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據統計分析學習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公安院校;學生;學習動機;專業認同
分類號 B842.2
1 問題提出
公安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如何把握新形勢和新要求,不斷提升公安高等教育的內涵和水平是擺在每一個公安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問題。公安院校教學具有明確的職業定位和鮮明的行業色彩,必須適應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發展要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公安專業的認同和學習效果。公安院校的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可以從多方面著手,長期以來,公安院校的教務部門和教師在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際上,教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包括兩個相關要素,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當前公安院校的教學改革偏重于教師“教”的要素,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學”的要素。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其學習心理影響著學習效果。要實現新形勢下公安高等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培養出符合公安實戰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既要重視教師“教”的因素,又要重視學生“學”的因素,相關的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應當建立在對學生學習心理良好把握和積極干預與指導的基礎之上(劉啟剛,林超,2013)。在眾多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心理變量中,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和學生學習行為存在直接而密切的聯系,值得公安院校教師格外重視和深入研究。
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的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力量(池麗萍,辛自強,2006)。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內在心理動力傾向。學習動機可分為內生動機和外生動機兩大部分:內生動機是個體為了尋求挑戰和樂趣,滿足好奇心而參與活動的傾向;而外生動機是個體為了活動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如獎勵、他人認可和評估、完成上級的指示、與他人競爭等而參與活動的傾向(Deci & Ryan,1985)。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學業成績有著直接的影響效果(李鳳杰,劉文,2007)。當前,由于大學生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存在淺層化和功利化的特點,影響其學習效果。
專業認同源于職業認同,是指學習者在認知了解所學習的學科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認可,并伴隨積極的外在行為和內心的適切感,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秦攀博,2009)。我國的大學教育多屬于專業分類教育,如果大學生認同和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那么就會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克服專業學習中的困難,始終對專業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忠誠度,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未來的職業選擇;如果大學生不認同自己所學的專業,就很有可能出現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學習倦怠出現的概率也會大大提高,這也很可能導致其未來的職業定位和與所學的專業毫無關聯,此種現象對國家的教育資源和大學生的寶貴青春都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有研究表明,專業認同與學業成績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李文婷,2015)。公安院校具有鮮明的行業色彩,其培養的大學生具有明確的職業定位,絕大多數公安院校的畢業生將來都會走上公安崗位。如果說普通高校大學生在專業和職業選擇方面還存在很大靈活性的話,公安院校大學生畢業后轉換專業從事非公安工作一般會存在更大的困難,對公安專業教育也是極大的浪費。因此,培養和提高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水平,進而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水平,促使他們積極投身專業學習,確保他們順利走上公安工作崗位,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關于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研究存在的主要缺憾是:一是研究對象主要是地方大學的大學生,缺乏對公安院校大學生這一獨特群體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的研究與分析;二是當前研究偏重于文獻綜述與理論分析,缺乏基于實證調研的數據統計與分析,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值得商榷;三是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的研究多是分散進行的,缺乏對這兩個重要心理變量之間作用機制的研究;四是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的干預引導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對有效提升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水平缺乏指導價值。因此,以公安院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考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的基本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學習動機對專業認同的影響效果,在此基礎上提出系統化、可操作化的提升策略,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在文獻梳理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明確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的基本內涵,通過實證調研的方法考察當前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的現狀,分析影響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差異性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分析學習動機對專業認同的影響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提升策略。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年第12期 (總第28期)劉啟剛 周立秋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對專業認同的影響研究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學生學習動機量表
采用池麗萍和辛自強修訂的“大學生學習動機量表”考察大學生學習動機。該量表包括內生動機(14個題目)和外生動機(16個題目)兩個分量表,共30個題目,其中內生動機包括挑戰性和熱衷性兩個維度,外生動機包括依賴他人評價、選擇簡單任務、關注人際競爭和追求回報四個維度(池麗萍,辛自強,2006)。問卷采用五點計分法。該量表最初來源于Amabile,Hill,Hennessey和Tighe編制的學習動機量表,該量表在美國的應用結果表明,內生動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外生動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Amabile, Hill, Hennessey, & Tighe,1994);該量表在臺灣地區的應用結果表明,內生動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5,外生動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邱皓政,2000);相關結果同時表明,該量表的結構效度和預測效度較為理想。為了使該量表對我國大學生具有適用性,池麗萍和辛自強對其進行了本土化處理,修訂后量表的內生動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0,外生動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修訂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本研究使用的正是修訂后的“大學生學習動機量表”。
2.2.2 大學生專業認同問卷
