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農業市場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衡山的農業科技特色產業做得有聲有色,逐步建立了優質稻、超級稻生產基地,蔬菜生產基地,席草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基地和衡山黃雞生產基地,成為傳統種養型農業強縣。
“十一五”期間,全縣農業總產值由16.08億元增至24.09億元,增長49.8%;農業增加值由10.12億元增長到16.45億元,增長62.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351元增長到7322元,增長68.3%。這組數據顯示了衡山縣農業經濟的不凡實力,而科技在農業發展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日前,記者在衡山縣采訪時了解到,該縣正蓄勢待發向現代科技農業強縣邁進,計劃到2015年,全縣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達到全省先進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務平臺
針對特色產業,衡山縣積極搭建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立農業信息服務機制、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推動農業科技發展。
至2011年,衡山縣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信息服務機制,農技站分類別地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如超級稻種植信息服務、蔬菜基地信息服務、農牧養殖信息服務等。組織農技員及時調查掌握當地農民、涉農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需求信息,農資產品、農產品價格及供求信息,農業技術服務信息等農業相關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檔案;及時、準確地向廣大農民和涉農企業有價值的農業相關信息;建立區域農業信息網絡,綜合農業信息,實現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與農戶、涉農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信息對接;對農業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及時走訪反饋。
衡山湘旗農牧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曾春華介紹,每年縣科技局農機推廣員給農戶進行養殖技術、解決病害及冰鮮加工方面的指導,這種方式提高了農業企業在生產、加工上的科技水準,促進了民間傳統養殖和現代加工技術的結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在技術指導上,上傳下達,農技員親自指導,保證了產品在源頭上的高品質。2011年,公司的“衡山黃雞冷鮮加工技術”獲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這與農技員的指導密不可分。
為壯大科技人才隊伍,衡山縣全力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培養了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現代農業勞動者隊伍,強化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人才支撐。近十年來,共開辦農產品加工員、畜禽繁殖員、農村經紀人、農機操作維修員等18個專業培訓班300多期,培訓農民24000多人,建成各類專業村126個,受訓農戶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縣科技局還積極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一方面,力促高校專家指導解決農業技術難題,進行項目合作;另一方面,引進農業院校人才,提高企業員工的農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衡山縣逢緣草藝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康詩林告訴記者,2011年,公司加強了與湖南農業大學的聯系,在席草項目研發上與農大生物科學技術學院進行深入合作,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市場價值。
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科技是產品質量的保證,科研創新能大大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為開拓市場提供支撐。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銷售,產業化程度不高。為做大做強這一特色產業,縣支農資金整合協調領導小組、縣農業局、縣科技局等相關部門,在深入調研后,將席草作為特色產業在開拓市場上先行試點,建立席草協會,加強工藝創新水平,提高產品質量。 “公司的席草產品分為多種檔次,比如有特殊材質及編花工藝的席草在國內和日韓銷售,而有一種材質一般的席草草墊作為沙灘涼席出口到美國?!笨翟娏终f,“針對不同的市場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藝,提升產品的附加值?!?/p>
目前,全縣擁有席草加工機械5000多臺(套),年加工床席、坐墊、地墊,枕頭、枕巾等系列產品1600余萬件,年創產值3億元,純收入上億元。相關席草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歐美等地,為華中地區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門席草生產基地常年種植面積3.2萬畝,年產量2.88萬噸,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市場,年出口100余萬件,創產值80多萬美元??h科技局工會主席彭紅雷告訴記者,衡山席草產業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產量和品質迅速提高,不僅暢銷全國,還打開了國外市場,是全縣農產品的排頭兵。
構建現代農業保障體系
衡山縣的現代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要真正實現科技現代農業強縣的目標,還需進一步完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保障體系。衡山縣科技局副局長曠亞春告訴記者,為快速推進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科技局制定了工作重點,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發展科技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模式。
一、明確培養目標,調整專業設置
農業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重點是面向“三農”。要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和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特別是適應以農村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培養具有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懂經營、會管理、能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技術應用,經營管理和加工制作的具有一定綜合職業能力和較高素質的,應用型與創業型的新型農業從業人員。根據這個目標,農業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上要進行必要的調整。要以適應農業長遠化發展要求進行適當調整和優化,除了鞏固和加強種植類和養殖類專業外,應增加加工類和服務類的專業,使專業的設置能與農業產業化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相聯系,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從總體上把握人才的培養做到適銷對路,以便更好地為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服務。
二、改變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
農業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確定,應考慮從當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針對種植類,養殖類,加工類,服務類專業設置的需要,適當改變原有傳統的課程結構,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有選擇地開設課程,刪除與專業無關的課程,增加與專業相關的,與農業產業化密切聯系的新課程,并注重課程和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使用性和靈活性,增加現代農業新知識,新技術。如農業循環經濟,立體農業,有機農業等等內容,并注重模塊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打破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模式,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思想,培養學生不但能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與技術,還能具有跨學科綜合職業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等等能力,以提高其為農業產業服務的本領。
三、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操作能力
