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旅游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重慶鄉村旅游資源基礎及市場規模
鄉村旅游是一種以傳統的農業經濟和鄉村資源為基礎,以城市居民為巨大潛在市場,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淳樸民俗欲望為目的的旅游產品。傳統的農業資源借助這種產品能夠實現更高的附加值。重慶自古就是物華天寶、人文薈萃之地,其獨特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底蘊和社會人文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鄉村旅游資源。從田園風光、鄉村聚落、鄉村建筑到農耕文化、民風民俗、節慶文化;從農業觀光到農產品品嘗、購物;從傳統農業生產到現代化高效農業等等,均有可開發的旅游資源和旅游景觀,為重慶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重慶具有區別意識的鄉村旅游自2000年才開始自主發展,現已具有一定的規模。2006年,重慶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總人數達1676萬人次,占全市國內旅游接待人次數的24.69%,實現直接旅游總收入9.3億元。目前,全市共有鄉村旅游景區(點)數2470個,客房數總量74208張床位;全市被命名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單位共12個;直接吸納農民就業人數5.3萬人,間接提供勞動就業崗位12萬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農業游客總量將達到1850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1%,預計約占當年全市國內旅游總人次的18.5%,重慶鄉村旅游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二、重慶鄉村旅游市場發展模式及其面臨的挑戰
鄉村旅游發展具有強大的綜合帶動、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輻射功能,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載體。目前,重慶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大致有五種:(1)農家樂及鄉村飯店發展模式。重慶鄉村旅游發展主要以農家樂作為載體,全市的“農家樂”數量已多達3650余個,年接待游客量達到1000余萬人次,占重慶鄉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還有部分鄉村飯店在傳統農家樂基礎上發展起來,主要分布在“一小時經濟圈”區域。(2)生態及高科技農業園模式。該模式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發展勢頭良好,是重慶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慶市現代農業園區(渝北)、重慶生態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區(北碚)、重慶市農業科技博物館、巴南區百里生態農業經濟長廊、萬州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園等。(3)森林公園模式。該模式是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原始形態。主要分布于南岸區南山、沙坪壩歌樂山、北碚縉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萬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園等。(4)古鎮民俗節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級歷史文化古鎮和民族風情村,如重慶美麗鄉村嘉年華、土家族擺手舞節、墊江牡丹節、三峽柑桔節、永川茶竹文化節、北碚靜觀臘梅節等。(5)景區帶動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把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剝離出來,吸納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從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形成旅游景區和社區經濟的互動發展。如南岸南山片區、長壽戶片區、武隆仙女山片區、金佛山片區、東溫泉片區等均屬這種模式。
重慶是擁有8.2萬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萬人口的年輕直轄市,大城市與大農村的二元結構十分明顯。目前,重慶發展鄉村旅游面臨著以下問題:(1)鄉村旅游模式發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務產品不齊全。目前,除農家樂模式較為成熟外,其他鄉村旅游模式如生態農業園、森林公園、民俗節事旅游等在產品規劃、建設、包裝、宣傳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不齊全,不能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要。(2)鄉村旅游產品檔次較低,鄉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鄉村旅游產品無法反映農事農藝、鄉村生活、鄉土習俗、勞作體驗等鄉村核心文化內涵,更缺乏具有參與性、知識性、娛樂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動內容。(3)鄉村旅游產業效益不高,經濟聯動效應不明顯。鄉村旅游理應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慶市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還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拉動作用不夠充分。
三、重慶發展鄉村旅游的對策建議
首先,因地制宜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市場導向配置資源,引導鄉村旅游向優勢地區集中。加強“一圈兩翼”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分類指導和協調,架構“一環四走廊”的都市田園型鄉村旅游發展格局,促進鄉村旅游的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積極推進“渝西經濟走廊”鄉村旅游發展,加速推進渝東南“烏江畫廊/武陵山區”新農村旅游,推進鄉村旅游產品從“單一”向“個性化”轉型,旅游經營從“單體”向“規?;鄙?。
其次,深入挖掘鄉村文化體驗性內涵,創造差異化的特色品牌項目。充分利用鄉村旅游主體行為上的參與性特點,在鄉村田園風光景觀意象和農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開展生態型農業觀光園,讓游客參與農作勞動,體驗農事之趣;針對鄉村旅游文化層次上的高品位性特點,挖掘鄉村民俗文化意象,設立民俗風情區,開展一系列游客參與性較強的民俗文化體驗恬動。
第三,維護鄉村景觀的原真性,避免出現圍城效應,確保重慶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旅游者參與鄉村旅游活動,貪圖鄉村特有的鄉土文化,他們所荷載的異域文化會與鄉土文化產生互動過程,有時在很大程度上會誘發鄉村固有文化的演化與變遷。這會破壞鄉村的原真性意象,從而降低鄉村吸引力,最終導致鄉村旅游根基的動搖。因此,必須采取適當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來維護鄉村特色景觀的傳統性和原真性;必須認真貫徹“開發與保護并重、開發服從保護”的旅游業發展方針,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走生態文明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馮淑華沙潤: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測評模型——以江西婺源為例[J].地理研究,2007(5)
【關鍵詞】郭家溝;鄉村旅游;模式
隨著國內外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旅游消費理念的轉變升級,鄉村旅游在中國迅速發展。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太多的鄉村旅游發展問題,國內因地方政府重視程度、經濟投入、經營體制、管理理念、發展思路等原因,造成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普遍缺乏規劃,雜亂無章,各自為政,盲目經營;經營過程中權責不明確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經營項目單一,產品特色少,雷同多;無序競爭帶來很大危害;基礎設施不健全,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現代管理意識薄弱,品牌宣傳促銷不力,行業整體缺乏系統性營銷策略;季節性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瓶頸等[1]。
郭家溝位于天津市薊縣下營鎮東部,依山傍水,山湖相依,風景秀麗,泉甜物美,民風純樸。山上松柏郁郁叢叢,山下的果樹花果滿枝,是一個山清水秀的美麗小山村。郭家溝村除了擁有獨特的生態景觀,優美的生態環境等先天資源外,還開發了一個生態環保的綠色旅游產業,工藝葫蘆的深加工。近兩年來,郭家溝村充分依托固有的自然環境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大搞農家旅店,用商業的眼光審視生態,用發展的眼光經營生態,將郭家溝建設成了山村風貌凸顯,生態特色鮮明,人居環境頗佳的旅游專業村。
隨著郭家溝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原有的規劃設想、基礎設施、接待規模、營銷體系、服務水平、利益分配方式等已滯后,不足以支撐郭家溝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問題愈顯突兀。為進一步提升郭家溝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天津市政府出資,并以薊縣主導,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完成郭家溝旅游項目控制性詳細規劃,對郭家溝鄉村旅游項目進行整體規劃,合理布局。薊縣下營鎮人民政府委托巔峰智業集團進行運營咨詢,對郭家溝鄉村旅游項目進行全面梳理,提出具有郭家溝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運營模式。
