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3: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云計算的技術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培訓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教育技術培訓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已全面展開,各高校的培訓都在自行探索,培訓質量與效果參差不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訓目標不明確
培訓目標是培訓工作的指南針,它調節控制著整個培訓過程。但在實際培訓過程中,有的學校不從教師自身特點和實際需求出發,沒有針對教師的薄弱環節進行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培訓,培訓的實效眭不高;有的學校甚至連培訓的目標都沒有,人云亦云,看到別的學校搞教育技術培訓,便一擁而上,沒有明確的培訓目標。從表面上看,教育技術培訓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其實是無的放矢,效果很難理想。還有的僅僅是應付上級部門的要求或者干脆把其他高校的模式拿來即用,在這種基礎上去盲目開展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勢必會影響教育效果。
2.培訓模式單一,效率不高
高校目前采用的基本上還是面授培訓模式,這種集體授課、團體推進、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助于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操作,但這與以人為本的培訓理念相違背,既不能滿足受訓者個性化學習需求,又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最終影響了培訓效果,難以提高高校教師運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有些學校受客觀條件限制,在較短的時間內講授了大量的內容,受訓者根本無法消化所學知識,更不用說學以致用了。因此探索適合我國的有效的高校教師培訓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教育技術人員(即施訓者)自身具備的能力欠缺
教育技術人員與受訓教師是一種教與學的關系。在培訓中,教育技術人員是其他教師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不僅要幫助教師掌握信息技能,最重要的是讓教師能夠熟練的將信息技術與自身的學科整合,這就對教育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高校教育技術人員大多是計算機系的教師,教育技術系的老師學校領導反而不放心,怕技術不過硬。不可否認,計算機系的老師在技術方面確實很強,但他們大多對教學設計、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缺乏系統地認識。教育技術培訓不僅僅是技術培訓。
二、提高培訓效果的對策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對策以促進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更好展開。
1.明確培訓目標
在開展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時,首先需要明確培訓目標。在實踐中,經過對信息化需求、人才培養需求、教師實際水平等的分析,培訓目標主要圍繞以下方面:
一是圍繞課程整合與現代教育觀念的提高進行培訓。
課程整合不是簡單的把信息技術強加在課程內容上,而是要考慮課程的具體內容,考慮學生特點和媒體特性,以實現課程的最優化。因此必須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設計的理論和實踐來指導課程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信息化環境中,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對教育觀念形成了強烈的沖擊,轉變了傳統的學校概念?,F代教育技術不應局限于學校的圍墻內,而必須按照個人的需要和可能,貫穿于人的一生,現代教育是終身教育、開放教育、全面教育,高校教師的繼續教育也包含其中。通過培訓,要讓教師真正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具備現代教育觀念。
二是圍繞信息化教學設計應用能力的提高進行培訓。
通過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所謂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規劃,創設教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其主要的特征是:以學生為中心、豐富學習資源、強調任務驅動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和協作學習,重視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理念和實踐的出現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向。