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4: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課標下語文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村語文教學;設疑;解疑;創新;角色轉變
如何進行新課標下農村語文教學是我們每位從事農村語文教學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擺在我們每位農村語文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新課標的推行是對農村語文教師的最大挑戰和機遇。其挑戰表現為教師現有的知識結構挑戰。再次表現為教師角色轉變的挑戰。
通過幾年的教學經驗,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村語文教學和城市里語文教學有著明顯的區別。當然,這些區別是客觀存在的。農村經濟較為落后,人們觀念不強,學生知識面窄,有些家庭經濟壓力大,教育環境相對要差,學校教育設施有限,有些教師教學觀念陳舊,這些給我們的教育帶來許多的困難,所以我們農村的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師的角色,我們要有新型的教育教學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課標強調“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孔子說過“因材施教”,那么,正視農村語文教學的現狀,教師該怎么辦呢?我認為還是要遵循“以人為本”,做到因材施教。
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
1.設疑,訓練學生的探索思維,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
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疑問能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激發他們積極地去探索,以解決問題、實現心理平衡,我在語文教學時,不妨在觸題時就布置任務,激起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務,訓練探索性思維。如我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就從題目中提出: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通過任務設疑,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獲取語言知識,發展了學生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思維活躍,并促進學生認真閱讀語文,學生的答案各種各樣,大家各抒己見,通過對這個問題解決帶動了全文其他問題的學習,教學起來教師十分輕松,學生學起來也十分輕松,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效果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
2.利用圖片求疑,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
中學生善于形象思維,充分讓學生再現表象,發揮想象,并用語言描繪出來,可以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在我的語文教學中,我常制作和尋找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圖片作為教學創設情景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使用圖片時,常常要求學生仔細全面觀察圖片,同時教師進行設疑,讓學生對圖中疑點主動觀察、討論,并得出自己的觀點。
3.想象解疑,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想象是人腦要有表象的基礎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過程,是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現有教材的知識大都是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斷,我常常根據大部分課文語言材料的言盡而意未盡的特點,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說課文的多種結果,借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4.變序釋疑,訓練學生的跳躍思維
教材中有些課文較長,如果按課文內容進行講解教學,費時較多,且不易突出重難點,我們教學可以打破課文內容順序、框架,把課文內容中的重點部分提前,形成懸,引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解決疑問。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時,我就設計了一塊表格,其內容包括人物、肖像、語言、行為、性格,分別對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人物進行分析,這樣把紛繁復雜的人物很直觀地表現出來,同時突出了課文教學重難點。通過這個設計引導學生變序閱讀這篇課文,一方面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的跳躍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5.注重運用文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著創新的火種?!睂τ趯W生來說,很多想法確有創造性,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貫徹農村學生創造精神,激發他們創造精神,開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如我在上新課以前都要讓學生預習,預習時必須創造性地提出問題,通過我對預習情況的檢查,很多學生預習形式不一樣,但從中我的確看到了學生對知識創造的火花,我積極地引導,讓學生的創造的萌芽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二、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
農村語文教師注意了學生思維的培養基礎上,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觀念下做好農村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轉變。
1.農村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
作為農村語文教師必須很全面掌握當地經濟狀況、文化底蘊、學生基礎狀況等情況,在這些客觀因素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要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念,要充分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同時要認真地進行自我提高,不斷地進行自身各方面素養的提高,教師不能吃老本,要不斷學習許多實用而又新穎的知識,這樣才能在教育戰線上發揮最大的潛力,否則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2.要注意教學方法的轉變
我認為語文是一門交際工具學科,是一種和人們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在教學方法上要體現在創新上,我們所教授知識必須符合農村學生的特點,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語文課必須打破一本書、一個教師、一個教案、一個答案的封閉局面,樹立新型的學生觀,要力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尋求問題答案的多樣性。我們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大搞“填鴨式”教學,有些教師成了課堂中的“霸權主義者”,一堂課下來都是自己在講,而學生都渾渾欲睡,不知老師在講什么,這種教學方法最終只會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這是我們教育事業不能容忍的。我認為現代農村語文必須研究學法,喚醒主體意識,在喚起主體意識上,應該從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即“學法”指導抓起。學法指導不應看著是簡單的傳授方法,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促進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形成,驅動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增強興趣。同時,在教學設計上要變“教”為“導”,形成課堂師生互動。因此,要培養現代化新型人才,必須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 新課標 語文 提出 采取