采用秦攀博編制的“大學生專業認同問卷”考察大學生專業認同,該問卷共包括認知性(5個題目)、情感性(8個題目)、行為性(6個題目)和適切性(4個題目)四個維度,共23個題目,五點計分。研究結果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秦攀博,2009)。各維度的具體內涵如下:認知性是指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程度;情感性是指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情感喜好程度;行為性是指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學習行為表現;適切性是指大學生所學專業與自身特征的匹配程度。
2.3 調查程序
采取整群抽樣法抽取某公安院校大一到大四各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262份,剔除無效問卷34份,獲得有效問卷228份,問卷有效率為87%。
2.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具體的數據統計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統計分析、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的基本狀況
數據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平均得分為3.38,這說明從總體上看,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從專業認同各維度得分來看,得分介于3.83~ 4.23之間,其中得分最高的維度為行為性,為4.23,得分最低的維度為情感性,為3.83。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的
描述性統計結果(N=228)
數據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得分的均分為3.57,這說明從總體上看,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從分量表的得分來看,內生動機的得分為3.81,外生動機的得分為3.37,內生動機得分高于外生動機得分;具體到各分維度的得分,得分最高的維度為熱衷性,為3.87,得分最低的維度為追求回報,為3.10。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描述性
統計結果(N=228)
3.2 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的相關分析
為考察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的關系,對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及其各附屬維度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除情感性與依賴他人評價、追求回報相關不顯著,及適切性與依賴他人評價、關注人際競爭相關不顯著外,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各維度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水平越高,學習動機水平也越高(見表3)。
表3 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各維度
的相關系數表
注:
3.3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對專業認同的預測效果
為明晰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之間的作用機制,我們以學習動機的內生動機和外生動機為預測變量,分別以認知性、情感性、行為性、適切性和專業認同總分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內生動機和外生動機可以解釋認知性33.5%的變異;內生動機可以解釋情感性25.0%的變異;內生動機和外生動機可以解釋行為性29.9%的變異;內生動機可以解釋適切性17.6%的變異;內生動機和外生動機可以解釋40.1%專業認同總分的變異。由此可見,內生動機對專業認同及其附屬維度均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外生動機對認知性、行為性與專業認同總分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這一研究結果說明,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內生動機是專業認同的重要的預測變量,提高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尤其是內生動機水平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專業認同水平(見表4)。表4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對專業認同各維度的回歸分析表
注:
4 結論與建議
4.1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的特點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內生動機水平高于外生動機水平。這一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總體上處于一種較為積極的狀態,為開展相關的教育教學改革,進而有效激發和利用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奠定了心理動力基礎。公安院校大學生內生動機水平高于外生動機水平說明他們投身于學習的心理動力更多的是基于對專業的興趣和愛好,這一特點有助于公安院校大學生對學習保持持久的熱情,減少因挫折和困難而產生學習倦怠的可能性。這一研究結果對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提升策略的啟示是:不僅要注重提升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整體水平,而且要注重根據內生動機和外生動機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指導,尤其要注重學生內生動機的培養和提升。
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專業認同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在行為性上得分較高,說明他們能夠按照專業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表現。根據李海芬和王敬(2014)的調查結果,地方高校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總分為2.66,認知性、情感性、行為性和適切性四個維度的得分介于2.38~ 2.94。由此可見,公安院校大學生無論在專業認同的總體水平還是具體維度上都要高于地方大學的學生。出現這一差異的可能原因在于,大多數公安院校大學生是抱著從警的理想而進入公安院校的,學校日常的警務化管理和公安專業學習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對公安專業的認同水平。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專業認同處于較為積極的心理狀態,這為公安院校強化對大學生的專業價值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也有利于公安院校以職業化為目標進行專業化教育,有助于順利推進公安招錄培養機制改革。公安院校的教務部門和一線教師有必要以此為基礎,采取多樣化、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鞏固、強化和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水平。
4.2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除情感性與依賴他人評價、追求回報相關不顯著,適切性與依賴他人評價、關注人際競爭相關不顯著外,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學習動機存在顯著正相關。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學生專業認同水平越高,學習動機水平也越高。因此,在對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專業認同進行引導與干預時,應從關聯性與互動性的角度采取措施,即對二者的引導與干預并不是相互分離的,提高學習動機水平同時有助于提高專業認同水平,而提高專業認同水平也有助于提高學習動機水平。
4.3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對專業認同的預測效果
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學習動機中的內生動機對專業認同及其附屬維度均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外生動機對認知性、行為性與專業認同總分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內生動機是專業認同的重要預測變量,提高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尤其是內生動機水平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專業認同水平。因此,為了提高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水平,應注重培養他們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熱情和動力,使他們從內心愿意學習公安專業,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培養學生內生動機的做法不僅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獲得較好的學習成績,而且有助于促使他們形成對公安專業牢固的專業認同,為他們將來從事公安職業,保持對公安工作的使命感、榮譽感、責任感和歸宿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池麗萍, 辛自強. (2006). 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及其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心理發展與教育, (2), 64-70.
