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價值投資的精髓和方法
時間:2023-08-11 16:55: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價值投資的精髓和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NPV;EVA;CVA;決策樹模型
一、傳統NPV法的基本模型和原理
投資價值評估方法可分為貼現的(如DCF法)和非貼現的兩種基本方法,從理論上來說,DCF法更為科學。這是因為DCF法有兩個明顯的優點:首先,它奉行“現金流至上”的信條,賬面上的利潤并不代表企業真正創造的財富;其次,它遵循了貨幣時間價值、機會成本、收益與風險對稱等基本的財務理念。傳統的NPV法就是DCF法中最基本的一種。
其中:r ——貼現率(機會成本率,通常用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代替);t ——自由現金流產生當期;FCFt——第t期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量;n ——項目的經濟壽命期;I0——初始投資額。
傳統NPV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驟為:在一個投資項目的經濟壽命期內,對企業經營將產生的未來自由現金流量(FCF)進行預測并按一定的貼現率加以折現,然后再減去期初的總投資,就得出這個項目的凈現值(即NPV)。若NPV為正,說明該投資能創造財富,應該采納;反之應該放棄??梢?NPV法不僅具有DCF法的基本優點,而且由于它是個絕對值指標,具有可加性,因此能夠進一步用來評估一個項目組甚至一個公司(看成是多個項目的組合)在未來可預見期內的投資價值,即:各個項目現金流的NPV之和。因此,相對于其他DCF法(如IRR法),用NPV法進行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更符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二、傳統NPV法的缺陷
NPV法從理論上講是投資價值評估中最科學最基本的一種方法,但是傳統的NPV法卻存在兩個很大的缺陷。
缺陷一:它只適于項目投資前的預測評估,無法在項目開始后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定期合理的考評。
因為每一期的FCF都會受到當期凈投資(當期營運資本的凈增加+當期資本支出-當期的折舊攤銷)的影響,增加投資會減少當期FCF,反之則會增加當期FCF,然而壓縮或推遲投資可能使企業長遠價值受損。所以,單從各期產生的FCF多少來看,并不能成為衡量項目實施業績的指標,無法為管理者的后續管理提供真實信息,甚至可能使管理者做出有損企業長遠價值的行為
缺陷二:它假設企業所處的環境和項目本身是確定的。
但事實上由于各種不確定性的存在,項目未必會按一條清晰可見的軌跡運行,從而使得現金流的預測失去依據,進而使傳統NPV法的計算失去意義。所以在企業所處環境具有很大不確定性或項目本身的風險較大時,傳統NPV法顯得蒼白無力。
三、傳統NPV法的延伸
(一)現金增加值(CVA)法
針對前述傳統NPV法的第一大缺陷。我們必須找到這樣一種模型,它能自始至終從現金流的角度對項目進行事前評估和事后的定期評價,從而既秉承NPV法的精髓又能克服NPV法在項目實施業績評價中的缺陷。這個模型就是“CVA”(現金增加值)法。CVA這個概念最早由Erik Ottosson & Fredrik Weissenrieder提出,它是通過對傳統NPV模型的改造而來。我們通過NPV模型與CVA模型之間的轉化來看看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對CVA基本框架有個初步了解:
上述模型中需要說明的地方:1.前文中已經出現過的指標含義在這里不再贅述,其他指標的含義將在正文中加以說明。2.上述模型中標有和的參數在CVA原型中分別是用OCFt和OCFDt來描述的,在這里筆者將它們作了調整,以便與前文中的NPV模型參數保持一致。
從上述模型的推導演化中可以看出,項目現金流的NPV值就是CVA的PV值(折現值)。CVA模型與傳統NPV模型的區別就在于對初始投資資本的處理方式不同。CVA模型引入了一個新的參數FCFDt,它表示企業第t期的現金流需求量。從模型中可以看出,各期的現金流需求量的折現值等于初始投資資本額。從反映的財務內涵來看,(若按年考察)FCFD就是指使得項目現金流的NPV值為零時的預期每年現金流量,也就是投資者要求的平均每年最低的現金流報酬。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率的情況下,FCFDt是一個年金概念,而在考慮了通貨膨脹率且通貨膨脹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FCFDt就近似于一個固定增長模型,我們可以先通過固定增長模型推導出第1期的FCFD,然后依次乘以通貨膨脹率算出以后各期的FCFD值。
因為:
其中:等式右邊第一項表示在現金流永續增長假設下的現金流現值,第二項表示從第n+1期開始直至無窮期的現金流的現值,兩者的差額即為第1期至第n期(也就是項目的經濟壽命期內)的現金流現值,而根據FCFD的定義,這個值應該等于初始投資資本額I0。
所以:
從而:FCFDt=FCFD1(1+Inflation)t-1
對FCFD的涵義和計算有了基本了解后,我們再來分析CVA的財務內涵。從模型中可見,CVA是FCF與FCFD的差額,它反映的是各期產生的現金流在滿足了必要的現金流需求后的剩余額,是一種剩余現金流的概念,因而稱為現金增加值。這在理念上與EVA指標類似,是對資本機會成本的考慮,因此也擁有和EVA 同樣的優點。從這一點來看,用CVA評價比直接用FCF具有更好的價值相關性。而且CVA也是一個絕對值指標,與NPV一樣具有可加性,符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理念。而與EVA相比,CVA是現金流的概念,它符合NPV對現金流最大程度的關注,更好地繼承了NPV的本質,即CVA法在彌補傳統NPV法的缺陷上要優于EVA 法。
因此,我們既能通過對CVA的事先測定估算出項目現金流的凈現值,又能在項目實際執行過程中按期計算CVA 指標,從而使項目NPV值的評估達到周期化,有利于管理者在后續投資管理中及時獲得該項目信息的反饋,并指導其在項目的后續決策中做出相應的控制(或放棄或修正或擴大投資等),以最大程度地為企業創造價值。由此可見,CVA模型能夠在繼承傳統NPV法本質的基礎上較好地彌補傳統NPV法前述的第一大缺陷,從而使現金流分析法貫穿于投資評估和評價的始終。
