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5: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環境問題的類型、成因及影響分析
1.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并對人類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和破壞的問題。從環境問題的概念可以推出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可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是主要原因。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是人類從環境中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類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壓力過大。全球人口急劇增長和龐大的人口數量使人類對資源的需求超出了環境供給資源的能力,從而使資源短缺;同時人類排放的廢棄物超出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人類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造成資源破壞和浪費,從而出現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造成了高投入、低產出和高污染,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影響
環境問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環境污染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長;生態破壞影響人類和生物的生存和發展;資源短缺和資源供應緊張,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環境問題的類型、形成原因及影響(表1)
二、我國三大生態破壞問題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對策分析(表2)
三、全球性環境問題分析(表3)
四、環境問題的地區差異分析
1.城市與農村的差異
城市人口集中、房屋集中、工業產業密集、交通運輸繁忙,廢氣、廢水、廢渣、噪聲排放量大,環境問題以環境污染為主。
農村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人口增長較快,毀林開荒、過度放牧、過度樵采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故農村環境問題以生態破壞為主。農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物質,造成一定程度的水體、土壤污染。
從考查內容上看,側重結合具體的環境問題考查當代環境問題的表現、成因、治理措施;結合國際油價、礦石的價格變動考查資源的分布、影響;結合流域的洪澇災害、湖泊面積的變化考查濕地的生態作用及保護措施;結合重大污染事件考查污染物的來源、危害及應采取的防治措施;結合我國每年的《環境狀況公報》等考查國家和政府在環境管理方面的主要作用。近年來主要考查了氣候變暖及影響、大氣污染、水污染、生態破壞等重大環境問題。從考查形式上看,信息呈現方式多以統計圖表、文字材料等為主,要求考生結合環境問題所在的區域地圖,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從能力和意識考查上看,側重考查讀圖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運用相關基礎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保護環境的意識等。
【重點剖析】
一、當代環境問題的表現、成因及特點
1.當代環境問題的表現
2.當代環境問題的成因
環境問題的產生,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而以人為原因為重要。它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對矛盾的沖突:
強調: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①人類尊重環境規律:對立性向統一性轉化,人地關系協調,對人類產生有利或無害的影響。②人類違背環境規律:統一性向對立性轉化,人地矛盾尖銳,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勢必會反作用于人類和人類社會。
3.當代環境問題的特點
二、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1.主要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1)化石燃料的分布特征:不均衡
(2)化石燃料開發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3)化石燃料合理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措施
3.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2)我國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三、中國不同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與防治
我國不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生態環境問題,它們的分布、形成與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強調:生態環境問題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一種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可能會導致其他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例如,森林的破壞會使流水的侵蝕作用增強,出現水土流失現象。而泥沙被攜帶到下游的湖泊中并沉積下來,又會造成湖泊面積減小,導致濕地萎縮。又如,森林破壞、草地退化、濕地萎縮等生態環境問題還會導致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拓展延伸: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中國生態環境惡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但主要是人為因素。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如下圖:
四、環境污染與防治
1.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的類型、表現及危害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建設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經處理后排放;防治石油泄漏。
2.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體廢棄物污染
固體廢棄物污染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通常稱為垃圾)污染環境的現象。
(2)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危害
(3)城市垃圾常用的處理方法
垃圾的處理應堅持“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原則,幾種主要的處理方法比較如下:
強調:垃圾被稱為“放錯地方的原料”,若采用科學合理的利用方式可以變廢為寶,其利用方法、利用成分和優勢見下表:
3.大氣污染的主要類型及其防治
拓展延伸:我國重酸雨區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分析:我國酸雨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區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①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氣中的灰塵顆粒均呈酸性,對大氣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夠的中和,而北方與此相反。②南方降水多,大量酸性氣體隨雨水降落至地面。③南方地形多以丘陵為主,風速小,酸性氣體不易擴散;而北方地形平坦開闊,風力較強,易于酸性氣體的擴散。
我國與歐美酸雨類型的不同:歐洲、北美的主要能源為石油,酸雨類型為硝酸型酸雨;而我國以燃煤為主,多為硫酸型酸雨。
五、環境管理與公眾參與
1.環境管理的對象、執行主體及目的
2.環境管理的手段
3.環境管理的國際合作
4.公眾參與
(1)民間環保組織的優勢及作用
(2)個人環境道德修養
【典例分析】
例.(2013年高考福建文綜卷)表2是我國某區域2008―2010年占用、增補耕地的平均坡度與平均海拔狀況,據此回答問題。
(1)指出占用和增補耕地分布的差異,并推斷增補耕地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
(2)簡述該區域保護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題,從表中數據可以直接看出,占用耕地比增補耕地的平均坡度小、平均海拔低;增補耕地因坡度大、海拔高,開發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破壞,進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第(2)題,可從宣傳教育、制定法律法規、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耕地質量等方面進行回答。
參考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區域;增補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區域。增補耕地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強教育與宣傳,依法保護耕地;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嚴格限制坡度大區域開墾。
【創新演練】
1.內蒙古東部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為了提高能源工業的經濟效益,內蒙古加強了能源的加工轉換,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和輸出焦炭。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分析內蒙古當地人在開采煤炭過程中,可能導致的環境問題。
(2)簡述電力輸出對當地環境產生的影響。
(3)在開發利用煤炭過程中當地應采取什么環保措施?
