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七年級語文教學要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作文教學 教學計劃 專題訓練 分層訓練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最終落腳點。然而,談到作文,許多學生可謂是“談虎色變”,作文成了令他們恐怖而頭疼的事。作為語文老師,我感到很無奈,也很惶惑。作文作為一項綜合的語文能力、一項技能,它本身是可以通過一定的科學訓練來達成的,那么是不是我們的訓練本身出了問題?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不斷地查找原因,探詢結果,以期在作文教學中有所突破。
在工作之余,我經常和一些同事、朋友討論一些關于作文教學的問題,很快我便發現我們的作文訓練確實存在著許多不足。
首先是教師對作文教學的輕視。本來作文教學和課文教學應互為雙翼,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老師并不重視作文教學,對每節作文課都缺少精心的準備,只是在課前頭腦一熱,臨時抓一些材料、內容,便湊成了一節課。這樣的作文課如何能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又如何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指導訓練呢?更有甚者,有的老師在一學期下來,竟沒有上過一節像樣的作文課。這又如何談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呢?
其次是作文教學的無計劃性。這也是作文教學中存在最為普遍、最為嚴重的問題。許多老師的作文教學隨意性極大。每一節課缺少有針對性的教學安排,每一學期缺少系統性的訓練計劃,學年間作文訓練的漸進的梯度更無從談起。有時就會形成七年級訓練的內容,八年級還要講,到九年級訓練的還是老一套。這樣的作文訓練即使再多,又有什么意義?
面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逐漸形成了構建完整作文體系的想法,并且嘗試著制訂出具體的措施:
一、制訂完整的作文教學計劃
七年級是由小學到中學的過渡,作文訓練仍然以記敘、描寫為主,學會詳略得當地記述事件,學習對人物的描寫與刻畫,能表達真情實感,并注重對學生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八年級學習抒情、議論的表達,初步學寫簡單的議論文。重視材料的積累與運用,提倡有創意的表達,從內容到形式都力圖有所創新。與七年級比較,文章的立意應有深度。
九年級強化議論文的訓練,能寫出有一定深度的議論文。面對中考,進行專題訓練。文章的思想應更有深度,文章在內容、形式、結構、語言等方面要求更趨完善。
二、進行專題訓練
有針對性地選擇訓練點。如在七年級可進行人物描寫、想象力的培養等方面的訓練;八年級可進行話題作文的立意、形式、表達等方面的訓練;九年級可進行作文審題、組織材料等方面的訓練。這些訓練點就是專題訓練的內容。
三、分層訓練
摘 要:七年級語文課程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在七年級語文教材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挖掘其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因此,在七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語言文字以及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其中閱讀教學是聽、說、讀、寫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核心部分。
關鍵詞:教學目標;激發興趣;閱讀習慣;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不僅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知識層面,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與此同時,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也可以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積累詞匯和語言材料,以促使學生更好地來學習語文知識。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了閱讀是寫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也就是基礎中的基礎。如何有效提高七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在此,結合我多年從事七年級語文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淺談如何提高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概括為如下
幾點:
一、制定和施有效的教學目標
1.依據學生特征。在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征來制定教學任務,依照學生學習的規律來實施教學,實施多種有效教學方式,發揮出教師的導向性和激勵性作用,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閱讀教學前,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完成既定的語文目標。
2.確定既定目標。在教學中,確定的既定目標包括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近期目標可以是一周或一個月的時間,近期目標應與具體教學內容聯系起來,輔助課堂教學內容,擴展額外的知識層面,增強知識的結構,使學生讀有所得。而遠期目標一般以一個學期作為一個時間段,遠期目標要與教學大綱的要求緊密聯系,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個學期有哪些內容來擴展知識層面,需要學會和掌握哪些知識,以及需要閱讀哪些文章。
二、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1.所謂的情境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場景,讓學生體會模擬情境的樂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七年級學生大概是十二三歲的年齡,總體理解事物的能力還很欠缺,但是,學生有著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征來實施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就能夠很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創設的情境方式要多種多樣,在教學中,情境模擬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積極利用好多媒體來再現情境。例如,在教學《春》內容時,讓學生明白《春》的主題思路是清晰的、語言是優美的、意象是單純的散文,而讓學生理解與掌握作者對春的贊美、欣喜之情是比較困難的,對此,教師可以讓一首維瓦爾第的《四季之春》音樂慢慢帶學生進入那個意境,讓學生體驗到如《春》內容所描寫一般的輕若和抒情以及慢與快的節奏,讓學生如置身于遍山春天的原野之上,一幅幅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自然美的畫卷就很好呈現在學生的腦海中。這樣就會使學生對課本內容理解更加深刻,有了抒情的欲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文思維,而且也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閱讀計劃,指導學生閱讀技巧,讓學生完成既定閱讀任務,不斷積累語文詞匯量。如果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會成為學生的寶貴財富。
