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3: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詩經研究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詩經》;語言哲學觀;象思維;意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6-006-02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文本,它所涉及的內容蘊含思想、文學藝術、歷史、社會以及人文地理信息,價值不可估量。通過《詩經》文本,我們可以窺見還原出人類早期宗教、語言文字、認知模式等文化形態的特征及其根源。
《詩經》英譯是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之一,為我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英國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的譯本注重中西宗教層面上的語詞對接和替代,還原了作品的歷史真實性。詹寧斯(William Jennings)的譯本從儒家道德出發,兼顧了以詩譯詩的文學原則。韋利(Arthur Waley)的譯本通過意象轉換和傳達淡化了政治教化作用,彰顯了作品的文化與民俗因素。龐德(Ezra pound)的譯本借鑒了美國民歌的風格,注重創造意象。許淵沖和汪榕培的《詩經》譯本,注意吸收和借鑒中國當代詩學的研究成果,在尊重史料的基礎上保留和傳達了漢詩的文意審美特征。
一、《詩經》英譯研究現狀
在我國翻譯研究史上,《詩經》英譯研究只不過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迄今為止還一直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周發祥于1993年從《詩經》文化傳播的角度對其翻譯有總體評述;同年,許淵沖在《詩經》英譯本前言中,對歷史上的理雅各、龐德等的英譯本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1995年汪榕培《漫談〈詩經〉的英譯本》一文對九種全英《詩經》譯本進行了研究。馬祖毅在《漢籍外譯史》中對《詩經》翻譯的歷史和譯本狀況介紹相對比較全面,先后對理雅各、詹寧斯、阿連壁、韋利、龐德、高本漢等六種英譯本做了簡要評述。夏傳才從海外詩經學研究的角度對《詩經》英譯本進行介紹。李玉良《英譯研究》一書涉及各譯本的底本依據研究,李新德所寫的《理雅各英譯緣起和體例》一文,從理雅各英譯的歷史語境、翻譯體例著手,進而評價理雅各《詩經》譯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為提升我國軟實力提供了可參照的歷史經驗。但從總體上看,以上研究呈現出歷史短、規模小的特點。
目前諸多《詩經》譯本要么過度張揚文本外部要素,關懷文本外部現象;要么弱化文本作用,呈淡化文本內部關注趨勢;或基于狹義的詩學文論義理,局限于詩句、美學、修學,視語言為工具。實際上,英譯不僅是語言意義層面的忠實,更是精神格局層面的忠實?!对娊洝酚⒆g的研究必須回歸文本本身,必須關注文本話語樣式與精神認識之關系,視語言為本體而非工具。
二、語言與民族精神
學者梁衡曾說:“語言文字是工具,它在為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已滲進了民族的個性,成了民族的財富,民族的標志?!惫沤裰型?,語言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載體和本體。
1、洪堡特的語言觀 著名的德國語言哲學家洪堡特認為,語言是人類自由精神的產物,它根植于人類精神的本質之中。其次,各民族由于受到其生存環境、地理因素、歷史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民族精神方面也呈現出差異性。再次,語言從精神出發,又反作用于精神中。人類通過主觀精神活動來構成客體世界,而單純的感官能力無法產生表象,它必須同精神內在行為相結合才會產生。此外,個人只有使自己的思維與他人的、集體的思維建立起明確的聯系,才能形成對世界的觀照。在同一個民族中,影響語言的是同一種主觀性、人文性,由此可見,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
2、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和其學生沃爾夫,繼承并發展了洪堡特的理論。簡而言之,其理論實質是語言決定思維,語言影響思維。人類不僅生活在客觀世界里,也生活在主觀世界里,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言結構主要是語法,不同的語言結構會影響使用者的思維習慣,導致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世界,從而導致他們對世界具有不同的感知、對世界產生不同的看法,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它同時也強烈影響和制約著思維。
3、錢冠連的語言觀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錢冠連先生認為,精神生成語言,語言給人的精神生成落下了檔案。在傳承的過程中,民族的全部文化內涵、精神內涵就附著在語言之上了。學者江怡從另一層面解釋了這個理論,即語言絕不是僅僅是在表達或傳遞某種其他的東西,它們本身其實就是人類的一種活動,是一種經過社會化改造的本能的活動。
三、語言哲學觀
[關鍵詞]《詩經》;生態意識;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I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02-0054-03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當前針對《詩經》中所體現的濃厚的生態意識和對當代重要的意義研究不多。下文就《詩經》中所體現的我國先民們親近自然、關愛自然的自然生態意識試作探討。
一、《詩經》生態意識的產生背景
(一)人與自然關系的初始狀態
人與大自然關系的初始狀態并非一開始就處于和諧狀態。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遠古時代,“自然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著無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類對立著”,人類對于大自然有著“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①《詩經》對此也有豐富的描寫,《商頌·長發》:“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本褪钦f上古時候洪水茫茫,大禹平治天下四方,說明人類當時對大自然持有對立的態度,反映出人與大自然在初始階段并非一直處于和諧的狀態。
