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5: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課程一體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概況
1.精心設計德育“一體化”管理總目標
學校制定出一到五年級德育管理的總目標,將德育有機地統一在一到五年級德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并能與之互相融合、相互滲透、協調發展。學校德育管理的總目標:教育幫助小學生初步培養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初步養成孝敬父母、團結同學、講究衛生、勤儉節約、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逐步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樂觀向上的性格。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每個年級分別設立不同的主題教育,使整個學校德育活動循序漸進,形成一個整體,讓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2.構建德育“一體化”層級管理網絡
學校構建了以校長負責制下的德育、教學一體化的層級管理網絡。具體而言,由校長全面負責學校的德育、教學一體化工作,設立德育的分管校長具體實施,下設德育處,由德育主任、少先隊、各班主任(中隊輔導員)具體開展各項工作。要求:德育處、少先隊、班主任(中隊輔導員)人員素質高、職責明確;強化少先隊的職權;管理層機構和人員少而精;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學校按照導向性和激勵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形成性和階梯性、主體性和個體性、操作性和實用性等評價原則,運用“星級”評價方法,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角度,建立科學簡明的學校德育課程星級評價指標體系。
二、星級陽光少年“遞進式”激勵性評價的做法
1.評價項目
星級陽光少年“遞進式”激勵性評價的項目主要包括樂學星、守紀星、禮儀星、健體星和感恩星。(見圖1)
2.評價標準
(1)樂學星
達到以下標準之一者即可獲得“樂學星”。
第一,課堂專注:上課遵守課堂紀律,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能夠積極發言,善于思考回答問題。
第二,作業認真:認真完成各科作業,正確率高,能及時訂正作業中的錯誤;書寫整潔、規范、美觀,行款整齊;能按時獨立完成并檢查家庭作業,完成預習、復習工作。
第三,晨誦午寫:早上到校后能自覺、大聲地誦讀;中午到校后能自覺、認真地進行午寫。
第四,堅持閱讀:堅持每天閱讀30分鐘,堅持做讀書筆記或讀書卡片;能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或精彩段落;能夠經常動筆寫讀后感、日記、小文章;能向校報投稿。
第五,學習進步:單科學習成績較之上次測試在分數、名次、分數或等級上有進步;課堂、課問紀律有進步;其它方面有比較大的進步。
第六,成績優秀:期中、期末考試學科成績為優秀者。
(2)守紀星
達到以下標準之一者即可獲得“守紀星’’。
第一,課堂紀律:認真遵守課堂紀律,不遲到、早退、曠課,不做與課堂內容無關的事情(任課教師針對學生課堂表現可實行一票否決權)。
笫二,路隊紀律:遵守上學、放學路隊秩序,走路時昂首挺胸,呼號時聲音響亮。
第三,集會紀律:整隊時速度快,能保持安靜;集會中站姿標準,不與同學交頭接耳;離場時按指揮退場。
第四,校園紀律: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說粗話、臟話;不罵人;不打架;不大聲喧嘩;不瘋跑,
(3)禮儀星
達到以下標準之一者即可獲得“禮儀星”
第一,著裝標準: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穿著謦潔的校服并佩戴紅領巾。
第二,舉止文明:保持個人衛生及周圍環境的整潔,主動撿拾塑料盒、紙片等,不隨地吐痰,不亂丟雜物,不亂涂畫墻壁;不在路邊攤點購買“三無”食品。
第三,行為示范:能被評選為班級、校園文明禮儀示范員的同學。
(4)健體星
學校各項體育測驗達標并且達到以下標準之一者即可獲得“健體星”。
第一,體育課堂:體育課上聽從體育教師指揮,訓練動作規范,不做危險性活動,
第二,堅持鍛煉:陽光大課間時能在規定區域進行鍛煉,并且每天在家能堅持鍛煉15~30分鐘。
第三,做操規范:做眼保健操、禮儀操、廣播體操動作規范。
第四,行為示范:被推選為運動員的同學或被推選為眼保健操示范員、禮儀操示范員和廣播體操示范員的同學。
(5)感恩星
達到以下標準之一者即可獲得“感恩星”。
第一,熱愛班級:不在課桌凳上亂涂亂畫;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約束個人言行,給班級爭光添彩。
第二,愛護同學:當同學遇到困難時能提供幫助。
第三,孝親敬長:尊敬師長,孝敬父母,能接受老師、父母的教誨,不頂撞長輩,能用實際行動回報老師、父母(如積極為教師服務;為父母洗腳、端茶,堅持做家務等)。
3.評價辦法
(1)評價周期
建議低段2周,中段3周,高段4周;年級部視學生情況自主確定。
(2)評價流程
其一:周期初申請一同學監督一班級評定會評定一班主任頒發喜報。
其二:即時申請一班級評定會評定一班主任頒發喜報。
評價流程中的兩種申請方式涵蓋了學生申請需求,同時全體同學參與,加強了監督,保證認定的公開、公平、公正。
(3)認定時段
每學期,分期中、期末兩次匯總得星數,認定金星、銀星、銅星陽光少年,由學校隆重表彰并頒發“星級陽光少年”獎狀。
三、星級陽光少年“遞進式”激勵性評價效果
1.科學的評價體系,有效引領學生幸福快樂成長
該體系既要保證用幸??鞓芬I學生成長的激勵性評價理念,更要注重能在教育教學中好落實、易操作;注重加強過程性評價,避免只依靠學期末的總結性評價。
“樂學星、守紀星、禮儀星、健體星、感恩星”多種類別的評價,不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優劣,是對學生綜合表現情況進行評價的一種方式。每個班級設有“爭做陽光少年描繪成長畫卷”評價園地(見圖2),用笑臉章來對學生平時表現進行動態管理,采用“笑臉章-半圓星-整圓星-銅星-銀星-金星-星級陽光少年”遞進式評價模式。
每個班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課教師都參與評價,體現了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主體的多元化。根據學校所分配的表彰數量,每名教師根據自身實際均又制定了適當的評價方案。這種評價體系,重在激勵,重在激發學生“爭章”的意識,從而不斷地超越自己,由他律“爭章”到自律“守章”。
2.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成就學生的幸福人生
為保證評價效果,讓學生體會到幸福成長的快樂,學校重視評價結果的運用,進行了班級陽光少年、級部陽光少年、學校陽光少年的評比。除每學月對班級陽光少年表彰外,在學期末還對級部陽光少年、學校陽光少年隆重進行表彰(人數約占全校學生數的1/2),主要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爭章的信心,讓其感受幸福,快樂成長。這種評價方式,改變了單純依靠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的方式,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長、各方面表現進步較大的所謂“學困生”一樣能被評為陽光少年,人人都能找到幸福感。
3.轉變的評價觀念,成就學生的幸福課堂
評價改革帶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變化,笑臉章的使用,杜絕了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現象。教師們有了共識:既然笑臉章能解決問題,何苦再用體罰去解決問題。教育理念的更新,帶動了學生教育工作的整體變化,教師不再只是盯著學生的不足看,更多的是去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笑臉章不再只是優秀生才有的待遇,適當調整標準,“學困生”一樣可以得到笑臉章的鼓勵。評價觀念的轉變,保證了所有學生都有得到獎勵的機會,而學生為了獲得笑臉章,需要不斷改正不足,盡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爭取在某個長處上獲得笑臉章,這也就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意識,變激勵為動力。與此同時,師生關系也由對立轉為朋友,增強了彼此的幸福感,最終促使全校形成了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幸福氛圍。
4.家長參與式評價,成就幸福家庭
