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7: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舞蹈藝術;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7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42-01
舞蹈表演結合了肢體語言、音樂節奏的變化以及豐富的情感因素,因此使得舞蹈藝術的展現豐富多樣,也使得舞蹈藝術得以廣泛傳播。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體現了舞蹈作品的藝術高低,而為了更好展現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就要增強對藝術創作的創新力,無論是題材主題的選取,還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標新立異,給予舞蹈藝術絕佳闡釋。
一、舞蹈藝術的獨創性
獨創性是舞蹈藝術的一個重要審美特征,同時獨創性也賦予整個舞蹈作品獨立空間,要求舞蹈藝術的題材以及主題都必須能夠展現出與眾不同,能夠體現出舞蹈藝術的新意。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藝術創作構思環節必須要重視創新,改變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藝術創作模式,只有創新才是舞蹈藝術得以永存的條件,并讓舞蹈藝術獲得更多人的欣賞,使得欣賞者獲得良好的審美感受。
另外,獨創性還賦予舞蹈作品極強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藝術本質的角度對美感進行分析,主要體現在舞蹈藝術新作品必須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這樣才能夠讓廣大觀眾對這一新作品產生良好的審美感受。在一個舞蹈作品當中,主題思想是十分關鍵的,而在舞蹈創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實而感人。廣大舞蹈工作者必須要秉承舞蹈藝術的創新精神,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繹方面都要體現出舞蹈藝術審美特征當中的獨創性,讓舞蹈的魅力真正綻放。
二、舞蹈藝術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藝術審美特征的一個關鍵點,也是拓寬舞蹈藝術范圍的有效手段,無論是舞蹈的創作還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這樣才能夠使得舞蹈藝術形式更加生動和獨特。舞蹈藝術的支撐是人體的動作,但同時也會對舞蹈情感的表現產生一定束縛,因為舞蹈和語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體動作需要跟著音樂節奏的變化進行規律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當中必須要融入真實動人的情感,運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內心感情,并將舞蹈藝術作品當中的情感用動作的形式傳遞給觀眾,這樣觀眾才能夠獲得美的享受。肢體語言是舞蹈藝術表演特征的絕佳體現,而音樂節奏以及韻律又能讓舞蹈藝術能夠連貫表達,不斷美化肢體動作才能夠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藝術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過音樂節奏來營造,并通過設置的相應場景為舞蹈提供自由發揮的舞臺,為了避免臺詞缺失對舞蹈情感的束縛,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對舞蹈作品進行多層次的揣摩和反復演繹,用肢體語言為觀眾帶來舞蹈藝術的審美魅力。
三、舞蹈藝術的技藝性
舞蹈藝術主要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闡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題材以及主題數量都大大增加,這就要求舞蹈藝術能夠全面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而舞蹈藝術的技藝性就是實現舞蹈藝術蛻變的關鍵因素。舞蹈作品的內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話傳說,而舞蹈主題的突出和表現就需要高難度的舞蹈技藝對其進行升華。舞蹈的技藝性需要通過表演者完成,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現高難度動作時更要體現其技藝性。同時,舞蹈動作的設計以及場景的布置也要體現出舞蹈藝術的技藝性,細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藝術結構,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從而有效地塑造藝術形象,不斷提高舞蹈藝術的美感。隨著舞蹈作品技藝性的提高,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效果也會增加。
四、舞蹈藝術的綜合性
舞蹈藝術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并不能脫離其他藝術而存在,舞蹈藝術的發展已經逐步演變成綜合性的藝術門類。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突出和強調了綜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藝術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體現于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物。在體現舞蹈藝術的綜合性時,不單單要結合不同的藝術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將音樂元素、文學元素等變成舞蹈藝術不可或缺的內容,在舞蹈本身結構的基礎之上,通過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藝術獲得質的飛躍。舞蹈作品的內容、人物等都會影響到舞蹈藝術風格,而且形成的綜合性也會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藝術構成,才能真正展現出舞蹈藝術的綜合審美特征。
舞蹈藝術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傳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藝術具有極強的審美特征和極佳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能夠充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能給人的心靈帶來震撼。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是決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舞蹈創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審美特征,讓舞蹈藝術完美綻放。
參考文獻:
關鍵詞:當代影視作品;影視藝術;審美意境;審美特征
意境是我國古代傳統藝術中一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概念。對于意境的追求貫穿在我國悠久的藝術發展過程中。古代詩歌、音樂、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無一不注重對于意境的創造。影視藝術是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有別于古典單一藝術形式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它具有我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的審美特征及意蘊內涵,并借鑒各種藝術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營造出具有豐富審美內涵的意境,其對于意境之美的追求也是對古典藝術的一種富有創新性的繼承與延續。
1 影視藝術的意境概述
中國藝術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意境的營造。各種藝術形式在創造意境方面有著一致之處。王國維的詩被人贊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說明了詩與畫所創造的意境之間存在相通的地方,詩中所營造的意境與畫這種藝術形式所達到的意境趨于一致。影視一種綜合藝術,兼具了詩與畫的審美特征,因此它不但在語言層面上的審美意象,而且還具有視覺層面上的審美意境。影視藝術借助畫面、聲音、語言來創造藝術形象,營造審美意境。它通過塑造視聽覺綜合形象而訴諸于觀眾的視聽覺綜合體驗,區別于單一的藝術形式(比如文學、音樂、繪畫、攝影等等)。同時,影視藝術還因為運用視聽覺語言而達到的自由轉換,從而突破了單一藝術形式的局限。影視藝術還從詩歌、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形式的創作中汲取了許多有效的審美特質及表現方法,構成了自身獨特的審美特質及審美意境。
影視藝術借助于現代影視技術,充分應用影視創作中的各種藝術手法,創作影視藝術的意境。影視中的單一鏡頭或畫面就像單一的意象,只有這些意象的有機組合,才能實現這些意象的疊加,從而構筑蘊含豐富的藝術意境。例如電影《城南舊事》以主人公的回憶將三個故事連在一起,如同形散而意不散的散文,此篇具有意味雋永的審美意境,其表現手法像是以各種意象的重復與變奏,將影片中人物印象深刻的童年故事表現出來,表達了對故鄉、對童年的思念及離愁,達到一種雋永的審美意境。影片還使用大量的空鏡頭,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將人物融入環境之中,從而使得人與景相融,環境中也蘊含著人物的性格特征,象征著人物的命運,在影片結束的時候,導演以空鏡頭疊化的方法處理火紅的楓葉,與離去的馬車聲相得益彰,構造了一種悠遠而深長的意境之美。
2 當代國產影片中審美意境的傾向
