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3: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的基本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個人,想給自己家中的一堵白墻上掛一幅畫,以顯其美。他敲了一顆釘上去,掛一下,釘子太小掛不住。他就想要在釘子后面加一個木楔,然后去找木頭。他找到了一塊木頭,但是沒有辦法把它鋸小。于是去鄰居家借斧子。斧子太大,劈來劈去劈不出木楔,于是他去借鋸子……折騰了一天,當工具都借齊的時候,他疲憊地回到家中,回到家中,他突然想:我借這些工具來要干什么?
當然,對于其中的細節不必較真,但這個故事的寓意卻發人深省。我記得轉述這個故事的作者還引用了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那句名言:“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了為什么而出發?!?/p>
最近遇到一位老師,我問:“您最近很忙吧?”他調侃說:“忙是很忙,碌碌無為,‘忙碌’??!”――敢情“忙碌”還有這樣的解釋,我接著說:“忙于碌碌無為?!蹦俏焕蠋熓俏覙O尊敬的一位成就斐然的高人,他的調侃卻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們整天忙忙的,究竟在忙些什么?究竟在為何而忙?――如果不考慮這些問題,那么,我們就會“忙是很忙,碌碌無為”地“忙碌”了。
這就回到了本文所要說明的題旨上:回到對基本問題的思考中。
我們做教師的,也是很忙很忙的。然而,我們經常想過諸如此類的問題嗎?――我們的忙碌,為了什么?我們究竟在忙于何事?我們要去哪里?……故事中借斧子的人,并不是一個“反面形象”,而是一個我們要學習的榜樣――因為當他折騰了一天疲憊地回到家中的時候,他終于思考起一個哲學性的問題:我借這些工具來要干什么?而我們,更多的時候,可能根本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而是呼呼大睡,然后第二天,拿起斧子干活。干什么活?不知道。干什么活?為何干活?類似的問題仿佛并不是我們要考慮的,我們只負責“干活”,于是,我們只能“忙忙”而后“碌碌”。
可見得,失去了對“基本問題”的思考,我們就會不知道自己欲有何為,就會不知道自己能有何為,就會失去自我,就會走錯了道還渾然不知,。
其實,凡事都有“基本問題”,凡事必須叩問基本問題,叩問基本問題,心中有基本問題,才能讓我們忙而不“碌”,“作”而有“為”。同樣搬石頭的工作,一個人的心中只有石頭,他只是在搬石頭,那么他就是一個無法享受工作快樂的“搬石人”;另一個人的心中有一座美麗的宮殿,他明白自己的每一道工作都與這座美麗的宮殿相關,他就是一個興致勃勃的“圓夢者”――這當然是一個有點極端的講述,但這至少也能夠說明“思考基本問題”的意義。
最近,《人民教育》雜志開辟微信平臺,推出“校長播報”的音頻節目,邀請我打了個“頭陣”,播報一分鐘。要用一分鐘的時間傳遞我們的觀點、立場與做法,我想了一下,我只能講“基本問題”,于是就講了這樣一段話:
大家好,我是江蘇汾湖實驗小學校長張菊榮。我們學校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鼓勵教師“寫書”,我們稱之為“土書”,5年間我們編撰了253本“土書”,散發著泥土的芬芳。253本書背后有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讓很多老師過上了饒有興致的專業生活。這個做法來源于我們對“教育是什么”的思考。我們的回答是“教育即促進成長”,要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首先要是一個成長者。我喜歡思考這類教育的基本問題,只有深刻叩問基本問題,回答好基本問題,我們才不至于迷失在“教育”之中而忘記了教育背后的意義。
我對這段話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我在圍繞著“基本問題”思考?;締栴}是什么?基本問題,其實就是根,其實就是魂,其實就是核心。叩問基本問題,其實就是“回家”――因為我們常常會走得太遠而忘記了回家。當然,其實,更正確一點說,不思考基本問題的我們并沒有走遠,而是“迷路”了,甚至是一個自己迷了路都不知道的盲目行者。不思考基本問題,我們其實是走不遠的;對基本問題思考得越深刻,我們就可以走得越遠。只有思考基本問題,才能讓我們清晰起來,堅定起來,自信起來,興致盎然起來。
作為一個“辦學者”,我們要反復地思考,學校的使命是什么,學校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我們關于教育的基本理解是什么,我們如何理解學生,他是誰,我是誰,我與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我們該做什么,我們能做什么。我曾經在學校的校報上寫過好幾篇文章,作為連載,副標題都是“關于學?;締栴}的思考”。作為校長,我覺得必須把關于學校的基本問題縈繞心頭,一刻也不能游離,否則,就會在各種眼花繚亂的思潮與表象中失去判斷、失去立場、失去自己――我并不反對,而且極其主張要開窗傾聽各種各樣的聲音,但如果我們沒有思考基本問題的能力與習慣,那么,我們會被各種聲音擾得坐立不安、無所適從,而如果我們具備了思考基本問題的能力、習慣與定力,那么,一切都可以用來豐富自己、滋潤自己。
有一次,參加一所兄弟學校的規劃咨詢會。我所尊敬的成尚榮老師也應邀參加。在我們發表了意見之后,成老師發表見解,他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那就是要回到“小學教育的性質”“小學教育的任務”中去思考――成老師所說的那些問題,正是“基本問題”。小學教育的性質,小學教育的任務,這些與我們休戚相關的基本問題,我們明白嗎?我們始終明白嗎?我們在反復思量嗎?當我們雄心壯志地沉醉于把小學生培養目標確立為“博學”“卓越”“杰出”這些高端表達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忘記思考這樣的問題:這是小學,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小學教育的性質是什么,小學教育的任務是什么?小學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如果小學生都“博學”了、都“卓越”了、都“杰出”了,那我們中學生、大學生的目標又該是什么呢?――什么時候我們忘記了思考基本問題,什么時候我們就犯糊涂。
還有一次,在蘇州教育局參加一個會議。會議間隙,成老師接受電視臺的采訪,在談葉圣陶的教育思想,在談“蘇式課堂”,他說,關于課堂,“要回到基本問題的思考之中”。今年春節過后,我們邀請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楊九俊先生來校講學,中午用便飯的時候,楊先生幾乎用同樣的詞語建議我們:“要思考基本問題。”
課堂,也是紛紛呈呈。思想、觀點、模式、技術,你方唱罷我登場,老師常常會不知所措。怎么辦?我們只有不斷叩問基本問題,唯此,課堂才會純粹,我們才會堅定――當然不是盲目的“堅定”。每一次聽課,我們無一例外地要討論同一個問題:目標。課堂失去目標,師生再怎么“忙忙”也會流于”碌碌”,是謂“失魂落魄”。目標,就是課堂的基本問題之一。面對不同的學科,我們又需要不斷地叩問關于學科的基本問題,為什么語文教學變成了“課文教學”?我們為什么總是會忘記了“語文”而“我的眼中只有你――課文”,課文的背后隱含著什么呢?為什么數學教學變成了“做題目”?我們為什么常常忘記了“數學”而“我的眼中只有你――題目”,做題目的背后要學會些什么呢?學科教學的本質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學科學習的基本規律有哪些?當我們把“主題班會”弄得像文藝匯演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主題班會”的性質是什么?當我們把“學校德育”幻化成做不完的“德育活動”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活動”要承載的使命是什么?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做錯”聲嘶力竭的時候,我們是否忘記了思考這樣的問題:什么是孩子?教師的角色特征是什么?我是誰?我的使命是什么?這些基本問題,看似極其形而上的問題,才真正決定了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才會最終決定我們的一生。