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5: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漢族的茶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凡一種飲食習慣的形成,總依賴于所處客觀環境提供的物質,而藏族居住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干燥、酷寒、素不產茶,為何這里的人們養成了如此強烈嗜好的飲茶習慣呢?于此有必要對藏族飲茶習慣形成的歷史過程作一些探討。
我國的茶原產于南方,其中巴蜀和云南是最早產茶、飲茶之地。顧炎武《日知錄》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闭J為中原飲茶是秦由蜀傳去的。巴蜀不僅產茶早,而且是最先把茶作為商品上市交易的地區。西漢王褒《僮約》中記載蜀西民間貿易活動說:“牽犬販鵝,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境)買茶?!闭f明至少在西漢時蜀人已將茶作為商品。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蜀的商人秦漢之時已與康藏高原東部的都夷、牦牛夷等有著交換關系,以蜀中之茶換取馬、牦牛等。茶這時既已成為蜀中的商品,自然會在這種交換中輸入高原東部地區這些藏族先民之中。不過,限于歷史條件,當時產茶不多,即在內地尚未形成普遍的飲茶習慣。高原上的藏族先民當然更無飲茶的習慣。
據藏文史籍記載,茶正式輸入是在吐蕃王朝的都松莽布支贊普時期(676-704年在位)。當時體弱多病的贊普偶然撿到小鳥銜來的一支樹枝,隨手扯了幾片綠葉放入口中嚼,頓覺神清氣爽,身體輕快,于是命大臣無論如何要找到這種樹葉。后來大臣在漢族地區找到這種樹葉,才知是茶,帶回獻給贊普,贊普經常食用,身體逐漸好了起來,于是茶便成為吐蕃宮廷一種珍貴的保健藥物。這種把茶當作保健藥物的情況,與內地最早對茶的認識是一樣的?!渡褶r本草》載:“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薄渡褶r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都是看重茶的醫療保健作用。藏族地區高寒缺氧,食物又是牛羊肉和糌粑等油、燥性之物,缺少蔬菜。茶中富含茶堿、單寧酸、維生素,具有清熱、潤燥、解毒、利尿等功能,正好彌補藏族飲食中的缺陷,防治消化不良等病癥,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因此,藏族人最初僅把茶作為一種保健藥看待就不足為怪了。不過,在吐蕃王朝的前期,由于漢藏貿易尚不發達,由內地輸入藏區的茶還很少,只能供王室和貴族享用,藏族人民生活中還無飲茶之習。
唐李肇《國史補》記載:“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烀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湖乾者?!边@里所說的常魯公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奉使入吐蕃議盟的監察御史常魯。唐自開元后,士大夫中盛行烹茶之藝,烹茶時要加入姜、鹽和各種辛香之物以調味,吐蕃贊普見而奇之,不知所煮為茶,這說明當時吐蕃尚不知唐人烹茶之方法,也還未把飲茶作為一種生活享受。再看贊普拿出的茶中,盡是當時天下名茶,壽州、舒州者,指安徽的小圍、六安茶;顧渚者,指浙江的紫筍茶;蘄門者,指湖北的黃芽茶;湖乾,指湖南的銀毫茶;昌明者,指蜀中綠昌明茶。吐蕃宮中收藏了這許多唐之名茶,卻又不曉唐之烹茶方法,正好印證了藏文史料中的記載,說明當時茶還是被當作珍貴的保健藥而被王室收藏,并未成為廣大藏族人生活中的飲料。
在敦煌千佛洞和新疆地區出土的一批吐蕃時期的歷史文書、木簡中,記載了吐蕃社會的經濟生活情況,但在這些于8-9世紀的文獻中,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物資有青稞、小麥、酒、皮張、牲畜等,卻單之不見有茶,這說明至少在9世紀初以前,茶還沒有進入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社會上還沒有飲茶之習。
藏族民間飲茶大抵在9世紀初以后才開始,這是因為從初唐到中唐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時期中,雖然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開辟了唐蕃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渠道,推動了藏漢貿易的發展。但總的說來,唐蕃因爭奪勢力范圍的沖突時有發生,爭戰連綿,在大多數時候雙方的貿易關系不能正常開展,這就極大地制約了茶對藏區的輸入。所以吐蕃雖很早就輸入了內地的茶,但都沒有使茶在吐蕃社會各階層中傳播,更沒有使飲茶成為一種全社會共同的生活習慣。
晚唐以后,唐蕃雙方進入了一個較穩定的和睦相處時期。從而使漢藏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有了長足的進展。戰爭狀態的結束,使官方和民間的商貿渠道都暢通無阻,這就為茶大量輸入藏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給藏族飲茶之習的形成提供了物資基礎。
另一方面,晚唐時期吐蕃的社會環境也為飲茶之習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吐蕃的熱巴巾贊普(815-838在位)開展了空前的尊佛運動,規定了七戶養一僧的制度,藏地的僧人從此脫離生產勞動,專事修習,對于每日打坐誦經的僧人來說,茶的“破睡”和“滌煩療渴”作用尤顯得突出。唐朝自開元后,因禪宗盛行,坐禪之人“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輾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封氏風聞錄》)。
