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5: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環境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截止目前,已有大量的學者和金融實踐者開始對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其中較多的是從理論角度說明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如何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文章?;诖?本文嘗試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指出將來的研究方向。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2004年12月7日,《金融時報》刊發了周小川行長在“經濟學50人論壇”所作的《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的報告,將生態 概念引申到金融領域.
(1)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及包含的內容
“金融生態”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涉及到的問題也主要是中國特有的,所以主要是國內文獻?!敖鹑谏鷳B環境”概念由“金融生態”概念衍生而來,因此,對“金融生態環境”的研究應當始于對“金融生態”的界定。
周小川(2004)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引入到金融領域,并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問題,他分析了法律環境對金融生態的影響,并對金融生態進行了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分析,認為“金融生態”是指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金融運行的一些基礎條件,法律制度環境是金融生態的主要構成要素,其次還包括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中介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企業改革也是改善金融生態的重要方面.
李揚(2005)在《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一書中把金融生態系統界說為由金融主體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構成,兩者之間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動態平衡系統。
張鵬、姜玉東(2005)把金融生態概括為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要素之間及其與外部制度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
韓平(2005)認為金融生態是指影響金融業生存和發展各種因素的總和,它既包括與金融業發展相互影響的政治、經濟、法律、信用環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體系內部各要素。
理論界主要從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各要素相互關系等幾個不同的側重度對金融生態的定義進行闡述和分析。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其核心都在于金融系統的生態化,即如何模仿自然態系統來構造金融的生態系統,以實現金融發展和環境的相容。應當說,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這些專家和學者對金融生態的診釋為人們客觀認識和深入研究金融生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意義和作用
金融生態環境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中國金融領域的學者和實踐參與者的認同,并做出了一些關于金融生態環境的相關研究文章。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對如何建設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學與社會、經濟、法律等因素的理論分析。
張楠(2006)提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一方面,經濟決定金融,區域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有利于增強對信貸資金的吸引力,形成資金聚集的“洼地效應”,推動經濟加快發展。
楊子強(2005)提出金融生態環境對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了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在金融生態環境研究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商業銀行如何開展金融生態環境研究利用工作提出了對策建議。
王承萍(2005)在《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一文中提到,良好的金融生態展示了統籌協調、良性互動的科學發展觀,不僅有助于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金融發展,也有助于保障經濟秩序、維護社會誠信、推動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金融生態環境的構成及其評價體系
由于理論界對金融生態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因此,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分析還不成體系。金融理論的指標體系也有學者進行了研究,但相對較少。
伍旭川(2005)提出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架構。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由三類指標組成,即總量增長速度指標、平均增長速度指標和結構相對指標,它們構筑了金融生態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朱子云、朱益超(2006)具體提出了評價金融生態環境的指標體系,但其研究還是停留在指標體系的設定,而沒有實證的數據驗證其個指標的相關性,可靠性。中國人民銀行洛陽支行提出了區域金融生態指標體系的建立框架,并提出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評價金融生態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005)了《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該報告的分析框架采用了城市的經濟基礎、企業誠信、金融發展、司法環境、政府誠信、金融部門獨立性、社會誠信文化、中介服務發展、社會保障共計九個方面構成一個城市的金融生態環境。
(4)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障礙和問題
國內學者呂怡(2007)、李娜(2007)和宋維彥(2008)等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面臨的障礙和問題作了相關研究。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觀點,得出金融生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①金融知識宣傳教育不到位,社會公眾金融知識匱乏。②金融生態法律環境缺位。③金融生態信用環境欠佳。④金融機構自我調節機制失衡。⑤金融產權制度缺陷。⑥區域經濟結構不合理,產品趨同化嚴重。
(5)如何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王承萍(2005)在《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一文中指出,要完善金融生態環境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1)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為中心,突出股東在金融生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2)以市場原則為基礎,加快出臺有關金融機構破產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盡快建立起以此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調節機制。(3)以保護債權為中心,明確債權人的有關權利,為金融生態的平衡提供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和規范有序的社會信用秩序。(4)以風險控制為天職,以失職追究制度為重點,盡快制定和完善金融監管的績效評估和考核機制,把監管主體的職責真正引導到保護社會公眾利益的軌道上來。
