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時間:2023-08-15 16:53: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經濟發展與否的關鍵有三個,其一是通過對本國農業經濟現狀的調查研究,確定整個農業經濟發展的走向;其二是要大膽地進行體制改革,推動農業經濟大幅度、高質量、高效益發展;其三是要靠高素質的農業從業人員。
就農業經濟發展道路而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初是依靠和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采用的是以“大包干”責任制為代表的統分結合的。但進入21世紀以來,關于的思考和創新的呼聲,從理論界到新聞界、到農民自己、再到現在的中央決策層,可以說是“仙樂飄飄處處聞”。顯而易見的是,中國農業經濟目前的發展態勢已經充分證明勝利完成了歷史交付的使命,農業經濟發展的舞臺應該上演農業產業化合奏曲了。
什么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綜觀美、日、德、以色列等國的農業發展經驗,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的事實已經充分證明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那么,結合中國國情,應該以什么樣的農業組織方式和生產經營模式來實現農業產業化呢?
發展道路和具體組織經營模式合并在一起,就是事物的發展趨勢。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就是以制度創新尋求一種具體形式多樣的能夠大力推動和幫助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進而有效推進中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嶄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制度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二、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素質的現狀
那么,制度創新也好,引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也好,要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貫徹這種發展趨勢,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課題組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人、依靠農民、依靠農村人口。因此,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就在于農村人口素質的大幅度提高。
為此,《以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做了一個調查, 本次調研以平頂山市為調查對象,調查范圍為衛東區和平頂山市郟縣李口鄉,具體走訪的有李口鄉張店東村、張店南村、郭樓村、老昝莊村和平頂山市衛東區下轄的東高皇鄉的觀上村、小店村、上徐村,東環路街道的吳寨村,東工人鎮街道的呂莊村、趙莊村。
據調查:小學、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了全部人口總數的56%,接近六成,而高中、中?;蛑械嚷殬I學校學歷層次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9%,不到兩成,大專層次的占16%,本科層次占9%,研究生層次的沒有。這說明,當前,我國農村人口雖然已經基本掃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但農村人口的總體文化水平依然不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不容樂觀。
另外,農村人口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對待市場、對待開放、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性思考還處于比較令人擔憂的傳統的慣常思維模式階段,因此,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我國內陸以農業為主地區(比如河南省)的農村人口這種傳統思維模式和以這種思維模式為基礎的綜合素質現狀,對比前文粗淺地提到的一些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相去甚遠,令人憂慮。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對農村人口素質的要求及對策
按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特點,結合中國國情以及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素質,筆者認為,中國農業發展趨勢對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村人口應當具有較高的思想意識素質。只有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思想意識素質,才能進一步促使農村人口擺脫舊的傳統陳腐思想的束縛,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闊眼界,開拓市場,自發繼而自覺地推動中國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實現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次,農村人口應當具有一定的能促使其面臨問題作出科學決策的文化素質。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這一條,“木桶原理”就會發生作用,想提高農村人口其他方面的素質也會變得異常困難。
再次,農村人口應當具有一定的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科技素質。這是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的重點??萍妓刭|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意識,一方面是農業實用科技,這樣,農業產業化所倡導的專業化生產、形成種養加、產供銷一條龍、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等目標就會在農村人口整體科技素質提高的基礎上得以快步實現。
最后,農村人口應當對“農業產業化”具有一定的認知素質。在“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的調查中,選擇“不知道,根本沒聽說過”一項的接近6成,這說明在農村人口中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農業產業化,還有接近4成的農村人口僅僅是“聽說過,具體不是很了解”,如果是這樣,我們依靠誰去建設農業產業化呢?所以,大力提高農村人口對“農業產業化”的認知素質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幾點即是農業經濟發展趨勢亦即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對農村人口素質提出的要求。針對農村人口綜合素質需要著重提高的這些方面,筆者以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化分工,明確職責,劃定任務歸屬機構。
第二,以村為主,強調并硬化村級政權在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利用現有的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和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在鄉村文化室、廣場或者田間地頭舉辦各種培訓、宣講、科技課堂或農民夜大等文化科技活動,以提高農村人口思想意識素質為龍頭,以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為主,以提高農村人口科技素質為重點,以提高農村人口對“農業產業化”的認知素質為目標,大力推動農村人口綜合素質快速整體推進。