關鍵詞:贛南;采茶舞蹈;茶文化
采茶戲的祖師始于唐朝,經過對相關的文字資料的考證,可以看出明末清初采茶舞蹈被推上了鼎盛時期。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并對贛南采茶舞蹈的歷史淵源進行分析。
1相關概況
贛南采茶舞蹈是在贛南信豐、安遠一代形成的,采茶舞蹈的內容與茶葉生產有關系。在明朝,贛南地區在谷雨時節都會由勞動婦女上山采茶,她們一邊采茶一邊唱歌,從而激發出勞動熱情,贛南采茶舞蹈是源自于山歌的,又叫做采茶歌。是由漢族的采茶歌和采茶燈發展而來的,后來又發展成為具有簡單人物表演有故事情節的小戲,一般在民間,由兩女一男進行表演的,又稱為“三角班”。贛南的采茶舞蹈形成后,又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流派,其主要的特征是表演輕快、詼諧幽默、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和富有鄉土氣息。在原始的采茶歌中,只唱小調,每句只有四句唱調,后來采茶歌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曲調。在明朝,贛南生產各類茶葉,當地的茶農為了能夠迎接各地的茶客,他們就編創了各類舞蹈形式。再后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干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采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采茶戲”。采茶戲因是從漢族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2贛南采茶舞蹈的源泉來自于茶道和茶藝的發展
我國種茶、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茶文化是在人們的精神文化和物質勞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產生的,是二者的融合。我國在唐代就總結了完整的茶道和茶藝,將飲茶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茶道與茶藝是相互促進的,在茶藝中注入茶道,使飲茶成為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能夠實現茶文化神和形的融合。茶藝指的是在烹茶和品茶中的藝術,而且后來也被列入到文學中,借助茶歌、茶戲等表現出來。茶道剛剛開始盛行的時候,主要是由社會上流的人們所推行的,而且一般都是文人墨客進行的藝術欣賞,他們認為事物的美感都是借助“道”來體現的,能夠運用哲學的思維來辯證的分析茶文化的美感。有人認為茶文化的核心在于天時、地利、人和,具有一種和諧和天人合一的美感?!昂汀钡奈幕瘍群欠浅5呢S富的,其是中華文化集中的體現,他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促進贛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使采茶舞蹈的藝術性更強,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演出、修改后,贛南采茶舞蹈的各類元素已經越來越豐富,在茶歌和燈彩的基礎上,各類元素又再更新,促進了贛南采茶舞蹈的形成。
3茶歌和燈彩等藝術形式促進了贛南采茶文化的產生
茶在我國開始廣泛的引用實現了各類文化的互動,在茶文化的基礎上,文學、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也在發展,各類藝術形式的發展實現了雅俗共賞,文化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啟發,在茶歌、燈彩藝術的發展中實現了茶文化的藝術發展。據調查分析,發現茶歌是在詩歌的基礎上產生的,其與文學緊密聯系的,文人創作的與茶有關的詩歌被吟唱出來稱為茶歌,很多詩人都深諳飲茶之道,他們在平時也會飲茶、茶園勞作等,都會在茶叢吟詩自娛自樂,文人之間在交流中也會以茶為主題,吟詩對話。在文人墨客的創作中,將茶文化的研究當作一種樂趣,由此就形成了茶趣一說,后來這些詩歌被廣為傳唱,形成茶歌。還有一部分茶歌是在歌謠的基礎上形成,這類歌謠是在民間傳唱,一般是在清代開始盛行,這些歌謠都是在夸贊茶的美感。另外一部分茶歌是由茶工或者茶農創作的,他們在種茶過程中吟唱的一種助興的歌謠,在清代廣為流傳。茶歌在創作中是有自身的曲調,這些曲調成為采茶調,在戲曲中被廣泛的應用。在采茶調的形成中,是一種雅俗的融合,由文人創作的詩歌與民歌的融合,是上層人士與普通人士的文化融合。在贛南民歌《十二月采茶歌》中,實現了豪紳官吏與民間茶工歌謠的融合,詩歌中講述的是采茶和飲茶的怡然自得,在明朝后采茶舞開始誕生。贛南民間的燈彩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人們在過節時都會開辦各類燈彩活動,后來的燈彩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形成了龍燈、獅燈等,燈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家里的燈火旺,象征著人丁的興旺,是一家人精神的象征。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都宣揚“孝”,百善孝為先,認為子孫的繁衍是孝的首要條件,燈彩的文化是受到了古代孝悌傳統文化影響的。