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3: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班健康教育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法
90后高職生面臨自身成長成才和適應社會快速變化的雙重壓力,高職教育肩負著將他們的發展潛能、理想追求與社會需要、現實可能相結合,培養身心健康、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高職院校已普遍開展,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課越來越受到各高職院校的重視。如何上好這門課,如何讓這門課發揮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積極探索。
一、對大班課的理解
對大班課程的理解,以我院為例,40人以下為小班,40-54人為標準班,55人以上為大班。對教師而言,通常說的大班上課即兩個小班或兩個標準班合在一起上課,即合班課。單班上課即為小班上課?;诖髮W教學資源相對有限,公共基礎課如心理健康教育課、思政課、大學英語等為大班上課,甚至有些專業基礎課也實行大班上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通過在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之后,以32—36個學時開設,但很多高校只開設16學時,甚至有部分高校還以選修課的形式設置。我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自2010年9月由選修課納為必修課的范疇,開設32學時。課程對師資基本要求一般為心理學或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具備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擔任學院學生日常心理咨詢工作等,對專業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師資力量不足。以我院為例,很多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甚至設在大學二年級。受師資力量、教學場地等諸多條件限制,高校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時,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課模式。從教學效果看,多數教師喜歡小班上課,人員單一,人數少,課堂紀律好,課堂活動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課兩班合上、人數多、教室大、課堂紀律不易管理、課堂活動操作性差、教師精力耗損等現象的存在,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改革教學模式是關鍵。
二、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大班教學常見教學法的運用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任課教師既要教授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又要讓學生體驗到心理活動和必要的心理調適技能訓練。如何從教學方法入手,達到教學目的,同行學者們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嘗試,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教學方法的使用。筆者通過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認為以下常見教學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課效率,使教學效果明顯。
1.課堂講授法
這是傳統的授課法,也是大班上課采用最多的一種教學方法?,F在的課堂講授法由過去單一課本加黑板板書講授,演變為在多媒體教室用多媒體課件講授。這種教學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課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說是教學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課中。教育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心理健康的標準,大學生心理發展特征,異常心理表現,自我調適的基本知識,等等。對于這些知識層面的教學內容而言,講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要想運用課堂講授法贏得一堂出彩的課,對任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多學科的背景知識要求較高。課堂講授法教學能達到怎樣的效果,多半取決于心理任課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的高低。我們在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授課時,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外,還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要張弛有度。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如果任課教師的課件制作過于單一,比如每張頁面只有字,字體顏色與底版色彩不搭,學生看著就會產生視覺疲勞,從心理上不愿看,進一步不愿聽,或睡覺或講話,影響課堂秩序。因此,課件的制作要充分考慮圖片和聲音、視頻的比重,做到既生動有趣又不喧賓奪主。第二,授課過程中控制好板書與教材的轉換。現在上課,基本上都用多媒體教學,只要動動鼠標、鍵盤,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教學中的黑板板書基本被遺棄,原來的照本念書,變成現在的念課件,課件當板書。這樣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注意力也難以持續集中。為使課堂生動,活潑,在進行多媒體課件演示過程中,不要放棄傳統板書,不能站在電腦前一動不動地念課件,可以使用激光筆代替鼠標,這樣教師可以來回走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便于互動。
2.案例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案例法作為講授法的補充,師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開展教學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任課教師一般為雙肩挑,即一方面擔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做日常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因此,教師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時,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甄選案例。比如在“大學生情緒管理”、“大學生人際交往”、“大學生壓力與挫折應對”等專題中,要選一些大學生常見的一般心理問題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在“大學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礙的救助與識別”、“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等專題中,則可選一些嚴重心理問題或異常心理問題的案例做教學用。不管選用何種案例,教師首先要注意在運用案例的過程中隱去當事人的姓名等相關信息。筆者在日常心理咨詢工作中,接受過幾例因其他老師上課選用案例給來訪者造成一定困擾的個案咨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詢被當做案例在全年級公開。其次,盡量選用積極的案例,特殊極端的個案不適合作為一個教學案例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容易引起學生內心的恐慌和對心理健康課的反感。再次,老師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僅作教學討論用。有些同學覺得老師上課所講的案例就是針對自己,甚至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最后,教師作為指導者,要組織好學生的討論環節。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勇敢表達,積極交流。總之,任課教師要注意自己所選用的案例對學生來說是安全的,沒有歧視性的,非極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所運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劇,即由學生扮演日常學習、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們的焦慮或困惑等現象用情景劇的方式表現出來,教師進行指導并組織學生討論。大班上課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課堂組織時工作難度加大,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也不高,針對這些現實問題,我們可以把心理情景劇這樣的實踐環節加進課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活躍度,由學生小組協助任課教師完成課堂組織工作。以“大學生人際關系與交往技巧”為例,在涉及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因素、人際交往原則及技巧時,可以“寢室人際關系”為主題設置心理情景劇。我們可以采用學生自愿報名、自愿結合,選擇相關素材和劇本,由教師課余時間加以指導,學生排練,最后在課堂上表演。寢室人際關系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細胞體,部分高校由于資源有限,出現8人間宿舍,房間小,人員多,難免出現各種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間宿舍,這種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個案接待中,因宿舍關系引發沖突的心理咨詢最常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關系問題,由幾個學生通過心理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出來,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自主發現宿舍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方式解決,然后以情景劇形式帶到課堂上和全班學生一起討論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恰當方式。這種形式的教學,主要靠學生課下的自我實踐和教師課下的指導,在課堂上有目的地研討和交流,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三、結語
大班教學在高校公共課堂上不可避免,學生人數多是常態,對教師而言,大班上課時課堂比較難以掌控也是事實。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任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活動中,既可采用單一的講授法,又可多種教學方法并用,無論采用何種形式,都應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特點,合理運用,揚長避短,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彩娟.大班環境下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軍.基于少學時大課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36).