農業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性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動手能力,真正掌握實用技術,才能適應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和市場對人才競爭的要求。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最主要通過師生互動,校企聯動來完成。讓師生共同承擔實習基地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讓師生共同到有關企業、公司掛職或實習,實行產教結合。一方面,老師既能在實踐中增長知識,積累經驗,又能作為師傅傳授技能給學生,并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實踐中既能學習知識,又能在實踐中學到技能,學到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增加理性認識,積累工作經驗,為今后到有關公司、企業就業打下基礎。
四、密切校企合作,實行“訂單教育”
農業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否順利就業,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因此,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關心學生學什么,而且還要關心學生今后做什么(主要是解決就業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最主要是:一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新觀念,以學生能否就業,就什么業來思考我們的各項工作,并推動學校把工作做好。二是密切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實行聯合辦學或者“訂單教育”。拉近學生就業的空間距離,縮短學生找職業的時間,達到“三贏”的目的,即可推動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企業需要什么人才,學校進行必要的專業調整,按用人單位需要設置新的培養計劃,確保今后學生"適銷對路",也為學生順利就業指明了方向?!坝唵谓逃笔箤W生對今后就業有了明確目標,吃了一顆“定心丸”,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能更加安心學習。三使企業找到合格員工。“訂單教育”有利學校根據企業需要培養企業需要的專門化人才,這不但可以減少企業培訓員工花費大量人力、財力,而且能更快找到企業所需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新農村;經濟管理;建設舉措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028-1
作為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在各個時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村經濟工作關系著黨的各項政策的落實,對于農村的穩定與改革發展也有重要作用。在當今新形勢新挑戰下,農村的經濟發展建設更需要我們的高度重視。本文筆者試從幾個方面探析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經濟管理的新舉措,以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和諧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 提高認識,加強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領導
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首先要落實黨的農村政策,并且能夠使之制度化和穩定化。這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在新農村建設階段的必然需要,對于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穩定并繁榮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各農業部門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作為農村工作當中的重要工作內容來抓,切實加強對農村經濟工作的指導與領導,并積極爭取支持,為當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
2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執法水平
各農業部門應按照依法治國的方針,圍繞貫徹落實《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規章與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當中的章規制度,在制度化和規范化上下工夫。首先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執法責任制度的建立。通過建立執法崗位和責任制度,從而使各農業部門人員明確自己所在崗位的執法責任,履行好各自的職責;其次是工作規章制度的建立。即制定關于落實農村的土地承包、減輕農民的負擔以及農村的各項財務管理制度與措施。從而以有效的操作規定科學的工作方法來確保國家各項農業政策的落實;最后是信息反饋制度的建立。即各農業部門應創建經常性的聯系和觀察點,以便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當中的各種問題能夠及時預測甚至發現,從而能夠盡早提出對問題建議和解決問題的措施,使問題及時妥善的被解決。
3 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重要目的。因而,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核心即是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拓寬增收渠道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要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挖掘增收潛力,以使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鄉鎮企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產業的步伐,促各農產品的深加工所帶來的增值;此外為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帶動家鄉長期增收,還要特別鼓勵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勞動,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各農業部門要從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強扶貧工作的開發、完善補貼政策等多個方面入手,大力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并實行統籌城鄉發展,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等方針,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增加支農資金,把農民的持續增收作為重要工作,以真正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村收入,使農民真正獲益。
4 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的組織建設
發展加工企業和圍繞優勢產業帶布局是省、市加快發展農業加工業有關指示的重要內容,因此各農業部門應積極爭取國家政策的支持,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生產基地的規劃建設,以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例如可以以農業中蔬菜、種子等龍頭型經濟作為重點,積極策劃發展項目,大力扶持。此外,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也是加快龍頭型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組織形式,因為其具有著聯接農戶、龍頭企業和市場的紐帶作用,能夠促進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提高,因此要重視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養,做好專業合作的經濟組織試驗點工作。
5 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保障深化機制改革進程
要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這就要求要加快建設改革征地以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等制度的步伐,嚴格實行耕地保護制度,并能夠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此外還要加快農業科技的發展,強化科技保障,爭取能夠在良種培育、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以及重大病蟲害的防護等各個重要環節實現突破。各級農業部門還要積極探索農業技術的新機制和新辦法,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并積極做好推廣工作,從而形成覆蓋廣而且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6 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首先是要重視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并保護節約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等,倡導循環經濟理念,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環境保護型、資源節約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實現現代農業的清潔生產以及與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其次是要以水利為重點,加強農田的基本建設,綜合治理防洪防澇、干旱缺水以及水環境惡化這三大問題,從而能夠增強農業生產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7 做好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調查研究,深入基層
