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歐姆定律的相量形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牛頓第一定律。采用邊講、邊討論、邊實驗的教法,回顧“運動和力”的歷史。消除學生對力的作用效果的錯誤認識;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理想實驗加外推法。教學時應明確:牛頓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不能簡單地按字面意義用實驗直接加以驗證。但大量客觀事實證實了它的正確性。第一定律確定了力的涵義,引入了慣性的概念,是研究整個力學的出發點,不能把它當做第二定律的特例;慣性不是狀態量,也不是過程量,更不是一種力。慣性是物體的屬性,不因物體的運動狀態和運動過程而改變。在應用牛頓第一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時,應使學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詞:“物體因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教師還應該明確,牛頓第一定律相對于慣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確的慣性系,但當我們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研究力學問題時,常??梢园训厍蚩闯山瞥潭认喈敽玫膽T性系。
(2)牛頓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礎上,從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與本身的質量存在什么關系引入課題。然后用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歸納出物體在單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結論推廣為一般的表達: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學時還應請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數K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等于1;a隨F改變存在著瞬時關系;牛頓第二定律與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關系,以及與運動學、動量、功和能等知識的聯系。教師應明確牛頓定律的適用范圍。
(3)萬有引力定律。教學時應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頓總結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卡文迪許測定萬有引力恒量的實驗,海王星、冥王星的發現等物理學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②要強調萬有引力跟質點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減少學生在解題中漏平方的錯誤。③明確是萬有引力基本的、簡單的表式,只適用于計算質點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發現了它的局限性。
(4)機械能守恒定律。這個定律一般不用實驗總結出來,因為實驗誤差太大。實驗可作為驗證。一般是根據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內力都不做功或所做的總功為零的條件下推導出來。高中教材是用實例總結出來再加以推廣。若不同形式的機械能之間不發生相互轉化,就沒有守恒問題。機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項都是狀態量,用它來解決問題時,就可以不涉及狀態變化的復雜過程(過程量被消去),使問題大大地簡化。要特別注意定律的適用條件(只有系統內部的重力和彈力做功)。這個定律不適用的問題,可以利用動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決。
(5)動量守恒定律。歷史上,牛頓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動量守恒定律不能從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出來,主張從實驗直接總結。但是實驗要用到氣墊導軌和閃光照相,就目前中學的實驗條件來說,多數難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課堂里準確完成實驗并總結出規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還是從牛頓運動定律導出,再安排一節“動量和牛頓運動定律”。這樣既符合教學規律,也不違反科學規律。
(6)歐姆定律。中學物理課本中歐姆定律是通過實驗得出的。公式為I=U/R或U=IR。教學時應注意:①“電流強度跟電壓成正比”是對同一導體而言;“電流強度跟電阻成反比”是對不同導體說的。②I、U、R是同一電路的3個參量。③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教學難點和關鍵是電動勢的概念,并用實驗得到電源電動勢等于內、外電壓之和。然后用歐姆定律導出I=ε/(R+r)(也可以用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推導)。④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公式可變換成多種形式,要明確它們的物理意義。⑤教師應明確,普通物理學中的歐姆定律公式多數是R=U/I或I=(1/R)U,式中R是比例恒量。若R不是恒量,導體就不服從歐姆定律。但不論導體服從歐姆定律與否,R=U/I這個關系式都可以作為導體電阻的一般定義。中學物理課本不把 R=U/R列入歐姆定律公式,是為了避免學生把歐姆定律公式跟電阻的定義式混淆。這樣處理似乎欠妥。
一、探究過程
歐姆定律是實驗定律.要正確理解歐姆定律,應了解如何通過試驗來揭示電流、電壓、電阻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因為是三個物理量,所以我們在研究實驗時要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過程中分兩步.
1.保持電阻不變,研究電流跟電壓的關系
研究電流跟電壓的關系時,應保持電阻不變,那么,設計實驗電路時就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怎樣測量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定值電阻中的電流I?②怎樣保持導體的電阻R不變?③通過什么方法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U?設計實驗電路圖(如圖1):
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使它成整數倍的增加,并記錄所對應的電流值,填入表一中.
