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5: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思想政治筆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不斷發展的智能化手機終端設備使得手機網絡成為傳播知識和信息的平臺,尤其是隨著4G時代的來臨,以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為載體的移動互聯方式引發人們生活的巨大變革―手機上網開始逐步影響和改變著原先“電腦一族”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較2014年12月增加3,6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隨著手機終端的大屏化和手機應用體驗的不斷提升,手機作為網民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進一步明顯。[1]從年齡結構來看,手機網民用戶更加集中在20歲~29歲的年輕人群。這個年齡段一般是青年大學生手機用戶,占據了很高的比例并呈現出高速率的增長態勢。追求技術的革新和個性化的發展使大學生群體成為4G手機媒體的引領者和移動互聯網的主要受眾群體。他們更傾向于接受并習慣于使用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來瀏覽網站、收發郵件、交流信息和游戲娛樂,他們也是微信、微博等APP的主要用戶。然而,大學生還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缺乏對信息的鑒別力、判斷力以及對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互聯網世界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很容易對學生群體產生不良影響。
利用移動終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
移動終端,或者叫移動通信終端,是指可以在移動中使用的計算機設備,大部分情況下指手機和平板電腦。對大學生而言,使用移動終端對他們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低俗信息等各種不良信息已經開始通過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技術進行傳播,危害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社會的穩定。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移動終端創新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化移動終端載體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迫在眉睫。
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言,由于移動終端具有便攜性、開放性的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而言,由于移動終端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點,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科學性。因此,利用移動終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乃大勢所趨。首先,利用移動終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行性。4G背景下的以手機、iPad等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具有信息豐富性以及形式多樣性的突出特點,這決定了移動終端能夠承載包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內的巨大信息。其次,4G背景下的移動終端具有強大的交互性和細致的分眾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條件。最后,4G背景下移動終端的便攜性、普及性和信息閱讀的強制性,既提高了手機媒體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信息傳遞效率,又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具有其他載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大學生使用移動終端接受思政教育的調查分析
本文就當前大學生對于移動終端的使用現狀,及其使用移動終端進行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開展問卷調查,對兩所學校近200名學生的樣本進行分析。問卷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對于大學生使用移動終端的情況調查;后半部分是對于使用移動終端進行思政教育的可能性和接受度的調查。前半部分基本以閉合式的單項選擇題為主,在調查使用頻率、活動頻率等題目上采用了李克特5級量表(Likert Scale)①:經常、一般、偶爾、很少、從不。后半部分除了部分李克特5級量表選題,還增加了一些多選題和一道開放式選題,并加入基本資料題目。
基于學生的多樣性和調查實施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對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學生進行了校園隨機采訪式調查,發放問卷200份,最終回收問卷189份,其中有效樣本159份,絕大多數樣本以本科生為主(98.11%),比較符合本調查的對象范圍。樣本中也涵蓋了工科、理科、文科、藝術類、外語類等學科?;趦伤鶎W校的性質,文科類學生相對占比較大,占到55.97%,來自城市的學生也相對較多,其中大城市占到30.19%,中小城市占到50.31%。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結論相較更符合文科專業、來自城市,有一定的移動終端購買能力的學生。通過對樣本進行統計整理分析②,得出以下研究結論:大學生們最常使用的移動終端前三位為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平板電腦,并且普遍對移動終端設備的“黏性”較高;目前,大學生在使用移動終端時,最頻繁進行的活動仍然以社交、娛樂為主。瀏覽新聞、獲取學習資訊發展勢頭也很迅猛。因此,基于移動終端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時要注重“交互性”“娛樂性”和“有用信息量”。大學生使用移動終端參與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動的情況: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班級討論、輔導員輔導等交互性活動較多,參與接受信息、思政主題的校園活動較少,發展非常不足,可發展空間很大;大多數學生對于使用移動終端參與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動不了解,認為其只能用于輔助作用,但對于其未來的發展呈積極和可接受態度;大多數學生愿意利用“碎片化”時間使用移動終端參與思政文化教育活動。
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策略
通過調查分析,本文結合當代大學生成長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重點就互聯網時代如何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出策略。
Impact of Internet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XIE Zhewei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mobile Internet, develop in the global at a rapid pac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but also affected the students ideolog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ais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trategies and programs.