校外自律章,將評價權主要交給了家長,表現好的學生可由家長為其爭取笑臉章。當學生得知學校讓家長頒發自律章時,為了得到這枚章,就會付出努力,并在家長的監督下,通過長時間嚴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壞毛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會變得懂事很多。這種在激勵性評價中納入家長評價的方式,加強了對學生在校外表現的監督,提高了家長的話語權,解決了許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無奈和煩惱,減少了親子矛盾,有利于形成幸福和諧的家庭關系,家校合力也更強了。
5.學牛幸福指數提升,成就幸福學校
激勵性評價不斷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比以前更守紀律了:上課亂說話、做小動作等現象逐漸的少了,學習的勁頭更足了。不僅如此,學生整個的學習生活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自信自強的多了,自卑膽怯的少了;遵守紀律的多了,亂打亂鬧的少了;虛心好學的多了,不求上進的少了;助人為樂的多了,損人利己的少了;愛護公物的多了,破壞環境的少了;學會合作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創新實踐的多了,墨守成規的少了;遵守公德的多了,違反秩序的少了;家長積極為孩子爭取自律章的多了,來校告狀的少了。
關鍵詞:中職;建筑;一體化;改革;課程
一、校企的供需現狀
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學校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適用于思想素質差、行為習慣差、學習習慣差、心理素質差的中職生,且學校教學偏重于理論教學,實踐操作由于種種原因很少進行甚至無法實施。(2)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是上崗即能上手,都不希望自己花時間來培養新人,而在建筑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看出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一體化”教學改革是最行之有效的模式。那么何為一體化教學模式?它是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建立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教學上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以職業技能訓練為核心,建立若干教學情境,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改革達到的預期效果
推行一體化教學改革,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程間的無縫銜接,企業的有效對接,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以就業為導向,學生為中心,能力為本位,教、學、做合一的目標。
三、實施措施
(一)學校方面
1.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深入建筑企業的調研,針對建筑企業(如建筑施工企業、工程造價公司、建筑監理公司等)的工作流程、職業標準、崗位設置、工種特點,改革技工院校的課程體系,包括專業教學計劃進程表、教學大綱、教材建設等。組織成立課題小組,再將小組細化,成立建筑材料、建筑法規、建筑招投標、建筑施工技術、建筑工程測量、建筑制圖與實訓、計算機應用基礎、德育等子課程小組,環環相扣,分步落實,逐步推進。
2.加快完善實訓基地建設。建立自己的實驗實訓場地,將課堂由教室搬到實訓場地,讓學生用眼看、用手動、用腦想,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掌握深度。
3.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建立學生、教師的企業實習基地,推進“雙師型”教師培養,假期派選教師進入施工現場實習,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使教師能夠熟練操作材料檢測儀器、測量儀器,熟練使用CAD軟件、計價軟件等,熟悉建筑行業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掌握新標準、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
4.改革考核方式。傳統的教育是以分數作為考核的唯一標準,在當代的職業教育顯然不適用,分數不能完全代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故而一體化教學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形成評價過程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考試內容多元、成績構成多元、考試管理全程監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評價體系。改變以考代評的考核方式,能有效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加科學和客觀地評估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5.探索將建筑行業的施工員、預算員、材料員、測量員等行業資格證書的培訓與考試內容融入課程體系之中,通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實現“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機制,解決技工院校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6.開發課程資源。新的教學模式導致了普通的教材不再適用,因此需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積極開發或引進建筑專業的仿真軟件,由于建筑專業的特殊性,施工現場不允許非施工人員進入,導致建筑專業學生無法到施工現場參觀和學習,仿真軟件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F在有很多公司已經涉及建筑這一塊,并且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系統。
(二)教師方面
1.轉變教師觀念。由傳統“填鴨式”的講授,轉變為先練后講,先學后教。注重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引導學生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等,讓學生唱“主角”,而老師轉為“配角”。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換位,由原來課堂睡倒一片到現在課堂提問聲不斷的轉變。
2.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一體化教學需要一支能吃苦,敢吃苦,能鉆研,敢鉆研,會創新,敢創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教師自身應該積極參與和參加學校提供的學習機會,參與假期企業實踐等培訓活動及各類教育教學競賽,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一體化教學改革。同時教師要根據課程大綱,制訂特定的教學任務,確定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四、德育為技能插上翅膀
現代企業家提出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觀點可以看出“德”在職業生涯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因此德育課程是建筑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并且需要貫穿始終。實際應用中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的規定,實行分階段分層次開設德育課程。而在課程設置中改變德育課就是老師反復念叨的思想教育課的觀念,讓活動進入到德育課堂中,設置各類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打造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
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實行與推進需要學校領導的支持,而作為一線教師,應該積極加入到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中。當我們的中職生學到技能走出校門時,才能得到企業的任用,也才能解決就業難與招生難的現象。
參考文獻:
王婉軍.中職生德育實踐教學一體化研究[D].廣州大學,2013.
