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5: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產品發展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產品;連鎖經營;措施;發展策略
1.農產品連鎖經營的發展前景
2011年農業部已經確定了40家農產品連鎖經營工作聯系點和80家農資連鎖經營重點企業,準備通過加強聯系、指導和支持的方式推動這一新模式的健康發展。并指出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領域引入連鎖經營方式不僅有利于促進規模經營,還有利于規范流通秩序,保證農產品與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安全。為了積極引導、扶持農產品連鎖經營,農業部向各地下發了《農業部關于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的意見》,同年又與國家工商總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下發了《關于推動農資連鎖經營的意見》,提出要把引導、扶持農產品連鎖經營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
1.1形勢喜人亦逼人
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的數量大、品種多。2003年,糧食產量43067萬噸,糖料9670萬噸,棉花487萬噸,油料2805萬噸,蔬菜53960萬噸,烤煙201萬噸,茶葉78萬噸,水果14470萬噸,肉類總產量6920萬噸,水產品4690萬噸。這些商品除部分農民自用外,大都成為商品需要物流,數量之大,品種之多,都是世界罕見,形成了巨大的農產品物流??梢?,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大背景下,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是調整結構、增加農民加入。而調整農業結構的基礎和啟動點,首先不是“產”,而是“銷”,不是看你種什么,養什么,能不能把東西生產出來,而是看你能不能銷得出去、贏得市場,使農產品的價值得以實現,取得合理的收益。當今市場流通產業已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成為農業擴大再生產的決定性環節??梢哉f,各級政府對農產品市場流通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因此,對從事農產品市場流通的企業來說,確實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勢。
1.2把握機遇,發揮優勢
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是要抓準我國市場流通行業大發展、大調整、大推進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根本上改變設施簡陋、管理粗放、交易方式落后和“臟亂差”的形象,采取綜合措施,加快與批發市場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是貨源集中、充足,品種齊全;二是靠“買全國、賣全國”,貨源穩定不斷檔,這是靠建立一個或若干個生產供貨基地無法以做到的辦法,其成本和價格相對較低。因此,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發展配送和連鎖經營方面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事實上,許多批發市場早就給大專院校、機關團體和賓館酒樓等大單位按需按時配送農產品。不過這類配送的動作比較初級、簡單。現在已涌現了象深圳布吉、天津金鐘、無錫朝陽等批發市場在發展配送和連鎖經營領域的成功探索和實踐的典型,它們的經驗很值得借鑒和推廣。
2.農產品連鎖經營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目前已具備發展連鎖經營的條件。首先,農業生產產業化程度提高,大生產必然要求大流通,傳統的分散經營的方式必將改變。其次,農產品標準化程度提高,為農產品規?;魍ê弯N售奠定基礎。再次,消費者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進步。對安全消費,健康消費和文明消費的要求不斷提高。但是。在推進農產品連鎖經營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2.1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品牌共享優勢差
生產連鎖經營的優勢就是在與連鎖企業共享品牌和信譽,提供統一的管理和服務。而我國農產品無標生產、無標加工和無標流通,假冒偽劣的現象仍然很嚴重。許多連鎖企業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產品、服務和價格,所謂的品牌共享效應也就不能有效發揮。在構建農產品標準體系、農業標準化和流通領域標準化等方面還有許多不足,特別是一些非規范認證機構和亂認證行為的出現,不斷擾亂農產品標準化工作的正常進行。
2.2農產品深加工水平較低,產業鏈較短
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產業關聯程度、深加工程度和產品滿足消費程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可加工程度就越深。農產品產業鏈包括農產品從生產、加工、運輸配送、市場銷售過程中的所有相關產業。我國農產品產業鏈相對較短。大部分農產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簡單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競爭能力低,產品銷售渠道狹窄,產業鏈短已經成為限制農產品連鎖經營的桎梏。
2.3供應鏈管理水平低下,導致農產品連鎖企業質次價高
供應鏈上各個企業是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戰略合作關系,追求的是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單個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每個企業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只專注經營核心業務,而將非核心的業務外包出去,這樣既能將有限的資金集中于核心業務,提高核心競爭力,又可使輔業務高效率、低成本地運作,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目前,農產品產銷供應鏈管理中存在著供應鏈過長,相關企業合作關系不緊密的問題。農產品經過反復倒手,質量下降,價格提高,使消費者轉向農貿市場。
