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
時間:2023-08-10 16:50: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考試命題 研究
1.命題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堅持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正確導向,本著有利于體現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基礎性,有利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利于穩定正常教學秩序的原則;注重考察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注意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相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自覺地學習。
2.命題的基本要求
2.1基礎性——“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
根據新課程要求,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熬x終生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以基礎知識為主
人教版教材都是根據“課標”的要求精選了是初中學生必備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等地理知識,注重地理知識的基礎性。在模擬試題中我選擇了例如:七年級的經緯度、大洲大洋、“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八年級的我國省級行政區圖、我國干濕區圖、我國輕、重工業部門等。
(2)注重學生最基本技能的培養
識圖能力既是地理課程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不僅對學生地理學習有用,而且對學生今后的生活有用。現代社會將會越來越多地與地圖打交道,生活離不開地理,地理離不開地圖。因此,識圖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點。在模擬試題中我選擇了例如:七年級的經度圖、海拔和相對高度、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八年級的我國土地利用百分比圖、我國省級行政區圖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地理的基本能力之一,試題中也占一定的比例。例如:分析三種民居分原因、水果與我國所生長的地區的關系。
2.2指導性
新課程教材怎樣使用,教師把握到什么程度,那些知識點需要學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是目前新課程實施的難點、重點。在平時教研、培訓的基礎上,試題也具有一定的導向性。一方面注意關注不同類型的學生,在選做題中選擇了這一樣道題:用地理學的原理分析“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目的是使有一定基礎的尖子生有提高的空間,引導教師在教學中讓尖子生也能吃飽。另一方面注意引導教師教學中不單純重知識的結論,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題型上不采用書上的原題,有些試題是靠分析得來的。例如讀圖分析,就是讓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期末出幾張復習題,只要學生期末背好了,平時上課不聽也能得高分的局面。教師平時教學指導不到位、不注重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學生也得不到高分。所以要求教師平時教學不能按老路子走了,必須按新教材的步驟,由淺入深逐步引導,教師要清楚什么是基礎,怎樣逐漸培養基本技能,學生應該學會什么。
2.3生動形象、靈活多樣性
圖文并茂,體現地理學科的形象性和直觀性的特點,增加一部分學生動手繪圖題,具有趣味性,試題類型多樣、靈活,答案不唯一,具有開放性,給學生發展和想象的空間,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例如:根據“人口問題漫畫”談談感想、“畫出200C、00C、﹣100C的等溫線”。繪制我國土地利用百分比圖、“請你為當地人民設想一下,如何能充分合理地開發A區”、讀漫畫“所剩無幾”分析回答以下問題等。
2.4注重“人文”性
以往地理教學內容偏重自然,忽視“人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人文素養”的形成。新教材“人文”地理部分比以前突出,比重是:人文、自然各占50%。模擬試題“人文”占51%,自然占49%基本符合《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例如:簡要說明下面三種民居設計的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問題、我們的宗教活動、農業布局、我國省級行政區、發展和建立新興高新技術產業的最重要的條件等。
2.5注重與現代生活、社會發展相聯系
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钡乩碚n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模擬試題增加了生活試題。例如: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天氣與生活、火山地震分布、節約用水、南水北調工程問題等。
3.命題的注意事項
3.1題型多樣,覆蓋面廣
試題靈活多樣,覆蓋面廣。給分點要小,一個大題不能占太多分。覆蓋面要全,各個章節都要有題。每冊教材所占比例:
3.2難易度要適中。易、中、難比例6:2:2 。
3.3不出教材的原題,教師自己編題,要有自己的思路、風格。
命題要準確、無知識上的錯誤。
3.4嚴格按“課標”的要求,達到課標程度。
例如:目標水平結構
3.5注意高初中銜接。
關鍵詞:有效性 地理教學 學習興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對教師駕輕就熟的教學提出了嚴格的挑戰,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調整其教學行為,以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成教學目標和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最終達成。
一、目前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地理學科在中學教育處于比較劣勢的地位。2002年,泉州市地理重新納入為中考的科目,地理學科的春天好像到了。可時至今日,地理課的命運并沒有真正地改變,在學科教學中仍然是“第三世界”。原因是在初二年的地理會考中,考試命題雖然注重考核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雖然考試中也兼顧能力考查,但是難度偏低。師生只要在臨考前的一學期突擊一下,也可以考到優秀等級??梢坏┥敫咧校蜁l現地理知識在他們記憶中并沒有留下多少,“優秀”的等級只是臨時性記憶獲得的,并不是學生的地理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因此,我們地理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初中階段實現地理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真正提高,為高中地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可事實上,學生對地理學科重視不夠,加上大部分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穿新鞋走老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依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堂課從頭講到尾,學生死記硬背,“滿堂灌”“填鴨式”,這樣的教學怎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的地理教學怎么會有出路,又怎么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地理技能?