Key words internet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網絡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諸多機遇
(1)網絡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載體。傳統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曾經、正在發揮著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但互聯網時代,網絡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移動網絡),如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拓寬了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高效新載體的遴選范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領域都受到網絡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到了較強的影響,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娛樂的重要渠道和平臺。
(2)網絡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二是對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效果如何,其重要的一個評價指標就是大學的校園文化氛圍如何。網絡以其便捷、開放等典型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以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傳播,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網絡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動向。網絡文化的影響十分廣泛和深刻,包括在思想觀念方面、思維模式方面、價值取向等方面。網絡文化軟件環境直接關系到當前各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發揮網絡的功能,展示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圍,用新媒體新形勢繼承并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加強科學和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教育,更好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長足發展,使之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新動向。
2 網絡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諸多挑戰
(1)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內容和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長久以來,經過多年相關工作的沉淀,我們已經探索出較為系統化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體系,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體的“三觀”教育等。網絡文化襲來,嚴重干擾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輿論導向,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權威性,使傳統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受到挑戰。
(2)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以思想政治教育課、形勢與政策課、黨團活動等為主的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中,教師通過課堂宣講、談心、座談等直接、直觀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引導、啟發、說服,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信息化校園時代,網絡信息豐富,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移動互聯的發展,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獲取信息?;ヂ摼W在人們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之對應的是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帶來挑戰。
(3)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和思政工作者綜合素質帶來了挑戰。網絡是人來創造和管理的,大范圍、高效率的網絡傳播,需要有一支有足夠數量、穩定的、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思政工作隊伍。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綜合素質也亟待進一步提升。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處于優勢的主導地位,網絡環境相對開放,學生便捷地通過互聯網獲取、查詢到各類信息,教育者往往處于劣勢的被動境地,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和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是迎接網絡時代挑戰的必然要求和時代要求。
(4)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輿論導向的控制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傳統工作媒介,我們有較為成熟的群體輿論的掌控管理機制和方法,始終掌握有輿論導向的主動權。但在網絡時代,事實告訴我們,必須加強在宣傳和傳播等領域的工作來應對新的情況和挑戰。一方面,在網絡中各類信息的個體數量龐大,各種信息未經辨別就被大量轉載和傳播,各類觀點、言論未加篩選就泛濫于網絡,嚴重影響到了社會輿論和干擾到了大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服務,其渠道廣泛,更具有選擇的空間和自主的權利,很多感興趣的信息可以直接通過上網搜索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輿論引導工作和輿情控制工作的難度。
3 應對網絡文化影響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
(1)正視網絡產生的思想滲透的現實情況,進一步加強教育引導工作。要落實好教育并幫助大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和評判網絡內容。網絡文化內容信息十分豐富,每個上網者肯定都會面對取舍或者是對錯的問題。我們必須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 引導大學生能夠自主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強對網絡文化的辨別能力和抵制誘惑能力。
(2)利用互聯網并以此為基礎,開拓創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創新。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限,有時候達不到預期效果?;ヂ摼W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載體,同時也要求高校中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能熟練掌握網絡工具和技能(特別是新穎、便捷的多款式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增強開展網上思政工作的技能,提升全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網絡化、數據化,開辟專門的宣傳教育渠道,有針對性地深入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新的網上教育陣地。
(3)提高科技含量,積極構筑并完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網絡信息過濾和排查系統,健全備案及信息追溯機制,主動出擊抵御不良信息。我國的網絡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當下,通過技術手段的提升和不斷的自主創新,構筑高質量的信息網關,構筑抵御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滲透的保護系統,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進入,還原純凈的網絡空間。
(4)加強網絡文化的管理機制,完善網絡文化的監督機制,使網絡規范和政策法規更加系統化。突出工作重點及中心任務,不斷加強對網絡輿情的有效監控和數據分析工作,形成嚴格的網上新聞備案管理制度,把網絡文化納入法制軌道,保證我國信息產業及早得到規范化發展,防范不負責任的、混淆視聽的內容和信息在網上傳播,及時阻止網絡謠言的傳播,凈化網絡環境。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brings the new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communication mode. A variety of new applicatio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zed design continue to emerge. How do college counselors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by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tools and platform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college work.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of college instructors in China,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 Business Institute as a case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關鍵詞: 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 instructor network platform;Interne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0-0188-03
