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4: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股權投資信息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私募股權;財務風險;內容;管控;措施;研究
一、私募股權投資企業財務風險分析
(一)私募股權投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私募股權投資的重要前期準備工作就是要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但是部分國有企業資產流失嚴重,估值較低,導致投資收益較差,投資者難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目的;民營企業由于財務制度不透明,財務監督機制缺失,導致企業價值估值工作難以順利開展,沒有充分使用貼現現金流方法的優勢,沒有對財務指標估值方法和期權期貨估值方法進行比較。部分企業沒有認識到企業市場股票價值的重要性,沒有根據公司股票的凈現值或參考市場交易價格綜合定價,導致企業的實際市場價值難以得到準確的計量,使得投資者難以辨別優秀企業,投資風險增大。
(二)來自投資者的風險
投資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投資法人內部的專業人員素質越高,資金網絡越完善,投資者在使用私募股權投資方式進行投資時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反之,就會給私募股權投資帶來阻礙,降低投資收益,加大私募股權投資中的非系統性風險。投資者可能會給私募股權投資企業的帶來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部分企業內部缺乏完整合理的信息支持體系,沒有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對投資者的資信狀況和財務實力進行記錄和分析,沒有對投資者的資金狀況、專業能力、可靠性和誠信程度等進行調查,也沒有及時建立投資者實名檔案,對投資者的信用狀況不了解,給私募股權投資活動帶來風險,合約資金無法按時按量到賬,呆賬壞賬問題時常出現。
(三)來自企業運營工作中的風險
私募股權投資是一種復雜的投資方式,需要花費投資者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投資者需要尋找融資企業,并和融資企業進行多方談判,及時著手準備法律協議,再根據雙方的協議來安排資金入賬工作,這一過程通常會耗費投資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交易成本較高,需要支付大量的管理費用。同時,投資者還需要對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進行了解,并要及時跟進市場的發展情況,進而權衡項目融資的盈利性、經濟性、靈活性和降低風險的好處。在投資項目運營過程中,企業要及時更新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降低由于技術故障引起的風險。企業在運營過程中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成熟技術還是創新技術,無論是那種技術都要注重風險防控,對項目技術、設備可靠性、生產效率和質量、產品設計和生產標準等因素進行風險評價,識別控制技術風險。
(四)外部環境中的風險
根據公司金融相關理論知識可知,企業開展投資活動會面臨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對待不同的風險,企業要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外部環境對私募股權投資企業帶來系統性風險,企業內部風險即非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投資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控或者管理,如果是系統性風險,則只能依靠國家從宏觀層面入手,完善金融市場制度,規范金融市場行為等措施來降低,企業投資者往往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消除系統性風險。外部風險通常有政治風險、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通貨膨脹風險和環境保護風險等等,外匯風險又可以分為不可轉移風險或者匯率/,!/波動風險。環境保護風險是企業在開展私募股權投資時,部分國家借口資源保護要求企業承擔環保成本,進而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損失風險。
二、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開展財務風險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風險評估工作
私募股權投資企業要開展財務風險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對風險進行評估。風險評估是建立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根據項目風險的特點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預測風險的大小和破壞程度。企業要對風險進行評估,將風險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根據風險等級來制定風險防控的對策和方案。企業要了解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要明確風險事件發生涉及的范圍和危害程度,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性分析方法對財務風險進行評估。企業要做好風險評估工作,首先就要熟悉風險評估的內容,并要根據財務工作業務性質來選取風險評估指標。風險評估指標的選定直接影響到風險評估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選取不同的評估指標將會得出不同的風險系數,因此企業要合理選取風險評估指標,可以運用財務信息建立計量回歸模型,采用OLS分析方法來分析各項指標對風險的影響作用,以便的得出有效的規范性分析,為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風險管控工作提供依據。企業在進行風險評估時要重視風險評估方法的選取,對項目進行風險評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主觀評分法、決策樹法、層次分析法等,企業要結合自身的風險管理情況來合理選擇。
(二)明確財務風險管理原則和重點
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開展財務風險管控工作,就要明確財務風險管理原則。財務風險管理原則對企業風險管理工作具有約束和導向作用,企業開展風險管理工作要符合企業總目標要求。企業戰略目標是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風險管理活動也要符合企業戰略目標的要求。企業要在不同的投資項目的
風險和收益進行權衡,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來選取最佳的籌資方式,企業要注重優化自身的資本結構,慎重使用財務杠桿,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系數。其次,企業要明確財務風險管理控制的重點,要根據重點防控內容來選取金融工具,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業的籌資成本。企業的財務風險往往取決于投資的期限、流動性、投資項目的收益、企業資金周轉能力和償債能力等因素,企業在開展風險防控工作時要對不同經營環節中工作重點進行分析,因為企業在不同的環節和階段有著不同的工作重點。 (三)細分財務風險管理權責,重視合同
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開展財務風險管控工作,要細分財務風險管理權責,要以風險識別作為風險機制設計的依據,根據風險識別得出的規范性分析來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設計出風險分擔結構。企業要重視風險管理工作的分配,可以根據不同的風險管理工作內容將權利和責任進行配比,將項目當事人作為風險分擔的主要負責人。其次,企業私募股權風險處理的核心環節之一就是項目風險和項目當事人之間以合同方式形成的額對應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業構建風險約束機制,保證投資結構的穩健性。企業可以積極構建風險約束機制,將合同作為風險處理的首要手段和主要形式之一,將風險管理工作具體化,保證合同效力運用的最大化,并以合同的方式明確規定當事人承擔多大程度的風險,使私募股權投資企業財務風險得以規避。
關鍵詞:上市公司 市值管理 管理水平
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已經進入股權分置階段,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均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就非流通股而言,不論股票交易市場價格如何變化,均不會造成影響,但非流通股不利于上市公司進行市值評估,股權分置改革已經經過了十年時間,非流通股進入證券市場進行交易流通,在此環境下,上市公司實行市值管理勢在必行。
一、市值管理與影響因素
(一)市值和市值管理
市值是衡量上市公司實力的指標,用于衡量上市公司價值、股東財富價值和綜合實力,一般以股票價格形式反映。該指標并非短期不可持續概念,通過市值能大致了解和判斷公司未來收益和風險,投資者會根據市值對上市公司股權價值進行判斷。自從非流通股進入證券市場交易流通后,市值管理逐漸出現,市值管理是一種戰略管理行為。上市公司為了使公司價值創造最大化,會采用多種價值經營方法和手段進行戰略管理,這種行為多以公司市值為前提條件。
(二)上市公司市值影響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為了更快的成L,對市值管理的有效性非??粗亍目陀^的角度了解和分析市值的主要影響因素,才能幫助上市公司盡早實現市值管理目標。市值的影響因素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分為非財務性價值驅動和財務性價值驅動。在非財務性價值驅動下,涉及公司戰略、核心競爭力、行業地位、發展規劃、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公司治理和信用評級等多項因素;在財務性價值驅動下,涉及業務收入、邊際利潤、資本回報、資本效益、資本支出、收益率和股權風險等多項因素。不可控影響因素包括股市環境、市場熱點、市場偏好、所在行業成長性、估值習慣、估值方式、投資者結構等。
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作用
(一)輔助監管,規范市場環境
市值管理制度建設是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市值管理制度的建設應在遵循基本規律的前提下,根據市場環境的變遷,制定不同的市值管理制度。監管部門現已將定期報告電子編制系統、股東大會網絡投票系統、投資者關系管理平臺等作為有效工作工具進行應用。通過互聯網管理工具的引入,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對市值管理的監控水平,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利于國內資本市場良性健康發展。
(二)改善企業融資成本和效率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成熟,上市公司融資逐漸偏向于股票市場的融資,通過股權融資,既可節約融資成本,又可快速進行股權審核,縮短發行周期。市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業績發展的好壞,投資者通過市值對公司發展給予預估,使用較低的價格認購較多的股份。在進行股權融資時,市值表現良好的上市公司能夠通過股本達到數量層級擴張的實質性轉化,獲取較多增量資本金。提升市值管理水平可間接提升上市公司融資能力,降低公司融資成本,擁有更多融資渠道。
(三)維護投資者利益
提升市值管理水平能夠輔助上市公司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公司的股價能夠反映公司治理成果,股價高低與公司市值息息相關。如公司市值發生變化,會影響公司股票投資者的資本利得和股利支付能力,市值的影響均與投資者直接經濟利益有關,因此,提升市值管理水平是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保護并提高投資者利益的有效方式。
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提升措施研究
監管部門、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在市值管理需求方面目標均一致,但就利益取向而言,多方對市值管理的出發點存在明顯差異。就監管部門而言,希望通過實施市值管理,激勵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符合監管部門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的目標要求,因此,實施市值管理是促進上市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就上市公司而言,實施市值管理,不僅可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還可降低融資成本,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從市值管理的基本框架結構出發,則存在價值創造環節、價值經營環節和價值實現環節。
(一)管理層股權激勵機制
