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型社會治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3-0097-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不少地方將農村人口轉移到一個穩定的地區,并實施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目前我國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治理措施還不夠完善,在實際治理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加強對治理措施的改進,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概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目前各個國家政治方針都從原本的統治轉向治理,通過“治理”解決人民的需求。我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是指無需依靠國家政府的強制要求,而是上下互動的過程,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進步和發展的機制。在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治理中,首先要明確治理具有互動性的特征,其并非國家政府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強制管理,而是政府及相關部門,以及新型農村社區經過協調,互動等,而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過程。將新型農村社區公共利益最大化,則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最終目標。在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中,需要政府、居民、社會組織及相關單位和企業平等協調合作,從而推動農村社區的發展。
由于全球關于農村社區治理存在多種不同的見解,本文主要對以下幾種理論進行了分析:①社區治理,即主要由當地政府、農村社區組織、居民等共同管理社區內的大小事務,促進農村社區發展的模式。該種方式使農村社區內,各個主體相互促進發展。②自組織治理,該種治理模式主要是保證新型村農社區建設的有序性和活力。③社會資本治理,該種治理主要是促進新型農村社區資本存量增加,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模式。④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治理,即通過構建環境、經濟、社會等指標體系,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可持續發展。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現狀
在我國新型農村社區發展中,我國政府對農村社區治理非常重視,主要是由于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普遍存在經濟基礎差的問題,政府通過大量資金的投入,有效推動了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由于新型農村社區存在嚴重的資金問題,且其還處在建設之中,各項事務都比較繁瑣,需要所有居民的支持和參與,才能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首先農村社區需要根據其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讓居民有目標、有動力參與到農村社區治理中。同時通過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要讓社區居民真實感受到社區的進步和改善,居民才有信心和動力參與到建設中。為了實現新型農村社區的進步,其加強了科技的發展,各個政府部門通過開展多項技術培訓,讓社區居民提高種植、養殖技術。
但在目前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中,存在居民收入不穩定、公共服務不完善等問題,農村居民青壯年基本都在外務工,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是來源于在外務工,而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相對不穩定,且農村居民所能夠選擇的行業相對較少,其經濟來源很容易受到市場經濟波動的影響。目前主要是由政府承擔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機構的職能,但存在公共服務不完善的情況,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并非居民實際需要的服務,而且很多非政府農村社區服務組織在發展期間,會出現資金不足問題,影響農村社區的發展。
三、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發展階段及模式
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主要是從2006年開始起步,國家政府根據農村發展實際情況,選擇部分農村進行農村社區建設試驗。到2009年,我國進入農村社區治理發展階段,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村社區居民和組織參與到農村社區治理中,推動了我國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到2013年,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趨向于成熟階段,主要是由居民和社區組織根據農村社區的實際情況,有規劃地進行發展。目前常見的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有:①城市化社區管理模式,如我國深圳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城市規模的擴張也比較迅速,將城中村、城郊農村基本消除。在城市化擴張下的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主要是加強城市化社區管理模式的發展,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②村民自治模式,該種模式主要是農村社區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發展進行規劃,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促進民主發展。③就地城鎮化治理模式,該種模式主要是針對農村地區進行城鎮化治理模式,將農村劃分為農村社區,按照城鎮化標準進行建設,并通過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感,推進農村社區的發展。
四、加強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措施
(一)加強農村社區民主自治模式的發展
在如今的農村社區發展中,要注重農村社區居民的自我治理,即居民在政府的引導下,完成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等工作,使農村社區居民各個主體的利益都能夠得到保障。另外,在農村社區治理中,政府主要起到引導作用,最好讓社區居民自主完善社區的規劃和建設,促進社區民主自治模式的發展。同時政府部門要明確自己的職能,不應隨意將工作轉移至其他部門。農村社區民主自治模式,需要全部居民參與到農村社區的治理中,因此需要通過對居民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居民的參與感,讓居民認識到自己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自身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利益關系,使居民更加有動力參與到農村社區治理中。
(二)注重農村社區特色經濟的發展
經濟是農村社區發展中,居民最關注問題。在目前經濟發展模式下,人們非常注重經濟與生態環境同步發展。農村作為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其應當結合自身的特色實現經濟的發展。首先農村社區應當明確自身的主要發展產業,并加強對產業基地的建設,同時通過建設合作社,發展龍頭企業等方式,促進農村社區經濟的發展。同時如今人們非常注重生態產品,而很多農村都沒有被工業影響,其產品基本都屬于生態產品,農村社區要意識到生態產品在如今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將其作為發展特色經濟的主要方式。旅游業也是農村社區特色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農村自然環境恬靜,沒有收到城市和工業的影響,受到城市居民的喜愛。
(三)注重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農村社區居民的個人收入越來越好,但集體意識卻越來越淡薄,導致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建設得不到居民的支持,因此需要讓農村居民認識到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加強集體經濟的發展,能夠使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得到保障。要想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首先要根據農村社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建立有領導性強、規劃性強等特征的領導班子,帶動居民促進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其次還需要注重對社區閑置資產的利用,很多農村社區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集體資產,其可以通過租賃、拍賣等方式,盤活集體閑置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另外通過對特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也能夠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如旅游業。農村普遍存在素質能力不強的問題,傳統的經營理念不適合農村社區的發展,應當注重經濟創新,如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完善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
基本公共服務是每一個居民的基本權利,我國目前非常注重農村公共服務的建設。由于農村社區資金較為緊張,在建設社區公共基礎設施時,需要把握每一筆資金的用途,并可以結合城市社區公共設施的建設特點,對農村社區進行規劃。首先要保證電力、網絡、水質等基本服務的完善,針對不同的公共服務要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使資金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還需要加強社區服務體系的完善,即根據居民的需求改變社區公共服務不完善的問題。
(五)提高農村社區居民的社會保障
首先應提高政府對農村社區居民社會保障的支付比例,使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得以提高。如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彩票的形式募集資金。另外可以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建立社會保障基金運用機制。針對失去土地的居民,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需要根據失地居民的實際情況,給予居民相應的補償,并加強對居民的教育培訓,讓居民可以在其他的行業尋求發展道路。農村社區還需要加強對養老托殘制度的建立,使老人、殘疾等得到社會保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提高城鎮化率成為我國提高經濟的發展方式之一,但如何對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進行治理,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需要注重農村特色經濟的發展、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參考文獻:
[1]徐世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產品網絡供給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29-33.
[2]陳藻,冷天.“人”的城鎮化背景之下的農村新型社區治理研究――以成都市溫江區為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5,01:111-116.
[3]丁寧寧,李國鋒,袁王月.新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變遷的制度選擇――基于多案例研究視角[J].農村經濟,2015,06:56-61.