[3]閻玲.高職大班課有效教學法淺談[J].職業,2013(3).
1.1形式上多為大班教學,未能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傳統學科教學的特色
心理健康的標準不是個體掌握了多少“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而是是否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完整與和諧的人格、恰當和清晰的自我認識、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因此,與重視學科邏輯結構和知識體系的傳統學科教學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應是集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尤其重視學生的自我體驗、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但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學的形式,每個教學班包括2~3個行政班級約100余名學生。伴隨大班教學的一大問題是課堂互動受限,課堂上教師多以單向的知識講授為主,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定位為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課,難以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式活動以及組織有效的分享討論,使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力。
1.2內容上豐富全面但針對性不足,未能就學生發展現狀
進行深入指導從內容上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涉及的范圍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如心理困擾與異常心理的識別、心理咨詢介紹等)、自我認識與發展(如自我意識培養、人格發展等)以及各類心理調適能力(如學習、戀愛、就業、壓力應對、生命教育等)。這些內容基本涵蓋了大學發展階段個體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從預防、指導到矯正、治療的多方面知識與技能。然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一般只有32~36個學時,平均到每個主題就2~3個學時,如果每個主題都從基礎知識點到活動體驗與討論再到實踐應用,各環節都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很難真正給學生帶來觸動,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學生心理發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學生可能在人際關系方面有更多困擾和需求,而有的學生則在學業或生涯發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導,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不能僅僅“全而泛”,應做到面與點相結合,在對重要主題領域進行概述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指導。
1.3設置上課堂教學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
個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心理也是隨情境動態變化的,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學生遇到的典型問題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新環境適應困難,難以應對各類變化;大二階段開始涌現各類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困擾;大三階段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學業倦怠、迷茫、生涯規劃困擾;大四學生則最需要壓力與挫折應對、就業困擾方面的指導??梢?,心理健康課不是一勞永逸的課程,應伴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但就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展來看,課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進行,只有極少學校還開設了全校范圍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選修課,大一之后學生便很難再接觸到心理健康相關的學習。這樣一方面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內容與大一學生的發展特點不匹配,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主體缺乏共鳴,難以激發學生的體悟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當學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有相應的心理困擾和指導需求時,缺乏獲得預防和發展性指導的途徑,導致大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或疾病癥狀。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獨特作用和既有問題,本文提出發展“面與點相結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壓縮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內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識、自我認識與發展以及各類心理調適能力等重要領域的一般知識與技能學習;另一方面,增加“點”的針對性指導,即針對學生心理適應發展相對較弱的領域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在不同領域進行更深入、有針對性的學習。在現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改進。
2.1基于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分班教學,對不同學生群體
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大一階段除進行傳統心理健康重要領域的普及教育外,還應增加基于學生發展現狀的針對性指導。實踐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測評結果為分班教學提供依據。例如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制的《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從人際關系適應、學業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七個維度評估大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心理適應現狀?;跍y評結果可以將大一新生按照適應困擾最突出的領域進行分班,進而對具有相同適應問題和需求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2根據學生不同發展階段需求,在其他年級開設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選修課程課堂教學途徑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作用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發展的主要任務和需求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課程,供有指導需求的學生選修。延伸課程亦屬于“點”的指導,是圍繞某一具體領域展開的深入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體驗活動和討論小組為主,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通過培訓有條件的輔導員、聘請專家講座等多元途徑
關鍵詞: 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策略教育途徑
“綱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笨梢?,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是幼兒園教育的首要任務。
幼兒的身體要健康,膳食營養少不了?,F代社會生活節奏快,膳食業發展迅速,各類膳食五花八門,我們的孩子膳食營養健康能否得到保證呢?
一、家庭與幼兒園的膳食營養狀況及分析
經調查發現,在家庭中,首先,每一種膳食行為兒童與家長都有相關性。例如在食物的選擇上,家長認為哪些食物營養價值高,哪些食物的營養價值低,他們會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從而使孩子在食物選擇上的差異。
