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7: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難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準則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當下的發展趨勢下,要想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構建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實現我國農業的長效發展,就必須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能力,打破過去單獨依賴價格和質量優勢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用最新農業科學技術手段提升農業機械化強度,從而不斷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1.2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
隨著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了更好推動時代經濟的發展,在現代化轉變的過程中,我國農業發展必須將核心放在機械技術的改進與提升上,就需要加強農業科技發展。在將來農業現代化構建的過程中,我國要加強農業機械化創新,在農業中使用更多的新技術,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2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實際狀況
2.1缺少專業化人才
我們都知道,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人才是市場競爭和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在我國,要想實現農業的長效發展,就必須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此外,還需要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做到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最終推動我國農業的長期發展。
2.2農業機械化機構資金安排不科學
當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還比較滯后,存在著許多行業內部問題,像資金安排不合理、人才體系不完善等狀況制約著我國農業的機械化,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業技術改進的資金投入,但其投資力度相較于其他行業仍顯得不足,和國外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在行業內部,各領域投資比例不平衡,導致出現了體系偏差,最終使得各方面的機械化質量存在較大的差異。
2.3沒有健全的管理體系
在我國,農業經營方式比較傳統與滯后,在計劃經濟環境中的農業機械化管理不能順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這種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嚴重制約了當下農業的現代化轉變。另外,我國農業發展的推廣與宣傳力度不足,沒有與農業科研機構和團隊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當下,我國農業科研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宣傳和推廣強度不足,使得我國的農業在科學技術使用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農業推廣部門和科研團隊還沒有構建健全的合作機制。在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層面,我國雖已取得了較大的技術突破和創新,但由于推廣宣傳不到位,也會影響我國農業創新技術的提升,同時也阻礙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困難重重。
3強化農業機械化能力的解決方案
3.1確定目標和構建重點
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業機械化構建,就需要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體系構建過程中,抓住發展重難點,確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建立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加大農業技術資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機械化產業鏈。因此,在構建的過程中,要以我國農業發展為基本態勢,劃分最終目標,確定我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采用科學化的技術,以優創效、以質提量,大力改革我國農業發展模式,拓寬農民收入渠道,通過實現我國農業長效機械化發展,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3.2強化專業人才培訓
人才作為當下各行業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我國農業發展與改造需要特別注重培養的對象,要想實現農業現代機械化和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技術人才,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幫扶,最終,通過打造專業性的行業團隊和高水平的農民隊伍,有效提升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存在問題;甘肅酒泉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365-02
現代農業內涵與衡量標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更新與完善的。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快速轉變階段。筆者試圖借鑒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對酒泉現代農業的發展狀況進行實證分析和綜合評價,探尋制約酒泉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因素,為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提供科學依據。
1現代農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方法
1.1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征,主要設置由現代農業物質裝備要素、科技支撐要素、勞動力素質要素、產業化發展要素和產出效能要素等5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組成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1-2](表1)。