在采茶歌和燈彩都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式被人們廣泛的接受。按照相關的文獻資料,采茶舞蹈是在明朝興起的,當時的《十二月采茶歌》是在民間燈彩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燈彩文化的基礎上加入了舞蹈的因素到使用的道具,如扇子、手帕等,結合了嫻熟的舞蹈動作,將民間的燈彩習俗充分的運用,此標志著采茶舞蹈的形成。采茶舞蹈不僅僅是在贛南地區盛行,同時在我國的各個地區都得到了流傳,其形式比較相似。贛南的茶籃燈是基礎,將采茶的動作和采茶調結合在一起,使舞蹈動作與音樂能夠協調一致,而且結合了馬燈、龍燈等燈彩文化,形成了舞蹈與燈彩結合的藝術形式。石城的茶籃燈是一個南丑角和四個旦角進行表演的,音樂是采用的管弦樂器。采茶舞蹈具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其形式都是茶歌和燈彩的結合。采茶舞蹈是在茶歌和燈彩藝術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采茶舞蹈在全國都是相似的,在不同的地域還沒有形成不同的特征。
4茶舞和茶戲促進了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
贛南采茶舞蹈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藝術風格。贛南的茶燈在初始階段是由十二個采茶女和兩個男隊領頭的采茶燈構成的,后來演變成兩女一男的表演,扮演的角色分別是大姐、二姐和茶童,他們手拿著茶籃,一邊唱歌,一邊舞蹈,茶童搖著手中的扇子,表演的劇情一般為插科打諢,這些舞蹈具有簡單的故事情節。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階段是在清代初年,由兩女一男的表演逐步演變與六個人的表演,劇情變得相對復雜,而且舞蹈也分成不同的場次,其曲牌都采用敲鑼打鼓的形式,氣氛比較熱烈,而且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在故事情節、人物沖突和思想主題方面也越來越成熟。在清代乾隆時期,采茶舞蹈的發展非常的迅速,在贛南地區形成了幾十個專業的戲班,當時采茶舞蹈風靡一時。在乾隆年間,贛南縣有名的采茶舞蹈有《南安竹枝詞》,但是,當時采茶舞蹈被一些官吏豪紳視為洪水猛獸,他們到處貼告示,禁止表演采茶舞蹈,很多采茶舞蹈表演的戲班都被驅逐,此后,采茶舞蹈衰落。采茶舞蹈在我國的多個省市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贛南采茶舞蹈的風格比較獨特,主要原因在于其融合了文人墨客的高雅文化和茶農的通俗化的文藝融合,《大摘茶》的編寫代表著采茶舞蹈的成熟。贛南采茶舞蹈是在戲劇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較為獨特的舞蹈種類。通過相關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贛南采茶舞蹈發展之前,所有的采茶舞蹈的動作都是比較單一的,一共有十余個動作,如梳妝、發燈、出門等,這些較為簡單的動作,而且相似。從而能夠得出結論,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時期形成了獨特的舞蹈風格,形成了500多個舞蹈動作,而且借助了扇子等道具,這些動作有的是對動物的模仿,有的是對日常動作的模仿,還有對人物表情的模仿,在服裝上也是各式各樣的,通過不同的服裝,營造不同的環境和氣氛,表現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各類造型和動作能夠使舞蹈更加的引人入勝,能夠使觀眾形成鮮明的視覺沖擊,每個舞蹈演員能夠形成不同的視覺藝術形象,將靜態造型與動態造型結合,站線出動作的美感。贛南采茶舞蹈有近500個動作,這些動作都是貫穿在不同的故事情節中的,能夠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能夠將人物的情感流露,采茶戲的發展促進了采茶舞蹈的發展,主要的舞蹈有《十二月采茶》等,在不同的舞蹈中,形成了不同的步種,有碎步、搖步等,借助了扇子和水袖等道具,使舞蹈具有柔美之感,帶給人們美好的視覺享受。
5結語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省贛南當地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在民間燈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曲的。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結合了不同的文化,實現了雅俗共賞。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結合了各類詩文和民間的戲曲形式,文化內涵深厚,能夠展現出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能夠體現我國茶文化的精髓。贛南采茶舞蹈由原來較為簡單的動作后來發展成復雜的表演,近500種動作用于不同的情結中,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舞蹈的情節更加起伏跌宕,而且其服飾也是多元化,能夠展現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故事發生的環境和場景等,將人們帶入到舞蹈的情境中,使人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種比較完善的舞蹈類型。
參考文獻
[1]黃劍敏,李莉.文化產業視角下高安采茶戲的歷史形成與當展[J].前沿,2011,11:190-192.
