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工商管理專業就業趨勢
時間:2023-08-12 09:05: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商管理專業就業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調査內容與方法
此次調査的內容就是工商管理類畢業生的市場適應能力,主要從其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出發進行調研。職業能力對于畢業生的市場適應能力有著直接的關系,是多種能力的綜合,決定了其在工作上的勝任度,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基本職業能力、綜合能力、專業職業能力三個部分;職業素質則指的是畢業生的學習態度以及職業道德,職業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職業能力的要求。
二、調査結果與分析
(一)社會需求。在回收的有效的49份問卷中,對工商管理類畢業生的需求狀況是不同的,其中有四個是非常需求的,兩個較多需求的,二十七個一般需求的,十一個較少需求的,五個沒有需求的,它們的概率分別為8%、4%,56%、22%、10%'。企事業單位對工商管理類畢業生的需求趨勢也有高有低,有十六家的需求是呈上升趨勢的,二十五家呈現出一種比較平穩的趨勢,還有八家呈現一種下降的趨勢。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畢業生的就業面是很寬的,市場需求量很大。雖然有一部分企業呈現了下降趨勢,但是大部分仍然處于上升和平穩的狀態的。
(二)畢業生的工作勝任度。從有效的49份問卷中分析可以得到,有8%的畢業生能夠很好地勝任工作,有66%的畢業生認為自己比較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還有18%的人認為自己勉強勝任工作需要,認為自己不太能勝任、極其不勝任的分別占有4%。綜合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工商管理類畢業生在進人社會之后在工作崗位上的適應度還是不錯的,大部分都能得到自己所在企業的肯定。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雖然適應度不錯,但是還是有很多畢業生存在理論知識難以向實踐轉化的情況,僅有的書本知識難以解決實際中面臨的問題,知識結構不合理,無法滿足工作以及企業的需?,雖然就業面比價廣,但是寬而不精。
(三)企業對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適應度的要求。一個畢業生的基本職業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能力、計算機和外語能力。根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企業對學生的英語四級能力都有明確的要求,還有29%的要求英語六級,要求商務英語水平、雅思托福的各占2%,沒有要求的占10%。
三、調査結論和建議
通過調査與分析,我們才能知道社會和企業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企業對工商管理類畢業生的口語、社交、以及商務英語、人文、實踐、法律、財務、溝通、計算機等方面很重視,這給我國的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提供了改革的方向。
(一)突出核心課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人和發展,經濟發展的環境越來越復雜,經濟主體越來越多樣,經濟業務交易也日益復雜。面對極其復雜、而且充滿了很多不確定因素的環境,對工商管理教學經驗進行分類、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同時給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更高水平的實戰能力以及應變能力。與企業接軌,使突出課程內容的核心,在教學中引人企業實際管理的內容,促進學生對企業工作的了解,與此同時加強學生的實踐,改善傳統的考核方式,將試卷考試與實習、案例演講、項目策劃書等全面的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從而使其成為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完美人才,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二)形成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培養方案。為了提高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人才,必須改善現有的培養方案,不僅要重視理論的教學,還要重視實踐與實習,強化基礎理論、以及實際管理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與企業合作。工商管理類畢業生素質的提高以及操作能力的增強離不開親身實踐,為此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場所,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切實地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日益發壯大,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長,企業對于工商管理人才也是求賢若渴,然高職高專院校的建設目標,以培養出專業突出、素質過硬、知識豐富、能力出眾等全方面發展實用型人才。但是高職高專院校目標任務還任重而道遠,因此,文章通過對工商管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簡述及就業競爭力分析,進一步深入就業競爭力現狀問題研究,最后針對工商管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工商管理;就業競爭力
作者:王靜靜(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滁州分校)
1工商管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簡述與就業競爭力分析
學生就業壓力主要由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決定的,而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包含了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能力、校園實踐經驗、社會實踐經驗以及綜合素質等,能夠對學生個人專業技能、社交能力能夠提升的能力。本文所研究工商管理類的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研究,主要是對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評估,即是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技能等內容的評估;除此之外,在當下的各大企業對于就業生的就業態度、就業精神、就業能力、就業團隊意識都比較重視。
據就業競爭力分析,工商管理畢業生對于專業理論知識、知識儲備以及科學技術知識等方面學識,相對掌握的比較扎實,但是面對較為專業最新信息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相對較弱,就工商管理專業的實用性而言,因為拓展相關專業最新知識與專業技能知識,有利于學生專業技術職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促使更優秀的專業般配。工商管理畢業生需要具備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而畢業生對于實踐經驗的專業能力掌握的并不完善,容易影響和打擊畢業生對于這方面的就業競爭力。
2就業競爭力現狀分析
2.1工商管理畢業生前沿知識較為欠缺
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企業隨著不斷進度,而工商管理專業也隨著社會企業需求不斷革新技術,突破傳統邁向前沿,更加需要結合最新信息化技術操作,因此,畢業需要掌握相關最新領域的知識,不斷充實和更新知識及技能。不能滯后與時展趨勢,需要加強相關專業領域的拓展。
2.2缺乏專業性質的實際操作與技術掌握
就工商管理專業的性質來看,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以及熟練的技術技能操作,作為就業的輔助技能,根據實際情況的企業反應畢業生太缺乏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經驗,不能完善的處理實際情況出現的問題,相對專業性質沒有完全就實際效果想吻合。
2.3團隊意識薄弱
從社會的角度下分析,隨著現在學生出身家境養成的習慣,對于團隊意識的理解比較薄弱,面對團隊合作的機會重視程度不高。在工商管理專業領域中,團隊精神是整體全局觀的體現和相互結合交流學習意識思想,以現代管理型企業對于人才普遍需要有一定的團隊精神成為至關重要的條件,所以,這方面能力的欠缺或者不善于將對就業競爭力會降低。
2.4畢業生企業組織管理能力不足
高職高專院校工商管理畢業生需具備綜合能力,持有對企業組織與管理的能力。根據大數據的反饋,現在的畢業上都普遍缺乏企業組織管理經驗,不能良好的協調個人能力與公司資源,從而缺乏核心競爭力。
2.5學習欠缺創新以及思想守舊
工商管理理論知識過于陳舊欠缺創新,各個行業都注重創新能力的突破與培養,而作為就業職員需要不斷革新陳舊觀念,在企業任職中許多畢業生不懂得隨機應變以及死板硬的方式套處理事情。從而創新力表現不足,循規蹈矩。