當代產生影視中存在一種追求形式美感而與時代文化疏離的審美傾向。以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作品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畫面美感及實景層面的形式美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觀眾在享受這完美的視覺盛宴之后,留在腦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畫面之外,便很難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蘊了。影片雖具有畫面、色彩、造型、音樂等多方位的美感,但這種美感僅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將觀眾帶入到更高一層的審美境界,對意境的營造可謂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內涵。這些影片也并非沒有對故事、對人生、對人性的表現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營造并不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及審美共鳴,其審美意境的營造僅僅停留在觀感的層面,而在影片意境營造方面則是非常欠缺的。當代影視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現出了對意境的追求。這些作品中對意境的表現層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個共同點,便是影視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豐富性及復雜性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處及社會現實存在的各種矛盾之處。
3 當代電影審美意境的發展方向
當代電影的意境營造具有唯美的審美傾向。其審美意境的創造來源于一些審美特質的趨同。電影評論往往將意境歸類到一種民族性的審美范疇。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由此成為意境創造所尊崇的形態。影視藝術的意境往往傾向于情景交融的詩畫意境。于是,影視藝術的審美意境便被簡單地等同于優美這一審美形態,優美的藝術形態以完美、和諧為主要審美特征。這種偏見導致了我國當代電影創作追求和諧與靜態之美的傾向。但實際上,我國的審美文化并不僅僅具有這樣一種陰柔悠遠的審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陽剛之美的審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壯懷激烈的陽剛之美。所以,當代影視藝術應表現與營造不同類型的審美意境,從古典藝術形態的意境中發掘藝術之美,以實現打動觀眾的內心深處,從而將其帶入一種可以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審美意境之中,創造多層次的不同的審美意境。如果影視藝術不能表現當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及心理現狀,則遠遠不能獲得較為廣泛的認同,影片對意境的塑造將是深遠而豐富的。影片藝術審美意境的營造應把握大眾文化心理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審美需求,創作出具有不同審美特征的電影。在影視藝術創作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審美特質,諸如陰柔、陽剛、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誕、丑陋、陰森等審美特點都應該在影視藝術中得以表現。
當代影視藝術中,審美意境多是以陰柔恬淡的優美意境為主,展現了與當前時展狀況相背離的特征。影片藝術視野沒有延展到廣闊的社會現實中,而是局限在了狹小天地中親情、友情與愛情,展示著一種和諧、寧靜而優美的審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現人性中溫暖而優美的一面,表現一種傳統的溫良恭儉讓的品格,以溫情故事的演繹營造一種和諧優美的藝術意境,使得當前我國影視藝術的審美表現空間大大窄化。隨著影視的發展,審美意境的創造也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比如影視劇中出現了一些展示現代社會負面因素的影片內容,但是并沒有達到現代人性批判的深度及審美意境。因此當代影視的主旋律始終圍繞著和諧優美的審美意境。當代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消費文化的發展助長了大眾審美的世俗性,進而催生了以娛樂性為主導的消費文化市場。影視作為大眾娛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及發行遵從消費市場的需要,走向了以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為導向的道路,其審美表現趨向于溫和與和諧,通過營造一種形式美感或唯美的影視作品,使得影視藝術向著賞心悅目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得當地影視藝術脫離了對真正審美意境的追求。但是,當代影視藝術的唯美化發展傾向并不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品位及對藝術多元化、審美多樣化的需求。當代影視藝術制作者應致力于創造出豐富而復雜的多重審美意境,才能成就真正優秀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葛玉清.中國電影意境營造與觀眾審美意向融合[J].文藝評論,2006(04).
“寫意”是我國古典藝術審美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藝術審美特質之一。其概念源自于我國國畫藝術中的一種繪畫理念與手法,指的是在繪畫的過程中注重畫作神態的表現與作者個人意識的表達,不苛求和局限于細致的工筆。“寫意”是一種形式簡明,而內涵和意蘊豐富、深刻的美術表現理念和手法。寫意也是我國藝術領域最重要、最核心的審美特質、審美思想與審美氣質之一,對我國傳統藝術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我國藝術與西方藝術最為顯著的區別之一。寫意審美特質與精神反映在具體的繪畫藝術上,表現為對繪畫的對象或者說客體不做具體形象上的細節描繪和刻畫,不拘泥和局限于繪畫客體與對象的細節描寫,而將捕捉繪畫客體的精神、氣質及韻味作為出發點,通過抽象化和意象化的線條和點綴性的色彩準確生動的將客體的內在神韻準確鮮明的展現出來,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散而神不散”,達到一種“傳神”的狀態、目的和境界。這種寫意的理念與手法絕不代表對于繪畫客體具體形狀的忽視或忽略,恰恰相反,只有在對物體的具體形態與細節有足夠細致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其真正的精髓,這也是寫意的首要基礎和根據。反映在音樂層面上,寫意則表現為我國傳統音樂對于線性旋律之美的極致追求與表現,以及在音樂節奏上的獨特處理理念和方式。與西方音樂注重立體性、整體性、和聲性的縱向音樂不同,我國傳統音樂更加注重音樂橫向上的韻律與美感,也就是音樂旋律的走向與美感。無論古今中外,節奏都是音樂的當之無愧的核心音樂和靈魂。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節奏的處理和表現方式最能展示一個民族的音樂藝術特征與審美特質。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在音樂節奏上更加全面和清晰的展現出傳統繪畫藝術中的寫意精神,表現出鮮明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審美特質與風格。整體而言,我國的傳統古典音樂在節奏方面不追求速度上的完全一致,而注重整體節奏上的把握和控制,在具體的藝術表現處理上往往會留給演奏者較大的自由處理空間,這就給了演奏者更加自由和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同時也對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藝術要求。因為與繪畫藝術上的寫意手法一致,這種節奏上的自由度不代表無根據的隨意性與任意發揮。恰恰相反,這種自由度首先是必須建立在對于音樂節奏的精準掌握基礎之上。演奏者需要準確的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的思想、精神、情感、內涵及氣質,然后在原有的節奏框架內進行個性化的自我發揮與二度創作,達到寫意的音樂意境。古箏,作為我國歷史傳承最為久遠、受眾面最為廣泛的、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承載和蘊含著極為全面和深刻的寫意特質與精神。同時也更加全面、深刻、鮮明的體現出我國音樂藝術審美趨向在整體上與西方音樂藝術的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精神形成最為顯著的對比與區別,展現出鮮明的自我個性與特色,表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音樂藝術層面上獨有的思想、思維、精神、個性與氣質。與我國其他的傳統民族樂器相比,寫意的審美氣質在古箏藝術中有著較為獨特的表現方式,體現出一種獨特的美感。古箏作為一種音色變化豐富、音域寬廣、和聲性最強的民族樂器,必然具有自身最為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更加全面、深刻的境界與狀態。具體而言,與其他單旋律傳統民族樂器或具有一定和聲性的傳統民族樂器相比,古箏在音樂與和聲性上都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但這并不是說古箏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族樂器已經開始背離了我國民族藝術的寫意審美精神與審美特質,開始向和聲性、立體性、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的音樂轉換,具有了完全不同的音樂審美特質。相反,古箏作為一種常見的、流傳范圍極廣的彈撥樂器在我國已經經歷了千年的發展,其基本的樂器形態與藝術形態早已固定下來,而其相對較強的和聲性不是為了從寫意性向現實性轉換,而是要用這種和聲性襯托和強化寫意性的音樂美感與審美特質。這就涉及到了音樂藝術表現的目的性,也就是說,古箏和聲性的核心目的在于更好的表現寫意性的音樂美感,和聲性是其更好表現寫意性美感的手段和輔助方式,其根本的審美特質與內涵并沒有改變,反而在和聲性的襯托和輔助下更加清晰、鮮明,完全的展現出來。
二、古箏藝術具有“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質