古往今來,茶有解毒之效,而愛茶者往往卻有“中毒”之嫌。因好茶,茶客從“沏茶、賞茶、聞茶、飲茶”等細節中提煉出了“茶道”一脈,作為愛茶者,自然要游歷山河,尋究茶文化根源。
如若尋茶源則必游湖北,只因湖北出過兩個茶界巨擘。其一為“茶祖”神農氏,在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有“神家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其二為茶圣陸羽,其所著的《茶經》的貢獻,顯示了湖北茶文化的淵源和廣博,是世界茶的知識和文化由“俗”到“雅”的一座豐碑。
巴東江南岸的茶祖傳說
神農架是湖北風景名勝,帶著探秘心境游歷,則更有些情趣。
歷代相傳,巴東江北神農架為神農氏“嘗毒,得茶而解之”的地方。巴東江北漢族多,江南土家多,傳聞土家族原乃巴人,因古代盛產茶,好飲茶而叫“荼族”,諧音“土家族”。古代茶稱謂“荼”“”。原茶為藥用,現大凡中藥店必供奉一石獅,這便是源于神農嘗藥用的獅子狗。傳說神農獅子狗中藥毒,隨后用茶而解之終獲生機。土家族生活時刻離不開茶字,茶作祭祀宗祖神靈沿用至今。在婚喪嫁娶和正頭七月紀念宗祖仍有獻“錢帛、果品、酒、肴、茶”的傳統。
在神農架,品茶弄茗之余,一面可感受土家族的獨特的民俗,另一面則可徜徉神農溪兩岸的秀色風景。
神農溪流經三個風景各異的峽谷――棉竹峽、鸚鵡峽、龍昌洞峽。兩岸風光奇美,峽谷中少有開闊地,最狹處兩岸相距僅7米。船行峽中,如穿幽巷重門。一座座高達數百米的山峰劈面壓來,幾乎望不見前面的水道。因生態環境保護得極佳,附近的原始森林中聚居著罕見的珍禽異獸,如飛鼠、金絲猴、蘇門羚等,而如臘梅、香菊、天蔥、母木蓮、香果樹、巖白菜等自然植物亦讓人眼花繚亂。
在神農溪上觀看原生態風景,舌尖有茶水潤盈,胸中自平添幾分多愁善感的思緒。
古雁橋下的茶圣隱蹤
湖北天門是茶圣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不羨黃金窯,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痹娭械摹熬沽辍睘槿缃竦暮碧扉T,喜好詩賦的陸羽曾用一段《六羨歌》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愛慕。
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后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
游歷天門,必經“古雁橋”。相傳,這里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后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于清朝,后毀于兵燹。解放后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而位于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筑群。游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至古雁橋下,訪茶圣隱蹤,泡上一壺天門毛尖,閉目感受意境,唯有一感――心曠神怡。
游湖北,可帶上自己摯愛的茶盅,走到哪,飲到哪,樂哉悠哉!