郭家溝鄉村旅游模式在郭家溝優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鄉村文化、豐富的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由郭家村成功經驗并結合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2],通過實踐、提升,筆者總結出該類型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政府主導、農民參與、企業治理”,不同于以往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在“政府主導”中,“大規劃、大聯動、大融資、大產品”是政府主導的特征;在“農民參與”中,農民成立村集體機制,全程參與經營、全程跟蹤監督;在“企業治理”中,“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統一分配”,最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即郭家溝鄉村旅游運營發展新模式[3]。提出此模式,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起業內人士對國內鄉村旅游發展的思考,對國內鄉村旅游未來的發展、改革、創新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政府主導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一) 政府引導,旅游發展規劃
天津市級政府起到良好導向作用,不僅從高度和深度上對郭家溝鄉村旅游項目規劃進行宏觀把控,并出資修編《郭家溝旅游項目控制性詳細規劃》,并以薊縣主導,聘請專業的規劃單位進行編制。薊縣政府對項目規劃提出具體的實施操作要求,明確郭家溝鄉村旅游的功能定位。這充分說明國內鄉村旅游保持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政府對鄉村旅游產業和行業的宏觀指導。
(二)創新機制確保旅游發展資金
政府部門通過重大項目、轉移支付等形式,對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生態補償等關系鄉村旅游發展領域的引導性投入,吸引了金融機構資金以各種形式參與郭家溝鄉村旅游業,提升了郭家溝鄉村旅游硬件配套設施,解決了發展鄉村旅游的資金問題。同時,郭家溝采取權益融資方式,創新了農村大規模土地流轉機制,解決了農村土地合理、有效、規?;睦脝栴},有利于提高土地產能;讓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組成經濟聯合體,參與郭家溝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從而形成規?;盒?,增加了郭家溝鄉村旅游的抗風險能力。
(三)打造核心產品確保區域領先
在鄉村旅游產品打造上,郭家溝鄉村旅游以定位高端產品為核心,摒除了傳統鄉村旅游產品的低層次、低等級問題,重點發展以自然風光、鄉村文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旅游產品,重點打造文化創意型產品、休閑景觀型產品、參與體驗型產品、商業經營型產品、特色主題型產品這五大產品體系,塑造“山水田園風光、北方鄉村文化、塞上民俗風情”美好意境。以高端、休閑、度假的理念,打造郭家溝鄉村旅游度假產品,為薊縣鄉村旅游,甚至是天津地區模范起到帶頭作用。
二、完善農民利益分配制度
農民是國內鄉村旅游發展中最活躍的一個群體,也是經濟利益再次分配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群體,如何激發農民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支持,保持對國內鄉村旅游發展的激情,以及有限的參與鄉村旅游的管理,一直困擾著中國旅游的理論界和實踐者,而郭家溝的農民全程參與運營和監督,創造性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一)全程參與經營
按照規劃設想,郭家溝村民參與旅游發展經營的內容有:直接到旅游公司就業,旅游公司成立后,將吸收郭家溝村民到公司就業。參與各項節慶活動,為豐富旅游產品內容,提高郭家溝村知名度,旅游公司每年將舉辦不同主題規模的旅游活動,每次活動村民自行參加。參與銷售旅游商品、從事旅游接待,在旅游公司和村黨委的幫助、引導下,村民可以搞工藝品生產、土特產品加工,從事旅游住宿接待等。
(二)全程參與監督
公司成立后,農民可以成立村集體機制,參與郭家溝旅游發展,監督村中及公司財務開支,通過村集體機制組織表達自己的意愿。旅游經營中,村民如有意見或想法,可通過村集體機制與公司和村黨委進行磋商。為了確實反映村民的意見,郭家溝村村集體機制負責人由村民自己選出。
三、企業治理市場化運營確保高效率
郭家溝鄉村旅游在運營管理上采取的是公司化的運營管理方式,從而將過去單一的一家一戶農家院經營發展成農戶鄉村旅游聯合經營體。管理上效益、營銷促發展,分配增和諧,有利的推進國內鄉村旅游企業管理變革和創新的步伐。
(一)企業統一管理
為規范和提升郭家溝鄉村旅游品質,形成規?;漠a業集群,郭家溝在政府主導下,成立了村旅游公司,并征得農家院經營戶同意,與其統一簽訂《委托管理合同》,對農家樂經營戶進行統一的經營管理。村公司負責整個村莊的旅游環境打造、維護、整治;對農戶的床上用品進行統一的采購、洗滌、消毒;通過宅基地置換和土地流轉,對參與的農戶土地進行統一的規劃、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利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土地產能;制定規章制度,規范農家院經營秩序,避免惡性競爭和攬客現象;通過制定規章制度,加強村民素質培訓,定期質量檢查與監督,創造競爭、有序的經營環境。
(二)企業統一營銷
為避免市場競爭,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郭家溝鄉村旅游將傳統的由農家院經營戶單體銷售進行整合,利用村公司的優勢,集中、統一的對郭家溝鄉村旅游的產品渠道銷售,重點打造郭家溝鄉村旅游的品牌形象。郭家溝鄉村旅游營銷的最大創新就是通過薊縣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將智慧旅游概念引入到郭家溝鄉村旅游中,通過智慧旅游挖掘客源,實現鄉村旅游的科學化、信息化營銷管理。廣開渠道和網絡,堅持品牌理念,系統運用營銷精細化管理工具,實現郭家溝鄉村旅游發展的二次飛越[4]。以上舉措均走在了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沿,開創了規模化、節約化運作鄉村旅游市場的先河。
(三)企業統一分配
郭家溝鄉村旅游統一分配的模式有兩層含義:一是客源的農戶分配,二是經營收入的分配??驮吹姆峙洹=y一分配方式,解決了困擾中國鄉村旅游發展多年的利益分配難題,是一種創新策略。
村公司根據各農家院裝修、規模等綜合條件設定農家院等級,不同的等級統一制定差異化的價格,村公司根據游客的實際需求,按照排序進行循環安排,最大程度地保障同一等級層次農家院的接待量。
利潤的分配。郭家溝鄉村旅游利潤的分配原則是在扣除農家院經營戶繳納給村公司的管理費的基礎上,依據公平的原則,按照“核定股份比例+經營考評”辦法進行。村公司根據對農家院經營戶日常服務質量、環境衛生等的綜合考評,結合農戶土地入股比例進行利潤分配。
統一管理、統一營銷和統一分配的方式,能夠極大的提高土地產能,增強村民的經營意識,避免了粗放式經營,同時公司利用各種資源可以有效地開展服務意識和質量的培訓與管理,進一步從軟件上提升了郭家溝鄉村旅游質量。
四、郭家溝運營模式研究的意義
郭家溝鄉村旅游模式的研究,產業效用示范、經濟效益提升、社會效益凸顯、環境效益明顯、文化效益可期。在推動薊縣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推進薊縣基層民主建設、提升薊縣鄉村旅游管理規范、提高薊縣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提升薊縣經濟結構布局和農村經濟水平的同時,也對國內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創新了國內鄉村發展和諧社會新模式;開創了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新課題;開創了政府主導下鄉村旅游發展新方向;破解了國內鄉村旅游發展資金瓶頸難題。
(一)創新了國內鄉村發展和諧社會新模式
“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歷來是黨和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常抓不懈的一大難題,特別是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中的核心問題,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農民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而郭家溝鄉村旅游模式的研究,恰好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難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方法、范式。按照郭家溝模式的發展,最終會是形成城鄉經濟有效互流、城鄉文化相互融合發展、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企業長期投資獲利、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推動中國城鄉政治、經濟、文化又快又好的發展。
(二)開創了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新課題
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近30年,國內眾多學者對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進行研究,在鄉村旅游發展類型上基本取得一致意見,但是在鄉村旅游發展的經營機制、管理模式研究上,始終存在一定的分歧;始終沒有找到一種可行的發展模式。即使有些學者提出一些理想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機制,但是因為沒有實際發生案例佐證,始終成為一種“烏邦托”式的理想。在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中,不管是河南“欒川模式”、成都“龍泉驛模式”、還是貴州的“天龍堡屯模式”,都解決不了利益長期分配問題,而郭家溝鄉村旅游新發展,恰好可以為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案例。
