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5: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低碳經濟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0-01
當今社會的主要威脅,挑戰,當屬全球氣候變暖。追究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最主要的應當是碳的排放。所以,如何減少碳的排放,如何發展低碳產業,已經成為了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課題。為了發展低碳經濟,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同時實現低碳產品產業化。發展低碳產業的過程中,低碳技術能夠自然而然的被推進,產業化過程也會自然地被推進,所以,為了實現低碳經濟,最主要的就是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產業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不可比擬的關鍵作用,我們應當把握發展低碳產業的內涵。
首先來說一說低碳經濟的相關理論,概念,內涵,及實踐方面的研究。
(1)低碳經濟的相關理論和概念。首先提出低碳經濟的是英國的首相布萊爾,他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一書中指出:低碳經濟的發展主要是為了使用較少的資源,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避免了環境的污染,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有學者認為實現低碳經濟的本質是改善能源的結構問題,提高其效率。為了使能源能夠更高效的利用,我們必須實現技術的革新。依賴政府的有效措施大力開展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逐漸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低碳化,并開展一場重大的能源革命。有些學者認為實現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能源消費方式,它將逐漸改變之前的現代工業文明,使國家的發展方向轉變為生態發展和生態文明。有些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是為了大大地減少一些高碳能源的利用,比如煤炭和石油。減低了這些高碳能源,我們才能建立一種全新的低污染的經濟。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應當銘記低碳經濟的全球性,綜合性以及戰略性。它的確立能夠改善氣候的變化,實現節能減排,通過改變消費的方式來減少能源的排放。其他學者則認為,低碳技術的主要內容是人類生存觀的轉變,觀念的改變才能使能源問題真正得到改善。
(1)低碳經濟的實踐方面的研究。有許多國外的學者對低碳經濟進行了實踐研究。他們主要研究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研究的是來自加拿大的生態學家。他主要提出了生態足跡理論。此后,來源于物理學的脫鉤理論被提出,并且由外國的學者將其延伸到了經濟范疇。后來,美國的惡學者發展出來了EKC假說,通過演變模擬,給經濟發展,環境的污染它們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有效的依據。在低碳經濟的實踐過程中,一些國家表現的較為突出,例如英國,瑞典,德國的一些社區都走在世界前列。他們都在交通方面,垃圾的有效處理,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低碳產業的規劃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對策,這些對策能夠有效地在減少能源耗費的同時降低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實現低碳,高效。這些措施在我國還沒有完整地被實施。但近年來,我國也在低碳社區,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低碳之路正在穩步進行。在我國,實施低碳產業比較好的當屬中新天津生態城。它已經成為對外展示的窗口,同時中新天津生態城也將帶領我國其他地區,將低碳經濟更好的發展,在它的帶領下,我國的另外兩所城市,上海和保定,也將沿著它的腳步,繼續推進低碳經濟的實施。
(3)如何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研究。我們應當逐漸調整能源產業結構,不斷地創新,同時樹立低碳經濟的理念。在技術上,應當主要研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收集,存儲,反復利用以及新科技的開發。有學者指出,發展低碳經濟首先要大力限制高碳的行業繼續發展,不允許高碳行業進入市場,同時開展一些有特征的低碳行業。其次,原有的高碳行業主要是化石能源行業,我們應當樹立低碳意識,降低對它的依賴程度,樹立走生態高效的新觀念。同時,大力開展低碳行業,將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在建設低碳城市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開展低碳化的城市系統,使群眾的生活空間處于低碳化。在城市中,大量種植樹木以及其他植物,使其吸收二氧化碳,達到生物固碳的目的。部分學者認為,在發展低碳經濟的時候不能過于盲目地調整結構,由于我國的狀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調整的范圍和空間都十分有限。所以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開發新技術,開發可再生能源或者提高效率上。
再來談一談低碳產業,低碳產業的構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行業本身含碳量較低,不需要施加外力使其低碳化;其次,有些行業含碳量很高但實施了低碳化的轉化,這些行業運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完成了低碳化的指標,轉入低碳領域。低碳產業的特征最基本的當屬低碳化,低碳化是入門的基本條件。其次,它有產業化的特征,這種特征是該產業發展的動力和途徑。為了更好的實現低碳經濟,必須更好地發展低碳產業。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雖然在初期需要政府的幫助,但不能完全依賴政府,要逐漸形成低碳產業的自我循環。同時,要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分工細致,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保證低碳產業能夠持續的良好發展,以此來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的低碳產業的發展,筆者將提出個人的對策:首先,鼓勵低碳經濟自主研發,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進行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積極致力于研發新科技,主要以降低能源和清潔能源的科技為主,同時,完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按照我國法律的要求,制定一些高污染行業的準入標準,制定相關污染的控制標準;應當建立低碳城市標準體系。政府應當不斷設立標準,包括低碳的交通,建筑和其他產品的碳排放的標準,并積極給予補貼;制定清潔生產體系,使各種低碳的技術都符合循環經濟促進法的要求;最后,制定低碳產業的發展規劃,制定相關的戰略和詳細的發展布局,使得低碳產業可以深入操作,可以更好的實行。相信在我國的政府和相關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低碳產業必將得到良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順。
參考文獻:
[1]陳迎,潘家華,莊貴陽.斯特恩報告及其對后京都談判的可能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2):114-119.