李政濤先生著有《教育常識》一書,書中重提的那些“常識”,其實就是對“基本問題”的理解。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德育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實施問題。文章從德育是高中體育的基礎、德育是高中體育教學的靈魂以及體育是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三個角度分析了高中體育與德育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又進一步討論了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幾種常見方式。最后,文章在全文分析的基礎之上,有針對性的分析了高中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基本問題,即: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實施德育教育,應注意教學目標的優化、教學進程的安排以及教學內容的組織三點,希望能夠對高中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發。
關鍵詞 精神品質 作風培養 德育教育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不僅要加強學生文化知識方面的教育,而且也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這一點在高中體育教學中也不例外。在開展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體育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必須把德育教育滲透到高中體育教學各個環節。但是,很多高中在開展體育教學工作時,卻忽視了德育教育滲透的問題,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中對德育教育的內容只字不提,在體育任課教師的教案中也看不到與德育教育相關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措施。從而嚴重影響了高中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鑒于此,本文就對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問題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高中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發和幫助。
一、高中體育教學與德育教育之間的關系
(一)德育是高中體育的基礎
學生德、智、體三方面的發展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運動水平的提升和身心各方面素質的健康協調發展,而與此相對應的,德育也是高中體育的基礎。從表面上看來,似乎學生的德育教育與學生的身體素質、學校體育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關聯。而實際上,由于德育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學生的自覺性低、紀律性差、怕苦怕累現象普遍、體育意識薄弱等問題,均是阻礙學校體育工作水平和質量提升的消極因素。由此可知,德育教育在高中體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因此在高中體育工作中,一定要處理好德育和體育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可過于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
(二)德育是高中體育的靈魂
曾經說過,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沒有靈魂。因此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也必須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德育在體育教學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只有樹立起了正確的體育觀,體育教學中才能體育出較為明確的目的性,學生才能堅持不懈,勇于拼博,百折不撓,從而使得體育鍛煉及學習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因此,德育是高中體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靈魂。
另外,近些年來,我國優秀運動健兒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并勇奪金牌的事實也說明,如果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信念,沒有為國爭光的崇高思想,他們就不會有去克服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的堅強意志。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奮斗目標,使期形成不懈追求、刻苦努力、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使體育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發揮,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則離不開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
(三)體育是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以道德行為為規范、政治思想為方向的教育內容,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貫徹實施,而體育教學就是德育教育得以貫徹落實的有效方式之一。由于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與身體的活動是同步進行的,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學生會同時負擔較大的心理負荷和生理負荷,而體育比賽和體育游戲中可以超越自我的極限運動、獎勵及物資刺激等多種因素,也會使體育的德育功能展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因此,體育是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學校體育工作條列明確包括: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掌握相關基本知識,培養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體育后備人才,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培養其頑強、勇敢、積極進取的精神。這一點也體現了體育是貫徹實施高中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二、在高中體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實施德育教育的常見方式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實施德育教育的方式十分靈活多樣,體育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等相關因素來科學選擇,而概括說來,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實施德育教育的常見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通過教師的榜樣作用來潛移默化的滲透實施德育教育