2.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子廢棄物的數量快速增長,正成為危險的污染源。讀“中國電子廢棄物管理過程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指出圖中電子廢棄物處置不當可能導致的環境問題。
(2)結合圖中信息,簡述合理處置電子廢棄物的措施。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新華網2010年8月9日報道,根據安徽環保局提供的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巢湖湖區共有約20平方千米藍藻集聚,占巢湖總面積的2.56%,集中分布于西半湖西北部和東半湖東南部,并有局部暴發的趨勢。巢湖是中國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兩市之間,因湖呈鳥巢狀而得名。
材料二 藍藻發生趨勢與氣象條件關系表:
(1)按照環境要素劃分,藍藻暴發屬于________污染。
(2)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安徽巢湖藍藻暴發的原因。
(3)請為巢湖藍藻的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議。
(4)環境管理的手段除了環境技術手段、經濟手段、環境教育和新聞媒介手段外,還可以采取________手段、________手段等。
4.綠色消費正在全球興起,成為時尚。綠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對環境都不造成污染。讀“產品在社會中的一般流程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在生產過程中,保證產品是綠色產品的關鍵,主要取決于哪兩個環節?
(2)舉例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綠色消費。
參考答案:1.(1)破壞地表土及植被,導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區易塌陷;堆放礦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環境。
(2)造成當地大氣污染。
(3)對礦區土地進行復墾,提高能源綜合利用率,建立循環經濟模式。
2.(1)廢水、廢渣中含有的重金屬(如鉛、汞、鉻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質污染水源、土壤、大氣后,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電子廢棄物占用土地;廢舊電器重復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2)加強對電子廢棄物的監管;分類收集,企業回收利用,資源化處理;無害化處理;衛生填埋。
3.(1)水
(2)高溫、降水少、風速??;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
(3)生產和生活污水達標排放;引江濟巢,增加入湖流量,促進水體流動和交換;加強監測與管理。
(4)行政 法律
1.1環境檢測的現狀。
1)環境問題越來越復雜。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變得越來越復雜,對環境檢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我國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問題、水污染問題、垃圾處理問題、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環境檢測需要對與環境質量相關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但是,同一個環境問題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其誘發原因往往會有所不同,有時一個環境問題的出現,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給環境檢測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2)環境檢測設備配備不足。環境檢測工作中環境檢測設備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很多環境問題是用肉眼無法觀察出來的,必須要通過專業的檢測設備的檢測才能得出結果。然而,目前我國環境檢測設備配備不足,不少基層檢測站的檢測設備配置非常簡單,對于復雜的環境問題根本無法檢測出來。并且現有的檢測設備檢測水平還有待提高,這給環境檢測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也無法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3)缺乏專業的環境檢測人員。環境檢測工作除了檢測設備以外,檢測人員也是至關重要的。環境檢測技術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所以對檢測人員的要求也非常高。專業的檢測人員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工作經驗,對環境問題進行初步的估測,再根據估測情況進行檢測,這樣既能夠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也能夠提高環境檢測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我國環境檢測人員缺乏,很多基層環境檢測站的人員配備極少,有時幾個人要完成多個檢測任務,這給檢測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工作壓力,同時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障。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環境檢測任務也會大量增加,對專業的環境檢測人員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專業人員缺乏的問題急需解決。
