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優秀教學案例
時間:2023-08-08 16:45: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地理優秀教學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科學;反思性實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2-0169-01
在科學課堂中構建“反思性實踐”策略,成了每一個初中科學教師所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筆者就這個問題作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一、教學案例反思研究
課堂教學案例反思研究是以某一教學現象為研究樣本,通過觀察、反思等反復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來揭示其內在規律的科學研究方法。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踐者,我們了解學生,熟悉教材,善于組織課堂教學,對于教育教學有著許多真切的體驗和生動的故事,如果做個有心人,用筆寫下來便是一個個孕育理論生命的案例。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在積累大量有價值的教學案例中“優秀”起來的。教學案例反思研究使教師經常處于一種反思狀態,總結經驗,找出問題,明確方向,教學反思案例成了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緊密聯系的橋梁。
案例:原來遙控器不對著VCD也有用
在講授《光的反射》一節時,為了自然地從光的直線傳播過渡到光的反射,可以進行如下引入:
教師搬了一臺VCD進教室,舉起手中的遙控器。
師:它為什么能遙控VCD呢?
生:它是通過紅外線來控制VCD工作的。
請一位同學上臺,在離VCD5米處向同學們示范遙控器是如何對VCD進行控制的。
同學們發現遙控器在控制VCD時是正對VCD的。
師:你們有沒有嘗試過當遙控器不對準VCD,比如說朝相反方向按,它也能控制VCD嗎?
一學生嘗試幾次并且成功了。
……
教師:科學家們發現,光在另一種介質的分界面上會發生反射現象,許許多多的現象都能用光的反射來解釋。
經過反思分析,有許多科學教學內容總體上適合于接受的學習方式,教師用講授的方法或者學生用自學的方法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學生會感覺枯燥,上課無精打采,學習效率低。掙脫“枯燥的單純的書本內容講解”的枷鎖,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回歸生活情境,發展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實踐、探索求新知的能力,讓學習的內容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且能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建立非人為、實質性、有機的聯系,從而實現意義的建構。在傳授知識中,滲透探究的思想,這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它可以使學生了解知識是怎樣形成的,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
二、科學教學反思日記
反思日記是對教學、教育研究工作和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審視自己走過的足跡,傾聽自己的心聲,并積極尋找解決的對策。反思日記必須做到“有感而發,有感而記”。在寫反思日記之前,下面這些問題可能會有所啟發,這些問題代表著不同的教學要素,請你仔細回想:你在教學之前的計劃或期望是什么?實際的教學情景又是如何?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差距?為什么存在差距?對你以后的教學有什么啟示作用?
案例:物體的浮沉條件教學設計
師:當你提著細繩吊著的石塊慢慢浸入燒杯的水中時,手會有什么感覺?水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手會有一種變輕的了感覺,燒杯中的水面會上升。
師:我們的手為什么會有輕松的感覺?水面為什么會上升?
生1:……
生2:手有輕松的感覺是因為吊著的石塊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水面上升是因為石塊浸入水中后,占了一部分位置。
師:對,你們猜想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生: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所排開水的多少有關。
師:你們可以利用臺上的實驗器材馬上定性檢驗一下你們的猜想。
生:開始實驗、討論……
師:請你們把檢驗的結果匯報一下。
生:匯報
師:非常好!能否簡要地介紹一下實驗過程。
生:描述
師:同學們完成實驗測量后,分析一下實驗數據,你們發現了什么秘密?
生1:……
生2:……
師:回答的很好!物體受到的浮力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嗎?
