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7: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有經濟功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整體性原則,即從國有經濟的整體出發,搞好搞活國有經濟。
對國有經濟實施戰略性調整與改組的目標,就是要收縮戰線、集中精力、保證重點,從整體上搞好搞活國有經濟,而不是要搞活每一個國有企業。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活每一個國有企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國有經濟調整與改組途徑的選擇。政策措施的制定與實施,都要體現整體性原則。要以市場和產業政策為導向,立足存量資產的調整,把優化國有資產分布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同優化投資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國有經濟必需進入的領域,依托新的體制和機制,以更大力度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有經濟不必進入的領域,堅決地退出來。加大改革力度,推動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促進國有企業優勝劣汰機制的建立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主導性原則,即有利于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不是不要國有經濟,而是要去其枝葉,壯其主干;不是削減國有資本的絕對量,而是把有限的國有資本集中到那些急需發展的領域,集中到那些關系到國家戰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業,以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產業的控制和發展;對競爭性產業中非國有經濟力量的控制和引導;對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物質環境所產生的帶動作用。此外,國有經濟還承擔著一些體現制度特征和國家利益的特定功能,這包括:保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貫徹實施;在那些關系國家競爭力的高風險領域進行投資,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對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應有利于上述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發揮和特定功能的實現。
三、規模化原則,即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的規模水平。
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實力,是一國經濟實力的體現和象征。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就是要在放開放活國有小企業的同時,收縮戰線,扶持重點,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大企業和企業集團,改善國家對國有經濟的管理,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因而在實施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過程中,要堅持規模化原則,要有利于國有經濟規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動性原則,即有利于促進國有經濟存量資產的流動和重組。
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但是,由于國有經濟存量資產在歸屬方面的部門化、地區化和管理方面的實物化,致使國有資產難變現、難流動、難重組。國有經濟不能隨市場態勢和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調整,國有資產存量難以通過流動和重組得到優化,這既影響國有經濟的效益,也影響國有經濟功能的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于其資產能否順利地流動。因此,對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必須遵循流動性原則,要有利于打破條塊分割,實現國有資產的價值化管理,促進國有資產存量能夠隨市場態勢和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而不斷流動和重組。
五、創新原則,即有利于建立一個促進國有經濟調整的新機制。
國有經濟布局不合理,是多方面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對其進行調整,不能僅著眼于改變現有的不合理狀態,而應在這一過程中,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建立一個促進國有經濟不斷調整和優化的新機制。通過新機制的建立,推動企業的優勝劣汰,使優勢企業能夠迅速擴張,劣勢企業能夠及時被兼并和破產;通過新機制的建立,使國有經濟能夠及時進入必需進入的領域,及時退出不必進入的領域。因此,對存量國有資產的調整,必須遵循創新的原則,著眼于新機制的建立,使增量國有資產的進入,不是對不合理的存量布局進一步強化,而是一開始就依托新的機制,具有自我調整和優化功能。
一、國有經濟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市場主體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提供與創造了多方面的條件,其許多功能和作用是非國有經濟所無法取代的。第一,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經營領域,如郵電、鐵路、港口、供水、供電部門等,其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大都由國家投資和國有企業經營,以滿足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需要。在這里,國有經濟承擔著為整個國民經濟服務、并為其它經濟部門和企業取得效率與收益創造條件的職能。第二,國民經濟的一些基礎工業部門如重要資源和能源的開發生產等,由于投資規模大、收益回收周期長,同時,由于這些部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許多也是由國家投資、由國有企業經營的。國有經濟發揮著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創造經濟增長和市場正常運行基礎的功能。第三,在其他的許多經濟領域,國有經濟承擔著提高國家的經濟競爭能力以促進本國市場經濟的開放和走向國際市場的職能,承擔著創建新興工業和產業、進行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職能,承擔著一定的經濟調節的職能。同時,在創造和擴大就業機會、開發和援助落后地區、接管某些發生危機或破產的重要民間企業以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國有經濟的這些功能,彌補了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在一定領域、一定方面的失效,保障了市場的正常運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表明了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必要性。國有經濟履行這些職能并有效發揮作用,都是以其自身的經濟活動來體現的,這就使國有經濟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定經濟形式成為市場主體具備了基礎性條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的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成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市場主體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現。就國有經濟而論,國家擁有所有權并不排斥國家所有權與國有企業的控制權、經營權的分離,也不排斥對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等都集中于國家的產權結構重新安排。國有經濟的產權制度本身具有權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國有經濟的資產運營總是在國家或政府的授權下由一定的組織或個人來進行的,這就為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和市場經濟發展中由于生產的社會化、分工的專門化、經濟的信用化對市場主體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國有經濟在資本國家所有的基礎上,通過在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企業法人,國有企業也就有可能成為有活力、有生機并適應市場經濟的市場主體。
