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化農業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智慧農業;農業現代化
1現代農業的概念
何為現代農業?本質上說就是利用先進的科技,現代化的技術,現代化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對農業的生產、管理、到銷售過程進行優化,讓農業能夠不再局限于傳統農業,使農業發展符合現代化的發展需求?,F代農業之所以稱之為現代農業,與當今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密不可分的。眾所周知,農業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將現代化的科技引入農業。高科技的應用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當今互聯網、人工智能、信息化等飛速發展的時代,高科技的應用備受注目。如今,農業信息化、智能化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話題。如何能夠讓高科技引領農業的發展為各國所關注。在這種條件下,智慧農業的發展無疑給農業帶來了新的推動力量,其所涉及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都與當今的科技發展熱潮息息相關。智慧農業的到來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農業將來更進一步的科技化推進做好了準備。
2智慧農業的概念
所謂智慧農業,指的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科技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通過設置的各種傳感器和網絡對農作的生長周期進行測控,通過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為農業生產、管理提供可靠依據,并對農業作業進行指導,以最高效的資源利用、最低的成本消耗、最低的環境污染、最低的風險使農業得到最好的發展。智慧農業給現代農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推動現代農業更進一步發展,其高科技的利用,科學化的管理,科學化的分析指導無疑都將農業現代化的因素融入到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之中。智能農業的發展將現代化的成分帶入農業之中,推進了農業的更新變革,推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3智慧農業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3.1智慧農業推動高科技發展,推進新技術運用于農業
科技的興起帶動智慧農業的發展。智慧農業中所運用的高科技種類非常多,如電子傳感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都是當今時代迅速發展起來高新技術,智慧農業是將這些高新技術應用于傳統的農業之中,使傳統農業的作業方式得到更新。它改變了以往勞動作業中繁雜的人力勞動以及經驗判斷,采用更加科學的實時監測與實時狀況分析,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了更好的判斷,能夠隨時隨地補充農作物所需的養分,給以農作物生長過程最好的照料。通過傳感技術的應用,更豐富了農業作業的檢測力度。大數據的收集,改善了農田作業制度,將高科技的數據化管理應用于農業,推動農業管理模式的科技化。物聯網的建立使得農業的產業模式更加豐富,加深了農業的產業鏈,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率。這些新科技的推廣應用無不推動農業進一步向高層次發展。而這些應用的推進同時也擴展了高科技的應用范圍,使這些高科技又在不斷的實踐中更新,進一退推動其在農業中的作用。智慧農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農業作業方式的改變,更是農業的技術革新,智慧農業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2智慧農業推動農業作業的手段變化,使農業作業管理
更加現代化、科學化智慧農業給農業帶來的不僅僅是高科技的應用,技術的革新,更使的農業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學。智慧農業對農業的管理模式更加先進。智慧農業是通過傳感器反饋,然后經過大數據處理得到的農業實時數據,這一點在老的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上實現了非常強的突破。老的傳統農業對農業的管理實際上是一種人為管理,主要通過勘查、觀測,做出經驗性的判斷然后對農業進行管理,缺乏實際評測的準確性,往往在管理中人為因素比較強。而智慧農業一改以前的管理模式,通過高科技的手段對農作物生長時的土壤酸堿度、空氣溫度、濕度及作物的缺水情況進行實時監測,確保了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的每時每刻的問題的發現,對于各指標不足的情況可以及時調控,同時對于作物的管理也免去了很多人力。在管理模式上,更多的是以數據分析為主,通過傳感器得到的數據,對作物生長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對作物階段性的成長數據反饋到數據庫,經過一系列審核,評測之后,有專家綜合各種數據資料對作物整體作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解析,進一步指導農民農業的作業方向,從而使農業作業更具科學性與預見性。這種管理模式擺脫了以往對農業生產的經驗判斷,管理更加科學、準確,減少了不必要的勞動,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農業管理更加現代化。
3.3智慧農業要求農民的作業更加科學化,職業技能更加專業化
智慧農業發展帶動了高科技發展,使得農業的管理模式更加現代化,更要求農民的職業素養能夠達到更高的要求。首先,智慧農業中運用的高科技比較多,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含量較高,這就要求我們的農業從業者有更高的知識含量。對于高科技產品的操作必須能夠熟悉善用,能夠對農業作業的各項數據的進行讀取分析。其次,農業從業者要善用網絡,獲取各種信息,對農業操作、農業作業進行把控。再次,農業從業者必須具備相應的農業知識與技能,以及符合農業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只有具備了關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專業素質才能更好地進行農業生產。所以,智慧農業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農業的技術發展,更要求農業從業者的素質得到提高,符合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條件。總體來說,智慧農業的應用是對農業現代化的一種推進。智慧農業將高科技應用于農業當中,將傳統農業進行轉變,使農業的生產、作業、管理更加現代化,使得農業更符合時代的發展特征。以科技的進步來拉動農業的發展,讓新的技術融入到農業的生產過程之中,同時也讓從業者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更加專業化、高素質化。不管從生產、管理、還是人的素質都得到進一步改善,也使得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能夠更加順利,農業的生產效率更高。智慧農業的出現實實在在的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因智慧農業的到來更加迅捷。
4智慧農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啟示
4.1推動農業智能化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