[4]賈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結合部社會治理問題研究[J].理論導刊,2014,03:10-13.
[5]華芳英,鮑忠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中心能力建設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07:23-26.
[6]劉國章,王志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社區建設研究――以西安市長安區為例[J].陜西農業科學,2014,09:91-94.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鎮治理;對策
基金項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河北鄉鎮治理轉型研究》(編號:2014031913)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月14日
一、新型城鎮化要求河北省鄉鎮政府職能轉變
(一)河北省鄉鎮政府服務理念應適應城鎮化發展。在城鎮化進程中,政府的職能與政府的目標出現偏離。政府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的目標應是為人民服務,其作用體現在確立目標,提供制度的支撐以及公共服務的支持,通過規范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地融入城市。調查顯示,河北一些地方的鄉鎮政府為增加財政收入,用行政手段對市場進行限制、封鎖、亂收費、亂罰款,阻礙統一市場的發展,再比如有些鄉鎮政府強化了創收,弱化了服務,只收錢,不服務,甚至以權經商。這些情況危及了政府職能目標的實現。河北省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及社會保障等本應由政府供給的公共服務領域,如今出現過度的市場化,直接導致基礎性的、同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出現供給不足。這種城鎮化體現不出全社會共同分享成果,缺失了社會應有的公平和正義。新型城鎮化要求鄉鎮政府改變只看重經濟發展的理念,不搞面子工程,明確提供公共服務是新型城鎮化的質量內涵,真正把群眾實惠擺在首位是政府治理轉型的目標,發展高質量公共服務的城鎮化,意義重大。
(二)河北省鄉鎮政府公務員整體素質需適應城鎮化發展。人才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鄉鎮政府公務員的素質及整體水平是通過其文化程度、價值觀、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創新精神等體現。調查顯示,當前河北省鄉鎮政府公務員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較低,工作態度消極,法律意識淡薄等現狀,致使其執法工作問題百出。新型城鎮化不斷發展,對公務員行政執法質量內涵的要求越來越高,其素質水平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鄉鎮政府的轉型要求基層公務人員,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而服務理念的轉化落實還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文化素養、工作能力等,提升鄉鎮政府公務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不斷為新型城鎮化發展,輸送人才資源,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三)河北省鄉鎮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規劃需適應城鎮化發展。調查顯示,河北省的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完整的規劃,推進方式與程度也不科學、不合理。政府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尤其是鄉鎮政府過于重視經濟和環境的建設,而忽視了以人為目標的宗旨。新型城鎮化建設應由單純的規模擴張轉向規模與質量同步建設階段,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尤其是直接與普通百姓打交道的公共服務部門轉變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風,從促進以人為發展目的的視角推動城鎮化。鄉鎮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也需制定點、線、面的詳盡規劃,來保障新型城鎮化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提升質量內涵??茖W合理的規劃是鄉鎮政府公共服務水平適應新型城鎮化的步伐的堅實基礎。
(四)河北省鄉鎮政府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需適應城鎮化發展。調查顯示,河北省小鄉鎮尤其是偏遠一點的鄉鎮,經濟條件本身就不發達,政府也不夠重視,發展速度遲緩。許多小鄉鎮主要依靠傳統的農耕,缺乏產業支撐,再加上政府投入的不足,致使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都特別落后。最為明顯的是對教育、醫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加強鄉鎮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視程度,改善當前局面,進而適應不斷發展的城鎮化建設。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河北鄉鎮治理轉型對策
(一)鄉鎮治理理念轉變
1、實現“物本”到“人本”的轉變。調查發現,河北省鄉鎮政府的績效評價,往往被經濟發展指標所綁定,評價鄉政府及其領導的業績總在經濟上做文章,而淡化人文、環境及社會指標。因此,致使當前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嚴重。當“物本型”的價值觀占據主動,人就要成為物的奴隸,受物的趨勢,即使物質財富豐裕了,也不能實現社會效益的價值,因此其不符合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鎮政府的服務職能。人本型思想應體現以人為本,在一定意義上實指以民為本,就是為人民促進幸福,能夠民主決定事情。因此,鄉級政府管理在管理過程中既要重視個體層面,又要關注社會層面的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確立“人本型”鄉級政府的施政理念,要求基層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重點始終圍繞人展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級政府應多關注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構建良好的機制。為促進人的幸福,鄉鎮政府就必須切實尊重以及保障人權,在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的框架下,保障公民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權利的實現,鄉鎮工作人員履行職能,做好服務,真正把人的發展作為自身追求的標準。
2、實現“權力”到“責任”的轉變。調查發現,近年來一些鄉鎮行政權力無限制地膨脹,政府責任被置于次要地位。離真正的“責任型”政府還有很大差距?!柏熑涡汀眱r值理念要求政府行政權力始終要與責任相生相伴。從依法行政的視角看,政府權力來源于人民,理應要為人民負責,作為權力真正的實施主體,政府的一切制度的制定,行為的實施都應以民意為依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職責與義務的框架內,行使權力,回應人民的要求。與此同時,還要切實解決好職責、權義等關系。政府人員尤其是鄉級行政人員行使權力的每一環節,都要在具體法律框架內,若要越界就要被責任所制約,被制度懲罰。總之,承擔責任是鄉鎮政府的首要要義,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要受來自于內部及外部的規約,實現責任的落實。
3、實現“暗箱”到“透明”的轉變。調查發現,河北省一些鄉鎮政府的機構設置、規章制度、職責權限以及運行程序等當前都沒有對社會公開,因此,被人們稱之為“暗箱型”政府。這種政府封閉性運作,想當然會降低社會公眾對它的信任度。其有悖于民主公正的理念,難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若要實現管制向治理、服務的轉變,必然要求鄉鎮政府的“暗箱型”操作轉向“透明型”治理。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鎮政府要提升服務能力,就必須始終關注公民需求。積極鼓勵公民參與。而共享政府信息資源,是公民有效參與的前提。聚集利益相關者討論,談判、協調,然后達成一致,實現公共需求與公共利益。“透明型”的政府應除了涉及個人隱私、商業機密之外,其掌握的信息,均應向社會公開。實現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以及選擇權。鄉鎮政府的施政理念在從“暗箱型”到“透明型”轉向過程中,首要的還得加強制度保障,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建設“透明型”政府。
(二)鄉鎮治理方式轉變
1、促進經濟發展方面。首先,鄉鎮政府須正確引導及規范鄉鎮企業改革,同時提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使命感;營造發展鄉鎮企業與非公有制經濟的法治環境;其次,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以科學、合法的理念規劃工業園區;最后,加快農業產業化及市場化進程。鄉鎮政府須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建立統一、有序、競爭的市場體系,擺脫行政干預、盲目建設等,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2、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及引導文化建設方面。首先,加強并完善村民的自治建設。加強基層村民民主制度建設,使村民真正體現自身意愿;完善鄉村的基層治理結構;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升村委會的服務能力及村民自治的凝聚力;完善各種協會組織,提升村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其次,逐步推進鄉鎮領導的選拔體制改革。目前有些鄉鎮試點是在村民自治的基礎之上,向鄉鎮長直選的方向發展;努力尋求和現代政治選舉的國際慣例去接軌;最后,積極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由于文化活動經費少等方面的緣故,鄉鎮文化站大型文化活動基本上沒有。鄉鎮政府應履行為農村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職責。堅持政府的主導職能,不斷加強文化建設投入;注重資源的整合,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思路及載體,開展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3、維護城鄉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方面。首先,維護城鄉社會穩定。需構筑城鄉社會穩定的多方治理格局;完善格局;重構調解格局;其次,完善農村社會民主、公平的保障體系。建立政府、集體以及農戶三方合理的籌資方案;完善分類、分層的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社會民主、公平保障體系的立法工作,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法可依;最后,加強鄉鎮政府對城鎮的整體規劃及管理。處理好城鎮建設與環境保護、耕地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鄉鎮政府協助建立依靠社會投資的多元、有效的投資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艷成.城鎮化進程中鄉鎮政府職能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5.