“雅”與“俗”是我國古代音樂藝術最為重要的藝術審美標準之一。其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音樂審美標準與審美定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審美等級與階層上的劃分與區別。顧名思義,雅樂,指的是我國古時宮廷貴族所演奏和欣賞的音樂或典禮樂舞,而俗樂則指的是民間的音樂藝術。雖然從根本上來講,我國傳統音樂中的“雅樂”皆源自或來自于被稱為“俗樂”的民間音樂,只是在表現形式和規格上有所提升,但在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而言,對于音樂“雅”與“俗”的等級劃分,在我國傳統的藝術審美思想與理念中一直有著清晰的劃分、界定和審美認知與定位。從我國傳統文化對于音樂藝術的主流審美方式與審美標準來說,這種對于音樂的審美標準與審美界定具有極為強烈和濃厚的人文性特征與色彩,對于人們的思想、精神及情感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就是在這種大的文化環境和社會背景下,古箏卻憑借其卓越的藝術表現力與藝術包容性在極大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審美標準的劃分與界定,成為一種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夠接受和喜愛的器樂藝術。我國古代社會各個時期的文人墨客、風雅之士都對古箏予以極大的熱情,并將古箏融入于自身詩詞歌賦的創作之中。同時,古箏也深入了民間的各個層面和角落,包括職業藝妓的才藝表演、勾欄瓦肆等娛樂場所的公共演出,甚至是最為“接地氣”的一些酒樓、茶館,都能見到古箏的身影。時至今日,更為如此。古箏藝術不僅能夠登上國際級、國家級等大型文藝演出的舞臺,同時也出現在人們日常休閑娛樂的小型文藝活動之中,為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愉悅。古箏一方面具有鮮明的古典、優雅的整體風格與審美特質,另一方面又具有多元的藝術表現力與藝術包容性,這就使古箏藝術能夠在傳統文化的審美體系中極大程度上打破固有的審美標準與界定,從而具有和表現出傳統民族器樂藝術中所少有的“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質與內涵。這也是古箏藝術能夠經受住歷史長河的考驗,至今仍具有蓬勃的藝術生命力和可持續的藝術發展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三、古箏藝術具有文化傳承的藝術屬性和審美特質
在我國傳統文化對于藝術的審美體系、審美標準與審美認知中,音樂除了要具有娛樂功能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還具有對人的思想、精神、思維、道德、品行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在我國傳統藝術價值觀體系中,音樂藝術的文化傳承與教育,或者說教化作用與功能甚至超過了音樂的娛樂功能屬性,成為衡量音樂藝術的首要審美標準。這種藝術價值觀與藝術欣賞思維也深深地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那么,在我國傳統音樂藝術中,一種音樂表現形式、一部音樂作品、一次音樂表演,是否具有足夠的人文屬性的審美內涵與特質,就成為衡量其藝術審美標準高度、品質優劣的最重要標準之一。而從這個角度來講,古箏藝術完全做到了在保證極強娛樂性的同時又具有豐富、深邃的傳統文化內涵與文化傳承功能,對于人們有著極高的文化教育作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古箏藝術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蘊含了極為深厚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屬性,承載并以音樂的形式記錄和抽象地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比如曲子《高山流水》反映出我國古時文人的志趣高雅;《漁舟唱晚》表現出的拉動人民辛勤勞作與樂觀精神;《寒鴉戲水》表現出我國潮州地區鄉間的美麗、安逸的鄉間景致和人們悠然、從容的生活狀態與心態;《出水蓮》表現出我國古時文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格與情懷等,充分反映出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與人文思想。我國曲藝藝術通過有聲的文字與表演,用一些具體的戲曲曲藝故事影響人們的思維、思想,使人們接受一種較為直接的文化價值觀,這是我國曲藝藝術最為重要的藝術作用,也是與西方歌劇藝術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從音樂欣賞與審美的角度來講,我國曲藝藝術的欣賞方式和標準,除了要具有足夠的娛樂性與專業性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其主體內容要具有足夠的戲劇性、思想性,并要蘊含足夠豐富和深刻的思想性,從而能夠對人們產生重要的教育,或者說教化作用。古箏藝術在這方面與我國的戲曲藝術在審美理念、審美標準、審美屬性、審美內涵基本一致,只是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古箏將這些文化內涵與人文屬性內化與抽象的音樂作品與音樂表現,通過一種抽象化的方式將這些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精神、思維方式、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時至今日,古箏藝術仍在我國具有廣闊的市場,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可和喜愛。很多人喜愛學習古箏,一方面是因為其令人動容的音樂魅力和在彈奏時所表現出的優雅氣質,同時更在于通過學習古箏能夠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養,進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態度,使生活更加美好。當前,我國的很多民族器樂藝術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日漸式微,但古箏藝術卻憑借自身獨特的審美特質“逆勢而上”,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市場和空間。古箏藝術無疑要更加充分的發揮、發揚和強化自身的這種藝術屬性與審美特質,在我國的傳統民族傳承事業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一、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要使聲音體現出聲樂藝術的審美,首先要了解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通過研究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更好地把握歌唱技巧以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
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歌唱藝術美的構成,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還在于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的體現。從美學角度來看,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 中國古典美學強調“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但它們都認為歌唱藝術是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和客體的雙重角色,歌唱藝術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
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對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理解和美好的情感融入到歌聲之中,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歌唱聲音的審美,不僅僅局限于聽覺與情感方面,還要從歌唱者的視覺、味覺、觸覺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即是說,不僅耳朵聽到美的聲音,還要眼睛能看到美的聲音的色彩,味覺能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味道,觸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力度和份量。通過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覺去細心體會和領悟,充分發揮和調動人體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感受和體驗聲音的美感。從而在歌唱藝術審美中,各種感官交互作用,產生“通感”。
歌唱者的音樂美感應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對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樂審美感覺的培養,而且要重視音樂的音準、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基礎訓練,還要注意體驗生活,領略聲音與語言的美感、韻味與風格的美感、情感與形象的美感等等。還應當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情感活動,豐富音樂感覺的美感性。
歌唱情感的審美是一種心理反映,包括了聲音技巧和情感表現兩個方面。在歌唱中,聲音的美感是重要的和歌唱情感審美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歌唱時不但要追求聲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聲音的情感表現。情感是歌唱藝術的核心,歌唱是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