首先,體育任課教師在課前應認真備課,并仔細安排和檢查場地、器材的布置情況。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則應盡量養成科學組織、規范實施、按時上下課等良好的習慣,從而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認真、守時、遵守紀律規范的意識。
另外,體育任課教師還應重視自我提升和自我創新,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創新能力、執教水平等多個層面的內容,并同時注意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敬業精神。從而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新意識和意志品質,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體育課堂教學的特點來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
利用體育課堂教學的特點來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其主要手段是利用體育課堂教學的規范化和制度化特點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始和結束階段,主抓:快速行動、隊列整齊、準時集合、注意力集中等內容;練習中則要嚴格要求,重視注意安全、有條不紊、防止損傷等內容;而換項時則通過組長負責、排除調動、互相幫助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等等,通過多種方式來利用體育課堂教學的特點來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
(三)利用技術學習和訓練的特點,來培養學生勇敢自信、頑強刻苦的精神
體育運動項目的娛樂性、技術性和競爭性可以激發人們的興趣,也因此對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但是在學習和掌握有難度的技術動作或者身體需要承受較大運動負荷時,很多學生就會出現畏懼情緒。而如果此時,體育任課教師能夠及時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并在學生經過努力,戰勝困難取得勝利后,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就可以有效的培養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敢自信、頑強奮斗的精神,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利用體育比賽活動來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沉著冷靜的品質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體育比賽活動是十分常見的一部分內容。在體育比賽中有很多的集體項目,在集體性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團隊合作比個人發揮更加重要,運動員在賽場上合作的默契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比賽的最終成績。而且除此之外,體育比賽的競爭性決定了賽場的緊張氣氛,來自觀眾、環境、對手以及自身心理生理的各項挑戰也隨時影響到學生在場上的發揮,而這些情況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均是一個極大考驗。體育任課教師如果能把握好體育比賽的特點和機會,適時的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和正確面對競爭、面對得失的應有的沉著冷靜態度,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滲透和實施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五)利于體育賽事欣賞、觀摩和評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及民族榮譽感
很多學生喜歡觀看國內外大型體育比賽,特別是我國運動員奪冠、破紀錄、升國旗時,往往一時間成為學生議論的話題。而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高中體育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利用體育賽事欣賞、觀摩和評論來引導學生來了解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運動水平的今昔對比,如今的優勢和差距以及我國運動員的奪冠事跡等多方面內容,讓學生認識體育運動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榮譽感。
三、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實施德育教育應注意的基本問題
要通過體育課堂教學來滲透和實施德育教育,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即:教學目標的優化、教學進程的安排以及教學內容的組織。
首先,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實施德育教育,應注意教學目標的優化。也就是說,在開展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根據高中體育教學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科學的德育教育目標。具體來說,就是在制定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時,不僅要有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宗旨等制定相應的德育目標,為學生知識、情感、技能、個性的協調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要通過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來強化德育教育,還要注意教學進程的安排。要保證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就應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和體育活動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的形式,安排教學進程,以盡量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可采用問答、討論、角色表演等更具趣味性的形式,這樣一來既可滿足學生自我表現、求知、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最后,要通過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來強化德育教育,還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科學組織。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堅持體育健身、益智、育德并重的原則,在強身健體、開發智力的同時,重視德育教育在各個教學環節的滲透,并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有針對性的組織相應的德育教育內容,才能夠更好的實現預期的教學成效。例如:在球類項目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重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良好作風和集體主義精神;在隊列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遵守紀律,顧全大局,聽從指揮的優良品質;在耐力跑教學中,可以培養其吃苦耐勞的頑強品質等等,盡量實現德育教育與體育教學內容之間的契合。
參考文獻:
[1] 陳風娟,劉星海,韓中.體育教學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06).
