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6:5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健康教育評估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婦科住院;醫院感染;個體化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1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291-01醫院感染是指患者到院后發生的感染,患者本身無感染或無潛伏期感染。醫院感染不僅會加重患者本身的病情,延長住院時間,而且增加住院費用,嚴重時甚至可引起患者殘疾或者發生死亡。醫院內的各個科室住院患者均是醫院感染的好發人群,針對婦科住院患者預防醫院感染意識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筆者現將婦科住院患者預防醫院感染意識與個體化健康教育效果。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婦科住院患者120例進行分析,年齡為24-56歲,平均年齡為36.28±4.58歲。
1.2方法針對我科收治婦科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預防醫院感染意識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活動,主要以:開通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對于每位患者進行預防醫院感染的宣傳教育、發放關于醫院感染的保健宣傳資料供其自主閱讀。
1.3評估方法本組調查研究是在健康教育前后一周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取得研究對象對于醫院感染知識、理解意識、行為方式的整體數據資料,統計后用于評估個體化健康教育在婦科住院患者預防醫院感染的作用效果。本次研究的調查問卷是參照國內外相關醫院感染的調查問卷的內容和形式而制成。健康教育前后所用的調查問卷內容相同。調查問卷主要由個人信息、預防醫院感染知識、理解意識和行為方式測評源部分組成。其中,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職業、等;婦科疾病保健知識部分共25道選擇題,回答選項分別為“是”“不確定”“否”,回答“是”記作1分,“否”或“不確定”為0分,總分為25分。理解意識部分共25道選擇題,回答選項分別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同意”“一般”、“完全同意”,回答選項所對應的分數為1分、2分、3分、4分、5分,總分為75分;行為方式部分共25道選擇題,回答選項為“從不”、“偶爾”、“一般”、“經?!薄ⅰ翱偸恰?,每個選項所對應的分數分別為1分、2分、3分、4分、5分,總分75分。
【關鍵詞】健康信念模式;臨床;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4-0543-01
我國護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護士在實施健康教育時成效不明顯,主要原因是護士對患者的評估方法、評估內容掌握不全面,而評估是健康教育的基礎,是決定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進行健康教育時,首先要評估患者的健康信念及其影響因素,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人們接受勸導,改變不良行為,采納健康行為的關鍵,國內外研究表明健康信念與健康促進行為呈正相關[1-2]。
1 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論基礎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霍克巴姆(Hochbaurn)于1958年在研究了人的健康行為與其健康信念之間的關系后提出的[3]。此模式指信念改變行為,主要用于預測行為、使人們行為趨于健康和實施健康教育[4],國外用該模式對于健康促進、預防保健或健康教育項目、行為干預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5],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健康促進的最常用理論模式之一。
2 健康信念模式的內容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內容:(1)個體的健康信念,即人對健康與疾病的看法,人對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嚴重程度及預防措施的認知等。(2)行動的線索或意向,是指人能否采取預防性措施的促進因素。(3)影響及制約因素,是指影響及制約個體采取預防或健康行為的因素[6]。其中心就是個體信念影響個體的行為。
3 健康信念模式對健康教育評估的指導
3.1 評估個體感知:李湘萍等[7]在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對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發現教育前僅有12%吸毒者認為自身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險,教育后提高到29%。這提示健康教育有助于吸毒者對自身危險性的估計和判別。在對個體感知到嚴重度評估的基礎上,評估個體對某種疾病或健康問題的感知到威脅及其程度。
3.2 評估個體調節:應用健康教育評估問卷:①評估個體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種族、社會經濟條件等[8]。②了解個體的親人、朋友、同事等對建議的健康行為的態度以及他們對個體采取健康行為的支持程度。③了解個體的親友中是否有患過相應疾病或健康問題的體驗。④個體是否關注媒體對相應健康行為的報道,⑤評估個體是否看重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和看法。
3.3 評估個體效果期望:了解個體對采取建議的健康行為益處的認識,個體對這些益處和障礙的平衡,會影響個體是否會采取建議的健康行為。
4 健康信念模式對制定健康教育計劃的指導
4.1 制定健康教育的內容:根據健康信念模式的4個關鍵因素[9]:感知疾病的易感性、嚴重性、益處和障礙來設計健康教育項目。①護士講解或與患者一起討論患者目前現存的不良行為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等。②讓患者了解疾病的臨床后果,③與患者一起分析疾病對個人的社會影響?;粜∶返萚10-12],對老年高血壓的健康教育中提出,與患者一起分析疾病健康教育內容包括:①高血壓病的相關知識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③用藥指導④正確測量、記錄血壓的方法和血壓觀察的頻率及意義。⑤中醫自我保健,如按摩、足浴等。同樣,適用于消化性潰瘍[13]、乳腺癌術后患者[14-15]、Ⅱ型糖尿病患者等。國外專家漢森子篤茉莉等[16]也證實健康信念模式是一種強有力的理論模型。因此,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對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7]。
4.2 對疾病依從性的健康教育:患者治療依從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相關知識、地區、性別、收入狀況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相對常規健康教育而言,更能提高CRF患者的飲食依從性[18],對高脂血癥患者、糖尿病等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促進作用[19-20]。
5 討論