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創造和提供了國有經濟的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的條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客體的資產已經價值化、貨幣化和信用化,這就使國有經濟的具體實現形式、委托—關系、激勵和約束機制等的多樣化、有效化獲得了廣闊的空間,從而為在國有經濟中調整、改革和重構企業制度,建立與完善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創造了市場客體條件。同時,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場體系,競爭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存在與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情況下國家作為所有者同國有企業經營者信息不對稱的難題;競爭的經理市場的完善與發展,有助于形成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而競爭的資本市場的完善與發展,也可能使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得以基本反映。這些,提供了在國有經濟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使其有效運行的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從而使國有企業建立與發展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競爭成為現實,促進國有企業煥發活力與生機。
二、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
認識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又一個重要問題,是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經濟,講效率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要求。有的人對國有經濟成為市場主體持懷疑態度,就是以國有經濟的國家所有必然造成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低效率為論據的。因此,考察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效率問題,不能不涉及資產所有狀況與企業效率高低的關系問題。
在國有經濟中,資產所有權不屬于任何個人所有,而屬于全體公民作為一個整體(由國家來代表)所有。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個人能以其個人身份和名義對國有資產提出剩余索取權要求,國有經濟的收益歸全民作為一個整體所享有。由國有經濟的資產所有屬性所決定,其基本單元即國有企業的效率高低、盈利或虧損,并不對構成國有資產最終所有者整體的個體產生直接的利益影響,因為每一個公民個體因國有企業的盈利所獲致的利益和因國有企業的虧損而承擔的損失是極其間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為國有經濟最終所有者整體構成部分的公民個體,缺乏直接地主動監督國有經濟提高效率的激勵。而作為國有經濟所有權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論應該是有這種激勵的,因為國有經濟運營效益的提高、利潤的增加,就意味著國有資產的擴張和社會福利的提高,這對于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的政府應該有足夠的激勵效應。但問題在于,一方面,許多國有企業本身就承擔著實現一定社會目標的職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政府作為所有者正是要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這些國有企業去實現所承擔的社會目標,其間有時不得不把利潤目標、效率目標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國有經濟的運營中,國家或政府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所有者主體的職能,但這是在一個相當大范圍中通過若干層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關系,才能實現國有資產的管理與國有企業的經營的,其間可能產生比較高的運營成本,缺乏有效的監督激勵手段,同時可能逐層弱化國有經濟的所有權約束,從而導致國有企業的效率降低。因此,人們經??梢钥吹剑趪薪洕倪\營中,一方面是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社會需要或市場需求的低效或無效的產出,很多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往往是低效率的,同時也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無效配置。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國有經濟運營中存在的低效率狀況是和資產國家所有的屬性有關的。那么,是否資產國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經濟的低效率,或者說國有經濟中存在的低效率狀況就必然地、絕對地是由資產國家所有造成的?對此還應作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認為,公有、國家所有必然造成企業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帶來私有企業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說明,私人所有權并不必然、絕對地產生私有企業的高效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產所有權和管理經營權統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公司企業中已不復存在。一方面,現代公司所使用的先進而又極端專業化的生產與管理技術使得往往只具備普通知識的股東即一個一個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著強烈的謀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標,也很難對經理人員的經營進行干預;另一方面,現代公司的巨大規模又使股權異常分散,單個或數個股東缺乏足夠的財力通過持股的數量來控制公司的生產經營。因此,在私人業主制中能發揮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在公司制企業中很難、甚至不大可能發揮出來,從而難以成為決定這些企業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明私有公司企業中的經理人員就一定比國有企業中的經理人員,基于所有權的原因而更加關心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運行實踐也表明,市場經濟中大量的私有企業的破產,既是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的強制性作用,也是由于這些私有企業的低效率,資產的私有并沒有絕對、必然地保證私有企業的高效率。
顯然,市場經濟中一定經濟形式的企業效率的高低并非絕對的、唯一的和所有權關系相聯系。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效率高低和成功與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產權制度對于企業效率的影響而言,并不僅僅只是對所有權發生影響。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收益權等構成的權能結構以及在不同權能主體之間形成的相互制衡關系,還有協調權能結構和權能主體之間關系的激勵、約束機制等,都對企業的效率產生著極大的影響。設定其它條件不變,在同一所有權的前提下,不同的企業或者同一企業采取不同的權能結構、在不同的權能主體之間形成不同的制衡關系以及不同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其經營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著極大的差別。因此,不能只是簡單地從所有權關系考察國有經濟的效率,還應該看到在所有權關系不變的條件下,對產權制度其他方面的調整、改革也會影響到國有經濟的效率。
