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4: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的狹義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命教育 內涵 辨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6—030—02
生命教育于20世紀90年代末傳入我國已有10多年,無論在實踐和理論方面都有所發展。但總體來看,我國的生命教育只能說處在起步階段,實踐上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理論上也不夠深入。對于生命教育的內涵也是眾說紛紜,沒有達成共識。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內涵進行一些探索,希望對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內涵的基本觀點
生命教育是什么,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學者的觀點。
1.廣義的生命教育。王北生認為:生命教育是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掌握創造智慧的活動。羅楚春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體,為其創設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環境和條件,以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王云峰等(2006)認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實際上,以上學者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只是這種觀點針對當前教育工具主義、無人教育的情況而更加強調、關注人的生命而已。
2.狹義的生命教育。馮建軍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主要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p>
許世平認為:“生命教育指的是對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存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其生命質量充分展現的活動過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現生命價值?!?/p>
以上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是培養個體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教育活動。
那么究竟哪種對生命教育的理解更科學、更合理、更有實際意義呢?這就需要我們循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命教育的實踐軌跡探尋其內涵,以便找到生命教育的本來面目。
二、生命教育的實踐軌跡
1.美國的“生命教育”。20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的工具主義、實用主義傾向日益嚴重,“忘記”了教育為人發展服務的功能。隨之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美國的青少年吸毒、自殺、他殺、暴力襲擊、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國際知名作家、演說家杰·唐納·華特士提出,學校教育不應該只是訓練學生謀取職業或獲取知識,還應該引導他們充分體驗人生的意義,幫助他們作好準備,迎接人生的挑戰。他認為,這一教育目標只能通過education for life(生命教育)來實現。為了實踐其教育理想,1968年華特士在美國建立了阿南達學校(AnandaSchools)。阿南達學校的目標就是教導學生生活的藝術。
可見,美國的生命教育,是關于學生如何生活、如何快樂地生活、如何有意義地生活、如何迎接挑戰、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動。
2.澳大利亞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亞的ReyTedNoffs牧師針對青少年吸毒問題,提出了life eduction(生命教育)。他于1979年在新南威爾士州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tion Centre,簡稱LEC),其宗旨為“預防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同時,它還注重發展學生的社交技巧和有效決策、溝通、談判的能力。
可見,澳大利亞的生命教育,是一種以預防濫用藥物、暴力與艾滋病等問題為出發點,以提高孩子們的生命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
3.我國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1997年,由于臺灣學校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殺事件,臺灣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認為必須在校園實行生命教育,這是臺灣“生命教育”一詞的正式提出。臺灣教育當局認為,生命教育的議題應該包括人際關系、倫理、生死學、宗教、殯葬禮儀五大項,隨后還將已經實施多年的情緒教育和性別平等教育納入其中。
可見,臺灣生命教育已經由預防自殺、降低自殺率,擴展到對生命價值、人生意義、人際關系以及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的探討。
4.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20世紀我國的學校教育是一種“工具主義教育”,是“無人的教育”。應試教育使學生的自主精神與創造精神日益喪失,全面發展受到極大制約,生命、健康受到損害,自殺、暴力、犯罪現象增多,價值觀念模糊。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港臺而來的生命教育正契合了大陸的這些教育問題,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熱潮,生命教育開始付諸實踐。2004年開始遼寧、上海、湖南、湖北、黑龍江、山東、云南等各省份開始出臺各種生命教育的指導綱要性文件。其中以云南省于2008年啟動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核心的“三生教育”推展力度最大。2010年7月29日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將“生命教育”列入其中,標志著一個嶄新的中國生命教育時代已經到來。
可見,大陸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教育。云南省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核心的“三生教育”界定比較準確,也比較好理解。
從以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命教育的實踐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針對當前教育工具主義嚴重從而導致的青少年自殺、吸毒、暴力、價值觀念模糊、生命意識薄弱、性越軌行為增多等現象提出的,它更側重于教育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它不突出科學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不突出智育方面,更偏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素質的培養;不突出人的認知方面,更偏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發展。這與前述的狹義的生命教育內涵是一致的。而廣義的生命教育實際就是教育的概念,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內涵,也無特定內涵和特定意義。
因此,筆者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培養個體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教育活動。
三、生命教育與其他教育的內涵辨析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我們有必要將生命教育與一些相近概念進行比較來加深理解。
1.生命教育與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德育”概念的使用大體分狹義、廣義兩種情況。狹義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簡稱。然而,德育概念更多是在廣義上使用,“學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紀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睙o論在理論、制度或是實踐層面上,廣義的“德育”已成為主流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稱。但是廣義的理解更加通行。如張耀燦、陳萬柏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睆亩x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但在隨后的解釋中則把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也涵蓋于內了。所以廣義的德育和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等同,兩個概念越來越多地在廣義上使用,越來越趨向于相互指代。
可以看出,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內容上與生命教育有重合和交叉,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內容和特點,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更強調階級性、政治性、意識形態性,價值取向上更關注統治階級的統治和社會的穩定;而生命教育更注重個體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價值取向上更關注個體生命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強調社會和精神層面,而生命教育的內容除了社會與精神層面的,還有生理和心理層面的。