在國資委下發的《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中國有股股權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對管理層股權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實施有明確要求,即在上市公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后,可實施管理層股權激勵。實施管理層股權激勵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業績,將管理層薪酬和上市公司經營狀況進行掛鉤,投資價值通常會得到提升。建立管理層股權激勵機制,從短期來看能夠充分調動管理層的積極性,從長期來看能夠實現公司穩定發展。
(二)資產質量和風險管理水平
為了有效減少上市公司市值的影響,上市公司需提高資產質量和風險管理能力,為了穩定上市公司的股價,提升市值,提高資產質量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缺一不可。我國上市公司資產質量較低,風險管理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提升市值。將我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凈率、資產負債率與世界標準(世界上通行較好的市盈率15―20 倍,市凈率2―3倍,資產負債率指標60%)相比,存在明顯差異,三項指標均比較高。因此,我國上市公司需提高資產質量和風險管理能力,優化重組資產,從本質上提升資產質量。
(三)市值考核機制
EVA是利潤與資本成本之差,可用于衡量公司價值創造能力;MVA是市值與賬面價值之差,可用于反映股東收益,即市場增加值。通過這些指標直觀了解上市公司綜合實力和行業地位。只有將經濟利潤指標引入市值考核機制,才能完善現有市值考核機制,從總體上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成果做出分析。上市公司利益和股東利益經市值考核,可實現有機結合,同時引入市值考核機制,及時發現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存在的問題。在引入經濟利潤指標的基礎上,建立每股收益的預期增長率目標也應該作為上市公司市值考核機制中的重點內容。建立每股收益的預期增長率目標是為了讓公司實現不斷的發展,保證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不能夠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公司會使投資者失去信心。例如,為了實現市值最大化,招商銀行的經營理念是:打造百年招銀,力創股市藍籌。為股東創造價值是上市公司的經營發展中最為基礎也最為重要的部分。
(四)股東利益與盈利回報
上市公司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是永恒的目標,為了實現該目標,上市公司須將股東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股東之所以會選擇投資某家公司,是看重其為自身帶來的效益。如上市公司缺少盈利能力保障,則難以讓投資者享受到實際的回報,這對股東不負責任,難以后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行投資。股東判斷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通常會以實際到手的分紅作為判斷標準是上市公司對股權投資者的主要回報,股息紅利是股東選擇投資的主要依據。從紅利分配角度,股權投資者能大致了解公司的經營能力,能夠判斷上市公司為股東創造利益的能力。為了不讓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失去投資信心,上市公司需注重紅利分配,確保派發的穩定性、持續性和長期性。同時,通過紅利分配還能有效挖掘潛在投資者,通過對潛在投資者的開發,便于在下一次融資時有更多的投資者進行參與。
(五)品牌形象
上市公司樹立品牌成為知名企業是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的又一措施。就國內上市公司的現實狀況而言,市場化程度還未達到同期國際標準。在這種競爭不充分的環境下經營會嚴重阻礙上市公司發展,上市公司應從創立公司品牌入手,增加自身的知名度,使自身擁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資格,從而提升自身價值。上市公司的自身價值越高,在資本市場上吸引的投資者也就越多,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后續發展。投資者選擇投資的標準之一就是評估該公司是否具備規模優勢,是否值得投資,一旦上市公司成為本行業的龍頭企業,就能充分說明該公司所占據的行業資源和行業規模優勢。如“麥當勞”“寶潔”等知名品牌都已經是行業內的知名企業,因而,選擇投資上述品牌的投資者就會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品牌越響亮,其投資的吸引力更大。例如,以銀行業來說,花旗銀行本著高服務質量的理念為客戶提供服務,這種圍繞客戶的品牌發展戰略為花旗銀行帶來了更多的品牌影響力。從當前花旗銀行的市場覆蓋情況來看,花旗銀行的品牌標準和品牌效益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學習對象。因此,在市值管理工作中,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需通過樹立品牌形象,將其打造成知名企業,才能更好地吸引投資者對其進行投資。
四、Y論
綜上所述,在現有市場環境下,提升我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內部核心競爭力。為了實現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可以從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創新運用環節,鼓勵激勵機制,加強監督機制等方面入手。同時,還應對豐富信息披露方式,改善投資者關系管理,注重公共關系維護等方面多加重視。提高市值管理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增強價值創造能力,增強價值實現能力,提升價值經營能力,才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和股指,符合上市公司盈利周期規律,順應行業景氣周期和市場牛熊周期。
參考文獻:
[1]李旎,鄭國堅.市值管理動機下的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融資與利益侵占[J].會計研究,2015,(5).
[2]李煥生.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模式優化探索[J].商業會計,2016,(12).
[3]朱永永.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效應實證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角度[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1).
[4]鄭志剛.市值管理的“誤區”與公司治理的回歸[J].證券市場導報,2016,(3).
[5]陳雁龍,胡玉涵.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的動機探究[J].財會研究,2016,(6).
一、公允價值計量體系改進的背景
公允價值計量源自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觀,被認可并發展于上世紀末期,并逐漸被許多國家所接受。正在國際會計界研究如何用好公允價值計量之時,2008年源自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掀起了一場席卷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風暴,從而引發了公允價值計量的存廢之爭。
主張廢除公允價值計量的一方認為,公允價值的順經濟周期特性,在經濟衰退期使得金融機構的損失倍增,從而造成其經營情況愈發嚴峻,甚至破產。堅持公允價值計量的一方認為,此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衍生產品的過度創新及其監管體系的嚴重缺失,公允價值只是將這種深層次原因如實地向社會公眾進行反映和披露,并有助于金融穩定,但是同時也承認,公允價值自身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但總體上是瑕不掩玉,此次金融危機讓會計界加深了對其不足的認識,并在今后使用過程中將逐步改進。
二、IASB擬對公允價值計量體系的改進措施
金融危機后,為改進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不足,IASB于2009年11月制訂并公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金融工具》(IFRS9),隨后又陸續多項涉及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修訂的征求意見稿,主要有《公允價值計量》、《終止確認》、《負債計量中的信用風險》、《金融工具:攤余成本和減值》、《應用公允價值選擇權的金融負債》、《(國際會計準則第19號 雇員福利>改進項目:設定受益計劃》、《公允價值中不確定性分析的披露》、《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列報》等7項,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這些制(修)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降低金融工具分類、衍生工具和權益工具投資等會計處理的復雜性
為降低現有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復雜性,以避免會計原則的內在不一致,IASB對IASB39進行了部分修訂,制訂了IFRS9。IFRS9的主要內容有:
1.金融資產由四分類改為兩分類。IFRS9要求報告主體應根據管理金融資產的經營模式及該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特征,將金融資產劃分為按攤余成本計量和按公允價值計量兩類,而不再按持有目的進行四分類。按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報告主體管理金融資產的模式是收取合同約定的現金流;(2)合同約定的現金流僅為未來收取的本金和利息;(3)不存在為減少會計錯配而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對于不屬于攤余成本計量的其他金融資產均以公允價值計量。上述兩分類一經確定,除非報告主體改變了金融資產的經營模式,否則不得隨意重分類。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但指定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權益工具投資除外。
2.符合條件的嵌入衍生工具不再從主合同中拆分。當主合同屬于IAS39規范的范圍時,嵌入衍生工具應以整個合同為單位適用分類和計量規定,無須將主合同與嵌入的衍生工具相分離;當主合同不屬于IAS39規范的范圍時,嵌入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仍然沿用原IAS39中的規定。
3.初始計量時需確認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的歸類。對于權益工具投資,在初始計量時,報告主體必須做出選擇,該權益工具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是計入損益還是其他綜合收益。對于指定為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權益工具投資,除持有期間獲得的股利收入可以計入損益外,其公允價值變動、所有因出售產生的利得和損失及所有資本回收等均應計入綜合收益,以后也不允許報告主體將其轉入損益,永久保留在權益之中。
(二)資產減值由已發生損失模型改為預期損失模型
報告主體應于每個期間對于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資產減值不再需要減值跡象,即不再由已發生的損失而是按預期損失來確認。預期損失就是報告主體應在初始取得資產時確認其預期信用損失,并將其包含在計算資產現值的實際利率之中,各期確認的利息收入應當扣除當期攤銷的初始預期信用損失同時對預期現金流在資產存續期內持續進行重新估算。
(三)制訂專門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
IASB擬制訂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對公允價值進行了重新定義,界定了使用范圍,明確了計量方法,規范了不活躍市場情況下公允價值的計量。
1.公允價值定義。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場參與者之間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轉移一項負債將會支付的價格(退出價格)。當計量日不存在實際交易時,公允價值計量假定一項在資產或負債最有利市場上的假設交易。
2.公允價值適用范圍。適用范圍是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要求或允許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準則,但不取代IAS39中第49段中的要求”。
3.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對有關的術語進行了具體闡述,這些術語包括:資產和負債、交易、市場參與者和價格;明確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框架,如資產、負債及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估值技術、公允價值級次和披露等。