2.在七年級學習階段,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中思考的習慣。教師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也要注重學生閱讀中積累知識以及閱讀思考,回歸閱讀的本質生活,真正讓學生體會到閱讀中的喜悅與魅力。教師也要指導學生主動改掉“不動墨不讀書”的壞習慣,引導學生多使用語文工具書,勤于閱讀思考問題等。
四、開展實踐活動,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在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來組織和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和開展一些演講比賽、演課本劇以及扮演角色朗讀課文等,來激發和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語文知識,拓展學生語文閱讀的知識層面。
總之,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九年義務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不僅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知識層面,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為學生日后的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很好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一、情境模擬法
以往的口語交際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課標中對初中語文口語交際強調“具體交際情境”[1]。畢竟,“個體的行為基本上是由他對自己和周圍環境所獲得的知覺決定的”[2],口語交際應注重情境。關于情境模擬法,我將其分為仿古模擬法、穿越模擬法和夢境模擬法。
(一)仿古模擬法
行為主義在語文課程實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練習。對此,可模仿古人,讓學生著古裝,佩古飾,言古語。結合夏完淳的《別云間》(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級上冊),首先要讓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裝飾”。然后學生或者教師來問或答。問題可為:這位仁兄,時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為:鄙人三年為明奔走羈旅,如今又成南冠,無限河山淚沾衣,無顏敢言天地寬。還可繼續發問:黃泉路近,你還有何牽絆?回答可能是這樣的:魂魄毅兮為鬼雄,身即死兮魂歸故?;赆σ庹賮碚?,扶搖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課標要求課程與生活的連續性,并且強調場合,這在之前都是被忽視的。仿古模擬法也應具有生活氣息。此外,建構主義也主張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及“接觸社會”和“社會實踐”[2]。由此,針對杜甫的《登岳陽樓》(七年級上冊),可以帶學生登岳陽樓,或是與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氣勢相匹敵的樓閣。然后,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想象,融入詩境,互談感受。若是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八年級下冊)與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八年級上冊),則可先導入“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或者“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關于景物的古詩,作一簡介后,問學生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以小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總結歸納。
(二)穿越模擬法
關于穿越模擬,可分為兩種,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現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兩首詩為例。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會“基于以往的經驗與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自己的假設”[3]。結合《古詩十九首》(七年級上冊)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詩句,假設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現代,然后模擬她與現代人的談話。例如這名女子可能會問: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東西?它有什么用處?如果她要到某處去大約什么時間可以到,等等。結合“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詩句,看到大型織布機她可能會問現代人:這個東西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它一天可以織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將雙方的口語交際展現出來即可。這樣的方法迎合了新課標中所強調的口語交際教學的靈活性、創新性。
語文教法往往忽視興趣。朱紹禹在《中學語文教學法》中強調語文知識教學的“興趣性”[4]。為增強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現代可融入現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級上冊)表明其經歷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時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卻十分不便。為此,可讓學生模擬杜甫給家人或者是親戚朋友打電話的場景,談談近況及家長里短?;蛘咴谛〗M中多次選人分別代替“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將兩方的視頻通話呈現出來。再如進行《錢塘湖春行》(八年級上冊)的教學時,可模擬韓愈在電視機前看到錢塘湖的景色后與好友之間的談話。針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八年級上冊)或者《無題》(八年級下冊),則可表現他在看到先進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時,與周圍人的交談情境。這就是新課標中所講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夢境模擬法
以往的口語交際教法培養了太多的考試機器。新課標口語交際教學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造性思維,它與聯想能力的培養訓練密切相關。而夢境模擬則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王勃有詩《山中》。結合此詩可聯想其夢回故鄉與親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談。在夢境親朋好友可能會問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會回答:“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痹趬糁?,他們還會問他曾經的一些經歷,等等。這樣,采用問答的形式,以問題促進交際,以凸顯口語交際的互動性。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八年級上冊)一詩中吟“鐵馬冰河入夢來”,對此,可以模擬其上陣殺敵的血腥夢境,寫好開場白,導入切題的圖片及音樂,找誦讀好的同學演繹舞臺劇,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誦讀。當然,也可讓學生談談自己在大風雨夜中的夢境。