2.生命教育與素質教育、全人教育的關系。素質教育是于20世紀90年代針對我國教育別強調應試教育從而導致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差、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質差、身體素質差等等情況而提出的。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實際上,素質教育就是全人教育。而生命教育是針對教育工具主義嚴重從而導致的青少年自殺、暴力現象嚴重、價值觀念模糊、生命意識薄弱、性越軌行為增多等現象提出的,它更側重于教育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學會生活、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梢钥闯?,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生命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的關系。現代的“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科學主義”、“金錢拜物教”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它相對于“科學主義”,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人本主義;相對于“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強調的是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它以培養“充滿活力、和諧發展”的人為教育的最為基本的目的。因此,生命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生命教育繼承了人文主義教育的衣缽,如肯定人的價值,保障人的權利,捍衛人的尊嚴;注重現實的人生意義和對世俗幸福的追求;要求自由、平等與個性解放;以發展健全人格為任務等等。但是,生命教育卻超越了人文主義教育。傳統人文主義認為,是科學和技術導致西方社會精神和文化的墮落,這種觀念導致人文主義教育走向科學的對立面。而生命教育不排斥科學和科學教育,生物學、心理學等生命科學以及科學精神都是生命教育的寶貴資源。從這一意義上來看,生命教育可以說是一種科學——人文主義教育。
[項目基金: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社會工作介入黑龍江省中小學生命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514130)]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育;德育;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對于目前的高等職業院校而言,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整個教育中較為重要的部分。
良好的道德教育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同樣十分重要,能夠令學生產生追求“美”的想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德育與美育互為前提,互為保障。德育視閾下,美育能夠使學生對美的理解更加深入;美育視閾下,德育的實踐性與效果更加明顯。
一、學生美育與德育的相關概念
1.美育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是以培養人們認識、體驗、感受、欣賞、創造美的能力為途徑,進而達到使人們具有美的思想、美的理念、美的理想、美的情操、品格以及素養的目的。
從狹義上來說,教育中的美育是指對學生進行的“藝術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教育中的美育被定義為“美感教育”或者“審美教育”。
從廣義的角度而言,可以更加精確地對美育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即將美學的原則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所形成的教育。
2.德育
德育,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是指所有具有目的性與計劃性、對社會中的成員施加有關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等多個方面影響的社會活動。
從狹義角度來說,德育是指學校中的德育,即學校中的施教者按一定要求,系統、有目的性與計劃性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有關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影響。
本文所指的是狹義角度的德育,即學校中的施教者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有目的與有計劃的思想品德養成教育。
二、美育視閾下高職院校進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之于德育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審美因為其豐富的內容以及直觀感性的特點,十分有利于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道德學習興趣以及道德情感的培養,對整個道德教育也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美育在道德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多樣的,主要表現為重視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學生通過對美的感受,來達到配合、服務于道德教育作用的目的。
德育教育中滲透美育的整個過程實際上是完成了與關于美的感受相結合的、有道德教育層面上的作用的內心思維活動的過程。用真情實感來感化、打動以及影響受教育者,在其思想與情感上留下印記,并進而激發受教育者內心潛在的道德感,將受教育者的善惡觀實現質的轉變,并最終達到根據自身對美的理解而自發地提高道德情操以及思想修養的目的。
由于美育在思想上的輔助作用,基于美育的德育教育在推行過程中往往會更加順暢,因此,開展基于美育視閾下的高等職業院校的德育工作十分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
三、美育視閾下高職院校進行德育教育的實踐
1.通過美育激發高職院校學生道德人格中的向善性
審美的體驗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道德人格的培養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美育中的優秀文化教化功能能夠影響甚至塑造學生的道德人格,進而從整體上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境界。
為了能夠使德育工作上升到一個較高層次,高職院校在進行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可以從美育的角度對德育內容加以完善。
促進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成熟,激發高職院校學生道德人格中的向善性。在這方面,學??梢圆扇〉拇胧┯泻芏?,比如可以通過開設傳播優秀文化的基礎文化課程,在校園中建設優秀文化、優秀事跡的展覽平臺;通過開展有關傳承優秀文化活動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進而激發學生的向善性。
2.通過美育促使高職院校學生提高道德自律性
美育可以說是一種隱性教育,通過讓學生感受美,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自律感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自我控制與約束自己的行為,但培養學生的道德自律并非易事,因此,要想培養學生在道德方面的自律性,要花費的精力很大。
以情育人,可增強學生對道德自律性的認知,引導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自覺地接受道德教育;情感培養,可在怡情冶性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高職院校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帶領學生欣賞各種藝術作品,同時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以隱性的教育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化,進而培養學生的道德自律性。
3.借助美育緩解德育的約束性
感召力是藝術施加給人最大的影響之一,優秀的藝術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使人們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對于德育而言,美育也對它產生感召力。學生對道德層面的思考與領悟,往往能夠使其進行有關倫理道德問題的思考時,被有關美的因素喚醒。因此,高職院校進行美育教育,不僅可以強化學生道德方面的行為,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學校只開展德育教育往往會給學生一種壓抑和束縛感,具有一定的約束性,這樣的約束性還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抵觸情緒。而將德育與美育結合起來開展教育能夠有效地緩解這一壓抑與約束性,使學生提高德育有著更好的接受能力。
綜上所述,教育是每一所高等職業院校的職責所在,在此過程中,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教育,其中進行德育與美育教育就是尤為重要的兩個方面。高等職業院校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美育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加有效地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有利于發揮二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感化與指導作用,使得整個德育實踐更加順暢,效果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王立慧,李瑞奇.高校德育視閾下的美育思維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96-100.
[2]常勤毅.審美理論與道德實踐相結合――美育視域下高校德育的有效性研究[J].美育學刊,2011,2(1):33-35.