其次是口味問題,每個家庭的口味偏好都不一樣。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食物,不大會單獨為孩子準備食物。所以在膳食習慣上子女和家長的相似性較高。
最后,人們的膳食行為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文化、傳統、民族、教育等,改變一個人的膳食行為是不容易的,它基本上是一個家庭膳食習慣的改變。經過科學調查,在中國25%—35%的兒童有進食問題。[1]
在我園,我經??吹胶⒆訋е徺I的早餐在活動室內吃。經過調查,這樣的孩子占20%左右。由此我想到,現在父母由于忙碌,在家中與孩子共進早餐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在幼兒園的午餐桌上,我經常發現,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蘿卜、魚、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帶等多被扔在餐盤里,年齡越小這種情況越為嚴重。問問孩子們為什么不吃,他們回答不喜歡吃。調查發現,現在孩子的偏食率在70%以上,這些偏食孩子喜歡甜食、油炸食品、膨化食品、飲料、肉類加工制品等,不喜歡食用綠葉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蘿卜、魚、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帶等,堅持喝純鮮牛奶制品的孩子不多,吃水果和每餐吃蔬菜的幼兒也相對較少。[2]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兩個問題。
1.家長的膳食營養健康觀念存在問題
一些家庭的營養健康觀念不夠,在家怎么方便怎么弄,一日三餐普遍存在早餐“馬虎”、中餐“湊合”、晚餐“豐富”的現象;由于營養知識缺乏,一味給孩子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由于膳食結構不合理,孩子們偏食癥、嗜食癥、肥胖癥、性早熟等現象越來越普遍。
2.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膳食營養觀念存在一定問題
據調查,幼兒園雖配備了保健老師,但只是簡單編制食譜。即使有食譜,廚師在思想上也不夠重視,不能共同了解科學膳食的重要性,不能讓膳食營養食譜廣泛使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從幼兒園到家庭對膳食營養健康的認識是非常不夠的。身體健康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礎。為保障兒童健康成長,不僅要讓孩子積極鍛煉身體,而且要普及兒童營養健康知識。因此我認為在幼兒園開設營養健康課程,對幼兒進行營養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的策略
1.合理的膳食計劃
無論是幼兒園保健老師還是家長,都有必要學習營養健康知識,制訂好合理的膳食計劃。
祖國醫學典籍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本訇U述了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等在人體中的功效。從營養成分吸收的角度來看,營養成分的吸收與食物中各種成分的比例有關。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寶塔[3]提出了一個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參考此模式,我們根據幼兒的身體消化吸收特點,就可以為幼兒制訂豐富、合理的膳食計劃。此外,膳食應隨季節有所變化,冬季適當增加脂肪的量,提供較多的熱能;夏季多選用清淡的食物。在烹調方法上注意幼兒消化能力和進食心理,在色、形、味諸方面下工夫,以激發孩子的食欲,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幼兒食欲、使營養成分相互影響,提高營養價值,而且能保證營養平衡。[3]
2.科學的膳食制度
為了使幼兒每天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我們還要根據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包括進餐時間、次數,以及各餐熱量分配,等等。每日為幼兒安排三餐及上午、下午各一次點心,每餐間隔約4小時,各餐熱量分配為早餐25%—30%,上午點心10%、午餐:35%—40%,下午點心:10%,晚餐:25%—30%。[4]日托制的幼兒園無法分配早餐和晚餐,但一定要做好家長宣傳工作。
早餐與上午點心:供應豐盛,包括粗糧、牛奶、豆漿或雞蛋、胡蘿卜等,可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已經關注到了幼兒的早餐營養健康。
上午水果:經過多方考證,我們建議把水果安排在上午兩個活動之間。因為我國傳統膳食習慣上一般不在早晨吃水果,整個早晨的維生素攝入量是不夠的,因此在上午兩個活動之間吃點水果更有利于營養的消化吸收。
午餐:午餐是一天中最豐盛的,保證有充足量的肉、蛋及豆類食品。因為這些食品不僅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及礦物質,還含有較高的能量;還要保證有充足的蔬菜,這可以使幼兒獲取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水及纖維素。我園非常重視幼兒的午餐,一直堅持兩菜一湯,保證了幼兒的營養需求。
晚餐:因為晚飯后活動時間短,活動量又較?。ㄓ绕涫嵌欤?,建議晚餐不應過于豐盛,以避免熱量在體內積累,造成肥胖。[4]
幼兒的腸胃嬌嫩,要少吃多餐。合理的膳食制度有利于幼兒胃腸道的正常功能,從而提高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利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使孩子身體舒適,獲得進餐的快樂。
3.良好的飲食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飲食定時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少吃零食,飯前、飯后不做劇烈活動,不吃湯泡飯,進餐時保持安靜,以及其他膳食衛生習慣。
偏食是孩子缺乏營養的主要原因,所以,預防和糾正偏食是非常必要的。孩子的偏食大多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家長偏食,膳食過于單調;或家長常常問孩子喜歡吃什么,從而為孩子的偏食創造了條件。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則體內易缺乏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還有的孩子不愛吃肉、蛋,長此以往則體內易缺乏蛋白質、礦物質等,勢必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那么如何糾正偏食呢?①把喜歡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結合在一起;②在孩子饑餓且心情愉快給其不喜歡吃的食物;③給孩子講解一些營養知識或讓孩子同大人一起做飯,等等。
膳食定時定量是保證幼兒攝取足夠營養成分的前提。因此,我們不僅固定時間用餐,而且在指導幼兒用餐時注意控制幼兒的飯量,食量偏少者鼓勵多吃一些,食量偏大者少吃一些。
為了保證食物的充分消化,我們還教育孩子吃飯時細嚼慢咽:“食物放在嘴里咀嚼10次后咽下去?!奔毥缆誓軠p少飯量,促進牙齒的運動、唾液腺的消化功能,還能預防和治療肥胖癥,消除緊張情緒,改善頭部血液循環。
4.溫馨的飲食環境
為了增強幼兒的食欲和促進營養成分的消化與吸收,我們還創造條件使幼兒心情愉快、安靜進餐。如,我們在進餐場所墻面貼一些水果、蔬菜的圖畫,進餐時播放一些輕音樂,等等,努力創建優雅的環境使孩子心情愉快,增強胃腸的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欲,促進消化;要求教師在孩子進餐前后及過程中不訓斥、責罵或懲罰孩子,以保證孩子愉快地進餐。
日本“國民營養調查”結果表明:和父母一起進餐者食欲好的占17.7%,獨自進餐則為13.4%,且獨自進餐的孩子大多只吃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會造成體內營養缺乏的比例增高??梢娕c父母一同愉快地進餐,好處多多,孩子會吃得格外香。我們建議家長營造溫馨的用餐氛圍,和孩子一起進餐。
總之,給幼兒合理的膳食營養,是使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而提倡均衡膳食,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培養幼兒良好的膳食習慣,創建良好的膳食環境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我們都該懂得,幼兒營養,貴在合理。
三、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的途徑
如何有效地實施營養健康教育呢?我覺得可以通過三條途徑進行。
1.開展豐富多彩的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活動;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健康行為習慣;
3.家園共育。
三者同時進行,可使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卓有成效。