關鍵詞:低碳經濟;政策;產業結構;創新
中圖分類號:X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8-0019-01
“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最早見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2003年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
一、關于低碳經濟的概念研究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在其《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5%-20%GDP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國內早期研究低碳經濟的莊貴陽(2005)認為,低碳經濟是指依靠技術革新和政府推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從而減緩氣候變化。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結構的問題,核心是能源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謝軍安等(2008)認為低碳經濟的內涵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低碳經濟是相比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產方式和能源消費方式的高碳經濟而言的;第二,低碳經濟是對于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言的。最后,低碳經濟是對于人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種人為解決碳通量增加引起的地球碳失衡而實施的人類自救行為。低碳經濟本質上屬于全球的碳中性經濟。
付允等(2008)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以節能減排為主要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重點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李建建、馬曉飛(2009)認為,低碳經濟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形態。其特點是通過實體經濟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發展模式轉型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適應和減緩地球氣候變暖;其本質是通過不斷增加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清潔能源技術,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重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微觀基礎。
范建華(2010)認為需要從五個方面來深刻理解低碳經濟豐富的內涵:第一,在對碳排放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規律上,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第二,在主體上,企業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主體;第三,在發展內容上,主要構建低碳型產業結構和低碳型區域發展模式;第四,在目標上,要權衡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最終使得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態環境最優化,使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第五,在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上,必須堅持節能減排。
綜上所得,正是由于全球能源與環境問題日益顯著,低碳經濟作為當下的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其理論和實踐的完善拓展。也就能看到我們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領域來看待和發展低碳經濟。盡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和表達方式的差異,其根本內涵是大致相同的,即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這“三低三高”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整個社會最大產出的綠色經濟。
二、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考慮
不管用什么指標去評價當今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得出的結論肯定都是不達標的,如何來解決當今中國低碳水平不高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要迅速推進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國家必須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去全方位立體的推廣?,F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對其公共政策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謝軍安(2008)認為當今中國的“高碳”特征非常明顯,高速推進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特征以及工業化比重不平衡等因素制約著中國從“高碳”轉向“低碳”的步伐。所以他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分步實施,有序推進中國的產業化轉型和技術革新;第二,加快建立我國的低碳發展國家戰略,從發展戰略和長期目標,從國家層面到企業甚至個人層面,全面實行社會經濟生活低碳化;第三,優化能源結構,大力開發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第四,在全力推進科學技術革新的同時保護知識產權;第五,積極推進碳信息平臺的建立,構建中國的碳平衡交易平臺;第六,推進企業參與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制定,緊跟時代風向標;第七,促進低碳經濟立法,保障低碳經濟的順利推進。
李友華(2009)認為中國目前經濟增長與減排目標之間產生了巨大矛盾,只有科學的運用好政府政策才能實現這兩個目標。他認為科學的發展低碳經濟需有一下幾個對策:第一,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第二,加大經濟投入,促進低碳經濟的技術改革和國內國際間合作;第三,制度的創新,盡快完善碳排放的貿易制度,創造條件建立碳基金;第四,建立低碳經濟示范園區,可分為區域性,行業性示范區;第五,發展低碳能源體系,例如核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第六,關注農村低碳經濟的發展,農村是碳源的大戶,解決農村碳匯,對全世界的影響極大。
可見,在低碳經濟政策上面,基本都是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資金投入,技術革新,金融財政創新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創新的,同時帶給我們很多新的理念,比如碳稅,碳交易平臺等等。從國家政策層面來推廣低碳經濟的效果是肯定的。如何在使各個層面的公共政策之間相互配合,產生最高最好的效率,還需要我們深入進行實證分析和討論。
參考文獻:
[1]莊貴陽.我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3):79-87.