2.市場經濟中企業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競爭環境。不論是國有經濟,還是非國有經濟,在委托——關系下形成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狀況時,如果缺乏競爭的市場條件,都不可避免地產生經營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權益、預算約束軟化從而效率低下的問題。而在競爭的條件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可以利用市場這個間接治理方式以及內生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對經營者或人的有效監督,從而使企業經營具有效率。
3.市場經濟中影響企業效率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的治理結構。就公司制企業而言,無論是什么樣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問題,都要分層次地把資產經營權委托出去,都有成本問題,關鍵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對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層次委托關系導致高成本、弱監督激勵的問題,對于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都是存在的,關鍵在于建立和形成一個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在一個有效的治理結構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經營者、委托人和人的責權利是明確的,相互之間存在著有效的激勵與約束。在國有經濟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結構,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通過諸如任命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或經理人員及監督考核企業經營績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業治理結構的有效運作,就可能履行國有經濟所有者代表的職能,促進國有企業不斷提高生產經營效率。
還必須特別指出,企業的產品或產品結構、市場需求及其變化、對某一經營事項所作的戰略決策是否正確以及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狀況等等,都對企業效率產生著影響,而且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有可能發生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國有經濟的資產國家所有的屬性在一定條件下有著使國有企業產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資產國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條件或絕對唯一的原因。在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同樣具有產生高效率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在國家所有的基礎上,只要建立適當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結構,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場競爭條件,國有經濟同樣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就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而言,并不否定國有經濟成為市場主體。
三、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矛盾
說明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也是重要的市場主體,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不絕對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著就否定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矛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進程中,國有經濟也存在著矛盾的方面,對此應該區分不同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布局性矛盾
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國有經濟的存在并發揮一定的功能,但國有經濟的數量與分布顯然有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越過這一區間,就會發生所謂布局性矛盾,即國有經濟數量過多、分布過泛所產生的矛盾。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國有經濟布局不合理,國有企業數量過多,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分布過泛,國有企業技術水平低、設備和產品老化的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難以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對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造成許多障礙,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也隱含著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有企業存在諸多問題的極其重要的原因,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調整和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改組。
2.體制性矛盾
經過2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國有經濟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我國國有經濟的形成和在改革開放前的發展與計劃經濟體制密切相連,舊體制對國有經濟的影響仍然在許多方面存在,有的國有企業還沒有真正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明晰的產權關系,有的國有企業仍然預算約束軟化、難以自負盈虧、不能適應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許多國有企業還普遍存在著政企不分、機構龐大、人員冗多、企業辦社會等問題。這就是由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所產生的國有經濟的體制性矛盾。這一矛盾的根源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
3.管理性矛盾
即由于國有企業管理水平低下而形成的矛盾。管理水平低下表現在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比如,忽視對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生產經營不從市場需求、市場變化出發,決策隨意而出現重大失誤;規章制度不完善,在生產經營中無章可循、有章不循、違章不究,缺乏嚴格的責任制度和考核監督檢查;成本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存在漏洞,導致經營成本提高、資金運用低效、產品質量下降;忽視現代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運用,在管理上墨守陳規,不思創新,等等。管理水平低下必然降低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抗御風險的能力,使國有經濟參與市場經濟的運行遇到困難。但是,必須指出,這種矛盾并不是國有經濟、國有企業特有的,非國有經濟、非國有企業也存在著這種矛盾。因此,這種矛盾在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所有企業都存在這種矛盾。對國有經濟而言,解決這種矛盾,主要是要強化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的科學管理水平,實現管理創新。
4.機制性矛盾