護理工作者可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全面規范地評估患者的認知程度和需求,根據患者的健康信念高低來選擇教育內容和教育計劃,有針對性,而且,通過對促進因素和制約因素的評估,護士可根據這些影響因素選擇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質量。當然,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它的缺陷和不足,而健康信念模式特別強調的是患者的認知,如患者對疾病易感性的認知、對疾病嚴重程度的認知等,這就有可能違反一些必要的保護性保密原則,造成或加重患者不必要的心理緊張。因此,在實際應用時,還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張美芬.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護理研究,2001,15(6):311-312
[2] BluvolA,Ford-Gilboe M.Hope,health work and quality of life in families of stroke survivors[J].J Adv Nurs,2004,48(4):322-332
[3] 周更蘇.霍克巴姆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49-50
[4] 李小妹主編.護理學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 李映蘭,周陽,李麗.社區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發展現狀[J].護理學雜志.2007,22(8):79-80
[6] 余江,王仙園。21世紀健康促進理論在護理領域的應用發展中華護理雜志[J].2004,39(6) :437
[7] 李湘萍,萬巧琴,肖順貞等.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對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7):583-585
[8] 譚秀瑜.健康信念模式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教育,2005,23(12):69-70
[9] 靳雪征. 健康信念理論的建立和發展[J]. 中國健康教育, 2007,23(12):945
[10] 霍小梅.健康信念模式對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依從行為的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2010,6:114-115
[11] 李紅艷,劉曉波,辛紅菊等.健康信念模式在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09,31(5):633
[12] 符愛民,諸蕊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對高血壓腦出血病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5):1365-1366
[13] 李彩俠.健康信念模式在消化性潰瘍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9):1141-1142
[14] 李素萍.健康信念模式對乳腺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9):69-70
[15] 陳瑜,夏海鷗, Deborah Oakley等.護理干預對促進上海市婦女乳腺癌早期篩查信念及行為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5:401-404
[16] 蔣梅,劉曉晨,張蘭等.健康信念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行為改變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9:807-810
[17] 符愛民,諸蕊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對高血壓腦出血病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5):1365-1366
[18] 陳棟,唐幸豐.健康信念模式在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8,15(6):37-38
1.1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山東省、安徽省、廣東省、上海市為例,通過自編問卷,對31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現狀進行調查統計與分析,其中山東省24所,廣東省5所,安徽省1所,上海市1所。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31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制、師資人員配備、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具體開設狀況、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調查。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發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人,由其負責填寫。共寄出問卷45份,回收31份,回收率69%。
2.結果
2.1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歸屬
調查顯示,有1所學校歸屬獨立的系處級建制(3.2%),24所學校歸屬學工處(77.4%),6所學校歸屬其他部門(19.4%)。見表1。
2.2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開設情況
調查顯示,有18所學校(58.1%)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其他13所學校(41.9%)未開設心理健康網站。
2.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負責部門狀況
調查顯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負責部門不明確,狀況混亂。其中,校長或副校長負責的占21.3%;學生科長或副科長負責的占21.3%;教務科長或副科長負責的占0%;校團委書記或副書記負責的占10.6%;專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負責的占38.3%;還有四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沒有專人分工負責,占8.5%。
2.4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情況
調查顯示,有25所(80.6%)學校一直都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有5所(16.2%)學校有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還有1所學校暫時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占3.2%。
2.5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負責人員
調查顯示,專職心理學老師負責的有26人,占60.5%;受過專門培訓的教師負責的有11人,占25.5%;沒有受過培訓的2人,占4.7%;對這項工作感興趣的2人,占4.7%;校外人員1人,占2.3%;還有1所學校沒有人員專門負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占2.3%。見表2。
2.6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對象
調查顯示,64.5%的學校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22.6%的學校在部分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9.7%的學校在部分班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有1所學校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占3.2%。
