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6:50: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治理的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錯綜復雜的矛盾,新舊體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觀念的沖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成為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所謂社會熱點,是特定時期內備受人們關注、引起廣泛社會反響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和問題,它可以是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領域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突發性個體或通過不同途徑廣泛傳播后在社會上造成重大影響的現象。
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大大提高了大眾對社會熱點的關注程度,而大學生作為新興媒體的重要受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尤其高。但由于多數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不成熟階段,對于事物的認識、判斷、分析能力還有所欠缺,再加上部分媒體的誤導,致使部分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而這些誤區影響著大學生對國情的認識與理解,影響著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認識與理解,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和接受程度,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必須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1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必要性
1.1 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問題是緊密相關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來看,社會熱點問題幾乎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所有教學內容。每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找到它的理論根源。例如:每年的社會熱點“兩會”,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相關;是緊扣“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反腐敗問題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相聯系;等等。但長期以來,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較強,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枯燥,而且學生在中學時期由于高考的原因,死記硬背了大部分理論,導致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理論與實際脫離,照本宣科地一味強調正面教育,對學生關心的重大問題,難以提供有力的說明,對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也難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解決大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困惑。久而久之,大學生們就會覺得課堂上講的內容與現實完全是兩碼事,覺得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毫無用處。這樣的純粹理論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不到學生的認同。因此,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理論的說服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論教學的效果。
1.2 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但其主要教學目標并不是對大學生填鴨式地灌輸的觀點和條文,而是要培養大學生以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正確思考社會問題,培養大學生正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實踐領域不斷擴大,獲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斷增多,他們現在已不僅僅滿足課本上有限的理論知識,而且更加關注課本之外的現實世界。但是,由于多數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對現實世界存在模糊或錯誤的認識,缺少歷史的、全面的、發展的思維方法,囿于實踐中觀察條件的制約和分析問題思辨程度的限制,因而有時他們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時候欠缺科學和不全面,再加上某些傳媒的誤導,致使不少學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惱中。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能幫助大學生培養意識、情感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
2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途徑
2.1 以社會熱點問題為中心的專題化教學
在醫院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中,必須要把握社會管理和綜合治理的主要內容,醫院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主要管理的內容復雜,不僅包括醫患糾紛處置和內部人員的思想穩定工作,而且醫院內部的車輛管理、消防工作、治安安全、流動人口管理、醫院危險品管理等等內容都是管理的要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要認識到醫院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重要性,提高其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能力。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醫院社會管理綜合治理中的重要意義
(一)是時代和醫院發展的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思想政治建設成為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重點。因為實際社會中經常會發現在經濟利益驅使下頻繁發生的不正當工作態度,比如在醫療領域的拿紅包、拿回扣等不良醫療行賄事件,這些問題都使得醫療機構的正常性能發生了轉變。因此,開展醫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時代下醫療機構發展的硬性需求,滿足了新時代下對醫療機構社會管理的定義。因為醫務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做好醫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實現其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更好的服務社會。
(二)有利于改善醫患關系
在醫院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醫護人員是主要的開展對象,他們必須要日常的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注意其具體的作風建設,并積極與其他部門的醫務人員進行思想感受的交流,及時調整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F階段的醫院工作環境中,有些醫務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還不過關,更加關注自身的工作成就和薪酬,價值衡量和團隊集體意識比較缺乏。這些問題就加劇了個人和團體之間的意見分歧,所以醫院只的思想政治作風工作落實有開展的必要[1]。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醫護人員就可以充分的認識到醫療事業中自身的重要性,并產生團隊意識,通過不斷調整改善醫患關系,最終推動醫院的綜合治理發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與醫院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策略
(一)轉變干部的思想作風
