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0: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臨床醫學技術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臨床醫學課程,有著迫切需要和實際意義。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自招生之初就開設了臨床醫學課程。生物技術專業有了臨床醫學的指引,人才培養基礎更加扎實,方向更加明確。同時,具有一定臨床醫學知識的生物醫學人才,能夠更好地將自身優勢輻射到傳統醫學專業上,為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新視野,開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醫學生物技術已經在臨床醫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單抗導向藥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廣泛應用于癌癥、傳染性疾病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治療。同時,許多臨床新問題、老難題,也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生物技術的發展,相關疾病的基因定位、組織工程、干細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顯然,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臨床醫學課程既是生物技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臨床醫學發展的需要。
2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現狀和問題
2.1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全照搬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培養目標的直接反映,是培養人才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該緊貼生物技術專業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設置。然而,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全照搬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將內科、外科、??平虒W內容按照病因、臨床表現、病理、診斷、治療、預防等毫無取舍地灌輸給學生,呈現教師教學無特色、無重點、無思路,學生學習無方向、無興趣的狀態。這與學科設置初衷和社會人才需求脫節,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2課程目標不明確,考核要求不嚴格
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對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不夠重視,沒有真正意識到臨床醫學對該專業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一定臨床思維,了解臨床醫學前沿和需要,并能在醫學發展和臨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術的落腳點、發力點,運用所掌握的生物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最終為醫學問題的解決開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醫學院校對于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目標認識比較模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哪些內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己诉^程較為敷衍,甚至沒有考核,使臨床醫學課程開設存在“雞肋化”的危險。
3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在強調基本素質共性的基礎上,應該有不同的培養類型和專業方向。醫學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必須體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尊重學生多樣性選擇。目前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不能完全符合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不能完全適應現代醫學發展需要,不能完全考慮到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因此有必要對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3.1緊貼實際,重點突出
臨床醫學是醫學生物技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課程設置上除了要整體介紹臨床醫學概況外,重點是要篩選出能夠體現生物技術學科發展價值以及與生物技術知識有交集的內容,體現出醫學生物技術特色和資源優勢,如臨床診斷的新方法,基因診斷、基因治療技術在腫瘤及其他疾病中的應用等;而疾病的臨床表現、物理診斷及常規治療方法等內容應該淡化。這樣才會貼近生物技術專業實際,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避免浪費學生有限的精力。
3.2以臨床問題為向導,以臨床難點為突破
醫學生物技術發展動力就是臨床問題。醫學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為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開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興的生物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因此,應將目前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需要突破的難點貫穿在教學中,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把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結合起來。
3.3著眼前沿,廣泛涉獵
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和發展。臨床醫學的最前沿往往與生物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臨床醫學中最新的焦點和熱點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體會醫學生物技術對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臨床醫學不斷進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學事例,讓學生了解前輩們是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推動醫學科學向前發展的。但也要照顧到醫學發展的冷門分支,給學生拾遺補缺的機會,在大家忽視的老問題上做出新文章。
4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模式
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應該有別于臨床醫學專業,要更加突出多樣性、靈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將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4.1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選修和必修相結合
