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實踐課的結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學模式 改進對策 以人為本 學生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蘇聯體育教學理論的影響,體育課的結構一般采用四個部份劃分的結構形式,即開始部份、準備部份、基本部份、結束部份。70年代后,隨著體育學科的教學改革,專家和學者對課的結構提出了新的見解和認識,認為課的結構還應從課的總體結構的細微結構兩方面進行研究,既要符合人體活動能力變化的基本規律,又要研究體育練習對機體影響的“后作用”規律,以及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連續性。因此到八十年代就出現三段式結構(開始與準備部份、基本部份和結束部份),但這部份的結構形式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教學內容、要求與時間分配得過于死板,束縛了教師和學生的能動性;同時,三部份的結構形式僅強調了基本部份的教學作用,往往忽略了其它部份的教育、教養作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體育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因此,在現代體育教育理念影響下和新課標出臺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尋找改進策略,是擺在廣大體育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
二、傳統教學模式淺析。
1、 運動技術教學成為體育課程關注的中心。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中,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在這一思想的驅使下,教學實施者更多地考慮到人體活動的基本規律和技術動作的形成規律。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在學科中心課程理論指導下制定的,并主要為運動技能教學服務的,劃分結構的主要依據是練習強度和學生的生理承愛能力。這樣出現三段式模式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作為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運動技能、技術卻成了課程的唯一目標,無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還是大大小小的考試,運動技能是唯一的內容,學生只不過是運動機器而已。在這種課程模式下,健康成了體育的基礎面不是體育的目的,健康狀況差的學生甚至可以免修體育,因為他們的體能狀況不能適應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學生的健康狀況、體育態度和行為的改善以及情感、能力的發展都不是體育教學的目標。
2、 過分強調課堂結構。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一般都采用“開始部份—準備部份—基本部份—結束部份”的結構模式。這種結構對課的幾個部份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份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的追求時間在各部份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節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只注重完成教師“教”的任務,而忽視了學生“學”的過程。
無論是四段式還是三段式,都仍是站在教師的立場上來進行設計的,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主體的需要;從理論高度來進行設計的教學課的結構模式,也只能是一種總體的框架,它的每一步都以它的前一步作為依據,因此缺乏個性化,這種結構也僅限于傳習式的教學模式。以往一節體育課中,教師教的多,而學生學的少,而且學的被動,學得枯燥,學生真正參與活動的時間不多,有些課上學生活動的時間還不到30%,這表明學生在一節課中只能有12—15分鐘的活動時間。教師一手調控著整堂課的進程,教師處于完全主導地位,學生卻始終處于僵化的被動地位。而教學的價值體現卻與之相反,評價一堂體育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真正學到了多少。
3、 傳統的授課模式不能和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相適應。
傳統教學的模式的條條框框,無形中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課的形式單調,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地限制住了,影響了學生的個性?,F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我們的任務不僅要讓學生的身體好,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和鍛煉的方法教授給他們,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正確的身心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發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是在應試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生長并形成的一種固定模式,片面強調了身體鍛煉,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培養和教育,這與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任務是不相符的。
三、對現有三種結構模式的評析。
1、三部份結構模式,但較以前又略有一些區別,即在當時加強課內身體素質訓練的情況下,單純以這三大部份來劃分,顯得比較粗糙,因此又在三個部份內,各自劃分若干個小部份,主要體現以發展身體素質為主的教學指導思想。
2、以學生身心活動變化規律為依據劃分階段的結構模式。比較通常的是六階段教學結構,這六階段是:引起動機階段、滿足運動欲望階段、適當降低強度并保持活躍情緒階段、發展運動能力階段、身心恢復與調整階段、小結和布置作業階段。這種劃分方法可跟據教學的需要可增可減。因此,它的特點是并不受各階段時間分配的嚴格控制,靈活性較大。
