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3: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法學筆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學方式難以突破。以作者所在的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為例,經濟法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為理論教學,在課堂中一般結合PPT進行教學,但是由于授課學時有限,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時間較少。這種教學方式使得本來法學基礎就較為薄弱的經濟學本科學生難以跟上老師授課的節奏,只能被動式的記筆記,難以參與課堂交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大打折扣,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作者也曾經在教學中嘗試以討論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但是由于授課課時有限,很難在規定的教學學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在教學中,由于學時的限制,加上學生法學理論知識的薄弱,也很難引入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實踐性教學模式。這些都直接導致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學生缺乏參與,教師“一言堂”成為教學的主流模式,授課教師唯一能采取的現代教學方式僅限于多媒體PPT教學。
(二)多媒體PPT教學存在諸多短板。在實踐教學中,PPT多媒體教學也存在著諸多的短板,首先,由于PPT教學放映速度較快,信息量比較大,學生的思維和筆記速度往往跟不上教師的授課速度,削弱了多媒體教學應起到的教學效果;其次,學生對整個課程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沒有重點,使得學生的筆記成為老師PPT課件內容的復制,學生整節課都在不停記錄筆記,很難和老師的語言形成互動,使得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后,作者在教學中還發現,學生雖然將知識點記錄在筆記上,但是由于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很難融會貫通,在課堂提問和課堂討論中,學生往往針對之前的知識點無法做出正確的解答,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整節課忙于機械師的記錄,無暇跟著授課教師的思維進行互動。
(三)學生學習態度和方式存在的問題。首先,個別學生對于經濟法課程在經濟學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性認識存在誤區,認為該課程與其專業相關性不強,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動力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作者發現,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對經濟法課程興趣不大,完全是基于考試的壓力和相關紀律才來教室上課,上課時也經常發現有學生在看其他課程的專業書籍。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對經濟法課程在經濟學本科專業中的重要性沒有理解,沒有將經濟法課程當作自己的專業課來對待,將經濟法課程劃入普通法律基礎知識的范疇,將專業課授課看作是普法教育,這時的學生對經濟法課程的學習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其次,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正確,使得學習效果存在較大差異。目前,無論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師還是經濟師資格考試,經濟法課程都是一門必考的課程,這使得部分經濟學本科專業學生對于經濟法授課相當重視,這類學生上課認真,筆記一絲不茍,還經常在課后和老師討論相關問題,但是這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方法的不一致,使得其中部分學生雖然認真學習,但是效果不佳。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學生沒有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對于授課內容死記硬背,沒有將知識點融會貫通,還有部分學生容易鉆死角,在某個問題上死纏爛打,對經濟法知識沒有整體性認識,這些都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差異較大;最后,學生法學理論知識薄弱,缺乏法律思維方法也是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由于人才培養方案的限制,經濟學專業課程中不可能增加系統的法學課程,例如法理學、民法學、商法學、行政法學等等,這些法學理論知識的缺失,使得經濟學專業學生在經濟法課程某些知識點的學習上倍感吃力,這也是使得部分學生失去對經濟法課程興趣的原因之一。而教師又不得不在極其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給學生補充大量的法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模式,這占用的大量的極其有限教學學時,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都不得不打折扣。
二、經濟學本科專業經濟法教學中存在問題
(一)建議加強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加強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首先要適當增加其教學學時,目前法律基礎課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教學學時為每周4課時,開設一學期,應適當增加至6—8學時;其次,法律基礎課教學應該針對不同學科甚至是不同專業設置不同的教材,增加相關專業必須學習的法律學習,刪除不必要的法律知識,注重專而精的內容設計;最后,應考慮將經濟學本科專業的經濟法課程提前到大一的第二學期開設,這樣能讓學生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上能有連貫性,教師授課內容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以更好達到教學目的。
(二)注重經濟學本科專業的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和本專業需求的銜接,在課程教學中,內容上要注重體現專業特色,并且要與學生今后的就業需求掛鉤。由于受到教學學時的限制,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內容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為在學時有限的前提下面面俱到會導致教學成為泛泛而談,成為普法教育,從而失去的專業課程教學的效果。因此,應根據經濟學專業的特點和要求,編寫一本高質量的經濟法教材,針對經濟學專業的特色和學生的就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