總括地看,農業為主地區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是影響農業為主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一個重要的瓶頸,如果解決不好,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進程一定會受到影響,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的最終落實、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戰略的落實乃至全國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步伐都將會變得緩慢而艱難。
農業產業化是指遵循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自然資源保護與其開發增殖的實現可持續利用相協調的原則,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區位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開發優質、安全和無公害農產品,生態、經濟和環境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21世紀的現代經濟及現代產業發展具有兩大新特點,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知識化(包括信息化在內)已成為現代經濟及現代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二是世界現代經濟及現代產業發展的生態化,這兩大新趨勢的有機統一成為21世紀現代經濟及現代產業發展的希望所在。生態型產業將成為21世紀世界的主流產業,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必然要順應這種產業發展趨勢。生態農業產業化基本具有農業產業化內涵,其發展類型同樣主要表現在主導要素和組織載體的不同形態,農業產業化生產主體是農戶,經營主體是企業經濟組織或相關組織等市場中介組織,企業與農戶有不同形式的利益聯結方式,共同促進市場農業的發展,包括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主導產業帶動與中介組織帶動等多種組織形式,各組織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的利益共同體。
生態農業產業化引導和組織分散的農戶進入社會化大市場,將現代科學技術導入農業,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水平;重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重組生產要素,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引入現代農業的組織管理模式,在組織制度創新與完善中發展和壯大農戶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踐證明,生態農業產業化如同農業產業化一樣均可突破所有制界線,將國營、集體和個體融匯在一起,形成多組分、多方位和多層次的經營體制;其生產組織已突破行政區劃的界線,形成跨鄉、縣、區、省甚至跨國的聯合企業;管理技術已突破行業部門隸屬關系的界線,將農、工、商、貿和科教諸行業部門連結起來;生產區域已突破城鄉分割的舊體制,把城鄉緊密結合在一起,實現城鄉之間資金人才、技術、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1~5]。生態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區別一是生態農業產業化應提倡產品生產與產業的多樣化,通過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控實現結構的“柔化”。表現在一個區域范圍,所生產的產品雖發展有主有次,但不僅僅拘泥于一個,而是多個,其目的是增強對外界經濟環境(市場)風險的耐受性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二是生態農業產業化要把整個區域內的產品生產鏈條相互連接,形成原料到產品,廢棄物變原料的資產業相互交織,資源高效利用,無廢棄物或少廢棄物的清潔生產網絡,真正發揮區域的整體功能;三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生產的產品應是健康安全化的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農產品,在注重產品安全性的同時與名優特品牌戰略相結合;四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在倡導基地建設的同時側重通過建立與規范三大體系,即環境友好(雙贏)的生態農業技術與集成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鏈接的政策法規與有效機制的宏觀調控管理體系,包括產品質量標準、生產技術規范、環境與產品監測網絡、產品質量控制與監測體系,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接口、農民轉化為工人的接口。
2生態農業產業化技術對策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 農業 經濟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1-0010-01
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產業化的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雙重內涵決定了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實現制度、組織和科技創新。
一、實施制度創新,逐步建立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機制,為農業產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1.健全政府宏觀指導調控機制 農業具有弱質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等特點,面臨著極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政府的宏觀指導調控機制顯得更加重要。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調查研究,掌握情況,特別要重視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和指導農業產業化,搞好宏觀指導調控。健全宏觀指導調控機制首先是要突出科學性,政府要建立靈敏而系統的信息網絡,全面掌握信息,及時指導農業生產。
2.健全政策激勵機制 一是在投入上要優先支持農業產業化;二是鼓勵外資和社會閑散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化,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三是在龍頭企業的立項、申報、審批及土地征用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堅決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四是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允許兼并聯合,誰有能力誰牽頭。另外,政府要支持和保護一切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行為,并且組織協凋好相關部門,群策群力,形成推進農業化的強大合力。
3.健全利益協調機制 靈活的利益協調機制可以充分保護農民的利益,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拓展產業鏈,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順利進行。根據過去一段時間的探索,有不少可供借鑒的利益聯合形式,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合同制、合作制、公司制、托管制等四種。合同制,即由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實行保護價收購。合作制,由龍頭企業與鄉鎮聯手建設生產基地,由企業按占用土地面積給予補貼。公司制,即按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對農產實行系列服務,公司向農戶提供生產資料和技術,并回收產品,與農戶結成共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托管制,即除土地所有權以外,政府將資源交給龍頭企業托管,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決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取向。