2.7心理健康教育開設課時數
調查顯示,31所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數設置上參差不齊,課時安排1節/周的有13所,占41.9%;1節/2周的有4所,占12.9%;不定期的有7所,占22.6%;2節/周的有6所,占19.4%;還有1所學校未開設心理健康課,占3.2%。見表3。
2.8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況
調查顯示,有18所院校有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占58.1%;其他13所院校沒有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占41.9%,選用的教材有《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素質教程》、《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長》等。
2.9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形式
調查顯示,有16所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必修課,占51.6%;有9.7%的學校不僅開設了必修課,還開設了相關的選修課;另外有9所學校只開設了選修課,占29.0%;有2所學校僅開設系列講座,占6.5%;有1所學校未開設心理健康課,占3.2%。見表4。
2.10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研究調查的31所高校,共擁有任課老師222人,其中,畢業于心理學專業的教師有136人,占教師總人數的61.3%,畢業于教育學、哲學、思想政治專業等其他專業的教師有86人,占38.7%;專職教師148人,占教師總人數的66.7%;兼職教師74人,占33.3%。由此看出,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任課教師主要以心理學專業為主,教育學、哲學、思想政治等其他專業為輔;專職教師為主,兼職老師為輔。見表5。
2.11專、兼職心理教師的職業資格證書情況
心理咨詢在各院校普遍受到重視,無論是專職心理老師還是兼職心理老師,持證上崗率都較高。調查顯示,94.6%的心理教師有職業資格證書,只有5.4%的心理教師不具有職業資格證書。
2.1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每年專業培訓情況
調查顯示,41.9%的專職教師不參加專業培訓,51.6%的每年能參加1―2次專業培訓,還有6.5%的每年能參加3―4次專業培訓。對于兼職心理老師來說,每年的專業培訓更少,74.2%的兼職心理老師未曾參加過專業培訓,22.6%的每年參加1―2次培訓,只有3.2%的每年參加3―4次專業培訓。見表6、7。
2.1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有51.6%的人認為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一種效果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9.0%的人認為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9.7%的人認為沒有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還有6.5%的人認為學校經費短缺;選擇其他的占3.2%。見表8。
2.14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
各院校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的情況比較一致,主要有新生適應、自我意識的發展、情緒的調節、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學習心理、挫折心理的調控、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
2.15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采取的評估方法
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環節很薄弱,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嚴格規范的評估方法,少數學校采用了隨堂聽課、學生評估、教學監督的方式,很少有學校采用發展性評價和情境性評價。
2.16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色
對“貴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色”的統計發現,只有個別院校的課程有一些特色,比如湛江師范學院開展針對性教學,根據不同教學對象進行不同內容的教學;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開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每個班級配備兩名心育委員,定期進行心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而且為樓管員、后勤工作人員、醫務室工作人員等與學生有直接接觸的群體進行心理知識培訓。
3.討論分析
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模式。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以下問題:
3.1各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狀況把握得不是很全面;學校的管理部門缺乏嚴謹的管理制度,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門分散,沒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門。
3.2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與專業課程建設是密切相關的,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偏低。受調查的學校領導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師資明顯不足,師資方面的不足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步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雙師素質”要求的提出和推行是近年來剛開始的,教師結構年輕化,實踐咨詢經驗和能力不足。
關鍵詞:癌痛;規范化管理;依從性;治療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 patient compliance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Methods Painless oncology ward at random to create the front (From June to November in 2013) and painless ward creation (From December in 2013 to May in 2014) were treated with advanced cancer and moderate to severe cancer pain each 154 cases for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time painless ward , Management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ain manage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painless wards, After ten days,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pain response rates and patient medication compliance. Results There is a higher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esponse rate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 and drug complianc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ancer pai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Compliance; Treatment effect
