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3: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審美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傳統美學;審美價值;美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266-01
一、美的探討
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構一個意象世界,這個意象世界,就是審美對象,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廣義的“美”。
回顧百年美學的發展,可惜的是,迄今為止,對“美”字的起源和原意沒有明確的解說。不過,有“羊大為美” 的說法,是從味的感性愉悅去言說美的。李澤厚認為“從美學看,人類統一系統的意義就在,它強調了自然感官的享受愉快與社會文化的功能作用的交融統一”。在孔、孟、旬這些中國古代大哲人那里,便經常把味、色、聲一起來講人的愉快享受。把他們相聯系實際上是在理論上去建立和論證感性與理性、自然與社會的統一結構,這具有很重要的哲學意義。
對于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西方美學從柏拉圖開始不停的追問?!昂诟駹柊衙蓝x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感性”的最高級,就是藝術,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從這里可以看出,美的本質問題在當今西方美學中已有了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們從中國的傳統美學角度繼續對美的起源以及美的發展問題作進一步的闡述。
二、中國美學在發展中對美的研究
中國美學對美的研究還是建立在西方美學的基礎上。受西方美學的影響,擱置美的本質問題,發展到現在都沒有改變。中國的傳統美學有沒有解決美的本質問題,我們又能否從中找到美的本質的答案呢?美的本質是存在的,但不是傳統美學的追問方式所能問出來的。總而言之,藝術中“美的本質”問題,是一個比較難把握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因此,對于20世紀中國美學進行學術史考察,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與敏銳的洞察力。在弘揚國學之美的同時,更應該注意現代審美的價值取向問題,在不斷的追求美的本質問題,對美的研究也會有更深層次的發展。
三、21世紀對“美”的研究的展望
“美是一種價值”,對與這個問題。在20世紀初,價值概念,如美學中的“美”,倫理學中的“善”等等?!懊馈弊鳛橐粋€價值術語,已經歷了二度衰變:一度衰變是把美的價值看成是審美價值的一種;二度衰變是把審美價值看作是藝術價值的一種。換言之,藝術價值要大于審美價值;審美價值又大于美的價值,把“美”當作評價藝術作品的唯一標準,已被認為是過時了得“美學的廢墟”。因此不能單純的用“美”來評價藝術作品的“好”與“壞”。
(一)審美泛化現象的出現
近代社會是以科技為主導的,科技的統治使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對于審美的追求受到了來自物質現實社會的干擾,而為了保持自身精神世界的自由與純凈,就必須采取遠離日益發展的物質世界的方式。于是一切藝術與文化都在尋求一種烏托邦,逐漸地進入了一種虛擬的對話交流方式,藝術中介的多樣性便應運而生。可以說齊美爾的“距離說”預言了“審美泛化”現象出現的可能。李澤厚提出的美感結構的四因素說,他認為“審美感受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維幾種心理功能的復雜動力綜合”。他把這幾種心理功能的綜合看作是審美感受的中介是比較全面的。但這些心理功能主要在主觀世界中體現,缺少客觀理念的參與,并非人的審美活動強調的審美價值。如果發展到極端也必然會走向“審美泛化”的軌跡。
(二)美的現代擴張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傳統的美學范疇也相應的產生了變化,例如出現了像“美是矛盾的,荒誕的”;“美與丑的對立”;“反美學”等等。
西方現代美學家用思想來推演描畫人類的生存狀態,當他們在這個毫無意義可言的世界中找尋終極的價值,當他們試圖將這個物欲的世界還原為價值的世界時,荒誕美便應運而生了。“荒誕的核心是人無法解釋自己和世界,也無法相信現有的解釋世界理論,因此,人看不到生命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以批評家和藝術品策劃人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通過他們自以為是的理論和炒作的評判結果,藝術變成為更加荒誕的、難以言傳的,但不再是“美”的。
總之,不論是李澤厚提到的“羊大為美”,還是美發展到至今出現的荒誕美,這些都不足以解釋美到底是什么。因為美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建立在審美對象、美感等等因素的結合。美不是要特定的物特定的地點,生活中處處會有美,時時會出現對美的表態。對于一朵花,一件藝術品,一首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美存在的價值,通過自己心靈深處的那份感動,相信美無處不在,美的內涵和真諦也會清晰的顯露出來。
關鍵詞 靜物油畫 審美價值 研究靜物油畫是指將自然界中的物體或者人找物體用來單獨的描繪或者組合,其主要表達的是繪畫者本人的審美態度和對物體的情感趣味。靜物油畫的對象一般都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日用品,當這些東西成了靜物畫并且變長藝術作品時,往往能夠通觀察者的視覺感官引起對美好事物的聯想、回憶、欲望渴求,以此達到滿足觀賞者的審美需求與興趣。
1 靜物油畫的創作語言形式
靜物油畫的出現及發展在整個的繪畫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歷經多次反復實踐和多元文化互相碰撞結合的產物。在繪畫史上真正意義上作為獨立藝術形式出現的靜物油畫是意大利畫家梅姆林在1940年創作的《花瓶》。在此之前的靜物畫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以人物肖像和宗教類的作品形式出現的。在文藝復興之后,靜物油畫才逐漸的從油畫的從屬地位慢慢的發展起來,逐漸的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著名的畫家夏爾丹、蘇巴朗、梵高等都曾經創作出非常經典的靜物油畫。特別是尚塞的繪畫表現形式,使他在靜物油畫的繪畫史上成為了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作品在繪畫技巧上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筆觸和逼真,而更多的是注重繪畫者本人的心靈感受,并有意識的將這種感受充分的展現在畫面中,他認為繪畫的內容已經不重要了,繪畫的內容只是畫家表現自己對物象感受的一種載體。
靜物油畫所表現的物體均是靜止的,這是他獨特的語言表現形式,他的光線是固定,而色彩關系則可以根據繪畫者自己的感受隨自己表達進行組合。這些固定的因素能使觀摩者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中從容的繪畫物體進行反復觀察、研究、比較、是學習者更容易掌握和理解靜物油畫的材料構成和語言表現特點,了解構思構圖的一般形式法則和掌握實施法則的能力,增強把握物體色彩的造型能力及物體質感、量感、空間感和形式感的表現力,同時能使觀摩者研究物體固有色、環境色、光源色之間的表達關系,以及繪畫者根據自己畫面的視覺需要來主觀處理與把握畫面色彩的關系。不管怎樣,造型藝術最終還是要通過畫面的形式構造,用繪畫藝術語言的表現形式來表現物體抽象的人的精神與可視自然物的“動”性。
2 靜物油畫內在美的傳承
藝術創作中的美的傳承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積淀,任何藝術美的價值離開傳統文化都是沒有靈魂的,那么欣賞價值也就無從談起。從文化屬性上來說靜物油畫,它是西方文化的精髓。