(二)實物期權(Real Options)和決策樹模型(Decision Trees)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如何克服傳統NPV法的第二大缺陷。如前所述,傳統NPV模型的假設條件是企業環境是確定的,因此項目將按可預見的軌跡運行,從而能據此預測出項目經濟壽命期內產生的現金流量,再折現求得凈現金值。但事實上,企業所處的環境和項目本身都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不確定性,恰恰由于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企業也就擁有了應時而變的彈性,比如推遲投資、放棄或中止投資、擴大投資、柔性投資等。由于企業獲得了這種彈性帶來的選擇權,一方面使得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測顯得比較困難;另一方面,即使能預測出未來現金流,按傳統方法來評估得出的NPV值也可能低估了項目的潛在價值。因為這種由不確定性衍生出的管理選擇權是有價值的,一般把它稱為“實物期權”。在項目投資評估中,我們常常會忽視這種期權的價值。當然,對實物期權的識別并非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但在這里,筆者的意思是要提醒決策者們,在對投資項目進行評估時必須要始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該投資項目是否附有相應的管理選擇權。管理選擇權的存在增加了投資項目的潛在價值,但是用傳統NPV法顯然無法反映這種“實物期權”的價值,所以需要找出一種能將實物期權價值同時反映出來的新模型,于是筆者想到了“決策樹模型”。用決策樹法來計算項目的價值仍然是按NPV法的思路來做的,只不過它考慮了項目后續階段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以及在不同情況下的最優管理行為,并據此預測未來現金流,并按不同情況出現的概率大小對不同的現金流賦以相應的權數,然后將現金流折現并乘以相應的權數,最后再減去初始投資資本。因而決策樹法的本質仍是NPV法,但比傳統NPV法考慮得更全面,更適合于不確定環境下項目的評估。
四、結束語
在競爭激烈、價值管理日益成為時代特征的今天,投資項目評估決策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也越來越得到顯現,以現金流折現為顯著特征的NPV法是我們在投資評估中最值得提倡的,但是傳統NPV法在對項目實施后的控制評價以及對項目本身不確定性的反映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筆者認為,需要對傳統的NPV法加以延伸,在不改變其本質的前提下引入新的參數,優化其模型。CVA法和決策樹法保持了NPV法的精髓,并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NPV法的缺陷,在投資評估中我們應該把CVA法和決策樹法相結合,對項目的不確定性保持充分的意識,并對項目的評估進行周期化,從而使以NPV為導向的評估方法在投資決策中擁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物期權,二叉樹模型,傳媒行業
實物期權基本概念
實物期權是金融期權理論對實物資產期權、即非金融資產的延伸。因此,我們可以將標的資產為非金融資產的期權稱為實物期權。實物期權的估值理念不僅僅是局限于現金流的預測,更是將企業在日常經營及投資項目中所具有的不確定性考慮在內, 將企業未來可能的現金流以概率的方法進行描述,從而得出未來企業現金流的總體概率分布。
二叉樹模型基本概念
二叉樹模型的精髓在于首先得出風險中立情況下,投資項目未來現金流量的期望值,再以無風險利率對該期望值進行折現,從而得到期權的現值。
在風險中立前提下的二叉樹看漲期權的定價公式。
對于二期的二叉樹模型,期權的期初價值C0為:
某上市公司基金代銷業務估值
某傳媒行業上市公司近期獲得了基金代銷業務的牌照,該業務目前方興未艾,加之中國的基金行業也正在茁壯成長階段。因此公司的第三方基金銷售業務無疑具有實物期權中成長期權的特征。成長期權如企業在進入一個新市場時的初期投資、進行研發活動和企業文化的建設等等,這些投資本身難以用項目所形成的凈現金流進行評價,甚至有可能得到負的凈現值。盡管如此,成長期權相當于一個對后續投資機會的買權,如果未來的情況對企業有利,則進一步投資,盡可能獲得最大收益;若環境發展對企業不利時,企業可以選擇放棄進一步投資,成長期權反映的是投資項目具有的戰略價值。
假定公司欲開展基金銷售業務,需在2012年6月、2012年12月分別投入500萬元,并在2013年6月投入5000萬元,未來每年需要在基金代銷業務上投入2000萬元。公司基金第三方銷售業務收入將主要來源于0.6%的網上申購費率,根據推算公司未來三年現金流如下圖所示,單位(百萬元)。
由市場數據可得該公司的加權資本成本為10.32%,由此可得傳統NPV方法下基金代銷在近三年的凈現值為7209萬元。而三階段的投資總額按無風險利率3.98%折現,相當于2012年6月的5883萬元,因此該項目的NPV現值為1326萬元,顯然該項目在當前的條件下是有投資價值的。
公司之前在于基金代銷方面的研發是為了日后在恰當的時機獲取商業化的利益,但是對于公司而言,投資對于未來的項目的投資并非一項義務。換言之,公司的投入研發可以創造出未來有價值的機會,但在當前并不用完全投資,因此此類研發類似于一個期權。
投資于未來潛在的能夠商業化的項目就像一個看漲期權,在本例中,到期日為T=2,執行價格是5883萬元,標的資產是該基金銷售項目未來預期現金流的現值7209萬元的索償權。假設在研發階段不確定性導致該項目的未來現金流在半年內上升或下降的因子為u=1.5,d=0.67,則該項目的價值V動態時間序列如下左圖所示。使用風險中性的二叉樹期權定價模型對上圖只能怪決策樹進行分析,首先對二叉樹的末端,即第二期的期權進行定價,然后由此往前推導。在研發階段的末期,若選擇不將其商業化,則商業化階段的最壞情況既是收益為0。因此,在第二期末,該期權的價值為Max(V++-5000,0)。當第二期末市場條件優于預期或與預期相符時,期權的價值即為11220萬元(市場條件優于預期),或2209萬元(市場條件符合預期),而當市場條件劣于預期時,應該放棄該項目。在風險中性的二叉樹期權定價模型中,資產的現值是未來在高狀態和低狀態下的價值分別以無風險利率折現后,與風險中性概率的乘積之后得出的期望值。本例中風險中性概率p=0.44,從而易得第一期以及初始狀態的結果,具體計算結果如下右圖所示。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在考慮到成長期權的情況下,公司的基金代銷業務的凈現值為3261萬元,高于傳統的凈現值方法得出的1326萬元,顯然實物期權給公司帶來的選擇權顯示出了其隱含價值。
參考文獻:
[1]Myers, S. 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5, 147-176.