[3]趙建偉.德技互促視閾下高職院校德育有效性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1).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德育歷史尤其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記·五帝本紀》)之舉,表明從那時起,就已出現德育現象。后來到了堯舜時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觀念,并且舜曾“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旨在改變“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的結局。這說明在舜時,道德教育已成為社會管理者的自覺行為。此后,薪火相傳,代代相繼,不斷將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論推向前進,使中華民族成為富有道德內涵的偉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譽為“禮義之邦”,留下了無比豐厚的德育產。發掘、總結、提煉、繼承這批遺產,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鑒,是當代德育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正是在這一歷史使命的激勵下,近年來許多學人,特別是一些生氣勃勃的青年學者,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德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成果。崔華前同志這部《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書稿,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最早讀到這部書稿,感受良多。
書稿把“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為研究對象,這個任務是很艱巨的。先秦諸子是在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的熔爐中鍛煉出來的。百家爭鳴是我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各家學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學術上展開論辯,彼此交鋒,是此而非彼,競相提出不同的學術見解,表現出“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對立傾向。在德育理論和方法方面,各家各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論創造。他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各種不同的德育學說交相輝映,構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德育學術盛況的壯麗圖景。
面對這種紛繁復雜的學術背景,要對先秦諸子德育方法作開創性的、系統性的總結,其難度確實非同尋常。令人高興的是,作者沒有向困難低頭。他自覺地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運用比較研究法和歷史文獻考察法等現代科研方法,在深入揭示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會條件和理論基礎之后,對先秦諸子的德育方法學說,從宏觀到微觀、從歷史到現實,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理論探索。書稿所展示的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體系,其概念之清晰,內容之宏富,脈絡之分明,觀點之新穎,都顯示出自己的特有優勢,給人以許多智慧的啟迪,讀后令人耳目一新。
一、概念清晰
例如,關于“德育方法”的概念,作者先把“德育”釋為“思想道德教育”,然后進一步指出:“德育方法,就是關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具體說來,就是指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實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教育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是溝通德育主客體的中介或橋梁。”這個概括,內容完整而清晰,它不僅厘清了現代意義上的“德育”概念,而且把“德育方法”概括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并對其具體內涵作了完整歸納,給人以概念清晰之感。
長期以來,一些人從廣義的角度,把“德育”解釋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體。這是值得推敲的?!暗掠币徽Z,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說,德育即指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廣義上說,“德育”指的是關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若從廣義角度把“德育”概括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體,則必然導致概念上的重疊或出現“屋上架屋”的弊病。我們知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各有特定內涵,簡單地將之相加,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我們所說的“思想教育”,指的是關于思想觀念方面的教育?!八枷胗^念”所涉內涵很寬,它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等一系列關于思想方面的觀念。因此,所謂“思想教育”,指的是以上述一系列觀念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我們所常說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等,都含納于思想教育之中,或者說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以政治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則指的是以道德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教育,等等。思想教育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相比,屬于高一層次的概念,絕不可與后二者平列看待。
若把“思想教育”看作與“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平列的東西,并簡單將它們相加起來構成“德育”概念,其結果必然使人產生這樣的誤解:似乎“思想教育”中,沒有“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似乎又不屬于思想教育。這顯然不符合客觀實際,其失誤的根源,在于概念不清。本書將“德育”定位于“思想道德教育”,無疑是正確的作法,值得大加肯定。
二、內容宏富
本書旨在揭示我國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大學派中的著名思想家的德育方法思想,具體說來就是對儒家學派中的孔丘、孟軻、荀況,墨家學派中的墨翟及其后學,道家學派中的老聃、莊周及稷下道家學者,法家學派中的商鞅、韓非及齊法家學者等人的德育方法思想,進行系統論述。其所涉學者之眾、內容層面之寬,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思想提煉方面,書稿既有宏觀的概括,更有微觀的剖析。
例如,它在分析先秦諸子關于“身教示范方法”的思想時,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分別論析了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思想、孟子的“教者必以正”的思想、荀子的“師以身為正儀”的思想、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身體力行思想、老莊的“行不言之教思想”、商鞅的“官無邪則民不敖”的思想、韓非的“不以言談教”思想,以及齊法家的“明正以治國”思想,等等。這些論析,既說明先秦諸子對“身教示范”德育方法的普遍關注,又說明他們從不同視角對“身教示范”德育方法,進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論創造。一部專著,把問題的研究置于如此廣博的層面,并將之引向微觀作深入的探討,這不僅反映了作者扎實的專業功底,更反映了作者不懈追求的理論勇氣。
它使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生動而具體,細膩而周密,給讀者以內容宏富的深切感受。
三、脈絡分明
書稿所要集中闡釋的,是先秦諸子關于德育方法的系統思想。這是一個涉及面寬、包容量大、需要回答很多問題的研究課題。如何才能抓住要領、突出重點呢?作者別出心裁,將先秦諸子的德育方法思想,分為三大類:一為關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二為關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三為關于實施德育評估的方法思想,等等。全書關于先秦諸子德育方法的思想體系,正是由這三個方面擴展開去,并最終建構起來的。
例如,圍繞“關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書稿揭示了“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教學相長法”、“平等育人法”、“情感交流法”、“循序漸進法”、“啟示引導法”、“環境陶冶法”等八種關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圍繞“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書稿又揭示了“知榮明恥法”、“自我反省法”、“克己慎獨法”、“忠恕一貫法”、“改過遷善法”、“防微杜漸法”、“躬行踐履法”、“益志養氣法”等八種關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此外,圍繞“關于實施德育評估方法的思想”,書稿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的基本方法、原則。這樣,全書沿著以上三條粗線深入下去,層層剖析,步步發掘,揭示了先秦諸子關于德育方法的思想共達150余種之多。這么多方法,用三條線索將之串連起來,可謂脈絡分明,條理謹嚴,既突出了重點,又照應了全面,確有裁剪得體之功效。
四、思想新穎
一部專著的成功,不僅取決于它有明晰的概念、豐富的內容、嚴謹的邏輯,更取決于它有創新的理論思維。創新是一切理論研究的靈魂,是一部專著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本書稿的可貴之處,就是作者在探討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過程中,勇于闡發自己的獨得之見。例如,書稿在探討《先秦諸子德育方法的理論基礎》這一節中,抓往三個基本理論問題(即天人觀、人性論、發展觀),進行自己的理論思考,認為先秦諸子關于德育方法的思想,都是與他們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看法相關聯。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認識?!疤烊擞^、人性論、發展觀”(以下簡稱“三觀”),均屬于世界觀范疇。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正是基于這一見解,書稿具體回答了先秦諸子所持的“三觀”如何決定了他們相應的方法論。以“人性論”為例,書稿把先秦諸子的人性理論,分為“性習論”、“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自然論”、“性利己論”等七種形態,在此基礎上,再進而說明這些人性之論如何決定了相應的方法論,如:孔子的“性習論”,決定了他重視后天學習、提倡“擇友擇處”、突出養成教育的德育方法;孟子的“性善論”,決定了他在德育方法方面,重視“反省內求”、“存心養性”、“平等育人”等方法;荀子的“性惡論”,決定了他重視“積善成德”、“環境育人”以及“待師法而正”的德育方法等等。這就從本質上闡明了先秦諸子德育方法各具特色的思想的緣由。其所論,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既達到了相當的理論深度,又闡發了自己的獨到認識,給人以勇于探索和觀念新穎的深切感受。
本書的創新特色,不僅在于作者在書中闡發了自己的獨得之見,更在于它從總體上對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了系統性總結,這是一項披荊斬棘、開拓荒野的具有探索意義的學術研究活動。長期以來,由于“左”的思維方式的束縛,人們害怕被載上“鉆故紙堆”、“拾封建余唾”的帽子,以致不敢接觸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德育遺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傳統文化的價值特別是傳統道德的價值,已逐漸為人們所認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偉大戰略任務。正是在改革開放的適宜條件下,對于傳統德育遺產的發掘與研究,日益引起學界重視。近年來,先后有一系列研究傳統道德或傳統德育的新著問世,如,羅國杰主編的《中國傳統道德》(含多傳本與單行本兩種本子)、陳谷嘉主編的《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研究》、江萬秀等著《中國德育思想史》、羅熾主編的《中國德育思想史綱》以及拙著《儒家德育學說論綱》等等,都是研究傳統德育理論的新著。然而,這些著作多偏于德育理論方面的探討,而對于傳統德育方法則涉及較為有限。
擺在書案上的這部《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第一部研究傳統德育方法的新著,盡管它所涉及的歷史僅限于先秦時期的春秋戰國階段,但它的問世,卻打破了過去關于傳統德育方法的專門研究長期處于“0”的狀況。這無疑是一項具有填空補白意義的難能可貴的探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了“一”的起點,我相信隨著傳統德育研究的深入,我國學界以后將會有更新、更多、更高水平的傳統德育方法研究新成果涌現出來!這正是“長江后浪推前浪”這一社會發展規律所使然,余將樂觀其成!