新時期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還應針對現階段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轉變工作方法、思維方式以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加強調查研究,尤其是對涉及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穩定的重大問題,更要進行系統的深層次的調查研究,為黨制定農村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金融服務平臺 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114-02
城鄉一體化發展與農村金融發展相互促進與制約。新時期城鄉互助互利、實現平衡可持續發展對農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農村金融機構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綜合性、現代化的金融服務來推動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村金融機構提高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金融服務水平來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需要農村金融機構推出好用實用的信貸產品與便捷的服務方式來切實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更需要農村金融機構努力服務好新型城鎮化建設來縮小城鄉差距。而城鄉“二元”分割、各自為陣的金融服務平臺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劇了城鄉貧富二級分化,弱化了農村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基礎和人才基礎,嚴重障礙了城鄉一體化建設。
一、城鄉一體化金融服務平臺的構建與完善
(一)農村金融服務平臺現狀以及原因
農村金融需求不斷加大和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收益低、成本大、風險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場化過程中,資本的“逐利性”與農業的“薄利性”導致了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數量“少”、服務于農村的金融人才配置“少”、服務于“三農”的資金“少”。目前涉農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商業性金融機構:農業銀行,其投資重點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或縣域的大型企業上;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其主要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糧棉油收購、農業產業化企業;特殊性金融機構:郵政儲蓄銀行,其農村存款占比高而貸款服務較少,存在資金從農村倒流城市的現象;合作性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成為實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唯一金融機構,但“一社難支‘三農’”。
出現農村金融供需不對等的原因既有正規金融渠道的有效供給不足,也有因法律地位尚不明確、政策風險過大導致的非正規金融等民間資本被壓抑,同時還有政府職能發揮不充分、財政資金沒落實到位等方面。
(二)城鄉一體化金融服務平臺的構建
中國并不缺少大銀行,缺少的是貼近基層的中小金融機構,尤其缺少貼近農戶、符合農村基本需要、根植農村的微型金融組織。在充分發揮并加大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服務力度的同時,應降低農村金融準入門檻,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同時,將民間金融升級轉化為官方承認、法律保護的新型金融機構,包括特殊的社區銀行、村鎮銀行、特殊的小額信貨組織、貸款公司、合作金融、農村資金互助社等等,以完全不同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理念和模式為農村居民提供小額信貸服務,形成傳統金融機構與微型金融組織相互競爭、相互監督,共同為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服務的局面。
(三)城鄉一體化金融服務平臺的進一步完善
長遠來看,平臺的搭建只是開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體系的改善任重道遠,可以從三個方面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加強立法步伐改善執法,保障農村金融債權安全;健全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凈化農村社會信用環境;建立農村存款保險制度,提高農村金融體系穩定性,從而構建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平臺。
二、構建城鄉一體化金融服務平臺的政策建議
(一)正規金融主導、多層次協調發展的金融機構服務公共平臺
農村金融體系可分為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兩大類,其中正規金融機構包括: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非正規金融機構涵蓋:農村合作基金會、小額信貸和私人借貸等。前者是農村金融的主體,后者構成前者的補充形式。一方面要增加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合作性銀行在農村地區建立營業網點,引導和監督非正規金融的良性發展,限制和取締不正常的非正規金融活動;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正常的非正規金融活動,承認其合法性,降低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使具有一定規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規金融組織浮出水面,以競爭推動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二)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金融政策服務公共平臺
在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是我們的融資對象,它們大多屬于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這就與資本“逐利”的本性背道而馳,成為農村地區缺失資金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這個階段,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把金融的市場調節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機結合起來,既要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更要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對農村金融給予合理適度的政策引導和支持,是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促進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和實施金融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農村的特性和各地的特色,不能僅僅從使用資本的效率出發,還要考慮農村的實際情況,更多地注重公平的發展。
(三)傳統與差異相結合的金融產品服務公共平臺
除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外,農村金融新業務、新產品太少,服務單一:農業保險覆蓋面偏低,險種單一;農村證券、基金、理財業務幾乎處于空白狀態。一方面,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普遍情況,可以建立小額貸款擔?;?,當農戶不能按期還款時,由擔?;鸫鸀榍鍍?。小額貸款擔保基金極大地降低了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從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面向農戶或農企發放小額貸款。另一方面,根據各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同,例如在農業現代化集中的農村可以大力發展農業聯?;蛘咭牖稹?傊诎l展傳統金融業務的同時要注重農村經濟發展與城市之間的差異。
(四)全方位與個性化相融合的金融信息服務公共平臺
建立信息服務平臺不能簡單模仿城市金融模式。民間金融的獨特優勢在于“社會人際關系效應”,且民間金融經營靈活,快捷高效,能達到正規金融達不到的地方和領域,所以對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有更高要求。建立農村信息傳輸平臺,暢通資金、技術、金融服務對稱信息;暢通農村結算渠道,積極推進農村服務電子化、信息化和規范化,優化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短信銀行功能,研發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掌上銀行等。
參考文獻:
[1] 吳少新.湖北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2)
[2] 陳敏政.韶關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與發展探究[J].廣東經濟,2012(9)
[3] 吳代紅,王小華.二元經濟結構下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研究述評[J].新疆農墾經濟,2012(4)