1.2綜合評價方法
1.2.1指標權數的確定。指標權數的確定主要依據各指標在整個體系中的重要性和影響程度,該權數的確定主要來源和參考于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課題組“甘肅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和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托課題“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支持政策研究”――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參數值。
1.2.2評價指標的計算。一是計算各個指標的得分值。各個指標的得分值實行封頂計算,指標實際值大于標準值時,只按標準值計算。二是計算各個指標的達標率。即反映各個指標達到標準值的程度。
1.2.3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綜合分數計算。各個指標得分值的加分總和即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綜合分數?,F代農業發展水平的綜合分數是衡量和判斷現代農業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綜合性指標,可以用來判斷現代農業的總體發展水平,以及與現代農業發展標準值的差距?,F代農業發展水平的綜合分數達到70分可以認為現代農業達到初級發展水平,達到80分可以認為達到中級發展水平,達到90分可以認為達到高級發展水平[3-4]。
2酒泉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2.1綜合測評結果
總體來看,2009年酒泉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分數為一級指標各得分值相加。即:現代農業綜合分數=13.31+18.71+12.85+17.20+20.77=82.84分,即目前酒泉市現代農業處在中級發展水平,與現代農業高級發展水平相比,還相差7.16分。
2.2一級評價指標測評結果
從現代農業發展的5個構成要素來看,除產出效能要素的達標率為66.51%最低外,其余4個要素達標率均超過80%,其中科技支撐要素的達標率最高為93.81%,其次為物質裝備要素的達標率較高為87.04%??梢?,科技的快速發展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了酒泉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同時表現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又是影響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瓶頸因素。
2.3各項二級評價指標測評結果
從各項評價指標來看,2009年達標率除森林(草地)覆蓋率最低外,其余達標率均超過80%。達標率超過90%的有7個指標,即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勞均擁有農機總動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有線電視入戶率、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占比重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標率分別為95.11%、90.88%、91.43%、95.00%、95.00%、91.85%和90.28%。其中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有線電視入戶率均達95.00%,說明現代農業科技加快了酒泉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5]。達標率在80%~90%的有每667 m2耕地化肥施用量、農村人均用電量、農村人均受教育水平、農業勞動力占農村從業人員比重、農產品加工率、勞均農業增加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7個指標,達標率分別為80.43%、80.02%、88.78%、83.00%、81.25%、87.56%和80.13%。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產品加工率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2個指標,測算結果顯示這2個指標的達標率相對較低,增加速度也不快,由于限制因素較多,短期建設見效緩慢,需要長期持之以恒的投入推動其發展;農村用電量達標率也相對較低,是由于酒泉市的農村用電量與標準值相比偏大,造成比值偏小。與實現現代農業高級發展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這將是今后酒泉市現代農業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3結語
2009年酒泉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綜合測評結果表明,經過改革開放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酒泉現代農業建設在提高物質裝備水平、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酒泉現代農業整體發展水平較快,已經達到現代農業中級發展水平,其中有7項指標達標率超過90%,已達到現代農業高級發展水平;而且有7項指標達標率在80%~90%,發展空間還是比較大的。目前酒泉現代農業呈加速發展態勢,隨著國家各項支農扶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一特四化”的迅速推進,酒泉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望有一個比較大的提高,必將實現現代農業的高級發展水平[6]。
此次評價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現代農業評價范圍及指標體系的設置中,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構建出的15個二級指標,在一定程度無法完全代表酒泉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其評價結果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指標權數的確定和各項指標的標準值目前沒見到權威性的規定,該研究在參考一些學者和專家研究標準的同時,結合酒泉農業發展的實際而確定,在數值上存在不均衡性,對評價結果的準確可靠性有一定的影響。三是以上研究成果是建立在科學論證和實證分析基礎之上,但仍然是一種初步的階段性成果,所提供的數據和結論有很大局限性,僅具有在特定范圍和特定階段的參考價值。
4參考文獻
[1] 文小才.河南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0(2):27.
[2] 魏國強.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經濟實體實現河南農墾科學發展――關于河南農墾改草發展的思考[J].種業導刊,2009(5):5-6.
[3] 彭電子.現代農業催生職業農民[J].農村新技術,2010(5):78.
