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5: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災害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U45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近年來世界上自然災害不斷,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類型多,發生頻繁,災害損失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加強救災和防災意識、共同抵御自然災害是人類安全發展、和諧共存的必然要求。旅游業作為整個社會中的一個產業,其涉及的各個領域無疑也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尤其是旅游目的地發生自然災害時,旅游業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因此,針對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本文從自然災害的特點和發生過程兩方面,探討了旅游業危機管理的原則和對策。
一、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
自然災害是指在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系統中,某一地區在某一時期,由于某一個或某幾個自然因素發生較大、較快變化,當其變化強度超過一定的閾值時,給人類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破壞或造成巨大損失的現象[1-2]。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是指自然災害的存在和發生對旅游業的各個方面所具有的潛在和現實的危害或不利影響。主要有如下方面:
1.直接破壞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設施,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重大自然災害的破壞力是極大的,它直接會對旅游目的地本身如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礎設施、旅游交通設施和接待設施等造成不可逆轉的大面積的物質損害。這使得受自然災害打擊的旅游業的恢復非常困難,目的地的旅游配套設施恢復正常運轉并非一日之功[3]。同時,自然災害也給目的地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東南亞海嘯事件中就直接造成經濟損失上億美元,人員傷亡達到22萬人[4]。
2.抑制旅游目的地游客數量增長,減少旅游收入
一方面,可能由于災害在具體形式上截斷了游客出入目的地的通道[5]。另一方面,旅游產品的營銷存在異地性的特點,當自然災害發生時,游客或潛在游客便會感覺到自己的安全可能得不到保障,因而取消出行決策,降低游客對該目的地的信心和對目的地的忠誠度。
3.影響旅游營銷的渠道,損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與吸引力
在旅游營銷渠道上,自然災害的發生常常致使許多旅行社中斷提供向該旅游目的地的服務,從而影響其營銷的渠道[5]。
二、旅游業因自然災害發生過程而實施的管理措施
任何自然災害都可以分為發生之前、發生之中和發生之后三個階段[1],在面向自然災害的旅游業危機管理中,由于自然災害的發生常常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在實際中更側重于危機管理計劃的制定以及危機后的恢復,而非危機發生前的規避[8]。
1.發生之前階段的旅游業管理
自然災害的發生具有突發性,管理者無法對其具體情況進行預測,只能通過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行業規范,成立專門管理組織等方式來積極預防。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遵守法律法規,制定行業規范。二是成立自然災害管理小組。三是制定危機管理計劃。四是培訓從業人員。
2.自然災害中間階段的旅游業管理
在自然災害發生的中間階段,進行旅游危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保證游客的人身及財產安全,降低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因此,在這個階段管理措施主要有:第一,加強部門合作。通過危機管理小組的協調作用,在統一領導下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通過信息共享、強化交流、共享救災資源等方式,來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第二,保證游客安全。保證游客安全是災害管理的主要任務之一。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危機管理小組應當指定專人負責游客的疏散和安撫工作,盡可能保證游客人身安全和財產不受損失,同時,避免混亂情況下引發其它的連鎖危機。第三,核查損失。在對災害發生地現場清理的基礎上,對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應進行調查與核實,為以后災害評估和災后重建做好準備。
3.自然災害之后階段的旅游業管理
自然災害為旅游目的地帶來的損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因此,在這一階段就應加強災害后恢復和重建工作。主要措施包括:第一,災害影響評估。開展自然災害對經濟和社會影響的評估,可以了解具體的損失,為后續恢復工作打下基礎。第二,災后重建。在自然災害結束之后,管理者應在安撫受災群眾、重建商家信心、制定新型投資計劃和修訂抗災策略的基礎上,制定規劃,重建被毀的基礎設施、復原環境受損的區域,對目的地實施重建工程。第三,市場營銷。在完成影響評估后和災后重建的基礎上,為了重新使目的地走向市場,管理者應當進行市場研究,根據游客消費狀況和市場需求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營銷,重新恢復游客信心,以爭取客源,盡早擺脫自然災害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達源,閭國年.自然災害學[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3.
[2]張金屯.應用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Durocher J. Recovery marketing: What to do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4, 35(2): 66-71.