生:討論、交流匯報
反思:
1.演示浮沉條件的方法很多,教師要盡可能多做一些實驗,但加深學生對浮沉條件的認識,須由學生自己實驗探究。
2.實驗的成敗,取決于教師課前的準備。雞蛋應選新鮮的,放在清水中要能下沉;如不新鮮,在清水中也不會下沉。帶塞小瓶中的裝沙量,課前要稱好、核準。鹽水的濃度要根據雞蛋的新鮮程度決定,只要雞蛋放入鹽水中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就可以了,量筒里裝的鹽水多少也要合適,否則,注入清水,雞蛋不會下沉。
這節探究課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探究實驗求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水的重量之間的規律。教師注重了學生探求未知知識的認知過程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學生很自然地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避免了照搬結果,死記硬背。
反思性實踐教學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在設計中反思、在教學中反思、在教學后反思。它能幫助我們從壓抑的、常規性的行為中解放出來。我們教師如果掌握了反思的方法,就多了一份研究的自主,多了一份擺脫機械勞動的可能。
參考文獻
[1]Karen F.Osterman,Robert B.Kottkamp.教育者的反思實踐――通過專業發展促進學生學習[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一、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1.時效性原則。
雖然與小學生相比中學生略顯成熟,但是他們仍是社會中最年輕的一群,并且由于好奇心旺盛,對新鮮的事物保持很濃厚的興趣,因而有很強的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這一點,盡量多選取一些具有高時效性的案例,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選取近年來頻發的4s店強制銷售選裝件案、房地產公司欺詐消費者案及2008年震驚全球的三鹿“毒”奶粉案等案例讓學生分析與學習。
2.方向性原則。
由于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中學生的價值思維與價值選擇模式并沒有真正形成,有時很難分辨事情對與錯。此外,中學政治課更多的是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即德育),因此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時要有方向性,注重對學生品德的正確引導,多選擇具有積極意義的案例,少選用具有消極意義的案例。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充分發揮具有積極意義的案例的正面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品行。另一方面是利用選取的具有消極意義案例給予學生警示,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非”、什么是“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中學政治教師在選取案例時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這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法的成效。一方面,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并選取與二者緊密聯系的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案例中學到知識。另一方面,教師選取的案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并符合中學生的關注點,因為這樣能夠有效激起學生的共鳴,進而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時受到教育。例如,在講“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以某中學或者本校的學生逐漸走上犯罪道路,向學生介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
4.實踐性原則。
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意識是中學政治課程設置的初衷,因此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融入案例。例如,在講“珍惜學習機會”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為自己制訂學習計劃與確定學習目標,然后在課上與全班學生匯報與交流,以此促進學生學習。
二、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1.確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案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根據教學重點對案例進行精選與整編,方法如下:
(1)選取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是由權威學者、教師編著的,里邊有大量案例,并且這些案例往往是最貼近教學內容、最經典的,因此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從教材中選取案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也是最簡單的一個辦法。例如在講“團結協作,互助前行”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列舉教材中南京師范大學附中的三位院士的回憶,進而讓學生分析當時班里面臨的困難有哪些?如何成為優秀班集體?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團結、互助的重要性。
(2)選取實際生活中搜集的案例
案例是源于生活的,為了豐富教學所用的案例,教師在實際生活中要善于發現,不斷搜集與教學相關的案例,如通過報紙、網絡、電視等媒體進行搜集。此外,教師還可以動員學生搜集與學習相關的資料,多選取真實的案例。例如在講“我與父母交朋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全班通過分享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故事,進而讓學生在分享真實故事的過程中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
(3)自己編寫案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不能每時每刻都找到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案例的,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為了配合教學內容,便可以根據真實案例進行適當改寫,編寫出新的教學案例,但此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案例編寫的邏輯性與科學性。
2.在恰當的教學時機引入教學案例。
在案例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案例的引入是要把握時機的,只有找準時機,整堂課才會自然流暢而不生硬。在一堂課中,案例引入的時機并不是固定的,也沒有一個標準,主要是靠教師的把握,既可以在講授內容之前引入,又可以在知識講完后引入,更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引入。引入的形式,既可以是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又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圖片等形式呈現,更可以給學生分發資料讓學生自己閱讀,等等。
3.分組對案例進行討論。