3、按學習內容練習順序安排的結構模式,有些類似于程序教學法,它根據人體機能活動規律和動作技能形成規律來進行安排,由運動負荷和合理休息交替出現,側重控制學生的心理活動與情緒調節。但其每部份前后聯系嚴密,結構較嚴謹,程序性太強。
四、改進對策。
課的結構只是課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種方法,但是讓學生學有所長,提高能力,積累情感體驗,完成課的預設目標,才是一堂課的價值取向。因此新課標提出了有效教學目標的概念:“評價時應關注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即教學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睂W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如果教師過于注重課的結構流程,流于形式,為教而教,不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過程,那么實際的教學質量會受到嚴重影響。例如在一堂體育課的準備部份中,教師為了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一定的啟發,學生通過小組的討論和學生自主動腦實踐,、然后推選出動作正確、新穎的學生給大家領操。這樣在準備部份就要花更多的時間,但作為教師為了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不必過分強調課堂結構,可以打破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框框條條。
2、創建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氛圍。
教師首先要轉變以往的以教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切實從學生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一定的空間。我們在教學中從根本上把單純的技術傳授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健身的方法轉變。把在體育課中學會鍛煉身體的方法、學會自我評價作為體育教育的首要目的。使學生在中學階段的身心發展和終身體育觀結合起來。建立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注學生,融洽師生關系,注重每一位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
3、合理運用教法,大膽創設教法,走多元化道路。
“教無定法”,現代體育教育提倡課堂教學、結構多元化,根據課的類型、教材內容、組織形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有機體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并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完成一節體育課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體現體育教學的連貫性,不斷發展和突破。新課標的出臺,使教師有更多的主動權去選擇教材教法,近年來情境式教學、能動性教學、合作式教學、創造性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為我們體育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隨著新思想的不斷涌現和教改的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將被突破、改正、替代。
五、結論。
探討課的結構模式的目的,是為了更合理有效地發揮每一節課單位時間的作用,為了全面服務。因此,在課程改革實驗中,教師可根據新課程的需要,對課的結構進行大膽創新,靈活運用已有的結構模式,而不必拘泥于某種一成不變的課程結構模式。只有著眼于教學質量的切實提高,著眼于學生的主體參與,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才是培養新世紀新型人材的教育立足點。轉貼于
參考文獻:湖北教育出版社《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2002年5月)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以全國10所高校(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東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09級首屆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為研究對象,對當前首屆全日制體育碩士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關于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狀況
從收集的資料和相關的文件可知,按國家教育部的培養目標要求,全國10所高校在培養方案中對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論述大致相同,可概括為:“培養在體育領域中,掌握堅實的體育理論、寬廣的體育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能夠獨立承擔體育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2009年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主要有:公共課程(10學分)、專業核心領域課程(12-15學分),主要是理論課程、教學實踐課程(8學分),即教學實習、選修課程(6學分),其中理論課占絕大部分。縱觀10所高校全日制體育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方案,發現其課程的設置雖是各類院校的資源各異,卻也有各自不同,但是大部分院校仍是遵循原三年制研究生培養模式,以突出研究型理論課程為主,缺乏實踐型課程,這與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目標的要求有些出入,缺乏按照培養目標嚴格的設置課程,因而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與不足。為此我們專訪有關專家、導師以及任課教師們,并對首屆全日制體育碩士生進行專題問卷調查。
2.2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課程的評價
2.2.1對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關系的看法