2.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
我國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農產品和農資專業物流企業比較缺乏,現有的國有農業流通企業,例如糧站、種子站、農產品批發市場等缺乏規范的經營管理機制和有效激勵約束機制,效率低下,虧損嚴重。而且現有流通企業缺乏相應的保鮮、冷凍設施,現代化、信息化程度較低。物流配送落后導致農產品流通成本高,流通半徑小,流通環節多。據統計,物流成本約占農產品成本的30%~40%,而生鮮農產品甚至在60%以上。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10%以內。
關鍵詞創意農業;發展前景;優勢;思路;江蘇泰州;海陵區
創意農業源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借助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即現在所謂的創意農業。在中國,“創意農業”最早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在兩會上第1次提出:創意農業的特色及其優勢在于能夠構筑多層次的全景產業鏈,通過創意把文化藝術活動、農業技術、農副產品和農耕活動,以及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彼此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并實現產業價值最大化[1]。中國創意農業理論創始人章繼剛認為,創意農業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目標,目的是在農產品生產、加工與營銷過程中進行創意生產,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農民增收模式,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與農村繁榮。
1創意農業發展的主要手段
一是以觀光農業園為抓手。農業過程利用和農業環境利用這2種發展思路,都與當地的旅游農業關系十分密切。二是構建產業鏈。創意農業新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的核心是要構筑創意產品的產業鏈,并盡量拓展延伸。三是辦好節慶活動。農業節慶活動是發展創意農業的載體,政府要積極引導扶持。四是培育創意農業人才隊伍。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意農業人才是創意農業的生存之本、壯大之源。
2創意農業的發展前景
2.1創意農業漸成時代新潮流
創意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為資源,將農產品和文化、藝術創意結合,以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與產值,創造出新型、優質型農產品和農村消費市場、旅游市場。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農業將成為高附加價值的新產業。通過研發大宗農產品加工技術,規劃有機農產品生產區,發展優質、多樣化、高附加價值創意農產品,改進雜糧生產管理技術,發展健康精致農糧產業,開發地方創意農特產品,推廣農業產業文化與休閑套裝旅游商品,可創造農村就業機會,造福數萬農民。創意農業生產將逐步向“十型”轉變,即創新型、市場導向型、可持續發展型、外向型農業、園區帶動型、特色產業型、自然人文景觀型、民俗節慶型、自助參與型、美學經濟型農業[2]。
2.2創意農業產業向農業產業集群方向發展
一是農業產業集群是創意農業產業化經營高級階段的有效組織形式。 打造創意農業產業集群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采用先進理念謀劃農業、先進物質裝備武裝農業、先進科學技術和創意提高農業、先進經營方式經營農業、先進的管理手段管理農業的改造過程[3]。二是打造創意農業產業集群要使農民嚴格堅持生產標準。即打造質量平臺;壯大龍頭企業,打造核心平臺;實施名牌戰略,打造精品平臺;優化市場環境,打造物流平臺,狠抓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通過專業市場,把更多的農產品生產者、企業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三是創意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著眼于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圍繞“特色、創新、優勢、潛力”,重點發展區域特色強、競爭優勢強、創意優、科技含量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大的農業產業集群,加速從農戶集群、企業集群向產業集群的發展;加速從單一的種養業集群向延伸至農產品加工集群、流通集群的產業集群發展,推動“一村一品”、“一鄉(鎮)一品”向“一域一業型”產業集群轉變。四是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好創意農業園區。將農業的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品牌優勢,創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集群品牌,提高創意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創建新的龍頭企業,逐步形成龍頭企業集群。
2.3農產品加工水平不斷提高,創意農產品出口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出口創意農產品在基地建設、品種、品質、包裝、儲運、品牌等方面的標準不斷優化。在農業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國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品種、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2.4創意農業將成為中國高端農產品市場的主力軍