智慧農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場農業的高科技革命,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背景下,智慧農業的發展更將現代化的技術融入農業,我們應當推動農業的智慧化發展,以此來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通過智能農業的高科技應用,來帶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使我國農業的發展更符合時代特征,讓農業更快地實現現代化。
4.2加強政府支持力度,推動智能農業發展
智能農業發展能帶動農業的現代化。各級政府應結合國家農業發展規劃,制定符合本地區實際的智慧農業發展規劃,通過加強引導,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有實力的農業企業、金融機構等參與到智能農業的發展中來。同時,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通過規劃、激勵與引導是智慧農業融入農業的發展之中,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4.3培養新型農業人才,提高農業從業者素質
1.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它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物質裝備現代化:即用現代工業武裝農業,改變幾千年“啃黃土地”的局面,因地制宜地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以及農村交通通訊網絡化。 第二,技術現代化:即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改變幾千年靠老經驗、老品種的傳統做法,實現土地利用集約化、高產優質高效化、良種化、農民知識化。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以及農業物質投入的增加,科技興農的作用也將隨之增強。 第三,經營管理現代化:即用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武裝農業,改變幾千年來封閉的自給型經濟為開放式的商品經濟,實現商品化、市場化,結構合理化、規模化、組織化與社會化,最終達到高效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與農民收入。 第四,資源環境優良化:即用現代化環境保護意識武裝農業,力爭在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與農業高產高效化的同時,不斷改善資源環境狀態,進而實現自然生態人控化,資源永續利用,環境凈化美化,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以上4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農業現代化的內涵還可以簡單概括為:將粗放低效封閉式的自給性傳統農業轉變為由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武裝的、集約高效技術發展的、開放式商品農業的過程。
2.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
2.1農業生產條件與生產環境不斷惡化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利益和微觀利益,造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目前,我國耕地面積銳減,且沙漠化趨勢日益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導致水土流失面積、水蝕面積和被污染農田面積日益擴大,耕地質量不斷下降,農業生產環境日益惡化。急劇惡化的自然環境,令我國農業發展前景堪憂。
2.2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低 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還停留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生產方式階段,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知識大多是憑祖輩經驗代代相傳,農民觀念保守,思想較落后,使得新技術的推廣阻力加大。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嚴重桎梏。這些現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因素。農業人才缺乏,稍有才能的人就會遠離農業,而回鄉務農則成為不得以的最終選擇。
2.3農民出路問題難解決 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9億多是農民。多年來雖有大批農民從農業中轉移出來,但全國仍有2億多剩余勞動力。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原因主要有: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過度擴張的農村人口不成比例,農業發展的緩慢難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比較弱;戶籍制度的限制,使得農民進城門檻過高;城市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下降;小城鎮的建設滯后。
2.4城市化進程緩慢 城市化進程緩慢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礙第三產業正常發展,使農村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二是影響工業的能量積聚,使工業采取分散推進的方式,難以對農業形成強大的支持力;三是難以有效地形成經濟中心,從而使農業發展缺乏推動力;四是以分散布局為特點的城市化不足的工業化,通常是與農村缺少規劃、居民點布局零亂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土地零碎,田塊狹小,規模化經營的空間條件差。
3.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途徑
3.1依靠科技進步的力量,調整農業科技發展重點 現代科學技術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具有競爭能力的現代農業的關鍵??萍歼M步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沒有科學技術,中國的農業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日本、荷蘭屬于科技先導型的國家,而美國、澳大利亞等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也都十分重視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相對短缺這一特殊國情更決定了我國只有依靠科技進步,通過農業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術的有效運用,才能實現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不同于發達國家,現代化的重點應在于投資少、見效快的新品種與化肥,農藥的配套投入及水土條件的改善。以遺傳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為主的微觀新技術,以信息技術、系統工程技術和生態工程技術為主的宏觀管理技術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有:以培育優質、高產、專用品種為重點,推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農產品加工技術為重點,大力提高農業后續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以開發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重點,大力推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化;以節水灌溉技術為重點,大力發展節水旱作農業、生態農業,推動區域研究與開發活動,加速西、中、東部經濟協調發展;加快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星火密集區建設,推進農村小城鎮進程;大力發展創新農業技術,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加強基礎性研究工作,確保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水平。
