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2 14:34: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開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要害詞]利益相關者村寨旅游開發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非凡是廣大西部地區,更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海拔較高,且群山連綿。當地居民依山建房,村寨因之而成。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旅游扶貧政策的實施,以及國內旅游需求的日益加強與多樣化發展,許多少數民族村寨以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極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觀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各村寨紛紛掀起旅游開發的熱潮。
村寨旅游的開發涉及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近幾年國內有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羅永常深入探討了民族村寨社區參與旅游利益保障機制建立的問題[1]。楊昌儒等認為社區居民不僅要參與決策和規劃,還要參與項目經營和治理利益分配[2];江曉云則指出,“只有社區居民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得到切實的合理的利益分割,才能積極參與旅游發展”[3]。還有學者以個案研究了村寨旅游開發對當地社會和村民的多方面影響[4]??v觀國內學者的研究不難發現,村寨旅游開發所涉利益相關者的研究文獻還很少,大多側重研究社區居民的參與問題,對諸如政府、企業、旅游者等利益相關者的研究則顯得十分薄弱,且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更顯欠缺?;诖耍疚囊岳嫦嚓P者理論為指導,系統研究村寨旅游開發的不同利益相關者,進而提出村寨旅游開發的一種模式。
二、村寨旅游開發中的利益相關者
村寨旅游的開發是一項利益關聯性較強的工程,它不僅涉及到所在地政府、社區居民、民間旅游協會、文藝團體等當地利益相關者,也與企業、旅游者、媒體等外來利益者有關。所在地政府是村寨旅游開發的主導者,除提供政策和財力等方面的支持,還能起到重要的組織調解作用。社區居民是村寨旅游開發重要的參與者,社區居民參與廣度如何直接影響到村寨旅游開發的勝利與否。民間旅游協會是社區居民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渠道,同時也能就行業自律、對外交流學習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企業是村寨旅游開發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并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旅游開發的以市場為導向使旅游者成為其利益相關者,并在其中扮演非凡的角色。媒體是村寨旅游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平臺,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現。
三、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村寨旅游開發模式
雖村寨旅游開發的利益相關者很多,但鑒于村寨旅游開發的非凡性以及不同利益相關者與之發生聯系的明顯差異性,筆者提出一種村寨旅游新的開發模式即政府主導、社區居民主體、企業參與、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關者監督響應的模式。
(一)政府主導
西部許多少數民族村寨有著良好的旅游資源,但發展旅游又受諸多條件的限制,如可進入性差、旅游基礎設施建造落伍、居民發展旅游缺乏財力等。所以,實施政府主導戰略是村寨旅游開發的一種較為現實的選擇。旅游開發,規劃先行。政府應組織有關規劃單位和專家編制好當地村寨旅游發展規劃。解決可進入性差的問題是村寨旅游開發的前提條件,政府部門可考慮將其納入財政撥款的公路基礎設施建造預算。村寨旅游開發中涉及的征地、撤遷、補償等問題,政府也應組織調解有關部門加以妥善解決。同時,鼓勵并支持當地居民參與到村寨旅游開發中去。
(二)社區居民主體
村寨旅游開發的目的在于造福社區居民,而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是其靠旅游致富的最主要途徑,因而社區居民是村寨旅游開發的主體所在。當前,社區居民參與的廣度有限,參與的形式也較為單一,而且當地居民收入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這些都不利于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村寨旅游的開發應以社區居民參與為主,并不斷拓寬參與的渠道。除了提供食宿服務外,當地居民還可從民族歌舞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生產、村寨巡邏、環境保護、衛生整治等方面進行參與。(三)企業參與
政府主導并不意味著政府包辦,村寨旅游的開發也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財力較弱,政府的投入有限,企業正好能彌補這一缺陷。當地政府應為企業搭好平臺,積極推介旅游招商引資項目,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參與村寨旅游的開發,并輔以政策優惠。值得注重的是,企業的參與和當地居民的參與應有所側重,以避免相互間同質競爭帶來的負面效應。企業在用人方面還應盡量任用當地居民,一則可以保持當地村寨旅游特色的原汁原味,二則解決了當地富余人員的就業問題,三則可以將外來企業與社區居民的利益沖突降到最低。
(四)旅游者合作
村寨旅游開發與旅游者關系密切。一方面,村寨旅游的開發在以自身旅游資源為特色的基礎上,還得以游客的需求為導向。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村寨旅游開發中應采取積極合作態度。少數民族村寨地區大多經濟水平較低,居民的生活條件很差,人們的文化教導水平落伍,而外來的旅游者個人或家庭收入普遍較高,生活舒適,受教導程度高,進而他們到少數民族村寨地區旅游常有一種優越感,甚至有些游客還將其強加于當地居民。其消極影響是巨大的,它常會導致當地居民心理的失衡,或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民風民俗,或對外來游客新生厭惡。顯然,這樣的局面有違村寨旅游開發的初衷。因此,旅游者在與當地居民交往過程中要尊重當地社會的風俗習慣,切不可貶低并試圖加以改變。同時,游客要有環保意識,采取環保行為,不能破壞當地自然生態環境。
(五)其他利益相關者監督響應
除了政府、社區居民、企業和旅游者,其他諸如民間旅游協會、新聞媒體等利益相關者應發揮其監督響應的雙重作用。目前,有些村寨已經有民間的旅游協會,但主要限于旅游接待方面,如四川省丹巴縣甲居村就于2009年8月成立了甲居片區藏寨旅游居民接待協會,該協會成立后,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產生過重要作用。民間旅游協會的監督作用主要體現在規范民居接待的經營行為、加強行業自律等方面。同時,協會在旅游接待分流、旅游安全、文藝活動、環境衛生、協會會員互相交流學習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近年來,由于部分村寨無序的旅游開發導致了諸如環境破壞和社區居民爭利現象的出現,這引起了不少新聞媒體的關注與報道。另一方面,村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高離不開媒體的宣傳,新聞媒體還應從中尋找正面的新聞素材,積極響應村寨旅游的開發。
四、結語
村寨旅游的開發還涉及其他諸如政府、企業、旅游者、新聞媒體、旅游協會、文藝團體等眾多的利益相關者,如何處理其間的關系并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更值得研究。本論文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論,結合我國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現狀和國內學術界已有的相關研究文獻,嘗試性地提出“政府主導、社區居民主體、企業參與、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關者監督響應”的村寨旅游開發新模式,并就不同利益相關者如何發揮各自作用作了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羅永常,民族村寨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的利益保障機制[J],旅游學刊,2009(10):45-48
[2]楊昌儒,潘夢瀾,貴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9(5):8