歌唱藝術形象審美首先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個性特征,歌唱者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個性特征越突出,其藝術魅力和藝術風格就越具有獨特性,它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就更加強烈,展現給聽眾的藝術形象就越動人。歌唱者在歌唱時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藝術形象中去,使表現的藝術形象生動感人,更具美感。聲樂作品的表現,要注意表現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在對比中突出地刻畫不同形象和不同個性。其次,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典型的藝術形象比一般的藝術形象有著更高的概括性,它反映社會生活會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第三,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要求歌唱者要有內心的獨特感受,感受越獨特,情感的個性就越鮮明、生動。歌唱者必須借助對人和事物的感覺和知覺,突破心理定勢,在聲樂作品情感的激發下,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從而使自己的歌唱獨放異彩。要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表演意識,善于表現歌唱藝術形象的獨特個性,揭示歌唱藝術形象的內在活動特點,克服歌唱藝術形象表現的雷同化現象。第四,要突出藝術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觀念去塑造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按照歌唱藝術美的要求進行性格變化和情緒發展,依照美的法則進行歌唱表演,運用外形美的藝術表現,揭示形象的內在美,使塑造出來的聲樂作品藝術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讓聽眾最終得到美的享受。
聲樂藝術多方面的審美特征要求演唱者在塑造作品時也應當從多方面來把握和理解,只有掌握了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才能從根本上建立對生活的體驗和對作品的二次創作,才能掌握聲樂藝術表現的基礎。
二、加強體驗,掌握聲樂表演藝術中體驗與表現的關系
體驗生活和作品
在聲樂表演的最初階段,必須強調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而最科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體驗生活。觀察生活不是一般的把生活現實作為藝術表演的素材,而是必須仔細選擇、提煉、生活的細節,表演者的動作要做到既注重生活又不完全抄襲生活,使這些生活素材藝術化,具有審美價值。
聲樂表演是表演者對聲樂作品的再創造,這個事實決定了演唱者必須在作品中尋找自我,必須在音樂創作中建立自己的藝術個性,這是認識作品的過程,同時也是對作品的再創作過程。首先要認識作者,體驗作品的背景、心情、環境、時代以及蘊涵的作者的感情,還要了解作者的家庭、時代、創作風格、常用手法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作家了解作品,懂得作品中自我的定位,表現作品的方式。
聲樂演唱者除了音樂專業知識之外,平時應該多了解一些描寫各種人物細膩情感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等,尤其是世界文學大師們的作品,盡量多地體會發生在身邊的各種感情。多接觸社會,增加豐富的閱歷和比較寬的知識面,多學會一些感動。培養開朗積極的心態和善解人意的心胸,積極感受和品味喜悅、憤怒、憂傷、離別、思念、恐懼、興奮等各種情緒。
體驗和表現的關系
聲樂有科學的發聲方法,有藝術化的情感表現,是傳達感情和愉悅心靈的綜合藝術。聲樂與其它藝術的最大區別在于其表現性。表現是聲樂表演藝術的生命,表現的基礎是體驗,生活是聲樂藝術的源泉。體驗的目的是表現。歌唱者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表現與體驗的關系,使之在聲與情、演唱者與作者、作品與觀眾、以及生活與藝術中達到統一,更好地指導聲樂表演實踐,更好地詮釋藝術。
三、歌唱技術與藝術表現的統一
聲樂藝術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將聲樂作品轉化為現實的音響,實現其審美價值。歌唱者通過正確嫻熟的演唱技術把樂譜上的符號形式及內心的情感體驗轉化為充滿生命律動的音響,通過準確完美的藝術展現,使歌曲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出色的歌唱技術與完美的藝術表現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是相輔相成、互不可缺的兩個方面。
歌唱技術是手段,藝術表現是目的
技術對于歌唱藝術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基礎,但它并不是聲樂表演獲得成功的唯一條件,更不是聲樂訓練的最終目標,只是實現聲樂藝術完美展現的手段,只有當歌唱發聲技術為藝術表現的目的服務,并且獲得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時,它才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優秀的歌唱家們的表演并不以炫耀技巧為目的,而是將高超的技術完全融合于深刻的藝術表現之中,他們的歌唱不僅給人以審美的愉悅,而且以其豐富的情感內涵而感動人。
在對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中達到歌唱技術與藝術表現的統一
歌唱是一種表演藝術,它不僅是對一度創作中音樂信息的簡單傳達和再現,而且是充分體現著歌唱者純熟的歌唱發聲技術和恰到好處的情感表達的二度創作。通過歌者聲情并茂的演唱及個性化的藝術再創造,可以使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更為豐滿,情感更為豐富,內涵更為深刻,風格更為鮮明,從而實現其審美價值。簡單說來,就是聲情并茂的演唱和個性化的藝術表演。
感情使藝術作品具有生命力。在歌唱藝術中,“技藝并舉,聲情并茂”是歌唱藝術表現最佳效果的體現。在歌唱藝術實踐中,聲音是歌唱賴以存在的條件和基礎,是歌唱情感表達的載體,聲為情之本,同時以情感表達為內容;而情為聲之魂,它以聲音為依托同時賦予聲音以豐富的內涵,給聲音以情感的魅力。聲樂表演其實就是歌唱者在內心強烈的藝術情感的驅使下,借助自身嗓音器官發出歌唱音樂音響來傳達感情的音樂藝術創造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歌者內心的情感體驗不僅能以一種精神動力而激起發聲,并且對所發聲音的音色,力度、音值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當歌唱者內心情感體驗與聲樂作品情感內涵相融時,才能發出符合作品情感表現所需的聲音;同時也只有當歌唱者發出的歌唱音樂音響與作品情感所要求的聲音相吻合時,才能準確,真實且生動地表達作品的情感內涵。在歌唱表演的二度創作過程中,以情感帶動發聲,以充滿感彩的聲音來表現作品的思想情感內涵,要依靠歌唱發聲的技術技巧,但又不能只唯技術。在歌唱時要求的“唱情不唱聲”,要通過“以情帶聲”而達到“以聲傳情”的目的,從而真正達到“聲情并茂”這一歌唱表演藝術的最佳境界。
聲樂表演作為二度創作,是賦予聲樂作品以生命的創造行為,不僅需要忠實的再現原作,更需要通過富于創造性的個性化表演對原作予以豐富和潤色,使作品煥發出新的光彩。在這一藝術化的創造過程中,聲樂表演的基本技術,即歌唱發聲的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基本的歌唱技術方法靈活運用于藝術表現的能力,或者說是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性的運用歌唱基本技術方法的能力,這樣才能使歌者在面對各種不同題材和體裁、不同風格和類型的作品時,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去進行藝術再創造,從而形成其個性化的演唱風格。
四、聲樂教學中歌曲演唱的藝術處理原則
對比統一是演唱歌曲藝術處理的關鍵原則之一。處理聲樂作品的原則應是“掌握整個歌曲的統一,突出它的變化”。在力度、速度、音色和情緒等方面把握和運用。
歌曲所包含著的力度變化和對比,是隨著歌曲情感的起伏而進行的。力度的對比,必須從歌詞和音樂的思想情感出發,力求自然得當。所以,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掌握作品句法的規律,找出整體的結構層次,做出合乎情感、合乎意境需要的力度變化的處理。這種處理既要服從作品內容的需要,又要服從作品情感起伏的要求,從而達到作品整體統一的效果。
歌曲的速度,是歌曲表現的重要環節之一。速度的快慢,常與歌曲的情緒分不開。速度可分為快板、急板、慢板、中板等。一般在歌曲中作曲家會標明速度符號,但這樣的速度術語差距較大,只是作個大概的指示。作品真正內涵的速度變化,需要從歌曲的內容、節奏和旋律等方面去推敲,由此決定適宜的速度。對于有速度變化的(逐漸快慢或突然快慢)的曲子,必須按照曲子情緒的變化作速度上的變化處理。
聲音的音色是有很強的潛在力的,不同的語氣音色也不一樣,不同的音色取決于詞語。在歌唱中音色的不同取決于歌詞和曲調。教授時,必須首先讓學生領悟詞意,指導學生分析曲調,靈活領悟歌曲內在情感,再按照對比統一的原則,設計出既合乎“情理”,又有藝術感染力的音色對比度來。教師應讓學生在自己聲音特質的基礎上,發展更豐富的音色,用聲音色彩的對比,表現不同的情感。
歌曲的情緒,對于歌曲內容的表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的理解、體會,再做出相應的對比統一。
參考文獻:
1.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版。
3. 王次:《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 趙梅博:《歌唱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
5. 李晉偉、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華樂出版社2003年版。
6. 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西南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7. 曹理:《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論文關鍵詞:歌唱藝術審美特征
探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體現歌唱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藝術形象,構筑理想的藝術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對于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歌唱藝術審美的認識。