1.2環境檢測的流程。環境檢測工作首先從取樣開始,在取樣過程中,要明確分析的對象,確定采樣點、采樣時間、采樣量等。對于不同的污染源在進行樣品采集時,所采用的方法、器件、方式、容器都有所不同,要根據具體的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確定。其次,樣品采集完成后要進行處理和保存,如實的做好登記再送入實驗室進行檢測。環境檢測技術所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泛,例如物理學、生態學、化學、地理學等,目前我國的環境檢測技術主要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儀器分析法、色譜分析法、電化學分析法等。在完成了樣本檢測之后,就要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對于檢測數據要進行處理,最終得出環境質量的評估結果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
1.3環境檢測的任務及要求。開展環境檢測工作的主要任務有兩個:第一,分析樣本情況,及時發現樣本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且要對樣本存在的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環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據。第二,對樣本環境質量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制定長期的環境保護措施,避免環境質量再次惡化。環境檢測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檢測的最終目的是要確。保居民生活環境的質量。對環境檢測的要求首先表現在通過環境檢測,能夠及時發現居民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理,從而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
2)環境始終是在動態變化的,環境治理措施采用不當,會導致環境問題更加惡化,同樣,環境治理措施采用得當,則環境會得到改善,環境質量也會提高。環境檢測工作的開展要能夠通過對樣本檢測分析,找出能使環境問題得到改善的方法。
3)環境檢測一方面是對現狀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會對未來趨勢進行預測,這就能夠給相關部門及破壞環境的企業敲響警鐘,使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尤其是對于那些違規生產的企業和廠商,提前對其下達整改通知,這也是提高環境治理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
2環境檢測對環境保護的作用
2.1環境檢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環境檢測工作是環境治理的基礎和重要途徑,因此,環境檢測對環境治理具有促進作用。環境檢測是通過專業的儀器設備以及專業的研究人員對環境樣本進行分析,得出具體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對區域內環境質量的等級作出評價,并且還能對污染物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在開展環境治理工作時,就能根據這些具體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制定治理措施,從而提高環境治理的效果。例如對霧霾天氣中的PM2.5的測算,可以反映出空氣質量的好壞,同時通過分析,可以確定霧霾是由于空氣中含有大量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從而判斷出霧霾天氣的主要來源是由于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建筑施工灰塵等,就可以根據這些原因制定出具體的解決措施,例如車輛限行、制定工業廢氣處理標準、在建筑施工區域內采取相應的防灰塵措施等。所以,加強環境監測,有利于環境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對環境治理具有促進作用。
一、根據現行的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地理現行教材中有許多與環境教育密切相關的章節,教師可以以這些章節為藍本,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質疑解惑的過程中,自覺地引起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從而受到環保教育。例如,在教《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人類的活動能否影響到我們當地的氣候?請舉出一些實例來說明。學生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解答,自然就能對環境問題有所關注了。
二、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報刊、雜志、互聯網上收集有關環境現狀的資料,激發他們對環境問題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學生對環境問題僅僅有所關注,那環保觀念還未深植于學生的頭腦中。因此,我常常要求學生對課文中某些環境問題(例如美國曾多次發生"黑色風暴"災難)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鼓勵他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報刊、雜志、互聯網上收集有關環境現狀的資料,自主探究,然后再在班上進行交流。這樣做,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又讓他們對環境問題產生了更高層次的思考。
三、充分利用地理實踐活動,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天氣和氣候》這一節時,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熱、刮風、下雨等現象,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區的臺風、洪澇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們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鼓勵學生們在家長的陪同下去旅游,讓學生們在大自然中體會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東營市的自然旅游資源很豐富,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如鼓勵學生們在家長的陪同下到黃河入??诼糜螘r,引導他們在觀察中思考討論:“黃河入??诼糜螛I的現狀、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p>
