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4: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的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現狀探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依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之一,農業的發展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但我國的農業技術相對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來說還比較落后,設施農業技術也比較落后。推動設施農業技術與國際接軌,并共同發展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F階段,我國設施農業中塑料大棚種植和玻璃溫室種植比較普遍。設施結構不完善,溫室內空間利用率低,造成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對土地占用率較大卻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從而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情況。由于農民普遍收入較低,購買能力有限,造成了設施機械化程度不高,我國溫室中大多使用的設施裝備水平較差,所采用的設施極其簡單,基本上只是起到防雨和保溫作用。這種低水平的農業設施對于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較差,北方地區如果遇到連續的降雪天氣,溫室頂部的電動卷簾機會被冰凍,無法正常工作,影響了溫室的光照和通風。[1]下雪后,簾子卷不起來,沒有陽光光照,作物不生長,溫室內濕度增大,作物生病等一系列問題。農戶種植作物缺乏科學性,種植部分作物,會整袋肥料往菜畦里施,生怕肥力不夠影響產量,或者大量使用農藥,作物農藥殘留嚴重超標。
2先進設施農業技術的優勢
發展設施農業,必須依靠科技,提高生產效益。施肥前應該先對土壤進行檢測,測出土壤中的養分含量,推測出施肥結構、施肥數量、施肥時期和施肥方式。然后根據種植的蔬菜制定出專用的配方施肥方案,對癥下藥。利用先進施肥方式,如:秸稈生物反應堆、二氧化碳施肥等。殺蟲燈可以吸引害蟲接近,利用高壓電將害蟲殺死或者利用毒藥將害蟲毒死。通過安裝沾蟲板、殺蟲燈的方法可以取代農藥。高溫燜棚能消除溫室內病菌,殺滅蟲卵,改良土壤,減少后期農藥使用量。推動綠色防控技術,可從源頭上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保證蔬菜產品質量安全。
3設施農業的改進措施
3.1提高設施農業科技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行各業的發展,都要以科學技術作為支撐,設施農業自然而然也不例外。唯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使設施農業取得更快、更好、更加持續的發展,才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和效益優勢,才能真正促進設施農業的良好、平穩發展。[2]這就要求,必須認真重視起科研開發,不斷加大其力度,使那些設施農業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得以解決,注重利用相關的生物技術開展工作,加快研究開發設施農業的配套技術,比如農用的小型機械設備、溫室大棚新型的覆蓋材料,加快設施農業的機械化進程。要注重溫室大棚先進技術的研究開發,例如節能增溫、節水灌溉技術等等。除此之外,還應加大對新品種及后加工處理技術的研究,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2產品生產過程中建立生產技術保障體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當今社會,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不斷出現,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生存的環境,越來越注重健康問題,飲食健康儼然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綠色無公害是人們對飲食的高質量追求。所以,綠色產品生產技術保障體系的建設,是設施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設施農業中,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都是專用的,比如生物肥料、生物藥劑、生物制劑等等。促使我國的農業發展更加的精準化,所生產出來的食品更加的安全、無污染純天然的綠色食品,符合當代人環保、健康、綠色的理念,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健康、平穩的發展。與此同時,設施農業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地膜產生的污染,養殖廠、工廠的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等,這些問題的發生,都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了新的污染,嚴重威脅了人們的健康問題,在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不容忽視,必須不斷強化農業生態環保的意識,將這些環境問題重視起來,并進行有效的解決。
3.3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設施農業體系
要加快設施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必須從企業抓起,加大高新技術所占的比例,加快技術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利用龍頭企業,將農戶、市場及企業,以合同形式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技術、生產及銷售的一體化,促進設施農業企業的進步與發展。我國土地面積廣闊,各地的地域及氣候條件,都有著明顯的差別,各地的經濟、市場以及技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也是不盡相同的,也是有不小差異的。這就要求,在發展設施農業的時候,必須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單純拿來任一的模式就照搬,在符合本地區特點的同時,將實用性和先進性有機融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設施農業發展體系,促使設施農業有目的、有計劃的發展。
3.4大力發展農村設施農業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對高生活質量的追求。為了使廣大的農民受益,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設施農業對加快其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它對農業的產業結構,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實現了農民的增產增收,加快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使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從整個農村設施農業的現狀來看,其發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設施機械化程度不高,對農村設施農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3]由此可見,大力普及與推廣生產科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組織相關的專家人士,深入一線崗位進行指導,運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加快生產科技知識的普及推廣,通過科技示范的建設作用,加快我國農村設施農業的發展。
4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從事農業工作的人數會不斷減少,這一狀況下,機械設備將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耕作機械,栽苗機械,灌溉機械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施肥設備、灌溉設備等研究的深入,農業工程機械也會在設施農業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精準化、智能化將是設施農業的發展趨勢。設施農業是人類智慧和現代科技的融合,將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做出了更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成梅.淺談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經營管理者,2016,(07):184.