一是我國高端農產品稀缺,市場亟待開發。二是我國高端農產品應當按照優質農產品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以特取勝的創意農產品,瞄準高消費群體,打造出中國創意農產品高端品牌,搶占高端特色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三是農產品生產時尚化,使農產品創意生產更時尚。蘭州的“黑美人”土豆奪人眼球,其外皮為黑色,而肉卻是經過太空誘變育種,變成了鮮艷的紫紅色。玉米皮扔在地里一文不值,山東萊西農民巧用資源,巧妙設計使草鞋成了時尚,自紡的棉線做成鞋幫面,把草編工藝和中國結工藝巧妙結合,使一雙草鞋賣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
2.5創意農業引領億萬農民過上創意生活
創意農業也是與實用藝術結合在一起的“美的農業”。創意農業的藝術性正是通過達到美色、美形、美味、美質、美感、美景的“六美”創意農產品迎合了娛樂時代的公眾心理,使農產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是“看的比吃的貴”。首先創意農業充實市民精神和物質生活,種菜、澆水、摘瓜,自己動手燒煮農家菜等,越來越多的市民渴望走進農園,品嘗做“周末農民”的滋味,在農村創建“市民農園”,讓城里人下鄉認購和種養瓜果蔬菜、雞鴨鵝豬,市民買得休閑、鍛煉和食品安全。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帶來新生活。通過研發大宗農產品加工技術,規劃有機農產品生產區,發展優質、多樣化、高附加價值創意農產品,改進雜糧生產管理技術,發展健康精致農糧產業,開發地方創意農特產品,推廣農業產業文化與休閑套裝旅游商品,創造農村就業機會,造福億萬農民。
3海陵區創意農業發展優勢
一是高效農業蓬勃興起。近年來,在繼續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全力提升高效農業生產的科技化、設施化、市場化水平,以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為核心,以培大育強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培育特色知名品牌為關鍵,以開展評比競賽活動為抓手,推動全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上新臺階。全區高效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已進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的重要階段。到2009年底,全區高效農業累計達3 266.67 hm2;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343.33 hm2,占高效農業面積的11%。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值3.75億元,同比增長4.6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9 492元,同比增長11%,連續保持增速,為發展創意農業提供了前提條件。二是創意開始漸入海陵農業。近年來,高效農業發展迅猛,一批有影響的創意農產品初露頭角。如時代干花、新奇迷你花卉、水培花卉、盆栽草莓等。
4發展思路與重點
4.1政府應鼓勵大力發展創意農業
政府在創意農業發展中將更多扮演“助燃”的角色。主要表現為制定創意農業發展戰略和規劃,確定政策導向,搭建平臺,為創意農業產業提供發展空間和物質條件,吸引更多的人來投資。
4.2創意農業必須形成規模效應
創意是否成功,最終必須接受市場檢驗,不能沉醉于“玩概念”,要使創意“叫好”也“賣座”,必須形成創意農業規模效應[4]。推進創意農業園區、創業基地、創意農產品的建設和開發,并與合作社緊密結合,轉化為規模效益,形成特色產業。
4.3創意農業的關鍵是構筑創意農業產業鏈
創意產業實際上有2個部分構成,一個是創意,一個是產業。只有促進創意成果轉化為經營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才能以形成規模,充分獲取創意農業產業的效益。
4.4從產業發展出發,重點推進以研發設計為主的創意農業項目建設和創意農產品的開發
支持產業是直接支持創意農產品的研發、生產、加工,以及推介和促銷這些產品的企業群,配套產業則是為創意農業提供良好環境和氛圍的企業群,如旅游、餐飲、酒吧、娛樂、培訓等;衍生產業是以特色農產品和文化創意成果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業群,在整個創意農業產業體系中,第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實現有效嫁接,文化與科技緊密融合。
4.5培養專業創意開發團隊
文化與創意,二者緊密相聯,互相作用,為創意農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一是穩定現有的農村農業技術人才隊伍,想方設法使現有農村農業技術人才安心于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二是盡快實施創意農業人才培引工程。由于海陵區農村發展不僅缺乏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人才,更缺乏創意引導和經營方面的人才,因此需要借助外腦,需要與城市有關創意企業和研究機構合作,并在合作中學習和培養起一批骨干,通過項目的輻射帶動效應,進而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還要鼓勵科技創新,為創意農業提供科技支撐。加強與區內外有關高校、科研院所、創意企業的合作,聘請相關的學者、藝術家和企業家組成智囊團,請他們為創意農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4.6建立城鄉互動互融的推進機制,加快不同產業融合發展的促進機制
如前所說,創意農業的發展需要第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而且農村不僅缺人才,還缺投資,這就需要城市工業的支持。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勵工業企業、文化企業、科技企業投資和支持創意農業發展的政策。只有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互動互融,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才能迅速發展起來,從而大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5]。
5參考文獻
[1] 創意農業:讓資源“點土成金”[J].農家顧問,2010(4):20-21.
[2] 盧勇.論創意農業的價值與發展[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1):11-12,39.
[3] 劉孝全.中國創意農業的三重視野[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1):24-26.
