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4: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明確整體化、綜合化,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整體觀念,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整體化是傳統針灸學的一大優點?,F代醫學快速發展也逐漸改變以往的重局部、輕整體的觀念,重視人體的整體內在聯系、人與自然的整體聯系和人與社會的整體聯系。只有把人類與自然、社會看作一個立體網絡系統,把健康與疾病放在整個自然、社會的背景下,運用整體觀念、系統方法,研究針灸與機體相互作用的一般規律及特殊規律,才能引導學生探索醫學規律,從而促進中醫事業的發展。
綜合化就是現代科學技術向醫學研究領域廣泛滲透、結合,表現出與傳統醫學理論的綜合,這標志著醫學研究領域對傳統中醫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戰,傳統醫學將更多地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綜合型、邊緣性的交叉學科――實驗針灸學正是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為培養高層次人才,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的一門學科。
多元化是實驗針灸學得以迅速發展的內涵。實驗針灸學吸收多學科、多種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一元化的研究方法,開拓了實驗理論、微觀、宏觀、個體、群體、多元的研究途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注重學生個性發展,鞏固學生基礎理論,拓寬學生知識面。
2重建由外到內、由效應到原理教學框架
實驗學科的認知規律是:由外到內、由效應到原理、由具體到抽象。針灸實驗學是實驗學的一分支,其教學模式也應符合其學科的認知規律。而現行的實驗針灸學沿用的是傳統的針灸學教學模式,即由內在的經絡腧穴功能到外在的針灸作用,由經絡腧穴原理到指導臨床治療效應,由抽象的經絡網絡聯系到具體的針灸作用規律。這與其學科的認知規律是相違背的。故應改變原有的教學框架為:
⑴ 實驗針灸學通過現代實驗手段,從實驗現象分析,歸納揭示傳統針灸學的現代科學內涵:即經絡功能的客觀存在性、腧穴功能相對特異性、不同刺灸參數的效應差異性、針灸治療治療的科學性,即到外在的針灸治療實驗現象揭示內在的經絡腧穴功能。⑵ 學習與掌握融會貫通的針灸現代原理知識為基礎,只有從具體的針灸效應入門,才能遵循肯定現象、探索規律、形成假說、演繹推論、檢驗推論,肯定或否定假說的認識過程與規律,即由效應推導出其作用原理。⑶由具體的針灸作用規律到揭示作用途徑從而認識抽象的經絡網絡聯系的歸納模式。
通過以上的模式教學引導學生,從針灸能對各種紊亂的生理生化過程產生調節效應入門,即針灸能夠治病的基礎,歸納各種針灸效應的共同點,引導他們認識針灸效應的作用規律,如雙向調節、整體調節,進而深入認識其作用途徑。這樣激活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深入學習的求知欲,既啟發引導他們如何應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又幫助學生建立融會貫通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改進方法,適應科學發展
新的發展方向與新的教學框架要求新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來適應,改進以往綜述性理論教學與驗證性實驗教學的方法。理論與實驗教學均采取三步教學法:理論教學是先效應、后規律、再途徑的三步循序漸進式教學,即先講針灸對人體的各種生理化效應,在對此有較豐富的認識后,再歸納出針灸作用規律,繼之引導探討其作用途徑,如此思路清晰,知識連貫,循序漸進,步步深入,溫故知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教學是先驗證性實驗,再指導性實驗,再設計性實驗的三步循序漸進式教學。驗證性實驗是教師將實驗目的、原理、步驟、用品、注意事項、數據處理方式均交待清楚,學生按圖索驥地完成實驗,其目的是使學生們了解針灸實驗的基本程序,掌握基本技能,驗證已有知識;指導性實驗是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實驗目的,提供實驗方法與技術條件,自己擬出實驗步驟和數據處理完成實驗,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逐步向設計性實驗過渡;設計性實驗是由學生自查資料,提出實驗目的、選擇實驗方法與技術條件,制定實驗步驟,擬出數據處理方案,完成實驗,做出總結。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這些方法應用于針灸實驗教學,既突出了針灸學特色,又揭示了針灸科學內涵。同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又學到了現代科學技術,提高了科研意識和動手能力。
1.云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康復學院,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理論,其中針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筆者從針灸“治未病”的內涵、機理、方法方面進行探討,并提出借助現代科技的優勢來拓展針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對針灸“治未病”機制的深入研究,探討針灸“治未病”的優勢病種等。
關鍵詞 針灸;治未?。唤浗j;理論探討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5-0043-03
針灸“治未病”的思想源遠流長,其豐富詳實的理論堪稱世界醫學的瑰寶。從歷代文獻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注重未病的防治,尤為倚重針灸的作用。早在《內經》時期,就形成了針灸“治未病”的思想及方法,如《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本文就針灸治未病的內涵、機理、方法及其臨床研究進行探討。
1關于“未病”