在醫院社會管理的綜合治理中,要發揮良好的干部作風,并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注重干部的作風建設。因為目前醫院的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欺上瞞下”、慵政、懶政的現象,所以必須要轉變干部的思想作風,避免這種善于鉆空子的投機者一直在干部隊伍中混跡。因此,在醫院內部必須要定期進行干部的考核,綜合測評備選干部的情況,保證測評效果的全方位,推動良好干部風氣的塑造。而在進行考核時,傳統的政績測評、德行測評、知識儲備測評等硬性資料是考核的一個內容,但是備選干部工作的服務對象、與社會公眾的互動、民心向背等都要進行考察。同時也要將訪談、在線交流、微博留言等綜合手段運用進來,讓公眾可以直接評議干部,這樣在科學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就可以提高調查結果的全面和客觀性。隨著醫療環境的變化,也要轉變醫務人員的服務理念,注重對其服務水平和醫療技能的提高。
(二)樹立治理意識
在醫院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中,必須要營造良好的醫院環境思想,這是實現綜合治理的目標,所以必須要在醫院綜合治理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因此,首先要做好綜合治理工作人員的日常思想工作,雖然他們承擔著醫院的綜合治理的職責,但是醫院的安全保衛工作也是其工作內容,所以加強醫院保衛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2]。因為這樣不僅可以及時了解保衛人員的思想動態,還可以推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開展。其次,在醫院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樣才能更好的落實醫院綜合治理的安全責任制度,因為其綜合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系數。通過對綜合治理工作崗位制度進行明確,并及時簽訂安全責任書,可以保障綜合治理人員的安全,解決其后顧之憂,比如醫院可以為其購買意外保險、工傷保險等。
(三)營造醫院文化素養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是教育和灌輸,所以醫院必須要冶煉和熏陶自身的文化,推動具有濃厚政治素養的綜合治理文化的構建。因此,必須要加快弘揚培育醫院的精神,為其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不斷豐富活躍職工的文化體育活動。因為醫院文化體系的核心要素就是醫院精神,它是對醫院文化精華的一種集中,鮮明的體現了醫院的價值觀。而營造醫院良好的文化氛圍也有利于加快醫院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在新形勢下開展醫院綜合治理工作,相關工作人員也要堆同行的先進經驗積極借鑒,對于大型醫療集團、著名醫療機構的綜合治理方面的經驗也要進行學習和汲取。
(四)重視醫療和行政安全
醫療安全和醫院的行政安全在醫院的綜合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醫院的醫療安全會對醫院的聲譽和生存產生直接的影響,并使得每位患者的切身利益都受到影響。因此,綜合治理人員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醫院可以為醫護人員發放有關安全法律的小冊子,對各類醫療安全的處理方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記載,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3]。同時也要推動醫療糾紛防范機制的建立健全,提高醫療服務的有效性,這樣因為醫療安全引發醫患糾紛、醫鬧等事故,醫護人員也可以及時進行溝通,這是醫院進行社會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建立健全綜合治理制度
在醫院社會管理綜合治理中,也要不斷完善其綜合治理制度,保證醫療過程中的所有行為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要推動醫院領導責任制的建立健全,發揮領導自身的表率作用,以理服人。在對黨政領導社區治安進行鑒定時,要通過層層鑒定綜合治理責任的方式進行,及時明確各個部門和負責人的職責,著重體現治理工作的主要特點和內容。而且也要推動責任查究制度的建立,這樣如果工作中發生了醫患事故或其他事故,而主要原因是領導干部出現失職或嚴重缺乏責任心的情況,就要進行嚴重處罰,追究領導的實際職責。同時也要加強激勵機制的建立,將治理工程水平和具體獎懲相掛鉤,提高其治理效率,這也是醫院各個部門治理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在綜合治理過程中,如果發現某個單位、領導或個人都有實干、成績優秀的情況,就可以對這些優秀事跡進行宣傳,同時給予適當的獎勵,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的重要意義
地方資源,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人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全部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總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始終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開展,還需要依賴于一定的資源環境進行活動。故而,地方資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地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包括地方的自然資源(如土地、光、熱、動植物等)和社會資源(如場地空間、組織、知識、社會關系等)。這些資源不僅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還為其提供了客觀現實的教育內容,同時,這一過程也是不斷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占據一定的土地或場地空間將大學生聚集起來,并且運用一定的知識、理論實現教育目標,進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認知和理解社會現象和社會角色,把握社會關系。而這一過程中,無一不是資源,且無不促進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化。由于不同區域的地理位置、經濟水平、文化源流、民族傳統和科教水平等差異,使得地方資源也各具特色。這也為不同區域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不同的教育資源,這也將使得不同區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發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始終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同時又與多種文化思想并存這一現實,也要求實現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展模式。由此可見,地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實現有針對性的、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提供了保障。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的意識不足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大學生所接受的知識的內化程度。若是所傳授的知識與地方性的社會環境、思想文化等相違背,這必然會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的可信度降低,從而影響大學生接受和認可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有學者指出,“當前,思想文化呈現多樣性,有些人的觀念處于迷亂狀態;倫理有所缺失,人性出現某些扭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很多時候,我們對本土充滿太多人為的誤讀,這個詞也因此而被附加了太多負面的標簽:封閉、自足、膚淺等”。人們由于主、客觀原因對地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相對較少,使其不能很好地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的路徑單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參觀具有歷史性、紀念性的人文景點,如紅色革命勝地、博物館、紀念館等;二是各種知識性題材的教育資源,如電影、紀錄片、文字材料等;三是以志愿活動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支援活動等。這些路徑作為基本的、主要的利用地方資源的途徑具有代表性、易于操作,卻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的需要,未能堅持與時俱進,利用的路徑仍舊太單一。當前,大學生對即時媒體、網絡媒體的依賴度甚高,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程度仍舊不高,并且利用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如網絡道德、網絡安全、網絡暴力等問題。由此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需要不斷解決路徑問題。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缺少制度保障