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實質,就是將教學設計的理論用于教育信息化中,從而把教學設計的思想帶入到教學領域的第一線,實現信息化環境下對教學模式的更新。教師通過信息化教學設計,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作為信息化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的開發工具,并引導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和解決問題的工具,讓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資源型學習和協作化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對于高校教師來說,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技能是他們的必備技能。
2.培訓模式多元化
而授是我們開展培訓的傳統模式,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的有效的培訓方式――遠程培訓方式。遠程培訓方式在企業中已有成功的例子,特別是許多國際大型企業成功的采用了遠程培訓方式對員工進行培訓,這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遠程培訓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時間、精力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學習進程;教師們實現很好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擴大培訓的范圍,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的共享,提高培訓的績效。眾所周知,任何一種事物都不是萬能的,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培訓模式也如此。單純的運用任何一種模式都不符合客觀規律,都不能在實踐中發揮它的更好作用。所以我們在實踐中應采用混合培訓模式(Blend-Training)――既要發揮傳統培訓模式的優勢,又結合遠程培訓的方式。B-Training模式吸取了傳統的培訓模式和E-Training二者的優勢和特點,整合為一種更有效的模式和運作機制,可以滿足大多數學習者的需求。除此之外,它還是多種模式的blending(案例教學模式、行動研究式模式、校本位培訓模式等)。B-Training模式吸取了E-training培訓方法靈活性、開放性、高效性的特點,為教師提供信息,同時結合傳統培訓模式的優勢,部分課程采取遠程培訓的方式,鼓勵學員們自主探索,逐步提高。
3.提高教育技術人員(即施訓者)的業務素質
教育技術人員業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培訓的質量和水平。何克抗教授指出,教師培訓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技術層面,二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論,三是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和方法。教育技術人員作為施訓者也必須掌握這三個層面。除了技術外,教育技術人員必須掌握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建構主義、協作學習等思想和理論,而且必須能把這些理論靈活的運用到實踐中去;教學設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突破口,但如何將教學設計應用到具體的學科教學中是教育技術人員普遍欠缺的。教育技術人員必須深入到基層去,才能了解教師具體需要什么,才能將教學設計融入具體的學科,才能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教育技術人員是培訓的組織者,培訓項目的設計者,以及培訓的實施者,培訓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關鍵在于教育技術人員在培訓中所發揮的作用。在培訓中,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學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持的條件,教育技術培訓人員在培訓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顯降低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施訓者的要求降低了,施訓者必須在不同的情況下作出不同的反饋和引導,這對教育技術人員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機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食用豆;生產情況;經濟分析
中圖分類號:S-3;S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4-3779-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0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242 fixed edible beans farmers in Dali of Yunnan province,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edible bean in 2014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Accordingly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edible bean.