壓縮課堂教學時數,將教學主戰場放在課外,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增加選修課數量,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探索。生物技術專業將來不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對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應該是有重點和有取舍的,這個選擇權不應掌握在教師手中,而應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通過文獻查閱、學術會議、網絡交流等多種形式,學習對未來職業發展有幫助的醫學知識。
4.2大師進講堂,將導師范圍擴展至臨床學科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關鍵。目前生物技術專業臨床醫學師資結構中,中級職稱教師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師偏少。應該把臨床醫學的“大腕”請進講堂,因為生物技術專業的導師往往更重視具體的新技術、新方法,而對臨床醫學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觀思路和頂層設計。這些可由臨床導師很好地補充,他們扎根臨床數十年,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的難點要點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臨床導師的科研課題及科技創新活動中,使其不僅對原有理論知識和技術有更清晰的認識,還鍛煉了臨床科研思維能力;使學生能更準確地把握現代醫學發展的脈搏,找到自己感興趣、能鉆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對未來職業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
4.3啟發為主,傳授為輔
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將來主要從事科研工作,應該是臨床醫生的益友良師。其臨床醫學教學不應以傳授方式為主,而應采取引導、啟發的方式,加入討論及案例教學,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用專業特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培養,在教學環節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學習。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基礎聯系臨床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學過程的“四結合”:密切結合科研,密切結合臨床,密切結合實踐,密切結合新進展。
4.4考核評價與教學目的相統一
1醫藥類高職院校學生轉臨床醫學專業的動因分析———以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為例
1.1問卷調查。江蘇職業技術學院是江蘇省內名列前茅的醫藥類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是校內的主干專業,也是轉專業學生選擇的熱門專業。與其他醫藥類高職院校相比,江蘇醫藥職業學院學生轉臨床醫學專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既有個性,也有普遍性,有借鑒意義。選取2015級、2016級和2017級轉到臨床醫學專業的83名學生進行轉專業動因的問卷調查,隨后針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
1.2動因分析。影響學生轉臨床醫學專業的動因存在多樣性和復雜性,既有他人和自我因素的影響,也有理性和非理性成分。
1.2.1“就業前景”、“專業熱門”、“家長推薦”和“個人興趣”成為申請轉臨床醫學專業的主要動因①因“就業前景”、“專業熱門”原因轉專業的學生人數所占的比例分別為92.8%和89.2%。臨床醫學專業是醫藥類高職院校的主干專業,一直得到學校的大力扶持,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也最多。另外臨床醫學專業發展前景很好,畢業生具有較全面的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習能力、較強的處理臨床實際問題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相對于其他專業畢業生就業的確定性比較強,也很受醫學以外的領域歡迎,考慮到現在大學生就業普遍不暢等因素,臨床醫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和待遇一直較好。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除了大中型公立醫院外,民辦醫院、社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也將得到很大發展,醫學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會使該類畢業生更為搶手,因此吸引很多學生轉到臨床醫學專業。②因“家長推薦”原因轉專業的學生人數所占的比例為61.4%。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部分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前途,希望子女將來的職業比較穩定,根據自身、其他人對臨床醫學專業的了解和認識或傳承家族從醫傳統等方面考慮,很青睞醫生的職業,推薦孩子選擇臨床醫學專業。③因“個人興趣”原因轉專業的學生人數所占的比例為42.2%。臨床醫學專業的高考分數較高,部分一心想進入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因為分數達不到錄取標準,被迫調到了自己不感興趣或不喜歡的專業,因此對所學專業缺乏認同感,消極應付,甚至影響學業的完成。
1.2.2“學科成績”、“專業了解”、“人際關系”、“從眾心理”及其他因素是申請轉臨床醫學專業的次要動因①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個人興趣不高,會使專業適應性差,學習動力下降,從而使學習成績下降。②有一些學生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就業等信息不夠了解,從而導致最終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③一些學生由于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想盡快轉專業離開,導致不重視處理班級同學間的關系,使同學之間相處得一般甚至關系緊張。④一些學生有從眾心理,看到朋友、同學等轉到了臨床醫學專業,認為臨床醫學專業非常好,也跟著提出了轉專業的申請。
2醫藥類高職院校學生理性對待轉臨床醫學專業的對策
2.1優化專業設置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4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但目前面臨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傳統產業競爭力削弱等問題,加快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加強發展新興產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技術進步要靠人才支撐,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巨大挑戰。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應該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社會上的需求,積極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并根據行業最新的發展進行專業課程的增減,加快課程內容更新,使畢業生更適應產業升級和經濟形勢變化,更具有就業競爭力[1,2]。另外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钡耐瑫r,還要加強基礎課程、通識課程教育,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就業能力。通過以上措施,會打消一些同學盲目轉專業的念頭,也可以提升原專業的生存力和競爭力。