3高職高專院校工商管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3.1不斷拓展與學習專業前沿知識
在高職高專院校工商管理課程設置中,專業教師需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計,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需求給予學生補充專業的最新信息化技術培訓和知識傳授,如:不定期的請企業相關高級專家開設講座論壇,分享經驗與交流專業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促進學生求學興趣全面掌握行業知識的情況。讓學生思想走在行業的最前沿,能夠更有效促進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3.2強化實驗操作與實踐行動力
教學需要站在企業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根據不同的學生條件,采用課堂內容與項目結合適當安排專業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企業案列分析、企業走訪等多種方式方法進行鼓勵學生,多參與項目活動及實踐。加強組織管理能力與實踐能力,提升專業水平。
3.3加強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
在項目教學法與情景教學的過程中強調團隊意識的重要性,教師應根據實際鍛煉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加強團隊合作能力精神,從而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團隊活動促進團隊合作與交流溝通。
3.4因材施教,激發學生自主創新
在課程中,需要不斷加強課堂設計與模式革新,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鼓勵并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在學習與活動實踐注重培養個性與能力,或者通過課外組織活動積極參加,如社團、學生會、短期實習等各個方面的活動,不斷拓展創新能力的發展,促進組織管理能力的提升。
3.5加強校企合作
高職高專院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交流,采納企業相關決策與建議,從而得到資源分享,可以安排畢業生就職實習,從中吸收借鑒突破自我,讓學生不段累計經驗,促進學校、企業、學生合作交流的關系,達到三方共贏的效率。也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現狀問題分析,根據需要根據現在的市場發展方向及市場實際需求相結合,對人才培養制度進行改革和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目標,對高校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給予相應解決措施,幫助學生更好的明確就業目標,同時提高工商管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民辦高校 工商管理類 人才培養 就業渠道
縱觀我國高校發展歷史,工商管理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高校逐漸擴招,生源數量日益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漸凸顯。作為我國高校中開設最普遍專業大類之一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其畢業生就業狀況同樣不容樂觀。民辦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對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要求,積極尋求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拓寬就業渠道,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具有高競爭力的畢業生,實現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一、民辦高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就其本身的職業定位來說是從事企業管理、教學和
培訓、策劃、咨詢等面向國際、面向人才市場需求的高級管理人才。然而民辦高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建設并沒有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舊的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完全被淘汰,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卻沒有及時形成,處于一種轉型期的混沌狀態。
(二)專業課程內容更新不夠
專業培養應注重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因為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為社會服
務,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直接作用于人才培養的具體內容。民辦高校工商管理類的很多專業,如市場營銷、會計學、物流管理等專業已經單獨分離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這種專業的細化對人才培養是一種進步,但這些專業的課程設置卻沒有脫離開原來工商管理作為一個大類專業時的桎梏。很多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大同小異,并沒有根據人才培養的不同要求來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另外,目前民辦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內容更新較慢,很少引進新方法、新內容、新工具,即使有也僅僅在授課過程中作為補充知識點介紹,不夠深入和重視。
(三)專業實踐教學配套資源落后
工商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
重要的作用。然而,民辦高校在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中普遍缺少對實踐教學環節的投入和重視。加上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工商管理類生源激增,學校的實踐教學人員、場地、設備、經費均跟不上學生人數的急速膨脹,日益增加的實踐需求和有限的教學資源的矛盾凸顯出來,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實習地點很多都是由任課教師通過私人關系聯系,而對于實習的具體流程、目標、考核等,則往往是流于形式,難以真正發揮實習的應有作用。
二、社會需要的工商管理類畢業生
民辦高校想要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首先要弄清社會到
底需要什么樣的工商管理類畢業生。
(一)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必須具有具備履行崗位職責的綜合素質,優良的基礎
素質、淵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靈活的溝通能力、較強的社交能力、協調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一個優秀的工商管理者,必須具有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技能,熟練掌握獲取信息的工具和技能,如外語交流技能和計算機應用技能。不僅要懂管理、會經營,還要識大局、善謀斷。
(二)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求變和創新是現代企業成敗的關鍵。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變革創新與應變能力,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預測與決策能力、協調企業內外關系等開展經營活動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當今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是異常激烈的,企業員工應處處以全局利益為重,積極與同事溝通協調,團結協作、同心同德。工商管理類學生只有在日常學習、實踐過程中養成互相學習、切磋、啟發、激勵等良好習慣,培養合作意識,具備在不同環境下的溝通合作能力,才能在經營管理各項活動中有效地開展工作。
三、改進民辦高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方式
(一)以面向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導向