[2]夏悅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5.
關鍵詞:多元諧治;農民志愿者;鄉賢動員;新型鄉土公共性
中圖分類號: G61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01.025
1對現階段農村治理模式的反思
農村社會治理是指堅持黨的領導,在黨和政府既定的體制、制度的框架下,運用農村公共權力對農村地區進行領導、調控、管理和共治以實現農村社會有序發展所形成的一種范式。自改革開放以來,完全依靠行政命令,政府對基層全權統治模式被“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所取代?!按逭笔侵敢揽繃抑贫鹊膹娭屏?,以依法民選為基礎組織自治機構,通過民主集中制而形成內生的行政效力?!懊裰巍笔侵复迕褚罁庠感惺姑裰鬟x舉的權力,強調村民自己處理社會公共事務,享有高度的自治。但隨著城鎮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等多重挑戰,其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漸暴露。一方面,村民自治日益行政化,扮演了國家行政體系“末梢”的角色。當村委會運行由自愿動員轉變為行政命令,有些地方甚至是行政攤派,極大損害村民的自身利益,村委會遭遇信任危機。另一方面,農村社會治理主體單一,難以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在鄉村社會利益格局多元化、問題復雜化的背景下,基層村委以完成上級政府的指令為主,缺乏對話與協商。農村社會治理模式急需滿足農民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治理新模式。
2扶余市農民志愿者參與鄉村治理的案例剖析
在傳統“村政民治”模式出現問題之時,扶余市的農民志愿者參與鄉村治理的新模式值得借鑒。受傳播文化和鄉賢文化影響,該市活躍著一支以村容建設和農村德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民自發建立的“精神文明志愿者”組織,由張利和劉佩文發起,并通過道德宣講、發展志愿服務帶頭人等手段不斷發展壯大。經過近30年的發展,2011年5月,扶余市委宣傳部牽頭成立“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協會”,至今已形成了分布60多個村屯,規模達到30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逐漸成為除了村委會、合作社之外的農村社會治理新主體。據不完全統計,從2010年1月到2014年7月末,志愿者們共植松樹16435棵,安路燈2639盞,制作宣傳牌1727塊,立迎賓門78個,用紅磚硬化路面10200延長米,農村的社會環境與社會風氣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概言之,此類農民志愿者組織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內生性。與外在于受助者的志愿者提供服務不同,農民志愿者都是本村村民,自愿為本村建設出錢出力,體現出強烈的內生性。本土志愿者模式為基層農村的公共服務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同時保證志愿服務的延續性與持久性。
二是基層文化性。不僅參與村容建設,該志愿者組織強調將精神文明傳播作為志愿服務的重要內容。志愿者們利用村里人結婚或老人過生日等人多的機會,以“三句半”、“道德講演”、“道德小品”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主動開展傳統美德等道德宣講,以激活傳統文化道德資源的形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農民自身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內化和認可,解決了鄉村思想教育分散較難組織的“沙灘流水不到頭”的難題,最終實現農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三是成為農村治理的新主體。除了村委會、合作社等農村社會管理的載體之外,村民志愿者組織成為農村和諧治理的新型主體,發揮村民自身的積極性,不僅投身于合作社的互助勞動與村務管理之中,還對積極推動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張利的帶領下,王家村的志愿者們自愿捐款,耗資近70萬元,興建了近300平米的文化大院,為村民提供文體活動以及學習文化的場所。
四是鄉賢動員性。村民志愿者組織充分發揮了以鄉村醫生、鄉村教師、鄉村技人等為代表的德才兼備的鄉賢在動員村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余市農民志愿者首先是在鄉賢張利和劉佩文兩人大力宣傳傳統文化和倡導村民德育的基礎上發展而起,志愿者們也都對其高度贊譽,認為正是由于鄉村賢人的教化,才促使當地農民踐行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積極參與到鄉村志愿服務中來。
五是長期性。當地的村民志愿者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這種新型志愿者形式克服了當下一些志愿服務時間短、盲目性、流于形式、服務與需求難以對接等弊端。
3農村社會治理模式的新構想
基于對扶余市農民志愿者的經驗的借鑒,政府應轉變農村社會治理思路,重視農民內生力量,推動建立多元諧治的農村社會治理模式。所謂“多元諧治”是指“政治、經濟、德育、善為”和諧治理的農村社會治理模式,也對應著農村社會中四個治理主體,即政治―村委會、經濟―合作社、德育―鄉賢、善為―志愿者組織。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政府轉變農村社會治理思路,重視農民內生力量
農村基層社會的治理過程中出現了過度行政化的問題。政府應在頂層制度設計的高度上轉變過去單一式的行政化控制的治理思路,應給予鄉賢、農民志愿者等農民內生力量以充分的肯定與支持,利用農村自身資源實現自我發展,著重開發農民自身潛力,激活農村社會活力,實現自我長效穩定發展,這是多元諧治模式得以實現的政治前提。
3.2充分發揮“村政”的作用
村委會在部分地區存在國家行政體系的“末梢”發展的趨勢,不妨換個角度來看,重視村級自治機構現有的作用,充分利用農村社會資源,發揮村委會在行政體系中的作用,作為一個上傳下達的機構。村委會作為村民經過選舉產生的自治組織,有責任和義務將村民的建議和意見向上進行反饋,以保護村民利益。同時,村委會可以利用自身村民代表的地位為村級建設爭取到更多的行政資源,例如政策支持和財政撥款等。
3.3“鄉賢”和“志愿者”成為農村治理的新主體之一
在村委會進行行政管理,合作社發展農業規模經濟的基礎之上,鄉賢和志愿者作為新主體參與農村治理的作用不可小覷。鄉賢是指在本地有一定聲望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貢獻和才能的地方性人才,而從未離鄉離土的鄉村能人的作用更是應該激活的鄉村治理資源。與強調鄉賢返鄉建設家鄉的浙江上虞模式不同的是,扶余市更為重視挖掘守土守鄉的本土鄉賢資源,使其發揮社會聲望高的優勢,開展道德教育,建立村民志愿者組織,參與村貌建設和村級公共事務管理,培育新型農村公共性。
3.4“德育”與“善為”成為建構新型鄉土公共性的重要手段
公共性是指在維護私人權益的基礎上,公共權力機構公正分配公共資源,同時激活私人的公共意識,共同參與到資源的合理分配中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公共性曾出現危機,村委會的公共服務功能一度衰退,農民的公共意識難以被激發。扶余模式中的“德育”和“善為”較好解決了這一難題,成為建構新型鄉土公共性的重要手段。農民志愿者在農民認知方面重視“德育”的重要性。鄉賢開展傳統美德宣講,通過道德講堂、文化論壇等多種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并將其逐漸內化于每個村民心中。在農民的行為方面重視“善為”的重要性。鄉賢通過身體力行、互助幫扶等方式,利用自己在當地的社會聲望,動員村民通過義務勞動、捐款捐物等方式開展志愿服務,不僅積極參與農村風貌建設,還引導村民摒棄賭博等不良惡習,轉變社會風氣。
3.5“諧治”成為農村新型治理模式的核心框架
所謂諧治,就是治理主體各方形成一種目標明確、權責合理、交叉互動、互為依托的關系,成為一種完整和諧的治理架構。目標明確。不論農村社會中存在多少治理主體,但是共同的目標只有一個,即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美好的農村社會環境。目標明確能促進各方合力,力量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權責合理。村委會、合作社、鄉賢、農民志愿者等村級治理的四大主體都有各自的分工職責。村委會負責政策與資源的上傳下達,位于村民自治層面,合作社為農村建設提供經濟基礎,鄉賢在開展德育教育、動員村民方面作用突出,農民志愿者則是其中最活躍的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踐行者和村屯各項事業建設的重要力量;交叉互動、互為依托?!爸C治”并非分治,而是一種互動式的和諧治理。以鄉賢開展的德育教育為整合核心,村委會負責村中行政事務,同時給予農民志愿者大力支持;農民志愿者帶動普通村民開展道德文化建設,提升村民文化素質,使村委會的管理更加方便;合作社在受到農民志愿者的幫助和支持的同時,村委會可以為合作社爭取資源。各方在相互支持中得以發展,形成一個和諧良性的農村治理系統。
