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4: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全球化的對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提法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內涵: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于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從廣義上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偟膩碇v,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探討經濟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認為經濟全球化在21世紀主要的特點有四個。
1.以金融為核心。金融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體化的特色可以歸納成幾個方面:一個就是世界貨幣,自從貨幣脫離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虛擬化的,只能用購買力作為衡量標準。匯率的變動只是影響國際的購買力,對國內商品購買力影響并不是很大。
2.以知識為基礎。知識經濟有四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在產業結構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個,知識在經濟增長中占主要作用,而我們國家目前主要還是依靠投資來拉動增長;第三個,知識在生產力的構成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產力的軟件,因為只有通過管理才能把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有機的組合、優化。
3.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是縮小了地區空間的距離、爭取了時間的效率。所以信息技術在21世紀,在企業管理里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國公司為載體。 跨國公司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有些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行為引起一些爭論,包括影響當地的經濟、干涉內政、采取逃稅等等方面的行為,引起一些責備。但是現在看來,比較大的跨國公司是比較注意自己的行為規范的,當然有些公司可能還是有些問題。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進入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于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對每個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當前經濟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經濟秩序,國際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強。
三、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并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回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1.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經濟增長機會的同時使競爭加劇
近些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均達到10%左右,為世界之最,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貿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進口國,吸引外資自1993年以來連續處在發展中國家東道國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計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5015.76億美元。經濟全球化在這如此驕人的“碩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在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分得了經濟利益的“蛋糕”。
然而,輝煌的背后我們卻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現了世界性通貨緊縮,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經濟滯脹甚至出現下滑,就業壓力增大,而中國卻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發達國家為了維護本國市場,加大了對國外產品的歧視力度,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采用了更為隱蔽的方式如環境保護措施、技術認證與安全標準、反傾銷、保護知識產權等。作為始作俑者的發達國家將矛頭大多對準發展中國家,近幾年發達國家對中國提起了多起涉及傾銷、環保、技術標準的出口貿易的訴訟案,這是我們不得不應對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已有大批發展中國家走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從而導致了一般制造業生產的生產能力過大和激烈競爭,這一發展戰略走到了一個困難的階段。比如印度近年來就備受關注,形成了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威脅,許多外國投資已由我國轉向印度,發展中國家也在向我們提出挑戰。
2.在全球化中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分析
近兩年我國由于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強勁,再加上加入WTO帶來的正面效應和全球生產轉移效應,成為全球矚目的外商投資首選地。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中國制造業的長足發展,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吸引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跨國投資,中國取代其他國家或地區承擔起國際分工中的制造業,國際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和轉移。“中國制造”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以至于中國被授予“世界工廠”的稱號。
然而,我們需要認識到目前中國處于什么樣的分工地位。中國的工業化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國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在國際產業轉移下和在外資大量流入下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畢竟處于國際分工的低層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對不利地位,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目前與其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如說只成為“世界車間”,因為中國主要承擔的是加工,而不是從技術開發到市場營銷的全過程。而就制造業整體看,無論是比重還是高端制造業產品目前仍然在發達國家,中國只有發展起現代知識經濟,才能說真正實現現代化,才能像建設一個現代經濟強國邁進。從長遠看,中國也必須在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說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既是對中國發展現實的承認,也是對中國發展戰略的一種警示。
3. 外國直接投資的正負效應分析