對幼兒進行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活動時,首先要傳授健康知識,讓幼兒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會健康,才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該怎么做;其次要對幼兒進行健康態度與健康意識的培養,讓幼兒有健康意識,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使行為產生動力,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再次要進行健康行為和健康習慣的培養,幫助幼兒逐漸從學習到學會以健康的方式生活。最后要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體能訓練,引導幼兒通過系統的訓練促進其跳躍能力、奔跑能力、協調能力、投擲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對人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及每個人的一生的生活質量起重要作用。因此,向幼兒進行膳食營養知識教育,不是可有可無之事,而是勢在必行的。營養健康教育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要從三方面進行:(1)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活動。(2)選擇幼兒能夠參與操作的活動。(3)選擇的活動能促進各領域之間的融合。
首先,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了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健康主題活動。例如根據小班幼兒對水果的喜愛,開展《酸酸甜甜的水果》這種形象又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活動[5]。根據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開展主題活動“黃豆的一家”,引導幼兒認識黃豆及各種各樣的豆制品,知道其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在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引導幼兒與家長們共同收集豆類和豆制品,從多方面了解豆類含有的營養,知道多吃豆制品對身體有哪些好處。引導幼兒觀看豆漿的制作過程,引起幼兒發現黃豆加工后的變化的興趣,引導幼兒喜歡吃豆制品。還引導幼兒種植豆類,觀察記錄其生長的變化,讓幼兒在種植照顧植物的過程中培養責任心。根據大班幼兒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日益增長的求知欲等年齡特點,我們開展“奇特的餐具”等集知識味性為一體的健康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本國及其他國家餐具的異同,學會正確使用刀叉。了解筷子的由來、使用過程中的禁忌,以及亞洲各國筷子制作材料的異同,開闊幼兒的眼界,并引導幼兒進一步懂得如何正確使用餐具。
其次,我們選擇幼兒能夠參與操作的活動。如在中班“蔬菜王國”中,我們選擇了幼兒能夠參與操作的健康營養教育活動“蔬菜拼盤”“采摘黃瓜和豇豆”“豇豆、四季豆和刀豆”,讓幼兒在操作、分辨、比較中增長知識,了解不同蔬菜所含營養及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又如在大班“膳食文化”中,我們設計“好吃的西餐”這樣一個情境性的活動,把教室布置成西餐廳,幼兒穿上正式的服裝,并請兩名老師客串服務員,幼兒在身臨其境中學會了正確使用刀叉的方法,了解了餐具擺放所包含的意義,并了解了西餐的基本禮儀??梢娺x擇幼兒能夠參與操作的活動可以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
充分利用自然、社區,激發幼兒對食材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逐漸了解和認識食物的名稱、形狀、顏色、性質和分類,知道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這一方式也非常有效。孩子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對食物產生廣泛興趣,了解食物與人類健康關系,懂得如何選擇食物,初步形成符合營養準則、健康準則的習慣。在營養教育活動中,他們能體驗,感知食物的特性,加深對事物的了解和認識,豐富生活經驗,促進全面發展。
在平時實施的綜合活動教材中,我們經常遇到與營養健康有關的活動。而對于自己的身體,幼兒一直充滿認識的興趣,他們常常會問:人為什么會呼吸呢?肚子餓了為什么會咕咕叫呢?食物到哪里去了呢?因勢利導的營養健康教育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奇妙的身體》里,我們引導孩子認識了解人體的消化系統,讓幼兒了解消化系統的功能,并懂得吃營養健康的食物的對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們認識人體的呼吸系統和骨骼,了解人體器官的重要性,學會保護自己身體器官的方法[5]。我們還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對孩子進行營養健康教育。例如我們設計了大班的健康活動“健康郊游餐”中,孩子們通過了解膳食寶塔中的分類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初步了解了哪些食物應多吃、哪些食物應少吃,初步會為自己設計郊游營養食譜。又如健康活動“豐盛的早餐”中,孩子們通過認識膳食寶塔,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后,自己選配了營養早餐,開展了自助早餐活動。我們還開展《食物保質期》活動,讓孩子們通過尋找食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了解食品的保質期及它的作用,知道應該在保質期內食用食品,激發幼兒的食品衛生意識。
在教學活動的選擇過程中,我們還注意掌握好各領域之間的融合。健康教育活動并不是一項單一的活動,它包括幼兒認知的學習、語言的發展、審美能力的提高等多領域之間的融合。如“蔬菜王國”是健康教育、藝術教育、科學教育、語言教育的融合;“黃豆的一家”是語言教育、科學教育、生活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小小自助餐”是健康教育、社會教育的融合……幼兒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獲得營養健康知識,逐漸建立起營養健康意識,各項能力也獲得了提高。
最后,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我們必須加強對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身心的健康成長。我們不僅注重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膳食習慣,不挑食、喜歡吃各種食物,還注重對幼兒衛生習慣的培養。如飯前便后勤洗手,防止病從口入;多喝水;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并懂得愛護眼睛的基本常識;具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等等。這是每一位幼兒園教師的基礎工作。
對幼兒進行營養健康教育僅僅依賴幼兒園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這必須讓家長們共同行動起來。首先,我們利用家園聯系欄向家長宣傳健康營養知識,豐富家長的膳食文化知識和指導家長的膳食行為,讓家長影響幼兒。其次,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環境,充分展示營養健康課程,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園的健康課程,懂得該如何與幼兒園進行配合,如何對幼兒進行引導。最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將家長請到課堂上,讓家長給幼兒進行活動演示,如在大班“春天”主題中的活動“美味的野菜”,大班家長為孩子們講解菜肴制作需要的材料,制作的程序,并現場演示制作過程,做各種各樣美味的野菜制品,請大家品嘗。做好家園共育,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開展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活動能提高幼兒健康認識、改善幼兒健康態度、培養幼兒健康行為,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正是有了以上對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的認識與實踐,我們覺得提高新一代孩子的綜合素質可以從膳食營養健康教育上抓起,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教育活動,構建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的基本體系,以促進幼兒身心素質獲得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徐瓊,徐秀.兒童進食的行為問題評估和干預策略.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4,15,(1):22-25.