于是,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地理學科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一方面,老師們不斷接受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教學經驗交流會上,對新課程教學改革大談經驗心得;另一方面,在教學上沿用習慣的傳統教學方法,只要跟著會考的指揮棒走,師生的教與學“濤聲依舊”也沒有問題。因此,怎樣摒棄無效教學,改善低效教學,進行有效教學,保證新課程目標的實現,已經是我們農村地理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不可回避的問題了。
二、什么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簡單的講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以為應該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教學任務得到最好的完成,換言之,也就是學生獲得的知識最多,收獲最大,而且接受知識的過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
三、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教師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地理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筆者結合平時的教研情況,對提高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1.加強教師自身個性魅力是實施地理教學有效性的起點
作為一名好教師,在課堂上你幽默、激情、睿智、豁達,時時感染著學生的上課情緒。充滿愛心,有了愛心,你才會真正替學生考慮,你才不會因為學生一次偶爾的調皮而給學生過分的懲罰。你才會從大局出發,把自己放在教學的大集體里,而不會只為了自己的單個科目的成績,忽視了學生學科的平衡發展;你才會關注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細微體察學生的情緒波動,及時給學生以潤物細無聲的開導與指點;有愛心,才有親和力。愛心的適當表露,便使親和力得到很好的體現。作為教師要平易近人。學生喜歡你才愿意上你的課,學生喜歡你的課,才會認真聽你的課,學生認真聽你的課,你的教學效果才會好。我時刻提醒自己:要把自己融于學生中,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朋友,我和他們是平等的關系。要和藹可親,要讓學生覺得你是容易接近的,這樣學生有問題才會與你探討,學生聽你的課才會輕松自然,學生才不會因為討厭、害怕而拒絕學習。古語曰:“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睂W生喜歡你,愿意和你接近,那你在教學實踐中更容易被學生信賴和接受。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施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動力
教育家斯賓塞說:“教育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地理學習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學習地理的狀態,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例如,在學生進入初中的第一節地理課,關乎著學生能否對地理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呢?一定是學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事物,又能折射一定的地理環境,對于其間的關系能夠激起學生的思維,用地理的頭腦思考問題,引發興趣?;谶@種思想,所以除了教材中的例子又選取了熱門電影《后天》“CO2的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使冰河期重返地球;身邊事――惠安火電廠的建設對環境與發展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資源與環境問題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問題,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地理是有用有趣的學科!帶著許多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開始奇妙的地理學之旅,學生精神集中,思維活躍,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為了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運用多媒體等設備,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樂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能愉快地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地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地理學科綜合性強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引入歷史典故、傳說、時事政治等;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善于激發學生興趣是一種智慧,著名學者許紀霖說過“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課堂”。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我們就會有奇招妙想讓學生喜歡上地理,從而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
3.構建多彩課堂是實施地理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初中生的年齡正處在青春期,好動是初中生的典型特征。傳統教學往往是學生的被動學習,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年齡特征,這一階段學生往往對枯燥乏味的理論講解以及對教師重復演示的所謂活動課并不感興趣,而教師是教學的參與者、引導者也是策劃者、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形式多樣的多彩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的有效途徑。在教師的備課過程中,備學生是基本要求,我們知道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備好學生、備好學情,針對學習內容的不同和學生認知、情感的實際,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積極自主的探索學習,是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性教學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包括了演講、辯論、討論、競賽、學生授課、多媒體地理圖片展等課堂活動形式,如單元考試可以改變為在課堂教學中模仿和借鑒電視綜藝類節目等形式,開展知識競賽活動,讓學生在“賽中學”、“學中賽”,學生心理特點總是爭強好勝,不甘居人后,這樣既能提高學習效率,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和競爭意識,讓地理課堂從沉悶走向活躍。又如,學習《南方地區》時,在適當輔導后我與學生轉換角色,讓學生當“老師”,而我成了“學生”。在“小老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后,我做了調查,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居然比老師授課還好,這也符合M?希爾伯曼的有效教學的量化理論:學生對所教內容的平均回憶率為:由教師單純講授活動:30%”以下!而由“學生教學生”的學生主體活動:50%以上!所以教師應斟酌學習內容與學生具體學情,合理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促進地理學科的有效教學。