0 引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大學生占20.4%,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1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6987萬。作為中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接觸并進入虛擬網絡空間的規模逐步加大。
“互聯網+”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高校是互聯網應用最密集的場所之一,輔導員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為高校的學生工作服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以“互聯網+”為手段,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學生”四維聯動的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推進輔導員工作信息化、規范化、科學化,進行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的網絡延伸,實現高校輔導員在網絡工作平臺的管理育人、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功能,以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1 國內關于高校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的研究
我國很多學者都對高校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開展過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內容都是高校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特別是新型載體,相關研究不計其數,然而關于高校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的一體化研究卻少之又少。如:韓營穎《平等互動,雙向育人,打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關于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中以輔導員博客為主線,結合輔導員微博、微信的建設使用,以首屆大學生在線“十佳輔導員博客”《書山卷水?笑且同行》具體案例為基礎,對高校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的建設進行探討。徐建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中,探討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建設,分析了網絡平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闡述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的基本目標,提出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的主要方式。孫志方《“互聯網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提出高度重視“互聯網 + ”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建設一支綜合素質較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利用“互聯網 +”的技術和APP 技術,將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制作成O2O 課程和微課等新形態,實現網上和網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檀江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與路徑創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資源建設。上述研究涉及學者眾多,但是內容卻比較單一,多集中在高校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上,只是將網絡當成了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手段、方式和載體,關于如何構建和優化現有輔導員網絡平臺一體化只字未提。
2 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設計的思路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修訂意見表中第五條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責中新增了“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加強與學生的網上互動交流,圍繞學生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進行有效輿論引導,豐富網上宣傳內容,努力把握網絡輿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薄吧钊腴_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綜合運用教育教學、實踐養成、文化熏陶、研究宣傳等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學生日常管理服務各個環節。”
輔導員日常工作繁多,常常無暇進行學習和進入,為改善這一現狀,各高校應積極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輔導員工作效率,實現學生工作的信息化、規范化和科學化?,F階段高校輔導員面臨的富有挑戰性的課題主要包括:如何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和輔導咨詢服務等融入到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務中;如何利用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相關規范標準中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陛o導員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執行者,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加強教育、管理和服務意識,發揮輔導員的引領、教育、輔導和服務的作用。善于利用“互聯網+”思維,構建輔導員的網上工作陣地,努力把握網絡輿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形成一股合力。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實現了校內外教育網絡全覆蓋,為學生、家長和學校建立起網絡溝通的渠道。搭建“學校、學院、班級、學生”四維聯動,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的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切實解決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工作、心理和就業等問題,為大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創造和諧的生態育人環境。
3 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的具體功能和實現方法
3.1 管理角色的分配
依據不同的角色,系統用戶能夠被分為四類,即管理員用戶、輔導員用戶、教師用戶和一般用戶。同時為了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提高其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統對不同的用戶設置了不同的操作權限,具體如下:
①管理員用戶:管理員用戶可以添加、修改、刪除全校所有班級的信息。
②輔導員用戶:以班級為單位,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工作平臺,輔導員對班級進行管理,對相關信息可以添加、刪除、修改,可以審核注冊用戶,可以錄入、刪除、修改所有信息。
③教師用戶:只能添加、修改、刪除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微課或微視頻、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學的微課或微視頻、在線測試等資料的添加、刪除、修改。
④一般用戶:學生本人、學生家長及其他網絡用戶,具有查看、下載的權限,部分板塊可以追加信息、開通評論、交流發表等權限,此類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等不同的終端設備通過訪問班級來瀏覽信息。用戶分配圖如圖1所示。
3.2 功能模塊的設定
高校輔導員要以把握好正確導向和強化內涵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建設的內涵,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通過該平臺建設提高輔導員的網絡運用與管理水平,開展網絡主題教育活動,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課,整合校園網絡資源,推動形成網絡育人的強大合力,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為例,現將設計的功能模塊介紹如下。
①思想政治:包括時事新聞、兩課在線(教學視頻鏈接、教學課件)和軍事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難之處就在于教師教學不能將授課內容固定在教材上,教學內容既包括穩定性的一面,也包括瞬息萬變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很多高校都希望建立自己的教學資源庫,但是由于困難重重一直沒有成行。而網絡的出現為高校建立教學資源庫提供了便利,高??梢砸罁陨硖厣?,分專題或分區域進行歸類整理,并將相應專題或區域內發生的即時信息進行實時更新。
②班級文化:由班級精神、班風學風、班級管理、主題班會和團日活動組成。班級特色文化是指具有獨特的班級文化,是“因班而宜”、“因師而宜”、“因生而宜”的班級文化。創建班級特色文化,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百花齊放,從而提高學生的歸屬感和增強班集體凝聚力。