環境教育的“真”就是要使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真實情況在有關環境教育滲透的各學科里,地理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最密切的,結合課堂直接教學和課外知識滲透,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環境問題的真實情況可以通過以下內容來了解:
1、了解環境問題的表現和實質
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后,生產力有了發展,人類從環境中提取的資源越來越多,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也與日俱增,環境污染迅速增加環境質量急劇惡化,最終產生了各種環境問題,直接構成對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威脅。
2、了解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不僅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區域的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全球性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大氣污染、水污染、有毒物品擴散、生物多樣性銳減等。通過學習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樹立全球環境觀念,理解“地球――人類共同的家園”這一環保主題“。
3、了解中國環境總的現狀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成為人民群眾日益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0萬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260萬平方千米,每年因荒漠化造成 直接經濟損失約500多億元。大氣污染嚴重,全國600多個城市的大氣環境只有少數幾個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水質惡化,河流、湖泊、水庫均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通過了解這些事實,從而認識我國為什么要把環境保護做為一項基本國策。
通過對以上環境教育的“真”的了解,促使學生樹立“憂患意識”,產生危機感,憂國心,達到“全球意識――本地行動”這一意識與行動的統一。
二、環境教育的“善”
環境教育的“善”就是改善環境的途徑和方法,世界各國在保護生態,防治污染方面有許多有益的經驗和做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節約資源
環境污染歸根結底是人們限于一定的認識水平和經濟技術條件,把各種氧化物、重金屬鹽類和有機物等不加利用地排入環境所致,是資源浪費的結果;生態破壞則歸咎于人們不能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自然環境承載限度之內的生物、土地、淡水等資源,而是過度地向環境索取。因此,節約資源不僅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進行清潔生產
實現生產過程的無污染或少污染,生產出來的產品及其在最終報廢處理過程中,也不對環境造成損害,例如有些國家為消除“白色垃圾”研制出了可以在自然界中分解的包裝袋,以代替伎的塑料包裝袋。
3、發展清潔燃料技術
在各類環境污染中,一燃料礦物燃料造成的污染最為嚴重,其中最突出的是燃煤,為此許多國家都在發展清潔燃煤技術。
以上就是環境教育的“善”。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環境科學的書籍和報刊文章,開展環保小科技,小發明創造活動,用高科技和新發明來改善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解決環境問題的意識。
三、環境教育的“美”
環境教育的“美”,其實是一種道德品質教育,也就是教育學生要從自身做起,去為改善環境盡份力,使環境變得越來越美。也就是說,環境教育不單單是給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它也是從道德品質方面對學生進行的素質教育,比如素質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學會做人”,而環境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首先就是要使學生樹立環境價值觀和道德觀。人類不但要對自己講道德,還要對自然環境講道德。明白自身活動對于自然、人類社會和子孫后代的崇高責任,并能自覺地為社會的長遠利益而犧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人們應當改變超前消費、炫耀富裕、過分追求物質利益,以犧牲環境來換取高額利潤的各種不道德行為。其次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自覺維護人類利益而又不損害環境的行為素質,培養他們自覺愛護環境的行為,使學生能夠關注周圍的環境問題,對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普通常見的環境現象產生興趣,并能采取科學的態度,形成初步的認識和評價能力,形成文明的環保行為習慣,能有意識地去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制品,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積極購買環保產品等,在吃、穿、住等行為中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
一、法律對環境保護的集體失語