4.健全土地流轉機制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對土地規模經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是深化農業產業化的必備條件。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增強農民對土地的穩定感和權屬感;二是以市場機制來調節土地流轉和合理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三是克服家庭分散經營、規模狹小的弊端,有利于促進規模經營。
二、實施組織創新,提高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的質量和效益,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為農業產業化提供高效的組織載體
1.提高龍頭企業的競爭力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 龍頭企業是產業核心,龍頭興則產業興。要重點培植一批龍頭企業應當成為當前農業化工作的重點。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首先選擇那些技術力量較強,產品適銷對路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鼓勵其向上市公司發展;其次是突破地域界限、行業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組建集團公司;其三要引導經濟效益良好的涉農民營企業抓住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機遇,用好資本營運這把金鑰匙,積極參與國有資產的流動與重組,實現低成本擴張,鼓勵私營企業托管、兼并收購國有和集體企業,壯大塊頭,擴大規模。
2.提高農業生產基地的規模和水平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可以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墓地”的思路,形成產業化基地布局的區域化,建立與資源特征相適應的區域經濟格局;形成基地經營的集約化,使基地建設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相結合;形成基地生產的專業化,大力發展名特優產品在農產品總量中的份額。在建設產業化基地的問題上,要注意處理好規模與效益的關系,忌防顧此失彼而適得其反。
3.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搞活農副產品的流通,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前提 當前的發展戰略主要是依托農產品基地興辦大專業市場;依托中小城市或中心集鎮興辦人農貿市場;依托沿海開放城市興辦窗口市場,參與國際大循環。要抓緊建設以初級集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期貨市場為方向的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產品市場網絡;還要通過各項改革積極培育和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同時,要加快統一市場的建設,打破市場封鎖、分割和壟斷,嚴格規制市場,加強市場的管理和監督,促進和保護公開、合理、公平的有序競爭,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
三、實現科技創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農業產業化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提供科技動力
1.要建立和完善轉化網絡,形成科技轉化的良性循環 科技成果的推廣工作是科技進入農業經濟建設的結合部,使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努力實施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力量,加快已有農業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增強農民接受和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要采取得力措施,促進科研與農業生產的廣泛聯合,鼓勵以科研院所為依托,組建科貿農一體化的科技先導型企業,逐步形成科研院所與企業相互促進的依存關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鼓勵大批農業科研人員投入到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把科技成果送到企業和農村,縮短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周期。
一、農業產業化的實踐及其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萌動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經驗,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也是我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但是,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也相繼暴露,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市場主體問題;其二,是模式的普適性問題,還有社會化服務嚴重滯后問題。這三個問題,歸根結底都屬于農業推廣的范疇,即這些問題深受農業推廣工作的影響。就實質而言,農業產業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村、農業、農民如何步入市場,與市場經濟接軌,也就是通過體制轉型,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依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產量的市場化農業,使農業由分散的互不聯系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社會生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推廣人員起著催化劑和橋梁的作用,它是農民個體和市場的紐帶。首先,產業化總是伴隨著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的實踐是靠農民最終完成的,只有通過農民的實踐,各種農業科技成果才能轉變為生產力,只有通過推廣人員把科學知識傳授給農民,才能使產業化有所依托。其次,如何把單個、分散的農產引入市場,一方面市場的利益導向是外因,可以促進農民走向市場,最重要的卻是農民文化科學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決策水平的提高。在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各地的生產力水平千差萬別,農民的思想觀念,經濟實力也相距甚遠,這些條件,決定了我國農業產業化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何引導,推動農民找出適應自己實際條件的產業化路子,同樣是農業推廣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
山東棗莊市在1980年試行“農民養羊、農行貸款、工廠貼息和建立基地、搞好服務、完善購銷合同、廠農掛鉤”的辦法解決羊毛產銷脫節的問題,進而提出了“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取得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和農產經濟的發展。而在福建永春縣,他們發展“蘆柑”產業的特點則是以營銷拓展市場,首先建立完整的運銷體系,全縣扶持運銷專業戶、聯合體、專業協會、販運合作社等組織1000多個,同時以蘆柑總公司、果品公司為龍頭,建立以外貿為主,內外貿相結合的運銷批發機構,在縣城建立批發點,在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銷售聯系點。第二,加強信息引導,樹立品牌,多次舉辦蘆柑節、展銷會、貿洽會,舉辦“中國蘆柑之鄉”命名慶典,耗巨資在中央級媒體做廣告,打出“永春蘆柑”的品牌,并利用全國100多個城市的網點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服務。第三,創辦龍頭企業,投資6000多萬元創辦永春逢源飲料公司,年加工能力1.6萬噸,產值7800多萬元,投資1000多萬元創辦永春華達科技開發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該縣蘆柑面積達14.5萬畝,產量16.8萬噸,新增農民純收入2億多元,成為永春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二、農業推廣如何適應農業產業化