制度一般指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章或行為準則。思想政治理論課開發和利用地方資源的效果不明顯:一方面,因為開發和利用的技術限制,經驗匱乏;另一方面,由于相關制度不完善,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社會各界的支持,學校在拓展教學資源平臺時受到限制。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制度就限制了多樣的課程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薄弱,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缺少實地考察和體驗。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在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時,對大學生數量的考察、師資力量的有限、教學目標的評價等方面的制度設計缺乏科學性,也就是說,相關的制度保障措施薄弱。
三、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的意識
地方資源是構成社會文化的重要支撐和根本動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重要依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而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尤其是社會文化資源的意識淡薄,這不僅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動開發和利用地方資源的意識不夠,而且還體現在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缺乏對地方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不足。因此,為增強對地方資源利用意識應該從兩方面進行突破:一方面,要不斷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要素對地方資源的利用意識。這不僅要在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利用地方資源,并在教育過程中實現對所在地區、地域的奉獻;還應引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動參與到地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地方資源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據教學目標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研究式教學和音像式教學四種。而在國際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政治思想由整齊、單一向復雜、多樣轉變,從理想與單純走向現實與成熟,奉獻型、無條件服從社會或國家需要的單一化正在被現實的、具有明確功利傾向的、個人色彩突出的多樣化人生追求所取代,政治冷漠、對政治生活不滿的極端表達和對深層次政治問題的認識偏差依然普遍。”可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正發生巨大的變化,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同時,辨識信息的能力亟待提高。而地方資源的內生性,有助于豐富教學方法,拓展教學平臺。實踐式教學。實踐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利用地方資源,使大學生真正投身于社會之中,體驗和感悟社會角色,參與社會關系,從而對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有深刻地認知和理解,內化為自身所認可并遵守的規范,并外化為社會行為。自主探究式教學。自主探究式教學依托地方資源開發,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專題式教學,進而完成專題教學中的重點問題和難題。例如,采取小組合作方法,選擇不同主題(與區域內的社會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科學研究,形成報告,進而實現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實現社會化過程。網絡(即時)媒體教學。網絡(即時)媒體教學是依托網絡資源或即時媒體平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進行傳授,如對地方的正面新聞、重大事件、歷史記錄等進行宣傳教育,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式影響,或通過即時媒體平臺補充教育內容,進行教學交流與難題解答等。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拓展教學內容,而且能夠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地方資源利用制度保障
關鍵詞:社會交換理論;核心價值觀;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1-0234-02
黨的十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首次提出了“社會治理”的概念。
針對這兩個論題,學術界分別從不同視角出發,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通過CNKI檢索發現:學術界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探索“社會治理”的相關研究相對薄弱。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可歸納:第一,凝練與建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方法論探討(寇東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左亞文《理論月刊》2013;韓震《紅旗文稿》2012)。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概括(田心銘《紅旗文稿》2012;梅榮政《紅旗文稿》2012)。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詮釋(陳先達《與現實》2011;王學儉《理論探討》2013;韓震《紅旗文稿》2012)。第四,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仰的路徑探索(范玉剛《湖南社會科學》2013;周文彰《前線》2013;施惠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
縱觀國內成果,主要集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層面。而從社會學出發,探索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社會治理的研究不足。龔群《以社會有機體論為基礎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旗文稿》2012)借鑒社會學理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概括做了方法論探索;這對本論題所要開展的跨學科研究有一定啟示意義。但是其文主要集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與內涵研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功能的分析相對不足。韓冬雪《政治合法性視域下的中國社會管理內涵探究》(《理論探討》2013)則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中直接論及了社會治理問題,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治理的指導思想與價值追求,社會治理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認同的具體化路徑與方法,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管理實踐中的功能研究相對不足。這都為當前的研究預留了理論與實踐探索的空間。
其實,對于社會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西方社會交換理論學派對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借鑒社會交換理論學派的研究成果,明晰社會核心價值觀在推進社會治理實踐中的作用對于當前推進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代化治理型的社會管理與傳統的“統治”型的社會管理存在本質區別。社會治理中行使公權力的主體不再僅限于政府和國家。如皮埃爾?塞納克倫斯指出的:“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1]。社會治理的主體呈多元化,打破了國家和政府對公共管理權的壟斷,他們只是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眾多權力中的一個,多元治理主體集體行動的“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協調”[1]。社會治理的協商性民主取代了統治下的強制性規范。社會治理權力主體的多元化,治理的民主化趨勢直接決定了公權力運行向度的改變?!敖y治”是國家和政府依靠自身的政治權力對社會公共事務強力推行自上而下單向度“硬”管理。社會“治理”則是多元化主體(國家、社會、個人)在協商性民主的平等互動中采取合作的方式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軟”管理,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標。民主協商、平等合作成為現代社會治理最顯著的特征。但是在現代化轉型期,身處社會經濟結構變遷中的多元社會治理主體的利益訴求各不相同,基于民主協商的多方利益博弈如何以最低的談判成本和最高效的方式達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共識,成為社會治理的所面臨關鍵問題。