跨國直接投資大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投資不是一場“零和游戲”,合作和資源配置優化創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閑置生產要素,形成了共贏。2002年我國創造了吸收外資數量第一位的紀錄,超過500億美元。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結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國GDP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來自利用外資的直接或間接貢獻。另據計算,在1991-200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每增長一億美元,可以促進GDP增長18.48億美元,足以說明外資是保持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外資有利于我國增加收入和創造就業崗位,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帶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也有利于國內市場競爭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國的外資利用存在的問題使其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效應。
外商投資地區結構改善進展不快,地區傾斜加劇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國投資的比例東部占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東部為86.97%,中部為9.09%,西部3.13%,可見這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極不協調,不利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區位優勢發揮,不利于地區間的共同富裕。同樣,外資的產業結構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產業尤其是一般制造業占據了較大比重,加劇了我國產業投資結構偏差,導致我國出現結構性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錯位,內需拉動乏力。為有效改進這些這些問題國家制定了“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方針,“萬商西進”工程就是具體的實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增幅達51.9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9.76個百分點。積極鼓勵各地區重點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優勢的產業,增強自我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實現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及協調發展。
決定外資大量流入中國除了中國發展的良好環境與前景外,是地區間爭奪外資激烈競爭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無限制讓利。外資利用了中國這種地區間競爭獲得了超額國民待遇和過高的優惠,再加上本來就容易發生的跨國公司轉移利潤行為因我們放松監管而更加嚴重,利用外資的效益被明顯減少了。同時這種超國民待遇的存在也產生了外資對內資的“擠出效應”,近年來我國的居民儲蓄居高不下投資不足與此不無關系。
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幾點建議
2007年,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盡管整個地區局勢趨于平穩與緩和,但一些國家出現了局部動蕩。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不斷加快,亞洲經濟繼續發揮著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于各國經濟,我國采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速經濟改革,擁有標準占領技術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擁有標準占領技術高點,現在我們造成財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識差距,就是由于我們現在沒有自主創新和自己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技術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進技術。知識包括標準、品牌,也包括你的技術、專利等等,這些東西的價值是很難用實物跟它比較的。比如說標準,誰擁有了標準,誰就可以說占領了技術的高點。
2.加強質量管控,擴大對外交流
應努力提高國有或民營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改進技術和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抓好質量管控,擴大對外交流,使產品有能力進入市場并占有一定份額。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于并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并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于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范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范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并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準入領域和準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后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周春明.《經濟全球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勇軍.《全球化浪潮——中國經濟安全面臨的挑戰與抉擇》.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金融投資;經濟全球化;金融保險業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國際間的金融投資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雖說這一現狀是金融市場不斷完善的表現,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世界資本的流通,但是還是有很多國家的本土行業會因此受到波及。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經濟之間交流密切、共同發展的產物。金融投資是西方國家放寬對于資本的管制之后才出現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變化足夠影響到很多投資業務的決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國際金融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但是由于金融化還是根據西方的經濟體制,對于發展中的我們來說,其實一些細節并不是很適合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就目前情況來看,對國內企業而言金融保險業在一定程度能夠及時且有效地規避風險。
1 經濟全球化對金融保險業的影響
1.1 利率、匯率的不規律變化
利率、匯率的變動風險是由于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利率、匯率甚至股票價格的變動而帶來的風險。經濟全球化也就是指我們在獲得世界這個大市場的同時,也要接受來自世界這個大范圍的沖擊,如果金融環境不穩定那么就很容易會影響金融行業的穩定和發展,極其容易引發金融危機。金融危機之后市場波動性變大,儲戶的信用極易受到干擾。匯率的不規則變動還有影響到某些進口商品的價格以及國家的出口業務,這樣就會在某些行業內對國內的產業結構進行沖擊,不利于本國工業的發展,如果這個影響進一步的擴大,也很容易影響世界資本市場的穩定。
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風險,我們應該從金融行業的投資業務以及金融市場運作機制方面來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措施。這樣一來,才能夠進一步降低市場風險對我們國家金融市場的影響,避免不規律的匯率、利率的波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們的經濟平穩發展。
1.2 投資風險增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使的銀行與非銀行機構以及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變的更加密切了,因此這樣單一經濟結構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沖擊就會加大。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經濟體制都會或多或少帶給我們一定影響,就拿西方的金融投資自由化來說,因為金融投資自由化的推動作用,銀行審查客戶方面的工作也變的比以前放松了。因此這就會導致客戶的違約率不斷上升,這些都給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潛在風險。