李鳳杰, 劉文. (2007). 大學生學習動機結構、發展特點及其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高等級教育研究, (3), 26-28.
李海芬, 王敬. (2014). 大學生專業認同現狀調查研究. 教學研究, (01), 9-13.
李文婷. (2015). 大學生專業認同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性研究. 才智, (19), 10-11.
劉啟剛, 林超. (2013).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投入現狀研究.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 104-108.
【關鍵詞】量化研究;理論;方法;案例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4―0020―04
在教育科學研究的歷史上,量化研究是一種常用的研究范式?!秶H教育百科全書》主編Husen[1]的理解是: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學,強調適合于用數學工具來分析的觀察(經驗的、可量化的觀察),研究的任務在于確定因果關系,并做出解釋。在此理解的基礎上,本文將對量化研究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應用案例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
一 量化研究的理論簡介
1 量化研究的概念與內涵
量化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關于該事物的某些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2]。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據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等。量化研究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由此可知,量化研究即是引用一定的數學方法,通過變換來判斷研究對象諸因素的關聯,最后用數值來表示分析研究的結果。
教育中的量化研究方法包含以下三層涵義:首先,研究對象的可統計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數學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對象必須先轉化為可以運算的數據以便以進一步的分析;其次,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種具體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體操作程序。如數學建模法,要求在統計和測量的基礎上建立主因素變化的數學模型,然后通過數學模型的運作把現實事物的變化反映出來;再次,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從經驗事實出發,對研究對象進行變量分析,通過變量分析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依靠事實證實研究結果[3]。
需要指出的是,量化研究并不排斥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只有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之上才有意義。正如葉瀾教授[4]所說,當教育研究尚未在定性的水平上達到清晰、具體、準確地揭示事物及其相互關系、作用演變軌跡,尚未認識研究對象的性質、數量指標、形態之間的對應關系時,它很難合理選擇定量研究的工具和使定量研究起到抽象、準確認識研究對象、深化定性研究的作用。
2 量化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從20世紀初開始,量化方法被應用于教育領域,經過80多年的發展,各種量化方法與技術不斷充實與完善,應用范圍也更加廣泛。目前所使用的經典統計方法可以概括為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描述性統計主要用于簡縮數據和描述數據,如計算平均值、標準差、相關系數、制作次數分布表、畫直方圖等;推論性統計則是通過樣本所提供的信息,對總體的某些特征進行推斷、估計和預測,以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如計算平均數差異的T檢驗、F檢驗,類別數據差異的χ2檢驗,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關系的線性回歸等均屬此類分析方法。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迅速崛起,并在教育科研領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每個事物現象都表現為多個方面,需要有多個指標來描述、刻畫事物的質和量,這些構成指標體系的多個指標各有側重地解釋著同一個事物的質,必然存在著多重共線性,為了將這些指標反映的內容綜合起來,尋找一個簡單綜合指標,可以借助多元統計分析,在盡量減少損失信息的情況下,通過變換和構造模型,剔除指標間相互制約的成分,使復雜數據簡單化。例如,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多元統計分析手段就是這一類方法。