[關鍵詞]陸川 資源優勢 特色農產品
[作者簡介]呂沖林,陸川縣橫山鄉農業服務中心助理農藝師,廣西陸川537700
[中圖分類號]17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07-0057-03
陸川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無霜期359天,光熱充足,年平均溫度為21.7℃,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mm。陸川縣是農業大縣,近年來,圍繞農業增量、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的目標,按照“品種調優,基地調大,產業調強,效益調高,經濟調活“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致力于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大面積推廣良種和先進技術,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占90%以上,其中優質稻占60%以上;另一方面努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立足本地特色資源,突出發展特色資源農業,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用20%的耕地面積種植基礎好、收益大、見效快的“短平快”項目,特別是重點發展淮山、馬鈴薯、韭菜等特色產品,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一方群眾致富,逐步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資源型產業。
一、小淮山走上大市場
淮山又稱山藥,屬多年生宿根性蔓生植物,其肥大的塊根可供食用或藥用,肉質肥厚,富含淀粉?;瓷絼e有風味,是珍貴的食品,熱帶地區的人們將其作為輔助糧食?;瓷揭彩且环N滋補品,還是釀酒的好原料。
陸川縣農民種植淮山已有20多年的歷史,剛開始時只是少數農民零零散散在自家菜園子里種植一些,主要用以家庭食用為主,基本上處于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近年來,陸川縣通過對全縣農業特色資源的調查研究,看到了淮山這一特色資源產品具有非常良好的種植環境、群眾基礎和市場發展前景,于是積極引導農民進行規模種植,并在重點鄉鎮培育千畝連片種植的淮山生產基地。
陸川縣烏石鎮充分利用當地土地、氣候資源都非常適宜種植淮山的特點,大力推廣種植優質、高產淮山,通過基地示范作用帶動散戶規模種植的模式,種植淮山已經在全鎮逐步形成規模,該鎮所產淮山遠銷廣東、湖南、湖北等地。目前,該鎮已經種植淮山4000多畝,平均畝產達2000至3000公斤,每畝產值達5000多元,僅此一項,全鎮農民可增加收入2000多萬元。烏石鎮謝魯村是陸川縣特色農業經濟發展較好的村,該村采取“早稻+淮山”的發展模式,年產淮山鮮薯約2250噸,其中加工淮山產品220噸,產品遠銷廣東、海南、湖北、河南、上海等省市,銷售收入180多萬元。陸川縣烏石鎮謝魯村的一位呂姓農民,人稱“淮山王”。他掌握了一套科學種植淮山的技術,除了自己種植淮山外,還大量收購淮山進行加工,并當起經紀人,牽線搭橋為外地客商組織貨源。每年淮山季節,他種淮山、加工淮山和中介服務,一年賺10萬元以上,幾年前就花10多萬元建起了兩層“淮山樓”。
目前,陸川縣的特色農業生產發展方興未艾。并逐步向縱深發展。該縣的特色農產品由于環境天然、種植自然而得到專家的評定和認可,榮獲廣西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縣稱號,淮山等產品通過自治區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最近,陸川縣烏石鎮謝魯村的另一位呂姓經濟能人自發組織成立“陸川縣烏石謝魯村香淮淮山專業合作社”,專門負責淮山產品的組織采購,供應成員所需的生產資料,組織收購、銷售社員生產的淮山農副產品。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咨詢服務等,逐步向規?;I化、市場化發展,顯示了強勁的發展趨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馬鈴薯聞出致富路
馬鈴薯俗稱土豆,營養成分十分豐富。具有營養價值高、養份平衡等特點,是一種營養全面的糧菜兼用作物。早在幾年前。陸川縣農民就利用冬閑田種植馬鈴薯,馬鈴薯覆蓋稻草免耕栽培技術受到自治區技術專家的認可和肯定,因此得到了進一步推廣。
圍繞陸川縣土地、氣候資源特點和農民種植基礎,陸川縣農業部門有針對性地從外地引進適銷對路的馬鈴薯品種,整個生產過程按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進行生產,其中一種是用稻草覆蓋免耕技術種植;另一種是用土壤覆蓋種植。兩種形式種植的馬鈴薯均獲得豐收。種植農戶在還差20天才到成熟期就提前開挖測產,挖出來的馬鈴薯最大單個薯重達560克,一般單株薯重量在0.5公斤左右,預測畝產量可達1500公斤左右,按市場價每公斤1.2元計,畝產值1800元,而種植成本800元,每畝利潤達1000元。全縣種植馬鈴薯5萬畝,種植農戶增收5000元。由此可見,種植馬鈴薯周期短、投資少、效益高,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陸川縣烏石鑲是該縣特色農產品種植重點基地,前年冬季在龍化村試種馬鈴薯2000畝,成為該縣最大的連片種植馬鈴薯生產基地?;亟ㄔO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全面采用無公害生產栽培技術,生產、管理及產品銷售由公司負責。引進內蒙古呼倫貝爾鶴聲薯業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種植,形成基地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投資120萬元,發動農民利用冬閑田種植荷蘭15號馬鈴薯2000畝,預計收入300多萬元,僅此項該村農民人均增收200元。
圍繞“特色產品、特色增收”的目標,2007年8月陸川縣農業局與甘肅蘭州育種研究所合作引進“黑美人”馬鈴薯品種栽培實驗,種植面積320畝。在遭遇50年一遇的長期低溫寒凍天氣后,仍然獲得每畝1500―1800公斤的產量?!昂诿廊恕瘪R鈴薯與普通馬鈴薯相比,花青素含量更高,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癥和過敏。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由于“黑美人”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市場批發價16元/公斤,超市售價40元/公斤,還供不應求。陸川縣將大力推廣這一品種,培育成為陸川縣特色農產品,并且申請注冊商標。