癌痛即癌癥疼痛,是中晚期癌癥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它是由癌癥本身或抗癌治療引起的,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痛苦,還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受諸多傳統觀念的束縛,腫瘤規范化診療水平偏低,導致癌痛控制效果不夠理想。目前,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日益受到重視[1]。
我院腫瘤科于2013年12月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病房,實施無痛病房管理,提高了癌痛患者止痛治療的依從性、滿意度及生存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腫瘤科無痛病房創建前(2013年6月~11月)及無痛病房創建后(2013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晚期癌癥并伴有中重度癌痛患者各15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9例,女129例。年齡29~77歲,中位年齡54.3歲。肺癌84例、直腸癌78例、乳腺癌67例、胃癌48例、小腸癌31例。入組標準:①均符合WHO診斷標準,確診為晚期癌癥的患者。②癌痛患者數字分級法(NRS)評分在4~6分以上。③認知功能和溝通能力良好,能準確描述疼痛情況。④對本研究的目的和方式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將2013年6月~11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3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無痛病房規范化護理的實施 兩組均實施三階梯鎮痛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無痛病房規范化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注重護士培訓 根據衛生部癌痛示范病房標準細則,對無痛示范病房的護士制訂培訓方案,確定培訓內容,包括:癌痛的基本知識、評估方法,止痛效果評價,鎮痛藥物不良反應的處理和護理,對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等。培訓形式:疼痛知識的小講課、護理查房、醫護聯合病例討論;發放癌痛治療和護理的??茣Mㄟ^對無痛示范病房護士進行強化培訓,使護士掌握疼痛管理知識,能正確評估疼痛。
1.2.2正確評估患者 ①給新入院癌痛患者發放自制問卷調查表,分別對癌痛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調查,內容包括什么是疼痛、疼痛如何治療、疼痛評估方法、止痛藥物有哪些、口服止痛藥物方法、應用止痛藥物的不良反應、如何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等,了解患者對癌痛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對所用藥物的了解情況進行統計。②新入院患者8 h內進行癌痛全面評估,對有疼痛的患者在床頭懸掛疼痛評分表并記錄于《疼痛評分表》中,對疼痛評分1~3分的患者評估1次/d,口服阿片類藥物的患者評估2次;對疼痛評分4~6分的患者每天評估4次,對疼痛評分7~10分的患者每4 h評估1次直至
1.2.3進行“三化一體”的健康教育,即健康教育常規化、個體化、專病化[2],對癌痛患者做到真實評估、按時服藥,確保給藥劑量準確,出現副作用時及時報告。制訂針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疼痛相關知識教育,解除其疑慮,明確告訴患者和家屬疼痛是可以緩解的,鼓勵其向醫務人員及時報告疼痛,不必要忍受疼痛。指導患者和家屬正確使用疼痛評估工具,同時能準確表達疼痛的性質、部位和強度。告知患者按醫囑、按時、按量使用止痛藥,提高止痛治療依從性,以有效控制疼痛。幫助患者學會疼痛的自我管理,書寫“疼痛日記”,做好疼痛記錄,教會患者應對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處理方法,同時發放疼痛教育小冊子,讓患者進一步加強對疼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2.4規范的藥物護理 藥物治療的原則是根據患者輕、中、重度疼痛分別選擇三階梯止痛藥物,優先選擇患者易接受的口服給藥途經,減少了因反復靜脈注射給患者增加的不必要痛苦,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4]。護理人員應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嚴格掌握藥物的半衰期,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做到按時、按量地規律給藥,并對用藥前后進行對比,觀察鎮痛藥物的療效,及時記錄相關內容。對用藥后出現的副作用,及時報告醫師處理。如患者出現不能耐受的副作用,應及時報告醫生調整鎮痛藥物。
1.2.5及時的心理護理 同情、關心和支持患者,耐心傾聽其主訴,讓患者疏泄其不良情緒。運用放松療法有目的地訓練患者的意志力,如傾聽音樂、深呼吸、按摩放松等技巧,使患者身心放松,從而緩解其疼痛。進行“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總動員,安慰、支持、鼓勵、幫助患者,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同時做好家屬工作,鼓勵家屬患者關心和愛,安撫患者的憂慮情緒,提供后勤保障。
1.2.6飲食指導 鼓勵患者進食,指導其進食富含營養、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勵多飲水,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告誡患者禁生冷、辛辣刺激、腌制霉變燒烤的食物。
2 結果
2.1通過癌痛規范化管理后,癌痛患者知識掌握情況有了明顯的提高,見表 1。
2.2通過癌痛規范化管理后, 患者的癌痛得到有效地控制,癌痛人數均下降,見表2。
2.3通過癌痛規范化管理后,提高了患者服藥治療的依從性,見表 3。
3 討論
通過無痛病房規范化管理,科室注重了護士專業知識培訓,提高了癌痛的規范護理水平和護士疼痛管理意識和技能,使責任護士對癌痛患者實施正確評估、三化一體的健康教育、規范的藥物護理和心理護理,及時落實疼痛護理的各項措施。同時,患者對癌痛有了正確認識,改變了患者對止疼藥“成癮”的錯誤觀念, 使其加強了遵醫行為 ,提高了患者止痛治療的依從性,癌痛控制效果更為明 顯, 從而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表3 中規范化管理后, 仍有 27 例患者未按時服藥和 11 例患者私自減量, 均是出院居家修養患者。
因此, 要進一步加強對出院患者的隨訪指導和健康教育。同時,護士要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爭取家屬與社會的支持, 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戰勝疾病的重要條件, 可為患者遵醫服藥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虹彥,殷欣,劉濤,等.術后患者疼痛控制現狀及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9:58.