另外,由于統計分析理論和方法的發展與推廣,測量方法也有了質的飛躍,經典測量理論在教育和心理領域的應用逐漸讓位于項目反應理論(IRT),美國和歐洲的著名教育測量機構均把IRT應用于設計、建構測試題庫以及其他的測量發展過程。
二 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量化研究包括若干密切聯系的操作步驟,每一步驟各有其不同的任務。實現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量化研究的操作步驟開展研究過程,并以審慎的態度對待研究過程中的每一環節。
1 研究目標的制定
研究目標是指研究者從事某項研究之前,必須確定下來所要達到的境地、要實現的愿望和將得到的結果[5]。教育科學量化研究旨在通過假設、實驗驗證、統計分析,從所研究的樣本中概括出一般特征和普遍規律,從而對教育現象進行預測[6]。
那么,如何確定某一具體的研究目標呢?這就需要了解制定研究目標的依據,即確定研究目標的原因和理由。制定研究目標的依據有:(1)依據于研究假設;(2)依據于研究問題的困難程度;(3)依據于研究條件和環境。只有將這三方面依據綜合考慮,統籌兼顧,才能制定出一項合適的研究目標。
2 研究對象的選取
研究對象就是被研究的單位或個人,它的選取是量化研究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研究對象選取的基本原則是能夠代表總體。研究對象的選取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步驟:(1)明確規定總體;(2)選定抽樣方法;(3)確定被試數量。
3 研究變量的分析
變量是指與研究問題有關而且是可以操作或測評的可變因素或條件,在教育科學的量化研究中被廣泛應用的變量有自變量和因變量。具體來說,自變量是在實驗中由研究者操縱的、對被試的反應產生影響的變量;因變量也叫反應變量,它是由自變量而引起的被試的某種特定反應,因變量具有可變性、外依性和可測評性的特征。另外,在量化研究中還可能涉及到其他的一些變量,如有機變量、中間變量和控制變量等。
4 測量工具的開發
測量工具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問卷是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測量工具,在量化研究中經常使用的問卷就是李克特量表。該類型量表是由一組與主題相關的問題或陳述組成,用來表明被調查者對某一事物的態度、看法、評價或意向。實際應用中通常采用五級量表形式,即對量表中每一題目均給出表示態度積極程度等級的五種備選評語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說不準”、“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別為五種答案計分。將一份量表中各題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總分,它反映了被調查者對某事物或主題的綜合態度。一個良好的測量工具可以用信度和效度來衡量。
5 實驗過程的設計
實驗設計表現了驗證實驗假設的具體行為,體現出對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研究過程的整體設想與綜合處理。其具體過程就是研究者對自己該如何選擇研究對象,如何組織實驗,如何操縱實驗變量,控制無關變量,測定因變量,如何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及對實驗的具體實施步驟等一系列至關重要的問題都進行具體思考,并在通盤籌劃之后做出恰當安排的過程。
6 實驗數據的處理
數據也稱觀測值,是實驗、測量、觀察、調查等的結果,常以數量的形式給出。數據分析的目的是把隱沒在一大批看來雜亂無章的數據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煉出來,以找出所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本文將主要介紹用于教育科學研究的幾種推論統計,這也是教育統計學中較為重要、應用較多的內容。
(1)T檢驗:用于小樣本時,兩個平均值差異程度的檢驗方法。它利用T分布理論來推斷差異發生的概率,從而判定兩個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
(2)方差分析(ANOVA):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析實驗數據中不同來源的變異對總變異的貢獻大小,從而確定實驗中的自變量是否對因變量有影響。方差分析主要處理多于兩個以上的平均數之間的差異檢驗問題。
(3)χ2檢驗:χ2檢驗適合于類別數據的統計分析,它能處理一項或多項分類的實際觀察頻數與理論頻數分布是否一致,或有無顯著差異的問題。其統計原理,是比較觀察值與理論值的差別,如果兩者的差異越小,檢驗的結果則不易達到顯著性水平;兩者的差異越大,檢驗的結果則可能達到顯著性水平。
(4)線性回歸:通過大量的觀測數據,發現變量之間存在的統計規律,并用一定的數學模型表示出來,這種用一定模型來表述變量相關關系的方法就稱為回歸分析。如果兩個變量之間存在著線性關系,則兩變量間的關系就可以擬合成簡單線性回歸方程。
7 研究結論的獲得
研究結論主要是對實驗中觀察、記錄和測定的結果(各種數據、現象和事實)作出理論的分析和解釋,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來豐富和提高對實驗結果的認識。闡述研究結論時,一方面要根據實驗所取得的結果指出實驗的研究假設是否成立,同時,還應當就實驗中出現的某些特殊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 量化研究的案例分析
案例名稱:網絡教學中基于Kolb學習風格模型的實證研究[7]。
1 研究目標