4結論與進一步構想
“政治、經濟、德育、善為”和諧治理的農村社會治理模式是在扶余市農民志愿者經驗的基礎上,經過提煉與總結而提出的農村社會治理的新構想。實踐證明,中國農民具有巨大的創造性,農村社會是制度創新與新模式探析的廣闊土壤,只有立足農村社會,充分調動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治,依靠農村內生力量,才能打破農村社會治理的困境,才能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當然,依靠內部力量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可以借助外部資源助推發展。例如建立高校資源與農村志愿服務對接機制。高校可以組織志愿者或社會工作的專業團隊以暑期活動或專業實習的形式進駐村屯,在其中扮演協調聯絡與鼓勵支持的角色。利用大學生的活力與創新意識輔助鄉賢進行道德宣傳。社會工作專業團隊可以利用個案心理輔導、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專業知識幫助農民志愿者隊伍朝專業化、高效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這些方面的建設需要在未來的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其可行性,農村社會未來的新型發展模式的建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0.
[2]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7).
[3]王一.農村社區建設與基層秩序重建――關于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J].山東社會科學,2013,(11).
[4]田毅鵬.村落過疏化與鄉土公共性的重建 [J].社會科學戰線,2014,(6).
我市作為省定試點縣市之一,已于20*年9月1日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多次聽取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情況匯報,并就下一步如何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進行了研究,市政府*市長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新農合補償比例調整題目。今天召開動員部署大會的主要目的是:明確任務,使全市上下進一步同一思想,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確保如期完成20*年至20*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下面,我就下一階段工作講三個方面的意見:
一、進一步進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重要性的熟悉
20*年9月1日新農合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在鄉鎮(街道)及相關醫療單位的全力參與和配合支持下,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進展順利,各項工作正常有序運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已形成了正常、有序、規范的運行模式。試點工作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歡迎,社會各界反響很好。試點工作的第一年能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這與各鄉鎮(街道)黨政主要領導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重要性的熟悉到位和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搞得好不好,與對這項工作的熟悉水平有重要關系。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意義大家都知道,但對內容要求、各項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有關制度應該如何實施、標準應該如何把握等等,就難免會存在一些熟悉誤區。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領會文件精神,認真思考題目,認真調查研究,認真制定方案。為此,各鄉鎮(街道)黨委、政府首先要同一思想,進一步進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重要性的熟悉。
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是貫徹“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安康*的重要保障,充分體現了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指導思想。
當前,“看病難、看病貴”是一個突出的社會熱門題目,特別是在農村,農民的基本醫療得不到保障,因病致貧情況較為突出。解決農民群眾的基本醫療保障一直是農民群眾高度關注、反映強烈的題目之一。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建立“低水平、廣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實行政府、農民共同承擔的方式,使農民得到基本醫療服務,對于切實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題目,維護農民群眾的健康利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體現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精神,促進了農民的減負和增收,從根本上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步農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礎。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角度來講,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讓廣大農民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熱和,對于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其政治意義重大而深遠。今年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村覆蓋率要保持100%,農民知曉率達100%,農民參合率要在往年94.9%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各鄉鎮(街道)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把思想和行動同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來,真正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進一步增強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出實效。我相信,經過各鄉鎮(街道)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實現今年的工作目標。
二、突出重點,狠抓落實,牢牢把握新農合工作的關鍵環節