關鍵詞:價值創造剩余價值勞動
中圖分類號:F014.13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0-038-03
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將馬克思杰出貢獻概括為兩大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1}。前者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后者解釋了財富創造的力量始源。馬克思經濟學說特別是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不言而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繼承了馬克思經濟學說,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為開辟經濟學說新境界而不斷探索。
一、剩余價值理論的置評
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科學地論證了勞動創造價值及勞動是剩余價值唯一源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壟斷生產資料的占有權,無償獲取剩余價值。雇用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并非是指淺顯易見的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而是具有價值表現形式的剩余勞動或剩余產品。占有對象的形式發生變化,使剝削更具有隱蔽性。馬克思經濟學說特別是剩余價值理論,為揭示資本主義制度下剝削的特殊表現形式及其本質奠定了學理基礎。
1.貢獻:源于科學的發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繼承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思想,進而批判其在剩余價值起源和性質問題上的錯誤見解{2},全面系統地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深刻闡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剩余價值的生產)的絕對規律,創造性地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價值形成與價值增殖過程,從而發現了新價值來源于勞動,揭開了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剝削工人的秘密,解決了烏托邦社會主義者不能解決、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不敢解決的問題。馬克思的杰出貢獻,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為成為現實提供了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
2.不足:因為時代的發展。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基礎理論和重要內容。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兩類不同性質的挑戰:一是來自意識形態方面的詰難,二是來自社會經濟發展的省思。顯然,后者具有科學價值。由于在中國的獨特地位,使我們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局面:一方面,馬克思經濟學說如果教條地理解、機械地運用必然脫離實際,既不能科學地解釋現象,也不能合理地制定政策;另一方面,盡管馬克思經濟學也是舶來品,作為外國經濟學一家之言不能歸并于西方經濟學說,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主觀考慮影響客觀置評。
社會經濟發展到新的階段,新常態下經濟實踐需要有新的理論認識來指導。所謂新常態,是指現代科技發展的水平和現代市場經濟的建立。前者代表了新的生產力水平,后者反映了新的生產關系。因此,繼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精神,運用方法論創新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豐富和發展具有時代特色的經濟學說。
二、剩余價值理論的解析
剩余價值(SurplusValue)是馬克思經濟學說核心概念,由英國早期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威廉·湯普遜(WilliamThompson)在《最能促進人類幸福的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824年)一書中最先提出。古典經濟學少有使用和論述剩余價值,直到馬克思的經典性著作《資本論》問世。
1.剩余價值的產生。假設某紗廠{3},紡紗工人勞動6小時,消耗棉花10斤、價值10元,消耗紗錠等其他生產資料的價值為2元,勞動力1天的價值為3元,資本家墊付15元(預付資本:(10+2)c+3v=15元)。工人6小時將10斤棉花紡成棉紗,棉花和紗錠等其他生產資料的價值(12元)及其勞動力1天的價值(3元),一同歸集計入棉紗中。那么,10斤棉紗的價值應為15元(產品價值:(10+2)c+3v=15元)。產品的價值等于預付資本的價值、沒有增殖,即價值形成過程。
但是,資本家購買的是勞動力一天的使用權,雇用工人工作不止于此,必須繼續勞動。假定工人勞動12個小時,意味著20斤棉花紡成20斤棉紗,生產資料的消耗與勞動時間同比例增加,則資本家墊付資本27元(預付資本:(20+4)c+3v=27元)。生產的結果,產品價值30元(產品價值:(20+4)c+3v+3m=30元)。紡紗工人12小時勞動轉移生產資料舊價值(所消耗的棉花和紗錠等其他生產資料的價值)24元,創造新價值6元。其中,補償勞動力價值(耗費6小時)3元,余額3元(另6小時創造)。產品按價值出售后,資本家收回預付資本27元,剩余價值3元。產品價值大于預付資本價值,實現了增殖。由此推論,“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時間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并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余價值?!眥4}
既然“在不同生產部門,總資本中大小相等的各資本,包含著剩余價值的大小不等的源泉,而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5},令人困惑的是:(1)資本家或職業經理人經營企業、組織生產的管理工作,在整個價值創造和增殖過程中是否屬于生產勞動?換言之,經營管理行為能否作為勞動參與價值創造?(2)資本家墊付的不變資本(構建或租賃廠房、購置機器和采購原材料的投入),承擔投資風險以及由此可能帶來貨幣貶值的損失,是否允許有回報?(3)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國家稅收十分完善,企業繳納經營稅、個人繳納個人所得稅、無論納稅主體是法人還是自然人的捐贈行為繳納贈與稅、個體生命終結繳納遺產稅,企業發展還要提取留存所需資金,剩余價值百分之百歸資本家占有值得商榷。
2.剩余價值的來源。為了簡化分析和說明問題,需要建立幾個模型:
分散生產模型:假設每人每天在家工作6小時可以將10斤棉花紡成棉紗,每周工作6天,其中1天用于賣貨和購買原料,10斤棉紗價值10元。如此,每周可紡50斤棉紗,價值50元,扣除成本費用可賺20元;集中生產模型:某紗廠雇用10名工人,每人20元/周報酬,生產條件不變(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時將10斤棉花紡成棉紗)。唯一變化的是,工人6天全部紡紗,資本家負責采購和銷售。如此,每名紡紗工6天可以生產60斤棉紗,集中生產比分散生產多產10斤棉紗。此外,集中采購可以降低成本。
分工協作模型:某紗廠雇用10名工人,每人20元/周報酬,勞動強度不變(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時)。與集中生產相比,工序由每人從頭到尾、各自為營,改為按照工藝分工、流水作業,即2人梳棉、4人粗紡、4人精紡。分工使每個人的工作簡單化、程序化,協作提高組織整體的生產效率,平均每人每天生產11斤棉紗,每周生產66斤棉紗。如此,分工協作比集中生產多產6斤棉紗,比分散生產多產16斤棉紗。
簡化工藝模型:某紗廠雇用10名工人,勞動強度不變(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時)。與分工協作相比,按照生產工藝設崗定酬。梳棉和粗紡環節不需要專門技術,解聘6名工人以原工資的一半聘用6名學徒;精紡是提高棉紗質量的關鍵,解聘4名工人以原工資1.5倍聘用4名技師。如此,產量保持不變情況下,工資總額比分工協作生產方式少支付20元(原工資總額:20×10=200元,現工資總額:10×6+30×4=180元),相當于增加了20斤棉紗產量的效益。