(二)《詩經》生態思想產生的背景
任何一種思想的形成、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條件。《詩經》時代的周人對自然的本真認識、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的萌芽,都與其所處的西周初到春秋中葉的500年間的社會經濟基礎、政治條件、文化因素的影響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詩經》時代所形成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歷史的必然。從物質資料非常匱乏、生產力非常低下的原始社會到經濟得到很大發展的夏商時期,再到農業相對成熟的周代,不管是農具制造、生產技術還是對農業條件的認識都有很大的進步。在《詩經》中,不少詩篇可以說明西周時的耜大致屬于金屬生產工具。在《周頌·臣工》“命我眾人,庤乃錢镈,奄觀铚艾”中,“錢”、“铚”、“镈”等都證明在西周時的一些主要農具都是金屬制成的;《秦風·駟鐡》“駟鐡孔阜”和《大雅·公劉》中“取礪取鍛,止基迺理”,②都提示了周初使用鐵器的信息。正是生產工具的改善,促進了西周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得周人對與之朝夕相處的土地和自然環境產生了熱愛和崇敬的情感,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變得和諧起來。
先秦時期,政權更替,戰事不斷?!对娊洝窌r代的500年間戰事依舊頻繁?!对娊洝窇馉幵娭?,戰爭給人帶來的是背井離鄉、骨肉分離的心靈煎熬,尤其是征人對后方家園、父母妻子的牽掛,在《詩經》中刻畫得尤為深刻。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次,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譻?訛提到了出征作戰。戰爭是殘酷的,除了對征人及家人的煎熬外,還給周人的家園、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害。如《豳風·東山》:“果臝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狈从吵鋈藗兂稣髦螅覉@荒蕪,民生凋敝。
硝煙過后,一部分眷戀故鄉的百姓選擇回故鄉重新建立家園,另一部分背井離鄉的人們為了生存,遷徙到環境資源較為豐富的地方重新安家,這樣勢必會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傊?,自然環境幫助人們完成建設,讓人們能夠重新建立了家園,勢必會激發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和感激之情。
西周繼承了殷商時期人們所信奉的“天命觀”以及當時人們對“天”、“神”的認識。由于人們的有些心愿依靠自身力量無法達到,人們就力圖用祭祀的方法取悅他們心目中的人格神?!对娊洝分腥藗儗ι竦某绨萆婕暗饺藗儎趧由畹姆椒矫婷?,從而形成了周時代人們特有的與天、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局面。
二、《詩經》中的自然崇拜
(一)《詩經》時代的生態環境情況
史念海先生說:“當時黃河流域主要是森林地區。這個地區大致從渭河上游及更西的地區開始,一直到下游各地。黃河中游西北部是草原地區。森林中兼有若干草原植被,而草原地區也兼有森林茂盛的山地?!保孔t?訛在《詩經》時代,像梅、竹之類的亞熱帶植物,在北方黃河流域也比較常見。如《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瀌瀌俟俟,或群或友。”描寫了空曠的原野和成群的野獸?!鞍l彼小豝,殪此大兕”,提到了大犀牛,它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動物。《詩經》中一些詩篇還提到雄獸、狼、狗、鳊魚、鯤魚、馬群等動物。而今許多河流都已干涸,大量湖泊已成為平地,不少水洲與岳阜也因水枯或挖掘變為平地,許多物種在黃河流域已不復存在。
(二)知命畏天的思想
《詩經》中自然崇拜的對象是被神化的自然現象、自然力和自然物,如被神化的天、地、日、月、雷、山、水、石、火等。人類文明初期對大自然的崇拜,在《詩經》中最重要的表現是周人對天的崇拜。人們對大自然的這種認識經歷了回避天命、畏懼天命、敬重天命、認知天命的過程。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币浴对娊洝分械摹吨茼灐窞槔?,其《維天之命》中“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顯”是對天命的熱情贊美;《我將》中“我將我享,維羊維中,維天其右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是講世人應該早晚注意敬畏天命,對天虔誠祭祀力圖讓天帝保佑世人與社稷的安寧。
(三)其他的自然崇拜
在《詩經》中,人們對山的崇拜也有表現。如《周頌·般》:“于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岳,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泵枥L的是周人登山而祭的情景,是一首為武王克商之后,巡守而祭河岳之類的樂歌?!吨茼灐ぬ熳鳌罚骸把蕴熳麽?,而大王始之。大王既作,而文王又安之。于是彼險僻之岐山,人歸者眾,而又有平易之道路。子孫當世世保守而不失也?!币彩俏髦茏罡呓y治者祭祀岐山的樂歌。
(四)人與自然的和諧
1.《詩經》中的生活資源意識
人離不開自然,自然給人提供了各種能夠維持生活的事物。周人的自然崇拜意識,反映了人對自然的依賴與和諧共處的需求?!对娊洝贩从沉酥苋伺c自然之間所存在的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
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周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趨于和諧,周人與大自然的事物的接觸相當廣泛,尤其表現在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著直接關系的動植物。據清代學者顧棟高《毛詩類釋》統計,《詩經》中的動植物種類共有331種,其中鳥43種,獸40種,草37種,木43種,蟲37種,魚16種,谷類24種,蔬菜38種,花果15種,藥物11種,馬27種,這是較為寬泛的統計。孫作云在排除了“一物多名”或“一名多物”等重復因素后,最終統計是:“《詩經》305篇,共記載動植物252種,其中植物為143種,內含草類85種,木類58種,動物為109種,內含鳥類35種,獸類26種,蟲類33種,魚類15種?!雹荨对娊洝分兴婕暗膭又参锩Q之豐富、種類之多是目前為止任何一部著作所不能企及的,它為我們研究周朝的生態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價值。如《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優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边@是說天降雨雪,正好有利于五谷生長。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边@里詠“芣苢”是因為它是治病的藥物。