以前的口語交際的教法過于單一,教師往往因循守舊,照本宣科,學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課標意在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岸嘣悄芾碚搫t要求課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張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教師應該鼓勵并逐步引導學生自由聯想,充分表達觀點。結合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八年級上冊),可引導學生聯想在夢境中登上飛來峰的感受,然后問他們身處高處的感覺。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級上冊)時可問學生他們聯想到了什么?由趙翼的《論詩》(八年級上冊),讓學生充分聯想夢到“才人”輩出的場面,問他們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樣的。此法對于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為藝術表現法和調查走訪法。
(一)藝術表現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較藝術、文雅的手法展示出來,比如采用戲劇表演或者記者采訪。
運用戲劇法需要使用道具來呈現詩意,還要布置好場地。例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要使用道具造呼嘯的北風,造飛雪與“梨花”,準備好白草,弓、鐵衣、紅旗、馬匹,還要準備好胡琴,琵琶與羌笛三種樂器。此外,寫好劇本分好幕,對好臺詞等工作皆要做。一切準備就緒后,再將相關主題的口語交際用話劇或者戲曲呈現出來。例如可以呈現岑參和武判官雙方在喝酒時的談話,以及岑參在武判官上馬之前的餞別之語,等等。
關于記者采訪,結合虞世南的《蟬》(七年級下冊),楊巨源的《城東早春》(八年級下冊),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所寄》(七年級上冊)和崔顥的《黃鶴樓》(七年級下冊),可以一人拿話筒扮演記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記者問其創作感受。
新課標中初中口語交際強調口語交際的表情、語氣、表達方式、表達內容。這種藝術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這些,避免了“一刀切”。對話語言可“文”可“質”,十分靈活,并且這種形式的口語交際對于提高語言、審美能力的作用極大。
(二)調查走訪法
相比之下,調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氣息。調查之法可分問卷調查和走訪調查兩種。
結合孟浩然《過故人莊》(七年級上冊),陶淵明《飲酒》(九年級下冊)中“無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級上冊),曹操《龜雖壽》(九年級上冊),文天祥《過零丁洋》(八年級上冊)中“有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問卷調查,問題為:你認為人生應該“無為”還是“有為”?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八年級下冊)和《秋詞》(七年級上冊)中表現的是劉禹錫的樂觀,宣宗宮人的《題紅葉(八年級下冊)》,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級上冊)中所流露出的卻是哀傷。為此,則可以做一次關于人生態度的問卷調查,題為:你當下的人生態度是樂觀還是悲觀?
自有科舉考試以來,評價機制往往用考試來衡量人才,以文取勝,輕視口語交際。這種長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詩口語交際教學先天不足??谡Z交際教學評價標準的缺失和模糊,給具體的教學實施帶來諸多困難,使口語交際教學的發展缺少了一個有效的依據,加大了教學難度。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可讓學生承擔實際的交際任務,學生的操作“步驟”和“技巧”[5]就不會那么生硬,教學難度也可減輕。這樣有助于增強新課標中初中語文口語交際的內容中強調學生的理解力、溝通力、表達力。而且此法能夠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有助于綜合考察學生的真實口語交際水平,解決以往教法造成的學生能力與成績的脫節問題。
“主體間性”理論強調口語交際的“社會化”與現實資訊[2]。錢威和徐越化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法》中也提到了一種“交往式語境”[6],主張學生和各種人進行交際。因此,實地走訪,進行口語交際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結合白居易的《觀刈麥》(七年級下冊),可與真正的農民聊天,問他們一些關于耕種、收獲的問題。結合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八年級上冊),可讓去邊遠地區,走訪軍民,問他們關于氣候、國事的看法,等等。
三、雙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滾雪球法、辯論賽法。
(一)滾雪球法
新課標中提出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整體啟發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所以發散思維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設兩方,開設多組,專人記錄,采用雙向“滾雪球”法吸納各組的觀點。如可讓多位學生分別暫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謝?I樓餞別校叔書云》(八年級下冊)中的“校叔書云”來勸慰憂愁,以及想要退隱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記錄者將勸慰者和勸慰對象所持的觀點列出,照此模式滾動,組組交流,最后兩方觀點匯成兩個大“雪球”。學生可從雙方觀點中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實際上則為一個生成性的過程。對此,教師應該在教學可控的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統一”。針對李白《行路難》(九年級下冊)中的“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一句,則可以由一同學扮演君王,另一同學扮演認識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說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將二方描述要點列出,照此模式進行,組組交流,最后讓學生討論比較兩方的觀點,深入體會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級下冊),同樣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訴情感。組組再交流,雙向滾動,形成雙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讓學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開討論,這樣更能體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辯論賽法
一、抓好起點、研究基點
培養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最佳的起點是初中七年級。因為七年級開設的學科內容較淺,學生作業負擔還不重,且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里已經有過這方面的初步訓練。此外,他們還具有少年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好奇、好動、好學、好問、向師性、模仿性、競爭性特強。因此,只要教學得法,是不難激起他們的在課內外學習語文,鍛煉聽、說、讀、寫能力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