3.2加強農業機械化的研究與規范化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夠使農業勞動者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才能消除城鄉、工農和腦體勞動三大差別?,F代農業必然是一種機械化農業,因為沒有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談不上農業現代化。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國農業機械生產水平相對落后,應當改變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縣縣都有小農機廠、小化肥廠等五小支農企業的局面,扶持高技術含量的支農企業,加強農業機械化的研究與規范化?,F階段我國應把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中心環節,本著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走有選擇性的、有步驟的農業機械化道路。
3.3加快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實質是鄉村城鎮化,本質是農民問題。伴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業部門積淀了大量剩余勞動力。過多的人口依賴土地,使中國農業形成勞動密集型,勞動生產率低下,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嚴重障礙。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抓好城鎮建設,加快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為此,一是搞好城市規劃,本著適當發展大城市,積極發展中等城市,大力發展小城鎮的原則,搞好城市布局。二是特別注意加快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不能遍地開花,要重點放在縣城和中心鎮。目前全國平均每個鄉鎮的人口僅為1.9萬人,規模小而且分散,這既難以發揮吸納勞動力的作用,又加重了農民負擔,因而規模在3萬人以下的鄉鎮應撤并。三是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應徹底改革戶籍制度,放開城鎮戶口限制,城鎮對新移民實行優惠政策。
3.4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 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轉機制。一是法律上進一步明確土地產權主體及其權利與義務;二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農村土地使用權30年不變的政策,從法律上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完整土地使用權;三是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化進程;四是改革土地稅收制度,盡快推行費改稅,完善農業稅制;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完善農產品市場。改造現有的糧食部門,理順管理體制,將農業生產、內外貿協調起來,進一步貫徹和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搞好農產品市場建設,盡快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涉農法制建設。由于改革常與滯后的法律法規相沖突,所以要使涉農法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指導規范涉農行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應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改革現行戶籍制度,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壁壘;建立農業保障體系。發展市場經濟,使農業原本經常面臨的自然風險,又加上了市場風險的威脅,成為弱質產業。市場起主導作用的市場經濟并不意味著政府對農業撒手不管,相對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直接指令性的管制而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管理應該強化對農業的宏觀調控職能,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業生產保障機制而不是直接管理農業。
3.5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農業 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呈三個不同發展水平的經濟帶,又有城郊、農區、牧區等不同的地域類型。因此,應實施分類型、分區域的梯度推進與多元格局的農業現代策略,東部沿海地帶、大都市郊區應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從而帶動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 天長市美麗鄉村建設現狀及對策 天長市二峰灌區現狀及發展對策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桂林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嘉興市南湖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興寧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濰坊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六安市裕安區江家店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舒城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海門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全椒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臨朐縣彌河流域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 赤峰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一) 南京市江寧區推進城鄉統籌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現狀及對策 淺談現代農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對策 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其趨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張鳴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現代化研討會暨第九屆全國農經網絡大會”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13(12):84-88.
[3] 黃祖輝,邵峰,朋文歡.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13(1):8-14.