1.強調以人為本的推廣方略
農業推廣的目的之一是培養農民的個人能力和素質。即一方面增進農民的知識、態度、技能以期獲得好的農業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和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通過農業推廣的教育性工作--培訓,傳播知識、溝通等。轉變農民的傳統價值觀為現代價值觀,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的需要。這兩個方面的目的緊密相聯的。農業推廣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創新擴散的過程,即一種新的觀點、思想、技術一旦被引入到一個社會系統,就在該系統中從一個決策單位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傳到下一個單位。根據這種觀點,我們在推廣一種新的技術或新的生產方式時,首先,培訓一部分骨干農民,由這些農民或中介組織(如龍頭企業,專業協會進行試驗、示范,使廣大農民全面接受,從而達到擴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農科教相結合的辦法,對農民進行直接的技術培訓和科學文化教育,對農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進行深刻的改造,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進而提高他們進入市場的自覺性。只有這樣,農業產業化能順利進行。福建德化縣在發展食用菌高產業過程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香菇和草菇為龍頭產品,以上世紀80年代后期引進由食用菌開發辦公室引導組織部分農民進行試驗示范,并對全縣農民進行廣泛培訓,農民不僅掌握了該產品的生產技術,而且認識到該產業是短平快致富項目而得到認同。上世紀90年代全縣大面積種植成功,1995年全縣種植香菇1500萬袋,草菇20萬平方米,形成潯中、雷峰、春美等食用菌基地,同時創辦了許多加工廠作為龍頭企業,食用菌產業產值1個億以上。而在1996年花菇產業的推廣過程中,為了盡快形成規模效益,在未認真進行技術培訓,農民未掌握好栽培技術的情況下,當年發展100萬袋,卻造成大面積低產甚至絕收。給廣大菇農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引起了食用菌產業的滑坡。這個事例從一個側面說明農業產業化,首先必須得到農民的認同、接受,也就是農民首先必須掌握技術,并認識到該產業的價值,方能使分散的單個的農民自覺進入市場,參加社會化的大生產。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1995年花菇行業比較利潤很高,確定其為龍頭產品發展無疑是正確的,但忽視了香菇與花菇生產技術的差異,花菇生產的失敗也就成為必然。
2.強化信息服務,幫助農民決策
農業產業化最核心,最本質的內部特征是“一體化”,一種產業的形成,不僅關系到千家萬戶的農民,甚至關系到一個地區的國計民生。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決策,即選擇何種主導產業,選擇何種產業模式,而正確的決策來源于對農業資源,勞動力水平和生產水平以及市場發展趨勢的準確預測。準確的市場預測是決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為農業產業化,說穿了是市場化的農業,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市場的勞動就是無效勞動,這方面的教訓是不少的,前幾年到處遇到的“賣難”問題,這幾年內蒙古等地的甜菜“白條”問題就是最好的警鐘,甜菜在東北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也形成了許多龍頭企業,但是未預測到近幾年的全球制糖業發展趨勢而盲目大發展,不僅造成農民損失,龍頭企業破產,給地方經濟也帶來極大困難。一種新技術,一種產業的形成,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試驗,示范推廣過程。因此,我們在推廣過程中,不僅應預測當前的經濟形勢,同更注重中長期的經濟形勢預測,包括政府的經濟產業政策和政治經濟形勢,才能為農業產業化的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
3.農業推廣機構本身也應進入市場
農業產業化要求推廣機構對其產前、產中、產后進行全方位的系列服務,只有把農業推廣機構本身推向市場,參與到產業化過程中,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對農民或中介組織進行技術承包,集團承包等。充分調動農業推廣人員的積極性,發揮推廣機構的知識,人才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也促進農業推廣力量的發展壯大。
三、結論與建議
由上所述,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與相關產業系列化、社會化、一體化的發展過程,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推廣工作,也應由過去的農技推廣發展到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務的現代農業推廣,同時強調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必需加強對農業勞動者的素質教育,搞好農科教結合,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改變農民的價值觀,提高農民的決策能力進而增強農民參與市場的自覺性?!坝幸庾R地利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以幫助農民形成正確的觀念,制定良好的決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對策
農業產業化的綜合發展是以市場發展為基礎,將農產品作為商品生產的基礎基地,構造出全新的生產經營組織。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新時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建立的全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將廣大的基礎農戶和廣闊的市場有效連接起來,使得經濟效益及多方面資源利用率不斷擴大,這也能夠有效適應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
自我國實行全面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業產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功的案例。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連為有效的經營體制,能夠更好地促進產業經營的有效管理。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關農業產業經營管理組織的整體數量在不斷擴大,各類組織的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產業實際分布的范圍也較為廣泛,但是地域之間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態勢。相關數據統計分析得出,大多農業產業經營的產品都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效益較大的產品。產業雖然分布的范圍較廣泛,但是經濟的差異導致不同地區之前農業產業經營組織之間仍存在著相應的差異。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利益聯結是產業化經營的中心點,與農民的基本利益之間聯系緊密。其中,各類制度中的合同制與過去體制相比更具穩定性,也更加突出了維護農民的基本利益。這也表明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與當前農戶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二、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方式不正確