(三)開創了政府主導下鄉村旅游發展新方向
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決定了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在政府主導下,如何發展鄉村經濟、政治、文化,郭家溝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給出了一個滿意的答案。目前,中國鄉村旅游遍地開花,但是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鄉村旅游模式較少,通過對郭家溝鄉村旅游的研究,旨在從規劃、產品、管理到營銷角度提煉出一套發展鄉村旅游模式和思路,一方面豐富中國鄉村旅游模式的內涵,同時能達到良好的示范意義,進行全國鄉村旅游的縱深層面的推廣。
(四)破解了國內鄉村旅游發展資金瓶頸難題
國內鄉村旅游發展不缺優美的自然、文化資源,最缺的是資金支持和優惠政策支持。中國城鄉特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注定了中國絕大部分鄉村無力自己出資發展鄉村旅游。農村財政緊張,金融機構少,且貸款數量非常有限,鄉村旅游發展缺少實質抵押品,向銀行融資極其困難。郭家溝鄉村旅游發展破解了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融資難問題。郭家溝同時通過投融資模式創新,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情況下,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招商引資,引進企業作為戰略投資主體,投資建設郭家溝鄉村旅游,解決鄉村旅游發展資金瓶頸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辰.近二十年國外鄉村旅游研究進展 [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6: 69-73.
[2] 王曦.近年國內鄉村旅游研究概述 [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2006, 10: 118-120.
關鍵詞:旅游+;鄉村養老;旅游經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老齡化發展趨勢的承德市養老旅游市場開發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151150)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鄉村養老旅游概念
目前,學術界對于鄉村旅游和養老旅游的概念界定較為一致,而鄉村養老旅游是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鄉村游和養老游二者的結合,它不同于普通的鄉村旅游活動,主要旅游目的不是體驗鄉村的風土人情,而是出于對自身健康的考慮,選擇到更加適合于老年人養老的自然風光秀美,環境、氣候宜人的鄉村旅游地進行異地養老,在療養、養老的同時體驗鄉村的風土人情、風俗風景。因此,本文認為鄉村養老旅游是指老年人出于健康、療養的目的而發生到異地鄉村進行旅行、暫居和游覽活動的總和。
二、發展鄉村養老旅游產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緩解社會養老壓力。目前,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新變化,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民政部《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94,110個,擁有養老床位577.8萬張”。從數據能夠看出同,我國老齡人口總量相比,社會養老機構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年輕人贍養壓力增大,家庭養老功能將不斷弱化,社會養老模式必將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發展鄉村養老旅游,可以進一步充實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無疑可以緩解社會養老壓力。
(二)有利于滿足老年人心理及健康方面的需求。老年游客與其他游客群體不同,旅游動機大多不是求新求異,而是懷舊、求美和尋求療養健康,特別是很多老年人生于鄉村長于鄉村,對鄉村有親切感和歸屬感。國內很多鄉村旅游地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有利于老年人健康養生,而且老年人在戶外親近大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養花、種菜等適當的體力勞動健康體魄,這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比單純娛樂更有意義,發展鄉村養老旅游可以滿足老年人追求自然、安逸、健康的心理需求。
(三)有利于實現旅游扶貧,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旅游活動的開展能夠增加旅游目的地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以說,發展鄉村養老旅游是農村扶貧開發的重要渠道。國家旅游局李金早指出,未來國家旅游局將繼續推動我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揮鄉村旅游的扶貧作用,計劃每年通過開展鄉村旅游活動帶動全國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新增就業崗位180個。
三、發展鄉村養老旅游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鄉村養老旅游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薄弱。鄉村養老旅游不是一兩天的旅游活動,需要長期療養,配套的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至關重要,目前國內的養老度假旅游還處在起步階段,配套設施和保障體系并不完善。要建設鄉村養老旅游地,政府應引導有實力的旅游企業與專業的養老機構合作,同時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建立適合老年療養居住的公寓、社區或養老機構,配備專業服務人員,逐步形成完整的鄉村養老旅游產業體系。同時完善購物、健身、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配套設施,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使老年人能夠在鄉村旅游地頤養天年。
(二)鄉村旅游地醫療體系。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絕大多數鄉村在醫療衛生方面較為薄弱,要建設養老型鄉村旅游地,需要政府引導,充實鄉村醫療力量,建立鄉村旅游地醫療點,應以公共醫療單位為主體,同時鼓勵民間醫療機構加入,形成較為完善的鄉村醫療體系,解決老年人在鄉村旅游地養老的看病問題。此外,還應盡快解決異地醫療保險報銷問題,為在鄉村旅游的老年人提供就近療養和醫治的條件。
(三)專業的養老旅游人才缺口還很大。鄉村養老旅游服務不同于普通旅游服務,要求服務人員在擁有旅游服務能力的同時,具備專業的護理能力,能夠為老年游客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就目前情況來看,國內直接從事旅游行業的人數超過1,350萬,但是可以直接從事養老旅游服務的專業人才數量不多,大多數都缺乏專業的老年人護理知識,加上旅游行業由于工資水平較低、工作強度大等因素的困擾,旅游服務人員的流動性很大,員工隊伍不穩定,專業服務人員的不足很難保障鄉村養老旅游的服務質量。
為了保障鄉村養老旅游的服務質量,政府應牽頭或者引導行業組織制定養老旅游服務專業人才中長期規劃,逐步確定各地養老服務人員薪酬標準,提高服務人員的薪酬和社會保險待遇,努力改善工作條件。重視對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制定政策鼓勵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旅游服務行業。只有讓養老旅游服務人才有一定職業規劃和從業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從事養老旅游服務行業。
四、鄉村養老旅游業發展模式探索
(一)鄉村養老旅游小區。發展鄉村養老旅游,政府可以給予相關企業一定的政策傾斜,引導房地產企業與有實力的社會養老機構、知名旅游企業合作開發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鄉村養老旅游小區、老年養老公寓。選址應在環境優美、交通方便、適合于療養的鄉村旅游地,小區或公寓整體建筑風格應古樸典雅,室內布置與一般家庭居室大體相同。但養老小區或公寓的設計與硬件配置應該更加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樓梯電梯更注重人性化,應設置安全抓桿,小區內道路、樓層通道便于輪椅通行,房間內的設備設施取用更加方便,房間應設有呼救報警設備,小區、公寓內設醫療保健、休息娛樂、文化學習和自助勞動等場所,老年人還可以享受到社區提供的各種便捷的生活服務,如送餐、護理等服務。
(二)鄉村養老院。鄉村養老院是在鄉村旅游地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旅游的另一種值得探索的方式,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的賓館式房間,房間類型可以按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分為自理、半自理、醫護型三種不同類型,房間規格類似于賓館的單人間、雙人間、多人間等房間,各房間配套設施完整,老年人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消費能力自主選擇。鄉村養老院內配備醫療、保健、康樂、文化設施,由專業養老服務人員、醫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住“養”、“學”、“樂”等綜合服務。
(三)鄉村宅院養老。2013年底,全國農家樂總數已超過150萬家,年接待游客9億人次,每年都有一些城市的老年人前往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的鄉村度假療養,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農家樂、鄉村旅游地農戶可以把自有住宅出租或出售給來療養旅游的城市老年人,供他們短期或長期居住。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金早.開明開放開拓迎接中國“旅游+”新時代[N].中國旅游報,2015.8.21.