(三)利用好多媒體PPT教學,發揮其教學效果的優勢。多媒體PPT教學效果的好壞一方面取決于課件的質量。所以教師在課件制作時,要注重質量,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強調圖片數量和動畫數量,必須實用。作者在多年的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發現,課件制作必須要強調經濟法課程多媒體PPT教學應有的互動性和大容量等特點,教師應在課件制作時充分考慮課件與學生的交互性,課件不能是教材的翻版,而應該是教材的提煉,要注意層次分明和重點突出,這樣更能吸引學生,以發揮課件的優勢,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學習主體的特殊性
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經濟法課程,學生作為課程學習的主體并沒有多少相關法學背景知識。大多數高校的經濟法課程都是安排在大二、大三階段,與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基礎知識課程有一段間隔,且任課教師多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在教學時弱化法律基礎這部分課程內容,導致學生在學習經濟法課程時與法律基礎知識無法很好對接。同時,在學生對經濟法課程的認知、學習熱情、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方面,較法學專業學生也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經濟學、金融學等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反而對經濟法課程的部分內容比較容易理解。因此,課程內容的選取應該更多地考慮到適時原則、量力原則和滿足原則。
2.經濟法課程內容的特殊性
近年來經濟法作為一個部門法已經在學界達成基本共識,經過多年的研究也確定其內容主要包括經濟法基礎理論、宏觀調控法以及市場規制法。但多年來由于受“大經濟法”觀點的固有影響,經濟法課程內容除了上述三個方面外,還包含民法、商法、訴訟法等內容。就學生的未來應用角度,經濟法學以外的民商事法律可能更貼近實際,但是因此也造成了學界的經濟法學和所謂“經濟法課程”內容產生沖突,實屬不該。同時,經濟法相關教材五花八門,有針對法學專業的經濟法教材,也有針對各種考試的經濟法教材。單看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適用的經濟法教材,體例多種多樣,包含法律法規眾多,品質參差不齊,內容設置缺陷也是不一而足,以民商法內容為主已經不甚稀奇,有的教材放棄了經濟法基礎理論部分直接用民法基礎理論取而代之,有的教材混淆相關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教科書很可能就是他們了解經濟法這門課程的主要渠道,如果產生了錯誤的第一印象,學習了錯誤的知識,后果將會很嚴重。
3.教師要求的特殊性
經濟法課程的學習主體以及課程內容的特殊性也對教師本身提出了特殊要求。除了法學相關知識要深厚、保持與法學前沿問題接軌,教師的知識面也一定要廣博。法學是注重邏輯思維的一門學科,如果只按照法學教育的思路去面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不一定能夠取得相同的結果。教師應該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知識與思維也要有所涉獵,與經濟法學知識相互結合,才能在經濟法教學中游刃有余,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教師的責任心也要更強,如面對學生對經濟法課程學習熱情不高的情況,不能對課程敷衍了事,充分的課前準備、情緒飽滿的課堂表現、細致耐心的課后輔導,都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僅是傳道授業,也是引領者、示范者。尤其是法學教師,對于法律精神的弘揚,對法的信仰,遵循法律的謹慎態度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學術和道德為重,對學生尊重、用心,學生自然會感受到,進而親近教師,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反過來促進課程教學。
二、非法學專業經濟法教學實踐的策略
1.激發學習興趣,間接開展法制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不竭動力,也是非智力因素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越來越傾向于功利性,認為理論性的知識沒有實際用途,并且枯燥乏味,需要死記硬背,往往以期末突擊作為應付考試的方式。在經濟法教學中首要考慮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激發學生對經濟法課程的學習興趣,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在興趣的帶動下,學生往往會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深入思考。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突破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換位思考,創設情境,將課程內容帶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小見大,使學生充分領略經濟法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要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系統性與循序漸進相結合等原則,由講授為主轉向指導學生獨立學習與研究。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摒棄沉悶的灌輸式教學,用活潑幽默的語言將經濟法課程知識輕松地展示出來,循循善誘,先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解決問題。改變以往對法學類課程就是“催眠”課的成見,使知識富有魅力,提高課堂實效。第三,激發學生對知識的高層次追求。人的好奇心都是與生俱來的,對知識的渴求也是一種天性。但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開始信奉“讀書無用論”,或將學習視為追名逐利的工具。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知識觀,用知識的吸引力感召學生,弘揚正能量。使學生體會學習與不斷探索的樂趣,培養受益一生的學習習慣。多數經濟管理類專業在整個大學期間,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律基礎和經濟法之外,再無其他法學類課程,在法律基礎逐漸被弱化的背景下,經濟法課程便間接承擔了普及法律常識、培養法律信仰和樹立法制觀念的作用。經濟法教學中經常涉及各個法律部門的一些基礎知識,介紹給學生時可以同時進行懂法、守法的法制教育,培養學生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仰。
2.因材施教,注重實用性