[2]馬冠生,葛可佑.兒童青少年的膳食行為:零食.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1998,25,(1):32-44.
[3]國家職業技能崗位培訓試用教程.公共營養師培訓教材,2009.
[4]黃欣欣.托幼機構園長及保健、保育、炊事人員工作實用手冊,2005:60-62,77-91.
一、教法多樣,加強幼兒健康教育
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幼兒的操作練習不應是機械的、枯燥的,而應是有趣的、游戲化的。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在主動活動的過程中,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將幼兒的興趣與正確的規則相結合,才能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提高對健康的認識,形成正確的健康態度,進而轉化為自覺的健康行為。在這一階段,要注重幼兒主動的活動和他們對過程的體驗,促使幼兒將知識經驗同化到他們的認識結構中去,掌握健康的行為方式,并且在克服困難的同時產生新的認知動力。如當幼兒了解了簡單的預防感冒的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小醫生”的游戲,提供自制的針筒、藥瓶等,讓幼兒將自己生病的體驗通過游戲反映出來,懂得要經常鍛煉身體,天氣變化要增減衣服,感冒了要按?r吃藥,多喝開水,注意休息等。在幼兒健康教育中,要結合健康教育的特點,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動中,讓幼兒喝豆漿、吃餅干,體驗餅干在口腔中變軟變碎的過程,啟發幼兒說出食物在身體中經過哪些地方及食物在各器官中的變化。對一些生活技能和健康行為,可利用觀摩情景表演、聽故事和念兒歌等形式,讓幼兒討論、開展自我學習。例如,在幼兒學習穿脫衣服、疊被子等生活技能時,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練習,形成穩定的動作、行為習慣。在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其他活動中進行多種形式的滲透教育。例如,“洗手”“進餐”的環節,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在繪畫時,學習正確的坐姿、執筆姿勢;在跳繩、滑梯時,教幼兒在運動中保護自己。對幼兒講一些有關健康的故事和兒歌,通過淺顯的故事內容,讓幼兒了解有關健康的知識,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簡單道理。然后,反復練習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為,形成穩定的動作、行為習慣,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識,促使健康行為的養成。
二、日常生活中,加強幼兒健康教育
幼兒園孩子年齡小,健康教育也應多樣化,要有機地配合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健康教育是實施健康教育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能夠隨時提醒幼兒注意與身體健康緊密相關的行為因素,促進幼兒形成正確的健康認識與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水對維持生命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按照其體重每天應該攝入一定比重的水份,但現在的孩子通常喜歡喝飲料或牛奶,而很少主動喝白開水,只有感到口渴時才會想到喝水。為幫助幼兒形成主動喝水的好習慣,筆者所在幼兒園在每個班級的茶桶邊開辟了“今天你喝了多少水?”的專欄,要求幼兒每喝一次就插一塊牌,一方面,教師可以借此了解每位孩子的喝水情況;另一方面,可以提醒幼兒及時、主動地喝水,從而達到健康飲水的指標?!毒V要》中指出“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蠱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庇纱耍處煾鶕變旱牟煌挲g特點設計了不同的教育活動。例如,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褲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著老師幫忙。于是,筆者想到用兒歌激發幼兒自己穿衣、褲的興趣:“小朋友來穿褲,就像火車鉆山洞,嗚嗚嗚出了山洞真高興。”孩子們邊說兒歌邊完成了穿衣、褲的動作,這樣把游戲運用到生活中,孩子們又高興學得又快。讓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養成健康行為。一是讓幼兒養成文明禮貌習慣。如:可以組織幼兒開展“禮儀小天使”活動,在早晨入園時讓身披綬帶的“禮儀小天使”站在幼兒園門口引領小朋友們問老師好;在晚上離園時讓“禮儀小天使”引領小朋友們說老師再見、小朋友再見等等。二是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后要洗手;進餐時要安安靜靜、細嚼慢咽;午睡時睡姿為右側臥或仰臥等等。三是讓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如:大班的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系鞋帶;學前班的孩子要自己疊被子等等。另外,我們還通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等環節,培養幼兒熱情、勇敢、自信、自我保護等一些健康行為。兒童的飲食必須符合兒童體質,教師要培養幼兒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孩子在進食時往往只圖美味。于是,筆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藝術化”后介紹給孩子們。為了幫助幼兒改進偏食的毛病,筆者還設計了“爭當健康寶寶”的主題活動,看看哪個寶寶的臉色最好、身體最棒,讓幼兒了解飲食對身體成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性質與特色
1.1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性質。“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爸匾曅睦斫】到逃?,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边@兩段論述給心理健康教育課定性為一門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德育課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特色
(1)和其它學科相比,注重“情商”教育?,F實中,絕大多數學科課程是以非判斷問題為目的,重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注重“智力”的培養,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德育性質決定其重點不是以教授“知識”為主,而是以解決大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問題為主,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情商”,“情商”主要指人的情緒控制力、自我認知能力、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
(2)和其它德育課程相比,注重“疏導”的教育。和諧社會就如健康的身體循環系統,不僅要讓主動脈暢通,還需要讓眾多的毛細血管暢通。現實中,德育課程多注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前進營造一個主航道,就如建設身體身體循環系統里的主動脈,更多承擔“主導”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課,注重探索心靈世界,尊重個體差異,承擔了更多“疏導”的作用,就如疏通身體循環系統里的眾多毛細血管。