在經濟體制發生轉型的過程中,政府的各項管理措施在經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想實現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政府的管理及對資源的協調利用作用重大。從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綜合角度來分析,當前我國大多農戶在市場發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立的狀態。所以,當前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從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改變過去的管理方式,做到“少干預,多服務”。在農業產業經營的過程中可以讓多個產業之間合作,促進不同產業組織形式的形成,為維護產業經營發展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政策,更好地促進生產經營的有效發展。
(二)管理力度不足
現階段,我國許多地方性企業在自身組織建設以及保障農民基本利益的環節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有的地區呈現出混亂無序的發展局面。比如,有的地方農業蔬菜市場分散與集中之間存在著重大的矛盾。有許多批發商直接避開市場的管理,與農戶直接進行交易,這樣嚴重破壞了市場發展的穩定秩序。這主要是因為市場管理力度不夠,相關工作人員自身管理素質較低,責任意識較差。所以,為了更好地維護市場發展的良好秩序,相關政府部門需要采取有效的行政干預管理手段,更好地制止市場中的分散交易。
(三)未形成有效的市場運營機制
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是農業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需要根據農業經營的基本規律建立起相關的市場運作方式。相關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會建立相關的生產基地,過于追求大產業的發展會出現各類失誤。在產業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對于利益等分配是維護產業經營長久發展的源泉。但是,企業自身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經營的短期利益,使得農戶處于被動的位置,自身的利益會受到很大的損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所以,在當前完善市場運營機制顯得至關重要。
三、我國農業產業經營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要創造農業產業經營的有效條件
政府要立足于當前農業產業經營的發展情況,積極創造良好的經營條件,進行有效的改革,加快市場之間各項生產要素的交流。深化改革發展,使得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共同利益得到有效維護。此外,還要對市場中各項基本的設施進行完善,使得農業產業經營成本不斷降低。要打破地區之間管理貿易的限制,使得各類生產經營信息流通速率加快,政府要完善自身發展渠道,加大各項政策的支持力度,實現各類資金的有效利用。要在實際產業經營過程中對各類大型企業各項行為進行管理,避免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二)推動農業市場化的發展
改變過去傳統農業發展的模式,根據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變化,建立全新的市場產品銷售模式,使得各類生產要素能夠促進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建立完善的市場運行和管理機制,以批發市場為基礎,加快各類專業市場及生產要素市場的建立。逐步完善市場規則,整改所有的市場壟斷,規范市場化的競爭。積極推動生產要素市場的發展,推動勞動力的發展,使得勞動力市場更全面有效地發展。健全農村地區市場經營管理體系,建立資本市場及投資市場。
(三)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服務體系
當前為了全面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多層面及全方位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政府要提供全面的社會化服務,強化農業產業信息之間的服務交流,使得農戶更好地掌握企業發展的市場行情。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向要更加全面,包括農業機械的生產制造、化肥農藥的生產供應等。應健全相關的法律政策,規范市場服務經營的范圍。相關農戶之間可以自愿成立農協組織,為了更好地防治市場的壟斷行為。政府需要在制度及措施的層面上給予農戶更多的扶持,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四、結語
現階段,要想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就需要相關部門處理好農業和農民之間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需要從根本上拓寬經營的有效方式,改善農業發展的基本形態,更好地促進農村和城鎮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良,高建浩,王彬,等.貴州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J].貴州農業科學,2014(2):248-252.
[2]李秀芬.靖遠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5):4-5.
[3]劉紀梅.忻州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2012(11):58-59.
益陽市位于洞庭湖之南,總人口456.5萬,其中農業人口382.5萬,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益陽市推行農業產業化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近幾年來,益陽市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把農業產業化規?;洜I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點,特別是推進新興工業化的總體謀劃,制定了《五大農業產業鏈規劃》,重點打造優質稻米產業、林紙板材產業、棉麻紡織產業、水產畜禽產業、油蔬菜果產業。農業產業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局部到全局蓬勃興起,農業產業化逐漸走上了正規化道路,已經初具規模。為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走出了一條路子。
(一)益陽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及其作用
1.農業產業化成效顯著。益陽市圍繞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狠抓特色產業基地和龍頭企業,以業主制經營為突破口,將農業不斷向二、三產業延伸,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近三年來,農村信用社年均累計放貸近42億元,重點支持了農業產業化項目的發展,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2.促進了農民增收。通過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產口生產,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取得最佳綜合效益。2007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3億元,同比增長1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元,同比增長16%。
3.促進了農業產業持續發展。通過農業產業化,促使農業產業改變單純提供原料產品和簡單勞動力狀況,延伸二、三產業鏈,實現農業產品多次增值,提高農業特別是種植業、養殖業比較效益。2007年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5%,林業增長18%,牲豬增長39%,漁業增長5%。
(二)益陽市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及特點