本案例所探討的是以經驗學習理論為基礎的Kolb學習風格模型在網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者選擇了與Kolb學習風格量表相關的在線學習行為作為測試的變量,目的在于發現Kolb學習風格、在線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以期為網絡教學的優化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2 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實驗中的被試來自于山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本科三年級的學生。開始時,有104名學生接受了Kolb學習風格量表的測試,作者從中選取了學習風格特征比較顯著的40名學生作為實驗中的被試。其中,每種學習風格類型包含10名被試。
實驗中的被試都掌握了基礎的計算機文化知識,例如,互聯網的應用、通訊軟件的操作和圖象、文字處理軟件的設計等。他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也學習了部分利用Flash軟件設計動畫的入門知識。
(2)測量工具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Kolb[8]對學習過程周期進行了獨特的分析,他認為學習過程周期由四個相互聯系的環節組成,即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積極實踐,但不同的學習者對這四個環節的偏愛是不一樣的。根據學習者對學習環節的偏愛程度,Kolb劃分出四種學習風格類型,它們分別是:以具體經驗和反思觀察為主的發散型,以抽象概括和積極實踐為主的聚合型,以反思觀察和抽象概括為主的同化型,以積極實踐和具體經驗為主的順應型。
Kolb根據自己的理論觀點設計了《Kolb學習風格調查問卷》,該問卷最早的形式包括九組單詞,每組四個詞分別代表學習的四個環節。這一問卷形式相當簡單,易于操作使用,但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所列詞匯孤立出現,缺乏語義情境,因而相當抽象,被試難以準確地把握每一詞匯的確切意義。
后來,Kolb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學家對該問卷進行了修訂、擴充,使其在語詞的表述上具體了些,便于被試把握其確切意義,本案例中采用的便是修訂、完善后的《Kolb學習風格調查問卷》。
(3)實驗過程
本次實驗中的任務是要求被試在網絡環境下,運用Flash軟件進行一個簡單動畫的設計,動畫包括10個不同的文字效果,每種文字效果是1分,滿分是10分。
實驗是在學校計算機實驗室進行的,實驗中將40名被試劃分成了10個小組,每個小組中有4名被試,其中發散型、聚合型、同化型和順應型各1人。每次進入計算機實驗室一個小組,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為被試提供了若干幫助其實現動畫設計的輔助條件。首先,當小組中的被試進入實驗室時,會被告知一個網站的地址,該網站包含了利用Flash進行動畫設計的電子文檔;其次,實驗中被試具有觀察其他被試計算機屏幕的權限;再次,被試可以隨時利用通訊工具QQ與4名熟悉Flas設計的研究生進行在線交流。實驗中還為每名被試配備了1名記錄其在線學習行為的工作人員。
實驗的持續時間是120分鐘,開始時每名被試需接受20分鐘的前測,即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獨立進行該動畫的制作。前測之后,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隨之,每名被試將繼續接受90分鐘的后測,后測期間,被試可以通過QQ與研究生交流,調用其他被試的計算機屏幕以觀察其制作過程,瀏覽網站中的電子文檔或者利用Flash制作文字動畫,而工作人員會記錄下被試在后測中的討論時間、觀察時間、閱讀時間和制作時間。最后,利用SPSS軟件處理實驗中得到的各項數據。
(4)研究變量
相對于Kolb學習風格周期的四個環節,研究者選擇了被試在設計動畫時,四種不同在線學習行為的持續時間作為實驗中的研究變量。它們分別是具體經驗階段所傾向的在線討論行為的持續時間,反思觀察階段所傾向的在線查看其他被試計算機屏幕的持續時間,抽象概括階段所傾向的在線閱讀網絡電子文檔的持續時間以及積極實踐階段所傾向的利用Flash制作動畫的持續時間。
3 研究結果(即實驗數據的處理)
本案例在實驗數據的處理中,主要對學習風格類型、在線學習行為的持續時間、測試成績三者之間的聯系進行了量化分析。
(1)學習風格類型與在線學習行為持續時間的聯系
學習風格類型與在線學習行為持續時間之間的聯系,可以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來加以研究。從原始數據中研究者發現,所有的被試都將大量的時間用于在線制作,其平均值為55.9分鐘。僅有5名被試用了1或2分鐘的時間通過調用其他被試的計算機屏幕來觀察其動畫的制作過程,另外35名被試都沒有花費時間來觀察他人的計算機屏幕。方差分析的結果也顯示出,不同學習風格的被試在在線制作時間和觀察時間上,并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但不同學習風格的被試在在線討論時間和閱讀時間上,都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
為了找出具體是哪些學習風格存在著顯著性差異,本研究采用Scheffé事后檢驗的方法對在線討論時間和閱讀時間的數據進行了進一步分析。通過多重比較的方法發現,顯著性差異主要來源于傾向抽象概括的聚合型、同化型被試與傾向具體經驗的發散型、順應型被試之間。也就是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試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用于在線閱讀,而發散型和順應型的被試則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用于在線討論。