關鍵詞 地方政府 自然災害 信息公開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自然災害中地方政府信息公開,對于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保障公民知情權都至關重要。然而,搞清楚在自然災害中政府信息公開內容是什么,更是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內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緊急突發事件往往會對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構成一定的威脅,所以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就應該將公民權力的保障放在應急管理的重要目標而加以關注。在應急管理中保障公民權利,尤其應該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知情權就是與事件相關者了解事件真實情況的權利。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情權的保障就顯得尤為重要。
政府信息公開既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論作為前導和立身之根基。政治學理論中的人民理論告訴我們:在民主共和國家,公民是權利的主體,應享有政府信息等權力。更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是一種公共權利資源,應當屬于者所有。作為社會學理論之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民主思想也告訴我們:為政需順應民心、合乎民意,以人為本。
因此,無論從應急管理角度還是從政府信息公開角度,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都應以保障公民知情權和以提高政府和公民成功應對自然災害管理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自然災害各階段政府信息公開內容的側重點
自然災害生命周期各階段政府信息公開內容的側重點是不同的。災前信息公開內容的側重點在預警信息和避險信息;災中的側重點在災情匯報和政府應急措施信息;災后的側重點在善后處置信息和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
(一)災前。
應對自然災害,單憑政府單方面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與公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尤其是自然災害發生的前兆階段,政府只有及時、坦誠地向社會公布相關預警信息和避險信息,使公眾具備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了解具體的防范措施,才能促進政府和公眾的相互協調、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避免損失的進一步擴大,甚至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這就要求政府將歷史上類似自然災害的相關情況及其成功應對經驗、自然災害應對所依據的相關法律法規、專家名錄信息、專家知識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及時給社會公眾,以供借鑒;告知公眾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的類別、預警級別、可能影響的范圍、可能的危害程度、可能的起始時間和延續時間等,并將自然災害爆發前公眾應當做好的防范措施和相關準備、注意事項及時公布,以為公眾提供行動指南。
(二)災中。
自然災害發生時的應對階段,主要公開的政府信息應該是災情匯報和政府應急措施信息。美國危機管理的權威顧問勞倫斯·巴頓提出了公眾在每一次危機中都會提問的三個問題:“發生了什么?事情是怎樣發生的?為了確保類似事情永不發生,你將采取什么措施?”能夠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就可以成為撫慰公眾恐慌心理的第一服鎮靜劑 因而也應該是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政府應該首先重點公布的信息。具體到針對自然災害事件,政府首先要權威的災情信息,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原因、災害影響的范圍、嚴重等級、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情況、災情進展。其次,政府應該立即公開應急措施信息,包括已經采取的措施、正在采取的措施和即將采取的措施。特別是針對人員轉移安置、救災物質的發放情況、商品供應信息、社會治安情況、水、電、煤氣等市政生命線以及交通信息等關乎民生的應急措施信息,更應該及時準確。
(三)災后。
自然災害發生后的恢復階段,主要公開的政府信息應該是善后處置信息和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善后處理措施具體包括災后恢復所需的時間估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加快恢復,如何對受災地區進行修復和重建,告知受災群眾如何進行救濟和賠償,公布捐贈電話等。在這個階段特別應該公開的是災后重建的資金使用決策、管理過程、投入情況、產出情況、民眾參與情況等災后重建資金情況。 自然災害評估報告是一次自然災害發生之后的總結,政府通過總結吸取經驗和教訓,以達到提高今后應對自然災害管理能力的目的。報告應該重點包括:查清災害的性質和責任,提出對災害責任者的處理意見;總結災害發生的經驗教訓;災害帶來的長期影響有哪些和如何減少或消除長期影響。
三、結語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內容研究,對于政府職能部門是其應對自然災害時公開政府信息內容的標準和操作指南,政府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公開相關的政府信息;對于公眾是自然災害發生時知曉政府信息公開內容的依據,公眾就能更好地監督政府信息公開。
注釋:
姜安鵬、沙勇忠.應急管理實務——理念與策略指導.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7:P13
顏海.政府信息公開理論與實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6:P25、P28
王盛.突發事件應對中的政府信息公開研究.天津師范大學,2007.