“治未病”理論的提出,是迄今為止最早提出的“預防為主”的醫療思想。什么是“未病”?對其真正涵義的探討有助于深入了解中醫的精髓?!夺屆吩唬骸拔矗烈?。日中則昃,向幽昧也?!比罩袆t昃,指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未”是事物性質改變的轉折點,同時也含有隱蔽不為人知之意。因此“未病”并非是沒有病的狀態,而是疾病處于醞釀階段的狀態,是隱蔽狀態的病。從無形與有形來理解,“未病”是處于“氣”這個階段的病,“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古人提出“未病”的理論,是基于他們發現人體生理、病理過程的至微變化,并非憑空遐想。疾病在氣的階段,往往表現在外的癥狀很輕微,甚至病人本身都不能覺察,也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出來,然而這正是中醫至微之處。在這個基礎上,古代中醫典籍記載的諸多看似很“神奇”的故事,如張仲景斷王粲20年后的生死案就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爸挝床 钡恼嬲x即是針對疾病醞釀于無形之氣分的時候醫者“明察秋毫”的予以阻斷。隨著歷史的發展,“治未病”的概念漸漸擴大,已不局限于“病”的層次。現在的“未病”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未生者”,就是健康的狀態,這時候“治未病”就是保健養生,有大量典籍對此進行論述;二是“未成者”,即處于醞釀階段的病,上文說的真正的“未病”。疾病的發生發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內環境穩態的失衡在明確診斷前已出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突發的疾病往往是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或生活起居無常所導致,隨著量的積累終有一天會發生質的變化,成為“已病”;三是“已成者”,已成之病,要防止其復發或傳變,也被歸入“治未病”的范疇。“治未病”概念范圍的擴大,有利于臨床診療的發展,歷史上大量的文獻,如《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馬丹陽十二穴歌》、《備急千金要方》、《扁鵲心書》、《醫學入門》、《醫說》、《針灸大成》等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及病后防復等方面都有所論述[1],內容涉及了常用穴位、治療手段、操作方法、治療時間、常見疾病等諸多手段。時至今日,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從人們日常生活的保健到臨床的防病治病,甚至災區疫區的疫情防治,針灸大有用武之地。
2針灸“治未病”機理探討
關于針灸治未病,明·高武在《針灸聚英》里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指在察覺人體氣機失常,疾病即將發生之前,預先以針灸激發經絡之氣,提高機體正氣,平衡機體陰陽,防止疾病發生,以阻斷疾病的發展進程,減輕疾病損害程度。正氣是生命活動能力的集中表現,是機體抵抗邪氣侵襲,適應生活環境,維持正常生理活動能力的體現,是針灸“治未病”的理論依據?!端貑枴ご谭ㄕ摗吩疲骸罢龤獯鎯龋安豢筛??!薄秲冉洝返恼龤鈱W說對中醫治病防病影響深遠,正氣是決定疾病是否發生發展的關鍵,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病防病的基本法則和手段。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就是正氣與邪氣互相斗爭的過程,兩者的盛衰決定著疾病的發生發展方向。進一步而言,扶正就是在調節陰陽,保持機體陰陽的平衡。《靈樞·根結》云:“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贬樉牡闹委熯^程,從選穴、施針到補瀉手法,無不滲透著調整陰陽的思想,就是通過調陰陽來激發人體的正氣。近年西方有人利用應激進行預防疾病的研究,如Kitagawa等[2]研究認為預先短暫的腦缺血可激發機體出現適應性的反應,增加機體對隨后的腦缺血的耐受性,減輕缺血對機體的損害。這些應激方法,雖然可以加強機體對隨后疾病損傷的抵抗與耐受力,具有預防疾病的意義,但由于預處理方法本身對機體的損害作用,使這些方法的臨床應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而針灸既調動機體的潛能,又啟動機體內在的保護機制,不會造成組織器官的損傷或機體功能代謝障礙等副作用[3]?,F代研究的一些發現,從側面驗證了針灸理論的前瞻性及臨床療效的顯著性。針灸治未病,就是在經絡理論的基礎上,將人體視為一個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的有機整體,通過在適當的時候選用相應的腧穴,運用相宜的刺激手法,使機體內廣泛聯系的臟腑經絡系統產生多靶點以及縱橫相貫的多環節調節,最終使機體保持陰陽平衡,達到防治疾病、保健延年的目的。
3針灸治未病的方法
3.1利用時間醫學特色,擇時防治針灸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時間醫學特性。針灸時間醫學最早應溯源于《內經》,如子午流注針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時間醫學的理論源于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體臟腑氣血隨著自然的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的變化,氣血有盛有衰,在不同的時期針刺,能產生不同的針刺效應[4]。針灸治未病極具時間特色,如子午流注就是古人在與天地相參,與四時相應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根據臟腑經脈的氣血流注、盛衰開闔規律,以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腧穴為基礎,結合陰陽消長、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理論制定的一種按時取穴的針刺方法[5]。此外,如“夏病冬治,冬病夏治”、“三伏灸”等無不滲透著時間醫學的特點。在針灸治未病,針灸介入治療的時機是一個關鍵點,如防治中風,古籍中有大量闡釋,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有:“惟風宜防爾,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明代的楊繼洲《針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預防中風的詳細記載:“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時足脛發酸發重,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瘡妙?!爆F代研究表明[6],中風的預防按干預措施介入的時間可分為兩個階段:一級預防,即對健康人群或存在中風危險因素,但尚無腦缺血癥狀的人群開展預防;二級預防,即對已出現腦缺血癥狀,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或已有中風發作史的病人開展預防。對于這兩個階段,針灸的介入均能達到預防的效果。因此,根據傳統針灸理論并結合臨床,研究如何選擇合適的時間用針灸進行“治未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3.2根據五行制化及經絡傳變,未病先防經絡、五行是中醫理論的基礎,貫穿于中醫辨病治病過程的始終。人體五臟六腑之間存在五行制化的關系,而疾病經絡傳變的根源則是疾病的五臟傳變。《金匱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薄秱摗穼浗j傳變也有所描述:“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其思想對治未病具有深刻的影響,根據五行制化及經絡傳變思想,預先推算將受影響的臟腑,提前調治疾病,從而有效阻止疾病的發生和傳變。五行的實質,其實就是陰陽的不同狀態,五行每一行在不同時間區域里有旺、相、休、囚、絕的不同變化,根據這些變化的規律構成了五行制化“治未病”的基礎?!峨y經·六十四難》云:“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迸R床上根據各俞穴的五行生克關系以及陰陽剛柔配合關系,選取穴位,行針刺補瀉五臟,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此外表里經配穴法、子母經配穴法等都體現了五行制化和經絡傳變原則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如能充分研究五行制化及經絡傳變的經典理論,對針灸“治未病”有重要意義。