【關鍵詞】 鄉村旅游 發展模式分析
鄉村旅游規劃,是旅游規劃的一種。從資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園等環境為依托,通過對資源的分析、對比,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發展方向。近期,鄉村旅游往往和新農村建設聯系在一起。鄉村旅游發展是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下的一個成功實踐。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存在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自然資源,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市場。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依據特有的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是鄉村發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此鄉村是比較容易培養出特色經濟的。對于提升和帶動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1.鄉村旅游目前發展模式
1.1傳統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是一種鄉村休閑形式,是農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松、愉悅精神的休閑旅游方式。一般來說,農家樂的業主利用當地的農產品進行加工,滿足客人的需要,而且農家樂周圍一般都是美麗的自然或田園風光,可以滿足舒緩現代人的精神。
1.2休閑農莊模式
休閑農莊模式是以休閑農莊作為經營單位的發展一種鄉村旅游的模式,休閑農莊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規模,以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為依托,以農耕文化為核心,利用田園景觀為游客提供鄉村生產生活休閑體驗以及住宿、餐飲等基本服務設施的經營為主
1.3民俗風情模式
民族風情模式是指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以獨特的民族風情為基礎,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引導少數民族農民參與旅游開發,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一種模式。
1.4 品牌餐飲模式
品牌餐飲模式是指某一特定鄉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飲作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從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一種模式。游客對旅游地的深層體驗,“從味蕾開始”。特色餐飲,是鄉村基于飲食傳統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經營的旅游服務。比如:生態漁村
1.5創意產業模式
創意產業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創意產業模式是指依托鄉村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展創意產業所形成的氛圍,開發藝術家社區等具有鮮明創意產業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并帶動當地鄉村旅游業發展的一種模式。
2.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鄉村旅游的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經營與管理問題、規劃問題、基礎設施問題、發展觀念問題、品牌問題等,其中這幾個問題又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2.1缺乏經營與管理能力
由于鄉村旅游是在鄉村或鄉鎮開展,鄉村旅游的發展是建立在村民參與的基礎之上,這樣一來,村干部和鄉鎮領導就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缺乏現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經營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更是缺乏旅游經營與管理的相關知識,經營觀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務意識,不懂得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一系列經營與管理。管理人員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時候,造成服務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亂,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影響了鄉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2.2 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
制定鄉村旅游的合理規劃是發展好鄉村旅游的基本條件,然而有許多的鄉村在發展旅游的時候,嚴重地破壞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不顧客觀實際和旅游市場規律,盲目上、跟著上,各自為陣、重復建設。有的旅游開發者只注重規劃,根本沒有考慮原生態的旅游資源具有的價值,如恬靜鄉間小路、夕陽西下的田園風光等,就需要我們旅游開發的東西,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許多鄉村就缺乏這樣的觀念,去效仿其他鄉村旅游開發好村落。沒有清醒的認識到鄉村旅游規劃重要的是不僅要保護自身的資源,而且是要開發好自身的資源優勢
2.2.1管理不夠規范,服務水平不高 ,鄉村旅游服務的提供者大多是當地的農民,他們往往沒有經過嚴格的培訓,服務水平偏低,并且觀念比較落后,沒有統籌安排,提高服務質量的意識,致使管理比較混亂。
2.2.2缺乏商品意識,產品單一 ,鄉村旅游仍然處在“吃農家、住農家”這樣一個基礎的接待服務階段,真正農村的本地文化沒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經在開發鄉村文化,但也沒有上升到商品的層次,使鄉村提供給旅游者的服務形式單一,旅游產業鏈條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沒有真正實現旅游對鄉村發展的拉動作用。
3. 鄉村旅游的模式發展出現問題的解決對策
3.1 鄉村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農村經濟的一種轉型,通過鄉村旅游發展拉動農村建設,三產帶一產,一產三產化,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勢必會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另外, 鄉村旅游從單一觀光采摘農業型向休閑、度假、體驗鄉村型發展鄉村旅游有待產業的升級,隨著大旅游休閑時代的到來和旅游者消費心理的成熟,單一的觀光采摘已經不再能夠滿足鄉村旅游者,旅游者到鄉村希望得到鄉村的生活體驗和心靈的安寧,那么鄉村旅游必定也應該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體驗旅游轉型。
3.2加強管理制度,法律法規建設,規范經營管理
為了實現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的發展,應制定有關法令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鄉村旅游的發展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加強科學的管理制度,依據法律法規,制定相關的經營管理條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識,使鄉村旅游的發展得以健康的發展。提高鄉村旅游管理人員的素質,對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進行短期的培訓,解決人才匱乏的難題。
3.3 鄉村旅游從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區發展
鄉村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不再以出游距離作為第一選擇,而更多考慮的是旅游過程中的得到的服務和體驗。鄉村發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資源的吸引力,自身沒有資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區進行聯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務接待。借助景區的客源。
結束語
總之,鄉村旅游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前景廣闊,面對著這樣的有利條件,再加上現在的旅游熱潮,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時要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如天龍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別人的東西,開發鄉村旅游的時候,我們要認識自身的資源優勢與弱勢,對旅游市場認真的做調查分析,畢竟資源是旅游發展的基礎,市場是現代旅游發展的手段,效益最終才是旅游開發的目的。
項目來源: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長吉圖參與體驗式鄉村旅游開發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盧世菊.《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考》,《理論與實踐理論月刊》2005年第2期.