經濟法課程涉及法律法規眾多,但一般高校開設的經濟法課程均為一個學期,課時較少,無法容納全部課程內容。針對經濟管理類的不同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要有所區別。比如對財會類專業要注意結合相關資格考試;對經濟學類專業要側重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制法的內容;對于管理類就應該將合同法、企業法和社會保障法等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使課程內容安排各有側重,詳略得當。同時對本科和??茖W生,即使是相同專業的經濟法課程也要有所區別,課程內容安排方面,專科學生課程的難度以及理論所占的比例都要比本科學生低,應保留重要的知識點,向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目標傾斜,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另一個要點就是注重實用性。與法學專業不同,非法學專業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不需要過深過難,經濟法課程知識與非法學專業知識的結合點多體現在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當中。理論知識不能完全摒棄,但要把握深度,理論的學習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原意,掌握相關知識點,進行實際應用。教學中切忌本末倒置,過于強調學理知識,激起學生的厭煩和逆反心理,起到反作用。
3.選取適合教材
對于不同專業的本科、專科學生,不同的理論和實踐要求,對教材的選用也是不一樣的。選好教材,是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一環。針對目前市面教材的混亂現狀,選擇教材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教材內容能夠反映我國當前經濟法律制度的最新進展;二是教材難易適中,體例明晰,重點突出,便于學生學習,減少額外的筆記,將注意力集中至教師的課堂講解;三是穿插典型案例,帶有課后練習題。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并無法學思維的訓練,如果在學習中輔以案例,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之后有配套的習題作為課后訓練,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課堂實效,實現教學目標。
4.教學、考核方法得當
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除了傳統的講授法,更應靈活加入案例教學法、互動教學法以及實踐教學法等。在眾多教學方法中,多數教師都非常推崇案例教學。誠然,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優越性無可比擬,能夠將枯燥繁瑣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手段。但由于非法學專業學生往往不具備相關法學背景知識,在案例的選取上不能夠采用法律專業性較強的綜合性案例,會喧賓奪主,于課程學習無益,還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案例在教學中只要剛好能夠說明知識點就可以。案例可以在課堂知識學習之前作為導入,也可在學習之后作為知識的鞏固,也可以典型案例的分析作為學習知識的方式。無論哪一種,都要注意整體比例,如果一味安排案例,會打亂課堂情境創設,使學生陷入目不暇接、囫圇吞棗、知識學習出現半生不熟的狀況,事倍功半。
三、結語
1.過于重視教材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經濟法是由企業法、公司法、金融法、破產法、票據法等多部法律組成的重要的部門法,內容繁雜實踐性較強。但是目前經濟法教材質量良莠不齊,難以滿足獨立學院的教學需要。一方面由于我國經濟法學研究和教學活動起步較晚,理論體系不完善,不僅尚未厘清與民商法、行政法等學科之關系,而且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基本原則、經濟法體系等問題亦存在諸多分歧。經濟法學者們多按照自身理解編寫教材,使得不同教材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另一方面經濟法法律法規的立改廢較為頻繁,而目前的經濟法教材對此種情況更新較慢,公司法、證券法等章節的內容跟不上立法實踐的腳步,難以滿足獨立學院新的教學需要。獨立學院經濟法的傳統教學方法呈現較強的封閉性,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注重傳授系統的經濟法學理論知識,忽視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多以教材為中心,課堂講授的多,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理論灌輸的多,實踐能力鍛煉少。使得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法律條文,缺乏分析和解決經濟法律問題的能力,無法應對變化無窮的社會實踐。
2.過于重視講授而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
鑒于司法考試及其他各種職稱考試,獨立學院經濟法教學主要圍繞經濟法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構成要件以及法律法規條文進行。此種教學模式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法學知識體系,但是另一方面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教師過于依賴,師生共同研討和互動的情況比較鮮見。經濟法課程一般為72學時,即每周4學時,要完成經濟法的教學任務教師感覺課時緊張,學生普遍反映講的太快,教學效果不理想。
3.考核方法單一
獨立學院經濟法教學多采用自上而下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加之法律規范性特點,教師傾向于引導學生發現和找到唯一的正確答案。對于學生某些獨立思考、具有創新思維但又與標準答案不同的觀點和分析方法給予全盤否定。學生也很少堅持自己的觀點以免與教師標準答案不一而不能通過考試。教師多在考前劃重點,不少學生平時不上課,考前復印筆記背標準答案就能通過考試??荚囀菍W習的指揮棒,經濟法課程期末考試一考定終生的評價體系只注重學生的卷面成績,無視其課堂學習中獨立思考、表達觀點和參與討論的表現。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理論考試多實踐能力考核少、筆試多答辯少,單一的考核方法抑制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1.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案例教學法運用經濟法理論知識來分析具體案例,教師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每組學生就特定問題共同討論分析,形成初步意見,并制定發言提綱,學生的表現將作為評定其學習成績的重要指標之一。案例教學法在獨立學院經濟法教學中的運用,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全面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經濟法具有跨學科、前沿性等特點,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除了要具備系統的經濟法、民商法及行政法等法律知識之外,還要具備有關的經濟知識。而目前經濟法的主講教師大多為法學專業畢業,經濟、金融、會計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鑒于此,獨立學院應鼓勵教師通過從事兼職律師工作參加法律事務實踐、參加各種學術團體和學術會議,這對于教師在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是十分有益的。