1.企業規??焖侔l展,規模經濟初步形成。農產品加工企業中,規模企業225家,其中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31家,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4家,市級龍頭企業127家。
2.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基地建設提質擴容。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均有農產品生產基地。全市龍頭企業基地面積達600萬畝?;亟ㄔO的提質擴容,有力地促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
3.專合組織異軍突起,組織經營日趨完善。目前,全市擁有正式注冊、運作規范的專業合作組織746個,建立農產品基地500萬畝,帶動農戶50萬戶,吸納轉移剩余勞力近20萬人。
4.著力打造精品名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
5.引資融資傾向多元,后續資金不斷增加。
二、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與特點
(一)當前農村資金運行的特點與變化
1.融資主體由分散型向組織型轉變。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壯大,農村經濟組織形式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經濟主體資格、資質和地位將發生深刻變化,分散的農戶相對縮小,組織型的客戶上升,目前面對單個農戶為主的融資管理方式難以適應新農村的變化,尤其是面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興起,亟待金融創新。
2.資金流動環節由單一向多極轉變。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和實現途徑,農業產業由單一的種養環節向產前、產中、產后伸展,由單一業態向產業群體擴張,使傳統的單一資金投向和資金回流,轉向資金流向多渠道、現金回流的多環節。如果長期堅守著單筆單向的融資模式,將落后于農業產業化的現實需求。
3.資金回流周期由季節性轉向常年性延續?,F代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生產的自然周期性逐漸減弱,特別是畜牧業、林業、加工業、運銷業的發展,季節性周期的波幅縮小、周期延長,甚至出現明顯的反周期。所以,長期以來種植業為基礎形成的農業貸款春借秋還冬不貸的管理考核模式,明顯滯后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迫切需要把從季節性周期管理轉向常年延續的市場周期管理。
4.資金需求由傳統糧食生產型向現代化生產型轉變。目前益陽市非糧食類高效經濟作用已有70多萬畝,年產值可達15億元,為第一產業增加值的50%;預計今年農民對現代農業經濟物的貸款需求將增加到3億元以上。
5.資金形態由松散型向集約型資金需求轉變。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益陽市農民每年從農產品深加工和涉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直接獲得經濟收入近10億元,人均200多元。為此,市農信系統在去年向造紙、紡織、食品、種養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和以“公司+農戶+協會”為特征的集約型農村經濟組織累計發放貸款6億元的基礎上,今年將再向這些涉農企業和農村經濟組織提高20個百分點的貸款,主要滿足廣大農民對集約型農業生產的資金需求。
6.資金額度由小額農貸向大額農貸資金需求轉變。近幾年來,小額農貸在解決農民貸款難、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小額農貸受貸款額度、貸款期限等制約,在種養業和集約化農業發展較好的村鎮,已逐步被農戶大額聯保貸款模式取代,廣大農民對大額農貸的需求越來越旺。
7.資金投向由簡單再生產資金需求向生態農業建設資金需求轉變。調查顯示,現在農村簡單再生產資金需求明顯減弱,生態農業建設資金需求在不斷增強,并且呈逐年增大的勢頭。湖區四家信用聯社今年用于國家退耕還林、退耕還水等方面的生態農業建設貸款占四家信用聯社總貸款的20%,以后逐年還將增加。
8.融資環境由壓抑向寬松轉變。目前由應對不良環境而形成的融資條件,如嚴厲的擔保、抵押、質押、評級、公證、登記、核銷等融資條件控制必須有所調整。在信用改善和市場競爭激勵的條件下,對客戶信用資質的認證、需求時效性強化、經濟評估性的延伸、融資安全性的標準、風險管理的控制都需要有較明顯的改進。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對金融部門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推進戰略性調整過程中,金融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農村金融卻未能充分發揮相應的核心作用,農村金融服務缺失問題有加大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產業化的高要求與金融機構現狀不相適應。一是機構大量精減,金融服務弱化。二是業務種類少,存款業務僅有活期、定期等常規儲種,貸款業務主要以短期貸款為主,而消費信貸、科技信貸和助學信貸基本空白。三是結算手段落后,以手工為主要方式,側重現金結算、耗時長、效率低,而大多數地區電子化還沒有涉及;四是缺乏服務觀念,普遍存在“等貸”現象。四是經營機制僵化,導致管理上、經營上的低效益;五是資金分流嚴重,國有銀行和郵政儲蓄的農村網點把部分農村儲蓄轉移到非農領域,使本已不足的金融服務更加薄弱。
2.信貸供應與需求的差距大。目前,農村企業及農戶對金融的要求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資金需求量巨增。據調查,全市有鄉鎮企業和工業龍頭企業93個,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3240家,科技示范戶8萬戶。每年資金需求量大,大約需要投入80個億左右,其中需財政撥款10個億,金融部門集體貸入30個億,民間借貸10個億,引進外資30個億,才能基本上 滿足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資金需求。二是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養殖大戶貸款額度增加。在傳統農業向新型農業轉變過程中,鄉鎮企業和種養大戶資金需求量成倍發展,遠遠超出農民自有資金用于農業生產的承受能力。
3.農業貸款投向與農業結構調整的矛盾大。調查的市農村信用社年累放農業貸款34億元中,田間生產12億元,占比為35%,而養殖業等多種經營占比僅28%,其他各種農產品深加工、新興種植業等只獲少量貸款支持,相關基礎設施貸款則幾乎為空白。
4.農業資金來源單一與農業生產多元化的矛盾大。目前我國支農資金來源主要是金融部門信貸資金,其他融資渠道幾乎沒有。金融部門中又集中于農村信用社和農發行,特別是基層鄉鎮,發放農戶的貸款主要是農村信用社。目前信用社貸款質量不佳,不良貸款占經為28%,鄉鎮欠貸多、范圍廣。一旦鄉鎮農村信用社受貸款質量、存貸比例的影響,無法滿足農戶的農業生產貸款需求,農戶難以尋找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
5.資金短缺與資金外流的矛盾深。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對信貸資金需求有著巨大潛力。但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縣域資金通過國有商業銀行縣級機構和郵政儲蓄機構外流。安化縣郵政儲蓄存款余額僅占全縣儲蓄余額的11.5%,郵政儲蓄銀行發放小額貸款80萬元,僅占全縣貸款的0.04%,大部分郵政儲蓄上存;農業銀行的新增存款也幾乎全部上存,影響了農村資金的整體供應。
6.農村金融市場形態低級,資金分流嚴重。從目前益陽市的情況看,“重城市,輕農村”的趨勢仍沒多大改變,不僅工、中、建等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撤并了在農村的經營機構和部分縣支行,而且農行也撤消了大批的營業所,導致相當一部分的縣或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而農村信用社規模較小,經營風險大,資產質量低下,缺乏獨立支撐能力。無力實現支持“三農”的合作目標、政策目標和盈利目標。同時農村資金流失嚴重,缺資金反哺“三農”。資金的大量分流嚴重制約了農村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與深度。
7.“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深度不夠。據市聯社統計監測,到2007年末,轄內農戶共有78萬戶,有貸款需求的38萬戶,而符合貸款的僅貸款需求總戶數的43%,創建信用鄉鎮僅為20%,農村依和工程建設力度欠缺。