1.3和傳統師生關系相比,學生是中心
但在現實教學中,特別是在應試教學中,教師往往充當知識權威、控制學生的角色,學生多是被動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課研究的是學習者個體自身的心理活動及其調節,而不是個體之外的客觀世界;關注的是學習者內部心理活動的直接經驗,而不是對外部客觀世界的直接經驗?!边@段論述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的對象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學習的客體,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必需以學生為中心。
2.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2.1教學內容
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沒有全國統編教材,教材是各校內部選定或編寫的,內容體系比較多,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編寫教材的內容體系主要有三個部分“概述?心理效應?專題?!?/p>
(1)概述部分主要介紹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現狀。(2)心理效應部分簡單、生動、有趣講解相關心理學原理的運用,例如《普通心理學》、《心理衛生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咨詢學》等。(3)專題部分涉及自我認知、環境適應、人際交往、戀愛婚姻家庭、求職擇業、學習成才、情緒管理、常見心理障礙的識別與自助、心理危機干預等大學生經常要應對的問題。
2.2教學方法
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課常用的教學方法有:知識講授、課堂討論、游戲、角色體驗、小品演繹、心理劇、多媒體、參觀考察、案例、電子信件、QQ聊天、視頻等。這些方法中,例如課堂討論、游戲、角色體驗等在給小班教學時,只要精心實施,教學效果不錯,但給大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班合成)教學時,操作難度比較大。至于電子信件、QQ聊天、視頻等現在階段還多是作為課后進行輔助的手段。
當前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必修課都是大班上課,因此,在當前教學實踐中比較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法是“多媒體案例法”。此方法直觀、生動、啟發性、針對性強。在實踐中,我們主要通過經典名著人物性格、社會熱點事件、經典影片人物行為剪輯等方式,雖然工作量大,但效果好。
3.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師角色定位
但從目前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培訓體系不完善,造成高校專業化的教師數量短缺,質量不高。在此背景下,要成為新時代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面對未來的挑戰,需要教師轉變觀念,積極求索,讓自己勝任學者、演員、導演三位一體的角色。
3.1學者角色。學者角色就是教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深刻的思想、科學的態度以及靈活的思維。教師學者角色是由心理健康教育課由眾多學科“雜交”而形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所要求的,其基本原理與知識主要來源于眾多與心理學相關的學科,同時涉及政治學等眾多內容,以及教師個人的閱歷與經驗。因此,教師即使難讓自己成為各學科的專家,但至少要爭讓自己成為了解多種相關學科理論,懂得其思維方式的“雜家”。
3.2演員角色。教學實踐證明“學者未必是良師。”因此,學者要要成為優秀教師還需提高上課的表現技能與感染能力,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要成為一個好演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精心備課。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中心,體驗他們的情境,對學生想法、行為真正做到積極關注、尊重、理解與共情。其次,適當包裝身體語言與口語表達??谡Z表達包裝就是讓表達清晰、流暢、幽默,有氣勢。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6—0027—01
幼兒園健康教育是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健康教育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以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健康態度,幫助幼兒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活動。 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要將健康教育作為主題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置不同類型的主題活動,將幼兒感興趣以及應了解、掌握的健康內容融入其中,使他們在有趣、系統的主題活動中,豐富健康知識、學習健康技能、養成健康習慣。
一、健康教育內容要與幼兒年齡特點、生活經驗相符合
對于幼兒來說,其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決定了他們只對自己所了解和喜歡的事物感興趣。因此,開展主題活動時,教師要對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解,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發現幼兒需要,選擇適合幼兒的、有價值的主題活動內容。
在開展以健康領域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活動時,我們非常注重從幼兒身邊的事件入手,選取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容易理解和感興趣的健康教育內容來設定和開展主題活動。如,小班幼兒的健康觀念很模糊,常會出現一些不健康行為,如挑食、流鼻涕亂抹、經常露小肚皮等。因此,教師在選取小班主題活動時,就要從貼近幼兒的吃、穿、情感等方面入手,制定“我是健康好寶寶”主題,在進行過程中選取幼兒容易理解的活動內容,讓幼兒在好玩的游戲中掌握技能,從而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和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強化幼兒的自主健康意識。
二、健康教育內容要從日常生活中捕捉
幼兒園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因而在選擇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緊密圍繞幼兒的日常生活,在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基礎上,及時發現并捕捉幼兒在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使其逐步生成為蘊含健康教育價值的主題活動內容。如,在中班的日常生活中,教師發現幼兒對肯德基等食品感興趣,教師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開展“美食總動員”主題活動。在這一主題中,教師從多角度切入,從豐富多彩的食物、營養配餐、自己動手做美食等幾個方面開展,讓幼兒在探索美食奧妙的同時,感受食物的多樣性,了解合理膳食與營養配餐之間的重要關系,體驗自己動手的快樂。