表一:R=10Ω
通過上表可得: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
2.保持電壓不變,研究電流跟電阻的關系
同學們一定要明確“研究電流跟電阻的關系時,應保持電壓不變”的思想.實驗探究時應考慮:①怎樣改變導體電阻R的大???②怎樣保持導體兩端的電壓U不變?這是這個探究實驗的難點,當電阻的大小發生變化時,可通過滑動變阻器來控制其兩端的電壓U保持不變.
不斷更換定值電阻,利用滑動變阻器保持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記錄對應的電流值,填入表二中.
表二:U=3V
通過上表可得: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綜上所述: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同學們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電阻R阻值改變時,電阻R兩端的電壓也發生變化,如何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阻R兩端的電壓恢復到原來的電壓值.這也是把控制變量法從理論升華到實際的一個方面.
例1小剛同學用如圖2電路探究歐姆定律的“一段電路中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在此實驗過程中,當A、B兩點間的電阻由5Ω更換為10Ω后,為了探究上述問題,他應該采取的惟一操作是().
A.保持變阻器滑片不動
B.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左移動
C.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右移動
D.將電池個數增加
解析當A、B兩點間的電阻由5Ω更換為10Ω后,電路中的電流減小,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減小,而A、B兩點間的電壓增大,所以滑動變阻器的電阻應當增大才能使A、B兩點間的電壓保持不變.這道題讓大家真正了解到應如何靈活應用控制變量法.
二、正確理解歐姆定律
在歐姆定律中,三個物理量是指同一導體或同一段電路在同一時刻的I、U、R,同時三個物理量的單位必須要用國際單位制.
對于歐姆定律I=U/R和歐姆定律的變形式R=U/I,這兩個公式是大家最容易混淆的.
特別是R=U/I只是用來計算導體電阻的,決不能認為R與U成正比,R與I成反比;對同一導體而言,即使導體上不加電壓,導體電阻仍然存在.切記導體電阻與電壓電流無關,它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為了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歐姆定律,我們可以借助圖像來描述.
根據I=U/R,當R一定時,I與U成正比,相當于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的圖像.如圖3甲所示.而在U一定時,I與R成反比,相當于數學中的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如圖3乙所示.
應用這種圖像可以來比較電阻的大小.
例如圖4所示為接入閉合電路中阻值不同的兩個電阻的電流隨電壓變化的I-U圖像,從圖中可知().
A.R1R2
B.R1R2串聯后,總電阻I-U圖線在區域Ⅱ內
C.R1R2并聯后,總電阻I-U圖線在區域Ⅲ內
D.R1R2并聯后,總電阻I-U圖線在區域Ⅰ內
解析 首先大家要對串并聯電路的總電阻非常清楚,串聯的總電阻大于任何一個分電阻,并聯的總電阻小于任何一個分電阻.從圖上可以選擇電壓一定時,比較電流的大小關系,I1I2,所以R1R2,可推出RⅠRⅡRⅢ,所以正確答案為D.
三、歐姆定律的應用
根據歐姆定律:①知道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就可以求出導體中的電流;②知道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的電阻就可以求出導體兩端的電壓;③知道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就可以求出導體的電阻值,即I=U/R,U=IR,R=U/I.
例2一個定值電阻兩端加上6V電壓時,通過它的電流是0.4A.如果給它加上3V的電壓時,則流過它的電流是多少?為什么?
解析一
要求當電壓是3V時,電流是多少,還需知道電阻,根據前面的兩個條件可以求出電阻是15Ω,因為電阻是不變的,所以I=U/R=3V/15Ω
=0.2A.
解析二
根據歐姆定律,R一定時,I與U成正比,即得I=0.2A.
例3如圖5所示,開關閉合后,當滑動變阻器滑片P向右滑動過程中().
A.電流表示數變小,電壓表示數變大
B.電流表示數變小,電壓表示數變小
C.電流表示數變大,電壓表示數變大
D.電流表示數變大,電壓表示數變小
解析當滑動變阻器滑片P向右滑動時,電路的總電阻變大.電壓一定時,電阻變大,電流變小,所以電流表示數變?。煌ㄟ^定值電阻的電流減小,所以定值電阻分擔的電壓減小,電壓表的示數變大.故選A.