3.有助于實現教學相長
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加深對經濟法理論和法律條文的理解與掌握,提高了學生法律的實踐應用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案例教學法涉及案例的收集和選取、課堂討論的管理和駕馭能力、課后的總結和反思等多方面工作,對于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課后教師對案例進行總結和反思,并發現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進而成為自己的研究課題。這項工作反過來又促進了將來的案例教學工作,成為教學相長的雙贏過程。
三、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運用之建議
1.課前案例的準備
(1)收集和選取案例。認真充分的課前案例準備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礎。案例服務于教學目標,應當來源于實踐,不可主觀臆測,否則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案例主要來源有二:一是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媒體上的典型案例。教師應當保持專業的敏感度,廣泛涉獵經濟法方面的典型案例或者具有爭議性的案例。二是教師自己深入實踐收集有關案例,甚至在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纂案例以用于教學。選取案例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案例必須具有針對性。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要針對經濟法某項重要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選擇能夠服務于教學目的的實踐中的典型案例。要回答這些問題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其二,案例必須難易適度。案例太難或太易都達不到案例教學法的效果,為此教師要精心挑選有一定難度、能引導學生對經濟法基本理論進行深入思考的案例。案例要覆蓋多個知識點,使學生突破經濟法的重難點,培養學生綜合判斷能力。尤其是對于實踐中存在爭議的案例,教師應當有鮮明的個人觀點以供學生思考和判斷。
(2)分發案例材料和組織小組討論。為了使案例教學達到良好效果,教師應當提前一兩周把案例材料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案例材料及其相關參考資料,并撰寫系統的討論發言提綱,為小組討論做好充分準備。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多媒體播放教學案例。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的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鮮明個性。教師將案例材料分發給學生之后,即可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案例討論。以60人一班為例,可以將學生分為6到10個小組,并且選出小組負責人。
2.課堂上啟發學生的思考
案例教學法并不注重追求唯一的正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對經濟法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啟發學生的思考。案例教學法課堂的主角是學生,由學生實際參與和操作案例來學習法律技能,通過將學生置于當事人的角色使其設身處地地進行案例分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則注意運用設問、提示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配合獎勵機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求證。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每組選派代表將本組方案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最后教師應當綜合分析評價各小組的方案,并對此次案例教學的情況進行點評歸納總結。
基于為專業服務、注重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經濟法課程應重視系統的學科知識結構,并結合學生的其他專業課,同時也要與工作中的知識結構相吻合。所以,建議統一將經濟法的教學內容設置成以下六個專題,并合理分配學時數。
第一,公司法專題(12學時)。主要講授公司在設立、變更、終止的過程中的法律規則。要求學生理解不同公司的區別,掌握公司的概念和分類、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的法人地位、公司設立的基本條件、公司的合并與分立制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債務承擔問題、公司的清算制度以及企業財產分配順序,掌握運用公司法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和技能。
第二,合伙企業法專題(6學時)。主要講授合伙企業設立和變更中的法律規則。要求學生理解普通合伙企業與有限合伙企業、合伙企業與公司企業的區別,掌握合伙人的責任、合伙企業的法律地位、合伙債務的清償規則、特殊的普通合伙企業和有限合伙企業的特殊規定,掌握運用合伙企業法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和技能。
第三,合同法專題(14學時)。主要講授合同訂立、生效、履行、終止的基本法律規則。要求學生理解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合同成立以及生效的要件、合同履行中的特殊規則以及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掌握運用合同法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擔保法專題(6學時)。主要講授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五種擔保方式的基本法律規則。要求學生理解不同擔保方式的區別,掌握保證責任、抵押合同及抵押登記的效力、動產質押與權利質押法律制度。
第五,勞動合同法專題(10學時)。主要講授勞動合同的訂立、解除和終止的法律規則。要求學生了解勞動爭議的處理方式,掌握勞動合同的特殊條款、勞動合同解除的條件和后果,掌握運用勞動合同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
第六,票據法專題(6學時)。主要講授票據的分類、票據行為以及票據權利等基本法律規則。要求學生了解票據的功能,掌握票據的特點、各種票據行為的有效要件、票據追索權、票據喪失的補救措施等。