8.農業產業化發展所應配套的風險機制不健全。政府在推動地方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特別需要資金啟動。對金融而言,支持農業這一弱質產業,信貸風險高,加之缺少相應的信貸保證、保險機制和必要的政策保護,以致于農村信用社陷入支農與自身利益難兩全的境地。
9.農業產業化主體融資的弱質性。在農業產業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都在資本動作、融資方面具有弱質性,主要表現在內部弱質性和外部融資環境的不利性兩個方面。農業龍頭企業融資的內在弱質性主要是,一些龍頭企業內部信用達不到銀行貸款的要求,自有流動資金先天不足,內部治理結構不規范,企業產權不清,資信等級低,沒有長期信用基礎,信用地位不穩固,致使其獲取擔保貸款能力差。農業龍頭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現在銀行貸款。當前,銀行信貸資金分配向國有大中型企業傾斜,多為其他所有制經濟的龍頭企業卻得不到應有的信貸支持。
10.不良貸款潛在風險較大。農業產業化貸款項目普遍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且風險難以預測。2008年3月末,益陽市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賬面余額63311萬元,不良率13.32%,從企業實際經營情況看,認定已形成不良貸款還要更多。
11.抵押擔保安全系數低。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多數企業缺乏足額資產作為抵押擔保,尤其是種植業、養殖業,以苗木等地上附著作物抵押,該抵押物價格波動大、價值評估難、變現能力弱、抗自然風險能力差。另外,相當部分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貸款農戶,自身實力偏弱,市場競爭力較低,融資渠道少,抵押擔保難以落實,銀信部門難以貸款 。
12.金融機構貸款管理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需求。
13.同時,央行支農再貸款對發放對象的限制,不利于農業規?;l展。
三、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政策建議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明確支持重點,把支持農業產業化和拓展信貸業務、實現商業化經營結合起來
金融機構要樹立支持農業產業化“一二三產業聯動,城鄉相融”的信貸投放觀念 ,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相互協作,適度競爭,“抓龍頭、強龍身、助龍尾”,把信貸支持對象擴大到相關的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產業。要深入研究欠發達地區農業生產特點,因地制宜,突出支持重點,優化資源配置。
(二)設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建立包括農業龍頭企業在內的信用擔保體系,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投入
建立農業產業化投資基金,可以有效組織和引導民間投資,將城鄉分散的資金匯集起來投向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全社會辦大農業,促使其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要將龍頭企業納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完善為龍頭企業服務的金融服務體系。要解決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難、擔保難、抵押難的問題,同時,降低銀行風險,提高銀行給龍頭企業融資的積極性,關鍵是建立包括農業龍頭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信用社擔保體系。此外 ,信用擔保機構與協作銀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做好對龍頭企業貸后資金運用的監管工作。
(三)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發揮金融整體合力,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支持力度
一是補充、完善農業發展銀行的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功能,允許其介入需要國家政策扶持,但市場風險較大、商業性金融不愿介入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或項目,增強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的推動作用,從而實現其與農行、信用社功能互補。二是農業銀行信貸服務要側重于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的支持,并集中扶貧貸款規模,重點支持一批能夠帶動貧困戶脫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國家政策導向作用。三是農村信用社要繼續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并提供大額農戶擔保抵押貸款,以滿足農戶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資金需要。四是人民銀行要保持支農再貸款政策的延續性,增強政策力度,引導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方向,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同時,銀行和信用社還要積極探索各種合作方式,形成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共同投資、共擔風險的合力優勢。
(四)改進信貸管理,區別對待,大力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
考慮到農業的比較效益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大多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金實力較小,當前,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評級和信貸發放,應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加以區別對待。
(五)加強信貸創新,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金融機構要根據當地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特點,確定業務重點和業務創新方向,不斷創新適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服務工具和方式,提高服務效率。根據重點龍頭企業需求,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可采取申請可循環使用信用額度方式,簡化審批手續,為特別優秀的企業設立信貸“綠色通道”;派駐客戶經理,實行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一條龍”綜合服務,提供信貸、票據承兌貼現、信用證、貿易融資、出口退稅賬戶托管、應收賬款融資以及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等多方面服務;積極探索開發新的貸款方式,如農民房產抵押等貸款方式。
(六)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配套機制
一是公司、基地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重點是逐步解決企業與生產基地、農戶之間松散的不穩定的單純買賣關系的問題。二是政府對龍頭公司的扶持機制。財政可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對企業實行資本金投入、貸款貼息,用于支持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外貿、海關優先幫助企業辦理自營進出口權證;落實對企業的稅收減免、出口退稅政策等等。三是金融支持的風險分擔機制。建議政府協調財政、當地龍頭企業共同出資或以已經評估的可抵押資主入股設立擔?;?,為金融支持提供中介分險渠道。