③校園文化:包括講座論壇、文藝活動、體育競技、學生社團、學生協會、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不論是何種層面的校園文化,都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校園文化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對人施加影響,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性格和心靈的塑造,影響學生的價值觀、理想和信念,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④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涉及適應問題、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問題、網癮問題、自我定位、就業壓力等方面,在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上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視頻或者案例分析。有些同學即便有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也不愿意面對面地向心理咨詢師求助,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學生可以匿名在網上和心理咨詢師進行一對一的咨詢,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⑤學生資助:分為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和勤工儉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生源地貸款、國家助學貸款、建卡貧困戶等相關的國家資助政策,有符合條件的同學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申請,對貧困大學生建立貧困生信息資源庫,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畢業。
⑥就業與創業指導:包括職業生涯規劃、KAB創業教育、創業項目、實訓基地、就業指導、招聘信息、企業實習和檔案戶口,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視頻、教學課件、教學資料等對學生進行就業和創業指導。招聘信息,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對已就業的畢業生進行跟蹤回訪,將回訪反饋的數據作為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的依據。
⑦師生互動模塊:包括輔導員博客之家和學生論壇,主要功能是給教師和學生之間提供一個互動交流、問題咨詢解答的平臺。廣大師生可以就某一熱點問題發表意見和看法,并進行討論,達到交流心得體會的目的。該模塊使高校輔導員能夠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回答和解決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輔導員網絡平臺的結構圖如圖2所示。
4 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的管理及優化
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不僅幫助輔導員高效、快捷地理清工作思緒,多維地了解學生思想動向,提供關心、關懷學生的新途徑,提升了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實效性;革新輔導員的工作模式,結束過去的生活和工作的“二分狀態”,重構了輔導員工作的新常態,使工作語言體系更新換代。
①規范學生信息,加強學生信息管理,做到在處理學生信息的整個過程中都嚴格保密學生信息,杜絕學生信息泄露。而要想真正確保學生信息的安全性,輔導員在其日常工作中應增強安全意識,認真做好保密工作。在確保學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做好信息更新和平臺維護與管理工作,不僅有利于平臺的正常運行,還有助于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的管理及優化。
②應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和規范標準,建立良好的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運行和管理機制。通過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和規范標準,相關人員(主要是輔導員)只需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操作即可,有利于平臺的正常運行和合理優化。
③規范輔導員工作,通過這個平臺進一步優化輔導員工作評估體系。為提高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的運行效果和質量,輔導員應在充分掌握自身工作的基礎上,形成輔導員工作評估體系,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學生信息與輔導員工作評估體系中的具體關系,如此有利于輔導員網絡平臺的管理和優化[5]。
④信息化的環境下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與此同時輔導員隊伍也應該與時俱進,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提高輔導員使用各類信息化工具的能力;二是加強輔導員采集、整理、保密等處理信息的培訓工作,增強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三是注重信息化技術培訓與學習等。
現代學生希望可以和老師實現平等交流的學習理念和方法,作為輔導員工作“現實世界的虛擬再現”網絡工作平臺建設,是當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切人點,正以其信息的平等互動和資源的廣泛共享,滿足了現代學生渴望的學習理念和方法的要求,實現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信息共享”到“思想共享”的范式轉型,有效地把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個分享知識、引領思想、傳播文化的交互平臺。
參考文獻:
[1]韓營穎.平等互動,雙向育人,打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關于輔導員網絡工作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
[2]符紅川.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建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
[3]張人杰,朱建煒,葉偉,何超.高校輔導員利用3G云技術實現學生網絡管理初探[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關鍵詞:高職院校;法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中圖分類號:G621 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7A-0115-02
當代高職大學生是具有較鮮明的個性特點的青年群體,由于在高中階段及職業高中階段懈怠,部分學生在日常行為上對自己的約束較少,對吸煙、喝酒、泡網吧等不良行為不以為然,雖然高職院校學生大都懷著成才的強烈愿望,發奮學習,努力實踐。但是也有一些受價值觀的影響,脫離實踐,在無聊中空耗幾年大學生活,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怎樣培育和保護高職院校學生健康成才并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就成了高職教育應高度重視的一個現實問題。實踐證明,高職大學生要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就必須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駕馭能力,就要注意加快完成個體的社會化過程。為此,就需要通過法制教育,學習法律知識,加強思想、道德、法紀等方面的修養,按照公民道德等社會行為規范去立身處世,從而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人才。因此研究高職院校法律教育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會產生積極影響。
1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完善以及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對外交往日漸加強??梢灶A見,中國的未來將不可避免地更加緊密地與世界融為一體,這種新形勢對我國的高職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遠大的目標。
眾所周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少年強則國家強,把青少年培養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和守紀律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是祖國未來發展強盛的根本保證。然而現實卻不容樂觀,今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突出。且向低齡化、智能化、團體化方向發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其中不學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觀念確是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對高職院校學生實行法律基礎的教育,也就勢在必行。
進行法律教育是培育學生良好的法律品質。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有效途徑,是我國當代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需求所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律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法,更要讓學生愛法、守法,感到自己的生活離不開法,這樣,法律學習才能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要。我們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如此,只有滿足學生內心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實處。使學生在注重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具備相應的法治素養和法律精神,只有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唯有如此,才能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才能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杰出人才。