(四)統一終止確認的條件
IASB擬修訂IAS39中有關終止確認的要求,以解決現有終止確認相關準則的復雜性和內在不一致性。在修訂意見征求稿中,IASB將原來判斷終止確認所采用的包括風險和報酬模型、控制模型和繼續涉入模型在內的混合模型,修改為單一的控制模型,同時還修改了金融負債的終止確認方法。
(五)交易性金融負債信用風險所導致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不影響當期損益
對于以公允價值選擇權指定的金融負債(即交易性負債),報告主體應將其信用風險所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部分從總體中區分出來并計人其他綜合收益,剩余公允價值變動部分計入當期損益。對于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公允價值變動,報告主體可將其累計利得或損失轉入權益,但不得轉入損益。除關于公允價值選擇權的特定要求外,金融負債分類和計量仍保持IAS39中有關要求。
(六)設定受益計劃
該項目為IASA針對雇員福利(IASl9)存在的一些缺陷所做的改進項目。IASB認為,報告主體應將離職后雇員福利設定受益計劃,立即確認其成本,在設定收益負債的估計或計劃資產公允價值發生改變時,立即予以確認,刪除現行IASl9中允許企業在上述改變發生時確認所有的利得和損失。
(七)增加相關信息的列報和披露要求
在公允價值計量體系的改進中,IASB要求增加披露以下相關信息:
1.公允價值計量。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報告主體應披露的信息有:(1)能對確定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和輸入值進行評價的信息;(2)第三層次計量公允價值的信息及計量不確定性的分析;(3)公允價值計量對當期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的影響。
2.資產減值中預期現金流模型。對該模型列報和披露的項目是:(1)列報的項目有:利息收入總額(以實際利率法計算,不考慮初始預訓’信用損失的攤銷),當期攤銷的初始預計信用損失金額(該金額作為利息收入總額的減項列示),凈利息收入列示,由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相關估計變化引起的損益,利息費用(以實際利率法計算得出);(2)披露的信息有: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設立的處理信用損失的準備金賬戶、壓力測試、金融資產的信用質量等。
3.交易性金融負債信用風險所致的公允價值變動。報告主體應在綜合收益表中列報交易性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總額及由于負債信用風險變動導致的部分。
4.金融資產和負債終止確認。IASB強化了金融資產和負債終止確認的披露要求,以利于報表使用者對主體轉移的金融資產涉及的風險和業績進行評估。
5.雇員福利的受益計劃。IASB要求,報告主體應將設定收益負債和計劃資產公允價值發生改變的凈額拆分為服務成本、財務費用和重計量部分進行分別列報。
6.收益和其他綜合收益報表的列報。IASB建議將報告主體“損益表”和“其他綜合收益表”合并為一張“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表”,表內分成“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兩個不同的項目;在“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中,將不能被確認為損益的項目與在后續期間被重分類入損益的項目予以區別列報;評價報告主體經營業務時,仍然采用“收益”,而“其他綜合收益”是為了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報告主體的非所有者權益變動,及可能對損益造成的潛在影響。
三、公允價值計量體系改進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爆發后,為響應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倡議,支持IASB關于國際會計準則改革,順應會計國際趨同新形勢的需要,財政部于2010年4月公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路線圖明確提出,根據IASB在金融危機后對IFRS所作的各項改進工作,我國將于2011年6月底前完成IASB在IFRS上改進工作方面的趨同。
公允價值計量體系及其改進是IASB基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環境建立的。這些國家有著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健全的法制體系和活躍的資產交易市場。作為新興市場國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處于完善之中,全面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有著重要影響。
(一)公允價值計量體系的改進對我國銀行業的有利影響
1.金融資產由四分類改為兩分類有利于減少分類的復雜性?,F有金融資產的四分類依據是資產持有目的,而改進后的兩分類依據是經營模式和合同約定的現金流僅代表了未來本金和利息的支付。這種非此即彼的分類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銀行資產分類的復雜性。
2.公允價值計量要求更加明確而具體。IASB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統一修訂使得公允價值計量更加可靠,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從公允價值計量層級來看,我國銀行能從國內外債券交易市場取得相應債券投資的報價屬于第一層級,能依靠估值模型計算的部分衍生交易的公允價值屬于第二層級;對于需向交易對手詢價或是通過資產評估中介公司得出的部分結構較為復雜的衍生交易和不存在活躍市場的股權投資等的公允價值則屬于第三層級。
3.金融資產減值由實際損失模型改為預期損失模型對銀行年度損益影響不會很大。究其實質,國內大部分銀行目前在計提貸款減值損失時并未嚴格遵循實際損失模型,而是更趨近于預期損失模型。雖然這種預期損失模型的計算方式方法與IASB改進后的模型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但對國內銀行而言,現有貸款減值損失的計提已經或多或少地考慮了貸款的未來預期損失。所以,貸款未來預期損失模型的實施對國內大多數銀行損益的影響不會很大。
4.長期股權投資統一改為以公允價值計量有利于減少計量方法和合并報表的復雜性。根據IASB的修改規則,國內銀行長期股權投資計量不再區分為成本法和權益法,而統一以公允價值計量,僅需在初始計量時劃分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和公允價值變動計人其他綜合收益兩類,且不用再計提減值準備。這種改進有利于減少國內銀行對某些長期股權投資計量分類的不確定性和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對于成本法和權益法之間轉換的復雜性。
5.嵌入衍生工具不再從金融資產主臺同中拆分有利于國內銀行沿續現有會計處理方式。目前,國內銀行混合合同主要是含選擇權的債券發行、債券投資業務、間接銀團貸款和結構性衍生交易等D由于各種因素影響,部分銀行混合合同中嵌入的選擇性期權或其他衍生工具并未全部從主合同中分拆出來予以單獨計量。根據IFRS9規定,上述金融資產混合合同中嵌入的衍生工具不再需拆分,可以進行整體評估,這有利于國內銀行沿用現有且符合本行情況的會計處理方式。
6.交易性負債信用風險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不影響當期損益有利改變報告主體因信用評級的降低反而獲取利得的悖論。按現行會計準則有關規定,交易性負債的公允價值應與其對應的資產相一致。報告主體的交易性負債對于其持有者而言是資產,當報告主體的信用評級下降時,其對應資產的公允價值就會降低;依據降低后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負債一方的報告主體反而會獲取利得;反之,當報告主體信用評級上升,其因負債公允價值的上升而遭受損失,這種會計處理上的悖論令人費解。而IASB擬將因信用風險所導致的交易性負債公允價值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而不影響當期損益有利于解決該悖論。
7.信息披露。國內部分銀行已于2009年度開始將收益和其他綜合收益兩張報表合并在一起披露,這樣有利于報表使用者全面銀行的經營情況。
(二)公允價值計量體系的改進對我國銀行的不利影響
1.金融資產的二分類法并未有效降低其計量的復雜性,削弱了分類的可比性,但對銀行損益及資本充足率產生重要影響。金融資產由四分類改為二分類后,其按攤余成本和公允價值計量與確認方法基本上保持不變I也就是說,除分類方法有所簡化,二分類法并未有效降低金融資產計量與確認的復雜性,而且還增加了國內銀行現有會計信息系統的改造成本。不像四分類那樣有客觀標準,金融資產二分類法的一個重要依據是報告主體管理金融資產的模式,該模式帶有較大程度的主觀性,會使得相同的資產因報告主體管理金融資產的模式不同而歸入不同類別,從而削弱了分類的可比性。
在二分類法下,可供出售債券投資在被重分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或是以公允價值計量后,其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或公允價值變動均計入當期損益,而不再是資本公積,因此,在可供出售債券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幅度或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較大時,銀行資本充足率雖可保持穩定,但當期損益會受較大影響;在長期股權投資公允價值變動較大時,其變動金額依據初始計量時的分類將對當期損益或資本充足率產生重要影響。
2.我國相關資產交易市場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及估值模型方面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我國各類資產交易市場還不完整,也遠未達到有效,盡管有時能從活躍交易市場能得到某些資產的報價周市場不完善,據此報價所確認的公允價值有時并未公允地反映其價值,例如,對于某些銀行因債轉股或其他原因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因受期限、規模和股票漲跌幅度等因素影響,如果在計量日直接以該股票的報價來反映銀行所持股票的公允價值,顯然有失公允,應加以調整,但究竟如何調整才較為合理,我國尚無此方面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
對公允價值估值模型的認識、研究及經驗積累的不足使我國目前很難制定出一套國內公認的估值模型,其結果是各家銀行依據主觀判斷而采用自認為合理的估值模型;另外,通過詢價所得出的公允價值更是具有很大的主觀性。這些實際情況的存在削弱了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3.資產減值預期損失并不能有效減緩公允價值順周期性,反而有達加作用,其可預測性較低,在實務操作中難度較大。資產減值由實際損失模型改為預期損失模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公允價值計量的順周期性,但因其帶有較大的主觀性,預期減值損失模型在某些情況下并未有效減緩順周期性影響,反而會起達加作用。例如,當經濟處于周期波谷時,銀行估計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往往更大,從而計提更多的減值損失準備,最終導致當期損益大幅度地減少;反之,則會增加。
預期損失模型其影響最大的是貸款類資產。銀行貸款的預期損失要涵蓋其整個存續期間。一些中長期貸款有時覆蓋一個或幾個經濟周期,要準確預計其損失,不僅需要對借款人資信狀況、歷史違約記錄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深入了解和判斷(由于各種原因,有時這些資料很難獲得),還要預測外部經濟環境對其影響。所以,銀行貸款預期減值損失只能是一種非常粗略的估計,有時甚至成為操縱利潤的工具,在實踐中的處理難度較大。
4.區分交易性金融負債信用風險變動所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存在較大難度同時也會影響銀行資本充足率。對交易性金融負債而言,負債信用風險主要是報告主體自身,其量化標準目前主要是外部評級機構對報告主體所進行的信用評級;當交易性金融負債公允價值發生變動時,報告主體有時很難區分其中因自身信用風險變動而導致的公允價值具體變動金額。特別是對于衍生交易負債而言'由于大都不具有活躍市場,其公允價值本來不易獲得,再加上還需區分其因信用風險變動所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部分,這在實務操作中難度較大。另外,國內銀行衍生交易負債金額一般較大,其信用風險所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部分計人其他綜合收益后將影響銀行資本充足率。
5.信息披露增加銀行年終財務報表編制的難度和復雜性。在IASB修訂報表披露規則后,增加的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減值預期損失模型、金融負債信用風險所致的公允價值變動、金融資產和負債終止確認、雇員福利的受益計劃、收益和其他綜合收益報表的列報等事項的信息披露無疑增加了國內銀行財務報表編制的難度和復雜性。
四、我國銀行業應對公允價值計量體系改進的對策
2011年6月為期不遠,我國銀行應未雨綢繆,根據自身業務特點針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改進做好因應之策,加強對公允價值計量體系的改進對本行會計工作的影響和應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一)加強對IASB關于公允價值計量規則變動的研究