一是要抓好宣傳發動工作。盡大部分農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支持、擁護并愿意參加的。但也有部分群眾存在這樣那樣的疑慮,擔心政策是否能夠兌現、擔心實施過程中的公平、公正題目等等。宣傳發動的效果如何就直接關系到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要重點宣傳:1、互助共濟;2、政府出大頭支持;3、經費盡對保障,今年國家把合作醫療基金標準從往年每人每年50元進步到每人每年60元,對本年度內調整補償標準未補償的對象給予追溯補償;4、報銷方便。因此,要采取多種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地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目的意義、補償報銷辦法等,做到家喻戶曉,鼓濃踴躍參與合作醫療的氛圍。首先,要層層召開宣傳動員大會。今天全市動員部署大會之后,各鄉鎮(街道)要根據工作方案要求,統籌安排時間,及時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各村同時也要召開相關會議,迅速進行宣傳發動。其次,要進村進戶進行宣傳。宣傳要到位,鎮村干部要沉到一線,挨家挨戶宣傳,態度要誠懇,要根據宣傳單內容,認真解釋,讓群眾真正理解了解,確保宣傳面深進到每一戶人家。
為使廣大農民群眾都能了解并積極支持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市共印制了《致全市農民朋友一封信》15萬份、《*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關政策規定小冊子》8萬份,單張宣傳彩頁15萬份。鎮村要采取分片包干負責的辦法,上門宣傳,逐戶發動,做到宣傳材料分發到戶,宣傳墻報張貼到位。主要在于告知農民我市新農合調整比例及報銷程序等。第三,要利用各種載體廣泛宣傳。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開辦宣傳欄、懸掛刷寫宣傳標語、張貼宣傳墻報等形式,向農民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重要意義和好處,引導農民不斷增強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動員廣大農民自愿積極參加合作醫療。請宣傳部分積極配合,大張旗鼓的宣傳,鼓濃氛圍,衛生部分要主動參與,與宣傳部分加強合作,確保宣傳工作到位。第四,要加強職員培訓。要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抓好相關職員業務培訓。近期,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治理中心將對鎮村相關職員進行專門的業務培訓。同時,今年我們將派出合醫辦職員分赴各鄉鎮(街道),幫助鄉鎮(街道)進行鎮村兩級的業務培訓,請各鄉鎮(街道)分管領導主動與合醫辦聯系,做好銜接工作。
二是要抓好資金籌集工作??紤]到20*年參合農民信息采集中有個別農民信息不完整,需進行變更等因素,資金籌集后還要對50多萬參合農民信息資料進行整理,農民個人合作醫療費的收繳上解時間安排在8月20日前完成,時間較為緊張,任務繁重。因此,各鄉鎮(街道)主要領導要親身動員、親身部署,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切實做好資金收集工作。要采取逐級負責制,通過鎮領導包干到村、村兩委包干到戶的辦法,在深進細致地做好宣傳工作的基礎上,發動群眾自愿積極參加合作醫療,確保農民參合率達94.9%以上。
三是要抓好優質服務工作。各鄉鎮(街道)要樹立為農民服務的意識,把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進一步加大政府投進,改善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條件,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真正發揮鄉鎮衛生院的功能和作用,讓農民得到滿足的醫療服務。衛生部分要進一步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強行風建設,研究制定適合農民特點的便民利民措施;同時,要促進定點醫療機構通過強化內部治理,降低服務本錢,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切實減輕農民醫藥負擔。各定點醫療機構要從農民的親身利益出發,公道收費、公道用藥、公道檢查,嚴格執行診療規范和用藥目錄,積極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
四是要抓好監視治理工作。首先,要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市合醫中心要與定點醫療機構簽訂醫療服務協議,并實行動態治理。所有定點醫療機構收費系統要實行計算機治理,并與市合醫中心聯網,將參合農民看病時發生的各項用度清單數據,實時傳輸到市合醫中心。市合醫中心應根據協議和有關規定,嚴格審核兌現。要嚴厲查處變相漲價、違規收費、濫用藥物、重復檢查等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其次,要加強經辦機構的監管。市合醫中心、鄉鎮(街道)合醫辦要加強對新農合治理中心和定點醫療機構合作醫療科的監管,對因工作嚴重失職或造成合作醫療基金流失的,要責其追回損失的基金,并給予通報批評直至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移交*分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三,要加強對參合農民的監管。對冒名頂替、弄虛作假騙取合作醫療基金的參合農民,一經查實,沒收《合作醫療證》,取消享受當年度醫療費補償。第四,要加強對醫療基金的監管。為保證合作醫療基金封閉運轉,我市設立了合作醫療基金財政專戶,采取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市財政局要負責監管新農合醫療基金的收支和使用情況,市監察局、審計局要定期、不定期地對合作醫療基金運轉情況進行監視檢查,確?;疬\轉安全。第五,要建立健全公示制度。要確保農民充分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視權。市合醫中心要貫徹公然透明原則,全面、正確、及時地公然新農合籌資、報銷及各類規章制度、工作流程、辦事程序等信息,通過大眾媒體、網絡、公然欄等方式接受社會監視。鄉鎮(街道)、村要將合作醫療資金的收繳情況、各定點醫療機構要把資金支付情況作為鎮務公然、村務公然和院務公然的重點內容,按規定定期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視。完善舉報制度,認真對待舉報電話,及時查處違法違規案件。
三、加強領導,形成協力,積極穩妥推進新農合工作落實
一是健全機構,完善組織。為保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在我市順利開展,各鄉鎮(街道)要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治理領導小組及時進行調整充實,落實好宣傳發動、農民參合資金收繳和本轄區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等工作。各村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負責本村合作醫療政策的宣傳和農民個人參合資金的收繳。
二是齊抓共管,形成協力。各鄉鎮(街道)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加強協調,確保落實。各職能部分要明確職責,密切配合,共同推進此項工作。衛生部分作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管部分,要加強對此項工作的具體指導和組織實施,當好政府顧問。民政局要進一步落實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重點優撫對象和革命“五老”職員醫療補助制度,確保救助補助到位。財政部分要落實市財政對參合農民的補助,加強基金治理,做好正常經費的劃撥。宣傳部分要大力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并及時跟蹤報道合作醫療實施情況,宣傳受益農民群眾的典型事例,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藥監部分要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的藥品監管。物價部分要對定點醫療機構的收費項目、藥品價格定期進行督查。計生部分要統籌做好農村“獨生子女領證戶”和“二女結扎戶”補助工作。審計部分要加大審計力度,確保這項惠及民生的工程成為“陽光工程”。其他有關部分也要結合本部分工作和職責,重視和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關鍵詞:生態紅線 新型城鎮化 生態約束
1引言