[4] 陳錫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幾個主要問題[J].改革,2012(10):5-8.
[5] 谷文曉.建設我國科學農業現代化的思路和對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1(1):35-38.
[6] 米松華.我國低碳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7] 雷玲.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評價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8] 龔大鑫.甘肅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9.
[9] 曹承忠,孫素芬,羅長壽.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2):788-790.
[10] 藏波,呂萍,楊慶媛,等.基于現代農業發展的丘陵山區農用地整治分區與發展策略:以重慶市云陽縣為例[J].資源科學,2015(2):272-279.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效益;戰略
“互聯網+”戰略下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綜合性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發展對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具有戰略作用,傳統農業需要從農業生產角度與互聯網的深入融合,形成良好的農業互聯網發展理念,對整個農業產業化創新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業產業化運行的過程中要從戰略模式角度進行優化,確保產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形成良好的產業互動管理局面,為農業綜合性發展和產業升級營造良好的平臺和條件。
一、“互聯網+”戰略下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效益提升的意義
1.“互聯網+”戰略下促使農業發展要從生態農業的全面發展思路出發,為農業經濟效益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實現對農業的全方位控制和綜合性管理,為農業的全面優化和綜合性創新具有積極的作用,實現農業的全面協調性發展,確保農業綜合性改革能夠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得到全面的體現,提高農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與農業的全面創新要形成良好的互動管理局面,確保農業發展模式與農業現代化優化管理方案結合在一起,提升農業的綜合性管理效率,為農業的全面性協調性發展營造良好的條件。2.“互聯網+”戰略下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生態農業發展之路,需要從生態農業的綜合優化角度出發,全面形成自然農業發展方式,為資源的增值創造積極的條件。互聯網平臺下農業現代化發展要從資源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角度出發,形成良好的資源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平臺,確保農業綜合發展能夠在綜合性農業改革的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提升農業的現代化優化管理水平,為農業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實現對農業的全方位控制,為農業的全面優化和經濟的全面發展創造好的機遇[1](P41-42)?,F代農業發展與開發利用保護要形成良好的互動管理局面,確保農業規范化運行能夠與資源融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資源創新管理平臺,為資源創新和資源的管理形成控制局面,提高互聯網信息化農業管理水平。我國農業經濟效益全面優化控制的過程中要從生態環境創新角度進行互聯網優化,確?;ヂ摼W平臺下農業現代化優化管理方案能夠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的互聯網信息管理平臺,提高互聯網優化管理方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水平,為農業經濟效益優化營造良好的條件,實現對農業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為農業升級創造新的機遇。3.“互聯網+”戰略下農業現代化發展要從綜合效益提升的角度進行分析,形成良好的生態農業發展戰略,對促進整個農業產業化運行具有積極的作用,為提升農業現代化管理戰略,確保農業進行優化升級,實現農業效益的全面發展,提升農業的綜合性發展水平,為農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和經濟效益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2](P21-23)。確保農業能夠在現代產業升級中發揮關鍵性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要從資源充分利用角度出發,形成質量優異的農產品管理方案,實現對農業的全面性協調性發展,為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優化管理創造良好的機遇。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與經濟效益優化的過程中要從互聯網技術管理的基本思路出發,形成良好的互聯網經濟管理模式,為互聯網技術下農業現代化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農業能夠步入快速化發展的態勢,形成農業現代化發展局面,為農業的全面優化和互聯網農業的全面發展創造積極有利的環境。農業生態效益和綜合效益的提升是個系統性工程,具體運行過程中要從農業綜合性發展的理念出發,形成產品多樣的農業管理信息系統,為農業效益提升創造綜合性管理平臺,積極穩妥的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實現對農業的綜合性效益管理。
二、“互聯網+”戰略下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效益提升研究
1.提升互聯網發展農業的基本思路?!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正步入生態化發展的軌道,需要從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戰略出發,形成良好的農業基本發展規律,提升農業互聯網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農業互聯網優化和創新營造良好的條件和平臺,確保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夠發揮有效的作用,提升農業生態化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農業綜合性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3]。