關鍵詞:職業學校;德育課;開放化;一體化;意境化;詩意化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6-0051-02
部分職校生存在重專業輕文化、重技能輕理論的心理,職業學校德育課一直被邊緣化。作為一線教師,應該承擔起德育課教學改革的重任,改進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做到“四個化”,即課堂開放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意境化、語言詩意化,從而讓學生愛學、樂學、好學,真正達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實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一、課堂開放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F實中不少教師仍然習慣于教師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較少出現師生之間的雙邊互動和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課堂一言堂現象依然明顯。改變這種枯燥乏味的傳授式教學模式,就要著力構建開放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談話式、討論式、對話式、合作式等互動化教學法,注重學生體驗、感悟、探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樂起來。比如,在教學“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珍惜人身權利”時,可以融合對話式與合作式教學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搶答競賽。借助視頻逐一展示員工排隊接受搜身、搞惡作劇致人身體受傷、教師偷看學生信件、網上說別人壞話等各種現實案例,再提出問題:這些當事人侵犯了受害人什么人身權利?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然后由各小組進行搶答,并對優勝小組進行表揚和獎勵,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與干勁。這種活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培養語言表達及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
二、理實一體化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指出,德育課“要緊密聯系實際,堅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情感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F實中不少教師仍然講歸講做歸做、理論與實踐脫節,德育課堂只是純粹枯燥的說教,結果往往以其昭昭,使人昏昏。事實上,德育課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聯系實際,要通過一系列課內外實踐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得到行為體驗、情感熏陶、思想錘煉。在課前,可以要求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手段廣泛搜集信息資料,在課間進行集體探究,引導學生分析信息中反映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課堂上,可以將教學內容有機融入相聲、小品、話劇等形式,指導學生進行排練、展演,讓他們進行情感體驗。特別是面對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的教學難點,面對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等教學重點時,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辯論、表演等活動,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比如,在教學“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發展職業生涯要善于把握機遇”時,可以結合教學進度,設計“求職成功的關鍵是外部機遇”與“求職成功的關鍵不是外部機遇”以及“全才更適應社會競爭”與“專才更適應社會競爭”等與學生現實相關的辯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比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在教學“職業道德與法律”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模擬案情再現或法庭審判等活動,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這種實踐性活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教學意境化
部分職校生學習德育課興趣不濃、自主性差等,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環境等外部因素入手,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意境化,就是創設富有藝術性的教學情境,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競爭意識。在新課導入時,可以采用設疑引思法,布設一個個故事、案例等情境,提出一系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留下懸念,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在教學“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的“避免誤入犯罪歧途”時,可以通過視頻展示近期發生在社會上的盜竊、殺人、醉駕等案例,讓學生思考應該如何避免這種案例發生,啟發學生思考后進入教學主題。在課題講解時,可以設計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例如,結合新課導入時介紹的盜竊案例,延伸設問:假如你在公共汽車或街上,發現小偷正在行竊別人,應該怎么辦?假如發現本人正被偷竊怎么辦?假如抓住小偷又該怎么辦,能不能將他打傷打死?在課件設計環節,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編輯一些情節引人入勝、帶有啟示意義的情景短片,增強意境效果,真正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作用。例如,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自覺能動性是人特有的能力”時,可以播放我國宇宙飛船發射成功的視頻資料,再現宇航員太空漫步的優美畫面,帶學生進入太空的美好意境;再播放傅笛生演唱的歌曲《眾人劃槳開大船》,讓學生欣賞優美壯觀又激蕩人心的畫面,展現人的自覺能動性的巨大力量,發揮德育滲透作用。在板書設計環節,堅持直觀性、醒目性、新穎性、簡潔性、多變性原則,采取綱要式、圖表式、線索式、推導式、階梯式等多種方法,且經?;臃?、形式多變,增強板書的意境效果。
四、語言詩意化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苯處煹恼Z言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教師的語言風格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效果。德育課教師要改變語言刻板、枯燥無味的習慣,善于運用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創設詩意的課堂。
(1)運用形象語言。借助各種語言修辭手法,運用俗語、諺語、俏皮話等形象化語言,增強教學生動性、趣味性,有助學生的理解與識記。比如,在教學“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透視經濟現象”時,可以用棒子、鞭子、篩子進行比喻,指出價值規律像一根棒子調節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又像一根鞭子鞭策著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又像一把篩子,能促進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時,可以引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拿什么鑰匙開什么鎖”等諺語,增強學生對“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解。