一、社區基本情況
Xx社區位于Xx街道辦事入東2公里,轄區有企事業單位8個,4個家屬院落,2個物業小區及1個城中村,另有學校1所,轄區共有常駐居民2187戶,4000余人。
二、工作機構和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我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指揮、組織、協調、監管。
組長:Xx(社區主任)
副組長:Xx(社區黨支部書記)
成員:Xx(副主任)Xx(委員)Xx(委員)Xx(委員)Xx
下設辦公室,負責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辦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職責分工:
(1)組長:分管組織、指揮、協調本轄區自然災害群測群防和突發性自然災害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自然災害災情報告,在強降雨期間執行“零報告制度”,并負責向社區居民公布本預案。
(2)副組長負責組織搶險小分隊及其人員分工;組織自然災害臨災搶險、排險。
(3)成員負責本轄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負責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和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資料的整理、匯總和上報工作。
(4)小組組長:負責組織本轄區居民小組范圍自然災害點監測和自然災害易發地段巡查;負責臨災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負責及時向應急工作組組長報告自然災害災情。
(5)應急工作組其他成員:負責物質保障、災民安置、救護和汛期值班等項工作。
2、社區巡查小組:社區兩委會、社區居民小組、社區志愿者組成社區巡查小組。
二、防災搶險
1、自然災害點監測、易發地段巡查防災避險。
2、預警及搶險救災措施。
當遇強降雨和上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立即加強自然災害點監測、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巡查。發現險情征兆,立即組織受影響群眾撤離,并及時上報。疏散安置地點必須在汛期前實際調查選點,確保安全。劃定臨時危險區,在危險區邊界設置境界,同時明確具體監測人。在強降雨過后,根據自然災害點具體情況,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溝、埋實裂縫等簡易治理措施。
3、監測、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監測、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發現監測自然災害點有異常變化和暴雨天氣前后,應增加觀測次數,每日觀測次數不少于3次,災害體處快速異變狀態的,應每1-2小時監測一次;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響社區居民加強觀察、巡查,發現險情立即報告。監測、巡查必須做好數據記錄、歸檔。:
4、災后處理
災情發生后,社區應急工作組將與上級部門一道做好災區群眾的思想工作,安定群眾情緒,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組織災區群眾開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組織到位。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不斷把社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應急領導小組、應急工作組成員、搶險小分隊成員、社區巡查小組成員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調查補充,修改本預案,并向社區居民公布。
2、宣傳到位。向社區居民宣傳自然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公布本預案,充分認識防御自然災害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區民有自我防范意識。
1、注重學生對自然災害類型的認識而忽視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措施。同一般知識教育不同的災害教育,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災害的認知來實現學生對災害的預防,而不是追求認知目標的達成,這是災害教育首要面臨的問題。
2、災害教育缺少學科與學科之間必要的整合。高中教學中有關災害教育的主要有地理、數學、語文、物理、化學、生物、技術、體育健康等學科。在課程資源在開發設計中較少關注隱性課程和社區之間的聯系,沒有將社區的教育教學資源(災害遺址)應用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設計及教學中。
3、教師教法陳舊單一,較少使用圖文并茂的掛圖、地球儀、剖面圖、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直觀教學,在災害教育教學中仍然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缺少實踐操作,不適應和不適合災害教育的特點,也難以達到災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強自然災害教育的對策
1、整合各學科資源,滲透性地設計選修課。不同學科都可以以適當的方式,多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自然災害教育。各學科展示的內容有可能不一樣,但它們的目標總體是一致的,通過把自然災害教育滲透到不同學科的適當章節中。例如數學學科通過數據的方式展示災害或與其相關內容的數據,可以讓學生從數據上了解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程度、感受到防災工程和措施的重要性等;生物科可向學生展示生物多樣性、生物鏈、生態系統、環境破壞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等內容,讓學生明白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等;語文科可以展示與自然災害相關的文章,學生將會對災害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歷史科可以向學生講述災害相關的歷史事實,讓學生了解災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破壞程度和制約作用;地理科可以展示自然災害的類型、成因、危害和防災減災的具體措施等內容。建立在必修課基礎上的選修課《自然災害及其防治》,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災害的特點從而提高他們的防災意識,系統地了解自然災害方面的知識。對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作了系統的呈現,主要內容有:主要自然災害的特點、分布以及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通過學習《自然災害及其防治》,可讓學生較為深入的學習災害的表現方式、發生原理、危害程度、防避方法及其預防和監測措施等知識。