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最終目的是為社會需求服務的。因此,適應社會需求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民辦高校來說尤為重要。民辦高校對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上應引入市場機制,面向市場服務社會,依靠質量求發展。在設立專業方向時,應對同類院校專業方向現狀和社會人才需求態勢開展深入調查,并注重研究行業社會需求與本專業的發展趨勢,使教學計劃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既要尊重教學規律又要爭取到企事業單位的參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會資源,改進教學計劃和內容。
(二)以“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
在工商管理專業“一專多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操作中,可以采取“1+2+1”學年制教育方式,第一學年完成通用的基礎課程學習,第二、三學年完成專業基礎課和核心專業課的學習,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多能”的管理技能。第四學年完成專業選修課程的學習,重在強化個性能力,也同時培養學生“一?!钡奶亻L?!耙粚6嗄堋钡呐囵B模式在注重專業基礎教育的同時為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強化了個性教育,實現了因材施教,投其所好,各展其能。
三、拓寬民辦高校工商管理類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一)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策略,建立全員參與就業的體系
以往,學校是習慣將用人單位“請進來”到學校挑選畢業生,而今,更應注重“走出去”,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及時了解往屆畢業生的工作信息,建立關系網,做好“售后服務”,利用校友關系拓展就業渠道。積極與用人單位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合理地利用企業的人才儲備資源,實現為企業輸送人才的連續性,實現為學生疏通長效的就業通道。
(二)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庫,發展畢業生就業的無形市場
為完善畢業生就業信息檔案,為學生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學校應建立完整的人才信息庫,把優秀、典型的畢業生就業信息收錄在內,以方便日后對在校學生進行實例就業指導。利用人才信息庫的便利條件,運用現代通訊手段,及時傳遞和公布信息。學生通過網絡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同樣通過網絡了解畢業生的供給情況。無形市場突破了時空限制,減少了雙方搜尋的時間與費用,打破了信息分割、封閉的狀態,實現了就業市場的開放、統一。從而,真正實現學生和用人單位在網上的“雙向選擇”。
(三)鼓勵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多渠道自主創業
加強和改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力度宣傳“選聘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引導和鼓勵廣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勇于走進貧苦地區就業,鍛煉自己,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創業機會及相關支持,重視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建立一定規模的大學生創業實習基地和大學生創業者俱樂部,指導學生謹慎選擇創業項目,勇于實踐,規避創業風險,提高創業能力,成功創業,從而拓寬就業渠道。
(四)通過畢業生分流搭建就業橋
學校應積極地為工商管理類畢業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如設立考研輔導班,考公務員輔導班,出國培訓與咨詢等等,鼓勵本專業學生考取MBA,出國等繼續深造,在本專業領域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通過畢業生多渠道的分流輸送,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為學生創造多條理想的創業成才之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方高校;工商管理
目前,什么專業的大學生最難就業?權威調查數據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這些高考時報考的“熱門”專業,短短數年就迅速淪落為就業市場的“冷門”?!?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表明,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中醫學、音樂表演、運動訓練是2009年全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最差的11個專業。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失業人數已經連續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國人才市場供求情況來看,法學、外語、計算機、工商管理等專業就業競爭依然最激烈,明顯供大于求。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是社會提供的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專業方面表現出來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結構性失業”,同時更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協調的原因。我國現代服務業與工業的發展,得益于我國社會的穩定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也受益于經濟全球化對區域市場大融合的有力推動,同時還蘊含著中國社會法律環境的規范、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商務的推廣以及專業從業人員的成長等眾多條件的整合。特別是,中國現代服務業作為快速成長的朝陽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增長潛力。從而使得相關的專業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斷上升,行業的就業機會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應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積極引進現代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理論,積極倡導創新與技能并重的創業型人才培養理念,努力解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總趨勢,對推動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模式與運行機制的現狀
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處于萌芽狀態或起步階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雖然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雖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從市場模式、運行機制,還是實際效果來看,只能說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目前還處于起步狀態。目前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只是從以前的畢業生就業分配機構向提供較多個性化服務機構的角色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市場建設和運行無法可依。現行的市場建設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滯后于現實實際情況,因而造成了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發展緩慢。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服務層次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投資主體單一,不僅造成市場模式單一,更重要是造成了運行機制不靈活,這樣,沒有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參與高校畢業生市場建設的行列,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為市場主體雙方提供的服務層次和質量不高。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設者與經營管理者合二為一。這就造成了政府部門既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從而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缺乏競爭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場的活力與生機。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既然作為一種市場,就應該按市場規律辦事,市場沒有競爭性、沒有公平性,市場就不可能健康發展。