[2]史瑞鋒.淺談我國農業機械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民致富之友,2014,(20):218.
關鍵詞:農業科技信息信息傳播渠道發展趨勢
農業科技信息是指能夠推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信息。這些信息能滿足農業實施者(特別是指農民)需要,并以聲音、文字、圖片、錄像和多媒體等形式存在。利用農業科技扶貧就是希望通過各種信息傳播渠道將農業科技送達到農業實施者手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
一、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從世界各國農業發展情況看.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相當大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但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這些國家外,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不暢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農業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沒有合適的渠道將科技成果傳播到農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廣大農民找不到合適的實用技術應用到生產中去。因此,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將促進兩方面的交流,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
2、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地區農民收入差異
從國際經驗看,農業科技信息傳播速度越快,途徑越多,農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就會增加,農民脫困時間就會縮短。
3、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將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當今國際農產品競爭不僅是數量競爭,重要的是質量競爭,特別是在加入WTO以后,為了保護本國農產品市場安全,發達國家不斷提高技術壁壘,檢測標準越發嚴格。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屢遭限制和退貨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則取決于農業科技的應用和推廣,這就離不開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因此,農業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寬將加快農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速度。
二、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
農業科技信息傳播途徑主要有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形式。其中電視、廣播和報刊等屬于大眾傳播,農技推廣站、農民培訓班等屬于人際傳播
1、以電視為主的大眾傳媒成為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
2、網絡即將成為不可替代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渠道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腦和網絡在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然現在電腦普及率還遠遠低于電視和廣播等傳統的傳播工具,但從網絡的發展速度和對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來看,網絡將會在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中發揮著傳統傳播渠道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3、農技推廣站一直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隨著對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視,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日趨完善。各級農技推廣站的作用大大增強。其中鎮政府農技推廣站為主。
三、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中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還存在一些不能忽視的問題
一是目前農業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內容不全,實施過程需要注意的事項或應用后會產生的不利影響等不為農民所知,信息針對性不強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二是由于信息傳遞雙方對農業科技信息傳播途徑的認識不同,雙方對各種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萍夹畔鞑フ哒J為農民主要從培訓班、推廣站和電腦等獲得農業科技信息.他們在傳播過程中也更容易采取這些方式傳播但調查發現農民的大部分農業科技信息是從電視等大眾傳媒中獲得。
三是農民整體素質還需要提高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程度偏低。
遠低于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25歲以上的農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一些農業科技信息語言太過專業,農民無法理解,這些技術在農村傳播的可能性比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農民參加培訓的機會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無法傳播到農戶一級,即使農戶接觸到了,也因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無從應用。
四、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發展趨勢
1、農業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準
目前國家正在逐步改進農業信息的質量和數量,從長遠來看,網絡和手機等信息平臺將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國家對網絡傳播媒體的管理將大大加強農技推廣部門的農技介紹也將更加全面,各種農業科技的優缺點和注意事項也會傳達到農民手中各級政府和傳播媒體針對本地區適用的農業科技的宣傳將增加,實用技術將進一步得到轉化,農民更容易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實用農業科技信息。