4.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實施地理有效教學的催化劑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對信息的儲存來說,單純的朗讀、聽、看的識記效果并不理想,而視聽結合則能記憶50%以上,由此可見,使用兩種以上的教學渠道就比單一渠道效率高得多。通過現代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的聽覺、視覺及手腦等感官都充分調動起來,能多渠道接受信息,提高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這樣知識在大腦中的印象才會更深刻,更強烈,記憶得更牢靠。地理是一門趣味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例如,在教授《地球與地球儀》時,學生剛接觸地理就碰到這些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往往一頭霧水,不知所措。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抽象的經緯線形象立體的表現出來,地球的自傳與公轉也很容易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變得生動化和簡單化。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的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中的“口授”,讓學生通過調動多方面的感官,科學形象生動的掌握好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堅持不斷地教學反思是實施地理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反思性教學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師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才能更好的實施有效教學。怎樣提升呢?就是反思與學習。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如今,我們對其進行了修改:成長=經驗+學習+反思。教師上完一節課后,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我的教學有效嗎?”“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我的某一環節應如何調整更有效?”等等,不斷地對教學觀念的反思、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行為的反思、對教學反饋的反思。反思要持之以恒,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地理教學更有效。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針對學生情況靈活應用,因材施教,具體學生具體分析,方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學有所得,真正從學習當中獲得樂趣,從而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赫伯特?史賓塞.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 新高考模式 地理選考 興趣度 職業幸福感
2017年實行的新高考改革細則于2014年11月中旬由省教育廳正式公布。此次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將高考與學業水平考試相結合。高考總成績=必考科目成績(語數外3門)+選考科目成績(7選3)。選考科目為高中學考科目中的7門: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信息技術、通用技術)[1]。截止到2016年10月中旬,2017屆的畢業生已經參加過一次7選3的高考。
據此,地理學科――一門在初中由《科學》、《歷史與社會》分散涉及的非獨立學科,不再作為2014級學生的文綜學科而成為選考科目。這門以往理科生眼中的文科學科,文科生眼中的理科學科,就被更加邊緣化了。那么,新高考背景下學生究竟如何對待地理學科,尤其進入高二階段,學生面臨7選3的選擇,可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學生猶如在超市里選購商品(學科)的顧客,老師則形同商品促銷員,要展現亮點吸引駐足觀望的顧客。一位學科老師的價值在于被學生認可。試想,如果選考的人數非常少,班級也就相應減少,學科教師就會有富余,那該學科的老師在學校里就真的被邊緣化了,成為學?!盁o用的人”。所以,唯有增強地理學科的內功,提高地理學科在學生中的分量,增加地理選考率,地理教師才能獲得滿滿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考模式的改革,必然給一線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一定的影響。那么,在改革的時代,師生該如何開展教與學呢?其實《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給了我們答案――“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即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在教學中提供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2]。這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首要理念,也是地理老師的“尚方寶劍”。不管考試制度如何改革,我們的教育理念是不變的,培養目標是恒定的。
一、教學實踐
如何營造一個“高效課堂”,既能滲透高中地理教育理念的使命,又能完成全體學生的學考教學任務,還能為部分參加高考的同學提供保障,亟待一線老師摸索研究。筆者從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反思中,在課堂教學中追求“低重心、高效率”,立足學生學情和興趣,積極開展了如下四類課堂實踐:
(一)走出去,拿進來――一輪紅月和六朵棉花引發的課堂效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持之以恒學習的原動力。缺乏興趣難免出現三種效應:(1)課堂40分鐘專注度不夠導致聽課效率低下;(2)課后作業時間不夠用時會犧牲地理的學習時間;(3)畏難心理導致遇難而退或者一知半解時不求甚解。
地理課堂如果僅局限在教室內,難免枯燥乏味。所以老師要積極創造“走出去”、“請進來”的機會,為課堂注入活力,激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案例一:一輪紅月?!兜乩恝瘛返谝徽掠袀€“觀測月相”的天文活動。適逢2014年10月8日有天文奇觀“月全食”,筆者及時把握教學機會,在當天的課堂上把月全食的形成原理、當次月全食的時間、觀測要求一一進行介紹,并對“紅月亮”的形成原因和同學們進行了探討。
當天晚上,師生共同觀測。無奈天公不作美,云層較厚,整個觀測過程不理想,而且沒有預計中的“紅月亮”現象,師生都有些失望!
