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村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作用
1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有利于提高人們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本文從理論指導與解決方案兩個方面總結了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關注并支持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與支持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保障,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因素。農村經濟管理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通過農村經濟管理的強化可以使各區域因地制宜進行農村資源的充分利用,在構建農村經濟發展規范制度的基礎上避免農村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在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基礎上激發農村經濟的發展潛力。
1.2提供理論指導與解決方案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被推上了歷史節點,社會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科技與網絡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對農村經濟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與要求。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解決方案和發展方向的指導,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措施
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農村經濟管理的過程中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證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效果,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農村主要是進行農業生產的陣地,發展農村經濟要從農業生產入手。隨著科技發展,一些先進農業生產機器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在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夠快速接受先進機器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重要性,在學會使用機器的基礎上進行農業生產,以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2.2制定科學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
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可以對農村經濟發展指導和約束。管理制度在構建時要以農民認識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為基礎,以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轉型,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科學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進農業生產機器進行農產品的加工,以拓展農產品市場,在豐富產業鏈條的基礎上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性與環保性,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基礎上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2.3加強管理工作中的細節
在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細節決定成敗。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包括合作社建設、賬務管理、集體資產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推進,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越發復雜,管理人員及管理部門的責任越來越重,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在國家不斷強調農村經濟管理重要性的基礎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需要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進行工作創新,要強化細節管理。經濟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要不斷與農民進行接觸,了解農民的具體需求,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報告的撰寫,以減輕農民負擔。
關鍵詞:交通運輸 經濟發展 關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交通運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不斷增加,已經逐步發展成為社會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交通運輸是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相互聯系的紐帶,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需要交通運輸來做保障,對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對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一、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的現狀及特性
(一)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的現狀
交通運輸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之一,屬于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人們進入全流通時代,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顯著。隨著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促使交通運輸業得到了飛躍發展,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使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有利條件。
(二)交通運輸的特性
1、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特性
眾所周知,交通運輸是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是實現整個社會發展的命脈。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交通運輸不僅是市場機制作用于人類經濟行為的物質前提,更是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倘若沒有與社會發展相匹配的交通運輸,就無法形成一個合理的、穩健的市場經濟運行環境。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來分析,交通運輸起著支撐作用。這表現為:經濟開發區的交通路線日益完善以及交通運輸成本不斷降低,加大了相互之間的經濟交流。
2、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交通運輸始終發揮著先導性作用