TIPS
1、湖北五峰是土家茶鄉,有全省首家“茶博館”。當地有多條成熟的旅游路線可以體驗,“采花毛尖科技園”工業游、“土家茶鄉風情園”農業游、“茶馬古道”文化游、“茶博館”體驗游等。
關鍵詞 茶葉資源;開發利用;新領域;四川雅安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321-01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緣,境內山地多,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除高寒山地外,一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雨豐富,具有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據記載,雅安是世界上最早擁有人工栽培茶樹的地區,被譽為世界茶文化、茶樹栽培的發源地。自古以來,雅安市積淀了豐富的茶葉資源,并不斷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推動了茶產業的持續發展。
1 豐富的茶文化資源
1.1 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頂山
相傳在公元前53年,茶祖吳理真在今雅安市名山區境內的蒙頂山上種下7株茶樹,開創了人工種茶之先河[1],之后茶樹栽培才傳至全國,傳遍世界。蒙頂山之巔的天蓋寺,有吳理真結廬種茶遺址。寺內大殿塑有吳理真大師全身座像,周圍有展示蒙頂茶史的圖文及實物。蒙頂山主峰有皇茶園。此地在唐代即產貢茶,白居易曾經詩贊“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到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被正式命名為“皇茶園”。皇茶園旁有“甘露井”,相傳吳理真于此汲水種茶,并用此井水烹茶,異香誘人。蒙頂山天梯古道起點處有茶史博物館。館藏豐富,比如有關蒙頂茶的文獻、詩詞,各類名茶、邊茶的實物,記載蒙頂茶的碑碣、歷代形態各異的茶具等。蒙頂山茶文化遺存數量頗多,特色明顯,影響力大,而且蒙頂山又是四川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尤其適宜發展茶文化旅游業。
1.2 民族茶文化交流紐帶――川藏茶馬古道
雅安與藏區接壤,兩地交流由來已久。自從唐代起,雅安茶葉就傳播到,成為藏族人民喜愛的飲料。后來由于大規模茶馬貿易的發展,雅安成為中國南路邊茶的茶馬古道起始地[2]。從四川雅安到拉薩之間形成一條舉足輕重的古代商道,即川藏茶馬古道,這是漢族同藏族、羌族等民族茶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茶馬古道是各族人民交流融合的光輝見證,如今茶文化旅游熱正興,茶馬古道旅游也深受歡迎,可進一步挖掘資源,修復、開發、創新,發揮其歷史文化價值,加強民族大團結,促進西部經濟發展。
1.3 非物質文化遺產――茶葉加工與表演技藝
雅安南路邊茶制作工藝是第2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些工藝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并且有所改良。但是,手工操作的工具和用具在逐漸消失,而且懂得使用的人也在逐漸減少。蒙頂茶傳統制作技藝是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用于制作蒙頂茶的傳統器具,如柴火灶、炒鍋、烘鍋、樹枝、背篼、篾簸、白蠟、木炭、草紙、麻繩等,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蒙頂山摻茶技藝是中國茶文化的一道獨特景觀。江蘇衛視、貴州衛視、衛視、四川衛視、鳳凰衛視、中央電視臺等多個頻道及國外多家電視臺都曾做過相關報道。其中“龍行十八式”長嘴銅壺摻茶技藝將禪學、易理、茶道、武術、舞蹈等元素融于一體,富有很強的藝術性、觀賞性和啟發性。雅安茶葉資源豐富,包括茶葉制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茶文化藝術[3]。在此背景下,加強蒙頂山黃芽、雅安藏茶等名優茶的研制開發,提升長嘴銅壺茶藝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無疑有助于促進雅安茶葉經濟的良性發展。
2 待開發的茶葉資源新領域
雅安市的以上茶葉資源,已經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處于開發利用過程中。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改進、創新、提高、完善,力爭再上新臺階,再創新成績。但在雅安市悠久的茶葉歷史發展長河中,還有一些資源藏于深閨,有待于進一步發掘利用。
2.1 保健茶的開發利用
據《天中記》記載,雅安境內有枳殼芽、筍杷芽、枇杷芽,具有治療風疾的效果。還有皂莢芽也可入藥,都在初春采摘,“和茶作之”?!堆虐部h志》對此加以按語:“蒙山芽茶,于春分前后早擷者,泡作純綠色,而香味最勝,諸芽蓋取其似而名,非以之和茶也”。在《名山縣志》中,更進一步拓展為“有枳殼芽、枸杞芽、枇杷芽者,皆能治風氣病。又有皂角芽、槐柳芽,皆上春摘,摘其芽,和茶作之”[4]。這幾則記載,看似有分歧,實則有統一性。因為現代人所說的茶,分為茶葉和非茶之茶2類。茶葉以茶樹鮮葉制作而成,非茶之茶是由其他植物原料加工而來的,而茶樹鮮葉也可以摻進其他植物原料加工出保健茶。枳殼芽、筍杷芽、枸杞芽、枇杷芽、皂莢芽、槐柳芽均可以入藥,而茶葉本身也可以入藥。古時人們利用茶葉有食用、藥用、飲用等多種方式,而且這些利用方式到如今依然存在,只不過飲用較為普遍而已。因此,以上《天中記》《雅安縣志》《名山縣志》中的記載,啟示人們拓寬思路,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試驗研究,開發各種保健茶。
2.2 宜茶之水的開發利用
《名山縣志》記載,縣城南邊的紫霞山上有紫霞井,井水“甘冽宜茶”。《名山縣新志》記載,百丈場后山的棲霞寺附近,有“玉液泉,烹茶芳冽,夙號名勝”[4]??梢娮舷季褚喝?,還有蒙頂山的甘露井之水,都是宜茶之水。明代張大復說:“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5],可見水對茶湯的重要性。自古以來,人們都講究好茶需要好水泡,不僅注重茶葉的品質,也注重水的品質。因此,也可以對雅安宜茶之水進行開發利用,將雅安的茶葉與水同時打造成知名品牌。雅安的茶葉歷史悠久,蘊含了豐富的資源,深入發掘,有助于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6-7]。
3 參考文獻
[1] 許娟,李永.論雅安茶文化生態旅游發展[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1-3.