IASB在修改IFRS時,一般事先要征求各成員國的意見和建議。因IFRS的制定及修改目前均以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為基礎,我國往往只是被動因應。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代表新興市場國家事前參與到IFRS的制定程序之中,使IFRS反映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銀行受公允價值計量影響最大。鑒此,我國各家銀行應團結協作,加強對IFRS體系及其改進的研究,探討因應之道,盡可能將適用我國國情的會計規則體現在IFRS之中。
(二)重視并加強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建設
公允價值計量的實施離不開會計信息系統的支持。我國銀行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建設仍比較落后,無法有效將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納入日常會計核算之中。這就要求國內銀行重視并加強會計信息系統建設,借鑒國外同業經驗,引入先進的、適應本行業務特色和符合公允價值計量要求的會計信息化系統。
(三)改進現有公允價值計量中存在的不足制訂會計信息化系統不能支持公允價值計量的過渡性會計政策
目前,對會計信息化系統無法支持的公允價值計量,部分銀行并未將其納入日常會計核算范圍,而是依靠獨立審計的年終審計調整。公允價值計量具有連續性,如果僅是依靠獨立審計部門的賬務調整,銀行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湘關性和可靠性難免大大折扣。因此,銀行應制定一些盡可能符合會計準則要求,又便于手工會計處理的過渡性會計政策,滿足此類業務的日常公允價值計量要求,以改進現有公允價值計量中存在的不足。
(四)做好公允價值體系變動后對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國內銀行要有前瞻性,認真分析公允價值體系改進項目對本行資產、負債及損益的影響,特別是對損益有巨大影響的資產分類與計量,分析并評估其利弊,早作決策,以選擇對本行最有利的方案。
(五)加強公允價值各計量層級的研究。建立國內統一的估值模型,培育一些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資產評估機構
公允價值計量對銀行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相關資產市場遠未達到有效的情況下,我國銀行業應團結協作,共同研究出針對活躍市場報價難以公允地反映資產的公允價值時應采取的報價規則,在國內建立一套統一而公認的、適用于不同類資產的公允估值模型,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培育出一些專門提供詢價服務、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資產評估機構。只有這樣,我國各家銀行才有可能大幅度提供公允價值計量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一、股權眾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分析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國股權眾籌融資行業發展勢頭迅猛。鑒于其模式上的創新性,股權眾籌的風險較之傳統金融行業更為繁雜和隱蔽。在傳統系統性風險分類的基礎上,對股權眾籌進行具體化分析是防范發生系統性風險的首要任務。
(一)非合格投資者涌入加深股權眾籌的內生性風險
從“長尾”風險來看,股權眾籌擴大了潛在投資者的范圍。在傳統投資行業中,投資者在一、二級證券市場上購買股票時,其合格性受到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的審查。但在互聯網背景下,股權眾籌融資者可以通過眾籌平臺進行早期私募股權投資,大量不被傳統金融覆蓋的非合格投資者被納入到了股權眾籌的服務范圍。這類投資者一般具備三個特征:第一,金融知識儲備、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對匱乏,極易受到誤導、欺詐等不公正、非法的待遇;第二,股權眾籌人群的投資額度相對小而且分散,單獨的個體參與者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資源來監督自己所投資的項目,即使想要監督,其成本非常高;第三、股權眾籌者容易出現個體非理性和集體非理性的現象,一旦發生股權眾籌融資風險,很容易致使非理性進而加劇風險的傳染,影響整個金融市場。基于股權眾籌投資者的“長尾屬性”,投資者數量多且分布廣泛,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差,個體風險容易聚合成系統性風險,容易對整個互聯網金融產生較強的負外部性。
(二)模式創新可能加快股權眾籌的風險累積速度
“模式創新風險”是指原創的商業發展模式過程中創新或創新不足,脫離現實的社會經濟狀況,最終因發展瓶頸導致失敗的風險。股權眾籌是去中心化、點對點的創新性互聯網金融投融資模式,與傳統的股權轉讓程序相比交易結構趨于扁平化,此模式價值側重點在效率而非安全,因此風險系數更高,以籌資流程為視角,主要存在如下風險:第一,眾籌平臺的可靠性無從保證。股權眾籌平臺有初級的調查權與審查權,權利邊界非常大,但我國對股權眾籌平臺權限的規范非常少,眾籌平臺的專業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均有待商榷。第二,我國股權眾籌采用“領投+跟投”的運營模式,領投人一般是經驗豐富的機構或者個人,“微股東”缺乏參與的能力與監督的動力,領投人是否盡到勤勉義務的可量性較弱,因而風險的可控性減弱。第三,互聯網經濟本身具備先發優勢與馬太效應,股權眾籌平臺經過“野蠻”生長階段后必定會調整整個競爭體系,大規模的整合也將加速風險的集聚,誘發系統性風險。
(三)“互聯網+”屬性加劇了股權眾籌風險的傳染性
股權眾籌的基因屬性是“互聯網+”,較之傳統的股權轉讓,互聯網股權眾籌的輻射范圍更加廣泛,覆蓋力度更大。股權眾籌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部分,更深刻體現了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業務之間的高耦合性、高跨界性和高聯動性。股權眾籌具有金融脫媒的特征,既有傳統金融風險共性也有新生風險的特性,還具有傳統風險與新生風險疊加之后的異化風險。第一,互聯網途增強操作風險。較之傳統的股權轉讓或資金募集,互聯網股權眾籌的軟硬件配置和技術設備都有可能影響股權眾籌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一般股權眾籌機構都會使用外部技術來降低運營成本,外部技術支持者的道德風險或財務困難風險可能通過股權眾籌系統傳遞給投資人以及相關利益主體。第二,互聯網股權眾籌蘊含安全風險。傳統金融體系可抵御一般的系統性風險,但互聯網股權眾籌的安全防御等級較為脆弱。如果黑客入侵股權眾籌平臺的計算機服務系統,修改服務程序,竊取投資人與融資人信息,一則導致股權眾籌系統紊亂甚至崩盤,二則導致股權眾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受損?;ヂ摼W體系的傳染性更強,風險很可能會因此蔓延至其他子系統,進而引發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風險。第三,股權眾籌具有更高的聯動性。股權眾籌過程中一般會搭建多個信用系統,各信用系統之間相互交織、聯動,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風險都有可能發生信息泄露、身份識別出錯等問題,提高了引發全局性風險的可能性。
二、防范股權眾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監管原則
股權眾籌尚處于發展階段,其規模相對較小,但作為新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點,股權眾籌可能引發技術失敗、監管失效等風險,因此,應當加強對股權眾籌的監管。結合國外的監管實踐,通過對股權眾籌進行規范引導和適度監管,其才會可持續發展。
(一)以促進股權眾籌的穩健發展為核心
股權眾籌應當以包容、鼓勵、規范股權眾籌長期穩健發展為基礎原則,鼓勵風險防控與發展相結合。首先,“包容、鼓勵、引導、規范”是整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基本原則,也是是監管股權眾籌時應當樹立的監管理念,簡言之:對股權眾籌的監管應當具有包容性。其次,為了防范系統性風險,應當確實做到“及時、專業、有效”監管。如果股權眾籌發生的問題沒有被及時處理,則可能演化成風險,若風險不能被有效處理則可能會聚化成危機。最后,嚴防股權眾籌中的監管泛化,按照股權眾籌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分類監管,明確股權眾籌的監管主體、監管對象以及監管范圍,區分原則性監管和限制性監管對股權眾籌不同階段的適用性和監管有效性。
(二)以防范股權眾籌的風險溢出效應為重點
股權眾籌監管在防范自身的特定風險之外,更要注意防范股權眾籌對整個互聯網金融乃至傳統金融的風險溢出效應,以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前已述及股權眾籌在操作、技術、與監管方面,均存在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問題。對此,監管部門應當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加以防范,降低因監管漏洞和監管失效加劇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目前股權眾籌從體量上而言仍然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小部分,對傳統金融的影響也相對有限,但由于互聯網金融具有更強的網絡性和關聯性,股權眾籌的風險勢必會影響到包括網絡借貸、捐贈眾籌等在內的其他互聯網金融系統,股權眾籌很可能成為一個觸發機制或者是“蝴蝶效應”的起點,最終導致大風險。因此,監管部門在風險防控時應當更加注重股權眾籌的個體風險。
(三)以強化信息安全和消費者保護為落腳點
普惠性是互聯網金融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雖然互聯網金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金融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是其不可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對稱。股權眾籌平臺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存在信息不透明的盲區。金融監管的本質要求是充分保護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監管部門必須在防范系統性風險時注重對信息安全和消費者的保護。首先,投資者對股權眾籌業務模式和風險屬性的不熟悉容易造成投資者利益受損;其次,股權眾籌模式本身的風險比較高,使得投資者受到損失的概率更大;再次,股權眾籌的投資者往往是最普通的草根投資者,這些投資者缺乏充足的投資知識和風險防控能力,對于項目容易產生錯誤的預判;最后,股權眾籌本身業務模式不夠規范,在其早期階段存在監管漏洞,容易侵害投資者的風險。因此,在制度設計時應當將投資作者保護作為制度的基本價值貫穿于制度始終。鑒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和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我國股權眾籌在系統性風險防范過程中應當盡快提升參與者對股權眾籌行業和產品的理解,使參與者清晰認識到股權眾籌與傳統的股權轉讓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深入了解股權眾籌產品獨有的性質和風險。
三、完善事前防控機制——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立法建議
有學者提出,個體風險發展到系統性風險和危機需要經歷五個階段:第一,隱患階段,風險累積;第二,突變階段,發生沖形成局部損失;第三,金融系統傳染階段,流動性問題在金融部門間廣泛傳染;第四,非金融部門行為調整階段;第五,危機全面爆發階段。以此為分析路徑,防控股權眾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應從以上五個階段著手。建立股權眾籌系統性風險全程防控體系,應當以事前風險防范為主,事后風險解決為輔。金融監管部門的主要工作是監測風險,防控并有效化解系統性風險,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入手。
(一)完善股權眾籌平臺市場準入制度
股權眾籌作為公眾小額集資體系,其準入應秉承便利融資、促進競爭及保護投資者的原則。《證券法修改草案》對股權眾籌采取了小額豁免的立法思路。股權眾籌門戶的界定應相對寬泛、準入門檻不應當過高,可界定其為“為他人提供要約或證券交易的任何主體,”我國證監會明確指出,未經批準不得開展股權眾籌。由此可見我國對股權眾籌平臺的準入持審慎監管態度。股權眾籌具有信用風險較高且系統性風險較為集中的特點,因此可以借鑒危機后系統性風險監管的風險暴露規則。風險暴露規則要求平臺分別按最低注冊資本金和風險資本金(即應急資本)計提注冊資本。作為風險吸收和分擔機制,提取風險資本金應與平臺總體融資規模和杠桿率相匹配。若風險預警系統已暴露出平臺杠桿率畸高、融資者違約率顯著提高等問題,那么風險資本金可被轉換為普通股,平臺需允許投資者對普通股分紅或將其轉移至投資者風險保障金賬戶。風險資本金與風險預警系統的結合,可為互聯網金融安全、信用風險規制、系統性風險防范和投資者保護提供制度基礎,信息工具在其中起著風險揭示的基本作用。具體運用到我國現行的股權眾籌中時,可要求股權眾籌平臺計提風險資本金,形成資金池,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或者暴露出可能發生系統性風險時,風險資本金可以用于系統性風險的防范與治理,促進股權眾籌的穩健發展。
