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7: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經濟管理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應用型;農村;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02
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是農村管理、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相結合的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在我國,少數一本院校與二本院校開設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其培養目標主要是定位于培養農村經濟管理理論研究,不能解決農村實際問題,致使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解決農業生產技術的實際問題。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它的目標是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所以獨立院校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應在人才培養上更多地體現“實用性”,強調以“學生能力形成”為核心,突出學生能力培養,應立足農村,主動服務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獨立學院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應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研究,培養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全能型復合人才需要。
一、農村經濟管理實驗課程的特點
1.內容繁多。農村經濟管理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市場營銷知識,又有經濟管理知識,更有大量的農村經濟知識,為了培養全面復合型的應用型的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必須全面開設各類實驗課程。對于農村知識,通常應該開設植物生產技術實踐與設施農業實踐,有條件還應該開設動物實驗課和水產實驗課,使學生對農村動植物生產特征有個基本了解;對于經濟管理知識,通常應該開設會計實驗課與財務管理實驗課及電子商務實驗課,使學生掌握經濟管理知識,同時,又能加強財務核算,及時有效地將農作物、農產品推銷出去,為農村減支增收。
2.獨立性強。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所學內容盡管繁雜眾多,但不少的不同課程之間缺少時間上前后邏輯關系,可以單獨開設實驗課,獨成一體。如農村植物生產技術實驗與農村家禽生產技術實驗課、設施農業實驗課就可以不分時間先后單獨開設;經濟管理類實驗,如農村會計學模擬實驗與農村財務管理實驗、電子商務實驗也可以獨立開設。
3.農業課實驗時間長。農村經濟管理專業首先必須掌握農村經濟的基本特點及概況,了解農作物及家禽水產生產規律,所以要進行農村經濟實驗,但農村植物也好,動物也好,都有自身特點,生長周期較長,少則一、二個月,多則一年半載,甚至幾年,不比一般企業生產實驗與會計實驗,可以在一個星期內集中完成,常常比較分散,這也給農村經濟實驗課程開設增加了難度。
4.農業課實驗可以容納人數多。農業課實驗有的在農村田園,有的在大棚進行,也有的在圈場里面進行,不管怎么樣,一般情況下,可以同時為眾多學生提供實習崗位,這就為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動手能力創造了大好條件。
二、多途徑全方位培養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實踐技能
農村經濟管理知識復合性決定了應用型的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教學,而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采取各種方式進行鍛煉。
1.鼓勵少數課程自學。因為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涉及知識面太廣太寬,而實踐技能靠多方面培養,特別是農村知識的積累,不可能在學校短短幾年內有所突破,同時,農村作物生長周期較長,實驗期也較長,所以,可以對少數課程鼓勵學生邊實踐邊自學,到時,參加班級考試,只要能通過即可。
2.院校與鄉村協同培養。從目前現實看,我們中國大多數高等院校都設在大城市,而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農村,學校在城市,但知識要在農村獲取,為了應用型的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應該將大專院校與廣大農村組織聯合一起,共同培養應用型的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有選擇性的將部分課程放在農村組織講學,推行學分互認機制。
3.推行學分制。由于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的特點,學分制有著較多的優點,只要在一定課程范圍內,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學完最低要求的學分,就可以允許學生獲取學歷證書。
三、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思路
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在我國開辦的學校較少,專業建設相對滯后,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夠清晰,加之實驗實踐教學資源少、教學體系不完善,從而凸現出實踐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方法和手段簡單,理論與實踐脫離,只注重單純的課內實驗和校內實踐。而忽視課外實踐和與組織、企業建立聯合教學的校外實驗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在教學中沒有形成一套能貫穿于專業理論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科學、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利于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應強調能力本位理念,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結合、手段與目標協調、課內外實驗與校內外實踐相融合的設計思想,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教學資源,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實驗教學的積極性與廣泛性,提升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校內實驗環節為基礎,以校外實踐環節為補充。