(2)巧用抒情語句。引用一些詩詞歌賦等抒情性語言,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或借助課件給予再現,能夠讓學生在情感中明理,在明理中體驗情感。比如,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挫折和逆境”時,可以引用“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幫助學生理解個中哲理。
(3)妙用典故時事。理論聯系實際,生動講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成語典故、寓言故事、軼聞趣事、熱點新聞等,有助于詮釋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用聯系觀點看問題”時,可以介紹唇亡齒寒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等成語典故;而在教學“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有關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以及“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就業形勢與擇業觀”等內容時,可以錄播時事新聞,并進行適當評論,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4)引用熱詞新語。巧用流行語、順口溜、歇后語、笑話幽默等,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可以引發學生的心靈碰撞。比如,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正確處理利己與利他的關系”時,先介紹社會上一些人不當言行后,來一句“現實中就有這么些人,好像他爸是李剛,所以就這么任性”,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流行語為什么會流行?它說明什么?經過小議之后,得出結論: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必須尊重他人、主動關心他人、維護他人的正當權益。
五、結束語
總之,德育課教學要從枯燥無味的說教中擺脫出來,改變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的現象,就要堅持“四個化”要求,注重改革課堂教學,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充分體驗參與之樂、探究之趣、思辨之悟、成功之悅,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程遜.中職德育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0(17).
[2]林鵬程.中職德育課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文教資料,2013(09).
【關鍵詞】德育;新課程;改革;德育網絡;家庭德育;社會德育
新課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開,在德育教學中,一個突出的改變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號,這個口號的提出,不僅在德育的課程基本理念、建構方式、教材編寫要求、課程評價側重等幾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而且在德育的網絡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出現,不僅是對以往德育的一個反思,也是對有效德育網絡建設的一個重新闡釋。
一、以往德育網絡存在的問題
在以往的德育中,學校作為德育的主要陣地,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會作為輔助陣地,其重要性一直沒有得到重視。雖然以學校為主,家庭和社會為輔的德育教育網絡一直是德育網絡建設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課程上的德育教育網絡,很難把學校、家庭、社會這三者結合起來,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學生總體測評中地位薄弱
長期以來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績一直是衡量學生好壞與否的主要標準,而學生的道德水平作為文化成績的輔助評價標準并沒有得到普遍的重視。對于家長而言,孩子如果成績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現重大的問題,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會成為影響家長評價的因素。加之高考這根指揮棒的作用,使得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文化成績,雖然在近幾年的高考選拔中,對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學率和學校聲譽的考慮,學校經常會人為拔高學生的道德評分,尤其是成績優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學生。這就給學生和家長傳達了“德育不重要的訊息”,從而使得家庭這一德育環節一直處于薄弱的態勢,隨之社會對此也會采取漠視的姿態。
2.德育的課堂化難以開展校外德育網絡的建設
德育教學一直以課堂教學為主,這是我國多年以來的慣例,忽視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課堂,德育也就算是結束了。這種德育方式人為的把德育分割了開來,沒有看到德育是滲透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會都沒有看到自己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認為德育是學校的事情,加之學校往往不主動采取措施進行社會德育,所以家庭和社會也就在無形之間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書面考試為主的德育測評把德育限定在書本上
德育的測評一直是引導德育教學的指揮棒,而以書面測評為主要考試方式的德育測評把德育變成了道德知識的教育,重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輕學生自身行為實踐,重道德認知考察,輕道德情感內化。這種測評方式使得德育教學很難在課堂之外開展下去,學校及師生都沒有在課堂之外,書本之外進行德育的意識。這就使得家庭和社會德育的開展比較困難。
二、新課程改革對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教育網絡的促進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網絡的建設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時間上,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在空間上,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校里,而是把德育擴散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滲透在了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會。其理論立足點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
作為社會人的學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來自于各個方面的信息的沖擊,僅僅憑單純的書本德育很難全面的反映學生生活的實際。生活化的德育在德育內容上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社會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點,道德始終存在于人的社會生活之中,起源并服務于維護社會秩序和增進社會團結的社會需要,脫離了人與他人、集體、國家的社會關系,無所謂道德可言。生活化的德育把學生真正融入進了這個社會,真正地去體驗這個社會的道德準則,而社會生活本身是綜合性的,它從家庭、集體、社會、國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現出人與他人、社會、環境、文化的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而對人的道德發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層面、多水平的要求。[2]
2.生活德育重視社會實踐內容的教育