高超(2007)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實證分析和評價。通過對構成金融生態環境的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制度環境等一系列因子進行了分析,指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法制環境因子不到位和信用環境因子弱化的突出現象。故在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中要重點建設政府引導的金融生態鏈,將法制和信用建設放在首位。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中,幾乎還沒有出現金融生態(Financial ecology)這個概念。金融生態問題的提出,是由于中國各地區之間的差異而提出的,金融生態環境在經濟發達和經濟落后的地區大不一樣。
國外學者曾經提出過把生態學的理論用來解釋經濟學的發展問題,如經濟生態學。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社會生態學家Mac Kenzie首次提出了經濟生態學這個概念,并在生態學與經濟學的結合方面作了初步探討和嘗試。美國海洋生態學家Carson于1962年發表了名著《寂靜的春天》,真正把社會經濟問題展開生態學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加劇以及系統科學向生態學、經濟學等領域的滲透,經濟生態學應運而生。后期研究借鑒了一些關于法律及外部環境對金融系統影響的文獻,如Ross Levine(1998)提到法律環境對經濟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同時產生的結果也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并用數據實證了作為金融媒介的外生變量――法律和調整的外部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M.M.G.Faseh和R.C.N.Abma(2003)用至少25年的數據檢驗了東南亞國家的情況,說明了金融改革的政策因素對經濟發展有促進影響。
Chandan Chakraborty,Glenville Rawlims(2004)提出金融資源的流動受到政策效應的影響。Allen, Franklin , QianJun and QianMeijun(2005)提出了在中國法律制度和金融系統不健全的情況下經濟高速增長,分析了法律、金融、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
三、評述
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豐富了我們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認識,加深了我們對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及包含的內容、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意義和作用、金融生態環境的構成及其評價體系、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障礙和問題,以及如何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的理解。使得“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金融體系研究初見雛形。但是,在上述研究中任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對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體系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中未能形成一個公認的評價體系。第二,已有研究中注重宏觀層面的研究,較少考慮到區域差別,城鄉差別。第三,已有文獻多以規范分析為主,實證分析較少,影響了論證的詳實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研究在我國乃至世界都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另一方面是因為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金融部門乃至全社會達成共識,共同努力,長期不懈地推進,因而研究也必須不斷進行,逐步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尤其是對于我國金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研究并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促進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深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創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07.
[2]李 揚 王國剛: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25.
[3]張 鵬 姜玉東:我國金融生態體系的改進與優化[M].財經科學,2005(04)
[4]蘇 寧:“金融生態環境”的基本內涵[J].金融信息參考,2005(10)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概念;環境管理會計;生態會計;社會責任會計
會計的發展同社會經濟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客觀上要求會計必須改革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就是因面臨生態環境問題而為管理會計領域創造的一個新的理論發展空間。
一、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概念要點
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是一個以關注企業的價值增值,從而實現企業核心能力的培植、鞏固及提升為特點的管理會計新領域。作為現代管理會計發展的一個新領域,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是一個由管理會計向生態環境管理領域延伸的知識結合體。它以改進生態經濟效率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與企業生態環境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并據此來協助管理當局確立基于生態經濟系統的決策、控制、業績評價等的一個信息系統。這一系統的作用在于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與生態環境相關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實現企業行為結果與社會及長遠利益目標的一致性。
其研究思維是以現代企業為一個生態經濟系統。研究的時間跨度既包括過去、也包括現在和未來;研究內容與企業的總體戰略決策同企業內部的各個層次、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經營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緊密結合,并將新興的生態環境管理理論與先進的生態環境管理方法和技術貫徹始終,以促進企業環境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企業的綜合績效采用生態經濟效率指標評價,發揮了前導性指標的職能。從計量方式看,貨幣單位計量與實物單位計量相結合,表現企業的財務業績和環境業績。融合生態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其決策支持模式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化。
二、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產生的必要性分析
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的產生是源于人們把生態環境要素作為經濟增長因素中的內生變量,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的管理決策要素之中,進行現代企業的生態經濟管理實踐。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
可持續發展是立足于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的關于人類長期發展的戰略模式,是在全球面臨經濟、社會、環境三大問題的背景下,人類從自身的生產和生活行為的反思以及對現實與未來的憂患中領悟出來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之后,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都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積極參與到世界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保護運動中來,企業行為不僅受到政府法律法規的約束,而且還面臨保險機構、金融市場、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監督,從而迫使企業主動采取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一系列經濟行為。例如,“污染者付費”原則逐漸在企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行動中被接受。經濟事實的發生、發展都需要會計活動來加以反映、監督和提供決策支持,然而,傳統會計理論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以價格機制計量經濟事項,以利潤為衡量業績的重點。在此背景下,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經營決策完全考慮利潤底線和市場占有情況,忽視了生態效率。由此可見,傳統會計理論受到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嚴峻挑戰。因此,有必要對傳統會計理論進行完善和發展,以使之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沙掷m發展管理會計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的時代產物。