2、各種渠道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能力將大大增強
除了繼續利用電視、廣播等傳統大眾媒體外,信息移動技術、網絡技術以及農業科技推廣站等方式將得到積極利用。真正掌握農業科技的農技人員將不再限于縣級以上的農技推廣站,鄉鎮一級的農技站將從農藥、化肥或種子銷售機構轉為推廣機構,發揮應有作用。
3、農民素質提高將使農業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農民是農業科技的具體實施者,農業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民的素質決定的。針對性強,符合當地和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下,農民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將得到有效利用,農民配置有限資源的能力和農業生產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農業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產業,土地作為它的基本構成要素,不僅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更是現代工業發展和文明傳播的堅實后盾。馬克思曾在《資本論夢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話,“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農民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種植出農產品在市場上用于交換,從而獲得收益。首先,因土地從屬于生產資料,能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質保障,人類的衣、食、住、行無不依賴于此;其次,土地是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會生產發展的源頭是農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工業具有反哺作用,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工業的產生及拓展,進而延伸到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作為人類高層次發展水平的產業,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它在提升人類精神層面高度發展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除此之外,我國農業的發展也是有效抵御外國農產品入侵的根本途徑,更是我國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重要體現,而這就有賴于國家對土地的掌控,深層次意義上講就是土地的性質問題。我國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權而不具備土地的所有權,這才從根本上保證了我國土地的公有性質。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國家之所以會出現社會局面的不穩定,從根本上講就是因為他們的土地是私有財產,土地可以隨意買賣可見,對土地所有權的把握將關系到國家的安全、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土地作為人類賴以存在的根本,失去它,我們將失去生存的可能,甚至會走向文明的終結。只有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結合本地農業發展的現狀,打造特色農業,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來造福人類。
(二)農民與土地關系的變化
農民與土地關系的變化可以通過三大產業之間的從業人數或比重的變化反映出來。當前,隨著我國農業和工業從業人數的減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逐漸上升,并于2015年首次突破50%,撐起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而這與當達國家的變化趨勢也基本上一致,這也從客觀上說明了我國現在正快速地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資產階級之所以可以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時間內創造出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多、都要大的生產力,就是因為工業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是衡量工業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簽,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李義平教授也曾說過,“第三產業比重越高越能代表社會尖端進步”。只有第三產業比重過半,工業文明顯著發展,人民才能從第一、二產業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進行其他的勞動創造。然而,河南作為全國的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雖然在農村人口、農業從業人員和農業產值等方面明顯高于全國水平,但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上卻處于劣勢,根據2015年中國和河南統計年鑒資料數據顯示:2014年河南省農村人口為5 843萬人,占總人口的54.8%;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2 652萬人,超出全國11個百分點。比較2014年河南省和全國產業從業人數的數據可以發現:全國第一、二產業從業人數的構成比重比較均衡,都在29%-30%之間,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構成比重則遠高于第一、二產業,達到40.6%,而相比于全國,河南則是第一產業從業人數比重最大,達40.7 % ,第二產業從業人數比重次之,為30.6% ,作為比重最少的第三產業,僅占28.7%因此,當下全國工業文明的進步與河南農業文明發展之間的現實矛盾,以及河南省面臨著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問題,這些都是驅使其進行農業經濟改革的客觀要求,而這必然要求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并向第三產業進軍。
關鍵詞:農業產品;市場營銷;批發市場
國外農業營銷的先進觀念引入我國,農戶、農產品企業、合作社等的營銷意識不斷增強,他們開始研究市場,開始運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等,至此,農產品的發展進入了市場營銷的新階段。
一、我國農業產品的營銷特點