追究行為人的環境責任有三種形式: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主要是代表人民意志的政府和其相關部門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予以處罰的責任,刑事責任是違反法律并構成犯罪的行為予以法律懲罰的責任。二者都是一種公權力部門追究的事后責任,即發生環境損害的前提下才予以處罰,不利于從源頭上制止環境污染問題。公權力部門在保護環境上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是因為:第一,公權力部門對環境保護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第二,公權力部門工作機制缺乏靈活性。因此有學者提出:“如果發動私法機制,則情形就大不一樣了,私法的利益直接和個人相聯系,私法在保護環境時是以其個人及其團體的利益為內容的,是一種利益驅動機制,利用了人類追求利益、趨利避害的本性,從而使環境保護的力量源泉植入萬民心中,環境問題的解決也因而具有了基礎?!雹?/p>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是典型的私法。民法是保護私的利益,它的已任不是為了解決諸如環境問題等社會問題?!皻v史上的民法即使在它有限的程度上也未能保護社會福利,如財產法、合同法和侵權法都是以個人利益為本位,忽視了社會的、共同的、集體的福利,因而它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法律領域?!雹凇半m然民法自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呈現了社會化趨勢,無論社會化程度有多深,也不管社會問題有多嚴重,民法“權利之法”、“自由之法”的本質仍然沒有變,“私的本位”仍然是民法在制度變遷中不變的信念?!雹鬯椒ㄗ灾纬蔀槠茐沫h境、污染環境的避風港。④因此有學者指出“環境污染和破壞是所有權絕對化、不受限制的契約自由的結果?!雹荼疚墓P者從分析民法對保護環境不力的原因入手,以期發現問題并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傳統民法無力應對現代環境問題的原因
傳統民法對保護環境、防止污染顯得那么脆弱。究其原因在于傳統民法的三大原則以及相關的法律制度設計上不能符合保護環境的要求。
(一)所有權絕對原則
在該原則下,所有權為絕對的支配權,排斥一切干預,土地所有權的范圍上至天空,下至地心,毫無限制。⑥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民法制度從來都是追求財富、擴張財富的制度,其中物權制度更是以“物盡其用”為原則,是實現民事主體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同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都秉承著理性經濟人的觀念,即經濟活動中的個人都是以理性作為自己行動指南的“經濟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但是人類發展的實踐證明,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理性經濟人的假說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成立的,資源的有限性、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以及人的自利性,必然導致忽視甚至排斥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傾向。在實際的生活中,多數民事主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日常生產活動中大量的排放污染物,給環境帶來極大的損害,同時損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
(二)意思自治原則
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主要是指民事主體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交易對象、交易內容、交易形式等,他人不得干涉。因此,傳統民法在賦予民事主體絕對自由的時候,也埋藏了民事主體侵害環境的禍根,民事主體可以在合法外衣的保護下不承擔任何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
(三)過錯責任
過錯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只對因自己主觀的故意或過失造成的損害承擔法律責任,否則即使民事主體對他人造成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在這種歸責原則下,被害人需要證明加害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然而,在近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的逐步推廣,企業都是在規模化、集團化作業,受害者個人和侵害企業在信息、技術、實力等許多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受害人個人無力證明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在主觀上存在過錯,因此侵害企業可以輕松的逃避法律的懲處。同時,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侵權行為法以發生環境污染實際損害后果為承擔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這就導致了侵權行為法不能在預防環境污染和消除致害根源上發揮作用。
三、民法對環境問題作出的積極回應
雖然民法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其獨特的秉性,但在歷史長河中,民法始終能與時俱進,發揚其開放性、廣泛包容性和極大的彈性,以適應變遷了的社會需要,根據時代的要求,民法可將環境保護的要求納入其規范中,并進行整和和創新,這樣一方面民法可以對環境問題作出積極的回應,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其作為私法的作用,賦予民事主體更多的主張環境利益的權利,彌補環境保護中的政府失靈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將民法的相關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
(一)民法的基本原則