Key words: edible bean; production; economic analysis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蠶豆、豌豆和豇豆等食用豆在內的小雜糧需求不斷增加,發展食用豆產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快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云南大理是蠶豆、豌豆等食用豆主產區,本研究基于2014年云南省大理州242戶固定觀察點的食用豆調研數據,對大理州食用豆農戶的生產及經濟情況進行了分析,以期為促進食用豆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1 數據來源
本研究實證分析所使用的農戶數據都是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的。為使調查問卷更加準確科學地反映大理州的實際情況,以更深入挖掘食用豆農戶選擇行為的實際影響因素,在對20個農戶進行預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選取了云南省大理州的祥云縣、彌渡縣、大理縣、洱源縣4個縣的村子開展調研,本研究所進行的實地調研依托“國家食用豆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專項”項目開展。研究中所有表格數據均是由調研數據整理計算所得。
2 大理州食用豆生產情況
由于云南省大理州主要以一年兩季的方式進行生產(少部分地區有一年三季的情況),數據搜集包括了2012年的小春季節(10月至次年4月)和2013年的大春季節(5~9月)。為了簡便起見,本研究中生產年度均指大春季節所在的年度。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食用豆品種都在當地小春季節生產。
2.1 各食用豆品種的產量和產值比較
調研顯示,蠶豆是大理州各縣最廣泛種植的食用豆品種。但是在祥云縣和彌渡縣,農戶除了種植蠶豆外同時還種植豌豆、豇豆和蕓豆,種植的農戶比例分別為40%、10%和5%。大理州蠶豆種植平均每公頃產量[1]為3 724.58 kg,價格為每千克4.46元,豌豆每公頃產量和價格相對較高,分別為4 472.25 kg、每千克4.84元,使得豌豆的每公頃產值達到了2.16萬元。統計數據顯示,豇豆的每公頃產量達到了12 986.78 kg,遠遠超過了蠶豆和豌豆的每公頃產量。
表1比較了三種作物的年產值,其中豇豆每公頃產值達到了1.66萬元,與蠶豆、豌豆的產值相差懸殊。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由于樣本中豇豆的總種植面積只有0.63 hm2,樣本量在三種作物中最小,而樣本規模小必然會增加統計誤差,導致結果的準確度和可靠性降低;其次,蠶豆和另兩種食用豆不同,在大理地區農戶出售蠶豆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鮮食蔬菜出售,另一種是等豆子除去水分后曬干,按干豆出售。由于農戶一般只將部分收獲的蠶豆按鮮豆出售,而且出售鮮豆時往往數量小、批次多,統計難度大,所以本研究將蠶豆的收獲數量統一按干豆折算,進而以干豆價格估計每公頃產值。這種方法必然導致蠶豆的每公頃產量比按鮮豆計算的每公頃產量偏低,而且考慮到干豆價格比鮮豆價格要低一半,本研究計算的蠶豆產值也會比農戶的實際收入偏低。
2.2 食用豆的競爭作物在各縣的分布
表2顯示,在小春播種季節蠶豆是大理州4個樣本縣最主要的農業作物,2013年蠶豆播種面積達到了大田主要作物的70.00%。小春播種的蠶豆主要競爭作物為大蒜和油菜,二者種植面積較為相近。除了祥云縣,競爭作物中大理州各縣種植面積最多的是大蒜,總種植面積為3.27 hm2,達到了小春播種面積的9.20%;油菜次之,總種植面積為2.19 hm2,達到了小春播種面積的6.16%。
分縣來看,除了彌渡縣以外,3個縣的蠶豆播種面積都遠遠領先于其他作物。祥云縣其他競爭作物的播種面積差距不大,分別是大蒜0.70 hm2、油菜0.77 hm2,其中油菜種植面積最大,也是惟一一個油菜種植面積大于大蒜種植面積的縣。彌渡縣的的大蒜和油菜的種植面積基本持平,分別為1.26和1.21 hm2,大蒜略多。大理縣和洱源縣的播種結構類似,都是蠶豆播種面積占絕大部分,大蒜面積其次,但遠遠落后于蠶豆,而油菜的面積很?。ū?)。
2.3 主要競爭作物的產值比較
表3顯示,大理州蠶豆的每公頃產值低于其他3個競爭作物,僅為16 611.60元。從數量上來看,大蒜的每公頃產值為49 045.72元,遠遠高于蠶豆的每公頃產值。競爭作物中,只有油菜與蠶豆的每公頃產值接近,為22 966.20元。在調查的3個縣中蠶豆的播種面積都占絕對優勢,這個結果與蠶豆的產值低于競爭作物并不相符。為了深入解釋農戶的播種行為,需要進一步比較各種作物的生產成本和凈收益[2]。
2.4 主要競爭作物的生產成本及其構成
表4顯示,蠶豆和大蒜兩種作物的總成本差距較大,蠶豆的總成本較低,為7 411.05元/hm2,大蒜總成本較高,為21 795.00元/hm2,蠶豆總成本遠遠低于大蒜的成本。從成本構成來看,蠶豆和大蒜表現出相似的特征,成本中種子和化肥費用比重最大[3],分別達到了43.78%、35.17%、51.50%和29.90%。此外,蠶豆和大蒜的化肥和農藥投入比例比較穩定,分別為35.17%、9.78%、29.90%和10.00%。
化肥費用在兩種作物成本中所占比例均較高,達到30.00%或更高,說明農戶種植過程中化肥投入的程度普遍較高。而農藥投入的比例也都達到10.00%左右,說明當地農戶已經廣泛使用農藥,這應該與當地蟲害嚴重有關。