另外,雖然經濟全球化會加劇國際間的資本流動,但是從本國工業的發展角度而言,還是應該控制一下資本的引入,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的金融行業如果外資占的比率較高的話對這個國家的發展其實是沒有太多好處的。這樣能夠避免因為外資引入而產生消極影響,但是現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發展本國經濟的過程中已經過度依賴外資,這就導致了他們國內的很多行業的資金都處于為國外壟斷的地位,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他們的經濟發展。因此作為受資方來說,對于資金的引入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到量力而行,特別是對于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風險日益嚴重的今天,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1.3 我國融入世界資本市場的難度增加
經濟全球化格局下,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依賴程度不斷加大,經濟周期的大幅度波動、結構調整與價格起伏不可避免地會傳遞到國內市場,這樣一來各國宏觀經濟管理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F行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風險管理能力難以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由于投機性資本的大量存在,將會導致金融危機風險的系數大大增加。另外,就是國內的金融監管方式與國外的監管方式相比存在著很大的滯后性,美國從很早的時候就對金融行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了,并且他們的“縱向管理方式”能夠為規避風險提供一定可參考性。而我國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當中的“一行三會”因為缺乏一定的協調機制,因此他們在很多問題上都不能發揮預期的作用,再就是關于國內法律當中金融控股公司合法地位的問題,這些因素都會對我們的金融行業融入世界資本市場帶來一定的風險。
2 經濟全球化下金融保險業避免出現問題的措施
2.1 內外部管理齊頭并進
在經濟全球化之下要完善保險金融業的管理,避免其出現更大的問題就需要從維持內部金融機構的問題以及外部外匯環境的穩定這兩方面來進行?,F如今國內的很多金融公司以及保險公司都意識到了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成立了相關的風險部門來對日常業務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劃定。公司內部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劃分;建立起處罰措施,對待公司經營中不合理的現象要提高他們的違約成本,可以說面對復雜的金融環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我們業務的穩定性增加了一道保險杠。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做的就是正確認識外匯業務在公司總體業務中的作用,審慎對待外匯業務,清楚其在維持國際資本市場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在進行這類業務的經營時應該考慮總體價值,不能一味的追求短期的利益,這樣齊頭并進,內外兼顧的管理方式在經濟全球化之下一定能夠為相關金融保險公司帶來新的轉機。
2.2 完善風險管理工作,正確對風險進行評估
現在經濟全球化,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順應潮流,趨利避害,利用其中優勢的部分來推動現有金融行業的進步,因此應當用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國內相關出臺的經濟政策和福利。因此還是適時的需要政府部門的適當干預,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的應對金融投資的風險,減少投資的經濟損失。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越來越密切和多樣化,這是帶給各國的機遇當然也是一種挑戰,金融危機、風險轉移,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也同樣給世界各國帶來經濟重創,這讓我們認識到了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對于投資者來說首先一定要具備較好的心理素質,要知道風險存在的必然性,并且掌握一定的風險投資的知識,一旦出現意外能夠及時收手,最大程度減少自己的經濟損失;其次要將風險管理工作日?;鋵嵉礁黜椆ぷ鞯募殑t當中,這樣才能夠形成長效的風險管理機制;最后對待風險的評估要從多個角度來進行,如果說我們進一步想要抵御風險,還需要聯合其他國家的金融保險行業中的公司,這樣才能夠使得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環境真正的變的穩定。
3 金融保險業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之下更好的發展
3.1 改革金融監管體制
雖說經濟全球化下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在不斷加劇,但是從某種方面來講還是需要依靠資本流通中的監管工作來提高其資本運作穩定性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只能順應金融自由化的大趨勢,但是存在的種種風險都使得我們認識到金融監管的重要性。西方國家雖然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在利率、匯率、資本輸出和輸入等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在我國要想使得金融行業取得重大發展,首先要降低政府干預的程度,政府職能部門如果過分干預不利于金融行業的穩定運行;其次還要提高金融監管的功能性,讓金融監管部門在一些問題上有獨立解決的權利,這樣會使得管理的協調性更高,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及漏洞更容易被發現;最后金融監管體制要充分尊重市場運作的規律,這樣一來能夠幫助國內從事這些行業的公司不斷去自我完善。
3.2 進行市場細分
國內的金融保險行業早已經不是過于過去“被壟斷”的局面了,很多新型公司推出的新的理念也迅速在這個行業當中嶄露頭角,再加上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之下,他們面對的經營環境就更不穩定了。往好的一方面說,經營環境的穩定性不高,那么他們就只能通過不管提高自身服務質量的方式來留住顧客。在準確評估現有的市場之下進行細分,這樣也能夠幫助企業利用自己的優勢來獲取最大的利益,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外,了解顧客當下迫切的需求,然后推出相應的產品,也能夠幫助企業不斷開拓市場,鞏固現有的市場占有率。這對于一些小規模的金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經濟全球化之下我們不一定需要去追逐多么大的“蛋糕”,只需要把手里的蛋糕“分好”,一樣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發展點。
3.3 用多種方式加強對保險營銷人員的管理
“員工”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最難以把握的一個因素,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員工的思想狀況也變的很難把握了?,F代社會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對于企業來說也就意味著必須滿足員工更深層次的需要,他們才會付出相應的價值。當一個員工想要追求更深層次的職業追求時,一味的物質激勵其實是不合時宜的。對于保險行業人員的管理可以從深挖保險的內涵開始,將企業文化與公司內涵相結合,在通過日常的規章制度將其傳遞給員工,得到員工的認同。達到這個條件之后我們才能夠去“要求”員工為公司的經營做出更深層次的“付出”。這方面的工作還是輔之完善的激勵機制,不應該僅僅依靠物質手段來對員工進行激勵,激勵的制度要有重點、有針對性,不能將其變成“獎勵”。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是各國間資本流動不斷加劇的產物,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但是因為各個國家所面臨的行業環境各不相同,因此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點。為了能夠彌補經濟全球化給我國金融行業帶來的風險,我國的金融保險業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規避經濟全球化為其帶來的風險,但是很多時候都是收效甚微。本文根據筆者的經驗對以上問題做出了簡要的總結,希望能夠對經濟全球化下金融保險行業的改革提出一點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劭佑. 兩岸金融合作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與研究[D].蘇州大學,2012.