4借助現代科技拓展科研思路
4.1針灸治未病機制研究國內有學者曾進行針灸治未病的相關研究,如韓鐘等[7]將87例“未病”狀態受試者,分為健康組、潛病組、欲病組3組,取穴分中脘、關元、足三里(雙)與大椎、脾俞(雙)、腎俞(雙)兩組穴位,采用隔藥餅灸,觀察生活與發病情況。結果顯示各組受試者在觀察期間均無發病記錄,灸后血小板聚集性、NK細胞活性有明顯改善,說明針灸能夠調節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然而此類的研究在國內報道甚少,而且研究設計簡單,指標單一,缺乏說服力。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疾病預測學、生物遺傳學這些學科理論的不斷成熟,借鑒學科間的交叉進行針灸“治未病”的研究將具有廣闊的前景,使針灸“治未病”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F代研究證實,針灸可誘導局部組織或遠部組織產生熱休克蛋白,這種熱休克蛋白與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有一定關系[8]。近年來針灸界提出的“針灸預處理”的概念,與針灸治未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研究顯示:針灸預處理具有阻抑隨后疾病對機體的組織器官損傷的作用,并且與缺血或缺氧等預處理方法相比,針灸預處理的某些效果更為理想[9]。解秸萍等[10]認為針灸通過對特定穴位的適宜刺激啟動人體與生俱來的內源性保護體系,這個體系的啟動對機體抗御損傷和疾病有著良性保護作用,體現在對全身非特異性保護和相應臟腑組織器官的特異性保護方面。這預示著針灸具有無限的開發潛力。隨著神經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有學者利用基因芯片進行針刺效應的中樞分析機制研究,如陳氏等[11]應用基因芯片測試經針刺預處理后大鼠大腦基因,發現約有20個基因發生顯著變化,8個基因表達上調,12個基因表達下調。從基因表達譜變化看,針刺預處理除具有神經元缺血保護作用外,其誘導的差異基因表達產物還可能在學習與記憶、突觸的可塑性、神經元結構、精神活動、交感功能及內環境穩定等中樞及機體的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理論的提出將為針灸治未病提供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4.2探討針灸治未病的優勢病種,提高臨床效能古代針灸的應用非常廣泛,是當時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至今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中老年保健針灸、天灸防治哮喘等疾病、長蛇灸保健強身等。近年來也有許多學者從現代醫學角度研究針灸防病保健的作用,如對天灸防治慢性疾病的研究,臨床上廣泛應用于體虛感冒、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在提高機體免疫力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方面已得到了證實[12]?;⒘Φ龋?3]從古代文獻及現代研究進展兩個方面,探討逆針灸在圍絕經期綜合征婦女養生保健中的作用及其應用逆針灸對經前期綜合征(PMS)婦女進行養生保健的方法。認為“逆針灸”的實質是在中醫學“治未病”原則指導下的一種預防手段,對PMS這一特殊生理時期的養生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針對PMS發生的年齡階段具有相對固定和可預知性的特點,若能在PMS發生之前,應用逆針灸對其進行提前干預,這對婦女平穩度過這一生理時期具有重要意義。高俊虹等[14]在探討針灸預治療改善心肌缺血性損害的臨床意義及機制中提出,針對有心肌缺血性損害傾向的人群(如冠心病發病前期、心肌缺血的高危易感人群等)預先以針灸刺激,對心肌缺血性損害具有保護作用。在科研中,深入研究掌握針灸“治未病”的優勢病種,研究其作用特點及規律,如各種病種的刺激性質、刺激量、刺激時間、刺激間隔、療程,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有深刻的意義。
相信隨著全社會健康觀念的樹立,防重于治的觀念深入人心,未來醫學的“觸角”將會深入到“未病”這一領域中。現代醫學模式給中醫學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如何在繼承、發掘和完善經典中醫理論的基礎上,利用現代醫學的豐碩成果,使中醫學產生系統的學科理論,豐富新的方法,是一項神圣的使命。針灸療法治未病,以其獨特的療效,符合人們追求自然、綠色環保、無毒副作用、方便經濟等防病保健觀念,必將在新時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宋映星,鮑毅梅.淺談針灸“治未病”及應用[J].新疆中醫藥,2009,27(3):24-25.
[2]Kitagawa K,Matsumoto M,tagaya M,et a1.“Ischemic tolerance”Phenomenon found in the brain[J].Brain Res, 1990, 528(1):21
[3]李曉泓,李輝,翟景慧.逆針灸在治未病中的意義及其應用特點[J].中醫藥學刊,2003,21(5):652.
[4]白云來,劉漢山,鄧江華.淺談《內經》中針灸的時間療法[J].江西中醫藥,2006,37(2):45.
[5]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83
[6]張世洪,劉鳴.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0,8(4):232—234.
[7]韓鐘,居賢水,趙粹英,等.針灸治療“未病”初步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1995,14(6):245-246.
[8]郭佳,張莉.腦缺血耐受與針灸的腦保護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116-117.
[9]李曉泓,解秸萍,翟景慧.針灸“治未病”的思考[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3):2525-2527.
[10]解秸萍,李曉泓.針灸預處理的作用規律及機理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2):400-402.
[11]陳澤斌,柯暉,鄒鋒.針刺預處理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及其分子機制[J].中醫藥學刊,2006,24(7):1246—1249.
[12]陳勇.天灸對免疫功能調節作用的研究概況[J].光明中醫,2009,2(24):381-382.
[13]虎力,徐平.逆針灸在圍絕經期綜合征婦女養生保健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9):1395-1397.