一般而言,交通運輸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交通運輸的日益完善,也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一,隨著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也加大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的相互聯系;第二,健全的交通運輸體系是保障我國經濟發展與整個社會快速發展、共同進步的保障,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利支撐,同時也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根本需求。
二、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
一般而言,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既相互影響,又相互聯系,研究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交通運輸與國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對交通運輸業未來發展方向、發展目標作出規劃,合理調整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程度,對于促進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交通運輸屬于基礎性產業,一個國家交通運輸的發展水平與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具體來講,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這樣就加大了各城市之間的相互交流,從而對交通運輸系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交通運輸系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倘若沒有健全的交通運輸做支撐,社會經濟的發展就不會長久。所以,交通運輸的發展會直接關系到人才的流動、資源的配置、信息的傳播,這樣就會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此外,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具有反作用,這主要表現為國民經濟在得到快速發展后,受國內外需求擴大的影響,運輸需求也不斷擴大,促使運輸行業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三、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近幾十年以來,我國一直都非常重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不斷加大投入,交通運輸業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狀態,而且我們不難發展交通運輸與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相互吻合,這也是交通運輸發展和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的關系。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要想得到健康、持續發展,就需要有一個高效、安全、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做保障。這主要是因為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能夠加強各地區間的相互聯系,而且能夠彌補這個地區地理位置不佳的狀況,從而實現各個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
交通運輸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脈,倘若交通運輸不能夠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那么不但不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反而還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發展的狀況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縮短了不同經濟圈及工業區之間的距離,能夠逐步形成統一的市場競爭機制,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出了優越環境。與此同時,便捷的交通對人才的交流、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僅利于拓寬人們的視野,而且利于生產資料的優化配置,加大了不同地區的經濟交流,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加快交通運輸發展的對策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何更好地促進交通運輸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工業化進程的重要物質基礎??v觀工業化國家發展的規律來分析,我們得知在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以及中級階段,交通運輸的發展速度是應該高于經濟的發展速度,然而發展到工業化的后期,交通運輸的發展速度既有高于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有低于經濟發展速度,在實現了工業化之后,就可以讓交通運輸的速度稍微低于經濟的發展速度。如今,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就應該充分認識到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加大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并將此作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據有關統計表明,我國每年投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約為3000億元,約占全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二)切實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率,促進交通運輸體系的不斷創新
眾所周知,交通運輸行業包含很多種運輸方式,而且不同的管理體制和不同運輸方式的改革所具備的內外部環境都不相同。加快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嚴格遵守政企分開、權責一致以及精簡高效的原則,堅持改革的市場取向,敢于打破行業之間的壟斷,對市場經濟進行規范,最大限度地發揮運輸資源配置的作用,以便建立起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現代化交通運輸管理體制。
(三)促進交通運輸體系結構的調整
隨著國家對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交通運輸需求及交通模式,特別是現代物流的興起和發展,對我國交通運輸業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據中國物流信息統計表明,在2012年上半年我國物流達到了83.6億元,同比增長10%,可以支撐國內經濟7%到8%的增長水平,社會物流總費用為4.1萬億元,由于現代物流即第三方物流還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存在較大的市場潛力。簡而言之,現代物流就是指原材料、產成品,從出發點到最終點所包含的一系列相關信息的有效流動的整個過程,有機的將運輸、倉儲、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結合在一起,融入了當前最先進的供應鏈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品生產和流通之間的時間,盡可能地降低物料成本,切實提高自身競爭力。
總而言之,交通運輸的發展不僅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響日益顯著,對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及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期,交通運輸要想與經濟發展相一致,首先就應該為經濟發展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若我們只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忽視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久而久之,就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因此,重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從而就需要加大對交通運輸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優化交通運輸結構,逐步降低社會經濟系統中的物流成本,這樣才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最終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京,黃謙,吳照章.我國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交互關系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0(06)