[2]張曉燕. 金融產業集聚及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2.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政府;對策
經濟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發達國家,但這是否意味著:西方發達國家是依賴經濟全球化而進入發達國家之列。其實也不盡然是如此,發達國家之所以積極倡導并推進經濟全球化,從本質上講,利用其相對于發展中國家強大的經濟、技術優勢,盡力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領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其在國際經濟領域中的主動權,以實現國家利益極大化的目標。 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要客觀全面,畢竟經濟全球化這種制度在全球已經運行了兩個世紀,應該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在帶來風險與動蕩的同時,也帶來高效、利潤與發展的機會。
一、經濟全球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度的流動性和高度的開放性。這主要體現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和知識流在世界范圍的涌動日益廣泛,已不可逆轉。高科技和信息網絡化,也支持了經濟全球化的這種高度流動性。 高度的滲透性和高度的互補性。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管理、文化等將迅速向發展中國家及落后國家滲透,資本、知識、資源等也將在全球市場流動并趨向合理配置。這有助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本、知識、資源等上的互補,從而有助于全球化問題的緩解以及全球性行動的協調,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高度的集約性和高度的壟斷性。這主要體現在經濟全球化的主體跨國公司及國際金融機構的經營業績上??鐕炯皣H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幾乎涉及世界經濟活動的所有領域,而且大約控制了世界上 80% 的新技術、新工藝專利,70% 的國際直接投資,60% 的世界貿易。 高度的依賴性和高度的異步性。這主要體現為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技術、資源的依賴性增強。發達國家通過控制核心技術,可以有選擇地輸出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先進設備,甚至直接將物質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強化其對輸出資本的控制,從而形成不對稱的依賴性。 高度的風險性。這主要體現在資本、技術、管理的快速流動和思想、文化的滲透,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程度不一的經濟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問題。
二、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政府的應對策略
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中國的經濟開放戰略是成功的??墒氰b于全球化經濟的過程中存在巨大的風險與動蕩,為保證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目標,中國政府采取如下幾策略:
1.立足國本,面向世界:進一步樹立全球意識,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走向國際市場,積極努力地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斗爭,努力推進建立公正、合理、持續發展國際經濟新秩序。 營造經濟發展良好的周邊環境,加快實施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倡導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建立結構合理,基礎穩健國民經濟,并操持足夠的即期支付能力。對內,即設計穩健的產業結構,清除經濟泡沫,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對外,即合理利用外資,控制債務規模,保持國際收支的長期平衡和足夠的即期支付能力。倡導世界各國提高國際資金流動的透明度,建議各國貨幣當局彼此間提供技術支持、實現信息共享,建立一個有效的國際監管信息系統。 堅持政府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大力推進政治、精神文明建設步伐,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由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的,經濟越是成熟,政府干預就應當適時收回,讓市場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不斷加大制度建設方面調整和改革力度,促使政府的角度由直接引導改變為間接誘導型轉化。不斷完善政府主導機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種形式市場機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別是要健全各種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職能并規范其運行。加強民主監管機制, 防止和克服出現官商不分和政治****現象,維護社會穩定和公正公平。大力搞好經濟建設,提高物質文明的程度,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的步伐,使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外開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種風險能力。要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迅速發展自己的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爭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要注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作用,規避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當前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年代,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已遠去,因此只有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在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也要發揚光大本民族文化的精華,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堅持以“人”以本,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觀。把人作為社會發展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創新能力,在力開發人力資源,走“人才興國”之路,把滿足人的全面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社會發展;既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如何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并達到長治久安,這是個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的問題。中國政府積極探索和運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定的發展規律,把中國社會推向一個更加和平、穩定、繁榮和文明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2.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52-0014-02