以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為手段來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根據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應該貫穿于兩條主線:一是貫穿于專業理論課程的實驗教學,形成一個與理論教學互相聯系、互相協調,充分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持體系;二是貫穿于四個學年。引導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個從教學層次和教學內容、實踐基地建設三個維度進行設計的“—個基礎三橫四縱”,即以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基礎,三個教學層次,四大教學內容為骨干的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縱橫交錯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
四、實踐教學體系的三個層次
1.基本技能實踐
本層次實踐主要是用來提高學生的基本動手能力和基本素質,為將來走上社會增多知識或者社會閱歷。如統計分析軟件應用、財務分析軟件應用、入學軍訓、社會主義特色社會實踐……等。
2.專業技能實踐
專業技能層次實踐主要是以建立實驗、實訓平臺,進行仿真性模擬實習為核心內容演練,旨在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某一方面專業動手能力與實踐分析能力,如農作物生產實踐、會計模擬實踐……等。
3.綜合能力實踐
綜合能力層次實踐主要是以大學生社會實踐與調查、專業素質拓展訓練、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為主要內容,旨在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如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等。
五、創新實驗形式,豐富實踐教學的四大內容
實驗形式太過單一,會引起學生實驗的積極性,進而使實驗課效果與效率下降,因此,要想提高實驗課效果,必須創新實驗形式,開展多樣化實驗教學,豐富實驗教學內容。
在教學形式上,既要有手工實驗,又要有計算機操作實驗;既要有校園實踐,又要有實習基地實踐,還要有農村田園實踐;既要有班級團體集中實驗,又要有學生個人單獨實踐;既要有單項實驗,又要有綜合模擬實驗。如果實驗形式多種多樣,才能提高學生實驗興趣與效果。
在實驗內容上,應用型的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涉及內容極多,要實習的內容也紛繁復雜,在大學四年內,不可能對所有農村作物的生長特點都進行一一實踐,而應該有選擇性的進行實踐,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素質。
1.課內隨堂實驗教學
課內隨堂教學主要是理論課任課老師在講解理論課的同時,結合本課程特點,對重點單節重點內容,有選擇性地進行課堂內實驗,以增強學生對本知識點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對本知識點有個感性認識,加強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如農作物、水產品的認知識別實驗,農業會計基礎里面會計憑證填制,讓學生對會計憑證的格式、會計報表的樣式等有個基本掌握。
2.校內單項實踐教學
校內單項實踐教學主要是利用大專院?,F有的資源,結合部分課程特點,在完成該課程理論課教學后,為了進一步鞏固課程知識,再在專門實驗室進行了一種集中式實踐教學。如電子商務實踐教學,通過為期10天的集中實踐,讓學生對電子商務的操作技巧有個更充分的理解和使用,并且,增強學生日后通過計算機網絡將農村產品及時銷往全國各地打下牢固基礎。又如農村會計基礎集中實驗,通過對會計流程進行實驗,讓學生掌握農村會計首先必須取得原始憑證,再根據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然后登記明細賬與總賬,最后編制會計報表,同時,讓學生掌握會計報表的基本內容,為學生日后掌握與分析財務狀態提供基礎。農村財務管理集中實驗,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財務管理中資金籌集、運用、投資等理論知識,又能使學生畢業后及時根據自身特點及時合理有效地籌集到所需資金,同時,將有限資金有效率地運用到各項資源中。
3.農村單項實踐教學
農村經濟管理專業重點培養既懂農村經濟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大學四年之間,少不了農村實地實踐,農村單項實踐主要是指學完某門理論課程之后,直接到農村實地進行該課程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農村知識領悟度。如農作物生產實踐,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一種農作物進行實踐,通過對該農作物生長實踐,使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掌握農作物生長的規律性,熟悉農作物氣候季節性變化,熟悉農作物管理及種植技巧,為以后農村經濟管理奠定基礎。又如設施農業實踐,設施農業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走向現代工廠化農業、環境安全型農業生產、無毒農業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農產品打破傳統農業的季節性,實現農產品的反季節上市,進一步滿足多元化、多層次消費需求的有效方法。設施農業實踐要求學生親自進入大棚……等農業設施,在那里觀察農作物生長特點,熟練掌握設施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為以后指導農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4.農村綜合實踐教學
目前大專院校為了培養學生全面動手能力與專業綜合能力,一般都在大學第四學年進行綜合實踐,有的一年,更多的是半年,而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來說,因為農村有些作物生長周期較長,同時,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不同長物之間還具有一定連貫性,所以,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綜合實踐應該為大上學年一整年較好。通過大四一年的畢業前綜合實踐,使大學生對農村作物、水產品……等生產特點與規律性有個全面系統而且深刻的掌握,為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更好更快地適應農村工作環境與工作特點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參考文獻:
[1]遲永財,李忠新.農村經濟管理隊伍自身建設現狀與思考.吉林農業,1999(11).