碳稅與補貼
國內學者對碳稅、補貼的研究集中在設計思路,運作方案,征收利用方式、對象、結構,預期效果、影響等方面,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張克中、楊福來(2009)借鑒發達國家碳稅實踐,重點介紹了芬蘭和瑞典的碳稅政策,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應理順能源價格,擇機引入碳稅,設置稅收減免和返還以及考慮設立碳基金的相關措施。李齊云、商凱(2009)通過建立以碳排放量為因變量的STIRPAT模型,在碳稅征稅環節和碳稅利用方式上描述四種碳稅方案,建議我國在短期和長期選擇不同碳稅政策,根據不同行業之間碳排放量的輕重程度有選擇地實施差別稅率,避免稅制體系規定的重合,引入對關鍵工業和經濟部門的減緩和補償措施等策略方案。蘇明、傅志華等(2010)在2005年的投入產出表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的分析,分析了不同的碳稅稅率方案對宏觀經濟、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各行業的產出及價格,進出口等的影響效果,從靜態和動態的視角給出了科學的預測與評價,為開征碳稅問題研究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數據分析支撐。
碳預算
國內學者對碳預算的研究集中在碳預算分配的機制、方案、作用、機構設置,體現碳預算的公平與效率的特征。潘家華,陳迎(2009)在確定全球碳預算總額和初始分配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歷史排放和未來需求進行碳預算轉移支付,設計相應的資金機制,使碳預算方案具有效率配置特征,并建議相關國際機制的設置。李偉,李航星(2009)探討了英國碳預算的目標、模式、特征、作用及影響,指出碳預算將成為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劉兆征(2009)在分析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必要性的基礎上,認為應加強低碳管理政策,構建低碳經濟發展的組織機構和戰略規劃,制定《低碳經濟法》等法律法規,制定和實施低碳認證制度。郭代模,楊舜娥,張安寧(2009)認為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安排相應的環保支出預算,建立財政預算支持環保建設的長效機制;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力度,建立起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要加大財政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用于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增加碳匯,保護生態環境;要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產業、推進節能減排、進行可再生能源開發等資金支持力度。
完善我國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政策建議
立法形成低碳發展長效機制
我國現今沒有專門的低碳經濟立法。但從已頒布的和低碳經濟法律法規相關的法律規則中我們已經能夠看到發展低碳經濟的規范。在今后我國的低碳經濟立法進程中,可借鑒或采用的具體措施有:加快低碳經濟規劃立法進程,強化法律力度促進產業轉型,促進金融立法進程激發市場活力,完善科技立法構建低碳科研機制,加強消費立法引導低碳消費模式。
推行強制減排制度完善碳交易市場
強制減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場的基礎。在自愿減排和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場,只有在國家碳排放總量的控制才能有成本和價格,才能通過最低的成本減少CO2的排放,形成市場交易。
財稅政策引導資本流向
[關鍵詞] 低碳經濟 低碳發展 經濟發展路徑
“低碳經濟”概念首先由英國提出,其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即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減緩氣候變化。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但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風能發電價格高于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有兩個:一個是來自國際社會施加的巨大壓力,要求中國承諾溫室氣體減少排放的義務;二是在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起主導作用的重化工產業不可避免的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資源。
一、能源的供給和安全成為制約中國工業化的主要
因素
1.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主導是重化工產業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階段。工業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礎實施建設以及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的轉化。從發展速度上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并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用這一指標來衡量,中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國進入了快速工業化階段。國內外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未來2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7~8%是比較客觀和實際的。中國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高增長的動力和壓力。從發展規模上看,巨大而繼續增長的人口意味著,中國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產和消費比其他經濟體都要大。
2.中國的環境壓力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化工工業化特征相當明顯。近年來,我國工業占GDP的比重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增長,2000年超過了50%。2000年共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了60%,2003年達到63.5%,增長勢頭迅猛。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工業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重化工產業具有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強度大的基本特征。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不同,發達國家工業化百年來分階段出現、分階段來解決的環境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以為短短30年的發展中集中體現和爆發出來,呈現明顯的“復合型”、“壓縮型”特征。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僅僅在于排污總量的增加、生態破壞范圍的擴大和資源供需矛盾的嚴峻,而是資源、環境問題之間以及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相影響,已經危及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F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經濟損失是相當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計,就相當于GDP的7%~20%。由于中國面臨著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艱巨發展任務,未來的發展必然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二、低碳發展是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