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產品銷售問題日漸突出。為了保護農民冬種馬鈴薯的生產積極性,確保冬種馬鈴薯產得出、銷得去,并賣得好價錢,維護好農民的切身利益,該縣農業部門主動與外地馬鈴薯生產加工企業聯系,引進內蒙古呼倫貝爾鶴聲薯業發展有限公司、廣州大鋮食品有限公司和黑龍江北禾蔬菜公司與該縣5.3萬名農民簽訂冬種馬鈴薯“大西洋”、荷蘭15號、百合1號的產品購銷合同,訂單面積4萬畝。農民按公司要求組織生產,公司按保價收購產品,農民吃了“定心丸”,種植熱情更加高漲。
三、傳統韭菜開拓新市場
韭菜具有清肝明目、涼血降壓的功效。韭菜全身都是寶,根可以制作腌菜,葉可以炒菜、煎蛋、煮
湯,也可以生腌或作配料,韭苔更是可口,菜籽還可入藥。韭菜種植要求不高,一般排灌方便,坭田或半坭田即可,一畝地一年肥料投資1000~1200元左右,一般不施用農藥。韭菜一次種植,多年收獲,一年收割10次,一般產量在12000~15000公斤/畝左右,平均價格在0.3~0.4元/公斤,畝產值超1.5萬元,效益十分可觀。
陸川縣珊羅鎮種植韭菜歷史悠久,被譽為“韭菜鎮”。珊羅韭菜是利用傳統細葉甜脆韭菜,經提純復壯,培育出來的優良品種,它表現為口感好,香、甜、甘脆,長時間存放貯運不卷葉,抗寒耐寒,市場競爭能力強。目前,陸川縣成為了廣西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縣,韭菜等產品通過了自治區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近年來,陸川縣珊羅鎮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緊緊瞄準市場需求,把擴大韭菜種植面積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短、平、快”項目來抓,多方發動群眾種植優質韭菜。逐步形成了規模種植韭菜生產基地。該鎮田龍村的無公害標準化韭菜生產基地前年種植韭菜1000多畝,形成連片韭菜種植基地,年產韭菜952萬公斤,平均畝產11200公斤,按每公斤銷售價格1.12元計算,每畝產值達12544元,總產值達1066.2萬元。
圍繞韭菜的生產銷售特點,陸川縣珊羅鎮韭菜種植農戶、專業技術人員等自愿組織成立了“珊羅韭菜協會”,以解決韭菜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協會輻射帶動了會員268戶,使無公害標準化韭菜生產基地面積擴大了1000多畝,形成韭菜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并與蔬菜批發市場簽訂了產銷合同,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通過“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了市場化產銷結合,產品在長沙、貴陽、廣州、南寧等地形成了龐大的銷售網絡,產品不愁銷路。特別是在節假日和冬季時期,價格暴漲。目前,在陸川縣珊羅鎮,加入韭菜協會的家家戶戶種植韭菜,家家戶戶建有韭菜基地,家家戶戶建有樓房,種植韭菜是一條增收致富的好門路。 陸川縣珊羅鎮田龍村素來有種植韭菜的傳統習慣,過去由于信息不靈,田龍村的優質韭菜銷售渠道一直不暢,造成許多菜農“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近年來,隨著韭菜生產面積和外銷產量的擴大,為了解決韭菜“銷”的問題。陸川縣珊羅鎮田龍村韭菜協會建立了電子信息站,依托電子信息網絡,根據農戶韭菜的收獲時間,適時下載供求信息,通過電子信息窗和印發信息資料等形式向菜農提供銷售信息,同時與外地客商網上談“婚”論“嫁”,韭菜供貨信息、菜價信息等,使菜農足不出戶就可銷售韭菜,大力拓寬銷售渠道。目前,該信息站已開拓了長沙、貴陽、南寧、廣州等外地蔬菜銷售市場,并與貴陽、南寧、梧州的銷售商訂立了穩定的產品銷售關系,實現了韭菜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如今每天通過網站交易韭菜3000多公斤。
在陸川縣珊羅鎮韭菜發展形勢的推動下,田龍村一些經濟能人敢闖敢干,從收購、販運韭菜開始,不斷接納、擴展中介業務,發展成為當地韭菜經紀人,把韭菜供銷生意擴大到廣東和湖南,還組建成立陸川縣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珊羅鎮田龍村韭菜協會,自辦信息網站,長期對外韭菜供銷信息,將陸川韭菜推向外地大市場。
四、陸川縣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對策思路
第一,端正思想認識,謀求特色發展。陸川縣具有發展特色農產品的豐富資源和優越條件,圍繞這些有利因素,應端正思想認識,不貪大求洋,立足于“資源、特色、實效”的思路,因勢利導,做好規劃,鼓勵農民從易于接受、具有基礎又有市場的“短平快”項目人手,有針對性地引導農民選好特色品種,掌握操作技術,力求見效,鼓舞信心。通過典型示范帶動,圍繞特色品種的產供銷要求,配套支持政策措施,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基地產業。
第二,立足本地資源,力促農民致富。陸川縣農業資源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特點,各地應因地制宜,緊扣“特色、效益”主題對應配套發展,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則加,開辟各自的致富渠道,分別在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上拓深發展,圍繞特色求效益。要立足當地特色農產品,借助原有基礎,發揮地域優勢,注入現展理念,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重點開辟外向型市場,面向市場求效益。
關鍵詞:設施葡萄栽培種植;發展;前景分析
1適宜葡萄設施栽培種植的自然條件
民勤縣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縣境平均海拔1 366m,光照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3 028h,有效積溫3 149.40 ℃,無霜期162d,年平均氣溫7.80 ℃,平均晝夜溫差15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且耕作土壤多以沙壤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優良,土壤滲透性好,地溫上升快,非常適合設施葡萄栽培生產。
2葡萄設施栽培經濟效益及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1經濟效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葡萄生產標準的規范及國家對農藥殘留與有害物質檢測標準的不斷完善和強制實施,優質鮮食葡萄生產必將向少噴農藥甚至不噴農藥的地區轉移。而民勤縣乃至河西地區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對于生產綠色無公害、高檔、大粒的晚熟等耐貯運優質鮮食葡萄有著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