從而為日后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2、完善災害教育資源庫,開展多種課外活動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災害知識,整合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密切聯系的開放性災害教育教學。(1)結合當地的實際,積極建設學校地理災害教育相關課程資源庫,逐漸擴大地理課程資源庫的容量,提升質量。(2)加強“數字地球”戰略的實施,提高防災減災能力。(3)加強防災教育。通過黑板報、宣傳欄、知識競賽等多種方式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加強“地震救護常識”、“洪澇救護常識”、“臺風防護常識”等教育,學會認識預警信號,如“臺風、暴雨、高溫、冰雪等預警信號”。(4)加強學生實際操作、應用的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對災害相關知識的收集、加強災害調查能力、幫助他們研究制作災害演示儀器、定期開展應急演習。(5)考慮學校的實際和學生對防災的學習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災害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學校地理災害教育相關課程資源,以及師生可用于地理災害教育教學的經歷和體驗,建立預案,定期開展自然災害演練。不斷完善災害教育資料庫,其中包括數字地球,數字地球為我們提供了災區大量的定位、定量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基礎資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計算機模擬技術,通過對災害發生時獲得的遙感和地面監測資料以及各種基礎背景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就可以對災害造成的損失、災害發展的態勢以及災害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書籍資源、網上資源、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多媒體系統等,制作以災害教育為專題的網站,通過網站讓學生直觀地及時地了解世界及我國發生的重大災害事件的信息。學生通過災害發生過程的觸目驚心的畫面的感受,將會提高他們了解災害成因和防災避災方法的興趣,樹立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觀念。
3、開展有關“自然災害教育”研究性學習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專題研究,非常適合進行自然災害教育。利用地方自然災害的類型和特點,探索通過理論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以自然災害的相關問題為研究課題,以小組合作或個人形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查閱文獻,觀看視頻、親身實踐,深刻了解其災害現象、成因、危害等,有利于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有利于提高學生應對災害的能力,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防患災害的意識。例如:分析福建沿海臺風災害的危害這一課題,我們就可以結合鄉土地理,寧德地市夏季是臺風頻繁發生的地方,隨著就是臺風所帶來的洪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我們開設這些“自然災害”研究性課題,目的是(1)通過認識影響我市的主要氣象災害,學會正視自然災害,正確面對氣象災害的發生,通過了解抗災救災的事件,培養在災害發生時采取積極主動抗災救災的意識以及不畏災害的精神。(2)能夠讓學生了解旱災、洪澇、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產生的成因以及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3)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提高他們科學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4)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以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科學精神。
4、充分利用鄉土地理教學資源,開展災害教育在當今的高考中“自然災害”作為選做題,主要考察學生防災減災的類型、危害、成因、解決措施等方面知識,這些都以鄉土地理教學資源為載體,鄉土地理教學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緊密結合課內與課外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的觀察實踐認識家鄉的災害遺址或收集歷史上有關災害的記錄,了解和明確當地常見的自然災害,引導他們分析災害成因、特征及其規律,以及災害對家鄉的自然條件,資源開發和環境,經濟發展等的影響。地理學科的研究是以區域作為對象,因此災害研究和災害教育也要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上,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區域環境及其問題更加熟悉和了解,激發出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同時將這種情感升華為學習上的動力,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地理;災害;教育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自然災害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不管是發生的頻率、種類,還是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人員的傷亡都呈上升的勢頭。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加速開發和利用所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是自然災害加重的直接原因。另外,人類對災害的認識不夠、防災避災的措施不力,也是使災害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小學的各個學科中,地理學科在進行災害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地理教學所涉及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內容,涵蓋了主要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海嘯、臺風、洪澇、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塵暴等,并不同程度分析了它們的形成原因和機制。那么,結合中學地理教學,如何對學生進行災害教育呢?本人認為,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1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災害教育的指導思想