所謂低碳發展是指在保證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最大限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發展,重點是低碳,目的是發展,是一種更具有競爭力、更可持續的發展。低碳約束將制約經濟發展方向的選擇,決定經濟社會向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向演化發展。在保持現有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模式不變的情況下,碳排放的總量約束會限制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現有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不變甚至更優的條件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等措施可以實現碳排放總量和單位排放量的減少。由此而知,為了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和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的雙重目標,我國需要重新審視現有發展模式,重新選擇更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低碳經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首選,低碳發展是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當然,要實現低碳發展,關鍵是技術創新。
中國的低碳經濟之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一定可以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低碳發展之路。實現經濟與環境,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能源戰略研究組.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專題研究
[2]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4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3]齊建國: 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趨勢與環境分析
內容摘要:隨著全球環境的不斷惡化,低碳經濟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本文對低碳經濟的內涵特征進行了剖析,從發展目標、發展動力、以及發展路徑與方法等不同角度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低碳經濟 發展模式 節能減排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世界能源消費劇增, 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其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一種重要的選擇,低碳經濟除環保效益外,還存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為此,一些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戰略行動,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產業先機。而我國“十一五”規劃中也指出減少單位能耗20%,二氧化硫減少10%左右。2009年我國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處于發展中的我國,都需要走低碳發展道路。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概念,首先由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英國雖然率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并明確了自身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和時間表,但并沒有對低碳經濟的概念加以界定,也沒有給出可以在國際上進行比較的指標體系。一般而言,對低碳的理解可以分為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速度小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第二種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種情形是絕對排放量的減少。實現以上三種情形低碳發展的前提條件是經濟正增長(GDP增長率大于零)。對于英國等發達國家來說,追求的目標應該是絕對的低碳經濟;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目標應該是相對的低碳發展。通俗地講,低碳經濟就是為了實現 “把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威脅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的目標。政府采取低碳經濟政策的終極目標就是切斷經濟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聯系。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能效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為核心,以市場機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為先導,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為標志,以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互和諧為目標的新型發展模式。它的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二)低碳經濟的特征
經濟增長性。這個特性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低碳經濟必須按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機制來發展;二是低碳經濟的發展不應導致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明顯下降。也就是說,既反對奢侈或能源浪費型的消費,又必須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技術創新性。低碳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直接手段,也就是通過技術進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樣能源的條件下人們享受到的能源服務(如照明、家用電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溫室氣體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這兩個“不降低”需要通過能效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來實現。