農業可持續發展對農業綜合性改革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在農業各項指標優化中要形成互聯網發展理念,確保農業經濟效益能夠順利實現,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生態農業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入融合是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在新的發展態勢下農業發展要從內生性發展的基本戰略出發,形成農業全面協調發展的綜合思路,為農業各項指標優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實現農業的全面規范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生態經濟可持續高效運行產生良好的作用,提升農業戰略性發展水平,為農業的全面優化和組織模式創新創造新的動力。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與多層次農業需求關系要緊密結合在一起,為農業與龍頭企業與互聯網融合營造良好的環境?!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發展要從可持續發展思路出發,形成良好的互聯網發展模式,確?;ヂ摼W發展能夠與農業戰略發展結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聯網發展思路,為互聯網各項戰略目標的農業發展模式創造良好的平臺,為農業現代化與互聯網全面系統的融合,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為農業可持續高速發展創造新的環境,實現對農業的綜合效益管理,為農業各項指標的深度優化和基本思路的全面形成創造新的思路。2.要與新經濟協調模式緊密結合,營造良好氛圍。“互聯網+”戰略下生態農業發展要與新任務和經濟協調模式緊密結合,為創造性提升農業生態性經濟效益指標營造良好的氛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實現創造新的條件?;ヂ摼W戰略下生態農業發展與全面協調模式要形成綜合性發展思路,為農業現代化發展與全面系統性效益機制緊密結合,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夠符合戰略性指標要求,為農業各項效益指標的全面實現創造新的條件,提升農業現代化管理思路,為現代化農業經濟效益全面實現創造新的模式[4](P46-48)。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與綜合效益實現的過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生態效益管理戰略,為生態效益的資源模式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農業資源優化與生態合理性結合在一起,發揮互聯網技術的綜合性作用,提升農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為農業現代化模式創新和綜合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為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提供重要的保障?!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經濟效益需要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長期經濟效益發展思路,為農業的全面戰略性指標的順利實現創造新的環境。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優化要緊密融合,形成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農業全面生態合理性發展創造新的模式,為農業生態建設的總體思路形成和經濟效益指標的優化營造積極有利的條件。農業經濟效益發展模式要與互聯網全面協調發展融合在一起,確?;ヂ摼W能夠在農業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綜合性的管理模式,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動態協調發展形成有效的互動。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要形成良好的互動管理機制,確保農業經濟效益實現的基本思路與互聯網戰略進行全面的對接,形成良好的農業工程管理措施,確保農業生態管理機制與農業經濟效益進行全面的聯動,為農業經濟效益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3.優化各項經濟效益指標,提升綜合管理水平?!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模式要結合在一起,確保農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能夠得到優化,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綜合管理水平,為農業全面戰略目標實現營造積極有利的條件。我國經濟學家劉勁哲指出“農業或將成為我國互聯網產業的下一個風口”。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全面協調發展是緊密結合的,需要從經濟效益模式發展的思路出發,形成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目標,為農業的戰略性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5]。農業經濟結構模式與經濟效益提升要形成綜合性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農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營造積極有利的條件。確保農業能夠增效,同時農民也能增收。農業經濟發展要把質量與效益結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發展模式,傳統農業技術與農業效益要形成綜合性發展戰略,確保農業全面優化與農業的發展模式在聯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長期農業發展戰略,為農業經濟模式創新創造新的思路。農業發展要從建立良好的創新經濟機制,確保經濟效益能夠在資金投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為資金和技術的全面融合創造良好的機遇。農業發展與農業經濟發展要引入多元化發展思路,為農業各項評價指標形成良好的技術管理環境創造新的機遇。建立農業經濟技術保障體系是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從各項經濟指標體系建設的思路出發,形成良好的生態農業發展環境,為農業科學管理和全面技術保障創造新的條件。農業經濟指標與農業管理認證模式要結合,形成良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為農業現代化技術支撐和全面的技術模式創新創造新的思路,對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和優化農業發展結構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要形成良好的互動管理局面,為農業互動化創新機制優化營造積極有利的條件。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業全面協調有效融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確保農業生態發展規劃與農業經濟效益提升是全面的、系統的、可持續的,要建立完善的經濟效益提升控制管理機制,確保各項經濟效益指標能夠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永杰.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趨勢與工作重點[J].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2,(01).41-42.