(2)學習風格類型與測試成績的聯系
雖然本研究中的被試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過Flas設計的入門知識,但由于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缺乏相應的實踐練習,大多數被試已經遺忘了所學的動畫設計知識。實驗的前測中有33名被試沒有設計出任何的文字動畫效果,只有7名被試完成了1個文字動畫效果的設計,這其中包括2名聚合型的學習者,1名發散型的學習者,1名同化型的學習者以及3名順應型的學習者。另外,在實驗的后測中也沒有被試能夠完成所有的10個文字動畫效果。從前測和后測的成績來看,實驗中文字動畫效果的設計任務對被試來說是有難度的。
實驗中每個被試的測試成績是通過后測成績減去前測成績得到的,其平均值為4.68分。為了分析學習風格類型與測試成績的聯系,研究者將每個被試的成績歸屬為高分或低分之列。具體標準為高于5分的屬于高分組,低于5分的屬于低分組。最終,實驗數據通過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的方法處理。其結果表明不同學習風格的被試在測試成績上并無顯著性差異(χ2(3, N=40)=2.707,p=0.538)。
(3)測試成績與在線學習行為持續時間的聯系
研究者通過建立多重線性回歸方程論證了測試成績與在線學習行為持續時間之間的聯系。其中,因變量是被試的測試成績,自變量分別是在線討論時間、觀察時間、閱讀時間和制作時間。從模型的測定系數看出,自變量的變化解釋了因變量變化的60.8%,表1中列出了多重線性回歸模型中回歸系數的分析結果。
4 研究結論
(1)學習行為與學習風格類型的一致
在實驗結果的分析中,研究者發現不同學習風格的被試在在線討論時間和閱讀時間上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即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試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用于在線閱讀,而發散型和順應型的被試則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用于在線討論,這一點與Kolb的學習風格理論是一致的。Kolb認為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學習者具有抽象概括的特點,抽象概括的學習者注重對符號的理解,擅長在非人際環境中以及權威指導下的學習,因此,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學習者傾向于通過閱讀網上提供的電子文檔來學習動畫的設計;發散型和順應型的學習者具有依靠具體經驗學習的特點,該類學習者強調由情感體驗和實際經驗而導致的學習,善于與學習伙伴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發散型和順應型的學習者傾向于通過QQ與擅長動畫設計的研究生進行討論,由此獲得動畫設計的方法。
另外,實驗中不同學習風格的被試在在線制作時間和觀察時間上,并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其原因可能在于實驗環境的限制和實驗任務的特殊性造成的。首先,被試感到通過觀察其他被試的計算機屏幕來學習動畫的設計是比較困難的,因此,絕大多數被試都沒有花費時間來觀察他人的計算機屏幕。其次,要完成該動畫設計,被試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動畫的制作,所以,實驗中所有的被試都花費了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于動畫的制作。
(2)測試成績與學習風格類型的相關
過去的研究表明,不同學習風格的被試在利用計算機作為媒介進行學習時,呈現出不同的學習結果。例如,Henke等人[9]曾經宣稱在基于計算機的學習中,聚合型和同化型學習者的學習結果要好于其他類型的學習者。然而,本研究中的數據經過卡方檢驗后,顯示出不同學習風格的被試在測試成績上并無顯著性差異,這一點是出乎研究者預期的。同時,研究者也發現,雖然被試之間的測試成績并沒有顯著性差異,但聚合型和同化型學習者測試成績的平均值還是要高于發散型和順應型學習者,這一點與表1中多重線性回歸模型中回歸系數的計算結果是一致的。從表1看出,在線閱讀的標準偏回歸系數是0.302,在線討論時間的標準偏回歸系數是0.009。數據表明在線閱讀時間對測試成績的影響比在線討論時間大,也就是花費了更多時間進行在線閱讀的聚合型和同化型學習者,其測試成績的平均值要高于那些花費了更多時間進行在線討論的發散型和順應型學習者。
參考文獻
[1]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9.
[2] 謝艷.教育研究的兩大研究取向初探[J].云南電大學報,2004,6(3):31-33.
[3] 張偉香.量化研究―一筆不可缺少的教研資源[J].教學研究,2008,(1).
[4] 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 喻立森.教育科學研究通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6] 鮮蘭.論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的結合[J].教學研究,2008,(2).
[7] 陸宏.網絡教學中基于Kolb學習風格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3):41-44.