即國有經濟所特有的運營機制所產生的矛盾。國有經濟在運營機制上有兩個特點,一是由于國家是所有者,國有經濟無論采取何種制度組織形式和生產經營方式,其運營都要與作為所有者的國家或政府發生聯系,因而如何提高國家或政府的效率、合理確定作為所有者的國家或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是國有經濟在運營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二是國有經濟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屬于國家,任何個人、組織或團體都不能以自己的名義直接擁有,因而如何提高國有經濟運營效果與相關主體的利益關切度就成為國有經濟運營機制的一個關鍵。國有經濟的這些特點,要求在作為所有者的國家或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在政府管理國有企業的部門機構以及國有企業中,建立既適合國有經濟有效運營、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資產運營以及激勵與約束機制。但是,在國有經濟的運營實踐中,這種機制往往是待完善的,從而產生出矛盾。在市場經濟中,對所有的經濟類型、所有企業而言,這種矛盾一般是國有經濟、國有企業所特有的;對所有的國有經濟、國有企業而言,這種矛盾則具有普遍性。解決這種矛盾的途徑,是要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過程中,通過探索和創新,建立與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經濟的資產運營及激勵與約束機制。
5.功能性矛盾
即由國有經濟本身所特有的功能所產生的矛盾。國有經濟的特有功能決定了一些國有企業不能以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為單一生產經營目標,生產經營往往要服從于有關的社會目標和政策目標,經營行為也往往要符合一定的公益準則。從一定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看,偏離利潤目標往往與市場機制發生矛盾。這種矛盾主要存在于承擔國有經濟特殊功能的國有企業,解決這種矛盾的途徑,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通過特殊的政策,達到國有企業的利潤目標和社會目標、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協調與平衡。
四、確立和保障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
在新世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國有經濟、國有企業的改革仍然是中心環節,其基本點應是進一步確立和保障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
關鍵詞:所有制制度 創新 可持續發展
1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還存在國有經濟低速低效運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滯后、國有資產流失等嚴重問題。究其原因,是僵化的國企體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企業辦社會、國有資本剝離、大量冗員分流等無法得到及時、迅速地解決。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命脈,國有企業改革一定要把握原則性。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是要把有限的國有資本集中起來,投入到真正需要國有經濟進入和加強的領域和行業。同時,國有經濟管理方式必須從國家管理國有企業轉變到經營國有資本,大量競爭性領域交與非國有經濟來投資、經營和發展。
1.1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
第一,要把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同所有制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國有大中型企業,除了涉及國家安全、自然壟斷、有重大社會效益的,如基礎設施、國防設施、基礎產業、高新技術及支柱產業的重大骨干企業,國有經濟要堅決控制。其他都以混合所有制經濟予以積極推動。國有獨資企業,也要面向市場、適應市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競爭土體。盡管競爭性行業的非公有制經濟有了較快發展,但從傳統計劃經濟承接下來國有經濟面面俱到的配置格局并沒有實質性改變,應該退出的沒有退出,應該重點發展的也沒有得到重點支持。
第二,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大力發展股份制,通過國家控股和參股影響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加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提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要積極引進國內外技術、管理、資金實力強,有市場,信譽高的戰略投資者參與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具備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通過規范改制、實現境內外上市,有條件的實現主營業務整體上市。支持和引導國有大中型上市公司積極進行股權分置改革,提高公司的整體質量:要以推進國有投資公司董事會試點為重點,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形成出資人、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作,有效制衡的機制。提高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堅持不懈地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和資源節約。
1.2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有資產管理、運營和監督體系
建立多個獨立的互相競爭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投資公司,有效運用國有資本,使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公司作為法人以競價投標方式競爭國有資本經營權,并獨立承擔風險。一旦獲得權,就可以直接投資持股,取得利潤,以投入的資本額為限,為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加強政府對投資公司經營狀況的監管,建立充分、客觀公正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要利用會計師、證券分析師、資產評估師對公司投資決策、經營狀況、市場競爭力、發展前景作出負責任的評價與判斷,據此對公司職工實行獎勵和懲罰。
1.3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資源配置整體效應
第一,繼續“抓大”。要著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發揮其在資本營運、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優勢,成為國有經濟支柱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推動國有資本向三個方向集中。即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未來可以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具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
第二,繼續“放小”。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結構,采取多種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的步伐。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使它們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同大企業建立密切的協作關系,提高生產社會化水平。要培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市場開拓、籌資融資、貸款擔保、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服務。
2 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
2.1明確界定產權,建立集體企業產權制度