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是以政府為主導,學校為基礎。這種政策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起步階段是正確的。但隨著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逐步發展,再以這種模式就不適應社會形勢發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辦就業市場,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的功能決定的,高校不可能對本校的學生和來校招聘的用人單位按市場規則收費,但是高??梢耘e辦很多招聘活動和市場活動,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信息服務,高校對學生服務的主要精力是培養大學生的就業主體意識并進行就業指導,讓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把就業壓力變成學習動力,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質,增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模式創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作為要素市場的一部分,也要與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應該實現有控制的市場型就業模式,也就是“市場調節為主,政府適度調控,主體自主選擇”的模式。其創新點:
1.市場供求調節機制。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供需關系要靠市場來調節。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經營發展要靠市場來調節。要把畢業生就業市場納入社會勞動力市場大體系,通過社會勞動力市場來促進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市場供求調節,實現人才資源有效配置。
2.合理的競爭機制。通過政府適度控制,在畢業生之間、用人單位之間、市場主體之間、畢業生就業市場客體之間、畢業生就業市場與社會人力資源市場之間、高校之間都應該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競爭。通過競爭來保持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活力與生機和促進畢業生資源有效配置。
3.靈活的籌資和投資機制。在國家法律范圍內,允許社會多元化的資金進入就業市場,形成靈活的籌資、投資渠道和機制。4.自主選擇機制。通過信息溝通、中介交流和培訓轉移三方面的統一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據國家產業結構的變更,對人才實現培訓轉移,實現工商管理專業人才自主疏導。這是保證人才供需優化的重要條件。
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模式與運行機制的對策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制度創新。面對當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新形勢,一是建立一套系統的、完善的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形成區域性的統一市場;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調控機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設置,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三是要納入社會就業的大機制和廣泛的協作機制。包括科學的就業率公布制度、現代化信息服務制度、就業市場管理制度、待就業登記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觀、大市場觀,推行誠信服務。市場要根據不同客戶的需要,提供具有靈活、人性化的服務,積極推進人才市場的能力建設,以功能開發為重心,強化各類市場的自主創新能力,重點研究和開發人事、獵頭服務、人才規劃、生涯設計、人事咨詢診斷等衍生服務產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努力縮小與其它類型的人才市場在信息技術方面上的差距,不斷改進和完善服務功能。
2.建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模式與運行機制。一是市場形式多樣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就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市場形式必須是多樣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形式應該堅持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大型市場和小型市場相結合;定期市場活動和不定期市場活動相結合;畢業生就業市場與社會人力資源市場相結合。二是服務內容個性化。隨著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不斷完善,就業市場服務內容將由現在提供的共性化為主轉提供個為主。在為畢業生服務方面將主要為個性化畢業生提供個人職業適應和針對個人實際情況的就業能力培訓服務。三是服務手段現代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服務手段必須現代化,要將現代化的各種技術用于傳統的就業全過程,用現代技術解決傳統就業過程的現實問題,達到高效、快捷的服務。四是服務質量優質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必須要有高素質的從業人員作保障,隨著就業隊伍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就業市場將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的服務,以滿足市場主體的不同層次的需求。
3.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勞動力市場支撐體系的杜會環境。一是確定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在高校畢業生市場中的主體地位。這兩個主體在市場雙向選擇過程中始終基于平等、公平、競爭和完全自愿,市場中的其它社會組織始終應處于從屬地位,主要發揮為市場主體服務、協調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須復歸勞動力與用人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介體系。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介機構能降低交易畢業生就業成本,提高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建立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介體系應是全方位的,通過管理和服務,積極指導建立所屬區域職業介紹機構、畢業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及行業、各種社會人才中介機構及行業、大型集團公司內部的勞動力市場,實行信息互通,
形成縱橫交錯、整體聯動、立體服務的職業服務體系。
4.實施工學結合的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這是提升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有效途徑。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固然有賴地方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市場規模擴大和形式的多元化,來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包括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大型招聘活動與小型招聘活動相結合、定期市場與不定期市場相結合、本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與兄弟院校和社會人才市場相結合,但就工商管理專業而言,更重要的還是要注重工商管理畢業生專業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通過工學結合的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來提升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1)建立以校內外實訓基地為基礎,以課程模塊為內容,以企業人員與教師共同負責學生頂頂崗工作新模式。通過引進企業共建,進行企業化管理,建設成專業的教學與實習訓練基地。