(二)構建針對股權眾籌的多層次信息披露制度
系統性風險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風險不能被有效識別和處理。完善股權眾籌中的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要提高透明度,幫助投資者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另一方面可以縮短風險的暴露時間差,加強企業對風險的防控力度,促進監管者對風險的掌握和應對?;I資者在眾籌平臺股權眾籌時應當對投資的基本情況、籌資用途和資金使用計劃等信息進行及時的披露。對于以上基礎性的核心信息,應當作為股權眾籌發行人所必須披露的信息進行強制性規定。由于籌資者披露上述信息的成本較小,屬于可以承受范疇,不論是對自身而言還是對投資者以及監管機構而言,履行這一義務可實現帕累托最優。對于其他輔助信息,籌資者可以為了增強投資者的信息并且吸引投資者進行自愿披露,監管者可以采取相關措施予以鼓勵。股權眾籌立足于互聯網,投資者的信息來源包括但不限于發行人的信息披露。雖然股權眾籌的投資者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并非合格理性投資者,信息獲取能力不強,但是在開放式和交互式的互聯網平臺上,眾多投資者會借助投資者論壇、其他搜索引擎等方式獲取更為豐富的信息,例如初創企業的價值、籌資者創始人的個人資信等等,這就極大地拓展了投資者獲得的信息總量。盡管這些信息可能存在市場噪聲、正確性存疑,但是因為信息平臺的規范化運作,加上發行人強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配合,基本上可以滿足監管者對于風險識別的要求。因此構建股權眾籌的信息披露制度必須建立在對多層次的信息披露體系的充分認識之上,一方面對于核心信息課以強制性披露義務,另一方面對于自發形成的信息進行有效的監管。
(三)確立股權眾籌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
由于股權眾籌中的投資者多屬于“長尾”人群,一般表現為數量多、分布廣、抗風險能力差,構成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不穩定因素,因此對其進行適當的管理和引導對于防范系統性風險有重大意義。投資者適當性制度(Suitability),也稱為投資者適當性原則、適當性要求,依據美國SEC的定義,是指證券商向投資者推薦買入或者賣出證券時,應當有合理依據認定該推薦適合投資者,其評估的依據包括投資者的收入和凈資產、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所持有的其他證券。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管協會在其2008年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領籌領域的客戶適當性》(CustomerSuitabilityinTheRetailSaleofFinancialProductsandServices)中將適當性定義為“金融中介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與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財務需求、知識和經驗之間的契合程度。為了使股權眾籌投資者在投資時承受的風險與自身抵抗力相適應,必須確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股權眾籌的一大特色是普惠性:投資門檻低和廣大投資者有投資的權利,因此不能機械地劃定投資門檻,以投資金額度作為衡量可否投資的唯一標準,最為明智的做法是以收入水平或資產凈額對投資者進行分類,限定一般投資者的投資限額,對于專業投資者以及成熟投資者不加限制。針對投資者適當性的管理可以借鑒的有三種類型:第一,英國模式:將非成熟投資者的投資額限定為其凈資產總額的10%以內;第二,加拿大模式:規定投資者的絕對數限額,比如加拿大幾個省聯合的眾籌監管規則規定投資者的單筆投資額不得高于2500美元,年度投資總額不得超過10000美元;第三,美國模式,將投資者的絕對限額與年收入或者資產總額比例限額相結合,如果股權眾籌投資者年收入少于10萬美元的,其投資額不得超過2000美元或年收入的5%,若投資者年收入等于或高于10萬美元的,其投資額不得超過10萬美元或年收入的10%。我國目前雖然通過若干規則確立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但對于股權眾籌這一新生事物尚無具體規定。為了加強對股權眾籌投資者的保護,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我國應當實行投資者適當制度。第一,對投資者進行分類管理,即基于資金實力、投資水平、風險認知等指標將投資者分為一般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專業投資者實行豁免制度,一般投資者實行額度限制制度。第二,明確股權眾籌投資限額,即在平衡一般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機會的基礎上確定合理額度。第三,明確監管投資者適當性的主體,即誰來管的問題,眾籌門戶作為股權眾籌信息和交易的平臺具備管理優勢,政府可處于管理輔助主體,努力構建兩者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保護投資者的同時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四)建立交易與退出機制確保股權眾籌市場的流通性
流動性受阻是引發系統性風險,產生系統危機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證股權眾籌市場高流動性是防范產生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措施。投資者參與股權眾籌項目并成為初創股東后,可以基于投資份額享有權益,但是當投資者完成預期收益或者對項目失去投資熱情想要退出時,有效的交易、退出機制是保護投資者利益,防范風險的內在要求。根據現行法律,股權眾籌轉售交易以及退出存在很大問題。我國《證券法》第39條對證券交易方式做了規定,由于股權眾籌的特殊性,導致其無法在現行法律規定的交易場所中進行。鑒于此,可以借鑒證券公司柜臺交易模式,通過證券公司的柜臺交易市場進行股權眾籌份額的交易,或者允許眾籌門戶開設類似于此類性質的交易平臺,實現股權的正常交易,促進股權眾籌市場的流動性,防范因流動性不足導致的系統性風險。其次,可通過風險防火墻制度和冷卻期制度輔助監測股權眾籌市場的流動性,從宏觀角度監測系統性風險。防火墻制度可以防范利益沖突,對眾籌門戶及其雇員參與股權眾籌活動予以限制,減少風險點。可以借鑒CrowdfundingAccreditationForPlatformStandards(CAPS)的衡量指標,從操作透明度、信息和支付安全、平臺功能和操作功能等方面對股權眾籌門戶提出具體的要求,規范股權眾籌門戶的行為,降低產生風險點的可能性。為防止創始人的道德風險,可設立“鎖定期”制度。鎖定期制度可以幫助防范初創企業創始人利用股權轉讓套利后不再經營該企業,使得股權眾籌投資者的利益受損從而引發新的風險,此點可借鑒美國的鎖定期制度。美國JOBS法案要求股權眾籌份額持有人必須持有達12個月后才可以在在公開市場轉讓該份額。
四、完善事后監管措施——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司法建議
互聯網股權眾籌的特點之一是標的額比較小、涉及面廣,如果法律糾紛不能被有效化解,很容易導致風險的擴散與傳染?,F行法律制度下,在股權眾籌糾紛解決過程中存在以下難點:第一,傳統民事訴訟實行以地域為基礎的管轄制度,但股權眾籌交易的數字化、虛擬化的特質從本質上打破了地域隔閡?!睹袷略V訟法》關于管轄的規定在互聯網時代受到了局限。第二,我國與金融相關領域相關的法律存在空白,未明確規定股權眾籌金融消費者權利司法保護的具體內容,沒有及時回應權利變化的現狀,致使股權眾籌參與者權利侵害時維權難度增大。第三,現行《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是對于股權眾籌中的投資者而言,很難獲取此類證據,對于小微投資者而言訴訟成本過于高昂。第四,集體救濟制度不能滿足需求。盡管我國已經通過構建小額訴訟制度降低當事人訴訟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但眾多小額訴訟于當事人而言仍舊是一種訴累,當事人多會持理性沉默態度,最終無法有效保障合法權利。由此可見,完善事后監管措施非常必要。
(一)在完善現有民事訴訟制度基礎上化解個體風險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為了更加及時有效解決糾紛,應當依照互聯網金融跨時空的特質,將互聯網信息理論、方法運用于民事訴訟制度中,防止風險的擴散,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第一,建立健全網絡法庭。根據我國法院網絡信息化成熟程度,結合網絡交易發達的省份或城市試點情況,可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網絡法庭”。網絡法庭效率高、公開性強,對于下級“網絡法庭”審理的案件可以上訴至上級法院的“網絡法庭”進行線上審判。第二,賦予股權眾籌糾紛當事人管轄選擇權。確定我國“網絡法庭”的管轄權時,可賦予消費者優先選擇在“網絡法庭”還是實體法庭進行審判的權利,確保權益最大化保護。一旦選擇“網絡法庭”當事人必須應訴。第三,在股權眾籌糾紛中確立舉證倒置制度。舉證倒置的目的是保護處于弱勢一方的利益。一般而言,構成舉證責任倒置主要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原告舉證困難;二是社會反映十分強烈?!睂τ诠蓹啾娀I而言,一方面投資者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專業能力,另一方面,股權眾籌的影響范圍較大?;诖?,股權眾籌可以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對于股權眾籌投資者提出的侵權事實,股權眾籌平臺以及融資者否認的,由股權眾籌平臺和融資者承擔舉證責任。
(二)引入互聯網金融申訴員制度提高風險化解效率
股權眾籌糾紛發生時,對股權眾籌投資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法律救濟非常重要?!斑t來的正義為非正義?!比绻麑⒓m紛訴至法院,現行司法體制下,消費者需承擔舉證責任與高成本的訴訟費用,并且承受訴訟失敗的風險,因此訴訟不是解決糾紛的最佳途徑,ADR可以更有效地解決糾紛,抑制風險的傳染,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設立了該制度。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沖突會隨著社會控制機制的減弱而暴露,如果利益不能有效解決,就會破壞社會的“自發的自我調節機制”,從而導致社會沖突的產生。一般的沖突可以通過傳統的糾紛解決機制予以解決,如調解機制、仲裁機制或者訴訟機制。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糾紛解決機制不健全,或者某沖突非常尖銳,無法通過現有的糾紛解決機制予以解決,那么就會異化成新的社會沖突,諸如大規模的、聚集等行為。若實踐進一步激化,很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發生。此邏輯完全適用于股權眾籌的風險演變。為了防控股權眾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我國應當通過引入金融ADR尤其是FOS制度,以建立起統一的糾紛解決機制。在條件成熟后,可通過立法導入系統的調節裁決制度。當調解無法達成合意時,由金融申訴專員直接作出具有單方面拘束力的裁決書,以求盡可能高效率解決股權眾籌當事人的糾紛,促進權利保護。在性質上劃分,我國的FOS應為政府主導下的公益型、政策性機構,形態可以為公司制,類似于依法成立的財團法人,兼具政府機構型、公司型、財團法人型三者的優勢,更利于系統性風險的防范。
(三)設置事后資金補償機制防控潛在系統性風險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
中小企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嚴重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美國的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但美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使這一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本文介紹了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體系,希望對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有所啟示。
一、美國中小企業融資法律法規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之所以在美國得到較好的解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國不斷健全和完善的法律體系。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小企業的融資。
1953年,美國通過了《小企業法案》,該法案明確了中小企業的權益,是專門保護中小企業的基本法;1958年,美國通過了《小企業投資公司法》,該法規定小企業管理局審查和核發許可證的小企業投資公司可以從聯邦政府獲得非常優惠的信貸支持。
1964年,美國通過了《機會均等法》,該法規定小企業管理局要向中小企業或試圖經營中小企業的個人提供小額貸款或融資擔保,該法為確保中小企業的貸款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