1.1 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災害觀: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知道雖然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規律性,只有當條件具備時才會發生,從而形成正確的災害觀。自然災害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我們講這些自然現象是災害是因為它們發生時會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損失,但對自然本身,許多自然現象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例如,臺風可以將水汽從一個地方帶到另外一個地方,從而調節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洪水可以將一個地方的不能凈化甚至會危害生態環境的污染帶到大海使之得以凈化。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然災害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對自然界是非常有益的。形成正確的災害觀就是要正確地看待自然災害。災害并不可怕,沒有災害意識和不具備防災減災知識和能力的人,才會導致可怕的自然災害的增多,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才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1.2 授以知識,認識災害發生的原理:結合地理教學進行廣泛的災害知識教育,災害前兆、災害過程、災害原理、災害預防、減災減災措施、災害后果等內容,尤其是要結合有關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機制。例如,在講氣旋和反氣旋時,要告訴學生臺風就是一種氣旋,只不過是發生在熱帶洋面的強烈氣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帶來狂風外還會帶來暴雨;寒潮就是反氣旋的活動,只不過是一種發源于寒冷大陸上的反氣旋,所以其氣流更干燥更寒冷。學生知道了自然災害發生的原理,有利于學生對災害形成正確的認識,不會產生懼怕感,有利于在災害發生時根據其原理采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2 中學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的內容
2.1 防災減災思想: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災害教育時,最重要的就是宣傳防災減災的思想,使預防災害的發生和盡可能減少災害發生時的損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學生頭腑之中。讓學生知道雖然有些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等)人類不能完全阻止,但這些災害發生時往往有許多前兆,我們可根據這些前兆做好預防工作,我們還可以建立預警預報和應急機制與體系,使災害發生時人們的生命財產損失減到最低程度;有些災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災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視和預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讓學生知道許多人為造成的災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2.2 災害的危害程度: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做些拓展介紹,讓學生知道各種災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講地震時就要詳細介紹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增加30倍)與破壞程度的關系,并介紹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讓學生對地震的危害有個清楚的認識。在講水旱災害、寒潮、臺風、赤潮、咸潮時,可以結合我國的國情做一些專題介紹讓學生知道它們每年對我國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通過這些介紹讓學生明白自然災害的危害性,同時也可鞏固學生的防災和減災思想,并讓學生覺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進而產生學好地理的熱情與欲望,更加喜歡地理。
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如政府、物流、志愿者、社會團體等,涉及的環節也比較復雜,如采購、倉庫儲蓄、運輸調度、配送等等,是一個比較龐雜的系統。在我國,關于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在理論上的研究不夠深入,實際運行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對我國來說至關重要。
2.自然災害的特點要求構建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
由于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的發生比較頻繁,這對一個國家的應急物流的要求也比較高,構建一個科學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非常重要,這也符合自然災害的特點的要求。具體表現在:第一,自然災害都比較難以預測,自然災害基本上都難以預測,如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泥石流、食物中毒等等,即使預測到了,由于距離發生的時間很短,也很難做好賑災物資的調配工作,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實現賑災物資的空間與時間效應。第二,近幾年來,自然災害的發生越來越頻繁。近些年來,世界各地的由于臺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第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會不斷擴大。由于自然災害的規模呈擴大趨勢,地區與地區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地區發生了自然災害,除了對該地區造成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之外,對其他地區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導致災害的影響范圍擴大的后果,甚至可能會使災害演變成災難,這就需要一個有組織的應急物流體系及時解決應急物資的運輸調配等問題,將受災范圍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
3.構建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3.1理論研究不足