邯鄲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都城長達158年之久,此后邯鄲又作為漢代趙國都城400余年。綿綿7000多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歷史文化層次————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據多年考古調查,邯鄲歷史文化遺存極為豐厚,有文物古跡多達1500余處。其中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即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縣漳河流域和礦區滏陽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鄴城遺址、媧皇宮、129師司令部舊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主要有叢臺、黃粱夢呂仙祠、張莊橋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級文保單位近300位處,縣保文物150余處。這些文物涵蓋古遺址(磁山)古墓葬(趙王陵)、古建筑(黃粱夢)、石窟寺(響堂山)、石刻、古文獻、革命紀會舊址等多方面的內容。成為邯鄲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
二、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資金緊張,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有限;2.宣傳力度不夠,文化遺產價值未充分體現;3.旅游開發層次較低,缺乏文化內涵;4.旅游資源開發為單向開發;5.開發主體單一,以政府主導型為主。
三、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針對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正確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開發時應考慮到長遠利益,明確歷史文物旅游資源首先是“文化遺產資源”,然后才是“旅游資源”,在開發的同時要注重保護,必須制止破壞性的商業行為,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可持續利用。針對保護方面資金不足的最大難題,要從旅游收人中劃出專項資金用于其維護工作。另外還要創造條件,爭取將該歷史文化遺產列人世界遺產備選名錄,這樣既能使該資源獲得全面的保護,還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區性旅游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
2.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對外知名度。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邯鄲歷史文化。如政府與新聞、出版、文化等部門密切協作,利用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期刊雜志、宣傳畫冊等等傳播手段,印發有關體現當地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及民間文化傳統,展現當地自然風光的旅游冊;在國內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或代辦點,積極參加國內各種旅游交易會,邀請國內外記者進行考察、拍攝專題片、進行專題報道;通過舉辦大型活動,如永年廣府太極文化節、成語典故文化節、夢文化節、磁州窯文化節、響堂寺廟會等活動,不斷擴大邯鄲歷史文化價值的影響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3.編制科學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把旅游地資源、客源市場、旅游服務與旅游設施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三者同步規劃為其指導思想,對旅游業發展作出戰略構思。
在市場定位上,根據旅游業發展現狀,以周邊地區為發展重點,著重面向晉冀魯豫四省地區以內的游客,采取階段性發展的步驟,逐步擴大影響;在景區規劃上,應以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媧皇宮等國家重點文物資源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形成頗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旅游專線,打造旅游品牌。在項目開發上,充分利用優越自然環境,挖掘當地的風土人情,使文化遺產游與自然風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相結合,針對過去歷史文物古跡旅游知識性強而趣味性弱的情況,加強其參與性與娛樂性,把以觀光為主的單向旅游開發逐步發展為觀光、度假、療養、娛樂等多種功能并存的雙向旅游開發。延伸旅游產業鏈條,使旅游資源真正轉化為旅游經濟。
4.突出地區特色,加大開發力度。旅游的本質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應遵循特色原則,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突體現文化遺產一定時間和地城范圍內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價值,同周邊的地區形成優勢互補.如磁州窯文化旅游開發應收集磁州窯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設磁州窯博物館和陶瓷會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參與性、互動性強的特點,開展傳統陶藝制作旅游項目等,為保護磁州窯文化遺產,弘揚磁州窯文化,發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載體;而響堂山石窟開發就應將其與周圍的風月關、老爺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合,形成響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專線,并根據元寶山風景區與南響堂寺石窟一衣帶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陽河水為媒介,結合文化遺產與自然風光資源,建設成為集文化、山水、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提升其整體吸引力。
一、貴州影視旅游開發之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種在旅游業中被廣泛應用的分析方法。為了分析貴州影視旅游開發現狀,我們利用SWOT分析法對影響貴州影視旅游業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一)優勢1.影視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貴州蘊含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景點眾多,而且特色鮮明。目前貴州已開發自然生態旅游、特色遺產旅游、休閑鄉村旅游等旅游形式,國內外的游客對其產生了極大興趣,然而由于這些旅游形式相對分散,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旅游開發體系,只局限于初步開發層面,開發程度的欠缺也使得貴州影視旅游還存在巨大的開發潛力。貴州可以借鑒其他省份的成功經驗,結合區域特色,發揮影視旅游資源的后發優勢,促進旅游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環境優勢。自然環境的原生態化以及獨特的巖溶地貌成為貴州旅游資源的特色基礎,貴州是我國最大的巖溶地貌分布區,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自然形成的落水洞,洼地、豎井、峰林、瀑布、熔巖湖等,與孕育于地底的暗河、伏流、溶洞等相互交錯,形成了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神奇的“巖溶博物館”。[2]貴州區域內山美水秀,自然景色神奇獨特,野生資源豐富,巖溶風光美不勝收,使貴州成為理想的旅游觀光和避暑勝地。3.區位優勢。貴州與湘、鄂、川、渝、桂、滇交界,東靠湖南西部經濟圈,南接兩廣經濟圈,西連云南經濟圈,北鄰重慶經濟圈。[3]而作為處于起飛階段的旅游資源大省,其不僅是西南地區交通的樞紐,也是西南地區的貿易集散中心。依托大西南的地緣條件,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區位優勢。4.特色影視旅游文化資源豐富。貴州的革命歷史、遺址和會址等紅色旅游資源,為開發特色紅色影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依靠于遵義而規劃的“黔北黔西紅色旅游區”被成功列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由于這些紅色旅游資源,貴州省發展和壯大影視旅游市場的潛力巨大,再加上生態休閑旅游,可以形成影視旅游的特色品牌。如在貴州地區拍攝的影片《西游記》、《雄關漫道》、《尋槍》等作品,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極大地帶動了貴州影視旅游業的發展。