[2] 許建,潘世俊,張秀梅.上海市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相關分析研究[J].內江科技.2011(11).
[3] 黃銳.淺談體育教學與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技能的關系[J].哈爾濱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09(03).
[4] 李夢義,王向東,馬寶玲.論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關鍵詞 哲學與人生 教學探析 課程特點
進行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的探究,深刻認識哲學對人生的指導作用,深入分析“哲學與人生”課程特點,準確把握其教學內容,努力探索“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特點,對中職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深刻認識哲學對人生的指導作用
對中職生的成長來說,他們有很多人生的困惑需要解決。在中職生德育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哲學與人生”課程占據著主導地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他們的人生具有統領作用。一個人擁有了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才能具有正確的人生方向,才能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才能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優秀的心理素質。用哲學點亮學生的人生,引導他們用哲學的基本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能更好地提高中職生人生發展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引導中職生自覺思考人生問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深入分析“哲學與人生”課程特點,準確把握其教學內容
(一)“哲學與人生”課程特點
“哲學與人生”課程改變了過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強化了德育課特點,既學哲學又用哲學。
課程將哲學知識與人生發展問題聯系起來,發揮哲學的指導性,用哲學指導人生;將人生問題與哲學道理的運用結合起來,用人生體驗哲學,用智慧感悟人生。將學哲學和用哲學結合起來,用哲學影響、感染、引導和鼓舞學生,幫助他們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實現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結合,體現了哲學與人生的內在結合。
(二)“哲學與人生”的教學內容
“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哲學基本觀點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生發展中的基本問題。
本課程的每一個教學內容都設置了二個重點,一是哲學基本觀點的重點,二是人生問題的重點。每一個教學內容的難點主要是哲學與人生的結合。一是如何從人生的具體問題中提升出哲學問題,二是如何以哲學的觀點來感悟人生。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內容的每一單元,每一課都有兩條線:即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人生問題。分為三個教學單元:唯物論-尊重客觀實際;辯證法――一分為二看問題;認識論--知行統一提高能力;歷史觀--歷史規律與人生理想,人的本質與自由。
第一單元的兩條線是:哲學觀點的主線是從客觀實際出發;人生問題的主線是走好人生路。第二單元的兩條線是:哲學觀點的主線是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人生問題的主線是人生態度。第三單元的兩條線是:哲學觀點的主線是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人生問題的主線是人生實踐。每個單元分為三個專題,每個專題都按照兩條線。
三、努力探索“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特點
(一)“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整體設計思路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堅持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原則,遵循中職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堅持知、信、用相統一,引導學生既提高哲學的素養,又提高人生發展能力。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要遵循教材內容的基本線索即哲學基本觀點、人生哲學知識和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基本線索來設計教學過程。
在實施兩條主線內容的教學中,講哲學知識,要注意以解決人生的問題為目的,把握重點 ;講人生問題,要注意哲學知識的運用,把握人生問題中的哲學意義 。實現哲學與人生的內在的結合。
(二)教學創新
“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要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教學活動。
內容設計要跳出學科知識體系框架,為學生而設計,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使教學內容精煉化、生活化和生動化。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豐富教材資源,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
教學方法提倡討論式、體驗式教學。重視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三)“哲學與人生”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和基本環節
“哲學與人生”作為德育課應該是直通學生心靈的教育:應以生動案例內化于心;以多樣形式體驗于心;巧設情境感染于心。最終實現德育的終極目標:教會學生做人。
“哲學與人生”教學方法的選擇,倡導啟發式教學,采取合作探究、交流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教學是以大量的來源真實的案例供給學生分析探討。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哲學與人生”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導入、理解分析、實踐等教學的基本環節。
導入環節:案例+問題。選取案例導入或者情境設計導入,激發學生情趣 ,把學生融入其中、營造和諧氛圍,理解尊重學生、營造語言情境,感染其心靈;精心設計問題,具有的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理解分析認環節:案例+體驗。包括認知理解、問題分析和討論。以案例理解基本觀點,用基本觀點分析案例 ,提出問題討論,加深理解和掌握基本方法(應用)。
實踐環節:活動+方法。設計學而思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思考、討論探究,老師引出哲學觀點和方法,進而分析人生中的實際問題,最后,教師歸納評價(我們應該怎樣做)。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課堂充滿生命力,實現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結合。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前教育教學;德育;滲透;探析