采取以上教學內容,既可以避免與專業其他法律選修課程的內容相沖突,也可以達到各專業統一課程名稱、學內容、學評價等效果,從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經濟法教學方法改革的現狀和具體方案
1.經濟法教學方法改革的現狀在經濟法教學中,我們一直強調教學方法的改革,但并沒有明顯的突破。
第一,教學方法仍較單一?;诜烧n程的邏輯傳統,傳統的教學方法仍以理論傳授為主。而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們也都特別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原理的講授。但是,和法學專業不同,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法學基礎知識非常缺乏,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無法開設如法理學、民法、商法、行政法等經濟法必需的前設背景法律知識。即便是在一年級普遍開設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涉及法律基礎的部分也相當有限。所以,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對法學思維方法很陌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學時中,既要補充大量法律常識,又要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同時還要完成既定教學內容和目標。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倍感吃力,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失去了學習該課程的信心和興趣。
第二,雖然目前經濟法教學中均采取了案例教學法,但是大部分老師仍將案例教學簡單理解為舉例教學,案例的作用僅是為了輔助加深對概念和理論的理解。所以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也僅以教師分析為主,學生因為缺乏相關的基礎知識而無法或根本不參與,無法形成良性互動,不能達到案例教學的初衷。另外,案例教學需要系統編寫的精選案例,而大部分教師對案例的整理準備不充分,同樣的案例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就會顯得枯燥無味,也忽視了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性,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在經濟法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情況尚需進一步加強。經濟法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針對法學專業的學生,往往可以采納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旁聽庭審、法律文書寫作等實踐實訓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實踐能力。但由于學時、條件等各種因素的限制,這些方法不可能在非法學專業學生中簡單移植。目前我們主要采取的還是習題訓練、課堂提問等簡單做法,但效果并不很好,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已成為經濟法教學中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2.經濟法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方案提高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最重要的還是提高教師本人的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表現為語速適中、教學表情豐富等基本教學技能,還應重點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選擇教學內容的順序,同時,建立起每一章節的知識體系框架,讓學生盡快熟悉法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課堂語言的通俗化。法律語言的莊重性、準確性決定了法律文本的枯燥和深奧,面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教師必須要將其通俗化。要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對法律知識進行“翻譯”,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對法律知識進行說明,以此來拉近學生與法律知識的距離,讓學生對法律知識有親切感,不再有畏難情緒。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案例教學法的改革方面,教師必須摒棄案例教學就是舉例教學的錯誤思想,在收集案例、選擇案例、組織案例教學等環節多下工夫。搜集案例是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實施的前提??梢詮摹督袢照f法》、《焦點訪談》等電視媒體節目上搜集,也能夠從《法制日報》等報紙雜志上搜集以及從法律圖書館、中國法律信息網等網站上搜集。如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欄目,制作十分成功,并有專家點評,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其中有些案例十分典型,也有一定的理論深度,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選擇案例時,一般應注意新穎性、典型性、層次性,即盡可能選擇司法實踐中的最新案例、有代表性的案例、有深度和廣度的案例,這樣既能吸引學生,也便于開展提問和學習。案例選得好,案例教學法就成功了一半。在組織案例教學時,要注意教學設計,可以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事先將案例公布,讓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由教師總結分析案例,引出需要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點。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方面,必須注重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改革。參與式教學,就是教師按照參與方式的要求和途徑,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特點,以學生容易接受、便于參與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親自操作掌握教學內容的方法。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討論、辯論、換位等。