[2]王譯.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發展關于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02)
[3]王慶云.優化結構把握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J].綜合運輸,2009(05)
[4]刁長河.淺談交通運輸對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宏觀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09(07)
一、加強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的必要性
在當前經濟市場的迅速發展下,傳統的經濟體制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與完善。公路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著經濟市場進行改革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才能更好的跟上經濟的發展步伐。由此可見,完善公路運輸管理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形式,在其加強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公路運輸經濟管理在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其核心在于滿足當前社會的生產需求,換而言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需求,也是經濟市場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在實踐管理的過程中,必然要隨著社會發展而加強、完善。其次,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公路運輸作為當前經濟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濟發展與公路運輸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聯系,良好的公路運輸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保障,而經濟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公路運輸的穩定發展。由此可見,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公路運輸經濟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首先,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核心基礎在于公路運輸,表現較為突出的在于內陸地區以及經濟不發達地區。作為整個交通運輸的主干線,公路運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相關工程項目的建設及發展,且隨著高速公路的建設成為我國交通運輸行業中的“領頭羊”,由此不難推出,公路在當代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基礎性的作用。
其次,在公路運輸發展的過程中,對公路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只有直接影響。面對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設,推動該區域與其他地區的聯系。一個地區在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公路網的狀況將直接影響著當地的經濟發展;完善的公路建設,能夠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再次,在發展地區經濟的過程中,良好的公路運輸能力,能夠更好的吸引外資,帶動地區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以此來加強該地區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往來。此外,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公路運輸發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
最后,完善公路運輸與經濟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主義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且作為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基礎,公路運輸能夠有效的推動人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人們生活中各種物質需求,同時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系,為促進建立和諧的公路交通體系奠定結實的基礎。
三、市場經濟體制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的改革措施
1、完善公路運輸管理
完善公路運輸管理,是實現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時也是確保公路運輸經濟管理順利實施的重要依據。在當前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公路管理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關部門能夠結合著我國公路的實際發展狀況,制定出科學、完善的運輸管理政策,以此來促進公路運輸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成本管理與控制
在公路運輸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公路建設成本的管理與控制,能夠在保障公路建設質量的同時,還能確保公路投入使用后產生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實行全面預算管理,也是公路運輸經濟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強公路成本管理與控制的過程中,編制工程施工預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并結合著公路工程的實際施工狀況,使工程預算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責任、權能、利益相結合的基礎上實現各責任單位的預算體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監督、激勵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業內部存在的管理問題,同時完善施工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在公路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工程的預算成本也在一定基礎上反映出公路施工企業的平均成本水平。在整個公路建設計劃成本建設的過程中,是指結合著公路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根據計劃期內的相關資料,由相關人員在實際成本發生前預先編制出人工費成本控制計 劃、材料成本控制計劃、機械設備成本控制計劃、管理費用成 本控制計劃、臨時工程費用成本控制計劃。在公路工程實際施工中,每一項公路項目都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精心的預測,并在項目開工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并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精心選出合適的施工方案,嚴把施工原料關,在確保工程施工質量的同時,還能從根本上減少工程的成本投入,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礎。