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產品的營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農產品交易市場發展迅速,形成了各類專業市場,分布廣泛。改革開放初,全國農產品交易市場僅有2385個,1990年時為9750個,其后,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2.3%,至2001年,我國農產品市場數量發展到了27167個,并且農產品市場的類別繁多,門類齊全,包括糧油市場、干鮮果品市場、水產品市場、蔬菜市場、肉食禽蛋市場等,其中部分市場的年成交額達到了億元以上,規模較大。當前,全國主要農產品產區,基本都建立起了農產品交易市場,并在政府政策指導下,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完善相關市場功能。
第二,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營銷體系,并向周邊輻射,以構建全國統一開放的、覆蓋產地與銷地的、多層次多方位的農產品流通市場渠道。在農產品交易市場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攤位制為主。大部分農產品是以生產者―批發商(可以有幾道批發環節)―零售商―消費者的營銷模式進行流通的,而農業中介組織的蓬勃發展為實現農戶與市場間的聯結,推動農業市場化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為農產品銷售的渠道迅速發展起來。90年代初期,超級市場作為現代零售市場的一種營銷業態,被引入我國,并很快發展壯大,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與全國各地的農業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然后直接向其進貨,這樣,不僅縮短了流通的過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價菜價格還優于農貿市場。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農產品交易市場批發、零售等環節的職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點,如舒適的購物環境、標準化的服務、科學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譽等,使其成為農貿市場有利的競爭對手。
二、我國農產品的發展趨勢分析
第一,加大對農產品營銷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在更高層次上建設完善的營銷體系。在下一個階段,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的戰略規劃,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著力提升市場質量的關鍵點上,爭取在更高層次建立起全新的農業營銷體系。
首先,對各級農產品市場進行統籌規劃,根據營銷現代化、市場化的要求,改革農產品交易市場的戰略布局。其次,重點加強各農產品產區批發市場的建設,提高生產區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產地市場體系。同時,通過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發達的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完善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政策,有效聯結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集散市場,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產品的快速集散,保證供應。再次,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網絡營銷的建設。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套設施,包括農產品實時監測系統、市場結算系統、質量安全檢測系統以及交易信息網絡平臺等。
第二,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注重提高質量與服務水平,實施營銷品牌策略。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優質的品牌對于促進產品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不僅體現在它的外在符號、社會信譽上,更表現在它優良的產品質量與服務上。因此,實施農產品品牌策略,既要注重其品牌建設,更要著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相關服務,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
第三,積極推動發展農產品營銷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要積極鼓勵發展農產品營銷組織,包括農業生產合作社、大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各種營銷專業人員等,將農產品與市場有效聯結起來,縮短農產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農產品營銷的專業經紀人,以現代的市場營銷理念對農產品營銷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及實施,推動農業營銷的發展,將農民引向大市場中,實現農產品的高效流通。
第四,政府對農產品營銷的政策支持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在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化發展,充分利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調節農業經濟的同時,各級政府也應發揮自身作用,提出相應政策措施,完善市場運行中的薄弱環節,如采取補貼等財政支出的手段支持蔬菜等季節性農產品的流通,為農產品營銷構建一個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其次,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時完善相關法規,規范農產品交易市場的行為,保護農業生產者及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將農業營銷活動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合理推進。再次,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與監測標準,把產品安全與質量合格擺在突出位置,向市場提供優良的產品,以樹立良好的品牌信譽與形象,這也是成功實施品牌策略的關鍵所在。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逐漸深入,國家為農產品的營銷創造了越來越良好的政策環境,我們要在此基礎上,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自我創新、自我完善,推進農業產品營銷能力的健康發展,逐步實現市場化、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紀寶成,呂一林.市場營銷教程(第四版)[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大慶市肇州縣雙發鄉經營中心,黑龍江大慶166400)