[2]李均立,許海平,王玉平.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探討.熱帶農業科學,2011(4).
[關鍵詞]農村經濟;管理體制;人才;現代化;信息化
1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1.1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完善
在農業經濟管理中,我國的管理體制與管理制度發展不完善,難以滿足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在有缺陷的管理體制下,農業經濟發展失去活力,執行力不夠,成為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制度的不完善,使農業經濟發展中各方利益的協調性降低。
1.2缺乏專業的經濟管理人員
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在建設主體是農民的情況下,存在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缺乏的問題。我國農民文化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多為中小學畢業,高中或大學畢業的比例較低。農民沒有進行系統的經濟管理知識學習,管理水平有限,對農業經濟管理的認識度低,沒有科學的管理方針和政策,沒有先進的管理思維和指導思想,發揮的僅僅是簡單勞動的角色。我國對農村經濟管理的重視度不足,政府沒有認識到引進先進管理人才進行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專業管理人才極其缺乏。此外,較高層次的管理人才會趨向于到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發展,不愿意從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1.3缺乏資金支持,區域發展不均衡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趨勢。城鎮化與非城鎮化建設是一對矛盾主體,政府的不重視致使農村與城鎮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隨著農業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多數農村地區加快了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城鎮化建設,忽略了與農民息息相關的農業經濟發展,導致農村經濟管理缺乏資金投入。農民在城鎮化建設中會喪失部分權益,如土地自主權的轉讓、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等,導致農民土地權益受損,從而影響農民生活的安定,不利于農業經濟穩定發展[1]。另外,農民雖然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部分資金賠付,但是從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與長遠目標探尋,對于失去了生存資源的農民極為不利,也會導致一部分農業土地資源被占用,降低農產品生產的產量。加之我國國土面積大,各地方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導致政府出臺的政策不能適應所有地區的發展要求。這是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2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2.1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
目前,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管理方式,是適應農業經濟高速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科學化管理是實現管理技術提升的有效手段。通過科學的經濟管理方式,使農業經濟發展可以不斷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實現農業經濟規范化、有序化發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各個行業的技術革新,信息技術的發展體現了經濟管理模式的現代化發展。農業經濟管理環節融入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經濟管理模式的轉變,使農業技術成果的轉變更加便利,有助于實現農民增收[2]。政府部門通過對經濟管理技術人員現代化技能的培訓,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經濟管理的工作效率。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管理有助于各種農業生產信息與農業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與保存,可以更加有效地為農業生產服務,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
2.2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方式
農業經濟管理最需要提升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術。技術的提升依靠管理知識的豐富化與有效管理經驗的提升,加上管理過程中的民主精神,可以有效發揮各種人才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創新管理是管理技術提升不可缺少的形式。創新就是通過對人才的管理,通過改變人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人們的創造性,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人才的最大化利用,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目標。
2.3農業經濟管理產業化
我國政府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后,促使我國農業經濟走產業化發展道路。農業經濟管理產業化需要建設農業相關基礎設施,如農業經濟合作社,發展農業經濟相關的服務機構。這些機構的發展,可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產業化發展。相關機構通過利益聯合,將農業經濟推向產業化發展道路,促進農產品的市場化發展[3]。農產品生產企業實行標準化生產與管理模式,提升農產品生產與服務質量,促進優質農產品生產范圍的擴大,促使更多農民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另外,需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進行產品市場定位,尋求產品發展,創造產品市場的良好未來,而這都需要產業化的管理模式來實現。
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農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開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農民,憑借著辛勤勞動,成為了百萬富翁和企業的技術骨干。同時,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外出農民開始回鄉創業,又推動了農村城鎮化和農村經濟、就業結構的變革。此外,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新農村建設突飛猛進,城鄉間的經濟發展趨于協調。