[2] 陳書謙.川藏茶馬古道研究的重大現實意義[J].茶葉經濟信息,2006(3):23-24.
[3] 譚繼和,唐永進.四川文化資源與文化強省建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55-172.
[4] 吳覺農.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5] 陳彬藩,余悅,關博文.中國茶文化經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437-438.
馬民眾希望“立竿見影”,中國資本現短板
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推行之前,中馬之間相互有投資,但主要集中于小規模資本,對馬來西亞民眾影響較小。“一帶一路”倡議以后,從以馬新高鐵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到在各大城市投資建設的大型融經濟、商業、文化、旅游等的綜合園區,中國對馬來西亞的投資開始讓馬民眾感覺“很有分量”。
目前,中國資本正在有效地推動馬來西亞的發展。以此次中馬商建的西海岸銜接東海岸鐵路為例,吉隆坡和巴生作為西海岸城市與東海岸城市如關丹市等的銜接,在馬來西亞鐵路建設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位于巴生的貨運港口即西港(Westport)和北港(Northport)是國際海洋運輸中的重點港口,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而位于東海岸的關丹港口(Kuantan Port)則是馬來西亞石油和天然氣對外輸出的重要口岸。此外,馬來西亞東海岸地區的發展情況遠不如西海岸沿海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就是交通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和便捷。中方此次的貸款項目就是為馬來西亞東西海岸物流建立一條新的銜接路。如果能夠實現項目設計中每小時200公里左右的火車時速,馬來西亞東西海岸的互聯互通將會有大的改觀。
但是,這樣的大項目從投入到看到實效,至少需要五到十年。而當地民眾最關心的則是:中國當前的投資能否很快見效?會帶來什么附加利益?是否馬上能夠改善現有的生存條件?總之,他們是以能否很快和實際獲得的利益來判斷中國投資帶給馬來西亞的好與壞。而中國的很多投資并不能馬上滿足這些需求,所以就被一些人視為“一切都只是空談”。甚至有人認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只是中國對馬來西亞有需求,而馬方的收益卻有限。
中國資本可與“中國元素”并行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強調政治互信與經濟融合,筆者認為在達到這種互信與融合之前,先需要獲得對象國的接納與認同。中國有什么可以在短時間內讓馬來西亞民眾感受到成效和影響力的?答案是“中國元素”。筆者認為,中國對馬來西亞輸出資本的同時更要輸出“中國元素”。所謂“中國元素”,就是一系列能夠代表著中國的獨有產物,如宗教、文化、禮俗,等等。
“中國元素”的成功輸出可以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看到,奧運會會徽、吉祥物、圖標設計等都凸顯出中華傳統文化,優雅之中不虛底蘊。中國的書法和茶文化眾所周知,也能夠與馬來西亞民間文化進行對接。例如伊斯蘭文字與漢字書法的交流,南洋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交流等。中國有50多個民族,雖然以漢族為主體,但對少數民族有很多優待的政策,在教育、政治、經濟等領域給他們提供發揮作用的機會,且一直奉行漢族與少數民族和睦共處的原則。這些做法對同樣是多種族的馬來西亞很有借鑒意義。另外,中國有眾多的回族,可以借此更廣泛地與馬來西亞主要族群穆斯林進行對話與合作。而且在合作中可以把當地華人作為語言溝通的橋梁,這樣可以使更多的中國人和馬來西亞華人了解伊斯蘭教的思想。
文化引航促民心相通
在輸出“中國元素”中,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文化交流成功的實踐以2016年8月13?15日在中國山東省曲阜舉辦的“世界青年文明論壇?中馬青年儒回交流峰會”可見一斑。峰會圍繞“不同的文明、同一個未來”的主題,以青年為核心,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活動。馬來西亞多位學術、政治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學者參會,中方儒家文化研究專家亦參與其中。與會人員參觀了孔廟、見證了華夏傳統成人禮和婚禮,召開了儒伊文化交流會議。峰會達成持續推動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青年建立長期交流機制的共識,并簽署了《關于次序推進世界青年文明交流的合作宣言》。宣言提出推動跨文化學術研究合作、建立兩國青年間跨文化日常網絡交流平臺等。