第二天的地理課堂上,師生再次探討“天文觀測選址”的要求,同學們很容易得出:天氣晴朗、天空少云、燈光污染少、大氣污染少等條件。這一次觀測活動雖然不成功,卻讓同學們對怎樣才能觀測成功的區位條件印象深刻,比老師單純講,效果好多了。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這就要求教師有一顆善于發現地理現象的心。例如此次的天文現象,近期發生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新聞事件(如2016年7月9日影響本地的“尼伯特”臺風,結合選修模塊《自然災害與防治》分析成因危害等)、本地區鄉土自然地理(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植被)、人文地理(工農業、城市、交通、物產)等都可以作為多元的課程資源,將地理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白叱鋈ァ钡牡乩碚n,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內容知識性、實用性都很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養成了留心獲取身邊地理信息與分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而這種能力一旦獲得,那真是終身受益的。
案例二:六朵棉花。國慶假期,正是棉花成熟的季。雖然教材中并沒有涉及棉花的教學,但筆者及時采摘并將棉花帶入課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筆者分別采摘了一顆尚未開放的棉桃、三朵處于不同開放程度的棉花、一朵采完后的棉殼、一朵爛棉。一進教室,同學們就被筆者手里的棉花給吸引了,大家興致勃勃地又是摸、又是扯、又是用力掰,課堂氣氛異?;钴S。筆者一一解答同學們的疑問:棉桃好重啊――因為尚未盛開的棉桃里有水分,棉絮很濕;很難用手掰開――棉瓣的盛開靠陽光曬;爛棉怎么形成的――棉瓣開放的時候遭遇了雨水沒有及時曬干,發霉后又被蟲蛀……
筆者接著提問:根據棉桃水分足、棉花盛開等特點,你能推測哪些地方適合種植棉花?我們國家最適合大面積種植棉花的地區是哪里?世界上盛產優質棉的國家是哪個?經過熱烈的討論,同學們從“溫暖濕潤”修正到“溫暖干燥、光照充足、水源充足”;從“采棉大軍入疆”聯系到南疆最適合種棉花;從四大文明古國埃及聯想到衣食富足的長絨棉之鄉。
同學們又有疑問了:按理我們這里也是適合種植棉花的,為什么看不到呢?筆者又引導大家思考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效益,大家意識到了市場經濟下一塊土地上種什么,除了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合,還要考慮經濟效益。
最后筆者讓同學們細心觀察青棉桃和盛開的棉瓣下葉子的區別。同學們立即發現采摘棉花時可能會把枯葉帶進棉絮,這樣就會影響棉花的品質。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大家紛紛獻計獻策:要是能夠培育出一個優良的品種,在成熟期棉葉能夠自動脫落,該多好??!
既然沒有機會把學生帶出課堂到棉花地里去實地觀察,那不如教師花時間去采集標本,把標本“拿進來”。本節課此環節用時不長,但師生興致高昂、討論熱烈。教師創設適宜的情境,巧妙的設問和對學生疑問的引導,表面上看似閑庭信步,實際上卻能展現出過硬的素質、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課堂的掌控能力。
諸如“六朵棉花”這樣的實物或情境一出現在課堂上,學生們就會蹦出自己的疑問,老師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追問,學生在這些任務的驅使下,就會積極主動地整理自己的已有知識、歸納辨析同伴的觀點然后總結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最終形成記憶深刻的新認知。
如此“走出去、拿進來”,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轉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度就在那一刻被調動和點燃。在他們好奇對地理事物進行觀察、體驗和探索中,動手能力、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和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提高,體現了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2],實現了由“要我思”到“我要思”、“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二)重律,循序進――“學案導學”提效果
很多同學還延續著初中時的學習習慣,希望老師能經常發些提綱類的資料,最好能有聽寫抄寫作業,把高中地理尤其是《地理Ⅰ》當成純文科學習,認為死記硬背就可以考高分,或者說學生心理上依賴老師,不愿意主動思考、整理、提煉。因此,教學中一些理論性相對較強的知識點,應如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既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又能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筆者在教授“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時,采用了學案導學的方式。
1.認知――教材處理
圈一圈、劃一劃:(1)常見的地質構造分哪兩大類?(2)哪類巖石在什么條件下形成褶皺?(3)形成斷層的三個條件是什么?
2.歸納――表格整理
3.探究――背斜構造與向斜構造的判讀(巖層彎曲狀況、巖層新老關系)
4.實踐――了解地質構造的地理意義
(1)找礦(石油、天然氣);(2)找地下水:(3)挖隧道:(4)橋、壩、房屋等工程建設要避開。
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在缺乏有效理解的情況下,學生往往采用低效的死記硬背方法。如此,不但記憶不深刻,而且不會靈活運用。因此,教師在處理該類知識時要及時發現學生認知困難所在,通過設計系列循序漸進的問題梳理知識點內在的聯系,化解學生思維的障礙[4]。學案導學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學案非常簡短,但清晰地呈現了步步深入的學習過程,尤其是第四部分“實踐”環節,讓學生明白學習這些理論知識的目的和用途。同時,這則學案啟發學生要舉一反三學習:教材呈現的理論知識是什么?是否可以(用列表法來)歸納(對比)突出重點?該理論知識的實踐意義是什么?教學實踐證明先理解后記憶,才是最適合《地理Ⅰ》的學習方法。通過老師的點撥和學案的引導,學生逐步學會了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強化了學習效果。
(三)似無心,實有意――預復習作業形式的巧設計
一節課結束時,老師往往會布置為下節課學習準備的預復習作業,某些同學對待預復習作業的態度完全取決于當天其他學科的作業量。這說明即使同學們能意識到預復習作業的重要性,但由于其他科目的影響,預復習作業往往被忽視。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想起教研室曾舉行過一次“我最滿意的一份作業設計”,獲得一等獎的是一份《常見的天氣系統》的預習作業設計,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其啟發,筆者在教學中也進行了嘗試,收效很好。
附預習作業設計:
《常見的天氣系統》預習作業布置
內容:在下列表格中記錄校運會期間和本周末的天氣變化情況,并思考導致天氣變化的原因。