為了更好的發掘靜物油畫的審美價值,筆者認為必須了解靜物油畫的藝術形式和審美觀念,才能更好的把握靜物油畫的創作靈感和內在藝術修為。對靜物油畫的審美要采取主動參觀,求本質,求神似,重表現,肯定假設的價值,充分調動想象思維。從西方繪畫發展看,靜物油畫的色彩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這是從靜物油畫擺脫對想象的充數地位開始的。靜物油畫的色彩所傳達出的感情也是作品成功的關鍵。例如梵·高的靜物油畫代表作《向日葵》這幅作品,畫面上朵朵葵花夸張的形體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頭暈目眩。他內心充滿激情地去畫那些面朝太陽而生的花朵,花蕊畫得火紅火紅,就像一團熾熱的火球;黃色的花瓣就像太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畫家用奔放不羈、大膽潑辣的筆觸,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獲得了強烈的生命力,畫家賦予它們一種生命蓬勃燃燒的沖動和張力。有人說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為那是他內心火熱感情的寫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因此,靜物油畫的審美價值不僅表現的是藝術的價值,還有從審美價值中挖掘出畫家內心及對生活熱愛的人性美的價值。
3 靜物油畫的審美價值展望
在當代的繪畫藝術表現中,電腦繪畫、多媒體繪畫和行為藝術等前衛藝術都沖刺著人們的審美價值觀,靜物油畫的審美價值能否在動態美的環境下、在繪畫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關鍵是畫者在審美價值的取向和研究上能為靜物油畫的審美價值的傳承做好領路人。而靜物油畫作為審美價值的標的物,就是通過靜止這個平臺來展現藝術家的不同情感,用繪畫的語言方式來表達這一情感的。油畫的發展在西方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靜物油畫經過了大量的時間創作和探索,在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同時,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使人們看到了靜物油畫的審美空間和創作的空間依然廣闊。它有著靜態的氣韻與意境,超逸與神韻,這一點特別的符合靜物油畫的審美特點,這就就決定了為什么靜物油畫在世界油畫中具有非凡地位的原因。
首先,它拓展了油畫的傳統審美角度和藝術表現形式,靜物油畫的色彩搭配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沒有地域空間時間的限制,對色彩的研究也不那么的刻板,可以任意讓繪畫者表現其內心的想法和炙熱的個人情感,因此靜物油畫的色彩和創作的空間潛力是無限制的。它的色彩是調和的,或者強烈、或者蒼白,都將直接對我們的審美印象在頭腦中產生經久不變的印象和無限想象的空間。
其次,靜物油畫的審美價值拓寬了油畫鑒賞的空間和油畫創作表現的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講,自20世紀初,靜物油畫的超前發展離不開這個時代中西藝術交流的大背景。在當今世界一體化的今天,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越來越深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靜物油畫的發展也不再是西方的專屬,在未來的靜物油畫的表現形式和手法上必將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這個過程中,靜物油畫的審美也會因為文化差異不同有不同的認識,但是潛藏在油畫背后的作者的創作思想和人類精神的內涵卻是永恒不變的。因此,不管何種體裁的靜物油畫誕生或者流傳,其審美價值都是人類共同對美的追求的結果。
[關鍵詞]美的本質 審美主客體 情感價值關系 社會生活實踐 形象性顯現
[中圖分類號] I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5-0034-03
審美是人類社會活動最重要行為之一。審美活動的構成要素包括審美主體、審美客體、社會生活實踐、情感價值關系、形象性顯現。審美對象是指審美主體觀照的對象,包括具體呈現于眼前或被耳朵欣賞到的非音樂物質性對象與音樂性對象,以及具體存活于審美主體想象、聯想甚至幻想之中的精神性對象即審美意象和審美幻象,是審美主體屬人的本質力量,例如人的智慧、才能、意志、理想、欲望、想象等的投射并交流互化的對象。
審美主體是指對審美對象進行觀照的具體的活生生的個人。也就是說,具有相應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人,才能成為審美主體。審美主體即審美的人,是整個審美活動中最為關鍵的活躍因素。審美活動的本質內涵是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進行雙向交流、對話融合的自由發展的精神性狀態或對象化活動。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構成雙向交流、自由和諧的精神性存在境界。有必要強調指出,審美對象和美不能直接等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和美學家柏拉圖所指出的,美的或美德、美的事物即審美對象并非美本身。在我們看來,美即美本身,當產生于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審美關系之中,產生于具體的審美活動之中。那么,美的本質是什么呢?
一、審美活動的客觀形態性
美具有客觀存在性。美的客觀性是指人類所欣賞的、追求的、創造的美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更不是先于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理念。美的客觀性根源于社會實踐的客觀性,以及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審美需求的客觀性。
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離開人類社會的事物,無所謂美、丑??陀^派就是將美歸結為不依存于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的自然屬性。這就是說,美的客觀存在和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是完全一樣的,是脫離人類社會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美就客觀存在在自然界之中。人類社會產生之后,美依然是獨立于人類社會而存在的。美或者不美在于事物的客觀屬性本身,與人無關。因此許多美學家在自然事物本身尋找美的標準,找出了“黃金分割”“數的和諧”“形態的均衡統一”等標準。他們企圖證明美是存在于客觀事物的這種簡單的機械的數學比例、物理結構、形態式樣中,把美歸結為這種簡單的低級的機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條件或屬性,認為客觀物體的這種自然屬性、條件本身就是美。顯然這種純客觀的美學觀并不能真正解決美的本質問題,反而給唯心主義者留下了攻擊的借口。
美是一個感性具體的存在。它一方面體現著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動創造的結果。美與客觀審美對象的某些屬性有關,但不等于客觀審美對象的這些屬性。審美對象的某些屬性只是激活和誘發審美活動的前提條件,是審美的基礎,但不是“美本身”。審美活動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產生,審美離不開客觀世界中存在的萬事萬物美,其根源在于客觀對象。那種把客觀審美對象的屬性當作美本身的看法是錯誤的,是機械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ǖ拿喇斎慌c花的形狀和色彩相關,但花的美不等于花的形狀和色彩本身,而是因為花形狀和色彩和主體發生聯系,產生情感關系,對我們具有某種情感價值。這種情感價值透過花的形狀、色彩形象性地顯現出來,這花就成為審美對象了,就是美的了。
二、審美活動的主觀思想性
美具有主觀性。美的主觀性就是指客觀的美必須通過人們的審美活動才能得到肯定。沒有音樂感的耳朵無法欣賞音樂之美,沒有美術感的眼睛無法欣賞圖畫之美,沒有美的心情,無法欣賞任何美。美對于每一個人都是一種體驗,一種意境,因而美又具有主觀性。美與主觀審美情感思想有關,但不是單純的主觀情感思想的直接表達,而要借助對客觀事物的形象描繪來間接表達。