毋庸諱言,作為一部拓荒性的著作,本書稿不可能十全十美,它不可避免地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例如,本書以《先秦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為題,但在《導論》中,卻對先秦諸子所處的百家爭鳴歷史環境、諸子所依各家各派的基本學術宗旨,以及諸子中各位學者的生平傳記,均未能作出較為詳盡的交待。
1.中職政治教學德育資源的開發
1.1中職政治教學德育資源的開發渠道
從理論上來看,中職政治教學德育資源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包括了課程目標實現的各個因素,而狹義則是指形成課程資源的直接來源。隨著電子科技的不斷發展與網絡的全面覆蓋,強大的引擎搜索手段為中職政治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學前的知識收集與整合可以依賴網站的關鍵詞輸入形式快速找到相關資料。學生也可以自行登錄各大網站,關注社會動態,開拓視野,整合自身的政治知識資源庫。政治知識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從國際環境的角度看,中職政治教學德育資源的開發能培養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的創新人才,吸收更多有效的德育資源進行教學,并提高我國中職學校德育環境;從國內環境的角度看,中職學校政治教學著力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抵制社會上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的侵蝕,大力弘揚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1]。
1.2中職政治教學德育資源的開發
1.2.1挖掘家校資源,引導學生品行中職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包括學校與家庭,因此,充分挖掘家校資源,豐富政治教學內容,才能在引導學生品行的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政治教學課堂上,教師擔負了課程資源開發者與家校交流整合者的任務,學生不同的生活經歷也是資源分享與學習的財富,強化溝通交流與利用能夠讓學生感悟更多的人生哲理,在教師的指引下塑造健康人格[2]。例如,在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等相關內容時,有些學生對自身的期望值過高,不符合實際發展,也有些學生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不理解職業資格證書的作用。教師可以借用家長會舉辦的機會組織百家講壇,除了為學生介紹自己的從師經歷與血汗付出史外,也讓家長參與其中,讓學生感同身受。不同的歷練與經驗時刻警醒學生,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與自身的興趣專業交流探討,在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幫助下調整思路與方向。優質的家校資源注入于德育資源中,融合政治教學知識點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章節的講解,能夠幫助學生少走彎路,健康成長。1.2.2挖掘網絡資源,構建學習平臺新媒體時代,網絡科技滲入到每一個學生的生活學習中,其便捷性更是受到人們的喜愛,學生利用網站、BBS、QQ等豐富課余生活,也充分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習知識。應用到中職政治教學課堂德育資源的開發工作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構建新型德育教學平臺,高效開展政治教學中的法律教育。例如,在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索一些案例進行講解分析,為學生德育知識的積累打開一片天空。眾所周知,法律是法與情的結合,在情與法發生矛盾時,學生如何以德育教育成果理解這兩者的沖突。例如高速公路攔車救狗的事件在網絡中迅速傳播,其中牽涉了攔狗行為的合理不合法邏輯,這時,教師應該發動學生親自去網絡上查找資料,同時搜索政治教學中有關法律的信息,讓學生盡早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常態,在學習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習服務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德育良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的兩面性,對資源的開發與引導做到張弛有度,從法與情的德育教育中將學生的觀念引向正道,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3]。1.2.3挖掘行業資源,促進職業發展中職學生即將邁入社會,作為培養準職業人的中職學校,課堂德育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關鍵的影響與作用。德育教育資源的開發完全可以將行業資源引入,使得政治教學課堂上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比如,在講解《職業道德》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入地鐵公司、市政建設公司等企業的文化、管理制度與職業道德的講解,課外邀請企業技術專家或優秀工作者到校開設專題講座,也可以組織學生到優秀企業進行參觀,讓其對今后的崗位產生職業認同感,從中明白德育教育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在學習中更有針對性地接受德育教育,為今后走出學校,適應社會崗位需求打下基礎,做足準備。
2.中職政治教學中德育資源的利用
2.1發展性個體思維中的德育資源利用
具體到中職政治教學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發展變化是客觀存在的,需要通過不斷學習,日積月累地產生質的變化。教師在利用德育資源進行教學時,必須密切關注到學生個體的思維與德育教學的融合度,才能更好地促進全面發展。比如,在學習《哲學與人生》時,教師要講解變化發展與順境逆境知識,于是向學生提問:“關于感覺、思維、觀念這些意識產生時,體現的是哪些物質運動的結果?”待學生明確大腦的支配作用時,就可以引入大腦支配行為的概念。政治課堂上對一些歷史偉人高尚品德的梳理,學生們通過認識與了解很快地注入德育的概念,那么這種概念植入大腦后,需要學生經過加工改造而創造出新的個人思維理解的德育,進而支配行為與思想上的改變。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引導行動[4]。
2.2生成性培養目標的德育資源利用
任何科目的教學都
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發展,不斷生成,使教育動力融入于過程當中。貫穿了德育教育的中職政治教學課堂也不例外,要讓其具有生命力與感染力,教師就要注重資源利用的生成性發展。比如在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時,有關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知識,教師在開課前可以讓學生自行搜集一些成功企業的案例資料,課堂上分析企業之所以成功是如何進行生產經營管理的。如一個成功的汽車企業,打造管理的重點在于樹立質量意識、創新意識、誠信意識,其中的誠信意識就是政治德育資源發展的一種表現。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商家為了追逐經濟利益放棄質量把關,棄安全問題而不顧,這些都是品德缺失帶動的錯誤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可以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的相關知識,也能清楚地認識到進入社會,一旦加入經營者行列以后,社會需要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樹立生成性的培養目標,充分展現德育功能在支配職業選擇與經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才是德育資源有效利用的具體表現。 2.3評價性學習文本的德育資源利用
文本的學習與其資源的開發主要是指教學溝通過程中出現、產生以及接受的讀寫文本或會話文本,要求學生對政治的所學知識能夠以評價性學習的能力進行德育資源整合利用。比如,在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關注國際社會維護國家利益》的知識時,教師開展講解的前提建立在學生了解關心時事的基礎上,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及時關注當前國際國內的時事政治,傳統的講解會導致課堂索然無味。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作業,搜集《弱國無外交》的資料,親身動手制作PPT課件,并上臺展現與課堂上。有的學生以時間為軸,以中國為例,羅列我國歷史上簽過的不平等條約,闡述我國過去的歷史地位,讓人引發對當前中國強大發展的感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引用的資源包括了歷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國家榮譽感,在推動中國發展的進程中,任何人都應該培養中華人民特有的品德,接受現代化教育,積少成多,大力推動中國更好更快發展。政治文本教學是傳遞知識信息的材料,盡管呈現的信息量有限,但并不妨礙更多知識點與信息點的進入與融合,充分挖掘德育教育潛力,使教學工作實現德育性質的融會貫通[5]。
一、企業文化與中職德育教學