機器生產模型:某紗廠勞動強度不變(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時),與簡化工藝相比,生產條件由手工作業改為機器生產,按照生產工藝設崗定酬??偣补陀?人:2名學徒工填料打包、2名技工操作機器紡紗、1名工程師負責機器維護。學徒、技工和工程師每周工資分別為10元、20元和80元。如此,產量保持不變情況下,工資總額比簡化工藝生產方式少支付40元(原工資總額180元,現工資總額:10×2+20×2+80×1=140元),相當于增加了40斤棉紗產量的效益。
以上模型,分析可知:
分散生產模型下,勞動者從事生產作業,兼顧經營管理。若視個體經營為資本家不脫離生產勞動,其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皆有付出。
集中生產模型、分工協作模型表明,手工作坊生產是由組織要素(OrganizationFactor)組成,要素之間按照一定方式組成相應的系統結構,以使整體功能大于單個要素功能之和。生產作業與經營管理實現分工,管理職能從生產運作中獨立出來,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簡化工藝模型、機器生產模型表明,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不僅有雇用工人的勞動,也有資本家的勞動,資本家的勞動對生產經營和技術革新起關鍵作用,同樣創造價值。
綜上所述,分散生產模型下,只有一個人勞動。業主既是工人,又是資本家,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個人所有;集中生產、分工協作模型較之分散生產模型,勞動強度和勞動報酬條件保持不變,同樣可以創造新的、更大的價值。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剩余價值;簡化工藝、機器生產模型較之集中生產、分工協作模型,勞動強度保持不變,改革生產工藝、專業分工,以優化組織資源配置實現價值增殖。由此可知,剩余價值還有新的源泉。集中生產、分工協作、簡化工藝和機器生產四個模型分別代表制度、管理、技術和工具等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與價值增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馬克思的偉大,在于發現勞動在價值形成與價值增殖過程中的能動作用,從而參與剩余價值分配具有正當、合理性。否定其它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與增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勞動本身也就無法創造價值和社會財富。
三、剩余價值理論的否定之否定
在馬克思以前,早期西方經濟學家就已經發現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超過自身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卻止步于“勞動商品”、“出賣勞動”的傳統認識。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從分析勞動力商品切入,探索剩余價值的來源,根據勞動價值理論構建起剩余價值理論框架。雖然,馬克思對剩余價值并沒有給定一個標準定義,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概念。例如,“剩余價值首先是商品價值超過商品成本價格的余額”{6}、“這個過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ΔG,即等于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值額。我把這個增值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做剩余價值(surplusvalue)”{7}、“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余勞動,這是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8}。不同概念的建構,只是從不同視角展開論述、本質無異,這些論述確立了剩余價值理論的基本觀點,表征了馬克思的政治立場和研究視域。
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都應當密切關注時代提出的現實問題,“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9},這是學術研究的使命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化大生產有賴于投資者、管理者、工人的共同勞動。生產作業與經營管理都是通過勞動創造價值,這不是否定剩余價值理論,而是對勞動創造價值給予重新認識,對剩余價值的產生進行省思。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的認識是科學的,也是正確的。歷史條件所限,以小生產的視域看待社會化大生產顯然不足。后繼者囿于教條認識,又成為小生產者觀的繼續。
在分散生產模型下,有社會分工、無組織分工,利益關系單一,組織內部無利益矛盾;集中生產、分工協作、簡化工藝和機器生產模型下,社會分工與組織分工共同作用,利益分化形成利益矛盾,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管理運營與作業操作、專業技術與非專業技術之間的經濟差異格局不斷擴大。利益矛盾激化勢必導致利益沖突,而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利益分化則會助推社會經濟發展。
“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10},“世界并不是一種利益的世界,而是許多種利益的世界”{11},個人和組織的動機、思維和行為都可以從各自的利益訴求中獲得答案,故馬克思言:“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2}現代社會,資本家通過投資活動,合理使用勞動對象、降低勞動強度、節省勞動時間,優化資源配置、集約勞動所產生的合力大于個別勞動簡單相加之和,特別是采用先進的生產裝備和科學工藝、改進組織管理進行專業化分工提高生產率,減少生產運營中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創造社會財富。剩余價值的來源除了勞動,還有制度、管理、技術、工具等生產要素,共同構成剩余價值的來源。當然,勞動是剩余價值的主要來源。正確理解剩余價值或財富創造的源泉,有助于指導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和微觀領域的企業管理。
四、結束語——方法論的精髓
關鍵詞:價值投資;安全邊際;金融市場理論
一、價值投資策略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衛·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證券分析》一書,證券市場價值投資理論及策略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該理論的基本假設是:盡管證券的價格波動很大,其內在價值穩定且可測量。短期內證券市場價格會經常偏離其內在價值,但市場存在自我糾偏的機制,長期來看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趨同。價值投資的精髓是在市場價格明顯低于內在價值時買人證券,在顯著高出時賣出。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間的差額——安全邊際越大.投資風險就越小。預期收益就越高。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出發,通過分析資產價值、盈利價值和成長性價值來計算投資對象的內在價值。關于備受爭議的公司成長性價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給投資者帶來利潤的成長是那些資本回報超過資本成本的增長,只有具備經濟特許權(企業受壁壘保護,對手難以進人該行業)的成長性才是有價值的。格雷厄姆投資思想是價值投資理念的啟蒙和經典,其實質便是選擇買人被市場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時賣出。