通過聘請企業有較高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設計師擔任教學顧問和專業課教師、實訓指導教師,實際指導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在專業建設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認識到建立“產學研”人才培養途徑與機制是地方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辦法,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可以在國家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對外經營工商管理與制作。經營場所就設在教學樓內,對學生全天候開放。學生可以參與事務所項目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不出校門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學生以設計人員的身份參與到實際工程的設計,做到“真題真做”,使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和掌握設計技能。(2)校外實訓基地派出教師合作指導,進行學生頂崗工作的崗位鍛煉。在“校企合作”制教學平臺下進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學生完成一定量的學習時間后,要轉到長期穩定的可開展頂崗工作的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全真環境下的工作鍛煉。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不僅要鞏固已有實訓基地,挖掘企業在接納頂崗工作方面潛力,確定各企業頂崗工作崗位、計劃方案,同時要主動聯系本地區優秀的展示設計企業積極參與專業的校企合作,成為本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各地方院校還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產學互動、互利共贏”的方針,在現有基礎上逐步增加基地數量,重點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內涵建設,加大人力、智力、資金、資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產資源與教學資源進一步對接互融,不斷拓展基地技術服務功能、提高社會服務水平,規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動的校企合作新機制。(3)加快精品課程建設與優質核心課程建設,特別是要通過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從培養人、培養高技能設計人才這一教育的根本點出發,借鑒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工作崗位要求進行系統化的設計。課程建設要貫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真實工作任務為引領,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式的建設思路,由各專業教研室與相關企業合作共同組建課程建設團隊,開發建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塊。建成后的課程模塊都是特定的專業技能,通過課程模塊的開發建設和完全學分制的推行,學生可在各專業課程模塊間自由選課(選模塊),打破專業壁壘,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廣泛。通過網絡共享平臺供教師與學生共同使用,為相關專業的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良好條件,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使用效果。(4)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的順利進行需要一支業務過硬的專兼職教師,按照專業群建設需求,內培外引、專兼結合,以優化“雙師”結構和提高“雙師”素質為重點,以提高理論實踐教學能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提升技術服務能力為落腳點,建設一支專兼結合、“雙師”結構合理、“雙師”素質優化的專業教學團隊。
*基金項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規劃項目職業技術教育學科課題《湖南“四化兩型”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編號11)和一般課題《工學結合下的高職
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批準號:XJK011CZJ072)
參考文獻
[1]廖君華.當代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問題及對策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賴雁翔.淺議廣西再就業難點及對策.廣西經貿1998. 11
[3]趙北平.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4
[4]湯向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作者簡介:
趙曉軍(1977-),男,湖南衡陽人,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雷公塘14號:湖南工學院經濟與管理系講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研究。郵編:421008
隨著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業對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F實表明,過去那種重知識輕能力、重傳承輕創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勝任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據時代要求和社會需求培養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已成為各高校特別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民族院校特殊的教育水平和特色發展的人才需求,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以期能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建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理論與實踐脫節,知識面寬但不夠深入的“萬金油”現象;教學內容與時展脫節,沒有特色課程和能力培養;專業實習困難,沒有固定實習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定位趨同,缺乏特色當前,我國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一般為: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定位與國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幾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確定的培養目標作為定位目標,因而在課程設置方面基本統一,培養方案趨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間在培養定位上的差異性,也看不出不同區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在教育定位上的差異。
(二)忽視工商管理專業在高教系統中的定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教育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要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有明確的定位,形成特有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然而,當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與國內其他重點高校角色混同的問題。由于其他重點高校在人才、教學基礎設施和資金等方面都擁有民族院校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國內重點高校的培養模式,勢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構建自己的競爭優勢,從而使其在工商管理專業教育中陷入被動和盲從。
(三)人才培養中體現不出“民族”特色許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漠視本地區、本民族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漸偏離地方性的本義。這種盲目發展、盲目培養必然會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難以適應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這不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養中奇特的“供”“求”,也會造成因需而生難以就業而導致生源質量下降,從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陷入“生源差”“培養質量不高”“就業難”“生源差”惡性循環的怪圈。