[4] 謝平,徐忠.公共財政、金融支農與農村金融改革――基于貴州省及其樣本縣的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2006(4)
[5] 謝平.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制改革的爭論[J].金融研究,2001(1)
[6] 張自力,范純,夏溢,祝翠麗.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問題研究――基于廣東城鄉地區配置結構差異性的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09(12)
[7]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8] 朱志萍.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變遷與城鄉一體化[J].軟科學,2008(6)
[9] 任保平.論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4(5)
[10] 陸學藝.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J].社會科學研究,2009(4)
[11] 農業部產業政策發展司課題組.統籌城鄉和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4(1)
[12] 厲以寧.論城鄉二元體制改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13] 姜作培.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探索[J].南方經濟,2004(1)
[14] 吳愛華,李明賢.新型農村金融創新方法探討.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11)
[15] 石長明,李萍.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金融體系創新――基于成都市的分析.經濟與管理,2007(10)
[16] 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研究的進展.浙江社會科學,2005(7)
關鍵詞 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發展優勢;發展建議;陜西西安;長安區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193-02
由于經營周期長,撫育成本高,可利用資源面臨枯竭加之國有林場交通閉塞,教育落后,林場對市場應變力極差等因素導致林業整體經濟快速下滑,造成林業發展停滯甚至減退的局面[1]。發展林下經濟可以以短養長,以林護農,縮短林業經濟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培養國有林場新的經濟增長點,改善林業經濟局面。
1 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
在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資源和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利用林下小環境、林下土地資源發展種養殖業的復合經營模式,不僅可以調節森林小氣候、改良土壤,更重要的是可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率。長安區境內山地面廣,約占總面積40%,河流縱橫,川原各俱,資源豐富。而林業屬弱質產業,林業生產前期投入多、生產周期長。發展林下經濟順應了長安區的林情,有利于長安區林業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了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可為造林綠化、生態保護提供有力保證,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轉化,促進全區林業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永葆長安區“山青水秀生態美”的環境優勢。它對縮短林業經濟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建立科學的人工森林群落結構,維護生態安全、保障森林資源永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林下經濟不僅是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綠色增長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因此,發展林下經濟已成為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方式之一。
2 長安區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
根據“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遠近結合、以短補長、協調發展”的原則,長安區國有林場發展林下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1 資源優勢
長安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780 mm,多集中在7―9月。年平均氣溫13.3 ℃,境內有灃峪河、高冠河、太平河、大峪河、河等多條河流,秦嶺北麓以天然水源涵養林為主,林分條件較好,水資源較好,植物種類多樣豐富,林區氣溫低、雨量多、濕度大,林區河流眾多,水源充足,為發展林業提供了優厚的自然條件。
2.2 生態優勢
林下經濟的生態系統與普通生態系統一樣,由生物和環境構成,環境與生物體、生物與生物之間均存在復雜的互作。林下經濟在符合生態系統特定的生態和環境要求下,多層次、多用途的結構選擇配置有利于改善自然環境條件,發揮生物間的有利作用,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小氣候。如豆科作物,可以固氮改善土壤肥力;林冠可以截留降水,枯枝落葉層及活的地被層可使降水滲入土層,減少表面徑流和土壤沖刷,增加土壤濕度。
2.3 應用優勢
由于傳統林業的經營周期長,撫育成本高,有的甚至需要連續投資幾十年才能體現出經濟效益。因此,林業的發展對政府的依賴程度高,市場應變力極差,容易造成林業發展停滯甚至減退的局勢。然而,國有林場林業生產歷史悠久,林業生產技術人員實踐經驗豐富。發展林下經濟可以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解決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生態和經濟的矛盾,達到以短養長、以林護農的目的。從而取長補短、增產增值,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使得林下經濟與農業、林業和牧業形成產業互補。多層次、多方位地利用林、農、牧的主副產品增加林場收入,既可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又可極大地促進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所以國有林場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2]。
3 發展林下經濟的建議
3.1 加快國有林權制度改革
首先要理順各種林權關系,明確林地、林木的所有權、使用權,妥善解決國有資源和經營者、林地保護與開發利用等各種矛盾。只有理順了林權關系,才能為林下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生態與經濟效益相互促進[3]。
3.2 強化技術服務
由區林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林下經濟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林下經濟新信息、新技術、外地成功經驗的引進、實驗和推廣,深入實地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為了形成合力推動發展,一方面財政應列支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扶持;另一方面金融部門也要加大信貸支持,可以將林下經濟作為重點扶持對象。此外,要積極搞好市場服務,加強市場研究,掌握行情,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
3.3 加大對林業發展的多方投入
加大林業發展投入包括資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既要重點做好林區道路、水電等硬件建設,又要重視先進管理和生產技術的引進,更應注重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只有不斷加大投入,才能不斷推進林下經濟的發展。
3.4 種養結合
要立足實際,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講求實效“的原則,根據群眾意愿,科學選擇種養模式,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從已有成功的技術經驗和市場發展前景來看,以下幾種模式較為適合長安林下經濟的發展: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飼養雞、鴨等禽類,尤其是養雞,該模式見效快,可以作為優先考慮模式;二是林菌模式,即在林地種植草菇、雙孢菇和木耳等食用菌,該模式可利用的原料充足,技術相對簡單,市場需求穩定,收益能夠得到較好保障;三是林藥模式,在未郁閉的林地內種植較耐陰的中藥材,如種植黃岑、桔梗、苦參等。技術比較簡單,收益穩定;四是林―苗模式,繁育核桃苗木或白皮松苗木。以大綠二期良種核桃示范基地建設工程為依托,合理利用林下資源增加林農的收益[4]。
4 結語
綜上所述,國有林場發展林下經濟具備明顯的優勢,可以成為國有林場改革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長安區林下經濟發展還需進一步完善政策,做到科學規劃、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品質,充分發揮林地綜合效益,以推動林下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為林場現代化發展創造產業條件,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5]。
5 參考文獻
[1] 賈忠奎.林下經濟復合經營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2] 利明.關于國有林場改革問題的思考[J].林業工作研究,2012(2):10-17.