形式:通過收看電視氣象節目的天氣預報和自身實際觀察,記錄每天的天氣狀況(包括溫度和降水);住校生可以收聽午間的校廣播預報,做好記錄。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培養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指導生產生活實踐。這份作業的設計者提前關注到學校運動會期間會遭遇冷鋒過境這一天氣變化,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地要求同學們記錄校運會期間的天氣情況,并思考導致天氣變化的原因。既順應了學生“無課業負擔地享受運動會”的特殊心情,又充分利用了他們特別關注運動會期間天氣的心理,不露痕跡,巧妙地完成了《常見的天氣系統》新課學習前的一份重要預習作業。
事后的授課效果表明,這次的課前預習作業對學生學習新課及課后如何運用該知識點幫助很大。由于是實實在在從生活中取得的親身體驗,同學們印象非常深刻,對冷鋒系統過境前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理解。
附復習作業設計:
《水循環》復習作業
作業內容:研究性學習――“調查家鄉的河流”
《地理教學指導意見》提出了“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這一基本要求。傳統的課后作業形式往往要求學生熟記“意義”,再做幾道選擇題或者填空題。對此,筆者重新設計了研究性復習作業,布置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去做調查,旨在實現《學科指導意見》中倡導的“讓學生在調查中發現問題、提出探究方案、找到解決對策,并嘗試撰寫調查報告”[3]的要求。實踐證明,這樣的復習作業形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真真實實地用自己的所見所聞關注了家鄉的河流、水資源狀況,更好地理解了“水循環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與“過度水污染”之間的矛盾。
(四)低重心,蘊深遠――滲透科學素養、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新版《地理教學指導意見》將“地球的運動”一節定位為發展要求,無基本學習要求,教學難度和學習難度不大。由于課時的限制,老師不可能對此內容深入全面地講解。很多老師無所適從。其實不然,老師的教學不僅要著眼于考試,還要在教學中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筆者在教授《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時,結合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圖片,補充了前蘇聯登月失敗的經過及我國探月工程計劃的內容。在對比中讓學生意識到我國航天事業起步遲,發展快,航天之路曲折艱難的實情。同時,筆者及時在課堂上傳遞獲得的最新新聞――2016年11月神舟十一號成功完成任務后,中國透露太空探索計劃:2017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2018年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2022年完成空間站建設;新一批航天員(包括女航天員)選拔;為其他國家培養宇航員,等等。課堂上筆者以展望的口吻對同學們說:“也許不久的將來,老師和學弟學妹們用的地理教材和圖冊中就有我們班×××同學的名字和事跡?!惫膭钔瑢W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挑戰困難,激發立志投身祖國航天事業的豪情。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的教學活動,正值農歷八月十八,同學們都熟悉錢塘江潮水。筆者及時引入這個鄉土地理的案例,從曾經的無窮水患,到今天的旅游奇觀,是一個典型的“利弊共存、化弊為利”的成功案例。由此教育學生,太陽活動、太陽輻射,以及任何一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都要全面認識其利弊,并積極化弊為利,為人類所用,促進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
無論高考形式如何改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2]。有時,教育的成功并不是用學生考試成績的等級,或者有多少學生選擇地理作為高考科目來衡量的?;蛟S很多年后,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點學生已經淡忘,但當年地理課上,老師寓意深遠的一兩句話深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可能就是他(她)一輩子的記憶和收獲。
二、教學反思
地理學科創新教學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與學生交流時感到教與學中有不少的亮點和小驚喜,尤其是學生那句:“老師,我們覺得你不像是在講課本,講純知識……引申開的知識更能記憶深刻,很喜歡這樣的課……”因此筆者相信,只要堅持,肯定會有成效。
1.充實課程資源
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地理課程資源,在實踐中要促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以適應課改和時展對課程資源多樣化的要求。筆者以為,在此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入課外知識、實物展示等,都可以創造性地成為地理課程資源。
2.提升教師素養
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有標新立異的思維,不是教材、教參資料的人工傳聲筒,對教材內容、課堂預設與生成應有深刻的思考和靈活的應用。這個過程,提高了教師的教材處理能力、課堂掌控和實踐能力,使自身的教學理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學生能力
課堂中的很多實例應來自于生活實際,貼近學生,教師應及時捕捉信息,巧妙引入,為學生營造更加廣闊、真實的思考空間。利用教授新課,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深遠意義,適時地給予學生點評和鼓勵,使他們在循序漸進的思考過程中掃除障礙,由疑惑走向清晰,享受學習的快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業成績,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學習品質。
4.打造高效課堂
最好的老師能讓學生擁有持續的學習興趣,地理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手段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既能站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去深遠備課,又能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低重心”地淺顯教學,盡量顧及每一位同學,增強他們學習的樂趣與自信。
要在課堂中講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識,教師就必須在課前做更多的、充分的準備。學情的研究、教材的鉆研、導學案的設計、學生疑問的解釋等,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應對能力等都是一種挑戰。
三、結語
在2016年教師節前夕說,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5]。如何當好總書記眼中的“引路人”?如果選考地理學科的學生太少了,連上課的機會都沒有了,沒有機會和學生探討地理問題,又何談引路?地理學科具有文理兼備、綜合性強的優勢,因此,地理教師應集思廣益多渠道地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既能落實高中地理課程要求,又能提高高考選考率,增強地理老師的職業成就感。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網站新聞.2014.11.