二、當前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分析
(一)如何實現城鄉經濟聯動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順利進行,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時,在城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城鄉經濟的差距越來越大,出現了城鄉二元經濟現象,嚴重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當前是我國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城鄉經濟統籌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是黨和政府在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同時,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也進入“瓶頸”期,亟需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完善農村市場經濟建設,促進要素在城鄉間自由發展,實現城鄉經濟聯動發展,以城帶鄉,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如何促進農民增收
在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農民收入倍增的宏偉目標。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實現農村的小康社會。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小康,而實現農村的小康社會的重點在于促進農民收入的增收。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長,但是總體上看,農民增長困難,城鄉的收入差距逐步擴大,嚴重影響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因此,在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進程中,如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實現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是黨和政府今后農村經濟工作中的重點所在。
(三)如何轉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出現減緩趨勢,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生產力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形成科學合理的生產關系的保障。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仍很低,屬于典型的以牛、鋤、耕為主要生產工具的自家經營消費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生產技術含量低。同時,農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沒有形成農林牧副漁一體化的多種經營模式,作物品種單一,質量低。此外,農村市場不規范,農村資料開發利用率低;當前,我國農村市場不健全、交易不規范、網絡化程度低、農產品流通市場量小,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市場的不規范,造成農村的資源開發力度低,資源浪費嚴重,無法促進農村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資源的經濟價值。因此,如何轉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推動農村市場經濟建設,是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所在。
(四)如何實現基層政府職能轉變
農村經濟的發展既要靠市場在經濟運行的基礎作用,也需要基層政府發揮其調控作用。而當前我國基層政府的種種弊端,沒有完全充當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角色?;鶎诱谋撞≈饕憩F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機構繁多,財政給養人員過多,使基層政府的運行成本太高,財政負擔過重,嚴重影響基礎政府財政投入到農村經濟建設的規模,最終影響農村經濟發展;二是基礎政府干部的綜合素質不高,缺乏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鄉鎮干部專業技能知識主要靠自學,理解不透徹,往往存在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嚴重不利的影響。三是基礎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不明確,機構設置臃腫,造成對經濟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門的分工不明確,因此,在涉及到責任時候各部門相互推諉,不能更好地發揮其相關經濟管理職能,其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基礎政府職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怎樣更好地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三、繼續深化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對策
(一)統籌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城鄉分割體制不僅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阻礙了我國城市化進程,最終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積極推動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社會平等地位,尤其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此,要從規劃入手,建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相關機制,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連接城鄉統一的市場,推動城鄉商品、勞務、資源的自由流動,實現城鄉經濟的聯動發展。
(二)拓寬農民收入渠道,著力多方面增加農民收入