目標和諧性。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應該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不至于使全球氣溫上升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因此,發展低碳經濟要在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保證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含碳氣排放脫鉤,不能保持同步增長,并進一步需要開發與利用新型清潔的可再生能源。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及動力
(一)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目標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國低碳道路的戰略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率;第二,利用目前國內外相對較好的資源能源條件加速完成重化工業化任務;第三,選擇重點行業,提高這些行業在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與產品方面的國際競爭力;最后,積極參與國際氣候體制談判和低碳規則制定,為國內的工業化進程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應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二)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
首先,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階段 ,以工業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深深地依賴于廉價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我國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巨大而持續增長的人口,使我國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產和消費都會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國未來的發展需要較大的能源供應量和溫室氣體排放空間。目前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凈增長趨勢嚴重不協調,這更加凸顯了我國減排形勢的嚴峻。節能提效與溫室氣體減排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未來20-50年間,我國必須在工業化發展和溫室氣體減排之間尋求平衡。
其次,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崛起,國際社會也要求中國承諾更多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必然帶來公路、鐵路、橋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有專家甚至預測,中國在2020年前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因此,我國在減排方面遇到的國際政治壓力將會越來越大。要樹立作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國必須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是一個潛力無窮的朝陽產業。以太陽能為例全球太陽能產業經濟效益潛力無限:到2006年底,全球太陽能領域的資本總額已經從1年前的60億美元增加到220億美元。到 2010年,全球太陽能產業的收入有可能達到200億美元。同時,可再生能源領域勞動力就業穩步增長,到 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勞動力已經增加到20萬人。因此,不論從產業盈利潛力還是創造的就業機會來看,低碳產業都是未來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這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直接動因。
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與方法
(一)將低碳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戰略
低碳經濟的理念需要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發展型”社會作為國家戰略理念和戰略目標。低碳經濟發展理念與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應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國家戰略來考慮,著眼于未來30~40年的國際競爭力來培養。 應制訂國家戰略層面的低碳經濟發展體系,制訂低碳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指標下降納入考核體系之中。
(二)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產業
我國產業結構應該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而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要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低碳行業,一方面,現代服務業是一個能耗低、污染小、就業容量大的低碳產業,它包括金融、保險、物流、咨詢、廣告、旅游、新聞、出版、 醫療、家政、教育、文化、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我國現代服務業擁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不僅要關注“中國制造”,更應該關注“中國創造”,先進制造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 設計制造品牌” 三個環節,我國僅僅擁有中間的制造環節是不夠的,中間制造環節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環節。制造業前端產品的技術設計和開發是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后端的品牌是與產品的物流和銷售網絡平臺的搭建密切相關。而先進制造業的前后端都屬于現代服務業范疇,屬于高附加價值的環節。另一方面,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屬于低碳行業,如信息產業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IT產業是低碳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點。
(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我國化石能源的 “富煤、貧油、少氣” 的資源結構特征,決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費的主體。當前,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國際平均水平高41個百分點。雖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滿足國內基本需求為目標,不可能用來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難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變。這就需要碳中和技術,在消費前對煤炭進行低碳化和無碳化處理,減少燃燒過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發展天然氣,適當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水電,深入開發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方向。
(四)構建以點帶面的低碳經濟試點區