新課程內容是動態綜合性的,其立足點在于學生的生活范圍是逐漸從家庭、學校、社區向更廣泛的社會領域擴大的,他們的思想品德是伴隨生活范圍的擴大而發展的。因此,當前學校德育課程以“品德與公民”為主線,按照學生生活范圍不斷擴展的邏輯,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家庭、學校、社區、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等相互遞進的層面,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等內容有機綜合于“品德與生活”(小學1-2年級)、“品德與社會”(小學3-6年級)和“思想品德”(初中)課程之中。[3]這樣的建構方式,既使當前學校德育課程適應了學生成長的動態性,又使學校德育與社會和家庭德育緊密結合了起來,充分調動了家庭和社會的積極性。
三、新課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網絡建設的注意點
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口號在提倡,雖然說的很多,但在實際實施中卻存在諸多困難,一方面固然因為以往德育課程設置上的不合理,沒有提供可以調動家庭和社會參與的機制;另一方面學校在建設家庭和社會德育環境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從而使得校外德育網絡的建設一直處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構建三位一體德育網絡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學校要與家庭保持密切聯系。
以往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基本上以家長會為主,偶爾穿插一些教師家訪或者家長的校訪,但無論數量還是時間上都是屈指可數,對學生的德育發展并不能產生多大的實際作用,因此,學校在與家庭的聯系上應將家訪作為對班主任考核的內容之一;同時,辦好家長學校,分期分地區舉辦各種活動,交流和推廣經驗;其三,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研究對學生的教育問題。[4]
2.學校與社會有機結合,創建良好德育社會環境。
社會德育一直是我國德育領域較為困難的領域,隨著社會媒體的迅猛發展,各方面的信息對學校德育起著巨大的沖擊,如何在這種變化迅速,充滿各種誘惑的時代環境下讓學校德育的效果真正體現出來,社會德育體系就必須充分建立起來。社會德育的建立,應該包括兩方面,其一是小社區德育體系,這包括學校所在社區的德育建設和學生所在社區的德育建設兩個領域。隨著社區范圍的不斷擴大,社區對學生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如何對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學校和家長面前的一個難題。要建立良好的社區德育網絡,要求學校充分調動社區的教育資源,互相合作,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與社區建設或實踐的機會,并且充分發揮社區的監督反饋作用,對學生的不道德行為要迅速做出反應和向學校反饋。社會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會德育體系,這是針對全社會的德育而言的,這是全民素質的提高,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己之力可以為之的。對于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學校的教育目標和社會的教育目標必須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會大眾媒體的作用不可忽視,而事實上,媒體已經成為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工具,其擁有的觀點往往成為了學生主要的道德引導機制。因此,加強媒體的道德宣傳力度對學校德育的成效起著重要的影響。
總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網絡的建立對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內容上各具特點,難以互相取代;三者的分離與脫節也不利于德育的發展。因此,建立學?!彝ァ鐣惑w化的德育網絡,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德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5]
參考資料
[1][2]喬建中.當前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論·教育.2003.12
[3]韓震主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研制組組織編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中學德育課程 價值實現途徑
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價值多元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新的形勢下,中學德育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新的要求。一方面,青少年求新、求知、求助的需要,迫切要求德育課程內容鮮活、容量加大,形式活潑,成效顯著;另一方面,教育價值觀的轉變,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把德育課程的價值及其實現放在中學教育的突出位置,切實改變學校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狀。本文旨在從中學德育課程的建構、德育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開放型德育網絡的建立及德育生活化的實踐諸方面,探索中學德育新課程的價值實現途徑。
一、挖掘課程資源,完善德育課程體系
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沒有豐富的地方特色課程資源,無論是國家課程的地方化、生活化實施,還是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建與實施,都只能是紙上談兵,德育課程也不例外。根據空間分布之別,課程資源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兩大類。
從校內課程資源視角來看,各校應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形成學校的德育特色。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內外在條件,這些條件的綜合就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辦學傳統和校風。如我校是首批“全國綠色學?!?,學校以此為契機把“環境教育”作為校本德育,在學生中建立“環保協會”,創建“環保助學基金”,構建“自主管理、自主創新、自主實踐”的環保德育教育模式,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參與到環境教育中去,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養成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良好行為;同時,校本課程開發的根基應定于學生的個性特征上。任何一個學生都有他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情緒情感體驗、個性的“閃光點”,以及潛能發展的“生長點”,開發校本課程就是開發學生主體,找到作為發展的“機靈點”,要充分重視學生個性的經歷和體驗價值,將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納入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之中去。