2.2培養學生專業興趣醫藥類高職院校在學生填報志愿前,應該利用學校主頁、高招會、電視網絡媒體等加大宣傳力度,讓考生詳細了解學校概況、行業優勢、專業特色、就業情況等[3]。家長和老師也要對學生選擇專業進行全面和正確的引導,不能灌輸醫藥類院校里只有臨床醫學專業最好的觀念,而是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學校有必要對入校新生進行專業教育,讓學生了解自己專業的特色、培養目標和要求、主干課程、發展前景等,對自己所學專業的作用和價值有正確認識[4],使學生明白并不是只有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才能有好的前途,從而積極對人生進行規劃,樹立“行行出狀元”的思想,從而培養和增強對專業的興趣。
2.3加強轉專業教育對于想轉專業的學生,學校應采取各種方式加強轉專業教育,告訴學生臨床醫學是一個學制長、成本高、技術性很強的專業,課程難度大,不僅需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從而使學生再次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特點,是否真的適合轉到臨床醫學專業。
2.4完善轉專業制度各醫學高職類院校應積極探索建立合理的轉臨床醫學專業制度和條件,統籌安排、合理限定其他專業轉入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數,在盡力保證弱勢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基礎上,給予學生最大的專業選擇權。為了盡可能使更多的、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達成轉專業的愿望,學校可以降低對文化學習成績的要求,可以適當考慮學生社會實踐表現、增加面試環節等,全面考量學生的綜合能力[5],從而給單純文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多的轉專業機會。
[關鍵詞] 課程設置 調查分析 崗位素質
為了更好地促進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高專臨床醫學人才,我系進行了高專臨床醫學專業開設相有關課程的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原因,依據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特點,以培養高層次的??婆R床醫學人才為目標,對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提出改革意見和建議。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1.調查對象
廣西31家縣、鄉鎮基層醫療單位,其中縣級醫院6家,鄉鎮衛生院23家,社區醫療報務中心3家。
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問卷由調查者自行設計,調查內容共6項,包括中醫學、中藥學、臨床專業課程、臨床相關專業課程、臨床操作技能課程、臨床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評分等級分為增多、維持、減少。調查者親自發放問卷,負責解釋,共發放問卷31份,當場回收31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結果
6項調查內容中,有60%的基層醫療用人單位認為應該增加臨床操作技能課程,有58%的基層醫療用人單位認為應該增加臨床相關專業課程(如影像診斷、超聲診斷等),而有51%的基層醫療用人單位認為應該減少中藥學和中醫學(見表1)。
三、討論與分析
醫學專科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德才兼備的、畢業后主要從事農村及基層衛生工作的應用型高級醫學??迫瞬?。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農村基層醫療衛生結構需要的、實踐能力較強的、醫療預防保健相結合的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的后備人才。
1.廣西柳州市及周邊地區的縣鄉鎮衛生醫療單位由于地處偏遠,醫療人員相對較少,往往要求臨床醫生能“一專多能”,除能夠熟練應用臨床知識診斷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又能夠具備超聲診斷、影像診斷技術等能力。因此,在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上,應優先考慮到這一要求。
2.中醫中藥學是一門較為深奧的學科,需要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在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中,中醫、中藥學只占到2.7%左右,而且臨床專業學生只是單純在學校進行中醫、中藥學基礎課程學習,缺乏中醫傳統理論基礎學習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不能很好服務于基層,所以大多數基層醫療用人單位認為應該減少中醫、中藥學課程。
四、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意見和建議
高專醫學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才知識結構要以滿足崗位技能需求為目標。趙子明通過對130所院校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進行調查后,也提出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要以社會需要為依據,以促進醫學人才素質提高為指導思想,以對醫學人才結構的要求來調整課程結構為目的,以構建全面體現高等教育價值觀的專業課程體系為目標,以縱向深入和橫向寬廣為原則。
1.設置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的原則:科學性、目標性、層次性、創新性
科學性是指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要經過市場的調查,與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要求相一致,不能盲目隨意設置。
目標性是指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應以強化培養人才目標為原則。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既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又注重擴大學生的視野,刪除老化、重復的教學內容,代之以寬基礎、新成就、新技術相結合的知識體系,使課程體系成為實現培養目標的起點和手段。
層次性不僅是指臨床專業課,也指其他醫學類及人文社科類課程要有層次,在安排上應該注意學科之間的聯系,應該優先選擇對學生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知識和培養和臨床思維判斷有所幫助的,同時哪些課程先上,哪些課程后上,要達到什么目的,這些在課程設置改革中都要有所考慮和安排。
創新性是指課程體系在設置時要突破原有的舊的思維模式,體現出當今社會對高專醫學人才的要求,課程內容中要加入新的學科信息,要具有前沿性、體現出醫學發展的主要特征。
2.設置醫學專業課程的具體措施
(1)重新設置課程體系,調整課程設置時間,優化課程體系