學前教育作為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德育滲透問題在近期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德育其實就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從而促使學生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發展。
一、德育對學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從相關的調查結果來看,幼兒時期既是一個人個性塑造的重要階段,也是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更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修養的重要節點。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3-6歲這個期間是非常重要的,其不僅僅可以影響學生以后的身心發展,還可以塑造學生的個人形象。因此,相關人員一定要加大學前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塑造幼兒良好的品德,要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好習慣,同時懷有一個感激的心,知道怎樣尊重他人,從而讓學生德、智、體、美能夠全面地發展下去。
二、德育在學前教育的滲透措施
1.要讓幼兒學會愛,學會怎樣表達愛。
由于幼兒還是處于活潑亂動的階段,認知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非常弱,但是其具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十分重要的,要向學生表現出關心、愛護、尊重、理解,進而在教學課堂中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善于溝通的教與學氛圍。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僅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還可以讓幼兒更加接受來自教師的教育。由于幼兒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向學生表現出足夠的愛護與尊重,以此讓學生用教師所表達的方式向他人表現喜愛與友好。幼兒教師作為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應該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要讓學生學會放下防備的心理接受教師。比如:當幼兒剛上學時,教師一定要多多注意幼兒的心理活動和肢體活動,積極地對幼兒進行溝通、愛護等,必要時還可以每日對幼兒親一親、抱一抱。只有這樣才可以消除剛上學的幼兒對環境和人的陌生感,學會跟其余小朋友良好相處,進而成為朋友。
2.幼兒教師一定要學會了解每位學生。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每位學生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大到了解每位學生的家庭情況,小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特長以及性格,并建立完整的個人檔案資料。同時,教師要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了解,善于關注學生的近況和動態。以此為基礎,根據深入了解的結果,給每位學生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以便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3.根據日常生活,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日常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其實就是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實際情況,主要從情感教育入手,學會從日常生活中滲透德育,從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比如說:在盥洗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進行排隊,遵守公共秩序,不能插隊,洗完手要立刻關掉水龍頭,這樣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再比如說:在吃飯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做到“碗里干凈、桌上干凈、身上干凈”,以此來讓學生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以便在以后吃飯的過程中都會記得教師所教的內容,潛移默化地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成為好孩子。同時,要讓學生學會與同學以及教師打招呼,做一個彬彬有禮的學生。因此,當看到學生在有禮貌地跟同學打招呼時,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獎勵與表揚,當看到學生出現爭搶、推搡等現象時,教師定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告訴學生這樣的做法不對,并詢問為什么要這樣做?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一點要注意措辭,要循循善誘,不能馬上給予批評,只有讓幼兒慢慢意識到自身錯誤,才可以避免其再發生此類的情況。另外,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多用獎勵和表揚的方法來引導幼兒,要善于捕捉幼兒的閃光點,以此來鞏固幼兒身上的好習慣,發揚其優點。比如說:有的幼兒會主動把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善于跟小朋友交流,教師要及時地表揚學生,讓學生明白這樣會得到教師的鼓勵與支持,還可以讓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得到加強。
4.學校和家庭共同把德育理念貫徹落實下去。
俗話說,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幼兒很多的習慣都是在家庭中養成的,因此,家庭要特別重視幼兒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如果單單只是靠家庭的力量不能夠更好地保證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進行下去。因此,只有在學校和家庭共同配合下,才可以將幼兒的德育培養工作更好地開展下去,進而提高我國的幼兒德育教育質量。比如: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比如,可以安排幼兒在家里必須完成一項家務,以此來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獨立完成任務的良好習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個性塑造的重要階段,也是影響正確價值觀樹立的重要時期。由此可見,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德育對幼兒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幼兒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從各個角度來進行教學,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幼兒的閃光點,同時聯合家庭的力量,將德育更好地滲透在學前教育中,只有在家庭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才可以讓幼兒養成高尚的優良品德,讓幼兒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從而達到學前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焱.對我國學前教育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兼談我國學前教育未來發展思路[J].教育發展研究,2009(08).