民法基本原則可以在以下兩方面拓展:第一,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在現代民法中被賦予帝王條款的法律地位,它不僅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行為準則,也是法官在司法活動中行使自由裁量權的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旨在達到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目的是達到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發展。從誠實信用原則追求利益平衡的功能和安全利益的價值目標來看,在現代社會,當環境問題導致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將環境保護的要求納入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已是歷史的選擇。⑦
第二,公序良俗原則,“自其產生以來,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公序良俗以新的意義,它也以其巨大的靈活性、包容性處理著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新問題,在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正義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⑧在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重大問題的今天,將環境道德作為公序良俗的一部分,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來保護環境已經變得十分重要。
(二)民事主體制度
傳統民法學者對民事主體給出的定義均包含一個隱性的前提,即民事主體要現實的享有民事權利,因此只有當代人才能進入立法者的視野,環境問題的出現向人們昭示了一個道理,在保護當代人環境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后代人的環境利益。因此,可以賦予后代人同樣的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地位,并通過民法的制度、監護制度來解決其權利行使和義務履行的問題?;蛘邔h境做為特殊的客體來保護,對現實生活中侵害環境的行為,通過民訴法上公益訴訟制度來解決原告地位問題,通過賦予社會公眾訴訟主體資格,對侵害環境的行為實行全民監督和保護。
(三)物權制度
無論是英美法系的財產法還是大陸法系的物權法,長期認為所有權人可以對其所有物為所欲為,他人甚至國家不得干涉。這是造成環境問題的一大原因,現代物權法律制度可以在兩方面拓展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其一,創設環境物權制度,它是指對環境資源進行綜合性支配并將環境法上的義務納入權利內容的物權。環境物權制度使得環境資源在現代物權法律制度體系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環境資源不再是曠野上奔跑的野兔,人人可以追而逐之,有效的避免了公地悲劇的上演。其二,建立環境保護相鄰權,環境保護的相鄰關系不只于以不動產的相互毗鄰為前提,克服傳統民法相鄰權的局限,建立環境保護相鄰權有利于保護環境。表現在權利內容上,環境保護相鄰權,保護的不僅有一次污染(或直接污染)或直接危險,而且還有間接污染和間接危險;表現在相鄰范圍上,環境保護相鄰權,不僅保護不動產,還保護相鄰主體利用其不動產所應享有的生態利益。⑨
環境保護相鄰權發揮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過處于環境保護相鄰關系的主體間的相互制約來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減少糾紛、和睦相處,同時也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環境和資源。⑩
(四)合同制度
創建環境合同制度,環境合同是指“國家和個人以及個人和個人之間就環境資源的使用權的確定和轉移達成的協議”環境物權制度著眼點在于保護靜態的環境資源,而環境合同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護動態的環境問題,因此建立了環境物權制度后,建立調整環境資源流轉關系的合同制度就變得十分重要了。這樣兩種制度可以相輔相成,使得保護環境資源的歸屬、利用和流轉等問題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五)人格權制度
環境資源做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人類的價值不僅僅表現在物質方面,還有精神方面的,傳統民法的人格權制度只對民事主體本身進行直接保護,包括生命權、健康權等,雖然現實的環境污染也會給民事主體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損害,但生命、健康受保護的條件是個體的生命、健康受到直接的損害,而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一般都是間接的,因此人格權制度應建立環境人格權,它是指以環境資源為媒介,以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美學價值為基礎的人的身心健康權。對采光權、通風權、呼吸新鮮空氣權進行人格權立法保護,這樣可以在保護民事主體私益的基礎上保護環境進而保護公共利益。
(六)侵權制度
1 露天煤礦開采引發的環境問題
露天煤礦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地表的破壞及其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水體污染和空氣污染。隨著露天煤礦數量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對環境特別是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和污染將日趨嚴重。
同時,露天采煤形成的凹坑,由于地質構造、邊坡巖體、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等原因誘發滑坡、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質災害,可能危及周邊地區的工業企業和居民建筑的安全。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又破壞了原來的生態環境。
1.1 露天煤礦開采對土地的破壞