葡萄是比較耐旱的作物。利用民勤縣區獨特的自然條件,發展紅地球等葡萄晚熟品種推廣栽培,是比較有發展前景的。苗木前期露地生長,后期設施保護地調控生長,使葡萄在日光溫室內達到1年栽苗,2年結果,3~4年進入盛果期,畝產2 000kg以上,果實在12月底到元月中下旬采收上市,比正常地區和露地栽培苗木延遲采收90~100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21%~23%,產品冬季不經貯藏,新鮮上市,極受市場歡迎。
2.2市場前景
2.2.1產品進入大市場限制因子。加入世貿組織后,關稅壁壘逐漸失去作用,代之而來的是“綠色壁壘”,即用綠色有機食品的標準“卡”市場。農產品要進入大的流通市場,必須是無污染,食用安全,優質有營養的產品??梢灶A見的是:大宗直接食用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在5~10年內在每個產區將會由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并由此會誕生一批高標準農業示范園區,同時這已是保障農產品走無公害栽培道路的關鍵所在。
2.2.2貯藏保鮮葡萄與新鮮上市葡萄的市場空間競爭分析。經過冷藏保鮮的葡萄目前在國內保鮮技術上,全部采用SO2浸潤式和洗滌式殺菌來處理的。經過長期貯藏的葡萄果品表面殘留著大量的SO2分子,對人體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而利用設施保護延后栽培的葡萄是依靠樹體保鮮的,就有效的避免了這個難題。產品是綠色健康的,在葡萄生長后期配合使用套袋技術,使產品無農藥殘留,安全衛生,降低了病蟲危害,果粒美觀;果肉質量佳,味甜可口。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利用保護地種植出來的葡萄將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
2.2.3規避風險,政府引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設施栽培葡萄乃至設施農業,是一種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形式。產品一方面填補了市場空白,但同時也受到了市場控制。不可否認的是,在現階段,低價農產品還占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優質優價的產品銷售目標要鎖定于大、中城市,要著眼于開發外部市場,才能真正起到高質量、高價位、高效益的示范帶動作用,在這一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將起著積極的“穿針引線”的引導作用。
3發展設施葡萄栽培的理由及前景展望
3.1理由
3.1.1由于民勤縣地處兩大沙漠交匯處,一年四季風大、沙多,還伴有沙塵暴,經過長期治理,有一定的改善,但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對于規模發展葡萄等其它農作物產區規劃是一大難題,所以,要使得葡萄種植成功,結合當前有利的發展機遇,發展葡萄設施栽培種植是必然要進行的一個產業。同時,也豐富了民勤縣區日光溫室經濟林的栽培種植資源。
3.1.2日光溫室葡萄栽培,配合滴灌設施,節水率可達28%,可以有效的緩解民勤縣區“生態用水、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的矛盾;也符合錢學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發展沙產業技術路線。同時,可以有效的緩解壓縮耕地面積和提高農民收入的矛盾。
3.2前景展望“治沙”、“沙退人退”、“保護綠洲”,意味著要在一定的較長時期內,發展草畜、種樹,退耕還林,退耕退草,“關井壓田調結構”,壓縮耕地面積,這些舉措歸根到底還是“節水”,為恢復生態。這樣,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就是合乎目前民勤縣情的;同時也加快了節水型農業發展的步伐。日光溫室葡萄種植進入盛果期畝產量一般穩定在2 000kg,春節前后上市每千克售價在12~16元,畝收入可達2.40~3.20萬元。比較效益是種植辣椒的8倍以上,小麥的12倍以上,有著較高的經濟效益,能給農民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指南》指出,對優勢特色產業的扶持范圍是:經營項目原則上需符合《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2016-2018年)》,主要包括:經濟林及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等種植養殖基地項目;糧油、果蔬、畜禽等農產品加工項目;農產品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項目。
扶持的類型分兩種:
(一)財政補助項目
1.符合當地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
2.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明顯。
3.市場潛力較大,輻射帶動能力強,顯著帶動農民增收,預期效益好。
4.建設方案先進科學,產品技術和工藝路線合理。
5.項目建設符合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要求,有利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產生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獲得相關環保部門的審核或批復;農業面源污染能得到有效治理;農業生產廢棄物能得到有效利用;能夠確保水資源安全和可持續利用。種養業生產過程減少農藥、化肥、添加劑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相關農業生產規范要求;產品質量安全可靠,達到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
6.投資估算合理,自籌資金來源有保障,籌資方案可行。
7.土地流轉用地或項目建設用地手續合法。
(二)貸款貼息項目
1.優先支持符合當地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的產業。對于未列入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但市場發展前景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其他產業,也可列入扶持范圍。
2.貸款由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用途符合國家金融政策和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范圍。3.貸款期限、貼息期限及額度等符合規定要求。4.貸款項目對農業結構調整、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農民增收和就業帶動作用明顯。
關鍵詞 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現狀;問題;對策;浙江云和