3、 將經濟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結合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隨著時代的推進,我國在傳統和現代文化發展中一直尋找平衡。加之,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各種地形資源都有涉及,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旅游資源較為富足和全面。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和運行,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全面、快速的發展,僅僅幾十年,我國就實現了開始的一窮二白到當前的國家經濟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好的被滿足。而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之下,我國的經濟結構逐漸開始了轉型和升級,其中,旅游經濟愈發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之一。當前,我國絕大多數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已經意識到旅游經濟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效果,開始立足于自己省份環境的特點,積極對當地的旅游業進行開發和完善。根據當地的資源進行針對性的,因地制宜的發展和建設。例如,海南、北京等省市已經將旅游業作為當地的重要經濟支柱,成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已經將旅游經濟作為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面,并作為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因素,具有很高的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價值。
二、我國當前旅游經濟的省際差異比較
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的旅游經濟發展前景較好,速度較快,經濟效益也較高。但是,我國總體的旅游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能夠達到每年平均接待海外游客100萬人次,而對于廣東來說更是有著高達600萬的接待人次,這些省市是我國旅游經濟的第一階隊。而類似于云南、貴州、山東、浙江等省市則是第二梯隊,也是我國的最為主要的旅游經濟發展省市,其對外接待游客能夠達到50萬人次,而接待國內游客能夠達到1500萬人次,其發展空間大。但這些省市同我國發達省市的旅游經濟還有著一定的差距和不同,對此,當地的旅游主管部門和企業都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并積極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而第三梯隊,則是西藏、青海等欠發達的省市,這類省市旅游業資源開發較少,雖然有著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自然環境資源,但是限于當地交通結構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當地無法承載太多游客,更不能為其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這樣對于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是負面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在進行旅游經濟發展時,當地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還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公共服務作為基礎保障。旅游資源豐富能夠推動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這僅僅是發展旅游經濟的前提,但旅游經濟不可能在缺乏基礎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的環境中發展,缺乏交通、生活等基礎服務,會大大降低國內外游客前往當地旅游的意愿,對于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來說,反而會大大降低其發展效果和旅游經濟發展質量。
三、我國進行旅游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研究我國的旅游經濟發展情況時,需要有一個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只有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之上,在進行旅游經濟研究時才能更加地專業、科學和準確,對于我國未來旅游經濟的發展才會有較為深刻的影響意義和價值。首先,對于當地的旅游接待人數,可以分為國外游客接待人次以及國內游客接待人次,并進行游客形象畫像分析。其次,對于當地的旅游企業來說,數量、質量和類型等是當前旅游經濟評價指標的重要內容。最后,對于當地旅游經濟的外匯等方面,也因納入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成分和因素的考慮和分析中?;谝陨蠋讉€方面,當前,我國主要從六個方面進行旅游經濟的細分評價,分別為海外游客接待人次、國內游客接待人次、旅游外匯經濟、旅游企業數量、國內旅游經濟收入以及國內旅游企業的資產數值。通過這六個能夠量化的方面能夠為我國的旅游經濟數據分析打下基礎,更有效率的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并且相關數據也能夠較為準確,不是含糊不清的數據資源。
四、中國旅游經濟的分析結果
從我國不同省市的旅游經濟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旅游經濟的省際總量差距還是較大的,其中,首先是以經濟較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3座城市為主的旅游重點城市,和以江蘇、浙江為主的旅游省份,而這5個省市成為我國當前的主要旅游經濟發展城市,其當地的旅游經濟創造出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展前景也是較好的。而第二梯隊的省市,由天津、遼寧、海南、山東等15座城市領銜,成為我國旅游經濟發展的后背力量,其旅游經濟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而發展,其發展前景和發展速度還是值得期待和關注的。而在根據六大評價指標進行研究分析后,我國的旅游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大陣營,第一大陣營就是我國旅游經濟得分最高的城市,對于我國整體的旅游經濟有著帶領效果和領頭作用。而第二大陣營則是我國的中堅力量,對于吸收其他地方的游客有著關鍵地位,并且第二陣營的城市數量較多,雖然其服務能力以及游客承載能力相較于第一陣營來說還有差距,但是其針對性的旅游發展特點對于我國的整體旅游經濟發展還是有著關鍵效果和影響意義的。而第三陣營則是我國旅游經濟欠發達省市,其主要限制于當地的社會基礎設施發展狀況或者是本身自然資源較少的緣故,導致實際的旅游經濟發展程度較低,但是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還是有著推動意義和價值的,對此相關旅游企業和旅游部門對于當地應該引起重視,因地施策,提高旅游經濟發展的針對性和價值性。
關鍵詞: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廈門市
中圖分類號:D6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二者存在著密切聯系。一方面,經濟發展為公共服務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公共服務則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因此,在公共管理改革與實踐過程中,必須實現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保持公共服務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本文力圖在對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及其影響程度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廈門市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進行實證檢驗,明確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不同公共服務領域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從而構建一套關于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互相適應的有效機制,以期實現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均衡。同時,課題組立足現狀,在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技術的基礎上,提出實現廈門市公共服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理論基礎