關鍵詞: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路徑
作者簡介:李木柳(1975-),男,廣東汕尾人,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汕尾職業技術學院教研項目“高職高專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編號:SWJY09-005)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3-0035-03
一、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辨析
所謂實踐教學,是一種基于實踐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活動。它通常指在教學過程中,“建構一種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去驗證理論的真理性,自覺增強對的認同感、道德規范的意識,使學生堅定信仰、加強修養、發展思維、提高能力。實踐教學是認識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體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但從理論層面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是什么? 形態內容上如何把握如何界定?思想政治理論界尚存在不同觀點。
許多研究者受傳統的“社會觀”和實踐觀念的影響,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二維劃分為“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且對 “實踐教學”往往理解為“社會實踐”活動,認為實踐教學就是僅指組織和帶領學生離開課堂,走出校門,開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社會活動,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有的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區別于課堂教學,主要利用社會實踐等空間組織的教學活動,主要采取參觀、實地調研、現場參觀、共同研討等形式”。[2]有的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是“學生直接參與的感性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走出課堂,投身于鮮活的社會實踐”。[3]基于這種認識,有的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該定位于走出校門的社會實踐,以大面積覆蓋、規范化開展為努力方向”。[4]
上述觀點雖然看到了社會實踐教學環節重要性,但對“實踐教學”的內涵和教育教學理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不能適應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發展變化了的實際。首先,概括尚欠全面。由于單一強調“帶領學生離開課堂,走出校門”,無疑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理論認知的獲取來自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統一,學生不可能都參與到直接經驗的環節中。社會實踐并非是學生唯一接觸社會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進行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在課堂外;可以在學校內,也可以在學校外,具有靈活性和廣泛性。其次,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相對短缺上看,難以支撐純粹單一的全體學生“走出校門的社會實踐”的實踐教學。目前,全國有2000多萬名大學生,每位學生在大學期間外出實踐,全國每年將有8000萬人次參與實踐,有限的資源必然被高頻率反復利用而不堪重負,造成實踐資源生態失衡。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局限在“走出校門的社會實踐”,勢必造成有限的教學資源難以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開展。第三,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帶來困惑,“課堂教學”就是“課堂理論教學”,課堂內展開的是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就是“社會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之外的那部分教學活動。這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劃分的方式實際上是把兩種相融合在一起的教學割裂開來,如果再把兩者結合起來,這就會出現各行其是和難以整合的困境。
對“實踐教學”的內涵的正確理解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定位和方向。就必須從實踐教學的實踐性本質特征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從教學論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它并不拘泥于某一種固定的形式,更不限定在特定場地,而是運用符合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原理開展的各種教學方法。所謂實踐教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以實現認識上感性的理性化和理性的感性化的互相轉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富含“社會實踐性內涵”的教學,判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的課程標準,主要不是從形式上看教學場所是否“在社會”,而是從教學理念和內容實質上看教學內容是否“在社會”,即是否具有“社會實踐性內涵”,也就是“關注教育教學內容與相關的社會實踐的內在統一性關系,即以教學內容的觀念形態反映相關的社會實踐—生產勞動、政治變革(斗爭)和科學實驗的指導思想,實際過程和成果”。[5]由此可知,實踐教學不應片面被理解為“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教學活動”,而應被理解為“教學內容中的社會實踐問題”的教學。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必須突破從狹義實踐觀范圍內理解實踐教學的局限,除了通過參觀、社會調查等手段接觸和了解社會的社會實踐形式之外還有其它內容和形式,可以在融入“實踐性內容”的前提下,在課堂內外開展靈活多樣的實踐活動,開辟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平臺,引導學生持續和全方位地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施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在富含“社會實踐性內涵”的前提下,在課堂內外開展靈活多樣的實踐活動,體現“寓教于行”的根本特征和實現“實踐育人”的總體目標。與之相對應,我們設想“三位一體”的教學思路,即課堂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和虛擬實踐教學,構建立體多維的實踐平臺。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認識
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認識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為一定的階段,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動?!睆谋举|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即實踐活動。如果將實踐活動區分為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三大類的話,思想政治教育應歸入社會實踐活動,是其中的教育實踐形式之一;如果將實踐活動對象區分為自然、社會、人的話,它屬于以人為對象的實踐活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于人思想觀念與行為的發展與改造的實踐活動。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是關于“教學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而不是關于“教學是什么”的問題。學生通過參加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實踐課程,既把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又在實踐中得到了理論教學和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