(二)劣勢1.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貴州省的GDP為6802.2億元,人均GDP為19608.53元,人均GDP排名位于全國第31位,位處全國倒數第一。經濟實力薄弱,產業結構單一,極大地制約了影視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外商投資得不到提高,從而影響了旅游業的效益和總體質量。2.地理位置偏遠,旅游交通缺乏行之有效的健全的網絡系統。地處中國西南云貴高原的貴州省距離北部和沿海地區龐大的游客市場比較遠,游客進入到旅游景區的路程長,伴隨著較高的交通費用,一定程度上造成客源市場不能得到發展。雖然近年來省內的主要道路交通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受到地質地貌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旅游交通依舊是旅游發展的瓶頸。3.思想認識欠缺,開發旅游的綜合水平有待提升。現階段旅游業不斷穩步上升的貴州與全國其他的省份比較起來,存在的差距仍舊很明顯。缺少對傳統思想的突破,旅游產品還僅僅處于基本層次,開發的旅游產品類型比較傳統、單一。同時,因為相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致使其綜合開發程度相對比較低,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企業規模小,而且競爭實力也較為不足。4.缺乏具有旅游和文化創新產業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發展影視旅游需要相應的影視項目建設與健全的旅游專業知識人才,貴州缺乏旅游和文化創新專業知識的人才,無法充分合理地根據當地的旅游特點進行營銷宣傳與開發,最終也就難以構建有效的營銷體系來實現旅游帶動經濟效益的目的。
(三)發展機遇1.旅游強省戰略使影視旅游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貴州提出了旅游強省戰略,把旅游業作為拉動內需的優勢產業,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政府職能部門積極發揮其優勢,通過一批重大旅游基礎項目的建設,形成新的旅游熱點,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長。通過政策引導使傳統旅游產業向多元化方向轉型,促進了影視旅游產業良性發展。2.區域合作以及文化創新促進貴州影視旅游業的發展。隨著泛珠三角經濟圈合作的深化,貴州的地位得到不斷提升。通過區域合作,可以形成資源與市場共享、優勢互補和互動發展,大大提高貴州對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2011年9月,涵蓋文化、旅游、會議展覽、創意產業園區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創新綜合性項目“多彩貴州城”開工,將為貴州影視旅游開發帶來新機遇。3.大西南地區交通樞紐的開發為影視旅游的發展帶來了交通機遇。隨著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和安順、銅仁等支線機場的開通,廈蓉高速公路的建設,26條河流3715公里的通航,株六復線、內昆、水柏線、渝懷線和黔桂等鐵路的擴能改造,貴州影視旅游投資環境越來越好。4.游客對影視文化的偏好有利于貴州影視旅游業的發展。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是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調查研究表明,大部分游客去旅游風景區的目的是觀看自然景色、文物古跡,體驗當地的風俗人情,品嘗特色飲食,進行旅游休閑。據此,旅游開發企業可以借用影視傳播的手段,對貴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濃厚的民族文化、秀美的山水風景進行宣傳,促進海內外旅游者來此旅游,推動該地影視旅游的發展。
(四)面臨的挑戰1.影視旅游市場競爭激烈。由于貴州和廣西、云南、四川、重慶、湖南等地毗鄰,而各省的影視旅游也同樣地呈現大力推進的趨勢。如廣西的桂林、陽朔,云南的麗江、香格里拉,四川的九寨溝、蜀南竹海,湖南的湘西鳳凰古城、張家界,都是有名的影視外景地,吸引了大量的導演和觀眾,足以見得競爭壓力之大。2.生態環境容易遭到破壞,保護環境的任務艱巨。貴州省位于我國云貴高原東部,地表土層淺薄、水土流失現象嚴重,自然生態十分脆弱。所以,在影視旅游的開發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對環境的保護,避免造成環境破壞。3.貴州旅游企業呈現弱、小、差、散,存在巨大的影視旅游生存風險。自影視旅游開發后,貴州旅行社、餐飲、服務、娛樂等產業的需求出現上漲的趨勢。因此,需要不斷加強其經營與管理理念、市場運作方式以及加大相應的資本投入,通過這些舉措促使其適應發展需求,這對貴州影視旅游發展是一個較大的挑戰。4.怎樣對優良的影視旅游資源進行保持和防止文化退化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貴州省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旅游資源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卻遭到不斷的生態破壞,同時,深厚、有文化底蘊的特色民族、民間文化在人們不留意間漸漸地退化和流失,或者被現代化的各種形態文化所取代。所以,如何保護這些珍貴的旅游資源,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實現貴州影視資源的健康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二、基于民族經濟視角的貴州影視旅游開發思路
從民族經濟發展視角看,影視旅游產業具有較高的關聯性和帶動效應,其發展必然會帶動相關影視旅游產品的開發。因此,開發影視旅游能更好地實現貴州特色旅游經濟戰略。
(一)從豐富產品類型的角度1.采取積極措施,創造一批具有貴州特有的文化歷史和環境特征的區域特色影視作品,借影視作品的宣傳作用形成新的旅游景區。影視作品作為文化產品的一種,不僅僅具有商品性,也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在民族性的影視題材的創作過程中,應注意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的結合,民族文化風情和民族現實生活的結合,經濟效益和民族文化傳承的結合。2.將影視旅游和特色的節日習俗相結合,策劃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影視節。影視節是指在某個地區定期舉行的有關頒獎、學術交流、大型演出、新聞等活動的一種大型綜合性會議。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每年節日集會達1000多次,如何借助這些集會,把具有貴州特色的節日活動品牌打響,形成獨具特色的影視旅游文化,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之一。3.發展體驗經濟,打造一批高質量的民族影視城。隨著旅游者知識水平和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觀光旅游已無法滿足現代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更加追求文化旅游、體驗旅游等形式。貴州應進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利用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發展體驗經濟,建設一批高質量的民族影視城。貴州在建設民族影視城時,要做好前期的主題論證,科學規劃,注重真人影視與影視動畫的結合,彰顯貴州民族特色與地域風情,增加游客的參與性,開展差異化競爭,以實現貴州影視旅游的跨越式發展。
(二)從產業聯合行動的角度實現產業聯合行動,需要職能部門的引導、企業主導和市場運作三方協調來獲得,只有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影視產業和相關產業的聯合行動才能成為可能,相關產業的發展才能更加快速。1.加快影視產業以及其他關聯產業的橫向聯合行動,使影視投資企業和旅游產業通過資源的優勢互補,提升貴州整體的旅游形象,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過去幾年,貴州旅游形象表現形式比較單一,貴州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僅包括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文化,更應體現現代化貴州的繁榮氣息。根據影視旅游的時尚特性重新塑造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實質,渲染貴州發展與世界接軌的新形象,淡化貴州貧窮落后的形象,會對貴州旅游的整體推廣具有推動作用。在具體實施方面,景區可以在稅收、食宿安排等方面提供優惠便利的拍攝條件以吸引影視劇組前往拍攝。與此同時,景區應盡量使其顯著性地標融入影視情節,一方面可以為景區增添新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宣傳景區和影視作品,以逐步形成潛在的觀影市場。2.加快影視旅游產業和關聯產業的縱向聯合行動,通過與服裝、創意玩具、傳統餐飲和影視傳媒企業的聯合,影視投資商將開發展現影視主題的產品,促進貴州旅游商品的開發。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到2010年為止,貴州省旅游商品的品種已經達到了1000多種,由貴州省指定的合格旅游商品定點生產經營的企業也已經達到了127家之多,旅游購物也實現了累積高達186億元的收入,帶動了全省的經濟發展。就工作崗位而言,為全省旅游商品產業提供了100多萬個崗位,[4]并且形成了以影視旅游為主,集民族服飾、雕刻、銀器銀飾、刺繡、動漫旅游商品為特色的系列產業鏈。事實證明,影視投資商和關聯企業合作,借助影視作品深入人心的優勢,銷售相關主題系列產品,不僅給開發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回報,而且極大地拓寬了影視旅游市場,形成了影視旅游產業鏈。