當下城鎮發展大多走粗放擴張、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老路,以資源環境的不可逆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诖?,我國逐步將推進新型城鎮化當做國家層面的戰略任務。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具有多方面的內涵,其實現也需要多維的理念、政策和途徑,以生態文明審視、引領、支撐、調控新型城鎮化并最終實現二者融合無疑最具緊迫性[1]。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的生態環境保護章節提到“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擴大城市生態空間,增加森林、湖泊、濕地面積,將農村廢棄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礦用地轉化為生態用地,在城鎮化地區建設綠色生態廊道”。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如何耦合生態文明和新型城鎮化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姚士謀等[3]從地理空間和自然資源保護2個角度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探討;王新越等[4]建立了包括生態環境在內的8個子系統的新型城鎮化評價體系,對山東省17個地級市新型城鎮化水平進行了測度;孫曉冰[5]從低碳生態角度研究了山東省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基于上述背景,在株洲市域城鎮布局規劃中,筆者嘗試從生態紅線管控、生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治理三個方面對株洲市域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判別現狀城鎮的生態約束強度,以生態約束為依據對城鎮建設規模、發展形態和開發方式的分區管控提出建議。
2 生態紅線劃定
生態紅線是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對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6],判別株洲現狀城鎮生態約束強度首先需要明確市域生態紅線邊界。將位于城鎮發展邊界之外,具有保護城市生態要素、維護城市總體生態框架完整、確保城市生態安全等功能,需要進行保護的區域,劃定為生態紅線。
根據株洲市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態保護需求,結合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各部門專項規劃等,在市域層面劃分出10種生態紅線類型: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洪水調蓄區、重要水源涵養區、重要濕地、生態公益林、特殊物種保護區、高生態敏感地區。這10種類型的生態紅線之間可能會有交叉,但基本覆蓋了株洲市域生態最脆弱最需要保護和生態價值最高最值得保護的地區,對于紅線類型重疊地區的管控按照其中管控要求較為嚴格的實施。
株洲市生態紅線控制區總面積約4472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40%,主要分布在市區東北地區、醴陵北部地區、株洲縣南部軍山地區、攸縣酒埠江地區、茶陵云陽山和東南地區以及炎陵縣的山地區。
3 生態約束判別
根據株洲市域生態紅線空間分布、生態治理區空間分布、生態資源空間分布,以鄉鎮為單元判別市域各鄉鎮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保護壓力,識別生態環境特別脆弱、生態資源特別豐富的生態重要型鄉鎮,從而為市域范圍對于各鄉鎮的發展重點是保護性開發還是開發性保護提供依據
3.1生態紅線約束
生態紅線面積越大的鄉鎮,其生態約束也越大。根據市域生態紅線劃定結果,株洲市生態紅線總面積2925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26%。判定生態紅線內生態保護區面積超過鄉鎮總面積50%的鄉鎮為生態紅線保護重點鄉鎮,此類鄉鎮應加大生態紅線保護力度,處理好城鎮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此類鄉鎮市域共35個,包括大京鄉、官莊鄉、洲坪鄉、丫江橋鎮、八團鄉、三河鎮等。
圖 2鄉鎮生態紅線比例圖 圖 3 生態紅線保護重點鄉鎮分布圖
3.2生態治理約束
既有的城鎮發展模式已然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壞,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激烈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亟待整治。株洲市區清水塘等地區長期以來受重工業型產業結構影響存在著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問題,攸縣在采礦業高度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采礦后礦區生態環境極度惡化,這兩類人為原因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株洲經濟發展的同時亟需治理。根據土壤重金屬污染范圍和礦區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地區的范圍,判定這些生態亟需治理地區的面積超過鄉鎮總面積30%的鄉鎮為生態治理重點鄉鎮,這些鄉鎮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對既已破壞的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恢復。此類鄉鎮市域共桃水鎮、黃豐橋鎮、巒峰鎮3個。
圖4鄉鎮生態治理區比例圖 圖5 生態治理重點鄉鎮分布圖
3.3生態資源約束
生態資源是城鎮發展的基礎性資源,生態資源豐富的城鎮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注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耕地資源是株洲市最重要的三類生態資源,株洲市水域總面積627.37平方公里,森林總面積,耕地總面積。判定水域面積超過鄉鎮總面積8%的鄉鎮為水環境重點保護鄉鎮,此類鄉鎮市域共10個,主要是湘江兩岸鄉鎮和酒埠江鎮;森林面積超過鄉鎮總面積80%的鄉鎮為森林資源重點保護鄉鎮,此類鄉鎮市域共20個,主要有醴陵北部官莊鄉、株洲縣南部龍潭鄉和鳳凰山林場、攸縣東部山區鄉鎮、茶陵部分鄉鎮和炎陵南部大部分鄉鎮;耕地面積超過鄉鎮總面積40%的為耕地保護重點鄉鎮,此類鄉鎮市域共11個,主要分布于株洲縣、醴陵市、攸縣和茶陵。各類鄉鎮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應注重相應生態資源的保護。
以上述三種鄉鎮生態板塊劃分方法為依據,將生態紅線保護重點鄉鎮、生態治理重點鄉鎮、水、森林、耕地三種生態資源保護重點鄉鎮整合到一張圖上進行重新梳理和分類,判別出市域生態價值最高和生態最脆弱的17個生態極重要鄉鎮,這些鄉鎮建議把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保持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開發性保護為策略,發展生態型產業。這17個生態極重要鄉鎮包括醴陵市的官莊鄉;株洲縣的王十萬鄉和龍潭鄉;攸縣的柏市鎮、黃豐橋鎮、巒山鎮;茶陵的八團鄉、潞水鎮、桃坑鄉;炎陵的十都鎮、石洲鄉、大院農場、下村鄉、中村鄉、平樂鄉、龍渣鄉鎮。
4結語
生態文明是國家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全面提高城鎮生態環境質量。通過生態約束強度判別影響城鎮建設規模、發展形態和開發方式。
本研究從生態紅線管控、生態環境治理、生態資源治理三個方面為依據提出株洲城鎮布局的分區管控要求,其中生態紅線面積超過50%的鄉鎮為生態保護重點鄉鎮;生態治理區面積超過30%的鄉鎮為生態治理重點鄉鎮;在生態資源方面,水面率超過8%的鄉鎮劃定為水環境保護重點鄉鎮,林地面積超過80%的鄉鎮劃定為森林保護重點鄉鎮,耕地面積超過40%的鄉鎮劃定為耕地保護重點鄉鎮。綜合上述因子分析,判別出株洲市域15個生態價值極重要的鄉鎮,在發展模式上建議把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放在首位,以開發性保護為策略,發展生態型產業。
本研究提出了城鎮布局規劃中生態約束判別的理論和技術框架,可以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鎮布局如何引入生態約束提供一定的借鑒,但判別方法中的比例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沈清基.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1):641-647.29-36.
2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Z],2014.
3姚士謀,張平宇,余成.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問題[J].地理科學,2014,34(6):641-647.