低碳經濟也需要一些有條件的地區作為發展模式轉型的試金石??梢钥紤]按照不同地區和部門的特點,選擇試點區。比如,在東部和西部地區各選擇低碳經濟試點區,采取相關政策吸引研發及高端制造業投資,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示范區。也可以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率先試點,通過低碳技術的引入和改造,成為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我國以上海和河北保定兩市為試點,推出了“低碳城市 ”發展示范項目,希望從上海與保定這兩個試點城市的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產品制造與應用等領域中,總結出可行模式,陸續向全國推廣,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五)設立碳基金以激勵低碳技術的研發
碳基金設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間基金兩種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資,后者主要依靠社會捐贈形式籌集資金。目前,我國設立了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國綠色碳基金(民間基金),滿足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需求。但是,現有的這兩個基金主要資助碳匯的項目,還未將基金用于低碳技術研發的支持和激勵上。碳基金的目標應該除了關注碳匯的增加外,還需要更加關注通過幫助商業和公共部門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從中尋求低碳技術的商業機會,從而幫助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社會。碳基金的資金用于投資方面主要有三個目標:一是促進低碳技術的研發;二是加快技術商業化;三是投資孵化器。我國碳基金模式應以政府投資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按企業模式運作。碳基金公司通過多種方式找出碳中和技術,評估其減排潛力和技術成熟度,鼓勵技術創新,開拓和培育低碳技術市場,以促進長期減排。
(六)積極參與低碳化的國際合作
一方面要強調我國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國際技術合作,通過共同研發,合理轉讓等方式提高國內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盡快縮小與先進低碳技術方面差距。 在《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框架下,相應的減排技術產業及市場正逐步形成,我國企業應當積極參與全球建立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機制,力爭在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國際碳減排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結論
綜上所述,氣候變化挑戰催生了低碳經濟理念,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低碳經濟指的是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減緩氣候變化。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及消費結構的調整,需要政策法規的支持與扶植,更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
參考文獻:
1.陳英姿,李雨潼.低碳經濟與我國區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2)
[關鍵詞]制造業;低碳物流;途徑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中國政府做出了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這一目標的確定必將對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制造業的發展在我國舉足輕重,一直是我國三大產業中發展最快和比重最大的產業,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大量行業,制造業物流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中國物流發展提出了需求。但制造業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高浪費、低效益一直在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其在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在產品制造過程及使用處理過程中消耗掉了大量人類社會有限的資源,并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隨著國家對碳排放控制的加強,隨著低碳經濟的不斷深入,制造業低碳物流也必將快速發展,構建制造業低碳物流體系勢在必行。
2、制造業低碳物流內涵分析
低碳物流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一般認為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綠色環保,減少碳排放;二是對物流系統的優化,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從這兩個基本內容出發,我們可以定義制造業低碳物流為:在制造企業生產運營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分銷的運輸、裝卸、流通加工和廢棄物處理等物流活動中,采用有效的技術和方法,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物流過程的碳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制造業低碳物流的內涵可以用“5R”來進行概括:即研究(Research),將高效和綠色納入企業的決策要素中,重視研究低碳物流對策,提出具體和恰當的碳排放指標;消減(Reduce),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降低生產物流成本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及有害廢棄物的排放;再開發(Reuse),對物流流程進行再設計,整合供應鏈,優化物流系統,提高物流效率;循環(Recycle),重視對廢舊物流設施設備、廢舊包裝的回收處理與二次循環利用;保護(Rescue),積極參與制造企業所處地區的低碳化活動,對員工和公眾進行低碳宣傳,樹立低碳企業形象。
3、制造業低碳物流的特征
隨著制造企業外部經濟技術環境及內部條件的變化,在不同的制造企業發展階段,其低碳物流也會呈現不同的特點。從現階段來看,我國制造業低碳物流除具有一般企業物流的共同特征外,還具有如下幾個主要特征。
1)交叉性特征
制造業低碳物流的實現,需要靈活應用物流供應鏈管理、生產管理、工業工程、環境科學及生態經濟學等多個知識范疇的理論和方法,并形成有效的綜合與交叉,以實現對制造及分銷物流系統的管理、控制和決策,其研究方法復雜,研究內容廣泛,邊緣性性強。這對制造企業物流相關人員的知識能力結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多目標性特征
制造業低碳物流的多目標性體現在要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要求,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資源的節約,注重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即追求企業經濟效益、消費者利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四個目標的統一。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這些目標之間通常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約的,一個目標的增長將以另一個或幾個目標的下降為代價,如何取得多目標之間的平衡,這是制造業低碳物流要解決關鍵問題。