三、結語
論文摘要:結合貴州實際情況,初步構建了我省鄉村旅游的開發程序,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跳躍式發展,是貴州農村奔小康的必然選擇。本著科學有序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本文較系統地提出了貴州鄉村的開發措施。
在世界旅游組織和國家旅游局幫助下編制完成的《貴州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將鄉村旅游作為貴州旅游發展的一個重點,這是貴州的資源稟賦和客觀現實所決定的。從資源稟賦上看,貴州有原始的高原喀斯特景觀和古樸神秘的山地多民族文化:遍布全省各地的奇山秀水,飛瀑異洞,形成了無數的自然奇觀,使貴州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喀斯特王國”;全省3800萬人口中少數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瑤、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數民族達17種之多,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與生產這蘊藏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與多樣性的原生文化,堪稱“文化千島”。目前,貴州省有3萬個自然村寨,這些村寨既有眾多原始的自然景觀,有蘊含有古樸神秘的民族文化;貴州鄉村自然與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體驗價值。貴州的自然與文化保持著較好的原生狀態,這使得貴州具有創造與眾不同的給旅游者提供一種全新體驗的的旅游目的地的資源條件,這些將成為貴州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和物質依托。
一、貴州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
貴州鄉村旅游的發展已有幾年的時間,可謂憂喜交加。
1、對鄉村旅游層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亂。目前我省許多學者和開發商將鄉村旅游等同于農業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為農村觀光,嚴重降低了鄉村旅游的豐富性。鄉村旅游不僅是通常所說的“農家樂”而是將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資源,圍繞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將精心設計制作具有吸引里的旅游產品為能真正體現鄉村旅游的各個層面,有的甚至歪曲了鄉村旅游的內涵,走向庸俗化。
2、許多鄉村旅游項目盲目上馬,普遍缺乏規劃和策劃。出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充分的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視規模,粗制濫造,許多鄉村旅游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部分鄉村旅游在開發時,人工痕跡過于明顯,影響鄉村旅游的特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沒有遵循生態學中可持續發展的原理,鑒于旅游業發展對于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環境的較強依賴,以及一個時期以來旅游業快速而有一定程度上較無序的發展,倡導和實施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鄉村旅游人才匱乏,經營方式單一,管理混亂。由于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上,針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操作中,許多鄉村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或由當地農民擔任,鄉村旅游管理人員素質普遍低下,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與低素質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相矛盾,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循環中,嚴重制約了我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4、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單一,開發產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我省鄉村旅游絕大多數地區都是“農家樂”,即品嘗農家飯,看農村風光,雖有部分地區抓住了對文化傳統,民風民俗的開發,但普遍存在是產品雷同多,缺少特色、整體接待水平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現象。
關鍵詞:全域旅游;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太原
一、全域旅游的內涵分析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旅游區域內,將區域的旅游產業作為優勢產業,通過綜合開發旅游區域內的旅游資源來帶動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區域產業融合、協調式發展。
(一)以挖掘區域內各種旅游要素的價值為核心
充分發掘旅游資源,對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對區域內的自然環境、生態農業、人文產業、傳統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旅游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以生態農業環境開發為基礎,來滿足人們休閑農業旅游的需求,將旅游消費置于優美的生態環境之中,使消費者的旅游體驗感得到滿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過生態環境的建設、資源的利用等來提高旅游開發水平,利用全域旅游生態的發展來對區域的旅游產品、服務進行包裝,以改變區域旅游的服務質量,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實現地方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創新。
(二)實現區域產業的融合發展
打破旅游業與農業生產銷售之間的壁壘,利用休閑農業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在旅游業的帶動下來實現區域內各產業的聯動增值,這是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實現旅游業與農業、農業加工企業、第三產業有效融合的關鍵。以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帶動區域總體經濟的發展,是促進現代農業向休閑化、體驗化、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以區域農業的發展為載體,將區域其他產業有機結合,實現區域全產業鏈的延伸,將區域旅游產業形成一個完善的、功能齊全的現代旅游生態鏈,進而能夠有效地促進全域農業旅游的發展。
(三)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
全域農業旅游的發展應該以滿足消費者的休閑、娛樂、體驗,以農村生態環境作為農業旅游的基礎,根據消費者的偏好設置相應的農業旅游服務項目。因此,農業旅游的發展需要綜合分析消費者的情況,對消費者群體進行定位,設置的旅游組合項目要符合消費者各年齡段的喜好,讓消費者在旅游體驗的過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魅力〔1〕。同時,還要對旅游產品的綜合要素條件進行分析,在傳統旅游的基礎上,添加農業旅游休閑的“商、養、學、閑、情、奇”的體驗,實現農業旅游體驗的全覆蓋,以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四)組合營銷的特征