這些動植物都是與物質的功用相聯系的?!对娊洝分械脑娖峒暗膭游锓N類也很多,魚就達14種?!缎⊙拧~麗》:“魚麗于罶,鲿鯊……物其有矣,維其時矣?!痹娭谐霈F的魚有鲿、鯊、魴、鱧、鰋、鯉等。
然而,在《詩經》中從物質功用角度直接描寫自然景物的作品不多,大量都是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表現人們的精神生活、心理活動和感情生活,表現出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一種高層次的和諧意識。如《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潔;《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狈鎏K和荷花都是對底層平民百姓的贊揚;《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都是通過對自然的描寫來表現人們的精神生活、心理活動或者生活感情。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覺察到大自然中的萬物與人類的社會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著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如《邶風·匏有苦葉》:“雍雍鳴雁,旭日始旦?!贝笱憬?,朝陽升,這一生機勃勃的景象,喚起了人們心中美好的希望;《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憋L雨交加的景象總是使人產生凄涼之感;《召南·摽有梅》詩中女主人公看到梅上“其實七分”、“其實三分”到“頃筐堲之”,終于發出“求我庶士,迨其謂之”的吶喊?!囤L·凱風》:“晛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庇牲S鳥婉轉的歌聲想到母愛的崇高和無私。人們通過這些具體形象的“對應物”來表達微妙的內心世界、細微的心理世界。
2.《詩經》中的環境資源意識
環境資源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其中土地、水、動植物等在古代是最重要的自然環境因素?!对娊洝分杏写罅吭娖婕暗缴酱ê恿鞯拿鑼?,體現了周代先民的環境資源意識。
首先,在《詩經》中,江、河、淮、濟四條大河曾被詩人無數次詠嘆。這種對河流的詠嘆正是先民們珍愛、親和環境資源的生態意識的表現。
關于長江,《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詠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薄墩倌稀そ秀帷罚骸敖秀?,之子歸?!薄缎⊙拧に脑隆罚骸疤咸辖瓭h,南國之紀?!彼鼈兌荚谠亣@長江之寬廣,并且寄情于江河。
關于黃河,《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薄囤L·新臺》:“新臺有泚,河水彌彌。”他們往往用一些奇特的夸張來贊嘆黃河一望無際。此外,《詩經》還提到淮河和濟水。
其次,《詩經》中對山地資源的刻畫也不少見。據有關學者統計,就山方面而言,《詩經》中“山”字出現66次,加上與山有關的丘陵、巖、谷、岡等,共有119次之多,其中《國風》46次,《頌》9次。?譾?訛還有很多詩篇反映了山川本身所提供的環境生活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例如《召南·草蟲》:“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睂懙饺フR葉和巢菜苗。還有很多都描寫了山川本身所提供的環境資源。
3.《詩經》中環境資源利用中的生態意識
從周代開始,人們開始有意識地保護自然界的生物資源,反對過度利用或肆意破壞。西周時期頒布的保護水源、森林和動物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今者,死無赦?!痹凇对娊洝分幸部审w會到先民們在利用資源上關愛自然的情況。如《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毋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币馑际钦f蘆葦叢生長在一塊,別讓牛羊踩它?!洞笱拧せ室印罚骸白髦林?,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拓?!薄暗凼∑渖剑鯒拱?,松柏斯兌?!睂懙氖侵芴踉卺酱笠幠5刂矘湓炝?,足見故人對綠化造林的重視。還有很多都旨在表現人要“取之有時,用之有道”的物產養護、生態維護意識。⑦
另外,在《詩經》時代,先民們把良好的生態環境視作國家富饒的標志,他們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作為興邦建國之地,并注意開發和改造自然環境以適應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如《大雅·韓奕》:“蹶父孔武,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孔樂韓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狈从沉讼让駛円环N進步的生態價值觀。還有《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都體現了人們原始的生態意識。
4.《詩經》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詩經》中部分詩篇也間接描述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耙晕荫?,俶載南畝,播厥百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睆闹锌梢钥闯觯苋艘呀洶炎约喝谟诖笞匀恢?,耕種、除草、滅蟲、收獲等活動,表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三、《詩經》生態思想的當代意義