露天煤礦區對土地資源的破壞主要表現在露天采場的直接挖損、外排土場壓占土地和工業廣場的占用等。挖損是對原地表形態、淺部地層、生物種群的直接摧毀,致使原土地不復存在,壓占是挖損過程中產生的廢棄巖土堆置于外排土場上造成原地貌功能的喪失一挖損和壓占等工程活動直接破壞了表層的植被,導致這一區域原先處于相對穩定的系統受到干擾,使區域內的土地利用、植被覆蓋、地貌、保水力等生態因子發生巨大的變化,占用使原有的土地利用類型變為容納廠房、選煤場、運煤鐵路、排土道路、供電線路以及排水管道等工礦用地。
據不全完統計,我國露天開采平均每萬噸煤破壞土地0.24 hm2,其中采場挖損破壞0.08hm2,外排土場壓占0.16hm2。尤其是傾斜煤層的凹陷露天礦因不能內排或內排量較小,剝采區不可能在開采閉坑時恢復為原始地形,剝離廢石外排占用土地量更為巨大。
如撫順西露天礦形成的礦坑東西長6.6km,南北寬2.1km,面積達10.87km2,3個廢棄矸石排土場面積達20.2km2;阜新海州露天礦長4km,寬2km,深350m,面積達8km2,排土場面積達14.7km2。露天開采活動在如此廣大的范圍內延續幾十年至近百年,對生態地質環境的影響之大、危害之多、治理之難可想而知。
1.2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問題
露天煤礦閉坑后,對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最嚴重的是露天煤礦排土場淋溶水。排土場的煤矸石中富含堿金屬、堿土金屬和硫等,大氣降水淋溶了煤矸石中的無機鹽類,含無機鹽類的淋溶水流入地表水體會對地表永體造成污染,滲入地下含水層,也會污染地下永體。阜新新邱露天煤礦排土場附近于家溝地區的地下水體就是由于露天煤礦排土場淋溶水滲入地下使其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而導致不能飲用的。
此外,露天煤礦閉坑后,采場周圍水體和大氣降水匯入采場礦坑,也會由于礦坑積水浸潤采場的殘煤露頭,而使煤層中的硫和重金屬等污染物質溶入水體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1.3 大氣染污問題
露天煤礦排土場污染最嚴重的因子為剝采區、排土區和運輸道路兩側一定范圍內的粉塵(TSP)。另外含有因少量煤矸石和殘煤在大氣中慢慢被氧化而可能發生自燃,產生一定量的CO、SO2、和NOx等有毒有害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
對某露天礦區的現場監測結果顯示:大氣污染物主要是總懸浮顆粒物(TsP)、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研究表明;TSP的含量遠遠超出二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因此為主要污染物。在每年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兩個時期會出現兩個污染高峰期,表現出明顯的季節特征,與氣象條件緊密相關;氣體污染物高峰期均處在冬季前后,在每年的夏季濃度最低,CO、SO2的濃度與煙霧出現次數呈正比關系,主要是由于殘煤自燃引起的。
此外,我國露天煤礦排土場大多沒有土地復墾和再植被,每個露天煤礦的外排土場都會形成一個幾百到幾千公頃的人為荒漠化土地,春秋時節,荒漠化的排土場所產生的揚塵等亦會使周圍大氣造成嚴重的TSP污染。
1.4 露天礦閉坑前環境地質問題與災害
我國露天煤礦開采至閉坑前環境地質問題與災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露天采礦形成的礦坑邊坡及排土場邊坡,由于地質構造、邊坡巖體、地表水及地下水作用、采礦工程活動等原因誘發一系列諸如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突發性或緩變性地質災害,危及該地區周邊工業企業與民居建筑的安全,造成人員傷亡及巨大的經濟損失。如撫順西露天礦,從20世紀50~80年代共發生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災害達90次,并使周邊石油一廠發電廠的廠房與重要設施受到破壞,損失超過數億元。阜新海州露天礦從1953年投產1990年止,共發生滑坡等災害75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其它露天礦的滑坡也不少,而小規模的地質災害更是屢見不鮮。
因此,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貫穿于露天礦開采的始終,并有可能延續到閉坑卮
(2)露天礦開采還引發許多生態環境惡化及緩變性的災害。如礦坑的煤、可燃礦物,排土場排放的煤矸石等有可能造成局部區域自燃,引起溫室效應影響小氣候,有害氣體污染地區大氣環境。危害人們健康,排棄物中的有害元素通過地表水、地下水滲透,造成水質污染和周圍農田鹽漬化;礦坑、排土場的廢巖土,經剝蝕風化,受風力作用產生大量粉塵及有害氣體,危害人民健康等等。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就變成了長期污染空氣、水質、農田的緩變性災害而影響人類生存環境,而且如不及時治理,則在露天礦閉坑后仍將繼續產生影響。
1.5 露天礦閉坑后地質環境的變化與環境地質災變發展趨勢
露天礦閉坑后地質環境將發生改變,環境地質災變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主要體現在水文地質環境的變化。露天礦閉坑前為維持正常生產與邊坡安全的全套疏干排水系統,在采礦結束后不可長久維持,一旦停止,則地表水、地下水將向礦坑匯集,原來的疏干邊坡(簡稱為干邊坡或干坑)將逐漸充水成為濕邊坡,使邊坡巖體含水量增大,強度大幅下降,地下水水位上升,邊坡穩定性下降,從而發生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
許多露天開采的礦山,下部曾由地下開采過,巖體受到擾動、破壞發生沉陷,再在露天開采與地下開采的復合作用下,邊坡巖體被切割、再度破壞與擾動,隨著終采閉坑,邊坡將加陡至最終幫坡角,這樣脆弱的邊坡在自然與人工營力如暴雨。地震或礦震等作用下更易發生滑坡、塌陷。
所以,如不能提前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則露天礦閉坑后地質環境必然惡化,環境地質災害發生的危險性也必然增大。
2 露天煤礦開采引發環境問題的原因
我國露天煤礦開采環境問題復雜、多樣、特殊、敏感,由于特定歷史因素對礦業城市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非常巨大。隨著國家環保意識增強,80年代以來建的新礦區環境