(二)獲取企業競爭力的需要
我們知道,管理會計新發展階段的主題是培植企業核心能力。企業核心能力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形式?,F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表明,今后的企業競爭、市場競爭不僅是產品質量、商品價格、服務優劣、促銷手段等方面的競爭,而且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競爭。誰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優勢,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處于領先地位。美國《企業與環境》一書的作者喬格?溫特認為:“總經理可以不理會生態環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將來公司必須善于管理生態環境,才能賺錢?!彼鼧酥局F代企業管理由單純追求利潤的目標向追求經濟效率與生態效率相統一的目標轉變,現代企業經營活動由外部不經濟的經營管理方式向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性相統一的經營管理方式轉變。企業競爭力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新的競爭優勢不僅來自于交貨期(T)、質量(Q)、成本(C)、服務(S)等具體產品特性,而且還體現在綠色企業形象、清潔生產、產品使用后處理和再利用等與環境保護、資源有效利用等一系列環境友好措施上,使企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到最小,不斷開拓一個又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從前瞻性的角度,對企業的管理思想和方式進行創新和再造十分必要。以生態經濟系統方式為根本特征的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的創立正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戰略與企業管理方式在生態環境要素領域的結合點。
(三)建立現代企業生態經濟管理模式的需要
眾所周知,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實踐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企業是一個閉合的生態經濟系統?,F代企業生態經濟管理就是要達到這樣一種規范:既能使生態系統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以滿足提高企業經濟效率的需求;又不超過生態系統內自我穩定機制所允許的閾限,以維持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與現代企業生態經濟管理實踐相結合的管理會計,應與時俱進,使自身理論和方法得到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迎合企業管理生態化的需要。由此可見,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構筑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系統則是順應時勢的一大緊迫任務。
三、與幾個易混淆概念的關系
目前,與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有關的概念較多,極易引起誤解,且概念不統一、視角不一致,使得研究者失去了進行此研究和學術交流所應有的共同“語言”與出發點,從而不利于此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從規范研究的立場看,進行有關概念的探討是必要的,也是理論研究深入所必需和必經之路。
(一)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與社會責任會計的關系辨析
“社會責任會計”概念首次出現在美國的戴維?林諾維斯所撰寫的《會計職業與社會進步》一文中,該文章發表于美國《會計師》雜志1968年第11期。197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確立將履行社會責任會計作為企業會計報表的一項重要目標。社會責任會計是社會福利經濟學的延伸與拓展,它源于西方福利經濟學的社會責任觀念,認為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義不容辭的一項義務,范圍擴大到企業對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職工和公眾福利等應負的社會責任,企業只有在完成了社會福利目標后還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利潤,才能說明其履行了社會責任。20世紀80年代前,西方會計理論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環境責任是企業所負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因此,社會責任會計包括了企業環境會計的內容。但是,由于社會責任會計的難以操作性而導致其遲遲不能投入使用,同時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于是企業環境會計就從社會責任會計中獨立出來并得以不斷完善。由此看來,社會責任會計與環境會計之間存在著歷史淵源關系,但兩者在內容和側重點上存在區別:一是涵蓋內容不同。前者涵蓋面廣,不僅包括生態環境責任,還包括職工教育、安全、公共福利、就業等;后者內容限于生態系統與企業生產經營系統相互交織的那部分經濟活動以及單純的環境活動。二是關注焦點不同。前者關注的是社會效益;而后者關注自身效益,即在滿足環保要求的基礎上,追求經濟效益的增加和長期性。而作為企業環境會計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也具有企業環境會計所具有的上述特征。
(二)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與環境管理會計的關系辨析
環境管理會計是作為考慮生態環境因素的傳統會計中的一個分支,是對傳統管理會計系統的修正,主要以貨幣形式計量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活動所產生的財務影響。與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相比較,環境管理會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環境管理會計反映的對象主要涉及與生態環境因素有關的一部分經濟活動,比如企業環境稅的繳納、環境罰款的支付、環境污染的理賠、環境管理支出、環境投資和環境損失等;但不涉及企業的環境活動,如企業的環境政策的制定、環境教育的實施、排污水平和環境質量的監測等。
2.環境管理會計注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環境成本效益與企業利潤目標的內在一致性,未能反映企業作為一個生態經濟系統而尋求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內生態效率與經濟效率的內在統一性及可持續發展。
3.環境管理會計的決策重點在于產品的制造過程,主要針對產品生產階段采取污染預防措施,難以實現生態經濟管理模式。
但是,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能在上述三個方面顯示它的優勢和特點,表現在:把企業索取的資源和環境要素以及從各種渠道釋放到生態環境中的物質納入其研究范圍。以企業行為和生態系統之間的互動過程及其結果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包括與生態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及單純的生態環境活動等兩類企業活動。從會計計量屬性的角度,上述企業活動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主要有:一是與生態環境有關的企業活動所產生的財務影響,主要以貨幣形式計量;二是企業活動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主要以實物形式計量。以實現企業擴展的生態環境受托責任為研究起點,以現代管理會計的主要工作屬性(決策、控制和業績評價等)這一研究主線貫穿全部,將現代管理會計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中,通過對現代管理會計方法的改進和與企業生態環境管理手段相結合,實施以生態經濟效率最優和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的生態經濟管理模式。
(三)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與生態會計的關系辨析
“生態會計”這一概念雖尚未多見,但在有關書刊尤其是國外文獻中已有論述。在歐美等國家,通過實施各種環境法律法規,使生態會計作為一個實質性會計新領域而產生,并被作為許多公司必須向監管機構呈報的排污檢測報告的基礎。生態會計是指“應用傳統會計的原則和方法,采用生物物理單位收集、分類、分析和傳遞環境影響的信息的過程?!痹趯崉罩?生態會計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社會責任會計。與傳統會計一樣,生態會計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數據的分類、收集、記錄、分配、分析和傳遞??紤]到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不能依靠環境經濟學等將企業所有的環境影響采用貨幣指標反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主要通過環境干預,采用編制物質流量表、生態影響評估等實物計量手段來反映與控制企業環境行為。生命周期評價是最常采用的一種手段。按照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生態會計可分為內部生態會計與外部生態會計。內部生態會計與環境管理會計相結合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梢?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與生態會計在內容上既有交叉,又有各自的側重點。其中,內部生態會計從屬于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的范圍之內,而外部生態會計則是游離于其范圍之外。