1975年,美國實施《公平信貸機會法》,該法規定商業借貸機構對申請貸款創辦企業的個人或規模較小的借款企業不得實行歧視性政策,以保證中小企業能夠獲得公平待遇;1977年,美國實施《社區再投資法》,鼓勵社區銀行利用在所屬社區融入的資金向該社區的居民及中小企業融資,這對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緊張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2年,美國通過了《小企業創新發展法》,該法律規定,研究或開發預算額超過1億美元的聯邦機構要設立小企業革新研究項目,并按一定的比例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用于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該法律規定的比例具有很強的約束力,有力地推動了美國技術型小企業的發展。
1992年,美國通過《小企業股權投資促進法》,該法規定小企業管理局可以為從事股權投資的小型投資公司提供擔保,以支持其公開發行長期債券。如由小企業管理局代為支付長期債券產生的定期利息,當小型投資公司實現了足夠的資本增值后再一次性償付債券本息,并向小企業管理局支付l0%左右的收益分成。
1993年,美國出臺了《信貸擔保法案》,此項規定降低了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風險;《1994年雷格爾社區開發和規章制度改進法》對原有的金融法和證券法進行修改,促進了美國中小企業融資二級市場的發展。
總之,金融法規的存在是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制度環境,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美國在這方面的立法比較完善,為其他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二、美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由于自有資產信用不足、資信等級低等原因,使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世界性問題,而信用擔保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和保證人難覓等問題,為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一定融資擔保。目前,美國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包括信用評估機構和擔保機構等在內的信用管理體系。
在美國信息服務市場上存在眾多信用評估機構,它們應客戶要求對各種規模的企業進行信用調查,并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作出相對客觀的評級,使金融機構能夠較客觀的對待前來融資的客戶。如美國鄧白氏集團公司,通過企業在交易行為和融資行為中的表現對企業作出征信評價和信用評級,提供給有相應信息要求的客戶。而企業的信用等級直接影響到其融資的難易程度和融資成本,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如果經過信用評估機構的評級并能獲得較高信用等級評定結果,其融資就會變得容易得多,融資成本相對也比較低。信用評估機構的存在對于美國融資市場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美國針對中小企業資信等級低、抵押物不足的情況還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擔保體系,以保證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順利進行。目前美國存在三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即全國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區域性專業擔保體系和社區性擔保體系。
全國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由美國聯邦小企業管理局組織運作。1953年,美國成立小企業管理局,其主要職責是對美國的小企業予以扶持保護,協助政府制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有關政策等。其中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特別是為那些不能直接從金融機構獲得一般貸款的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小企業管理局與商業銀行建立合作關系,小企業管理局審核中小企業提出融資申請并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擔保,然后由有合作關系的商業銀行發放經小企業管理局擔保過的貸款。當企業不能償還貸款時,小企業管理局將在擔保率的范圍內向商業銀行提供賠償,這部分貸款占小企業管理局資金援助的絕大部分。為了鼓勵中小企業擴大出口,小企業管理局還積極地為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目前美國約有7000家商業銀行成為小企業管理局的合作銀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區域性專業擔保體系是美國各地方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制度安排。美國各地情況不同,區域性專業擔保體系也各有特色。如加州擔保體系的擔保工作主要針對出口信用展開,其目的是幫助當地中小企業擴大出口。在這個區域性擔保體系的幫助下,許多中小企業成為成功的出口商。
社區性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主要是促進社區小型金融機構向本社區的中小企業融資。由于美國全國性和區域性信用擔保體系較為發達,基本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對社區性擔保體系的需求不大,因此社區性擔保體系的主要作用是幫助社區內的貧困人員創業脫困。此外,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外地資金不易流入因而容易導致當地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社區性擔保體系和《社區再投資法》一起對于緩解這類企業的資金緊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社區經濟發展。
三、美國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
有了健全的法律和成熟的擔保體系,通暢的融資渠道就成為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保證。美國金融體系發達,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融資,本文僅分析了部分外源性融資方式。
(一)商業銀行貸款
美國商業銀行數量多而規模各異,是中小企業資金供應的主渠道。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主要類型有:短期流動貸款,這類貸款期限不超過一年,主要用于流動資金而不能用于固定資產投資;應收應付款貸款,主要解決小企業的臨時資金需求,此類貸款數量少、時間短、方便靈活;租賃融資,商業銀行和專業租賃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租賃業務。
(二)投資公司貸款
美國有眾多中小企業投資公司,這些投資公司經由中小企業管理局審查并許可成立,可從聯邦政府獲得一定財政撥款和優惠的貸款支持,再為中小企業的成長和業務擴張提供風險資本、債券和股票融資等。
此外,美國還有許多私人風險投資公司,風險投資公司專門投資預期產生高收益的創新性風險項目,通過對這些風險項目追加投資以促成中小企業的創辦,也為那些難以得到貸款的現有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以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開發和創新活動的發展。
(三)政府直接貸款
除了通過一般商業渠道獲得資金外,美國中小企業還可以直接從政府獲得資金支持。這些資金主要由中小企業局進行管理和發放,資金類型有三種:直接發放的貸款、自然災害貸款和創新研究資助資金。其中自然災害貸款是中小企業局向遭受自然災害的中小企業提供,幫助那些經營狀況良好的受災企業組織重建的資金;創新研究資助資金則是政府依據《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法》出資,以資助有技術專長和發明創造能力的科技人員創建技術企業。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均可向中小企業管理局申請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資助,以促使他們的專利發明變成現實。
直接貸款是由中小企業管理局直接向那些發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業發放的貸款,貸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場利率,但數量有限。其具體操作是中小企業管理局首先為這些中小企業進行擔保,方便其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但若兩家以上金融機構拒絕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或經中小企業管理局協調后仍得不到貸款,則由中小企業管理局向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直接發放貸款,但貸款最高限額為15萬美元。這是美國政府唯一的對中小企業直接資助而且采用低利率的優惠政策。
四、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建設的啟示
(一)完善國內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與中小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如我國在1994年頒布《擔保法》,1997年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199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2002年頒布《中小企業促進法》,200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修改稿等。各地區也針對本地具體情況制定了相關條例,以扶持本地中小企業的發展。這些法律法規對保護中小企業的權益起到重要作用,但與中小企業融資相關的法律條文并不多。美國完善的法律體系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相對通暢,盡快出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法律法規,完善中小企業發展和融資的法律法規,對于改善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有重要意義。
(二)設立專門機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政府資助
目前,我國國務院的政府機構設置中沒有中小企業部門,僅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設置了企業司,各地方政府有的設置了中小企業局,有的只是在發改委或經貿委下設了中小企業的管理部門,這導致我國中小企業管理部門級別較低,職能效果差,不能夠有效服務于中小企業的發展。本文認為我國應借鑒美國小企業管理局的管理思路,組建具有綜合協調能力的國家中小企業管理局,重新定位現行機構職能,使得各級中小企業管理局能在政策性融資、商業性融資和信用擔保、咨詢服務中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真正起到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的作用。
(三)健全我國信用擔保體系
中小企業信用難以評價,企業信用信息不對稱是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惜貸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的社會信用評價機制有了很大發展,使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額度有了一定核定依據,但總體說來我國信用評價機制尚有很大欠缺,不能滿足社會各方面對企業信用信息的需求。因此,我國還需盡快完善信用評價機制和信息流通機制,以保障中小企業的融資和經營行為的順利開展。
信用水平低一直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擔保體系,使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初具規模,但由于該體系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如擔保資金的來源匱乏,再擔保體系的缺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擔保體系未能如期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完善這一體系,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心如,馬驥.美國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及其借鑒[J].商業研究,2009(5).
2、呂玉芹.美國對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的建設及其啟示[J].山東經濟,2006(5).
3、劉衛柏.美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對我國發展民營經濟的借鑒[J].中國市場,2007(14).