[3] 杜德魚.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5):264-268.
【關鍵詞】高校;影視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建議
中國的影視想要取得快速發展和全面進步,就必須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影視人才。作為主要的人才輸送渠道,各大高校在開展影視專業教育時必須要以成熟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依托,保證培養出的人才可以適應實際影視發展需求,從而推動我國影視業的進步,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更多關注,獲得更高成就。
一、高校影視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的影視業在近年來的發展速度驚人,對相關影視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影視人才的培養才剛剛起步,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供求矛盾。我國的電視臺、網站、相關影視公司的崛起速度很快,影視人才缺口很大,但具有影視專業的高校數量有限,且質量參差不齊,難以為需求單位提供數量充足、質量較高的影視人才。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結構也不盡合理,創新型的人才更是匱乏,進行高校影視人才培養模式重塑迫在眉睫。
二、高校影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設施配備不足
影視專業在近年來備受關注,很多高校為了吸引生源而盲目開設影視專業課程,但在師資力量、設施配備上卻難以滿足影視專業的教學要求。中國的影視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特效人才十分緊缺,但學校往往提供不了高價的影視設備,學生難以接受到先進的專業技能教育,供需平衡難以實現。
(二)學生創新能力不強
影視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要求較高,但學校的影視專業培養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教學中多偏重與理論學習和簡單的技能培訓,在傳統教學理念的禁錮下,不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陳舊的教學方法并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學生的創作能力在這樣的教育之下難以發揮。創新能力的缺乏制約了學生的表現力,多數學生難以制作出兼具創造力和深刻內涵的作品,抄襲、模仿性的作品層出不窮,對中國影視業的發展起不到推動作用。
(三)教學與實踐脫節
影視專業對實踐的要求高,尤其是市場研究的實踐活動,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作品價值。但是多數高校的影視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只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制作出作品,當真正投入到市場中時,卻由于對市場運作的不了解而是作品失去創作意義。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市場經驗不無關系,學生難以從教師那里學到市場運作的知識,難以開展自我推銷,使教學和實踐相背離。
三、轉變影視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育方法在新的人才需求下并不適用,教師需要更新觀念,創新教學方法。以往教師會按照大綱要求,向學生講授影視相關理論,安排實驗課程,帶領學生們進行影視實踐,這樣的教學方法并未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入最新的項目教學法,這種方式能夠保證學生的全程參與,使學生在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例如,教師可以交給學生“制作環保宣傳片”這樣一個項目,學生需要自己進行創意構思,組織材料,進而開始拍攝,進行后期制作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水平、組織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都可得到鍛煉。由此可以看出教學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力量。
(二)提供實踐平臺
影視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該在實踐方面有所側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首先學校應為影視專業的學生創設一個開放、自主的學習成長環境,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其次學校應建成影視工作室和實驗室這兩部分軟硬件,學生身在其中可以切實感受到影視工作氛圍,利用其中的工具設備開展影視研究與實踐。第三,學??梢宰灾骰蚴桥c其他高校聯合舉辦一些影視競賽,例如開辦風景攝影展、青春題材的影視短片比賽、音頻特效處理競賽等等,學生通過參與競賽,增加動手實踐的機會,使自己的影視知識不斷完善,并能在相互交流中獲取更多的創作靈感。
(三)實現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需要校方的努力,不僅要將學校內部的資源有效利用,還要與地區企業聯合起來,為影視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學校要為影視專業的學生配備專業學習所需的硬件設備,還要利用好學校的電視臺、廣播站等,將它們發展為影視專業學生開展實踐的基地。除了學校內部,學校要對城市資源進行整合,實現校企聯合。例如,讓需要影視人才的企業興辦實習基地,為學生建成表演室、錄音室、演播廳等等,給學生以實踐的機會。請企業中的精英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指導。這樣的合作方式技能提升學生能力,達成影視專業的教育目的,又能為企業儲備人才,實現雙贏。因而學校應該在提高資源整合效率方面多下功夫。
(四)提高師資配備
要提升影視人才質量不可忽略師資水平在其中的能動作用,因而必須要改變影視專業師資薄弱的現狀。學校在教師招聘時應該有學歷、經驗、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使師資結構更加合理。為教師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鼓勵教師參加專業知識培訓,參與專業調研等等,教師知識常新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組織教師參與到實踐當中,從實踐中獲得真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創作機會,從而使教師進行教學經驗積累,在教學方法上不斷變革。教師要始終把握影視發展的脈搏,為學生提供最新鮮的資訊和知識。除此之外,學校還應重視教學質量的反饋,這有助于學校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定位,重塑教學理念,從而使學校內的教學與社會上的需求接軌,最大程度地保證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之,我國的影視教育應該面向社會需求,正視現階段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努力創新,有效利用資源,改良師資結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廣闊的實踐平臺。盡高校影視教育之所能,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影視人才。