[4] 齊城.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支持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5] 萬寶瑞.農業軟科學研究新進展(1999-2000)[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也是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已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出路。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相對工業系統,農業自身內在具有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高度結合的特性,農業碳源碳匯雙重特征使低碳農業比低碳經濟具有更豐富的內容,農業可以通過“促匯抑源”雙重措施在低碳經濟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我國現代農業向低碳轉型已迫在眉睫,一是高能耗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農業資源污染交織在一起,化學投入品過量施用導致的空氣、水體、土壤立體交叉污染已從源頭上威脅到食品安全;二是受工業投入品“能源化”影響,農業陷入高成本和政府高補貼的惡性循環。然而在新近的低碳經濟發展方案中農業并沒有受到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碳農業發展既需要投入減排、過程減排、增產減排等多種途徑的農業減排技術等應用基礎科學的支撐,亦需要社會科學、經濟科學和農業科學多學科結合的實際研究。可以說,只有通過耕作制度、減排技術、管理措施的協同控制,以及政府、農戶和相關組織的協同推進,才能達到減排和適應、減排和糧食安全、減排和多種效益的協同發展。多學科協同創新的思想和初步嘗試正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長期以來,可持續發展是我國政府一直重視的問題。2009年中央提出堅持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措施: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發展低碳經濟;黨的十報告也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比绾螌崿F“美麗中國”?報告也給出了答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低碳現代農業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應運而生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而這種全新的模式所帶動的則是“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全新的以低能耗和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農業經濟。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低碳現代農業的發展將提高能源及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通過能源結構清潔化對現代石油農業的低碳化改造,提高農業碳生產力,為農業經濟和農民增收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和可持續性的農業系統環境??梢哉f,低碳現代農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減輕資源與環境壓力、解決農業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場革命,是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途徑,是實現生態文明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之一。本書提出將農業現代化建立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上,將是國家農業發展方式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
本書作者米松華博士一直從事農業資源與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具有林業經濟和生態學的雙重研究背景?!段覈吞棘F代農業發展研究》是她這幾年的核心研究成果。本專著主要應用系統論中的協同理論和經濟學中的外部性理論,結合已有低碳農業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現代農業理論推導,首先,界定了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標組成的低碳農業內涵體系,并構建了低碳現代農業分析邏輯框架;其次,應用碳足跡理論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對全國和各省區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系統核算并對影響因素進行逐年分解分析;再次,利用德爾菲專家評價法篩選出農業源溫室氣體減排適用性技術和管理措施,并以此為基礎,運用微觀計量技術以稻田種植為例,對稻農減排技術采納意愿以及一體化減排技術采納數量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最后,通過典型案例研究,對低碳農業發展中技術、組織、政策耦合進行深度挖掘,并對水稻種植不同技術組合的排放效果、成本、收益、邊際減排成本進行了定量比較分析?;谝陨系睦碚摵蛯嵶C研究,提出了我國低碳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相信讀者能感受到作者對農業與氣候變化這一難點問題的決心和努力。
關鍵詞:財政 新農村 建設 對策
一、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初見成效
近年來,新安財政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支持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了較大改觀。
1.農村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稅費改革以來,逐年降低農業稅稅率,并自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取消農業稅后,全縣基本實現了農民合同內的“零負擔”。
2.農民得到了更加切實的實惠。近兩年來,在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積極落實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成品油補貼和貸款貼息等政策,大幅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06年以來,全縣共兌付糧食直補資金5112.1萬元,農機購置補貼255萬元,優質改良玉米良種給予補貼360萬元。在多種政策合力下,促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
3.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新安縣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和公用經費保障機制,積極實施國家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危房改造工程,06年以來,先后投入1018萬元資金,改造和新建校舍面積達2.5萬平方米;同時,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實施了了“兩免一補”政策(即免費提供教科書、免收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使全縣農村貧困家庭共計22.7萬人次義務教育學生享受到“兩免一補”政策,基本解決了貧困學生因貧失學問題。