1.企業文化的概念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應當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從廣義來講,企業文化是我們在商品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個行為主體應當遵循和追求的共同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精神訴求,如平等交換、積極主動的實干精神等。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企業文化更多地應當稱之為市場文化,不過由于企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主體,所以用廣義的企業文化來指稱。狹義的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企業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
2.中職德育教學的概念
按照2014年教育部修訂的《中職德育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愛黨愛國、擁有夢想、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成為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p>
通過企業文化的定義和中職德育的目標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文化和德育教育二者基礎都是“德”,都是在價值觀、品德、精神等方面對人的一些要求,這是在中職德育教學中進行企業文化滲透的基礎。
二、在中職德育教學滲透企業文化的原因
1.培養中職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需要
《大綱》指出,要“積極推進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通過宣傳學習行業勞動模范、學校優秀畢業生事跡等,培養學生職業興趣和職業精神,增強就業創業信心?!薄洞缶V》要求,“學校要在職業指導工作中全面滲透德育內容,加強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加強就業服務,提高就業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彼裕谥新毥逃袧B透企業文化是貫徹《大綱》的培養目標的要求,也是切實提升中職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題中之意。
2.激發中職生學習熱情的需要
好學不如樂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發]學生這個學習主體作用,培養其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熱情,提前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的相關知識,洞悉企業文化的相關作用,從而讓中職學生在畢業前就能夠切實感受到企業的價值觀以及企業的工匠精神、企業的質量管理意識和競爭意識,從而體驗在企業中個人所肩負的職業責任和面臨的市場挑戰,進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去,最終為就業后的角色轉變打下良好的基礎。
3.中職德育教學的內在要求
中職學校應當以培養合格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現在不少中職學生在去企業工作時,面對與學校全然不同的環境,一定程度上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能很好地適應一線的工作崗位,從而使其在學校所學知識在工作中起不到作用,相關職業意識缺乏,無法在企業這個新環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對企業的管理方法不習慣。
實際上,好多剛畢業的中職學生并不是不具備相關的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只是他們對企業環境暫時不適應,使其在學校所學知識不能迅速轉換為專業技能,甚至遭到企業的淘汰。所以,中職畢業生進入企業后要盡快轉變角色,而這個角色轉換就需要我們在中職教學中提供條件,打好基礎,而不能讓學生在企業自生自滅。從這點來看,在中職德育教學中進行企業文化的滲透教育是中職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企業和市場對人才的要求。
三、中職德育教學中企業文化滲透的對策
1.培養學生對企業的合理心理預期
在中國普通的老百姓眼中,大學生、“上過學”的年輕人就不應當在生產或技能一線工作,而應當是“坐辦公室”或“管人”的,加上許多中職生對企業的真實運行缺乏了解,這樣就使得許多學生在入職后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學校在德育教學中,要對現代企業分工和人才梯隊進行介紹,也可以組織實地參觀。通過這種介紹、學習和參觀讓學生了解企業的人才梯隊是由不同學歷、年齡、技術的人分工組成的。在企業中,中職生更多的起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這個角色與定位,學校要在德育教學中給予引導、明確,從而使學生在就業前能夠調整好心態,選擇好定位,建立恰當的心理預期,避免在就業后出現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影響工作和學生個人發展。
2.探索企業式教學
企業畢竟是企業,無論在節奏還是其他方面都有著它不同于學校的特征。所以在教學中進行企業文化的滲透,除了傳統的課堂講授之外,德育老師應當積極進行教學形式的創新,使得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要營造氛圍,在教學與管理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企業文化的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而良好的職業素養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利于學生早日融入企業。但良好的職業素養是無法通過單純的課堂講授實現的,它需要的是一種環境,一種氛圍,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這是中職德育課堂企業文化滲透的目的,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在中職德育教學中,企業式教學主要表現在突出職業精神上。要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規律,在學校德育課堂中融入和體現企業文化??梢蕴崆耙肫髽I管理的方法,模擬企業管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類企業的管理,把學生當員工,把教室當車間,把教師當師傅,使學生在模擬環境中體會企業的運作流程和人際關系,從而早日適應企業需要,早日融入職場。
3.校企聯合進行德育教育
學生畢業后的目的地是市場,市場的主體是企業。所以,校企合作進行德育教育可以實現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與市場需求人才的無縫對接;同時也使得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生產過程與學習過程對接,最終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人才。
實踐德育的提出是在反思傳統知性德育和灌輸式德育模式的基礎上,為提高當前德育實效的一種有益探索,從其產生到走向成熟必然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一)實踐德育思想的歷史尋思
從古今中外相關德育理論的研究論述來看,生活德育、勞動德育、活動德育以及社會參與德育是實踐德育形成的重要理論淵源。西方傳統文化對人的情感設計自古以來有理性主義與感性主義兩種進路。而西方人現世生活中感性與理性的二元對立與沖突,造成在現代西方德育思想中,“認知主義流派偏重于培養道德認知能力而輕視培養道德情感,非理性主義流派放縱感望而貶低理性思維。”同時,就西方道德教育而言,西方文化重視理智德性,強調知性德育,如蘇格拉底就明確主張:“美德即知識。”在以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知性德育一直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但是在我們仔細研讀西方學者對道德教育的論著時,也會發現,西方人在個體的品德發展和道德教育時也未完全忽視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作用,特別是進入近現代以來,相關的論述越來越豐富。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認為學校的社會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直接傳授道德知識,學校不必專門開設道德教育課程,而主要通過學校生活來進行。他認為道德觀念是在參與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因此主張通過學校一切媒介、手段、材料對學生的個體發生影響,組織兒童直接參加社會生活。以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L-Kohlberg)等人為代表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認為,“教育原則中除了包括要了解兒童的道德發展階段外,更重要的是要設法引起兒童真正的道德沖突,認為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于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藉此向兒童揭示道德思維方式,促進其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良好道德行為的出現。”