4 王新越,宋r,宋斐紅,于世遠.山東省新型城鎮化的測度與空間分異研究[J].地理科學,2014,34(9):1069-1076.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
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內涵。實效性問題是現代教學研究的出發點及回歸點,是評估一門課程是否具有價值與意義的重要標尺。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別于其他課程,它具有其他課程所沒有的政策性及理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式,外化為自覺的行動是檢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考量。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特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具有四個明顯的特征,分別為導向性、無形性、滲透性和潛在性。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明顯的導向性。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門具有極強政治性的科目,其教學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與政治觀,為我國培養適合社會主義發展的人才,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政治軌道和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
二、網絡環境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影響
1.網絡環境對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了明顯的沖擊。互聯網的發展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帶動了新一輪的信息交流熱潮。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在網絡上瀏覽、上傳和下載信息。
2.在網絡中難以發揮思想的導向作用?;ヂ摼W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其傳播方式有別于傳統傳播媒介。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以傳統傳播媒介的單向性灌輸式的傳播方式為主導的局面,為受眾提供一種可以達到雙向交流的新型媒介,使得受眾在接收信息時不再處于被動地位,并可以自主地對信息進行選擇、評價和利用。作為與時俱進的新興媒介,互聯網在傳播的過程上強調自由與個性,使用者利用這一特點在網絡上各抒己見,形成了獨特的網絡文化。
三、網絡環境下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面對復雜多樣的網絡環境,如何利用網絡環境帶來的優勢來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成了目前許多高校熱論的課題。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正確利用網絡資源。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的教學定位,其招收的生源質量稍低于其他本科學校,學生的知識基礎參差不齊。也是因為學生在文化層次、知識基礎與專業素養方面的差異,所以高職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顯得十分必要。
2.利用網絡改革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網絡環境的發展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極大的沖擊,推動著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步伐。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多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也少有采取其他的輔助工具來進行日常教學。這種單一性的教學模式長久下來使得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新意與靈動性,課堂教學的單調空泛直接地影響著高職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梢哉f,新型城鎮化是生態城鎮化、人文城鎮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生態文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筆者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應該從4個方面構建水生態文明,進而達到水生態持久、水文明輝映、水環境安全的發展目標。
一、以生態之水滋潤城鄉環境
自古以來,人類擇水而居,萬物因水而豐潤。古樓蘭國的湮滅,與其說是毀于戰爭,不如說是亡于水涸。從某種意義上說,水環境影響著人類文明進程。那么,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面對的水問題主要有哪些呢?
1.河流生態功能亟待恢復
中小河流是城鎮化建設一道流動的風景,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密切相關。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城郊及農村集鎮人口聚居區內的河流健康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雖然河流對外源污染具有一定自我凈化恢復能力,但是沿岸居民生產生活對河流造成的影響與日俱增,部分河流不僅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削弱,而且水質污染日趨嚴重,河流生態功能不斷退化,使人們的生產生活受到影響。加之過去河道治理中人為機械意識濃厚,大量使用現代建筑物料,雖然在一段時間保證了河流防洪安全,但是由于漿砌石、混凝土的侵占,破壞了河流原有生態面貌,使水草植物失去了生長環境,魚蝦等水生物生存空間被擠占或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功能逐步喪失。因此,在今后水系治理中,應走“回歸自然”之路,努力構造相對自然的水環境,確保河道生物鏈不斷,保持系統生態平衡,使水中有魚蝦、河底有水草、石縫有螃蟹、岸邊有水鳥,全面恢復河流生態功能。
2.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農村飲水困難、不安全,是突出的問題。2015年國家提出再解決60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的目標。國務院總理專門到水利部考察,現場辦公,強調這個目標是對全國人民的硬承諾,必須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決不打折扣。
我國的水資源短缺,主要有2種類型,既有資源型缺水,也有工程性缺水。我國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往往是工程性缺水和資源型缺水并存。南方總體看不存在資源型缺水,但由于地理地貌及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
今后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仍然是水利部門的一項主要工作任務。應該城鄉統籌規劃實施國家農村人口飲水安全項目,通過城市管網延伸輻射,建設集中供水工程,努力讓農民也同城里人一樣吃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有了自來水,農民的生活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同時也將進一步打開農村市場,助推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等產業發展,推進農村社會文明進步,還可以使農村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工業企業競相落戶,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通過“十二五”建設,我國很多地方基本解決了農村安全飲水問題,但是由于后期管理等原因,工程不能持續運行,有的地方出現反彈現象。因此,保障農村安全飲水仍然是當前水利工程建設的重點。
3.全面改善農村水環境
現代農業生產會給水源、土地造成一定污染,土地被污染,地下水就不干凈,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應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培育無公害、綠色環保農產品,減少高殘留和有害農藥用量,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無害化處理,將醫療廢物定期收集起來并集中處置,讓廢舊電池回收箱布滿農村社區,杜絕有害農藥、家禽糞便流入河道等水域,走資源節約型、生產清潔型、生態保護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新路。
保護優美的水生態環境,需要通過廣泛宣傳,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通過制定村民守則、普及文明公約等提高村民素質、培養文明的村民,讓農民把水環境當成自己的家園來愛護。
二、以生態法則保障防汛安全
三峽大壩建設及清江梯級開發之后,長江中下游地區防汛重點已從大江大河向水庫和中小河流轉移,城市內澇、山洪及地質災害成為防汛的突出問題。
1.山洪治理應突出自然法則
山洪防汛可用“弱、急、散”3個字概括?!叭酢保吹谭澜ㄔO滯后,日常管理薄弱,汛時險情隱患多?!凹薄?,即汛情急,承雨面積大而行洪河道窄,遇暴雨河水陡漲,突發性強,防范難度大?!吧ⅰ?,即分布廣,且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汛期不能像大江大河那樣集中力量全線防守,加之監測預報等設施不足,很難及時應對大洪大澇。