(四)培養忽視當前的形勢背景當前,民族院校面臨著:(1)學科建設內涵不足,服務地方經濟的功能不強與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強勁的矛盾;(2)教育資源短缺,投入不足與擴大招生規模、提高教學質量的矛盾;(3)擴招帶來的生源質量相對下降與人才需求規格不斷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處民族地區的區位劣勢、信息閉塞、品牌弱勢與人才的引進和穩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在學生生源質量、人才培養過程和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難以與其他同專業的重點院校爭風而處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養復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實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綜合性學科。事實上,在企業沒有不涉及技術的純管理,管理和技術常常是一對共生體。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僅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有廣泛的技術知識或語言知識。過去那種培養純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勢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現場,我們已能深深感受到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青睞和招聘。復合型人才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復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類拔萃。在知識方面,復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寬厚的學科基礎,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且能自如地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管理問題;其次,復合型人才的知識具有交融性。復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學科知識并非無關聯的松散知識,這些知識往往具有互補性、交融性,這些知識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而這種新知識體系有助于復合型人才構建新的思維模式并成為其綜合能力提升的始點,這不僅有助于解決本學科、本專業的問題,而且更容易有所創造。事實上,學科知識能否融合并綜合地發揮作用是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標志。在能力方面,復合型人才首先是綜合能力強。寬厚的基礎和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雖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絕不是各學科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取長補短而在多種能力基礎上形成新的綜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可以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極限,形成一種全新的思維定勢來思考各種管理問題并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當前我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著大量管理難題,這些難題的解決僅依靠過去的習慣和思維定勢顯然難以解決,必須從多角度、多學科進行創造性思考才能解決,而這顯然有賴于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大部分少數民族分布在社會和經濟相對落后的省、區和市。雖然民族地區的面積有690萬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億,但其經濟總量僅為全國的17%,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總體來說還處于相對落后狀態。民族地區發展的滯后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影響了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因此,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已成為我黨和我國政府必須面對且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眾所周知,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經濟要發展,企業須振興。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區企業振興的關鍵和基礎。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復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國內民族院校在為民族地區培養優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復合型管理人才方面還做得很不夠,不能滿足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順應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必將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生存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在全國的700所本科院校中,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學校就有356所之多,約占高校總數的53%,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競爭是多么激烈。在這些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處民族地區,無論是師資條件、生源還是其他辦學條件都難以和東、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競爭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走特色之路,培養滿足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的教學定位
要確定合理的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必須進行人才培養定位。為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科特征。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工商管理專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管理方法眾多且各有千秋,沒有統一的應用標準。在應用各種管理方法時必須根據管理的情景來選用管理方法;二是管理理論多,適用面廣。對于各理論,除理解和記憶外,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理論轉變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在適宜場合加以靈活運用;三是所學內容難以立竿見影。學生難以馬上體會到學習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較長的工作中才能體會到它的用處。根據民族院校的特點和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科特征,我們認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復合型本科人才教學的定位應該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是畢業生就業的基礎,是專業發展的生命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在教學中必須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根據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特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必要的調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養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為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其次,要在夯實學科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突出能力培養。不同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雖不盡相同,但相同專業人才素質的基本結構是相似的。為此,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處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專業教育三者的關系,做到以學科知識教育為基礎來構建學生的綜臺能力體系和知識體系,不僅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知識基礎,也為其構建有競爭力的實踐能力奠定能力基礎;