1 國際貿易的現狀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受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匯率的變化、國際債務、戰爭等因素的嚴重制約,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連年下降,而且波動較大??偟目?整個20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將處于一個新的增長期,其發展速度可達5%左右,不僅超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還將明顯高于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水平。國際商品市場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計算機、有色金屬、石油、石化產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長,價格上揚,其中制成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初級產品貿易亦有明顯好轉,其絕對貿易額將不斷增長,但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卻呈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將小于20世紀80年代同類產品的水平,這種態勢在今后幾年內還將繼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走勢是初期緩慢增長,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動力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直接關聯的技術大周期正處在上升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等因素的制約,國際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2 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新趨勢
第一,國際貿易在結構上出現軟化趨勢。首先,高技術產品貿易比重越來越大。新經濟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智能化、高技術化。知識含量高的高技術產品必將成為世界產品市場的主體,傳統的初級產品以及一般技術的制成品將讓位于高技術產品。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中高技術產品貿易的比重將越來越高,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其他產品。其次,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崛起。工業經濟時代,服務貿易異軍突起,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據IMF統計,1970―1980年,世界服務貿易年均增長率為18.7%,與同期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速度大體持平;在20世紀80年代,國際服務貿易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長,超過貨物貿易8%的平均增長率;在人類漸入新經濟時代的同時,服務貿易仍然以異常迅猛的速度發展,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引擎”。
第二,國際貿易在交易方式上出現網絡化趨勢。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國際貿易方式和手段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網絡技術的成熟和普及、網絡經濟的逐漸形成,使國際貿易網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網絡貿易是指在網絡平臺基礎上直接進行在線交易,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企業、海關、運輸、金融、商檢和稅務等有關部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從瀏覽、洽談、簽約、貨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業務自動化處理。簡而言之,即交易各方借助互聯網完成商品訂購和銷售。
網絡貿易是國際貿易手段的創新,代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它一經產生,就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當前網絡貿易如此迅猛發展是因其具有傳統貿易無法比擬的優勢。網絡貿易活動中的交換信息、磋商交易、訂立合同、轉讓貨物、報送商檢、進出口、付款交付等綜合貿易及服務功能都能通過電子商務系統傳輸和處理,通過遍布世界各地的銷售網絡和用戶資源,為貿易商尋找買主,得到訂單,銷售產品,從而降低成本。
第三,國際貿易在貿易規則上出現規范化趨勢。國際貿易自從產生就不斷朝著規范化方向發展。隨著全球化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型服務貿易、網絡貿易和網絡稅收等新事物不斷涌現,一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更需要協調一致的貿易規范,各國對國際貿易規范化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這就使得國際貿易規范化向著更全面、更完善的方向邁進。一方面,新經濟對國際貿易的流通主體的影響已經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以貨物貿易為主的局限,信息技術轉讓等知識型服務貿易日益成為國際貿易活動的主要內容。為了適應這一要求,烏拉圭回合中加入了有關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談判,并在歷時8年后達成《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協議》,奠定了新經濟時代國際貿易法規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WTO的成立更加有利于確定和監督各國的貿易行為是否規范化。目前,WTO正在就環境問題、勞工問題和網上稅收問題進行新一輪的磋商談判??梢钥隙?國際貿易規范化的發展將越來越有利于世界貿易的發展,世界貿易的發展也必將越來越規范化。