對案例進行討論是整個案例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獨立分析案例,整理案例重點,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師便可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探討,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而在討論中相互學習,找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師可根據每一組的討論情況進行指導,對于沒有思路的小組可適當予以提示,而對于思路明確、清晰的小組則可予以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案例分析與談論順利進行,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造輕松的環境,讓學生敢于發言,也愿意發言,進而引導學生在討論中學到知識。
例如在講“計劃生育”時,教師引入由“重男輕女”守舊思想而產生的超生問題讓學生討論,在學生討論時教師可走進小組,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學生了解超生的危害,并認識到國家提出“計劃生育”政策的正確性。
4.總結與評價。
評價是一種常見的檢驗學習效果的辦法,這一點同樣適用于案例教學法。當小組內對案例的討論結束后,教師便可安排各小組間通過辯論、直接闡述等形式對組內探討出來的結果進行交流與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聽取每一組的結論,盡量避免重復觀點的提出。最后,當每一組發言完畢后,教師應根據全班學生探討的結果進行總結,不全面、不完善的予以補充,不正確的則予以糾正??傊?,在此階段,教師主要的任務是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對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升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
[關鍵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對整個社會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更需要大批優秀的人才為祖國的繁榮強大做貢獻。但是一直以來,中國的教育都以應試教育為主,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部分都不注重能力和素質的綜合發展,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產生的“考試機器”。試問這樣的“人才”又怎樣能讓中國強大呢?因此,我國的教育制度迫切需要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涵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體制。它重視人的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質等各方面的綜合發展。在我國素質教育初試階段,《牛津初中英語》作為一種新穎的教材,對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杜=虺踔杏⒄Z》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以下兩個特點:首先是按照教學內容設計語言環境和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學習起來興趣濃厚并且更容易記住教學內容;其次是教學內容聯系社會、貼近生活、語言環境真實。《牛津初中英語》在我國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時間較短,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在《牛津初中英語》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學生學習英語的綜合素質。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對于一個人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做一件事總是帶著濃厚的興趣,那么就算再辛苦也堅持做下去。學習英語是一件枯燥繁瑣的事情,如果沒有興趣支撐的話,很容易半途而廢。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濃厚興趣,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在《牛津初中英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把生活中的事滲透到教材中,多采用英語講解國際和全國發生的大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學生對生活的好奇中激發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實現多元化的教學途徑
傳統的英語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做題、考試能力,只要能在考試中得高分就能得到老師的重視。但是英語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用英語交流與寫作,而并不是僅僅為了考試。因此,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應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并且在英語教學中實現對學生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質等諸方面的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改變以前單一的教學方法,實行多元化的教學途徑。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聽英語的興趣,并且鼓勵學生在課間和課后聽一些英語原聲電影和英文歌曲,在能力允許的前提下還可以聽英語新聞。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聽力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
其次,重點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梢栽谡n堂上通過口頭對話游戲、小組討論、演講、朗讀、辯論賽、表演英語小品或戲劇等活動,鍛煉學生說的能力。這些既能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表演和應變能力。
再次,讓學生養成讀的好習慣。要求學生在早晨讀英語。一天之計在于晨,我們應該抓住早晨的大好時光,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后多閱讀英語書籍、英語名著、英語報紙等。這樣既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也能增加學生的閱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多了解外國人的文化習俗和人文地理。
最后,培養學生用英語寫作的能力。英語寫作能力也是學習英語的一個關鍵。在寫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英語知識的應用,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教師應該給學生講解一些關于寫作和翻譯方面的知識,并且布置課堂作業讓學生自己進行寫作和翻譯。
三、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我們在學習一個國家語言的同時還應該了解該國家的人文知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除了在課堂上的學習之外,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多看一些關于外國人文地理方面的書籍和電視節目,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吳風英.試論如何在《牛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7).