例4如圖6所示是“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電路圖.
(1)在圖6中的圓圈內填入電流表、電壓表的符號;
(2)某同學規范操作,正確測量,測得3組實驗數據分別是:U1=2.4V,I1=0.20A;U2=4.5V,I2=0.38A;U3=6.0V,I3=0.50A.請你在虛線框內為他設計一個表格,并把這些數據正確填寫在你設計的表格內.
(3)根據表格中數據,請你算出待測電阻Rx≈_______Ω.
(4)分析表格中的數據,你能得出的一個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填入電流表和電壓表,如圖7所示.
(2)實驗數據表格設計如下表:
(3)根據公式R=U/I分別求得三次實驗測得的電阻為12Ω、11.8Ω、12Ω,求平均值從而算出待測電阻Rx≈11.9Ω.
[關鍵詞]:歐姆定律;物理結論;表述;形成過程
中圖分類號:G4
物理結論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文字敘述、數學語言表達、特定表示法,初中物理中以文字敘述最為常見。物理結論的表述要求科學、準確,同時必須注意結論的嚴密性和邏輯性。物理結論的形成通常建立在數據分析和因果關系分析,這兩種關系的分析一般采用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如果能知道一個現象的發生是由于某個原因引起的,又能從該現象和某原因之間所存在的數量關系中找出規律,只要把這兩個方面概括起來進行描述,就很容易得出實驗結論。下面結合歐姆定律的形成和理解,就同學們表述物理結論時出現的錯誤,談談物理結論的準確表述及形成過程。
歐姆定律這一基本規律,是初中電學知識的基礎和重點,可以說它是解決電學問題的一把金鑰匙。它揭示了電流、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定量關系,是利用控制變量法在實驗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即控制電阻不變,得到通過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控制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得到通過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教材(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教材)中表述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它的表達式為:,表示導體中的電流的大小取決于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這段導體的電阻,當導體兩端的電壓(U)或導體本身的電阻(R)變化時,通過導體的電流(I)將發生相應的變化。其中電流(I)、電壓(U)、電阻(R) 這三個物理量必須是對應于同一導體(或同一段電路)在同一時刻(或同一段時間),也可以說是"一一對應"的,即應用歐姆定律時,必須講究同一性和同時性。用它進行計算時,帶入數據的單位必須統一為國際單位。另外,它還反映了導體兩端保持一定的電壓,是導體形成持續電流的條件。若導體本身的電阻(R)不為零,兩端的電壓(U)為零,則通過導體的電流(I)也為零,也就是,給一導體兩端不加電壓,就沒有電流通過;若導體是絕緣體電阻(R)可為無窮大,即使它的兩端有電壓(U),通過導體的電流(I)也為零,電流無法通過。
而通過歐姆定律得到的變形式表示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跟這段導體中的電流之比是一個不變的值,等于這個導體的電阻,它是電阻的計算式,而不是它的決定式。導體的電阻反映了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是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本領大小,其大小只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跟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中有無電流無關,不能受數學的思維定勢影響。
例題:某同學在做"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阻的關系"的實驗中,收集了一些實驗數據如下表,由表內數據可得的結論是:___________?!倦妷篣=3V】
電流I/A
0.3
0.2
0.1
電阻R/Ω
10
15
30
【錯誤結論之一】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導體的電阻跟通過導體的電流成反比。
【病因】顛倒因果關系,犯邏輯錯誤
【分析 】原因和結果,在物理實驗中,通常表現為物理條件和現象,物理條件是原因,物理現象是結果,物理條件的改變引起了物理現象的變化。因此要歸納科學規律,一方面要關注物理條件改變與物理現象變化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兩個物理量的因果關系,不能前后顛倒。由于通過導體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這兩個因素有關,因此本實驗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跟電阻的關系的方法是:保持導體兩端電壓不變,通過改變導體的電阻,來觀察電流的變化情況。電阻的變化是原因,電流的變化是結果。因此,表述這類問題必須首先明確"那是因、哪是果"。