3 國際貿易具有不同于國內貿易的特點
第一,交易雙方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洽商交易和履約的過程中,涉及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慣例和習慣做法,情況錯綜復雜。稍有疏忽,就可能影響經濟利益的順利實現。
第二,國際貿易的中間環節多,涉及面廣,除交易雙方當事人外,還涉及商檢、運輸、保險、金融、車站、港口和海關等部門以及各種中間商和商。如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筆交易的正常進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糾紛。另外,在國際貿易中,交易雙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可能遭到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其他外來風險。所以通常還需要辦理各種保險,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損失。
第三,國際市場廣闊,交易雙方相距遙遠,加之國際貿易界的從業機構和人員情況復雜,故易產生欺詐活動,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騙上當,貨款兩空,蒙受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四,國際貿易易受政策、經濟形勢和其他客觀條件變化的影響,尤其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定、國際市場競爭和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國際市場匯率經常浮動和貨價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國際貿易的不穩定性更為明顯,從事國際貿易的難度也更大。
可見,國際貿易具有線長、面廣、環節多、難度大、變化快的特點。因此,凡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不僅必須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技能與方法,而且還應學會分析和處理實際業務問題的能力,以確保社會經濟效益的順利實現。這樣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講授專業知識,培養合格、優秀的外貿專業人才。
4 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勵技術發明與創新。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知識的生產與創造,而知識的生產與創造又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因此,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決定競爭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這也是我國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發展國際貿易的關鍵。第二,進行科學技術的吸收和應用,加快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第三,推行網絡貿易,開拓國際市場。第四,政府給予適當支持,培養我國的跨國公司。第五,與國際貿易關系協調,維護我國外貿利益。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企業因技術的改變和創新所導致的無形風險日益增加,國際貿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會產生一系列的國際貿易矛盾與糾紛。因此,我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貿大趨勢的同時,一定要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關系的協調,這是我國在知識經濟時代進行國際貿易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證。
[關鍵詞] 企業 競爭情報 經濟全球化
一、競爭情報及其作用
1.競爭情報的概念。競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關于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競爭策略的信息分析研究,是繼2O世紀8O年代后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情報新概念和信息服務方式。根據SCIP(競爭情報專家協會)的定義,競爭情報是對整體競爭環境的一個全面監測過程。它通過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業競爭中有關商業行為的優勢、劣勢和目的信息以創造競爭的有利條件。競爭情報的出現是國家、集團和市場競爭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社會信息化迅猛發展的必然,是信息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主要體現。競爭情報帶有對抗性,要求在對方不協助,甚至是反對的情況下,去了解、分析對手,目的是最終戰勝競爭對手。競爭情報是以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為目的的一種特殊信息,它除了具有一般情報的基本特征(如知識性、可傳遞性等)外,還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對抗性、針對性、保密性、智能性、時效性、增值性等。
2.企業競爭情報的主要作用。(1)企業決策的支持作用。企業的決策者在制定重大決策時,往往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情報信息的收集、分析并做出實施方案的過程。決策者通過對競爭情報的收集、分析、處理,減少或排除對客觀環境認識上的不定度、未知度、疑義度、混雜度,進而對客觀環境獲得正確認識,把握時機,看清形勢,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2)預警作用。競爭情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在對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自身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并識別未來的機遇與威脅,分析和識別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獲得競爭優勢。(3)學習作用。在經濟發展中,國內外都有一批能夠支撐和帶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大企業,特別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公司和企業集團。競爭情報不僅能幫助企業學習、比較、借鑒更科學的經營思想,選擇更先進的管理辦法,還能通過對競爭對手的了解、分析為企業提供最好的經驗、教訓和最具體的經營標準,使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化競爭。(4)競爭環境的監視作用?,F代市場日益走向多元化與全球化,市場影響因素變得越來越復雜。企業要想在如此復雜與動蕩的環境中立穩腳跟,就必須全面準確地了解與本企業、本行業有關的信息。(5)促進企業新技術和產品開發作用。當前,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新產品層出不窮,產品更新速度快,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普遍熱衷于新穎性商品,這就要求企業經常推陳出新,產品更新換代快。