【參考文獻】
[1]朱軍桃.構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0(04).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金融;合作金融組織;金融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F32;F8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07)04-0049-06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這將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加快現代化的步伐,為廣大農民帶來福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是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客觀上要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信貸支持。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縱觀世界各國,農村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除政府擴大財政投入外,還有比較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讓農民更便利地得到信貸資金的支持。Mark Drabenstott和Charles Morris(1989)認為,很多農業國家和地區準備或正在發展農業,在這些努力中一個核心戰略是使農村市場更容易得到資本。1960年至1975年,日本用于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由841億日元增加到9685億日元,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其農業生產已基本實現了從耕作、插秧到收獲的全面機械化。德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50年代起,對落后的農業區,采取投資補貼、撥款、農產品價格支持、貸款擔保以及低息貸款等措施,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韓國在“農村工業園區”的中小企業可獲得設備資金5億韓元,周轉資金2億韓元。政府還對農村工業投資準備金的損耗給予追加補償。這些國家運用金融和財政政策,推動了農村面貌的徹底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以切實改善農村的經濟條件為基本出發點,這需要資金的強力支持,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財政資金投入外,金融系統加大對農村的信貸資金投入,是新農村建設的必備條件。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著手點。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字目標,應該以建設和改善與農村生活相關的公共基礎設施為著手點。當前電力不足制約農業農村生產的迅速增長?,F代農業越來越表現為機械化和社會化生產,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賴更深入更廣泛的農業機械的使用,電力資源的不足使農村機械化水平無法提高。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不足制約著農村與外界之間順暢地交換物質流和信息流。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與外界環境聯系日益緊密,以前孤立的農村現在與周圍環境的普遍聯系形成了包含物質流和信息流的復雜系統,傳統的自然經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覆蓋一切生產部門的社會化生產。雖然我國大部分農村都實現了通路、通電、通電話,但是實際使用情況不容樂觀,距離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還相差甚遠?;A設施不足制約著農村消費,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內需。改善基礎設施可以啟動農村的存量需求,消化過剩生產能力,打通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使農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長,“生活寬?!钡哪繕瞬拍艿靡詫崿F。建立相對比較完善的公共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據國家發改委有關專家調查,當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按照一定標準滿足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用電、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國大約需要投入4萬億元的資金。如果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那么,從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2700億元的資金,其中有相當大的公共基礎設施部分應該由公共財政來提供,同時也有一部分需要金融系統提供。
我國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為支撐,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每一個農戶都是市場的主體,必須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我國農業的發展必然要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其內涵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效益共同體。農業產業化的模式是公司加農戶,這一農業生產新形式的出現,為金融機構確定了新的服務主體。農村金融機構應該積極提供信貸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最終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實用技術的廣泛應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據初步測算,到202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至20萬億元人民幣。這一巨額資金我國財政無力承擔,也不需要由財政承擔,農村商業化、市場化的這部分資金需求,主要由金融機構提供。