[2]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學的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孫春榮.《幼兒園工作規程》頒發前后中國幼兒德育的比較[D].云南師范大學,2007.
一、以人為本是“三生教育”的價值核心
1.以人為本的含義以人為本思想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一文中提出的一個基本哲學理論。其基本思想是“: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笔巧鐣闹黧w,是一切活動的根本因素,強調要充分認識和尊重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具體到學校德育方面就是“應以對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為出發點,在德育過程中貫徹人本理念和人性關懷,堅持以學生為本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和內在潛能,以學生的實際作為教育的出發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p>
2“.三生教育”體現了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和思維原點,現代教育邏輯支點的核心是不斷提升人的自身建設水平?!叭逃斌w現這種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讓學生體驗美好,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系。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堅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中心,把教育與人的自由、幸福、尊嚴和終極價值聯系起來;堅持以人為中心,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
“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融合的高度,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接受“三生教育”是自我成長的內在需求,這有利于他們形成自覺的德性主體意識,把外在的道德教育內化為心靈深處的道德信念,并自覺外化為日常行為,把有意義的生命,幸福的生活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此外,這種人文關懷的德育理念關注人類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關注個體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問題,關注學生主動、健康、全面的發展問題,從人生的起點上逐步構建個體成長的基礎,有助于在確立德育目標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科學、合理、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有利于消除德育目標“假大空”的色彩,使德育目標真正發揮引導德育健康、有序發展的作用,避免將受教育者作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進行德育注入,從而出現“目中無人”的教育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現實性。
二、對“三生教育”基于實踐的理性思考
1“.三生教育”的新特點
(1)互動性
“三生教育”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里的“人”包括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整個德育過程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過程,師生共同在“三生教育”中體悟生命,學習生存技能,探索生活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學習中相互促進,既達到了對學生人格的健全,也促進了教師自身德性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將學生作為德育灌輸容器的做法,使師生關系變得平等與交互。
(2)生活性
“三生教育”將德育回歸生活,它的生活性表現在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將在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價值選擇,價值沖突等問題提出來進行探討,使學生將來在面對這些矛盾與沖突時能從容應對。在生活中進行,以往我們的德育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傳遞,“三生教育”更多的是將德育內容內化于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德育的作用;最后“三生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回歸于生活,使學生明確了生命的意義,掌握了生存技能后能夠更好地生活。(3)開放性從大的教育觀念看,現代教育應該是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實施的一項系統性教育工程。“三生教育”的開放性體現在反對將德育限制在學校教育中的做法,強調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共同參與德育,打破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間隔,使之成為一個融通式的德育網絡,從而不斷對學生進行強化,使學生成為有德性的人。開放性還表現在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F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學生可以從多渠道獲得價值觀,作為德育中重要的價值觀選擇上“,三生教育”承認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并將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介紹給學生,加以引導使其在多元的價值觀中選擇正確的,有益于成長的價值取向。
2.對“三生教育”實施的建議
(1)加強教師自身思想道德修養
“德育是一種以德性人格影響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動,學生具有強烈的向師性特點,教師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均對學生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也在師生交互的理解中不斷地重新認識學生,也重新認識自己,教師會在學生道德面貌發生改變時看到自身的教育力量,人格魅力,從而使自己的教育信念得到鞏固,教師道德素養得到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實現自身的成長?!痹凇叭逃钡膶嵤┻^程中要把長期以來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忽視的教師自身思想道德修養重視起來。首先,教師要對自身角色做一個明晰的認識,包括自身在德育過程中所擔負的使命,以及自身活動對教育對象所具有的現實和長遠意義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樹立角色主體意識。其次,教師要積極培養高尚的人格品質,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對事業的忠誠,教師應毫無私心雜念地投入其中,以培養學生的德性為職責,并從中享受到生活的樂趣,以自身的行為踐行“三生教育”。