討論,是指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關心的問題,在上課過程中由學生圍繞布置的問題自由討論發言,鼓勵學生爭論和辯論。當發言、爭論或辯論結束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陳述。辯論,是指根據課程要求和社會實踐進展,選擇若干有爭議的觀點,在教師和學生的綜合選擇后定下一個可辯論的題目,將學生分為正、反方和旁觀者點評三方。在正反雙方辯論后,先由學生旁觀者點評,最后由教師評講。換位,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選擇1~2個學時,根據特定教學內容,選取素質較好的學生以教師身份開展教學,教師積極參與提問和總結,以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和學生的表達能力。這些教學方法都很容易引起互動。但是,參與式教學也需要充裕的實踐教學時間,如何把握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演練磨合。
三、經濟法教學手段改革的現狀和具體方案
(一)有利的方面
面授作為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有著函授或網絡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筆者曾經問過一些學員,他們愿意網上學習還是親自到教室接受教師的當面輔導,絕大多數學員的答案是后者,理由是:到教室來聽課有學習氛圍,聽著老師的講解,自己可以同步思考問題,且隨時可以提問,還可以聽到別人的意見,有利于互相學習;而如果坐在家里,看著網上的課件或視頻,或聽著錄音材料時,自己容易走神,常常不知道相關的內容在書上的哪個地方;更糟糕的是,如果教師在設計課件時只列了條條框框,或者大量參考教材外的資料,沒有按照教材的體系來組織教學內容時,學員更是摸不著頭腦,導致學習效果很不理想。
1.師生互動迅速直接,有利于疑難點的理解。
國際經濟法教學內容涉及很多專業術語,尤其來自英文翻譯或英文字母縮寫術語,更難理解記憶。如GATT(關稅與貿易總協定)、MFN(最惠國待遇原則)、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MS(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等等,這些術語沒有教師的面授講解是很難識記的,甚至會打擊學員自學的信心。在面授輔導過程中,教師會對這些難記的術語、難懂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與疏通,并且可以即時接收學員的聽課反饋,幫助學員消除學習障礙,實現迅速直接的互動教學。
2.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實現高效學習。
在面授輔導過程中,教師會借助一些多媒體教學手段,邊講解,邊演示,學生則充分調動其感覺器官———眼看、耳聽、心想、手記(筆記)來接受學習信息,實現高效學習。
3.提綱挈領,梳理重點。
國際經濟法的教學內容多而雜,通過教師面授提綱挈領的講解,給學生編織出一張完整的知識網絡,學生得以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知曉重點,不至于迷失在浩如煙海的國際經濟法法律規范當中。
(二)弊端
面授輔導固然有很多的好處,然而這種教學組織方式需要召集所有的學生到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來學習,這種不靈活性必然導致面授輔導存在如下劣勢:
1.工學矛盾致使面授輔導到課率低。
由于開放教育學員一般都有工作,他們白天上班,晚上有時還要加班,也有一些要處理的事情,因此開放教育的課堂面授都可能一個老師面對十幾個、幾個甚至一個學員來講課,基本上很難出現典型的全日制教育學生全勤的課堂教學情景。工學矛盾使得面授教師不能嚴格要求學生的到課率,不好開展有氣氛的課堂討論,也不能過多依賴面授的教學效果。
2.面授時間有限,教學方法單一。
王傳麗教授主編的《國際經濟法》教材內容有十章,多達448頁,而面授輔導的次數是8次,每次3課時,如果全面講解,即使教師可以做到滔滔不絕,學生也會聽得云里霧里。因此,面授時教師大多結合主教材,對重點、難點進行必要的講解、提示和答疑,將更多的閱讀教材的任務留給學生課后去完成。開放教育的面授輔導很難擺脫傳統教學固有的劣勢:“教師為主宰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處于“被填灌式”的學習狀態。
3.難以滿足學員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開放教育的學員已有的知識背景各不相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有差異。不少修讀法學本科的學員并沒有法學??频闹R基礎,也沒有很高的英語水平,因此不但難以理解國際經濟法教學中所涉及的一些法學術語,更難以識記一些需要以英文理解為依托的基本概念。學員的這些學習困難在面授輔導時不能完全得到解決,因為,不同的學員有不同的問題,而受面授時間的限制,教師只能選擇其中最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問題來解決,其他具有個性化的問題只能留待課后,通過其他途徑來解決。
二、國際經濟法課程網絡教學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的方面
1.突破時空限制,保證學習時間。
網絡學習突破時空藩籬,可解決學員的家學矛盾、工學矛盾。學員可以通過網絡查找資料、觀看VOD點播、利用課件學習,更可以在網絡上與其他學員進行討論,有問題還可以與教師利用BBS等方式進行交流。這種隨時隨地的學習,顯然為上班族的學習時間提供了更多的保證。
2.較好地滿足學員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網絡教學時間靈活,除網上實時討論需要學員在特定的時間集中發言,其他的網絡教學手段對學員的參與時間沒有特別的要求,滿足了學員在學習時間上的個性需求;網絡教學資源多樣,既有本校老師的面授課件、教案、VOD點播,實時和非實時課程論壇,專業的案例分析庫,又有其他電大(省電大、中央電大)老師的教學資源,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知識基礎選擇本校或外校的學習資源———法學專科背景的學員可能只需要瀏覽課件的重點、難點解析就能掌握該次課的學習任務,非法學專科背景的學員可能光看課件、教案還不能弄懂該次課的學習內容,必須再借助課程論壇的提問和討論才能基本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3.參加案例討論更充分。
由于學員到課率低,且囿于面授時間有限,面授時教師總是無法組織有氣氛的、充分的課堂案例討論。這一缺陷正好可以通過網絡教學來彌補。國際經濟法的案例由于遠離一般學員的現實生活環境,因而不易為他們所感受。沒有進行討論前的專業知識準備,學員幾乎很難憑已有的知識背景或生活經驗來進行案例分析。而如果將案例掛上課程論壇———實時或非實時均可,則學員可以事先通過查找教材或搜索網絡做好這些專業知識的準備,從而得以有理有據地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
(二)弊端
1.對學員的主動性學習要求高。
網絡教學要求學員必須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意愿強烈,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面對充滿各種誘惑的網絡信息時,只選擇自己需要學習的資源,然后專心地進行理解、識記、分析等學習活動。事實上,很多開放教育的學員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不少學員專業基礎知識很薄弱,學習主動性也不強,他們可能很少自覺地在網上進行枯燥的學習活動。對這樣的學員而言,網絡教學效果不佳。
2.缺乏師生、生生情感互動,影響教學效果。
法學課程大多枯燥,國際經濟法尤其如此,在一個缺乏師生、生生情感互動的網絡環境中,不僅學員難以集中精力、提起興趣來學習,教師也由于對著錄音錄像的機器講課,而無法煥發激情,更無法基于學員的即時反饋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