美不是絕對的理念,不是抽象的存在,不是固定不變、獨立絕緣的。它既受主體情感價值取向的制約,同時又因審美主體鑒賞力的不同而異。在美學史上,不少哲學家、美學家對“美是主觀的”進行了卓越的探索和思考,得出深刻的結論。但由于不是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看待美的本質,也就無法避免陷入“美在主觀”說的唯心主義的窠臼。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竭力強調美的主觀性,認為美的問題根本不是美的客觀問題,而是審美判斷,即人在如何的情況下作出美的判斷的問題。也就說,審美判斷是由于主觀決定而不是客觀存在著美。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就認為:“美不是物理的事實,它不屬于事物,而屬于人的活動,屬于心靈的力量?!盵1]應該說,強調“美是主觀性”是對人的審美主體性的彰顯。但將美完全歸結為人的審美鑒賞力,就有失偏頗。美具有主觀性,但不是說美是主觀的。探求美的本質應當從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辯證關系出發,撇開一方片面地強調另一方勢必走向自相矛盾。
審美活動離不開審美主體。美與主觀審美情感思想有關,是主體思想情感的表現。但審美活動不是主觀情感思想的純粹的、簡單的、直接的、抽象的表達,而是需要借助客觀對象的外在形式或某種內在特質來加以表現才行。因此,美離不開客體對象的特征,更離不開主體的思想情感表達。這種觀點與主觀派有共同之處,但與主觀派又是不同的。美不是純粹主觀的,而是審美主體在觀察和感悟客觀審美對象的基礎上產生的思想情感。美是這種情感的形象性表達。
三、審美主客之間需要構成情感價值關系
無論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主體的意識、主客體統一的關系,或從現實生活、形式規律,從直覺情感出發來探求美的本質,都難以定論。美學家的定論遭藝術家譏諷,藝術家的探索被理論家抨擊,象牙塔的情調被大眾冷落,美學理論對審美文化發展無效無功?,F當代藝術從迷戀自然轉向探索精神,現代美學將美的本質問題重心轉向審美心理研究,這樣,主體情感價值的地位凸現,人類情感世界成為美的本質問題探索的新的出發點。
狄德羅提出“美是關系”。他說:“就哲學觀點來說,一切能在我們心里引起對關系的知覺的們就是美的?!盵2]他肯定了美的客觀性,在美的本質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觀點,但對“關系”的概念缺乏深刻的認識,因此非常的寬泛和模糊。一個對象,對人來說可能有多種屬性和價值,主體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可以是認知關系(真)、道德關系或者是宗教關系等。但美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在審美活動中,主客體之間是一種超功利性的以情感為媒介的價值關系,從根本上區別于以實用價值和功利性為追求目的的關系??档略羁讨赋觯骸拌b賞是憑借完全無利害的和不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盵3]審美活動中,主體所獲得的是一種精神的愉悅,與情感價值有關,是主體的情感活動與對象的感性形式密切聯系,推動情感活動的自由的擴展和抒發。而生理不過是有生理欲望和沖動得到滿足而引起的身心快適,無法引起人們情感上的愉悅。
狄德羅 “美是關系”論這一界定意思太含糊。關系有多種。一是物與物的關系,二是人與物的關系,三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有多種:實用的善的關系,認識的真的關系,情感的美的關系。這些關系都有價值。但美的關系只是其中的情感價值關系,而不是其他價值關系。審美主客體之間必須形成審美關系。審美主客體必須形成審美關系:既不是科學認識關系,也不是實用價值關系,而是情感價值關系。
也就是說,美是一種關系質。但這種關系不是實用價值關系,不是善的關系,也不是認識關系,而是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價值關系。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主體的人與客觀的對象必然要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有善的關系,真的關系,也有美的關系。善的關系是實用功利關系,真的關系是科學認識關系,美的關系是情感價值關系。審美活動就是這種情感價值關系的形象性顯現過程。美就是這種情感價值關系的形象性顯現。
四、情感價值關系: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并形象性顯現
審美具有形象性――感性顯現。藝術創作要表達主體的思想情感,但藝術不是政治思想直接的傳聲筒,不是主體思想情感的直接表達,而要借助于審美形象來間接地加以表現,是一種形象性的表現。審美具有形象性,是一定情感價值的感性顯現。形象性是審美的根本性特征之一。審美活動離不開主體也離不開客體,兩者之間必須構成審美關系,即情感價值關系。審美關系的實質就是情感價值關系,而這種情感價值關系不是借抽象的名詞術語表達出來的。
審美活動具有社會生活實踐性。審美活動是人的生命表現形式之一,與人的社會生活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審美情感價值關系及其形象性顯現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產生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審美的主體是生活中的主體,審美的客體是生活中的客體,審美的情感價值也只能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產生,審美形象的創造和顯現也是生活活動的結果。因此,人的審美活動本質上就是人的生活實踐活動。美既與客觀事物的屬性相關,具有客觀性,又與審美主體的思想情感相關,具有主觀性,是審美主體思想情感的表達。因此,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客體構成一定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只是情感價值關系。同時,美也不是這種情感價值關系的直接表達,而是要借塑造藝術形象來間接表達。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關系、審美形象,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都具有社會生活實踐性。
美既要依附于客體的物體存在,又不等同于直接的客觀的形象性事物;既需要主體主觀意識的參與,卻又不是純粹的主觀性的思想;美不僅產生于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又由此超越了實際性和功利性的滿足;美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價值關系,必須借助情感作為媒介溝通主客體使之達到統一;美的生命還在于顯現,美作為情感價值關系必須通過各種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顯現出來,使形象性事物提升到心靈的高度。因此,審美活動中的主體、客體、情感價值關系、形象性顯現等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
據此,我們對美的本質做了深入而全面思考,并對其做出重新界定。綜合上述觀點,審美的本質可以界定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情感價值關系的形象性顯現。在這個界定中,既包括了主觀論,也吸收了客觀論,還融合了關系論,排除了大而空的高調本質論,具體定義為情感價值關系,但又不是空洞的抽象理論說教,而是這種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價值關系的形象性顯現。[4]最為重要的是,主客體情感價值關系的建構和形象性顯現,都必須建立在的社會生活實踐論的基礎之上。簡而言之,美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情感價值關系的形象性顯現。
[ 參 考 文 獻 ]
[1] 劉叔成,夏之放.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1.
[2]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29.