[摘要]我國農村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一定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是工業所占比重比較大,服務業所占比重非常低,這就使得在其未來發展中,要注重農村服務業的發展,但是因為我國農村非農業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重視農村服務業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工業產業,以此達到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和諧發展。本文主要通過對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的介紹,進而探討了其發展趨勢,希望能夠為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幫助。
[
關鍵詞 ]非農業產業結構;特點;發展趨勢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23
在非農業第二產業中,輕工業所占比重要明顯超出重工業,這與農業長期受到計劃經濟影響有著直接的關系,這種現狀也足以說明,我國農村非農業產業正處于輕工業階段,這一階段所帶來的產值并不高,因此還需要國家加大發展力度,促進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同時針對這一特點,我國農村非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應該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為主要目標,重點發展農產品原料加工企業。作為新農村發展重要舉措,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該引起各方的重視。
1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現階段我國城市化程度已經超過了50%,大量的農民進入到城市中,選擇其他的生存道路。再加之,農業逐漸實現機械化,農業產量增加的同時,勞動時間卻大為減少,所以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非農業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但是因為發展之初,并沒有做好規劃設計,所以待到非農業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產業結構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這種調整依據的是非農業產業結構的特點。
首先,從產業構成來看,盡管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城市人口顯著增加,但是農村務農人員依然很多,非農業產業人員所占比例依然比較低,尤其是農村第三產業比重非常低。通過大量的調研分析,農村非農業產業所占比重最高的一直以來都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遲遲都沒有發展起來,正是如此,大多數農村人員都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吸收的勞動力人口非常少,比重非常低。農村非農業產業之所以一直都沒有發展起來,主要是基于兩點:農村鄉鎮企業并沒有集中布局,通常情況下,勞動力進廠不進城,盡管放棄了務農,但是卻沒有離開家鄉,大部分都是就地轉移,所以鄉鎮企業發展對城市化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小,因此影響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未達到一定程度,第三產業發展缺乏經濟基礎,這使得農業非產業中的第三產業一直都沒有機會發展。
其次,從部門來看,農村非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依然是轉換主線,工業產值每年都有所上升,尤其是運輸產業與建筑產業表現得最為明顯,但是商貿飲食產值卻有所下降,這一點可以體現出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大幅度提高。從中可以說明,農村非產業結構調整依然需要依靠第二產業,因為第二產業所占比例高,增長幅度大,而第三產業的增幅卻有限。因為我國農村非農業產業發展歷史非常短,所以從整體上講,第二產業發展程度并不高,即我國農村工業產業化還處于初級階段,這與工業化初級階段十分類似。
最后,我國農村非農業產業偏重于輕型結構,重工業與輕工業相比,輕工業所占的比重一直以來都比較高,盡管在某一時段可能會略有下降,但是始終都超過了50%。這足以說明我國的非農業產業結構依然處于輕工業階段,產業結構調整應該順從這一特點。在輕工業產值中,增幅最為明顯的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之所以會出現此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農村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農產品實行的是壟斷政策,所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幾乎都在城市中,所以長期以來,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農村一直都沒有發展起來。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農產品價格實行的是雙軌制度,為了發展城市工業,工業企業可以低價購買農產品原料,而農產品加工企業卻需要花費比工業企業高很多的成本來購買農產品,因此長期以來,農產品加工企業一直處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后,農產品加工企業考慮到成本、運輸的問題紛紛落戶于農村,因此農村輕工業發展十分迅速。
2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趨勢
受到當時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的農村非農業產業發展所考慮的并不是自身產業發展問題,其還承擔著一定的歷史使命。因為我國的工業化程度與城市化程度極其不協調,而且目前我國還沒有相應的城鄉分割體制,所以農村非農業產業的發展主要是為了平衡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以使城鄉達到一體化的程度。筆者認為,農村非農業產業發展要始終堅持三農政策,所發展的產業應該時刻關注農村,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服務。農村通過非農業的發展,既要做到帶動農業發展,同時也能夠促進農業產業創新,以此實現農村現代化,進而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站在這一高度來考慮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問題,我們可以總結出其發展趨勢有兩點:一是促進城市與農村非農業產業融合,盡快建立起分工協作體系,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二是注重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農村企業發展,同時還需要注重農村服務業發展。其具體的發展趨勢表現如下:
