢等服務。另外對建筑物的所有空調、給水排水、供配電設備、防火、保安設備由計算機控制,實現綜合自動化,使建筑物的用戶獲得了經濟舒適、高效安全的環境,使建筑物的功能產生質的飛躍。而這一切離開了建筑電氣設計都將無從談起。因為智能化建筑的每一項功能都將通過建筑電氣設計活動從最初的設計、施工驗收、功能維護及今后的技術升級來實現,可以說智能化的要求自始至終貫穿著建筑電氣設計活動的全過程。
3.建筑電氣智能化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實踐分析
3.1建筑智能化系統的規劃和設計智能化要求貫穿于建筑電氣設計活動的全過程,因此建筑開發方應盡早規劃好智能化建筑的各項功能,在最初提出設計任務時盡可能洋細地說明智能化系統的內容、要求具備的功能、要求達到的標準、投資及能耗估計;設計單位在編制設計任務時應按照實際業務需要來確定,便于在設計活動中的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深化設計、施工設計中進一步提高效率,做到優質、準確。智能化系統設計任務書是向設計單位提出的建筑物智能化功能要求,設計單位據此提出設計方案。任務書是智能化設計的基礎和前提。任務書的內容主要是:(1)設計依據:包括遵循國家現行有關規范和標準的建筑物的設計任務書、建筑物的建筑、結構、設備方案。(2)設計原則:要求功能上實用、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施工維修方便,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3)設計內容:包含通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筑物自動化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保安系統。(4)技術要求:分系統提出技術性能要求。
3.2建筑智能化設計的實踐分析建筑智能化和電氣智能化設計的目標是要向住戶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高效便利的物業管理?!比欢鳛橐环N新型的地產物業,在國內尚未有出臺明確規范的設計標準。這就需要設計人員與物業開發方反復不斷地溝通,結合具體情況交換思想,明晰設計思想,以達到圓滿一致的效果。建筑智能化功能實現涉及多門現代學科技術,建筑電氣設計人員要成為諸多學科的專家不可能也并無必要,對于上述智能化功能所提及的各個系統,建筑電氣設計師在本專業基礎上再學習和了解各系統間之間是如何實現通信的就可以了,因為各個系統是可以單獨施工的。而且不同的廠家也有不同的通信協議所以要做到真正的集成是有一定有困難。所以設計人員的關鍵在于按照設計任務書基礎上制定的設計方案精心設計。
3.3建筑智能化對電氣智能化設計的嶄新要求近幾年來,各行各業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已經成為發展的潮流,而建筑智能化是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朝陽產業,社會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可以說,智能化建筑的成功與否,建筑電氣設計師的個人素質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事實上,真正理想的智能化建筑,不單是一個智能化設計師與智能化施工單位能做得到的。這其中建設方協調是最重要的。沒有建設方的協調,各執一詞,很難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保持一致,從而影響到施工進度甚至智能化的最終效果。1、對建筑電氣設計師而言,電氣專業知識的精通是根本,必須熟悉相關規范,熟悉最前沿的技術,對智能化設計的信息等技術要有所必要的了解;通常設計師會為各行各業的建筑做設計方案,每個行業所涉及的內容肯定是迥然不同。一般來說,設計與施工當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學校與酒店、政府與企業對智能化的要求是不同的。房地產中的智能化建設在建筑當中也是一步步完善的。而且智能化建設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要與建設方要有很好的溝通與協調,才能真正的做好智能化建設。同時設計人員還必須要有豐富的現場經驗,能夠準確把握住施工中各個層面的要點和要注意的問題,對相關的土建、結構、強電、通風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也要有一定基礎和了解,便于在弱電施工中隨時與多方面進行協調和配合。2、在弱電施工方面,弱電工程通常由土建(總包)進度來決定的,把握好施工進度很關鍵,尤其是要把握好施工進度中預埋、設備采購、設備安裝、調試等關鍵點。建筑電氣設計師要善于發現智能化建筑電氣施工中出現的問題,正確表達自己的專業觀點,并及時認真做好與各總包、強電等單位的協調、配合工作,處理好與各兄弟單位的關系。施工中各種資料要保存完好并歸檔。
關鍵詞: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回顧與展望
2015年是物聯網全面深化發展的一年。隨著現代物流業轉型升級,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應用逐漸深入,物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合,物流業形成了一個適應物聯網發展的技術生態,呈現出多種技術聯動發展的局面。
一、2015年物流業物聯網發展環境分析