新課標倡導的是學生在開放、自主的環境下進行探究式的學習等富有時代特征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改變之前“授之與魚”的教學觀念,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把之前單一的、主觀的教學模式變為較為靈活的、客觀的模式,并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策略,靈活的使用教材,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力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是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改革的實施者,作為改革中最主要的領軍者,語文教師應采取何種措施面對此種改革呢。
一、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要求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以來,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方式雖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合作、探究性學習等教學方式也逐漸應用到課堂中,但認真觀察可知,某些課堂為了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大多帶著表演的形式在教學,其本質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課堂的有效性得不到顯著的提高。以下通過介紹新課標下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建活躍的教學氣氛等教學要求,讓我們教師把握好其要求,對自己提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學對策有很大的意義。
1.創設教學情景
小學生因為其年齡等特點,認識理解事物的能力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較強,教師應抓住這些特點,盡量創設教學情景,讓小學生在情景教學中掌握知識,以提高學習效率。在創設教學情景中可以采用先進的多媒體來教學,多媒體能再現生活中真實的情景,讓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就會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達到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2.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說明教師在課堂中,應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發掘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自覺有意識的進行學習。要想達到此目標,教師應依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合理安排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內容,并尋找小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漸漸的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意識,真正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3.創建活躍的課堂氣氛
活躍的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問,多與其他學生及教師交流,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經研究表明,課堂的有效性越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習慣,良好的思維習慣更能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二、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特點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了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小學語文課程的要求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學好語文,為其它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扎實的基礎。深入分析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特點,有利于提出新課程下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應采取的措施。以下簡要的介紹的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內涵的突出、語文教育的實踐性突出、教育唯獨擴展的突出三個特點。
1.人文內涵的突出
將新課標下的語文與其它自然科學類得課程進行比較不難看出,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內涵,強調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國民族文化的智慧。語文課中有大量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和比較主觀的色彩的內容,因此語文課中提倡的是師生平等,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情感與創新的理解。
2.語文教育的實踐性突出
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已經具備了較為基礎的語言心理機制,這有利于小學生熟悉我國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條件下,教師也相應的為小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的機會,如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并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教育的實踐性的突出,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3.教育唯獨擴展的突出
新課程下要求的語文能力是在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高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出發的。課程目標較之前更具備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這些目標相應的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同時它的縱向與橫向結構體現在知識、過程與閱讀、綜合性學習等。
三、新課標下語文教學采取的措施
小學語文是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且語文是更好的掌握母語有關知識的基礎,所以為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抓好小學語文教學。以下粗略的論述了為提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水平應采取的提供豐富的教學形式、營造開放、探究教學氛圍等幾項措施。
1.提供豐富的教學形式
豐富的教學形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中、表演中獲得樂趣。如教師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看圖,觀看相關視屏,并結合生活實際,通過組織小學生分角色表演等,調動小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
2.營造開放、探究教學氛圍
開放教學氣氛能讓學生主動探究,從而發現自己的潛能,展示自己的才華。如在講解《雨點》一課時,可以先設問學生,天上飄下的雨點起初都一樣,但掉在池塘為何會睡覺,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究問題。
3.相信學生的能力
每個學生的經歷不同,情感也會不同,學生在描述各自的感受時,教師應給予鼓勵。如講解《春天來啦》時,先通過播放音樂,讓學生聆聽山鳥清脆的鳴叫聲等后,讓學生描述他們的感受。