教育互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馬來西亞巴生興華中學與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建立聯系,雙方互派學生交流。前往馬來西亞交流的學生可入住當地同學家,這不僅可以使中國學生體驗異國的教學特色,更能直接地了解馬來西亞文化。而當地學生的家長們也會從中國學生身上了解中國、認識中華文化。高等教育方面,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設立了分校,這是中國第一個在海外設立分校的高等學府,并將首個分校地址選在了馬來西亞。此舉豐富了馬來西亞原有的高等教育結構,使廈大馬來西亞分校的當地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中國高校高水準的教學品質。這些看似很小的互動,實則是促成兩國“民心相通”的重要內容。
此外,2016年年初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向柔佛州巴羅區的八所華校捐款,表示對當地華人教育的支持。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也分別向幾所華文獨立中學捐獻了購書券,讓馬來西亞華文學校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中國書籍。筆者認為,除此之外,還應該把更多的文化介紹到馬來族和其他種族中,比如,中國可聘請馬來西亞的翻譯家將中國優秀文學作品和其他書籍翻譯成英文和馬來文,使中國文化得到更大范的傳播和推廣。
體育合作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羽毛球是馬來西亞的國球,也是中國的強項運動項目。中國羽毛球聯賽水平很高,可以考慮邀請一些馬來西亞著名球隊到中國參賽。這樣的做法,可以讓馬來西亞民眾更快地看到中國對他們實實在在的幫助。
茶對日常生活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漢族飯飽腹、藏家茶飽肚”等藏諺也證明了這一點。BethMcKillop研究認為,面對批量生產的食物取代茶葉在百姓飲食中的地位的時候,那些年長之人表現得極不情愿,他們不愿失去以酥油與茶為基礎的飲食傳統。
茶在傳統社會中的實用性及社會地位之重由此可見一斑。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獎勵常使用茶。賽馬比賽中,不論是駿馬賽、馬狗賽,還是成人賽、孩子賽,勝出者均會得到一定的獎勵。一般而言,首先由德高望重者或者姑娘獻上哈達,再領取物質獎勵,如牦牛、羊、茶、絲綢等。茶的物質實用文化中傳達著社會的變遷聲音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造成的摩擦與沖突。甜茶在的傳入、傳播與流行過程即是重要體現之一。1920年前后,在拉薩曾流行過一首歌謠,歌謠唱道:“坐在茶館喝甜茶,表明當時,甜茶已經在拉薩得到了較廣泛的傳播,逐漸成為一種休閑文化的重要組成。一些人愛喝甜茶,另一些人又在諷刺甜茶。一方面體現了酥油茶與甜茶在市場中的地位與競爭關系;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傳統價值觀念與新興生活觀念的角逐,成為社會變遷的一種表征。
二、茶在生活互動中的紐帶作用
如復雜且綿延幾千公里的茶馬古道不僅推進了小區域內的貿易互動與生活互動,而且促進了沿古道周邊地區的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由于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目的地,所以這股文化交流與社會互動的風潮對社會的影響更為深刻,構成了其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這種文化紐帶作用進一步拓展。茶也在傳統社會的喪葬儀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社會存在著多種宗教化的喪葬儀式,以天葬為主,包括土葬、水葬和火葬等。《西招圖略•圖考》中對天葬過程有詳細描述:“凡人死,均用繩縛,令膝嘴相連,兩手交插腿中,以平日所著舊衣裹之,盛以革袋。男女羅哭,復用繩系尸于梁,延喇嘛誦經。量其貧富,以酥油送大小詔,供佛前點燈之用。并將死者所有物,以半為布施布達拉,以半為延請喇嘛念經,并熬茶、及一應施舍之費,即父子夫婦亦不私蓄一物。其尸數日后,負送剮人場,縛于柱,碎剖,其肉喂犬為地葬。其骨以石臼搗成粉和炒面搓團,亦喂犬或飼諸鷹,謂之天葬,以為大幸。剮人之人,亦有碟巴管約。每剮一尸,須費銀錢數十枚。無錢則水葬,棄尸于水,以為不幸。喇嘛死,其尸皆以火化筑塔。凡人死,親友吊唁,窮則助以銀錢,富者以哈達慰問,并送茶酒。其孝服,男女百日不著華服,不梳不沐,婦人去耳墜念珠而已,他無所忌。富者時請喇嘛念經,以冀冥福,至一年乃止。”在這段關于天葬的文字記述當中,茶既是儀式中的實用之物,又扮演了溝通生者之“此岸”與亡者之“彼岸”的紐帶作用。