關鍵詞: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渝東南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5005301
0引言
鄉村旅游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以鄉村旅游資源和其所決定的鄉村意象共同構成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在世界范圍來看,發展較為成功的有法國的“政府干預與市場經濟整合”模式、英國的“多景點聯合互補開發”模式、美國的“鄉村旅游基金(NRTF)支持模式”、日本的“生產、研發、休閑一體化農業農園模式”等。中國自1986年成都首個農家樂“徐家大院”誕生后,鄉村旅游經過20多年的發展,也涌現出了成都模式、貴州模式、北京模式等典型模式類型。相比之下,處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結合地帶的渝東南山區鄉村旅游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肩負著旅游扶貧和城鄉統籌的政治使命?;谟鍠|南在資源、區位、資金、政策上的特殊性,研究其鄉村旅游的產品類型、經營模式對于深度剖析問題、設計開發路徑意義重大。
1渝東南鄉村旅游開發的基礎條件
1.1資源基礎
渝東南地處大婁山和武陵山兩大山系交匯的盆緣山地,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森林、洞穴、峽谷、草原、冰雪等是重慶主城及其周邊地區不可多得的資源,苗寨、吊腳樓、風雨橋、花燈、西蘭卡普、擺手舞、啰兒調、哭嫁等更為渝東南民俗旅游的開發提供了載體。目前渝東南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8個、中國傳統村落8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個。
1.2區位交通
渝東南是重慶“一圈兩翼”中的東南一翼,與湖北、湖南、貴州四省接壤,包括黔江區、彭水縣、酉陽縣、武隆縣、秀山縣和石柱縣所轄區域。受大湘西旅游帶、黔東南旅游帶的形象遮蔽,以及遠離客源市場,渝東南區位劣勢突出。隨著渝懷鐵路、渝湘高速相繼開通,烏江航道整治和國道319線改造完工,渝東南交通條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鄉村旅游駛入了快車道。尤其是黔江舟白機場投入運營,武隆南方喀斯特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渝東南旅游集散雙中心開始顯現,旅游客流迅速增長。
1.3資金投入
由于渝東南地處民族特困區域,社會和政府投資不足,從而使得大多數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環境建設落后,嚴重影響了鄉村旅游開發進程和旅游質量。近年來,渝東南整合農村建設、村莊改造、高山生態移民、小城鎮建設、旅游扶貧等多項資金,拓寬了鄉村旅游的融資渠道。目前,渝東南啟動鄉村旅游重點項目26個,總投資88.89億元,項目用地191595畝。
1.4政策支持
渝東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地,集老、少、邊、窮等特征與一體。除了享受西部大開發、成渝經濟特區等若干優惠政策外,在產業布局、項目扶貧、基礎設施投入、社會事業發展、金融信貸、稅費優惠、財政轉移支付、人才引進等方面也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2009年,國務院下發3號文件,提出重慶旅游發展“一心兩帶”的布局規劃,確定了渝東南民俗生態旅游帶的戰略地位,指明了渝東南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2010年以來,重慶市政府更是將發展鄉村旅游與農村扶貧相結合,撥付扶貧基金打造武陵山區鄉村旅游示范帶。在這一背景下,渝東南的鄉村旅游產業迅速崛起。
2渝東南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
2.1“農戶自營”模式
農戶自營模式以”旅游個體戶”的形式出現,農戶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游項目建設,多在景觀突出地帶、交通節點等地獨立經營鄉村餐館、旅館,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務工作。如黔江馮家漁灘人家、武隆茶園山莊、秀山花燈寨等。該類模式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初級模式,投入少,易開發,但吸引力弱,交通區位要求高。由于“農戶自營”模式缺乏整體規劃,低水平粗放式的開發,而且農戶間相互模仿,很多地區忽視了環境與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鄉村性受到了破壞,市場效果也不如人意。
2.2“政府+農戶”模式
政府根據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編制項目詳細規劃,投入部分財政資金進行基礎設施、文化設施建設和景觀打造。按照相關政策和財政資金資助標準,引導農戶集中遷建或原有建筑風貌改造,建設“巴渝魅力美麗鄉村”或者移民新村新建與改造。農戶參加政府組織的鄉村旅游培訓,開展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接受鄉村旅游管理委員會管理。這一模式在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示范項目中廣泛采用。如彭水周家寨鄉村旅游接待點、石柱石家石龍山寨項目、武隆新華村鄉村旅游等。由于項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資,幾乎沒有公司進駐。因此在政府推動下,基礎設施和環境整治可以勉強解決,建筑物修繕以及旅游功能導入難有資金,經營管理更是大問題。
2.3“政府+合作社+農戶”模式
采取集中管理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餐飲住宿聯合運營模式,成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建立鄉村旅游品牌。合作社對鄉村旅游項目實現統一管理,規范運作,宣傳、指導、扶持鄉村旅游項目發展。農戶是主體,其以土地、房屋等多種形式入股。政府在基礎配套、資金補助,信貸優惠,房屋改造等方面予以支持,實現經營者、投資者等多方利益共贏。
為了支持鄉村旅游合作社的發展,重慶市扶貧辦將過去全部用于補貼農戶的經費分為兩部分,其中50%仍然用于補貼農戶,10%作為合作社的工作經費,另外40%則用作基礎
設施改善,包括環境綠化、新增健身器材等。目前渝東南山區正積極探索發展該模式,如石柱黃水人家、彭水縣長生鎮、秀山縣金珠苗寨等。
2.4“政府+公司+農戶”模式
由政府招商引資引進具有相關能力的企業整體開發鄉村旅游項目,這些項目中社區和農戶擁有一些資源性產權權益,可通過公司和農戶直接合作,農戶既可參與公司統一運作下的部分項目經營,又可獲取部分資源所有權收益,同時公司通過培訓,吸納農戶就業。典型代表有武陵仙山國際旅游度假區、濯水古鎮蒲花河旅游度假區、彭水摩圍山櫻桃井等。這一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其他模式資金不足的困境,有利于擴大規模和影響力,但在渝東南山區的實踐中農戶參與程度較低,處于鄉村旅游發展利益鏈的底層。
3渝東南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3.1產品結構簡單、內涵狹窄
從開發現狀不難看出渝東南鄉村旅游產品的資源支撐體系單一、缺乏綜合性的整合開發,因而鄉村意象表達不充分。例如以高山蔬果產業基地建設為依托的農業景觀型與重慶主城及其渝西板塊相比有較大的差異,以農業功能為主,旅游功能并未完全發育成熟。而休閑農家型鄉村旅游,消費內容多以品嘗農家美食、購買農副特產為主。高山度假型觀光、娛樂、體驗功能欠缺。最具綜合開發潛力的民俗村鎮型也大多依附于大型景區生存。
3.2資源提煉不足、盲目模仿
渝東南雖然擁有大量近乎壟斷性的特色資源,但自發式的農家樂開發和景區化的相互模仿,鄉村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現實版的開心農場在部分地區取得成功后,渝東南大量模仿,最具代表性的武隆木根村“開心農場”和黔江開元村“QQ農場”等均表現平平。在傳統民族古村聚落的開發上,渝東南遍地開花。青石板、吊腳樓、木板房、擺手舞、六口茶、西蘭卡普是各個民族古村的共性表達,而文化特色卻表達生硬,缺乏個性。
3.3扶貧項目多、計劃大于市場
重慶市政府發展鄉村旅游與農村扶貧相結合,撥付扶貧基金打造武陵山區和秦巴山區鄉村旅游示范帶。渝東南的鄉村旅游項目大多在這一背景下進行。這些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在空間上分布零散,遠離市場,扶貧意義遠大于旅游意義。從資金來源上看,項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資,幾乎沒有公司進駐。因此在政府推動下,基礎設施和環境整治可以勉強解決,建筑物修繕以及旅游功能導入難有資金,經營管理更是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尤海濤,馬波,陳磊,等.鄉村旅游的本質回歸:鄉村性的認知與保護[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9):158162.