2法律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 法律教育是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需要
由于當代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面,致使接觸法律知識較少,基本與社會隔絕,造成了許多大學生自治能力薄弱,社會閱歷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的法律是培養和傳播社會主義道德的有力工具,它把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確認下來,使之具有法的屬性,成了法律上的義務。在法律實施過程中,通過保護合法行為,懲罰違法行為,打擊犯罪活動,在無形中就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梢姷赖碌纳珊桶l展離不開良好的法律環境。因此,在法律教育中結合教學內容運用現實中的真人實例,剖析當事人的人生觀,從而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 。更具有教育性、現實性,也更具有說服力,能收到良好效果。
2.2 法律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心和廣泛關注。分析其原因,除了就業機制體系不夠健全,社會各界應對就業壓力的措施不夠完善等外界因素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內在因素就是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但是,專業過硬、知識面廣博的復合型人才在社會上仍然非常搶手。所以,社會上的人才不是過剩,而是時代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對人才的更合理的利用。可見,加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優化其知識結構,有利于提高其綜合素質,提升其競爭力。
2.3 法律教育是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需要
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頭腦中,偏差的法律觀點異常頑固地起著作用,現實生活中已有不少大學生合法利益遭受侵害,甚至是人身傷害,但卻渾然不知或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案例。當這些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甚至會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以暴制暴”、“以侵害對侵害”的手段來解決問題,這樣的結果,只能導致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增加。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高校將一個無知的人送到社會,就是給社會增加一個危險分子”。因此,教育大學生正確處理糾紛,依法維權,關鍵是培養其法律精神,增強其法制觀念。
3高職院校法律教學的現狀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定位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而作為“高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教育,也應該從以往法律知識的傳授向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轉化,使法律教育更具有實效性。然而,在高職院校法律教育的實踐中,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致使法律教育的實效性差強人意。
3.1 教學方式以封閉型為主
目前,課堂教學仍然是我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此,高職院校中普遍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也就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主陣地。而這門課程的知識點多,內容龐雜。由于教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師多采取單一灌輸的教學方式,課堂討論、典型案例、社會熱點問題等因為課時限制而不能進行。教師授課只是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堆砌、羅列知識點,缺乏對知識點的深度分析。結果是教師講授法律知識不少,但學生只是記在筆記里、劃在書上,在指導自己行為上很少得以體現,可見封閉型的教學方法導致了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并未培養出良好的法律素質,淡化了法律教育的實效性。
3.2 教學過程“輕權利,重義務”
在當前高職院校的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強調義務本位,注重的是義務和禁令的宣傳教育,而不是權利本位的教育。在法律教育中,向學生灌輸最多的是法律是約束人們行為的規則,法律意味著約束,意味著義務,忽視了法律作為權利“保護者”的作用。這種教育導致學生認為自己不過是義務主體而已,而非權利主體,其結果是學生消極守法,加強了“我不違法就可以不學法”的心理定勢,在這種情形下進行法律教育,學生不僅不會自覺接受,而且易形成逆反心理,法律教育自然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3.3 教學缺乏有效的實踐環節
法律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性很強,因此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也是提高高職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基本要求。但是從目前來看實踐教學環節遠遠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忽視學生運用法律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其結果往往是學生為考試過關而學法律,致使學生法律素質并未有多大高,更未能養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面對突發問題,不知如何維護合法權益,也不知如何解決生活中出現的法律問題。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弊端,影響了法律教育的實效。
4高職院校實施法律教育的途徑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構建是大學生自覺遵守法律的內在動力,它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法律制度的建設、對社會的安定團結都有重要的作用。
4.1 營造良好的學校法制教育環境
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精神需要建設良好的高校法制環境,因為高校作為一個承擔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人才的機構,在法制環境的建設方面有不同的要求,而由于法制建設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目標、內容、主體狀態等的特殊作用,對于高校而言,營造良好的高校法制環境,更是責任重大。責無旁貸。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陣地,制度建設是依法治校的基礎。用法制觀念指導高職院校的各項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便于學校教學和管理的高效有序進行,便于保護學校各主體的合法權利。提高教職員工的法律素質,推行以“依法治?!崩砟顬楹诵牡膶W生教育管理模式。教師也應在教學方法上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著眼于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抓住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使法律知識的講解系統化、鮮活化。教師講授方式可以面對當代高職學生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探索,使高職教育在主體、客體、內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創新,加大法制教育。
4.2 增強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應當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高職院校在梳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時,應該把法律精神融入其中,促進法治與德治的協調發展,更多的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培養他們的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等法律精神。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開展一系列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組織學生舉行模擬法庭、參觀監獄、開展社會調查、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征文、開設法制宣傳園地、開展法律知識及法律咨詢活動、開辦相關網站、校廣播站開辦法律專欄節目、組織校內治安聯防等活動,鼓勵學生去“做”,去實踐。通過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逐漸豐富大學生的法律知識,使其能夠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質作用和社會價值,牢固樹立起法制觀念,自覺的運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集體和國家的合法權益,從而增強法律教育的實效。