總之,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屬于企業環境會計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企業環境會計按照主要的計量方式及反映的內容不同,包括涉及生態環境要素的傳統會計與生態會計,而環境管理會計按信息使用者又可分為環境財務會計與環境管理會計。生態會計按服務對象的不同劃分為內部生態會計與外部生態會計。環境管理會計與內部生態會計兩個分支系統則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概念的基本內涵。
【參考文獻】
[1] [德]史迪芬?肖特嘉,[澳]羅杰?布里特.現代環境會計[M].,李建發主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 Schaltegger Steffan, Rogger Burritt,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ssues, Concepts and Practice [M]. Green-leaf Publishing, 2000.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的內容突出了“人與生物圈”這一主線。課程標準中的情感價值觀目標明確要求:“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是每個生物教師的責任。生物教師要利用生物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切實有效地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要將環境保護教育滲透到各部分相關知識內容中,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
一、生態環境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1.生態學有關概念、原理教育
生態環境意識教育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有關的概念、原理,如對生物有影響的生態因素、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態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過學習有關的概念、原理,幫助學生認識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辦事,才能調控、改造、優化生態環境,造福于人類和整個生物圈。
2.環境保護意識教育
由于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態平衡已受到嚴重的破壞。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已經顯得非常迫切。如介紹水質富營養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對農業生產等多方面的有害影響,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華, DDT等物質隨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等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從而增強學生的對環境保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資源保護意識教育
自然資源是人類非常珍貴的財富,我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我國人均占有量卻很少,自然資源也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要向學生介紹當今世界和我國的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現狀,以及森林毀壞、草原退化、物種滅絕、淡水緊缺等對人類發展的影響,使學生重視、關心資源問題,積極參與資源保護。
4.可持續發展思想教育
在生態環境意識教育中,應該強調在發展生產的同時,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的保護,用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為主導進行教學,使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后,能自覺地用可持續發展的新觀點、新知識去改變傳統的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使人與自然協調的發展。
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可采取多種教學形式
1.結合教材,在課堂上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課堂是師生相互交流的場所,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實施環境意識教育的主渠道。依據教材內容、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級教材第一單元是“生物和生物圈”,專門介紹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涉及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學習全面了解生態環境有關知識。生態環境知識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各章節都蘊藏了許多這方面的素材。如關于“水資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對生物的重要性、水資源的短缺、飲用水時刻面臨污染、保護水資源等等,滲透到許多章節。教師要充分重視,具體分析研究,使課文的知識與環境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教育效果。
2.補充教材,適時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園。當學習“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時,使學生了解:隨著植被的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工業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現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縮導致航運受阻,以及水資源危機。一項權威資料顯示: 18世紀人類為土地而戰;20世紀的工業社會,人類為能源而戰; 21世紀,由于全球化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的破壞,有專家預言,全人類將為水而戰。這些事實向學生敲響了警鐘,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生態危機,愛護我們的環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過習題的分析,滲透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生態環境問題在生物練習題中亦有體現。因此,選用適宜的項目,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學會在深思熟慮中增強環保意識。例如,學習“生態系統”這一章時,補充下面這道習題: 20世紀50年代,DDT作為一種植物殺蟲劑運用于歐亞及美洲大陸,但是后來人們卻發現從來沒有使用過DDT的南極地區的企鵝及北極附近的因紐特人體內也有DDT存在。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談談所受的啟發。
三、寓“生態意識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有些教學內容必須在課外通過學生參與才能完成。如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等時,需要學生課余的參與,并通過實踐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由于課外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結合課外活動開展生態意識教育能聯系實際,具有針對性強,學生耳聞目睹,效果更為顯著。
生態旅游目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熱點,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在倍受關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時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議。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態旅游?