中圖分類號 F32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328-01
云和縣位于浙南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2012年被列為國家級生態縣。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發展衍生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近年來云和縣特色農產品產業初具規模,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作用顯著,但產業附加值不高,極大地制約了特色農產品的產業發展與效益提升,亟需加強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1-2]。
1 云和縣特色農產品現狀
1.1 食用菌產業
食用菌是云和縣傳統產業,早在1 800年前先人們就采用“砍花法”種植香菇,通過千百年的技術革命人類已撐握食用菌的人工種植技術,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代料香菇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使食用菌成為云和縣農業的支柱產業。2013年全縣食用菌總產量為6 440 t,產值2.8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4.2%。并已成功研發了杏鮑菇、茶樹菇、金福菇、滑子菇等10余個珍稀菌品種[3-4]。
1.2 茶葉產業
云和茶園主要集中在石塘鎮朱村一帶,全縣20年前茶園面積僅有400 hm2左右,現在發展到2 533.33 hm2,增長了約6倍;全縣從事茶產業的有6 000余人,有10余家茶葉加工企業;同時該縣還積極打造“云河綠羽”“仙宮雪毫”“金枝玉葉”等品牌,茶葉產業對云和縣的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了較強的推動作用。2013年全縣茶園總面積為2 533.33 hm2,總產量805 t,總產值達1.10億元。
1.3 雪梨產業
雪梨為云和縣名果,至今已有540余年的栽培歷史,在全國市場都有較好的口碑,銷售業績高。云和雪梨作為浙江省的三大傳統名梨之一,具有果大汁多、肉細味甜、爽脆美味等優點,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在各大超市賣場廣受歡迎。目前全縣栽培面積已達1 440 hm2。
1.4 板栗產業
板栗產業發展勢頭較好,以科技示范園為引領,帶動全縣板栗產業發展,由于經濟效益高,全縣合力推動產業發展、品種開發,板栗經濟逐漸成為推動云和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近年來由于食品基地項目的建設、無公害板栗標準的制定與推廣,云和板栗的質量及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據統計,目前全縣有板栗2 000 hm2以上,從事板栗種植的農戶有5 000余戶。
1.5 有機魚產業
云和縣是漁業大縣,水域面積3 466.67 hm2,水域范圍內水質優良、光照充足、水面開闊,適宜于漁業生產。2013年,全縣水域養殖面積達2 733.33 hm2,其中水庫養殖2 233.33 hm2,各類水產品產量4 050 t,實現漁業產值5 800萬元。近年來,云和縣大力發展漁業品牌,不斷提高有機魚的知名度。
2 云和縣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規模小,數量少
目前,云和縣共有10余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食用菌類加工企業有13家,茶葉類加工企業有10余家,水果生產銷售企業有7家,有機魚類加工企業有3家,禽類養殖銷售企業有3家,蔬菜加工銷售企業有5家。但經營規模較小,品牌效益不高,并且生產成本較高,競爭實力不強。
2.2 加工技術與裝備落后,增值水平不高
云和縣農產品加工還停留在貯藏、保鮮和初加工,深加工產品少,深度開發的產品更少。農產品附加值不高,不利于提高農產品經營效益。
2.3 品牌建設混亂
如茶葉產業,全縣就有天恩、仙宮雪毫、云禪、梅之源、山里人、天成、高山阿婆等企業、合作社,創建有“金枝玉葉”“秀山翠羽”“云河綠羽”“山里人”“仙宮雪毫”等多個品牌。同類型的產品品牌多且雜,品牌定位不高,難以推廣,不僅不利于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且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5-7]。
3 云和縣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對策
3.1 推進資源整合
一是加速品牌整合。加快品牌整合步伐,將全縣同類型農產品繁雜的多種品牌進行整合,確定全縣統一的品牌定位,形成產業發展規模,同時制定統一的生產加工標準規程,并完善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在做強農產品品牌的同時,可適當開發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產品,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產品附加值。二是整合研發力量。農產品深加工由于涉及面較廣,需全面統籌發展,例如云和雪梨酒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銅獎,市場前景廣闊,但目前仍未有雪梨酒的規?;a。應積極與科研院所聯合研究,借助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經濟效益高的新型雪梨酒產品,必能提升雪梨的經濟價值和保健價值,為云和縣經濟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3.2 招商引資,加大投入
要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加工業招商引資力度,力爭使更多的外來企業和商人參與農產品加工業,提升產業化水平。依托本地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引進一批加工技術成熟、實力強大的企業進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鼓勵企業、大戶、經營能手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農產品產業基地。
3.3 加大對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
進一步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在財稅政策上扶持。對于示范引領作用較強的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企業所得稅減免。二是在貸款政策上扶持。目前許多龍頭企業由于資金匱乏而難以擴大規模、發展自身實力,因而也不利于其示范帶頭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應設立農業產業化項目專項貸款,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的發展與壯大。