(2)課程設置的生活化
“三生教育”在生活中進行,并回歸到生活的特點決定了學校課程設置也要立足于生活。因此“三生教育”課程內容要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統一,使德育散發濃郁的人文關懷氣息。課程內容要兼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現代社會中,不僅需要人們有較高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具備發奮進取的創新精神、執著堅定理想的信念和面對挫折的冷靜思考等非智力因素,在課程內容上要注意兼顧,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情況下,學會結合社會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理解人生的真諦,把握自己的命運。其次,要注重課程形式的多樣化?!叭逃笨梢酝ㄟ^開展藝術節、文化節與科技節等傳統節目,也可以創新出野外生存訓練、模擬市場交易、模擬招聘會等形式,豐富校園精神生活,構建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實現自身人格的健全。最后,課程開展的場所要突破課堂的范圍,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與社會,將“三生教育”的內容真正植根于現實生活中,使德育與生活對接。
(3)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相統一
關鍵詞:思想道德現狀;德育教育;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6-0041-01
教書育人,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首。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育人的陣地。而中職學校更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的主陣地。職校畢業生大部分要從學校走向各種工作崗位,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擇業教育、創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無私奉獻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現狀
1、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法制觀念淡薄。
目前在讀的中職學生都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從小就被全家人視為掌上明珠的獨生子女。由于長期生長在家人百般呵護的溺愛環境當中,這些孩子普遍養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在行為上缺乏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為,不計后果。相當一部分學生法制觀念淡薄,視校規校紀于無物,將違反紀律當作家常便飯。遲到、曠課、上課睡覺、甚至逃學、夜不歸宿等現象在許多學生身上表現突出,且屢教不改。
2、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
由于從小在溺愛中長大,許多學生養成了凡事以我為主的性格,做事原則只以個人好惡而定,自己的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和大局觀念。一旦遇到挫折和不順心的事就哭天抹淚,無所適從,甚至自暴自棄,意志消沉。
3、片面追求物質享受,精神世界空虛。
由于受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加之部分媒體和影視作品的錯誤導向,部分學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質享受,食必精品、穿必名牌。不少學生“透支”家里給的生活費用,經常借錢過日子,甚至欺騙家長“挪用”學費。過分追求物質享樂使學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長遠的奮斗目標,精神世界空虛。大部分學生只對時尚潮流、體壇動向、歌壇動向和影視界的動向感興趣,而對國家、民族、和社會風氣等問題則無動于衷。
二、當前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化,缺乏思想內涵。
長期以來,學校在進行德育教育時總是一味的采用一些“口號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論和說教,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積極性。導致學生對這些所謂的德育活動很難提起興趣,甚至非常反感。不能起到思想道德教育所應有的喚醒、激活與弘揚個體道德潛能的作用,其結果只能是低效或者無效的。
2.生源不足,學校主觀放松德育教育。
近年來,由于高考擴招以及社會上新“讀書無用論”的盛囂塵上,導致中職學校普遍出現招生困難、生源不足的問題。為吸引生源,維持自身生存,學校本著學生是“上帝”的觀念,過分遷就學生,主觀上放松了對他們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約束。
三、針對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幾點想法
1、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
根據當前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徹底改變概念化的空洞理論說教和運動式的一陣風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學為主、各種活動為輔的寓教于樂、寓教于學的教育模式。首先,要以創設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優美的育人環境為著力點,設計和規劃校園的環境建設,從凈化、綠化、美化、知識化入手,創優校園校貌;積極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課外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文化藝術、課外各種興趣活動小組,占領學生的業余生活陣地。其次,要抓好重要節假日、紀念日的有利時機,對學生的進行思想道德宣傳教育,并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實踐活動。
2、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現代的中職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來源廣泛、各種思想魚龍混雜的多元世界里,學生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對此,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疏通學生心理中的不滿、煩悶、逆反、嫉妒、自卑、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拉近師生的距離,幫助學生克服錯誤思想,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貼近實際、補充內容,促進中職學校學校德育工作有效化。