放寬創業門檻,加強對農民創業的扶持力度,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多層次、全方位地鼓勵農民的創業;同時加快農業的現代化建設,積極支持對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勞動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的收益。此外,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能,保障農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率,擺脫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積極鼓勵發展立體化農業,因地制宜,形成農林牧副漁立體化農業,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規范農村市場,逐步完善農村市場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經營,推進農村市場化建設,以市場化帶動農村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促使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探索分析
農民是有效發展農業的基礎。在討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之前,需要切身維護農民的基本利益。隨著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傳統的管理模式將不再適應農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如果農民的切身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那么農民人口將會大大減少,多數人口都會向城市流動,造成城市就業崗位緊張,農村無人發展的嚴重局面,加重了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所以,開展農業經濟管理新模式時,需要先將農民放在首要位置,減輕農民負擔,緩解農民壓力,讓農民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經濟管理新模式當中來。
1新農村農業的新形態
農業的最終產物是農作物,也就是經過一系列加工后到達我們餐桌上的糧食。在以往的農業活動中,農民根據陰歷24節氣去進行正常的農耕,春種秋收,寒來暑往。但是春季耕種時的主力是家中的幾個男性,單純地靠鋤頭,鐵鍬等最基本的農耕工具進行大面積的耕地生產。這種方式效率低下,付出苦力很多。所以在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下,農民開始使用科技型機械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活動。不僅耕地收割效率高,還能減輕農民的勞動負擔。同時,現代化器械的發展也讓農民不用統一跑到指定位置去進行糧食加工。每個農戶家中都會有兩至三臺糧食加工機械,保障日常的人口食用以及家畜喂養。在任何事物都在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業的機械化為新農村農業經濟管理的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目前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民對農業經濟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工作人員執行能力差
在農村中的老人婦孺占據人口的大部分,他們中的某些人思想觀念仍舊落后,跟不上現代化農業建設的腳步。這些人員意識問題都會拖累農業經濟管理的整體水平。與此同時,多數農村的經濟管理人員缺乏一定的生產經驗以及相關專業知識,綜合素質等能力不夠,導致了在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時的效率不高。由于工作人員薪資較低,在沒有留住更多的專業的人才,部分留下的人在工作過程中也缺乏責任心與上進心,對工作不夠重視,執行力較差。沒有高瞻遠矚的發展格局,缺少團結一致的向心力。
2.2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農業規模逐漸擴大,相關農業技術也多數掌握在農民的手中。但是相關部門也沒有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即便管理制度真的能夠進行落實,其最終也會流于形式,無法切身解決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與國家的相關規定脫節。傳統的管理模式還存在著一個弊端就是信息化不高,工作人員沒有意識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ヂ摼W快速發展的今天,如果不抓緊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那么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就會愈來愈大,不利于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
3開展農業經濟管理新模式的具體措施
3.1提高農民求知意識,提升工作人員素質
農民是發展農業經濟的中流砥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農民的認識程度。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在每周的周六或周日定期舉辦培訓會議,培訓內容為:第一,提升農民學習的意識,不要因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度不強就放棄學習。讓他們明白,他們需要時刻保持自己的求知欲望,掌握得越多,學習的技術就越多,日子就能過得越好。第二,培訓農民專業知識技能,要具體到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小步驟。第三,要與時俱進,隨時更新知識內容,掌握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除了這些培訓內容外,每天定時在村委會廣播宣傳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性以及相關基礎知識,讓農民無論是在田間工作,還是在家休息都能在反復的學習中鞏固掌握知識。一個好的農業經濟管理團隊是做好農業經濟的基礎。因此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做好人才培養建設。相關部門應提高管理人員的薪資來吸引人才,同時給予相應的惠民政策等。讓廣大專業人才能夠專心投入到農業經濟建設當中去。同時,在全國各地的農業大學中進行校招。這些剛畢業的年輕人擁有豐沛的農業經濟管理知識,在經過農業管理培訓之后,能夠完全勝任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這些專業性強、綜合素質高,經驗豐富的人才加入經濟管理建設的隊伍當中,必然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在人才隊伍組建完畢后,定期進行考核,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的掌握程度,將考核成績登記成檔案,方便工作人員找出自己的不足,改進過后使自己不斷進步。定期組織團建,讓管理人員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互相了解,增進感情,增強團隊合作能力,提升農業經濟建設水平。