《證券分析》出版之際,正值1929年-1933年美國股災結束,華爾街處于歷史性的熊市,市場中充斥著股價跌破凈資產的股票,是價值投資的大好時機。此時,通過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財務數據,格累厄姆及其追隨者找到無數符合價值投資理念的股票,并在隨后的反彈行情中獲得巨額收益。但是此后數十年,隨著公司財務信息日益透明,投資者素質提升,想在美國證券市場找到被嚴重低估的優質股票已經日趨困難。到20世紀70年代大牛市中,市場中已很難找到傳統價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稱隨著市場越來越有效,投資者運用傳統的價值投資策略很難再獲得超額利潤。然而此時及以后的數十年間,沃倫·巴菲特等價值投資者繼承和發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并創造出一系列極其成功的投資記錄。巴菲特認為選擇股票的本質是選擇上市公司。他的投資策略便是以合適的價格購入具備持續競爭優勢的超級明星企業股票并長期集中持有。在權益證券評估方法上,只認可現金流量貼現模型,即任何證券的內在價值取決于其未來現金流量以適當貼現率貼現的現值之和。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雖然價值投資方法的本質依然是通過判定證券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偏離而尋求投資機會,但具體的投資策略卻有著極大發展并各有特點。證券的基本面分析成為了價值投資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從宏觀經濟、行業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證券定價的三步定價法。從過去僅僅側重于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到關注報表數據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術領先程度和管理層品質等);從過去地關注上市公司歷史和現狀分析,發展到現在兼顧公司未來成長性分析;指標分析上亦從側重于市凈率和分紅派息,到現在對一攬子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市盈率、價格銷售額比率和經營性現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價值評估方法逐步得到優化,內在價值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地得以擴大,分門別類的價值投資也有著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邊際的留存,使得買入的股票相對比較便宜,市盈率、市凈率等指標值相對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較少;(2)更傾向于中長期投資,對于證券市場的短期波動相對不敏感;(3)投資組合相對集中;(4)更適用于相對成熟的證券市場。
二、金融市場理論對價值投資策略的解釋及爭議
金融市場在整個20世紀有著長足的發展,分門別類的金融理論和投資策略亦層出不窮,各有發展。時至今日。證券市場的主流投資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論的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基于空中樓閣理論的技術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場假設的指數化投資。而行為金融學自20世紀80年代誕生起便逐步異軍突起,成為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興金融理論。
成長投資和價值投資同屬于基本分析范疇,二者都強調嚴謹的獨立分析,在理論的內在邏輯上趨于一致,但實際投資風格差別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業的發展潛力,認為股票價格不斷上漲的動力來自于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盈利高速增長,當前股價的高低并不是考慮的第一要素,所選擇股票往往市盈率較高。在成長投資者看來,價值投資利用市場波動在安全邊際下購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標值較低,風險固然相對較小,但投資風格顯得保守單一,得不到高增長企業帶來的超額回報。從美國股市運行的實證分析結果來看,在過去的25年間,價值投資和成長性投資各有其風行周期,呈現周期輪動的態勢,各自在其風行周期中的表現均好過對方,但從長期回報來看。價值投資收益要明顯高于成長投資,而收益波動卻小于對方。
相對于基本面分析理論,空中樓閣理論認為證券的價格波動是由大眾心理預期的變化所決定,聰明的投資者所要做的僅僅是購入大眾認定可以漲價的股票,并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即可。在此理論依據下,技術分析方法僅從證券的市場行為來分析證券價格的未來變化。技術分析師認為價格變動受長期趨勢影響,對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確的反應,而是逐漸反應,因此投資者只需計算未來的趨勢,沒有必要進行基本面分析和價值投資分析。但大多數對歐美證券市場弱有效性的檢驗結果證實,證券價格并不按照一定趨勢變動,技術分析的前提假定條件難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場假設的現資理論認為,在所謂的半強式有效市場中,證券市場價格能夠迅速反映公開市場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價值投資分析不能為投資者帶來超越市場的額外收益。然而在歐美市場上的大量實證研究并不能證明證券市場完全有效,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非有效性證據,包括風險溢價的時間序列相關性、市盈率效應、賬面價值/市場價值比率和日歷效應等。同時沃倫·巴菲特、彼得·林奇等價值投資群體的長期超額業績回報也從實踐上對半強式有效市場進行了極其有力的反駁。
在統計分析實證研究對現資理論提出挑戰的同時,行為金融學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誕生。該理論以心理學對人類決策心理的研究成果為依據,以人們的實際決策心理為出發點,研究投資者非理性決策對證券價格變化的影響。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并非如有效市場理論假設的那樣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種偏差會使人們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著“過度反應”,從而導致證券價格的非理性波動,證券價格偏離價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資者身上出現的類似認知偏差還有:過度自信,反應不足和損失厭惡等等。這個發現驗證了價值投資理論的前提假設:從短期來看,市場只是一個投票機,股票價格不僅決定于基本面因素,還受影響于投資大眾的心理認知偏差。證
券價格的非理性波動,使得價值投資策略利用市場波動尋求套利成為可能。來自基本面的邏輯因素決定了股票的內在價值,而心理因素則影響其短期的市場價格。
三、價值投資策略的實踐效應
價值投資方法所具有的科學性和穩健性使其逐漸成為歐美成熟證券市場的主流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美國華爾街90%的證券分析師都聲稱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隨著證券分析業的不斷發展和走向成熟,歐美證券市場上越來越難以發現內在價值被明顯低估的股票,特別是在幾波大牛市中,市場中多數股票都被嚴重高估,此時價值投資者只能選擇有所不為。難以分享證券市場空中樓閣所帶來的超額投機收益。當證券價格普遍達到甚至超越其內在價值,股市若長期處于高漲狀態,堅持價值投資策略的機會成本也較大。