【錯誤結論之二】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導體的電阻越大,導體中的電流就越小。或者,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導體的電阻隨導體中的電流的增大而減小。
【病因】混淆定量描述與定性分析
【分析】從表中電流、電阻的實驗數據的規律表明: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導體的電阻增大為原來的幾倍,導體中的電流就減小為原來的幾分之一。兩個物理量之間存在反比關系,屬于定量關系,上述錯誤卻表達為×××隨×××的增大而減小,屬于定性關系,不準確。
【錯誤結論之三】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病因】注重結果,忽視條件
【分析】物理結論都有其成立的條件,表達時如果忽視了成立的條件,就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這類問題常常用控制變量探究問題,分析實驗數據時,要分清哪個因素是自變量(引起實驗結果變化的原因),哪個因素是因變量(實驗結果,其變化是由其它因素的變化引起的),哪個因素是不變量(包括相等的量),最后得出正確結論,其格式一般為"在......不變(或相等)的情況下(條件) ......(結果)"
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物理結論的形成一般分為以下四步:
(1)、抓問題。就是通過審題弄清要研究的問題,即研究對象。也就是說首先明確被研究量及相關的各個因素。上述問題研究的是通過導體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的關系。
(2)、找條件。確定結論成立的條件,即找出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或控制哪些量不變。上述題目中給出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
(3)、論關系。利用題目中的數據或現象分析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或規律,同時明確物理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表中電流、電阻的數據變化中可以發現:導體的電阻增大為原來的幾倍,導體中的電流就減小為原來的幾分之一。也就是說通過導體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1 與牛頓運動定律相關的圖象問題
1.1 圖象用于規律探究
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最后的數據處理和規律的得到就是借助于圖象進行分析的,尤其是“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學生很難直接從數據上看出兩者成反比關系,不過當作出如圖1所示的a-m函數圖象時,學生從經驗出發很容易猜測其是雙曲線,繼而猜測是反比,是不是呢?再進一步變化坐標,作出如圖2所示的a-1[]m圖象,得到一條過原點的直線,歸納出結論:得到當合力一定時,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的結論.
1.2 提取圖象信息解運動學問題
從圖象中找出解題信息,把圖象與物理圖景相聯系,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及其相關知識解答.
1.3 借助于v-t圖象切線斜率的變化比較加速度
x-t圖象切線的斜率表示瞬時速度,同樣可以推理得v-t圖象切線的斜率能表示加速度a,切線斜率的變化可以反映加速度大小的改變.
例2 木塊A、B質量相同,現用一輕彈簧將兩者連接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開始時彈簧長度為原長,如圖4所示,現給A施加一水平恒力F,彈簧第一次被壓縮至最短的過程中,有一個時刻A、B速度相同,試分析此時A、B的加速度誰比較大?
解析 在彈簧壓縮過程中,隔離A、B進行受力分析,對A有:F-kx=maA,彈簧形變量變大,A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對B有:kx=maB,B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運動.接著定性畫出A、B運動的v-t圖象如圖5所示,交點為C表示兩者速度相同,直觀地呈現該處B切線的斜率大于A的斜率,即aB>aA.[HJ1.5mm]
2 電路中的圖象問題
2.1 U-I圖象問題
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能直觀的體現導體電流隨所加電壓的變化關系.線性元件對應的伏安特性曲線是斜直線,直線的斜率k=I/U,物理意義是電阻的倒數.對于非線性元件來說,伏安特性曲線是曲線,任意一點對應坐標的比值k=I/U,物理意義也是電阻的倒數.計算阻值時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但任意一點對應坐標的乘積P=UI的物理意義是元件的實際功率,這個結論對兩種元件都適用.
電源的路端電壓與干路電流的關系圖象也是考查的重點.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變形式:E=U+Ir,可得出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式為:U=E-Ir.作出此圖象可以得出是一個一次函數的圖象.斜率物理意義k=-r,縱截距的物理意義b=E.