4.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06年以來,新安財政投入節水灌溉、人畜飲水、村村通自來水等水利基本建設資金2953萬元,投入農業綜合開發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等農田基本建設資金2800萬元,投入農網改造、“村村通”工程、沼氣池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9619萬元,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5.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新安縣以構建農村安全保障體系為著力點,初步建立了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優撫對象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災救濟、農村醫療救助、農村五保供養、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等一系列救助體系,在全縣農村架起了社會救助的“網絡鏈條”。目前,全縣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近19.9萬(人次)農民獲得就醫補助,補助資金2724.7萬元。
二、目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矛盾和難點
總結該縣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大矛盾和五個難點:
兩大矛盾:一是資金供給量小與需求強烈的矛盾。由于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剛性支出增長快,縣鄉兩級財政無力拿出較多的資金支持農業發展,加上鄉村經濟實力不足,用于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增長有限。而與此同時,在“村村通”、農業產業基地建造以及各種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較多的財政資金投入,資金供求矛盾尖銳。二是支農資金投入周期長、風險高與支農資金回收困難的矛盾。農業投資無論是農業產業基地建造、各種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都要有一個較長的周期才能產生效益,而在此周期內,由于自然災害、市場變化等因素,使農業投資風險較高,農業投資回收較為困難,造成支農資金投資效益明顯低于工業企業和加工企業,造成支農資金投入大與效益不保證的矛盾。
五個難點:一是農村產業發展緩慢。目前農業在產業化、市場化和外向化方面,與先進地區有較大的差距,龍頭企業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不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弱,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遲緩,民營企業發展不充分,財政支持農村建設資金有限。二是村級債務沉重。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出現了舊的債務不去,新的債務又來。三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緩慢,不利于農民生活改善和擴大生產性投放。四是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壓力較大。當地就業容量有限、外出打工收益不大,城鎮定居缺乏經濟支撐等困難,形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難。五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在教育、科技、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相對滯后。
三、財政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和措施
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以“增加投入、引導放活,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規范管理、提高效益”為原則,著力支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落后面貌,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1.準確把握財政政策,爭取新農村建設更多的資金、政策。發揮財政部門涉及面廣、信息靈通的職能優勢,準確把握上級財經政策的實質和走向,緊密結合縣情實際,提出對策和措施,爭取多的政策傾斜。同時,加強同相關職能部門的配合協作,用足用好省、市幫扶政策和國家產業政策,共爭取上級在項目和資金上予以傾斜,確保得到上級更多的政策性投入。
2.創新投資機制,發揮主導作用。建設新農村,投入是關鍵,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通過建立“各級政府出一點、涉農資金捆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政策優惠讓一點”的融資模式,不斷拓寬新農村建設的投資渠道,有效激活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同時,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導農民自覺自愿參與新農村建設,主動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防止產生“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3.改變投資方式,提高資金效益。改變過去政府大包大攬、行政計劃運作的做法,積極探索“政府出資、市場運作”的新型財政資金運作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規采用補助、貼息、獎勵等政策工具和激勵措施,支持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把資金物資用到農民直接受益的項目上;改變過去支農資金撒胡椒面的做法,統籌安排和集約投放各類支農資金,集中有限資金分類分步投入重點項目、重點鄉村、重點自然村。
大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財政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十一五”乃至今后時期財政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財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全縣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積極主動地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與各鄉鎮、各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吳海峰,李沛沛.新農村經濟視角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8,(55).
[2]梁雄.梧州市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初探[J].廣西農業科學,2008,(5).
【關鍵詞】農業統計;農村發展;農業問題
農業統計可真實反映農村發展狀況,發現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因此,強化農業統計非常有必要。當前,我國農業統計工作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農業統計部門要認清形勢,求真務實,抓住主要矛盾,不斷開拓創新,為新農村經濟建設做好服務工作。
一、農業統計的重要性
1.強化農業統計,便于了解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科學的農村經濟政策