另外,在買人證券之前的價值評估環節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來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時也不高,已有信息中,無形資產等項目的價值也難以確定,由此造成其資產價值難以判斷;另一方面,企業未來的盈利和增長更是不易預測,很多復雜和隨機的因素都會導致原先的預測結果和實際值相差極大,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價值投資者雖然在單個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確度卻未見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夠的安全邊際在抵消風險和獲得盈利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如此一來,一些未來成長性極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資者往往只能選擇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凈率的股票,近似達到和實現價值投資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將利潤增長率指標結合考慮,提供一個新的價值指標公式:K=增長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資回報愈大,這樣能夠兼顧分享到成長型公司的業績回報。
來自歐美、日本以及新興證券市場的實證研究表明,從長期來看,堅持價值投資方法是能夠獲得超額收益的[(JosefLakonishok和AndreiShileifer(1994);Fama和French(1997);Hart和Slagter(2001);Chan,Hamao和Lakonishok(1991)]。我國學者對于內地A股市場的實證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郝愛民,2006)。價值投資的業績不僅超越純粹的技術分析投資,也明顯超越了成長投資和指數化投資。與此同時,其遭遇風險而損失的可能性卻小于成長投資,穩健性更是明顯好于對方,尤其是在熊市中,價值型投資組合能夠表現出更強的抗跌性。
關鍵詞當幸福來敲門 西方價值觀 西方文化
0 引言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中國和西方國家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價值觀上有著極大的差異。要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價值觀,觀看英文電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本文以美國好萊塢經典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為例,解析其中蘊含的西方價值觀。
1 西方文明的源頭及內涵
西方文明的源頭可歸納為兩希文化: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馬修·阿諾德在一個世紀前就指出:“希伯來文化和希臘文化——我們的世界就在這兩極之間運動?!保?Ronald N.strombeg《西方現代思想史》)他把希臘文化的精髓界定為“如其實際地觀看事物”,把希伯來文化的精髓界定為“品行與服從”。西方文化強調以個人為主體,注重突顯自己的個性。崇尚的是以實現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尊嚴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所在。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國家價值觀的主流思想。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就這樣提到:“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另外,提倡勤勞工作,推崇個人奮斗。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實現“美國夢”。這一點是因為清教主義思想對美國價值觀的深遠影響,也是西方價值觀的重要思想。300多年前,當英格蘭移民乘坐著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馬里蘭,尋找一塊清教徒能居住的“凈土”時,“美國夢”已開始悄然萌芽——美國給了全世界每一個人均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奮斗,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為了擺脫歐洲封建專制的束縛,為了自由的生活,毅然來到一片未知的新大陸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開創自己的幸福天地,他們都堅信在這片土地上只要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里,機會均等,人人平等。
2 西方文化價值觀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體現
美國好萊塢經典大片《當幸福來敲門》改編自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的同名自傳。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式勵志故事。成功詮釋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后成為知名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影片中主人公的Chris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樂觀向上、堅韌不拔,永不放棄,這可以看做是幾百年來美國的主流核心價值觀—— 個人主義及對美國夢的追求的完美演繹。所謂的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美國是一個極度自由的國家,政府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在《當幸福來敲門》這部影片中,不僅從影片的主題思想,并且在很多小細節處都能窺視到具有美國文化特色的價值觀。
2.1 追求自由、平等
影片中的Chris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但他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里明確提出:“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整部影片向觀眾充分詮釋了在美國這片充滿自由的天地中,一個人不必依靠自己的出身、門第,而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巨大的勇氣和卓爾不群的技能就可以獲得成功。
2.2 個人主義
影片中Chris事業不順,生活極度潦倒,妻子因不忍貧困而離開,他和年幼的兒子流離失所,東奔西跑。Chris一邊賣骨密度掃描儀,一邊做實習生,后來還必須去教堂排隊,爭取得到教堂救濟的住房。但是他一直很樂觀,并且教育兒子,不要灰心。功夫不負有心人,Chris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獲得了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后來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整部影片中,無處不體現著西方典型的個人主義思想。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重要性和自由,獨立的個人是社會的本源或基礎,個人是社會的終極價值。他們推崇個性和獨立,個人主義是褒義詞?!鞍凑彰绹鴮W者薩姆瓦的解釋,個人主義價值觀包括自主動機、自主抉擇、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個性自由、尊重隱私等層面。其在文化上主要是強調個體獨立性與創造性,強調個人自由發展,不受或少受社會、政治或宗教勢力的限制。”
2.3 鼓勵個人奮斗
影片中的Chris一直在社會底層艱難地奮斗著,他始終沒有放棄。這正體現了美國人樂觀進取,獨立自助,不依靠任何人,只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就定會有出頭之日這一精神。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泵绹朔e極向上,銳意進取,樂觀、獨立,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影片中的很多細節處處都能體現Chris不拋棄不放棄,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全力奮斗的精神。比如,在打籃球時他對兒子的教導:“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to get it.”(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兒子克里斯·托夫在聽了父親的教導以后真的懂了,在他們被房東趕出家門的時候,他只拿走了那個生日禮物——籃球。對于克里斯·托夫來說,籃球是他的夢想,他要捍衛這個夢想,為這個夢想奮斗終生。西方國家歷來宣揚并倡導自由、民主,任何人不論身份、地位如何卑微,只要通過勤奮努力地工作就一定會取得成功。也說明了西方國家倡導公平競爭、人人平等。