《詩經》中的生態思想對我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具有指導性作用。在我國當前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的現狀下,針對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提出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也就是說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我國長期以來的環境問題嚴重破壞了生態,導致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許多物種業已或瀕臨滅絕。所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就顯得尤為重要?!对娊洝芬蕴厥獾姆绞接涗浟酥苋藢τ谌伺c自然關系的質樸的理解,卻反襯出當代人的淺薄的生態意識。周人很早就意識到要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優化、協調發展,并在對自然的改造利用和開發建設過程中確立了人與自然的平等地位?!对娊洝分蟹从吵龅纳鷳B意識對于我國當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注 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2頁。
②③諸葛山人:《詩經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頁、第231頁。
④史念海:《河山集》(二集) ,三聯書店1981年版,第352頁。
⑤孫作云:《詩經研究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
【關鍵詞】中國民歌 源流 特色
一、中國民歌的起源
中國民歌誕生于遙遠的古代,形式多樣,反映生活的各個方面。早在周朝時期(公元前6—3世紀),當時民間歌曲和舞蹈就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实廴蚊鼘iT的官員來挑選民間詩詞和歌曲。
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在當時流行的頌歌、典禮、勞動號子和其他民間歌曲的基礎上,編著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稱作“歌曲之書”。直到今天,這本書仍然被視作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对娊洝分懈枨那{并沒有得以保存,但根據宋朝學者朱熹的曲譜可以得出結論,即《詩經》中歌曲的旋律與音樂朗誦類似?!对娊洝防镆徊糠职Y節性的頌歌和贊歌,用于在寺廟和祭壇演唱。據此有理由推斷,這一古代贊歌集子的雙重性。孔子是《詩經》的宣傳者和第一位注解者,他在《詩經》的歷史基礎上創建了自己關于道德責任和古老道德的學說。
二、中國民歌的發展
1.民間歌曲,是人民生動的歷史。歷史中的任何事件都可以在歌曲中找到反映。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在漫長的勞動過程中發展了細膩高超的個人技藝,與之并行的是民間歌曲創作的成熟和不斷完善。逐漸的,有節奏的喊聲形成了具有高度音樂性和文學表演性的旋律。因此,民間歌曲的演唱藝術應被視為生活現象和歷史過程的反映。反過來,中國民間歌曲對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漢朝等流行的民歌、唐詩、宋詞、元曲等,這些都與民歌密不可分,民歌為許多偉大的詩人、詞人、戲曲家提供不竭的創作源泉,民歌的精神世界、情感和思想都對他們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如果就內容而言,應當首先關注那些在勞動過程中出現的歌曲。勞動過程伴隨有相應的歌曲,悠揚的歌曲伴隨著勞動節奏,中國勞動人民為勞動創造了不同的旋律,旋律最為特別的是牧歌。婦女和姑娘們在紡織、刺繡或采茶、采摘水果時所唱的民歌,那么,很容易就可以觀察到,這種演唱是怎樣變成一場小型音樂會的,她們既是歌者,又是聽眾。當然,這種歌曲演唱方式并不是偶然的,是由于勞動的特點而必然出現的,并且與勞動性質和節奏有直接聯系。在古代,中國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民歌中女性題材占了很大一部分。
2.抒發愛情是中國民間歌曲的代表特點之一。這種題材的民歌歌頌了真摯、堅強的性格以及溫柔慈愛的心胸。愛情民歌的旋律,時而深情、觸動人心,表達純潔和高尚的情感;時而低沉、痛苦、憂郁,刻畫了分離的日子和孤單的苦痛。有時這些旋律的產生是因為年輕人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以及對青春無往不勝的信念。在民間歌曲的主人公中,不會看到封建社會里故作姿態的美女,而這恰恰是生活中常見的。韻律感十足的畫面,富有靈活性,除了第2和第4韻節的重復之外,其他每個小節的韻律都是不一樣的。
三、中國民歌的調式調性特點及其獨特表達方式
很多中國民歌傾向于用五聲音階中最符合自身音列結構的調式中心音。通常這是主音或者屬音、屬和弦。旋律經常從主音、主和弦開始,以屬音、屬和弦結束。以屬音、屬和弦開始,以主音、主和弦結束的歌曲比較少見。在唱響這些寬闊音域的歌曲時,我國人民創造了未超越音列范圍的旋律,這些旋律以感情充沛的表達方式和獨特的美而著稱。
中國民間歌曲在優美的形式中蘊含著真摯的情感,民歌中充滿強烈的情感。在五聲音階調式的基礎上發展,中國民間歌曲擁有非常寬廣的聲調范圍,可以使旋律不只是按照每秒、每六十分之一秒、或者五度音之間流轉,也可以在六度音、七度音和八度音乃至更寬闊的音域流轉。這極大地擴大了聲調范圍,豐富了表達手段,賦予中國民間歌曲旋律更加獨特的形式。
我們越是對中國民族歌曲深入了解,越是被它的偉大與美麗所深深吸引。一首憂傷的、廣為傳唱的歌曲《小河的水》,是山西省記載的歌曲。此歌曲飽含深深的情感。歌唱者以月亮在河中的倒影為引,憂郁地懷想自己遠方的愛人……抒情民歌多樣的旋律極富表現力。
中國民歌能以其細膩的音樂形式,表現出明亮陽光的形象。這一類的中國民歌有云南省流傳甚廣的歌曲《小溪》,這是
人的、充滿魅力的、熱情洋溢的愛情之詩。整首歌曲在哆唻咪發四個基礎調上建立并發展,簡單的音樂語言,卻深刻而直白地表現了此歌的純潔真誠之情。
藝術創作的目的并非要將原始的東西變得面目全非,而是使其富有更強的表現力。我國存在西方唱法或者民族唱法的問題,是否可以利用這兩種歌唱方式,轉達音樂富有感情的內涵?一些中國音樂學家認為存在這種可能性。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音樂教育的基礎是歌唱。在民歌這一載體的基礎上,讓孩子們獲得音樂的入門知識,培養自己的藝術品位。