[2]王壽辰.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探析[J].當代農村財經,2015,(4).21-23.
[3]劉勁哲.中國還非世界第一大經濟體[J].江蘇建材,2015.
[4]劉玉霞.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發展策略研究[J].林業勞動安全,2012,(1).46-48.
現代農業主要指某一時期世界具有主導性和代表性農業的現狀,而農業現代化主要描述現代農業實現的目標、模式與過程。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由落后的傳統形態向先進的現代形態轉變的過程,也是指農業要達到的現代水平程度。農業現代化的標準具有時代性特征,是不斷變化和提高的。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常以其現實農業發展水平與現階段國際社會一般公認的農業現代化標準之間的差距為依據。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農業現代化標準體系。以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成果《1996~2050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走向現代化的構想》中對中國現代化戰略階段安排為主要代表,一般公認的符合中國實際又具有國際可比性的中國農業現代化主要指標和各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歸納如表1??傮w看,內蒙古農業發展是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內蒙古實際出發,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2008年內蒙古人均GDP為32214元,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匯價折算(下同)為4703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80美元(4656元人民幣),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1.69%,第一產業勞動力占全區就業人口總數的50.45%。總體判斷,目前內蒙古農業現代化正由起步階段步入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內蒙古農業現代化階段標準值實現年份見表2。
2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測算
將現代農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參考農業部課題組關于中國現代農業多指標綜合指數的評價體系及方法,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建立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通過與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定量比較,分析判斷內蒙古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全國與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指標值及其代碼如表3)。
2.12003~2008年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速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與分析
以2003年內蒙古農業發展水平為參照,2008年內蒙古農業發展水平指數值進行計算的公式和計算結果為:R內蒙古03/08=5.73%Y1,08/Y1,03+6.91%Y2,08/Y2,03+4.69%Y3,08/Y3,03+3.31%Y4,08/Y4,03+3.94%Y5,08/Y5,03+2%Y6,08/Y6,03+1.57%Y7,08/Y7,03+7.88%Y8,08/Y8,03+10.03%Y9,08/Y9,03+9.04%Y10,08/Y10,03+9.57%Y11,08/Y11,03+6%Y12,08/Y12,03+5%Y13,08/Y13,03+6.34%Y14,08/Y14,03+6.23%(1-Y15,08/Y15,03)+4%Y16,08/Y16,03]+[3.2%(1-Y17,08/Y17,03)+3.63%Y18,08/Y18,03+0.93%Y19,08/Y19,03]=1.6034以2003年全國農業發展水平為參照,2008年全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值進行計算的公式和計算結果為:R全國03/08=5.73%X1,08/X1,03+6.91%X2,08/X2,03+4.69%X3,08/X3,03+3.31%X4,08/X4,03+3.94%X5,08/X5,03+2%X6,08/X6,03+1.57%X7,08/X7,03+7.88%X8,08/X8,03+10.03%X9,08/X9,03+9.04%X10,08/X10,03+9.57%X11,08/X11,03+6%X12,08/X12,03+5%X13,08/X13,03+[6.34%X14,08/X14,03+6.23%(1-X15,08/X15,03)+4%X16,08/X16,03]+[3.2%(1-X17,08/X17,03)+3.63%X18,08/X18,03+0.93%X19,08/X19,03]=1.49882003~2008年全國農業綜合發展速度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為:(1﹢a全國,03-08)5=R全國03/08=1.4988,a全國,03-08=8.43%2003~2008年內蒙古農業綜合發展速度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為:(1﹢a內蒙古,03-08)5=R內蒙古03/08=1.6034,a內蒙古,03-08=9.9%2003~2008年內蒙古農業綜合發展速度與全國農業綜合發展速度之差:a內蒙古,03-08-a全國,03-08=9.9%-8.43%=1.47%即2003~2008年內蒙古現代農業綜合發展速度比全國平均速度快1.47個百分點。
2003年內蒙古農業發展開始進入現代農業加快建設期。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關于加快農村牧區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意見》(內黨發[2003]23號),指出解決好“三農三牧”問題,最根本的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是大幅度增加農牧民收入。近年來,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自治區創造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惠牧政策,對“三農三牧”的支持由應急扶持、框架構建轉向穩定支持、完善體系,逐步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農業發展以提高質量和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為目標,注重傳統要素和資本、技術等現代要素相結合,由傳統農業的粗放增長方式向現代農業的集約發展方式轉變。從2004年糧食產量實現恢復性增長以來,至2008年連續5年豐收,糧食產量增幅大多年份高于國家平均增幅(見表4);牲畜總頭數從2005年開始至2008年連續4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主要農產品生產已逐步由頻繁周期性波動轉向較長時期基本穩定,農業生產能力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農民純收入從2003年實現恢復性增長后,至2008年以每年實際增長10%左右的速度已連續5年實現增長,每年凈增收超過300元,是歷史上增速最快的時期,在全國各省市區農牧民收入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至第14位(見表5)。
2.2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與分析
的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之所以提出這個理論也是基于中國的國情考慮:首先,中國人多地少,怎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始終是我們要考慮的重大問題;第二,就是人均土地經營規模小,在如此之小的規模之下,怎么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中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差別很大的問題,怎么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第四,中國農業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考慮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怎么走,考慮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特征、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包括接下來發展的努力方向具有重大意義。