[中圖分類號] R24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01-02
火神派作為中醫的一個流派,以其顯著的臨床效果而引人矚目?;鹕衽傻暮诵睦砟钍侵匾曣枤?,認為陽氣是人身立命之本,治病的根本在于扶助陽氣。筆者是臨床一線的針灸推拿醫生,近年來通過學習火神派醫家的獨到經驗,以扶陽理念指導針灸推拿,配合扶陽驅寒方藥,較為顯著地提高了臨床效果,因而不揣淺陋,將部分案例報道如下,請同行斧正。
1 病歷資料
1.1 例一 男47歲,因“腰椎間盤突出”于2009年8月就診。曾檢查CT,提示L3-4、L4-5、L5-S1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出,癥狀表現為左腰骶及左臀酸痛明顯并放射股后小腿后外側疼痛,站立位時腰椎向左凸側彎。彎腰扶臀入門,怕冷明顯,需加衣御寒,舌淡白膩,脈沉緊。處理:推拿膀胱經,整復L4-5、L5-S1;配合針灸治療,選穴:腎俞、關元俞、膀胱俞、跌邊,環跳;委中,陽陵泉、承山。二診(年月日):治療后感覺疼痛明顯減輕,但一夜之后疼痛如故,表情痛苦。治法同上。三診(年月日):患者經上述方法治療,雖然癥狀當時有所減輕,但容易反復,常常當時緩解,一夜之后疼痛如故。詳詢患者,疼痛以深夜、靜臥時加重,起身活動反而減輕;并痛甚時常有倒吸涼氣的現象,怕冷明顯,舌淡白膩,脈沉緊。處理:針灸推拿方法同上,配合扶陽驅寒中藥。處方:黑附片15g先煎,牡蠣25g,當歸15g,桂枝25g,赤芍15g,細辛6g,灸甘草10g,通草10g,大棗12枚,五付。四診:入夜疼痛有所緩解。上方改黑附片20g,加山萸肉20g。 七服。五診:患者癥狀顯著緩解,入門時滿臉笑容,抽冷氣現象再無發作,疼痛顯著緩解,癥狀不顯,為鞏固治療前來針灸推拿。分析:椎間盤突出本是針灸、牽引、推拿整復的適應癥,一般都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但本例患者療效反復不佳。同時陽虛之征非常典型:怕冷明顯,八月底大熱天仍穿外套,入夜疼痛加重而不得眠,起身活動后反而痛減,脈沉緊而舌淡苔白膩―均提示患者陽虛而寒邪凝滯經絡。因此在針灸推拿基礎上,配合當歸四逆湯加減內服以溫經散寒,取得了更加迅捷的效果。
1.2 例二 女,55歲 因雙側肩周疼痛于2010年7月前來就診病史8月余,以右側為主,活動明顯受限,不能平舉外展尤以后伸為重入夜加重徹夜不能眠,午中方能小睡片刻,隨被痛醒,痛之欲死,消瘦面黃顴紅、唇暗紅,舌紅小有紫斑,無苔津液欲滴,口苦口澀,脈細弦略數,喝時喜熱飲,手腳冰涼,七月中旬進屋時加上一件外套,因屋內有空調,怕冷明顯,情緒焦慮,胃口差,食冷腹中不適,夜尿頻,乏力精神不振欲眠。既往糖尿病史。一診:頸肩部局部推拿、關節松動術、針灸五次。二診:上診基本未見效果,在針灸推拿過程有不能耐受暈針的現象,即加以湯藥:桂附理中湯用之,肉桂15g,黑附片15g,黨參20g,灸甘草15g,干姜15g,炒白術15g,五付附加頸椎牽引、推拿。三診:患者痛減輕疼,夜可寐4-5小時,精神稍好,表示有信心治愈(以前在外院長期治療基本無效已失希望)。四逆湯加桂枝,山茱萸,龍骨、牡蠣。黑附片35g,桂枝15g,干姜10g,灸甘草15g,山茱萸20g,龍骨25g,牡蠣25g,14付。四診:疼痛大為緩解入夜能寐5-6小時,兩肩基本不痛。肩關節活動稍有改善仍然受限,胃口開,面色紅潤,較前稍胖,舌淡紅有薄苔。五診:繼以推拿,針灸治療鞏固。分析:此患者初始治療時推拿針灸有不能耐受的現象,為常年飲食睡眠差所致體質虛弱,此人雖有糖尿病、消瘦、面黃、顴紅、唇暗紅、舌紅略紫、無苔、脈細略數,口干澀苦等現象,看似有陰虛內熱之像,但細細覺察又有怕冷、喝喜熱飲、手足冰涼,滿口津液欲滴之像,這些都是陰虛寒盛、迫陽外浮之像。中土虛寒,水不得溫煦故津液欲滴,口苦澀。中土不運故胃口差、食冷不適。陽氣不達四肢故手足冰涼、怕冷。先用桂附理中湯溫運脾陽,使陽化寒水,運氣四肢。二診:因病人怕冷明顯,寒凝終絡致氣血不通,至肩周入夜痛甚、虛煩不能眠,浮陽不能入陰,少陰病證之像,故用四逆湯加味桂附等,潛陽溫經之藥效顯著。
1.3 例三 男,74歲強直性脊柱炎40余年,現四肢活動良好,頸椎旋轉屈體活動受限明顯,入夜翻身,頸椎疼痛明顯。胸椎后凸畸形,腰椎旋轉受限、手足冰冷肢端青紫,目下浮腫、胃口差、飲食不香,尿頻瀝,舌淡胖苔厚膩,脈弦細治療仍以推拿、針灸為主,癥狀稍有緩解,五次治療后,開以:陽和湯加黑附片,砂叩仁、石菖蒲、焦蒼術、山茱萸、七付,服用疼痛消除,感覺身輕,頸椎活動受限稍有改善,夜眠好,胃口開,飲食香,心情舒暢,但反應小便難解不連貫,即開五苓散加附子、牡蠣、桂枝、七付。諸癥痊愈(頸腰椎活動受限因強直性背柱炎造成骨性強直關節活動受限)。
關鍵詞:辨證準確 因時制宜 標本兼治 見證療效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93-01
面神經麻痹簡稱“口眼歪斜、面癱”,在臨床較為常見,發病年齡由青少年至中老年,年齡最小12歲至70多歲,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
根據中醫書上的論述,多數認識均是以外因和內因來分類的,以正邪之間的消、長、進、退來分析,所謂“邪”、就是指構成人體疾病的一些外在因素,例如六之邪,既嚴重的氣候反常變化,自然界某些特異性致病物質及飲食原因等等?!端貑柎谭ㄕ撈贰帮L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溯本窮源,此療法源于《內經》、《難經》成于宋代?!白游纭眱勺种溉铡r。《靈樞 衛氣行篇》說:“歲有十二月,日由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即將一年分十二個月,用子午卯酉來劃分成四個季節;再用一年的晝、夜、朝、夕來說明人體經脈流向,氣血盛衰開合的情況,目的是為了說明外界環境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人體氣血流向是有規律的按照有盛有衰進行的;就像潮水一樣,有漲有退。如以一天十二個時辰為例,寅時是肺經氣血流淌最旺的時間,而其它時辰又是其它經脈氣血流注最旺的時間,因此,氣血流注各行其是,各有其時,周而復始。
靈龜八法的起源:據《爾雅?釋蟲》記載,龜可分為神、靈、攝、寶、文、筮、山、澤、水和火龜十種,而靈龜是體積較大的一種。古人認為可再靈龜甲花紋上,占卜取穴。用八穴配八卦,從八卦中的陰陽演變,產生了按時取穴的方法。靈龜八法首創于何人,目前尚無資料可查。首見于徐鳳的《針灸大全》,故有人疑為徐氏所創??傊?,對靈龜八法的起源,迄今尚未有定論。