同時,在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中,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并且從中受到了最為切實有效、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目標的認識
1.通過課堂實踐教學,可使教學內容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實踐教學中以大量的、鮮活的資料或案例,為理論教學提供堅實的實踐支撐。一方面,解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理論到理論單一的模式,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通過給學生提供自學、思考、研究、討論、辯論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的認識,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
2.通過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關注社會承擔責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法律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管理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協調與管理,在參預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對思想政治課程實踐教學實施方式的認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分為課堂內的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而課外實踐教學又分為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
(一)課堂內的實踐教學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根據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性而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主要包括:課堂討論、演講、辯論、觀看課件等。
1.課堂討論和辯論。課堂討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圍繞某一理論或現實問題各自抒發己見,展開辯論,以求得正確認識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的特點在于信息多向,傳遞反饋迅速,能夠調動每一個參與者的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使得教學模式不再單一,課堂氣氛不再沉悶,增加吸引力和說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通過課件創設現實情境。課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創設了用語言無法營造的情境,能使學生感到身臨其境。其主要特點是生動、形象、具體、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些事物和現實,如具體事件、異國的風土人情、宏觀世界、微觀結構、事物的內部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等很難使大學生實際感知,而這些通過教師的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都可以表現出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增強生動性、實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論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接受理論知識。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課外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之外所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以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包括校內實踐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
1.校內實踐活動
校內實踐活動是在學校范圍內除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外所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主要有:讀書活動、社團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活動是課堂教育教學的延伸,是寓教于樂的載體,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激發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堂內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1)讀書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閱讀報刊,豐富時事政策教育的內容,加深對時事政策的理解,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幫助學生用已學的知識和馬列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形勢,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豐富和加深已學的政治理論知識。(2)觀看影像資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電影、教學資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義的影視資料,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構建良好的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怡情養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學生社團活動。大學生社團活動作為學校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學生依據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寬的天地,是大學生培養能力、增長知識、提高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僅靠課堂教育是不行的。(4)開設專題講座。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經濟、社會發展熱點問題專題講座和學術講座,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可以通過外請專家或自己開設講座的方式。
2.校外實踐活動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本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1.理論上,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一命題的基本問題進行哲學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確處理基本問題與其他問題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助于構建并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理論構架體系。
2.實踐上,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選擇問題,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當中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3.學科建設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宣傳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陣地,屬于理論二級學科范疇,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其路徑,有助于豐富理論二級學科建設的內容,從而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
二、國內外關于本問題研究的現狀