3.只能調動學員的一種或兩種感覺器官,不利于新知識的理解記憶。
與面授教學充分調動學員的感覺器官接收學習信息相比,網絡教學手段只能調動學員的一種或兩種感覺器官,如閱讀課件或教案時,只有眼到;收聽音頻時,只有耳到;點播視頻時,只有眼到、耳到;即使是雙向視頻,也會由于跟老師之間存在很大的物理距離而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用心去理解記憶新知識。綜上所述,在國際經濟法的課程教學中,無論是面授輔導還是網絡教學,都各有利弊。這兩種教學手段如何結合,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國際經濟法課程面授輔導與網絡教學的結合途徑
(一)“網上”“網下”結合,互補提高教學效果
在第一次面授輔導時,面授教師應向學員介紹可以采用的網絡學習途徑,明確本門課程網絡學習的任務,給學員出示一份自主學習建議表。根據這份自主學習建議表,學員得以知道下一次面授時將涉及教材的哪些章節。在預習教材的過程中,學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搜集學習資源,如相關法律條文、司法解釋、案例、法學術語釋義等,為高效地參加面授輔導做準備。以《國際經濟法》教材第二章為例,教學重點為《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適用范圍、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成立和國際貿易術語。學員在預習過程中,可以從網上搜索的學習資源有:有關合同是否成立的案例、涉及貿易術語的風險責任劃分的案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條文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范本等。有了這些充分的準備,面授輔導就不再囿于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學員忙忙碌碌地劃記這一刻板枯燥且缺乏創新的傳統模式;相反,面授輔導的課堂將呈現一派師生互動良好、生生互動活躍、知識傳播通暢的理想場面。如前文所提到的,網絡教學因為缺乏師生、生生情感互動而影響學習效果,那么,我們可以考慮在面授時補上情感互動這一環節。如老師組織開展一次網上實時案例討論,討論時是分組進行的———各組學員都點擊進入自己所在的組發言。討論結束后,老師給各組組長布置一個任務:對自己組內學員的觀點形成一個小組總結,下次面授時在課上陳述,陳述時其他的組員還可以做出補充,老師則可以對案例中的一些爭議問題做出點評,并回答學員的提問。這種“網上“”網下”結合的方法不僅提高了面授輔導的效率,而且鞏固了網絡教學的效果。
(二)教師加強對網絡教學的主導與控制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很多鮮活生動的案例,使我們理解了經濟法規,學習合同法,學習婚姻法,學習教育法等。掌握了基本的法學知識,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范,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法律意識,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加強自我修養,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通過《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使我自己的法律意識有了明顯提高,以前,對法律只是很表面理解,很感性的認識,現在能夠領悟到法律的深層次內涵,有了理性的認識,通過學習使我的法律意識產生了質的轉變。學習結束后,我靜下心來,參照課本,對照筆記,聯系一些法律事例,以及觀看普法宣傳節目,感覺到在法制建設方面,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需要考慮。
法律知識是我們必備素質之一,我們必須通過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和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公平交易,平等……,在生活過程中,遵守法律,享受個人權利,履行義務。
由于我們專業的知識體系過于單一,導致我們很少接觸到能使自己綜合素質提高的知識。而這門課很好的彌補了我們專業所缺乏的,并使我們的知識視野擴大。對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很有好處。比如:在找兼職做的時候,能夠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利益等。
在這一個學期的學習中,我感覺到自己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實體法部分對我以后很有幫助,它主要介紹我國幾大基本的部門法和幾個重要的單行法的相關內容,,使大家了解包括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的立法目的、原則及基本規定和精神,培養大家的知法、守法、護法、用法的自覺意識。
經濟法課程是武昌首義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開設的一門專業平臺課程,開設的專業包括財務管理、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以及營銷五個專業,涉及的學生人數眾多。專業平臺課的開設時間通常在專業核心課程之前,接觸的是較為低年級的學生,有的甚至是大一的新生。有的學生或者認為與自己的專業關系不緊密,或者覺得這是過于專業的一個部門法律課程,此時如果簡單直接地進入具體課程的學習,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無法培養學生的法學思維能力和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從取得高效的課堂質量。因此,根據課程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課堂導入是教師向學生引入新知識,使學生迅速進入新課學習狀態的重要活動方式,是教學過程中的開始環節,也是創設良好課堂教學情境的重要一環。本文以《經濟法》為例,討論教師應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和思維活動,引起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同時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教學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心理和知識上進入聽課的良好準備狀態,進而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創造有利條件。
二、經濟法課程教學現狀
在近幾年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各專業學生的第一堂課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對于經濟法的學習興趣不高,而且其重視程度遠遠低于自身的專業核心課程。分析原因可以歸結為:首先很多學生認為學習一個部門法律定是枯燥乏味的,加之這門課程選用的教材是注冊會計師考試指定用書,該教材內容繁多,知識點零散,從頭到尾都是純文字的敘述,沒有一個公式符號。這對于偏理科一點的學生來說更是提不起任何興趣。因此,學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習方式就是簡單的“死記筆記—硬背法規—突擊應考”;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會涉及大量的法律術語,解釋法律規范,從法條到法條,從規定到規定,大量的法言法語可能并不是學生所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而由于缺乏前期必要的法律知識的積累,加之法學本身的專業性、規范性、嚴謹性和抽象性,使得學生對法律術語感覺陌生,對法律規范感覺晦澀,對法律精義感覺深奧,理解比較困難。為此,在具體進入課程知識學習之前如何能夠有效地將學生留在課程并且持續高效率的留在課程就顯得十分必要,而課堂導入是學生感知一門課的首要環節,因此有效的課堂導入也成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關于經濟法課程導入方式的思考