[TP9GW879.TIF,Y#]
例3 小燈泡通電后其電流I隨所加電壓U變化的圖線如圖6所示,P為圖線上一點,PN為圖線的切線,PQ為U軸的垂線,PM為I軸的垂線,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隨著所加電壓的增大,小燈泡的電阻增大
B.對應P點,小燈泡的電阻為R=U1[]I2
C.對應P點,小燈泡的電阻為R=U1[]I2-I1
D.對應P點,小燈泡的功率為圖中矩形PQOM所圍的面積
解析 坐標的比值等于電阻的倒數,所以A選項正確,B選項正確.因為是非線性元件,歐姆定律不再適用,所以不能用切線的斜率等于電阻,C選項錯誤.坐標的乘積代表實際功率D正確.
點評 本題即為伏安特性曲線的數形結合考查,根據R=U1[]I2,得出圖象上點的坐標比值為電阻倒數,根據P=UI得出圖象上點的坐標的乘積為實際功率.
2.2 閉合電路中的常見的功率的圖象問題
閉合電路中經常遇到的三個功率:電源總功率P=EI,電源的輸出功率P=EI-I2r,電源的內熱功率:P=I2r.
例4 某同學將一直流電源的總功率PE、輸出功率PR和電源內部的發熱功率Pr隨電流I變化的圖線畫在了同一坐標上,[TP9GW880.TIF,Y#]如圖7中的a、b、c所示,根據圖線可知
A.反映Pr變化的圖線是c
B.電源電動勢為8 V
C.電源內阻為2 Ω
D.當電流為0.5 A時,外電路的 [LL]電阻為6 Ω
解析 a為P總-I關系圖象,根據P=EI,可得E=4 V,b為P出-I關系圖象根據P=EI-I2r,可得r=2 Ω;c為Pr-I關系圖象.再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得R=6 Ω,正確答案:A、C、D.
點評 根據圖象和表達式的數形結合,待定系數法可以求出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結合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求出外電阻的大小.
2.3 電源電動勢和內阻測定的常見圖象問題
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常見方法有三種:U-I法,I-R法,U-R法,三種方法都是圍繞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表達式來的.在研究圖象問題上卻是有所不同,斜率和截距的物理意義大不一樣,需要我們數形結合明確各自的含義.
易錯點一:對歐姆定律變形公式的誤解
例根據歐姆定律公式I=,可變形得到R=。對此,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導體電阻的大小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B. 導體電阻的大小跟導體中的電流成反比
C. 當導體兩端的電壓為零時,導體的電阻也為零
D. 導體電阻的大小跟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導體的電流無關
典型錯誤一根據R=,認為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因此選擇A。
典型錯誤二根據R=,認為導體的電阻與通過導體的電流成反比。因此選擇B。
錯因分析歐姆定律研究的是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其變形式R=只是提供了計算電阻的一種方法,并不能理解為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通過導體的電流成反比。
正確答案因為導體的電阻是由導體自身因素(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等)來決定的,而不受外因(導體兩端電壓和通過導體的電流)影響,所以應選D。
易錯點二:對歐姆定律同一性和同時性的忽視
例有一個電鈴,它的電阻是10 Ω,在正常工作時,它兩端的電壓應該是6 V。但我們手邊現有的電源電壓是8 V,要把這個電鈴接在這個電源上,并使它正常工作,應怎么辦?