三、茶在婚姻關系中的紐帶作用
藏族婚姻關系中也存在著深厚的茶文化。《志》和《圖考》中不同程度記載了婚嫁情況。婚姻重視程序性及物品的使用性。茶是所使用眾多物品中重要的一種,主要作“聘禮”、“婚姻儀式”(男女雙方敬茶及喝茶)和“款待親朋”之用。在迎娶禮俗中,女方要送出嫁姑娘至男方家,先在女方家門外搭一個涼棚,里面放置被褥等物,新娘坐中間,父母旁坐,親友列坐兩邊,把茶、果品、糖棗等擺到小桌上,讓新娘與家人飲茶、用酒、食米粥,然后,親友們扶著新娘去男方家。到達男方家后,先讓新郎新娘坐在一起,然后飲茶或酒。第二天,男女雙方父母及親友穿上漂亮衣服,脖頸上掛著哈達,擁著新郎新娘繞街而游,到親友家門口時以茶(有時以酒)在街上敬奉。一些地方的婚禮上有唱婚禮歌的習俗,其中以茶為主線的婚禮歌占據了重要位置。主要分為“揚茶歌”、“贊茶歌”與“敬茶歌”三類。通過揚茶、贊茶以及敬茶三個階段的唱詞,把茶的諸多社會特征與美好愛情相聯系,既是頌茶也是對愛情與婚姻的美好祝福。
四、結語
關鍵詞:茶酒;制作;保健
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茶文化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出現在什么年代了。茶葉中也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茶多糖等很多對人體的健康、生活以及學習有益的成分,所以茶葉也是很好的保健品。
這兩種飲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做一個創新,我們使茶經過一系列的操作后變成既好喝又有健康的飲品――茶酒。
1 茶酒的發展
茶酒是以茶葉為主要原料,經直接浸提或生物發酵、過濾、陳釀、勾兌而成的一種具有保健功能的飲料酒。茶酒,早在上古時期就有記載,但那時的茶酒僅僅是米酒浸茶,而并非茶文化與酒文化的交融結合。800余年前北宋大學士蘇軾留翰墨遺珍,古籍引注,記載了以茶釀酒的創想。進入21世紀后,我國對茶酒的研究才進一步深入,當時大家對茶酒的概念還不是很明確,但隨著有關茶酒的文章越來越多,人們也就慢慢地了解了這個原本陌生的概念?,F在,人們遵循千年古籍記載,繼承珍貴的古方遺產,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創造出獨特的茶酒釀造工藝,用茶葉成功釀制出茶酒,是華夏民族釀酒史上一次創新性革命。
2 茶酒的研究過程及現狀
現在我們對茶酒越來越了解,但在實驗初期卻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怎么樣泡茶才能使茶葉茶香濃郁、味醇甘厚、后味綿長等優點留在酒里,不被破壞;使用什么樣的酵母更有利于茶酒的發酵;用什么樣的比例加蔗糖,用什么溫度來發酵等等。研究初期所遇到的困難很多是我們所想不到的。許多專業人士不辭辛苦,努力克服,經過了一次次的失敗,又一次次的不放棄,最終完成了這一項項的研究。
現在我國對于茶酒的研究已相對完善,而且許多酒坊已將茶酒作為一種健康的飲品進行售賣,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3 茶酒研究的簡評及展望
利用浸提的方法可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保護和利用。而茶葉釀酒不僅可以使我國的茶資源有更好的利用途徑,也可以使酒變得更加營養健康,因為茶葉也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它不僅能減低心腦血管發病和死亡風險,還能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作用;有助于減小患糖尿病的風險;有助于防治早老性癡呆;有抗壓力和抗焦慮作用;能提高免疫力、殺菌力和減肥瘦身等效果,所以我們把茶葉釀制成酒后,茶葉本身的這些好處也會浸入酒中,從而使釀制的酒更加健康、有營養。茶酒的優勢在于工藝技術易于掌握,生產周期短,產品銷售快,經濟效益顯著,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保健酒。
參考文獻
[1]徐潔昕.茶酒的釀酒技術研究進展[J].釀酒科技,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