飛騰八法:記載《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也是以八脈八穴為基礎,按時開穴的一種方法,它們運用和靈龜八法略有不同。本法不論日干支和時干支,均以天干為主。
人體有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合起來只有十一個臟器,其余的一經,是內連于什么臟器的經脈呢?其余的一經,是指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分別開的經脈。因為心包經與三焦互為表里,都是有名而無形的,所以說經脈共有十二。
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用針刺,以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治療方法,來調整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從而防治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一門學科。經絡學是針灸學的基礎。清代醫學家喻家言云;“不懂臟腑經絡,開口動手沒錯”。針灸治病,就是要把針和灸的刺激,作用于腧穴上,從而激發經氣,調整人體機能,而腧穴是循經分布的,所以只有準確掌握了經絡的循行分布,才能正確取穴,有效地治療疾病。
病因:受六侵襲,表里俱虛,元氣不足;邪氣‘風’寒乘虛而入。頭為諸陽之會,面部屬手足三陽經范疇;衛陽不固,營衛不和導致氣血皆疏。面部陰毒上于諸陽,寒傷經絡。出現麻木痙攣,肌腠強直,鼻溝歪斜,面口不合,語言受限、飲食受阻、口水橫溢??傊?,口臉歪斜實質是由脈絡空虛,風邪侵蝕,經脈失調,肌肉麻痹所致?!吨琳嬉笳摗贰皩彶椴C,無失氣宜”。分析病機方法的總結、掌握病癥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歸屬。其基本方法無外乎定位于定性;定位是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找出臨床癥狀與五臟六腑之間的關系,氣血與經脈的關系等,為此辯證取穴,方會有的放矢;古人云;“一針二灸三服藥”。
討論:《醫宗金鑒》心法要訣,十二經脈循行部位?!笆种栴^外頭,手之三陰胸內手;足之三陽頭外足,足之三陰足內走。頭督唇任五中行,眥傍足太顴手陽;側上足少繞耳手,鼻傍手明唇足方”。
辯證與治法:本病發生有輕重緩急差別,輕者限于血脈經絡,重者常波及臟腑;所以,臨床上將中風分中經絡、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一般無神智改變而病輕;中臟腑:常有神智不清而病重。
取穴:陽白透魚腰,太陽透率谷,頰車透地倉;在配穴風池(雙側)。
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益氣養血,疏通經絡。
初針時先取健側,手法宜強刺激,用瀉法,提、插、捻、轉。得氣后行針,但不留針。次日針患側,手法宜輕,用補法:留針20分鐘。每間隔5分鐘行針一次;患側再用艾柱灸三五壯(每穴)即可。《醫學入門》講的針灸坐向,其實不然,不可為法;若能明補瀉,應手即瘥。
近年來我在25年的行醫針灸當中,對“面癱”?;颊哌M行了上百例針灸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茲將其病例述如下,供同行參考。
例1:鄧巧鳳,女40歲,于2011年8月20日下午去市場賣菜,突遇狂風暴雨,衣服被淋濕了,晚上連續打飽嗝,發冷發熱,周身酸痛,睡到半夜,口眼歪斜。(21日)早8點來我診所,查脈浮遲,舌苔白膩,頭重如裹,面色晦暗,腹脹吞酸等,治宜辛溫解表,溫胃散寒,疏經通絡。用上述穴位加足三里針灸治之,第二天外感、打嗝減輕,第三天癥狀明顯改善,7天后痊愈;隨訪未見復發。
例2:王天來,男,45歲,司機。2011年3月某日去蘭州辦事,覺面頰部先發癢,后發涼;隨去醫院診治,大夫說感冒服兩天西藥。未見好轉,又過兩天洗臉時發現額紋斜豎、口角偏向一側,有流涎的癥狀,笑時顯畸形。又去蘭州某軍區醫院,先輸液,吃中藥、針灸、半月余未見效果。經朋友介紹來我處診治。查脈象浮緊,舌白苔薄紅,面部呈強板狀。用上述穴位針灸;每日一次,十日痊愈;隨訪未見復發。
古老針灸尋根溯源
傳統的針刺療法起源于砭石。砭石是一種銳利的石塊,主要被用來切割癰腫、排膿放血和用它刺激人體的穴位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說是最早的醫療工具?!秲冉洝氛f:“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倍凇搬橅緯r弊”這樣的成語中,也留下了它們的原始意義。
在遠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時刻與大自然作著斗爭,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中,他們容易被尖石、樹枝、荊棘等劃破、撞傷皮膚,甚至流血;但偶然也有在碰傷或流血之后,原有的疾病減輕或消失了。這種經驗積累的結果,就是人們認識到刺激人體的某一部位或使之流血,可以治療部分疾病一砭石治病的方法誕生了。
現一般認為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時代。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術,能夠制造較為精細的石器。砭石的形狀主要是根據它的用途而定。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劍形,針形,一般稱為針石。用作切割的做成刀形,一般稱為饋石。出土文物也印證了這種說法,1963年在內蒙多倫旗頭道洼新石器時期遺址中,出土了一枚經過加工的石針,針長為4.6厘米,針身呈四方形,一頭呈尖狀,一頭呈扁平的半圓狀,有刃口,既可用來針刺又可用于切割。
隨著砭石的廣泛應用與實踐,人們又發明了骨針與竹針。當已經有能力燒制陶器時,又發明了陶針。隨著冶金技術的發明,人們又發明創造了銅針、鐵針、銀針、金針,豐富了針的種類,擴大了針刺治療的范圍。中醫古籍《內經》中記載了古代“九針”的長度、形狀及用途。“九針”指:緩針、圓針、鏗針、鋒針、鈹針、圓利針、長針、毫針、大針。