典型錯誤要把這個電鈴接在這個電源上,并使它正常工作,應給它串聯一個電阻。
因為通過電鈴的電流I== A=0.6 A,
又因為電阻跟電鈴串聯,
所以通過電阻的電流I=I=0.6 A,
因此,串聯一個電阻為R== Ω=13.3 Ω。
錯因分析造成錯解的原因是在應用歐姆定律時,沒有注意同一性和同時性。錯解中的最后一步:R=中,U、I代入的數值是總電壓和總電流,求出的電阻R應該是總電阻。
正確答案根據歐姆定律有:通過電鈴的電流I== A=0.6 A,
又因為電阻跟電鈴串聯,
所以通過串聯電路的電流I=I=0.6 A,
因此,總電阻R== Ω=13.3 Ω。
又因為R=R+R,
所以串聯一個電阻為R=R-R=(13.3-10) Ω=3.3 Ω。
易錯點三:對控制變量法的誤解
例小剛用圖1所示電路探究“一段電路中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在此實驗過程中,當A、B兩點間的電阻由5 Ω更換為10 Ω后,為了探究上述問題,他應該采取的唯一操作是()
A. 記錄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
B. 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左移動
C. 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右移動
D. 適當增加電池的節數
典型錯誤電源電壓不變,改變電阻,記錄電流大小,從而找出電流跟電阻的關系,選A。
錯因分析沒有正確理解控制變量法。
正確答案在此實驗過程中,當A、B兩點間的電阻由5 Ω更換為10 Ω后,為了探究“一段電路中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必須保持A、B兩點間的電壓不變。此時由于總電阻變大,總電流變小,因此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變小,由串聯電路電壓關系可知A、B兩點間(一段電路)的電壓變大。要想繼續實驗,接下來應該使A、B兩點間的電壓減小到原來的值。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右移動,使變阻器阻值增大,使電路電流減小。由U=IR可知,A、B兩點間的電壓才會變小,當達到原來的電壓值時,停止移動滑片,記錄此時的電流值。應選C。
易錯點四:對電路連接關系不清
例1如圖2所示,電路中的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后,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由圖中位置向a點移動的過程中,電表、、的示數變化正確的是()
A. 的示數減小,的示數減小,的示數增大
B. 的示數增大,的示數減小,的示數增大
C. 的示數增大,的示數減小,的示數減小
D. 的示數減小,的示數增大,的示數減小
典型錯誤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由圖中位置向a點移動的過程中,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大,根據歐姆定律公式I=,電路中的電流減小。根據U=IR可知,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減小,因此的示數減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增大。選擇D。
錯因分析電壓表測量的是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U。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由圖中位置向a點移動的過程中,滑動變阻器的阻值R變大,但同時電流I變小,根據U=IR無法判斷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大小的變化。
正確答案由圖2可知這是一個串聯電路,電壓表測量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U,測量燈泡兩端的電壓U?;瑒幼冏杵鞯幕琍由圖中位置向a點移動的過程中,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大,根據歐姆定律公式I=,電路中的電流減小,因此的示數減小。再根據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通過燈泡的電流I=I,又燈泡的電阻R不變,根據U=IR可知,電壓U減小,因此的示數減小。由串聯電路電壓的關系,可知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U=U-U,因此的示數增大。應選C。
例2如圖3所示電路中,閉合開關后,將滑動變阻器滑片P由a端向b端滑動過程中,圖3中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變化正確的是()
A. 電壓表示數不變,電流表示數變大
B. 電壓表示數變小,電流表示數變大
C. 電壓表示數不變,電流表示數變小
D. 電壓表示數變大,電流表示數變小
典型錯誤滑動變阻器滑片P由a端向b端滑動過程中,電阻變大。根據U=IR可知,電壓變大,因此電壓表示數變大。再根據歐姆定律公式I=,電路中的電流減小,選擇D。
錯因分析電路連接關系不清,沒有注意到滑動變阻器與R串聯后再與R并聯的關系。
正確答案滑動變阻器與R串聯后再與R并聯,不管滑動變阻器阻值如何變化,都不會改變支路電壓。支路電阻的變化引起總電阻的變化,滑片P由a端向b端滑動過程中,滑動變阻器電阻變大,總電阻變大。根據歐姆定律公式I=,電路中的總電流減小,因此電流表示數減小。應選C。
易錯點五:對伏安法測電阻原理的誤解
例小剛同學想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量一段電阻絲R的電阻,他已連接了部分電路,如圖4(a)所示。請你接著完成下列步驟:
(1)當電壓表示數為3.6 V時,電流表的示數如圖4(b)所示,這時電路中的電流是________A,電阻絲的電阻為_______Ω。并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電路補畫完整。
(2)若將上面實驗中的定值電阻R換成小燈泡,在多次測電阻的過程中,發現當電壓表的示數增大時,電壓表與電流表示數的比值將________。
典型錯誤(1)題中連接圖時,滑動變阻器接線柱連入錯誤,電壓表、電流表正負接線柱及量程選錯,串、并聯錯誤。
錯因分析不清楚滑動變阻器及電表接入電路的要求。
正確答案滑動變阻器要保證“一上一下”兩個接線柱接入電路,有時還要考慮具體是下面哪一個接線柱接入電路。對于電表,要求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且選擇符合題意的量程,保證電流表與被測對象串聯,電壓表與被測對象并聯。(1)0.3;12;電路圖如圖5所示。
典型錯誤(2)由伏安法測電阻原理R=可知,電流與電壓成正比,因此電壓表與電流表示數的比值不變。
錯因分析當電阻不變時,電流與電壓才成正比。電阻變化時,這種正比例關系就不成立了。
正確答案當電壓增大時,燈絲溫度升高,其電阻增大。由R=可知,電壓表與電流表示數的比值就是電阻,所以電壓表與電流表示數的比值將增大。
易錯點六:不關注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純電阻電路
例有一臺標有“220 V 1.1 kW”的電動機,線圈電阻為10 Ω,求它正常工作1 min放出的熱量。
典型錯誤由歐姆定律可知,
I== A=22 A,
再由焦耳定律得:
Q=I2Rt=222×10×60 J=2.904×105 J。
錯因分析歐姆定律只適用于純電阻電路。本題是含有電動機的非純電阻電路,求電流時不能使用I=。
正確答案通過線圈的電流I== A=5 A,
一、歸納對比,培養比較概括能力
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不同,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個別,即從一般性的結論判斷出發,推之于個別也具一般事物的那種特性;歸納推理是由個別到一般,由觀察實驗研究發現找到個別事物有某種特性,而這個別事物的同類,也具有那種特性,那么這同類事物就具有那種特性了。而對比(比較)是確定現實對象及其現象異同的一種思維過程;概括是把比較中抽取出來的本質特點進行綜合。
物理教學中要善于從形式和本質兩方面引導學生認知物理現象或物理知識的相似點與差異點,以培養對比、概括能力。我們在進行物理概念教學時,就常用異中求同法。如通過火車在軌道上行駛,飛機在高空飛行,蟲子在地上爬行,人在路上行走等各種運動形式中,找出其共同點:一個物體相對另一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從而概括出“機械運動”的概念。亦可在學了有關時間與時刻,路程與位移,電壓、路端電壓、電勢、平衡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動通定理、動量定律,機械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以后,用圖表進行對比。
二、聯系實際,培養分析綜合能力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分析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最簡單的要素,然后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則是把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和各種因索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例如在力學中,研究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所受的外力(即與其他物體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時,問題就比較復雜,學生普遍感到很不易掌握。但如果用“隔離法”進行分解教學,首先把要研究的對象和其對象(物體)“隔離”開來,而后逐一分析,從各個側面去分析該物體收到其他物體的作用力的性質(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求出合力;再研究物體的質量和所受的合力與外力的關系,從而得到“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的變化率和外力成正比”的結論。這便是力學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法。
分析和綜合是相互聯系的: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目的。沒有分析就不能綜合,沒有綜合分析就毫無意義。在認識物理現象的過程中,分析和綜合總是交替進行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如教學直流電規律時,先讓學生學習電流、電壓、電阻以及串并聯電路的特征等,在此基礎上學習部分電路的歐姆定律,這便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第一次綜合。這時學生對直流電規律的認識仍囿于部分電阻即一段電路上的。待學習電動勢概念,分析電流通過內外電路電壓降落的情況及能量變化情況,得到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即全電路歐姆定律后,學生才對電路的部分和整體及各種因素的相互制約關系獲得較為完整的認識。所以,對物理綜合問題的教學,先要引導學生分析,研究復雜現象包含的物理過程,及其解決的方法,再引導學生綜合,把各物理過程連成一個整體思考求解。從而使學生養成分析綜合的良好習慣,培養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1 目前教師在施行前置性學習過程主要出現如下失誤
失誤一 認為前置性學習等同于預習.