當前,思想道德課程考慮學生實際情況不夠,在解決學生思想、信念、行為習慣等基本問題方面有些欠缺,影響和削弱了思想道德課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要對技校生加強時事政治教育。發揮時事政治特有的時效性、真實性、導向性特點,彌補政治觀點灌輸、傳統美德教育和法律常識學習等理論教育的不足。這樣可以更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立場、觀點、理想和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認識、發展和完善自己,真正成為自尊、自強、自律、自立的人。
總之,我們要加強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探求一條科學的技工學校德育工作路子,使所有技工學校的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德育課程、大學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對青少年實施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也是進行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徑。但是,從品格教育的視角來分析小學、中學、大學的德育系列教材,不難發現其中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各級教材的德目設計既有重疊又有盲區,既有交叉又有斷層,既有錯位又有越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既有漸進性、系列性不強的問題,又存在銜接性不夠的問題。所以,對各級德育教材的德目設計提出建議,以便更好地在實施品格教育的工作中用好用活課程教材,從而真正實現對青少年品格教育的目標。
二、對教材德目設計的建議
1.系統地構建德目內容體系。品格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實現其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的德性品格的目標,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要依托于一定的知識內容體系,要構建品格教育的德目內容體系。而在對現行使用的德育系列教材德目進行統計分析后,我們發現德育教材的德目內容存在著銜接不到位,結合不緊密,有越位、缺位、倒掛現象,不能突出德性品格培養的循序漸進性的根本性問題,這對青少年學生良好穩定的德性品格的養成是不利的。因此,必須要系統地構建、完善德育教材的德目內容體系。首先得以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發展情況為基礎,在確定了組成品格教育內容的各要素或組成部分之后,科學、有序、有條理地在各個學段教材中構建能實現品格教育目標的德目內容體系。
2.逐步地深化德目體系內容。品格教育的德目內容的設計也應該遵循兒童認知能力發展和道德水平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具體確定符合每一個發展階段規律特點的德目內容和任務要點,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德目內容和要點,而且更容易產生內化作用,鞏固該學段的德目內容的學習和形成該學段要求的德性品格,從而促進后一個學段的品格教育的開展實施,逐步有效地實現品格教育的目標。
3.以關鍵點架構德目內容體系。關鍵期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個體生命都會經歷關鍵期,在這個短暫的“關鍵期”里,由于個體某方面機能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此時,他會很輕松地獲得與此機能發展為基礎條件的某種知識、技能或能力。個體品德的發展也有其關鍵期——兒童時期。此時注重對兒童的德性教育培養,很容易讓其形成穩定的良好的德性品質,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在建構品格教育教材德目時,應遵循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尊重各學段學生的規律特點,分層次、分階段地設計教材德目,這樣才能做到按科學規律進行教育,牢牢抓住關鍵期進行教育,從而使學生能輕松、有效地實現品格教育的階段性目標。
三、品格教育方法創新
1.啟發誘導,培養學生“道德力”。品格教育通過核心價值觀的傳遞,使學生養成符合社會需要的德性品格,但教育的過程并不是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的容器,只管一味地往里面灌輸。用德國教育之父洪堡的話理解就是:教育要去喚醒學生的內在的能力,主動性。也就是說,品格教育在實現其終極目標的過程中,應該是“授學生以漁”,讓他們在面臨多元價值取向時能保持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如何讓學生學會“選擇”?這就需要我們在向學生傳遞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啟發誘導他們,幫助他們形成發展道德力——道德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實踐能力等?!敖淌菫榱瞬唤獭薄.攲W生的道德力得到了發展,他會自覺按正確的道德規范約束自己,內心“慎獨”、“自省”了,達到了道德自律的水平,就可以成為一個符合社會需求,具有時代精神的真正有道德的人。
2.適當的道德灌輸。人的德性品格的形成發展也是經過知、情、行幾個過程。品格教育的實施也是從“道德認知”開始。人的本性天生如何,“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爭論已久。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對于“善”與“惡”的觀念的認識,絕對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會自發地產生,要通過對于什么是善與惡的知識教育才能獲得。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品格教育在培養學生德性品格的過程中,需要適當的道德灌輸教育,即在學生內心的需要、學習動機被激發、喚起了以后,再給以其適當的道德知識灌輸,引導其主動積極地進行道德思維判斷,從而接納吸收內化道德知識。
3.適當的實踐教育活動。目前,我國仍舊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作為培養學生德性品格的教育方法,形式單一。這是難以達到品格教育對學生德性培養的真正目的的。所以,實施有效的品格教育必須要依托于有效的教育方法,那就是應結合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廣泛深入的品格教育實踐活動。
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育活動,可以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他們主動自覺地參與。通過實踐教育活動,能讓學生活躍思維,勇于創新,這也是現階段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也是以知識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活動難以企及的。
德性品格來源于社會,來源于生活實際。個體主動積極地按要求去踐行,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養成良好穩定的德性品格。
參考文獻:
[1]鄭富興.現代性視角下的美國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蔣一之.道德原型與道德教育[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