對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溫熱刺激,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灸法。灸法產生于古人用火取暖。人們在烤火中祛散了寒涼,得到了溫暖,同時體會到原有的疾病或疼痛卻因此而減輕或消失,于是就用獸皮或樹皮等包上燒熱的石塊、砂士等,貼敷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以局部取暖,解除一些病痛。這就是原始的熱熨法。人們又逐步改善這種熱熨法,采用一些干草等作燃料,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來治病,這就形成了灸法。
灸所用的燃料,一開始往往用雜草樹枝等,以后逐步發展到木炭灸,竹筷灸、艾灸、硫磺灸,雄黃灸、燈草灸等,而最常用的是艾灸。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等功效,用以燒灸則熱氣內注,能溫煦氣血,治療虛寒之證?!绊径讨睗u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歷史來源。
揚名世界的中醫精粹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總部于1997年11月舉行了關于針灸的聽證會。大會介紹了針灸療法的歷史和現狀,影響針灸療法進入美國醫學的因素,針刺的療效評價與發展前景。并在如下方面取得共識:針刺對化療引起或手術后發生的惡心嘔吐有效,對多種痛證的療效確切:對戒煙、藥物成癮、中風后遺癥、骨關節炎、頭痛、哮喘等也都值得應用。針灸療法的不良副作用極為少見,也肯定了針刺可以促進中樞阿片肽的釋放,也可影響血液和免疫功能。從中醫理論來講,針灸治療的作用原理有以下三方面:
1、調和陰陽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當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病理變化,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證候。針炙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完成的。例如:由腎陰不足,肝陽上亢而引起的頭痛,治當育陰潛陽,可取足少陰經穴針以補法,配足厥陰經穴針以瀉法。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鄙≈?,機體仍然會不斷地產生相應的抗病能力,與致病因素作斗爭。若正能勝邪,則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敵邪,則邪進而病惡化。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炙有扶正的作用;針刺瀉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
3、疏通經絡
人體的陰經在四肢之里,屬于五臟。并通過十五絡的聯系,溝通表里,組成了氣血循環的通路。針炙治病,就是根據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腧穴部位進行針刺或艾炙,取得“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作用,從而排隊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針灸保健新時尚
保健灸法是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延年益壽的目的,也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可用于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
《醫學入門》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藥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關于炙法保健的明確記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余歲矣”。
如今由于中醫中藥等傳統醫學的再度興起和人們對于自身健康的重視,無副作用,簡單易行的針灸保健受到追捧。經實踐驗證,對于目前越來越多發的抑郁癥、競技綜合癥等身心疾病和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癥等“富貴病”,以及困擾許多辦公室白領的“亞健康”狀態,經過有正規資質的保健診所醫師針對每個人體內的經絡情況,用電針或者炙法取穴治療,可以取得非常顯著的療效。
正如專家在論述針灸減肥時特別強調的:眾人在選擇針灸進行疾病防治和保健時應意識到每個人對針灸的反應不盡相同,而且針灸保健的療效也多是漸進的過程,指望一針兩針徹底解決問題并不現實。
說到底,針灸其實沒有那么“神”,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體調理經絡,恢復機體平衡,想要身體強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王道。
針灸保健經絡調理大體驗
體驗地:北京明經堂經絡調理機構
體驗內容:循經通絡療法和溫熱藥灸
體驗報告:一句話,明經堂的服務非常專業。與其他保健會所最大的不同便是明經堂有專業的中醫醫師,會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給予最契合的調理方案。而且與傳統中醫也不同,沒有開任何湯劑之類的藥品,都是親身調理。循經通絡的調理方法很特殊,以前在其他的保健會所從未體驗過。藥灸的調理也很獨特,主要是針對女性身體非常有益。在調理過程中,醫生反復強調了一個“主動保健”的概念。相對于其他只推崇各種保健項目的機構。明經堂的服務周到、人性化。這一次不同尋常的體驗讓我懂得了“主動保健”與“被動保健”相結合,才能更好的達到一個養生保健的效果。
經絡調理Q&A
Q:TIDE
A:北京明經堂經絡調理機構市場部馬女士
Q1:現在提供中醫保健服務的機構應該具有何種資質?