2.5 主要競爭作物凈收益比較
通過比較蠶豆和大蒜的產值、成本和凈收益3個指標可以看出,蠶豆的每公頃凈收益[4]相對較低,只有9 200.70元,大蒜每公頃凈收益約是蠶豆的3倍,達到了27 250.80元。
2.6 蠶豆主要生產技術普及程度和效益分析
在大理地區,正在蠶豆農戶之間推廣的農業種植技術主要有3種,分別為稻茬免耕、壟作和先玉米后豆技術。
2.6.1 主要農業技術的普及程度 研究首先對蠶豆農戶參加技術培訓的比例以及缺勤原因進行了調查。調研樣本中有237個農戶回答了“過去一年是否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或得到農業技術服務?”,其中198個農戶選擇“是”,占84%,說明樣本農戶中獲得技術服務的比例很高。進一步對沒有參加技術培訓的農戶進行調查,總結出5個不參加培訓的主要原因,按照占比高低的順序依次為“不需要”、“地點遠”、“家里忙”、“聽不懂”和“沒通知到”,比例分別為29%、25%、19%、14%和13%[5]。可以得知,排名前兩位的原因為“不需要”和“地點遠”,占比分別為29%和25%。這說明合理選擇培訓內容和培訓地點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戶積極參與。
其次對蠶豆農戶了解技術的主要渠道進行調查。調研結果發現農戶學習各項技術的渠道基本一致。親朋是最主要的學習渠道,占比達一半以上;農技人員和專家則是第二大渠道,占40%左右。稻茬免耕技術的學習渠道最廣泛,涉及了干部渠道(7%)、鄰居(1%)和示范園區(2%),調研結果見表5。
最后,對3種主要蠶豆的種植技術普及程度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稻茬免耕、壟作和先玉米后豆技術3種技術中只有稻茬免耕應用較廣泛,面積普及率達到了80%,相應的農戶普及率達到了74%,而壟作和先玉米后豆技術普及率較低,其中壟作的面積普及率和農戶普及率分別為25%、21%,先玉米后豆技術的面積普及率和農戶普及率都為5%。
2.6.2 主要蠶豆種植技術的貢獻程度 在對各項技術的貢獻程度進行調研時,以不同技術情況下蠶豆每公頃產量的增加值作為衡量指標。經調研發現,使用稻茬免耕技術對蠶豆每公頃產量的提高有較大貢獻。稻茬免耕技術的使用可使蠶豆的每公頃產量達到1 090.95 kg,而相比之下,壟作和先玉米后豆技術對每公頃產量的貢獻都低于稻茬免耕技術,分別為161.10 kg和530.40 kg。
3 政策建議
3.1 提高科技宣傳力度,增強科技培訓效果
通過調研分析云南大理州食用豆種植戶對三種種植技術的了解程度,發現除了稻茬免耕技術普及度較高,對于壟作和先玉米后豆技術而言,都各有40%和57%的農戶屬于不知道或不了解該技術的類型,這說明今后的科技工作應該加強宣傳力度,從而促成農戶選擇最優的種植方法。而且調研發現,雖然當地推廣站舉辦了食用豆種植培訓講座,但收效不甚明顯,有相當一部分豆農很少甚至沒有參加培訓講座。對沒有參加技術培訓的農戶進行調查,總結出5個不參加培訓的主要原因中“不需要”和“地點遠”占據前兩位,這說明了當地存在豆農對科技重視度不夠和培訓安排不合理的現象,應該加強食用豆生產技術的宣傳力度,使民眾真正地重視起來;在對食用豆豆農培訓時,應注意根據情況合理安排,如合理選擇培訓內容和培訓地點等,吸引更多的農戶積極參與。
3.2 加快轉變經營模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食用豆的生產成本是影響食用豆經濟效應的重要因素,應該嚴格控制其生產成本。中國食用豆生產目前還是以小農分散經營為主,缺乏規模化經營。應適度引導、鼓勵培育家庭農場、農業大戶、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等多種新型食用豆生產經營主體,支持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服務,進行適度的規模化經營、集約生產[6],降低食用豆的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讓食用豆農真正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
3.3 推進營養加工研究,提升食用豆消費價值
食用豆作為小雜糧的重要品種之一,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以蠶豆為例,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膽石堿和有調節大腦和神經組織作用的重要成分鈣、鋅、錳、磷脂等。應該倡導并積極研發一些獨特的食用豆食品加工制作方法,提升其口味和口感,并滿足消費者對食用豆的營養需求,充分發揮食用豆的價值,彌補國內食用豆市場的不足,進而鼓勵食用豆的經濟生產。
參考文獻:
[1] 陳永福,劉春成.中國雜糧供求: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結構與模擬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7):53-62.
[2] 柴斌鋒,陳玉萍,鄭少鋒.玉米生產者經濟效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來自三省的農戶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07(6):34-39.
[3] 李 雪,穆月英,付.近十年我國小麥生產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側重于20個小麥生產省[J].農業經濟,2009(10):32-34.
[4] 李玉勤.雜糧種植農戶生產行為分析―以山西省谷子種植農戶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0(12):44-53.