歌曲是人民生活的紀念碑,是人民智慧的高度凝結,是人民創造力量的表現形式。中國民歌基本上是以獨唱為主,然而,在中國現代歌曲中很少能夠聽到多聲部(一般是二聲部,偶見三、四聲部),我國作曲家創造了非常優秀的作品,并在歐洲和聲體系的基礎上,利用中國音樂中典型對演唱的四度音程——五度音程結合,對其進行形式多樣的多聲部加工。
現在,很多中國音樂家都十分擔心新時代中國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問題,中國很多學者、音樂學家都撰文研究兩大音樂流派——中國和歐洲流派二者的相互關系問題,以及尋找現代民族風格的問題。對多聲部演唱形式的關注,提示中國作曲家關注對歐洲古典和聲和復調音樂進行創造性開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對歐洲和聲系統進行開發不應丟失對民族音樂語言的感覺,也不應摒棄民族音樂中的音調音樂結構,更不應喪失民族音樂語言的個性。
參考文獻:
[1]h.納扎爾連科.演唱藝術[m].國家音樂出版社,1948.
[2]б.п.格尼奇.演唱藝術歷史[m].烏克蘭國家音樂學院,1997.
[3]宋祥瑞.民歌研究,一波三折[j].黃鐘,1994(4).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 精英與草根 小傳統 發展現狀 保護措施
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在《鄉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較復雜的文明中存在著兩個層次的文化傳統,即所謂“大傳統”(Great Tradition)和“小傳統”(Little Tradition)。他所說的大傳統指的是社會上層、精英或主流文化傳統,而小傳統則是指存在于鄉民中的文化傳統。大傳統主要依賴于典籍記憶,尤其是文學經典所構造的記憶與想象而存在、延續。小傳統主要以民俗、民間文化活動等“非物質”性的、活的文化形態流傳和延續。[1]根據我國社會科學發展的實際情況、分類習慣以及學科傳統,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若干大類,其中第一大門類即“民間文學”,對于該板塊的認定標準中最重要的即是“傳統”二字,是不是“傳統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是不是“非遺”,而這個傳統其實就是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所說的“小傳統”,即存在于鄉土民間的活態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是在特定民族或區域的群體間世代相傳的、體現該民族或該區域群體社會歷史和文化生活特點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音樂、舞蹈、游戲、禮儀、風俗習慣、傳統手工藝等, 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民間文學藝術以其特有的功能滿足人們一種新的文化消費需求,以及與這種需求相伴而生的經濟價值,開始走進人們的研究,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保護和開發引起人們的關注。[2]民間文學承載著道德教育、審美觀念傳播、價值信仰傳遞等功能,是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對民間文學進行挖掘與保護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群體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強優秀文化主體意識,有利于共建和諧社會。
本文將通過三個方面來闡述對民間文學的認識,一是通過精英文學與民間文學進行對比來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以及民間文學在塑造民族性格以及對文化傳統的建構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二是探討民間文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問題;三是思考對保護民間文學應采取的措施。通過這些論述以期增加公眾對民間文學的認知。
一、精英與草根的互涉――民間文學對經典文學的價值意義
一提起文學,最先涌入大眾腦海之中的莫不是《詩經》、《離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從古至今這些作品都是文人士大夫的必修科目??梢哉f,一個民族經典文學樣式的發展程度可以作為衡量該民族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是,經典文學的原始源流是什么?它是從一出生就被冠上精英的名號還是經過一場痛苦分娩的掙扎才改變其生存環境的?我們以《詩經》為例,《詩三百》是最早被經典化的文學,很明顯,它的最初存在場域是在民間,當《詩經》中收錄的“國風”存在于自己的原始活動語境中時,無疑是各自地域中人們共享和認同的情感交流活動,這和今天仍然存在的所謂“原生態”民歌情況類似。但被輯錄、闡釋成“經”之后,那種原始身份逐漸被人們所忽視。自漢至清的兩千年中,《詩經》成為一代代經學的典籍,從闡釋中生成的“言志”、“比興”等意義成為主流文化的思想傳統,這一切被古典時代的精英階層普遍接受,就像《論語》所言:“不讀詩,無以言?!比藗儼选对娊洝纷鳛橐环N修身養性,道德性情培養的工具書了。不過,在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一經典時,可以發現更多的原初人民的古樸生活。因此,草根文化是可以走入精英殿堂并對人們產生巨大的教化作用的。由此可以看到民間文學巨大的文化價值。
二、“小傳統”的文化認同感――民間文學的保護現狀
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的人類文明的國家, 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反映民間社會和老百姓情感與審美價值觀的民間文學的資源也極其豐富。民間文學主要是以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的,在我國古代傳統社會中, 民間文學是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語言藝術,它包括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歌謠、民間敘事詩、說唱文學、諺語等。民間文學的特征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傳承性和人民性等。民間文學因其有著自身獨特而優越的藝術特點,而在民間得到廣泛流行和傳誦。恩格斯說:民間文學的使命是一個農民在經歷艱苦的日間勞作后,在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瘦脊田地變成美麗芬芳的花園。[3]由此可見民間文學在歷史上的非凡作用。但我們不能否認,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高新科技的迅猛沖擊,我們所處的時代被一片嘈雜、喧囂全面覆蓋,人們的精神世界充斥的是現代高科技創造的文化商品,對傳統、清新的民間文化越來越缺乏關注的自信了。