我們現在運行的高等臨床教育培養體系大多數還是20世紀80年代根據醫學教育體系建立的,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要求,所以有必要重新制定教學計劃,同時合理劃分公共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在總學時中的比例,構建融合,有機聯系,密切配合的課程體系。
(2)對課程進行整合協調、精簡
由于臨床課程之間的相關性,難免會出現臨床課程內容重復,凡幾門臨床課程中重復講述的病癥,一門課精講,其他幾門以講解方法為主,臨床經驗為主。
(3)合理壓縮必修課時數,適度增設選修課程
我們以前都是重視醫學基礎課,相應的臨床醫學專業知識就會減少,根據現在臨床醫學人培養的需要,應適當減少醫學基礎課的課時以“夠用為度”,同時可增加當前基層醫療單位所需技術課程。
(4)加重實踐課比例,加強培養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
我們要培養的高專臨床醫學人才是高級的應用型人才,臨床操作能力是高專臨床醫學學生必備的技能,但也一向是其比較薄弱的環節,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加重實踐課比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應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多接觸臨床。
(5)適當增加人文課程的比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臨床醫生的要求也不僅僅是以前單純的看病吃藥,而是更多是要求醫療保健,心理健康咨詢等全方位的醫療診斷,此外,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可以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讓學生真正地熱愛臨床醫學事業。
總之,高專臨床醫學所設置的課程,要能適應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需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以保證學生目前和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曉紅.關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職教論壇,2004,(08下).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9月25日
我國是從1998年開始試辦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隨著臨床專業研究生招生的普遍發展,其規模也不斷加大,在不斷豐富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層次,加大醫學專業優秀人才培養的同時,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管理模式革新與優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科學學位強調對于醫學學術理論水平與實驗研究能力的培養,將培養目標設定為從事醫學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人員,側重其學術性,而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則要求在有限的培養年限內,強化其醫學職業性特征的培養方向,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為目標。本文聚焦到兩種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的差異,以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特殊性為切入點,探討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教學管理模式優化方向。
一、設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緣起
我國自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以來,醫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績,建立了學位比較齊全、學位授予質量能夠得到基本保證的學位授權體系,培養了一大批醫學碩士、博士。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不管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還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藥學等,不同學科均授予醫學學位,存在名實不符的情形。即使是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其研究方向也往往是針對生物醫學某個領域的一些科學問題,并不直接探討或解決臨床醫學的職業技能問題,許多畢業生“不會看病”、“不會開刀”,這些問題阻礙了醫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為了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我國的醫學學位制度,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1997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決定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1998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發《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并確定首批試點單位。至此,我國在臨床醫學一級學科把學位類型正式區分為“醫學科學學位”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前者以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主;后者以培養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為主。這樣的劃分有利于對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職業背景的專門人才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有利于滿足社會對各類專門人才的選擇和使用,有利于國際上的對等交流與合作。
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學管理工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學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辦學水平的重要保證。嚴謹而高效的教學管理是教學工作正常運行的基礎,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并直接影響了教育目標的實現。然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開展至今,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學計劃分類管理缺乏保障條件。教學計劃管理是醫學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學計劃的實施和管理。教學計劃是整個教學環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養人才的總體設計和實施的藍圖,也是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及有關工作的基本依據。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學管理實踐中,雖然針對不同類型學位研究生,教學管理部門制定了不同的培養目標、方案、課程體系等一系列教學計劃。