本著“真誠服務、共享成功”的經營原則、“共同發展、互惠互利”的經營理念,偉思國瑞與廣大用戶和合作伙伴建立了廣泛、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同時在行業領域,偉思國瑞緊跟電子化建設的步伐,注重把信息技術和行業信息化緊密結合,提供符合政府、軍隊等行業發展所需的新型多網隔離虛擬化云平臺產品和解決方案。
當前,實現綠色、智慧的新型網絡模式越來越引起組織機構的關注,偉思國瑞多網隔離虛擬化云平臺、機房環境監控系統、網站群內容管理系統、Web應用防火墻系統、網頁防篡改系統、網絡輿情監控系統、綜合網絡運維管理平臺、桌面管理系統、文件加密系統、網絡流量控制系統、安全隔離與信息交換系統平臺等產品應運而生,幫助客戶降低成本、強化安全、優化業務,幫助用戶實現業務高效成長。
偉思國瑞“綠智”虛擬化數據中心系統,由物理層、虛擬層、管理層以及業務層組成的Virtualized data center system四層拓撲結構,注入了綠色智慧的環保節能新概念,開拓了網絡信息安全及管理的新模式,引領行業未來。
關鍵詞:教育技術 能力培訓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下,廣泛開展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應用教育技術的水平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經過因特未來教育培訓、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等項目的開展,廣大教師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技術已不在陌生。然而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教師們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急需提高,必須從理念、技能水平等方面不斷開展長期的學習和培訓。[1]
一、什么是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不僅僅是投影、電視、計算機等硬件設備,而是指教育過程中所有可操作的要素,包括教學過程中的硬件、軟件和運用現代的教育理論、教育過程的系統設計等。教育技術的核心是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教學設計。系統設計是根據對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分析,合理利用教學媒體,優化教學結構,并對教學結果進行反饋、調整,以期實現最優的教學方案。教育技術的結果是追求教育的最優化。教育技術可以理解為“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進行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的理論和實踐。
二、展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意義
隨著中小學教育均衡進程的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得到飛速發展,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隨之建設逐漸形成當今教育信息化的趨勢。過往硬件和軟件的缺乏,而制約教育技術應用的兩大因素基本被克服。相反,目前主要影響教育技術應用的因素是教師自身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水平。因此,建設一支具有運用教育技術意識、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的教師隊伍是發展教育技術的首要任務。教師作為教育的第一資源,如何促進廣大教師在信息化的環境下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開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首要問題。[2]
三、開展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方法
1.宏觀入手、項目培訓
杜絕以往以信息技術教師為主培訓骨干的老路,有意識地挑選各類學科中熱衷于教育技術,并在這方面有一定能力的教師先行一步,積極推薦其參加全國、市區組織的各級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抓住“因特未來教育”培訓、“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國家級遠程教育”網絡培訓、“國培計劃置換脫產”培訓等契機。開展廣泛宣傳、全面動員,組織“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等項目的校本培訓,并邀請市區多學科教育技術應用專家到校開設講座,做到以點帶面、分層推進,以教育技術的宏觀意義為主帶動絕大部分教師形成意識。
2.應用為主、技術培訓