三、健康教育內容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進行健康教育時,教師往往更加關注的是對幼兒顯的培養,常常會忽略隱性的心理健康的問題。《綱要》中明確指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注重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苯處熢趯τ變哼M行健康教育時切不可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要重視在一日生活中的培養,也不可忽視集體活動的作用。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使他們情緒穩定性差,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緒的支配,因而我們在選擇小班幼兒主題活動時,就需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將穩定幼兒情緒、學會表達及調整情緒作為健康主題活動的重點。
【關鍵詞】幼兒園;死亡教育;“比比和朋友”;實際效果;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604(2010)12-0029-04
隨著生命教育在我國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學前教育研究者和幼兒園教師開始關注生命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死亡教育。然而,盡管已有不少研究文獻分析了在幼兒園開展死亡教育的重要價值及其深遠意義,也介紹了一些國外幼兒園開展死亡教育的做法和經驗,但由于談論死亡歷來是中國文化中相當忌諱的話題,很多教師和家長擔心和幼兒談論死亡會“嚇著孩子”,又因為許多成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幼兒是無法理解死亡的,因此,目前在中國很少有幼兒園主動開展死亡教育,大部分教師和研究者對幼兒園開展死亡教育是否有意義抱懷疑態度。
從2006年開始,為推動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華東師范大學的一些研究人員與英國慈善機構――兒童好拍檔(Parnership for Chil&en)及香港教育學院合作,在匯豐銀行慈善基金的資助下,把已在多個國家獲得較大成功的系統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比比和朋友”(zippy’sFriends)引入上海①音B分幼兒園,在幼兒園大班開展死亡教育實踐,試圖為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種可操作的系統化課程和教育方法。在“比比和朋友”的系列課程中,有一個單元的主題是“面對失去”,內容包括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死亡,讓幼兒以合適的方法應對身邊發生的死亡事件等。由于主題的敏感性,在“比比和朋友”被引入上海之初,這一單元的內容曾經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爭議,而這一主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也一直是教師談論最多的話題。很多教師在尚未正式實施“比比和朋友”課程時,曾一度擔心幼兒無法討論和理解死亡,進而擔心相關課程內容的實施效果及其可行性問題。幼兒家長也有很多擔心。令人欣慰的是,“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實施效果讓教師和家長們打消了很多顧慮。從問卷調查結果看,很多教師認為,“面對失去”這一單元是整套“比比和朋友”課程中最讓他們喜歡,同時也是實施效果最好的內容。家長們的態度也由抵觸轉為支持。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師關于這部分內容實施效果的實際反饋意見,就我國幼兒園實施死亡教育的若干基本問題進行討論,希望能為與幼兒園死亡教育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一、和幼兒談論死亡。有可能嗎
在課程開始實施前,很多教師擔心和幼兒討論死亡會讓幼兒感到害怕。但是,隨著課程的實施,教師們發現幼兒在討論死亡時沒有像成人想象的那樣表現出恐懼和害怕,而是能夠非常自如地談論死亡。正如一位教師所說,“雖然成人經常覺得死亡是一件很難與孩子談論的事情,但孩子們卻不這樣認為。相反,他們非常樂意有機會探索這樣的話題。而不是像成人那樣把談論死亡視為忌諱”。
教師在與幼兒討論死亡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幼兒在生活中已經或多或少地有了應對死亡的經驗。當教師請幼兒說一說他們在生活中曾經碰到過的死亡事件時,幾乎所有幼兒都能舉出例子來?!叭ツ?,奶奶生了很重的病。爸爸說奶奶可能會死去。我們都到醫院去看望她。奶奶看上去很瘦,很可憐。”“前幾天,我家的小貓生小貓難產死了,我們全家都很難過。媽媽還把小貓埋在一堆泥土里?!?/p>
由此可見,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死亡事件,小到身邊植物、動物的死,大到親人、朋友的離世等。只是因為成人自身的恐懼,絕大部分幼兒生活在一個回避談論死亡的環境里。
二、和幼兒談論死亡,有效果嗎
隨著課程相關內容的實施,教師和家長們漸漸發現,讓幼兒認識死亡并學會以恰當的方法去應對死亡事件是很有好處的。
首先,因為接受過專門的引導,所以在面對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死亡時,幼兒能夠比較恰當地去應對,不會一直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有的甚至能夠去開導父母。
我本來擔心有些幼兒不能接受這些和死亡有關的內容,但是開展活動時我發現幼兒還是能夠接受這些內容的。而且這對他們的發展是有好處的。有一次,我問小朋友們有沒有誰碰到過親人或小動物死亡的,一個小朋友就哭了起來,因為他一直很想念自己以前的一只寵物狗。這時班里就有小朋友說:“你哭出來就好了?!边@是因為孩子也明白,哭是一種情緒發泄的方法。這次活動之后,這個哭泣過的小朋友還學會了另一種心理應對方法,因為他會開導自己說:“我會記得它以前好玩的樣子的。”(Z老師)
前段時間我們班上一個小朋友的奶奶去世。這個小朋友后來告訴我說:“老師,我媽媽在葬禮上一直哭。我就跟她說,‘你不要一直傷心,你可以記住奶奶活著的時候開心的事情’?!边@個小朋友的媽媽也跟我們提到這件事。她很好奇小孩子怎么會說這種安慰人的話。我告訴她這正是“比比和朋友”里的話。(Q老師)
其次,因為成人有意識地回避,所以很多幼兒對死亡缺少認識。一些游戲中的死后再生的情節可能會對幼兒造成誤導,致使幼兒很難把死亡看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幼兒在“比比和朋友”課程中探討了死亡的話題后,許多教師和家長發現幼兒知道了死亡就是代表再也活不過來了,是一件會讓人悲傷的事情,因此對死亡有了情感認知,能夠很認真地對待有關生命的問題,也知道了怎么去應對死亡。
五六歲的孩子對死亡有一種模糊的認識,他們提出的和死亡有關的問題常常讓人難以回答。在接受了“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培訓后,我認識到在幼兒提出相關問題時,成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直接、坦誠地回答幼兒的問題,而且不能漫無邊際,只能提供幼兒需要的信息。
一位幼兒的媽媽對我說,她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來自于電腦游戲。在孩子眼里,死亡并不可怕。他常常會說:“等我‘死了’再過來吃飯?!眿寢寣@個問題很困惑。過了一段時間,在開展過“比比和朋友”單元五的第一節“改變和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相關活動后的一天。這位媽媽找到了我。她從孩子口中了解到我們談論過關于死亡的話題,所以她在家里有意識地和孩子談論起這個話題。
媽媽:小寶,這個星期你們的“比比和朋友”活動談論了什么?
孩子:媽媽,比比死了,真可憐。
媽媽:你為什么覺得它可憐呢?
孩子:因為泰加很喜歡他的比比,可是比比死了,它被埋在花園里,再也活不過來了。
媽媽:比比是因為什么原因死的?
孩子:泰加說,是因為他沒有照顧好比比,所以比比才死的。可是泰加的媽媽說,比比是因為到了它死亡的時間了。媽媽,是不是我們到了死
亡的時間都會死呢?