[關鍵詞]網絡課程開發 需求分析 推拿學課程 構建策略
[作者簡介]吳云川(1970- ),男,江蘇南京人,南京中醫藥大學推拿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現代教學技術在推拿學教學中的應用。(江蘇 南京 210023)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成人繼續教育《推拿學》網絡課程平臺開發和評價”(課題編號:D/2011/03/078,課題負責人:吳云川)和南京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2011年課題“《推拿學》網絡課程設計和開發研究”(課題編號:NZY1111,課題負責人:吳云川)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3-0142-02
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開設網絡課程已成為一大趨勢。相對于傳統的學校課堂教學課程來說,網絡課程在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和教材內容上都將給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成為信息社會中高校教育發展的突破口。
有效的網絡課程必須經過精心地開發。網絡課程的開發,不但要考慮學校資源的存量與技術條件,更要充分掌握學生的真實需求。網絡課程往往面對的是分散型的學生群體,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是網絡課程開發中的基礎性環節,也是網絡課程開發的核心依據,有利于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讓課程真正走出“教材本位”的泥沼。
一、學生需求調查的基本維度
權威性的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術和方法”。這種概念僅僅強調了技術線路,并沒有突出對需求主體的關注,因此很容易回到“教材中心”的老路。為了防止 “新瓶裝舊酒”現象出現,網絡課程開發的學習需求分析環節,應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需求維度的分解以及問卷的話語方式等方面,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傮w來說,用于網絡課程開發的學生學習需求調查應該關注以下幾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學生的學習環境,如學生的家庭環境、社區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學習環境會對學生的網絡學習需求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有沒有網絡條件,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網絡學習需求。第二個維度是學生的學習期待。學生對網絡學習內容的期待是網絡課程開發中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如果說學生認為某門課程在線學習更有趣,更有效,則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的概率就會大;反之,概率就會小。第三個維度是學生的學習策略。這里的學習策略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偏好。盡管現代教學理論發展很快,但是學生還是喜歡那些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甚至一些學生還排斥一些新的學習方法;有些學生喜歡講解式教學模式;有些學生喜歡自由討論式等,不一而足。學生的學習策略直接影響學生是否選擇網絡學習以及網絡學習的效果。第四個維度是學生的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困難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些知識性困難,還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心理。掌握學生學習的困難可以幫助我們在網絡課程開發中有的放矢,達到預期目標。
二、學生需求調查的基本情況――基于推拿學課程的需求調查
1.需求調查的實施情況。了解和分析學習者的客觀需求對網絡課程的開發來說有著基礎性的作用,如果需求分析缺位,就會造成課程目標的迷失,社會與個人的課程需求被漠視,最后造成課程效果的落空。為了更好地說明基于學生需求的網絡課程開發策略,我們選擇成人教育中的推拿學課程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推拿學是中醫院校比較受歡迎的課程,選擇學習的學生也比較多,但推拿學課程目前在國內尚無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課程,各中醫院校推拿學精品課程的學習網站建設強調的是課程資源的展示和資源共享,并不能真正實現網絡課程教學的形式和目標。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建設成人繼續教育推拿學網絡課程,幫助成人繼續教育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推拿學課程知識。
為全面了解我校成人繼續教育學生對推拿學網絡課程的需求情況,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某中醫藥大學成人繼續教育2010、2011級中醫護理學、中醫學和針灸推拿學專業,業余專升本科層次學生共計6個班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122份,回收有效問卷114份,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為93.4%。研究采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中,我們按照網絡課程開發所需要的基本維度進行模塊化設計,在模塊的基礎上再進行觀測點的分解,關注了推拿學網絡課程在應用、設計、管理和評價過程中學生的真實需要,為進一步加強與完善推拿學網絡課程的建設提供科學的依據。
2.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學生的網絡課程學習環境喜憂參半。68.42%的學生在家庭等其他地方使用網絡;84.21%的學生能夠接受網絡課程教學模式。而針對推拿學課程而言,91.23%的學生能夠接受網絡課程的教學方式;57.89%的學生愿意采用全部網絡教學模式;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可以將大部分的教學使用網絡形式,而部分內容采用面授的方式。但是,由于網絡課程是新事物,普及率不高,只有約33.33%的學生了解網絡課程,而49.12%的學生對網絡課程僅僅是聽說,71.93%同學沒有接觸過網絡課程。