對中小學階段教育技術應用的實際進行分析,并根據學校情況和教師水平擬定階段性的技術培訓內容,如第一階段:計算機、投影機、實物展臺、照相機、DV機、手機、平板等設備的操作技術;第二階段:掌握Windows、Android、Mac等系統操作;第三階段:Word文字處理、Excel電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等基本技能;第四階段: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基礎Photoshop圖片處理、Cool Edit音頻處理、會聲會影視頻處理、Flas制作等基本技能。同時,各階段滲透網絡應用培訓(如:搜索引擎、Ftp文件服務、電子郵件、上傳下載、微博、微信、云技術等)。在集中、分組、個別指導等形式的培訓過程中逐漸帶領絕大部分教師掌握基本的技術。
3.學科區分、分組培訓
隨著前期培訓的開展,教師們已經對教育技術有了初步的認識,并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掌握電視、展臺等硬件操作,Word、百度等軟件操作。這個階段,教師們教育技術與教學實踐整合的能力還處于較低級的層面,此時一個良好的組織管理往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及時對教師進行學科劃分,對技術與理論方面的人才進行搭配是促進教育技術深入運用的關鍵。在學科區分、分組培訓中教師們能逐漸提高對教育技術的認識,理論水平和技術提高均能得到他人的幫助。[3]
3.動態管理、長期培訓
在一定時間后,項目培訓、技術培訓和分組培訓等對教師們的個人行為已經有了較深入的影響,教師們也愿意償試運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個體將會遇到的問題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想到的媒體手段越來越多,然而技術上卻處理不了。面對種種難題,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向,教師們運用教育技術的積極性會逐漸降低,并最終失去信心,避而不用。作為教育技術的校本培訓至此進入拐點,堅持長期開展培訓,必將能培訓出真正善于應用教育技術的一群教師。這個階段是決定教育技術推進的重要時期,學校必須建立一支能更好地駕馭教育技術的教師團隊,如:在決策規劃上,必須提出了思想與技術先行的思路,廣泛提高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和技術能力;在具體操作策略上,以個案為示范,充分發揮互幫互學的力量幫助教師克服困難;在制度上,必須定期開展項目、技術或分組的跟進培訓;在激勵措施上,必須尊重教師成果,從精神和物質方面擴大獎勵。
小結,教師的教育技術校本培訓不能流于形式,不能重理論輕技術,也不能重技術輕理論,更不能將教育技術培訓與教學實踐脫節,必須正確理解教育技術的意義,樹立教育技術運用的意識。如何開展好教師教育技術校本培訓是教育改革進程中重要的一環,它將是一個長期的研究過程,只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法,才能不偏不移地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駕馭教育技術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參考資料
[1]彭紹東 .《教育技術的含義》[M] 湖南師范大學
關鍵詞: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培訓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28-6353-03
我院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是江蘇省2008年批準的首批省級軟件人才培訓基地,與知名軟件人才培訓機構-創思維力軟件集團合作多年,自2008年起先后培訓軟件人才10多批次,合計500余人次應屆畢業生,為軟件企業輸送了大量合格的新員工,輸送到的軟件企業有大展軟件等知名企業?;卦诜胀獍瞬排嘤栠^程中通過創新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等舉措,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1 依據企業發展戰略進行校企合作,創新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
1.1 尋求政府企業多方合作,創新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
我院分別與政府、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合作,不斷創新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2008-2010年,與企業共建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推行“學校+公司”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政府搭臺,基地通過提供場地和硬件設備等舉措,引入創思維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該公司進行了三年合作。2009-2011年,學院與北大青鳥、江蘇微軟中心合作,推行“學校+培訓機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以上“筑巢引鳳”方式,基地得到了發展壯大,學習企業化的項目管理流程規范,不斷完善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機制。2010-2013年至今,探索“教學產業園”人才培養模式,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的教學理念,推行“教學產業園”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正在探索實踐之中。