3.2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系,提升信息化發展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制定農業經濟管理體系時,應將先進科技融入到整個生產大局中,實現經濟管理信息化。提高農村互聯網的覆蓋率,讓農民能夠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及時獲得農業信息的第一手數據,掌握市場的動態,以便及時的調整生產節奏,對整體的生產過程有一定的掌控。同時還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優化經濟產業結構,合理利用農村資源等等。農村經濟管理的體系的完善,需要在不同的階段進行細致優化。第一,在生產方面,利用現代化機械技術完全取代人工種植,使其完全參與到各個生產環節當中,不再用人工耕地而是讓農民操作現代化機器。增強第一產業中所有產業的凝聚性,開啟聯合生產。提高生產效率,為之后的加工,經營階段節省出大量時間。同時,時刻注意市場動向,避免產量過?;虍a量不足的問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第二,在加工方面,改善農作物加工設備,重視構建農業基礎設施,提高加工效率。使加工過程流水線化,讓農作物的加工過程細致且高效。在經過一系列的加工過后,農作物的價值有所提高。也可以發展開袋即食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對產品進行精致包裝。在后續的經營階段能得到更多的利潤,也讓流水線條件下加工出來的農作物更有市場。第三,在經營方面,傳統經營模式有其可取之處,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革,帶動整個區域的運輸業和餐飲業的發展。具體做法為:開展線上與線下兩種經營模式。在線下經營中,對銷售人員進行培訓,做好與顧客溝通的工作,增加訂單。對于大規模的訂單,可以給客戶大量優惠,增加大訂單的回頭客,保障線下經營的連續性,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在線下經營中,可在不同平臺建立網店,利用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進行宣傳,盡力增加訂單銷售量。在物流方面可建立自己的物流團隊或者與高效的物流公司進行深度合作,保障產品能夠盡快地到達客戶手中。
4結語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肩負著及其重要的責任。制造業、服務業等第二,第三大產業都需要以農業的發展作為基礎。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以90歲的高齡仍在為中國的水稻事業努力著。所以,在當前的關鍵改革時期,我們必須要提高農民的意識。增強管理人員的能力,完善經濟管理體系,提升信息化發展水平,在不斷的探索之中總結工作經驗。從而促進新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新模式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王金河.農產品流通供應鏈管理新模式探討[J].農業經濟,2008(1):81-82.
[2]侯勝鵬.中部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及運行機理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3.
[3]范雪梅.“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140,156.
1.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信息化不夠重視
在我國目前階段的農村中,許多村干部甚至是負責農業經濟的會計人員對農業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談不上實施和建設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體系了。我國農村中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也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會計人員簡單地認為使用計算機就等同于農業信息化管理,這也導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員缺乏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熱情和主動性。
2.農業信息資源的開展受阻
當前,我國農民對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的概念還比較陌生,這就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工作遲遲未取得成效,雖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國家的號召下建立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專門部門,但缺乏對其運行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使得這些部門和管理機構都十分缺乏專業性,也導致了農業發展中的經費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國農村中還無法全面實現農業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國農業信息的數據庫建設受阻,無法指導農民獲得最新的農業市場信息。
3.審計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了解不夠專業
我國基層農業中的從業人員,甚至是政府部門的一些政府職員的綜合素質水平都較低,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和指導,這就使他們對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無法充分解決,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術。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審計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經濟管理培訓,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知識,甚至對計算機的知識都不是很了解,這就導致他們在工作中無法充分的應用信息化技術,也無法獲得高效、有用的信息,這也是阻礙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因素。
二、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中的要點
1.增加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程度
向地方政府充分宣傳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知識,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并糾正他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的錯誤觀點。然后加大政府部門的宣傳力度,讓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走進農民當中,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2.對農業經濟信息化進行整合和共享
建立全面科學的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對農業信息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進而推動農業信息系統、網絡平臺的建設和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充分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農業信息共享。同時采用多種信息化傳播平臺進行農業信息的傳播和分享,將通信、電視廣播、新聞報紙等多個媒體平臺充分利用起來,提供更好的農業信息共享途徑。