一、生態旅游興起的時代背景
人類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增強了人類認識和開發地球的能力,但也嚴重扭曲了人類與地球之間的正常關系。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得到極大的豐富,資源、環境、生態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人類開始思考自身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模式。人類社會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執著追求,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這種發展模式下,人類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資源減少、海洋資源的破壞、能源的急劇消耗、自然災害頻繁、化學物質的濫用、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對這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與矛盾,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繼承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之間做出選擇。環境和自然保護的綠色浪潮開始在世界各國興起,人類逐步調整其與地球之間的關系。最終人們在深刻認識了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作用之后,最終選擇了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可持續發展思想便應運而生。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傳播和滲透,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也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旅游業曾一度被認為是“無煙工業”,因而在世界各國都得到高度重視。但是,傳統旅游業對旅游對象“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使得旅游活動的范圍和程度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從而嚴重破壞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旅游資源極大浪費,阻礙了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全球“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興起為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生態旅游這一新型的旅游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生態旅游概念的提出與探索
“生態旅游”概念是由誰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論。但大多數觀點認為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范圍內提出并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后,生態旅游才作為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
生態旅游一詞雖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但是對其概念仍存在較大爭議,有的仍沿續綠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旅游產品。而新的觀點則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游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游學會給生態旅游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p>
日本自然保護協會(NACS-J)對生態旅游的定義是――“提供愛護環境的設施和環境教育,使旅游參加者得以理解、鑒賞自然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護,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贝硕x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一種新的旅游形態,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其基本特征,同時強調應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為消費客體,陶冶性情、凈化心靈。
國內出現的“生態旅游”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大致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回歸大自然的“自然之旅”,由于城市人長期“困擾”在嘈雜擁擠的城市環境中,他們愿意通過親近自然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還有一部分認為“生態態旅游就是自然條件下的大眾旅游”。第二類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針的可持續旅游”,這種觀點強調人們在欣賞自然風景時并能對自然環境進行有意識的保護,是一種能利用自然環境供人們觀賞的同時,又對自然進行保護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活動。第三類認為“生態旅游既能滿足游客游覽觀賞自然風景,又能通過旅游探索自然奧秘,了解和認識自然,進行環境教育的特殊旅游形式”,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在生態學的觀點和理論指導下享受、認識、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帶有生態教育,生態科普色彩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旅游活動。第四類認為生態旅游首先表現為一種經濟活動。如果發展生態旅游不能為當地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不能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不能使當地人從旅游中活動直接受益,則會出現旅游發展與當地居民發展經濟的矛盾,從而就會導致既不能時游客得到旅游的滿足,也不能時當地群眾受益,更談不上保護生態環境了。結果生態環境也破壞了,生態旅游發展不可持續,旅游地經濟發展也受到干擾。
三、生態旅游概念再探析
上述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眾多闡述,雖然都沒有能全面地反映生態旅游的全部內涵,但他們都從不同方面涉及到了生態旅游的本質含義,那就是:1、生態旅游必須強調旅游者的旅游動機,。這一類概念主要是針對現代化的工業和城市發展過程中,長年生活工作在鋼筋混凝土構筑都市與工廠中的城市居民,他們生活節奏緊張,競爭激烈,希望能返璞歸真,到靜謐、優美、潔凈、開闊的野外去感悟大自然,考察生態,增長閱歷,放松身心。這類定義明確了生態旅游是人類旅游活動的形式之一,也反映了現代旅游者的主要動機。2、生態旅游必須強調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這是生態旅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一點是生態旅游與傳統自然山水觀光旅游的本質區別。生態旅游是一種帶有責任的旅游,其旅游活動要受一定的限制。3、生態旅游必須強調的旅游環境的教育作用,通過生態旅游達到保護環境,教育旅游者的目的。它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生態旅游,并賦予生態旅游以重要責任和義務。4、生態旅游必須強調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活動。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所展開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效益,又能促進邊緣性生態工程的旅游活動,可見,生態旅游只有在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進而阻止生態環境進一步破壞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顯示出它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 設計研究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re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create toda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a science. Conduct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be from requirement,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the local and global.