[3] 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47.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大學生;審美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指出: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而美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皩徝馈弊鳛閷徝乐黧w對審美客體的評價性活動,包括審美評價和審美的再創造活動。要理解其內涵,必然會涉及到對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品格等因素的考察。從當下的現實教育來看,大學生的審美教育仍是一個薄弱環節。在審美教育中,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的教師在引領大學生審美的過程中,有必要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注意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目的的定位。根據國家對大學生培養的成才要求,應當提倡讓大學生具有精英化的主體定位,追求經典而高雅的審美客體,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以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審美目標。
一、引導大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樹立文化精英的主體意識
在經典美學范疇中,審美是一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而審美主體基本上是文藝欣賞和研究過程中的欣賞者和研究者,且在對象性活動中處于主體性地位。在審美這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中,審美主體需要具有一定的相關知識積累和認知能力才能夠順利地進行審美活動。在引導大學生審美的過程中,首要的問題就是審美主體的定位問題,大學生應該站在什么立場進行審美非常重要。當前社會上主要存在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這三種不同的文化潮流。大眾文化立足于現代社會中的消費性,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同。大學生作為存在于大學之中和多種文化之間的群體,是大學的教育對象。大學生是社會中積極向上的一個群體,但是大學生這個“準精英”階層畢竟是來源于大眾的,而在大學生身上所體現的文化無不帶有大眾文化的烙印。在走進大學后,其遵循的文化和審美模式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回避地受到大眾文化中消極面的滲透。大學是人格養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會堅持精英教育的原則。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大學生審美素質培養上,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精英的主體意識,這是大學精英教育的普遍要求。在審美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大學生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場,追求真理,陶冶性靈,摒棄大眾文化的享樂原則,追求內心的富足與自由。比如,在公共藝術課程“影視鑒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場,以專業化的視角去評價和鑒賞影視作品,去領悟和挖掘影視作品更為深刻的內涵及意蘊。
二、引導大學生在審美過程中追求經典而高雅的審美客體
審美客體是審美主體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進入審美視野的審美對象。在經典美學中,審美客體主要是文學藝術?!皩徝揽腕w是客觀存在的。審美客體,或者具有肯定的審美價值,如崇高、優美;或者具有否定的審美價值,如卑下、丑惡?!碑斀袷且粋€審美客體泛化的時代。在大眾消費文化視野中,審美客體范圍不斷擴大,從傳統的藝術種類到電視、電影、網絡、廣告等所呈現的影像符號世界。而且,日常生活也被納入審美客體范疇,它強調對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即消費文化尤其是流行時尚的關注,因此經典美學里從未有過的時裝服飾、室內裝潢、廣告設計甚至度假村布局等正式進入當代美學的研究視野。在引導大學生對審美客體的追求上,一方面基于多元文化的時代特征,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另一方面,依據審美活動是一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的本質,更要突出審美客體的經典和高雅原則。經典而高雅的文藝作品是人類精神的集中呈現,人類精神乃是在文明發展史上超越時代、地域、民族的界限而形成的世界性共同價值的精神結晶,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積淀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美學精神。作為人文精神培養重要途徑之一的審美教育,向人們展示著五彩繽紛的藝術表象世界。引導高校的大學生進入這個世界,進而去領悟人類的精神文化價值,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選取適當審美客體很關鍵。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上,最為重要的是讓大學生了解、領悟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和審美理想,從而使之在藝術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滋養中,陶冶情操,形成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審美理想,以及符合人類精神的價值觀。因此,在高等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回溯人類創造美的光輝歷程,將大學生的審美客體定位于經典而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在藝術的長河中巡游,領略藝術所蘊涵的深厚人類精神和審美理想。因而,在公共藝術教育的系列課程中,教材體系建設中的選材一定要嚴謹規范,在兼容并包的基礎上,要突出經典和高雅的原則。
三、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審美教育目標
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精神,大學生審美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在大學生的審美過程中,公共藝術教育老師也應該引導大學生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來實現審美教育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審美素質是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的體現,是溝通文理工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而,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不只是單純的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而是通過審美素質的提升來促進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高校公共藝術的課程必須超越狹隘純粹的藝術本位的課程觀念,課程必須體現學生思維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識的綜合化的功能,必須有利于發散性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促進“人本”全面和諧發展。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在施教內容上必須走向綜合化,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文字藝術等融為一體交叉與融合;能把美學、藝術批評、民族文化、歷史、哲學等不同內容有機進行相互滲透,在思想內容上,既要堅持的指導思想,又要體現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把具體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關原則相結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審美感受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實現人格的升華。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大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關鍵,公共藝術教育中探索審美素質教育價值取向至關重要。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對于審美過程中的審美主體、審美客體以及審美目標問題,一定要定位清楚。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減少盲目性,會有的放矢,也會擺脫大眾消費時代審美泛化帶來的困擾。