在音樂藝術中,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任何人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對美的藝術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相比較之下,歌唱藝術在展示其審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極其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因為歌唱藝術美的構成法則,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而且還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從美學角度來看,無論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還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作為藝術審美對象,歌唱藝術其審美價值都存在于整個審美活動過程——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中。也就是說,聲樂藝術作品不是離開主體獨立存在的,它的價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審美的自由創造”?!八诒举|上是一個問題,一句向起反應的心弦所說的話,一種向情感所發出的呼吁”。歌唱藝術正是這樣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藝術以它獨有的魅力,從審美創造到精神愉悅,在廣闊無垠的音響空間里,回蕩著激情昂揚、細膩深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等美妙動聽的聲音。沒有哪一種藝術能像歌唱藝術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熱愛者、參與者和審美從眾者。這就要求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必須滲透著歌唱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時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審美感受和愛憎情感,通過歌唱形式全部呈現給聽眾,才能使聽眾從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藝術作為人聲音響的美,它是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聲腔美、表演動作的形態美和樂器的伴奏美為基本構成要素。在一般的音樂審美活動中,欣賞者是審美的主體,音樂是審美的客體,而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個優秀的審美者,同時又是美的聲音的創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備高超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創造出美的歌唱聲音,為聽眾提供美的審美音響材料,使聽眾獲得美的享受??梢?,歌唱藝術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體)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當你聽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聲以后,在未聽清楚歌詞與旋律時,就已經被他那明亮清脆、悅耳動聽的聲音深深地感動了,當你聽到某種不同的聲音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興奮或輕松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憂傷的感覺,有些聲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風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我們對歌聲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確立正確的歌唱審美觀,形成正確的歌唱審美感受,對于一個歌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應當引起廣大聲樂教師和歌唱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二、歌唱聲音的審美特征。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習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認識歌唱聲音審美的重要性,應當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確的聲音審美感受。歌唱者對聲音的審美感受,實際上是根據自己以往形成的聽覺經驗,依靠長期積累的聲音形象,在內心構想出實際的藝術形象,并產生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實踐證明,“如果單純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覺,歌唱的聲音就會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純技巧性的肌肉聲,是一種沒有任何表現力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毫無價值的,是不會打動人的心靈的,更不會使聽眾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聲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打動聽眾的心弦。
筆者認為,對歌唱聲音的審美,不能僅僅局限于聽覺與情感方面,還要進一步從歌唱者的視覺、味覺、觸覺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為歌唱審美心理要通過想象和聯想,它不僅要讓耳朵聽到美的聲音,似乎還要讓眼睛也能看到美的聲音的色彩,讓味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味道,讓觸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過視覺看到美麗的景色,感覺很好看,進而引發賞心悅目的美感感受和體驗,然后再通過歌聲把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又如當你聽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評價說:“他的歌唱聲音很甜美”等等。這說明人的感知系統的味覺器官對聲音產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過味覺嘗到了蜜糖一樣,感覺很甜蜜,進而引發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再如當你聽到“她的聲音很柔和、細膩、富有彈性”等等。這種評價是來自人的觸覺器官對歌聲的一種審美感受。無論那一種感官的審美感受,就其實質來說,都是對聲音的審美評價。聲音美感的構建和培養除了聲樂教師的悉心指導之外,主要應通過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覺去細心體會和領悟,應充分發揮和調動人體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感受和體驗聲音的美感。雖然說人體各種感知覺器官是來自大腦的不同反應,但在歌唱藝術審美中,各種感官卻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產生文學上所說的“通感”現象。所以說,歌唱者的聲音審美應該是“通感”現象的產物。如當你看到白色和聽到明朗的聲音時,會感到一種淡雅、純潔的情緒和情感;看到黃色和聽到明亮的聲音時,使人產生活躍、歡快的情緒和情感;撫摸柔軟的物品和聽到輕柔的聲音時,使人產生柔和、細膩的感覺等等。
在歌唱聲音的審美中,對歌唱聲音的波音技巧的運用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歌唱聲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線,缺乏波音的歌唱聲音是沒有生命力的聲音。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聆聽了一個沒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總會認為他的聲音生硬、僵直、淺白,喊叫的成分較多,顯得很刺耳、很難聽,其原因是他的歌聲里嚴重缺乏波音。“從歌唱聲音的藝術角度來講,沒有波音的歌唱聲音就不是樂音,其歌聲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確的發聲基礎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就能獲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聲音增添異彩,魅力無窮。曾經有人認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訓練”,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波音完全可以經過科學的發聲訓練來獲得。歌唱的波音是通過母音振動表現出來的,波音的產生離不開母音頻率的快速振動,這種振動能夠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識控制的范圍。歌唱聲音的波音振動頻率與歌唱聲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音高頻率則高,(振動次數越高);否則相反。歌唱聲音的波音振動頻率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振動次數過快就會產生尖細、刺耳的聲音,振動次數過慢就會產生一種慢速的、大波浪曲線感的聲音,猶如電壓不穩,忽高忽低,也很難聽。歌唱的波音振動頻率只有適度,才能使歌唱出來的聲音具有美感。
此外,對歌唱聲音音色的審美也是歌唱聲音審美中不可忽視的又一重要因素,應值得每一個歌唱者積極探索和潛心研究。因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維反映,漂亮的音色能為歌唱的聲音帶來金子般的光輝,沒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動地表現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那種失去光澤的歌唱聲音是毫無價值的,絕對不會產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樂感覺的審美特征。