而在實際情況中,由于兩種類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個相同的學習和實踐環境中,他們面臨著基本相同的師資條件,培養方案的實施也普遍類似,無論是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還是醫院的科教部門,很難真正針對不同的學位類型做到分類培養與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響教學質量管理效果。教學質量管理是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所達到的教育目標的程度。教學管理的核心就是質量管理。抓教學質量管理,就是要通過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包括質量控制、質量反饋),動員全員,進行全面質量控制。加強臨床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的重點與核心,如何客觀、有效地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進行考核與評價是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目前大多醫學院校都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了種類繁多的臨床技能考核體系,但隨著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院校往往只能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考核交由培養醫院組織完成,作為質量監控的關鍵手段的臨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學資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教學資源管理,其范圍大致包含:一是教學基本設施,如教室、實驗室、實驗設備、圖書館等的維護與管理;二是計算機、網絡資源等現代化傳播技術資源的維護與管理;三是臨床教學基地的管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以培養技術精湛的高級臨床醫師為其目標,因此在其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必須突出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醫學生關愛病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隨著醫療糾紛的不斷激化,面臨無法較好地安排學生臨床實踐的實際困難。
(四)師生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著眼于臨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數導師甚至學生未能意識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的特點,這些導師大多身兼醫生和老師的雙重身份,基本上科學型、專業型研究生一起帶,在繁重的臨床任務和科研壓力下,很難真正區分培養,難免存在“重科研,輕臨床”的現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實驗室做實驗以發表高質量的文章。而對于醫學生來說,在讀期間有好的科研成果對其評獎評優、以后就業、晉升都有利,因此他們也希望減少臨床實踐和臨床輪轉,埋頭搞科研,做出與科學學位研究生水平相當的論文。這類學生并不理解專業學位的真正含義,圖一時之利,把專業學位作為獲得學位的一種捷徑。
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管理模式優化設計
(一)做好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分類管理與分層次培養。嚴格分類培養,建立針對臨床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根據崗位勝任力制定更加明確的分類培養方案;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一方面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開展跨專業學院選課,加強人文教育,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將來更加適合復雜的臨床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壓縮學生在校理論課上課時間,突出臨床實踐,加強臨床教學;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要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
(二)注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過程管理
其一,抓臨床輪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嚴格要求在相關科室的輪轉,通過輪轉科室的出科考核,達到一定的目標水平。作為教學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教學檢查制度,通過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培養要求的部門或違反有關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糾正不足。
其二,抓論文開題。培養方案應明確指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選題應為臨床實用型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定要結合臨床,在臨床中尋找課題,解決臨床中的實際問題,以提高臨床的診療水平與技術手段為出發點。管理部門通過挑選高水平的專家組成考評小組對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選題的科學性、應用性、可操作性進行審核。
其三,抓臨床技能考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考核工作應由學校統一組織、管理,按學科抽調出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的臨床專家組成臨床技能考核委員會,具體負責考核的相關事宜??己丝稍囆幸欢ǖ闹乜悸屎筒缓细衤适古R床技能考核落到實處。
其四,善用教學督導,檢查臨床帶教情況。教學管理部門要挑選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工作認真負責,有責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職的資深教授組成教學督導組。通過教學督導定期檢查,掌握臨床教學的全面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要搞好臨床教學工作,必須充分調動臨床醫生的積極性。首先,建立教學獎勵制度,引導臨床教師重視教學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師培訓制度,加強對青年臨床教師的培養與提高,挑選一批臨床經驗豐富、樂于教學的高水平臨床醫師加入到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中來;再次,逐步規范專業型指導教師和學術型指導教師的隊伍,以便使承擔不同指導任務的教師可以在不同的專業領域內提高各自的指導水平,使不同的導師群體具有更加專業化的水準。
(四)完善臨床實踐配套建設,建立臨床技能中心。完善的臨床技能訓練中心,將大幅度地改善臨床醫學技能的訓練教學條件,有利于開展符合臨床實際的技能訓練及考核,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連鑄淡,陳新超,徐永剛.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分析.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3.