1.2 根據軟件企業的發展戰略,校企聯合開發培訓課程資源
根據企業發展戰略,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軟件企業的專業職位細分為程序員、軟件工程師、系統分析員、項目管理經理。經過調研,明確基地培養目標,確定培養軟件企業需要的程序員和BPO 專員。程序員是能夠熟練編程的技能型人才, BPO 專員是既懂計算機又懂外語,還懂一門業務(包括金融、財務或人力資源等) 的復合型人才,對于剛參加的培訓學員,幫助他們尋找自我認知,為職業生涯定位,確定發展方向。
通過校企合作聯合開發培訓教材,將具有工程背景的企業真實項目經過改造后形成培訓課程包。課程包能針對不同學習基礎的員工,劃分了2個部分:“基礎篇”針對初學者,開發了《IT職業導向訓練》和《軟件項目開發方法》等課程,能夠使初學者快速掌握軟件開發的內容;“進階篇”中開發了《數據庫設計規范》和《軟件項目開發模式》等課程,課程按照軟件項目開發流程進行講解,并且配套大量應用實訓案例,幫助學員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例如,通過與北大青鳥等公司合作,成功開發了JAVA軟件工程師課程包、.NET軟件工程師課程包,具體的系列課程如表1所示。
教材的內容編排方式為“實訓任務、相關知識點、任務要點分析、參考源代碼、擴展練習”,內容緊湊詳盡、結構清晰、易學易懂,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操作性。
1.3做好培訓過程需求分析,抓好雙師型的專業教師建設
基地選送優秀教師赴國外進修,目前已有2名教師赴印度、澳大利亞進修。通過軟件服務外包企業聯盟、軟件行業協會等平臺,教師參加行業的考評員培訓和教育部的骨干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雙師型素質,目前12名考評員全部上崗。采用優惠政策從軟件企業引進工程技術人員充實教師隊伍,目前有來自微軟、中科國際、太倉智博軟件公司,上海博為峰軟件公司等軟件企業的10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培訓教師。學院教師與企業培訓師實現雙向兼職,最終成功造就一批既懂了理論知識又具備實戰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2 使用云計算培訓平臺,構建全真公司管理運營管理模式
2.1 全真公司制的教學管理方式
為適應現代教育和企業實際人才的培養需求,基地創新管理模式,采取了全真公司化管理運營,部署應用了日立JP1企業級綜合系統運行管理軟件,嚴格按照軟件公司的規章制度考核學員。學生在模擬公司環境的教室環境中上課,以企業崗位職位來設置培訓班的班級干部職位。培訓過程中,給每位學員進行多次職業測評,根據學員智商、情商、素質等情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教學過程中,采用基于榜樣的MCLA教學方法,采取PD(項目驅動)教學,以實際項目引出技術知識點,嚴格保證學員實訓期間代碼量達到10000行以上,提高學生的項目動手實踐編碼能力,確保學員培訓結束后直接勝任軟件服務外包企業的工作。
2.2 數字化云計算培訓平臺的使用
目前,基地依托太倉大學科技園云計算公共服務中心平臺,已經建設了云技術培訓教室,通過虛擬云桌面來訪問云計算平臺資源,減少了基地的設備投入費用。充分利用云資源的整合共享功能,利用云計算技術將成熟的應用軟件部署在云端,以服務方式將“應用服務”提供給培訓基地,虛擬跨平臺環境極大地方便了學員的培訓學習,降低了基地的運行維護成本。充分利用云中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大大降低了存儲和訪問壓力。學員通過太倉大學云計算公共服務中心平臺的培訓資源,在云服務提供的網絡進階培訓學習過程中,自我控制學習進度,在網上聽課過程中提出問題和網上研習測試,自我測評學習效果。
軟件服務外包培訓基地公共云平臺,如圖1所示。
3 結束語
我院的軟件與服務外包基地經過近六年運作,立足服務外包(BPO、ITO、KPO)以及嵌入式系統應用維護等IT行業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合作開發課程,編制培訓教材,造就雙師型培訓教師,保證了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為培養適應長三角地區發展需求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濤.高職院校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0).
[2] 馬艷紅.高職為企業提供在線培訓學習平臺服務的研究[J].軟件,2013,34(1).
[3] 顧海燕.校企合作共建高校軟件服務外包專業的探索與實踐[J].農業網絡信息,2012(11).
姓名:林源 性別:男
民族:漢 政治面目:中國黨員
學歷(學位):學士 專業:工業電器自動化
聯系電話:12345678 手機:139000234
聯系地址:中山市中國人才指南網大廈208 郵編:528415
Email Address: 手機:13715564899