與西方倫理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教育大相徑庭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實踐倫理,強調踐行德性的重要性。在中國,傳統倫理精神中強烈的入世態度決定了實踐在德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思想認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深化人的德性體悟,發展人的德行能力??鬃诱J為,仁即“立人達人”,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身體力行,“力行近乎仁”。在儒家看來,貫徹孝道根本做法是“行孝”,而不是口頭說孝。因此,儒家在論述德育的時候多強調踐履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踐履道德并不是要人特意去做某些行為,而只是要人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處理好即可。”朱熹曾明確主張個體踐履道德要在其“日用之間”進行。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蘊含著“生活即德育”、“美德在踐履”的思想,成為當前中國德育研究可以借鑒吸收的優秀精華。陶行知先生是當代“實踐德育”理論與實踐的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論斷,“主張讓學生通過自治生活培養自我解決困難和問題的能力,提高評價道德行為和判斷道德是非的能力,負擔起自我解決問題的責任;讓學生通過集體生活培養集體精神,在合理、進步、豐富的集體生活中使學生的品德和精神受到真正的陶冶鍛煉,同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成為真善美的人”。
(二)實踐德育內涵的現代解讀
與前文對實踐德育的種種論述相對應,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特別是今天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本文所述的實踐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通過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提高其思想認識水平、政治參與能力、道德行為選擇能力的德育過程;這一活動過程主張把社會實踐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和過程特征。具體來講,實踐德育的內涵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實踐德育主張將社會實踐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和過程特征,是一種主體性德育;這是其區別于知性德育和灌輸式德育最顯著的特征。二是實踐德育主張將社會實踐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這里實踐的內涵是被嚴格限定的,如前所述,的實踐觀———“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仍是最好的解釋。三是對實踐德育的正確理解,還必須理清其與“生活德育”的關系。就實踐與生活的關系來看,實踐是生活的下位概念,實踐的內涵要小于生活的內涵。因而,實踐德育的內涵也是小于生活德育的,實踐德育只是主張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德育重要途徑的育德模式。
二、實踐德育的主要形式
目前,在學校實踐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實踐活動的不同類型和實踐活動的具體特征可以將實踐德育的具體形式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生活性實踐德育
生活性實踐德育的提出其實是對“生活即教育”理念的進一步闡發,“認為生活與教育是同一的,是一個現象的兩個名詞而不是分割開的兩樣東西。”就生活本身的內涵而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活,指的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既包括物質活動也包括精神活動。狹義的生活是與廣義的生活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一般泛指人的日常生活。從生活本身的內涵可知,一方面,生活性的實踐德育主張生活可以成為其具體實施過程中的重要載體,而具體的社會實踐形式應該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此推之,德育對象的個體日常生活活動理所當然地被包含在內。
(二)活動性實踐德育
如前所述,這里的活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符合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相關理解,純粹的認識活動,如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是不在實踐德育范圍之內的。在有些德育工作者那里,似乎只要走出課堂,就是進行實踐活動了,這樣不僅會導致社會實踐在理論邏輯上出現混亂,也會使活動性實踐德育走入誤區,無法真正實現社會實踐的德育價值。據此,筆者認為,活動性實踐德育包含下述兩種類型:一是校內活動性實踐德育。顧名思義,校內活動性實踐德育主要是通過學校內部開展的活動來實施德育,培養德育對象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方式。就當前中國校內活動性德育的實施狀況來看,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其主要表現形式。校園文化活動既是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學習借鑒的重要方式,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培養自身的公平競爭精神,以及為他人服務、與他人合作的品格,增強了個體對集體的歸屬感和遵守集體的行動規范和秩序的意識。二是校外活動性實踐德育。校外活動性實踐德育是與校內活動性實踐德育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德育對象根據自身情況,主動選擇參加校外活動,并在校外活動中踐行良好個體思想品德行為的德育方式。當前存在于很多大學校園里的勤工助學活動是這一活動性實踐德育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公益性實踐德育
公益性實踐德育是指學校德育部門在正常的德育教學活動之外,有目的、有計劃、積極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社會服務、和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自覺踐行個體良好品德行為的育德方式。在具體實施公益性實踐德育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通過公益活動,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能,為他人和社會提供幫助,逐步培養自身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另一方面,德育對象還可以通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改變和糾正原先存在的錯誤觀念和不良行為,樹立起好的思想品德意識。
(四)情景模擬性實踐德育
情景模擬性實踐德育主要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活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德育目的而人為地創設特定的德育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加深自己的品德認知、升華自己的品德情感,提高對相關德育內容的認知;自覺踐行良好品德行為的德育過程。情景模擬性實踐德育類似于德育界人士常說的行為訓練法,“是指通過道德實踐和對道德行為的價值領悟、策略訓練、獎勵與懲罰等方式進行道德教育,以形成或鞏固個體的道德信念、磨煉個體的道德意志、促使個體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一種德育方法。”
三、實踐德育的一般實施過程
實踐德育的實施過程中,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據不同的德育目標制定合理的實施方案,提高實踐德育的效果。一般來說實踐德育的具體實施包括制定實施方案、具體實施和進行反饋評估三個階段。
(一)實施方案的制定