[2]連鑄淡,徐永剛,陳新超.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
1 臨床醫學技能培訓中的問題分析
1.1忽視培訓考核,訓練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醫院的臨床科室都存在忽視臨床技能考核的情況。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出現病史問詢順序不合理、思路不清晰的問題,使得入院記錄無法全面有效的反映患者疾病的診斷。在進行病歷記錄時,對于有助于診斷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不能有效觀察和分析,尤其是在臨床診斷中過于依賴輔助器材,未能重視臨床思維的培養,局限了學生的臨床思維發散,也限制了學生的學術視野[2]。另外,一些臨床醫學生在問診、查體中,不太善于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比如:病史問詢中,言語生硬,拘謹,在問診中不及時告知患者病情,也未能給予患者安撫,未能感受患者的心情,缺乏人文精神??梢钥闯?臨床學生的臨床技能培訓有待加強。
1.2缺乏考核約束,激勵不力
當前,尚未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約束機制來管理醫學生臨床實習技能水平、實習質量等,進而造成臨床技能考核不到位,考的好和壞結果都一樣。同時,帶教老師間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存在吃大鍋飯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帶教老師的積極性[3]。另外,臨床帶教責任重大,耗時耗力,一旦不甚則易出現醫療糾紛,進而影響到帶教老師的職稱晉升,以致于臨床醫學技能教學中,帶教老師會出現逃避、應付的情況。同時,帶教老師的實習質量意識不高,未能看到臨床帶教的重要性,往往只是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培訓,不善于通過典型病例、教學查房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及解決能力。
1.3培訓方法陳舊,醫學生主動性不足
目前,醫院的臨床帶教模式較為單一,培訓方法缺乏創新,臨床帶教老師對實習醫學生的要求不甚嚴格。在臨床實習教學中,大多數是讓醫學生在旁觀察,帶教老師講授,僅僅讓學生參與一些較為簡單的工作,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現代醫療檢測和診斷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減少了人工診斷和體格檢查,讓學生形成過分看重現代診斷技術,而忽視臨床診療經驗的積累,不利于醫學生掌握臨床技能。
2 提高臨床醫學技能培訓水平的措施
2.1重視師資培訓,強化理論知識教學
應充分重視體格檢查技能的教學,強化專業理論教學。首先,應重視師資培訓。臨床帶教師資的水平直接關系到臨床醫學生的學習質量。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提升臨床帶教師資的水平。比如:青年醫生在競聘帶教老師時,可進行“試講”,由醫院資深臨床專家或教授評判,以找出青年帶教教師存在的不足,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只有不斷提升臨床醫生“帶教”水平,才可真正提升臨床實習醫學生的臨床技能、臨床思維及臨床意識等素質。其次,科學安排臨床教學。應將臨床實習作為從診斷學教學到畢業臨床實習的一個完整、系統的工程。在此階段,各學科的教學工作應積極配合和滲透。診斷學教學應擺脫以往一次性教學的影響,在后續各個臨床學科培訓中,均應給積極配合。
2.2創建培訓基地,增強學生臨床技能
臨床醫學技能是臨床醫學生最為基礎的一項能力,也是必須具備的。而臨床實踐是獲得臨床醫學技能最為主要的途徑,所以在臨床醫學技能的培訓過程中,應有效調整既有的課程體系,提高臨床實踐教學的課時數,使臨床醫學生盡早接觸臨床,提供更多參與臨床實踐的機會。另外,要調創新和該機帶教方法,在臨床帶教中帶教醫生不但要指導學生動手,更要采取科學適用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臨床帶教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積累臨床經驗。比如:Iclass多媒體胸部檢查教學系統的應用,可開展心、肺及腹聽診和觸診的臨床技能訓練。通過教學模型培訓,強化模擬訓練,有助于培養臨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且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工作和學習熱情,良好地掌握臨床醫學操作技能。
2.3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臨床帶教質量
在臨床醫學技能培訓中,帶教老師還應合理利用好現代教學輔助技術,比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利用好和臨床教材配套影像資料及和課堂教學相關的視頻資料,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聽、視等感官系統,讓其多聽多看多思。同時,讓臨床實習醫學生觀看常見疾病的臨床診療方法、臨床操作等教學視頻,讓其更為直觀、具體的學習,強化他們對各種臨床醫學技能的印象。另外,還需要為臨床實習醫學生開展內容豐富、多樣的臨床專題講座,由醫院各科室資深的帶教老師定期講解病歷書寫、??评碚摗⑴R床護理基本技能等內容,促進臨床帶教質量的提升。
西安醫學院專業名單
臨床醫學
臨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
臨床醫學(兒科方向)
麻醉學
口腔醫學
醫學影像學
預防醫學
精神醫學
藥學
中藥學
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檢驗技術
眼視光學
勞動與社會保障
康復治療學
助產學
護理學
市場營銷
公共事業管理
關鍵詞: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
Abstract:Clinical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5 year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ion + 3 years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training mode,Seven-Year Combined Bachelor's and Master's Degree mode,and the "5+3" integr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The three modes were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but different culture mode still has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and effect of talents training.We compare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objectives,training effects,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we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m.In order to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medical postgraduate training,in order to graduate themself more clear their learning tasks and goals,school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base, master's tutor more clear our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better finish our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Postgraduate;Training mode