教學必須確定基點。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和訓練。小學畢業生進入中學后,很明顯地就會暴露出他們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在小學,他們大多數習慣于背書、抄寫,在課堂發言和考試答卷中,只會重復課本上或教師所作出的答案,他們喜歡閱讀課外書刊,但只津津有味地涉獵故事情節,還不善于思考、分析、鉆研,更不會從中尋章摘句,積累詞匯。因此,他們的分析思維能力不強,語文基礎知識還比較貧乏。上述情況就是我們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基點。教師自己心中有數了,方可設計出一個大致上符合學生實際而又能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案來。
二、課內為主、課外鋪開
語文課(包括早讀課)的課時比其他各門學科的課時要多些,但這畢竟還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課時內既要講授新課,又要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即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不得不從改進教法入手。
多數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較貧乏,主要原因是閱讀面不廣。幾年來,我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讀書。在七年級上學期,我選了約五十首唐宋詩詞要求學生在早讀課上背誦、解釋,課后把讀過的詩詞大意譯成現代漢語加以復習鞏固。為激起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學遺產的興趣,我在指導中穿插介紹一引起古代詩人的生平事跡,成語典故,或幫助解決幾個生字、難詞問題。七年級下學期,提高閱讀的難度,選了約六十則文言短文,供學生閱讀。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做好預習工作,不要求學生字斟句酌,只要求基本上能讀懂即可。學生升入八年級之后,閱讀難度也隨著升高增大,閱讀面也有了進一步拓寬。我選給學生閱讀的文章除古代詩文外,還有現代的抒情散文、議論文、科學小品等等。學生通過兩年來的廣泛閱讀,不但愛讀書,而且會讀書了;他們不但讀教師指定的必讀文章,而且自己去閱讀文藝、科技書刊等課外讀物。學生在讀書中找到了樂趣,豐富了自己說話、寫作的詞匯和表情達意的方法,無形當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說和寫的能力。
學生聽和說的能力過去教學中訓練得比較少,所以上中學后必須進行強化訓練。課堂上,我要求學生記好聽課筆記,并通過提問和書面小檢查來了解學生聽和記的能力。起初,學生記錄的速度很慢,常常記不下來。通過近兩年來的訓練,不少同學能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教師講課時的語言感情,抓住要點、難點、重點,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較完整的聽課筆記了。
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尤難,但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形勢下,這個能力的培養顯得格外需要。我在上課時除了加強學生朗讀課文、復述課文、討論和回答問題的說話能力的培養外,還要求每個學生課外準備一個短小的故事,課前輪流講給全班同學聽。有的學生開始有些怯場,大膽的學生卻也能講得完整,但缺乏生動性。由于我在講評時及時給予鼓勵表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通過兩年來的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數學生不在怯場,而且能夠把故事講得十分生動。
以課內為主加強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它的好處是面向全班學生,人人都有鍛煉的機會。但是,課時畢竟有限,因此,這項培養工作還需在課外鋪開。課外訓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我鼓勵學生在主題班會上上臺發言、講演、講故事;在全校文藝匯演大會上朗讀詩歌,講述童話故事;參加學?;蚩h、市級的演講比賽;在家長會上向家長匯報學習情況;到兄弟班級去介紹學習經驗等等。這樣,我班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越來越多,受到的訓練也越來越廣,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強了。
音樂 初中語文教學 原則
音樂與文學都屬于文化藝術范疇,二者有著十分相同的內在特質,都具有滋養心靈、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素養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音樂資源,必然能夠為語文課堂帶來新的生趣與活力。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音樂的必然性
語文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審美教育。語文課本是由優美的散文、戲劇、小說,邏輯嚴密的議論文以及一首首經典的古詩詞所組成的中國文學精品集,其中蘊含了厚重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情感因素,承擔著培養人、塑造人、完善人的重要使命?!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迫切需要一種既能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又能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采用音樂資源輔助初中語文教學,似乎成為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選擇。借助音樂,教師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態下,自然地融入到語文學習的情境中,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中,使美的教育潤灑于學生的心田,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文學藝術之美的感受能力。這也為教學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教學手段。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音樂的相關原則
音樂能夠十分自然地喚醒欣賞者的內在情緒和豐富想象,并在頭腦中產生十分“真實”而具體的形象,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入音樂元素進行“調味”,有著意想不到的妙處。但過猶不及,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堅持以下三點原則:
1.輔原則
首先,要明確音樂資源只是語文課堂之中的教學手段,其目的是為了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只起到輔助的作用。為了保持語文課堂原有的內在本質,絕不能過多過量使用所謂的音樂資源,使其喧賓奪主、越俎代庖,令語文課堂變成了所謂的“音樂欣賞課”。否則,一堂語文課下來,看似熱鬧非凡,學生人人熱情高漲、參與其中,但學生對于掌握語文知識點卻沒掌握,該提升的語文素養卻沒提升,好像進行了認真的探究和學習,實則卻一無所獲。這樣就違背了使用音樂資源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初衷,更談不上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
2.“留白”原則