二、企業開展競爭情報的策略和措施
1.樹立企業競爭情報意識,建立競爭情報運行機制。企業經營者和決策者應加深對競爭情報的重要性的認識,樹立企業競爭情報意識。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已經認識到企業競爭情報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作用,但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努力實踐,加快競爭情報建設步伐,為競爭情報部門提供組織保障、人員保障和經費保障,盡快建立高度正規化、制度化的競爭情報工作流程和情報網絡,將情報活動直接與戰略決策相結合。在企業員工中宣傳競爭情報,使員工充分認識到競爭情報的價值,并積極參與情報與反情報活動,以提高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
2.建立企業競爭情報系統。和國外相比,我國競爭情報工作落后發達國家10年~20年,競爭情報的推廣和發展比較緩慢,未能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建立競爭情報系統是開展競爭情報研究工作的關鍵環節。建立競爭情報體系包括軟件和硬件的建設兩部分內容。其軟件主要是建立相應組織機構和由企業負責人、管理、營銷、技術、供應、情報信息等部門人員參加的企業競爭情報網絡。組織機構的負責人作為首席信息官(CIO)。其工作內容主要是討論、分析、評審情報報告,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同時軟件還包括信息情報人員的培養和專項經費的投入。競爭情報工作的硬件主要是建立競爭情報管理系統,并將其融人到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中。通過系統建設實現對競爭信息源的分析及渠道管理。
3.培養企業競爭情報人才。企業進行競爭情報活動,關鍵在于人才。一個合格的企業競爭情報人才應具備較強的情報意識,深刻認識競爭情報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具備較強的知識水平和競爭情報專業知識,具備較高的業務技能,具備對信息收集、整理、評價、分析的能力等。
4.建立反競爭情報機制。隨著競爭的加劇,開展競爭情報活動的企業迅速增多,企業自身的活動逐漸成為對手競爭情報活動的焦點。如何在獲取競爭對手情報的同時,又保護企業的核心信息,便成為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反競爭情報便應運而生。因此,反競爭情報是針對競爭情報而言的,是在對手的競爭情報活動中保護本企業的核心信息,它可以抵御競爭對手針對本企業的合乎法律的競爭情報活動,從而贏得競爭。上世紀80年代前,因為不注意反競爭情報,中國的傳統工藝景泰藍、宣紙等相繼流傳到國外,競爭優勢逐漸喪失?,F在,中國加入WTO,國內企業正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外公司未來競爭對手情報收集的對象。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反競爭情報機制進行主動防御,在獲取競爭對手競爭情報的同時又能保護本企業的核心信息。
5.成立面向企業服務的競爭情報咨詢機構。由于競爭情報研究工作要求主動地根據企業用戶的需求來搜集一切與企業競爭有關的信息,特別是競爭對手、競爭環境方面的信息。而且競爭情報工作者還必須具備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分析,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情報支持的能力。因而對從事競爭情報活動的專業人才有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多數企業信息中心的日常工作實際上是收集和儲存信息,維護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其工作帶有一定的被動性,缺乏從事競爭情報活動的經驗,尚不能獨立承擔企業競爭情報研究工作。因此,成立競爭情報機構是我國開展企業競爭情報研究工作的一種有效形式。因為它不僅能幫助企業有效開展競爭情報工作、建立競爭情報系統,而且還可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競爭情報培訓。
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自然生態風險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大多數學者對我國自然生態風險的解讀僅拘囿于
>>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及出路 經濟全球化下我國金融風險傳導機制及策略探討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金融風險的表現及防范措施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生態消費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出路 全球化的困境與出路 論文化全球化視域下維護我國高校文化安全建設的策略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視域下我國應對全球化的策略 全球化視域下的生態幸福觀 金融全球化下我國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體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足球賽事中歸化外籍球員的困境與出路 學科門類視域下我國高校體育專業的困境與出路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維倫理困境及出路 金融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金融風險分析 經濟全球化下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及我國應對新趨勢的對策 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的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及防范策略 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困境及出路探究 論視域下我國當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困境與出路 論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發展的兩難困境及我國的應對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校的誠信教育 全球化競爭下的我國天然氣定價機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30716msc-worldnuclearreport2013-1r-v4.pdf,pp.16—20.