3)多層次性特征
從物流活動不同層次的角度,制造業低碳物流可分為物流作業層次和物流管理層次,其中,物流作業層次主要包括低碳運輸、低碳包裝、低碳倉儲、低碳配送等;物流管理層次主要從節能減排的目標出發,改進物流體系,完善物流信息系統,促進供應鏈物流的低碳化。而從低碳物流的管理控制主體角度,制造業低碳物流又可分為社會決策層、制造企業管理層和生產作業管理層三個層次。
4)時域性和地域性特征
時域性指的是低碳物流管理活動貫穿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從產品設計,原材料供應,內部生產物流,產成品的分銷運輸,直至報廢回收的整個過程。而地域性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由于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制造業的物流活動早就突破了地域限制,形成跨地區、跨國界的發展趨勢,相應地,對物流活動低碳化的管理也具有跨地區、跨國界的特性;二是指低碳物流管理策略的實施需要制造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各車間或者企業所處在的供應鏈上企業的參與和響應,這些成員很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國家。
4、制造企業發展低碳物流的途徑
1)基于低碳物流的產品設計
一般而言,設計人員更多的是關心產品的性能,但是在滿足產品本身性能要求的基礎上,應考慮針對物流過程中能源和材料的需求問題。如可以設計與運輸車輛車廂尺寸配套的產品規格,從而提高裝載的空間利用率,進而提高運輸效率。這種思想可以一直延續到對托盤、集裝箱、裝卸搬運設備的一致性。另外,應強調在產品設計時選用輕質材料,而當環境影響和碳排放不可避免時,要優先考慮形成產品標準件,及其多次重用和易于回收、易拆解的特性。
2)實施低碳綠色包裝
對制造業來說,在現有環境和技術條件下,要實現低碳物流,改善產品的包裝設計是十分重要和可行的途徑??梢詮囊韵聝蓚€方面著重考慮:一是對產品進行必要尺寸的有限包裝,減少包裝的內部空間,相反的做法不僅不利于環境保護,也會給運輸帶來麻煩;同時,環境友好的包裝也可以作為產品的一個營銷的創意點。二是強調包裝的可回收和可重用性,盡量使用標準包裝,提高標準瓶、紙箱、容器的回收率,同時使之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被不同的企業共用。如施樂公司就改變了它的包裝,并在英國和美國建立了自己的包裝回收中心。
3)積極發展低碳運輸
制造業低碳運輸的實現,首先是要對運輸線路進行優化,合理布局物流節點與運輸調度,推廣共同配送,從而盡量縮短運輸路線和環節,提高運輸滿載率,減少回程空駛率;其次應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綜合利用優勢及各自的比較優勢,在購買和更新車輛時選擇耗能低、污染小的節能環保車型,如電動車、燃料電池車、生物能源車等;第三要大力推進多式聯運,尤其是海鐵聯運和公鐵聯運,以充分利用各種運輸方式的優越性,實現高效率、高效益的供應鏈管理。
4)倉儲環節的低碳化
制造企業在倉儲環節的低碳問題并不突出,主要的碳排放集中在倉庫中的裝卸搬運和分揀活動,要減少這兩種活動的碳排放量,一方面可以通過合理設計倉庫布局,變革出入庫流程的方式,減少叉車等設施的倉庫內行走距離和裝卸次數;另一方面應根據產品的物流特性選擇合理的揀選方式,并調整生產和銷售策略與出入庫活動銜接,以提高倉儲的效率,實現倉儲低碳化。必須注意的是,相比運輸環節,倉儲環節本身雖然并不會產生大的碳排放量,但倉儲環節和運輸配送環節是緊密相關的,物流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其中倉儲環節子系統的運作會對運輸和配送子系統的效率成本造成較大影響。例如,不合理的倉庫選址將大大提高運輸成本,不利于運輸和配送環節的碳排放控制。因此,制造企業在實施低碳物流過程中,倉儲環節的低碳化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并從物流系統整體的角度來優化控制。
5)建立有效的低碳物流評價體系
通過低碳物流績效評價,不僅可以分析出影響低碳物流系統整體效率的瓶頸,為降低整體運作成本、提升客戶價值提供依據,而且評價體系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目標導向與約束,可以使企業各個層面的物流經營活動自覺向環保和低碳方向發展。比如在生產車間建立有關的評價指標用于考核物流效率,引導車間物流的低碳化改進。另外,從企業外部來看,也可以通過建立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來激勵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重視環境問題。如對供應商進行低碳評價與分級,通過環保導向的采購政策來影響其環境行為和獲利能力,實現供應鏈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雙贏的目的。
6)合理應用物聯網技術,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術對物流系統的成本效率優化至關重要。目前,通過條形碼、EDI、GIS、GPS等信息技術實現數據采集和信息共享,從而提高物流效率在制造企業已較為普及,下一步應重點推行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物聯網與低碳物流有著天然緊密的聯系,其關鍵技術諸如物體標識及標識追蹤、無線定位等新型信息技術應用,能夠有效實現物流的智能調度管理、整合物流核心業務流程,加強物流管理的合理化,降低物流消耗,從根本上減少人為的交通運輸行為及其碳排量,以至直接減少生產流程所需的人力和設備投入,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減少流通費用。
7)強化基于低碳物流的企業內部和外部供應鏈管理
從內部供應鏈來看,為實現低碳物流,制造企業應通過重新設計舊有環境下形成的按職能部門進行運作和考核的機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職能部門的物流業務流程,減少生產物流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外部供應鏈的重建是更重要的方面,對企業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到下游分銷、消費環節,都應該進行以降低碳排放為目標進行供應鏈優化。積極與供應商和分銷商建立新型的戰略聯盟關系,由于上游供應商在環境上的改善和成本上的節約能夠通過供應鏈傳遞到下游的各個環節,從而提高整個鏈條的物流效率。另外,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可將部分或全部供應鏈物流外包給第四方物流,充分利用專業物流公司的規模效益及管理、技術優勢,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碳排放的同時,能使制造企業專注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5、結語
盡管在整個社會環境中低碳物流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認可,但是從組織戰略的高度上看,調動整個生產物流鏈上所有成員的積極性仍是較難實現的,在一定范圍內,整個供應鏈上成員的目標必然存在一定的沖突,這不僅需要恰當平衡各方面的利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流程創新,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在全球低碳經濟的大趨勢下,制造業物流的低碳化已成為一種必然,我國制造企業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提高效益與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生態平衡有機地統一起來,并使之融入到整個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有效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霍頓.全球變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8:53-70.
[2] 戴定一.物流與低碳經濟[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21):24-25.