2015年3月,國務院總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7月4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做出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
物聯網技術是互聯網與實體物流網對接的技術,是“互聯網+”的關鍵技術,“互聯網+”戰略的實施讓“互聯網+現代物流”模式的發展越來越清晰,逐步形成了一個綜合的互聯網與實體物流網相融合的“物流互聯網”。
為推進“互聯網+”與物流業融合發展,2015年7月商務部下發《關于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其中指出,智慧物流配送體系是一種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為支撐,在物流的倉儲、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務等各個環節實現系統感知、全面分析、及時處理和自我調整等功能的現代綜合性物流系統,具有自動化、智能化、可視化、網絡化、柔性化等特點。
在該實施意見指導下,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以信息化、智能化設備為載體,可以全面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的融合,物流與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融合,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與車聯網的融合,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物流業綜合服務能力和整體發展水平。
總體來看,2015年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出臺,為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物流業物聯網發展創造了巨大市場機遇。
二、2015年物流行業物聯網發展狀況分析
1.物流行業物聯網大數據呈爆發增長
物聯網技術,是地網(實體物流)與天網(互聯網)互相融合的基礎。地網物流數據接入天網(互聯網)系統,通過在互聯網中集合、運算、分析、優化、運籌,再通過互聯網分布到整個物流系統,實現對現實物流系統的管理、計劃與控制,這對現代物流的影響十分巨大。2015年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與物聯網技術融合,極大促進了電子商務物流的快速發展。以阿里巴巴為例,通過應用物流大數據引導和配置物流配送資源,為緩解“雙11”物流配送壓力做出了顯著貢獻。
2.O2O模式興起推動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
物聯網技術在物流O2O模式中具有廣泛應用,自2015年初以來,各種物流O2O平臺融資的信息便不斷爆出。從物流終端“智能柜”,到快遞和貨運平臺、物流信息化平臺、跨境海淘等等,整個物流產業鏈中O2O的模式都成為資本爭相選擇的熱門項目。
據初步估計,2015年中國物流O2O模式得到融資的企業超過100家,其中獲得億元以上融資的企業為10家以上。O2O模式興起,使物聯網的追蹤與定位技術、智能終端自提貨柜、手持終端感知產品等獲得快速發展。
3.倉儲互聯網推動智能倉儲技術與產品發展
物聯網技術的落地應用,需要各類智能設備來完成。2015年,倉庫內揀選貨物的智能手持終端產品、引導揀選貨物的“電子標簽揀選系統”、倉庫監管的視頻監控聯網技術、自動識別與分揀技術,嵌入了智能控制與通訊模塊的物流機器人技術、嵌入了RFID的托盤與周轉箱、智能穿梭車與貨架系統等都得到了相應發展。
4.貨運互聯網促進車聯網的技術應用
2015年是中國貨運行業大變革的一年,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貨運互聯網突飛猛進,成為年度一大熱點。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車聯網,可以實現運輸透明化管理,實現貨運資源優化整合與最佳配置,提升貨物裝載率,降低貨物返程空載率,實現標準化的定點航班貨運管理,實現全面的聯網追蹤與追溯。
此外,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貨運資源、車輛資源信息、卡車司機和卡車后市場消費信息的全方位融合,為貨運行業實現貨運領域物聯網金融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
5.智能制造促進制造業智慧物流發展
隨著“工業4.0“技術發展,工業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對制造業物流中心的智能化發展提出了很高要求。根據調研,2015年中國制造業新建全自動化立體庫突破360座,大部分自動化立體庫均應用了物聯網技術,尤其是傳感器感知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應用最多。其中,10%的自動化立體庫具備了較高智能,與生產線的信息系統聯網互通,物流中心的現代物流系統與制造系統無縫對接,實現了智能化和自動化,物聯網逐漸覆蓋企業供應鏈和物流全系統。
三、2015年物流領域物聯網技術與設備發展分析
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傳統物流設施設備的智能化與網絡化,這是實現物流設備互聯網的基礎;二是物流設備的自動化和標準化,這是實現物流作業互聯網的基礎;三是智能追溯系統應用,這是物流系統信息互聯互通的基礎。