[2]王云才.國際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經驗與借鑒[J].旅游學刊,2002,17(4):4550.
[3]孫其勇.國外農業生態旅游對蘇州農耕文化旅游發展的借鑒意義[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7):421422.
關鍵詞:鄉村旅游民族地區開發模式
一、前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國家。共有S個少數民族自治區,26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少數民族大部分分布地處偏遠山區、牧區以及高寒地區。這就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其賴以存在的基本物質基礎,即范圍廣闊的農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明、自然與歷史遺存相結合的農業和農村景觀以及淳樸厚重的民族風情的存在,又進一步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存在著較大的劣勢,但另一方面,其在開發鄉村旅游方面卻是具有顯著優勢,而如何把這種潛在優勢轉變咸現實的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是我國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借鑒漢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經驗,提出了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的制約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到技術落后、資金緊缺、人才奇缺的情況下,旅游業的發展所要求的服務檔次、接待規模以及施標準很難達預期的標準,旅游業運作過程卜分艱難。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的條件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面臨如下問題:旅游開發所需資金不足,接待能力和開發規模有限;當地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體系不健全,旅游業產品供應不足,市場經濟發展落后;旅游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導致配套接待設施條件難以達到規定標準;民族地區自我積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導致商品流通滯后;教育培訓嚴重缺乏,導致旅游人才缺U較大,旅游接待和服務的質量難以向國際標準看齊;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賴性強。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過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導的作用。無論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還是旅游產品的對外宣傳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來主導參與。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猛,對地方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因此旅游業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為優先扶持產業或主導產業。為了盡快開發民族地區經濟,當地政府制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參與旅游開發經營,以出讓土地、景點等資源和各類優惠政策作為對外引資的條件,而對當地少數民族具名的補償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讓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時也忽視了當地少數民族居民自身發展能力的培養。
3.鄉村旅游內需不足。目前我國比較成熟而且市場效益較好的一種旅游發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主要是考慮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區相對城市良好的獨特的人文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一般學者認為,鄉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應以旅游者自駕車大約l小時能到達的范圍為準,那么這種距離是最優的,比較適宜采取城鄉互動的旅游開發模式。但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處于偏遠的山區,城市化水平比較低,依托周邊大中城市的龐大旅游市場開發鄉村旅游不具備條件,缺乏有力的市場支撐。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內需不足,難以吸引足夠的外地游客。而少數民族地區往往具有較多的較高級別的風景旅游區和流量相對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區發展鄉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優勢,即使沒有景區的支撐,少數民族地區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明、自然與歷史遺存相結合的農業和農村景觀、靠邊疆(或邊區)的特殊區位以及淳樸厚重的民族風情,開發特色鄉村旅游,形成相對獨立的鄉村旅游區,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從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閑出游目的地隨著與大中城市距離增加而逐步衰減,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場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內的范圍。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處于牧區、邊疆和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難以進入。這是自然條件形成的。而且從歷史上來考證,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境內各民族很少進行遷徙,除了因擴張和征戰而進行遷徙從而與漢民族發生融合的部分少數民族,這是這種自然文化特征,從而形成了較為封閉的地理人文環境。所以少數民族地區遠離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訊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對較高。
三、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開發創新模式
1.產業鏈本地化。根據乘數理論,旅游目的地旅游業乘數效應大小決定了區域旅游產業鏈的發育程度。產業鏈越長,則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也越大,旅游業通過產業關聯能帶動更多的部門,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反之,則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就比較小。所以,以旅游業作為龍頭產業,優化配置上下游產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在本地生產和銷售產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當地居民的就業,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鄉村旅游開發的時候,最大化當地群眾的利益是第一原則,只有遵循這一原則,將旅游開發與當地居民的利益作為共同體,才能為當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實施鄉村旅游產業鏈的本土化戰略,才能有效地帶動當地鄉村經濟的發展,并最大化當地群眾的利益。