包括六個方面。一是準確界定產權。產權清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準確合理地界定產權,是建立科學產權制度的前提和基礎。二是科學評估資產。資產評估是集體資產增值和保值的基本保證。為了科學地評估資產,要堅持準確、科學和合理評估原則,如實反映資產客觀情況,既維護所有者權益,又不損害經營者、勞動者的積極性及其權益;正確處理單項資產評估與總體資產評估的關系;正確處理有形資產評估與無形資產評估的關系。三是搞活產權流通。企業產權轉讓渠道暢通,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資產利潤率,實現企業內部產權轉讓和外部轉讓。四是改革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政府部門對集體企業的行政管理與集體企業的經營管理要分開;集體資產出資者所有權與集體企業法人財產權要分開;努力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產權主體明確、產權關系明晰、產權轉讓靈活、資產結構優化的集體資產管理新體制。五是加快集體資產管理立法。六是完善城鎮集體企業產權制度實現形式。根據目前城鎮集體企業產權制度現狀,以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較為適宜。
【關鍵詞】國有資本 混合所有制 資本優化
最開始在1993年,中央政府就已經提出要建立“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的現代化企業制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政策在2003年被提出。不能否認,在持續改革中,國有企業在效率的提升和治理結構的改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直接融資市場被大力發展,特別是經過2005~2008年的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多領域在開展混合所有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
第一,國有資本在整個經濟領域的比重依舊較大,可是經營效率較低卻一直存在。
《財富》公布的2013年世界500強的家數創下95家新高,總收入比2012年有所增加,但平均利潤率卻由2012年5.4%下滑到3.9%,平均利潤率達到10%以上的企業僅有12家,更有11家500強企業出現了虧損。從此可以看出國有資本即使有較高的比重,可是近些年效率沒有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惡化。不能提升這部分國有資本的經營效率,那么,國家經濟結構的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順利轉型將面臨嚴峻考驗。
第二,長期以來認為國有資本必須占據絕對控股的關鍵領域如石油石化、電信、鐵路、金融、軍工等行業,往往具有壟斷或半壟斷性質,競爭不充分導致其對國民經濟運轉和國民福利的負作用越來越大。大型央企作為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部門,其享受的政策資源非常豐厚,但其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
第三,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不平衡的現象,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混合的比例還需改善。通過對國有企業及其子企業的混合所有制程度研究,現有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戶數占到總企業戶數的57%;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的56%、凈資產的70%、主營業務收入的62%都已進入上市公眾公司。光從數據分析,混合所有制似乎是有了不小的進展。也有其他研究提出,目前央企的總資產為30萬億,但市場競爭的企業資產僅有5萬億元是真正由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實現。因此這一比例的混合所有制難以撼動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地位。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
第一,國有經濟規模要做到適度。主要應該構建國有經濟協同發展、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比重適宜、經營性國有經濟與非經營性的經濟框架。同時,需要尋找臨界點,為我國未來十年的國有經濟發展提供方向,通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指標對國有經濟比重進行規范研究。
第二,有企業改革深化的同時競爭力增強。由國有營利性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應注重該企業的改革深化情況,對民營經濟的拉動起正向作用,也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指出方向。按照不同行業的壟斷程度以及外部性的差異對非營利性國有企業的改革進行分行業設計,堅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加強國有資本在醫療與社會保障等準公益性行業的配置效率。推動營利性國有企業資產的資本化建設,將資本充實于醫療和教育、社會保障基金等領域,成功實現公共事業服務所提出的均等化。
三、影響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財政收支水平
在財政收入充裕、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提下,國有企業會減弱退出競爭性領域的動力。但是,如果公共支出急劇增長、財政缺口較大,就會加快經營性國企退出。
(二)國有企業的效率
1.營利性國有企業效率。為了擺脫經營困境與提高效率,國企已經改革了30多年,追求盈利的國有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如果盈利性國有企業有較高利潤,那么繳納的稅收收入和上繳利潤多,對財政收入貢獻就大,政府對國有企業退出某一行業就沒了動力。
2.非經營性國有企業效率。評價非經營性國有企業的效率,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再是首要,而科學的“保值增值”觀,提供充足的公共品或公共服務,使經濟增長和得到更多社會福利。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策略
(一)制定反壟斷法
目前,由央企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主導推出的混合所有制項目,并沒有引起民營資本太大的投資熱情,其重要因素是這一混合項目改革的層次較低,央企并沒有全面開放如石油業務的勘探開發、煉油、運輸及下游業務等,在相關業務領域國有企業仍牢牢把持著壟斷的特許經營權,而由國有企業自身來打破這種壟斷,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政府制定,高層級的立法,并成立相應的立法機構,剝離大型壟斷央企的政府職能,并允許其他社會資本平等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
(二)建立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平臺
建立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平臺,真正從資產管理者轉變為“資本所有者”。國有經濟深入調整的路徑是國有資本退出競爭性行業,并投入到養老保險、戰略性新興行業與先進制造業等行業,這就需要一個國有資本平臺的流動平臺和運營機制,在動態調整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對資源的配置功能。缺少這一資本運作平臺,混合所有制改革期望達到優化產業結構和國有資本布局就無法順暢地進行。
(三)建立和完善混合和所有制改革相應的國有資本監督管理體制
目前國資委監管內容是“管人、管事、管資產”,目標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重點仍在營利性國有資產的監管上。但從深化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角度看,國資委的出資人角色,和行政監督職責邊界模糊,“管資產”的任務,使其將監管重心放在了國有企業資金運用、資產重組和產權轉讓,甚至日常經營事務的審批上,如此微觀化、精細化的管理導致國資部門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宏觀上的戰略思考,并過多地涉入企業的經營決策,制約了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力。
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管理重心將轉向:第一,動態調整經營性領域,和非經營性領域國有資本的規模和比例,即承擔國有資本在經營性領域和非經營性領域的均衡配置;第二,建立國有資本運作平臺國有資本的增值工作,將由投資公司的專業化人才承擔;第三,國有資本在非經營性領域的優化配置。