4.3 完善社會、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的言談舉止,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不健全的家庭或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法律精神的形成。因此,作為家長在平時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同時,學校應建立與家長的經常溝通機制,使家長能及時將了解到大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形成良性的交流,必要時也可邀請家長聽取法制宣傳講座以及優秀學生事跡的宣傳、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例分析等,使家長們了解到家庭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工作,為大學生生活學習提供健康良好的學習環境。
強調法律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依靠其來促進和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高等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重要標志和當前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與參與者,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和較強的法制觀念沒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就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需要,就會被社會淘汰。因此,法律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常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途徑探索》 科學教育家2008年8月第4期
論文關鍵詞:理工類大學生;實用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工類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主義態度的表現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用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和改革發展等現實問題、促進大學生提高政治鑒別力和增強政治敏銳性、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筆者作為一名思政課的專任教師,深切感受到在理工類大學生中存在的以實用主義解讀思政課的學習態度:不少理工類大學生簡單地認為思政課與自己今后所從事的行業無關,與就業不掛鉤,可用之處甚少,僅僅因為是必修課而不得不學,因而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視其為入黨、考研的輔助途徑,所以只關心成績,并不在意學習進程和學習所得;視思想政治教育為普通的知識傳授課,學過便算,未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形而上學地將理論與實際生活處理成彼此隔膜的“兩張皮”,認識不到其對自身、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民族的重要意義,因之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就是死記硬背,呈現出上課記筆記,下課印筆記,考前背筆記,開卷抄筆記,考后扔筆記,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彌漫于大學校園中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氛圍所致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由市場經濟引致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價值導向在整個社會范圍內蔓延開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們對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學不是“世外桃源”,來自客觀社會環境的輻射與影響無法規避,導致今天的高校過度關注于專業發展與職業技能培訓,人文素養和價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理工類院校與市場對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礎本就薄弱,所以知識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濫。在這種氛圍中,大學生對個人價值和未來發展的思考日趨現實,擇業與就業成為壓倒一切的重心,圍繞這一主攻方向而熱衷于各種實用技術和技能的學習,熱衷于考證、考“碗”、過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理論價值意義和深遠影響極易被遮沒,淪為無足輕重的課程。
2.文理分科的應試教育體制使得理工類學生對思想政治及人文藝術課程產生嚴重的疏離與隔膜所致
高中求學階段,由于實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觸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藝術等社會科學知識甚少,即使學習,也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被割裂成條塊分割的知識點,以被動記憶的方式強行記住來應付考試,鮮有品味、欣賞、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學環節存在,造成理科學生對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誤區,對社會科學所能形成的提升個人素質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視。理工類院校的多數學生為理科生,知識結構和基礎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賞經典名家縝密優美的思想體系、辯證嚴謹的邏輯思維方面的能力不足,對觸及的宏大主題、關注視野的高遠和揭示的物質世界發展規律,理解程度不夠,在將理論教育內化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積極性,以及引入社會科學思維模式補正、糾偏,促成個體思維完善的敏銳性明顯欠缺,從而輕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視作與己關系不大的陪襯課,并因之“需死記硬背”而“敬而遠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難如人意,對自身的存在意義和重要作用凸顯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類學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類院校中常被視之為汽車的第五個輪子,邊緣化現象較為突出,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難以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具體工作量計算、課程編排方面常常處于弱勢地位,從而心理極為失落,職業成就感不強,會嚴重挫傷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而且,理工類院校社會科學基礎薄弱,社會科學研究氛圍不夠濃厚,于校內校外建立起來的、供思政課教師進行學術探討、交流、培訓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臺嚴重不足,研究環境的制約讓教師在科研方面常有孤軍奮戰,力不從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難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類院校的領導者往往因襲自然科學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課程,具體教學環節要求整齊劃一,課程改革強調進程短、見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漸進性及內化結果,對教師業績考核重量不重質,不認可教師課下的大量潛隱性付出,片面追求課題項目、科研經費及等量化指標,這種管理模式只能導致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總結、積淀教學經驗,對自身知識結構拾遺補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學生思想需求的興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進行邊邊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來滿足考核要求,所以,從教師的角度來講,理工類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確實會存在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科研創新不足而導致的教學內容陳舊空泛,刻板灌輸教學方式依舊未被深入觸及,忽視學生主體訴求等許多突出性問題。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理工類學生由于社會科學課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課能為其釋疑解惑,并且這種要求往往比文史類學生來得更為直接、實際,基本指向其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別于其他的知識技能培訓,能成為一個通俗易懂、豐富多樣、較為感性的認知和情感體驗過程。這樣一來,教與學雙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抽象空泛與學生現實需要的矛盾,教學方式簡單灌輸與學生接受信息主體化、感性化、多樣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降低了其對理工類學生本應產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使學生無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會、于國家的重要意義,也就有了學生對課程的質疑、疏遠與漠視。
二、改變理工類學生實用主義態度的積極措施
“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所以,理工類學生中存在的實用主義雖形成原因復雜,但與其環境影響、學科特點不無關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從根本上改善理工類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態度,也必須立足于這一點從多方面著手。
第一,理工類院校要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辦學理念,通過積極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有效抵制、沖淡功利主義及實用主義影響,以提升學生的學養素質,創設思政教育所需的環境條件。