在歌唱藝術的表演中,音樂感覺的美感是歌唱審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藝術的審美愉悅和審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覺而感受的。一個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時,都會有一種獨特而奇妙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對音樂的審美感覺。它不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達聲樂作品,而且更能打動聽眾的心靈,并同時喚起聽眾與歌唱者同樣的審美感受。歌唱者的音樂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資以外,主要應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實踐中逐步養成,不斷提高。對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樂審美感覺的培養,而且要重視音樂的音準、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基礎訓練,還要注意體驗生活,觀察日常生活中人們說話時的情緒、語調和心理狀態,觀察動人的景色和美麗的風光,體驗大自然的美感,觀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藝術表演,傾聽美的音樂,從中領略聲音與語言的美感、韻味與風格的美感、情感與形象的美感等等。還可以通過閱讀小說、朗誦詩歌、觀看電影、電視等途徑,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情感活動,豐富音樂感覺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審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而情感審美又是歌唱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審美是一種心理反映,包括了聲音技巧和情感表現兩個方面。在歌唱中,聲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審美也不能輕視,二者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歌唱時不但要追求聲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聲音的情感表現,只有做到聲情并茂,才能達到歌唱藝術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藝術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藝術的魅力就在于表現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要想把審美情感正切地表達出來,就必須“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聲樂作品所表現的情境之中,才能賦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聲樂作品能否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讓聽眾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關鍵就在于歌唱者需要準確表達作品的內涵,從心靈深處爆發出一種把自己美的情感表達出來的強烈愿望。
筆者認為,歌唱的情感審美具有三個方面的表現特征。
一是情感審美表現與情感審美價值標準的制約。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對情感的表現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感都要受到社會環境與歷史條件的規范和制約,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審美標準實際上就是對是非、利害的評價,如大家都喜歡美的情感,討厭丑惡的情感。這說明歌唱藝術美作為生活美的反映,作為一種觀念和形態的美,本身就存在著采取哪種審美態度,反映怎樣的客觀內容,表達什么思想感情的問題。成功的歌唱在體現社會意義、時代精神、聽眾的愿望和理想時,都表達著歌唱者美的心靈感受,傾注著歌唱者的愛憎情感,這是感染聽眾,引起共鳴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優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詞兩句一番,共四句,藝術形象純樸、富有詩意,作品處處都流露出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音樂旋律悠揚、飄逸、婉轉,充滿著濃郁的情感,十分動人,充分展現出草原牧區美麗、壯闊的自然景象。詞曲結合恰當、巧妙,互為一體,準確反映了詞曲作家的藝術情思和情感審美態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時,也同樣要蘊涵著詞曲作家的情感審美感受。聽眾在欣賞這首佳作的演唱時,也同樣要契合心境,感思。
二是情感審美表現要力求真實性。也就是說歌唱要有真情實感,所謂真情實感就是要極力拋棄虛情假意和矯揉造作的東西,使歌唱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輕重、強弱、深淺及準確程度,都要與音樂作品中產生的各種情感刺激物相互對應。例如愛的感情,戀人之間的愛與夫妻的愛不同,朋友之間的愛與情愛不同,父子之間的愛與師生的愛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現分寸,使歌唱充滿真實的情感,保持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喚起廣大聽眾的情感共鳴。歌唱中所強調的真情實感的表現,生活不是簡單的真實再現,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現實生活為情感基礎,進行藝術創造,刻畫和塑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
三是情感審美是心靈的直接語言。歌唱藝術表演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其關鍵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當人們聽到優美的歌聲和動人的旋律時,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精神愉悅的感覺,得到歌唱的審美愉快。例如人們聽到活潑、歡樂的歌聲,就會情不自禁地快樂起來,聽到悲哀、痛苦的歌聲,就會產生悲傷的情緒等等。只有聽眾的精神活動擁有了審美愉快,才是他們所獲得的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感受,只有當歌唱者對于聽眾的審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聽眾的思想。從藝術影響的有效性來講,一個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著極好的歌唱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極高的歌唱審美與欣賞水平,他既是一個歌唱家,又是一個審美家。
五、歌唱藝術形象的審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藝術形象時,主要應以人為表現主體來塑造歌唱藝術形象。因此,必須對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充滿強烈的審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應以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與理智緊密結合起來。因為,歌唱在表現以人為主體的藝術形象時,無論是反映什么主題和什么內容的聲樂作品,實際上都是在表現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筆者認為,在歌唱藝術形象審美方面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個性特征。這是因為,歌唱者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個性特征越突出,其藝術魅力和藝術風格就越具有獨特性,它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就更加強烈,展現給聽眾的藝術形象就越動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感情,但在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內心活動和感情的表現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現則更為深刻、更為豐富、更為生動,對待生活的愛憎情感更加分明、強烈。他們能在歌唱時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藝術形象中去,使表現的藝術形象有血有肉,鮮活逼真,生動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說,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終都燃燒著熾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著藝術形象的內心活動和內在性格,并運用一切技術手段刻畫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形象。因此,聲樂作品的表現,一定要注意表現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要特別注意在對比中突出地刻畫不同形象和不同個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為,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藝術形象。只有當獨特鮮明的個性充分地體現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律時,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為典型的藝術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藝術形象比一般的藝術形象有著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會生活會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別林斯基認為:“在真正的藝術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鮮的、獨創的,每一個形象都憑自己的獨有的生命活著。”歌唱藝術形象也如此。這就要求歌唱者不僅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而且要有內心的獨特感受,感受越獨特,情感的個性就越鮮明、生動。歌唱者對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和獨特感受,與本人的音樂、文化素養及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歌唱者必須借助對人和事物的感覺和知覺,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勢,在聲樂作品情感的激發下,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從而使自己的歌唱獨放異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藝術形象時,要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表演意識,善于表現歌唱藝術形象的獨特個性,揭示歌唱藝術形象的內在活動特點,克服歌唱藝術形象表現的雷同化現象。