眾所周知,課程與培養目標有密切的關聯,只有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培養出符合要求的人才。在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首先發現眾多首屆全日制體育碩士研究生對培養目標“應用型人才”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從表1可知,對其有所了解的人數占38.32%,對其不是很了解的人數占61.68%。在訪談中還發現不了解“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并不僅限于學生,部分主課教師甚至導師對此也模糊不清。
2.2.2對設置的課程結構比例看法
課程結構比例安排是否合理不僅能體現其設置的科學性,更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專訪過程中很多專家、教師都贊同這一觀點,他們也表示目前的課程結構仍不太合理,亟待調整。訪問得知,部分教師和廣大學生反映對于目前課程設置中有關公共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的學時安排缺乏合理性,很難令人滿意,普遍認為選修課學時太少。
2.2.3對開設基礎理論及學科前沿知識課程的看法
首先,作為應屆生就讀全日制體育碩士生,牢固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對今后發展起重要作用。其次,關注本學科前沿的知識和熱點,把握其發展趨勢和方向,注重交叉學科的學習與運用,積極吸取營養是研究生深造與開拓視野的重要途徑。但是事實并非如此,調查了解到,學生們認為所學課程內容中涉及學科前沿知識的占55.09%,認為沒有涉及的占32.34%,認為有涉及的僅占10.78%。調查得知,學生希望學校能利用各種形式、途徑開設與前沿相關知識課程,并希望占課程內容的30%-50%,以拓寬學科視野和發展思路。
2.2.4對課程設置術科技能內容的看法
研究生不僅要有開拓與創新研究能力,還需依據當今社會和就業的需求,掌握一定的術科課程技能,因而對研究生尤其是對體育碩士生開設相關的術科技能是必要的。但是,目前設置術科技能課程在各個高校的開設情況并不樂觀,不少學校重理論輕技術,安排技術課程內容的學校甚少,將各類技術課程內容置于一邊,任學生自由鍛煉,使學生原本在本科期間掌握的一系列運動技術技能逐步退化,甚至遺忘,導致畢業應聘時難以適應就業崗位要求。
3存在問題
3.1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不夠匹配
眾所周知,應屆本科生直接考入碩士研究生既無實踐經驗更沒工作經歷,因而需要培養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實踐能力。但各個院校在課程設置時卻沒有考慮到這種情況,缺乏結合培養目標和學生實際有針對性的設置課程,也沒有顧及課程和培養目標之間的密切聯系。各個院校在培養方案中雖對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關鍵詞是“應用型”,但從10所高校的實施現狀了解和對專家、教師、學生的訪問調查分析,其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的要求并不匹配。
3.2課程結構比例的設置欠合理
既然培養應用型專門體育人才,那么,就要做到知行統一,做到課程結構與目標相符。但從調查得知,首先,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設置結構所占的比例過大,其中公共課占10學分、專業課占12-15學分,這么多的學分無意間占用了實踐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分與學時。其次,選修課程中理論課的比例過大,而技術技能課太少。再有,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比例欠合理,其中專業課的比例較大而基礎課甚少。因而設置的課程結構比例很難與培養目標相符。
3.3基礎知識陳舊前沿知識傳授甚少
基礎知識就好比蓋房子時打的“地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們訪問調查過程中了解到,現行設置的基礎課程知識傳授重復、陳舊的現象嚴重存在,學校統一使用的教材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課堂知識的傳授未與時俱進,課本上的知識很難及時反映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少學校教師未能及時傳授學科前沿新知識、新內容與學生共同分享。師生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討論課的形式少而淺,學術講座也沒有提出具體的要求,造成研究生的學習是在重復本科內容。
3.4匱乏術科技能與實踐課程設置
各校在培養方案中規定,學位論文的選題要求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實踐和案例分析方面,但是課程設置中有關這方面的課程很少。若沒有術科和實踐課程的學習是很難進行這方面寫作的,不會有深的體會。術科訓練和實踐課程的缺乏,必然會影響提高研究生自身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調查反映,對此課程設置不滿意者甚多,學生抱怨作為體育研究生整天學習理論而沒有實踐,選修課程也是理論課居多缺乏體驗,這在無形中會打消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合理的設置術科和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相結合的問題值得研究。
3.5缺乏與其他學科或學校的交流平臺
從理論上而言,作為一名研究生僅注重本學科知識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除讓學生學習與了解體育類相關知識的來源外,還需拓寬其他學科視野和學校間的交流,提高其理論深度以便更好的掌握與應用這些體育知識。就實踐課而言,要想讓學生牢固掌握理論課上所學知識并成為自己的知識,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其自身的實踐,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目前各學校都各自為營,缺少學科交流的平臺和渠道,難以培養目標所需的人才。
4對策研究
4.1按照培養目標要求設置課程
學校有關人員要理清楚課程和培養目標的關系,嚴格按照培養目標要求設置課程。在課程設置中,應突顯應用實踐課程,包括:如體育教法實踐課、技術技能實踐課、案例實踐分析課等。因而筆者認為全日制體育碩士生在校除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課程外,實踐課程才是課程設置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所需。
4.2合理有效地設置課程的結構和比重