A:國家規定,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在疾病診斷的基礎上,按照中醫
理論和診療規范等實施中醫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屬于醫療活動,必須在醫療機構內進行,由在本機構執業的衛生技術人員實施。非治療目的的尚無限制,但建議讀者選擇正規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持有當地衛生局頒發的針灸師證和按摩證的保健師進行中醫保健。
Q2:經絡調理和中醫看診有何區別?
A:這里大夫不會開方給你服藥,而是診斷你身體的基本情況,用不同的手法和方式(拔罐,艾炙,扎針、按摩等)來調理。比如一開始大夫若診斷你為陰虛,給你先通絡,再用艾灸補一下,做過之后,你的體質可能發生了變化,那么大夫看過之后會根據你現在的體質改變調理方案。
病地較嚴重時人們會直接上醫院打針吃藥,但如果現在僅僅身體感覺有些微恙或者亞健康、甚至是“未病”,用經絡調理的方法就非常合適而且安全無毒。
Q3:目前熱衷經絡調理的人群分布如何?
A:以明經堂的情況來說,會員大部以30~50歲的女性為主,她們一方面有較充裕的時間對中醫保健進行全面體驗和了解,二來也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非常重視,希望能獲得最安全有效的保健服務。
Q4:針對40歲以上的商務男士,經常出差、宴請,睡眠飲食不規律……您推薦何種經絡調理的方案?
A:(笑)我們這里沒有針對一群人的方案,只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來給予調理。如肝火旺盛者,可能先用拔罐來去火;如果腎虛較為嚴重,可能用艾灸來進行補益。商務人士中百分之八十都有亞健康的情況,實際上多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我們除了用中醫針灸的方式調理,也會經常為會員舉辦太極、五禽戲等經絡操和中醫養生文化的普及,希望將“主動調養”保持健康的概念灌輸到人們腦中,而不愿看到人們在這里調理完了,回去還按不健康的方式生活。
Q5:明經堂為何嚴格采取會員制?
A:首先,中醫理念“養身即是養心”。要給客人提供養心的環境,必須限制到店的人數:第二,我們會根據每個人體質的情況提供一整套成體系的個人調理計劃,而不是頭痛扎一下頭腳痛炙一下腳,每個會員的調理方案都是他自己的,并且需要較長期的堅持,所以會員制也是為每個來到明經堂的客人健康負責。
為振興和發展祖國傳統特色中醫藥文化,培養高素質特色醫療專業人才,給更多熱愛本職業的人員提供就業創業機會,我中心常年舉辦各類康復技能培訓班:
一.入門基礎班
本培訓班是針對無基礎的學員開設的,教學方式通俗易懂,與市場上的各類短訓班相比,更真實可靠,學員通過培訓可以真正領悟到理療的真締,培訓課程有中醫經絡學、全息反射學、診斷學、康復理療的理論與各種理療手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電氣通經、循經火療等)的操作。培訓期因學員接受能力而定,學到滿意為止,學費1800元(包括教材、證書及住宿費)
二.特色療法班
(一)頸肩腰腿痛特效綜合療法高級研修班
該療法是一種以手法結合穴位熱療的綜合治療方法,主治: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增生、風濕、肩周炎、跟痛癥、各種神經痛等疾病。85%患者經治療一次見效,2―3個療程即可康復。
(二)中醫整脊正骨手法培訓班
中醫整脊正骨手法,主要為治療頸椎病、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的特效、多方整脊手法,此法博采眾長,安全、速效、立竿見影。
(三)全息移毒療法培訓班
全息移毒療法,是一種傳統而古老的療法,它結合經絡學說和氣血學說的精髓,針對各種疾痛不同穴位的治療,具有操作簡單方便見效快、療效高無毒副作用等特點,對高血壓、高血脂、心腦梗、糖尿病等病癥有獨特的療效
(四)中藥循經導入療法培訓班
中藥循經導入療法,是利用皮膚的多種生理特性,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層轉運進入血液循環而發揮藥效。藥借熱力,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新的反射,從而破壞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聯系,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該療法無毒副作用,簡便易做,對風濕、類風濕、腰間盤突出、椎管狹窄、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腎病、股骨頭壞死、痛風、肩周炎、關節炎、關節增生等疾病,療效顯著。
(五)綠健貼敷療法培訓班
該療法主要傳授本機構多年來積累的針對各類骨病、乳腺增生、前列腺疾病等治療的經驗外敷效方,包括各種黑膏藥及無鉛膏的制作方法?,F場演試,保證所傳配方真實可靠,效果立竿見影。
以上各科培訓班單學一科2180元,全學4800元。包括證書費 資料費,學員隨到隨學,學會為止,學員免費住宿。學員如果開店,中心贈送高科技電腦檢測儀一臺及相關開業用品。
相關連接:
一.本機構面向全國設立健康教育分支機構,歡迎熱愛本行業,有現代創業意識的人士共謀發展。
二.本機構可辦理針灸師、康復理療師、國際注冊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健康講師、按摩師、反射療法師等國家正規職業資格證書,全球通用。還可協助辦理執業中西醫師、中醫藥師職稱考評工作。歡迎來電咨詢。
報名熱線:0351―8996487
13623615417 15834111315
聯系人:宋主任 王會長
【關鍵詞】 針刺;出血
作為針灸科大夫,我們在針灸治療中,都會遇到出血。茲將對針刺出血作一小議,介紹如下。
1 針刺出血的不可避免性