作為理工類院校,雖然以自然科學見長,但決不能忽視濃厚人文氛圍的建樹,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不但可以消除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誤解和偏見,主動接受其形象思維的啟發,實現思維模式的完善與創新,而且人文社會科學的良好浸潤與熏陶,能讓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價值,從而影響他們的精神境界和志趣愛好,形成對過分物質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學習態度的有效糾偏。學生學養素質提升了,才會基于熱情和興趣而努力學習,正視物欲而樹立健康充盈的價值目標,惟有如此,作為深刻關注自然規律、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才能更加具備打動人心的強大魅力,獲得學生的熱切關注和主動追捧。所以作為理工院校的領導者一定要善于培養“文氣”,努力凈化校園氛圍,重視培育大學精神,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義、拓展其影響、發揮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
為此,理工類院校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有人文社科類二級學院的特點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經濟指標和創收任務泯滅其靈性和追求,傷及本校的人文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外交流與合作,通過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大量開設語言、文學、藝術、歷史類課程,鼓勵理工科學生主修和輔修人文社科專業;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社團活動,以組織報告會、專題講座、編輯報刊、定期開展活動等方式,廣泛涉獵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利用自身優勢搭建網絡教育平臺;大力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設施建設等多項措施,實現校園氛圍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以課程本身在說服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贏得學生的真心喜愛和認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通過加大科研和教學改革力度,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面向時代、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等基本原則方面的重大突破,彰顯其與時俱進的時代創新,和社會現實密切銜接的敏銳思考以及向大學生活空間拓展的人文關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真正成為廣大學生釋疑解惑的“主心骨”。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疑難眾生、瞬息萬變的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舊抽象空泛,與現實疏離,和實踐脫節,止步于對理論體系條條框框式的僵化解說,自然難以令學生信服和喜愛。因而,必須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就新時期如何重新認識的關鍵問題,貧富懸殊的加劇,民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質疑,官商結合、權利尋租造成的惡劣影響等等當前大學生最關注的社會現實,做出了權威性和負責任的回答,融生活與教育為一體,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向現實生活拓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論聯系實際、促進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細致入微、觸手可及的人文關懷;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對他們在把握客觀規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學生才會在真心喜愛、真學、真懂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科學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標準,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進教學方式,在教育過程中注重發揮理工類學生善于探究的主體特點,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笨梢姡晒Φ慕逃龖撌且粋€深深觸動被教育者生發感悟與體驗的自然過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與內化,缺了學生主動的思考和體驗,僅靠外力推動則難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開放、合作、民主的學習氛圍,創設更多研究性學習環節,以便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個性特點得到充分尊重,能夠順暢地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實現師生間因平等交流,精神上產生碰撞與融合而達到的教學相長的目的,促使學生增強自行分析、判斷并選擇、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動探求所帶來的學習樂趣,從而變一邊倒的枯燥灌輸為生機盎然的精神發現探索之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態度從敬而遠之的“要我學”轉變為想學、愛學的“我要學”。
關鍵詞:移動網絡;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功能
一、移動網絡在高職學生群體中的使用情況
為深入分析移動網絡在高職學生群體中的實際使用狀況,本文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食品工程系的2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回收的問卷中,有效問卷197份,有效回收率99.0%。問卷中的具體調查情況主要包括兩方面:大學生使用基于移動網絡的手機的時間長短以及大學生通過移動終端獲取各類信息的情況。根據問卷的調查結果信息反饋如下:參與調查的大學生群體全部擁有移動終端,其中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支持移動網絡的電子產品。其中,移動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程度最高,已經達到100%。這些被調查者中,每天使用手機的平均時間大于3小時的學生人數為95人,占比48.2%;平均使用時間1—2小時的學生人數為66人,占比33.5%,平均使用時間小于1小時的學生人數為36人,占比18.3%。其中,每天平均使用時間的長短與學生人數呈正比關系,使用時間較長的學生人數眾多,使用時間較短的學生人數較少,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每天使用移動網絡終端的時間很高,這會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舅袑W生都要依靠移動終端進行溝通、獲取新聞、購物、娛樂等活動,這些活動所耗費的時間占移動終端使用的全部,從這個層面分析,學生每天長時間使用移動終端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二、移動網絡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結合上述移動網絡在高職學生中的使用情況,不難發現:在移動網絡技術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也呈現多樣化特性,移動終端對學生群體的影響不再是單純的“負作用”,使用移動終端服務于學習的比重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會產生新變化。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內容的影響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和引導青年學生建立并完善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文化培養、組織建設、政治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等幾方面,其中以思想育人為核心,貫穿理論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全流程。以往主要教學內容通常在一個教學周期內不會做較大幅度調整,而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更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時俱進,在一個教學周期內會做出多次調整,以適應新形勢和新變化。例如,地方高校會依據中央對地方的某些政策變化及時地調整《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中的部分教學內容;國際形勢的變化也會增加《國際形勢與政策》中國際形勢部分的教學內容;重要政治性事件的發生也會影響《時事政治》課程的教學內容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難度的影響
部分學生在思想上遇到困惑和煩惱時,第一個想到的傾訴對象變成了虛擬的網絡,在學術上遇到困難和疑惑時,求助對象也變成了網絡,這對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定位中的傳統角色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同時,也加大了高職院校教師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的難度。移動網絡中那些虛擬的世界會使部分自制力較差的大學生沉溺其中,嚴重者形成“網癮”,他們的生活方式相比以往發生了劇變。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也隨之提高。移動網絡環境中,教育主體和承接體在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方面的差距微乎其微,部分網絡技術掌握熟練、信息來源廣泛、信息收集量大的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移動網絡獲得專業信息,經有效甄別后能夠發現比課堂教學內容更全面細致的專業知識。這導致學生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學生的課堂敏感度也隨之下降。