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c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defined, then for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早在 1992 年,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設“山水城市”的構想,把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山水畫意、環境和園林藝術融入城市環境的營造,將城市社會、經濟功能與生態環境、歷史文脈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態觀念又具有歷史文化內涵,是一個更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生態城市概念。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激增,資源的銳減,使得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居民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質量正在不斷的下降,城市生態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程度,在嚴峻的客觀事實面前,人們必須重新分析和評判當今國內大多數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地發展,滿足人們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1 生態城市規劃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所謂的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 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應用規劃科學、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政策和計劃,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以生態學、環境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城市社會、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發展方向,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經濟、 資源、環境問題,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2 生態城市規劃實施的必然性
建設生態城市要求整個城市都生態化―建設城市大生態,這是城市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從最初的只用于交換和防御,發展到越來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們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還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環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程度達到最優化,城市設計由此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建設生態城市應該說是城市設計追求的根本目標;而生態城市的建設也必須通過加強城市設計來實現,二者一個是目標,另一個是手段。
生態城市和城市設計目前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十九世紀英國的霍華德曾經提出過田園城市的理論,應該說這個理論是城市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而這個理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則是以生態綠化為有機聯系的城市構造原則。這個理論對以后的城市規劃、 城市設計理論和實務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其精神實質表現的是一種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城市的概念說到底是一種城市形態標準,這種形態應該說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并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等。注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應優先考慮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3 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也明顯地影響著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的發展趨勢。
4 生態城市規劃的內涵、目標與內容
4.1 內涵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開發和生態建設提出合理的對策, 從而達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系的目的。
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與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 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因此,城市生態規劃不同于傳統的環境規劃和經濟規劃, 它是聯系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規劃及社會經濟規劃的橋梁,其科學內涵是強調規劃的能動性、協調性、整體性和層次性,其目標是追求社會的文明、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城市生態規劃理論和方法的提出,可以說是人類為了迎接嚴峻的環境挑戰所作出的一些努力, 其積極意義均在于為了擁有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同時也說明日益加劇的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后果已迫使人們必須達成一種共識, 為維護與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條件采取協調的行動,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2 目標
1)城市自然生態要和諧。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并且不斷地趨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基本消除,各類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有關環境功能區標準要求,城鎮基本達到“環保模范城”標準,農村基本達到“生態示范區”的要求。最終營建一種樸實無華、多樣性高、適應性強、生命力活、能自我調節的人居環境,具有強的競爭、共生、 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強調水的流動性、風的暢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對自然的適應性和低風險的和諧自然生態系統。
2)城市經濟生態要高效。城市經濟系統高效運轉,生產和流通渠道暢通,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結構合理,技術及管理創新能力強,自然資源與能源高效利用,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總體經濟競爭力較強。 形成以綠色或生態產業為特色的以“生態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最終建成以盡可能小的物理空間容納盡可能多的生態功能, 以盡可能小的生態代價換取盡可能高的經濟效益, 以盡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換取盡可能大的生態交流量, 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優化的高效率的經濟生態系統。
3)城市社會生態要文明。城市物質生產、科學技術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發展, 人口素質和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人居環境達到先進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學習、健身、娛樂、美學及文化等社會需求,誘導和激發人們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與升華,最終使現代化的社會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
4.3 內容
1)環保系統子規劃:對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廢水、廢渣以及飲食業、屠宰業、農副市場、 大眾娛樂場所等系統排出的各種廢棄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的管理,各項環境質量指標均應達到國家先進城市的最高標準,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
2)運轉系統子規劃:包括通暢的道路交通系統,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運輸系統,快速有序的信息傳遞系統,相應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資供應系統(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電、燃料等)和城郊生態支持圈,完善的專業服務系統和污水廢物的排放和處理系統等。