“留白”是一種藝術創作手法,原指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間。中國文學自古就有“意在言外”的創作傳統,在語文教學中使用音樂元素時,同樣要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對美好的向往和探索,使音樂的音符和樂段在結合學生個人的文化積淀、生活經驗、欣賞水平、思維品質,進而轉化成為其內心深處那一個個逐漸清晰、明確和鮮活的形象時,再促使他們做進一步的聯想和發揮,從而使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藝術欣賞和感悟能力得到更好的訓練和培養。
3.恰當原則
音樂與文學有著先天的互通性,但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想要選擇一段非常合適恰當的音樂卻并不是十分容易。這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并且“文如其人”、“樂為心聲”,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學作品,都是作曲家、歌詞創作者和文學作者個人性格和心靈狀態的真實抒寫,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資源的選擇時,要深入解讀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仔細地進行甄別和選擇,切不可想當然,更不可為了“使用”音樂而“用”,勉強為之的結果未必會好。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音樂的幾點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音樂藝術手段,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初次探索與嘗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語文課文文本的不同類型和教學要求,運用音樂元素渲染課堂氛圍,創設教學情境,激蕩學生內心情感,使語文教學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
1.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的感染力更為直接、強烈,用情調和課文情調基本一致的音樂作為背景,是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更快進入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課時,筆者選擇的是一段笛子獨奏《姑蘇行》,這段曲子旋律優美親切、風格典雅舒泰、節奏輕松明快,整首曲子與散文相得益彰,為學生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日圖景。學生們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沉浸在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再如,在講解七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時,筆者選取了古琴名曲《陽關三疊》,曲調情意綿綿、真切動人,蘊含著極其深沉的惜別情緒,勾起學生內心深處一種寂寥悲涼的情緒,為其理解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
2.激發學生興趣
音樂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在聽覺受到一定刺激的同時,聯系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形成更為鮮明的事物形象,從而激發他們對于進一步學習的渴望。例如,在講七年級下第四單元林嗣環的《口技》一課時,教師可以嘗試采用一小段嗩吶演奏的《百鳥朝鳳》作為導入,當學生們驚訝于一根小小的嗩吶具有如此強的藝術表現力的同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對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輕松模擬更多復雜聲音的口技產生興趣,使學生們更為熱情地投入到課文學習中去。
3.配樂詩文誦讀
文學在產生最初,就是用以配樂演唱的詩歌,而隨著文學獨立性的增強,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音韻之美使誦讀成為加深對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徑之一。語文教材中的大多數文本,都可以配上與之情趣相類的音樂進行誦讀,同時,這也是一種十分美好的心靈享受活動。例如,八年級下第六單元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文時,筆者選取了一段古典名曲《月兒高》,全曲古樸動人,委婉纏綿,優雅華麗,與歐陽修淡然恬適的內心情感十分符合。當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聲誦讀古文,與歐陽修思接千載,同聲應和。大多數學生認為,在這樣美好的音樂聲中進行誦讀,更好更快地理解了這篇散文的內在韻味。
四、結語
音樂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語文課堂中,成為激發學生情感、激活學生興趣點的有效教學手段,對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成為語文教學改革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廣大語文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充分利用音樂資源充實語文課堂,并不斷進行嘗試、探索、積累和總結,使語文課堂更富魅力。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使用的問題分析
(一)課后練習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語文教師,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語文教師,他們比較喜歡逐一講解或請學生回答課后練習。他們認為,既然編者在教材后面設置練習,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時,萬一考試考到練習上的題目或相似題目,講過和沒講過的考試結果不一樣,而且即使學生考不出教師也能夠感到心安理得,因為他已經講過了。所謂“不講不放心,講過就放心”,這明顯沒有針對性而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他們對課后練習沒有選擇,不分側重點,只是一味平鋪直敘式地講解或請學生回答。這明顯脫離教學實際。他們弱化學習方式的指導,用結果代替學習的過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常常浪費大量的教學時間,而教學實效卻很低。
(二)課后練習使用的隨意性
有的語文教師在新課結束后,常常根據課堂上剩余的時間多少來決定課后練習的使用。剩余時間多就多講,剩余時間少就少講,當然,沒有剩余時間就不講。這帶有一定的隨意性。他們在上課前沒有認真準備,教學隨意性大。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課后練習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語文教師在使用課后練習時,只選擇一些客觀題目,一律放過大量的實踐活動類題目。由于客觀題目答案單一、明確,他們認為易于講解也便于學生回答。而實踐活動類題目的答案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一時半刻難以講清或學生難以回答,白白浪費課堂教學時間。這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他們對新課標認識不到位,對新教材后的練習的實質理解不透,甚至懶于鉆研。這種片面性的課后練習使用會大大影響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高。