全域旅游的農業發展強調農產品的組合營銷,強調季節性的時域開發,需要在旅游產品的組合上進行深挖,提升旅游產品的影響力,將所在區域內所有的農業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組合式的旅游套餐模式,運用差異化的營銷策略,使得整個區域形成一個根據消費者的偏好、選擇等不同特征的多樣化生態旅游環境,針對不同的市場與季節時令推出不同的旅游產品,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夠有效地調動消費者參與農業休閑旅游的積極性,最終實現農業旅游的營銷與市場覆蓋,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2〕。
二、太原農業旅游開發模式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主要以欣賞農業風景、體驗農村生活與文化為主,結合區域特征走不同的旅游開發模式。
(一)農業發展+旅游休閑結合模式
太原屬于歷史文化名城,將太原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以及現代農業結合在一起,形成農業發展+旅游休閑的發展模式,可以促進太原農業經濟與旅游經濟的發展。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產品的深層次加工、特色農業產品的生產及旅游產品的銷售等植入到休閑旅游活動中,同時還可將文化創意、生態療養、親子教育等融合到全域旅游活動中,實現多種農業產業的聚集,創新農業旅游項目,拓寬農業旅游產業發展的渠道〔3〕。太原宇文生態農業園充分利用區域的生態環境,建立現代都市型的生態農業園區、觀賞荷花池、農耕體驗中心、水果玉米基地、火龍果采摘園、葡萄采摘園、農家博物館、青少年農業教育基地等農業旅游休閑活動,讓消費者通過親自采摘,參與到農事會的互動中,體驗到休閑農業的魅力,重點打造太原生態農業旅游休閑品牌。
(二)農業旅游休閑度假發展模式
當前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鄉村生態環境優美,綠色的空間、清新的空氣、純樸的鄉土風情,結合區域周圍的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與太原獨有的特色文化,建設一些旅游休閑設施,為城市消費者提供休閑、娛樂、度假、健身等活動,形成新的農業旅游發展業態。旅游休閑度假村、旅游休閑農莊,為消費者提供田園采摘、健身休閑、餐飲娛樂設施,同時了解農業發展歷史、農業科技知識、農業種植科學技術等內容〔4〕。太原市形成了以中隱山為中心的農業旅游度假服務場所,提升了鄉村農業旅游的功能與品位,特別是在一些度假區域的采摘園、農家樂和新農牛肉等農業產品,促進了休閑農莊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前來度假、休閑、健身、體驗農業旅游服務。
(三)傳統古村落的旅游休閑發展模式
傳統的古村鎮宅院建筑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將新農村的建設與傳統古村落的保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古村落為依托,新建農業旅游景點,開發古村落旅游資源。太原歷史悠久,有許多古村落、古鎮,目前,利用古村落、古民居開展觀光旅游、傳統民族村寨觀光旅游、古鎮建筑觀光旅游與度假、新村風貌觀光旅游等已經成了當前太原農業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這種模式能夠對太原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形成農業發展與傳統古村落發展相結合,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夠促進傳統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太原市清徐縣充分利用傳統古村落開展旅游休閑,依托古村落的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主題,建立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古村落農業旅游景點,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農業休閑旅游品牌〔5〕。
(四)民俗風情與回歸自然的發展模式
太原不僅具有廣泛的文化資源,還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晉源是“桐葉封弟”和“三家分晉”的肇始地,同時晉源的森林覆蓋率達25.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15%,十分有利于開發農業休閑旅游產業。民俗風情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作為農業旅游開發的起點,開展農耕文化觀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活動,觀看農村的民間技藝、節慶活動等,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體驗。多數游客到鄉村旅游的目標是體驗民俗風情、追求民間知識、欣賞田園風光,并通過參與農耕文化活動、地方特色文化節活動、品嘗原生態的食品等來體驗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因此,民俗風情、回歸大自然的旅游活動一直是農業旅游發展的重頭戲。這對鄉村農業旅游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利用民俗風情而開展節慶活動,認識區域民俗文化的內涵,真正領略農村文化的魅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農業旅游發展的促進策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農業旅游開發要因地制宜,深挖內涵,結合太原市經濟發展的要求,大力宣傳太原農業旅游的優勢與品牌,結合消費者的不同特征,為消費者量身定做合理的旅游項目,打造區域旅游品牌特色。
(一)加強宣傳,提升旅游區域的品牌知名度
全域背景下對太原農業旅游進行開發,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優質、高效的旅游體驗服務,在消費者群體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同時還需要利用多種宣傳途徑對農業休閑旅游進行宣傳,并通過農業旅游的品牌形成,對消費者產生影響。例如可以采用海報、宣傳畫等進行宣傳,利用消費者追求健康、休閑、娛樂、健身的心理,擴大旅游區域的影響力。同時還可以利用社會化媒體、新媒體、網絡對農業旅游的優勢、特征、健身、休閑等進行宣傳。游客在旅游時,利用新媒體拍攝自己在景區旅游體驗的場景,發送到朋友圈中,對農業旅游景區也是一種宣傳。景區利用新媒體將旅游的優惠組合、時令性的文化娛樂活動等通過新媒體進行推送,以便于消費者及時發現農業旅游的信息。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農業旅游的發展
太原的水利、農業、林業十分發達,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各個農業旅游區域之間的互動,形成服務聯盟,積極鼓勵一些企業投資區域的農業發展建設,并整合太原的傳統古村落、古鎮等文化旅游區域資源,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旅游區域,將傳統的古村落、古鎮等文化因素與田園娛樂、濕地公園、農業生產融合在一起,讓消費者在欣賞傳統古村落文化的同時,還能參與到田園娛樂文化氛圍中,體驗農業生產的過程,感受到旅游區域的優美風光與原生態農業的魅力。太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農業旅游應該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培育太原農業旅游企業,擴大農業旅游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信息管理平臺,積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建設原生態的旅游體驗區域,全方位的發展生態農業。打造集農業景觀、農耕體驗、文化創意、農耕休閑、科普教育、農品展銷、農業科技應用及互聯網農業于一體休閑農業旅游。
(三)融合旅游資源,打造精品項目
在太原農業旅游資源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全區域農業旅游資源的統一規劃,聯合多個旅游景點,打造農業旅游的精品項目,使得整個區域的農業旅游發展能夠聯動起來,例如可以將小店區旅游休閑度假區、尖草坪區旅游度假區、萬柏林區沉湖濕地旅游區的核心農業旅游區域與周邊的農業旅游景點聯合在一起,形成黃金旅游線路,形成精品旅游項目,還可以將太原區域的古村落、古鎮等文化旅游區域與農業生產、田園娛樂等聯合在一起,形成農業旅游與田園風光相結合的旅游區域,來太原參加農業休閑的消費者有90%以上的消費者希望通過采摘新鮮農作物、水果來體驗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過程,來感受農家生產的樂趣。例如將晉祠園林、國家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以文化與休閑相結合的旅游項目,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精品項目,提升太原區域內的農業旅游的品位與形象,進而促進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茶為國飲”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茶文化旅游業得以迅速發展,已初具成效,但茶文化旅游開發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本文分析了我國茶文化旅游的現狀問題,提出了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方法和途徑,意在促進我國茶文化旅游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