總而言之,按照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標準來實施教學,通過采用各種對策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只要我們對解決語文教學問題充滿希望,困難終會被克服的。
參考文獻
【1】許建中,趙曉龍.語文新課程實施策略簡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4期
新課標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無疑給我們的語文課吹進了一股春風,給語文教師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帶給了我們許多驚喜和思考。新課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要求老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對一些看似天經地義的事物進行新的審視。還要求我們語文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特見解,不能人云亦云,要張揚自己的個性,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經過不斷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們語文教師對新課標正在由當初的等待、觀望、困惑逐步走向適應。
下面是我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三點思考:
思考之一:新課標要求教師開放性教學
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當今語文教學研究和實踐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基本上是封閉性的,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具有開放性。不僅語文教學內容豐富性,而且教學方法也要多樣性和靈活性,語文教學有了開放性,才能從過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保證教師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保證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地進行素質教育。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實施,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正在被摒棄,我們語文教師正在關注開放式教學法。的確,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種極端“集中”的現象: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只能一本正經地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標準答案,不能有自己對語文的獨立思考和見解,教師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標告訴我們:要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一,語文教材的開放性。教材知識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體。傳統語文教學過分強調教材絕對的一面,把毫無遺漏地講授教材當作教學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新課標從正視教材相對的一面出發,開放教材,充實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跳板”,成為學生創新活動的有力憑借。開放性教學要求對質疑教材,質疑教材包括對教材的不足或缺陷提出批評,也包括對教材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這既是培養創新素質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斷完善的要求。教材不是語文的全部,只有當教材與生活相通,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融入生活,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充滿生機。
第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語文教學要不斷地從外界吸取有用的知識和信息。新課標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跨領域學習,在生活和其他學科中去學語文,去實現語文的教學目標。從現實生活中,讓學生豐富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思考;從學習物理化學的知識中,讓學生體驗科學的崇高美。
第三,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多數語文教學仍然是注重言傳口授,教師滔滔講授,學生默默聆聽,這種僵化死板的教學方法常使學生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它是一個由師與生、教與學彼此控制的系統。我們的教學方法,必須是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教師的責任只是對這些方法加以指導,幫助學生總結歸納。開放性語文教學的優越性,在于它的靈活性,能給語文教學創造了富有生氣的廣闊天地。
可見,新課標要求教師開放性教學。
思考之二: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自身產生的一種對學習的需要,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就會對學習表現出主動積極的態度,表現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在參與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時,具有創造的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語文教學更是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其他課程比較而言,語文教學有更大的主動發揮的余地,而失去學生的主動性,課程就會死板、枯燥。長時間下來,形成不喜歡學習語文的狀態,甚至于出現厭煩情緒,對整個教育產生不利影響。
新課標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了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及作為主體在課程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主體能動性。自主性學習是創造型學習的一種,是素質教育體系中一種新的教學觀念。它能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潛能,使學生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主動地學習,實現他們的全面個性化發展。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根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原則,建設性地指導學生,給學生自由發表見解的空間,使學生學會辯證地學習和思考,轉變學習觀念,變被動為主動,由厭學到愛學。在學習中處于主動地位,自主性地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施予者而成為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教師不再做教材的單一闡釋者和習題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潛心關注者和學生個性成長的參謀人,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置上,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精神。
第一,學習目標的自主性。語文自主性學習要求明確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具體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和求知欲,激動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看了學習目標就明確了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和需要達到的程度,進而圍繞目標自己主動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第二,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在課堂上可經常組織質疑、討論,鼓勵學生勇于發言,敢于發言,敢于爭論,誘發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心,讓學生充分動手、思考、探究。學生就會情緒高昂,思維活躍,感受到克服困難的樂趣,起到了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作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教師的角色已發生了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也應隨之改變。