摘要目的:探討圖文式健康教育在3~4歲學齡前期小兒預防接種中對小兒及家長的影響。方法:將2013年5~8月78例將要進行預防接種的小兒隨機分為對照組36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法,觀察組采用圖文式健康教育方法,比較兩種方法對小兒的影響及家長對兩種教育方法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兒預防接種時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免疫接種前應用圖文式健康教育路徑對小兒及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小兒預防接種時對疼痛的反應程度,同時能提高家長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圖文式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學齡前期小兒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31
Effects of graphic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vaccin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FENG Ying-hua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530023)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graphic health education of children in the 3-4 years old preschool preventive effects of vaccination on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Methods:The 78 cases will be vaccinated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36) and observation group (n=42).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graphic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two methods on children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Results:The degree of pain with vaccina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and the parents′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Immunization before applying graphic health education path for health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gree of response of pain when children vaccination,while improve parent′s satisfaction,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Graphic health education;Vaccination;Preschool children
預防接種是完成計劃免疫、保證小兒免受傳染病侵襲的重要手段,是一種既經濟又有效的預防疾病的措施。在臨床應用中如何與小兒及家長溝通,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小兒如何采取不同的溝通方法,是臨床醫護工作者??紤]的問題。對于3~4歲的小兒,其自我意識逐漸建立,對預防接種注射藥物大多有抵觸情緒。如何讓小兒主動接受接種、降低抵觸情緒,提高家長的滿意度,一直是困擾預防接種醫務人員的棘手問題之一。我科根據小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及家長的焦慮情緒等情況,探索應用圖文式健康教育方法對3~4歲的學齡前期小兒及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3年5~8月在我科進行預防接種的3~4歲小兒78例,男41例,女37例。年齡3~4歲,平均3.4歲。均為接受托幼機構教育、適合預防接種疫苗的且經家長同意并愿意參加本研究的健康小兒。排除標準:(1)有智力障礙不能配合者。(2)特殊人群,如聾啞兒及視力障礙者。按照計劃免疫程序滿3歲要進行一次接種,超過3歲未接種者均要求補種,因而4歲以內補種的小兒也納入本研究范圍。將小兒隨機分為對照組36例和觀察組42例,兩組小兒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法,觀察組采用圖文式健康教育方法。
1.2.1對照組按傳統預防接種健康教育方式進行教育,參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1]制定健康教育路徑,共分為疾病的傳播方式、預防接種的概述、使用方法、目的和意義、禁忌證和注意事項等6個專題,用文字表述并打印成資料,由1名健康教育護士根據打印的文字資料,對小兒及家長同時進行健康宣教,形式為口頭講解及疑問解答。
1.2.2觀察組采用圖文式健康教育方法對小兒及家長同時進行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參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和《預防接種實用技術》[2],按照計劃免疫領域專家意見,完成健康教育路徑各專題內容文字的編寫,然后請專業美術設計工作室根據兒童的特點,選擇其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繪制生動的卡通和動漫彩圖,完成健康教育路徑6個專題的圖文式健康教育手冊的制作。然后由同1名健康教育護士給小兒及家長一邊看著圖文式健康教育手冊一邊對小兒及家長進行宣教,結合圖文內容盡量使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及豐富的表情進行講解,必要時加上一些肢體語言講解,盡量引導小兒參與到圖文內容中,激發小兒的參與欲,減少小兒的抵觸心理。健康教育護士首先要學習小兒教育相關知識,掌握小兒授課的方法和特點,采用圖文式健康教育手冊作為教育讀本,要充分理解其內容,每次只與一名小兒及家長同時講解。耐心和兒童及家長交流,適時給予鼓勵和贊揚,消除或減少小兒的抵觸心理,提高家長對預防接種的認識。