學生對開設推拿學網絡課程效果的認識,可以從側面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對網絡課程教學風格的期待。學生對開設《推拿學》網絡課程認識如下:第一,推拿學網絡課程的優點排序為:學習時間靈活(61.40%)、學習資源豐富(19.30%)、學習內容更容易掌握(12.28%)、學習方式靈活(7.02%)、便于和教師交流(1.75%);第二,關于提高學生主體性方面,57.89%的學生認為網絡課程的開設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71.93%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59.65%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64.91%的學生認為可以更方便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提高創新能力;第三,是否激發學習熱情、豐富課程知識方面,82.46%的學生認為能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68.42%的學生認為可以增進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另外,還有54.39%的學生認為可以有利于提高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和交往。
在針對推拿學網絡課程的形式和內容需求方面,學生表現出比較一致的意愿。85.96%的學生認同網絡教學和面授相結合的教學形式;56.14%的學生僅僅偶爾在網絡上搜索和下載過“推拿學”課程的相關內容;59.65%的學生在網絡上觀看“推拿學”課程的相關資料;80.71%的學生最希望從網絡課程中獲得的資源就是帶有操作性的視頻和課程錄像;還有52.63%的同學希望建立課程的討論板塊以便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52.63%的學生希望通過來提交作業、提問和討論課程內容;59.65%的學生希望將BBS討論版和課程學習登錄次數作為期末考核指標之一。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課程開發策略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看出,成人繼續教育網絡課程能夠被大部分學生所接受,并且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網絡課程作為一種新型課程形式,其在本質上并不能脫離課程的基本屬性。因此,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從課程的本質上去認識網絡課程,這也是網絡課程開發、設計與實踐運用的根本立足點。針對推拿學網絡課程的開發調查,我們需要關注以下問題:
1.網絡課程的開發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習慣。網絡課程在實踐運用中,既要考慮到新穎的信息傳播途徑的特點,提高資源的含量,也要注意利用多媒體來構建與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情境相一致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利用豐富、開放的網絡資源。從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成人繼續教育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工作業余時間學習,并且大部分學生沒有太多時間上網,上網地點多數在家里或辦公室,所以網絡課程每一章節的學習內容應控制在一小時之內。在調查中,大多數學生傾向于選擇在線觀看,但如果課程錄像和視頻內容過長,學生往往選擇下載后觀看的方式。由于下載過程同樣消耗時間,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學生的時間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我們在制作視頻時需要注意視頻的大小和格式,便于學生能流暢地在公共網絡上觀看。
2.正確處理網絡授課與面授的比例關系。大部分學生愿意接受推拿學這門課程采用網絡教學形式,但不愿意全部使用,更傾向于大部分網絡課程,部分實訓面授的教學形式。推拿學是一門實踐操作要求比較高的課程,一般成人繼續教育采取的是函授方式,每學期集中兩次面授,其他時間由學生在家自學。另外,推拿學課程面授教學中,往往理論課程教學占據大多數時間,而實訓教學諸如在老師指導下的手法練習課時很少。因此,調查中,學生普遍認為理論教學可以采用網絡學習方式,但實訓部分最好面授,如果采用這種教學形式,學生的實踐課時將會增加很多,更利于推拿手法的掌握。
3.需要把握好網絡課程資源的呈現方式。從目前的一些網絡課程資源來看,很多課程所呈現的僅僅是一些網絡教學課件。這些網絡課件通常只是教學內容的羅列,淡化了教育的目標、對象、內容以及方法的設計,而且忽視了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活動特點,與真正的網絡課程相去甚遠。教師呆板的教學體態、平淡的話語會讓學生越來越失去學習興趣,體會不到課程的魅力,甚至失去學習本門課程的信心。
4.建立多元化的網絡課程輔導渠道。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學生認為目前網絡課程的輔導答疑渠道過于單一。網絡課程為了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往往會開設BBS討論版。部分網絡課程教學中,為防止學生在使用網絡課程時只進行單向行為的學習,還將討論版灌水次數作為考核指標之一,強制讓學生與教師以及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這一做法的弊端非常明顯,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導致只為考核而登錄。另外,BBS交流不夠即時準確,受到網速、網點以及上網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比較大。例如,推拿學網絡課程中,應充分考慮成人教育學生平時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具體情況,可以通過飛信、微博、QQ群、微信等即時交流工具和平臺,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小組之間的合作,建立起多元化的網絡課程答疑和交流平臺。
通過調查,我們認為推拿學網絡課程的教學形式比較適合目前成人繼續教育學生的學習,能夠有效拓展學生學習推拿學的空間和時間,形式靈活,特別是通過對推拿學網絡課程的重新構架和設計,可以真正改變目前網絡教學平臺中重建設、輕利用的狀況,為網絡教學帶來一種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蔡廣艷.網絡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高教研究,2010(9).
[2]盧風.文化多元主義與后現代主義[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