綜上所述,推進混合和所有制改革,使國有資本發揮“資本放大功能”,從而達到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均衡發展,這是未來國有經濟戰略研究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莊序瑩.國有資本優化配置:演進與策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12-1.
國有經濟在湖北的國民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九省通衢的區位條件和得天獨厚的資源賦存,使湖北成為國家投資的重點地區之一。湖北國有經濟的發展圍繞國家重點項目的布點展開,在人均GDP水平較低的基礎上,較早進入了重工業階段。國家長期高強度、大規模的投資,奠定了湖北國有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也使湖北成為了工農業大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湖北國有經濟進入到調整和拓展的新階段,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結構性矛盾取代總量不足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后,湖北省加大了結構調整力度,產業結構轉換速度明顯加快,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貢獻逐步提高。但面對實際,著眼未來,推進湖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發展,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全面增強湖北國有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需要對現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有深入的認識。
二、對湖北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的分析
(1)國有經濟布局逐步優化,但整體素質不高
經過多年努力,湖北省國有經濟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階段:①大型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亟待突破,全省85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已有80戶進行了公司制改造;②中小國有企業民營化的局面已經形成,2003年全省85%的國有中小企業已經改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戶數占18.17%,國有資產已基本上從縣市國有工業中退出;③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取得進展,部分國有資本退出競爭性領域,并向支柱產業、高科技產業轉移,使產業結構逐步得到優化。
但是,國有經濟戰線過長,整體素質不高:①行業遍及各個門類。省屬企業國有資產遍布各個門類,其中,工業企業占48.6%、建筑企業占9.62%、商貿企業占5.9%、交通運輸業占21.7%、文化產業占5.3%、賓館酒店業占1.9%、其它企業占13.1%。②國有工業比重過高。同全國及沿海省市相比,湖北省國有工業總體規模占工業的比重明顯偏高。2002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的現價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60.4%,而全國平均40.8%,浙江為13.6%,廣東為19.3%,江蘇為22.8%,福建為26.2%,湖北省國有工業比重明顯高于上述省市。③國有工業戰線過長,重點不突出。湖北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有1997戶,涉及到39個工業大類,300多個中類和1000多個小類,總資產達到5832億元。無論從產業分布、地區分布或企業規???,湖北省的國有工業都存在戰線過長、數量太多、力量分散等問題,覆蓋幾乎所有工業和不同規模的工業企業。④國有工業產業結構仍處于低度水準。國有工業產業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國有工業中,有接近一半的企業分布在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的13個大類企業中,如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制造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等,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是技術含量不高,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有限,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由于體制問題,社會負擔以及歷史包袱過重等問題,這些行業中相當部分的國有企業經營效果都不理想。其次是國有工業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過低,不能對工業結構的集中化起有效的主導和帶動作用。
(2)國有企業組織規模不斷優化,但規模不經濟仍突出
經過近年實施改制改造,兼并重組等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組織規模不斷優化。全省255戶省屬企業中,總資產超過5億元的有14戶,超過50億元的有5戶,超過100億元的有2戶。國有企業規模不經濟的問題有較大程度改善,但問題仍然突出。
①大企業發展不足。大企業多原本是湖北省工業經濟的一大特色,但改革開放后,大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明顯下滑。2002年,國家公布的100家特大型企業中,湖北僅有東汽和武鋼兩家入圍。2002年,湖北平均每個大型企業創造的現價工業總產值只有5.73億元,分別只及江蘇和廣東的80.6%和82.9%。
②大多數行業集中度低。汽車工業除東汽、神龍外,其余整車企業生產能力均不足萬輛。鋼鐵工業除武鋼、冶鋼、鄂鋼具備一定規模外,其他15家地方企業平均產量不到5萬噸,且產品品種嚴重趨同。水泥工業除華新、葛洲壩、光化在30萬噸以上外,其他大部分在10萬噸左右?;使I除湖北化肥廠、宜化、大峪口、黃麥嶺、雙環集團外,其他50多家企業均未達到最低經濟規模。
③企業之間的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水平不高,大企業難以發揮規模優勢,中小型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不夠。
④規模效益差。由于國有企業分布于過多的產業與行業,盤子雖然大,但單個企業資本卻較小,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在一些規模經濟要求高的行業,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多數企業沒有達到合理的規模經濟。以汽車制造業為例,該行業有126家國有企業,只有東汽、神龍等兩家企業產值超過40億元,就是這兩家企業的年產量與國內同行業相比也相差甚遠。如果按汽車行業規模經濟產量來衡量,差距更是巨大。世界公認的汽車生產最小合理規模為年產15萬輛,而湖北省所有汽車生產企業總加起來的年產量也僅有18.1萬輛。此外一些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國有中小型企業,不少企業缺乏特色,專業化協作程序低,未能開放搞活,競爭力弱。
⑤國有企業帶動力不夠。國有工業在一些主要行業中,缺少頂尖企業,大企業的規模也不夠大,特別是缺少特大型、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對行業具有很大牽動作用的企業。作為全省排頭兵的大企業同其他省相比,差距較大。如武鋼銷售收入只及寶鋼的67.9%,鞍鋼的81.4%;東汽只及上海大眾的45.1%、一汽的50.4%;武煙只有紅塔集團的11.6%。
(3)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
近年國有企業經過縱深改革,國有企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明顯好轉。繼近兩年經濟效益創歷史新高后,國有企業經濟又有新的突破。2004年第一季度,全省國有及控股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潤分別為649.53億元、55.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86%、25%。
三、湖北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調整的思路