因此,山洪防汛應根據山洪的這些屬性及特點,按照統籌兼顧、生態治理、建管并舉的思路,對癥下藥。以往在堤防建設中人們習慣采用漿砌石、混凝土這些傳統方式,然而這樣做在強力阻水護岸同時,常常是護此岸沖彼岸,或者是今年沖毀明年重建。河流生態治理應該是人為因素讓位于自然法則,除對直接威脅公路和居民人身安全的堤段實施必要的混凝土護坡外,應盡量少用干砌石、漿砌石,盡可能保持岸坡原形態,不“裁彎取直”,尊重河流的自然走向和天然習性。再如,在傳統的河道治理中,對河內石頭往往全部清除,這樣雖然加大了行洪能力,但也會加速水流對下游的沖擊和破壞。河道內自然形成的磯頭、巨石具有一定消能作用,水流的方向往往在自然中形成,河道斷面寬窄與深淺不一的變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和調節功能,更符合自然規律。
2.水庫整治突出系統理念
水庫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頭頂的“一盆水”,水庫一旦出現垮壩,災難是毀滅性的?!笆濉逼陂g,國家加大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整治力度,數千座病險水庫通過除險整治,安全性大大提高。水庫除險整治應突出系統理念,軟硬件同步,實現自然生態與防洪安全并舉。一是同步配套建設水庫上下游山洪災害預警系統。二是劃分水庫區域功能,保障水質安全。三是對地處偏遠的小型水庫進行規范管理。
3.水土保持營造固體水庫
森林,地球之肺;濕地,地球之腎。雖然普遍開展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活動,認真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但是,水土流失現象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特別是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和重點保護區,情況仍然嚴峻,如果不采取嚴格管護措施,水土流失還有加速的可能。固態水庫建設應該突出城市、近郊、僻壤“三位一體”特點,公園、果園、田園“三園”共建,點、線、面整體推進,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輔相成、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齊頭并進、鄉村綠化與城市園林同步增長。作為業務主管部門,水利部門應該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開征水土保持補償費,實行水土保持方案先行制度,變過去盲目追求 “上車買票”,到現在綠色生命優先“買票上車”,使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朝著生態和諧、自然環保方向邁步,切實做到沒有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工程不得開工,所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工程項目開工前都必須提供水土保持方案,否則就亮“紅燈”。
三、以生態制度嚴控紅色底線
保護水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確保經濟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新型城鎮化建設應該圍繞“碧水藍天”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全方位防污凈水,修復改善水環境。
1.用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尚方寶劍
2015年4月,國務院頒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了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總量、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十條措施(簡稱“水十條”),是一個全國性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指南,其中很多方面涉及水生態文明建設,對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和水資源保護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應以《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契機,做到“七個強化”:一是強化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加強水量調度,保證重要河流生態流量。二是強化環境治理目標管理,深化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嚴格控制各類環境風險,全面推行取水許可、排污許可制度。三是強化水環境監管,定期公布水質信息,全力保障以農村飲用水水源安全為重點的水生態環境安全。四是強化水政執法,加強與刑事司法制度的銜接,對各類水環境違法行為和違規建設項目要敢于碰硬,要有辦大案、辦鐵案的決心,堅決保護水環境。五是強化市場機制,加快水價改革,完善收費政策,促進水利多元投資,建立有利于水環境治理的激勵機制。六是強化科學治水,推廣示范先進節水技術,加強生態水利基礎研究和前瞻技術研發。科學防治地下水污染,深化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改革,整治城鄉黑臭水體。七是強化公眾監督,加強水環境保護宣傳,營造全民愛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的氛圍。
2.標本兼治水生態環境
2007年5月,太湖爆發“藍藻污染”,造成無錫市供水危機,水利部太湖局緊急啟用常熟水利樞紐泵站,從長江實施應急調水;2008年2月,湖北境內漢江支流爆發大規模水華事件,導致5個鄉鎮的自來水廠停止使用,20多萬人飲水受到影響;2014年4月11日,蘭州因苯含量嚴重超標引發一場自來水危機,導致水污染的是污染源放任自流溝……一件件水污染事件令人觸目驚心。
湖北清江沿岸植被良好,一年四季碧波蕩漾,是我國少有的達到二級飲用水標準的河流,過去可觀水深3米魚游動,如今也面臨日趨嚴峻污染挑戰。曾經發生水質惡化導致大片魚類暴病死亡事件,如不及早修復控制,一旦爆發水華事件,庫區水生態很難修復改善,若波及全流域,后果不堪設想。
八百里清江,橫貫恩施、宜昌兩市州,清江污染日益嚴重,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各地雖然也采取治理措施,但治標不治本,治理力度遠遠趕不上污染速度。據環保部門檢測,清江流域宜昌市境內主要污染構成為:工業污染占41.76%,面源和城鎮生活污染源分別占33.27%和13.98%,漁業污染源占9.97%。撇開工業及生活污染不論,僅就庫區水產養殖而言,怎樣做到既要農民養殖致富,又要碧水藍天,魚與水環境兼得,已成為當務之急。如果不及早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與農民致富這對矛盾,勢必對清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從2013年起,宜都市茂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清江高壩洲水庫實施水環境生物凈化工程,通過在水面種植水生蔬菜、花卉,在水下養殖濾食性魚類的立體種養,既凈化了水質,又提升了水產品品質,同時美化了水環境,形成有機菜、有機魚、觀光旅游“三位一體”的現代新型種養模式,在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同時,也促進了環境友好。政府有關部門應對這一保護水資源、改善生態水環境之舉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盡快在庫區推廣之。
3.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促進水資源節約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資源短缺狀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別是北方一些地方,水資源十分有限,即便在雨水充裕的南方,受喀斯特地貌影響,一些水庫、塘堰蓄水也有限,干旱時節甚至干涸。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一定要樹立農業用水節約高效意識,攔河修堰,堵溪截流,增加庫、塘、池、壩、窖等工程的有效蓄水量,努力疏通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追求水利工程效益最大化,全力保障農業生產用水。未來山區農業用水的發展方向是推行實用節水技術,發展高效節水農業。
四、以生態文明構建人水和諧
水是自然的、物質的;文化是社會的、精神的。文化是軟實力,像水一樣,以柔克剛,潛移默化。水生態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實現防洪效益和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內的和諧統一。
1.山水相映,人文如歌
水生態文明既能展示文化應有的魅力,也可實現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良好的水生態為發展旅游和休閑業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要有生態景觀建設的美學設計和旅游開發的超前意識,在有形無形中都要考慮與沿線整體風貌相協調。比如農民在堤坡放牛,這是千古以來形成的一道鄉間特有的民俗風景線,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今后耕牛會自然減少,屆時也許會“物以稀為貴”,把耕牛當作文化遺產來保護。在新型城鎮化河道生態治理中,可因地制宜將堤灘草茂之地作為自然牧場,形成“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觀。再如一些農房民居、農用器具,以及石碾石夯等水利遺產,應在中小河流治理、水庫整治中有意識地加以保護,讓人們記得住“鄉愁”。今天三峽人家、宜昌車溪等風景區給農民帶來的豐厚收入,也許是當初人們想不到的。
2.以人為本,人水和諧
河流、湖泊等自然環境往往也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水利工程應充分考慮人們祖祖輩輩“依河而居”的生活特點和習慣,在岸邊修建人行通道、橋梁、洗用臺階,滿足人們的取用水需求。在人居稠密地方,可就勢修建集防洪護岸和休閑觀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廣場,改善人居環境,打造人水和諧景象。
3.彰顯水脈,樹立形象