對農業發展信息進行統計,可一目了然地反映出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為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就農業發展問題進行研究與判斷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如,對農民負擔問題進行統計,可準確地反映出農民的負擔構成、水平及趨勢,為國家制定農民減負等惠農政策提供第一手數據。
2.強化農業統計,便于發現農業發展問題
通過對農業信息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既能了解農業發展成效,又能發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如,通過對耕地數量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某一地區的耕地數量增減狀況,并就出現的問題分析原因,看是否是政策導向有問題。
3.是國家統計工作的補充
農業數據統計是國家統計局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但是國家統計局的工作范圍并不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等問題,而這部分數據恰恰是反映農業發展問題的重要信息。因此,加強農業統計,能有效補充國家統計工作的不足。
二、當前農業統計存在的不足
1.統計機構、隊伍不穩定
很多地區的農村基層政府部門的機構設置不健全,有的甚至沒有專門的統計機構,即使有人開展農業統計工作,往往也是身兼數職,時間及精力都有限,難以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也沒有時間進行專業的業務知識培訓。統計工作本身專業性較強,如果統計機構不健全、統計人員不穩定,就難以保證農業統計工作的質量。
2.統計信息化有待完善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農業統計已經實現了初步的信息化轉變,形成了聯網直報體系,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統計的傳達效率。但是,當前部分基層單位對統計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夠,沒有配備專門用于統計報表的電腦,往往是和其他辦公人員共用電腦,例如,由于其他人員操作失誤,會對報表平臺證書造成丟失,從而對統計聯網直報工作造成影響。
3.專題調研深度不夠
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及統計部門會根據國家政策導向或者業務需要開展關于“三農”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題調研,以及時反饋基層狀況及基本數據資料。但是,實踐中很多地區的農業統計部門在開展專題調研的過程中沒能真正深入到基層中去,甚至個別地區在開展調研后拿不出深刻的數據資料,調研沒能反映出基層的真實情況,只是為了應付工作而開展調研。
4.缺少工作經費
農業統計工作繁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如果沒有一定的經費支持,很難有效開展。但是,當前農村基層組織用于農業統計方面的經費嚴重不足,甚至連召開相關會議的經費都不能保證。有的地區的基層統計單位形同虛設,提供的報表嚴重失實。
三、農業統計的強化對策
1.加強統計隊伍建設
應定期對農村基層農業統計人員開展計算機應用及統計報表能力相關專業培訓,吸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到基層統計隊伍中去,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提高農業統計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同時,統計人員應樹立服務意識,增強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改進統計方法
農業統計工作要不斷深化報表制度改革,優化統計指標體系、改進統計方法,加強統計工作的針對性??山柚嬎銠C技術等對統計數據進行有效分析。所有統計數據應由各級農業管理部門進行專業把關,以確保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3.增強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
各級農業統計部門工作人員應對搜集的數據進行嚴謹識別、嚴格把關,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村鎮等基層統計人員更要樹立質量意識,所有統計報表的數據來源都必須是真實的基層統計數據,一旦基層數據失真,經過層層把關處理的高層數據就毫無意義。因此,統計人員在開展農業統計工作時一定要增強質量意識,嚴把工作程序,排除人為干擾,增強責任意識,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價值的統計數據。
農業統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相關部門進行農村經濟發展決策提供依據,指導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統計人員應依據服務對象、統計內容的變化準確進行統計工作定位,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善于與業務部門開展溝通與交流,杜絕統計工作與業務工作“兩張皮”的現象。應充分了解業務工作之需要,充分聽取業務部門的意見與要求,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匯總,提供真實有效的統計數據。
隨著農村發展步伐的加快,“三農”工作涉及面越來越寬,需要農業管理部門分析與研究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何適應農業發展新情況、新變化是統計部門需要面臨的問題。因此,農業統計部門要具備創新意識,不斷開拓進取、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4.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
首先,要完善聯網直報平臺建設,提高其運行速度,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操作熟練程度。其次,要搞好對基層單位的服務和技術指導工作,幫助其順利進行直報數據的采集、錄入、審核和上報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強化農業統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在農業統計領域還有很多不足,需要通過強化團隊建設、改進統計方法、增強意識及加強信息化建設等措施進行不斷完善,以充分發揮出農業統計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農機技術是否先進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的發展情況,所以,應用合理的方式來推廣農機技術,已經成為目前農業管理者重點研究的一個問題。對此,筆者研究了怎樣利用農機技術推廣來促進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還探討了如何把農機技術合理的應用到農業管理之中,希望我國的農業在新技術支持下可以持續發展。
1限制農機技術推廣的因素
1.1受到農機推廣模式的制約
很多農機運營模式中都存在著眾多的因素制約著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特別在技術普及模式和農業政策模式當中表現的非常明顯。農業技術管理會在眾多因素影響下發生波動,使以前制定的推廣方案無法適應現實管理,因此就延誤了技術推廣的實際進度。通常結算是和技術推廣工作相統一的,可是因為受到結算效率的制約,導致技術推廣方案得不到有效的落實。還有因為沒有合理的管理方案,知識資金不能穩定,這樣就無法普及農機技術。所以,推廣技術的工作人員應該了解農業的實際流動情況,然后再對推廣方案進行制定,這樣才能做好推廣工作。
1.2管理方案隨著運營方案的改變發生變化