經濟發展是提高政府財政支出,促進公共服務發展的基本條件。同時,公共服務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動力。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公共服務的發展水平要與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一)經濟發展是公共服務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狀況制約公共服務的發展。沒有可靠的財政保障,政府的公共服務便無從談起。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正是由于經濟不景氣導致政府財政吃緊,福利政策難以為繼。政府公共服務因而轉變了發展方向。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帶動公共服務的發展。經濟發展不僅為公共服務提供了更多的財政保障,同時也促使公眾生活水平提升,從而對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經濟發展要求公共服務的發展
公共選擇理論家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公眾會變得越來越理性,對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產生更高的要求。民選政府因此會面臨更大的壓力,甚至出現“政府超載”。由此,經濟發展過程中會蘊藏著因期望落空而出現革命的危機。作為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扮演了社會“緩和器”的角色。此外,公共服務還服務于國家的發展戰略,即通過對基礎設施,科教文衛等領域的投入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本。
(三)公共服務發展水平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公共服務的發展水平之所以對國家或區域經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由公共服務自身的功能決定的。一方面,公共服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具有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人身發展、保證有效市場需求、保障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功能;另一方面,公共服務支出的規模和結構對經濟增長也具有明顯作用。政府的投資性支出為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必要性條件。
(四)公共服務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若公共服務水平落后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可能導致公共基礎設施滯后、收入差距擴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社會矛盾尖銳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經濟發展。若公共服務水平超前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則意味著公共服務財政支出超出了政府正常承受力,勢必會加重企業和公民個人負擔。同時,過于完善的福利制度會帶來“福利病”。
二、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機制建設國內外經驗的啟示
通過對美國、英國、北歐以及我國神木、吳起等國家和地區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可以得出: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但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對公共服務的投入應有主次之分。具體來說: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維護性公共服務是基本,政府應以社會性公共服務為主,經濟性公共服務為輔。尤其要注重對社會性公共服務中的社會保障服務的投入和關注;在經濟衰退的階段,維護性公共服務是基本,應著重發展社會性公共服務(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和經濟性公共服務;在經濟低靡階段,國家財政在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應首先保證對維護性公共服務的投入,其后應以經濟性公共服務為主,社會性公共服務為輔。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從短期來看,我國應積極的社會政策,完善醫療、養老、職業發展等社會保障體系;從長遠看,我國應考慮如何控制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避免陷入“福利國家”的困局。
三、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性
通過對廈門市公共服務支出狀況與經濟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課題組對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論證。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廈門市基本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整體而言,廈門市公共服務的質量處于較高水平,其中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公共交通、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供給狀況較好,市民較為滿意。但在個別領域,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和供給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就業易受到國際、國內經濟發展情況影響較大,而且就業方式以親友委托為主;二是社會保障領域中住房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障水平均等化方面還存在不足;三是公共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衡,城市與鄉鎮、島內與島外差距較大。
通過對廈門市1981年至2011年的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課題組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隨著經濟發展,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研究發現,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綜合指數的變動趨勢與公共服務項目三十年來發展的基本情況相吻合,且綜合指數的趨勢在2001年后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增長。這表明廈門市政府致力于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改善民生實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也進一步說明廈門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其合理性與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廈門市公共服務綜合指數和經濟發展水平(GDP)之間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公共服務水平綜合指數的提升對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