B11[德]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2頁。
B12韓文科、楊玉峰:《中國能源展望》,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9月,第13頁。
B13王浩等:《水土資源約束下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年第3期。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中國經濟 經濟發展
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更加深入,這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對于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與多變性,在抓緊機遇加快發展的同時,必須審時度勢,規避風險,從而使中國經濟成為更重要的經濟體。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世界經濟活動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提供服務、技術轉移、相互依存與相互聯系而形成的超越國界的全球范圍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跨越各國、各地區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體的過程。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各國與各地區的經濟互相交織、影響以及融合而成的統一整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的經濟行為規則,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也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對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并使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適應著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動,目前已經成為生產社會化與經濟關系發展國際化的客觀趨勢。其最根本動力就是社會生產力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萍几锩晒孕畔⒓夹g為核心飛速轉化為生產力,跨國公司發展的蓬勃之勢,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力日益加強,涌現了大量的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縱觀世界范圍,貿易投資自由化已經成為主流的經濟政策,大量的區域經濟合作更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吸引外資
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發展無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給他們。在新興市場中,中國是主要的外資接收國,這與跨國公司對我國增速快的新興經濟體投資的增加有很大的關系。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大量引入外資,有利于滿足國內資本需求,提供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資金,是對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生產力的促進。外商進行投資的同時,一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被引進,推動著我國企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2.對貿易的影響
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中國目前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從1994年起對外貿易順差開始連年增長,即便是中國加工業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大影響,2009年后我國許多企業的出口量仍達高位,率先使中國經濟復蘇,在經歷了全球性的打擊后,一批有實力的企業推陳出新,升級換代,反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3.有利于勞動力分配
中國巨大的農村人口和剩余勞動力始終是在努力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有待解決的問題。但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對外貿易加工等企業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被充分利用起來,推進了中國的工業化的發展,更有利于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視,新型的技術工人以及服務人才充實到企業中,為我國經濟提供高水平的勞動力。
(二)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單單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會使我國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1.受發達國家的制約
目前,少數幾個發達國家仍處于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地位,在制定國際經濟規則上,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明顯偏向于發達國家。當世界市場接收他們的巨額投資之后,他們可以通過貿易自由的口號,對我國貿易堡壘發起攻勢,來保證他們獲得超額經濟利潤。而當他們的國內市場受到中國廉價商品的沖擊,本國一些產業的行業利潤受到阻礙的時候,他們就以貿易保護為借口,或者通過環保壁壘、技術壁壘阻撓中國產品的進人,根本不會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
2.產業轉移帶來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同時充分利用資金優勢將高污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濫用資源,破壞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經濟全球化下,發生產業轉移現象不可避免,但為了參與更多的國際竟爭,我國只能接受發達國家傳導過來的高能源消耗與高污染耗能,成為發達國家的生產基地。輸送給發達國家數量龐大且價格低廉的有形物質產品的同時,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三、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中國經濟無法回避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因此必須勇于接受挑戰。我們要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
,不斷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我們更要警惕并防范經濟全球化可能會帶來的沖擊,盡可能的降低消極影響。
(一)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后我國不斷努力,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在資源配置以及經濟結構調整仍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們應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根據市場經濟規律與規則,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政企職責分開,政府為了給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應注意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從本質上轉變企業經營機制,使經營管理體制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科學、規范并且富有生機和活力,從而使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得到提高。我們還要創造開放、競爭、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從而進一步對市場體系進行完善。
(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我國是一個貿易大國,更是經濟大國,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資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國際投資的質量。通過引進競爭的辦法,燃起我國民族工業的競爭意識。國家應該引導有條件的產業和部門直接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從而使相應的企業追求新技術具有更大的動力,積極完善企業管理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在國際市場獲得更大的利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來獲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國經濟運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術與經驗的同時,提高自身創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國民族工業的經濟層次,提升品牌影響。我們要在能夠保證立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向國外發展,爭取走向國際產業鏈的更高端。
(三)關注產業轉移帶來的問題
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國際產業轉移帶來的可能對我國環境、資源以及就業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在國際經濟產業鏈中一直處于低端的位置。在開放規模被擴大的同時,應密切注意國際游資的動向并加強經濟監管,避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漏洞從而對我國經濟造成影響。目前,我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卻非常高,這與經濟大國應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國要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加大力度開拓國內市場,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國的有效需求與供給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來看,我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市場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企業的發展空間勢必會受到國外經濟勢力的打壓,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要搶占和堅守住本土市場奠定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再實行“走出去”的戰略。
(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科技的進步與不斷創新是經濟全球化的條件和基礎。因此中國應加速科技的創新,堅持科教興國的方針戰略,大力發展科技,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創新,提高科技含量,從而使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上更具國際競爭能力。我們應運用先進技術以及高新技術使傳統產業技術含量得到提升,從而促進發展生產力,使中國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
四、總結
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我國對外資的吸引,有利于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還有利于剩余勞動力的分配,但是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仍受發達國家的制約,還要承擔產業轉移帶來的不良影響。為此,我們應該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避免產業轉移帶來的影響,并且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而使我國經濟適應經濟全球化,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念魯.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3):3-5.
[2]呂延方.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沿海企業與科技.2009(07):10-14.
[3]劉樹本.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分析.科技向導.2011(12):60.
[4]龐喬舒.淺議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北方經濟.2011(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