課程結構將直接影響研究生知識面和研究能力。實踐分析得知,公共課可以減少每門課程的學分,如公共課程的10學分可以精簡為5學分,即:自然辯證法(1學分)、邏輯學(1學分)、外語(2學分)、計算機(1學分),其余的5學分可為開設實踐課程或是應用型課程或是安排一些案例實踐分析課。改變設置純理論課程的狀況,要增加學生選課的比重,如設置一些技術技能課、前沿知識研討課、案例實踐分析課等,既能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在實踐中運用,使課程的結構趨于完善。
4.3加快基礎知識更新,增加前沿知識傳授
要抓住各個學科領域的特色重點,突出學的基礎知識,如把最新有關基礎理論知識的研究成果作為講授的重點,既有利于基礎知識的更新,也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快速提高。每個學科領域都有前沿知識,在課堂上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一些前沿知識并傳授給學生。在課程設置上要敢于創新,授課的內容要有超前意識,能使學生深入了解與掌握,洞察學科發展的動態,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
4.4加大術科課程比重,增設實踐課
作為體育領域的研究生,術科最能體現出其價值的所在。因此,在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中應增設術科課程的比重,每周至少安排兩次術科實踐訓練,在實踐課上引導研究生去組織、管理、實施指導教學訓練,教師去講評他們的課堂教法等并提出建議,這樣不僅能迅速提升他們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后畢業應聘體育教學訓練等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
4.5加強與其他學科或學校的溝通交流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不少有關體育教學模式的實踐性研究,形成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體育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的出現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了學校體育教學質量。以下我將結合教學實踐,對當前比較成熟的幾種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歸納、整理。
一、技能掌握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1.含義及教學指導思想:此模式也經常被稱為“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因此這種模式受到前蘇聯教育思想的影響,比較注重系統的運動技能傳授,因此,也可以說是一種以系統理論為基礎,主張遵循運動技能掌握的規律性來安排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
2.教學過程的結構特征:教學的單元設計是以某一項運動技術教學為主線,以一定難度的到達標準來判斷單元規模的,多采用中大型單元,單元內的排列主要以技術的難易度為順序。教學課的設計以技能的學習和練習為主線,注重對技能掌握效果的評價,有人也稱這種教學過程為“三段制”教學過程。
3.具體案例:如:A教師進行初一男生跨欄跑教學,單元由5課時組成,內容按課題難度依次排列;每次上課先進行一般性準備活動,再進行專項的準備活動,然后進行對跨欄技術要領的講解。隨后是練習與中間講解,最后進行技能學習情況總結和放松活動后下課。
二、注重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的體育教學模式:
1.含義及教學指導思想:也經常被稱為“快樂體育的教學模式”,是近年在國內外的快樂體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思想是主張讓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和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體驗到運動的各種樂趣,并通過對運動樂趣的體驗逐步形成學生終身參加體育實踐的志向和習慣。該教學模式主要是遵循運動情感變化規律來設計單元和教學課的。
2. 教學過程的結構特征:由于運動的樂趣來源于多方面,因此使學生體驗樂趣的教學途徑也比較多樣,類似的教學模式也比較多。但其教學過程的共同特點是具有一個或幾個體驗運動樂趣的環節,有時這些環節互相連接、層層遞進,使學生能體驗到運動、學習、挑戰、交流和創造的多種樂趣。這類教學模式多采用游戲法、挑戰性法、集體性比賽法、小群體學習法等教學方法。
3.具體案例:如B教師進行初二男生的跨欄跑教學,單元的前半部分,教師先采用游戲法讓學生跨越不同形狀、不同高度的障礙物,充分體驗跨越障礙進行比賽的樂趣;隨后逐漸轉入跨欄跑階段,學習中讓學生自定目標,并向各自的目標挑戰,體驗運動學習的樂趣;單元的后半部分,教師組織學習小組間的比賽,采用超過自己最好成績的比例作為得分的相對評價方法,各小組內自定比賽的策略,互相幫助,爭取勝利。最后,單元結束時教師讓學生寫出學習的體會,總結學習成果并以此加深學生對運動樂趣的體會。
三、注重在教學中進行身體鍛煉的體育教學模式:
1.含義及教學指導思想:也經常被稱為“課課練教學模式”,是從八十年代初盛行起來的教學模式,是在重視通過體育教學進行身體鍛煉,謀求學生的體質增強的教學思想下的教學模式,強調按人體活動和機能變化規律來考慮教學過程。
2.教學過程的結構特征:教學的單元設計也是以某一項運動技能學習為主線,與前述的第一種模式相似,然后根據所教運動技術的特點組織相應的一套身體素質練習作為鍛煉身體的內容;在每一節課的后半部分,加進一個“身體鍛煉”的環節,時間在5—10分鐘左右,要求鍛煉的內容與運動學習的練習相對應,追求身體的全面鍛煉,多采用循環練習法等。
3.具體案例:如D教師上初一的跨欄課,單元為5課時,在每堂課都安排了以上肢運動為主的一套練習(因理解跨欄是以下肢為主的運動),如俯臥撐、啞鈴、引體向上、推小車等。有時還配成循環練習,練習后進行放松和總結、下課。
四、情景和模仿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1. 含義及教學指導思想:也經常被稱為“情景教學模式”、“形象教學模式”等等,是一種適應小學低、中年級學生,利用低年級學生熱衷模仿、想象力豐富、形象思維占主導的年齡特點,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模式,主要遵循幼兒認識和情感變化的規律來考慮教學過程。
2. 教學過程的結構特征:教學的內容多是一組身體練習,小單元較多,在課的教學過程中一般有一個“情景設定”,或由一個情景來貫穿整個單元和課的教學過程,如:“夏令營”、“猴子運動會”、“小八路送情報”等,讓學生學習和練習用情景串聯起來的各種運動,多采用講故事、情景誘導、保護與幫助的方法。