第三,學生評價的自主性。當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讓“學生自由發展”,對于學生來講最大的自由就是他們的個性得到尊重并得到張揚。但老師在評價時卻常常會奉行“圣人之言,權威之論”,用統一的標準衡量學生的表達,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千人一面,缺乏創新意識。新課標的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問題要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允許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做出不同形式或內容的解答。甚至于當學生對教材現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時,只要他們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教師都要尊重并鼓勵。
可見,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性學習。
思考之三:新課標要求師生互動
在新課標的精神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學過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給予和接受的靜態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師生互動因此而成為研究課堂教學過程的熱點話題。語文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還相當普遍,學生在學習上往往處于被動地位,這不僅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而師生互動的教學,對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以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語文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一方面,能夠使教師主動地鉆研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克服在課堂教學中滿堂灌的習慣,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自我創造精神,并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水準。
第一,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指師生之間平等相等,尊重對方的人格與自由,并對對方的話語愿意傾聽。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師尊重學生并要贏得學生的尊重,必須處事公正,對學生一視同仁,這樣的教師,學生才樂于與之交往。教師尊重學生,還要懂得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學生進步,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決不將自己的理解、體驗與感受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同時受到關愛和鼓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也是對學生的最大尊重。
第二,設計發散性的問題。創新思維的興趣從何而來?應該從發散性的問題中來。因為從本質上說,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設計發散性問題的目的,主要是引發學習欲望,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始至終能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之中,鼓勵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發展創造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主要有耐心傾聽的習慣、清晰表達的習慣、勤于反省的習慣。耐心傾聽的習慣,傾聽別人的發言進而理解別人是與別人產生互動的前提,傾聽別人發言的時候,就是學生理解別人的時候,也是學生把別人與自己比較的時候??墒?,現在語文課堂上許多學生沒有耐心聽別人發言的習慣,因此要求語文老師,在一位學生發言之后,經常點名另一學生復述并概括別人的發言,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一、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不斷創新,切實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用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語文課堂教學。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我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最新的教育理念,通過學習,我的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轉變。我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有助于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思路、新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用切合實際的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用切合實際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比如可以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字詞聽寫,名句名篇默寫;擴大積累――課外閱讀每日一詩或一文,并且要求寫相應的讀書筆記,天天都寫;訓練能力――閱讀理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反復錘煉;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大膽發揮……
二、以閱讀教學為基礎,自主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且具有創造性地閱讀能力,積累豐富素材
(一)讓學生自主閱讀,學會交流體會,鼓勵個性發言。
讓學生自主閱讀,同時學會交流閱讀體會,在學生充分的感知文本之后,教師要充當聆聽者的角色,細心聆聽學生所表達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主發言,暢所欲言,想談點什么就談什么,感受得多可多談,感受得少就少談,感受得深可談得深刻些,感受得淺可談得膚淺些,關鍵的是要學會表達,要開口和大家交流,并能說出自己最想要說的,能說出自己的獨到感受,應該充分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賞識學生,讓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張揚個性。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戰場,提高學生探究性課外閱讀的興趣。
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教師應充分利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我們更要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但課外要在課內抓。教師首先要把課本上的閱讀教材上好,講活,學生才會有興趣將之延伸到課外。
三、在活動上做文章,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組織競賽,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