茶文化;旅游;開發
1茶文化與茶文化旅游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自唐宋以來,人們就把茶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文化藝術的享受活動。在茶葉物質文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與茶相關的一切,最好實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鄉》一書中所說,想要了解一種茶和一種茶的文化,人們必須得走進出產這種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經生活過的人們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其中物質層面包括茶葉科學技術、實踐經驗,它們推動了茶葉產量的提高和茶葉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包括茶葉的生產流通形式、生活消費地域、消費方式、茶政設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質文化在人們記憶中的反映,包括人們有關茶的知識、手法、禮俗、宗教、文化藝術等。茶文化是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研究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藝、茶的禮儀、茶的精神以及在各個階層人民中表現出的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它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學。茶文化旅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它是現代茶業與現代旅游業交叉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發展迅猛,已成為當今旅游業中的一支具有強勁發展勢頭的旅游產業群。茶文化旅游屬于旅游產品分類中主題文化旅游的一個分枝,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自然資源、茶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綜合開發,是具有多種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產品??傊栉幕糜问且圆韬筒栉幕癁橹黝},以茶園參觀,茶古跡瀏覽,茶葉鑒品,參與茶葉生產,觀賞茶藝,茶藥用功能聽講等為內容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這種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態旅游、養生主題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為一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茶與茶文化豐富了旅游業的內容,旅游的興盛反過來帶動茶文化的發展。當前,把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是提升旅游品質和弘揚茶文化的雙贏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內涵豐富多樣,涉及上百種產品及多個特色地區。它們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閑性,消費性,參與性,暫時性等。而與此同時,茶文化旅游還具有其它旅游類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與物質的結合
茶樹是一種經濟作物,但同時又是一種可觀賞植物;喝茶可以滿足人的身體基本需求,又能給人帶來精神的享受與升華。以茶為客體,不同的人為主體,不同的審美主體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層次多樣,內容多彩。游客在觀看茶藝、茶道表演時,五官得到充分調動,看、聽、聞、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帶著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給游客帶來細膩而多彩的美感。這種物質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樂趣,同時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層面的享受內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稱為心靈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
茶的受眾性十分廣泛,自古就倍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飲品,解渴又提神;茶還常常是文人墨客的靈感來源,以茶為詩為文的作品不在少數。茶是王宮貴族待客的主要載體之一。茶具有普通大眾都可以享受的群眾性,又有文人貴族的高雅性,真正達到了雅俗共賞。
2.3觀賞性與體驗性相結合
我國的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觀賞和體驗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樹、萬傾的茶園、琳瑯的茶窯、異彩紛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動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資源。這些與茶相關的資源具有極為豐富的觀賞性,同時又非常適宜觀賞者參加到活動中去,與當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內在文化,精神得到升華。近年來,隨著人們旅游、休閑意愿的加強,茶文化體驗旅游在國內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當地的茶館品茶,還可以觀看當地特色的茶藝表演,參加當地人茶田的勞作。這種觀賞與體驗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許多愛茶人士的參與。
2.4自然與人文相結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區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景觀為依托,將茶的生長環境,制作過程,人文資源等融為一個體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與自然旅游相互參與滲透的產品。我國的茶園茶場為數甚多,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茶文化古跡、茶俗行為、茶歌茶舞等人文資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開發。茶文化涵蓋了歷史、文學、哲學、宗教等多門科學,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可以領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茶文化旅游有了長足的發展,甚至一度成為旅游業的一枝獨秀,迅速拉動了茶區地方經濟的提升。但是,也必須看到,我國茶文化旅游開發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問題,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單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夠深厚、自然生態環境在旅游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等。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茶文化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單一性