第三,廈門市公共服務相應領域的財政支出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且根據線性規劃的數據結果,得到公共服務支出七個領域的最優投入,分別為:公共安全占財政總支出的最優比例4.31%,公共教育則占13.03%,文化傳媒應為6.49%,醫療衛生3.87%,社會保障和就業占2.43%,科學技術2.67%,基本建設與公共交通18.04%。就當前而言,廈門市正走向大眾高消費時代,公共服務應從以社會基礎設施為主的服務結構轉向以教育、衛生、保健和社會福利
為主的公共服務結構。這也說明廈門市“十二五”規劃在公共服務領域財政投入的合理性。需要強調的是,基礎設施領域投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會使經濟發展水平下降6.45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基礎設施大多投資巨大、建設期長,由政府投資建設必然擠占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其他公共服務所需開支,從而對經濟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為進一步預測廈門市未來五年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互影響的相關趨勢,判斷二者是否依然呈現相互適應的均衡狀態,課題組依次采用了向量自回歸(VAR)模型、脈沖函數、方差分解與外推預測來構建出“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動態均衡”模型。
近30年的數據表明,廈門市經濟發展水平(GDP)有76%左右的比例是由自身及其它因素所決定,公共服務綜合指數對經濟增長變化的解釋程度在13%以上。這表明,廈門市公共服務綜合指數對宏觀經濟有相關影響作用。由于過去30年廈門市公共服務投入重點主要集中于社會基礎設施方面,所以13%的貢獻率也主要是基于基礎設施的投入效應。隨著社會基礎設施的完善,廈門市將進入內生增長形成的可持續發展中,公共服務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對公共服務領域的相應投資,以期擴大廈門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良性循環的經濟模式。
依據廈門市公共服務綜合指數與經濟發展水平互動關系的外推預測,2011-2016年,廈門市公共服務綜合指數和GDP的發展情況為雙向持續增加。但在2015年將會出現一個稍有減弱的趨勢,2016年該減弱趨勢將反彈上升。結合公共服務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正相關關系及滯后性特征,政府應準確把握公共服務投資及其他投資的適當合理時期,以此來避免經濟衰退。
四、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有效機制
課題組在結合前述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以及動態均衡模型的基礎上,依據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構建出了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機制框架。
(一)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機制框架
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互作用的機制表現為: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意味著公共服務體系自身建設的完善,并為社會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和動力。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則意味著財政收入水平的提升,從而能夠進一步增加對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投入,為公共服務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谏鲜鲎饔脵C理,課題組進一步構建出了廈門市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機制框架(圖1)。
在這一機制下,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對經濟發展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個長期的動態均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公共服務水平的發展沿革與相應的經濟發展階段是相適應的。并且,從公共服務效應的滯后性來看,經濟發展必須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才有助于政府準確把握在公共服務領域進行投入的合理時期,從而實現經濟發展水平與公共服務水平的長期均衡發展。為此,必須考慮以下幾方面的要素:
首先,應當確定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的公共服務需求,這也就意味著政府必須明確不同時期公共服務發展的重點領域。以此為基礎,應當樹立服務型政府理念。
其次,服務型政府在發展公共服務水平的過程中,應當明確公共服務支出在財政投入(支出)中的合理規模與結構。其中,尤其要關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投資在公共服務支出中的合適比例。
再次,在重點發展的公共服務領域中還必須確定最優的公共服務水平。
最后,在明確合理的基礎設施投入與最優公共服務水平后,政府則應當通過多元化主體的供給模式實現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而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則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合理機制。
(二)實現公共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對策思考
根據W.W.羅斯托和馬斯洛雷夫的經濟增長階段論,并結合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當前廈門市社會發展處于成熟期,并正走向大眾高消費時代。在這一時期政府公共服務從以社會基礎設施為主的服務結構轉向以教育、衛生、保健和社會福利為主的公共服務結構。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重點推進:
1、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一是要樹立公共服務理念,重塑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安排者”和“提供者”角色,承擔起財政籌措、業務監督和績效評估的責任;二是明確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責,按照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實行責任分擔;三是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由“建設財政”向“服務財政”轉變,提高社會性公共服務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例。
2、制定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明確未來發展重點
政府有必要在“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廈門市年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五年規劃”,科學把握公共服務投入的合理時期與重點領域,消除對經濟發展產生的波動影響。針對“廈門市2012~2015年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一方面要突出關鍵領域,將文體休閑、醫療衛生、就業服務等民生領域作為未來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著力點,加強公共政策和公共財政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謹慎確定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在公共服務支出中的合理占比。對于由此而帶來的資金短缺問題,可通過完善投融資體制,利用“準地方政府債券”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來加以彌補。
3、確定公共服務支出的合理規模,實現公共服務的最優供給