本課題研究既需要梳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建設和意識形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為本課題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關于意識形態教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研究
國外學者不僅始終關注意識形態問題,而且也十分關注意識形態的教育問題,主要集中于德育課程理論和德育課程實踐的研究上。對如何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贊?巴里的《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等,基本觀點認為,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論的核心,在教學方法上,反對灌輸,強調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而黨的十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二十四個字,學術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也隨之繁榮起來。國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如韓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索》等等。論文方面數以萬計,如陳力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的國外學術維度》、周中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韓振峰的《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途徑》,等等。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質和內容、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經驗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和方法等。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理論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如周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個轉向及實現》,劉崢《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等,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意義、方法、對策以及路徑方面的研究。
(1)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關系研究
做這方面基本問題研究的成果還比較少,其中釗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關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討,他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具有相當緊密的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辯證統一的。[1]
(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難點及存在的問題研究
薛明珠、陳樹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一文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難點進行了深入地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難度;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層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學方法陳舊、形式單一;教學效果評價困難。并提出了具體惡實施途徑: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拓展第二課堂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行多元化評價方法。[2]
陳延斌、周 斌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思考》這篇文章中,分析了當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圍的弱化;實用主義增強與理想信念弱化交織;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顯現出兩重性的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理論素養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亟待改進的問題與環節,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對于實現有效融入具有極大的意義。
(3)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研究
胡綠葉、何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條路徑選擇:以提升教師素質櫧鸕悖展開理論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為主線,精選教學內;以大學生認知律為導向,創新教學方法。以校內外教學資液為載體,拓展教學途徑。邵 銀 、余 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分別從四門思政課特點出發,提出了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問題:“基礎”課重在幫助大學生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結構,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資源;“原理”課教學重在幫助大學生理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南;“綱要”課教學側重于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厚的歷史積淀 ;“概論”課教學重在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屬性,提高大學生對價值觀的鑒別和選擇能力。陳宗章在《社 會 主 義 核 心 價 值 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一文中設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現路徑:規范化路徑,即合理規范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計劃大綱,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依據,使之成為總體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評估機制;生活化路徑,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體現生活內容,在生活敘事中展開實踐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大學生生活的新常態;社會化路徑,即搭建社會化的教學實踐平臺,展開廣泛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加強大學生面向社會的志愿者活動等。王占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幾條途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及內容體系,從根本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從手段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認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體系,從環境上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國內外關于意識形態基本范疇、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開展本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鮮有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點及局限進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徑和策略等方法論上”的研究,體現出一種急于求成的傾向,而對一些基本的理論維度和文化維度問題缺乏細致的思考和探索。
3、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條件研究不足,對融入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缺乏足夠的重視。
4、技術性路徑研究呈現出簡單重復的研究狀態,缺乏可操作性的創新。
5、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存在誤區的思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