實踐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是指德育工作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道德品質形成的一般規律,按照德育目標的具體要求,由學校和教育者來精心設計、選擇、構建系統的具有針對性的實踐德育具體實施方案。生活性實踐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家長在其中的積極輔助作用,使方案的制定有利于發揮學校、家庭的德育合力;避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產生沖突?;顒有詫嵺`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要嚴格在社會實踐的范圍內確定活動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形式。絕不能為了單純追求實踐形式,而忽視實踐德育的本質。“公益性實踐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考慮活動實施的連續性,要讓學生通過反復的公益實踐活動,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切忌‘一站式’的公益性實踐活動。”最后,情景模擬性實踐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其中最核心的是“設置德育情景”。之所以稱之為“設置德育情景”,是因為這一過程是真實、生動的實踐活動,并隱含著通過活動來促進學生對特定品德問題的體驗、某些品德問題的解決、品德習慣的養成和道德能力的增長。除了上述四種不同的實踐德育形式在具體實施方案制定中的要求不同之外,它們作為實踐德育在實施方案的制定中還要充分尊重德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善于傾聽他們的實際需要,盡量使實踐德育方案的制定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好地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德育價值。
(二)具體方案的實施
實踐德育具體方案的實施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關鍵步驟,具體包含三個主要環節:首先是“操作體驗”,它是在教育者的宏觀指導下由學生微觀自主進行實踐的過程,有控性、自主性、有序性是其主要特點。其次是“分析評價”,這是對品德實踐活動的總結、升華階段,是在師生共同參與的討論中,鼓勵學生進行綜合反思,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教師的提問、誘導、建議等方式,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珍視的東西,包括對品德需要、德育價值及其意義的認識、對品德規范與品德生活原則的意義之理解、對品德推理方式學習與提高的需求、對品德踐行的快樂體驗等,最終將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引領到理性階段。最后是“驗證內化”,它不是將某一具體的德育實踐重復地進行以檢驗上一次獲得的經驗、體會、結論的正誤,而是將以前德育實踐中所獲得的體驗或理性認識通過新的德育實踐一再地加以運用,并在這種不斷的實踐中使學生對原有的品德信念進一步獲得發自內心的認同,以徹底消除其各種品德疑慮。同時,也使個體的思想品德推理能力及其運用的熟練程度更臻完善,從而為過好完全自主的品德生活提供良好的品德遷移能力,使品德生活體現出靈魂的自覺。上述三個方面實際上是個體品德形成過程中,知、情、信、意、行的統一,它與傳統的德育“四要素論”不同的是,品德認知不是以灌輸為主導來實現的,“道德情感雖與道德認知有關,但主要不是因對道德知識的深刻理解而產生,它們都是在操作體驗、分析評價中獲得,并在驗證內化過程中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意志,從而導向更好地選擇和珍惜自己的道德行為。”
(三)進行反饋修正與效果評價
關鍵詞:職業教育;服務育人;理念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3)09-0015-03
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而且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模式還不成熟,突出表現在質量不高、結構失調、管理粗放、創新乏力。中職教育需要盡快轉變發展方式。在由單純地追求規模向注重質量、結構、效益轉變的過程中,管理理念作為中職教育發展的指南針無疑發揮著導向的作用?!胺沼恕敝新毥逃吕砟町a生于現代服務業大發展的背景下,是現代服務類職業院校的特點所決定的,是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管理理念。
一、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的內涵
“服務育人”是在現代服務業的轉型期提出的新理念,是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在實踐中,總結、歸納,進而提升出的一種職業教育管理思想。從字面上來說,“服務育人”是出現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的一種指導思想,這是一種傳統的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服務育人”具有其時代的特色并凸顯出其與時俱進的內涵。
(一)“服務育人”理念的內涵
“服務育人”理念是職業學校的教師為學生提供教學與指導服務,職業學校培訓的學生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服務,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又為促進職業學校的發展服務,在循環服務的大環境中,實現對專業優質人才的培養?!胺沼恕弊鳛橐环N教育理念,具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從狹義上來講,“服務育人”的概念更多是與高校后勤工作聯系在一起,表明后勤工作的職責與使命,具有一種學生作為主體“被服務”的傾向?!胺沼恕笨谔栐?985 年由清華大學后勤提出,之后得到全國高校后勤普遍認同,被尊為必須永遠堅持的行業“宗旨”,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輝煌成就。國家教委曾提出高校后勤要“為教學服務,為科研服務,為師生員工服務”和“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三服務兩育人的后勤工作宗旨,在高校不斷深化改革過程中又提出了“環境育人”,明確了后勤工作具有服務和育人的兩重性。因此,傳統意義上的“服務育人”是將學生作為服務對象,是一種狹義的管理理念。
從廣義上來講,“服務育人”是一種融入到現代化管理過程中的新型管理方式。隨著時代進步、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深入,服務育人已不單是在后勤服務工作中發揮其育人功效,而是在更多的環境中發揮作用。服務不僅僅是后勤部門的事情,服務育人具有其內在的深度和廣度,需形成“大服務育人”的觀念,服務育人的目標定位是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在傳統的教育模式基礎上,不再使用統一的模式、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方法來要求所有學生。服務的理念需滲透到管理與教學等各個環節,教育目標不僅有高度,也有梯度,重視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實現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增強服務育人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因此,中職教育“服務育人”新理念的“服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的、具有更多內涵的服務。
(二)“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的內涵
“服務育人”是指職業學校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以學生為服務主體,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將教學育人、管理育人、生活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借助校企創新合作的方式,培養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一種職教理念。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背景下,“服務育人”理念是中職學校實現特色發展、培養適應現代服務業人才的有效途徑?!胺沼恕敝新毥逃吕砟畹膬群?,如圖所示,包括:
1現代服務業需要“服務育人”,使企業員工成為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合格職業人;
2中職學校是以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培養現代服務業人才的學校,需要“服務育人”;
3在社會要求學校特色的背景下,管理、教學、德育、后勤等各種活動都要融入“服務育人”的理念。
在“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中,所有的服務指向育人,這是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狹義的、物質上的服務育人。
二、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的特點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以育人為核心,以服務為宗旨,是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指南針?!胺沼恕斌w現的是在中職學校的管理中學校的領導階層為教師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服務,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專業教學服務,在實訓中為學生提供專業化技能訓練的指導服務,在德育中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影響學生的言談舉止、為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才服務以及在后勤工作中通過相關后勤人員愛崗敬業的熏陶培育學生盡職盡責的精神服務?!胺沼恕笔菨M足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的管理理念,其特點體現在管理、教學、實訓、德育以及后勤等各個方面。