關鍵詞:低碳經濟;休閑農業;發展
一、前言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低碳經濟這一理念被提出,并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此,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如何將低碳經濟理論真正貫徹落實,成為各個國家發展經濟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基于低碳經濟理念下的休閑農業發展,如何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轉變,更好地適應“低碳經濟”這一發展環境,是當下休閑農業探討的重要課題。
二、休閑農業的低碳特征
休閑農業的本質在于“休閑”,是基于農業資源發展模式下,對農業資源的一種有效開放,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旅游觀光需求,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業經濟。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休閑農業逐漸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發展模式,對于提升農業商品化程度,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此,研究低碳經濟環境下的休閑農業發展情況,我們需要對休閑農業特征進行把握。一般來說,休閑農業的低碳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休閑農業與旅游業相互結合
休閑農業的基礎是農事活動,注重以農業生產作為依托,將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發展進行緊密結合,更好地實現現代農業經營目標。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單單具備基本的生產活動,還需要具備觀賞、娛樂、文化、教育等休閑功能。對此,在發展休閑農業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突出休閑農業的“旅游特性”[1]。
(二)休閑農業具有天然的低碳性
低碳經濟的本質是“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含有農業、生態、環境、經濟、旅游等文化內涵,這樣一來,在發展休閑農業過程中,必須將“可持續”這一理論貫穿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始終。休閑農業的低碳性,表現在了農業生產、餐飲住宿、商業發展等方面。
(三)堅持“綠色理念”
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開發其觀光價值、旅游價值,是休閑農業發展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點。對此,需要將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進行緊密結合,并需要將“綠色理論”貫穿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階段,讓游客能夠感受到休閑農業的“自然風光”,體現出“綠色”這一特征[2]。
三、低碳經濟下的休閑農業發展道路研究
綜合上文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這樣一來,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選擇有效路徑,促進這一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是當下休閑農業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點。
(一)加強休閑農業的資源節約性
休閑農業發展,要注重堅持“資源節約性”,將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應用于休閑農業發展過程當中。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影響下,必須關注于“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能夠對開發休閑農業的相關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地應用,對農業生產、農業旅游進行全面規劃,實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同時,休閑農業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握資源節約性這一特征,使休閑農業發展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二)綠色休閑園區建設必須落實節能減排
休閑農業建設“綠色休閑園區”,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觀光需要,對此,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落實節能減排這一政策,牢牢地把握休閑農業與生態環境的緊密關系。在休閑農業旅游觀光發展過程中,要積極開展環保、節能建設,積極控制碳排放[3]。對此,在進行綠色休閑園區建設過程中,可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
1.注重建筑節能。休閑農業在發展旅游業、觀光行業過程中,需要設置住宿、餐飲等部分,這樣一來,在進行建設過程中,如何提升建筑節能效果,是發展低碳休閑農業必須關注的一個要點問題。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改造過程中,要注重設置有效地建筑節能計劃,將綠色能源技術在建筑設計中得到有效應用。同時,在進行運營過程中,要采取有效辦法,降低運營過程中的相關資源消耗,實現休閑農業經營的經濟效益。
2.加強低碳交通建設。休閑農業主要以觀光和旅游為主,這樣一來,在進行建設過程中,交通建設的節能性,我們可以從“低碳交通建設”這一點進行考慮。低碳交通建設,可以以自行車、不行作為觀光的主要方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了低碳發展目標。
(三)注重對高新技術手段的應用
高新技術手段在休閑農業中的應用,是實現休閑農業發展和進步的關鍵舉措。休閑農業本身,具有基本的農業生產活動、旅游觀光服務等。高新技術應用時,可從提升農產品質量、產量等方面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利用高新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化肥、農藥的應用,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同時,化肥、農藥減少使用,還可以避免化學物質對周圍土地、河流以及環境的污染,使休閑農業具有較好的綠色性和生態性。再者,農產品是休閑農業餐飲方面的主要原料,需要進行有效地存儲、加工。在存儲加工過程中,通過采取新的技術手段,可以保證產品質量和新鮮感,游客在品嘗時,能夠帶給游客更好的口感。高新技術的應用,注重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科技化和合理化管理,更好地實現了對資源和環境的有效應用。同時,應用高新技術手段,開發自控溫室、無土栽培技術等,可以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休閑農業的長足發展和進步。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