(四)課后練習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語文教師基本不使用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他們認為如果使用課后練習,就會出現一系列諸如課堂教學結構不完整、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等問題。同時,學生人手一本類似教學參考書的輔導資料,如《語文教材全解》《語文教材詳解》《語文教材全易通》等。這些語文輔導資料不僅有教材分析,還有教材課后練習答案。教師講解課后練習時,學生基本不聽。他們要么自己在看輔導資料答案,要么認為自己看過答案在東張西望。請學生回答課后練習時,他們常常照讀輔導資料答案。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使用在這些教師的教學操作中是缺失的。他們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結果白白浪費了課后練習這個寶貴的課程資源。
二、語文教材課后練習有效使用的策略
課后練習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落實基礎、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課后練習,將使語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斷課后練習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據就是語文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效的課后練習使用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以靈活使用課后練習為原則,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為實現語文三維目標服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基礎練習,學生課前預習時使用
基礎練習主要指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后經過查字典詞典或查閱其他資料等可以完成的練習。它包括現代文中的字詞注音抄寫、文言文中的字詞解釋和語句翻譯等?!墩Z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學會漢語拼音;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類基礎練習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們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與提高,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梢哉f,只有在這些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從事閱讀理解,才能形成認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以及其它諸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培養與提高世界觀、人生觀及道德情操。
例如現代作家劉紹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4題,兩人一組輪流朗讀課文,結合查字典,互相檢查下列字的讀音是否準確。再共同辨析加點的字容易與哪些字在形體上混淆?!豆糯⒀远t》(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2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第三題,辨別“其”和“之”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度龒{》(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2題,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學生通過查字典詞典、查閱相關資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些練習。因此,教師應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完成。
(二)內容練習,教師課堂教學時使用
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文章內容類題目大多是課文教學的重點,它們大多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重點內容。教師可在課堂教學時使用這類題目。如果教師能夠化用,即把這類題目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適當改編,再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那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北師大版初中語文編委會副主編賴瑞云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曾經提到關于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的一個教例。課后練習第1題,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卻大量地、細致地記敘他生活、工作中的瑣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認為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嗎?第2題,朗讀魯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嬰連喊“明朝會”兩小節,談談你的感受,說說哪些地方最動人。教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1)課文寫了魯迅先生幾件事?表現了魯迅什么品質?(2)說說文中最使你感動的事件和細節。賴瑞云教授對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評價。顯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練習,又深入淺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練習,效果很好。學生們“七嘴八舌”,氣氛熱烈,效果極佳。
另外,語言訓練一類題目在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很好地使用它?!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組長張傳宗在《構建以語言教學為核心的語文教學體系》一文中也指出,課文練習應著重練語言,但必須把練習的具體要求和語言表達的可學之處講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語言訓練這類題目同樣適宜于融入語文課堂教學。
(三)寫法練習,學生課堂學習中使用
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文章寫法類題目大多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教師應在課堂上適當引導點撥學生,讓學生思考、討論、完成這類題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后練習第2題,課文由近及遠地對宇宙進行了介紹。你能按照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的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簡要說明嗎?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后,筆者就大膽拋出了這個題目。這個問題一拋出,課堂頓時活躍起來,有讀書的,有討論的。在理出課文說明順序之后,他們較好地完成了這個題目。再如這篇課文課后練習第3題,讀讀下列畫線的語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人們不熟悉的宇宙空間說明得通俗易懂的。筆者先給學生補充介紹說明方法方面的知識,然后再請學生思考。他們很快舉手回答這個問題。如第2小題,畫線語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形象地說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師善于把課后練習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認真學習,那么必定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大有裨益。