3.具體案例:E教師是一個農村小學教師,上小學三年級體育課,內容是身體基本活動和武術,單元為5課時。該教師利用學校的場地條件,將一組過花樁、獨木橋、爬桿、過軟梯、跳輪胎群的運動和武術中的拳術、棍術組合起來,編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景,讓學生邊學邊練,邊模仿,使學生在想象中既學會動作,又體驗克服困難的精神,師生關系和睦,教學充滿樂趣。
五、發現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1.含義及教學指導思想:也被稱為“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或“創造式教學模式”等,是主張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既懂又會,并使學生通過學習運動的原理,掌握靈活的運動學習方法,提高體育教學“智育”因素。這種理性的為終身體育服務的教學模式,主要遵循在體育教學中學生認知的規律來考慮教學過程的。
2.教學過程的結構特征:這種教學模式在設計時,先將運動教材中有關原理和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組成“課題串”和“問題串”,每個問題都有其驗證、討論和歸納的方法,然后將幾個大的問題分別放在各節課中;課的教學過程一般有問題提出、驗證學習、集體討論、歸納問題、得出結論等幾個學習階段,運動的學習和練習則緊密地穿插其中,多采用提問、設疑、討論等教學方法。
關鍵詞:體育;信息;課程整合
1.信息技術與體育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質
在體育教學中,要把信息技術與體育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大腦各區交替處于興奮狀態,思維活躍。例如:運用flash做成跳遠課件進行授課,把這一整套的動作分解再現,清晰、準確地展現在孩子面前,之后教師再講解示范。
信息技術與體育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質是將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服務于體育教學,有利于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該環境應能支持實現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
2.課程結構的定義
大家知道,傳統的體育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多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教學媒體,幾個要素不是簡單地、孤立地拼湊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機整體。所謂教學結構正是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的具體體現。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但是它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抑制了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成長。
3.體育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
(1)球類課的技、戰術配合,球類課的裁判法內容等。通過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把攻、防戰術中的教學全過程按照各種不同的需要,制作成各種靈活多變的實例,再結合實際比賽中的精彩片段,可多次展示給學生。
(2)理論課、棋類課的教學。因為天氣影響,室內教學占體育總教學時的20%左右,以往大多是讓學生自習或是做游戲,而把多媒體手段引入教學后就可利用教學軟件,輔助教師進行教學。
(3)體育娛樂、欣賞課。體育娛樂與欣賞課更需要多媒體的滲入。體育競技比賽或各項球類比賽,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是精彩的,要制成具有娛樂或欣賞價值的內容,需要從大量的比賽中精選、剪輯和編排。
(4)體育課考核與管理?,F在的體育課的考核內容多而細,利用多媒體手段很快就可以將體育課成績、體育達標成績計算出來,并可做出各班級成績的詳細質量分析,使體育管理工作步入正規化管理軌道。
4.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體育課程課前、課中、課外三階段的應用
在課前,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學習內容,并按照教材的順序,制成網頁等,讓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這主要是為室外體育課做準備。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解,可利用室內課、雨天來進行。學習環境主要是網絡教室、校園網,或在家中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
課中,通過學習已有的基礎知識,進行基本技能的學習,能體現自主性、合作性學習??紤]到各個學校條件不同,有條件的學??梢杂枚嗝襟w進行補充,小組進行探究活動。
課后,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生可以利用電子郵件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也可以通過BBS發表自己學習的感受,還可以通過網絡測試,對本次所學的內容進行一個測試,將結果反饋給教師,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改進。
5.體育與信息技術整合在學習方面體現出來的優勢
(1)拓寬學生學習知識面,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2)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有利于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3)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優化體育教學方法,豐富體育實踐課的輔助教學手段。
(4)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課程結構,真正體現全面發展和人文化、個性化教學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張曉莉,等.基于網絡的協作式學習系統的設計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3(3).