會議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專家和領導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下一步發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忠告。比如前面有專家提出,在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方向上,首當其沖要考慮農產品自給問題,要考慮糧食安全問題。事實上我們面臨著糧食的總量平衡問題,也面臨著農產品的結構平衡問題,還面臨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第二,當前,特別是農村改革30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包括怎么確保農民增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去年農民收入達到了4140元,是1985年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但是去年的城鄉收入差距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一年,由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的1:2.56,變為去年的1:3.33。第三,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下一步能不能持續穩定發展,也面臨改革問題。
所以,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如何走得順利,就是要深化農村改革,改革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之上,怎么搞活農地使用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傳統農業發展理論以阿瑟·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和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為代表。應該說,這兩大理論都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對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農業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理論本身的缺陷,非??量痰睦碚搼们疤?,加上缺乏實踐經驗的必要總結和提煉,很容易導致發展中國家農業在經歷一段短時期的繁榮之后再次陷入停滯,回到那種投入產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經濟論》為例,劉易斯最重要的假設就是農村存在隱性失業,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者為負數。在對農業生產沒有任何不利影響的前提下,農村勞動力可以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加人工業化進程。當農村勞動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時,農產品產量下降,價格上升,追求利潤的動力將促使農民把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引進來,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然而,從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來看,不僅是劉易斯的假設站不住腳,劉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變的過程也過于簡單。首先,正如美國西奧多·W·舒爾茨所指出的,農村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為正,不是零,更不是負數,因此農村勞動力流出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下降。其次,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幾乎伴隨著勞動力流出的開始而開始,并不是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滯后期。因為相對于較低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工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即使在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相對價格也會上升。再次,農產品價格上升所帶來的利潤,并不能肯定把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引進來。因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是多種要素的集合體,其中許多關鍵性的生產要素具有很長的生產周期。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波動足以扼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整體引進,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從而使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功敗垂成。最后,考慮到經濟開放的因素,農產品的進口足以阻止任何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和農業生產利潤的獲得。因此,無論是二元經濟理論還是改造傳統農業理論,它們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在中國過去三十年的農業發展中充分暴露了出來。
二、中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985年,在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不僅全面鋪開,其效應也已開始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現在,中國農業的發展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農產品的進口在全部進口總額中只占很小比重,這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和不足??傮w上說,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中國農業仍是一個低收入行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受到工業化能力的限制。這兩大問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維持著中國農業投入產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的低收入使農村勞動力流出,極大降低了農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這對主要依賴人力資本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造成了致命打擊。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不僅意味著農村較低的消費和生活水平,也意味著農村的低儲蓄和低投資,意味著改造傳統農業所需要的貨幣資本和實物資本投入都面臨不可克服的現實困難。然而資金的缺乏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中,只要有豐富的人力資本,信用仍然能夠彌補貨幣和實物資本的不足,但務農的低收入恰恰又讓農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資本進一步流失。現代農業需要的不是廉價的低素質勞動力,而是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和相當技術含量的高技術勞動者,這種勞動力在農村很奇缺。然而在農業勞動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僅有一定技術水準的勞動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強壯體力的簡單勞動力也離開農村,這意味著滯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主體是老、弱、病、殘,他們無論在勞動力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可能勝任中國農業發展的需要。農產品價格偶然性上漲所帶來的經濟刺激,其結果不可能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的簡單追加。農產品銷售的高價格最終對應著農產品生產的高成本,而不是通過引進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更多的農業利潤,從而使農業生產進入良性循環。