再次,要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創新不僅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靈魂。當今國內外的經濟、政治環境變幻莫測,由此導致企業的許多管理問題可謂是日新月異,這些新問題、新情況往往沒有現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創造性地去解決,否則,企業將永遠深陷“問題”的泥潭。沒有創新,企業就只能是跟隨者,難以成為領跑者。因此,新時代的工商管理復合型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開拓能力。
最后,要立足地方,體現“民族”底色。民族院校在為民族地區培養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過程中,要立足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培養具有自身特色的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如廣西民族大學地處廣西南寧市,毗鄰東南亞國家,辦學宗旨是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走“民族性、區域性、國際性”三性結合的道路?;诖?廣西民族大學在工商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中就應深挖“三性”特色,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通過實施“3+1”模式著力培養具有東盟國語言能力的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1 我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師偏重于書本知識的傳授
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基本為單一知識的傳授,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書本知識,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時間比較少,由于實踐環節少、理論教學多成為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教學無法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1]。很多教師的教學計劃中缺乏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統籌設計,難以形成優化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實踐環節的考核標準要求單一,導致學生偏重于理論課的學習考試,輕視實踐性的教學,直接影響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在實踐內容上與實際脫節,大多為紙上談兵,課外活動也受到很大限制。當前很多企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對實習學生并不重視,導致學生基礎知識雖然扎實,但是專業能力較低,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導致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較差。
1.2 工商管理專業特色不明顯
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因為對社會適應能力強,所以就業渠道十分廣泛。但是,長期以來學習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因為學習相對封閉,忽視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專業特色并不明顯,學生的能力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同一類型的人才出現過剩現象,所以社會急需能夠進行自主創業的學生,為“就業難”提供新的思路。
1.3 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足
創業教育在西方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為宗旨,向學生傳授創業知識,目前我國的創業教育已經開展了三十余年,雖然取得了進步,但是仍有不足。工商管理專業創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和體系還沒有完成,多數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缺乏系統性。在教學內容上一般僅僅停留在就業指導的層面上,沒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與發展空間,創業教育的開展范圍也僅僅為少數學生。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很多畢業生總是想去大公司任職,不愿去小企業中工作,這與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有很大關系。
2 提高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發展創業教育的方式
2.1 完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創業教育體制
將學校、工商管理學院和學生社團作為創業的基礎關系,每一個階段做好保障學生創新創業的工作。學校應成立專業的地域為創業服務做準備,并由學校領導帶頭,讓每位教師和學生都能夠主動參加到項目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能夠從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點出發,通過開設專業基礎培訓課程和拓展服務等模式,建立創新服務載體。
2.2 建立良好的創業氛圍
高校需要開放教學平臺,全方位支持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鼓勵學生進行學習。教師應該服務于學生,每當學生有問題的時候,教師能夠在第一時間為學生進行解答,糾正學生的錯誤想法和不符合規定的操作模式。學校經常要與校外的企業進行合作,鼓勵學生在企業中實習并建立社團,以社團模式推動學生創業,提高學生創業的積極性。
良好的教育氛圍以及教育機制是開展創業教育和培養人才的基礎,高校應該在認真落實教育部政策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管理進行改革,給學生更多自主創業的機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校園的合理布局與創業教育結合起來,建立服務機構,保障創業教育的硬件條件[2]。創業教育并不是學校自身的行為,而是政府、學校和學生共同完成的系統工程。政府應該推行各項政策鼓勵學生創業,對想要創業的學生提供專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和跟蹤輔導等服務,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2.3 健全工商管理專業特色
教師應該改變以往偏重于專業理論授課的教學方式,打破封閉式教育模式,著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學校專業的特色出發,一方面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建立合理的實踐課程,著重偏向中小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進行專業化培養[3]。結合本校的專業優勢突出特色,借鑒國內外的教育經驗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創建合理的創業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
2.4 構建創新能力培養評價體系
傳統教育評價常常使學生習慣于接受與模仿,長時間便失去了創新意識和能力。因此,學校需要構建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評價體系。從注重結果評價轉化為注重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交流與理解能力。教師對課堂上學生的測試與創新情況進行評價,尤其是學生的作業、測試與練習,包括課堂觀察、學生反思情況進行評價,以競賽的形式由單一轉向多元化,把學生參加科技和創新活動作為考核學生成績能力的重要標準,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創新能力。