4、傅漢清.美國小企業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一、近年江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分析
(一)江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江蘇歷來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各級政府近年來不斷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協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切實減輕實體經濟負擔,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拓寬投資空間,為實體經濟成長壯大創造良好的綜合環境,增強實體經濟的吸引力,讓人們對做實業有信心,開創了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的經濟發展格局。
1.實體經濟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從近五年的三次產業增加值數據可以看出產業規模和結構的變化。
江蘇省近五年的三次產業增加值逐年上升。結構上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第二產業略有下降,基本穩定在50%-60%;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從2007年的37.4%上升至2011年的41.5%。三次產業增加值逐年上升,第三產業增加值上升的速度最快,說明江蘇省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產業結構在優化。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總產值逐年上升,其中蘇南加快轉型升級,蘇中崛起明顯提速,蘇北發展內生動力增強,蘇中、蘇北大部分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1.2%。
2011年,江蘇省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377.8億元,同比增長26.4%;服務業增加值20686.6億元,同比增長11%;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年銷售收入達26090.3億元,同比增長26.4%。江蘇省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提升了江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面,其勢頭強勁、比重提升,2011年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2145.4億元,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份額達66.1%。
2.虛擬經濟支持實體經濟情況
江蘇省虛擬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金融業的發展,對實體經濟規模的壯大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江蘇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期末余額逐年增加,2011年存款和貸款的期末余額均為為2007年2.16倍,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從貨幣信貸的結構看,2011年,全省本外幣制造業貸款累計增加2680.03億元,比上年多增593.68億元,位居當年各行業貸款增量首位,占全部新增貸款(不含票據融資)的44.85%,較上年大幅提高20.24個百分點。區域結構更趨協調。2011年沿海三市本外幣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6.8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9個百分點。蘇北五市本外幣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9.2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26個百分點。2011年,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與省委組織部等九部門共同實施“民生金融創業惠民工程”,推動民生金融取得突破進展。2011年末,全省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4442.9億元,比年初增長3444.38億元,占全部新增企業貸款的87.64%,同比提高12.28個百分點。中小企業信貸戶數新增1.2萬戶,其中95%以上是小企業。涉農貸款比年初增長20.2%,超過全部貸款增速6.3個百分點。全年新增保障房開發貸款234.47億元,占新增住房開發貸款的61.74%。全省扶貧小額貸款、小額擔保貸款、青年信用示范戶貸款、大學生村官貸款累計發放額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從金融服務品種上看,商業銀行對開放型經濟服務的業務種類和服務領域不斷擴展,從最初的儲蓄、貸款單一的業務品種擴展到包含信托理財、融資租賃、項目融資、并購重組、股權私募、銀團組建、資金托管、資產證券化等商業銀行領域的一系列金融業務,初步滿足了實體經濟企業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在“債務融資工具余額雙速計劃”的帶動下,包含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品種的銀行間市場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同時通過縮短授信審批時間、減少信貸審批環節,有效提高金融支持效率。保險公司針對科技企業和農業企業特點,創新科技金融和農業保險品種,對科技企業關鍵設備、科技企業關鍵技術人員等提供全面的保險,有效提高了實體經濟部門的抗風險能力。證券業則著力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拓寬實體經濟部門的投融資渠道,大力完善新興產業企業上市創業板、中小企業板及主板市場的培育體系,努力為符合條件的實體經濟企業上市打造綠色通道。
江蘇省金融機構堅決貫徹國家宏觀政策,承擔部分社會經濟轉軌成本,有力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通過每年舉辦融資洽談會等活動,及時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重點企業聯系服務制度”,加強銀企的對接與融合;通過成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努力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通過出臺《關于支持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江蘇科技金融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搞好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十項措施》等文件,明確信貸資金投放的重點和方向;通過權限差別化配置、適當調整貸款條件等手段,加強政策配套的針對性;充分運用剝離、核銷等國家政策,減輕實體經濟企業負擔,使江蘇省實體經濟始終保持著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
(二)江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
1.制約性因素
江蘇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銀行業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平臺。近年來,抵御國際金融風暴、保證實體經濟的良性發展,對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實體經濟及虛擬經濟的發展還存在以下制約性因素:
(1)實體經濟發展還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鋼貿、光伏等行業和領域的信貸風險已經有所顯現,實體經濟運行風險有可能通過銀行體系進一步放大。從已經暴露的風險事件看,風險誘因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由生產經營以外資金運作,如民間借貸、期貨交易等引發的風險增多,風險防控的難度加大。
(2)金融業缺少支持江蘇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規劃。目前江蘇省雖然出臺了“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等,但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相關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尚待進一步完善,金融業也未能根據相關經濟政策制訂出支持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戰略規劃和各單位具體實施方案。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不夠。江蘇省金融機構在執行信貸政策時,往往不能與當地實體經濟發展特點、產業結構調整有機融合。江蘇省股票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實體經濟進程中需要大力發展的相關產業資金傾斜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3)金融創新和服務不能滿足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銀行業在金融產品、流程改造、組織架構、風險管理等方面創新尚顯不足,不能全面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創新的多樣化需求。尚沒有建立完備的征信體系,信用擔保機構規模偏小,資信評估機構水平有待提高,會計、律師、資產評估等各類事務所有待進一步規范,亟需健全多方位、多層次的誠信法規體系。
(4)金融業服務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金融業在為實體經濟部門提供服務時,存在客戶需求響應慢、授信評審流程長、業務辦理手續繁瑣和內部信息交流反饋不及時的問題。能為企業提供的產品體系不夠豐富,市場約束機制還不夠完善。
2.復雜原因
(1)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而以GDP為導向,人為干預商業銀行信貸投向,導致了實體經濟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另外,政府或者為了使體制內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凈利潤,或者為體制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往往給予體制內企業較強的壟斷權力,這也降低了整個社會的福利。體制內企業對政府和銀行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它們一方面在各自的行業或者地區中具有較高的壟斷,另一方面享受著巨額的低息貸款。結果不論是企業還是銀行,都存在著道德風險。生產創新行業中充斥著大量這樣的低效企業,而這些低效企業往往更偏向于資本密集投資,整個社會陷入到了一個高投資、低產出的經濟格局,社會的進步更多地是靠著巨額的集中投資來拉動的,導致實體經濟創新行為的停滯。
(2)商業銀行出于信貸資金安全和盈利性考慮,存在較為嚴重的“壘大戶”現象。自1998年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以來,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銀行業將絕大部分資金投向大型企業和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基層銀行可以發放的貸款規模很小,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的縣級行的貸款權限被上收。同時,由于中小企業不具備良好的歷史業績和銀行所認可的擔保抵押品,銀行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獲得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在資信評級中中小企業往往無法獲得較高的資信等級。銀行為了保證貸款資金的安全性,即使手中有大量的資金也不愿意提供給中小企業,“惜貸”問題嚴重。資本市場同樣設置了較高的門檻,絕大部分中小企業被拒于證券市場之外,難以對實體經濟發展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撐。
(3)當前我國仍然沒有實現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存貸利差較大,依靠傳統的存貸業務就可以獲得高額的收益,缺乏創新的動力。這就導致一些創新型企業無法從金融市場獲得資金,只能轉而求助于民間借貸市場。而民間借貸市場缺乏有效監管,利率虛高,使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利息負擔,一旦經營過程中出現困難而導致現金流斷裂,就會出現破產倒閉事件,引致地方金融風險事件的爆發。
二、當前加強支持實體經濟、引導虛擬經濟
和抑制泡沫經濟的政策建議
虛擬經濟產生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必然引發泡沫經濟。江蘇省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快速協調發展的同時,對存在問題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在國家層面進行金融體制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發展應緊扣生產與生活的市場需求發展實業,特別是要著力發展有比較優勢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正確選擇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提升實體經濟本身的發展質量和水平。當前應加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其重點在于加強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三農”發展、科技創新與創業等。還應注重金融支持擴大消費和改善民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注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引導虛擬經濟,使虛擬經濟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其發展規模應與實體經濟發展情況相匹配。推進科學的金融創新,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抑制泡沫經濟,理順虛擬經濟的運行規則、監管方式,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更好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金融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三農等重點領域