我國的應急物流管理還沒有建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對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夠深人,應急物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應急物流的組織與指揮,應急物資的籌措、運輸與配送,應急物流的中心構建、信息管理以及支援能力等,我國在構建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都比較缺乏針對性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關于應急物流的組織與指揮體系的研究不足;其實,應急物資管理體系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微觀的物資管理上;再者,關于應急物流信息管理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最后,應急物流風險管理體系的研究領域不夠全面。
3.2實際構建缺陷
我國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由于研究不夠深入,構建的時間比較短,在運作過程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沒有形成完整的物流鏈;制定預案時沒有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導致實施時出現很多的漏洞;組織和指揮能力比較低,導致不能及時控制災害的擴大性;物資儲備途徑較少,導致應急時很難滿足需求,并且分配不夠合理,導致物資沒有優先配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應急物流的信息不夠通暢,導致物資人員運輸不及時,分配不合理;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等等問題,影響了救災工作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4.構建完善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措施
構建完善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首先加強理論的研究,要進一步深人對對應急物流的管理體系、組織指揮、風險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為應急物流體系的運作提供理論基礎;然后,根據理論研究加強實踐,探尋具體的完善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措施,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4.1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資金
物流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儲備物資的設施、物流信息和交通信息的網絡以及通信系統,這些基礎設施將連成一條物流的供應鏈,確保應急物流的運作。我國物流方面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主要原因就是這方面的資金投人不足,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要加大投資力度。提高通信網絡系統的暢通性,有利于在災害發生前進行預警,給人們更多的時間準備,健全的基礎設施可以有效提高物流運輸的效率,更好的提供賑災所需的各方面的情況,比如災區的需求情況、物資采購倉儲情況、物流運輸情況等等。
4.2合理儲備一定的資源,并做好物資的管理
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即需要大量的物資,因此要大力整合應急物流資源。在采購方面,可以利用市場機制,進行動態儲備;在儲備方面,將儲備專業化與社會化結合在一起,構建國家、地方、企業及軍隊等一體化儲備體系;整合應急物流人力資源,及時提供充足的救援隊伍;整合交通運輸信息,確保能有一種以上的方式運輸物資。整合應急物流資源,有助于將各處資源調動起來,快速調配到災區。另外,要對物資進行分級管理,確保救災物資能優先配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4.3制定合理的機制,提高組織和指揮的能力
高效合理的應急物流機制能夠保證應急物流的有效運作,一個完整的應急物流機制需要包括應急物資供應、調度、協調、補償等方面的機制,還需要政府建立一個指揮中心,利用法律法規等來保證機制的有效實施,同時政府還需要重點提高組織和指揮的能力,遇到自然災害能夠有效地組織群眾進行轉移、自救等工作,指揮各方面的人員安排等問題,促進救災工作的有序進行。
4.4完善應急物流系統,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應急物流預案
從我國的人口分布和經濟主體布局等情況,可以將應急物流系統分為三級進行建設,分別是國家應急物流系統、區域應急物流系統以及縣級應急物流系統。國家應急物流系統的構建可以形成全局的規劃和保障,而區域和縣級的應急物流系統則是從做好局部出發,提高應急物流系統的及時有效性。另外,要充分結合地區的情況如經濟條件、環境、物流方式等等,制定科學合理的應急物流預案,確保在應對突發的自然災害發生時,做到反應及時,果斷有效的進行賑災的人員調配和物資籌措與配送。
4.5 注重風險管理,構建一個政府、企業、民眾共同參與的管理體系
由于災情具有不確定性,又比較復雜,因而在應急物流的運作的各個環節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加上由于管理的失誤,會令風險擴大,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要提高風險管理意識,提高預警,還可以鼓勵企業和民眾參與進來,分散一部分的應急救助功能,將應急物流系統市場化和標準化,保證系統的動態發展,及時掌握最新物流信息,同時也調動企業和民眾的責任感和愛心,增強救災的力量。
5.結語
例1 近年來,地震及其衍生災害對我國造成的影響不斷加重。2010年8月13日四川映秀等多地發生了汶川地震后最大的泥石流;2011年7月5日四川映秀因泥石流一天內兩次組織居民緊急疏散;2013年7月10日四川映秀連續發生兩次泥石流,映秀通往汶川、成都的道路全部出現不同程度阻斷,映秀鎮暫時成為了“孤島”。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據圖推測“5?12”汶川地震發生時映秀、北川兩地的災情程度,并說明判讀依據。
(2)運用災害的關聯性原理,簡述“5?12”地震對“8?13”泥石流爆發的影響。
解析 (1)災情程度主要看圖中的地表破裂程度和烈度的大小。映秀和北川兩地位于地表破碎帶附近,且烈度大,地面遭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大,所以災情嚴重。 (2)泥石流的爆發主要具備三個重要條件,地形陡峻、具有豐富的松散物質、短時間有大量水流。此題主要分析地震對泥石流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即地震后大量的碎屑物質。
答案 (1)兩地災情嚴重。兩地皆位于板塊移動造成的地表破裂帶附近,烈度在X級以上(烈度大)。
(2)災害的發生具有關聯性,一種或一次災害的發生會引發其他災害的發生。汶川地震使得山體大范圍斷裂松動,巖石破碎;并觸發崩塌、滑坡,造成大量的碎屑物堆積于溝谷和坡麓,為本次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點撥 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響受破壞的程度。同一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根據破壞程度由弱到強可以劃分為1~12個烈度。烈度大小與地震等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土壤和地質條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機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因素有關。