參考文獻:
[1]白朝暉.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芻議[J].教育與職業,2010(10).
[2]龐海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
[3]張建中,黃麗娜.加強公共藝術教育構建和諧校園文化[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7(2).
[4]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李靜.淺談普通高校藝術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1(10).
關鍵詞:當代廣告審美取向審美屬性審美結構價值關系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當代廣告由此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表現領域。它在重視直接推銷商品及勞務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樹立企業形象、革新消費觀念、追求情感交流與哲理思辨,融商品及勞務的宣傳與人生的美感體驗及價值實現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在展示商品及勞務的物質特性的同時,更具有了一種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現代文化塑造的角色作用。但由于廣告藝術所采用的手段和表現形式都是圍繞推銷商品及勞務以及基于物質體的消費觀念這一目的而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創造的與欣賞的)在其審美取向上存在著與一般藝術不同的特征。
現代美學原理認為:人類的審美活動即審美創造與審美欣賞是自覺的、有目的的自由活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來進行的。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同樣也遵循著人類審美活動的一般規律,具有“種的尺度”即審美活動的客觀規律和“內在的尺度”即主體的審美標準或審美取向。由此,筆者認為:廣告的審美取向是指廣告藝術的創作者和欣賞者在進行審美感知、判斷和評價時所遵循的審美價值尺度。
正如人類其它審美活動的產生一樣,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也是在廣告審美主體(廣告創作者及其廣告欣賞者)與審美客體(所要宣傳和推銷的商品和勞務及其廣告作品)互為對象的審美關系中產生的。廣告審美客體(實物性內容及藝術作品)向主體顯示出能滿足其審美需要的有用性,即顯示出能使人愉快的審美屬性,而廣告審美主體便以自身內在的審美結構,經由審美情感的中介,達成與審美客體對象的審美屬性的“同構”關系,由此便產生了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因此,要了解廣告藝術的審美取向,必須首先對廣告藝術審美的主客體及其關系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在充分把握了廣告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結構及其關系的審美價值特性后,才能對廣告藝術的審美取向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廣告藝術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
廣告藝術的審美客體也就是能滿足廣告審美主體的欲望需要、經由感性的形式表現和確證其本質力量的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存在對象,即商品、勞務以及廣告藝術作品。
按照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有兩種不同的屬性:自然屬性和價值屬性。廣告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就是以廣告審美客體的自然屬性即商品的質地、材料、外觀、結構,或勞務的方式、過程以及構成廣告藝術作品的物質要素如色彩、音響、線條、文字等所體現的屬性為依托,用以滿足主體審美需要的價值屬性,它是廣告審美客體的自然屬性與廣告審美主體發生價值關系的產物。
筆者認為,廣告的審美取向就是對廣告審美客體的審美判斷與評價的尺度。一件商品、一種勞務或一部廣告藝術作品,要進入廣告創造者和欣賞者即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感覺之中,并激發起鮮明的情感與意志指向,其必然要對主體顯示出其自身的審美價值屬性。對于廣告審美客體來說,其自身的審美屬性包括:
形式美屬性
形式美屬性源于主體生命運動的韻律,是生命韻律對象化于客體的產物。廣告藝術作品,是廣告審美主體將自身生命體運動的韻律移注到作品之中的產物。廣告審美客體的形式韻律與廣告審美主體的生命韻律形成一種“同構”關系,唯其如此,人們才有可能在對審美客體的直觀中確證自己和自身的本質,從而獲得某種精神性的享受和樂趣。在審美過程中,達到審美愉悅。
意蘊美屬性
意蘊美屬性表現為一種情感的形式、觀念的形式,是主體審美結構中的心理意識層次及社會文化層次在廣告審美客體中對象化的產物。形式與意蘊的美的屬性對立統一于廣告審美客體之中,共同構成廣告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這就決定了廣告審美取向必須從廣告審美客體的形式要素中挖掘出深藏的意味,或者賦予客體形式以一種情感和觀念的氛圍,以此達成消費者審美需要的深層滿足,從而使廣告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消費行為,樹立人們自覺的合乎人性發展本質狀態的消費觀念,同時發揮其重要的審美教育及文化塑造的角色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廣告審美客體的有韻味、有意味的形式的綜合表現,是廣告審美取向在客體方位上的必然選擇。
廣告藝術審美主體的審美結構
審美主體,是指有著內在審美需要、具有審美結構和功能,并與客體結成一定審美關系的人。追求功利性是廣告首先要達到的目的。但是,廣告創作者以審美的感覺對廣告表現客體進行審美感知、并進入到審美創作的過程中,主體開始遨游于精神境界,順隨情感的導向,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超越,充分享受和表現著生命體自由舒展的韻律與情致。在這種狀態下,廣告創作者才能在充分揭示廣告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的同時,移注自己合乎人性自由的情感與觀念,從而達到與消費者即廣告藝術欣賞審美主體的情感共鳴,使廣告所宣傳的信息和觀念為消費者欣然接受,最終達成其功利性的目的。
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結構
現代美學認為:人類審美行為的實現,也就是審美結構功能的實現。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結構有如下三個層次:
生理(本能)層次廣告審美主體的本能活動與廣告審美客體的自然屬性構成一種刺激—傳導—反應的關系。如果這一過程在質和量兩個方面適應了生命體的和諧運動與生命力的自由舒展,那么主體所產生的情緒就表現為一種生理上的快適,即;它是廣告審美主體得以進入廣告審美狀態的生理起點。
心理(意識)層次廣告審美活動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活動,它是一種具有對象性即指向性的心理意識活動。這種活動包含著廣告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進行聯想、想象、移情、體驗以及理解等在內的心理意識活動。
社會文化層次廣告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進行審美觀照,都是要透過一定的諸如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社會心理等等文化意識的“有色透鏡”,才能達成對廣告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的現實把握和深層理解,最終由審美體驗進入到審美超越的至高境界。
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尺度
由于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活動經歷了一個由審美態度、審美感受到審美體驗再到審美超越,從而最終達成審美愉悅的心理過程,那么,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取向必然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如前所述,廣告審美客體的形式美屬性的呈現決定了廣告審美主體審美結構中的生理(本能)層次功能的實現,而客體的意蘊美屬性的呈現則決定了主體審美結構中的心理(意識)層次和社會文化層次的功能實現。所以,廣告審美取向,在主體方位也有著形式和意蘊的二種尺度:
形式美尺度主要根源于主體的生理心理結構和作為自然生命體的活動規律,如均衡、對稱、比例、節奏、韻律等,它體現著主體生命體的自由和諧的活動特性。
意蘊美尺度根源于主體的社會文化及心理意識結構和作為社會生命體的活動規律,它側重于美的形式下所蘊含的社會意義,直接和間接地與社會功利目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及其他社會理性觀念相聯系。
此外,做為廣告審美主體,在其審美取向上還表現出一些獨特的方位尺度。
首先,廣告審美客體形式要素的個性強化體現是引起廣告審美主體選擇性注意的關鍵尺度,標新立異是廣告達成目的(促銷的與審美的)的關鍵因素。
其次,廣告審美客體的形式因素在講究其合目的合規律的感性呈現與韻律組合的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其象征及比喻意味的關聯組合,由此超越形式意味的個別性孤立體現,追求整合的關聯意味,以滿足審美主體聯想、想象以及理解的審美心理活動的需要。所謂形式的整合,一方面指廣告審美客體自身形式要素在象征及比喻意味上的合理搭配;一方面指廣告審美客體與外在于客體的某些形式要素在象征及比喻意味上的合理搭配。
再次,廣告審美客體自身形式要素中所蘊含的情感內容的把握,以及外在于客體卻與客體有著某些內在聯系的情感氛圍的刻意塑造,是廣告表現與欣賞過程中滿足廣告審美主體、經由移情的方式、以達到審美感受與審美體驗的審美愉悅的重要手段。情感訴求是當代廣告的一個重要審美取向。情感,實質上是一種審美的價值評價,它自身就具有很強的尺度性意味,客體的審美屬性與主體的審美需要之間結構同構與否,必然引起審美主體情感上的不同反應。同時,情感又是審美主體由審美感知向審美聯想以至審美超越跨躍的絕對中介橋梁,沒有情感的介入。感知所得的表象運動永遠是沿著邏輯概念的路線前進,而無法進入以形象想象為思維特征的審美領域。
最后,廣告審美客體中的文化因素的強調和有機加入,是廣告審美主體賴以達成審美理解和審美超越的重要基礎。文化塑造也是當代廣告的一個重要審美取向。一方面是由于廣告審美主體審美結構中的社會文化層次功能實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廣告作為一種商業文化的體現形式,具有了社會亞文化的本質屬性。作為一種商業文化,廣告中的文化要素是全方位的,但主要集中在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流行時尚、生活方式、人格塑造等等方面,其中民族特性的審美文化表現是這一文化取向的重要分支。
綜上所述,廣告表現中的個性化、象征性、情感訴求及文化塑造(含民族化體現)等內容是廣告審美取向在主體方位上的必然選擇。
廣告藝術審美活動中審美關系的價值特性
審美關系,是指在人類的審美活動中,主體的審美需要、審美結構與客體的審美屬性之間結成的一種“同構”關系。
現代美學認為:審美客體之所以對主體顯示出它的審美屬性,在于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表現出一種審美需要的價值關系。這一價值關系反映在人類的意識里,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審美主體對自身的一種自我價值取向和設定,如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崇高理想的信仰和對完善人格的向往等;一是審美主體在其自我價值取向的指導下,對審美客體的一種價值選擇和評價,包括審美感知、想象、判斷及審美理想和審美超越等,審美關系的價值特性就反映在價值特征的屬性與滿足價值,即取向之間的“同構”意義。
馬克思在分析人類勞動時曾經指出:“只有當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發生關系時,我們才能在實踐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態度對待物?!睂徝?,作為一種價值態度,它必須是以合乎人的本性作為它的價值尺度和取向。審美的尺度或取向,從本質上說,就是人性的尺度或取向。而所謂人性,就其本質的意義來說,就是生命自由的特征?!耙粋€種的全部特性,孫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彼裕瑢徝廊∠虻慕K極目標,就是人類最高價值即自由生命的實現,也就是廣告審美取向的本體意義。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三聯書店,1987
2.馬謀超.廣告心理.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3.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
關鍵詞:當代藝術;藝術作品;美;現實主義;丑;幻象;創作主題;審美意識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審美意識,是精神現象領域里心理判斷的標準。審美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盡管對美學的研究直到18世紀才有了公認的稱呼,但審美意識的存在是無法計算起始年代的,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審美觀念如影隨形,始終引導、啟迪著人類思想的發展。審美意識,決不是個簡單的、顯而易見的表面事物。要發現、撲捉到它,需要深入、冷靜地思考、分析。審美意識的形成,有歷史文化的因素,有當代生活的影響,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的心里判斷。
自19世紀末,中國畫家開始接觸、學習西方油畫,在經歷過學習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思想,學習西方古典主義油畫技法,模仿西方現代藝術思潮這一系列過程之后,慢慢地,中國油畫開始走向成熟。所謂成熟,就是對事物具有了獨立的判斷認知和標準,不會過多地因為外部的因素而影響內部的認知。中國當代油畫走向成熟的最大標志就是中國畫家們不再過多地受西方的影響,隨波逐流,而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積淀,深入思考、發現當代藝術的前沿問題。這就呈現出中國當代油畫的特點:思想多元化發展,思想個性化深入發展。畫家們可以從各個層面,去有思想地發掘、表現最敏感的藝術話題,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國界,給我們帶來純藝術的視覺沖擊和思考。
藝術作為人類文化領域里的一個門類有其悠遠的歷史,它不能脫離人類大文化的發展軌跡而獨立存在,審美意識對其同樣重要。對于藝術而言,審美意識是一個敏感的、重要的方面。隨著數碼技術的應用及全球國際大文化的融合,當代藝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個性化發展和審美思辨階段。雖然中國油畫的發展史是短暫的,但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水平卻又站在當代世界的前沿。當我們內心很強大時,我們的外在表現會顯得特別豐富和自由,那么,中國當代畫家的思想究竟是什么狀態呢?它反映出什么樣的審美意識呢?這正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表現美的主題的審美意識
表現美一直以來都是繪畫首選的主題。早在希臘時代,藝術美表現出的是和諧、莊重和恬靜的美,藝術作品給人一種高雅、優美、神圣的感覺,追求一種完美主義表現,一種神話、超人類的感覺。這種美是一種完美性的美,似乎不是具體的美,而是一種共性的美。人們對這種美是認知的,但人們不會只滿足于這種共性美的追求,時代的變遷和思想的深化,使人們對美的追求也發展的更加人文和個性,更加細膩和豐富,表現美的主題的審美意識也是寬泛、多樣的,很多時候,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像希臘時代那樣有明顯的美的標準,很多情況下,得分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人類發展每個時期對美的造型的認識和判斷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我們不能脫離時代去空洞地談論美。
立足于當代,對美的主題的造型表現仍然是藝術的主流。美的問題是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乍看起來,視乎美無處不在,但當你審慎下來,具體面對它時,美視乎又很難捕捉到,更難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當代社會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復雜的社會結構和豐富的社會生活構成了多元的社會生活模式,美的標準也在變化,代表希臘時代和諧、莊重、恬靜的美已經不能成為美的統一標準,不能滿足當代人對新奇事物的追求心理,當代需要的是更新鮮的、不同以往的美。當代藝術家在社會的組成中敏感地感受到時代的氣息,社會對美的文化認知推動著藝術家們通過造型藝術表達出這種社會心理,藝術家們背負著社會文化的重任,努力地將當代美的文化明確化、清晰化。這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須要大量的藝術家積極地思考、工作,不斷地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仿佛大浪淘沙,很多敷衍著穢的東西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淘汰掉。終究怎樣的美最能代表當代社會美的標準呢?我們時代崇尚的美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什么樣的審美標準最能消解當代社會的審美饑渴?