3)管理系統子規劃:包括人口控制、資源利用、 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都應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證水、 土地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適度的人口規模,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綠地生態系統子規劃:不僅應有較高的綠地指標,如綠地覆蓋率、 人均綠地面積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而且還應布局合理,點線面有機結合,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完善的復層綠地系統。
5)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意識子規劃:應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優良的社會風氣、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這是城市生態建設非常重要的基礎和智力條件。
5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也進入了一個空前發展的階段。雖然就目前的總體情況而言,我國城市化水平僅達 25%左右,處于起始階段,但作為全國經濟改革前沿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則已進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階段”,許多省市都提出了“推進城市化、促進現代化”的口號和目標,城市建設和經濟開發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此人們在利用生物圈中各種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 既不能忽視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也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各種生態系統造成的脅迫效應和影響, 更不能將充滿生命的生物圈簡單地看作人類的資源庫和蓄污池。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我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平衡,才能持續利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 【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康幕誼.城市生態學與城市環境 【M】 .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
[3]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摘 要 金融生態是指對金融的生態特征和規律的系統性抽象,本質反映金融內外部各因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機的價值關系。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維護金融業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將分析我國金融生態環境的缺陷,并提出優化的建議。
關鍵詞 金融生態 缺陷 優化
一、我國金融生態概念的提出
金融生態這一概念在我國是由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地引申到金融領域,并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問題。自從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4年提出金融生態的概念以后,引發了金融經濟界廣泛的討論。他在2005年初的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把促進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作為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將生態概念引伸到金融領域,是金融理論研究的一項創造性成果,突出地體現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金融和經濟工作中,人們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不斷探索金融生態的真諦,從生態的角度觀察和理解金融現象,尋求保護金融生態的思路和措施。涓涓細流匯江河。經過兩年多的大討論,金融生態思想日趨成熟,一些保護金融生態的措施和辦法不斷地被運用于中國的金融實踐,一個符合學發展觀的金融生態理論和實踐體系正在不斷地完善和形成。
二、我國金融生態環境中的缺陷
雖然我國的金融生態環境在不斷的改善,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公平競爭機制。只發“出生證”,不發“死亡證”的國家信用擔保機制極大地破壞了優勝劣汰的生存競爭規則。經營不善的乃至嚴重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無法及時退出金融市場,惡化了金融生態體系,最終導致有問題類的金融機構影響了正常的金融機構。影響了整個金融生態環境的正常運轉。
2.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我國信用制度的建設還不完善,金融生態主體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他們進行活動的目的首先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我國卻存在著“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的現象,這就造成了類似劣幣驅逐良幣,失信行為不必支付過多的成本就能取得不錯的收益,而沒有制度性的約束,守信行為將逐步退出市場。
3.缺乏較強的防范風險的能力。在經濟轉軌過程中,不同時期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風險隱患的特征、重點都處在不斷轉移的過程中。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
4.缺乏市場化的金融監管體系。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監管體制已形成了“一行三會”的基本格局,有關金融監管的目標、主張、方法、手段也在發生積極的變化,對維護我國的金融穩定,促進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我國目前還未形成市場化的金融監管體系,在制定防范金融風險的措施和化解手段上,均處于較初級的水平。
三、關于優化我國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議
基于我國金融生態環境的缺陷,我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改進。
1.優化金融信用環境。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信用評價機制、體系和方法。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信用評價機構,人民銀行要加強信貸征信管理,充分發揮征信系統識別和揭示風險的作用,實現征信系統的信息共享。公安、法院、工商、稅務等部門也要在本職范圍內探索建立相關信用評價體系,加強各類信息的聯網,建立社會公眾信息庫,實現信息共享。二是做好信用文化的宣傳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強化信用意識,提高全民的誠信水平。力爭在全社會實現講誠信的良好風氣,實現傳統誠信文化與“經濟人”理性追求利潤最大化理念的完美融合。
2.引入獎優懲劣的正向激勵機制。對誠實守信的客戶優惠貸款,在利率、手續、額度上進行傾斜;對誠信度差的客戶在銀行融資方面實行高門檻,對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客戶進行聯合制裁,采取不貸款,媒體暴光等措施;在黨政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中實行誠信考核機制,對確有不良信用紀錄的公職人員實行不晉升、不調動、不評先評優,促使黨政公職人員首先講誠信、帶頭講誠信。
3.完善金融生態的相關法律建設。以健全的法制為支撐,加快出臺有關金融機構破產等法律。必須盡快出臺《金融機構破產法》,以保護金融機構債權人利益,督促金融機構更穩健經營。金融機構破產要建立在市場原則基礎上,破產的成本要由失敗金融機構的股東及其相關利益人來承擔,而不能再由國家財政來處置金融機構的破產。
4.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實現對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主要應做好:(1)監管方式逐步由事后性監管、行政審批性監管向風險預警性監管轉變,建立金融風險監控預警系統;(2)發揮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三大監管機構監管職能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加大金融監督檢查力度;(3)監管機構及政府部門加強聯系合作,建立金融穩定協調機制。
參考文獻:
[1]向明貴.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應堅持以地方政府主導.金融經濟.2010(10).
[2]宋秀玲.完善我國金融生態環境分析.改革與戰略.2010(07).
[3]李慧.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經營與管理.2007(09).