3.加強對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人員的培訓
農業信息化管理的整體建設水平取決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人員和管理人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手段越來越多樣,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定期對地方政府的政府職員進行信息化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涉及到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的審計和會計人員,以更好地建設我國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管理。
三、結語
關鍵詞:農村財務;會計隊伍建設;有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1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更是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如何適應新形式下農村經濟環境的變化,是對農村財務管理人員提出的新要求。作為農村財務管理的主題,財務會計人員隊伍的整體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外部經濟環境不斷變換的條件下,加強農村財務會計隊伍的建設,對加快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推進農村改革,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財務會計管理問題
1.農村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農村財務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導致職務貪污犯罪問題的根本癥結所在,農村財務管理無論是從財務流行到財務監管,都存在著極大的管理漏洞,票據管理泛濫,打白條的現象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普遍現象。很多地區沒有正式的會計人員,村干部“身兼多職”,集體資產管理混論,很多資金不能及時、準確的到達農民手中。報銷和審批流程不規范,賬目管理不科學,會計檔案保管不當等等突出問題亟需解決。
2.農村財務會計人員總體素質較低
農村財務會計人員總體素質偏低,是造成制度混亂的主要原因,好的制度沒有好的執行者就是一紙空談。據調查,大部分農村財務人員文憑低,不具備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主要體現在:農村財務會計人員年齡老化,業務水平低;會計人員任免不規范,往往是由村干部指定人選或賄選產生;會計人員的任期不定,常常是村干部換屆后,會計人員就出現變更,嚴重影響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開展的連續性、穩定性。
3.農村財務賬目不透明,管理不規范
賬目的不透明,不能及時公示財務支出,造成集體資產流失,是農村財務管理的又一重大問題。更是引起部分地區農民上訪,乃至流血傷人事件的主要原因。賬目透明,是對村民集體財產所有權的維護和尊重,村民有權知情集體財產的使用情況。但是,由于大部分農村地區財務人員甚至村干部人員,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加之對上級政府制定的部分規章制度的執行也流于形式,不能落實到位,財務支出項目上態度曖昧,公款私用等,都是導致農村財務賬目不清的原因。
4.上級政府對農村財務管理監督不力
由于部分農村地區偏遠,經濟不發達乃至交通不暢,導致信息溝通不及時,上級縣鄉政府要么是財政緊張,無力對村委財務實行有效監督;要么是態度上不重視,對農村財務監管實行“睜只眼閉只眼”。對于部分農村出現的財務糾紛等問題,又無法追究責任,導致財務監管制度名存實亡,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二、解決農村財務會計管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1.加大資金投入,從技術、人員培養等方面全面改革農村財務管理
農村財務管理的問題不單單是制度、從業人員、經濟環境等的問題,政府的不重視也是造成農村財務管理問題嚴峻的又一因素。加大資金投入,在農村地區引入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理念,如實行會計電算化等,讓農村的財務管理工作更透明、更迅捷、更高效。同時,培養出一批專業素質高、職業道德修養好、責任感強的專業財務人員,充分發揮農村財務管理人員的管理作用。人才投入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讓更多有技術、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走向廣大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幫助這些地區拜托貧困落后的帽子,真正走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繁榮。
2.規范制度,財務公開
制度的存在是一切經濟活動有序開展的有力保障。農村地區更需要建立權責明確的財務管理制度,對于財務憑證管理、財務報銷、審批流程等,都實行嚴格的規范化、制度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申報、審批、報銷、監管流程。財務支出定期公示上墻,由群眾共同監督,確保會計資料真實有效,保障集體財產的使用透明、合理、高效。
3.健全農村審計,定期進行財務審計,實行嚴格監督
提高地方縣鄉政府對農村財務工作的認識,建立健全農村財務審計組織,對農村財務支出等實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檢、審查,發現問題就地解決,不積累問題、回避問題;逐步建立農村會計報表實行會計師簽字、審批的制度,使農村財務管理科學化、規范化。
4.加強法律宣傳,加大懲戒力度
定期開展農村普法宣傳,使村民加強自身權力維護意識,針對損害自身利益的行為敢于直言和反對。加大懲戒力度,從根本上杜絕經濟犯罪,嚴厲打擊村鎮干部利用手中職權。樹立村民較強的法律意識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不輟的工作。
5.加大農村財務會計人員隊伍的建設
目前針對農村干部的培訓工作開展了很多,如村支書培訓、村委會主任培訓、計生主任培訓等,但針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卻是一片空白。明確村會計的財務管理地位,實行財政補助;進行社會公開招聘,考核錄用,定期培訓,增強專業水平;實行會計人員委派制,財務管理工作不受村干部影響等等。從利益上保障、權力上明確、培養上強化,都是提高農村財務會計人員隊伍素質建設的有力措施。
三、結語