當代審美特征是人類發展到目前為止最難明確、最模糊、最難歸類的階段,似乎什么都可以,又都不能代表什么,似乎沒有什么審美主流,這種貌似沒有審美主流的審美實際上隱含著太多的包容和內涵。既不輕易去肯定什么,也更不會輕易去否定什么,極大的包容性容納著所有的一切,勢必會在時間方面大大地延長其壽命,給予這個有著極大包容性的龐大的審美文化慢慢地成長的時間和空問。
當代藝術承載著這樣的審美文化背景,而藝術又擔當著發現時代美、表達時代美這樣的社會角色,藝術也就站在了時代審美的最前沿,而當代藝術責無旁貸地站在了我們這個時代審美的最前沿。在這樣的審美文化下,當代藝術顯現的是豐富多彩的姿態,取向多樣,技法豐富,注重社會審美觀念的表達。以楊飛云、王沂東、艾軒為代表的寫實主義畫家,他們既延續了學院傳統的具象畫風,同時又將油畫的古典特征個人化或者風格化了,無論是王沂東作品中所散發出的那種雋永的民族性風味,還是楊飛云的古典回歸和艾軒追求的憂傷美,都屬于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想化傾向。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當代藝術的這種發展態勢只是一個剛剛的開始,它的發展軌跡會沿著社會審美觀念表達越來越全面、深入地展開,沒有什么力量能改變它的軌道。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所謂的藝術的民族性、地域性、方式性、技法性等一系列諸多問題的研討,都顯得狹隘了。我們如果能抱著海納百川的胸懷來看當代藝術,也許你不再會無所適從,也許你會感受到一片新的天地,也許你將會更清晰地感受到時代審美的脈搏。
希臘時代的審美標準是明確的,這種明確性從另一個方面同樣會起到限制的作用,相對于我們的時代,我們會感覺到它還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文化,也更能感受到現代文明和現代審美文化豐富細膩的觸角,這樣的比較常常會令我們激動不已,更加激勵、堅定我們前進的腳步。 我們力圖尋求美的真諦,但我們永遠找不到最后的答案,因為可能根本就沒有什么標準答案,但人類的本性喜歡刨根問底,終究是要不停地追尋下去,生命不止,戰斗不息,這也許就是生命的真諦。其實在尋求的過程中,人類留下了一串串美的足跡,一片片審美意識的漣漪,一件件藝術品的顫動。盡管美是摸不到的,但在藝術品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它、嗅到了它的氣息,它的神秘不由地引起人們的震顫,激起人們更大的追尋熱情,這種能量就是美,無與倫比的美。
二、現實主義主題的審美意識
每一個現實中的人,在思想意識的深處都有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不管生活的經濟層面如何,都會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精神需要。藝術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藝術家能真摯地表達出對事物的認知,更在于它能啟迪人們的心靈,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使人們的情感需要得到宣泄。表現現實主義主題的藝術作品從表面上看離我們的生活最近,更容易與人們產生心靈上的互動。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類是經驗性的智能動物,生活經驗和文化經驗的積累是其智慧的表現,我們最善于從經驗積累中獲得創造的靈感。就像人們照鏡子一樣,人們希望從藝術作品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反思、回味自己的生活,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生活的坐標。
在審美意識指導下的當代油畫藝術,正是我們奔向智慧的渡船、階梯,而表現現實主義主題的當代油畫藝術作品就是這其中的一面鏡子,它折射出耀眼的藝術光芒,為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和進步照亮著航向。
中國當代藝術中,相當大的比例是在表現現實主義主題。雖然并不是每一位畫家都有清晰的現實主義審美意識判斷,但這種判斷的明確性對一個畫家來說確是彌足珍貴的,它會使你作品的思想深入到社會現實主義審美意識的精髓,攝人心魄,充滿張力,散發出難以抗拒的氣息,這是作品的精髓所在。它透過造型、色彩、藝術手法等相關方面,更多地是從現實主義審美意識判斷方面給人們以呼喚,喚醒沉睡在人們靈魂深處、朦朧的審美價值觀,從而給人以美的啟迪和引導。造型、色彩、藝術手法等藝術手段是每位畫家必不可少的造型技法基礎,通過一定時期的訓練,對畫家來說并不是難題,當然,對每位畫家來說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但技法的高度永遠代替不了藝術思想的高度,最終還是藝術思想的高度決定作品的價值,高超的畫家是能夠具備將兩者完美結合的能力者。
現實主義審美意識透過社會文化
生活的表象,向我們散發出陣陣幽香,每個人都會從中嗅到不同的味道,它是客觀的存在,但需要主觀的發現,需要畫家的敏感、睿智、成熟以及熟練的技能,并通過作品將這種幽香傳達給觀者。忻東旺作為近幾年具象繪畫創作中最具實力的青年畫家,他筆下的民工系列體現了一種樂觀的精神活力,其間的每個人物身份能得到對象的指認,這是真正體現社會現實民生的作品。每位藝術家發現的視點可能都會不同,但殊途同歸,通過作品,畫家和觀者會在一個平臺上進行心靈的對話和交流,雖然觀者可能永遠不會完全體會到畫者的心意,可能一百位觀者會從中嗅出一百種香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并沒有完美,更沒有完美的契合,但新的創造、新的幽香可能就是在這并不完美的對接中碰撞出來了。所以,無論結果如何,藝術家和觀者的交匯都是令人期待的幽香。這種幽香成就了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價值,而只有有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的事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才會有其存在的價值。
三、表現丑的主題的審美意識
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一直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主流,人們向往真、善、美,社會需要真、善、美。在現實世界中,真就是真實,就是存在,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社會道德判斷標準,美是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判斷標準的高級升華,這三者呈現階梯遞進式狀態模式存在。
真的事物未必都是善的,也未必都是美的,只有將三者連結在一起時才會達到一種人類追求的美好狀態,這也許就是哲學家和人類社會學家總是將之放在一起,呼喚人性美好閃光一面進發的用意所在,這種呼喚具有召喚功能的巨大潛力,因為人性是復雜、多面的,它可以引導人們將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面呈現出來,將邪惡、丑陋的方面進行修煉,而這兩個方面的積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中走過了漫長的過程,人類一直在修為著,藝術在其中起到了無語替代的作用。
從物理學的范疇來看,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而物質都是以對應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說,所有的物質都是由陰陽兩種性質的方式同時空存在著。雖然人性是思想領域的范疇,但也和物質存在一樣,思想也是以對應的形式存在著,即所謂的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等。在當代油畫藝術中,表現丑的主題的創作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而表現丑的主題的審美意識可能比表現美的審美意識更為復雜。
表現丑的主題的作品給人的印象往往比表現美的主題的作品更刺激、更強烈,甚至是震驚和惡心,會在人們的心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引起更深刻的心靈觸動。從這個方面看,其審美價值及社會價值并不比表現美的主題的作品遜色。因為在人類的行為中,丑和美是同時空存在的,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要正視它的存在,客觀地分析它的存在,這樣人類可能會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在張小剛、方力鈞、岳敏君、伊德而、蔣叢憶、毛同強、沈小彤、劉煒、劉野等為主體的先鋒藝術的畫家作品中,這批藝術家受后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他們講究形式的飽和而無視意蘊的存在,在純粹的客觀操作中放逐了痛苦和懷疑,由審美超越走向審丑的本能宣泄。人們往往習慣于藝術作品呈現出的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方面,給人們的視覺帶來美的享受,給心靈帶來希望和美好。但藝術作品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給人們的生活增添姿色、歌功頌德,當代藝術可能被賦予了更為廣大的審美內涵和價值功能,它的內涵和外延都在擴大著,這也是在此以前的藝術所不具備、沒有涉獵的。所以說表現丑的主題的藝術作品,絕不是簡單的創造選題問題,其審美意識的內涵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正如前面提到的,審美意識的覺醒有時需要時間的醞釀和沉淀,人類的藝術以往一直在追求、歌頌美好的事物,久而久之,人們覺得總是在一個方面看問題不免有些乏味,于是就像有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一樣,出現了形形進行各種藝術嘗試的藝術家,丑自然也就成了和美對立的一個被關注的重要主題,關鍵是當我們在以丑為主題進行描繪時,在將現實中的丑轉化成藝術作品時,我們會發現丑的事物或丑的現象已被藝術家從客觀主題注入了主觀審美思想,因而丑的事物或丑的現象在這一創作過程中就發生了質的轉變,最后出現的已經不是丑的審美效果,而變成了美的審美效果。這真是一個匪夷所思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比直接表現美的主題能給藝術家帶來更大的,給觀者帶來更大的震撼,所以這種表現也就具有更大的誘惑力