從校外課程資源的視角來看,地理環境、人文景觀、物產特點、民間風俗等都是各地的優勢和特色,因此,在開發以校外資源為主要內容的地方課程時,應盡可能就地取材,發揮優勢,把握特色。通過地方課程的開發,讓學生了解家鄉、社區、地方的實際,形成愛家鄉、愛社區、愛國家的思想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以及對國家對社會的使命感。如南通是中國近代第一城,張謇是近代偉大的實業家和教育家,在南通留下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基地,可以作為社會德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增進對家鄉的親近感和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改革德育教學,注重學生品德自構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設計特定的情景”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積極磋商”,是促進建構性學習的兩個主要途徑。長期以來,學校德育滿足于道德知識的傳授,無視學生道德能力、道德品質的形成,灌輸式、說教式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實效微乎其微。因此,必須改革德育課程教學,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景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喜聞樂見的形式、疏導的方法、參與的方法、討論的方法,進一步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這一過程中,情境教學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它是一種心驗的形式,是主體在積累了一定的親身閱歷和感受的基礎上,借助所遇情境、他人表達和自己的想象去領悟表達者生活閱歷、生存狀態及其人生意義。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生活問題、實物演示、畫面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表演體驗等方式進行。例如,在學校召開的運動會上,我班由于沒有體育生,得分列于全校最后一名。許多學生以此為恥,班級士氣一落千丈。盡管這是一次失敗的教訓,但卻是一次德育的良機。以此我們開展了“運動會我們贏得了什么”的主題班會,學生們通過回憶運動會上的情景,總結出我們在入場式上的步調一致、投稿中的面廣量大、長跑比賽中的堅持到底、同學間的相互鼓勵加油、寧愿零分而絕不作弊的誠實守信等諸多優點,點點滴滴的交流討論,讓學生們感覺到我們班集體的閃光之處,也由此樹立了正確的“榮辱觀”。
三、力織德育網絡,形成多重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才能達到多贏的目的。德育尤其需要整個社會氛圍,否則就會出現“2大于5”的尷尬局面。為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保證德育活動課程的效果,必須從學校、家庭、社會整體考慮,合理配置,努力優化學校、社區育人資源,學校要主動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強與社會和家庭的橫向聯系,積極引進校外教育力量,建立開放型、多元化相結合教育網絡,形成學校、社區、家庭教育一體化。學校還要與社區密切合作,辦好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教育合力。
為此,應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建立以學校組織或學生自我設計的實踐活動為中心的活動式德育課程,活動堅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遠”,宜“活”不宜“亂”,宜“實”不宜“虛”,使學生得以豐富體驗、鍛煉意志、踐履道德,在親身體驗中健全人格,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和思維能力,促進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實施活動式德育課程也需樹立大德育觀念,活動不應僅僅局限于狹小的校園,而應消除學校與家庭、社區間的界限,讓學生進行廣闊的社會生活,獲得完整的道德經驗,促進道德的全面發展。江蘇在2008高考方案中強化了學生在德育實踐活動中的要求,讓學生在假期中為社區服務一段時間,這在德育實踐活動中邁出了積極的一步。
德育教師融入行業企業,開展企業文化調研,是優秀企業文化走進德育課堂的前提條件。當然,這種融入,并不只是走出去幾次的融入,更是一種心的融入、情的融入。
1.夯實加強校企文化對接的認識基礎。
源于對文化育人功能、高職優勢競爭力打造、高職校園特色文化建設、高職教育本質特征、行業企業用人信息反饋、高職生就業準備等諸多問題的關注及德育課程教改的思考,近幾年來,我們關注行業企業文化建設進程,尤其是與學院校企合作比較緊密的單位的建設類企業文化建設,通過現場參觀、座談訪問、資料征集、書面問卷、網站跟蹤等方式多種途徑開展企業文化調研活動。我們通過調研所了解的行業優秀企業文化建設成果、所見證的企業文化的功能作用、所把握的企業用人理念及對人才職業素質中觀念態度精神類素質的要求,夯實了德育教師在高職人才培養中加強校企文化對接的認識基礎,從而為探索優秀企業文化走進德育課堂的實踐路徑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實踐證明,教師融入行業企業,收集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人才素質培養信息,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德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及所傳遞的信息與自己現在的學習與未來的入職及職業發展有緊密聯系。這是增強德育教育吸引力與感染力的重要基礎。
2.豐富德育課堂的育人資源與內容。
優秀企業有著融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等教育因素于一體的品格,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德育基地。尤其是現代制度下的企業,更是學生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廣闊天地,是學生職業體驗和職業素質養成的重要舞臺。一流的企業,有一流的風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品,就如“亞廈”裝飾總經理丁海富在評述公司總部大樓辦公室的裝飾效果時所說,這里的每一件裝飾用品乃至燈光的配置都在無聲中展示著亞廈、彰顯著亞廈的品位,展示他和亞廈的奮斗歷程、經營理念和未來藍圖。優秀企業文化,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德育內容,對高職人才培養來說,是很接地氣的德育資源。如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使命、職業精神、職業責任、職業誠信、職業價值觀、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榮譽等在一個個優秀企業中都有比較全面的涵蓋和體現。如歌山集團的“豪邁如歌,諾重如山”、“務實,誠信,向善,進取”的核心價值觀;如亞廈裝飾的“裝點人生,締造和美”的企業愿景,“為員工創造平臺,為企業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美麗”的企業價值觀;如五洲項目工程管理公司的“兩富五洲人:知識精神富有,物質富裕”的企業目標,“想做好,不想混”的核心價值觀”,“廉潔是最好的信用”、“廉潔自律,干凈從業”的廉潔文化;綠城的“真誠、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價值觀,“以人為本,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等,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代企業的生動實踐,是增強學校德育教育針對性和感染力的德育資源和教育內容。
二、融入課程設計
在德育教育中,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載體,將優秀企業文化、職業文化元素融入課程整體設計,是實現優秀企業文化進德育課堂的重要路徑。我們尊重高職教育不同參與主體教育目標的差異性,探索和諧德育目標實現的課程教改思路,以“校園人”與“社會人”、“職業人”的結合,好學生、好公民、好員工的統一為主線,從課程的基本定位,到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教學方式與考核的改革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設計。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三個結合。
1.基本理論傳授與職業素質培養相結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關精神的前提下,我們從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出發,系統設計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以知識傳授為基礎、能力提高為重點、素質培養為根本,強調德才兼備,以德提才、以才強德,培養學生優良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價值觀,實現基本理論教學與職業素質培養的有機結合。
2.基本理論傳授與職業人生指導相結合。
我們從學院所依托的建設行業發展對建筑人的素質要求及所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出發,結合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系統整合課程內容體系,有針對性地回答高職學生在成長成才和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有關人生、事業、理想等方面普遍關心的德行修養和職業現實問題,如就業準備、
創業實踐、職業選擇、生涯規劃、文化適應等。我們配合專業教育,實現職業指導的零開始,服務學生順利就業、成功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