[2]朱連明.創設教學活動情境培養學生創造個性——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初探[J].科技經濟市場,2006(8).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梢娊虒W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初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調動他們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未實施以前,教師為了應試而教學,因此上課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只是根據講課的重點,一味地死記硬背,這使得歷史課更是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想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后,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后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生活的海洋里盡情地暢游,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看到的現象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復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后,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個人物是愛國的,學生聽得茫茫然,似懂非懂,顯然,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得還不夠。如何在課堂上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盡快地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一課時,讓學生對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后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歷史知識缺乏了解,隨后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2.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課堂的準備不夠充分,也就不得不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3.通過請同事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做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么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并給予評價和指點,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梢娊虒W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初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未實施以前,教師為了應試而教學,因此上課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只是根據講課的重點,一味地死記硬背,這使得歷史課更加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后,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然后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地暢游,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越來越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看到的現象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中考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變成單純的復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引用。新課程實施后,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人物是愛國的,學生聽得似懂非懂,顯然,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得還不夠。如何在課堂上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盡快地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一課時,讓學生對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后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感到不理解。這說明同學們對當時的英國歷史知識缺乏了解,隨后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2.通過教師本身進行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使得學生滿腹疑惑,這就意味著教師對課堂的準備不夠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3.通過請同事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做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著什么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并給予評價和指點,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教學 提高 效果
一、必須要使學生明白歷史課堂的重要性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人類曾走過的路,不管路程多么漫長,過程多么艱難,結果是否成功,它都給后人留下無窮的思考。歷史存在的意義正在于從中反觀出個體、社會乃至人類的某種基本規律。中學歷史教學的教育目的對這種借鑒進行了細化,新課程大綱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進行愛國主義,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際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優秀品德和革命傳統,優秀道德情操,堅持真理獻身科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社會發展等教育。因此,充分利用歷史,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從而使學生從歷史中學習到各種優秀品質,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確的社會發展觀,是我們歷史教育的終極意義。
二、必須要使學生體會到歷史課堂的有趣性
1、運用各種多媒體和文史資料豐富課堂。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因此上很多的歷史事件單單靠一張嘴是很難讓學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時事激蕩的時代,往往風云際會,在相同的時間各個國家、各位英雄相互影響,彼此交錯。而這時候往往是學生最為感到困難的時候。由難而惑,惑而無趣,正是歷史課堂難以吸引學生的原因。借助較為符合史實的電影和電視劇就可以把困難的事情變得簡單而有趣。同時再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分析尋找電影中所存在的與歷史教材和知識體系相矛盾的細節,更進一步的加深了歷史知識,在趣味中鞏固所學。同時小說是學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類書籍。
2、采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學生準確記憶歷史史實。面對應試的壓力,歷史課所以讓學生感到困難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歷史史實的記憶問題。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際,太多的歷史史實需要記憶。有意識的采用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就成為活躍課堂的必要措施。讓歷史課堂不再是枯燥的說教,不再是歷史教材的朗讀和簡單重復,不再是一部死記硬背的單調工作,使我們作為史學工作者的責任。要讓歷史課堂變得有趣起來,改變世人對歷史極其庸俗的偏見,使廣大中學生知史、懂史、樂史、學史,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注重語言的優美、生動、形象,語調的抑揚頓挫。由于歷史學科具有時間性的特點,所以對歷史既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實踐,而初中生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用優美、生動、形象鮮明準確的語言,講述歷史現象,歷史人物,這樣就能夠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歷史理解和記憶。
三、必須要使學生感受到到歷史課堂的人文性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脫離社會現實、脫離社會需要、脫離學生實際的不足,其主要表現就是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人生的指導,注重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制約了歷史學科價值功能的充分實現.