(一) 科學管理服務,民主和諧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倡導的管理,不僅是在管理階層中樹立服務意識,更是要把“服務育人”理念貫徹落實到為學??沙掷m發展的工作中的各個環節。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的管理,是一種切實有效的科學管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多元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使得組織的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科學的管理才能使組織的目標更加明確,團結一致的努力才能使中職學校的發展適應經濟轉型的需求,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人才標準。服務的理念正是在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的時期應運而生?!胺沼恕背珜Ч芾黼A層共同營造的民主與和諧工作氛圍。
(二) 優化教學服務,專業高效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在體現為滿足現代服務業崗位需求的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服務育人”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包括專業設置與課程建設,教學模式的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改革等方面的內容,是實現高效利用教學平臺的有效途徑。
專業設置是基礎,是形成學校特色、打造學校品牌的落腳處;課程建設是關鍵,因為課程建設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形成和素質的提升,課程改革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上。如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的專業設置,形成了以財經商貿類專業為核心,以信息技術類和旅游服務類為骨干,以文化藝術類、公共管理與服務類、教育類為輻射面,以會計、物流服務與管理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三個省重專業為引領的專業結構,凸顯了學校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特色。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以會計專業為例,學校開設《語文》《數學》《英語》《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財務法規》《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依據專業需要開設《Excel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稅法基礎與實務》等校本課程,努力實現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發展,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服務育人”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應緊緊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改革和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動”,跟著產業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不斷強化和塑造自己的特色與品牌。只有堅持在服務社會、服務經濟轉型發展中進行人才的培養,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
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依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新教育內容,構建“素質核心”教學模式。以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已初步構筑起“基礎集群+專業集群+拓展集群”三大課程集群,并開發出相應的校本教材。
(三) 改革實訓服務,協同創新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的實訓創新注重結合學生的個性和專業技能訓練,強調在實訓服務中發揮育人功能。
在實訓教學的過程中,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積極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仿真工作場景,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監控、反饋與調控,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標準、高成效,努力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服務育人”理念指導下,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堅持聯合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深化“雙元聯動”模式。學校積極推動與行業、企業的協同發展,先后與信合會計師事務所、沃爾瑪、中海物流、東莞賓館、東莞康輝國際旅行社、東莞聯通公司等幾十家知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通過 “企業冠名”、“企業課堂”和“企業駐?!钡榷喾N方式,形成了校企“雙元聯動”的培養模式,人才培養從“企業配合”向“校企共建”轉變。
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在“服務育人”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努力實現校企協同創新。學校面向珠三角地區發展的協同創新,是在政府的主導下,以切實服務珠三角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點,通過推動學校與珠三角地區支柱產業中重點企業或產業化基地的深度融合,進而促進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
(四) 強化德育服務,交流滲透
德育工作是“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的靈魂。貫徹“服務育人”理念的過程中,只有充分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使得德育這一靈魂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的德育,是在學校教師及工作人員為培養學生具有現代化綜合素養服務的環境中的影響與熏陶。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要求全體教師確立德育觀念,在各種形式的課堂上、在課外活動中,都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以“誠信陽光”為核心,將企業優秀文化引入到校園并進行職業素養課程開發,把德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并通過校企協同,開展隨崗實踐和體驗,形成了“體驗、內化型”德育。
(五) 提升后勤服務,誠信敬業
后勤管理工作是中職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中等職業學校的后勤管理包括物產管理、財務管理、校園基本建設以及安全管理等。后勤管理工作不單單是一項純粹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項培養人,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的工作。在“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指導下,東莞經濟貿易職業學校后勤管理堅持以“育人”為核心,以“服務”為宗旨,構建“育人為本,服務至上”的管理模式,倡導誠信為本、愛崗敬業,充分調動后勤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促進后勤工作對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功能的最大發揮。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誠信敬業的后勤服務,是在優化校園環境的過程中,強化校園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并通過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塑造,在培育中職生優良品格的過程中發揮其潛移默化的引導、塑造、規范和陶冶功能,它是中職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是育人的基礎環節。
三、 結語
“服務育人”中職教育新理念,就是在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將以人為本的哲學觀念作為指導思想,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辦學目標,強化現代服務意識,服務學生、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真正做到以服務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