從整體來看,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對旅游市場中茶文化內涵及應用的力度不夠,大部分茶文化產品還僅僅是停留在鑒賞、保護、研究等基礎上,并沒有達到真正與市場接軌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還只停留在瀏覽、參觀的層面,因為時間、費用等問題很難讓游客靜心領悟這一獨特的文化,最終能真正達到讓游客感到修知養性、享受精神層面感悟目的的還是少數。另外,茶文化旅游的從業人員整體綜合素質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導游絕大多數都是從其它旅游線路上直接承接了茶業旅游的導游任務,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更談不上對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藝師在給游客表演的茶藝茶道也只限于藝術本身,其茶業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觸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內涵的缺失
任何一種旅游都應該以其豐富的內涵而吸引游客。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礎和核心。我國現存的茶文化資源都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備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條件。但是游團往往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機制將游客從快節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園勞作、品鑒觀賞、靜心參茶等慢生活上來。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質形態上,沒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態和文化內涵。更有一些旅游團社打著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點買茶的行徑。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壞
市場上的少數茶文化旅游產品不僅沒有對茶文化的宣傳和利用起到促進作用,反而破壞了茶文化底蘊。如有的商家為了起到銷售茶的目的,對茶文化的宣傳只是商業利用,沒有對茶葉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認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徑庭的效果,損害了參觀者與旅游者的利益,更讓原本茶品牌受損。還有地區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題,只是嘩眾取寵,沒有達到讓人們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壞了原生態環境
隨著市場對茶葉的需求越來越大,一些茶葉中重金屬、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時有發生。與此同時,有些茶農為了提高生產效益,多賣茶葉,在缺乏發展規劃的情況下盲目投資擴大再生產,使得本來可以持續利用的茶園茶田的自然生態遭到破壞。在開發過程中,新的技術和節能技術應用不足。要保護茶葉的生態環境,又要發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4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方法與途徑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大課題。各部門應該協同合作,努力使我國的茶文化旅游能夠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在市場上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以促使我國茶文化旅游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4.1多方開發,對茶文化旅游進行特色建設
近幾年來,國內已經陸續出現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點和特色地區。一些經營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園、茶莊、茶田對茶原有的內涵保護和宣傳做的都比較到位,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老茶莊在進行改造升級,以期達到文化與經濟雙贏,當地與游客雙贏的效果。當地政府應該重視該方式,借鑒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對當地茶業旅游進行升級改造。
4.2深入開發茶文化旅游紀念品
在任何一種旅游形式中,吃、喝、購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這一特色項目。與茶相關的各種飲料、食品也越來越多樣化,茶葉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藝,正在成為游客越來越青睞的產品。而名茶更是人們饋贈親友的佳品。應適時抓住游客的這一正常消費心態,開發更多樣飾精美,又具質量上承的茶文化禮品,擴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與地域相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項目
我國產茶地區眾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經普遍為人們所知。各地可以結合自己獨有的地域特色開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與深度開發。如名茶的發源地、茶業建筑、茶禮儀等與當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結合,形成獨一無二的旅游形式,這不僅在整體旅游開發上達到以一帶多的經濟市場效果,還滿足了消費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達到雙贏的效果。
4.4加強對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對茶文化旅游進行專門研究的文著還十分鮮見,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討而缺少深層次的研究。事實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課題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還可以與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結合,通過多方面的參照、對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國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來。例如,臺灣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國更是將其視為重要的旅游經濟來源。
4.5加強對茶文化旅游中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
我國多年前就出臺了《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一書,這是從事茶藝工作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之一。越來越多的茶業相關學校開始應用更多更專業的書籍來對學生進行培訓。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對人精神層面的熏陶,這就要求從業人員除了要具有專業素質以外,還要具有較好的綜合素養。茶文化旅游的從業人員在旅游當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們將茶文化的內涵傳遞給游客,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國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陸續開辦了茶校教育,這為我國茶業人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裕光 單位:長春光華學院商學院旅游管理系
參考文獻
[1]余悅,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論[M].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關鍵詞]魯菜資源 旅游產業 開發策略
著名作家王蒙指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文字、中華飲食、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法?!睂τ谥袊穆糜魏吐糜挝幕?飲食和飲食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沒有如此絢麗斑斕的飲食文化,中國的旅游必將大為失色。如今“食在中國”,品嘗中國大江南北的風味佳肴,是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旅游者到中國旅游的動機之一。吃已經成為人們了解當地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發展地方旅游的過程中,如果能有效融入當地飲食文化的特色,將更能激發和滿足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對促進地方旅游迅速發展意義重大。