[2]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8.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2014版)[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13.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精致化教學;高效課堂
當前,處于浙江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時期,地理選考考生數量的增長速度,令一線教師和各級教育部門始料未及。以筆者任教學校為例,現高三年級地理選考班為9個、高二年級12個,分別是傳統高考文科班數量的1.5倍和2.0倍。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學質量的高低,比以往更能影響到學校的發展。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關鍵。以此為目標,我們積極進行“以精致化教學,構建高效地理課堂”的研究與實踐。
精致,謂“精巧細致”。精致化教學是指以全體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實現教學^程的精細化、合理化和科學化,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課堂教學中,以精致化思想為指導,圍繞學生的發展精心設計和安排,通過注重過程和細節的管理,使課堂呈現規范、精致、高效,是構建高效地理課堂的有效途徑精致化教學,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的精致化設計
地理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教學活動而對學生地理知識、技能、方法和地理觀念的發展的期望??煞譃椋褐R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下面以“洋流”為例,對教學目標進行精致化設計。
(一)依據“地理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初步確定教學目標:
1.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通過比較、分析,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2.通過繪制洋流分布圖,掌握洋流的分布規律;
3.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說出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依據地理教材內容完善和細化教學目標。地理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具有綱要的特點,還不夠具體。而地理教材內容是進行地理教學的“物質基礎”,是進行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物質載體”。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隱含的知識、技能與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要求,完善和細化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①運用地圖,從分布位置、運動方向、寒暖流的位置來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②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舉例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氣候、漁場、海運、海洋污染)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讀圖對比、分析,根據教師給出的學法指導歸納出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讀圖對比歸納法;②根據歸納出來的分布規律,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分組合作學習法、自主評價法;③對比自己畫出的模式圖與專家畫的模式圖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運用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時應用和反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②培養學生能時時刻刻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運動過程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④使學生關注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三)依據學生的存量知識與學習能力、學校教學條件和當地教學資源調整教學目標。本地區學生在初中階段區域地理僅在初一“社會”學科中涉及,且大部分由非地理專業教師任教,基礎非常薄弱。另外,通過前一節“大氣環境”的學習,發現學生對于等值線的繪制和判讀、應用還不到位。因此增加目標:
1.通過對世界地圖的閱讀,熟悉洋流影響較大的典型地區和城市;
2.通過對等水溫線的繪制,掌握根據等水溫線的彎曲判斷洋流性質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精致化選擇
從表面上看,地理教學的內容早已被編者確定,但實質上,編者所確定的,還只是“地理教材內容”,即給我們提供了“通??梢杂檬裁慈ソ獭钡囊粋€個“例子”。任何一節的“可教點”即教學內容都很多,精選教學內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樣,只有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深化改造,才能建構真正適宜學生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一)圍繞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精選,且容量適度。教學文本的教育因素十分豐富,但我們的教學時間卻是有限的,所以要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取舍。使用和取舍的標準,即是課時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因此,有的內容盡管好,但與教學目標不符,要下決心舍去。另外,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容量要適度。多了要么教不完,要么導致拖堂,結果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少了又太單薄,時間沒有充分利用。以“鋒面系統與天氣”的教學為例:
本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為“了解鋒面系統的特點及天氣狀況(高一學考:基本要求)”;教學重點為“鋒面(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結構與天氣”;教學難點為“冷鋒、暖鋒、準靜止鋒對我國天氣的影響”。教學課時為1課時。
筆者最初對教學內容的設計為:①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結構特征與判別;②冷鋒、暖鋒形成的天氣;③冷鋒、暖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及變化;④冷鋒、暖鋒對我國天氣的影響;⑤江淮準靜止鋒、昆明準靜止鋒的形成機制及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具體課堂教學實施下來挫敗感極強:教師趕進度,拖堂5分鐘,仍不能講完;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對知識點的掌握,囫圇吞棗,似懂非懂。且對準靜止鋒的教學超出了教學指導意見的要求。