例2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下圖為世界某區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圖中A地和B地受海嘯影響較小的是何地,并回答判斷的理由。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引起海嘯的主要原因――地震。根據輪廓可以判斷該地為東亞,A地位于我國東部沿海,B處位于日本群島,二者都靠近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多火山地震。A處距板塊邊界較遠,且近海為大陸架淺海,不利于海嘯的形成和傳播,所以A處受海嘯的影響較小。
答案 A。地震是引發海嘯的主因,由于A地離板塊邊界比B地遠,大的斷層帶較少,B地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碰撞邊界,地震發生的頻率和破壞度都比較高,故A地震發生的頻率和破壞度比B低;或B瀕臨深海,有利于海嘯的形成和傳播。而A地區沿海大陸架寬廣,不利于海嘯的形成和傳播。
點撥 許多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常常會誘發或同時爆發出一連串的次生災害,常見的自然災害的災害鏈歸納如下:
干旱――森林火災、蝗災
洪澇――滑坡、泥石流、流行疾病
熱帶氣旋――狂風、暴雨、風暴潮、洪澇災害
地震――水災、火災、海嘯、滑坡、崩塌、瘟疫蔓延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潰壩形成洪水
火山活動――火山爆發、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氣污染
生物災害――疾病傳播、當地生態環境惡化
例3 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美國本土颶風、地震災害的空間分布。
(1)判斷甲、乙自然災害的種類并說明判斷的依據。
(2)說明為防范上述災害應采取的措施。
解析 (1)災害甲位于美國西海岸,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應為地震。災害乙位于美國東、南部沿海,臨大西洋及墨西哥灣,是颶風影響的地區。(2)針對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應加強監測與預報,制定防災減災的應急預案,進行防災的教育和培訓,修建防御設施等。
答案 (1)甲為地震。(西臨太平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乙為颶風。東部處在北大西洋颶風侵襲路徑上;南部接近颶風源地。
(2)加強災害監測與預報;制定防災應急預案;修建避難場所等工程性防御設施;進行防災教育和培訓等。
點撥 自然災害的減災措施雖有共性,但在具體實施時,應根據不同的自然災害強調其減災重點。
時間跨度大、影響范圍廣的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澇等,其減災措施除了平時的防御措施及預警外,應強調遭災時的抗災。
時間跨度小、影響范圍廣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等,其減災措施除平時的防御措施及預警外,應強調災后的救援。
時間跨度小、影響范圍小的自然災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減災措施重點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實施。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據此回答下題。
1.蘆山地震與2008年汶川8.0級地震震中位置同處龍門山斷裂帶,但蘆山地震造成的損失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級較低 ②提前預報 ③防震意識強 ④救援及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 下列自然災害與地震關聯性較強的是( )
①臺風 ②滑坡 ③干旱 ④寒潮 ⑤泥石流 ⑥海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3.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磧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巖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圖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縣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分區示意圖。結合有關知識,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說出汶川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類型。據圖說明極重災區空間分布的特點。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4.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縣與貴州省威寧自治縣交界地區連續發生里氏5.7級(震源深度14公里)和5.6級(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震中位置如圖所示,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震后,連續多日的陰雨天氣和多地發生滑坡嚴重影響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1)據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級不高但破壞性大的原因。
(2)據材料分析,誘發滑坡的主要因素。
5.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海島,全島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約占全島總面積的30%,其余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臺灣島亦被稱為“高山島”。
(1)甲、乙所在地自然災害類型有何不同?
(2)分析臺灣島自然災害多發的原因。
1. B 2. C
3. (1)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沿河谷呈條帶狀分布(或沿東北-西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分布)。
(2)地質構造不穩定;巖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發生引發地表物質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較多,河流水量較大。
4. (1)①兩個地震先后到來會有疊加效應,余震多; ②震源較淺,導致烈度大;③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建筑物抗震強度低,倒塌情況嚴重;④震中位于縣城,人口密度較大。
(2)①前期發生多次地震,巖體破壞,土質疏松。②災后持續的降雨,導致土層松動,易形成滑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