(七)加大扶持,給信用社以更多的政策傾斜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產業化離不開農村信用社。首先應先一步實行農村利率市場化。充許農村信用社追逐利潤最大化,按照商業化運作方式經營。其次,中央財政應對農村信用社以往承擔保值貼補息、鄉鎮企業改制導致的債務懸空等改革成本,給予專項政策補貼,支持信用社輕裝上陣。其三,實行統一法人改革,健全授權授信制度,給縣級農村信用社以更大、更為靈活的自主經營權,使其金融服務跟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其四,中央銀行要繼續加大對支農再貸款的投放力度。農村信用社做大做強,對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必然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八)搭建平臺,主動尋找實現社農“雙贏”的結合點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對策;青海湟源
1湟源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優勢產業不明顯,集約化程度較低
湟源縣大多數農村經濟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并伴之勞務輸出,在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有部分群眾積極發展各式農業產業,成效顯著,如苗木種植、養殖業等。但其間產業的發展,多為農民自發盲目的自主型農業,缺乏集約型管理和規?;洜I,優勢產業不明顯[1-2]。
1.2傳統習慣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轉困難
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個體經營性較強。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大部分人沒有將土地流轉出去,大面積拋荒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給農村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
1.3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化、破壞現象普遍
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對以集體勞動方式修建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只使用、不維護的現象比較普遍,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壞嚴重,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術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
隨著農業規模的擴大,為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規?;图s化,當務之急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目前有些農業機械不適合小塊土地的耕種,需要改良。應鼓勵工廠生產適宜不同地塊類型的機械,并扶持農民購買,對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
2.2加大宣傳力度,妥善開展流轉工作
基層干部要從為民辦實事出發,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并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應通過以下2方面來實現:第一,要加大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工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農民群眾對流轉的認識度和知曉度不充分的現象,應在思想上做好群眾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 ,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要進行廣泛宣傳,促使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工作,改變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3-4]。
2.3進一步維護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建設、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會浪費大量資源,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維護。
2.4強化統籌理念,加快整合各類資源
一是整合資金資源。實現“一村一品”示范村產業發展。二是整合部門資源。整合分散在計劃、財政、農業、農發、扶貧、科技等部門的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整合交通、水利、電力部門資源,著力解決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整合信息資源。加快電子農務服務站建設,鼓勵支持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等公司搭建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確保每村每戶在2010年底至少有1個適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務平臺。
2.5強化規劃理念,加快構建區域特色產業
在規劃編制上,根據湟源縣區域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堅持規劃到鄉鎮、到村組,明確每個鄉鎮的產業發展重點。按照“穩糧、興牧”的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大力推廣地膜馬鈴薯種植,提高糧食單產,確??h域糧食安全;積極實施奶牛基地建設、飼草基地建設、乳制品加工企業招引、奶畜配套產業建設四大工程,建立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測、技術推廣四大體系[5]。
2.6強化工業理念,加快組建產業化龍頭企業
迅速組建龍頭企業,堅持把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招商引資、縣傳統企業的挖潛改造、鄉鎮企業的發展相結合,以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強化市場理念,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目前湟源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6個,擁有會員8 000人,涉及種養業、加工業、流通業等領域。針對不同產業建設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有以下幾種組建方式:一是由農村專業大戶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二是由農村能人牽頭,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三是由村委會牽頭,吸納該村或周邊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四是由農牧部門牽頭,依托其人才、科技優勢,與農戶聯合發展主導產業。五是由供銷社牽頭,聯合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專業合作社既可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可提高農民及相關產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3參考文獻
[1] 牛樹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6):5-7.
[2] 張宇松.略論農業產業化[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5-8.
[3] 柯瑜.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與方向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