民間文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前景不容樂觀,甚至面臨著滅亡的危險,因此,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明確將民間文學作為重點保護項目之一,以期引起當代人對文明退化的危機感,并樹立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責任意識。那么具體說來,民間文學就目前所面臨的發展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承空間范圍的逐漸窄狹
民間文學產生于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為娛樂、情感抒發或生活需要經過口口相傳而創造的文化產物。在今天,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人民搖身一變,成為農民工,迅速匯入現代城市的文化氛圍,科學技術發展神速,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們生產環境、生產方式的急劇變遷,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以及娛樂形式的日新月異,都給民間文學的生存帶來巨大威脅。隨著新型媒介,如電視、電腦、多媒體等的不斷普及,使得人們對民間文學早已淡忘,更失去了相傳的熱情和信心,導致民間文學的傳承空間越來越窄。
(二)民間文學遺產多已散佚
之前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神話、民謠等已經面臨失傳的尷尬局面。一方面由于人們勞動方式的改變,使得民間文學失去原有賴以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面是傳唱者的老齡化和去世,也是造成民間文學流傳內容越來越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民間文學自身的局限性
傳統民間文學內容、傳唱方式單一,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節奏以及老百姓的接受方式,加之民間文學的模式性使得受眾不愿意深入體會其深層的文化韻味。所以難以培養新一代的受眾群體。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民間文學不能更好地與時俱進,適應當代民眾對文化的審美需求,導致民間文學逐步成為現代社會的文化“棄兒”。
三、拯救本民族的原始記憶――民間文學保護策略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強大沖擊下,如何加強民間文學的保護,使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得以傳承和發展,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在我國文化部門的長期努力下,相當一部分寶貴的民間文學得到了有效保護,使得許多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但是,我們也同時意識到有太多的民間文學已經失傳,而現存的也快散佚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現實。如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普查工作成為文化界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各項非遺保護政策及措施的先后出臺后,我們深感民間文學的春天到來,它的傳承有了希望。但是在特定時空產生的民間文學面臨著很多問題,因此需要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一)完善民間文學體系
民間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化、文學藝術和民族歷史的寶貴元素,完善民間文學體系,把各個地區的民間文學資料收集整理,編排出版,增強民間文學的學術價值。
(二)保護民間文學傳承人的基本生活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傳承人至關重要,絕不可缺少。但在具體工作中,由于各種因素影響,許多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傳承人的基本生活無法保證,無奈只好執著于物質生活的追求,那么我們民族的這些傳統基因就將無人來接續,因此,非遺工作人員要對當地的民間藝人、傳承人進行周密的調查摸底,建立傳承人資料集,并撥??罱鉀Q傳承人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投入非遺保護工作中去。
(三)培養民眾對民間文學的熱情
民間文學需要廣大老百姓的積極參與才能散發其巨大的生命力。在各個大中小學校中設立民間文學相關課程,培養青年一代對民族傳統的親近感。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多媒體等新興科技媒介播放那些故事性強、趣味性高、群眾喜聞樂見、傳誦容易、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歌謠等民間文學,讓廣大的群眾、學生從中感受民間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保護民間文學,其措施并不僅僅只有這些,我們必須要在“非遺”工作的具體開展中結合各地具體發展現狀采取適宜的方式,更好地把我們老祖先的文化結晶傳承下去,以便讓當代人和后輩子孫們都可以感受原始集體的文化記憶。
四、結語
民間文學是民族的精神文化資源,其蘊藏著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世世代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搶救民間文學重大舉措,可以喚起人們對民間文學的保護意識,增強民眾的文化自豪感,使人們從中認識到民間文學潛在的文化價值與樸實自然的藝術魅力,這樣一來,民間文學定會散發出它清新迷人的芬芳氣息,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 高小康.非物質遺產與文學中的文化認同[J].文藝爭鳴,2007(3).