[關鍵詞]體育課程宏觀管理 體育課堂運行管理
一、體育課程的宏觀管理
(一)體育課程設置的管理
1.確立體育課程教學項目。對體育課程設置的管理首在于確立體育課程的教學項目,因為,這是一項從課程教學源頭上、從根本教學性質上把握一切的工作,也是一項有效避免“濫開體育課”(如將中醫、文娛等非體育課程內容作體育課程內容)或“以次充主”(如在體育課開課的比例中,讓“輕微運動小價值型的項目”占據了較大比例,沖擊了重運動高價值型項目)情況發生的工作。而要把握好這項工作,就必須重點把握如下基本原則:其一,奧運項目優先的原則;其二,傳統體育教學科目優先的原則(體育教學大綱長期確定使用的項目);其三,運動量效果大的項目優先原則。特別是,必須把握“當代大學生最佳體育項目”優先的原則(所謂當代大學生最佳體育項目即是符合“是奧運項目;是市場體育項目和終身體育項目的項目;是同時具備競技性與娛樂性”三個條件的項目,即籃球、羽毛球、乒乓球、自行車、游泳等項目)。
2.規范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層級排列
對體育課程設置的管理,必須要能有效避免逐期重復教學內容與時數的教學事件發生,必須要能具備逐級推高教學水平的實力與功能,因此,必須把握好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層級排列。
如:籃球。第一學期:c級籃球技戰術(投籃上籃攻防、運控球攻防、傳控球攻防、持控球攻防、簡單配合攻防);約20次40學時。
第二學期:B級籃球技戰術;約20次40學時。
第三學期:A級籃球技戰術;約20次40學時。
第四學期:超級籃球技戰術;約20次40學時。
3.把握科學選材并合理地安排每次課的教學內容
對體育課程設置的管理,必須要能避免“空上體育課”或把體育教學搞成了運動訓練課的教學錯誤的發生,因此,我們還必須把握好科學選材與合理地安排每次課的教學內容。
如:籃球。第一次課:肩上投籃,上挑上籃;防守基本;第二次課:運球基本功,運球攻擊,防守運球。
4.配備相適應的場地器材。對體育課程設置的管理,必須相應配備好場地器材,如:現代化籃球課:必須配備CUBA標準藍球場館,必須配備讓學生充分運動的條件。因為,實踐證明,現代化場地器材的配備與好課堂氛圍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體育課堂管理的效果和體育教學質量的效果。
(二)嚴格體育教師資質的管理
在體育課程設置管理的同時,我們必須把握體育教師資質的管理:第一,展示課程教師基本信息;第二,展示課程教師科研成果;第三,展示課程教師的教學理念與為人理念;第四,展示課程教師競技特長;第五;展示課程教師教學文件。
(三)對教師教學內容與方法更新的管理
展開體育課程的宏觀管理,還必須重視對教師教學內容與方法更新的管理,而對教師教學內容與方法更新的管理,則主要應當通過對其“基本模式”的審查、對其模式方法的不斷更新換代的鑒定,從如下幾點去進行:一是審查教師執行教學大綱、完成教學進度的情況;二是審查體育課堂教學結構與程序的規范化、自動化;三是審查教學理念與方法的現代化、多元化與不斷更新。
二、體育課堂運行的具體管理
1.體育課堂程序結構模式設置。體育課堂程序結構模式,是現代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教學的中觀雛形模式之一,是現代體育教育教學中具有承上啟下運作功用的一環。是與其他文化課程教學有著本質區別,凸具體育教育、教學、訓練特點的課堂程序結構模式。該模式的優劣,通常,在整體上決定了體育課堂教學的規范、質量與效益。因此,體育課堂程序結構模式的設置,必須突出體現對傳統體育教學課堂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必須從“通力貫徹大眾競技;改進教學程序與方法;充分考慮現代學生的個性與愿望;狠把教學質量關”幾個大的方面去著重研究,特別是,必須在時間與結構內容安排上按“教學與組織練習;學生大眾競技活動或快樂體育活動;訓練與教學檢查與過關活動”各約1/3的比例格局去進行,并且,必須要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骨干的課堂組織與管理作用。而決不能一再不顧學生的“天性與興趣”,始終視而不見高速發展的體育教學方式,繼續沿襲高耗低效的那種“滿堂灌”域“放羊式”的程序結構模式。
2.體育教師課堂管理能力。體育教師與其他課的教師有著一點根本的不同,那就是,體育教師不但要善于教學,更必須要善于展開對課堂運行的動態管理。因此,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突出的體育課堂駕馭與管理的能力。必須突出地具備“出好點子與用好人”的流暢運作能力。因此,關教學行政管理部門進行教學監督與管理的重點,也在于此。
3.學生體育干部的選拔與運用。在體育課堂管理中,顯然,僅靠體育教師一人其力量是很不夠的,就像一個運動會僅靠一個總裁判長是很不夠的一樣,我們必須學會大力選拔與運用學生體育干部,必須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作用,發揮他們的巨大管理力量,最終實現高職體育教學‘教師總監;學生骨干群管互幫”的理想局面。
4.現代化場地器材的配備、課堂氛圍建設
在體育課堂管理中,切不可忽視現代化場地器材的配備與課堂氛圍的建設工作,因為,實踐證明,現代化場地器材的配備與好課堂氛圍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體育課堂管理的效果和體育教學質量的效果。因此,現代化場地器材的配備、課堂氛圍建設,是高職體育課堂管理十分突出的重點。
三、結語
顯然,高職體育教學管理的重點在于“體育課程的宏觀管理和體育課堂運行的管理”,而其它僅是其次,只要我們能夠依據本文所提出來的系列方案與方法去實踐,就一定能夠對規范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提高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管理效益,提高高職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益,產生極高的指導意義與極強的實踐功效。因此,高職有關教學行政管理部門和體育教師,很有必要對本文所提出來的系列方案與方法,加以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熊曉正,體育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3
摘要:本文通過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界定,教學指導思想、課堂結構進行了論述,并且指出了傳統體育教學的弊端以及體育教學模式未來發現趨勢。
關鍵詞: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2-0038-01
一、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概述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指向學生傳授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為指導思想,以此來達到增強學生體質、增長學生體育健身理論知識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采用以行政教學班為主,上課時間、內容和教師相對固定的教學過程結構和教學方法體系的教學程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有其突出的優點:能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能夠較為扎實地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對促進教學規范化,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等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凸顯的。
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弊端
(一)、經驗話教學思想