2.1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村非農產業結構優化的戰略方向。農產品加工業介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有“1.5產業之稱”。國內外的經驗表明,盡管隨著恩格爾系數的下降,對農產品的最終需求趨于下降,但對農產品的中間需求,也就是對農產品原料的需求則不斷擴大,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首先,在產品結構上,要適應市場細分化的需要,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開發,著重發展潛力大、加工比重低的產品,如糧食、水果、畜牧產品等。這些農產品目前基本上還是初級產品,開發潛力大。其次,在產品質量方面,要符合現代居民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專用化、綠色化等方向發展。再次,在產業組織方面,要扶持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鼓勵兼并、聯合等產權重組,形成大中小企業并舉、分工協作的產業組織結構。最后,在農產品質量方面,要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走產加銷一體化的道路,要加強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普及和對產中的技術指導服務工作,提高農產品品質,使農產品的形態、成熟度、輕重、營養含量和衛生標準符合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特殊要求。
2.2開展合理分工與協調發展的城鄉工業體系
城鄉工業具有不同的優勢,其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強,培養了大批人才,在管理上實行現代化的管理方法,不斷開拓國際市場。農村工業具有成本上的優勢,其勞動力、原材料與土地都是成本較低的資源,因此,將城鄉工業相結合能夠有效地揚長避短,進行資源整合,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首先是橫向分工,由于城市工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與土地,所以在工資與土地價格方面面臨的壓力較大,而且近些年工業成本還在不斷的上升,又要考慮環境保護的問題,其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所以應當在國家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政策指引下,將加工業的規模作出適當調整,減少其生產規模,將一般加工業及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轉移至鄉村,尤其是可以有效地利用農村的資源優勢把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村擴散。城市因具有人力、資金、技術與現代管理等方面的突出特點,所以主要發展新興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與高技術產業。其次是縱向分工,城鄉工業按照產業鏈的不同或生產工藝的不同可以進行縱向分工,這是一種高級形式的分工。在進行工業產品的生產時,其技術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可分性,產業鏈不同或生產工藝的不同就會造成對技術與規模的要求產生差異。應當適應這一特點,對技術水平與規模經濟要求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產業鏈以及產品生產工藝的過程中開展專業化的分工,以此形成的垂直分工體系,不僅能夠使生產過程更加專業,還可以對技術水平與規模不同的企業進行優勢互補。
3結論
綜上所述,對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及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十分重要,因為一直以來,農村經濟的發展都牽動著我國整個經濟的發展,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法就是發展非農業產業經濟,但是由于我國的非農業產業發展非常晚,產業結構還需要進行調整,而在對其進行調整的過程中,必須對其現有結構特點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夠依據特點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制定發展規劃,所以筆者對其進行研究現實意義非常大。
參考文獻:
[1]刁懷宏.經濟類農產品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關聯性實證研究——以玉米為例[J].特區經濟,2011(4).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體地位,然而相較于工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在我國改革改變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十足的進步,特別是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我國極大地加大了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農業經濟不斷朝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依舊面臨一系列問題,對農業經濟發展構成一定制約,且以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種不足為主要表現[1]。由此可見,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展開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一)管理體制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依舊處在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我國始終秉承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不同所有制經濟一并發展的理念,其中各式各樣的所有制經濟涵蓋了工業經濟、農業經濟以及信息產業經濟等。在我國全面所有制經濟一并發展期間,相關配套制度尚無法全面匹配,就我國經濟核心內容農業經濟而言同樣如此?;诖?,在農業經濟逐步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有序發展受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影響,這一管理體制的不完善會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再加上農業經濟在民國經濟中的地位因素,勢必會使得我國全面經濟發展情況遭受一定的影響。