3.4 積極推動地方特色農產品向旅游商品深層次開發
特色農產品是旅游資源的一部分,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特色農產品開發力度應集中于與旅游文化主體相吻合的產品,這樣既可借旅游地名聲為農產品宣傳,又有利于旅游地的推廣,是一個雙贏的開發項目。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向旅游商品的深層次開發,既能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又能推動該區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
4 參考文獻
[1] 陳月玲.我國農產品深加工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233.
[2] 朱維軍.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業化[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9(7):71-73.
[3] 劉春泉.江蘇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江蘇農業科學,2007(5):22-25,99.
[4] 章杏杏,路建忠.淺析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績效、存在問題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7(25):69-70.
[5] 王俊平,王碩.我國農產品深加工的發展前景與措施[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9(4):32-34.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保護好江西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江西省素有“六山一水兩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全省有林地面積1036.6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90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0.05%;全省淡水已養殖面積33.72萬公頃,淡水魚類170多種,產量較多、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鯉、鯽、青、鰱等30多種。農業一直是江西的優勢產業,在過去的歲月里為國家提供商品糧、商品肉、農副產品出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隨著農業科技推廣和產業化經營步伐的加快,傳統農業正迅速向現代農業轉變、生態農業前景可喜,綠色農產品正成為重要增長點。
二是要走農業特色化道路。就是要根據各地市的氣候、土壤、溫度等地理自然特點,按照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既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又有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的符合地方特色的產業,形成“一市一品”或“一縣一品”的產業格局。集中扶持建設一批規?;藴驶纳a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基地,并以高標準設施化栽培和工廠化生產,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農產品,擴大優質高檔產品出口。圍繞綠色化和特色化的要求,以現有區域性蔬菜產區為基礎,在城市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競爭能力強、市場潛力大、規模化生產的優質高效蔬菜和奶業生產基地。糧食、油料、生豬、花卉等要主攻品種優化、品質優化和品牌優化,提升良種化率和產品優質率。以南豐蜜桔和贛南臍橙為重點的水果,要選育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產品保鮮、儲藏和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程度,培育和發展水果優勢產區。以全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養殖淡水魚為主的養殖業,要逐步形成若干個魚類、蟹類、蝦類的繁殖養殖基地,有目的地遴選幾個繁殖點予以扶持,實行集約化經營,實行生物鏈的分層養殖和立體養殖,提高單產和養殖密度,形成產業化規模。
三是要走農業科技化道路。就是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效農業。深化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建設,推進一批以智能型為方向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加強先進設施的完善配套,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使之成為良種、良苗生產和高新農業科技的孵化器,提高其示范、輻射能力,為區域優勢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繼續大力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圍繞優勢主導產品,有重點地選擇建設一批專用農產品和特色產品良種繁育和引繁中心。建設一批示范性項目,積極推廣新型綠色肥料、新型高效低度農藥、病蟲害綜防、新型農業機械、保鮮儲藏設施、先進儀器設備配套及有關成套實用技術,發揮各項技術的綜合運用效果。繼續推進和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創建一批以專業性區域農技站、農業科技示范場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相結合的“三位一體”農技推廣形式。培育適應專業化生產需要的各種民營科研推廣企業,促使科研與生產、推廣緊密結合,為農業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鞏固提高現有森林覆蓋水平,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和觀光林業,推進林業持續、穩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