武昌首義學院的經濟管理學院開設經濟法課程涉及全院的所有專業學生,而不同專業學生認為自身專業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在第一次課程的時候希望比較理想的抓住學生注意力和興趣點,應該首先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幾年教學經驗,本人認為以利益相關性原則為導向的引導有助于提高課程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大家都是利益相關者,與同學現實利益或者潛在的風險相關,這件事情必然會引起重視。因此,本文從利益相關性的原則出發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結合自身風險防范的利益導向
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年齡都達到了18周歲,屬于法律上認定的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完全獨立地進行民事活動,能夠行使民事權利和獨立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首先讓同學認清自己的行為是與要依法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相對應的,然后進一步用案例說明。城市私家車的保有量逐年攀升,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會考駕照,尤其是拿到駕照后可以沖抵一部分學分的情況下,考駕照接觸車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但是,作為一個在校生,以拿學分為目的的考駕照接觸車,對于車輛帶來的風險意識可能還不太明確。因此,以行車安全為案例導入關系到同學的切身利益,同時也會提起對法律常識的興趣。例如,公共假期,朋友一行人開車到另外一個朋友小區家里聚會結束后,從樓棟出來分別從車后面走到前面上到駕駛位和副駕駛位置。上車后司機正常的點火打燈起步走了不到兩米就碾壓了個東西,下來查看發現是一個年齡50左右的成年男子。報警后,急救醫生宣布該傷者已經沒有任何生命體征。后經交警現場勘查和相關人員的檢測發現,小車上的一行人均沒有酒駕和毒駕,健康狀態和精神狀態良好,但是死者處于嚴重醉酒狀態,無法辨認自己的行為,而且死者所處的位置是小車司機和同伴的視線盲區。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經過簡化在陳述完這個案件后,向學生拋出的問題是,讓他們從常識上判斷這個事故的責任應該如何劃分?大部分同學都會認為司機和死者都應該承擔責任,但是有學過交規的同學會給出不同的意見,司機應該付全責。因為他們知道違反機動車駕駛人應當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文明駕駛,負全責。當同學聽到這個結果的時候,大家都驚訝不已。很顯然,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其中的風險問題,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開始,學生們開始思考生活中所存在的風險,而避免或者降低風險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以及保持這樣的法律意識可以受益終身。
(二)提高課程成績的利益導向
通過上述案例可能不能調動所有同學的積極性,為了能夠使更多同學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課堂,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可以進一步將學業成績這一學生直接利益作為導入的第二階段。分享往屆學生學習經濟法課程的心得體會,介紹往屆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最終的考試成績。總體上分成三個階梯狀,第一個階梯極少數同學會認為這個課程還很簡單;一部分認為還能接受不是很難;一部分認為內容過多很難,考試不容易通過。對于學習平臺課程的低年級同學來說,課程的成績還是需要受到足夠重視的,對于大學各方面的發展都是一個決定因素。另外,對于財務管理和會計專業的同學來說,經濟法是他們職業發展中相關職業證書考證中的必考科目,加上課程使用的是注冊會計師考試指定教材,這部分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迅速提升到一個高度。因此,從自身課程成績的角度上引導學生對經濟法課程的重視程度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三)增加就業滿意率的利益導向
自從201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創下699萬新高,面臨“最難就業年”后,2014年和2015年高校畢業人數仍持續增長,分別是727萬和749萬。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校就業率均可以達到90%左右,但是就業的大學生當中有近不到一半對自己所簽單位不滿意。因此,就業難一定程度體現在就業的滿意度或者與專業不能完全匹配上。就該問題曾有輿論表示“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以及專業不對口,供求矛盾加大。被調查的60%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么專業干什么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我國大學生一般適應周期在1—1.5年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是2-3個月。其實,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的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傳統是通識教育,培養通用型人才。因為校方已經考慮到學生從學校出來的專業不對口問題,所以先要把基礎打好,當真正發現專業不對口的時候,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具備迅速的自我學習能力。所以,經濟法課程作為經濟管理學院開設的一門平臺課程,其目的并非是各個專業的學生都從事與法律相關的工作,更多的是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這門課程的一種學習思維,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對待自己核心專業問題的視角更加全面,更好地勝任將來的工作,尤其是在跨界的時候學生的就業空間會更寬闊,同時也應該降低自身在執業工作中的相應風險。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