3 結語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有著和我們不一樣的文化價值觀。他們提倡追求自由平等,推崇個人主義,鼓勵個人奮斗。該部好萊塢經典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作為典型的美國式勵志故事向我們生動展現了現今西方國家的主流文化價值觀,不僅讓我們對西方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并且也為我們展現了西方文化中優秀的價值觀念,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很好的引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羅蘭·N·斯特龍伯格.西方現代思想史[M].劉北成,趙國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2]王錦瑭.美國社會文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46.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完善,國際會計趨同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會計準則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財政部自2014年初陸續修訂5項企業會計準則,并了3項新準則。新的3項準則是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第40號《合營安排》和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新修訂的5項準則有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第9號《職工薪酬》、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和第37號《會融工具列報》。這是自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頒布以來最大的一次變動,因此,研究其對會計領域乃至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是每個會計人員充分掌握準則精髓的必要途徑。
二、2014年以來會計準則變化的具體分析
8項會計準則的或修訂,目的在于保持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新會計準則體系完整,初步實施已經極大地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對財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傮w來看,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新增準則:將原來散落的內容體系化為新的準則
3個新增加的準則,其所規范的內容原先散見在多個準則中。隨著實務的發展,有必要將其整合起來,順應理論和實務的發展趨勢。
1、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一公允價值計量
新會計準則在現行準則的基礎上,明確了股份支付等內容,更加詳細的描述了相關資產、權益工具及可抵銷項目的公允價值計量,采用當前市場條件下的資產、負債定價假設,強調公允價值估值技術的特點,將公允價值計量劃分為持續與非持續計量。除此之外,還強調了計量單元的概念,強調公允價值為脫手價格,三種估值技術(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的特點等內容。
2、企業會計準則第41號一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需要進行披露的其他主體,包括提供股權、債權及以各種形式進行資金支持的主體。從投資類別上包括子公司、合營安排、聯營企業以及未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結構化主體。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準則規范了子公司、合營安排、聯營企業以及未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結構性主體的所有披露要求。
3、企業會計準則第40號―合營安排
對合營安排及其兩種不同的類別(合營企業與共同經營)進行了規范,并對共同經營參與方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了描述,而作為投資方對合營企業的會計處理實質上在長期股權投資中已進行了相應規范。
(二)修訂準則:使會計規范更加明確和體系化
1、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
新會計準則對職工薪酬進行了修訂,職工薪酬分類方法由之前的八分類法調整為四分類法:短期薪酬、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和其他長期職工福利,充裕了短期薪酬會計處理,將企業為職工繳納保險調整至職工福利中,辭退福利的會計處理上,明確了辭退福利與企業職工不直接相關,設定提存計劃與受益計劃,完整規范了離職福利會計處理及長期職工福利。
2、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
對于“控制”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增加了特殊交易處理及子公司股權交易等會計處理的規定;重新修訂了母公司的合并范圍,即不存在與母公司投資相關的子公司,不應編制合并財務報表,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規定指出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會計政策需要保持一致,如果政策不一致,需要對子公司財務報表調整,或者另行編制報表。
3、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由之前的四分類法(即對子公司、合營企業、聯營企業、不是以上三種且不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長期投資)改為三分類法,將不是以上三種且不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長期投資歸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類別;在初始計量時,強調對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所依據的“賬面價值”是指“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在最終空置房合并財務報表中的賬面價值的份額”;引入了關于持有待售的對合營、聯營企業投資的處理規定。
4、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財務報表列報準則充實了持續經營的評價內容,參考審計準則對“重要性”的判斷以及國際上“重要性”概念的最新進展,進一步完善了“重要性”的定義和判斷。納入了正常經營周期的定義,明確規定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應當歸類為流動資產;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負債應當歸類為流動負債。明確“綜合收益”、“其他綜合收益”和“綜合收益總額”的定義、報表列報方式。
5、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一金融工具列報
金融工具列報準則明確了金融工具的分類,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特殊金融工具的定義和區分,指出“企業應當根據所發行金融工具的合同條款及其所反映的經濟實質而非僅以法律形式,結合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的定義,在初始確認時將該金融工具或其組成部分分類為金融資產、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新增了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抵銷、與金融工具相關的風險披露、金融資產轉移的披露等。