四是要突出藝術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觀念去塑造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按照歌唱藝術美的要求進行性格變化和情緒發展,依照美的法則進行歌唱表演,運用外形美的藝術表現,揭示形象的內在美,使塑造出來的聲樂作品藝術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讓聽眾最終得到美的享受。
總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審美認識,審美觀念,審美感受,以及對歌唱音樂感覺的審美、聲音的審美、情感的審美、藝術形象的審美。這些都是歌唱藝術審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奇妙的審美感受,只要我們每一個歌唱者積極探尋,潛心研究,才能使我們的歌唱感覺更好,聲音更漂亮,表現的情感更豐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動人。
參考文獻: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華著:《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編:《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論聲樂表演的藝術再創造》,《中國音樂》編輯部,2002年7月。
趙梅博著:《歌唱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11月。
關鍵詞: 歌唱藝術 審美特征
探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體現歌唱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藝術形象,構筑理想的藝術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對于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歌唱藝術審美的認識。
在音樂藝術中, 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任何人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對美的藝術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相比較之下,歌唱藝術在展示其審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極其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因為歌唱藝術美的構成法則,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而且還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從美學角度來看,無論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還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作為藝術審美對象,歌唱藝術其審美價值都存在于整個審美活動過程 —— 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中。也就是說,聲樂藝術作品不是離開主體獨立存在的,它的價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審美的自由創造”?!八诒举|上是一個問題,一句向起反應的心弦所說的話,一種向情感所發出的呼吁” 。歌唱藝術正是這樣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藝術以它獨有的魅力,從審美創造到精神愉悅,在廣闊無垠的音響空間里,回蕩著激情昂揚、細膩深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等美妙動聽的聲音。沒有哪一種藝術能像歌唱藝術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熱愛者、參與者和審美從眾者。這就要求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必須滲透著歌唱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時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審美感受和愛憎情感,通過歌唱形式全部呈現給聽眾,才能使聽眾從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藝術作為人聲音響的美,它是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聲腔美、表演動作的形態美和樂器的伴奏美為基本構成要素。在一般的音樂審美活動中,欣賞者是審美的主體,音樂是審美的客體,而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個優秀的審美者,同時又是美的聲音的創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備高超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創造出美的歌唱聲音,為聽眾提供美的審美音響材料,使聽眾獲得美的享受??梢?,歌唱藝術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體)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當你聽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聲以后,在未聽清楚歌詞與旋律時,就已經被他那明亮清脆、悅耳動聽的聲音深深地感動了,當你聽到某種不同的聲音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興奮或輕松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憂傷的感覺,有些聲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風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我們對歌聲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確立正確的歌唱審美觀,形成正確的歌唱審美感受,對于一個歌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應當引起廣大聲樂教師和歌唱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二、歌唱聲音的審美特征。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習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認識歌唱聲音審美的重要性,應當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確的聲音審美感受。歌唱者對聲音的審美感受,實際上是根據自己以往形成的聽覺經驗,依靠長期積累的聲音形象,在內心構想出實際的藝術形象,并產生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實踐證明,“如果單純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覺,歌唱的聲音就會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純技巧性的肌肉聲,是一種沒有任何表現力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毫無價值的,是不會打動人的心靈的,更不會使聽眾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聲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打動聽眾的心弦。
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是以線條組合變化來表現文字之美的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用筆用墨、結構章法、線條組合等方式進行造型和表現主體的審美情操。
中國書法主要包括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
書法藝術昀基本特征
(1)線條與組合。(2)具象與抽象。(3)情感與象征。
實用藝術
實用藝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它是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工藝與設計藝術等表現性空間藝術的總稱。實用藝術是所有藝術種類中最普及、最常見的一大類別,它與人們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
建筑藝術
建筑藝術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以形體、線條、色彩、質感、裝飾、空間組合等為藝術語言,建構成實體形象的造型與空間藝術。
建筑可分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園林建筑、宗教建筑、紀念性建筑等。
建筑藝術的基本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環境的人格化體現。(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園林藝術