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應主要圍繞兩方面來展開:一是積極穩妥地加快推進國有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提高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特別是國有控制企業的競爭力;二是加快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提高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國有經濟要根據行業性質和特點、國有企業的規模和競爭力,選擇性地控制戰略行業、主導重要行業、參與基礎行業、退出一般行業。
國有經濟應該壟斷或高度控制的戰略行業。一是關系國家安全的行業,包括關系國防安全的行業,如武器彈藥制造、航天航空工業、核工業等行業;關系政治安全的行業,主要有教育、文化藝術業、廣播電影電視業、郵政通訊業等;關系經濟安全的行業,如金融業、保險業等。二是提供重要公益的行業。這些行業有一定的營利能力,但其公益性的性質要求其不能以營利為目標,要求國有經濟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如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公共設施服務業(市內交通、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風景名勝區管理等)、社會福利保障業、綜合技術服務業(氣象、地震預報、測繪環境保護等)、地質勘查、水利管理等。三是具有自然壟斷性的行業。主要有各類運輸(鐵路、公路、管道、河道)干線、機場、港口、電網、自來水、煤氣、電力等行業。這些行業一般具有較高的自然壟斷性,進入壁壘高,需要的投資一般較大,但收益也較穩定。這些行業與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緊密相關,公益性色彩也較強,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可選擇性小,價格又容易被控制。因此,這些應主要由國有經濟壟斷或控股經營,以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利益。四是珍稀自然資源采掘業。如貴重稀有金屬和非金屬以及具有放射性和劇毒等的礦產資源開采業。這些行業或因資源稀缺但對經濟和科技發展有重要影響,或對人民生命和自然環境極具危險性,應主要由國有經濟控制經營。五是重要戰略物資或特殊物資行業。如糧食、化肥、煙草、鹽業等。這些行業與人民生活和生命健康關系密切,同時也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應主要由國有經濟控制經營。
國有經濟應保持一定控制力的重要行業。一是重要的資源性產業。除應由國家高度控制的自然資源外,其他重要的自然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鐵、有色金屬等礦產的開采,森林養護與采伐等行業。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微電子、通訊設備制造、儀器儀表、生物醫藥、核能利用、新材料等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應用前景廣闊、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影響的產業,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仍需國家通過扶持相關行業有影響的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形式來實施。
國有經濟可以參與的基礎產業。主要包括制造業中對資金和技術要求較高的重加工業,如裝備工業、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汽車及其配件制造業、化學工業、石油加工、醫藥工業、造紙工業、大型批發零售貿易業、大型房地產業等。由于國家已對這些行業投入了大量資金,行業的排頭兵基本上都是國有控制企業,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在這些行業保持國有經濟一定的控制力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根據其競爭能力,或進或退。如果國有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勢力,且效益好,則應該繼續發展,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如果既有的國有企業缺乏競爭力,則應該盡快退出。國有經濟要逐步退出,國有資本逐步從絕對控股向相對控股轉化。
國有經濟應加快退出的一般性行業。進入壁壘較低,規模優勢不明顯的一般競爭性行業,制造業中的紡織服裝業、皮革產品制造業、食品加工與制造業、文化體育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印刷業、橡膠制品及塑料制品制造業、日用化學品制造業、中低檔建材制造業、金屬產品制造業、農業機械、日用電器制造業、小家電及其他加工工業,服務業中的商品零售業、除國家專賣之外的批發業、倉儲及配送業、餐飲業、公路運輸業、賓館、旅行社、文化娛樂業、律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中介及信息咨詢服務業等,國有經濟應盡快退出。
第二,構建國有資本有進有退、能進能退、有序流動的體制和機制。增強國有資產的流動性是實現國有資產有效進退、有序流動的前提條件。建立科學合理的國有資產評價體系和價值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產權市場,降低國有資產進退的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透明度。建立以經濟效益為主,政策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國有資本投資和營運的標準和業績考核體系,為國有經濟的進退提供客觀標準。建立科學的產業政策體系和國民經濟運行評價體系,為國有經濟的進退提供決策依據,發揮國有資產的宏觀調控功能。
第三,積極穩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構建和完善以公有制為基礎,國資、民資、外資共融共進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公有制經濟實現形式多樣化的基礎上,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形成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
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一種財產所有結構,是相對于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而言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狈e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將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多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企業經營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國有資產總量逐步壯大、質量顯著提升,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不斷涌現,國企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形勢和不斷開放的市場環境,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國有經濟布局不合理
在宏觀分布層面,國有經濟布局仍然過寬,特別在一般競爭領域,國有企業數量龐大,但“大而全、小而全”問題突出,真正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比例仍然偏低。在公益性行業和民生保障領域,國有經濟本應發揮更大作用,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位和“欠賬”。同時,國有經濟在發展前瞻性戰略性產業方面發揮的引導作用還不夠,沒能形成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
在微觀構成層面,國有企業資本化水平偏低、資產流動性差。一方面,因體制機制障礙,很多領域非公有制資本還無法順利進入;另一方面,在已經實現股權多元化的企業中,國有股“一股獨大”的情況比較突出,非公有資本話語權普遍不足,小股東利益很難得到有效保障,阻礙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間的良性互動。
(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經過多年努力,全國90%以上的國有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從形式上建立了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內部治理結構,但從運行機制和實際效果看,離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國有股東往往同時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翟睦朗/a>