筆者汲取教訓,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①冷鋒、暖鋒的結構特征與天氣;②冷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③冷鋒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實例;④江淮準靜止鋒的形成機制及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再次實施教學,教師頗感從容,學生也能掌握到位。課后不放心,對幾位中等程度的同學抽樣檢測,發現都能說出“暖鋒的結構特征與天氣”、“暖鋒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在多、深,而在于精、準。選擇、講解到位,學生能舉一反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來選擇和調整教學內容。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知識入手來選擇教學內容。例如,在完成“了解天氣系統的特點及天氣狀況”教學目標時,可以結合杭州地區學生較為熟悉的身邊的天氣實例和民間俗語、詩句來展開教學。如“一場春雨一場暖”、“清明時節雨紛紛”、“黃梅時節家家雨”、伏旱、臺風、“秋風秋雨愁煞人”、近期(2016年10月下旬)的寒潮。可以讓學生分析天氣系統對自己家鄉生產生活的影響,由于有切身感受,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2.選擇教學內容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已有經驗。我們應盡量選擇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和在地圖上容易找到的內容來教學,例如,在完成“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教學目標時,我們選擇的圖片是學生熟悉的和喜聞樂見的。比如選取余杭塘棲鎮廣濟橋附近聚落照片分布代表城鎮景觀,黃湖鎮某村落分布照片代表鄉村景觀。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有助于分析理解。
3.選擇教學內容還應該注重和其它學科的聯系,這樣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更感興趣,也有助于學生知識系統的建立。例如,在學習“人口遷移”時,可以從學生學過的歷史知識(比如永嘉之亂、靖康之難、地理大發現、奴隸三角貿易等)來入手,這樣學習起來既省時省力,又可以讓學生把握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
4.選擇最能反映地理學科特點的內容來教學,也就是說,我們應盡量選擇那些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的內容來教學。比如學習“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選擇黃土高原為內容,探究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更能凸顯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征。
(三)點面結合,以少勝多。
我們最好不要"推土機”式的教學---只有淺表層面的推進,而應進行“打樁機”式的教學---抓住一點深入挖掘。一節課選的點,貴在以少勝多。選什么“點”大有講究。以“水循環”為例:
“推土機式”的教學內容安排是:水循環概念、水循環環節、水循環的意義、人類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等。這種內容安排導致整節課重難點不能凸顯、知識點的掌握深度不夠,一節課下來感覺平淡無奇。
現做調整:重點突破水循環的概念教學,以點帶面。設計如下:
(展示)水循環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的空間位置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的變化。
(問題)1.水在空間上如何移動?涉及了幾個圈層?水循環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每種類型包括哪幾個環節?
2.水的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分別有何變化?導致其變化(即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3.舉例說明水的運動形態的變化對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地形等)、人類生產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水的物理形態的變化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4.舉例說明人類如何影響了水的位移、水的運動形態、水的物理形態?對哪個環節的影響最深遠?從現代對人地關系理解的角度,說出哪些影響是正面的,哪些是負面的?
地理概念的設定具有非常高的準確性、簡潔性、科學性和邏輯性,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水循環概念準確地反映了水循環這個現象及過程的本質屬性。通過重點突破水循環概念這個“點”,充分挖掘水循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把握了水循環的動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類因素),動力如何促使水的運動及運動形態和物理形態的變化,運動形態之間如何關聯從而形成循環,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的變化對四大圈層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進而對人類社會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概念學透了,水循環的學習也就“面面俱到”了。不僅如此,通過水循環概念的緊湊教學,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即地理核心特征---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為下一單元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教學過程的精致化安排
教學過程要安排的緊湊高效、精巧合理,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精彩的導入,是一堂課的良好開端,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導入的形式可以多樣,如以故事、影片、時事新聞或優美的詩句等導入。但主題要鮮明,與本節內容關系要密切。另外,導入切忌花哨和時間過長,要簡潔明了,盡快切入主題。
(二)精心的問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要有梯度。必須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鋒面系統對我國天氣的影響”為例。教師逐次發問:“冷鋒對我國北方天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準靜止鋒對我國江淮地區、云貴地區的天氣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春季時鋒面系統如何影響我國南方的天氣?”“你能用實例來說明每個系統又是怎么影響的嗎?” 把問題分解開,分層設問,這時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討論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要具有啟發性。針對“快行冷鋒會造成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選取“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案例設計問題:“為什么北京@次形成了長時間特大暴雨?”這樣一個問題,在課本上找不到定論,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必定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去積極思考、討論,吃透知識原理。
3.要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是不是”、“對不對”等簡單的問題不問,書中有確切結論的也不要問。提問得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