園林藝術是指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將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組合成為統一的景觀。園林藝術體現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機融合。園林藝術在廣義上是建筑藝術的一種類型。
園林藝術的類型,從世界范圍看主要有三種,即歐洲園林、阿拉伯園林和東方園林。東方園林以中國園林為代表。
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征
(1)濃縮的自然。(2)綜合的形式。(3)意境的追求。
工藝與設計藝術
工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樣式,它既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同時又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與制作或生產密切相關。
設計藝術是工業革命后在國際上興起韻一門交叉性應用學科,是圍繞著某種制作或生產目的進行的富有審美情趣的創作,,主要包括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設計等。
工藝與設計藝術的基本特征
(1)實用與審美的結合。(2)物質與精神的結合。(3)技能與創造。
表情藝術
表情藝術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音響、人體)來直接表現人的情感,間接反映社會生活的這一類藝術的總稱。表情藝術主要是指音樂、舞蹈這兩門表現性和表演性藝術。表情藝術是人類歷最古老的藝術門類。
音樂藝術
音樂藝術是以人聲或樂器聲音為材料,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一定時間長度內營造審美情境的表現性藝術。音樂藝術以旋律、節奏、和聲、配器、復調等為基本手段,以抒發人的審美情感為目標,具有較強盼情感表現力和情緒感染力。
音樂藝術的分類
音樂可分為聲樂和器樂。聲樂按演唱者可分為男聲、女聲和童聲,按音域可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還可根據演唱的方式分為獨唱、齊唱、重唱、合唱、對唱、伴唱等多種形式。
根據器樂的不同種類和演奏方法,可以分為弦樂、管樂、彈撥樂、打擊樂四大類。
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
(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藝術發展的繼承與倒新
(1)繼承和創新是促進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藝術的發展是有其內在繼承性的,這種繼承性,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審美觀念的連續性。每一時代的藝術對于后一時代的藝術都是一種既定的存在和條件,后一時代的藝術必然要在前一時代藝術的基礎上得以發展。(2)藝術的歷史繼承性,首先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傳統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尤其表現在對藝術的形式與技巧、內容、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等方面的繼承上。
(3)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的過程。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過去的文化遺產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時代人們對于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藝術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審美特性,因而它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作為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與意識形態各部門以及政治、科學等均有著密切的聯系。
(1)藝術與哲學。哲學主要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根本規律,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影響。藝術也可以通過審美創造對哲學家的思維及其思想產生啟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哲學。
(2)藝術與宗教。藝術與宗教早期曾融合在一起,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來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于宗教和藝術在思維方式和終極目的上的根本差異,決定了二者的本質區別。(3)藝術與道德。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藝術的聯系相當緊密。一方面,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總要通過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另一方面,藝術以審美的方式對道德觀念進行思考并加以表現,從而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
(4)藝術與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對于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領域各部門的影響是最為直接和廣泛的。藝術活動會受到政治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可以對政治產生影響,二者是相互聯系和統一的關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引導藝術的方向,良好的政治環境可以保障藝術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藝術也可以通過自身顯現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傾向對人們的政治思想產生一定的作用,從而影響政治的方向和發展。
(5)藝術與科學??茖W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它與藝術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時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有本質的區別。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傳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在思維方式、價值追求等方面,藝術也一直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
藝術活動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體系為媒介、以創造形象或意境滿足人類審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動。
(1)任何藝術活動都必須借助一定的藝術語言體系進行。
(2)創造藝術形象或意境是一切藝術活動的出發點,也是一切藝術活動的宗旨、目的、落腳點和最終結果與歸宿。
(3)藝術活動作為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它的根本
藝術括動的基本特征
(1)藝術活動韻形象性。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括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方式,是主體對于客體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形象是構成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因此,每個藝術形象都必須以個別具體的感性形式出現,把生活中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特征真實地表現出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使人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感覺。
(2)藝術活動的情感性。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情感主宰著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貫穿在藝術創作的整個心理過程中。
(3)藝術活動的審美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于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藝術的意識形態特性是隱含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
藝術活動的功能
(1)審美認知功能。藝術的審美認知功能,是指人通過藝術活動能夠獲得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知識和信息。藝術對社會、歷史、人生具有審美認知功能。對于大至天體,小至原子的自然現象,藝術也同樣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2)審美教育功能。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是指人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藝術具有強大的情緒感染力和影響力,欣賞者往往會沉浸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原有的態度,而接受作品的思想觀念。藝術審美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三個特點。(3)審美娛樂功能。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是指人
在藝術活動中能夠使身心得到調節,精神獲得愉悅。這是藝術最基本的功能。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