體育教師自身的習慣使每位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都能在不自覺中形成一種符合自己特點的教學模式,這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教學順利進行,但是卻束縛了體育教師的思維方式,使教師陷入條框之中,容易影響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失去了對體育課的興趣,沒有達到體育教學所要求的多種教育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學校教育中幾十年不變,容易影響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在學校教育正朝著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過程中,學校體育教育總要總結過去,放眼未來,轉變觀念,勇于創新,在實踐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質教育賦予我們的重任。
(二)、過分強調課堂結構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在上課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結構模式: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結構由于對課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養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追求時間在各個部分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節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三)、傳統的模式不適應現代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需要
高校大學生無論在心理還是生理都已經接近成熟,他們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易產生興趣,思維敏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老師的教學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我們本來可以利用這些因素有針對性地加以突破,但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條條框框,無形中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課的形式單調,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的限制住,影響學生個性發展。
(四)、傳統的授課模式不能和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相適應
現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要讓學生的身體好,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和鍛煉的方法教授給他們,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掌握方法,通過正確的身心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發展人際關系,開發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掌握對美的認識和理解。
傳統型體育教學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師為核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在體育教學價位上,表現為重視功利性價位,忽視非功利性價位,學生主體性發展受到限制;在體育教學目標上,表現為“模型化”,試圖用1個模子把所有的學生造成標準件,這從根本上否定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在體育教學任務上,表現為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個性發展,這種教學任務觀的核心是“唯書”、“唯知”;在體育教學方法上,表現為注入式教學,趕任務、趕進度,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學生毫無樂趣可言,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壓抑了;在體育課程上,表現為課程結構同一化,必修課多,選修課少,課程設置又受場地、器材和設備的極大限制,難以滿足。
二、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體育教學已經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要適應社會需求,滿足學生的健身、娛樂,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現代體育教學要引進激勵機制
體育教學模式即:體現一定體育教學思想,并具有相對穩定結構和功能的體育教學的活動策略或簡化的操作模型。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逐步被發展學生自主能力和樂趣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要徹底改變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不良局面。使教師有更多的主動權去選擇教材教法。近年來,隨著新思想的不斷涌現,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將隨著時展被新教學方式所代替。
體育課教學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應從培養學生的興趣著手,有了興趣才能使學生愛好體育,有了愛好就能培養學生運動的特長,有了愛好與特長就能使學生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才能真正使學校體育起到“終身體育”的作用。即:學校體育教學;興趣;愛好;特長;習慣;終身體育。
(二)、體育教學模式將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建立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教學的需要,從發展的角度看,突破課堂教學模式,也是教學的需要。我國現有體育教學模式雖然有“發現式教學”、“快樂式教學”、“小集體式教學”、“成功式教學”等模式,發展的趨勢也由單一性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由以“教”為主體向以“學”為主體教學模式、由簡單羅列俄教學模式向著演繹法與歸納法并舉的教學模式、有短期行為向終身體育能力教學模式發展,等等,但是我們建立的模式不是體育教學改革的“終極”模式,它還會并且應該隨著我們隊素質教育改革理解的深入,不斷發展。因此,從發展的角度看,突破教學模式,也是教學和研究的需要,“建?!笔菫榱恕盁o?!?,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結束語
新理念指導下地體育課堂教學給予了教師更多的發揮潛能、探索創造的空間。“情境教學”、“游戲化教學”的運用,“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嘗試,給體育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評優課、觀摩課中出現了一些讓人困惑的問題:如過于寬松的學習環境造成學生遵守紀律意識淡薄;過分追求形式化得體育課造成學生體能下降等;有一些體育課甚至出現了“走偏”的現象,背離了體育課程改革的初衷,值得我們廣大的體育教師深刻反思。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1-0128-01