3.基本理論傳授與實踐體驗參與相結合。
根據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規律以及高職教育與實踐一體化的要求,我們應對高職教育主要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在教學實施中,我們要突出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整體設計與安排,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企業,促進學生在實踐體驗參與中增強感性認識,提高思想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效果。
三、融入教學過程
遵循課程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融會貫通、自然地融入優秀企業文化的各種元素,是實踐企業文化進德育課堂最便捷的通道。
1.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實行模塊化教學。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與高職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普遍不足的情況,學校應從加強高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入手,優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將全國統一的教材理論體系轉化為有層次的課堂教學內容體系,實行模塊化教學,把教學內容分五個教學模塊,即領航導引模塊、理想情操教育模塊、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模塊、道德觀教育模塊、法治觀教育模塊。在教學內容的五個模塊中,教師要自然地融入校園人、社會人、職業人相結合及好學生、好公民、好員工相統一的育人目標,多視角地詮釋社會主義核心觀的內容與要求。
2.尋找與行業企業發展要求的結合點。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找與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的結合點,不僅把調研中所匯集的行業企業發展的信息和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果,在課程教學的五個模塊內容中進行有機滲透與融入,而且還將理想情操、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教育等問題放到行業發展的現實環境中去把握,積極引導學生直面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學生開展企業文化調研,引導學生在調研中去感知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感受優秀企業文化的力量。教學中,教師將優秀企業的用人理念,企業的愿景使命,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經營理念等,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教育內容,有效地實踐了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工學結合”,是比較“接地氣”的德育課程教改探索。
四、融入活動開展
【關鍵詞】德育教育情景體驗式教學職業素養創新
綜觀我國各地目前的“德育”教學現狀,教學方式仍然保持著傳統的“說教”,即:直接告訴學生“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長期的實踐及數據表明,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容易走向品德教育目的的反面。因為學生沒有切身的體會,對教師的說教自然不會形成判斷是非的能力,在實際的環境中,則不會獲得正確的評價標準。新加坡教育部品德教育顧問巴爾赫切博士說:“品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行為,而要改變人的思想行為,首先必須改變和重建他的是非判斷能力?!边@就決定了我們的德育教學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應該和不應該”,而是給學生創設一個意識的情境,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從而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因此,改變職業學校德育教學“只有管教,沒有教養”的傳統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與引導,達到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對其進行“情景體驗式” 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施行“情景體驗式”教學的意義
“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引申為“親身經歷”之意。“情景體驗式”教學就是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形成一定的意識情境,使學生通過自己積極主動地參與達到自我體驗,令心智得到改善與建設的一種教學方式。研究表明:“閱讀的信息,我們能記得百分之十;聽到的信息,我們能記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經歷過的事,我們卻能記得百分之八十?!迸e例而言:“人是怎樣學會游泳的呢?光靠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浮沉的現象,光靠觀察魚類和水禽類的動作,那是不夠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試驗,一次、兩次、十次,幾十次地試驗,才學會了游泳。”
“情景體驗式”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過程,讓學生逐漸具備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親身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另一方面,它強調交流與合作,改進了傳統教學活動的方式。交流與合作的互利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開放的活動方式,提供了寬松和民主的環境,更有利于突顯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社會技能的發展以及創新能力的養成。同時,“情景體驗式”教學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夠進一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站在三尺講臺上,而是融入學生的活動當中形成和諧互動的合作關系,從而有利于學生親近教師,進而主動接受教師的教育與指導。
二、施行“情景體驗式”教學的總體思路
職業學校德育教學的對象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因此,我們所實行的“情景體驗式”教學改革不能夠與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過程以及現實的生活實際相脫離,而忽視和背離了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及身心發展規律。由于傳統教學的目的不明確、針對性不強和主體性的缺失,使未成年人覺得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并非他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感覺乏味,無法產生學習的興趣,更沒有持續的激情,以致德育教學的實效性一直相對較差。加之技校學生在學習的能力與自覺程度上均相對較弱,為此,職業學校德育學科的“情景體驗式”教學改革應當注重發揮“體驗”的行為導向作用,讓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和活動體驗中去感悟自己的人生,主宰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中、行動中去體驗、去建構我們所希望他們擁有的意識與行為。
但是,必須明確的是,我們的教學改革并不是為了傳授理論知識而別有用心地去創設某種配套活動或游戲方案,將理論知識摻入其中,成為變相地理論教學。我們的教學改革應著力于使德育課程的教學由傳統的理論講授向“意識的啟發”與“行為的引導”過渡。因此,我們改革的重心將在精心創設和選擇趣味性、實用性、代表性、適應性強的活動和游戲環節上,形成強烈的情感氛圍,注重對學生課本之外的教育與引導。