在農機推廣過程中,運營方案經常會發生變化,此種情況下,管理方案就會隨之發生變化。農機推廣的資金流動與其管理方案是組合到一起再進行實施的,因此,如果一項工作出現問題,那么另一項工作就會受到影響??赡壳稗r機管理者在規劃配套管理方案時,經常對一些重要因素不加重視,進而導致資金的運營效率得不到提升,管理方案無法落實,且還無法按照規定來推廣以及普及農機技術。所以想要順利進行農機推廣需要設計一個合理的方案,這樣才能促進農業技術快速發展。
1.3農業技術的發展受到了技術管理的制約
在農機技術推廣運作速度越來越快的過程中,技術管理方式創新也制約了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如果可以把此問題有效解決,將會促進農業的發展。創新的管理方案為農業管理中的重點部分,創新方案的能力需要技術發展能力的支持。現在,有很多的企業在進行創新農業推廣時,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推廣運行情況可以衡量我國農業在農機管理方面是否實現了創新。我國很多農業管理企業在管理方面在世界上依舊處于中下游的位置,這表明我國在農機推廣方面還未實現管理上的創新。
2農機技術推廣同農業發展間的關系
2.1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非常重要
我國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農機技術的推廣,因為農機技術在農業逐漸機械化進程中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國由政府負責引導廣大農民應用先進農機進行勞作,以使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這個過程也為農業發展的一個轉型。農業機械化即人們通過不斷推廣農機技術,并逐漸將一些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成果方面還沒有較高的轉化率,這也是阻礙農業發展的一重要因素,所以,農機技術的推廣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
2.2主要農業以及農機技術的推廣同農業規劃與操作間存在著關系
農業操作以及規劃在技術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它們都能夠對農業技術的實際發展方向進行規劃,還能夠反映農業每時每刻的發展情況,并且還都夠促進生產力的不斷提高。
2.3歷史因素的影響
在社會主義背景下,由政府操控農業技術的推廣,想要將農業所具有的管理職能發揮出來,就需要認真進行農業技術的推廣。在我國快速發展農業技術中,農機技術不斷得到了普及、推廣和應用,同時農業也在此過程當中逐漸的建立起來,并得以飛速發展。
3應用創新的農機技術推廣方式,對農業發展中的問題進行解決
農業技術具有三個管理模式:其一,對制度進行規范化處理;其二,對管理操作進行精細化處理;其三,對組織工作進行協調化處理。創新化的技術推廣管理即將管理任務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人員身上,由工作人員有針對性且仔細認真的進行管理,此過程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須認真對待自身工作,并將其認真完成。想要有步驟、有順序的進行技術管理工作,并確保將當天工作高質量的完成,就需要當相應的工程完成后,及時檢查技術推廣情況,如果發現問題必須進行改正,并將技術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處理掉。其實創新化的技術推廣管理在技術推廣運行的整個過程中為核心部分,想要將推廣項目認真做好,就需要學會應用一些創新手段和技術,以此指導技術推廣工作的運行,進而使先進的農機技術可以得以有效普及,并擴大相應的使用范圍。只有了解到創新所具有的作用,才能夠掌握它內在的真實涵義。針對其內涵而言,在于把握實際運作過程中存在的推廣問題、技術方面存在的管理問題,以及技術推廣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以促使農業管理體系可以正常的運營,并促進技術推廣工作獲得更高的效能。
針對于創新性而言,技術推廣工作中如果涉及到了分工合作,就需要相關部門進行精密配合;農機推廣要和其推廣進度、推廣環境等方面進行緊密協調,同時還要與相應的部門、機構等做好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做好農機技術推廣工作。針對于創新性管理而言,即分解和落實創新管理戰略和目標的過程,使整體的運作戰略可以貫穿到所有管理環節中去,并將其自身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創新性管理還能夠促進管理執行能力的提升。當一個項目明確了自己的運營管理方向以后,就需要和技術推廣情況相結合,根據穩當的創新想法,明確困難點以及關鍵環節,有步驟、分階段的完善運轉體系,以促進一些相關體系可以快速發展,最后結合所有的創新推廣模式進行農機技術推廣,使創新化的農機技術功能在農業發展中突顯出來。與此同時,我們一定要明確的一點為,在推廣創新化農機技術時,應該將創新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有效的結合到一起,從創新角度看,是把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和一些不確定性進行結合,從而筆者認為推廣創新技術能夠將農業帶到一個正確的發展軌道之上。
4結語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第一節內容,本教學設計為該節第一課時,對應課程標準為“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按照課標要求,教材首先分析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條件和工業基礎、交通、技術、人口密度、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在此基礎上,說明東北地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進而了解其農業生產結構以及農業生產布局,最后描述在開發利用中主要由于人為原因,導致東北地區在黑土、林地和濕地等方面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本節課重點不僅要充分認識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要通過東北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這個案例,學會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科學合理分析家鄉農業發展的優劣勢,從而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農業,搞好家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學情簡析
通過前幾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基本具備讀圖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對案例學習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學生初中的區域地理知識不足,對具體某一區域的地理背景知識比較模糊,因此對具體區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徹、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讀東北地區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以及地形圖,分析并說出東北地區的氣候、地形、水資源等自然條件的特點;結合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說出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通過閱讀東北地區的交通圖和數據資料,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結合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說出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根據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進行農業生產布局并歸納農業布局特點。