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個部門印發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明確從2015年招生開始,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將全面調整為“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由此我國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經歷了最早的5年本科教育+3年碩士研究生教育,7年制本碩連讀、再到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三種模式,雖然這三種模式均培養出大量的碩士研究生,但是不同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的內容和效果上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校、規范化培訓基地、研究生導師也將面對不同的培養計劃和責任,學生也將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和目標。由此我們對三種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做一比較和思考,了解三種模式的培養目標、培養效果及它們存在的優缺點,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增加大家對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認識,以便學生本人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學校、規范化培訓基地、碩士導師更好明確我們的任務和責任,更好的完成人才培養。
1 5年本科教育+3年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最早期的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和其他所有專業一樣,設置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兩個獨立學習階段,醫學專業則設置為臨床醫學專業5年本科教育+3年碩士研究生教育,這種模式分為兩個獨立的學習階段,首先完成大學本科5年制學習,然后是3年碩士研究生教育階段,二者相互獨立,每個階段也有自己的培養目標和計劃。5年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初步臨床工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進一步深造基礎,能在各級醫療機構上級醫師的指導和監督下,從事安全有效的醫療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完成此階段學習后的醫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后報考或者直接報考碩士研究生,進入到第二階段的3年研究生培養階段。對科學學位碩士的培養目標在1980年我國教育部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做了明確的闡述,希望通過學習使他們能夠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高級人才,該目標特別強調要加強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然而在傳統的醫學教育版圖中,醫學院校以學校圍墻為界,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教育生態。在此培養模式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兩個獨立的學習階段,進入碩士學位階段的研究生以培養科研能力完成科研課題為目標,常常忙于完成導師手中的項目課題,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實驗室里,真正留給臨床的時間并不多,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并不能在醫院里付諸實踐,臨床實踐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長時間脫離臨床實踐,臨床工作能力下降。而為了彌補學校和醫院之間的“鴻溝”,在獲取碩士學位后為提高臨床技能只能不斷增加培養年限,碩士畢業后還需要重新進行3年的規范化培訓,專業知識從頭做起。然而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的時間并沒有真正的充分利用,閑置較多,而重新規范化培訓又延長了醫生的培養時間,學醫彰顯出學習年限長、投入大的難題。對于5年制本科應屆畢業生直接考入碩士研究生的醫學生來講,還體現出另外一個弊端,他們在考取碩士研究生前面對考研的巨大考試壓力,常常會占用大量本科臨床實習時間備考,不能全身心投入本科階段最后1年的臨床實踐,而使5年本科教育的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臨床醫學專業是實踐性極強的一門學科,隨著社會對具有臨床技能的高級人才實際需求的增加,1998年國家啟動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以培養臨床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強調培訓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為主。并且根據社會需求,不斷加大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擴大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格局逐漸實現以科學學位培養為主體向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體的重大轉變。但是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早期,很多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課程設置與教學要求完全相同,大部分專業學位研究生任務仍以完成導師實驗室研究工作為主,各個學校之間培養沒有規范化,也沒有完全達到專業學位以增強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的目標。
2 7年制本碩連讀模式
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自1988年開設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實行“7年一貫本碩融通,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面向臨床”的培養模式,以“培養具有寬厚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生物醫學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和人際交流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及參與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競爭的基本素質和良好發展潛質的高級醫學人才”為培養目標。希望通過招收一批基礎更優秀的學生,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醫學高端人才。培養要求提出通過7年制培養,使他們成為具有扎實的生物醫學基礎理論和廣泛的社會科學理論及人文、自然科學知識,同時又熟練的臨床實踐技能,兼顧一定的科研基礎工作能力,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和外語,有參與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競爭的基本素質和發展潛能,初步達到三級甲等醫院低年資住院醫師的技術水平。