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我國農村金融是為農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金融部門,它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壯大。中國農業銀行恢復前,農村金融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的農村信貸和農村信用社業務組成。1979年農業銀行恢復后,由農業銀行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和管理農村信用社,從而確立了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制。1994年從農業銀行分離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門;1996年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鉤”,從而建立了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推動農業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如On-Kit Tam(1988)所指出的,除了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以外,發展中國家通常在對農村提供和分配信貸資金的效率和公平方面存在問題,盡管這些國家努力通過特殊的公共機構提供低息貸款,我國的農村金融體制同樣存在一系列問題,隨著農業銀行商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機構撤并,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縮小,農村信用社背離合作制的原則,農村金融體系總體上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第一,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業銀行基層機構大
量撤離農村陣地。1995年到2005年,中國農業銀行的機構網點由67092個減少到28324個,十年間撤銷機構38858個,導致了農村金融的“真空狀態”,農業銀行的機構網點1994年為63816個,1995年達到67092個,此后逐年下降,到2005年末為28234個。商業銀行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農業銀行撤并網點的原因,就是基層網點的經濟效益較差,不足以彌補其開支。由于歷史的原因,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大多是按照行政區域隨政府機構的設置而設立的,而不是按照金融資源的豐富程度設置的,因此,留下了許多金融資源很不豐富地區的大量網點機構,它們入不敷出,不能不撤并。農村信用也在按照利潤最大化的要求撤并。
政策性銀行業務范圍狹隘。作為農村的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其機構只有總行、省級和地市級分行以及部分縣級支行,相對于廣大農村,其覆蓋面過于狹小。而且,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也在逐步縮小,在經歷了委托農業銀行業務、自營業務之后,把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專項貸款和糧食企業附營業務貸款劃歸了農業銀行,成了專門從事農副產品收購的全封閉管理的銀行。如圖2所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1994年成立接收從中國農業銀行劃轉的3500億元貸款后,三年內貸款余額從3500億元猛增至1997年末的8638.08億元,專營農副產品收購貸款后貸款緩慢下降。
農村信用社偏離服務三農的宗旨。當前我國農村不存在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對社員貸款的程序與商業銀行基本相同,貸給誰、貸多少、抵押擔保程序均由信用社主任說了算,偏離了主要為社員服務的宗旨,幾乎不存在“社員”的概念,農民也從來不認為信用社是一種農民互的信用合作金融組織,而是把信用社當作政府部門或國家銀行的某類附屬機構。
第二,農村金融機構從農村抽取大量資金。由于利率沒有理順,郵政儲蓄轉存人民銀行的利率實際上高于商業銀行貸款的利率。商業銀行的貸款利息收入需要付出調查、審查、檢查以及貸款催收等巨額成本,且需承擔貸款損失的風險,并按規定繳稅;而郵政儲蓄的收入來自轉存人民銀行的利息收入,無任何風險,實現利息收入無需成本,無需繳稅。轉存人民銀行利息收入和儲蓄存款利息支出之間的巨大利潤空間使得郵政局高息攬存現象嚴重,具有比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大得多的吸存能力。如圖3所示,郵政儲蓄從1994年末的994億元快速增長至2004年末的10787億元,其中來自農村的存款從1994年末的339億元增至2004年末的3768億元,農村郵政儲蓄始終占郵政儲蓄的1/3。而郵政局不放貸款,全部資金流入城市,加上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從農村抽走的資金, “每年從農村倒流進城市的資金6000億元,平均每個縣流出的資金為3億元?!?/p>
第三,農戶貸款利率大大高于其他貸款,導致獲取信貸資金的成本不公。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嚴格的利率管制,存款實行統一的利率,貸款則區別不同的對象,實行不同的利率。農戶貸款利率一直實行高出法定利率30%~50%的政策,1996年5月1日調整利率時,中國人民銀行規定貸款利率“農村信用社上浮幅度為40%”,1998年10月31日規定“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現行的40%擴大為50%”。各商業銀行根據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均按照所有制的不同,區分國有、集體、個體和農戶貸款,實行不同的利率,農戶貸款都是最高的利率。按照商業化經營的原則,由于農戶貸款數額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實行適當的利率上浮本來無可厚非,但是,農村信用社是合作性的金融組織,是農民入股組建起來的,設立農村信用社的目的是實現互助融資,而非利潤最大化。而且,“根據WTO的黃箱政策,我國政府對農民的收入補貼可以達到農業總產值的8.5%??赡壳拔覈狞S箱政策補貼只占農業總產值的3.3%,也就是還有5.2%的補貼空間可用。2001年農業總產值為26180億元,3.3%的補貼是864億元,如果提高到8.5%,補貼總額可達2225億元,比現在的水平增加1361億元。農民每人可多獲得171元的轉移收入?!奔热回斦荒苣缅X補貼農業,那么,理應通過調整稅收等政策,使農民以較低利息獲得貸款。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問題。假如把完全商業化的金融服務形式引入農村,那么,由于銀行資本逐利的本性,困難群體很難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務。