我們必須明白針刺出血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經絡、腧穴和血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現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
1.1 經絡與血管的關系 經絡和血管的關系,我們比較熟悉。從接觸到針灸學這門課程開始,首先就是關于經絡的內容,如經絡源于脈(血管),隨著演變和經絡系統的不斷完善,脈退出了經絡系統,但仍能從《內經》對經絡功能和循行等的記載中看出端倪,如“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而利關節者也”、“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等。對此,范郁山等[1]通過對古籍中有關經絡循行、功能等與血管的對照分析后,認為經絡理論形成的同時,肯定有一對一的特定物質結構,那就是血管?,F代研究也表明經絡與血管密不可分。田嘉禾等[2]利用99mTc-標記的自體紅細胞穴位注射后,將其遷移線的形態、走行特點與相應部位大血管的走行加以比較,同時利用斷層技術將沿經遷移和血管在空間分布的位置進行比較,結果發現:90%的病例在肢體部分的沿經遷移線與相應部位大血管中的一支,在形態上(如彎曲、彎折形態與部位)有很高的相似之處;從肢體進入軀干部位后,遷移線向身體中線方向的偏折,都與血池顯像所顯示大血管的走行有相似之處。由此可知,血管是經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腧穴與血管的關系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也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它們位于經絡線上,與血管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肺經的經渠、太淵位于橈動脈邊,太沖緊鄰第一跖骨背動脈,神門穴與尺神經相伴,另外像人迎、大迎、太溪、極泉等也處于動脈搏動處。上海中醫學院通過對309個經穴與動脈、靜脈的關系,發現有286穴正當動脈干,或者旁邊有動、靜脈干[3]。隨著顯微技術在腧穴研究中的應用,腧穴與血管之間的密切關系也被深入揭示。如丁光宏等[4]通過對人體小腿膽經和胃經巨微解剖觀察后發現,經絡線位置的骨間膜腓側和脛側的血管自上而下呈不均勻分布,在穴位區毛細血管密集,且在穴位和經線上的毛細血管排列呈與經線平行狀。腧穴區微血管豐富的特點不僅表現在人體,在動物身上也有相同的表現[5]。穴位區除外毛細血管豐富外,其血流量也顯著高于相應的對照點,并且微血管具有同步舒縮的特點[6]。從上述資料我們可知經絡、腧穴與血管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 出血(血腫)的臨床治療作用
既然腧穴與血管關系密切,那么臨床中針刺出血也就在所難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治療作用。如在面神經麻痹、腦血管病等的治療中常有隨著血腫的消退病情好轉的例子。典型病例:患者,男,69歲?;颊咭蚋哐獕喝朐褐委?。入院第2天出現右眼瞼下垂,眼球不能向內、上、下運動,可做外展運動,無眼裂,伴有眼痛及復視。之前1周曾有外感病病史。頭顱CT檢查未發現異常,診斷:動眼神經炎。治療經過:患者在住院期間,給予營養神經的藥物及針灸治療(針刺日1次,周六、日休息),經治至第8次時眼裂增大至25%,可做向上、向下和向外側的運動,內收仍差,復試未改善;針第10次時,眼痛消失。后轉入門診治療,當時瞼裂恢復至正常的33%。在門診治療過程中為求較好療效,行精明深刺,情況有好轉,瞼裂以1 mm/周的進展恢復。針至第19次時失誤刺中靜脈造成出血,當時給予按壓止血和局部冷敷,第2天予以TDP照射及熱敷,2周后當血腫吸收的同時,除上瞼內側略有下垂外,余基本恢復正常。后予局部淺刺1周,患者眼睛活動靈活,偶有復視。病已十去其九,囑其自行恢復,后未再復診。
轉貼于 3 討論
3.1 血腫的臨床療效分析 對于針刺血腫產生的療效,《靈樞·終始》有載:“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神經系統疾病從其發病時間而言算不上太長,但其病位較深,因此所需刺激量應大,而且留針和治療時間要長。而能達到上述條件者,現在我們應用的有穴位注射療法、埋線療法、朱璉留針法等。相對于這些治療方法,血腫從刺激量、刺激時間以及臨床療效上,相差不大,而且避免了像穴位注射中藥物的不良反應等。
3.2 血腫是異常情況,必須嚴肅對待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針刺出血所致血腫是針刺的一種異常情況,輕者局部瘀青,重者影響活動,面部出血還會影響容貌。因此為了避免血腫的發生,我們在操作中還是要堅持定位準確、避開血管、手法輕柔。如果針刺時刺到血管,我們要及時采取壓迫止血法。對于現在的老年朋友,因為肌肉組織松弛、血管彈性差和活血藥物的使用,出血時間可能會較長,我們更要有耐心,適當延長按壓時間,以免出血太多,引起較大面積的腫脹及影響患者的活動。遇到出血較多、血腫較大的情況,要及時給予消腫措施,如出血當時局部冷敷,次日給予活血藥物外涂、TDP或者紅外線照射、熱敷等;出血較少、血腫較小時,我們也要按揉血腫,使其消散,以令瘀血早日吸收。 綜上所述,我們在臨床操作中,既要仔細認真,避免出血的發生,也要認識到出血的不可避免性。如果遇到出血不要驚慌失措,而要沉著冷靜,積極采取措施減少出血,減輕給患者帶來的不適。
【參考文獻】
1 范郁山,姚春,曾紹球.經絡與血管關系縱橫談.中醫藥學刊,2004,22(8):1541-1542.
2 田嘉禾,孟竟碧.99mTcO4穴位注射后遷移軌跡與淋巴.神經及血管關系的觀察.針刺研究,1989,14(增刊):89.
3 全國針刺麻醉學習班選編組編.針刺麻醉資料綜述.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3,33.
4 丁光宏,陳爾瑜.人體組織液定向流動與經絡.自然科學進展:國家重點實驗室通訊,2001,11(8):8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