高中體育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我們教師要踏踏實實立足于平日的教學,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遠離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務實的探究。在學習后實踐,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后改進,在改進后再學習。
吃透教材,通過目標引領內容。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前準備很重要,而備課則是重中之重。我們很多老師在備課時注重的是目標和過程,往往忽視教材分析這一環節,通常都是照教參上照搬照抄。教材分析要和本課的教學目標相結合,突出鮮明、具體的特點。只有教師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哪些要素是真正對學生有用的,對本課有用的,一旦把教材分析透了,目標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應的水到渠成了。教材分析具體細致是個前提,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清晰也很重要。教學中教師除了對整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清晰外,對每一個環節的小目標也要清晰。在教學環節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怎樣才能達到我預設的目標?”也就是在學生已知與未知之間架橋設階,以不斷激起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熱情和欲望,開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圍繞目標,環環相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體育教學中有許多教學方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應落腳于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任何方法都是無效的。只有靈活機動地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好、最優地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形式要多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我們要探究不同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產生強烈興趣和新鮮感的組織形式。如教學耐久跑這一內容時,為使學生不覺得枯燥乏味,跑時的隊形可以花樣多樣新穎。如追逐跑,重復接力跑,分組對抗,校園定向等。這樣使學生寓耐久跑于興趣中,使學生感到耐久跑其樂無窮,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更好的練習效果。其次,要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合的方法。在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是“教學之本”。如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由于學習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學方法也不能一樣:自學能力強的班級可以采用自學法、嘗試法;基礎相對較低的班級則可以采用實際操作、設疑法等。
優化課堂結構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體育教學過程是由組織教學、教學內容、身體練習等各種成分組成,各成分之間的結合并無固定形式。體育課的結構形式應根據課的不同任務、不同教材、不同環境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體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因此,我們不能把教學過程只限于一種手段的固定。每個學生每堂課都要能學習到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有良好的教學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合理的課堂結構應該是從教學任務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出發、從滿足學生的活動愿望出發,從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出發。應該多層次的教學組織結構,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多向性、多變化的目標去安排,以利于學生的積極參與。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什么樣的體育課堂目標才是有效的?即教學目標全面、適度、明確、具體。在備課時,教師設定的目標既要符合新課程理念,又要充分體現體育學科的特點,讓學生的身體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和實實在在地學到一點有用的體育知識技能。讓學生進行體育學習時要有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增強目標性動機,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對活動的具體要求越是明確,他們進行體育活動的態度就越自覺。真正高效的體育課堂的教學目標一定是全面、適度、明確而具體的。為此,體育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牢牢把握住體育課程的理念和體育學科的特點,根據本校的條件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以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
教學評價的時效性。新課改倡導發展性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內容更加全面。新課程教學評價不但重視知識與技能,并且還重視整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從過分倚重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發展。在評價中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的變化、重視學習整個過程和體驗情況、重視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視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與處理難題的本領,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到本身在發展整個過程中的長處,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使班級課程授教從老師權威走向老師和學生平等,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學科走向學生,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預定走向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