第四,農民貸款難,催生了高利貸滋生的土壤。農戶貸款具有服務面廣、貸款戶數和筆數多、金額小的特點,從規模效應和管理的角度出發,農村金融機構不愿發放農戶貸款。如表一所示:1994年成立農業發展銀行后,農業類及農業貸款和鄉鎮企業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例由7.87%激增至1997年的11.15%,隨后農業類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例逐年下降,至2005年已降至9.98%。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先供應于經濟中的某些產業部門是中國有選擇的信貸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投放于農村地區的貸款總量,扶貧貸款和支農再貸款的占比自1995年以來不斷上升。如果不考慮扶貧貸款的快速增長,1996年以來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的信貸資金的遞減將更加引人注目。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相似是表面的,因為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基本與農業、農戶無直接關系,而主要與國有農業經營機構和鄉村工業企業開展業務往來?!霸谠S多發展中國家,農業團體的某些成員可以從商業銀行得到信貸支持,但是中國沒有這類農業信貸來源?!鞭r民對貸款的強烈需求和難以從正規金融渠道得到貸款的狀況,一方面,農村金融的真空狀態,以及嚴重的資金流失加重了農村資金供求比例的失衡,使得高利貸有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農戶、農業對金融的迫切需要,使得高利貸在全國農村盛行?!皬馁J款的比例看,非正規的大概要占三分之二以上,而正規的大概占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農民從農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貸款只占農民貸款的1/3,而借高利貸則占了農民貸款的2/3。農村高利貸盛行的現狀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發展農村金融來壓縮高利貸的生存空間。
第五,農村迫切需要大量資金,而全國商業銀行存款卻大幅增長。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就出現了存差現象,而且存差逐年大幅增長。
到2006年9月末,全部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余額32.8萬億元,貸款余額22.1萬億元,存差達10.7萬億元。一方面,銀行業存差已經達到了10萬億元人民幣之多,流動性嚴重過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奇特現象。
三、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農力度。只有理
順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的資金關系,才能形成農村資金的良性循環機制,增加農業的信貸資金投入;只有發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機構,才能逐步滿足農業現代化對信貸資金的要求。必須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農村信用社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和調整,放寬民間金融的準入條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強化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功能,形成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合力。
其一,著力強化政策性銀行支農作用。政策性金融肩負著支持和保護農業的重要使命,利用政策性銀行支持農業現代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v觀國際政策性金融的發展,其基本職能就是配合國家制定的經濟發展規劃,重點支持國家確定的重點行業和產業,以推動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作為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目前的功能發揮不足,僅作為發放和管理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的銀行,其他作用發揮不夠,必須按照國際通行的政策性金融的做法進行調整改革。要把農業發展銀行辦成真正的農業政策性銀行,總的方向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真正體現政府農業經濟政策取向。農業發展銀行要按“貸得出、收得回”的金融方式運行,但不以盈利為目的,不能與商業金融競爭。凡是商業銀行愿意發放貸款的項目,農業發展銀行要退出。凡商業銀行不愿發放貸款但能收回本金的項目,農業發展銀行必須去做。同時,農業發展銀行應該努力探索如何發揮國家干預和調節農村經濟的重要工具作用,怎樣彌補市場機制的局限性,如何與商業性金融互為補充,怎樣運用政策性金融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帶動商業性金融較好地滿足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重要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建設對資金的需求,扶持支柱產業的形成,怎樣利用高科技,加強信息功能,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真正發揮政策性農村金融對農業的調節和保護作用。農業發展銀行還應探索組織結構創新模式,解決機構、人員與業務差異問題,不斷探索業務創新問題,擴大收購貸款范圍和金融服務范圍,目前至少要將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專項貸款和糧食企業附營業務貸款從農業銀行劃轉回農業發展銀行,使農業發展銀行真正擔負起應有的職責,同時解決農業銀行政策性經營與商業性經營不分的問題。
其二,加大商業性貸款的支農力度。當前不少學者認為,支持農業發展是農業銀行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觀點有待商推。按照商業化經營的原則,作為國有商業銀行,農業銀行是不負有直接的支持農業現代化的責任的,因為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事實上,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業務范圍早已沒有明顯的區分。如果中央政府運用行政手段指令農業銀行發放農業貸款,則會回到政企不分、產權不明、職責不清的老路。因此,要求農業銀行發放支農貸款,國家主要是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引導國有商業銀行發放支農貸款。例如,通過調整稅收政策,區分不同的貸款種類,按照產業政策的不同,實行不同的稅率,減免農村貸款利息收入的稅收;通過貨幣政策的調整,增加對商業銀行低息的農業資金再貸款等,讓商業銀行覺得發放農業貸款有利可圖,因而把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農業領域。開放郵政儲蓄自主運用資金渠道,讓市場資金運用的利率水平約束郵政儲蓄的吸儲行為,郵政儲蓄自主運用的資金可以購買國債,也可以購買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特別是購買農業發展銀行的債券,允許郵政儲蓄參股農村信用社,把農村資金運用到農村。同時,商業銀行只有認真分析經濟金融的發展形勢,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不斷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和政府對農業投入的加大,農村商品生產日益活躍,農產品銷售不只是在國內市場,也瞄準了國際市場,工農業生產在交叉,加之新技術、通訊網絡的應用,整個農業的概念在擴大,農業現代化必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時期。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必須抓住這個契機,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占有應有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