教育背景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1993.9--1997.7 工業電器自動化專業
主修課程:自控原理,電力拖動,電子技術,自動測試系統,計算機組織與結構,計算機硬件及接口電路設計,匯編語言程序設計,C.C++程序設計,軟件工程計算機網絡原理等課程
另:其他培訓情況
*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培訓,培訓科目:Windows NT Technology,Windows NT Enterprise,Networking with TCP/IP on Windows NT,ⅡS4.0 WindowsNT
*英語通過國家四級考試,閱讀和翻譯能力較強,曾多次為機械工業出版社翻譯計算機書籍,并獲出版。
工作經歷
*1998年5月---至今 XX公司
網絡系統工程師
Cisco、IBM網絡產品的技術支持
網絡系統方案(局域網和廣域網)的設計和規劃,解答用戶的疑問,根 據用戶需求提出最佳解決方案;Cisco、IBM網絡產品的現場調試和系統維護
客戶技術培訓,及公司內部的技術交流與培訓
網絡基本原理及技術:LAN,WAN,TCP/IP,ATM等,以及Cisco、IBM 網絡設備調試過程;講解IBM AIX基本系統管理及高級系統管理、Netview、
NFS、HACMP等
曾經參與的項目
設計,安裝,調試“吉林97工程”--吉林省電信綜合管理系統ATM網絡及主機系統,長沙卷煙廠,錦州合作銀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系統;設計云南省郵電辦公信息集成系統,濟南廣電ATM寬帶綜合業務網、陜西有線電視寬帶網。
*1996年9月---1998年3月 XX公司
系統管理員/工程師
CHINAGBN Internet網絡信息中心的系統管理
熟練掌握UNIX(SUN Solaris)操作系統、網絡管理并參與組建了CHINAGBN Internet網絡中心(包括網絡設計,安裝系統,聯調,維護,網絡編程)
CHINAGBN 金橋網六城市網絡站點的建設
參與各站點Internet網絡中心的總體規劃和建設及其與衛星主干網的連接,對主干衛星網、X.25分組交換、Frame Relay、ISDN和DDN及其相關設備有所了解
CHINAGBN Internet網絡中心Web系統管理員
個人簡介
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認真踏實負責,且具備優秀的表達能力,曾多次主持對用戶和內部的技術講解和培訓,獲得用戶和公司的一致好評。曾在電子工業部“三金工程展風采展示會”上向來賓講解CHINAGBN專線集團用戶解決方案。
姓名:XXX性別:男
民族:漢政治面目:團員
學歷(學位):學士專業:工業電器自動化
聯系電話:***手機:***
聯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深南大道XX號郵編:518028
EmailAddress:XXXXXXX@;XXXXXXX@
教育背景
畢業院校:北京工業大學1993.9--1997.7工業電器自動化專業
主修課程:自控原理,電力拖動,電子技術,自動測試系統,計算機組織與結構,計算機硬件及接口電路設計,匯編語言程序設計,C.C++程序設計,軟件工程計算機網絡原理等課程
另:其他培訓情況
*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培訓,培訓科目:WindowsNTTechnology,WindowsNTEnterprise,NetworkingwithTCP/IPonWindowsNT,ⅡS4.0WindowsNT
*英語通過國家四級考試,閱讀和翻譯能力較強,曾多次為機械工業出版社翻譯計算機書籍,并獲出版。
工作經歷
*1998年5月---至今XX公司
網絡系統工程師
Cisco、IBM網絡產品的技術支持
網絡系統方案(局域網和廣域網)的設計和規劃,解答用戶的疑問,根據用戶需求提出最佳解決方案;Cisco、IBM網絡產品的現場調試和系統維護
客戶技術培訓,及公司內部的技術交流與培訓
網絡基本原理及技術:LAN,WAN,TCP/IP,ATM等,以及Cisco、IBM網絡設備調試過程;講解IBMAIX基本系統管理及高級系統管理、Netview、
NFS、HACMP等
曾經參與的項目
設計,安裝,調試“吉林97工程”--吉林省電信綜合管理系統ATM網絡及主機系統,長沙卷煙廠,錦州合作銀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系統;設計云南省郵電辦公信息集成系統,濟南廣電ATM寬帶綜合業務網、陜西有線電視寬帶網。
*1996年9月---1998年3月XX公司
系統管理員/工程師
CHINAGBNInternet網絡信息中心的系統管理
熟練掌握UNIX(SUNSolaris)操作系統、網絡管理并參與組建了CHINAGBNInternet網絡中心(包括網絡設計,安裝系統,聯調,維護,網絡編程)
CHINAGBN金橋網六城市網絡站點的建設
參與各站點Internet網絡中心的總體規劃和建設及其與衛星主干網的連接,對主干衛星網、X.25分組交換、FrameRelay、ISDN和DDN及其相關設備有所了解
CHINAGBNInternet網絡中心Web系統管理員
個人簡介
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認真踏實負責,且具備優秀的表達能力,曾多次主持對用戶和內部的技術講解和培訓,獲得用戶和公司的一致好評。曾在電子工業部“三金工程展風采展示會”上向來賓講解CHINAGBN專線集團用戶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