公共服務支出的增長與規模并不是無限度的,存在一個最優公共服務水平。過多的公共服務支出不僅會擠占經濟發展資源,同時也會因過多的稅收而產生效率損失。對此,課題組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基于廈門市特定技術、勞動力、資本存量以及相關的系數等因素,研究和構建廈門市公共服務最優供給模型得出:公共安全占財政總支出的最優比例4.31%,公共教育則占13.03%,文化傳媒應為6.49%,醫療衛生3.87%,社會保障和就業占2.43%,科學技術2.67%,基本建設與公共交通18.04%。并建議推行“廈門市公共服務持續改進計劃”,利用市民態度調查或市民滿意度測評等技術,定期(每年)對廈門市公共服務發展質量的總體情況及各項公共服務發展狀況進行測評,從而及時調整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供給范圍。
4、完善制度與組織建設,保障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當前,主要工作有三個方面:第一,加強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監管職責,可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與干部選拔、任用和內部激勵相聯系,并結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第二,采用公司合作、特許經營、憑單制、志愿服務、自我服務等方式,培育市場和社會力量,形成公共服務的多元供給競爭機制;第三,通過引入市民滿意度、專家評估、效益審計等多種手段,對單項公共服務和綜合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過程和結果進行績效評估。
針對廈門市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十二五”期間,廈門市應
當重點關注文體休閑、就業服務、住房服務以形成對經濟發展的合力,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加大對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的投入,為經濟持續發展打好基礎;醫療衛生、教育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雖然對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解釋力,但現有水平已經位于全國前列,今后應側重于保持。
文體休閑領域: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升“島外”和基層政府文體休閑服務供給能力;二是加快以動漫產業為代表的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打造“創意城市”;三是開展各類文體項目,促進市民全面發展。
就業服務領域:一是加大就業扶持力度,合理控制失業率;二是降低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及時調整最低生活標準和市民工資水平,確保市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進一步做好失業保險工作,建立和完善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運行機制,著力提高城鄉各類勞動者創業就業能力。
住房服務領域:一是合理調控房地產市場,促使房價回歸理性;二是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的社會保障性住房體系。通過調整住房服務支出結構或創新以房租補貼等形式資助有住房困難的低收入群體;通過新建、改建、置換、收購等方式多渠道提供各類保障性安居房。
基礎設施領域:“十二五”期間,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需要有的放矢,重點保證對“廈漳港”、城市圈交通網、島內外交通網的支出;水質綜合達標率、燃氣普及率等基本生活設施應保持現有的支出水平;萬人公廁數量、每萬人占有城市公共交通營運車船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后,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并且該類基礎設施投入對于廈門市城市品牌維護和公民滿意度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應逐步加大該類基礎設施的投入。
環保服務領域:一是加大財政支持,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和產品,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產業;二是擴大森林覆蓋率,美化城市環境;三是針對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推動作用的滯后性,要堅持長遠發展的眼光,確保環境保護政策的持續性。
關鍵詞:農業經濟;現狀;對策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摒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轉型為現代農業已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農業轉型過程中,既存在諸多的困難與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本文就如何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為切入點,淺談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1.1農業資金技術短缺
農業的生產離不開資金技術的投入,但在實際的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投入嚴重不足以及農業資金技術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而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沒有有效的保障。就當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形勢來看,我國對穩定型農業投入的相關機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級相關部門在對農業經濟基礎的投入上并沒有做到嚴謹,仍然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并且資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農業經濟基礎較為薄弱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阻礙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農業經濟基礎。在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發展首先面臨的第1個問題便是基礎設施的落后。例如,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現象。不要說使用大型的耕種、收割設備,即使小型的收割機、打谷機也沒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農村地區的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甚至是沒有。水利設施的不健全,導致許多農民依舊“靠天吃飯”。如果不改變農村農業的基礎設施,形勢下的農業經濟又如何取得良好的發展?
1.3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
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另一因素是較為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暗陡鸱N”的原始農業生產方式雖然基本絕跡,但不可否認“牛耕人種”的情況并不少見。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廣大農村地區。這種農業生產模式規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嚴重存在技術含量不足的情況。直接導致了農業生產與規?;纳a標準線不合等問題的出現,使得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受到嚴重的影響。此外,我國經濟落后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現代農業的生產、銷售、經營、管理意識。
2.解決對策
2.1加大農業發展的投資力度