(二)管理意識不強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長期以來,農業在我國發展中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所以各地政府為了強化農業經濟核心競爭力,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然而,伴隨我國工業的迅速發展,一定程度搶占了農業發展的人才資源,致使從事農業的人才資源進一步面臨緊缺的局面,農業發展人力資源不足。再加上一些農業管理人員缺乏管理意識,對農業管理未有足夠的重視,從而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此外,農業管理人員隊伍存在專業素質不足、工作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從而造成農業經濟管理難以滿足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
三、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
(一)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更加完善
全球經濟一體化、經常經濟逐步深化背景下,我國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就我國農業經濟管理而言,管理意識應當與市場發展規律相連接,革新過去落后管理理念,早強調農業生產質量水平的基礎上,提升對生產速度關注度,切忌單方面的從數量效果角度出發,對最大化的經濟利益開展追求;引入一系列先進信息技術手段改善農業經濟效益。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技術手段不斷促進著我國全面產業信息模式的發展。就農業來說,信息技術能夠改善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生產危害、生態環境危害等展開科學合理的信息采集分析,從而為農業生產管理決策制定提供有利的信息數據支持,信息技術將有效促進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生產模式勢必會發生轉變,農業經濟將不斷朝產業化方向發展;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勢必會不斷得到完善,實現體制全面創新[2]。
(二)農業經濟管理意識更加先進
農業管理人員應當得到進一步科學培養,確保管理人員清楚認識到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構筑科學規范的農業管理理念,強化對先進農業管理理念的學習汲取,有效提升農業管理人員自身管理水平。要想引入農業工作人員和社會共同獲取發展、利益,應當對經濟結構展開優化調整,提升農業工作人員收入,改善農業工作人員生活質量。
伴隨農業科研新成果的不斷獲取,期間可發現科研研究不可或缺經濟成本、科研設施設備的重要支持。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業科研事業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經由農業經濟管理意識更加先進,科研管理制度的不斷革新,農業經濟管理勢必不斷朝健康有序方向發展。
四、農業經濟管理建議――以現代煙草農業為例
煙葉是煙草行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煙草產業鏈上最為薄弱的環節,推動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是煙草行業戰略性的目標[3]。全面現代煙草業在時展新形勢下,要與時俱進,大力進行改革創新,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如何進一步強化現代煙草業經濟管理可以從以下相關建議展開:
(一)建立風險保障機制降低種煙風險
1、方法創新,開展好煙草農業保險工作。長時間以來,煙草農業保險一直面臨著理賠困難、煙農投保缺乏主動性、保險公司缺乏積極性等問題,使得諸多地區煙草農業保險發展效果不盡如人意。鑒于此,應當強化對煙草保險業務的創新發展,推行捆綁式保險,通過將企業不同險種與煙葉種植險進行捆綁招投標,煙草機構為煙農統一投保,從而有效調動起保險部門工作積極性、煙葉保險賠付額度[4]。
2、完善種煙風險基金制度。切實保護煙農利益,構建種煙風險基金。資金可由政府、煙草商業企業、煙草工業企業等共同出資,由特定部門統一管理,對人力不可抗拒災害引發巨大損失的煙農予以相應補助,盡可能降低煙農損失,強化煙農種煙主觀能動性。
(二)強化政府與企業的參與度
1、促進規?;療煵莘N植有序進行。政府、煙草工商企業、煙農各方緊密聯合,提升資金投入力度,強化相互溝通交流,促進土地流轉、集中,發展提到集約化、規?;纬膳c工業企業互通的基地單元,強化煙農對土地流轉信心,確保有序規模化種植[5]。
2、緩解資金問題。政府采取信用貸款等形式、工業企業設立互通原料基地等形式,對煙農予以有效資金援助,讓煙農種植有序開展。
(三)繼續探索完善煙草農業合作社有效運行機制
1、現代煙草農業合作社是在煙草公司主導下,由煙農自發形成的煙葉生產自治合作組織,煙草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是現代煙草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發展方向。其運行成功與否,利益分配是關鍵,煙草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完善管理機制、把握政策方向、指導經營管理,使之良性發展,實現多方共贏。
2、完善政策扶持機制,扶持發展專業化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隊伍,釋放煙葉生產力,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實問題,實現煙農增收。
3、煙葉生產集約化經營還可以有效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實現現代農業技術有效植入,科學生產。
我國現代農業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從我國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狀況看,明顯存在不足的現象,經費的支持度偏低。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已經成為農業科技研究的重要內容,從當前的情況我國農業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員整體素質比較低也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約因素。從我國現代農業科技人員的數量看,其絕對規模比較大,但是相對我國龐大的農業部門本身規模來說,呈現相對比較小的局面??蒲腥肆ν度胂鄬Σ蛔阋呀浻绊懙轿覈r業科技發展的整體趨勢。農業科研具有人力資源集約型的特點,農業科研人員的整體素質將直接決定農業科研能力,從現代農業科研發展趨勢對農業科研人員的要求看,具有幾個顯著性特點,農業科研人員的學歷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礎,因此正規性教育已經成為科研人員獲取知識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現代農業科研人員的學歷水平直接反映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趨勢。我國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比較弱。