本節講解時間約為10~15 min。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1.3.1小兒接種疫苗時情緒、行為等反應和生理變化評估小兒接種注射疫苗時最主要的反應是疼痛,而疼痛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情緒表現、行為表現和生理表現3方面,因而評價方法是情緒變化、行為的改變和生理指標改變相結合的綜合評估[3]。由于進行預防接種的小兒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足,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疼痛水平[4],因而本研究對小兒疼痛反應水平評估時依照從重到輕的表現分別為哭鬧、易激惹、無法安撫、表情痛苦、姿態緊張等[5]5種形式加以評估。生理指標采用專為監測小兒的生理反應而生產的深圳邁瑞PM-8000 Express多功能監護儀,檢測小兒免疫接種時的呼吸、心率、血壓(收縮壓)、SaO2的變化,見表1。
表1小兒預防接種反應程度評估
程度情緒行為指標生理指標
重度急性痛苦表情,緊張煩躁,恐懼感明顯,哭聲高而尖并持續>2 min,無法安撫,易激惹呼吸>30次/min,心率>110次/min,收縮壓>110 mmHg,SaO2<85%
中度痛苦表情,恐懼感輕微,哭聲持續<1 min,緊張、激惹表現不明顯,能安撫呼吸>25次/min,心率>100次/min,收縮壓>100 mmHg,SaO2<90%
輕度表情安靜,語言、行動自如,無恐懼感及哭鬧現象,交流順暢呼吸、血壓正常,心率﹤90次/min,SaO2>90%
1.3.2小兒對接種疫苗時生理變化的評估方法
1.3.3家長滿意度的評價小兒接種結束后,采用問卷方式對家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對健康教育的整體感覺、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教育效果、知識掌握情況、接種結果評價等6個方面的滿意程度,分為很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一般和不滿意共5個等級。共發放78份,回收有效率100%。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小兒對接種疫苗時情緒、行為等反應程度比較(表2)
2.2兩組小兒對接種疫苗時生理變化程度比較(表3)
2.3兩組小兒家長對健康教育滿意度比較(表4)
3討論
3.1圖文健康教育對小兒的影響按照我國計劃免疫程序要求,0~6歲的小兒均要接受十余次的預防接種注射,還有根據疫情檢測進行的強化免疫和可選擇的計劃外疫苗。兒童接受的預防接種注射要多次進行,預防接種時疼痛反應等刺激對兒童的心理和情緒產生較大影響。
小兒3周歲時逐漸建立自主意識,此時在預防接種時根據小兒發育特點采用小兒易于理解及接受的方式向小兒進行健康教育,不僅能引導小兒主動接受免疫接種,解除抵觸情緒,也為后來繼續進行的免疫接種取得小兒的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礎。傳統預防接種健康教育的對象重點是家長,兒童因為年齡、認知等因素被忽視,完全處于被動狀態,其心理和生理反應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圖文式健康教育方式是在小兒開始出現自主意識階段,把小兒納入健康教育主體,和家長一起進行宣教,改變傳統預防接種的健康教育中僅把家長納入健康教育的對象,而預防接種的主體小兒則無意識地被遺忘在一邊,這種操作方式不利于小兒理解預防接種的意義、方式、方法等,對以后的預防接種不會產生積極的意義。圖文式健康教育方式則試圖改變了這一狀態,把學齡前期的小兒也納入為健康教育的主體對象,由教育護士對小兒和家長共同進行科學的宣教,利用形象生動的教育工具吸引兒童的興趣,采用易于被兒童理解和接受的圖文方式,盡量取得小兒的理解,鼓勵小兒積極參與其中,減輕其抵觸心理或恐懼感,增強信心,改變被動或強迫接受接種的狀態,提供更好的有利于小兒身心健康成長的環境。從觀察的結果看,小兒在接受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從開始的僅是好奇漸漸到部分理解接受,再到主動要求進行接種,在護士進行的約10~15 min的教育過程中是可以做到的,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圖文式健康教育對小兒家長的影響傳統免疫預防接種時部分沒有進行健康教育,部分健康教育由家長向小兒進行講解。由于家長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對免疫接種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限,向兒童講解的過程往往出現偏差,系統性不強,比較隨意,因此對兒童的教育和疏導效果并不理想,即使較大的小兒接種時亦有很強的抗拒性表現,臨床上常常出現小兒被強制按壓接受接種的現象。
實施圖文式健康教育策略,護士和家長以及小兒充分交流,尤其是針對小兒發育階段的特點,通過直觀的卡通和動漫作為媒介,把免疫接種的意義、必要性等融于其中,經教育護士耐心細致的引導,激發兒童的勇氣,以良好的或主動的狀態接受預防接種,既分擔了家長的教育責任,又緩解了兒童緊張情緒,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健康教育滿意度。
總之,應用圖文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小兒的預防接種狀態和提高家長的滿意度,一方面圖文式健康教育路徑為小兒創造良好的環境,激發小兒主動參與接種的勇氣,同時轉移小兒對注射接種藥物時的注意力,放松心態,減輕肌肉的緊張度,為注射疫苗提供良好的注射部位環境;另一方面,圖文式健康教育手冊作為教育工具,形式新穎且通俗易懂,增加了兒童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家長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因此,在預防接種護理中實施圖文式健康教育方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預防接種工作規范[S].北京:2005:30-49,99-103.
[2]梁曉峰.預防接種實用技術[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1-102.
[3]肖仁梅,趙紅英.小兒術后疼痛控制及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2):49-50.
[4]徐克娟,王克芳.嬰幼兒的疼痛評估[J].護理學雜志,2005,20(17):78-80.
[5]王黎明.小兒術后疼痛的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2下):471-472.