如果說,務農的低收入為傳統農業的現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礙,城市工業化接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有限,則使傳統農業維持的低水平均衡獲得了必要的外部條件。受工業化產品市場容量的限制,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城市的發展遇到瓶頸,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進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業化來完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民以食為天,廉價的勞動力大軍盤踞在農村,也就為傳統農業的延續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里,盡管中國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所增加,但中國農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并沒有顯示出來,更沒有顯示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強大競爭力。
三、規?;c精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受到工業化市場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又必須以大批農業勞動力的退出為前提,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資本對勞動的有效替代。這意味著中國必須開辟一個新的就業領域作為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吸收器。新的就業領域只能來自農業內部,但它絕不是我們日常所理解的現代農業,在嚴格的意義上,按照劉易斯模式實現的現代農業應稱為大田農業。新的就業領域是特種農業,也稱精細農業、都市農業,它在日本、東亞四小龍甚至東南亞一些國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驗。特種農業生產滿足人們特殊需要的農產品,大田農業生產滿足人們日常需要的農產品。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產品而言,特種農產品異質性高、產品差別化程度大,大田農產品同質性高、幾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種農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大田農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盡管二者所需要的技術含量都很高。特種農業和大田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代表著農業現代化的兩個方向,每個發展中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時,都應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自主決定特種農業和大田農業在本國農業部門中的比重。
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絕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農業發展理論,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理論。西方的農業發展理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適合西方的國情。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面臨著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農業除以廉價的資本取代昂貴的勞動力之外,沒有任何選擇,以機械化為基本特征的西方農業現代化完全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后來的農業電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機械化的基礎上完成的。這種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農業現代化并不意味著西方的農業現代化代表著農業現代化的全部內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訴我們,通過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可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創造出更多的農業剩余產品。從這種意義上說,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講述的是西方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是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情形下的農業現代化,這條道路對于有著嚴重過剩勞動力的中國農業是否適用值得商榷。相反,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與其說它為農業的現代化提供了一條新思路,不如說它為西方農業現代化理論補充了新的內容。因為就大田農業而言,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顯然更具有說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受自然條件影響顯著,最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地方就是改變勞動的投入方式,這是西方農業現代化首先從以資本替代勞動開始的首要原因,在機械化全面鋪開之后,才有化學化、生物化等其他農業現代化技術。這種以節省勞動力為基本目的的農業現代化注定了其產品的勞動含量較低,農產品具有明顯的資本密集型特征,但社會發展的需要顯然不應局限于資本密集型農產品的滿足。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在強調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本與勞動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時,認為可以通過增加勞動的投入來彌補資本的不足,卻無意識地把人們引導到一個農業現代化的全新空間,這就是特種農業的現代化,專門生產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如果說大田作物滿足的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種農產品滿足的就是人們特殊生活的需要。舒爾茨理論應用的結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種農業的出現和特種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這也許是舒爾茨當初提出這一理論時所沒有想到的。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發展農業不能說不盡力,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始終緩慢,每一次重大的農業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的革新,都帶來了農產品產量的較大提高,但中國農業始終沒能擺脫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
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革命”。中國發展農業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發展大田農業,提高農產品產量,通過機械化解決勞動效率問題;另一方面發展特種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品種,解決勞動力過剩問題??梢哉f,沒有機械化,就不可能實現大田農業的現代化;同樣,沒有差別化,也就沒有特種農業的現代化。中國農業過去最大的失誤是,在強調產量的同時沒有將過剩勞動力從大田農業中分離出來。實現大田農業和特種農業的齊頭并進,追求農業生產的規?;途毣瑢⑹侵袊r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