[2] 袁志政.民間文學藝術的表達及探析[J].作家雜志,2007(12).
請君只看洛陽城——評丁一平博士的《歷史那邊的洛陽城事》
上古禮學的內在層級與邏輯結構(下)
辛亥年出山史實考述
簡析“歷史”的維度
新時期國內美學文論的若干論爭
亞里斯多德自然學說的存在學解讀
《詩集傳》對賦比興藝術手法的闡述
《文選·賦》類序與《漢志》“雜賦”關系臆說——《文選》研究之四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曲阜作家著述訂補
新世紀以來楊維楨研究現狀與前瞻
意識形態作用下譯作的變形——《格列佛游記》在中國的譯介
美國墨西哥裔女性的聲音——近30年《芒果街上的小屋》研究綜述
當代愛爾蘭詩歌研究綜述(1999-2010)
“右向構詞、左向造語”理論的合法性——以三音節狀中結構中副詞作狀語為例
河南省區域物流體系規劃研究——基于模糊聚類理論
三國文化旅游研究述評
論非營利組織及其農業科技服務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提升途徑
一人公司股東有限責任探討
隋唐時期的崤山南道
“五代柴窯在新密”初探
萬佛山石窟禮佛圖的文化價值
張載生平若干問題辨正
三國志裴注引《山陽公載記》考述
當前學術界關于生態文明的研究舉要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社會觀及其當代意義
試論惠能心性論對二程的影響
盧卡奇的“總體性”范疇探討
試析《紅樓夢》之“情”
還鄉:延宕的心靈抵達——論閻連科的農民軍人題材小說《中士還鄉》
通語詞匯與方言詞匯競爭概說
回顧與反思:中國語境中的艾特瑪托夫研究
《月亮寶石》的(反)東方主義思維
豫南影戲的生存現狀與保護對策
誠信的經濟哲學視角思考
ISO質量管理體系在地方政府的實踐
移動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及其應用
工程建設中的文物保護
品牌進化的動力機制與模型分析
尤時熙與明代洛陽的學術轉型
寨根類型裴李崗文化石磨盤初步研究
我刊再次榮獲“河南省一級期刊”稱號
與近代教育改革
論光緒年間江南民間的河南義賑
從出土文物看漢代北京地區的百戲藝術
荀子政治哲學思想的特性
論郭象對莊子“逍遙觀”的發展
亞里斯多德的科技倫理思想
論康德的實踐自由觀——讀《實踐理性批判》
“五四”與《詩經》學獨立思考派地位的確立
小說中人物對話的文學語用分析——以《弗朗西斯·麥康伯的短暫快樂生活》為例
工作場所的幽默與禮貌原則
誰是毀了保羅的真正魔鬼——也談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
試論熙語言研究方法的來源——基于描寫語言學視角
漫談色彩在電視廣告中的應用
《新編世界史話》出版
城鄉均衡發展過程中的人力資本問題研究——基于均衡理論的視角
一、營造激情四射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全國特級教師韓軍說過:“我有一個大的夢想,就是把語文課造成一門真正的藝術?!蔽蚁?,語文是有靈性的,語文老師應該是思想者,而不是布道者。語文老師的語文氣質會影響整個班的語文氣質,語文老師是一個激昂慷慨的藝術家,學生也就是一個個熱愛藝術的享受者。學生的感情像一座將爆發的火山,語文老師要有創設激情氛圍的語文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千年前的《詩經》留給我們生命的痕跡,我們語文老師就是《詩經》里的每一位作者,帶著千年的感動,用我們的激情點燃學生對《詩經》的激情。詩仙太白癲狂時所作的《將進酒》,給我們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偉人的孤獨,我們語文老師課堂上就是李太白,我們跟著太白的思路憂傷,我們跟著太白的思路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宣言。一首《山居秋暝》我們就是王維,我們帶領學生走進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境界,品味唐詩的風韻。
二、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育家李鎮西說:“沒有民主,便沒有創造;沒有民主的教育,便沒有民族的未來?!碧招兄f:“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語文的素質教育,應該讓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課堂,讓學生在合作中解決個體解決不了的難題。語文課時最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語文課也是最能合作的課堂,在合作中開拓學習語文的思路。老師要以合作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合作當中,老師最好從講臺上走下來,以學習者的姿態向學生請教迷惑自己的問題,老師畢竟不是全知全能,放下架子,走進學生的合作隊伍中,與他們共同探討問題。學生之間的合作,需要學生敞開胸懷,善于聽取他人的觀點,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老師在合作學習中好比戰場上的指揮官,學生好比沖鋒的戰士,老師既要組織好課堂,又要懂得決策謀劃。在合作教學的過程中,有些老師,只負責提出問題,自己不參與當中,一切由學生把握;有些老師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合作解答,老師不做點撥;還有的老師選出學生代表,讓學生代表替代老師的角色主持課堂。這樣幾種合作形式看似很民主,把課堂的權利完全交給了學生,老師放開不管,這是對合作學習的誤解。老師是課堂的第一負責人,老師應把學生當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發自肺腑的尊重學生,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自己的學生,努力讓語文課堂充滿青春的激情,努力讓學生在幫助他人,學習他人的過程中,享受語文課堂的生命力。
語文教學就是得學會與學生合作。老師總結的問題要有可研究性,對普遍問題要做到清楚歸納,對個別問題要有針對性,這是師生間的合作。學生與學生間的合作,分出學習小組,老師是總策劃,各個組的組長是負責人。組長組織問題的歸納和整合,由組長把小組問題在班上提出。比如讓語文合作辦報紙,小組每人負責一個版面,讓學生出題,互相出題,互相作答,對作文的評價,老師提出規則,小組之間互評,背誦也讓組長檢查,學生間互查。學生在合作中獲得的集體智慧的喜悅,學生對語文的教育由被動變為主動。