【關鍵詞】 健康教育;電話隨訪;PTCA;支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壓力的增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殺手”,經皮冠狀動脈球囊成形術(PTCA)及支架植入是治療不穩定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療方法[1],可解除冠狀動脈阻塞,消除動脈狹窄,恢復冠狀動脈前向血流,明顯提高了遠期存活率,有效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支架植入術后對遵醫囑服藥、飲食、生活或戒煙、限酒等方面對病人進行了健康教育及電話隨訪,避免了術后再狹窄,增強了患者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改變不良行為,把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改善了出院后遵醫行為,降低病人住院率及發病次數,維護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2—7月收治的PTCA+支架置入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56.5歲,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飲食、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施方法 住院期間兩組患者護理方法相同,出院后對照組給予常規出院指導及健康教育,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電話隨訪,了解患者遵醫行為情況,進一步加強鞏固和加強健康教育。
1.2.1 建立隨訪登記本和隨訪聯系卡 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電話、文化程度、病情、隨訪內容及指導措施等,同時告知患者或家屬,醫務人員對其進行電話隨訪,把科室聯系電話、經管醫生、責任護士、門診復查時間記錄在隨訪卡上。
1.2.2 電話隨訪時間 出院前一天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鞏固住院期間健康教育內容,出院后1周內責任護士進行首次電話隨訪,必要時進行家訪,并記錄隨訪主要內容及存在的問題,對年老、體弱、聽力下降電話隨訪困難者可對家屬進行隨訪,了解患者遵醫情況及一般情況,以后每2周隨訪1次,并根據遵醫情況適當增減次數,特殊患者可根據需要增加電話隨訪次數。
1.2.3 隨訪內容 主動詢問患者感受,評估患者近期的健康狀況,自我保健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并督促其執行。包括:(1)藥物服用:要求家庭用藥做好藥物標識,可使用鬧鐘或其他方法提醒患者其準確用藥,防止間歇性漏服或多服,教會患者觀察術后用藥的副作用,如有無出血傾向、皮疹等,術后2個月應用抗凝藥物期間不拔牙,不做外科大手術,必要時向醫生說明用藥情況,取得同意。(2)非藥物治療:合理安排活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鼓勵患者參加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調整生活、工作節奏,對競爭性或進取心強的人,設法改變生活或處事態度,盡量放松身心,消除緊張,減輕身心壓力。(3)飲食指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飲食應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飲食,限制食鹽攝入量(每日
1.2.4 隨訪記錄 責任護士對每次電話隨訪后將結果記錄在相應欄內,了解病人遵醫行為效果、生活質量水平,為下次隨訪記錄提供依據和重點。
1.3 評價方法
1.3.1 遵醫行為評價方法 將自制的問卷,門診復查時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了解患者出院后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問卷中涉及本病的基本知識,掌握85%以上者視為該患者掌握了支架植入術后的相關知識,了解患者遵醫行為、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等,發放問卷調查表30份,收回3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2 生活質量評估方法 對60例病人進行評分方法講解,并發放評分表,由病人對住院期間及隨訪后在精神、焦慮、睡眠、情緒、不良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評分,發放調查表30份,收回30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數據分析軟件包,運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 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TCA及支架植入后藥物的正規使用非常重要,而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價格昂貴,有30%患者不愿遵醫服藥,因此對出院患者行電話隨訪可預防早期并發癥,預防冠狀動脈狹窄,從而降低了再次住院次數及再入院人數,而介入后患者藥物治療電話隨訪能促進患者自覺遵醫,督促提醒患者,提高依從性,增加對其特定知識的了解,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及時地給予咨詢,幫助戰勝疾病,了解患者心理狀況,鼓勵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電話隨訪式健康教育對非藥物治療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電話隨訪護士可以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給予具體飲食指導和活動安排,聯系經管醫生并預約復診時間,督促患者按時復診,有效提高患者復診率和患者滿意度,也提高了護理工作滿意度。
通過電話隨訪讓患者了解預防、保健、遵醫服藥的重要性,密切了護患關系,在平等的交談中,讓患者有了說話的機會,充分體現了一種平等、尊重的合作關系,拉近了醫院與患者的距離,使醫院服務更具人性化、更富有親情,提高了患者滿意度[2],強化了護士業務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電話隨訪式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健康知識水平,激勵患者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并減少某些危險因素的危害性,把健康教育從醫院走向社會,電話隨訪是醫院護理的延續,是將護理服務延續到家庭,填補社區衛生服務的薄弱,對延緩疾病進展,減少住院時間,減輕經濟負擔,調動主觀能動性,提高生命質量,起到促進作用。病人出院后利用電話隨訪縮短護士和病人及家屬的距離,可以對其個人獲得更深一層次的了解,益于其家庭建立護患關系,增強護患之間的信任與理解,工作互動性更強,改善醫患關系,避免潛在的醫療糾紛發生。
電話隨訪加強了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指導,增強了病人堅持康復鍛煉和健康行為的主觀意識,消除或減少了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電話隨訪方式健康教育,患者的情緒、睡眠、不良生活習慣明顯改善,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對提高生存質量取得較好的作用。