【關鍵詞】語文;教學;體會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其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異彩紛呈,迭起,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紛紛出現,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改變了以前那種缺乏生氣的教學氛圍和呆板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了師生關系的融洽。但是,我們在看到很多老師大膽創新、張揚教學個性、追求教學風格的同時,也發現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誤區,現就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幾點體會。
1重“文”輕“語”
新課標中強調的是工具性和人性化的統一,但在課改中出現了這樣一種傾向:重視人文性,忽視工具性。一些教師往往在偏重人文內涵的發掘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疏于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其實,基礎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是一個人終身發展中所必須具備的,是不能忽視的。應該說,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了語言文字,離開了“工具性”來談“人文性”,那就是有舟無水,將寸步難行。只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熏陶,忽視知識和能力的訓練,課堂教學就會內容空洞,學生就會難以把握,語文素養就會“營養不良”。試想,如果學生生字不認識,詞不懂意思,課文讀不流暢,那我們的語文教學豈不是成了空架子、花架子?因此,語文教學應該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以往的“頭輕腳重”變成現在的“頭重腳輕”,不然,那又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
2無效的討論
不可否認,新課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學生的確是“動”起來了,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有的老師使用討論法,僅僅是為了以此換得課堂上的熱熱鬧鬧,給自己的課堂教學貼上“以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等標簽,是把討論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根本不考慮討論的質量和效果。我們時常見到這樣的討論:老師提出問題,一聲令下后學生就分組圍成了一團,討論聲響成一片,課堂氣氛非常熱烈。老師則這里站站,那里看看,像一個旁觀者,任憑學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談,幾分鐘后,又是一聲令下,討論停止,接下來就是幾個優等生展示討論結果,大部分學生只是在那里作“聽客”,而老師不管討論出來的結果有沒有價值,總是左一個“講得好”,右一個“掌聲鼓勵”……可想而知,這樣的討論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所以真正的討論,就應該是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切不可學生的思路剛剛打開就草草收場,使討論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對學生討論得出的結論,要有實質性的評價,能肯定的就肯定,該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問題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然,學生會認為誰說的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這樣就使語文課堂變成了一門沒有是非標準的課了。
3花樣繁多的“創新”
當今教育界時髦的一個詞語恐怕就是“創新”。有的老師不是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把功夫花在鉆研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格上,而是盲目“跟風”,追求“時髦”,做創新的表面文章,花樣一個接著一個。于是乎,語文課堂就出現了一些五花八門的怪現象。如有的老師把語文課上成港臺明星緋聞課的……。難怪一些老師戲言:“一年一個新花樣,學來學去學不像。剛剛覺得有點像,又來一個新花樣。”
4多媒體的使用不當
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在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的同時,也改變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一本教科書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以其具有文字、圖像、圖形,活動畫面和音響效果等直觀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時顯示相關文本資料等優勢,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教師喜歡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教學實踐表明,多媒體手段在語文課堂上的過當使用或使用不當,有時會成為干擾教學的因素,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制作的多媒體課件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一時會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其占有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對課文的解讀或構思動筆時間。特別是在許多觀摩課、公開課上,學生看看錄像、聽昕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優秀課”。如松中一位教師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導入時即播放《好漢歌》和林沖槍挑陸虞候的電視劇片段,講解時又反復插入電視劇片段,課堂總結又是在《好漢歌》和林沖夜走梁山的電視劇片段中結束。課雖很熱鬧,但這課堂與其說是語文課,到不如說是影視欣賞課。因為在整堂課中教師沒有要求學生讀一句原文,看一遍課文,只是聯系歌曲和電視劇鏡頭來分析人物形象。要知道,電視劇中的林沖是導演心目中的林沖,而不是作者心目中原有的林沖,更不是學生讀原文所感受到的林沖??梢?,借助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最多只能幫助學生加深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語文;語文教學
一、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1.無效形式過多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過多的根本不具有示范性的示范課程,有省組織的、市地組織的、校組織的優質課、示范課、公開課等課程應有盡有,并且在這其中還有很多教師獲得了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等稱號,我們不談這種做法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我們單純從這些課來看,一節課需要調動很多人的精力,用一周甚至幾周的時間進行準備,最后由一人將準備的內容表演出來,是真的具有很大的意義的嗎?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使教學更多了表演成分在內,教師們過于追求形式之風,造成課不是講給學生聽的,而是表演給評委看的,并且學生還要配合教師,這種教學形式談何示范性?
2.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在傳統教學中對于教師的知識儲備要求相對較高,而新課程在此基礎上還要求教師接受新理念,運用新教學手段教學,所以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教師會感到不適應。有的教師是因為長期發展下來,自己擁有了一套教學的方法,從自身觀念上就不愿意做出改變,還有的教師是因為自身專業準備不足,無法滿足新課程的大幅度改變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們要做出調整和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和時間的。
3.學生學習缺少主動性