7年制研究生模式相比以5年本科教育+3年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縮短了碩士研究生學制的時間,避免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脫節。同時它也具有其他的優勢:臨床7年制研究生生源質量較高,外語水平較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高,基本理論知識較扎實;沒有考研的壓力,能認真完成通科實習;遇到問題能及時查閱資料,積極解決,并勤于理論聯系實際,有更高的學習熱情,更強的學習主動性,責任心更重;同時該模式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了臨床技能的培訓,提升了臨床工作能力。但是它的不足在于:研究生階段臨床實踐時間相比“5+3”臨床型研究生的時間更短,臨床技能相對臨床型他們有所欠缺。而科研方面,進入??贫ㄏ蚺囵B時間相對較短,科研以臨床科研為主,選題方面對導師依賴性大,畢業論文質量要求相對低,導致論文質量相對不高,因此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識上又較“5+3”科研型為弱。
3 5+3一體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醫教協同是一名醫學生成為合格醫生的必經之路,但近年來我國醫學人才結構不合理矛盾日益顯現,醫院招收人才“重學歷、輕能力”的導向帶來很大影響,醫學生培養與市場脫節問題突顯。醫學本科剛畢業后的3年,本應是鞏固理論知識、強化臨床技能的最佳時期,之后才去讀研、讀博。但現在很多學生為追求高職稱、快晉升,本科畢業后接著就讀研、讀博,學歷是上去了,但臨床技能卻沒有提高,甚至荒廢了。日前國家多部門聯合出臺了政策要求從2015年招生起,7年制臨床醫學教育將全面調整為“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說,現行的7年學制臨床醫學碩士教育將退出歷史舞臺。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被稱為“5+3”一體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簡稱“5+3”模式,是指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加上3年臨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生合格畢業后可以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4個證書,簡稱“四證合一”?!?+3”模式中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承擔本科水平理論知識學習,而在后續3年臨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年的培養中,同時完成臨床技能培訓和研究生教育的雙重任務。第一方面是臨床工作能力和技能的培養,這就是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指高等院校醫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生,在完成院校醫學教育之后,以住院醫師的身份在認定的培訓基地接受以提高臨床能力為主的系統性、規范化培訓。其目的是為各級醫療機構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范地承擔本專業常見多發疾病診療工作的臨床醫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畢業后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由之路,被實踐證明符合醫學教育規律和醫學人才成長規律。該培訓使得5年制醫學教育的醫學生向合格醫生轉變。第二方面是科研能力的培養,即碩士研究生學位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醫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5+3”一體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解決了多個醫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難題。首先,住院醫師和碩士研究生的“雙重身份”破解了學醫年限長、投入大難題。以前需要通過“5(本科教育)+3(碩士研究生)+3(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時間,只需要“5+3”就可以解決,在此期間因為承擔住院醫師工作,可以拿到作為住院醫師的基本工資和醫院發的獎金,這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其次,經過嚴格的規范化培訓及考核,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具備相當臨床技能的合格醫生?!?+3”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在于堅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改變了以往臨床碩士培養“重科研、輕臨床”的傾向,注重教學與實踐深度融合,因此獲得實實在在的臨床技能積累和提升,畢業生到新的醫療崗位上在處理常見病和突況時表現得游刃有余,獲得社會的高度認可。同時經過科研能力的培養,他們具備嚴密的科研思維和較強的創新能力,有參與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競爭的基本素質和發展潛能,為后續發展和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后,這種模式解決了我國醫學教育多種學制學位并存,無統一標準、統一規范、不同質化的臨床醫生培養的問題。為醫學院校提供了統一的培訓模式,理順教學體系。在此期間他們通過“四證合一”的制度創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在培養期間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有效地避免了學生所面臨的違法行醫風險,也為他們自身獲取更多臨床技能的培訓提供了條件。
總之,通過前面的闡述和比較,我們不能看出“5+3”臨床一體化培養模式通過將醫學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相結合,創造了良好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其中“3”年后續培訓承擔了重要的教育任務,此階段將臨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合理的解決了臨床技能培訓和研究生教育的雙重任務,縮短了培訓時間?!?+3”模式更加注重臨床實踐訓練,體現了醫教相長、學以致用,著重醫學生畢業后的教育培養,使我國的醫學生畢業教育經歷了從自由成長到規范化培養、從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到專業學位教育、從缺乏準入機制到逐漸由執業資格和階段性認證,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重大醫教協同制度創新[1~6]。
參考文獻:
[1]趙余.探討臨床7年制研究生的培養[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3):427-428.
[2]崔益群,劉成玉,陳健,等.發揮辦學優勢,構建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6,42(3).
[3]陳茂偉,伍偉鋒,程鵬,等.新時期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0,06:1151-1153.
[4]梁軍,曾甫清.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分析及應對策略[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