一、魯菜文化簡介
山東古為齊魯之邦,物產資源豐富,海鮮水族、糧油牲畜、蔬菜果品、昆蟲野味一應俱全,為烹飪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山東又是孔孟之鄉,儒教的發源地,其飲食文化更具獨特性。山東日常飲食、節時習俗,有著古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思想的指導下,山東菜自成一派,形成了魯菜這一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
經過幾千年的積累,魯菜已成為黃河流域與海濱烹飪文化的集大成者,積累了一整套烹任技法,尤其長于因料調味、百菜百味、原汁原味,是為魯菜的風味特色。魯菜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流派:
1.濟南菜
魯菜中的濟南菜取材很廣,刀工精細,以湯著稱,清湯、奶湯、項湯的使用及烹制都有嚴格的規定。菜品輔以爆、炒、燒、炸,以清、鮮、脆、嫩的口感見長。其中有名的菜肴包括清湯什錦、奶湯蒲菜,味道清鮮淡雅,別具一格。而外焦里嫩的糖醋黃河鯉魚、脆嫩爽口的油爆雙脆、頂級素菜鍋豆腐,都顯示了濟南菜的火候功力,其中“九轉大腸”更成為中華一絕。
2.膠東菜
魯菜中的膠東菜,起源于有“烹飪之鄉”美稱的福山縣,所以又叫“福山菜”。傳入青島后經過發展自成一派。很多人都以為膠東菜以烹制各種海產品見長,能保持主料原味,口味鮮嫩,偏重清淡,其實膠東菜的用料極為廣泛,風味也是繁復而微妙。它的烹飪技藝:炸、溜、爆、炒、燒、扒、燜、烤、熗、拌、汆、燴、蒸、煎、熏、拔絲、蜜汁等道道純熟,所做的菜肴色、香、味、形并重。膠東名吃有醬什錦菜、烤魷魚、炒辣蛤蜊、凍菜涼粉、地瓜棗、海鮮餛飩、蝦湯面、蛤蜊面、海鮮水餃、杠子頭火燒、蟹殼黃合餅、中華鍋貼等。
3.孔府菜
魯菜中的孔府菜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具體體現。它用料的精廣、筵席的豐盛可以與宮廷御膳相媲美。孔府菜的調味非常重視純正醇濃,很少有復雜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極力展現出原料的本味?!鞍讼蛇^海鬧羅漢”是孔府喜壽宴第一道菜,選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蘆筍、火腿為“八仙”,再把雞脯肉剁成泥,放在碗底做成羅漢錢的形狀,稱為“羅漢”。做好之后放在圓瓷罐里,擺成八方,中間放羅漢雞,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汆好的青菜葉,再將燒開的雞湯澆上即成。以前這道菜一上桌就意味著開鑼唱戲,一邊品嘗美味一邊聽戲,熱鬧非凡,也奢侈至極。
二、魯菜文化的旅游開發策略
山東是旅游大省,每年都迎接大量的來自國內外的旅游者。做好山東的餐飲文化,既可以有效地解決旅游者的吃飯問題,又能增強的地方特色,加深外來游客對山東地域文化的認知和感觸,從而提高山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因此,要做好魯菜文化的宣傳,將其與當地旅游有效的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讓“食在山東”,成為旅游者體驗齊魯風情的一道旅游盛宴。
1.創新魯菜,發展文化主題酒店
“食”作為旅游六要素之首,附加值高。大力振興魯菜,對于提升山東旅游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各旅游城市都要開發餐飲一條街、特色商品購物一條街,打造國內外著名的山東魯菜飯店品牌,把魯菜開發與山東地域文化結合起來,融入魯菜更多的文化內涵,培育推出一批“孔府家宴”等地方文化特色濃厚的魯菜品牌。通過創新魯菜、發展文化主題酒店等舉措來擴大魯菜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且按照養生、綠色的原則,將魯菜的發展與現代社會人們對于健康飲食的要求結合起來。2010年,山東省在星級飯店、旅游餐館以及納入“魯菜館”管理的社會餐館等,將全面推廣魯菜,支持旅游飯店、餐館等培育1-2個特色魯菜菜品。此外,山東省還將著力培育以魯菜為主體的“賀年宴”品牌,將“山東客?!贝蛟斐蓢鴥韧庵奈幕黝}酒店,培植旅游消費新的熱點。
2.深入發掘魯菜的文化內涵
隨著各種菜系和西式快餐紛紛搶占山東餐飲市場,旅游餐飲市場競爭變得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魯菜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就要注重對其文化內涵的發掘。以飲食文化為載體,弘揚齊魯文化,使旅游者在吃中體驗文化,在旅游中弘揚文化,從而實現飲食與文化的互動發展。齊魯飲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飲食心態、進食習俗、烹調原則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因此齊魯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要突出飲食生活給旅游者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例如孔府菜在菜式上、席面款式上要求十分嚴格。各種宴席的席面,菜點豐富,搭配講究,主菜、大件菜、配菜都有一定的程式??赘顼嬜允贾两K,無不貫穿著繁瑣的禮節習俗,甚至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受到禮節的約束。而且孔府飲宴分三六九等,等級差別甚大。在規格上,則以用料高低和上菜的多少而定??赘跉v史上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要上菜169 道,僅餐具就有404 件,其次是燕菜席、魚翅席、海參席和“雙四”( 四白烤、四紅燒)一品鍋等,依不同的季節變換時令佳肴。而飲宴的享用者,依據其身份和地位來入室歸座,等級分明,不得有絲毫的差錯,這些都是對旅游者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
3.做好做活魯菜的小吃、宵夜、早茶、下午茶、夜茶的文章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內容、方式、功能和時間都已經發生變化,吃不再是簡單地充饑和吃飯問題,而已經演變為具有休閑、娛樂、交際、商務等許多功能和內容的巨大產業。所以,魯菜除了在正菜和正餐要做好文章外,也要做好做活魯菜的小吃、宵夜、早茶、下午茶、夜茶的文章。因為目前這一部分的營業額所占比重正越來越大,在旅游行業尤其明顯,千萬不可以自動放棄這一市場。目前,魯菜的小吃、宵夜、早茶、下午茶、夜茶項目已經遠遠落后于粵菜,我們只能采取非常規戰略去趕超。即采取粵菜的小吃、宵夜、早茶、下午茶、夜茶外在形式,使用魯菜的內容去填充其內涵。切不可說山東沒有宵夜、早茶、下午茶、夜茶的習慣,那樣實際就是自暴自棄、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沒有出路,創新才可能成功。只要游客喜歡,只要能促進山東旅游業的發展,只要能使魯菜發揚光大,只要能增加經濟效益,沒有什么不可以。要將景區景點與美食餐飲結合起來,引進各地特色小吃,提高旅游餐飲檔次,使游客既能賞美景,又能品美食。要推陳出新,創新魯菜,開發特色小吃,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發展城市美食街、特色小吃街,培育有特色的餐飲服務中心,以美食聚人氣、帶旅游、增效益。
4.成立魯菜烹飪研究所,注重培訓基地的建設
魯菜是技術,是藝術,是科學,是文化。近幾年各兄弟菜系,相繼成立烹飪大專院校、烹飪研究所,這是明智的作法。魯菜已成立魯菜研究所,這為更好的整理挖掘魯菜的有關資料,探討魯菜的發展方向,為繼承和發揚魯菜的優良傳統提供了條件,但還遠遠不夠,由于魯菜研究所專業人員少,資金短缺,更談不上先進設備的引進,沒有實驗場地,閉門造車,這對魯菜發展滯后的現狀,無疑是雪上加霜。
魯菜的振興與發展,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烹飪工作者,這是魯菜發展的前提。政府應予高度重視,加大對魯菜的宣傳力度,提高烹飪工作者的地位,盡快建立烹飪學院,加強魯菜師資隊伍的建設,并鼓勵烹飪教師參加烹飪教育的課題研究,使魯菜迅速走出滯后被動的局面,使魯菜再次走向輝煌,更好地為旅游產業服務。
三、結語
隨著文明的進步,文化的積淀,人們對于因進餐而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與需求越來越急切。開發飲食文化旅游的目的應該是讓旅游者在品嘗美味的同時,更深地為山東飲食的傳奇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在開發中必須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在“文化”上做文章,要全面詳實地搜集關于飲食文化資源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土人情、文物特產等資料,并加工、整合這些資料,使之與旅游活動恰當地結合起來,讓游客邊聽(聽故事)、邊看(看原料、工序)、邊嘗(嘗味道)、邊思(思意蘊),使游客樂在其中。
“食在山東”,食的絕不單純只是一種餐飲、一種美食,更是一種風情、一種民族的風韻和美麗。
參考文獻:
[1]姜財輝 何佳梅:論山東飲食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3.
[2]姚海洋:中國孔府菜.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