1.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深化江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鼓勵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設立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支持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創新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支持農村商品流通及城鎮化發展,探索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努力降低融資成本,在核定信貸規模和擔保額度上予以傾斜。
2.拓展企業融資渠道
鼓勵金融機構探索中小微企業抵押融資方式。支持對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和項目,發行中長期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直接融資。發揮投融資平臺的作用,發展專業貸款擔保公司。推動民間資本設立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的投資發展基金。證券期貨監管系統要增強資本市場服務能力,加強對初創的、新興業態的、新商業模式企業的服務,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小企業改制上市開辟“綠色通道”。
3.為縣域引進更多金融機構
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發揮金融支持“三農”的基礎。為此,要繼續為縣域引進更多的金融機構,發揮更大能量。對在蘇南設立縣域機構的外資銀行,為其正常經營提供政策支持。發揮蘇南農商行所設異地縣域支行的優勢,以蘇南母行為龍頭,發揮對蘇中和蘇北支行的帶動作用。調動大型商業銀行在縣域設立機構的積極性,鼓勵大型商業銀行在縣域增設網點。鼓勵設立村鎮銀行等微型金融機構,在規范運營、防范風險的基礎上,發揮村鎮銀行的滲透作用。
(二)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
1.突出重點,積極支持外向型實體經濟企業轉型升級
優先支持機電產品等江蘇省重點商品以及出口潛力大的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支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改造項目,支持企業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開發出口新品種和促進出口產品升級換代。優先安排成套設備進口所需的流動資金,適當增加外匯貸款,優先支持名牌產品出口,優先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開辦業務,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匯兌成本。積極支持并有效引導外資投向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高科技行業,鼓勵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民生產業。
2.多措并舉,支持服務業提速發展
積極響應全省“服務業提速計劃”,優先支持南京、蘇州、無錫三個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和100家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著力打造“基地城市+示范園區+重點項目”的“三位一體”金融服務新模式,確保服務業融資比重不斷提升。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在蘇南、蘇中地區,重點支持服務外包、文化傳媒、現代物流、科技研發等現代服務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服務業分工合作;在蘇北地區,重點做好生產業及商貿、旅游、交通、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的金融支持,促進二、三產業互動發展。
3.構建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共同發展
配合全省“傳統產業升級計劃”,積極參與紡織服裝、冶金、輕工、建材行業等傳統產業“百項千億”技改工程和自主創新“雙百工程”,啟動全省金融支持“百千萬工程”,根據我省建設百億、千億、萬億級裝備、電子、石化等特色產業集群規劃,同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幫助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和升級,推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導產業向高端發展,提高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加大保理、保函、福費廷等貿易融資工具和買方信貸的業務創新,豐富人民幣外匯衍生產品,積極參與推動債券、股權、信托等直接融資,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參與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學研聯盟和產業發展基金建設。
(三)抑制泡沫經濟
1.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
虛擬經濟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通過有效監管,強制交易者遵從規則,減少和杜絕違約,降低交易費用,改善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促成交易的穩定性,及時了解和掌握虛擬資本流動狀況,建立和完善金融風險預警系統,便于采取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
2.審慎對待金融市場的開放
在國際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金融市場開放是必須的過程。在對內開放方面,一是要解決好利率市場化問題,使銀行基準利率盡快與市場實際利率接軌;二是要解決好國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問題,逐步破除種種限制;三是要逐步規范、引導民間借貸,使之合規、合法,納入金融監管的范圍。在對外開放方面,一是建立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三大監管主體的自身建設;二是要建立完善金融業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金融業的安全穩定;三是要完善競爭機制,提高競爭能力,包括應對外資進入的競爭以及走出去的競爭。
3.發展物聯網和新能源產業,降低泡沫經濟的發生
通過發展物聯網等新興產業,較好規避各項風險,降低過度的泡沫經濟。利用目前國內外相對較好的資源能源條件加速完成重化工工業化任務,在資源環境績效的前提下,選擇重點行業如清潔煤發電和煤炭多聯產等,提高這些行業在節能減排、低碳技術與產品方面的國際競爭力。江蘇可積極關注以下傳統產業:清潔煤發電、建筑節能、機電節能和照明節能在內的工業節能;新能源產業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智能電網、儲能電池以及新能源汽車等。
(四)引導虛擬經濟,推進科學的金融創新
1.金融組織體系創新
實現銀行產權主體的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大力支持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規范和完善民間信用;積極發展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鼓勵證券公司兼并和資產重組。特別要注意防范金融發展中的無序競爭與過度競爭行為。
2.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及金融科技創新
衍生市場是吸引國際資金、防范金融市場空心化的重要保證。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國對外依存度的提高,江蘇省內企業也需要大量金融衍生產品用于保值和規避風險,要充分運用金融工程技術,盡快開發金融衍生工具參與衍生品交易,通過綜合化發展以增強金融市場競爭力。
將金融科技導入管理領域,大力實施金融科技創新戰略,實現金融業務的電子化、信息化、網絡化,建立金融網絡安全系統,建立健全現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統,加快金融科技向全方位金融服務領域的滲透,在金融技術上實現與國際金融業的全面對接。
3.金融監管體系創新
關鍵詞:企業集團;財務集中管理;財務流程再造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11-0000-01
一、某某企業集團概況
某某企業集團是國有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于2004年4月8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1.2億元。公司以集團公司發展戰略為指導,發揚“愛國、敬業、求實、奉獻”的企業精神, 依托煤炭工業資源、人才、技術優勢,確立主營業務。定位是:建立一個以國內外煤炭貿易為主導,以物業經營為基礎,房地產開發綜合發展的區域性企業。
二、某某企業集團財務控制流程的現狀
2.1 資產管理業務流程現狀分析
固定資產管理業務負責某某企業集團“固定資產”、“工程物資”、“在建工程”、“無形資產”賬戶的日常核算與管理。負責制定各項折舊及減值準備的標準。目前某某企業集團資產管理中對于固定資產在集團內各單位之間的調撥管理較為松散。實物資產從一個單位調入到另一個使用單位,無需上報集團財務中心進行協調和審批,在核算上,資產調撥的雙方財務部門進行各自的帳務處理,反映的是交易雙方資產項目的變化。致使集團公司對于資產的管理較為混亂,不能做到賬實相符。比如在現行的管理框架下,某某企業集團的生產單位與投資單位獨立管理,是不同的會計實體。投資單位按照分配的投資預算,在生產單位的區塊上進行開發投資。投資完成形成資產后,資產需交給集團財務中心,集團財務中心匯總投資單位的投資信息,將轉入的投資支出費用化或轉資。最后,集團財務中心將完成轉資的資產和固定資產下轉給資產使用方二級單位,再由其二級單位財務部轉給資產的具體使用單位。目前,某某企業集團財務中心對于投資項目的前期管理不到位,沒有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前期的調研和分析,只注重對項目投資后資產的管理和核算。
2.2 預算控制流程現狀分析
利用現在的內部結算體系,現在的財務核算系統也被用來作為資金控制系統。某某企業集團的預算控制主要包括收入預算控制、成本/費用預算控制和資金預算控制三部分。每年年初,通過集團公司的預算會議,審議并批準年度預算。被批準的年度預算被分解成為各個二級單位的預算指標。各二級單位再根據集團公司下達的預算指標最后分解成為各個三級單位的年度預算指標。
2.3 收付款業務流程現狀分析
某某集團收付款業務主要分為采購付款、其他付款、各種收款三大類。采購付款是指由集團內各單位處理的生產資料采購和服務采購的支付過程。目前的采購付款流程中,集團內各單位根據集團下達的生產經營預算指標獨立完成了整個采購付款循環,由各單位采購部門提交采購申請,經各單位總經理審核確認后,報到其財務部門,由財務部負責確認金額對外付款,采購的貨物和服務到位后,由采購部門持相應的發票到財務部報賬。由于各項經營板塊之間的關聯度不大,各項收入由各單位獨立完成款項入賬及賬務處理,集團的管理方式往往是采取事后審計監督,沒有實現過程控制,特別是一些大宗采購是否合理,集團沒有起到應有的管理、指導和監督作用。
三、 某某企業集團財務流程再造的設計體系構建
3.1 資產管理業務流程再造設計
企業集團在2008年設計了新的資產管理業務流程,其中固定資產管理負責“固定資產”、“工程物資”、“在建工程”、“無形資產”賬戶的日常核算與管理。對固定資產增減變化情況進行核算。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大修費用。編制在建工程報表和工程項目預算執行情況表并辦理完工項目的工程竣工手續。投資管理子流程負責長、短期投資賬戶的日常核算與管理。計算和提取“投資跌價準備”。計算投資收益、現金股利和利息。對“股權投資差額”攤銷會計事項進行處理。針對目前對投資項目的前期調查分析工作的欠缺,對于投資管理在做好項目投資后的日常核算與管理的前提下,增加審核集團對外投資協議,進行初始投資核算和項目可行性的研究、分析,對投資項目的半年度和年度效果進行分析的職責。
3.2 預算管理業務流程再造設計
企業集團2008年在已有的收入預算、成本費用預算及資金預算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加強預算管理來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增加了利潤預算。其優化的業務流程再造設計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收入成本費用預算:新的財務系統提供了預算管理功能。預算數據可以按照各級單位和收入成本/費用明細科目的架構,將預算數據定義到非常詳細的層次。預算管理可以分級授權,各單位負責自身的預算數據維護。但是,各單位的預算數據匯總應當與財務中心下達給各單位的總體預算指標一致。因此,財務中心不再需要輸入各單位的預算數據,各單位的匯總預算數據通過匯總各單位的明細預算數據取得。在新系統中,各單位可以直接生成本單位的預算實際對比報表,而無需借助系統外的工具。財務中心也可以分析各單位的預算完成情況,而且對比分析可以更加詳細。詳細的數據分析有利于集團財務直接發現收入成本業績變化的原因。(2)資金預算新的信息系統還增加了預算指標的提示功能,在資金預算中,將各單位被批準的月度預算資金總額作為預算控制的指標。各單位在實際付款時,將信息輸入到系統中,當其累計付款額超過了其預算資金總額,系統會顯示相關提示信息,財務中心可以據此拒絕支付相應款項,達到資金總額控制的目的。(3)利潤預算:利潤預算是以企業利潤為目標的預算管理。集團財務中心的預算管理業務部在整體效益最優的原則下,采用彈性預算或零基預算為編制方法,編制集團公司年(月)利潤預算、經集團總裁辦審議確定后,下達二、三級單位(部門)執行,并對集團各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分項目進行科學分析,提交綜合分析報告、專題分析報告和預算考核報告。每月提供上月預算執行情況分析報告和本月預算調整方案,下月月度預算報告。
3.3收付款業務流程再造設計
集團公司在2008年確立了新的收付款業務流程再造,其中收款業務流程為:收款業務負責“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和“應收票據”賬戶的日常核算和清理工作。銷售業務辦理銷售發票的領、購和保管工作審核業務部門報送的“產品銷售出庫憑證”、“委托加工物資發貨單”和“實物出庫憑證”等各項單證,審核無誤后并開具相關正式銷售發票。收到款項后確認為收入,對于應收款項及時登記入賬,月度終了,編制應收賬款分析匯總表,在次月10日前報送單位相關領導,然后單位相關領導上報集團財務中心。付款業務流程為:審核各類外購材料、零配件發票和貨倉入庫單,審核無誤后付款并填制記賬憑證。填制后的記賬憑證,經單位財務部門審核蓋章后登記相關明細賬。
通過2009年的實際運行分析,重新設計的某某企業集團的各項業務流程以及財務組織結構,有效地提高了財務管理的效率、加強了財務的監督和決策支持職能、降低了財務管理的成本。
參考文獻:
[1] 林樣友.宏徽觀視角下的會計信息流程再造[J].財會月刊(會計),2005,3:13-14.
[2] 李玉香.E時代會計業務流程再造探討[J].企業經濟,2005,8:157-158.
[3] 萬幼清.ERP與BPR的比較與互動研究. [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