三、巧設問題,激發探究熱情
“探究”指在實踐中進行學習,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這就對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語文老師在備課中不僅要把知識備到,還要備好自己的學生。探究式學習不同于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傳統的接受式課堂,語文老師容易駕馭課堂,但探究式的學習在課堂是彈性很大,會出現老師在備課中沒有想到的問題,對老師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探究式的語文課堂是思考的課堂,老師是思想者,而不只是傳授者。老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知識的面也要非常廣。有些語文老師不敢讓學生在課上探究,怕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不會回答,在學生面前失去尊嚴。如果語文老師能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向自己的學生請教。學生給老師解答一個問題,對學生的鼓舞非常大,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也會有所提高。接受式語文教學老師總是把提前準備好的知識強加給學生,老師很輕松,在課堂上老師主宰課堂,學生通常是被動的接受,沒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老師的思想就左右了學生的思想。接受式培養的學生聽話,遇到新問題不能迅速反映,對知識也不能舉一反三,也不會有多大的創造力。而探究則不然,它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學生帶著對未知世界好奇心學習語文,學生的情感會被激發。學生會為了弄懂一個問題查找大量的資料,會主動和同學合作,向老師請教。探究式的課堂,是思想碰撞出火花的課堂。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不再是過去那種消極被動,而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習成績會提高很快。
蒙古族的數字文化
辛棄疾詞中的鶴意象
談我國圖書館文化的發展過程
廣泛應用“馬鬃圖案”使其發揮窗口作用
淺析烏珠穆沁馬鞍的符號學表象
錫盟煤炭工業科學發展對策分析
錫林郭勒地區馬群疾病調研
錫盟電源基地建設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論牧區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原則及策略
淺談如何加強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
淺談中職護理班學生實習管理
再論“杜牧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
煤炭深加工與利用專業中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
試談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青年雙語教師教育能力提高途徑
關于錫林郭勒盟通信行業企業調研情況概述及分析
藏族中學生漢語拼音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從“興觀群怨”的中英譯法看孔子的文藝觀
當代彝族作家作品對彝族文化的傳承與再現研究
從《日知錄》和《詩本音》看顧炎武對《詩經》韻例研究
錫林郭勒盟各旗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地名的演變
少數民族地區通信業發展趨勢分析與研究
錫林郭勒盟少數民族地區通信行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高職教育“微課”建設的應用實踐與思考
錫林浩特地區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率調查及預防措施
關于少數民族邊遠地區通信技術專業課程改革思考
論職業院?!半娮蛹夹g”類課程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對影響高職教師創新積極性因素的調查
五年高職學生數學自我監控能力與閱讀能力研究
國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變與不變
解讀我國的漢語文化傳播與文化軟實力
淺談音樂治療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宋與北漢交通道路研究——以宋初親征為中心
《米拉日巴傳》中的史學價值分析
當前我國政策合法化過程中民眾參與的現狀及保障
高職院校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與應用
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創新探究
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化的思考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教師王新躍獲得國家三項發明專利
展未來前程似錦繡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察哈爾盟政協工作回顧
用溴麝香草酚蘭代替混合指示劑觀察緩沖溶液的緩沖作用
新編高中地理教材作業系統分析及教學建議——以人教版必修三為例
以魯迅小說為例尋找文字背后的深層涵義
洋蔥中黃酮類化合物最佳提取條件的研究
草原區露天煤礦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防治措施
抗菌藥物專項整治對錫盟醫院2013年各季度抗菌藥物應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