三、會計準則變化的影響
2014年以來和修訂的會計準則,是應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需要的會計政策決策,是對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持續改進和完善,其實施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對會計職業判斷提出更高要求
新準則更注重原則導向,更強調對交易和事項經濟實質的把握以及職業判斷的應用。在準則條文中,多數出現“可以”而不是“應當”,說明選擇的主動權在企業,企業需要結合持有意圖解釋的合理性、經濟事處理的一貫性等因素綜合考慮,進一步明確企業應當根據“合同條款及其所反映的經濟實質而非法律形式”。
(二)進一步提升會計的信息反應職能
新準則讓資產和負債的計量方式更加接近市場價值,更重視資產質量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更關注企業盈利模式、資產運營效率和未來的增長潛能,有效提高了信息的真實性及完整性。對財務報表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使財務報表反映企業更完整真實的經營狀況,加強了報表在風險觀測和風險控制方面的作用,提高了企業信息質量和透明度。
關鍵詞:諾貝爾經濟學獎;證券投資
自1969年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數位證券投資學領域的經濟學家獲得了其桂冠。證券投資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既反映了證券投資學在經濟學領域的學科地位,也體現了證券投資學理論研究對整個經濟學的理論貢獻。
198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他的理論貢獻主要在于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他關于家庭和企業如何決定資產構成(the composition of their assets)的研究為當代資產組合選擇理論(portfolio selection theory)之先河,明確提出資產組合選擇理論的精髓是分散投資風險,“就像是不要把你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碑敃r全世界的報紙普遍報道托賓:“耶魯的經濟學家因‘不要把所有的雞蛋……’而獲諾貝爾獎?!?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系數:“托賓q”系數或托賓q比率,該指標為企業股票市值對股票所代表的資產重置成本的比值,衡量一項資產的市場價值是否被高估或低估。該成果溝通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對貨幣政策、公司價值分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8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他的理論貢獻主要在于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揭示了證券市場的資金來源的規律,即個人的資產積累與其生命周期階段呈現規律性特征,人口年齡結構特征決定證券市場的資金來源及其投資偏好。同時,他與默頓·米勒提出了著名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即“mm定理”,指出在不確定條件下分析資本結構和資本成本之間關系的方法,表明在無摩擦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它的資本結構無關,該理論成為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的一大基礎。
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默頓·米勒(merton h. miller)、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 markowitz)、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他們的理論貢獻主要在于他們在金融證券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在一個給定的證券投資總量中,如何使各種資產的風險與收益達到均衡;如何以這種風險和收益的均衡來決定證券的價格;以及稅率變動或企業破產等因素又怎樣影響證券的價格。默頓·米勒(merton h. miller)的的重要貢獻是“mm定理”的及其推進。馬科維茨的貢獻是他發展了資產選擇理論,開創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該理論被譽為“華爾街的第一次革命”:傳統的證券投資理論局限于經驗性的定性研究,該理論首次運用數理統計分析的方法,把證券投資的收益和風險用期望收益率和方差兩個指標來進行定量分析,使證券投資理論躍升為一種科學分析理論,為其后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套利定價理論、期權定價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夏普根據馬克維茨首先提出的一個模型探討了證券組合分析的一些方法,當時稱為“單一指數模型”,即現在的“單因素模型”,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羅伯特·默頓(robert c. merton)、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默頓和布萊克—斯科爾斯的重要貢獻在于期權定價理論。并將定價模型擴展到許多衍生金融品上。邁倫·斯科爾斯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利用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對某一特定證券定價時,不象統計或回歸分析那樣,需要這種證券或與其相類似證券以往的數據,它可以對以往所沒有的新型證券進行定價,這一特性擴大了期權定價模型的應用,為企業新型債務及交易證券如保險合約進行定價提供了方法。
200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克萊夫·格蘭杰(clive w.j. granger)、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f. engle iii)。 他們給經濟學研究和證券投資理論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序列。此前理論人員在進行估量、預測、檢驗假設時,一般都按時間排列的觀察周期即時間序列的形式使用數據,比如按照國內生產總值、物價、利率、股票價格的時間序列趨勢等,分析時間序列的穩定性和趨勢性。用于穩定時間序列的統計方法運用于非穩定的數據分析時,人們很容易做出安全錯誤的判斷。格蘭杰和恩格爾發明了新的統計方法來分析許多經濟時間序列中兩個關鍵屬性:隨時間變化數據的易變性和非穩定性。在金融市場上,資產價格隨著時間的隨機波動,具有易變性,股票和各類有價證券
的價值取決于易變性風險。大部分整體經濟時間序列都有一個隨機趨勢,一次暫時的失調會產生長期持續的影響,這些時間序列被叫做“非穩定的”序列。
這些證券投資理論的一大理論特征是,它們既是經濟理論研究的前沿,也是證券投資實踐探索的前沿。資本結構理論、現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arch模型等等,幾乎都是現代證券投資的必備工具。
除了因為專門在證券投資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之外,大量的其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分別在各自的理論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理論貢獻也成為證券投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證券投資學理論發展的源泉。證券投資學的理論發展一直得益于且貢獻于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信息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合理預期理論、博弈理論、行為金融理論、激勵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就業理論、公司理論等經濟學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