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研究中需要對農業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從現階段看,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成果轉化存在一定的弊端。農業科研、技術水平和農民技能教育培訓之間存在分離的問題。這種模式產生的結果是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很難得到真正的提高,獲取各種文化信息技術的機會較少,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擴散速度會進一步的降低,農業科技傳播和擴散的范圍比較少對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產生重要的影響。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前我國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推廣不屬于同一個部門領導,因此二者沒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機制,兩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順暢,農業推廣和農業科技之間的不銜接導致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對整個農業科技發展趨勢會產生負面影響。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國每年產生農業省部級可科研成果達到6000多項,但是其成果轉化率僅達到30%。而美國的農業科技成果率轉化達到60%,其他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成果轉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國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受到一定的沖擊,其主要是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性質認識不清,對市場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過程中受到短期效應影響,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長時間人們放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農業科技推廣活動沒有很好的組織和協調,大幅度削減農業科技推廣的事業經費,這樣形成了所謂的斷奶、脫鉤政策。因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出現危機,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對科技成果推廣產生一定的影響。農業科研成果的擴散和傳播在農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技術交流落空、技術指導失靈,導致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不到位,從根本上影響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我國農業科研管理體制自身存在問題,行政干預性較強對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產生負面影響。農業科研發展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文件、會議、報表和指標等形式進行行政干預,農業科研系統運行過程中可以分為分配型運行和執行型運行,因此農業科研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附屬物。
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策略
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需要強調政府服務職能,從根本上優化農業科技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需要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從根本上優化農業科技發展的整體環境。在集約型經濟增長過程中,政府的重要職能是推動農業科技全面發展,通過農業科技發展帶動社會經濟發展。從技術進步行為角度看,需要從農業技術選擇的決策者向農戶技能服務的方向轉變,從根本上誘導農業技術選擇。因此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技術信息服務水平,從根本上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推廣服務。根據用戶導向基本運行機制向農戶型推廣機制方向轉變,建立以國家推廣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推廣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風險保障服務,針對新技術風險和自然風險建立保險業務,如果農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遭受到一定損失之后,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經濟補償。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督服務機制,針對技術選擇問題需要投入各種要素,政府必須進行監督服務,從根本上減輕中間商對農戶的盤剝,從而達到降低農戶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從根本上保證農業科研發展的后勁。現階段需要明確政府在農業科研投資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規定財政對農業科研投資的比例,政府應該成為農業科研投資的主體,從宏觀上對農業科研活動進行組織協調。從而達到保證和維持農業科研活動達到最優選擇的根本目的。我國農業科研經費的籌集機制關系到農業科研發展的整體趨勢,通過開展多種渠道的經費籌集機制,從而達到豐富農業科研資金來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單一化的政府農業科研投資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開展其他模式的籌資渠道來彌補政府籌資的不足,當前需要制定有利的價格政策和稅收政策,從而鼓勵企業對我國現代農業科研活動進行投資。從而實現基地、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轉變,這才是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策略。農業科研基金的管理體制建設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的重要策略,需要對農業科研資金進行優化配置,建立規范的農業資金歸口政策。健全農業科研成果推廣體制,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是現階段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的重要策略,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