(四)活動練習,學生新課結束后使用
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實踐活動類題目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鞏固和擴展,它們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而設置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由于實踐性和活動性,這類題目靈活開放,難度較大。但是,語文教師不能因為難度大就隨意棄置這些題目,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一般來說,在新課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完成這些題目。教師要及時檢查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并對他們加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88-01
教學反思對于改進教學行為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學會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從中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下面,筆者圍繞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所幫助。
一、過于注重課堂教學,忽略了預習的重要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從上課伊始便滔滔不絕地講解課文,而學生則是被動地傾聽,不僅要認真聽課還要認真做筆記,假如教師的教學節奏過快,那么有的學生就會跟不上,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忽略了課前預習,只注重課堂教學。預習在語文教學中很關鍵,它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和思考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一種準備活動。
為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預習,并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具體可以這樣做。第一,要求學生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什么。第二,要求學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以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孔乙己》為例,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要了解作者魯迅先生的基本情況,了解《孔乙己》是在“”崛起時作者創作出來的。第三,要求學生自主解決文中出現的生字詞,如理解文中“茴香豆”的“茴”的含義。第四,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春》為例,在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邊想象課文中所描繪的春的景色邊思考作者是出于什么樣的情感描繪春天,從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是過于注重課堂教學而忽略了課前預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預習,并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過于注重教材內容,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操作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教材內容,而忽略了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導致教學形式過于單一,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新課改提出了“以學生全方面發展為本”的理念,因此,教師必須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踐操作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首先,教師應當學會捕捉各種信息,教學時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其次,教師要創造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這樣既鞏固了已學過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開展以“語言的藝術――廣告”為主題的競賽活動,請學生設計廣告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再如,教師可以針對社會現象請學生進行辯論,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讀書看報交流會,豐富語文學習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必須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能力。
三、過于注重教學形式,忽略了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喜歡采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希望課堂教學變得熱鬧精彩。然而,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是極其不利的。教師采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學生往往容易被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所吸引,當教學結束時,學生只會覺得好玩、有趣,但是沒有收獲知識,教學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的實效性,教學時以“課標”和“課本”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展開教學,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皇帝的新衣》為例,假如教師要用新穎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但是由于故事情節比較豐富,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用于表演,會浪費教學時間,學生的收獲也不大。因此,教學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明確文章大意,圍繞皇帝的“新裝”厘清文章的線索:愛―織―看―穿―揭―議,揣摩皇帝的心理活動,明確文章的主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確保教學實效。課堂教學需要活力,但是不能空有花哨的教學形式而缺乏實質性的學習內容,更不能只注重教學形式而拋棄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只有學生掌握了語文知識,才是真正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