另外,對于職業學校的專業技能教學而言,“德育”是一門綜合性與操作性都比較強的學科。既重視對學生政治素質和能力的教育,又關注學生思想品德與意識情感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完成為專業技術教育服務的內在任務。觸及政治、經濟、心理健康、法律基礎、哲學常識、職業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識,內容豐富、覆蓋面廣。這些不僅是構成學生完整行為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也正是“情景體驗式”教學過程中設計情境、創設經歷的良好切入點。我們可以將心理的自我保健融會貫通,使用類似心理咨詢的游戲把各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授給學生,同時引進對職場案例的關注,啟發學生對未來職業生涯的初步規劃,而后上升到哲學的思考高度,做到將德育教學與學生的情感、經驗有機結合。從而,我們得出,德育學科的教學是比較適合使用“情景體驗式”的教學方法的。
三、我校德育課程“情景體驗式”教學改革的具體嘗試
在上述分析與思考的基礎上,我校已對“德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改革與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提出,以期達到交流、互補的效果。綜合而言,我校主要從“校內教學”與“對外培訓”兩個方面入手,同時分成了“教材內容”、“教學方法”、“配套訓練”和“拓展延伸”四個模塊進行。
(一)校內教學方面
1.在教材內容上突顯“情景體驗式”教學的特點: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學科化,各職業學校當前使用的第四版全國通用德育(三冊)教材(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按照“課標”的有關規定,“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從而將心理健康、法律常識、哲學基礎、政治經濟學原理及職業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識內容進行了整合。也就是說,目前的德育教材不是按學科知識的系統,而是按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問題進行了編排。這樣的編排除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工具書的需要,在避免將德育課程學科化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外,卻忽略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矛盾主線。由于內容龐雜,現行教材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展開與行為意識的引導上存在著繼續開發的空間。
鑒于此,對德育學科進行“情景體驗式”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要針對性地調整或補充原有教材的知識內容,突顯“情景體驗式” 的教學特點。
首先,我們盡量舍棄了那些與其他文化基礎學科相重復的內容,精減教材中單純的理論講授,增加操作環節的設置。例如,將“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冊)”的理論內容變為“心理自我保健方式、方法的介紹”,將“職業道德(第三冊)”的案例轉換為“中國十大高技能人才事跡”,既與時俱進,又很好地完成了勞動保障部相關的教學要求。同時,將每節課后的“探究與實踐”環節融入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設置啟發性強的操作題型,可以是小組討論學習、信息資料收集或社會調查報告等,使學生能夠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尋找到相應的依據和支持,增強體驗。
其次,加大了課外教學活動的設置。針對“法律基礎(第一冊)”的教學,我們不可能單純地給學生講述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詳細規定,而在于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因此,除了將教材中已經滯后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已更改為“治安管理處罰法”等)進行修正之外,便是盡可能多地安排學生觀看法制教育的案例或影片,親身參與法庭審理的過程(“模擬法庭”等),了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思想情感變化等。目前,我校已經和市第一勞教所、所在轄區人民法院及公安局達成了教學互助協議,從學生的心靈要求出發,開辟出了更多的體驗課堂。
2.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第一,打破教學任務的限制,改以學生的充分思考和活動為中心。在我校的“情景體驗式”教學中,學生的實踐活動在前,教師的點睛總結在后;首先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與活動的時間,嚴格避免教師的“說教”。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將教室變成了學生的“研究所”。這不僅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釋放了教師,令任課教師亦融入其中,與學生產生了更多的思想火花。第二,鼓勵學生行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前的準備。每一堂課的課前均可以要求學生搜集有關的材料,擴大課堂活動的范圍,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外;而在課堂的45分鐘內,給他們一個展示的平臺,可以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觀點或事例在全班面前進行講演、論辯等等。在活動中,增強自信,培養興趣。第三,盡量用時事案例導入新課;從感性認識出發,經過研究探索,找出背后的原因,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世界”的情感。我們認識到,“情景體驗式”教學在引導學生主動體驗的同時,也不能夠與當前國內外的時化相脫節。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員,需要對當前的社會事件進行必要的了解,完善知識結構,做到與時俱進。同時,引導學生掌握當今祖國與世界發展變化的訊息,能夠進一步煥發學生對所屬的國家、所處的時代的自豪感與責任感。
(二)對外培訓方面
我校長期以來均承擔著多項對外培訓任務,其中以企業在職員工的培訓為主。長期的實踐令我們逐漸認識到,在職培訓不僅僅是對職工技術、技能的補充和完善,更應當幫助職工進行職業素養的修正與提高。因此,我校不僅加大了對外培訓中“德育課程(職業素養教育)”的課時量,更決定將“情景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向對外培訓中的職業素質課程滲透。徹底改變了對員工進行行為守則的說教,代之以活潑、生動且針對性強的現場教學,讓學員回顧過往案例,在活動的參與中逐步學會站在企業的立場進行換位思考,獲得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在“職業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改革項目組”進行的一次《機電一體化人力資源需求狀況及職業技能素質狀況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我校這樣的改革嘗試符合了當前各企業的現實需求。詳見下表――
第六項:請對下列員工基本素質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注:6分為最高分,1分為最低份)
第十五項:在招聘中請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對下列因素進行打分。(注:分數最高分為9分,最低為1分)
很顯然,“職業道德”始終是企業委托學校考核學員的關鍵因素。因此,目前我校在“對外培訓”領域繼續推行著“情景體驗式”的教學改革。
首先,在教材上,我校在結合了各企業當前所需的員工素養和校本德育教材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制訂了一系列的“情景體驗式”教學方案并運用于對企業員工在職培訓的課程中;徹底改變了傳統培訓中無專門教材的狀況,讓學員重新體驗品德教育的趣味與意義。
其次,在教學上,一方面,讓企業員工走進在校生的德育課堂,與在校生互動,重新體驗學生時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針對企業文化,為企業定制、編排一套勵志的手語舞蹈(操),在每天的工作開始之前集體演練。既取代了單一的運動鍛煉,又活躍了工作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再次,安排專門教師和學生定期走進企業,與員工聯誼,開展各項文娛活動;同時,歡迎他們隨時回到在校生的課堂進行體驗與學習。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