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全面加大對農業經濟的投資力度。現階段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投資力度想要得到落實,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實強農惠民的相關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要重視,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模式,對農業資金進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對農業投資過程中,應遵循“密集化”原則。農業資金如果過于分散,必然導致各地區、各工程“捉襟見肘”,難以達到預期理想的效果。應該集中有限的資金,投入建造高質量、高性能的農業基礎設施,工程量雖少,但是具有長遠的使用性、高效性。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攜手努力。需要加強農村地區的農業基礎實施;需要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需要進一步擴大對農業的經濟投入。
2.2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
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是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鄉鎮領導需加強農村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只有農業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城鎮經濟才能取得明顯的發展。此外,鄉鎮領導應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使用,加大農業科研創新能力;鄉鎮農業經濟想要發展還可以通過鼓勵企業投資的方式,改變鄉鎮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將良好的技術水平加以推廣利用,我國的農業經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農業企業。政府鼓勵、引導農村建立微型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眾所周知,加工后的農產品,市場價格約在“原產品”的3倍以上,利潤高且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實屬一舉兩得。
2.3全面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綜合性的網絡化基礎設施缺乏
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經濟圈以小時覆蓋。從甘肅來看,經濟一體化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一是在鐵路運力方面,鐵路運力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鐵路交通運力分布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二是高鐵方面,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之下,甘肅形成了“蘭新高鐵”“、成蘭高鐵”“、蘭渝高鐵”和“寶蘭高鐵”,但這顯然無法滿足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需求;三是在機場方面,機場的航班、客流相對較小,出現供需失衡的問題。
(二)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經濟一體化進程受阻
甘肅緊跟時展的步伐,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導致經濟一體化進程受阻。首先,區域經濟發展的立足點不同,甘肅有國家級貧困縣四十余個,且主要分布在隴南邊遠地區、慶陽老區等地區,這就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問題比較顯著;其次,以蘭州為中心城市的發展模式,缺乏良好的帶動力和輻射性,導致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比較被動;再次,資源發展不平衡,交通資源、水資源的補償失衡,成為制約甘肅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圖1所示,2014年甘肅各設區市人均工資情況。作為省會城市的蘭州,相比于天水、酒泉和張掖,人均工資反而出現嚴重偏低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蘭州在充足資源的情況下,比較欠缺發展的帶動能力,影響了以蘭州為中心,甘肅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
(三)城市體系不完善,結構梯度不合理
甘肅處于欠發展省份,本身具有強勁的發展潛力,但就當前的發展形態來看,既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定的發展瓶頸。一方面,城市體系不完善,導致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吃緊;另一方面,城市結構梯度不合理,產業規?;?、產業鏈尚不完善,一體化經濟發展的擴散,周邊落后地區難以有足夠的能力接收。
二、深化甘肅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對策
當前,甘肅正處于發展的新階段,如何抓住發展的新機遇,是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甘肅經濟騰飛的關鍵。甘肅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優化與調整,關鍵在于如何進一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區域協調規劃,從本質上夯實發展的基礎。那么,具體而言,深化甘肅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應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體系,創建一體化發展的良好基礎
完善的交通設施網絡化體系,是當前甘肅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紐帶。交通網絡化體系的形成,縮小了區域內的空間距離,卻擴大了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空間。一是通過以蘭州為中心的交通一體化,實現甘肅區域經濟發展的聯動性。二是高鐵建設步伐應加快,在已有的四條高鐵線的基礎之上,形成幅員更加廣闊的高鐵覆蓋。充分依托高鐵建設,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步伐,讓經濟發展圈在良好的聯動機制下,獲得長足的發展。三是甘肅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一點又集中體現在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的落后性。在深化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要針對各區域經濟體的均衡發展,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增強區域的協調規劃,實現區域內部的協調發展
甘肅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推進,應進一步退出以市場為主導下的發展模式。甘肅作為西南欠發展省份,在“弱市場”的格局之下,應進一步增強區域的協調規劃,著力打造“強政府、強市場”格局之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良性鋪展,這更符合甘肅省的省情和發展的需求。此外,甘肅省要成立由省政府、發改委為牽頭的區域協調發展聯席會,讓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以一體化戰略合作的方式具體體現并深化推進,更具有長遠的發展意義。
(三)完善城市等級體系建設,擴大中心城市的帶動力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點,在于中心城市帶動力、輻射力的有效體現。因此,甘肅在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應進一步完善城市等級體系建設,確保以中心城市為輻射圈的發展動力。并且,區域經濟要以整個城市群的經濟利益為出發點,強調各方利益的有效協調。甘肅經濟發展基礎薄弱,但發展的空間巨大,這就決定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同樣具有廣泛的發展空間。一是甘肅經濟發展與產業轉移應該從甘肅整體城市群的發展廚房,做到各方利益的協調;二是甘肅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應注重產業格局的優化發展,充分利用區域經濟內豐富的資源,以及良好的經濟基礎,深化經濟一體化的內涵;三是重點區域進行城市群功能定位的協商,明確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定位以及布局。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