這位媽媽說她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簡單回答,怕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所以,母子倆的談話最后不了了之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這位媽媽又找到了我?!拔业膬鹤泳拖褚粋€懂事的大人一樣。他告訴我,死亡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好的方法使自己好過一點。我真是覺得不可思議。”(Z老師)
很多教師有類似的感受?!拔腋杏X‘比比和朋友’課程對幼兒的情感發展和幫助幼兒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非常有作用。幼兒原本對死亡、恐懼的感受不是非常深刻,有的幼兒甚至不大了解死亡的意思。通過開展相關活動,幼兒在這方面有了明顯進步。沒實施這個課程的時候,有的幼兒家里老人去世辦葬禮,感覺幼兒對此很懵懂?,F在不一樣了。幼兒能夠體驗到其中的情感,也知道怎么去處理這個情感?!?/p>
還有許多教師表示,與回避死亡問題相比,與幼兒直接、坦城地探討相關問題更能消除幼兒對死亡的恐懼,幼兒會明白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不可怕,也能讓幼兒明白我們要尊重生命。
我們幼兒園里只有我們一個大班是“比比和朋友”課程的試點班級。有一次,我們幼兒園組織大班幼兒到上海市松滬抗戰紀念館去參觀??梢钥闯觯欠駥W習過“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幼兒的表現有明顯不同。我們班的孩子因為有了一定的經驗,所以看到烈士的墓碑一點兒都不害怕。另外兩個大班的孩子就比較害怕。本來計劃幼兒每人到墓碑前獻一枝花,但是另外兩個大班的很多小朋友都很害怕,不肯走到紀念碑前獻花,只有我們班的小朋友能比較自然地去獻花、鞠躬,而且對烈士表現出應有的尊敬。(F老師)
三、和幼兒談論死亡,有必要嗎
隨著課程實施效果的顯現,教師和家長越來越感到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和學會應對死亡的價值。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幼兒的表現讓教師和家長們更加意識到“比比和朋友”課程中與死亡有關的教育內容是很有價值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
在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各個試點幼兒園剛剛結束“比比和朋友”的整套課程,幼兒對死亡和如何應對死亡有了初步的認識。地震發生后,很多人開始擔心災區兒童的心理應對,意識到對兒童進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學習過“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幼兒對這次地震事件的應對讓教師和家長們深刻認識到和幼兒談論死亡很有必要。
和其他老師說的一樣,我也感覺到幼兒的感情比以前細膩了,很多原來體會不到的感情現在都能體會了。這次地震中有很多孩子死去了。我們班很多小朋友很傷心,而且他們除了傷心,還會想辦法去幫助那些災區的孩子。有一次自由活動的時候,我們班一個小朋友在畫畫。他在紙上畫了花朵、蠟燭、蛋糕和其他一些食物,還畫了圖畫書等物品。我看到了就問他是不是有哪個好朋友要過生日了,他要把圖畫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他說這是要送給四川小朋友的,花朵是為了讓他們開心一點。圖畫書是他們需要的。后來我還看到他讓我們班一個會寫字的小朋友在他的圖畫上寫了一句話――“多想想開心的事”。(Q老師)
四、討論
從“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實施效果看,在幼兒園,引導幼兒認識和學會應對死亡是可能的,同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實上,對于幼兒來說,死亡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他們會經歷周圍生命的死亡,如小動物或親人的死亡等,他們也會在動畫片、電腦游戲中接觸到有關死亡的情節。換言之,幼兒所處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環境使他們不可避免地會看見、聽見和談論死亡。如果讓幼兒自己去建構關于死亡的認識,那幼兒只能用自己的幻想去建構,…很有可能導致他們要么莫名害怕死亡,要么錯誤認識死亡。雖然一些皮亞杰主義者認為幼兒尚不具備談論死亡的認知基礎,成人應該等到幼兒8~9歲時再和他們解釋或談論死亡,但是目前的很多研究證明皮亞杰主義者有關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特點是低估了兒童的認知能力。心理學家的臨床研究也表明,幼兒早在2~3歲時就已經對死亡有了一種模糊的認識,到5~6歲時已經能夠理解死亡的概念,但如果他們一直得不到關于死亡的正確信息或者沒有接受過相關的教育干預,那么當他們真正面臨生命死亡事件的時候,他們的心理健康往往會受到威脅。維果茨基主義者和研究死亡認知的心理學家都認為,兒童是在社會建構中獲得知識的,他們的認知應該由社會和文化的力量所推動。很多真實發生的事例展示了幼兒對死亡有著錯誤的認識是多么可怕。例如,有媒體曾經報道過有5名八九歲的小女孩相約集體上吊自殺。這些小女孩之所以視死如歸,一是為擺脫作業負擔,二是看了電視劇《聊齋》后“恍然大悟”:人死后變鬼競能生活得如此瀟灑。可以說,引導幼兒從小正確認識死亡和學會應對死亡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我們有必要突破中國傳統文化對談論死亡的忌諱,讓幼兒正確認識死亡。
從課程實施的實際情況看,大班幼兒已經能夠理解“死亡”概念,因此,和大班幼兒談論死亡是可行的。正如很多教師所說,“與幼兒相比,其實更害怕談論死亡的是成人”。從家長的反應看,隨著課程實施效果的顯現,家長對于幼兒園開展死亡教育是能夠接受的。因此,我們相信,只要教師能夠突破傳統文化的桎梏,自己做到自如地談論死亡,并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死亡和恰當應對死亡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當然,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對死亡的較多避諱。幼兒園在實施死亡教育時仍然必須尊重家長的意愿。
參考文獻:
(1][4 KIM M,Korean kindergarten teachers’attitudestowaM death and death educadon for you“g children[D]Columbia:Columbia University,2001。
[2]WASS H,RAUP J,SISLER H Adolescents and death on television:A fonow study[J],Death Education,1989,f13):16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