狀況有所改善,有的礦區達到了較好水平,如神華集團神東公司的馬家塔露天礦就比較好地解決了露天開采中環境恢復和治理問題。因此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意義是重大的,對搞好露天煤礦開采環境問題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在計劃經濟時期,煤礦企業利潤都上繳國家而很少投人由開采造成的環境問題治理經費。如撫順西露天礦、阜新海州露天礦這樣的國有大型礦山企業,所產煤炭、所創利潤和效益基本上均上繳國家,而幾十年來開采帶來的嚴重的環境危害卻留給了地方,露天煤礦開采初期和中期環境危害的范圍均較小,沒有引起決策者、管理者和采礦者的注意。加上環保意識薄弱而使環境隱患越積越多,幾十年后造成了環境的惡化和災害的發生。無法回避的是,歷史沉淀這些環境問題。只有依靠各級政府加大投入或積極組織才能逐步地治理和恢復。
以往傳統的地質、采礦、管理學科沒有或很少將礦山環境勘查、評價、預測、管理、立法、執法與露天煤礦勘查、露天煤礦建設、設計、生產、閉坑有機地貫穿始終結合起來。各學科均有自己的側重點,如露天采礦學就追求剝離最少、采煤最多,只要不滑坡,邊坡越陡越好,很少考慮地面變形或閉坑后災害,很少以綜合的長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作為本學科研究追求的出發點。
露天煤礦開采環境問題根本上說是人類采礦工程活動使環境發生變化或惡化。這就需要決策者、管理者、生產者有戰略眼光和戰略胸懷,不僅僅關注自身的、近期的經濟效益和繁榮,還應從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愛護_人類居住的家園的高度去從事露天煤礦開采,主動地、積極地利用開采工程改善、美化周邊環境,變有害為無害。變不利為有利,實現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3 露天煤礦開采環境問題的治理對策
(1)區分環境問題歷史舊賬和新賬,從而明確環境恢復治理的主體和責任人。要由目前的礦山企業來承擔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的治理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盡早區分歷史舊賬和新賬,是明確環境恢復治理責任、內容、資金來源和實施主體的重要前提。
對于歷史舊賬,應主要由政府承擔,主要依靠國家、省市政府投資、組織治理。而新賬必須主要由企業承擔,嚴格執行“誰破壞誰治理、誰負責”的原則。撫順西露天礦、海州露天礦這樣的老礦,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環境問題主要由國家、政府承擔治理恢復,而進入市場經濟后由于露天開采引發的新的環境問題則必須由企業承擔,進入企業生產成本,負責治理恢復;而新建礦山則必須從勘察、立項、設計、建設、生產開始就從法制上、管理上明確責任人,并負責到礦山閉坑,確保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
(2)完善、修改的制定包括露天煤礦開采在內的有關標準、規范,使礦山開采的環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規范,使礦山環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實現露天煤礦開采從勘查、建設、生產、閉坑全過程的管理和監督有法可依。實現露天煤礦開采環境的改變―破壞一恢復―重建的良陛循環。促進可持續發展。這就從源頭避免、減少了環境問題的危害和地質災害的發生。
(3)露天煤礦建設開采的規劃要充分考慮開采至最終境界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災變。規劃和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不要在可能的環境災變區設計民用與工業建筑。這一條對新建露天煤礦是必要的。
(4)在地質環境問題較嚴重的露天礦,建立環境地質監測網站和地質災害預警系統。主要針對已經建設和正在生產的露天煤礦且環境災變問題已經存在并影響、危害地面建筑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情況下建立。如撫順發電廠及地面興平路等均建有地面變形監測線網,實時監測并預測變形趨勢,為及時采取災害防治措施,避免損失提供依據。
(5)老的露天煤礦開采已幾十年,造成的環境地質災害已成事實的情況下,防治對策建議遵循兩條原則:一是避讓原則。不要在災害區內布置工程建設和居民建筑,已有的盡量考慮搬遷?二是針對性治理原則,對不宜搬遷的重要設置和建筑,采取針對性治理措施,如加固、屏蔽、采礦回填、邊坡壓腳等。宣進行幾個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要綜合考慮技術可行性、經濟臺理性和安壘風險性。
(6)對于新建露天煤礦,決策者、管理者,采礦者應站在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主動的通過采礦工程活動改善和重建周邊地區的環境。如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就做出了有益可喜的成績。通過開露天采礦、修水庫、改河道、改變地形和地層層位、調整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復墾種植等,不但避免了環境的惡化,而且通過露天煤礦開采,建設生態環境更好的新礦區。
4 結語
露天煤礦開采所誘發的種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影響是直接的、深遠的,尤其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對這些環境問題的防治也是一項復雜的、綜合的、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應用環境地質學、環境科學、采礦學、水土保持學、系統工程、工程經濟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思路研究防治對策,追求最優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實現礦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偉,白中科,袁春,付慧,東露天煤礦區采礦對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蝕的影響預測,農業工程學報2007(3):55
[2]劉志斌,大型露天煤礦閉坑后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露天采礦技術2003(3)
[3]孫立勤我國露天煤礦開采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研究,煤炭技術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