三、移動網絡背景下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應及時加強
基于移動網絡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技術進步的產物,又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演變而來的。在移動網絡視野下,應當以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本質為基本依據,利用移動網絡在價值樹立及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一概念明確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移動網絡間相互支撐和相互影響的關系,二者既遵循了教育規律,又符合技術規則。站在職業教育的角度進行思考,思想政治教師群體是承載教育體系的主要載物,基礎不牢何談建設,因此,教師群體的隊伍建設也應該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影響而得到加強。在社會層面,應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為思政教師隊伍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政府職能部門也應該為思政教師的晉升途徑創造政策條件,形成師資隊伍建設的體制保障;在學校層面,則應認真執行師資隊伍建設方案,為教師們排除后顧之憂,讓其“安心從教”;在學生層面更應該努力配合教師進行思想政治學習,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逐漸營造風清氣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關鍵詞】形象教育;主題班會;90后;高職院校
伴隨著高校擴招,高職院校的學生人數增加,如何對剛入學的高職一年級新生進行集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其中以班級為單位召開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是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主題班會指以班級為單位,由主持人引導,就某一主題,全員參與、形式活潑地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一種教育活動。
一、主題的選擇與確定
開展一次成功有益的主題班會,班會的主題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班會的主題定為“形象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向普及型大眾化轉變。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各種信息夾雜傳播迅速,廣大高校學生也深受多遠文化價值的沖擊,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產生了較為深刻的負面影響。公眾所期待的當代大學生形象與現實中所體現的存在了一定差異。因此在高職一年級新生中開展形象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的形象的塑造,對其今后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此次班會圍繞著“形象教育”這一主題,從學生的自身實際出發,以“我是90后大學生”為題,希望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讓學生能從自己的日常事身邊事入手,分析提升自身形象。
目前,在校的大學生以90后學生為主,這些學生的最大特點是喜歡追求的是新潮,追求特立獨行,標新立異。從社會大背景來看,90后生長于我國經濟政治發展相對平穩的階段;多為家中的獨生子女,除父母外,親情觀念相對淡薄,在這樣的生長環境里,有一小部分人比前幾代人來說,更顯得有些孤僻。此外90后相對年輕,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在審美觀和價值觀方面也與此前的大學生有很大不同。正是因為90后學生有著這樣特殊的成長背景,當前高職院校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的學生特點。作為學生管理者也應該適應這種社會的變革采取更加靈活、學生更易接受的方法去面對各種變化。
二、主題班會的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樹立良好的當代大學生形象。
當今社會,作為大學生,他們不僅僅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驕子,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各種影響同樣沖擊著這一批90后大學生。如何幫助他們在大學階段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樹立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2.能力目標——鼓勵學生學習自我完善,健全健康人格。
90后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對于自己的很多行為有著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可是由于畢竟年齡較輕、經歷有限,他們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幫助和指導。作為在校期間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基層學生管理者——輔導員,所能提供給學生的不能僅僅是單純的說教,更多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與學生在共同探討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育人的目的。
3.終極目標——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指出:“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p>
18—23歲的青年學生正是個體生命史上特有的“靈魂發育”階段,此時對他們進行良好的思想教育以避免其在今后的成長道路上“精神缺失”。所以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使學生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塑造高尚的情操,培養完善的人格,使學生富有自我實現、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的能力。
三、主題班會的活動流程
1.前期準備過程
在確定班會主題之后,經過(1)全班范圍內征集意見;(2)班委會討論班會的具體形式;(3)布置任務,分組準備、排練;(4)確定班會召開時間、地點等幾方面為班會的順利召開做好各項準備。
2.活動具體
(1)引入”形象“案例,進行”形象“宣傳,導出班會主題:“我是90后大學生”
案例:山西90后大學生自創卡通形象宣傳環保
以自己為原型,創作“牙刷系列”卡通人物,起名“牙刷妹”;在巴掌大的卡片上繪制環保小貼士……90后應屆畢業生喻安納,用彩筆繪制著自己別樣的大學時光。她想用這種方式,紀念自己的青春,傳播公益愛心。
在太原師范學院的4年大學時光里,安納創作的“牙刷系列”人物已達上百張,分別記錄了食堂吃飯、閱覽室上網、外出逛街、寢室刷牙等多幅生活場景。安納不僅用畫筆記錄著自己的大學時光,還將自己的環保理念融入巴掌大小的紙片上?!吧俪塑?公里,就減少0.22千克的碳排放量?!笨ㄆ系摹把浪⒚谩鄙泶寢尶椀拿导t毛衫,手提編織購物籃,在馬路上驕傲地走著。同樣在“牙刷妹”哼著小曲澆花的卡片上,也有“省1度電,就減少0.194千克的碳排放量”的溫馨提示。在安納小小的創作本上,“少吹電風扇,少開電燈泡”等環保小場景生動有趣。
通過此案例使得學生對于當代90后大學生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認識,進而自然引出本次班會的主題內容——我是90后大學生。
(2)話劇小品表演——家有90后
班級同學通過自導自演的方式,有幽默的手段還原了90后大學生的家庭生活。小品的素材均來源學生自己的日常生活,通過演員的形象化演出,使臺下的學生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對于如何樹立良好的大學生形象有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3)詩歌朗誦——那些年我們一起吟誦過的詩
學生選取了5首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詩歌,《偶然》(徐志摩)、《雨巷》(戴望舒)、《鄉愁》(余光中)、《祖國,或以夢為馬》(海子)、《致橡樹》(舒婷),這些詩歌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伴隨著時展,不同時代青年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取向。在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誦中,提升學生對于優秀文化的理解能力,幫助他們更好找準自我人生努力的方向。
(4)我們的風采——幻燈展示
在此環節中,學生將入校以來本班同學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的照片集結成幻燈片,照片中展示的均是本班同學在參與學院“陽光體育”、“敬老愛老獻愛心”、“文明傳遞員”、“宿舍才藝大賽”等活動和在各項競賽中獲獎情況的圖片資料。通過照片的展示,使學生能為自己所取得的優異成績而感到自豪,也更加堅定了他們樹立科學健康的社會形象的決心。
(5)輔導員總結
在觀摩完所有內容之后,由輔導員對此次班會做出相應總結。在總結中輔導員要肯定學生現已取得的各項成績,對于他們身上所體現的90后大學生所特有的優秀品質予以表揚。同時也要對一年級新生提出相應的完善要求和措施,從而使學生能夠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為安全平穩的度過大學時光提供精神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傳中,朱偉. 輔導員工作指南 [M] .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2] 楊兵. 魅力班會是怎樣煉成的 [M] .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0.
[3] 王莉媛. 關于“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J ] .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09, ( 1 ) .
[4] 陳瑩, 貴永霞. 論個人價值觀與心理健康 [ J ] . 法制與社會, 2009,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