電話隨訪式健康教育由于護士不能直接面對患者,不能直接觀察患者的反應,有的患者在電話中表達不夠清楚或年老聽力差,造成交流困難,醫生的參與率低,也是影響隨訪質量的重要因素[3]。護士在電話隨訪時應注意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專業性,也應注重患者的個體差異性,同時提高醫生的參與率,這對保證隨訪質量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呂樹鋅,陳韻岱.冠脈介入治療診治技巧及器械選擇.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4-56,286.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信息評估
一、評估目標
發現具有心理危機前兆的大學生,以便及時進行干預,避免心理危機的發生。
二、評估內容
根據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指標及時收集和發現大學生心理危機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快速分析處理,然后根據科學的判斷標準對預警信息進行評估,對爆發危機的可能性作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簡言之,就是預警信息收集和預警信息分析兩部分工作。
三、評估對象
有的放矢的工作是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礎,大學生出現問題畢竟只是少數,如果對所有學生都進行重點關注,那是不可能的,效率會非常低下。因此,我們必須在研究心理危機高發群體特征的基礎上,確立我們重點預警對象,使預警信息評估系統有針對性的、有的放矢的、高效能的運作。通常把預警對象分為群體對象和個體對象。
1.群體對象:指具有某類相同特征,條件和情況相似的特定的某一類人。人學生心理危機高發群體主要有以下幾類:
(1)貧困生:貧困大學生因生活境況艱難,強烈的無助感及社會和家人的高期望值都會使他們產生心理壓力,從而產生較深的焦慮和自責情緒,如果這種焦慮不能得到緩解,就很容易引發心理危機。
(2)新生:大多數學生都是滿懷著期待、興奮和焦急的心情進入大學,進校后面對各種新環境和新情況不能順利地適應而產生壓力,雖然大多數壓力都可以在幾周內順利解決,但也有一些會逐步增強,當這些壓力超過了其應對能力,就可能會變成心理危機。
(3)畢業生:畢業和就業的壓力及自我認知和社會接納的矛盾,可能會引發一些心理問題。
(4)失戀學生:由于受情感的束縛,擺脫不了失戀的痛苦,導致對生活失去信心,也會引發危機事件。
(5)其他特殊學生群體:主要指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溝通能力差、自我封閉,心理與生理不能同步成長的學生群體。
2.個體對象:指受某些刺激,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社會環境、人際關系較差,行為表現偏常的不特定的個人。這些個體可能在心理健康測評中篩查出來的有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如患有抑郁癥、恐懼癥、強迫癥、癮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學生;遭遇突然打擊或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由于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而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身體發現嚴重疾病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遭遇性危機(性傷害、性暴力、犯意外懷孕等)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受辱、受驚嚇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與他人發生嚴重人際沖突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如第一次出現不及格科目的優秀生、需要重修多門功課的學生、試讀的學生,將被退學的學生等。
四、評估時期
大學生可能出現心理危機的四個時期:
1.新生入學后的幾個月時間,應當重視此時環境的變化給他們帶來的適應問題。
2.重大考試來臨或者結果出來的時期,有些學生可能會因壓力或者期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而產生心理危機。
3.臨近畢業的時期,這一時期由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使大學生容易因為很小的事件引發心理危機。
4.重大的社會事件或災難發生的時期,如傳染病流行期使人的心理處于恐懼的波動狀態,容易引發心理危機。
五、評估隊伍及職責
本文試圖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指標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三級心理危機預警隊伍:班級設心理委員專門負責心理健康工作,并由班委會和各寢室寢室長組成“班級心理健康小組”負責心理危機信息的發現與收集;院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組”由學院主要領導及各年級輔導員、班主任組成,當收到班級心理健康小組上報的預警信息后,負責對可能發生心理危機的對象進行初級評估;校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組”由學校主管領導、心理咨詢中心、學生處、保衛處等部門組成,負責全校大學生學生心理健康各項工作。當接到院級心理危機預警信息后,將由校心理咨詢中心對預警信息及對象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六、評估方法
心理危機預警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發現“心理危機可疑學生”的過程,所以對預警信息的評估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且在預警指標基礎上收集的信息不僅量大、而且雜亂無序,這都決定了預警信息評估的定性分析,即需要專家擁有相關學科知識和大量感性經驗資料,通過其直觀的判斷、歸納,從中篩選出事物發展出現的可能變化:這也決定了負責老師必須是專業教師(心理學專業)或受過心理學專業培訓,并且有豐富的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如作一些心理健康評定量表)進一步驗證定性分析的準確性??傊A警信息評估過程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有機結合。
七、評估保障措施
1.領導保障:學校必須有主管領導負責這方面工作,并制定專門政策來保障工作的順利進行。
2.資金保障:學校必須有用于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的專門資金,并做到資金專用,落實到位。
3.人員保障: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人員既要有量的保證,又要有質的保證。也就是說,學校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員來做這方面的工作,這些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素質,尤其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人員要專職專用。
參考文獻:
[1]潘欣. 大學生危機管理與預警系統. 中
國臨床康復,2006,10(22):137-139.
[2]沈永江.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江
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22(2):39-41.
[3]魏資.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教師
心理干預引導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