2.經營者共生化。經營者共生化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該模式中,本地經營者和外來經營者同時提供不同類別相等級的旅游產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場,他們之間相互競爭,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共同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另一種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經營者和外來經營者合資合作開發鄉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龍堡的合作模式。廣西上林縣新東村是實施“經營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縣新東村開發鄉村旅游的成功的關鍵在于很好地處理了外來者合本地業戶的關系一以互補代替競爭。新東村的“鵝和鴨農莊”的投資者是外來戶,其目標市場是在廣西的中高檔次入者?!谤Z和鴨農莊”占地二干多畝,是廣西富有特色的名勝農莊休閑處,它的“鵝和鴨”取名來自英國著名的“鵝和鴨”酒吧,其投資者融合了迪斯尼風格和中國蘇州園藝以及廣西為代表的南方風格,是高檔鄉村俱樂部的雛形。該農莊里有迷你高爾夫球場、跑馬場、卡丁車場、游泳池、彩彈射擊場、射箭場、沙灘排球場、棒球發射場,以及兒童游戲的蹦蹦床、攀巖、滑梯等游樂設施,還將建成保齡球館、壁球館、兒童樂園館。由于“鵝和鴨農莊”的成功經營,提高了新東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給新東村帶來了滾滾客流,特別是“鵝和鴨農莊”開展大型活動時,當超過農莊的接待能力時,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東村當地民俗戶進行接待?!敖洜I者共生化”是一種本地業主和外來者互惠雙贏的安排。
四、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的保障平臺建設
1.健全政府管理機制。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經濟、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觀調整、監督、指導和管理手段和方法,鄉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確各自的工作責任,把鄉村旅游的管理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切實有效制定出鄉村旅游相關管理制度或條例,在規劃審批、安全管理、經營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監督,引導其逐步走向行業協會自律管理。雖然在內部,鄉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戶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但從游客市場和社會的角度來看,鄉村旅游地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全局利益和整體形象。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和職能管理部門西歐那個廣大游客的利益、當地經營戶的利益出發,合理規劃,積極引導,制定相關法令法規,使鄉村旅游的運作向法制化、規范化健康發展。同時還可以成立行業自律組織,如成立鄉村旅游協會等,保護鄉村旅游資源,避免旅游資源遭受生態環境和景觀開發性的破壞。
2.強化服務規范。要提高鄉村旅游接待的整體服務水平,就必須強化旅游服務意識,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素質。首先加強對旅游知識的培訓。旅游從業人員的知識儲備反映了當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務水平。增強旅游知識培訓,有利于旅游從業人員更好地了解當前旅游業發展的形勢和趨勢,有利于與游客進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強對服務規范的培訓。鄉村旅游能與其他類型的旅游產業向區隔的原岡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這種特色的前提條件是規范服務:因為沒有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服務,特色也就不復存在。目前鄉村旅游市場上存在諸多不規范的現象,各地政府部門要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強化這方面的培訓,以規范的服務來引導和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三是強化經營知識的培訓??梢圆扇 白叱鋈?、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從業人員外出學習、考察,擴大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聘請有經驗的專家加強對全體農民的旅游經營知識的培訓,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提高旅游產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文化開發可以結合實際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樹立鮮明的鄉村意象,鄉村意象是鄉村在常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人們頭腦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其主要表現為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產品性和知識含量,提高產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和知識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長其逗留時間的最好方法。鄉村旅游經營者要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農家氣氛及農事活動,使旅游項目貼近農家生活,營造出一種真正的“農家樂”。通過提煉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使旅游者體驗返樸歸真和鄉野的樂趣,通過收獲勞動成果使旅游者從中獲取一定的知識,滿足旅游者寓教于樂的需要。再次是挖掘鄉村資源的文化內涵。民族鄉村資源的文化內涵豐富,有著反映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延續、形態獨特的鄉村聚落;有著反映我國千年的傳統文化、社會組織形式和家庭關系、古樸雅的鄉村建筑;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將這種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才能增強鄉村旅游產品吸引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1 概述
1.1 體驗型鄉村旅游的概念
體驗型鄉村旅游是指基于農村特有的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以中心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以保持農村鄉土風貌、田園風情為特色,以親近自然、感受田園為核心,領略天然山水,感受真切農家,以滿足旅游者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回歸自然、感受自我為目的多功能復合型鄉村旅游活動。其主要內容為“展示新農村、推動新旅游、倡導新體驗、樹立新風尚”[1]
1.2 吉林市開展體驗型旅游的概況
吉林市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四座名山依次環繞,東臥龍潭,西藏小白,南養朱雀,北有北山。更有國家級景區,具有湖光山色美景的松花湖,冬季攝影圣地霧凇島[2]。這些旅游景區的旅游設施在不斷的完善,旅游項目在不斷的創新,主要旅游項目還是以爬山,小型的體育器材鍛煉、觀光游玩為主。豐滿區周邊近幾年逐漸發展起了農家樂,走訪發現旅游項目主要是以游松花湖、聚餐燒烤、吃江魚、篝火晚會為主,達到吃住玩在農家,但是存在活動項目比較單一,活動范圍比較少的,這些條件對滿足游客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回歸自然,感受自我上仍然存在局限性。
2 體驗型鄉村旅游模式的構建
體驗型鄉村旅游具有實踐性、破壞性、娛樂性,因此體驗型鄉村旅游環境和項目的建設要符合其特點,更需要健全的管理和服務體制,才能使游客獲得更高質量的旅游體驗,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2.1 構建體驗型鄉村旅游的行動綱領
體驗型鄉村旅游在吉林市目前仍然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體驗型鄉村旅游的構建包括:體驗型鄉村旅游的理念、符合的體驗環境、相應的體驗方式。要構建和發展體驗型鄉村旅游,離不開政府部門、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和投資者的多方投入和積極支持。