,也就不難理解藝術家們樂此不疲的原因所在。
四、表現幻象主題的審美意識
理想和現實,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這兩個世界的存在,孰輕孰重?那要看你更注重哪個世界、你更需要哪個世界。理想和現實是矛盾互存的,又是矛盾互補的,現實對于人們來說不可回避,而理想對于人們來說是充滿希望,人們在現實中實現不了的夢想,需要在某個方面得到心靈的慰藉,因而理想在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比現實更具有現實意義。表現幻象主題的藝術創作正是滿足人們這種方面的心理需求,使人們的心靈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是件可怕的事情,有夢想是美好的,而所有年輕的心靈更具有夢想的沖動,夢想雖然不能馬上解決現實問題,但它可以引導思想朝多元的方向發散,給人們設想出未來思想、生活空間的可能性,假定出生活的方向,而這些假定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成了現實,人類的歷史經歷著這樣演化往前發展著。
表現幻象主題的的藝術作品從審美意識方面,反映的是非現實的理想,理想是現實的補充和引導,所以這個角度的藝術作品所反映出的審美意識情趣更是豐富多彩,充滿神秘的色彩,是心靈想象的直接表達,是心靈的釋放,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不愿被外界打擾的空間。每個世界都有他自己的審美理想,每個世界都渴望能自己用畫筆親自表達出心中的世界,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色彩和造型。毛焰是當代頗具代表性的畫家,他直接將模特兒作為自己風格的實驗對象,迷戀于神經質的筆觸與夢囈般的失語表情,自我精神遠遠大于對象精神。作品中的人物宛如從夢境中走出的魅影,給人以不可辨性的陌生感?;孟蟮膶徝酪庾R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不幸的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過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精神的家園還是需要物質的載體將之傳達出來。
音樂審美教育,是塑造人對音樂的感知與理解,從而體驗與創造美的教育。音樂審美教育從幾千年前的孔子便有考究,而在當代以非審美為目的的音樂教育,不斷在具有社會功能性思潮的沖擊下,漸漸失去了原本音樂審美教育的初衷。德國詩人席勒認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的教育”。然而教育的目的從原始產生來看,是將歷史所延續沉淀下的全人類最優秀的、精髓的文化和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教育作為能夠創造價值與奇跡的媒介是很神圣的。音樂審美教育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又作為美學的一個分支,為教育提供了美學的品格和審美的視角,以促進人的自我修養與心靈凈化。審美是一種藝術的體驗,本應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而伴隨著歷史的自然發展,社會的快速進步,反而將一些嘈雜的污穢的元素滲透到藝術的審美體驗當中,便使得音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壓迫和束縛。教育失去了它本質的目的,在功利的驅動下,將教育的作用扭曲的變形,把對美的體驗和培育的過程變成了“生產產品”的過程,從而變成“審美教育被異化”。
二、音樂審美教育功能性異化根源
(一)社會的功利性導致
功利性如今已成為一種社會趨勢,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像毒草一樣蔓延在音樂審美教育的方方面面,“證書榮譽”正是音樂審美教育功利性的典型現象體現,評斷一個學生是否優秀,是否才藝精湛,一個重要取向和評價標準就是證書榮譽,是否拿到了英國皇家考級的頂級證書?是否拿到了中國音協的鋼琴十級證書?筆者曾經在拉薩一所民辦藝術學校任教,遇到過這樣一個五年級的小女孩,由于馬上就要面臨小升初,家長要求當年的暑假一定要拿到音協的鋼琴十級證書,原因是有可能會在升入初中的過程中得到加分。她每天晚上做完作業后,八點鐘準時開始練琴直至深夜十一點。在暑假,她更是每天堅持六到八小時的練琴時間,身為老師,面對她不忍竟大于期盼。
筆者相信女孩的媽媽讓孩子學習鋼琴的初衷,一定不是抱著如此功利性的心態,而更多應該是希望女兒通過鋼琴的熏陶,擁有不同于常人的藝術氣息,也就是筆者強調的審美體驗。音樂教育的原始價值和意義是不斷開發和挖掘受教育者對音樂審美體驗的潛質,以促進人格的不斷發展??鬃釉凇稑酚洝分刑岬健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認為人格的教育應當在“樂”中得以完善。而當代的藝術追求者和藝術教育者往往在“樂”的學習中喪失了對人格藝術本身的認知。正如夸美紐斯所言:“教育成為了學生才智的屠宰場?!痹诋斚鹿詢r值傾向的影響下,本是審美的音樂教育反而更多地成為了很多外在功利性的目的和手段,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產生了異化。
(二)學校的附庸地位導致
筆者在經歷過藝考及考研之后,深知音樂技術培訓的難度以及它對身心的考驗,解題式的曲式和聲,高等數學列式的高級復調,每一個承受過專業培訓的練習生都能夠明白,在這樣一場場殘酷的考試中,原本藝術氣息孑然一身的受教育者們早已喪失了當初對音樂的熱枕,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從而變得麻木而機械,毫無主見與創造力。其實,從更深的一個角度再看,即使是有目的性的音樂功能性教育,也必須依賴一個充滿信條的音樂審美教育作為基礎,你怎能想象一個對音樂毫無審美和判斷力的人,成為一個音樂家?在中國的音樂教育中,無論是專業音樂教育,還是師范音樂教育,他們擇優錄取之后的重點培養,往往致力于僅僅會唱幾首詠嘆調,幾首法國或是德國的藝術套曲,甚至沒有了解莫扎特的古典和規范,就去任憑感覺唱出威爾第的浪漫與自由。往往越是傳統的、經典的文化在擁抱現代化、擁抱功利性的過程中往往更徹底?,F代的音樂教育的過程強調簡單模仿甚至死記硬背,缺少對作品的理解與創造力。音樂審美教育本是一種素養的藝術,反而在受教育者學習的過程中,喪失了素養的信條,只剩下了狹隘的藝術。學校教育的目的在社會功利性的影響下開始從培養一個充滿創造力的表演者轉型為培養一個機械的表演者。
三、音樂審美教育的異化
(一)社會價值的重塑
社會功能性的沖擊價值偏向對音樂審美教育造成了強烈的負面影響,這不僅是教育本身價值的異化,更是對受教育者人格成長的誤導和扭曲,筆者作為一名音樂教育研究工作者,深知在抽象的美學視野下的音樂審美教育的學術理論研究成果多么來之不易。我國有著幾千年的音樂審美教育傳統,盡管當下的應試教育以及非審美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很大程度地破壞了最初音樂審美教育的傳統元素。然而不可避免的,在社會急劇轉型的今天,改革開放的迎來,想要通過拒絕功利性誘惑,經濟發展從而保留并延續音樂審美教育的純凈那是不現實的。歷史文化正是在破壞中得到成長和壯大。音樂教育的作用在于修內,音樂是審美的體驗,是美的一種表達方式,行為是外在的,而心是內在的,通過美的體驗有感而發,來表達感情,可見音樂的審美教育對人的塑造,以及社會道德的規范具有著重大的影響,樂是圣人所偏愛之物,因其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所以先人才極其注重樂給社會帶來的教化作用,規范校正不良的功利性,腐敗性的毒草現象。筆者認為,音樂審美教育的傳承和規范是當今嘈雜的社會所急需的,就要采取必要的社會價值重塑,要糾正和肅清功利性的價值觀,旨在挖掘個體潛能,培養對藝術的崇拜與熱愛之情,培養對音樂的感受以及綜合審美能力。
(二)學校素質教育的重塑
高等藝術學校教育應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清晰的教育目標。全面把握藝術教育的素質養成,注重藝術精神的自我提升。開設與自身專業相輔相成的補充與拓展課程,了解歷史由來,并擴展前沿動態以展開學術研究。做到實課實上以培養藝術人才為衡量標準,與現代化競爭壓力附庸條件脫離。而在學校音樂審美教育中,音樂教師應不再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音樂教育者們把藝術作品的“美”傳授給學生,強調培養與塑造鑒賞的能力以及鮮活的創造力。而非強行的識譜節奏或是要求單單聲音的特質,感受美,傳遞美,從而創造美,要慰藉輸入而非強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