根據我省“五嚴”規定,教師不得“加班加點”,各科的總課時比以往減少了許多,教師為了趕進度,課前布置大量的預習作業,有的預習作業比鞏固性作業還要多.這些教師認為前置性學習就是預習的別稱,將一些學生課前能自學完成的都安排到課前完成,學生課后不但要完成鞏固性作業,還要完成預習性的作業,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的負擔更重了.長期下去,學生疲于應付,學習效率越來越低.
失誤二 把應該通過課堂探究得出的結論要求學生課前填.
科學探究既是學習方法,又是學習內容.有些教師為了課堂上的探究能順利進行,課前的預習作業就將探究的結論請學生填寫.有一次,我聽了一節物理課,課題是《歐姆定律》,在布置給學生預習的作業中有一題是:歐姆定律的內容是什么?試想如果學生課前就能填出結論了,課堂上還要進行什么探究呢?“導體中電流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需要學生根據現有的知識進行猜想,再設計方案進行探究,根據探究的數據得出結論.知道結論的探究對學生是沒有吸引力的.
失誤三 前置性學習的要求不明確.
有些老師非常重視前置性學習,課前要求學生預習,但沒有具體問題,要求學生看書第幾到第幾頁,或問題設置過大,學生在預習時目標不明確,可操作性差.課堂上要求學生先看書自學,再進行講授,布置學生看書前沒有提出具體問題,學生漫無目標地看書,等看好書后,老師才提出問題.這些做法使前置性學習的效果大大降低.
失誤四 前置性作業過于繁雜.
有些老師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高,布置的前置性作業過多過繁,有的甚至將一些應學完知識后才可做的題目搬到課前讓學生完成.如在教《歐姆定律》一節的前置性作業中就要求學生利用歐姆定律計算.有的老師布置的前置性作業的量太大,足足有8K的紙一張,這么多的作業,學生看得都眼花繚亂,還怎么談得上認真學習呢?
失誤五 缺少對前置性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需要激勵性評價作支撐.有些老師從來不檢查預習作業,教師對學生完成預習的情況不了解,更談不上評價,長此下去學生的預習熱情大減.教師對課堂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和使用考慮得比較多,但對如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上思考不多,評價手段單一,甚至不評價,前置性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2 前置性學習常見失誤的應對策略
對策一 既要重視課前的預習,也要重視課內的前置性學習.
前置性學習既包括課前的預習,也包括課內的前置性學習.預習是前置性學習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預習的作業要求要明確,可操作,難度小,作業所需的時間每門科目不得超過20分鐘.為了保證課前學習的效果,要減少鞏固性的作業.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教師更要重視課堂上進行的前置性學習.一是教師要設計合理的課內前置性學習單,設計的學習任務明確,難度循序漸進;二是課堂上要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三是及時了解學生前置性學習的情況,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合理調整教學節奏.
對策二 合理設計探究型課題的前置性學習.
許多課堂需要進行探究,對這些課型前置性學習的內容如何設計?筆者認為可以圍繞即將進行的探究需要準備哪些知識進行設計.如《歐姆定律》這一節,課前的前置性作業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你有哪些方法改變電路中的電流?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注意點有哪些?等等.課內前置性學習問題可依次設計:影響電路中電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依據是什么?如何研究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根據探究的要求如何設計電路圖?看書思考如何改變電阻R兩端的電壓?等等.
對策三 前置性學習的要求要明確.
前置性學習給了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但并不是教師一開始就完全放手,教師布置前置性學習任務時,一是要有明確的中心任務.就是根據課標和實際編制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二是為學生個體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提示具體的學習方式.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就讓他們獨立完成,不能獨立完成就進行合作學習,具體如何組織教師要作好指導.
對策四 前置性作業設計要簡潔.
前置性作業設計要簡潔,要能充分發揮其導讀、導思、導學的功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覺質疑.教師備課時一要認真研究教材,切實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預設導學策略;二要進一步熟悉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可能性因素進行充分的預判,使設計更有針對性;三要學習前置性作業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語言簡潔流暢,表達清楚到位,引導提示準確明了,形式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
對策五 重視對前置性學習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