'; htmlFooter += '心理健康閱覽室'; } if ('') { htmlFooter += '
url認證測試
'; } if ('') { html += '人文名刊
'; htmlFooter += '人文名刊
'; } if ('') { html += '辛亥百年
'; htmlFooter += '辛亥百年
'; } if ('') { html += '建黨90周年
'; htmlFooter += '建黨90周年
'; } if ('') { html += '中文資源檢索
'; htmlFooter += '中文資源檢索
'; } if ('') { html += '農技閱覽室
'; htmlFooter += '農技閱覽室
'; } if ('') { html += '大眾精品期刊
'; htmlFooter += '大眾精品期刊
'; } if ('') { html += '人文精品期刊
'; htmlFooter += '人文精品期刊
'; } if ('') { html += '北京精神
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客觀上要求方方面面的改革與之相適應,金融機構也是一樣。這些年來,金融改革在主體多元化、產品多樣化、價格的生成機制、同業競爭和內部管理機制改革諸方面都開始啟動。但是,依然存在著兩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影響著金融工作改革的推進。一是金融工作的改革,是在計劃體制條件時期已經形成的管理構架基礎上進行的,而且這種改革的著眼點是自身,即由改革者來研究自我的改革。然而,改革本質上不僅要涉及到一些現已形成的利益格局,還要打破目前的秩序,這就必然要影響到設計者、領導者的規劃、方案、部署。二是同金融改革所面臨的客觀環境只能逐步到位一樣,金融工作的改革是在實踐中針對不同階段出現的問題,遞次推進的。一邊要建設新的體制機制,另一邊要向舊的體制機制告別,不可能一步到位。上述兩個問題的存在,盡管合情合理,但卻使改革的推進失之于整體性、系統性以及應有的內在邏輯性,尤其是在一些根本性問題的解決上,還游移不決,或是涉及不多。
經過三十多年來改革的實踐,可以看出,有四個基本的或是根本性問題應該提到日程上來。
新生金融主體的市場化屬性及結構重組的導向
金融改革的市場化,基本要求是市場經營主體的多元化。而就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主體多元化的薄弱環節,是需要催生一大批非機關化、非事業單位性質、非國有化(公有化)的民營性質的金融機構。這種民營性質的金融機構,可以是外資與中外合資的,可以是完全私有化的,也可以是國有參股經營的。從理論上講,非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與偶合因素,這是實現經濟市場化的組織基礎和主要內容。甚至可以說,離開一定數量的非國有經濟主體的內生、存在與發展,經濟市場化就成了空洞的軀殼,因而其實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只有非國有經濟主體,在貫徹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影響力、堅持市場導向等諸多方面最為堅決;對國家公共管理的影響、反饋更為積極、迅速;對融資和儲戶兩個方面負責的一致性體現更為合理;對業內事實上存在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等問題,抵制更為有力。當然,非國有經濟主體的局限性及其負面影響的存在也是勿庸諱言。但就當前改革所處階段來看,依然首先要放手催生非國有金融機構的發展,并以非國有經濟主體的客觀存在,影響和帶動原有金融機構的市場化改革,促進金融資產存量的盤活、總量的擴張與效益的提高。
金融主體市場化改革目前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是增加總量。即非國有經濟主體占金融資產運作比重問題。這不僅僅是非國有主體企業所占比重問題,還涉及到其吸納資本與資本投貸兩個方面的比重。因為除一些基金、財政專項資金等特定貨幣資產外,大量的民間、企業的金融資產在儲蓄時是具有自主選擇權的。正是儲戶的這種選擇,形成了貨幣資本在金融主體間的良性流動,促進了同業競爭的形成和金融服務的提質創新。應該通過總量控制,特定銀行的規??刂?使非國有經濟主體的發展不致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安全,防范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保持、強化國家對金融業應有的調控能力。在投貸方面,應該有合理的比重,投貸領域亦應有所規避。二是行業調控。對于非國有經濟主體的從業領域方面,總體上宜持寬松的態度。特別要鼓勵非國有經濟主體介入小規模、大群體,不確定因素多、風險大、服務難度大的農民、城鎮居民生產生活方面的投貸;鼓勵非國有經濟主體的投貸用于科技研發,特別是服務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傳統產品的高科技嫁接等方面投貸。三是非國有經濟主體的經濟規模,即門檻問題。應該以一定的門檻限制來維護儲戶的安全,促進經營周期的延長與穩定,方便國家的金融監管。四是非國有經濟主體參與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問題。應從參股比重、參股規模、參股銀行等方面進行規定,以實現對國有銀行與非國有銀行兩個方面的約束。五是推進梯度和時序的規劃。要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按行業、區域合理地作出安排。按照非均衡發展的思想,鼓勵發展快、成長度高的區域和行業先發展、快發展。
金融產品價格生成機制
很顯然,金融產品的價格,在市場化條件下,一定要由供求關系,即市場本身來決定。金融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價格生成的特殊性。在其價格因素中,企業自身的管理成本是相對衡定的常數,而呆壞賬等不良資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國際貨幣價格變化等方面的影響,則是處在不斷起伏波動中的變數。另外就是事實上存在的行業、區域及特定投貸項目的性價比區別,也決定著金融產品的價格。在民間,一些短期拆借的資本金,一些高風險同時也是高收益的拆借行為,其價格由雙方設定,可能會形成更高的價格。影響金融產品價格的這些因素,表明金融產品的價格,既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也不可能由政府簡單地定價。因為價格本身關系到供求雙方的切身利益,如果不能靈敏快捷地反映供求關系,就不能發揮價格在調節生產和消費方面的經濟功能,也會使交易的某一方同另一方相比,在一定時間內受到更大的經濟損失,付出不應有的代價,進而影響到交易的可持續進行。因此,金融產品的價格,應該體現出理性、相對穩定性以及在一定區間內的彈性。因為只有體現理性,才能使市場機制不致成為脫韁的野馬,失去控制,對整個經濟的各個鏈條發生不當牽動;只有保持金融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性,才能使金融作為經濟生長的起點和基礎不致發生動搖;只有使金融產品的價格在一定區間內保持彈性,才能使價格作為市場信號,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同時又在既定的時間內,作有限的調整。
我認為,金融產品價格的生成,應該發揮三個方面的作用:第一是金融企業。金融企業處在融資第一線,同時其本身又是利益主體和責任主體。在同業競爭條件下,企業的任何價格安排,都要受到業內和融資方兩個方面的約束,而不可能憑著感覺率性而為。所以,最終產品的價格決定權應賦予企業,由企業根據不同區域、行業的情況和項目的性質、周期、風險、收益等因素,進行合理定價。第二是金融企業的行業協會。應該在非國有經濟主體發展的同時,組織建立行業協會,使之進行業內競爭的平衡協調,形成業內普遍接受的平均價格、最高與最低價格和行業自律辦法。第三是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監管機構,是政府實行公共管理的職能機關,也是進行國內與國外,業內與業外綜合平衡的機構。應該制訂一定區域、行業、項目,在一定時間內金融產品的指導價格。同時,國家通過稅收進行二次調節。在具體運作中,可以有期貨價格、現貨價格、合同交易價與期末結算價等靈活方式。
制訂金融產品開發的鼓勵政策
金融產品的多樣化,金融產品的結構升級,以及新產品開發,說到底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而新產品開發,不僅要由企業承擔必要的研發成本和營銷成本,還要由企業承擔在開發初始階段的風險投入和損失。因此,首先要放開市場準入,鼓勵企業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對國外新產品的引進和嫁接以及與新產品共生的經營主體的生成與經營,而不是將上述種種可能性壓制在萌芽中。相應地,監管機關應組建相應的工作部門和機構,組織權威和專家進行及時地審查評估,在財政方面建立擔保金,在稅收方面實行一定期限內的扶持,對開發新產品有所成的企業予以一定的獎勵。
金融機構市場化改革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