過程與方法: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和東北地區地形圖,明確東北地區的地形、氣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學會與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觀圖片和文字分析東北地區土地資源的優勢表現和問題;能為家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地理;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在區域開發利用中做到因地制宜。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條件;結合已有資料,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和布局特點。
難點:對其它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五、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感性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狀況。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播放,吸引學生注意力,為新課學習做好精神準備。通過對歌曲內容的感知讓學生對東北有一個初步認識,為新課的展開創設良好的條件。
一、農業發展的地理背景
學生通過讀東北地區位置、氣候、地形、土壤、交通、工業分布等圖,確定東北地區的位置及范圍,具體評價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區位條件,得出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優勢是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然后從質和量兩方面分析。
1.地理位置與氣候特征的內在聯系(圖1)
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長季節等。東北地區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溫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熱量和水分配合協調,能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長的需要,這使得農作物生長季節集中在氣溫較高的4~10月,農事活動為春播、夏管、秋收,同時農作物適應環境多為喜冷涼品種(如甜菜)。
學生活動1:①東北大米因質優而廣受市場歡迎,這與氣候條件有什么關系?(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上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施用農藥,具有綠色大米天然優勢)②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為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有利于農忙季節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農閑時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可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等)③與我國主要農業地區相比,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劣勢,但是也可以認為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優勢。試分別舉例說明。由此得到什么啟示?(劣勢主要表現為許多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好牲畜的防寒問題。但冬季長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積雪在春季融化,可緩解春旱現象,改善土壤墑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深刻理解影響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氣候要素中的熱量要素,并能辯證看待不利因素也能轉化為有利因素。從而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地形條件(表1)
3.工業、交通、人口等對東北農業發展的影響(圖2)
4.土地資源優勢(圖3)
5.森林資源豐富(圖4)
學生活動2: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1~2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①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鄰近港、澳、臺地區,港口、鐵路和航空等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②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當地種植長絨棉歷史悠久,其市場需求大。③海南島成為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條件可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橡膠等熱帶作物的需求量大。④云南昆明附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業農業布局特點:昆明四季如春,氣候條件適宜發展多種花卉,昆明等國內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并能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拓展學生思維、培養遷移能力,使所學知識能活學活用。
二、農業布局特點
承轉過渡:通過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應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分析東北地區區域內農業生產條件差異,得出區域內部農業布局特點:東北地區可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表2)。
學生活動3:Ⅰ.大家已學習過水稻種植業的特點和地區分布。根據水稻在東北地區的分布特點,討論農業生產應怎樣處理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種植多選擇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區。東北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由于培育耐低溫的水稻品種,種植技術的進步,縮短了水稻的生產期。東北地區水稻種植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Ⅱ.東北地區畜牧業分布較廣,但是農區畜牧業在畜牧業總產值中仍占絕對優勢,這與全國其它地區的情況相似。①農區發展畜牧業有哪些有利條件?(克服天然草場夏季生長旺盛、冬季枯干造成的食物來源季節不均問題;欄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凍;畜牧業與種植業結合,廢物互用,充分利用資源;防止環境污染)②結合已學過的大牧場放牧業,為我國廣大牧區畜牧業的發展提出建議。(人工播種優質草種,改良牲畜;將草場劃片進行管理,執行輪流放牧的經營生產方式,但不宜種植糧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場沙化;增打機井,保證人畜飲水)
Ⅲ.分析歸納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的自然條件,并填寫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