農業是我國立國之本,發展農村經濟更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尤其是財務會計人員隊伍素質,更是刻不容緩。針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如監管制度缺失、人員素質低下、技術水平落后等,必須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各級政府更應該做到常抓不懈,逐步規范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繼而推進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增強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徐海芬.對農村財務管理的幾點思考[J].企業文化,2012(01).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問題;提升方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國整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通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來促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因此在進行農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來提升農業經濟信息建設的全面提升。并且,由于我國當前農業技術實現了全面性的提升,所以在進行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也可以實現將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共享,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并且也加快了我國整體經濟建設的發展步伐。
一、當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我國整體發展得十分不平衡,因此相較于城市而言,一些偏遠地區甚至是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著經濟落后的現象,并且其教育程度普遍低于中等城市,因此在進行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這些地區就不能夠將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應用在農業經濟建設中。同時,由于其自身信息化管理知識認知的不足,所以也會使得其管理模式更加傾向于內部管理,這就不能夠使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使用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的實際發展。
其次,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并且在進行農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沒有辦法真正實現通過信息化管理技術的有效應用來實現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增長,畢竟從事農業經濟建設的人員中,一大部分還是農村的農民,然而他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更沒有專業知識來支持農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應用,所以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這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建設的發展。
再次,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在進行任何事業的開展時都需要經濟的投入,畢竟沒有經濟就沒有發展,所以在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由于當前政府的經費不足,這也使得財政支持無法使得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管理進行全面落實。
最后,由于我國仍然處于農業信息發展的初級階段,所以在進行農業信息管理的過程中,不管是專業人員還是國家系統信息化庫的建立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也使得我國在進行農業化信息管理的過程中,沒有辦法真正實現進行全面推廣和應用。
二、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體方式
(一)加快現代化信息設備的投入
為了有效解決我國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則需要通過在農業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加強對設施的有效投入。畢竟,在我國的整體發展過程中,由于經濟實際收入的偏差使得各個地區的實際綜合實力存在著較大的懸殊性,因此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管理水平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為了確保我國的總體發展,則應該加快完善農業信息化管理過程中的設備投入,這樣才能夠確保各地區都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設備的應用來進行基礎工作的開展。
(二)強化對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
隨著現代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實現了培育各項專業人才,因此為了確保我國農業經濟建設的需求,則需要在進行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加大對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這樣才能夠通過人才的能力發揮來進一步推進農業經濟化信息管理模式的應用可以更具全面性。并且,在進行專業人才應用的過程中,其自身的知識水平與職業素養與非專業人才相比具有著絕對性的優勢,所以在應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過程中,通過技術人才的有效應用,就能夠保證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可以真正實現推進農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開展。
(三)加大財政部門的資金投入
財政部門的主要職能就是在我國開展各項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資金的有效投入來使得其工作的開展更為順利。對此,在當前階段,我國的財政部門則必須要針對當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資金缺乏問題給予支持,這樣才能夠在其投入的過程中,通過管理模式的有效應用來實現推進我國農業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這樣也能夠通過提高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來促進我國財政的實質性收入獲得提升。
(四)提高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發速度
科技的投入才能夠真正實現加快農業信息技術的不斷研發。因為,在當前階段,我國仍處于初期探索的過程中,因此如果沒有技術的支持,勢必就會導致后續工作的開展存在著制約性。對此,只有加大對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發力度,才能夠實現整合我國當前農業發展的現狀,并真正做到推進我國農業經濟建設的信息技術可以獲得提升,以此才能夠確保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管理可以真正落實在每一個環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