2.2 構建體驗型鄉村旅游的路徑和方法――以吉林市左家自然保護區為例
在構建體驗型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要圍繞吸引游客的鄉村旅游吸引物、鄉村旅游環境、鄉村旅游體驗項目、鄉村旅游服務設施和當地居民生活特色化等要素,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設立吸引游客的體驗項目,鄉村特色的消費方式等方面為游客營造一個真實的鄉村體驗環境。
2.2.1 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的鄉村旅游景觀
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景觀,是吸引游客前來旅游的重要因素,包括一切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非物質的,自然的、人工的要素。[3]左家鎮幅員面積達254km2,其中耕地面積5237hm2、林地面積10522hm2,屬半山區。左家鎮的特色農業資源大概可以分為以下:農業生態資源,森林覆蓋面積廣闊,屬于溫帶氣候,所處地帶工業污染比較少,氣候適宜,空氣清新、植物多樣,野生蘑菇、木耳、蕨菜、刺老芽、婆婆丁等野菜。該地區發展長白山特產種植、珍禽經濟動物擴繁如火雞、貴妃雞、梅花鹿、狍子等。左家風景優美,一直以特產養殖聞名全中國,經人工飼養馴化的現存欄特產動物梅花鹿2000余頭,貂、狐近萬只,野兔5000多只,山雞野鴨近10萬只,為狩獵場提供了豐富的獵物資源。
農業生產資源,在吉林農業科技學校左家校區內,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等;園藝作物有果樹、蔬菜、花卉等;藥用作物有各種藥草、香草等;家禽家畜有雞、鴨、豬、羊、牛、馬、驢等。
農民生活資源,左家地區常住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還有滿族、朝族、回族、鎮中有一個朝鮮族聚居村黃花店子村。農民本身就是一種特色,東北老方言,東北特色的農家炕、雪橇,東北農家柴火飯,農民娛樂的扭秧歌、二人轉等都是具有特色的資源。
2.2.2 建設體驗型鄉村旅游的途徑
要吸引旅游者,必須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鄉村農業資源。讓游客身在其中,感受田園風光的美麗,體驗鄉村生活的真切和淳樸。根據左家的特色資源,可開展如下的體驗項目:
(1)開展森林采摘活動,左家森林資源豐富,森林中有眾多野菜,野菜通過人工擴繁后,可根據季節的不同組織不同的體驗項目,如春節組織挖野菜活動,秋季采摘蘑菇、木耳、人參。讓當地農民擔任向導,帶領游客開展野外尋找也才和采挖活動。游客在這過程中,體驗到收獲的快樂。
(2)開展森林狩獵,左家有動植物養殖基地,可人工養殖和擴繁山雞、?雞鹿、狍子、兔子、羊等動物后進行野化訓練后,放到森林圍場中,供游客狩獵。使游客體驗充當獵人,在森林中到狩獵的刺激和愉悅。
(3)開展農事體驗活動,在不同的節令,觀賞作物的枝、干、葉、花、芽、果的形態,配合農耕活動,參與選種、育苗、移植、施肥、中耕、灌溉、修剪、除草、收獲、加工處理。
(4)開展果蔬采摘活動,左家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內有栽培果樹有山葡萄、山楂、文冠果、梨、開設蘋果等果樹,利用這些資源和室內蔬菜大棚,打造左家綠色水果和蔬菜品牌。并提供給客人采摘,以低于市場價格出售,游客在體驗的同時也得到真正的實惠。
(5)開展魚塘垂釣,例如,左家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內有水庫,通過挖深水庫,建設鄉村特色的釣魚平臺、防曬設施,根據要求放養草魚、鯉魚、鯰魚等育苗養殖后,供游客垂釣。
(6)DIY廚房,可以兩種方式進行嘗試,方式一,景區當地為用可提供廚房設施設備和具有廚藝的廚師師傅。旅游者在體驗了收獲的快樂之后,可以選擇在廚房在廚師的幫助和指導下,進行烹制當天通過自己努力收獲的勝利果實。方式二,游客可以選擇景區提供的備用食材原料中進行選擇,但是更多的是游客親自體驗,比如,游客要自己親自打撈魚池中的魚,進行稱重購買后、再由工作人員進行原料初加工處理最后廚師根據客人口味要求進行烹制。
(7)開展農耕體驗活動,大部分農耕活動包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各種農作物耕作活動的重點不同。將土地小片劃種植、種類和區域后,出租給游客,游客可在自己的“小農場”種植糧食或蔬菜。配合各季節農耕活動的生物特性進行農耕活動,平時游客可托工作人員管理。并通過微博或QQ空間,進行成長記錄,種植成果歸認養的游客所有。同時可組織成果比賽,比比誰家的產量高或者品種冠軍等活動。游客可根據自身的喜好,自行安排戶外體驗項目的順序。
2.2.3體驗型鄉村旅游設施的建設
要建設符合鄉村旅游的設施,需要鄉村旅游的規劃者、經營者和政府部門,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根據需要,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和項目服務設施?;A設施包括:基礎包括交通設施、環境衛生設施、能源供給設施[4]。具體建設途徑可如下,(1)建設停車場,景區內禁止通行汽車,景區夏天可提供馬車、或者騎馬、冬天允許可有馬力帶動的雪橇等具有農家特色的交通工具。(2)環境衛生設施,路邊的垃圾桶可設計成帶紋路的木樁、逼真的植物、形象的動物。公共衛生間的外形設計符合鄉村的特色,可設計成茅屋,利用稻草之類的進行外在的裝飾。(3)能源上,可利用動物糞便、秸稈、生活垃圾等建成沼氣池。合理利用森林的枯枝敗葉,客人可選擇柴火煮飯或使用沼氣。
2.2.4營造體驗型鄉村旅游環境
體驗型鄉村旅游,要提高游客的體驗滿意度,必須營造一個自然、淳樸的,具有農家特色的新農村的田園風情景區。包括東北特色的自然風光、干凈整潔的村落、熱情好客的東北居民、無商業利益的秧歌、二人轉表演。游客在景區內技能感受到新農村的變化,同時又能體驗到鄉村生活的自由,東北農家的真切。這需要政府部門、鄉村旅游的經營者、當地居民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政府部門必須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調理,保證旅游景區機制的正常運行。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和開發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達到開發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4]當地居民要借著發展的時機,提高文化意識,共同營造一個舒適,文明和諧和美麗的新農村景區。旅游者到當地旅游,注意旅游者的素質,杜絕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亂涂亂畫等不文明行為。最重要的,政府部門和鄉村旅游景區的投資者,要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專業培訓,既能提高服務質量,讓參與管理的當地居民有主人翁感覺,間接促進人文和諧。
3 吉林市體驗型鄉村旅游開發的具體模式
經借鑒其他地區的管理模式,建議吉林市體驗型鄉村旅游實行的管理機制是,政府+鄉村旅游投資者+中間管理機構+當地農民的管理模式。
建立村民有效參與機制
(1)股份合作經營模式
股份合作制是一種由資本合股和勞動聯合的經營的組織形式,是在所有制性質既定的前提下,對屬于不同所有者的各種生產要素加以組合和經營的形式。股份合作制既保持了股份制籌措資金、股分配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內核,又吸收了股東參加勞動、按勞分配和提取公共積累等合作制基本內容,具有明顯的優點。[5] 左家鎮體驗型鄉村旅游采取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即由村政府或旅游局組織相關專家對該左家鎮體驗旅游賴以生存的資產進行評估,這里的資產包括有形資產森林資源和土地和無形資產即東北特色的民俗風情。土地資源產權可以分為國家產權、集體產權、村民小組產權和村民個人產權;當地民俗風情產權則基本屬于村民個人,應根據資產評估結果和各產權主體所占份額進行資產等分,形成各個主體的投資份額,據此參與利益分配。
(2)中間機構協調機制。中間機構設立可以利用當地的人才優勢,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左校區的餐飲管理專業和社會上的管理機構,組成一個團隊,通過制定體驗旅游發展規劃保證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組織各利益相關者協商制定利益分配機制并保證利益公平分配,調節各方關系保證持久合作,調節只注重商業利益的旅游企業行為,安排居民培訓等。既可以實現利用了當地的人才優勢,同時學校的學生有個更多的管理實踐機會,將課本知識活學活用。等等。
(3)村民的培訓機制。體驗型旅游活動的發展,在游客積極參與的同時,更多的是需要工作人員的積極參與,而村民作為參與方之一,應該學會怎么恰到好處的為游客服務。這需要通過相關的理論培訓,教村民與游客交流溝通的技巧,旅游服務的基本常識。村民參與到旅游管理中,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和了解游客旅游的基本心理需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