傳統的物流設施設備智能化與網絡化,主要體現在倉儲設施互聯網和倉儲設備互聯網領域,倉儲設施互聯網一般通過視頻監控的物聯網技術、各類傳感器技術和倉儲信息化技術來實現。視頻監控聯網是實時了解倉庫情況;傳感器的感知技術是實時感知倉儲的溫度、濕度和感知監控危險品,主要用在危險品倉庫、冷庫等特殊倉庫領域;倉庫信息化技術是對倉儲互聯網的管理與控制,涉及到WMS等多種信息技術,所有技術均向互聯網方向發展;在倉儲設備聯網方面,目前主要體現在叉車互聯網,物流周轉箱和托盤加裝RFID實現聯網追蹤。
在倉儲設施互聯網方面,過去一年的視頻聯網監控技術發展較快,增長速度在20%左右;各類感知技術主要用于特定領域,增長速度在15%左右;倉儲設備互聯網的增長速度最快,應該在30%左右;倉儲信息化技術應用最廣泛,智能倉儲信息系統的應用增長在30%以上。
在物流系統自動與智能的作業方面,2015年物流自動化技術發展最快,主要體現在自動化立體庫集成技術、自動輸送分揀技術設備、智能穿梭車與貨架系統、物流機器人搬運、無人機配送等方面。首先,在全自動立體庫建設領域,近年來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15年市場需求增長大約在20%以上;在自動輸送分揀系統領域,隨著電子商務物流高速增長,市場需求預計呈現30%左右的增長;智能穿梭車與貨架系統由于能夠有效地提升倉庫利用面積,提高物流作業效率,技術門檻不高,近兩年出現高速發展,增長速度超過40%;在物流機器人方面,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堆碼跺等技術裝備近兩年都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市場增長速度預計都在30%以上;物流配送無人機也屬于物流機器人系統,2015年中國幾大快遞都制定了無人機配送的計劃,隨著中國低空領域放開和電子商務物流發展,未來預計將進入實用階段。
在智能追溯領域,應用最普遍的物聯網感知技術是RFID技術,其次是GPS/GIS移動追蹤定位技術和智能手持終端產品。根據最近的調研,2014年中國快遞行業手持終端掃描設備增長超過20%,很多快遞企業的快遞員都配備了手持終端掃描設備,可以實現配送終端接貨信息的實時上網,實現對配送貨物的透明化管理和信息追蹤。在手持終端掃描設備領域,中國企業勇于創新,緊跟互聯網可穿戴智能技術發展的大潮,研發出了可穿戴的掃描戒指,解放了配送人員雙手,創造了世界先進的技術。
物流智能追蹤與追溯的互聯網應用在物流領域開展的最早、技術最成熟,最近市場增長趨于平穩,2015年預計發展速度在12%以上。在產品追溯領域,食品和醫藥仍是主要的產品。此外,危險品追溯、疫苗追溯、貴重物品的追溯、古董產品的追溯、奢侈品追溯等領域業發展很快。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和藥品安全的重視,這兩個領域的智能雙向追溯將獲得巨大發展。
綜合來看,2015年在物流技術與裝備領域,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的自動化與智能化作業得到了很快發展,綜合發展速度超過了28%,這是目前智慧物流系統物流互聯網最實用的智能技術領域。
四、2016年中國物流業物聯網發展展望
隨著“互聯網+物流”快速發展和《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全面實施,可以預計,2016年中國物流行業物聯網發展將迎來巨大市場機遇,進入繁榮發展周期。
第一,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智能制造發展,將直接帶動制造業領域物流物聯網技術應用繼續保持快速發展;2015年國務院、工信部等部門多個文件,對中國制造業進行了有力的規范和引導。尤其是《中國制造2025》文件的公布,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隨著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工業4.0、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在制造業物流領域的采購、倉儲、配送分揀、運輸、協同等環節的傳統供應鏈將重塑為高度智能化、服務化的智慧供應鏈,從而推動制造業物流的物聯網應用快速發展。
我們預計,在制造業物流領域,廣泛應用物聯網技術的自動化立體倉庫將出現較快發展態勢,增長率預計在25%以上,遠高于制造業本身增長;自動的輸送分揀系統增長率預計在20%左右;物流搬運機器人的增長率預計在30%左右,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制造業物流系統將逐步通過物聯網全面聯網,實現智能化,與智能工廠銜接配套,成為工業互聯網的一部分。
第二,在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領域,預計配送末端的智能終端自提貨柜繼續保持30%左右快速增長,手持智能終端系統將保持14%左右增長,大型電商物流配送中心將繼續向高度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電商智能揀選系統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部分電商物流中心將使用物流機器人。在綜合電商大平臺的物流信息系統領域,大數據、云計算與物聯網融合,物流互聯網將成為引導電商物流配送,優化全國物流資源,建立智能物流骨干網的神經中樞,云倉儲系統將得到較大發展。
第三,在商貿物流領域,隨著現代倉儲業將轉型升級,物聯網技術也將得到應用與推廣,預計智能穿梭車與貨架系統將獲得高速發展,帶托運輸和按托盤進行貨物的定位與追蹤快速增長,利用物聯網技術手段實現按整托盤交貨得到較多應用,智能周轉箱循環共用系統發展很快,預計2016年商貿物流物聯網應用綜合增長速度將達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