[關鍵詞] 環境藝術設計 生態性 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0-0308-01
一、環境藝術設計相關概念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包括環境、藝術與設計三個方面的概念,這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環境藝術設計需要綜合三部分課程內容,才能充分發揮環境藝術設計的功能,所以研究環境藝術設計首先要正確理解其相關概念。
(一)環境基本概念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環境是一個具大的空間,包括在其中的動物和植物以及空氣、水等各種因素。人需要依靠空間來獲得生存和發展,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必須物,與具體物質等因素相比,環境空間屬于無形因素。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人類生活會受到環境的制約,在人類生活條件不斷提升的同時,對周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環境發展成為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內容,除了自然環境,還有人工環境,通過合理開發環境,可以更好滿足人類發展需要,但在發展過程中,環境藝術的人工環境將不可避免地被破壞,現在能做的就是利用生態概念將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二)環境藝術基本概念
環境發展作為一種藝術,對于促進人類發展進步具有一定的意義,環境藝術不同于一般的藝術類型,包含了藝術審美觀念,在具體實施中,根據資料的性質,通過開發、轉化、利用等手段,科學合理改造環境以滿足人們對物質與非物質的需要,并能保證人們享受優美的環境,進而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是尊重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工和自然元素相互補充。
(三)環境藝術設計基本概念
環境藝術設計指在一定環境中,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環境設計和開發。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布局、建筑、雕塑以及各種公共設施的成本、材料、環境承載力等方面因素,結合各類影響因素,需要對環境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不僅需要設計美觀,而且還需要在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按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理念,形態科學合理的環境藝術設計。
二、加強環境藝術設計生態性的措施
結合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概念,加強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性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斷創新環境藝術設計理念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開始關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精神需求,環境設計標準應同步甚至超前公眾的觀念,同時,也要關心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兒童、孕婦以及殘疾人的需要。環境藝術設計不僅需要確保美觀,而且還需要健康安全。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引入濃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氛圍,才能充分實現環境設計的功能。依據經濟和其他因素的設計原則,通過利用各種設計技術,合理選擇材料,形成環境藝術設計的結構,堅持愉快、高效的設計原則,充分體現現代人對自然回歸的期望,以便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同時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伴隨著人類知識儲備的增加,人們認識到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也意識到環境藝術設計應遵循生態理念,加強環境藝術設計對于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明顯的生態哲學意義,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已成為公眾的共識。但近年來所實施的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理念,雖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已經有一些國際流行范式,但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受到人文生態和市場缺陷方面的影響,要求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吸收先進設計理念,努力創造一個完善的生態環境藝術設計,進而促進生態文明的實現。
(二)因地制宜考慮當地環境特點
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充分使用天然材料是加強環境生態性的重要舉措。環境藝術設計必須對自然材料有充分的認識,清楚地知道每種材料的特點,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藝,才能更好的進行環境設計。比如通過使用棕色天然木材紋理可以創造一個安靜和平靜的氣氛,而使用大理石,因為其硬度對應用領域具有不同性質的變化,這種特性決定了其應用范圍。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考慮當地環境特點,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同時生態環境藝術設計應該尊重當地的環境,也就是說要求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充分尊重當地環境發展要求,必須考慮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實現生態環境藝術設計的合理性,才能更好有利于生態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根據環境藝術設計要求,加強生態環境設計,可以減少對資源的剝奪,尊重植物的多樣性和生存環境質量,同時設計師還應該考慮如何促進生態系統的保護和通過設計方法提高自然與環境的協調性,促進能源和物質循環,進而將可持續處理技術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中,滿足生態發展要求與環境設計理念的要求。環境藝術設計應加強節能規劃,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合理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根據當地地質特征,不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滿足復雜環境并適應環境發展形勢,可以將生態設計轉變成藝術個和獨特的建筑風景線,更有利于促進環境設計科學合理,充分利用樹木、花草、河流等自然景觀,讓自然風光成為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支撐,進而烘托主題風格。
(三)環境藝術設計使用新型能源
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存狀態。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也要依靠科學技術和新材料的使用,通過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先進技術來增加相關材料的循環使用,通過使用先進科學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率,進而提高現代生活環境的質量,通過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環境藝術設計服務,這也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任務。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發現一些棘手的問題,如提供能源化石燃料,在對生活帶來許多方便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化學物質進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也會產生固體廢物和能量轉換過程中的環境噪聲污染,這些問題需要解決,要在創新的基礎上利用新能源來替代高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可以更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對環境設計中的生態理念的追求。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關注越來越重視,生態哲學已日益形成共識,這也成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必然發展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環境藝術設計需要逐步建立生態理念,可以更進一步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應該重視環境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而且要尊重自然發展和藝術設計原則,同時在環境藝術設計的整個過程中,廣泛采用先進技術和新能源,同時環境藝術設計應堅持生態環境的角度,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對當地的環境特征進行準確理解,進而實現對環境的生態性設計。
參考文獻
[1]蔣明.試論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08).
[2]李煜.論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觀[J].現代裝飾(理論),2012(12).
[3]宋妮,潘磊.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4(05).
[4]王萍,陳文福.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問題[J].設計藝術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