新課程改革后的教材如果以歷史地圖為主,采用古今對照的形式,集中反映教科書要求掌握的歷史地理知識、歷史人物,地域風情、歷史文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地圖、圖片、照片,就能更加形象地表現歷史也就更能體現了現代教育“創新性、人文性”等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認識、理解、運用時要注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的培育;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地圖引領學生感受祖國大地滄海桑田的變化與中華文明興衰枯榮的演進歷程。這不僅體現了中學歷史教師運用歷史地圖進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也是我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進行課堂的必由之路。
四、教師必須要注重教學反思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2、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ぃ沟脤W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質疑精神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6-0047-0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可以說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一種變革。這種變革主要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并從根本上改變師生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并提出質疑。語文教師能夠通過學生的各種反饋了解到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能夠切實履行好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币虼宿D變當前學生為配角的身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水平。
一、改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質疑
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于嬉游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擢擾之則衰痿?!痹谒磥?,“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所以,在學生質疑精神培養上必須由老師加以合適的引導才能實現良好的效果。大致來說,就是老師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營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克服不敢質疑的心理顧慮。
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當中,老師應該盡量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并努力創設出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問的一種良好氛圍。比如在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中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和心理活動進行深入的探討,然后再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上課。老師和學生的具體表演,能夠幫助學生們了解課文的具體內涵和真正意義,而且也在無形中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能夠讓學生和老師在平等的條件下一同學習和討論問題。
總的來說,教師要改變與學生交流的態度,力爭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顧慮,才能夠讓學生敢于發出質疑之聲。例如話語的鼓勵、恰當的肢體動作、及時的表揚、適時的贊揚都能夠增進師生感情并讓學生提高積極性,在課堂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二、教給學生質疑方法,使學生善于質疑
從某種角度來看,培養質疑精神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只有在學生發現問題后才能進行思考,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一)設問質疑
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巧妙地設問,以誘導的方式來讓學生關注這一問題,并促使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比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在描述菲利普夫婦躲避于勒的具體情景時設置一些假設性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如菲利普夫婦洋洋得意之時,遇到衣衫襤褸于勒的時候,菲利普夫婦的動作、心理、語言和神情會發生哪些變化?語文老師可以通過設置疑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關系的理解。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些設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而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通過質疑來感受人物形象,深入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比較質疑
比較質疑主要是在語文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通過比較方法來學會質疑,比如運用修辭比較、前后比較、人物比較及文章的主旨比較等方法來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在學習高爾基的《海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近和理解海燕形象,可以讓學生分別找出描寫海燕和其他海鳥(如海鷗、海鴨、企鵝)在暴風雨來臨之前的行為表現,如海燕的“飛翔”“渴望”“飛舞”“呼喚”與海鴨等的“飛竄”“躲藏”“”等,通過比較,概括出海燕勇敢無畏和海鴨等恐懼膽怯的行為特點,從而讓學生理解海燕象征著英勇樂觀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形象。推而廣之,引導學生將同樣的比較方法應用于鄭振鐸《貓》的質疑和學習,這樣幾次下來,學生的質疑興趣會大大提高。
(三)聯想質疑
這一方法主要強調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質疑,因為聯想的內容十分豐富,比如修辭聯想、時間聯想、情景聯想等。以豐子愷的《竹影》這篇課文為例,在具體的教學當中,語文老師可以通過重點講解“童年游戲中包含著藝術創造”來引發學生思考,比如“華明用鉛筆描寫自己的影”“弟弟拿來一把木炭分給我們來描竹葉”等都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加以模仿,并引導學生對“假如我們用綠顏料來撇竹葉”的效果加以猜測,從而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思考能力,這樣學生不但會理解用木炭描竹葉的游戲中實際上有藝術的成分和中國畫的“意與符號”的特點,而且大大提高了閱讀時解決有價值的質疑問題和問題的能力。
三、起好教師主導作用,使學生有效質疑
一直以來,我國教師的地位在學生心目中是神圣且不可撼動的,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思想觀念在作怪。進入新世紀后,傳統的教學觀念仍然沒有被摒棄,極大地局限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的培養。正因如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當中,要切實轉變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定位,并有效改變當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知識。教師在教育中應該起到主導作用,但不能顛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老師可以通過故意犯錯,來為學生創造出一個質疑的機會,進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老師在組織學習《出師表》這篇古文時,將“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翻譯成“先帝沒有因為厭惡我惡劣的品行,而放下身段三次拜訪于我住的茅草屋中”,故意將“卑鄙”這一古今異義詞翻譯成“品行惡劣”,而不是原意的“身份低微,見識淺陋”。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聯系上下文發現,諸葛亮在前文中提到自己不求功、不逐利,只求在亂世中安穩度過一生,這充分地說明了諸葛亮具有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其品行不可能惡劣,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的“有意犯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課堂氣氛,并有效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還能促使學生在探討與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主人公的優秀品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其判斷能力,培養其質疑精神。
總而言之,質疑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還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探索和想象能力,為初中生更好地接受更高一級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目前我們的初中生普遍缺少質疑精神,因此,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以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仍是今后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課題之一。這對于提高我國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然.質疑,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石鐘山記》教學案例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