學生們普遍存在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大的現象,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多數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重視程度不高,缺少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很多學生更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的內容也全部是圍繞考試展開的,被動的看書做題,很少主動自覺的去學習。個別地方的語文教學,過于強調語文學科的實用功能,重視顯性的教學目標,過于重視理性知識的傳授和追求語文學科知識系統,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忽略了語文教育特點,忽視了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語言的積累。
二、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策略
1.少些形式,多些實在
筆者認為多一些教師之間的理論學習和經驗交流形式的會議,提高教學論文的質量檢測水平,使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提高,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初中語文教師應對學科基礎知識技能有準確的理解,并熟練掌握相關技巧,對與語文學科相關的知識必須熟練掌握,了解語文學科的發展歷程對人類的價值,尤其是要掌握語文學科在生活實踐中所表現出的多樣性,以及學科知識的應用前景,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掌握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和獨特視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每階段的側重點都會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學本質,語文知識的學習包含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方面內容,我們要保證既定的教學目標要全部實現,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得以提高。
2.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有效的教學方法是確保語文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人都是在不斷總結不斷的反思中成長的,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即經驗+反思=成長。教師如何開展有效教學,首先要不斷的提高自身,豐富自身知識結構,并在教學中不斷的總結經驗,還要學會結合自身工作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的去借鑒和吸取別人身上的優點和成熟的經驗。另外,還要學會對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對自身的日常教學行為、教學定位進行反思,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要珍惜課堂教學的時間,浪費課上時間才是在最大的浪費,結合學生的知識需求,去開展初中語文有效教學。
3.激發學生語文學習主動性
赫赫有名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一生戰功累累,無人不曉,但卻接受了某大學校長一職,結果毫無戰績;科學家愛因斯坦名揚四海,但卻拒絕了來自各方的盛邀,始終堅守自己的陣地,結果流芳百世,這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從而擁有永遠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因此找到自己的定位對于一個人的成功尤其重要。隨著課改步伐的加快,我們的老師同樣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課程改革順利進行。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師生是平等互助關系。于是在實踐中,一些老師在轉換角色時錯位了,他們認為學生是主人,要“把學生失去的課堂還給學生”,就這樣,課堂由“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教師成了旁觀者,不能過多干涉,課堂秩序亂了,甚至出現了錯誤的結論教師也不過問或持模棱兩可之態。這是對新課程的一種誤解。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領悟課標的實質,找到定位。固然教師與學生的課堂關系是平等的,但那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并不是說教師可以卸下自己的職責而失去主導性。教師在教學總體上要引導學生走,做到收放適度。教師不能獨霸課堂,但教師若將課堂完全“歸還”給學生,自己“甘居人后”也是一種極端。因為教學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活動過程,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教師定位在哪,掌握什么尺度,不妨聽聽下面形象的說法。有人給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打了個生動的比方:教材是“窈窕淑女”,學生是“謙謙君子”,教師的引導就是傳遞婚戀信息的“媒妁之言”,而學校和課堂則成了“君子”們“寤寐求之”的花前月下,成了充滿浪漫情調的“婚姻介紹所”,言下之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紅娘”,等張生和鶯鶯走到一起了,紅娘就不要在二者之間充當“第三者”了,我想,說到這里,我們的老師應該懂得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定位,演繹好自己的角色,從而真正走進新課程,實現語文課堂改革。
2.理清思路,著力于課堂教學設計
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老師挺自信地說“我們更新了教學觀念,我們的課堂教學擺脫了應試教學的模式,滲透了新課程的理念。”但是,一堂堂的課改課卻令我們的領導搖頭、沉思,所謂的課堂教學設計仍是沿襲傳統的備課習慣。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重目標教學,一堂課完成預定目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不可否認教學要有目標,每一位老師每一節課都得做到心中有目標,這就是教學的方向,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方向,但是我們的教學卻不能為目標而目標,目標如果控得過死,就會壟斷課堂教學,阻礙學生的思維,中斷學生的體驗。課改實驗中,我們許多老師仍將自己封閉在設計好的教案里。還記得一位老師在《七顆鉆石》的公開課上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讓七顆鉆石變成普照大地的明星?”有學生答:“是為了讓世界充滿愛”有學生答:“是為了讓人人充滿愛心”還有學生說:“是希望愛心充滿人間”可是這位老師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他一直苦苦引導學生往自己的預定答案上靠,學生想了又想,最終也沒有答出和他一樣的“標準答案”,他只好自己上陣了。他說:“七顆鉆石是由小姑娘的愛心而來,所以它應是愛心的象征,作者是想讓愛心充滿大地,讓愛心充滿人間”。試問,這樣的課堂教學能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形成嗎?所以要想步入課改的天堂,必須好好落實課堂教學設計這一塊。要讓課堂成為學生思維、體驗的王國?!缎抡n程標準》對老師觸動最大的就是“過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長遠目標,缺乏過程就是缺乏體驗,缺乏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而老師課堂設計的核心就是要實現學生這個“過程”,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我們的老師目前仍會以自身任務為目標,認為如果學生活動“過程”太長,討論思考、體驗時間太多,自己書就教不完,“目標”就沒達成就是一堂失敗的課,于是許多熱鬧的場合,生機勃勃的體驗過程被強令而止,從而讓學生從“過程”中匆匆走下來直奔預設目的。結果展示成果的往往還是幾個優秀生,大部分學生只是充當“看客”,不能發揮通過討論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 能力的作用。所以新課程下我們的教學要一改以往以自己的教學將學生引入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而忽視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的教學思路,因為那種以“教”代“學”的設計思路最終只會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致使課改停滯不前。
3.把握方向,避免空洞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