1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管理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工商管理專業的專業設置有很多難以避免的問題,其中在本科培養上存在以下弊端:
1)工商管理專業,專業不專。這個問題在人才市場需求上體現十分明顯。在人才招聘會上,用人單位對管理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體,如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然而,在現行的培養模式中,重基礎、寬口徑、知識結構全面一直是專業培養強調的重點,很容易導致專業學習沒有側重?!皩I不?!钡膯栴}可以從課程設置反映出來:25門專業必修課,除專業基礎課程外,其余11門專業課,涉及了財務、會計、國際貿易、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生產管理、電子商務、采購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幾乎涵蓋了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六個二級學科中的五個,課時從40學時到80學時不等。
2)實踐不足,動手能力差。工商管理專業是一門和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因此注重應用,和市場接軌,與時俱進應當是專業發展努力的方向。工商管理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在各種組織中能夠勝任具體復雜情況,具備深厚理論知識的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依靠大量實際鍛煉和經驗積累。而事實上現有的培養方案中雖有暑期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但時間短、資源少,難免流于形式,結果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遠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就業競爭力不強。以上的問題都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各層次的改進和支撐。
3)忽視個體差異,人才培養同質化。目前的招生報考方式下,很多學生沒有渠道充分了解專業結構和內容,主動選擇或者被迫選擇了并不適合自己興趣或特長的專業,學習目的不明確,動力低下,學習效果不佳,更難談到根據自身情況深入鉆研某一專業方向。另外,平均分配專業學習時間的培養方式,學生發展興趣或擅長專業領域只能在課余時間進行。這樣,學生沒有選擇的機會和充分的時間挖掘個人潛力,教育趨向同質化,體現不出學生個體的特性,個人就業競爭力也難以形成;
2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路
改革的基本思路出發點在于適應社會需求,關注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诖?,本文提出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三種培養模式,分別是大類式培養、模塊式培養、訂單式培養,三者可以結合使用。
2.1大類式培養
簡言之,大類式培養是先擇大類,進校學習兩年后再擇專業。在基礎教育方面能夠延續寬口徑、重基礎的優點,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跨學科廣闊視角。
大類式招生在招生入學時不劃分專業,而是按照經濟學大類、管理學大類進行教育。本科四年的前兩年,學習本大類一定學分的基礎課,涉及經濟、管理、數學、計算機、美學、社會學、等各個方面,旨在奠定學生廣泛全面的人文科學知識,引導和幫助學生發現專業興趣。從大學三年級根據前兩個學年的成績和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定專業。管理學類學生可以選擇的專業有: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工業工程。通過核心專業課程、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專業限選課以及一系列課程設計、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完成專業學習。
大類式教育的做法,可以使學生對各專業掌握充分信息后再選擇專業,有效避免了盲目性,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
2.2模塊式培養
對各專業方向教學平均用力的培養模式看似順應了社會對管理人才的需求,其實不然。從目前企業管理的層次和職能來看,分三個級別:高層管理者一一把握戰略全局,要求知識和經驗技能必須全面;中層管理者一一分管某一職能部門或具體項目,要求同時具有專業技能和整體視野;基層管理者一一作為中高層的后備,執行具體職能工作,應有扎實過硬的具體專項工作知識和能力[2]。不同層次管理對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如圖2所示。
總體上看,越高層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側重于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養,而越低層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側重業務技能的培養。近年來,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迅猛發展,使得企業在選擇管理人才時有很大余地,本科畢業生大都只能從基層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一一為工商企業培養高層次管理人才一一己經不再適合,需要作出相應調整,調整的回歸點仍然是針對工商管理部門的崗位設置。
為避免走向專業劃分過細過窄的另一個極端,導致學生在某個專業學習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筆者提出模塊式培養。即根據現有的優勢師資和專業特長,將專業方向劃分為三個模塊:市場營銷模塊、人力資源管理模塊、生產管理模塊,學生在后兩年的專業學習中至少選擇其中兩個模塊。
模塊式培養,充分融合了現有“通才式”和“專才式”教育的長處。學生通過至少兩個專業方向的深入學習,既延續了寬口徑的特色,能夠領會各管理職能內在的關聯,有較全面的管理視野,也響應了社會需求,能在人才市場中占據優勢。
2.3訂單式培養
如果把高校向社會輸送的畢業生看作是產品,那么高校就是生產產品的企業,所面對的是社會的人才需求這個市場。工業產品和消費產品經歷了大量生產方式到規模定制生產方式的轉變,為的就是能夠滿足顧客需求,在市場中把握主動。“訂單式”培養就是借鑒企業生產經營思想的“以銷定產”[2]的新型人才培養方式。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達成協議,根據用人單位“個性化”需求,學校短期設置相關專業,選拔、培養人才,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用人單位相應崗位工作。
“訂單式”培養模式尚在探索階段,學校和學院應當主動走出去,聯系一些知名的用人單位,為“訂單式”培養打開局面,開辟道路。條件不很成熟的情況下,也可以由個別有對外資源的教師牽頭聯系用人單位做試驗點。學生篩選、培養方案由學校和用人單位共同制訂,師資以大學為主,配合用人單位選派的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具有高級職稱或職務人員來補充和豐富專業師資,加強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教學方法。一般而言,用人單位負責訂單培養學生的學費和培養所需其他資源費用,如實習基地、試驗設備等;學生則和用人單位簽訂協議,約定畢業后服務年限和其他要求。
這種培養模式,能達到高校、學生、用人單位三方共贏。一方面,學校能夠把握市場脈搏,依據市場調整教學,圍繞市場有效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就業,緩解師資不足、缺乏實驗設備和實習場所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入這種培養的學生減輕了經濟上的負擔和畢業后求職的后顧之憂,能夠安心為今后的工作學本領,打基礎,目的明確;用人單位方面,由于對人才培養的跟進和參與,大大縮短了用人的就業適應期,用較小的成本凝聚和獲得了可靠的、有文化、有修養、有技能且熟知本單位文化的急用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訂單式”培養僅是緩解就業問題的一個途徑,在整體就業環境低迷的大背景下,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還需要多渠道配合。另一方面,把“訂單式”培養重新回歸到教育的目的上來討論,這種培養模式不應當顧此失彼地將大學教育淪為僅僅給學生提供謀生技能的手段,同時應該提倡和強調的是教育和引導學生培養研究學問的興趣,養成學問家的人格。這一點,高等學校應當和職業技術院校區別開來,在進行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重視和加強學生各方面的教育,不能讓高等教育淪為企業的附屬品。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