(三)精巧的活動安排,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如探究性學習小組的安排:小組的成員宜由興趣、能力、性格、性別“互補”的同學組成 ;對小組長進行必要的指導;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指導培養協作精神;對特殊學生加強指導。
又如討論活動,不能讓個別同學唱獨角戲,要提高參與度。不能流于形式,要讓每位同學切實思考,獲得啟發和成果。因此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至少要學生講出以下幾點:你對于這個問題有何看法?有沒有不同的意見?你是怎樣說服他人或屈服他人的?通過討論,小組得出的最后結論是什么?如果教學中經常進行這樣的引導,就可使學生學會討論,逐步提高討論活動的水平。
活動要有主次之分,一般一節課最好只安排一個主活動,其他的活動只作為輔助;注意活動質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注意活動的內涵,通過活動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形成地理技能;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要明確每個活動為實現目標分別所起的作用,各項活動要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整體。
(四)精配課堂題目,是對課堂講解的最好輔助。沒有練習鞏固的課堂必定落空,以訓練為主線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徑。受課時限制,練習宜少而精。必須把握好知識點、能力點、題型三者的關系;要深研細酌,突出題目的功能。
1.精配例題:例題要具有針對性、典型性、拓展性,能起到突出重點、突破疑點的作用;要能從情境、設問、立意等方面作多種變化,從不同角度使學生對知識與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又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2.精選習題:要與例題所培養的思路和方法相迎合,達到鞏固和深化的目的,提升例題功能;要注重常規題翻新和題型的全面性,以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避免思維定勢;要與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支配時間相迎合,以保證任務與時間匹配,鞏固與提升兼顧。
(五)精辟的小結與評價:精辟的小結與精準的評價,是精致高效課堂的完美收工。
1.精辟的課堂小結,能夠把一堂課的內容濃縮成精華。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必須精心設計、講究藝術,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通過歸納、概括使整節課的內容系統化和簡潔化。課堂小結歸納,提綱挈領,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有時甚至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讓學生列出本課小結中各要點所含知識的細目,勾勒出全課的知識體系。然后,學生互相對照,教師給予必要補充,取長補短,歸納出最好最全的本課小結。這樣既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可當堂檢測學生40分鐘的聽課效率,真正讓學生夯實基礎,進而學以致用。
2.精準的課堂點評,是渲染課堂氣氛的催化劑。從作用上來看,有的是含蓄的評判、有的是巧妙的引導、有的是準確的校補、有的是藝術的深化。從語言表現形式上來看,有時用生動的比喻,有時用精當的對偶,有時用形象的引用,有時用強勁聽覺沖擊的排比反問。如此學生說到哪,老師評到哪,師生對話,渾然天成。精準的課堂點評,還應該體現在有針對性,有豐富內涵,不膚淺;富于變化,不乏味。
3.激勵性的評價,是有效課堂的升華。寄予希望的評價是鼓勵,學生的信心得到增強;語重心長的評價是鞭策,學生的動力得到加強;委婉含蓄的評價是促進,學生的態度得到端正。寄予希望的評價是鼓勵,學生的信心得到增強;語重心長的評價是鞭策,學生的動力得到加強;委婉含蓄的評價是促進,學生的態度得到端正。
四、教學策略的精致化運用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而有意識地選擇籌劃的教學方式方法與靈活處理的過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要達到這樣幾個目的:
1.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的欲望。比如案例教學法,可以挑選時事熱點,也可以挑選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又如多媒體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實驗教學法, 可以創設真正的學習情境,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愿望、體驗緊密相連。
2.既能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又提升基礎技能。如列表比較法、歸納總結法。對于某些規律、結論的呈現,如果由教師使用講授法,作為“配角”的學生可能掌握不好。這時可使用列表比較、歸納總結法。比如對于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異同點,可以用列表法歸納總結:讓學生將三個鋒面的剖面示意圖繪制出來,修改正確后,對照圖比較出其鋒線、鋒前鋒后、雨區的特征;還有氣旋、反氣旋的水平氣流、垂直氣流運動特征、天氣特征、我國典型天氣等,都列表讓學生來填寫。因為是自己總結出來的知識結論,所以印象很深,而且還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
3.能提高學生參與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F行新教材較舊教材而言,“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很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以40分鐘的一節課為例,教師講的時間不宜超過25分鐘,其余15分鐘應交給學生。這就需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在講解《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我多次組織學生活動,提高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參與繪圖、發言糾錯;開展小組討論,積極探究。開展多種學生活動,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能減輕教師負擔。地理教學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增強直觀性,變難為易。如臺風眼的結構很抽象,直接展示一張臺風的高清衛星云圖,馬上就變得很直觀了。對于氣旋反氣旋的大氣運動方向問題、水平地轉偏向力,使用左右手定則,簡單易掌握。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但切忌過于花哨,切忌方法的羅列堆砌。概而言之,要有利于提高課堂實效。
地理教學目標是總領,它的實現需要一定的地理教學內容、教學情境作為載體,通過一系列的教學過程來完成。而為了高效的完成教學過程,達成地理教學目標,則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地理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策略的運用,就如同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一樣,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它們之間共同作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實現高效的地理教學,則需要對每一個環節、要素進行精致化的設計!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地理2014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2]高中地理內容的選擇與整合 丁生軍,《地理教學》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